单环境问题评价

2024-06-08

单环境问题评价(共12篇)

单环境问题评价 篇1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联系环境和发展的重要纽带, 是环境管理与规划的有效手段、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决策的有效途径, 对于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实施以来, 政府和相关环境保护部门从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技术准备等方面不遗余力地做了很多工作, 为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切实的保障。除此之外, 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地方人民政府也非常重视并支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展与完善, 为此国土资源部等许多部委准备着手或已经制定了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规范, 积极投入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展工作中。但就当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开展的实际情况看,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展与深入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下面笔者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出发, 分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问题, 并针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

人力资源匮乏是目前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成为制约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开展大瓶颈。部分从业人员自身对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了解不够充分, 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再投入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工作中去, 有的环评从业人员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工作中, 容易受到原有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的从业人员在对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专业知识的理解上不够深入, 在具体工作中出现不知该如何做出评价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对于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无法适应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的要求。虽然开展了很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培训班、座谈会, 但由于培训方法不当, 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的并不大。

1.2 评价方法和技术不够完善

目前, 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存在确定性不强、普遍详细性不够的问题, 而且在决策中缺乏能够体现环评结果的方法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方法上的缺陷严重地影响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正确性与准确性, 降低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说服力。在技术方面, 单纯地依靠以前的设备和工作经验, 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缺乏重视, 在技术改进方面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除此之外, 由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不确定性因素多、信息量大、涉及面广的特点, 这就使得收集信息、分析评价数据工作变得格外复杂。

2 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建议

2.1 加强对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长远高效发展的关键, 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具有计划性的工作,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化。首先, 做好培训的准备的工作。培训教材的好坏对培训效果的影响重大,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因此, 在培训的准备工作中要尤其重视教材的选择与基础理论知识的总结。其次, 改进培训形式。鉴于传统的授课形式缺乏教与学的交流、学员间缺乏沟通的弊端, 我们应该采取互动式的授课方式, 即把授课内容总结整理成几个案例或问题, 在授课过程中, 将学员分成若干小组, 小组成员针对案例或问题进行有效地讨论, 并给出一个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再由授课教师进行点评和改进。再次, 引导从业人员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 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在技术方法与评价内容上不断完善并推陈出新, 因此, 需要环评人员敢于打破原有的理论知识和常规的技术方法的束缚, 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做到与时俱进, 这样才能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对评价对象给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2.2 提高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水平

有效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离不开科学正确的环评方法与技术, 针对目前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方法和技术上的不足, 首先应该对传统的评价方法与技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其次, 借鉴国外先进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思想和理论, 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发挥与创新。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进行总结与改进, 在规划期间还应考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的创新, 给环境保护欲污染治理带来的变化。

2.3 增强信息收集的有效性

为了更好地实现环境信息资源的高效共享、提高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效率, 应该迅速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库, 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 建立健全公正的信息管理制度, 以确保各部门的密切配合, 信息收集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同时, 要确保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公众参与提供的信息的充足性与真实性, 对于公众参与的反馈信息应予以及时汇总和公开。

3 结语

综上所述,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手段, 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和政府综合决策的重要保障。虽然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并实施后, 引起了我国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但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人才培训方式不当、评价方法和技术不够完善、信息数据收集困难等主要问题, 本文针对以上分析出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对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提高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水平、增强信息收集的有效性三个方面的建议。

参考文献

[1]侯昊晨, 杨丹, 刘金鑫, 张伟东.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 (04) .

[2]吴婧, 路立, 刘成哲, 苏萌, 杨红军, 张一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城乡规划的整合[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2 (09) .

[3]徐美玲, 包存宽.中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制度剖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06) .

单环境问题评价 篇2

训练单参考答案

1.B 2.C 3.C 4.D 5.A 6.A 7.D 8.C 9.A 10.D 11.D 12.积累;坚持;专心 13.C 课内阅读

14.A(“利”应该解释为“使„„走的快”)

15.D(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在这里”。A项,介词,引进对象/介词,比;B项,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C项,连词,表递进/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于是”。)16.C(“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17.(1)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听的特别清楚。(2)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延伸阅读 【参考译文】

君子的学习,听在耳朵里,记在心中,表露在身体的仪态上,显现在行动举止上。轻声的说话,小心的行动,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准则。小人的学习,从耳朵里听进去,又立刻从嘴说出来。嘴与耳朵之间的距离只有四寸远,怎么能使自己的身躯都得到完美呢?古代的人求学是为了自己,现在的人求学是为了他人。君子学习,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完美。小人学习,是为了拿学来的东西去讨好别人。

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挺直;洁白的沙子如果和入黑泥里,也会变得跟黑泥一样黑。香草兰槐的根叫做芷,芷虽香,如果将它浸泡在臭水当中,君子就不愿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这并不是芷的本质不好,而是由于被浸泡在臭水里的缘故,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地方,外出交游一定要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结伴,这样就能够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而逐渐接近“礼”“仁”之道。

单环境问题评价 篇3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措施

0.前言

环境影响评价是利用分析、评估、预判等方式,对于新建工程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研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有效减少其对于环境的影响。其需要环境监测为其提供作为判断依据的各项数据资料,环境监测也属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其是采用各种技术方式,包括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等,有针对性的分析环境污染物的成分,对其进行定量、定性及综合判断。由于其包含了较多方面的技术知识,属于综合性较高的学科,其贯穿于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中,直接关系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质量,各类管理人员对其也十分重视,但是由于诸多主观及客观的原因,其也会出现许多的问题,限制了其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1.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1.1检测单位资质问题

国家对于环境监测单位的资质及能力没有提出相应的规定,现在实施的各种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中,也没有明确指出环境监测的单位资质及能力需要具有怎样的等级、能力等,造成了其环境监测水平参差不齐。现代的环境监测工程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及地域垄断性的特点,有些建设项目的环境监测工作分配到项目区域内的县级环境监测站。但是环境检测的内容是十分丰富,包含了许多的小的项目,工作量大,强度高,需要监测单位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一些县级监测站的监测能力明显达不到要求。一些环评单位在选择监测单位时对监测单位的资质及能力的审查没有严格的程序及标准,不能保障监测工作的质量。

1.2责任划分不清晰

我国现行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和环境评价的相关法规中,仅仅规定了环境评价的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在实践的过程中,由于环境问题并不是单一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各项影响因素,其出现的原因也十分复杂、具体,有较强的综合性,无法准确定性是哪些因素导致某一个项目的错误评价,进而带来环境、经济及社会效益损失,因此各种责任的追究有难度,且各项处罚措施的执行效果不佳。事实上很少有环评单位因工作失误或者数据不准确而受到处罚,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环境影响评价单位也不太可能将责任分摊到监测单位,因此很难确定监测单位的法律责任。

1.3监测数据不准确

监测数据不准确是环境监测工作中十分严重的问题。在进行布点及采样时没有根据相应的技术规范或者要求进行,为了避免工作繁琐而私自改变采样点;进行大气监测时,测点与周边要素的距离太近,包括树木、建筑物、公路等,或者在监测水质时,测点周围存在局部污染源,还有可能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等,降低了监测的准确性;②特殊的天气情况也会对监测结果带来严重的影响,包括降水、沙尘、大雾等,而监测人员并没有予以重视,如在监测大气质量时,如果出现逆温,则监测结果就会偏高;在降水后进行监测,其结果会偏低;③现场采样的质量控制力度不足,实验室检验工作的监控效果不佳,或者监测人员技术水平有限,且责任心不足,均会造成监测数据不准确。

2.相应改进措施

2.1严格审查监测单位资质及能力

环境监测单位的资质及能力直接决定了其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及可信度,也影响到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因此需要对其的资质及能力进行严格的审查,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①开展环境监测的单位需要具备相应的监测能力,该单位进行监测的人员需要审查其是否持有该监测项目的上岗证。在进行环境影响报告时,其相关文件的附件中需要将监测单位的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及检测能力一览表纳入其中,并有相应单位的公章;②环境监测中会存在许多特殊的情况,较为复杂,而监测单位并没有通过计量认证或者实验室认可,但是其具备该项监测的能力,该情况下,需要在监测报告中说明情况,有利于评审人员根据情况作出客观的判断;③如果建设项目可能会对环境引起较为严重的影响,则进行监测的单位需要是二级或以上的监测单位;如果建设项目会出现较大范围的影响,如跨市、跨州等,进行监测的需要是一级监测站;如果项目的影响可能跨市或者跨区,则应是二级监测站承担监测任务;④在进行环境监测报告时,其文件中采用的历史数据需要详细说明来源,并在报告的文件中附录监测单位的监测报告、资质证书等文件。如果属于重大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环评单位应抽调人员监督整个现场采样过程及实验室检验程序。针对有异议的数据,可以要求检测单位提供该类数据的原始记录。

2.2完善法律规范

国家需要根据现在环境保护事业的实际形势,完善相关法规,清晰的划分出相关职责,依法处理各种问题,避免监测单位出现各类违规活动,一旦出现,则需要依法承担后果。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该方面有所缺失,但是某些地方已经出台地方性法规,如《江西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中有关于环境监测的具体规定:环境监测单位提供虚假环境现状监测数据或者污染源监测报告的,由环保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予以通报,主要责任人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该条款对于弄虚作假的行为仅仅是大概的处理措施,没有具体说明造成损失的范围及相应的处罚数额,相关责任人的具体处罚也不够清晰,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3强化监督与管理

在审核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过程中,应对污染源调查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判断其合理性及准确性,因此需要进行该项活动时抽调环境监测的专家协助,其对于数据的判断更加敏感且准确。计量认证及实验室认可机构在进行现场评审时,为了强化计量认证及实验室国家认可的权威性,提高其可信度,其评审工作应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开展评审工作。已经获得认证的监测单位应定期进行监督复核,使之持续的保持综合水平。

3.总结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贯穿于整个评价过程,能够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相应的参考数据及资料,包含内容十分丰富,且涉及到许多个检测项目,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出现各种问题限制其结果数据的准确性及真实性。本文仅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措施,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管理人员全面掌握实际情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出适合的环境监测工作方式,提升结果数据的准确性,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真实可信的资料,强化环境影响评价的客观性及科学性,制定出适合的环保应对措施,有效的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孙维锋,张振华.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工作的问题[J].北方环境,2012(03):91-9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相关问题研究 篇4

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监测频次、评价标准不明确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中既有小时值, 又有日均值, 并未设定确定的监测频次, 进而导致外界对结果的研判易出现误差和错误的认知。对于委托监测, 委托方要明确委托监测标准, 从而实现委托方与被委托方共同的标准认知。同时, 还要选择监测方法, 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法的监测结果大相径庭。对于监测点的设置, 应放置在周界浓度最高点, 一般设置在捂着嘴排放下风向的单位周界外围10 m的范围内。如果最高点超过10 m的周界, 可将监控点迁移至预计的浓度最高点上。但很多监测单位并没有按照上述方法进行, 导致监测结果与实际情况不一致。

1.2 现场监测管理问题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采样项目一般需要10人左右, 需要1个项目负责人选择监测点位、负责单位组织的沟通和现场组织等工作。监测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以下3方面: (1) 准备好试剂、吸收液和滤膜等空白样品, 绘制标准曲线, 并清洗。烘干吸收瓶; (2) 监测仪器的维护、维修; (3) 校准仪器流量。

1.3 监测点位的布设和确定问题

在监测点位的选择上, 除了在公路交通方面的环评监测外, 其余监测点要与公路留有一定的距离。在野外开展监测工作时, 一般需自备电源。在开展监测工作时, 要避开绿色乔木和局部污染源。在监测地点的选择上, 要选择没有遮挡物的区域, 确保监测点不受到周围建筑物、空气流动的影响。

1.4 气象条件对监测结果的影响问题

气象条件会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不同的气象条件对监测结果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应依据国家颁布的标准选择地点, 并将监测点位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2 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

2.1 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性特征分析

地球上所有的经济社会活动都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规模越大的活动和项目产生的影响越大。在长期的变化中, 大气环境的承载力也产生了变化。在原始社会中, 大气环境的承载力最强;进入工业社会后, 大气的环境承载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呈现出逐步变弱的趋势。

如果不改善大气环境, 则其承载力会持续变弱;如果通过节能减排等措施改善大气环境, 则大气环境的承载力会得到有效提升。

2.2 大气环境承载力的累积性特征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大气环境累积性特征是大气环境特征之一, 对外界环境影响因素的判定可为改善大气环境提供依据。大气环境承载力是可量度的, 量度的基础是阔值, 通过对阔值的研究可得到真实的大气承载力的度量。在开展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研究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区域的累加影响效应, 即时间的累加和区域的累加, 不能只考虑区域环境的累加, 从而得到真实、有效的判断结果。通过分析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承载力累积性特征可知, 区域内大气污染物的叠加和不同时间段的累加共同构成了大气污染物空间、时间的累积判断。

2.3 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方法

对于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方法而言, 指标法、承载力评价法等方法都为承载力的分析提供了工具和技术, 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应用范围和条件, 具体采用哪一种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 更要根据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在选择方法时, 必须考虑承载率, 其是指当前阶段大气环境的承载量与本地区环境承载阔之间的比值, 属于动态指标, 能帮助工作人员更好地分析、评价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变化趋势。

3 城市化进程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3.1 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自开展工业革命以来, 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工业革命的基础是能源, 能源的主体是煤炭, 煤炭的燃烧产生了大量的有害物质, 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我国当前的雾霾现象就是大量燃烧煤炭的后果。因此, 实现洁净燃烧, 最大限度地降低因燃煤造成的影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3.2 城市布局不合理

城市功能可按照区域划分, 区域不同, 功能则不同, 而因不同的功能又造成了不同的大气污染, 形成了不同的大气环境评价值。合理的城市分工和城市功能定位能优化城市大气环境, 比如工业区的布局问题, 处于不同风向的工业区的设置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应将其置于下风口的位置;在对马路和建筑工地等的管理中, 如果未采取有效措施, 都会加剧大气污染, 影响大气环境的质量。

3.3 居民生活水平提升造成的影响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私家车数量迅猛增长, 这对城市的大气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 在我国北方许多城市都安装有炉灶和采暖设施,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区的大气污染。

4 结束语

在具体的大气环境现状监测中, 还存在很多技术性的问题亟需解决。因此, 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环境监测单位和环境管理部门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 编制针对性高、操作性强的环境影响评价监测方案, 保证环境现状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大气环境的承载力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部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未来的发展水平。因此, 针对严重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大气污染问题, 应从各个影响因素入手,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 为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提供重要支撑, 做到预防为主, 以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大气污染程度, 工业化城市的布局等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目前,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监测频次不明确、评价标准不明确、无组织排放监测点位设置不合理, 现场监测实施、监测点位设置和气象条件的选择等相关问题。在对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基础上, 从动态性特征和累积性特征出发, 就其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监测频次,现场监测

参考文献

[1]杜静.城市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综合技术方法与案例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13.

[2]谭民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 2.2—2008)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3]李艳琴, 刘艳艳, 李锋, 等.环评大气现状监测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26) .

伤仲永问题训练评价单 篇5

《伤仲永》问题训练——评价单

姓名:

班级: 组名:七年级组 设计者:杨秀梅2014年

21、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

⑴ 未尝识书具

尝:

⑵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族:

⑶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

⑷ 从先人还家

先人:

2、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

⑴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⑵ 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 泯()然众人矣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⑴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

⑵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

⑶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

⑷ 稍稍宾客其父

其:

⑸ 父利其然也

其:

4、按原文填空。

⑴ 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

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

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二、阅读测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字词。

⑴ 邑人:

⑵ 利其然

⑶ 扳:

⑷ 环谒:

2、解释下列字词并给画线字注音:

⑴ 称()

⑵ 泯然()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B、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C、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D、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4、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A、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B、从先人还家:从父亲那里回家。C、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

D、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5、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

9、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⑴ 曾经

⑵ 和同一族的人搞好关系

⑶ 文采和道理

⑷ 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2、⑴ pān yè

⑵ chèn

⑶ mǐn

2、⑴ 自己的⑵ 他的⑶ 他的⑷ 他的⑸ 这种

4、⑴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⑵ 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二、阅读测试题

1、⑴ 同乡的人

⑵ 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

⑶ 同“攀”,牵、拉

⑷ 四处拜访

2、⑴ chèn 相当

⑵ mǐn 消失的样子

3、D

4、D

5、“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

6、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8、不使学

9、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伤仲永》复习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中的“伤”意即悲伤哀痛。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本文叙事先扬后抑。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二、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世隶耕lì或以钱币乞之qǐ日扳仲永pān环谒于邑人yèyì

不能称前时之闻chèn泯然众人矣mǐn今夫不受之天fú而已邪yé

三、重点实词。

世隶耕(属于)称前时之闻(相当)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彼其受之天也(他)

泯然众人矣(完全)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稍稍宾客其父(渐渐)或以钱币乞之(求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父异焉(对……感到惊异)即书诗四句(写)

邑人奇之(以……为奇)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以……为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还自扬州(从)

复到舅家问焉(复:又焉:代指方仲永的情况)卒之为众人(最后)固众人(本来)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

四、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

五、各种词类活用(一般了解即可)

②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

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六、理清文章结构。

一、(1-2):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

①“不使学”是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伤仲永后天教育的重要

②由神童到平庸,为议论铺垫。

二、(3):阐明作者观点,点明原因,议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十二三矣”到“泯然众人矣”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父利其然”到“不使学”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七、填空题。

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3、先扬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是“抑”。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于人”这一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提示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则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凝练,言简意丰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引号内填原文)

七、用原文回答问题。(共13道题)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不使学.7、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不使学

8、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9、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泯然众人矣。

11、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不使学。

13、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15、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受于人”或“受之人”

16、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⑵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⑶泯然众人矣。

17、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至此作者认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18、“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八、回答问题。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答: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

4、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

答:“奇”是“以……为奇”的意思。但不止是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

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承上启下

8、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答:“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9、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答: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10、“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11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12、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13、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答:泯然众人矣。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14、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15、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

答: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

16、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17、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答: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18、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答: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19、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答: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以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20、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几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

1、方仲永空有天资智,朱买臣全靠勤奋功。

2、聪慧无为伤仲永,勤奋有成勉后生

课外古诗欣赏:

1、《山中杂诗》中描写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一句是: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写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从窗户里飘了出来的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竹里馆》的作者是王维,诗中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这五个地名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4、《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一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想怀亲之情,请写出这首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6、《滁州西涧》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江南逢李龟年》中言过去之衰,为下文作了铺垫的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两峪乡中心学校 姜艾芝

【教材分析:】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课,作者采用回忆的形式,抒发了感人至深的亲情。通过学习本文,可以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到父爱,理解到成长,并培养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使他们的感情得到升华。【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求自得,拥有一份相对独立的读书权。我们现在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语文课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个性与人性。教学此文,应本着新课标中“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及“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能力”的理论指导,让学生从中获得对人生健康成长与自身成熟的有益的启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畅谈感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情分析:】

1.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建立了人生观、世界观,对人生有了初步的理解,通过联系生活,着重培养其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课文按照其反映的生活内容,对学生的内心有了一定的影响。初一学生具有单纯、活泼的特点,班级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讨论,相互合作的互动气氛较浓。初一的学生,一般对小说比较感兴趣,教师如果引导适当,容易激起学生想像思维的火花。所以本文的教学设计多为学生活动,使他们在动脑、动口、动笔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和美的熏陶。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

2.课程分析:现代教学观念主要是“以人为本”,在不否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教学更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特别是强调学生探究、合作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学本。【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词汇。

过程与方法:导语拨动情思、音像资源创设情思、品味文章激发情思、读写结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体验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爱,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在朗读中体会文章主旨。

2.联系自身经历、见闻,体验父爱,感悟成长。加深对爱的理解,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小说情节的能力,联系自身体验来感悟深情父爱。【教学方法:】

根据文本内容特点,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我在教学中选择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法、扶放结合法三种教法,并将其融合:

1.情景教学法。通过音像资源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从而激活思维、诱发情思。2.以读代讲法。《课标》要求:“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把课堂的时间、空间最大限度地交还给学生,学生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悟,读中体验、读中明理。

3.扶放结合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重视学法的指导,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准备:】

1.让学生课下通过网络查找有关作者的内容,初读文章。2.教师整理这些资料并制作成简单的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1.了解作者。首先由学生简单介绍林海音的情况,教师补充,然后多媒体展示林海音的资料和一组照片(附照片)

2.激情导入:

这是一组林海音的从“青年—中年—老年”的照片。看了这组照片,同学们也许会感叹时光易逝,岁月无情。老师也想起了诗人汪静之的一首诗,写地很美,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地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诗人关于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多么绚丽与多情啊,可是在作家林海音的儿时的记忆里,爸爸的花儿却落了。

【设计意图:幽远淡雅的《郦歌》既与文章内容相合,又与情境相合符,铺设一种浓浓的情感氛围;了解林海音的情况和她的作品《城南旧事》能激发学生对林海音的敬佩之情;用林海音的对比照片和汪静之的诗激起学生心底的柔情,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阅读期待中点燃了求知火花。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情绪受到深深地感染,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课题理解:说说标题的含义,根据课文内容重新拟标题。2.整体感知:“我”回忆了童年的哪些往事呢?

3.迁移理解:引导学生分析毕业典礼和毕业典礼上的回忆有什么关系。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毕业典礼的线索作用,从而理清文章脉络。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读是基础。要想学生学得扎实,必须重视初读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文本对话。初读阶段的朗读不仅要充分,还要有层次、有目的。先在理解基础上说标题含义和自拟标题,再通过有的放矢、扎实有序的初读后,学生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体阅读就是让学生鸟瞰全文,理清思路,但也决不是粗枝大叶地阅读,还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内容理清思路,抓住精髓内容进行感悟,从而唤醒学生丰富的情感,为理解做准备,为探究奠定基础。】

三、选读合作,自主探究:

这是体现学生自主性学生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除了要学生表达出自己选读部分的独特体验外,还要重点在以下几个部分中贯穿如下活动: A“爸爸的嘱托”部分

1.找学生带着感情朗读爸爸病床上的嘱托。

2.从爸爸临终前只交代了三句话,体会父爱有什么特点。B、“爸爸责罚我”部分 1.分析爸爸打英子的出发点。

2.课堂练笔:用“爸爸一边打英子,一边想”写一段话,展示爸爸的内心世界。推荐代表发言。

1.情感体验:讲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挨打经历,并谈感受。2.爱的表达:充满感情地对爸爸说一句话。C“爸爸劝我闯练”部分

1.探究合作:用一句话来概括英子的优点或一处优点,用第二人称来说。一个接一个说,连成小美文。

2.实践指导:在你独自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挫折的时候,你要如何做。D、“爸爸的花儿落了”部分

朗读体验:找同学带着感情朗读“花落”部分。

【设计意图:选读感悟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和学习习惯,形成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与文本对话,并在此基础上带着自己的阅读收获到课堂上与教师对话、与同学交流,这样一个人的收获就变成了全班共享的资源。设计时弱化生硬地讲解,使学生读地入情入味,使整个学习的过程不着痕迹。设计的写作练习,既是一次情感体验,又是一次集体合作,学生在写作合作当中抒写着自己的心声,感受着独特的情怀。】

四、文本拓展,提高能力:

1.课题理解:分析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作为文章标题的好处。

2.拓展延伸:多媒体出示“自助餐”式作业:回家后请以自己的方式为爸爸做点事情。【设计意图:二期课改精神将教师在课堂里的地位定位为“平等中的首席”,这篇文章又情意悠长,人花合一,意境深远。这都要求我摒弃生硬的讲授和分析,采用谈话法、感悟法,带领学生根据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思考生活的意义。分析标题的好处,是对所思所悟的总结和升华;作业部分目的在于巩固和深化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所受教益,力求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再去移情体会,实现对“父爱”的真正领悟。】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环节清晰,问题的设置密度与深度适宜,且有一定的创意,在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方面做得较好,教学语言较美,营造了较好的语言学习的环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很好,在发言中有许多闪光之处,其中徐俊文同学所说“父亲的花儿落了,但结出了甜美的果实,及关于父爱的比喻,说得非常精彩。学生叙述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许多同学讲得非常动情,对写作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在进入““成长的足迹这一教学环节时,没有及时抓住学生所说“父亲的花儿落了,但结出了甜美的果实”而顺势进入,说明在教学机智方面还要留心学习。

一个安静的夜晚,我独自一人,有些空虚,有些凄凉。坐在星空下,抬头仰望美丽天空,感觉真实

却由虚幻,闪闪烁烁,似乎看来还有些跳动。美的一切总在瞬间,如同“海市蜃楼”般,也只是刹那间的

一闪而过,当天空变得明亮,而这星星也早已一同退去„„

风,渐渐吹起,吹乱了我的发丝,也让我的长裙有些飘动。绿叶仿佛在风中起舞,离开了树,投向

了大地,却不知这样会枯萎,我弯下腰,轻轻拾起一片树叶,那非常有序的茎脉,是一种美的点缀。我有 些哀叹:绿叶啊,绿叶,你这般美丽地从树上轻轻飘下,随风起舞,却不知已被人称之为落叶!

整个世界,因为有了阳光,城市有了生机;细小心灵,因为有了阳光,内心有了舒畅。明媚的金黄

色,树丛间小影成像在叶片上泛有的点点破碎似的金灿,海面上直射反映留有的随波浪层层翻滚的碎片,为这大自然创造了美景,惹人醉的温馨之感,浓浓暖意中夹杂着的明朗与柔情,让雨过天晴后久违阳光的

心灵重新得到了滋润!

当浮华给予我们过多欺骗,现实中的虚假几乎让我们忘却了真的存在,是真情唤回了迷离的心,是

真情带给了我们最纯、最真的感觉,它流露的是美的誓言,渗透的是永恒执著的真爱。

青春,有嬉笑声与哭泣声夹杂的年华,青春的少年是蓝天中翱翔的幼鹰,虽然没有完全长大,有些

稚气,有些懵懂,脱不开父母的双手却极力想去找寻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为的是一时的激情,为的是一

种独自翱翔的感觉!

风,那么轻柔,带动着小树、小草一起翩翩起舞,当一阵清风飘来,如同母亲的手轻轻抚摸自己的

脸庞,我喜欢那种感觉,带有丝丝凉意,让人心旷神怡。享受生活,不一定要有山珍海味、菱罗绸缎为伴,大自然便是上帝所赐予人类最为珍贵的。

留住的叫幸福,留不住的叫遗憾:幸福的滋味是甜甜的,偶尔酸酸的;遗憾的感觉是苦苦的,偶尔

辣辣的。如果爱上,就不要轻易放弃。怯懦,可能后悔一辈子。没有经历过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没有

经历过痛苦的爱情是不深刻的。爱情使人生丰富,痛苦使爱情升华

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因为宽容,才会释怀。请牢记,如果把爱拿走,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如果

单环境问题评价 篇6

产经营项目、对环境影响评价因素进行科学论证等手段可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报告书;资源回收

中图分类号:X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7-

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综合因素分析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环境影响评价是指人类生产、建设、开发、规划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分析、评价和预测的过程,因此,中小企业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以为企业提供优化企业发展的建议,并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相关的环境基础依据。

1 中小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小企业在环境影响评价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能顺利开展,也阻碍了中小企业更深层次的发展和进步。

1.1 环境影响评价滞后现象较为严重

环境影响评价滞后现象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中小企业在项目建设初期就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更有部分企业不了解污染防治技术,导致项目投产后排放大量的污染物体,造成后续环境保护的艰难性。二是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缺乏及时的环境监管,导致问题出现后才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因而造成了工作的被动性。三是由于资金限制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生产经营计划、污染防治计划与环境保护脱轨,使环境评价工作置于候补位置,因为失去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积极作用。

1.2 生产经营项目与环境保护影响评价之间的矛盾

由于中小企业内部的经营规划,有的会涉及到对环境破坏的因素,因此,环境影响评价阶段要根据这一实际情况从整体上考虑制定符合中小企业全局的污染防治和清洁生产思路,这种做法也会使环境影响评价对企业产生积极作用。但是实际上,中小企业的经营计划在可研时采用不同的标准,有的脱离了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相对于整体来说,甚至有些还做了很多重复性的工作,所以导致建设项目与环境影响评价之间产生矛盾,最终导致环境影响评价不能产生其应有的良好效果,严重者会对导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实际严重不符。

1.3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质量较低

当前,一些中小企业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不够,甚至还有少部分中小企业不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流于形式,所以,对其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难以提高质量。当然,即便是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的环境影响评价评审要求,也可能因为经费不足、人员素质较差、时间较为紧张等原因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质量不高、评价深度不够、对中小企业的实际发展指导性不强等现象。

2 中小企业环境影响评价的对策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当前,国家也大力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面对中小企业在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坚持“节能高效、排放达标、控制总量”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小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2.1 科学分析生产建设项目

对中小企业生产建设项目科学分析是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第一步,对此,必须要坚持高标准、高效能的基本原则,对项目基本概况、污染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审批部门对造成区域环境较为严重的项目要严格审批,对于既保护环境又促进经济转型的项目要给予大力支持。总之,要从源头上把关,切实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对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科学评价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中小企业面临着很多不利于环境影响评价顺利开展的问题。这就需要环境评价单位逐一分析。

2.2.1 加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大气影响评价的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排放出来的气态物质。通过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论证出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大气环境可行性。对大气影响评价的主要评价因子有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烃类等有毒气体。对大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要重点把握:一是体现了在各类季节、气候条件下的大气流场的基本规律、气象特征以及主要参数的结构变化。二是通过对大气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可以了解污染物的自然净化过程,同时也为企业提供解决污染物防治的方法。三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区域大气污染物削减的基本规律、特点等问题,帮助企业实现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四是在气候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尽量避免排放量,控制排放量。五是中小企业掌握对局地大气环境以及周围自然环境的破坏或污染程度。

2.2.2 加强水环境影响评价。水在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必须用到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小企业要加强对水的环境影响评价,对此,应该抓住重点开展评价,有重点地进行风险评估。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固体废弃物的防治。固体废物是对水有着较严重的污染的因子之一,因此,在企业环评中对企业固体废物的产污环节着重把握,建议企业调整生产流程,努力实现节能高效与清洁生产,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合理对废品资源进行回收、管理和利用,全面降低水资源利用量,并减少污水排放量,提高污水循环使用率。二是防止污染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是重要资源,中小企业要加强管理,防止对地下水的入渗污染。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对企业提出用水合理分配,建设经济、技术可行的污水处理系统,选择适合的场所存放固体废弃物,防止各类污染。三是对企业周边的生态环境调查分析评估,提出减少地表土层的破坏、厂区内外植被资源的保护的措施,防止因污染而造成的生态破坏,尽可能地保护植被不被破坏。四是建立环境保护机制,环境影响评价在发现问题时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同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要引导中小企业建立环境保护机制,减少过度浪费而带来的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 叶宏耀.环境安全制约理论及其在石化企业中的应用

[J].中国石化,2004,(1).

[2] 蔡艳荣.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王顺(1971-),男,江苏人,句容市环保局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管理。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问题分析 篇7

关键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分析

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问题

1.1 队伍建设方面

1.1.1 缺乏专业评价人员

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人员主要来源于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持证人员;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由于工作人员对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了解较少, 在接受一段时间培训后便开始承担实际工作, 因此容易出现以下情形:一是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思维容易影响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二是工作人员虽然有规划经验, 但是专业知识理解不深刻, 容易陷入不知怎样具体开展工作的局面。

1.1.2 难以适应发展要求

培训难以适应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要求,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由于没有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人员进行需求了解和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了解, 大部分培训组织没有系统设计培训内容, 培训目标无法紧扣现实需求; (2) 培训教材中既没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又没有实际工作的针对性指导; (3) 培训方法基本采用课堂式教学和单向灌输模式, 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之间都缺乏信息的及时沟通和反馈; (4) 培训制度不够健全, 培训考核、培训训练、培训评估、培训反馈等容易被忽略; (5) 大部分培训组织以培训班和研讨会为主, 缺乏和部门之间的专业合作。

1.2 理论与实践方面

1.2.1 理论和技术不足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 已经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目前我国一直致力于研究政策、计划、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虽然对区域环境评价的理论和技术有深入探讨, 但是仍然没有把不同的规划当作评价对象, 也没有展开这方面的深入研究。目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难点是不同规划的理论和技术与环境评价的结合。

1.2.2 规划和环境评价相混淆

规划中, 特别是专项规划中, 当规划草案编制前介入环境影响评价, 就会缺乏评价对象。规划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 在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后, 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已经是规划的原则和目标之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实施规划后的环境影响作出预测、分析、评估, 因此必须要把规划草案看作评价对象, 如果脱离草案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 必然不能实现真正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1.2.3 公众参与

目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的是建设项目环境评价的公众参与形式, 这种模式不太适用于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首先规划中直接受影响的公众不易找到;其次这种模式会把和规划有利益联系的部门和专家排除出公众范围。而部门和专家比一般公众占有的草案信息多, 咨询意见的建设性和针对性比一般公众高, 因此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中, 部门和专家的咨询比一般公众的咨询具有更高的有效性。

1.2.4 评价人员

评价人员对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和功能了解不深刻, 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 评价对象不准。大部分评价人员容易脱离规划草案这个评价对象, 特别是在分析代替方案时, 往往容易脱离草案中的方案。 (2) 评价内容没有重点。规划是系统性的工程, 在规划中要抓住重点和有的放矢。 (3) 评价结论缺乏具体意见。评价的结论既缺乏草案的具体意见, 有没有提出缓解措施。

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改进措施

2.1 加强培训

针对培训培训难以适应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要求, 做出以下改进: (1) 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需求设计培训内容; (2) 改进培训模式, 学员对具体问题和具体案例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和方案理由, 再由教授点评, 实现教、学沟通和学员沟通。 (3) 对培训进行反馈和总结, 通过培训评估对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进行评价。 (4) 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培训, 还要收集各行业的经典实例总结经验, 做好培训的技术准备。 (5) 培训组织要积极和规划部门进行专业合作。 (6) 培训中引导学员培养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 让学员不断突破现有知识, 学习新的规划理论和技术。

2.2 加强研究

2.2.1 不同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新阶段中环境研究的任务是怎样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纳入行业管理和决策中, 研究目标是怎样使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科学决策提供持续发展的信息和有效的环境。

2.2.2 生态建设中的应用

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中,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保证生态建设; (2) 制定缓解环境影响的措施; (3) 城市规划中纳入环境管理; (4) 提供公众参与的途径; (5) 预测实施规划的环境影响; (6) 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2.3 建造循环社会的应用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纳入循环经济的可行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标和循环经济的目标都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及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两者在发展原则和实施过程中的战略思想都是预防为主。循环经济中减量化要求在源头上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和资源的使用, 其减量化的要求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要求不谋而合。另外循环经济的理论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内容的指导, 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检验循环经济发展的标准。

参考文献

[1]赵艳博, 林逢春.中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J].能源与环境, 2008, (5) :10-12.

单环境问题评价 篇8

1土地规划环评的相关概念

土地规划环评是有关环保部门对土地规划方案进行的事前和事后环境污染评价分析预测,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数学模型,广泛地采集数据,从生态保护方面提出最佳的规划方案,减少甚至消除方案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这是一种在规划层次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手段,通过土地利用的宏观结构调整,使得区域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更有效地进行。我国虽然早就建立起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但制度内各个具体方向的环评工作细则仍然没有制订,只有笼统的原则供参考。这种状况使得当前我国土地规划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与相关法律细则呈现空白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

2土地规划环评的现实意义

2.1国内外土地规划环评的发展

土地规划环评制度最早由美国提出。美国在1969年通过“国家环境政策法案”,正式建立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并论述了政策、规划和管理方面对环境发展进行整合的要求。随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注意到自身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并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引入环境立法方面:荷兰于1989年修改了《国家环境政策规划》,要求对废弃物管理、饮水供应、能源电力、土地规划等多个方面进行环境影响的评价。这一制度的引入有效遏制了因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对荷兰的环境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加拿大于1999年颁布了《政策、规划和计划建议的环境评价内阁指令》,要求国内所有提交内阁或者各部部长的建设方案,如果对环境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则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我国的土地规划环评制度到目前仍然没有建立,虽然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制定了环评制度,但其仅限于扩建、改建的工程,适用范围十分有限。在环评制度建立至今的30多年间,我国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完善了环评制度的具体内容和体系方法,但其基本内容仍是针对环境污染方面,对于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则没有涉及。

2.2土地规划环评建立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的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程度令人担忧。据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显示,我国目前环境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土地问题,具体体现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场“三化”、湿地破坏严重、耕地面积减少、质量退化等方面,土地问题正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的提升是以巨额资源堆积起来的,没有合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土地的利用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予以规定,各个地方政府在以经济利益为首要目标的前提下,完全不重视对土地的长期规划,乱伐滥垦现象严重。只有出台对土地开发利用的规划方案和制度,才能解决当前形势最为严峻的土地问题。

3土地规划环评的优势

3.1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土地规划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在过去我国经济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土地的利用没有成为主要矛盾,丰富的资源可以撑起国家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化水平越来越高,社会经济发展对用地的需要也越来越严苛,现有的土地利用设计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急需进行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土地利用的匹配程度。为此,必须加深对土地生态功能的认识,理解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的有效性。

3.2发掘土地价值,协调其各项基本功能

土地的使用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体现在在生态、生活等方面。土地作为物质资料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载体,其具有的功能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方面面,因此,对土地的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其经济价值,更要考虑到土地的生态价值,同时,土地规划环评的引入在资源配置上也有着重要作用:过去开展的项目建设环评只考虑单个项目的影响评价,不能从源头上认识土地利用可能导致的生态问题,而土地规划环评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

4土地规划环评的体系构建

4.1指标体系的指导原则

不同行政级别确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不同,省级以上的规划应以纲领性为主,结合自身省份的突出优势,制定战略性和指导性的长期规划。土地规划环评的重点是考察土地利用情况或者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影响程度,其趋势的反映是长期的、持续的,因此需要对土地近几年的使用状况数据进行综合考量。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鉴于目前我国快速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建设用地的规划应当被列为重点,具体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①坚持科学性原则。指标数据的选取应当适当并且具有代表性,能准确反映所评价的区域环境内土地使用的变化情况以及环境的基础数据。②坚持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当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体系内各项数据的获取都能从现有资料中搜集,体系的运转应当灵活、方便。③坚持动态性原则。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指标体系反映出的规划特点应当是浮动的,各项基本指标都能与时间、空间相对应,具有一定的敏感度。④坚持综合性原则。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指标体系,包含多种影响因子,各项数据应当综合考虑。

4.2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当前,对于土地规划环评的指标体系判断方法通常有专家判断法、叠图法、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模型法、生态服务价值法等多种。不同方法适用的阶段也有所差异——在指标体系筛选过程中,专家判断法、对比分析法等需要人力进行识别归类的方法更有优势。在环境影响评价的预测分析方面,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模型法有助于有效还原区域环境的实景及预测区域环境的发展方向。在具体使用方法方面,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法是值得推荐使用的方法之一。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通过土地利用规划的结构调整,模拟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实施状况以及实施前后的生态系统的总价值的变化,反映出土地利用规划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和实施效果。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的时代,环境保护的压力与经济发展速度一样飞速上涨,有限的土地资源不能满足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只有不断完善土地规划方案,平衡区域环境内各项影响因素,综合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影响,才能真正做到优化经济结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我国的环评制度上制订更加详细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针对重点领域,制订详细的评价体系。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更加完善,切实发挥环评制度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慧,林涛,张云鹏.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及展望[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6).

[2]贾冰,李升峰,贾克敬,等.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评述[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5).

[3]吕昌河,贾克敬,冉圣宏,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与案例[J].地理研究,2007,26(2).

单环境问题评价 篇9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 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该制度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其能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依据, 原因在于环境影响评价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等特点。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法中的预防性原则的体现, 是中国环境立法吸收西方国家相关制度的产物。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其暴露的问题逐年增多, 本文提出相关的建议, 希望能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使其更加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

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立法上要扩大环评范围, 不仅仅局限于规划与建设项目两大类。只要对环境有影响的法律法规、决策、规划都应纳入环评的范围。针对《环评法》31条规定的“补办”环评制度, “补办”环评报告给许多先批后审的项目大开方便之门。此项做法成为我国很多地方政府违背行政审批程序以及很多企业违法不作为的一个可以充分利用的漏洞。从我国现实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践来看, 我国绝大部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都是补办的。这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立法目的相违背。真正要使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法律目的不落空, 我国的立法机关应当尽快删除本条, 规定任何企业开工都必须事先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否则不允许任何企业开工, 这一硬性规定将会使我国的环评法具有更强的约束力与可执行性。

2.2 替代方案的缺失

替代方案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被西方学者认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灵魂与核心, 在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制定过程中, 由于多个部门认为过去的作风符合国情, 而替代方案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所以在我国最后没有将替代方案纳入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所谓替代方案是指除拟议活动以外的其他选择的备选方案。按性质分, 替代方案可分为3种类型:基本替代方案指实行与实现议定行动目的原方案根本不同的实施方案;二等替代方案即以不同的方式实施预先议定行动, 前提是与原计划方案不相冲突;推迟行动方案即推迟预定行动计划, 是当预定行动环境影响不确定时往往出于谨慎考虑而采取的行动方案。

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作为美国环评制度的核心内容, 历来注重对替代实施方案的深入分析、具体评估和甄选。据于此项法律的明确规定, 美国的环境评价说明必须具备“拟议行动的各种替代方案”, 此项强制性规定是要通过环境评价机制对环境影响程度不同的行动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如果没有替代方案用来做比较的基础, 决策者无法与拟议活动作比较, 照成无法在审核中就拟议方案作出合理的判断与决定, 鉴于美国环境评价机制的合理性, 我国应适当借鉴其机制中法律上的规定, 在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也可引入设置替代方案的办法, 进行对比选择、评估。

在环境评价机制实施中, 应要求提交的环境评价文件必须具备相应的拟议方案与替代方案。做到从大局出发, 考虑全面, 择优选取, 从而实践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消耗最低的成本的同时使利益最大化。应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具体情况, 并有目的性的地设计出相应的合理对策, 给予公众与审核部门选择权, 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防止当出现意外情况时找不到应对措施, 从而将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化, 并将相关成本降到最低, 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2.3 公众参与不足

我国现行的法律中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的规定较少, 这些少量的规定也较简单且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可操作性。“环境影响评价”不但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而且也有利于得到最优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和发展。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对此项制度的完善无疑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在西方学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者普遍认为, 公众参与此项活动是评价制度的意义所在。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应转移到注重公众参与上来, 在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的各个阶段都应注重并鼓励公众参与;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各个具体阶段利用信息公开鼓励公众参与除特殊、具有保密性评价资料的环境评价活动;更加明确规定公众介入的时机与介入的方式;明确公众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权利, 保障环境相关信息通畅;建立加强对公众意见的回应机制,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群众基础。在法律或法规中增加公众参与的详细条款, 能在实践中切实操作。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切实的保障, 国家在立法司法执法方面给予切实的保障。

3结语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与我国经济建设一样, 存在机遇与挑战, 环评法的实施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它要求国家正确积极地面对实施中出现的各种不利的方面, 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使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与时俱进, 与我国现阶段的大政方针、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李艳芳.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金瑞林.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简·汉考克.环境人权:权利、伦理与法律[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7.

[4]汪劲.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单环境问题评价 篇10

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现将本课程部分教学难点分析如下:

一、工作程序图

它是第二章章节内容的浓缩,也是实际环评和单项环境因素评价的工作步骤,因此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工作程序图。工作程序的内容较为抽象,不同工作有先后顺序,一般不能颠倒,并且相互有所关联,前一步工作为下一步工作提供资料,下一步工作又反馈上一步工作资料准确性和完整性与否。

建议课前交给学生一份完整的报告书,结合程序图,使之清楚有哪些工作或步骤要做及其先后顺序与逻辑关系。

二、各类环境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课程,在现状

*本文系湖北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2008CDB381)、湖北大

和预测评价中,分别涉及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教学的重点是要使学生学会选用适用的标准,根据标准适用范围确定评价的项目是否包括在内,判别和确定本项目具体选用几级标准。

另外要强调标准的时效性,让学生多关注相关环保部门网站,及时了解标准的更替。

例如在讲述环境标准内容时,要求学生把目前所执行的环境标准进行汇总和分析。如:查找有关资料,比较分析湖北省、国家目前所执行的大气、水、声环境的有关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要求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查阅文献资料,经过思考和小组讨论,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和交流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先由学生进行提问和答疑,然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区别,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的区别。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印象,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三、评价等级的确定

评价等级一般分为3个等级,让学生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各环境要素等级的判据,确定各环境要素的评价等级,从而确定现状调查内容、调查范围和环评深度。

比如,考核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判定,学生不需要将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表背下来,但学生必须能够根据题中所给的工程分析内容找出判定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4个条件(污水排放量的标定、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地面水域的规模和地面水的功能区划),然后根据这4个条件判定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这就涉及学生要判断哪些水需要计入污水排放量、哪些水不需计入污水排放量;会判断污染物类型和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有哪些,从而确定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会根据受纳河流的流量或湖泊水库的水深、面积判断地面水域的规模;然后根据地面水的功能区划判定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通过这种更结合实际的考核形式,学生完全掌握了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判定方法。

四、预测模式的更新与应用

环境影响预测中很多是用数学模式来预测环境影响的大小,这些模式分别包含在环境学概论、水污染控制和大气污染控制和环境规划等课程中,因而应在教学中尽量避免把教学和学习重点放在模式推导及记忆这些模式上面,而应该放在如何选择模式和如何确定模式中参数值,因此教师重点讲解模式应用范围和每个参数的意义及如何确定其值,让学生学会选择和真正会用这些模式,增强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操作性。

2009年4月1日国家开始执行新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修订导则,主要修订了评价工作分级和评价范围确定方法、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内容与要求、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与要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及要求、环境影响预测推荐模式等内容。这就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发生了很大变化,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是教学和考核重点,而大气污染预测模式的估算模式、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等需要学生理解,能够使用相应预测软件在计算机上输入相应参数并求出在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污染物的浓度。

预测过程不要求学生一步一步计算,只要求学生在理解计算原理的基础上能读懂软件运行过程中的参数说明,知道相关参数的英文表述,会根据实际环评项目选择相关的参数,作为平时作业进行练习。

五、工程分析的方法

工程分析是分析建设项目影响环境的因素、工程全部组成、工程污染特征,从项目总体上纵观开发建设活动与环境全局的关系,同时从微观上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所需基础数据。教材中因存在过多文字描述,容易导致学生厌烦心理,这就导致这一内容成为教学难点。

1. 物料衡算

物料衡算就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而进行的物料平衡的计算。其基本原理是不管某一生产过程中物料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生产过程中某一基准物的投入和产出的质量是守恒的。物料衡算是工程分析的基础方法,其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实际计算过程中误差较大,精度有待提高。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对含有有机化学反应的生产过程进行物料衡算时,应引入模糊或概率的概念,即对于此类项目的物料衡算,不再采用传统的生成物及污染物产生量为单一数值的方式,而是对反应生成物的量和污染物的产生量给出一个区间范围,以污染物产生量的可能最大值作为环境保护设施设计量的依据,以行业内的平均水平来作为总量指标的计算依据。

2. 类比与资料复用

类比分析与资料复用,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分析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但在具体工作中的运用需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注意其可比性。在具体运用时,要关注比较对象的产品、生产工艺、设备、原辅材料、生产规模、物料消耗量以及企业管理水平的可比性。此外,还要注意比较对象所在地的自然环境以及气候特征是否相似。例如就活性污泥法而言,在相同废水水质、处理规模、处理工艺条件下,因北方与南方两地气候的差异,会导致微生物活性、种群优势不同,其处理效果不同。

其次,资料复用要注意时效性和周围环境的变化,注意原有资料数据获得时的当地环境状况、项目周边污染源情况是否发生变化。特别是对监测数据的复用,往往会因新建或在建项目的出现,导致某些污染因子的负荷发生较大变化,从而使以前的数据不再具备复用的条件。

六、卫生防护距离

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是指产生有害因素的生产单元(车间或工段)的边界至居住区边界的最小距离,其作用是为企业无组织排放的气态污染物提供一段稀释距离,使污染气体到达居民区的浓度符合国家标准。卫生防护距离的确定,关系到厂址的选择、厂区平面布置等,是环境影响评价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确定卫生防护距离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按国家已颁布的某些行业的卫生防护距离,根据建设规模和当地气象资料,直接确定卫生防护距离。第二种方法是尚无行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的,可利用《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 384—91)推荐的公式进行计算。

由于行业的不同、项目生产规模的大小和生产工艺的区别、污染物治理效果的好坏、污染物性质的差异和污染源有效高度的高低,对卫生防护距离的设置都有着不同的要求。此外,建设地点的地形和气象的复杂程度,也对卫生防护距离的确定有着一定的影响。

在实际计算工作中,计算卫生防护距离的各参数和系数比较复杂,目前网络流行有多种版本的卫生防护距离计算软件,这些软件都对推荐公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简化,使得计算误差较大,因此,计算时应避免由此造成或因距离设置过小而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或因距离设置过大而造成土地资源的利用受到限制。

七、结束语

单环境问题评价 篇11

1993年,吴良镛先生第一次正式提出建立“人居环境科学”,并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提出了人居环境理论分为传统建筑学阶段、广义建筑学阶段和人居环境科学阶段,且包含“五大系统”、“五大层次”以及“五项原则”[7],为评价我国人居环境奠立了理论基础。封志明等[8]选取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子,构建了中国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定量评价了中国不同地区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另外,其他学者[9-13]从不同层面,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开展了人居环境相关研究。总体上看,我国现有人居环境评价基本上是沿袭西方建成环境评价学的体系,评价方式是一种以概念评价、事后评价为主的主观评价[14]。人居环境评价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定位于空间表述,以交流与合意、分析和决策为目标的研究很少,人居环境的价值化评价和政策效果的分析相对薄弱[15]。

为了表彰在城乡建设和管理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提高城镇总体功能,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城市、村镇、单位和个人,原建设部于2000年设立了 “中国人居环境奖”,这是当前国内城镇建设的最高荣誉奖,它的设立对于促进中国城市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由于地域空间差异、文化风俗差异、城市发展阶段差异等客观原因导致人居环境评价过程中面临一些实际问题,亟须解决。

一、人居环境评价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评价标准混乱问题突出

2010-2012年开展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居环境评价机制研究发现,至2010年底,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80.1%的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其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有87.0%、77.3%、72.6%的地级以上城市提出这一目标;全国46.3%的地级以上城市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目标,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有52.2%、44.5%、38.7%的地级以上城市提出此目标。另外还有诸如“低碳生态城市”、“绿色低碳生态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等多个名称。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各个地区都在给自己的低碳、生态建设划定标准,比如杭州出台了50条“低碳新政”,无锡则建立了6个低碳体系,地区各企业纷纷制定了独立的指标体系,最终导致标准参差不齐。

(二)评价指标脱离实际情况严重

现有指标过度注重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导致很多与民生相关的指标没有纳入人居环境指标体系。调研发现,人居环境中居民最关心的三个问题分别是空气质量、住房问题、养老服务问题,但在联合国人居奖和中国人居奖指标体系中均缺乏足够的考核指标。在居住环境方面,反映问题比较多的是物业管理,很多老城区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在城市景观标识设计、建筑风格方面,老城区主要路口与地段缺乏具有特色的标识,甚至没有道路标识。在城市管理方面,食品卫生、交通秩序及市场管理的居民满意度评价较低。

(三)评价奖项影响力弱

自1989年联合国人居署设立联合国人居奖以来,中国已16次荣获联合国人居奖,1次年度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而自2000年原建设部设立中国人居环境奖以来,全国仅有28个城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360个单项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调查发现,在与城市人居环境相关的各类评比奖项中,人居环境奖的影响力目前较弱,不仅远远低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部委的荣誉奖,在媒体和公众中间的影响力也不如一些商业调查机构的评比结果。比如零点调查公司、美世公司的调查评比结果每年都被媒体和社会广泛引用,但人居环境奖的“曝光率”则微乎其微,因此,其它部门开展的对改善人居环境实施效果很好的项目未能参加申报。

(四)人居环境公共参与程度低

调研发现,就改善人居环境状况所依靠的主导力量来看,26.6%的市民认为需要依靠提高公众的人居环境意识,50.7%的市民认为是依靠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执法力度的加强,22.7%的市民认为是增加财政投入力度。由此可见,公众对人居环境建设依赖政府的思想依旧严重。另外,通过对居民自觉参与改善人居环境行动的调查发现,21.1%的家庭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49.6%的家庭偶尔会分类处理,29.3%的家庭表示从未考虑过。25.1%的家庭对日常生活用水进行回收利用,49.8%的家庭偶尔会这样做,18.3%不会进行回收利用。调查还显示,27.2%的市民对于人居环境遭受破坏或污染问题举报过,64.5%的市民表示没举报过,8.3%的市民不关心这类问题。

二、人居环境评价机制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奖项仅是激励性标准

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是为了使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人类住区的发展和解决人居领域的各种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而鼓励和表彰世界各国为人类住区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的政府、组织、个人的奖项。该奖项并非承认某个城市居住环境的优越性,而是承认政府、组织或者个人为改善人居环境所做的贡献。中国人居环境奖是为了表彰在城乡建设和管理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提高城镇总体功能,创造良好人居环境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城市、村镇、单位和个人。因此,无论联合国人居奖和中国人居环境奖,都仅仅是一种激励性标准,不是一种专门评价人居环境优劣并给出指导性意见的考核标准,对人居环境的规划、建设、管理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nlc202309020659

(二)部分指标脱离实际

我国不同地域的城市,发展阶段与自然环境差异十分巨大,这要求人居环境建设要因地制宜和评价指标有足够的弹性才能对不同地区的人居环境改善起到指导作用。而现有指标在此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一是指标的选取和定值缺乏地域特色。现有指标过分强调普适性和城市间的可比性,其筛选大都基于统计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无法反映城市间相异的特征性要素的状态水平,缺乏针对性。二是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动态性。人居环境发展目标是随着人们需求的改变而不断反馈并逐步建立新目标的过程,指标应反映不同发展阶段人居环境建设的特点,随着城市建设的进步而有所不同,而事实并非如此。三是指标一刀切,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缺乏分级分类考虑,可操作性差,既不利于发达城市向更高水平的迈进,又限制了欠发达城市建设人居环境的信心。四是城市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脱节严重。目前我国人居环境缺乏独立的规划,指标落实只能依附于传统的城市规划而难以实施,一方面归结于传统城市规划编制过程漫长、任务繁重,部分规划的内容空泛而缺乏可操作性,限制了人居环境目标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在于人居环境指标牵涉编制部门、实施部门、管理部门,部门间责任不明确,协调困难,导致城市规划编制与人居环境建设实施脱节。调查发现,全国多处新城公共建筑富丽堂皇,道路超前的宽,景观面积超前的大,而住房价格虚高,住宅大量空置,街道空旷无人,变成名副其实的“龟城”、“空城”、“卧城”、“鬼城”。

(三)缺乏长效管理考评机制

长期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掠夺式的开发,造成不少地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建设速度往往赶不上破坏速度,人居生态环境仍在继续恶化。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和管理层缺乏人居环境长期管理意识,部分城市在争人居环境奖的时候,大搞人居环境建设,一旦评上后,对人居环境的管理重视程度明显下降,人居环境质量甚至回到评价前的水平,“为评奖,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人居环境“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四)公众参与流于形式,不影响实际决策结果

调研发现,部分地方政府为短期快速提升政绩,对一些明显破坏人居环境的污染项目视而不见,实施边建设、边规划、边审批的“三边工程”工作程序。决策信息资料的提供局限于“决策讨论圈”,社会公众难以影响决策。决策评估上,重视决策意图贯彻,重视经济效益,轻视环境和社会效益。决策氛围上,突出决策的保密性,忽视决策的公共性。决策责任追究上,由于缺乏集体性决策程序,事后的决策责任追究困难。基本上,公众参与沦为一种程序,严重打击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三、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居环境评价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居环境评价标准

树立人居环境的正确导向,完善人居环境标准的考察内容,全面贯彻落实以人居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精神,引导参评城市树立注重质量的良好氛围。加大生态文明与城镇化质量等相关内容的考评,避免城市功能定位不明、千篇一律、盲目追求“大而全”等粗放发展现象的发生,加强对城区盲目扩张和老城改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资源等内容的考察。制订人居环境分级和分类评价体系,增强人居环境评价标准对不同地区人居环境实践的导向作用,突出人居环境建设的阶段性、地域特色和多样性。完善单项指标的指标解释、计算方法、数据来源以及评价要求,提高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严格人居环境考评机制,注重考核实效

严格申报条件,对造成严重影响的群体性事件、重大安全生产或生态环境事故,实行一票否决。确保申报材料的真实性,不得出现虚报、谎报的情况,一经查出,严肃处理。严格考核程序,建立人居环境考评机构,实行相关机构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制度。建立城市人居环境规划编制审查制度,加大人居环境指标在建设、管理全过程中的落实力度,凡是偏离既定目标或已批准规划而无法纠正的,应除名并通报批评。制订人居环境检查评比制度,开展对全国各类生态城的评比考核工作,切实提高考核标准对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指导作用。

(三)建立人居环境监督管理长效机制

加强对获选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后评估,防止规划实施偏离既定目标,定期对规划进行回顾修正,有重大修改的应报规划审批机关重新批准。建立科学发展统计监测平台,编制人居环境综合指数和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指数和社会和谐等分项指数,加强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动态评估和考评指标指数的测评,测评结果在国家级主要媒体上公开发布,接受社会监督。统筹开发人居环境监测管理系统、人居环境应急指挥系统,打造“以统为主、统分结合”的数字化人居环境管理系统,建立适合的人居环境建设和管理要求的高水平人居环境科技机构、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提升人居环境管理水平。

(四)加强宣传与引导,扩大人居环境奖项的影响力

加强学会、NGO等社团组织在组织申报工作、组织专家推荐与评选工作、后评估工作方面的作用。调动地方城市积极性,组织创建城市市长和相关负责人学习研讨联谊会,发挥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城市的示范带头作用,共同研究和探讨人居环境建设的新理念,互相学习和交流。主办“中国人居日” 宣传活动,总结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充分唤起社会对改善人居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五)建立切实有效的公众参与制

打破“一把手”独断决策的局面,形成专家评审、公众参与、政府决策三位一体的考评机制。真正做到决策必咨询论证、决策必专家评议、决策项目必社会公示,公众意见必政府考虑。优化公众参与流程,拓展公众参与途径,加大专业社会调查机构对城市人居环境问卷群众满意度和人居环境公众评分的调查,提高群众人居环境评价的权重,凡群众满意度不合格,不纳入当年考核评价范围。加强公众参与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法律化,提升公众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有效激发其参与热情。

nlc202309020659

参考文献:

[1] Davis J. E. Fundamental of housing study: Determinaltion of fact or basic to an understanding of American housing problems, New York: AMS Press,1938.

[2]联合国人居计划.城市指标指南:监测的人居议程和千年发展目标[R].纽约,2004.

[3]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框架与方法(第三版)[R].纽约,2007a.

[4]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指导原则与方法(第三版)[R].纽约,2007b.

[5]全球城市指标评估与监测城市绩效的一种综合方式(摘要报告) [R].全球城市指标机构. 2009,多伦多.http://www.cityindicators.org/

[6]西门子公司.欧洲绿色城市指数.欧洲主要城市环境影响评估[R].经济学人智库,2009,慕尼黑,德国.

[7]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22).

[8]封志明,唐焰,杨艳昭,等. 基于GIS的中国人居环境指数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地理学报,2008(63):1329-1336.

[9]胡武贤,杨万柱. 中等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4(4):38-41.

[10]刘颂,刘滨谊. 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1999(5): 35-37.

[11]李雪铭,姜斌. 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129-131.

[12]李王鸣,叶信岳.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以杭州城市为例[J].经济地理,1999(19):38-43.

[13]宁越敏,查志强. 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规划.1999(23):15-21.

[14]祁新华,毛蒋兴,程煜,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居环境理论研究进展[J].规划师,2006(22):14-16.

[15]高晓路.人居环境评价在城市规划政策研究中的工具性作用[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52-58.

(责任编辑:赵静)

单环境问题评价 篇12

关键词:农村地区,环境影响评价,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 迄今我国仍然是农业大国, 大多数居民还生活在农村, 绝大多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行为也发生在农村, 加之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大多数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自然保护区均位于农村地区, 因而农村环境保护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多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农村环境保护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 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 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 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为了让包括农民在内的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国家已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列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2007年底,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环保总局等部委《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2008年7月24日, 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并讲话, 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心。

为预防、减轻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我国从1979年开始推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并先后制定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法律法规。应该说,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近年的环境管理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 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和较为薄弱的环境管理条件, 该项制度在农村地区部分规划和建设项目的落实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从而对所在地区农村的环境质量和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如何针对农村地区的具体特点开展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仍值得相关部门重视和关注。

一、农村地区环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城市环境管理的日渐强化和人们对城市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 大量工业企业开始向农村地区迁移, 一方面腾出了大量城市建设用地, 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此举导致农村地区除了原本就大量存在的畜禽养殖、矿山类建设项目外, 能源、化工、冶金、建材以及垃圾焚烧、填埋场等市政项目大量落地, 农村地区实际上成了近年工业项目建设的热土。尽管目前大部分项目都依法申报了环评手续, 但是,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大量问题。

1.规划环评制度不能有效涵盖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均对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提出了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但均未对县级以下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规划提出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因而现在许多农村地区建设项目不仅缺乏一个科学、系统的规划, 即使有规划也未对规划进行环评, 结果农村地区建设项目无序建设、不合理建设、重复建设现象随处可见, 不仅导致部分项目选址不合理, 还加大了后期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的难度。

2.环评工作开展不力

不可否认, 环评制度已成为目前我国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但在农村地区的实际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 环评执行率低。目前, 全国大部分省级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只有70%左右, 地市级只有40%左右。[1]这一问题在农村地区建设项目中更加突出。

(2) 违反环评程序现象普遍。农村地区不少建设项目环评工作开展严重滞后, 边建边评、事后补评、事后不评现象仍然严重。一些项目环评报批后, 尽管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 建设单位却不按规定重新报批环评报告。

(3) 环评的作用得不到体现。部分建设单位仅把环评当做项目前期的一个必备手续来办理, 认识不到环评的真正目的, 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内容漠不关心, 因而取得环评报告及批复后便束之高阁, 根本不按环评报告和批复要求的环保措施与管理制度去落实。

(4) 现状监测不规范。不少环评单位面对农村地区建设项目时, 常采取收集资料法获取相关数据, 而不委托监测单位进行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即使委托监测也尽量少布监测点, 压缩监测指标, 缩短监测频次。有些监测单位在受托进行农村项目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时也不到现场, 而是根据日常工作经验直接加工监测报告。现状监测不规范, 导致许多农村项目环评报告对环境质量现状认识不清, 错误判断当地环境形势。

(5) 环评措施不切实际。很多环评报告根本不顾及当地农民不愿使用粪肥的现状, 对位于农村地区职工人数不多、无生产废水产生的建设项目, 一味要求其将生活污水收集后用作农肥, 结果根本无法操作而出现污水横流问题。又如一些环评报告根本不考虑当地煤碳含硫量高的现实, 不要求项目上脱硫设施, 而是建议其燃煤设施使用低硫煤。完全可以想象, 该项目通过环评后, 实际运行中使用低硫煤的可能性究竟能有多大。

如此种种, 导致部分污染项目甚至违反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通过环评, 取得了“合法”建设的外衣, 也造成了日后环保监管的隐患。

3.项目后期验收及监管不到位

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的一部分, 及时的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是确保环评提出的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得到落实的关键。不少地区在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中“重审批、轻监管”问题较突出, 而这一问题在农村地区的建设项目中更加明显。因而部分农村地区建设项目试运行后长期不进行竣工验收, 有些项目的竣工环保验收也仅是走走过场, 验收监测不能真实反映项目和环保设施的运行状况, 最终导致竣工验收起不到环评的把关作用。项目正式运行后, 环保部门对农村偏远地区建设项目的跟踪检查也相当缺乏, 以致这些项目经常出现环保设施不正常运行而超标排污的情况。

4.公众参与流于形式

200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划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都应进行公众参与, 2006年3月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应公开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 征求公众意见。

由于现有法规仅明确要求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公众参与, 而位于农村地区的一些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 尽管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非常密切, 环评时却不需征询公众意见, 从而导致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出现许多环境问题和纠纷。即使在农村地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评项目中, 仍然存在公众参与对象缺乏代表性和广泛性、信息公开缺乏透明性和真实性、征求公众意见的方式缺乏针对性、公众无参与积极性等问题。[2]如有些项目环评的公众参与调查表甚至由建设单位一手包办, 直接找几个员工按照要求打钩画叉了事, 以致不少地方都出现过评审报告书所附的几份公众参与调查表样表笔迹完全相同, 对相关选项的回答也几无差异的情况。此外, 许多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都不愿通过召开听证会等直接方式进行公众参与, 但在目前广泛采用的“网上公示”公众参与形式中, 又能有几个当地农村受影响公众能及时从网上看到公示的相关信息。因此, 农村地区建设项目公众参与形式主义特别严重, 很多时候根本达不到公众参与的应有效果。

二、导致农村地区环评问题的初步原因分析

1.建设单位法制观念淡漠

有些建设单位根本认识不到环评工作的重要性, 无法理解环评的目的也是为了让项目建设少走弯路, 日后项目能顺利运营, 因而环评参与主动性较差, 有的甚至恶意逃避环评手续, 甚至有少数单位选择农村地区进行项目建设的初衷就是为了逃避城市严格的环境监管和利用农村地区低廉的环境成本。完成环评后, 一些建设单位也对环评及批复提出的环保要求熟视无睹, 企图通过拉关系、找熟人在竣工验收时蒙混过关。

2.环保部门管理力度不够

由于多数单位人员编制较为紧张, 地方环保部门环境管理重心始终位于城市, 对广大农村地区的环保监管经常感到鞭长莫及, 部分偏远乡村甚至出现环境管理的真空,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农村地区建设项目出现的环评问题。

3.少数地方政府对环保工作不作为

受短期经济利益驱动, 有些地方政府领导平时紧盯GDP和招商引资, 对引进项目非常热衷, 但对项目可能带来的环保问题不甚关心, 以至于大量污染项目落户农村地区, 形成环境隐患。对于一些群众举报的环保问题, 也多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和稀泥”做法, 有时甚至直接偏袒辖区内的企业, 牺牲广大群众的环境权益。

4.农村群众环保参与意识差

受主客观条件限制, 多数农村群众文化水平不高, 环保意识较差, 环保参与积极性低。对于农村地区建设项目存在的环评问题, 多数群众单凭自身能力很难发现, 即使发现了, 因为怕不必要的麻烦或担心打击报复, 也不一定会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

三、解决农村地区环评相关问题的对策建议

1.配套完善规划环评制度

针对农村地区建设项目缺少规划和不履行规划环评的问题, 地方政府应就县级以下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编制的相关规划开展环评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定, 以避免建设项目在农村地区无序建设、不合理建设, 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建设。

2.科学建立政府考核方式

针对目前许多地方政府重GDP、轻环境的做法, 应尽快推行绿色GDP核算和考核体系, 以促使地方政府停止在农村地区盲目引入污染企业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做法。此外, 将农村地区环评开展情况也纳入地方政府年度目标考核范畴, 确保各级政府将包括环评在内的农村环保工作落到实处。

3.实施农村地区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鉴于农村地区重要的生态环境功能要求, 环保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地区建设项目的日常监管, 确保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农村地区建设项目中得到落实, 将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通过环评控制在萌芽状态, 建议在乡镇一级设专职环保员进行当地环保工作日常监管, 以避免环保机构对农村地区环境管理的缺位。

4.开展农村环保宣传教育, 积极鼓励公众参与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 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 提高广大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能力。广泛听取农民对涉及自身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 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参考文献

[1]耿海清.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展望[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 (11) .

上一篇:网络性能测量工具下一篇:职场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