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成果评价反思

2024-07-24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成果评价反思(通用12篇)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成果评价反思 篇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成果评价反思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第一节内容,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成果,既有可取之处,也有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

优点:

1、本节课教学目标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教并重,具体、清晰的阐述了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不仅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而且便于教学中进行形成性评价。

2、多种教学策略综合应用,多种方法配合使用,优化组合,教学策略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活动做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3、恰当使用教学媒体,发挥多种媒体的综合优势,教学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突破难点,能够体现学生的发展过程。

有待完善之处:

1、在分组讨论主要环境问题相应的解决措施时,时间分配不足,使得学生的分析不够深入。

2、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深层次体现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有效应用。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成果评价反思 篇2

教学重点:理解人地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后果。

教学难点:分析说明环境问题城乡的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及其成因。

教学方法:案例剖析法、启发式教法、图表材料分析法、归纳法等。

教学媒体:Power 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师:现在正有一种病毒在全球肆虐, 引起了全世界的恐慌, 大家知道是什么吗?有哪个同学知道它正式的名称?

学生:猪流感、甲型H1N1。

【课件演示】flash动画“各国甲型H1N1疫情”

师:目前我国确诊的人数越来越多, 但没有一例死亡, 对此大家不必恐慌, 这一疾病是可防控的, 前几年, 也爆发了类似的事件, 我们依靠科学战胜了它们, 今天也不会例外。但我们要好好地思索:这些事件的发生, 说明了什么?

学生:环境出现了问题。

师:对, 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来探讨的问题。

一、人类与环境

点课件:一幅人类与环境漫画。让学生思考这幅漫画的主题是什么?人与环境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学生答对问题后, 显示出答案。

点课件:人地关系动画图。

师:观察动画图, 说出:小圆圈、大圆圈分别表示什么含义?注意思考图中的红色、蓝色、黄色、绿色箭头分别代表什么含义?为何用两组黄色和绿色表示?

学生抢答:……

闪出参考答案:小圆圈代表人类社会;大圆圈代表环境;红色箭头指人类从环境中获取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蓝色箭头指人类通过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 (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 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黄色箭头指人类对环境的作用;绿色箭头指环境的反馈作用。之所以用两组黄色和绿色表示, 是因为一方面, 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需要环境净化;另一方面, 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 环境会反作用于人类本身, 形成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因此,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师:由于环境具有反馈作用, 人类可以作用于环境, 环境也会反作用于人类。有哪位同学能列举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呢?

学生:…… (一般会答出:猪流感、沙尘暴、非典等等)

点课件:人类与环境的不协调动画图

师:哦, 那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只要人类作用于环境, 环境就会出现问题呢?

参考答案:不是, 只有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 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老师点课件, 展示案例, 学生思考后进行抢答。学生抢答说出十一种环境问题, 并进行分类。

老师点课件, 对知识进行概括分类, 让学生集体朗读这些环境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些环境问题是不是均匀地分布在每个地方?如果不是, 那这些环境问题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三、环境问题的分布

点课件:课本“图8.3”图片。

师:读图说出环境问题的分布有什么特点?环境问题是发达国家严重还是发展中国家严重?为什么?哪些环境问题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 甚至全球?

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可能一下子答不出来, 教师要采用启发式教法引导学生回答, 利用课件演示, 把这些知识点概括出来。

师总结:有些区域性的环境问题有可能会随着大气和海水运动影响到其他地区, 甚至全球, 因此, 对于环境问题, 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 从我做起, 加强环境保护。目前,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点课件:全球环境基金主要关注领域图。

师:读图, 说出全球环境基金主要关注哪些领域?为什么特别关注这些领域?其中哪个领域是最关注的?为什么?

学生抢答。

参考答案:全球环境基金主要关注生物多样性、气候的变化、国际水域、臭氧的消耗等……

点课件:教师利用课件采用启发式教法引导学生进一步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并进行概括。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成果评价反思 篇3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人类面临的几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即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其中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在必修一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做过相应介绍,但在必修一中侧重介绍的是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别从全球气候变化对古代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近代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方面来介绍,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原因尤其是对当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没有提及。本节内容在介绍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时应对变暖原因做深入探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从各种媒体上接触全球气候变暖的材料,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对于分析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有一定帮助。此外,教师可充分结合教材中已有图像资料并补充相关图像资料来探究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能够辩证看待问题。

教学中可结合图4-1-4“海平面变化曲线”图,并补充“15万年来地球的气候变化”图(图1)引导学生思考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原因。授课时可呈现以上两幅曲线统计图并提出以下问题:①冰期与间冰期海平面和气温分别是如何变化的?②气温和海平面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共同特征? 能够推测出什么结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时可结合图4-1-3“全球气温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分析。据图可设置以下问题:①该图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趋势与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共同特征?能够推测出什么结论?②人类哪些活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此外,在分析过程中还需使学生明晰自然原因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尤其是近几十年的人类活动(主要是温室气体排放加剧温室效应)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而由于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人们目前还不能抵制它的发生,只能对它进行预测和预报,减少其危害;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生产而产生的环境问题,可以通过人类自身努力得以解决,这样可为后面提出治理措施部分做好铺垫。

二、补充景观图和示意图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

地理景观图是反映地理景观空间分布的一种专题地图。主要包括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景观图片,是人们对地理事物初步、表面的认识。本节教材共呈现5幅景观图像,出现位置均在认识三大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部分。这些景观图像的呈现可使抽象、枯燥的文字叙述变得更加形象、直观,对于学生认识问题、理解知识起到很大帮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补充景观图像,使教学内容更加详实丰满。如在分析酸雨产生的危害时,教材只呈现一组景观图即图4-1-12和图4-1-13来反映酸雨对森林的危害。而酸雨的危害实际上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破坏生态环境,主要表现在毁坏森林,使农作物减产,危及其它生物的生存,使土壤、湖泊等酸化;二是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等。因此,教学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补充一组景观图像如图2所示,说明酸雨对建筑物的危害,使学生理解问题更加全面,感受更加深刻,同时也激起学生主动想办法找措施解决酸雨危害的强烈愿望。此外,在授课过程中,还可以边讲解边绘制酸雨危害示意图如图3所示,来帮助学生全面、形象、生动、直观地认识酸雨带来的危害。

三、构建联系图理清地理知识结构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成果评价反思 篇4

一、课 题: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表现,知道环境问题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危害。

2、能力方面: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3、情感方面:确立环境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仪式。

三、重点、难点

1、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的产生,学生平时很少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教师要重点讲解。

2、环将问题的危害是重点,只有让学生懂得了环境问题的危害,学生才能体会到依法保护和治理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环境问题危害生态平衡和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教学难点,学生对概念较难理解。

四、学生分析

初三学生对环境知识稍懂一点,对环境问题对社会的危害也有一定的认识,大使大多的学生没有系统全面的思考。部分学生没有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忧患意识,生活中乱丢垃圾,不注意用水等现象时有发生。本纪学生已形成合作交流,用于探索和实践的良好学风学生的参与意识较浓。

五、教材分析:

教材从一些环境现象入手,经过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符合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没有很好的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没有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表达能力的培养。

六、教法分析

注重展示环境的各种材料,引道学生加以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注重利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表达能力;注重启发式的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放视频节目《荒漠化》,震撼学生心灵,一起学生注意。

导入语:看完录像后,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人类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环境及环境问题的保护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那么,什么是环境问题?它是怎样产生的?它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危害?这一节我们就来认识这些问题。(板书)

(二) 新授过程

[过渡]从人类诞生,人与环境就产生密切的关系。在远古时代,人对环境的影响和干预很小。那时侯是什么景象呢?同学们来看:《原始景象》,

教师总结并课件5展示:可见,远古时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没有环境问题。

[过渡]那么,环境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同学们来看《大气污染和保护》。可见,只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才出现了环境问题。首先,我们来开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展示课件7)。那么,同学们结合实际,思考讨论一下,现实中我们人类的什么行为使环境遭到了破坏呢?(学生讨论)

教师让学生总结,同时课件8展示:近代现代,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了环境。那么,人类又是怎样污染环境的呢?同学们来看,教师展示课件9。同学们结合实际,思考讨论一下,现实中我们人类的什么行为使环境遭到污染了呢?(学生讨论)。教师让学生总结,同时课件10展示:近代现代,随意向自然排放废弃物,污染了环境。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学完了,让学生总结,展示课件11《归纳》,教师同时展示课件12。为让学生巩固练习,教师展示课件13《拓展思维》。

环境问题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目前,我国也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展示课件14。

[过渡]正是由于我们没有善待环境,今天,我们遭到了环境的惩罚。展示课件15《酸雨》。让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危害有一感性认识。

[过渡]现在,环境问题的危害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那么,到底环境问题会给人类带什么危害呢?我们来看。展示课件16,学生思考、讨论、想象问题:没有了鱼儿,大海中会怎样?教师总结:可见,环境问题会影响到物种的生存,一种物种的消失会使其他物种失去食物而死亡,导致生态失去平衡。展示课件17、18,学生思考、讨论、想象问题:这种环境会使人类怎样?监视总结:可见环境问题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展示课件19、20,学生思考、讨论、想象问题:不保护环境,人类会怎样?后代会怎样?教师总结:可见,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战略,要为当代着想,也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要实行计划生育,要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要注意环境保护,这样人类才会有美好的明天。

学完环境问题的危害,让学生总结,展示课件《归纳》,教师同时展示课件22。

为让学生巩固练习,教师展示课件23,提示学生

如何做下列练习。展示课件24,学生思考讨论做练习一。展示课件25,学生思考讨论做练习二。

(三)、教师引导学生做小结,同时展示课件26

(四)、教师推荐作业,同时展示课件27、28。

教学流程

课件2《荒漠化》导入――课件3展示教学目标――新课讲授――课件4展示远古时代无环境问题,课件5总结――课件6《大气污染和破坏》,感性认识环境问题――课件7展示环境破坏情况,课件8总结――课件9展示环境污染情况,课件10总结――课件11、12,第一阶段归纳总结――课件13,启示学生结合实际思考――课件14说明中国也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课件15《酸雨》导入到环境问题的危害的学习――课件16帮助学习环境问题威胁生态平衡――课件17、18帮助学习环境问题危害人类健康――课件19、20帮助学习环境问题制约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课件21、22,第二阶段总结――拔高练习,课件23、24、25――展示课件26,回归教材,对全课进行总结――展示课件27、28,给学生推荐作业

设计理念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成果评价反思 篇5

(二)”

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识记的知识点较多,如果单纯要求记忆,则显得枯燥,缺乏生动性。教学中要尽量给学生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加强趣味记忆、理解记忆。另外,教学中还要给学生多留一些探究问题的机会,发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地理技能。【教学目的】

1.知道商品谷物农业和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国家。2.了解商品谷物农业和混合农业生产特征。3.理解美国中央大平原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4.理解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及限制性条件。【教学重点】

1.美国中央大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2.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教学难点】学会用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地域的农业生产。【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教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都知道,XX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了wTo(由学生回答)。朱镕基总理在接受记者访问的时候,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入世大家都开心,就我一个人不开心,我最担心、最忧虑的就是中国的农业,因为外国的农业是现代化的生产,他们的成本低,价格也比我们低得多。如果他们大量向中国倾销农产品的话,将会造成中国农民收入的减少,这将是中国面临的最大的问题。”由此不难看出,中国的农业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发达国家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看看这其中有没有我们国家发展农业需要借鉴的地方,并希望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板书:

一、商品谷物农业

师提问:联系第一节的内容,如果按产品的用途来分类,商品谷物农业应属于什么农业? 生回答:属于商品农业。

师(顺着思路引导):既然是商品农业,它应该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电脑显示)《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图》(闪动画面)展现主要分布的国家。师(教法与学法指导):指图由学生回答,强调这些国家的位置并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记忆,尽量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图,激发学生思维,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地理能力。生:……

师(归纳总结):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农业生产国,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我们来共同分析中部平原有哪些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电脑显示)《美国地形图》、《美国的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美国小麦和玉米带的分布图》、《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资料》

师(引导提问):联系初中所学的知识,分析美国的中部平原有哪些发展商品谷物农业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师(教法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教师适时点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直接参与认知的全过程,头脑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并在自我实践的内在体验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产生兴趣。生:……

师(归纳总结):美国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商品谷物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交通便利、地广人稀及美国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为商品谷物农业提供了保证。

师(承转):以上我们从区位优势这个角度分析了商品谷物农业,接下来我们来分析混合农业。板书:

二、混合农业

师(讲解):世界上最主要的混合农业是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的谷物和牲畜的混合农业。

(电脑显示)《混合农业主要分布的国家》(闪动画面)生(读图自学):了解混合农业主要分布的国家。师(归纳总结):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南非以及新西兰等地。其中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最典型。(电脑显示)《澳大利亚的小麦种植业》和《澳大利亚的牧羊业》录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电脑显示)《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的分布图》(闪动画面)师(提问):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主要分布在哪里? 生:……

师(总结):澳大利亚的羊毛和小麦主要产于国土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其中,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是主要的小麦—牧羊带。那里的混合农业具有哪些方面的优点呢?(电脑显示)《小麦—牧羊农场的土地利用图》,显示农场里一些事物的名称:秸秆、绵羊、麦田、牧场、羊粪、牧草。生(讨论):

1.这个混合农场为何要将耕种、放牧、休耕进行轮作? 2.这些地理事物之间有何相互联系?(电脑显示)《小麦—牧羊农场的农事安排》

师(提问):小麦种植的忙季是什么时候?牧羊活动的忙季是什么时候? 生:……

师(归纳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来安排农业活动,而且还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决定多种植小麦或多牧羊,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师(教法和学法指导):混合农业三方面的优点。如果单纯要求学生记忆,印象不深刻,比较枯燥,缺乏生动性。在教学中,尽量联系一些图像,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不仅记得牢固,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地理特征的能力。

(电脑显示)动态演示地形雨的形成:湿润气流──山体阻挡──被迫抬升──成云降雨

师(讲授):山地的背风坡降水稀少的情况,称为山地的雨影效应。墨累—达令盆地正处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灌溉成为这里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为此,澳大利亚政府不遗余力地修建水利工程,将大分水岭东部丰富的水资源调入墨累—达令盆地,大大促进了这里农牧业的发展。

师(承转):以上我们分析了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那么我们国家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

【课堂练设计】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A.种甘蔗 B.糖厂 c.养鱼业 D.丝厂 E.养蚕业 1.找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空格内。

2.这是一种新颖的_________农业,具有农业生产的___________性特点。【课堂讨论题】

在商品谷物农业和混合农业生产中,你认为哪些经验可供我国广大农耕区、牧区、农牧区借鉴?(提出建设性意见)学生讨论略。

【小结】由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课堂小测】-(5分钟)检测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及时巩固。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成果评价反思 篇6

人口问题

岁月的钟摆永远没有停息的时候,当21世纪的指针指向我们的生存和生活,我们会惊奇的发现,人口问题已悄然成为全球性重大问题。

走在街道旁,挤在公交上,逛在超市里,随处可见拥挤的人潮人山,乃至让人步履维艰,喘息困难。与此有关的上学、就业、住房等问题也随之应运而生,严重阻碍着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准的提高。

人口问题是个凝重的话题,我几乎不敢触及。但是人口自身的发展、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经济、人口资源、人口与自然环境等问题已经在不觉意间影响到我们的生存及发展。

首先是人口数目增多。近百年来,世界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据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提供的资料,联合国预计全球人口将增加到2025年80亿喝2050的93亿,预计全球人口最终能稳定在105或110亿左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水资源、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将更加紧张,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引起空前的危机。

其次是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龄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这多么让人感到可怕。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曾两次召开老龄化问题世界大会,并将老龄化问题列入历届联合国大会的重要议题,先后通过了《老龄化问题国际行动计划》、《联合国老年人原则》、《1992到2001年解决人口老龄化全球目标》、《世界老龄问题宣言》、《1999年国际老年人年》等一系列重要决议和文件,以期增强人们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老年人问题的重视。

第三是养老问题。老龄化社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安老养老,它是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共同责任,它需要社会服务。中国是人口大国,有专家称,中国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时代,因此,养老问题对中国老说,责任与压力空前剧增。中国千百年来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和养老院养老模式,已经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阻碍着现代化进程。最近几年,我国政府正加大力度对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以及推广推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第四是人口质量。人口数量表示一定空间下的人口规模,而人口质量则是一定人口规模下的人口的各种特质,它包含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通常称之为品德、智能、体质。思想素质是支配人们行为的意识状态,文化素质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身体素质是人口质量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近期,浙江省卫视《公民行动》节目中播出一期节目“铁链男孩”,节目里母子俩均患有精神方面疾病。湖南省卫视的公共频道也播出了一个“家有傻媳”的节目,傻媳夫妇俩一个残疾一个弱智。这两期节目中的主人公都生活的十分清苦,生活艰难。这两个事例说明具有不同残障的人数不在少量,它从侧面反映了我们社会的人口质量不容乐观。

呼吁全球都要关注人口问题!环境问题

有专家指出,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们发展的最佳机遇时期,科技的进步正逐步带给我们新的繁荣和富有。但是,技术却是一把双刃剑,倘若缺乏理性的指导和科学的调控,则会伤害到我们人类自身。目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正遭受严重威胁,这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危机。

首先是环境污染。为了追求过多经济价值,人类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身净化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我们的环境质量在降低,对我们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在加剧,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在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破坏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之一。其次是资源过度利用。2002年7月9日,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发表题为《活着的地球》的报告,该报告预测,由于目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到20%,如果各国政府再不进行干预,2030年后人类的整体生活水平将会下降。报告指出,由于人类的过度消耗,在过去的30年间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减少35%,其中淡水生物减少了54%;海洋生物种类减少35%;树木种类减少15%。可见,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保护资源已刻不容缓。

第三是气候变化。“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已经成为全人类思考的问题。有关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来自矿物燃料燃烧的碳排放增加速度几乎是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使大气层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浓度比以前工业时期提高俩30%。臭氧空洞日益扩大,冰川消融,全球海平面的不断上升等等现象说明,全球变暖的现实正在不断向世界各国的人们敲响警钟。第四是能源危机。由于石油、煤炭等目前大量使用的传统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而人类对这些能源的需求量又相当大,同时,新的能源生产供应体系又未能建立,因此,在交通运输、金融业、工商业等方面造成了一系列的能

源危机问题。国家经济学家和科学家的普遍估计,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2050年左右,石油资源将会开采殆尽。更有甚者,人类有可能由于抢夺能源而引发战争。

第五是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过度采伐等现象的产生,严重破坏了地球原有的生态平衡,使得地球上的物种越来越少,生物数量也在急剧下降。科学家通过考察发现,许多物种数量已经减半。英国剑桥环境保护监察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黑犀牛的数量已经从1970年的6.5万头减少到3100头。非洲象则从1980年的120万头减少到50万头,而在过去的100年间,老虎的数量减少类95%。

全球的环境问题已让我们悚目惊心,请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赖以生存的环境吧!贫困问题

思来想去,贫困问题似乎是与社会发展极不协调的顽疾,21世纪仍是与现代这会相伴随的社会现象,被联合国列为社会发展问题的首要的全球问题。我们从全球范围看,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确实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人类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有统计称,世界财富增加了7倍。与此同时,由于发展不均衡和分配不合理,全球范围内的贫富悬殊日渐扩大,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日益拉大了。当然,任何一个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客观存在着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发达国家也不例外。以最富有和经济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虽然具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享有很高的生活水准,但在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上美国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为典型,已经成了困扰美国的一个社会顽疾。

消除贫困,始终是人类为实现社会公正、平等、正义的远大目标和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理想,人类多次向贫困宣战。然而,直到21世纪,尽管世界经济年年增长,社会财富日积月累,但贫困却在全球蔓延,消除贫困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发展问题中的首要任务。

令我们欣喜的是,1990年联合国制定的《第四个十年国际发展战略》和同年在巴黎举行的最不发达国家会议通过的《90年代援助最不发达国家行动纲领》等文件,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列为国际发展战略的首要目标和国际合作的优先领域,这确实是一大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方面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群众先富起来,另一方面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工作,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问题,贫困问题依然相当严重,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进一步引起国际社会对贫困问题的重视,宣传和促进全世界消除贫困工作,动员各国采取具体的扶贫行动,第47届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的10月17日为世界消除贫困日。联合国贸发会也就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新世纪发展战略、多边贸易体制改革、贸易与投资、缩小贫富差别、南南合作、加强贸发会议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应当是消除贫困的良药和妙方,愿我们共同为此而奋斗。爱滋病问题

爱滋病问题,更是一个凝重的话题,提及让人不寒而栗。艾滋病流行规模之大,罹患人数之多,造成人类生命与社会经济损失之大,均已超过历史上任何一种传染病。全球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幸免艾滋病的侵害。更为严重的是,全球艾滋病流行的势头还在迅猛上升,尤其是南部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普通人群中的低感染率往往掩盖了艾滋病毒在高危人群中迅速扩散这一真相。下面是从网络上搜寻的一组数据: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艾滋病已经夺去了3100万人的生命。仅在2003年就有300多万人死于艾滋病,又有约500多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在2003年底的世界总人口中,估计有4000万人是艾滋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其中约300万是儿童。从这组数据看,爱滋病的流行和蔓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防治爱滋病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为了保障日益增多的爱滋病感染者的人权,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元月全球高峰会议提出了《爱滋病防治方案》,并且确定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爱滋病日”,协助世界各国发展爱滋病疫情防治策略,同时每年确定一个宣传主题,提出关注爱滋病的呼吁。2005年至2007年爱滋病日的主题均是“遏止爱滋,履行承诺”。

爱滋病流行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使劳动力丧失,从而影响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爱滋病流行使得医疗费用急剧增加,卫生资源被大量耗费;爱滋病流行导致贫困人口增加,加大贫富差距,造成大批的孤儿,增加社会负担;爱滋病流行导致人均期望寿命大幅度降低。

这样看来,爱滋病不仅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我国对爱滋病的控制采取的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同时,要标本兼治。控制爱滋病传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是进行积极的健康教育,进行卫生宣传,用科学的知识武装思想。同时,要创造一种有利于控制爱滋病的社会环境,提倡社会对爱滋病人的关怀,平等对待爱滋病人,尊重他们的权利,降低他们传染他人的危险。

人类面临的五大严重危机

2008年9月5日,在德国北部风景如画的小城普伦(Ploen),众多精英人物齐聚一堂,共同商讨人类面临的一些挑战。他们之中有经济学家、企业家、政治家等等。德国电信(T-Mobile)首席执行官莱尼·奥伯曼(Rene Obermann),美国诺贝尔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和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以及前联邦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也出席了会议。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丹尼斯·斯诺尔(Dennis Snower)表示:“我们想尽自己所能为世界做一些好事。”会议主题包括贫富差异、教育、生态、就业等一系列问题。

美国卡耐基研究所全球生态部主任克里斯-菲尔德(Chris Field)说:“现在我们所做的已经超出了地球的承受能力。”而来自汉堡的高级官员迪特尔-波莫瑞宁(Dieter Pommerening)则预测说:“如果我们不解决能源将近枯竭的问题,在未来50年中,也许地球上还能生存的,只有20亿人。”

人类到底将面临哪些严重挑战?与会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民主表决”并进行了排名。让我们来看看有哪些问题“榜上有名”。它们分别是: 1.能源危机和气候剧变 2.国家纷争 3.人口增长 4.男性主导

5.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

下面,让我们逐一了解一下这些问题。

1、能源危机和气候剧变

人类对于能源永远有一种不能满足的“饥渴”。目前,我们使用的能源80%取自天然气或是石油,也就是说化石燃料占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工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而能源的不断减少会限制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另外,使用化石燃料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还会引起气候剧变。“我们必须要在达到气候可以承受的关键点之前转变方式。否则等到超过了,便不可能再回头了。这就好比我们面前有一块礁石,再多走一步,我们就要触礁了。”这是来自罗马可再生能源协作组织项目经理格尔哈德·柯尼斯(Gerhard Knies)的警告。他还说:“想要脱离石油和天然气,最关键的一步就是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或风能。”人们既要争取实现更好的生活,有足够的食物,足够

好的医疗保健条件,与此同时也要防止气候剧变——这才是挑战所在。也就是说,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要保证能生产廉价的能源,以便让经济进一步发展。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名誉所长、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总结道:“未来的能源结构主要是化石燃料、原子能和可再生能源,而其中第一部分的比重将会逐步减少。”

2、国家纷争

多哈、京都、巴厘——这些名字是国际气候政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字。2006年起草的《多哈宣言》将重点放在促进能源安全、能源研究和评估以及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上,但并没有就国家间的能源贸易制定出更好的规则。旨在限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即将于2012年失效。针对这一情况,2007年12月15日,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有关国际机构参加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艰难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厘岛路线图”,这为“后京都时代”人类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指明了方向。尽管这项集体议案产生了,但是它在执行过程中进行的调整和其初衷相差甚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国际社会分歧明显。科学家认为,各国是否能够就一个目标达成统一意见对二氧化碳减排计划影响重大。人类的困境在于:很多国家只愿意签署那些对他们有利的协议;一些国家不愿意履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义务,因为这会影响很多高耗能产业的发展。而逐步减小种植业补助的方案也让很多国家不快,因为这会减慢国内的农业发展。

3、人口增长

人口正在以难以抑止的速度增长。20世纪后50年,世界人口数量激增,年平均增长率近2%。目前,全世界每年净增人口7700万,其中印度、中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占这些新增人口的一半。与此同时,很多人类赖以生存的能源正面临枯竭。石油——经济的润滑剂——就快要用完了。汉堡高级官员迪特尔·波莫瑞宁(Dieter Pommerening)是这次会晤的发起者之一,在他看来:“(人类的未来)只有两种可能性,一是50年之后地球上只有20亿人口生存,二是寻找新的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4、男性主导

不仅仅是在很多贫困国家,即使是在发达国家,男性也是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女性在学历等方面遭受歧视,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贫困国家,即使是在很多工业强国也如此。企业和政坛的领导人的位置通常不会考虑女性。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营销系教授索维格·维克斯琼(Solveig Wikstrom)坚信:给妇女以平等的地位蕴含着极大的潜力。“只有当全世界都能够平等对待妇女,真正的民主才能实现。只有那时,我们才能期待完全的社会人力资源的发展,而

不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性别平等还为很多别的问题带来了解决方法。“如果政府机关里有更多的女性,世界将会更和平。”维克斯琼教授这样说,“因为从古至今都是妇女更加关心家庭和孩子。如果贫困国家的妇女有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那么我们在和疾病的斗争上也会更进一步。”美国卡耐基研究所全球生态部主任克里斯·菲尔德(Chris Field)则认为人类的另外一个挑战要求我们要不断贯彻男女平等观念,那就是人口的急剧增长。因为“妇女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她们就会越想少要孩子”。

5、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全世界冲击很大,这是不容置疑的。与会者担心,事情还可能会变得更糟糕。“如果西方国家继续负债,通货膨胀率将会继续上升。”迪特尔·波莫瑞宁顾问这样说。

当前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 篇7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于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正义与公平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一)社会保障的覆盖面问题

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制度的适用范围,它关系到社会成员中有多少人能够直接享受到社会保障权利,关系到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比较低。例如,在社会保险五险中,养老保险是参保人数最多的,但也只有16554万人,而我国城乡就业人员为7374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等于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之和。从上述参加社会保障的人数与从业人员的人数相比看,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仍然很低。目前,乡镇企业职工、进城农民工、城镇私营企业就业人员以及许多灵活就业人员大多没有参加社会保险,而这部分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逐年增大。因此,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还比较低,与国际相比,只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的水平。

(二)个人账户与社会保障基金问题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是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所采取的筹资和管理模式。但在这套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难以回避的矛盾和问题,最突出的是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实现个人账户以后,不同年龄段的职工因缴费年限不同而出现个人账户资金的不同。针对这种情况,考虑历史遗留的问题,目前对不同年龄的职工采取了不同的办法来计发养老金,也即所谓“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由于“老人”和“中人”在过去的传统制度下并没有养老金的缴费积累,所以他们也就无法凭借现在的个人账户领取养老金。实际上,对于这两部分人的养老金问题,不得不依靠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缴费积累来支付,甚至动用“新人”个人账户中的资金来填补“老人”的退休金,其结果是“老人”“中人”的账户是空的,“新人”的账户也是空的,再加上一些企业采取各种手段逃避或拖延缴费,这就使得个人账户变得有名无实。如果空账继续维持,将会在未来若干年后造成养老保险金的支付危机。个人账户的做实,取决于“老人”和 “中人”账户的资金来源。由于“老人”和“中人”在旧体制下没有实行缴费制,而是由国家包下来,在财务上有一部分工资不作为企业成本,而是作为企业的超额利润上缴给国家,当职工生老病死时再由国家补偿给劳动者。现在实行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国家对这部分劳动者予以补偿,在理论上是完全公平和合理的。

(三)就业与失业保险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在今后的若干年内,就业将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最大的难点。目前我国就业主要面临着来自城乡的双重压力。据估计,现在我国每年最多能够创造的就业机会是900多万个,但竞岗的人数是2000多万。到2005年3月底,全国共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32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但如果加上未登记的实际失业人员,失业率可能超过10%[7]。今后10年,还将有1.5亿-2亿以上的农村劳动力需要向非农行业和城镇转移。此外,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就业矛盾的焦点。

(四)城镇贫困人口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同时,社会贫富差距也在扩大。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但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而且还在快速扩大。衡量收入不平等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左右,而且居高不下,城镇20%富裕家庭拥有全部金融资产的67%以上,城乡实际收入和福利差距接近6比1,城乡平均有20年的收入增长距离。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对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来源不足,保障的标准较低。全国低保全年支出约150亿元,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人均水平从高的约300元到低的不到40元不等,全国人均为55元[8]。实施范围有限,仅限于城市的低收入人群,广大的农村贫困人口还未能包括其中。

(五)农村养老保障问题

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同样是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一个难点。农村养老问题如何解决,这是一个涉及面很大的问题。我国有8亿多农民,对农民的养老问题不解决,就难以实现建立社会保障的目的,也会对社会构成巨大的不安全隐患。上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前,农民养老主要由农村集体组织承担了大部分的责任,后随着土地和收入分配旧体制的瓦解,赡养老人的责任又转由家庭来承担,但由于制度的变迁,传统的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正逐步弱化,建立适合当前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势在必行。

(六)社会保障管理体制问题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成果评价反思 篇8

发布时间:2011-8-30 作者: 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 编辑:江苏省中小企业网 http://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仍然突出,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增加了形势的复杂性和调控的艰巨性。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复苏,但复苏的进程很脆弱、很不平衡,全球经济增长出现放缓迹象。美国经济一、二季度环比折年率分别增长0.4%和1%,均明显低于去年四季度3.1%的增幅;欧元区经济增长乏力,日本经济颓势仍将持续;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与此同时,刺激经济复苏政策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凸显,通胀压力持续加大,主权债务问题日趋严重。不仅新兴市场经济体价格涨幅持续处在高位,发达经济体通胀水平也整体走高;不仅欧元区部分国家主权债务问题仍在恶化蔓延,美国、日本债务问题也日渐严重。一些国家在刺激经济复苏与治理通胀、防范财政风险等方面的决策面临两难,甚至陷入困境。此外,西亚北非政局持续动荡,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特别是近期标准普尔公司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事件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波动。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得全球经济复苏充满变数,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并将从不同渠道、不同层面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从国内看,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发展方式依然粗放,投资与消费、工业与服务业比例关系仍不合理,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同时,影响当前经济稳定运行的不利因素也不少:一是价格总水平仍可能高位运行。从趋势看,全球流动性宽松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仍处高位,输入性通胀影响没有明显减弱;国内生产成本上涨压力依然存在,资源要素价格矛盾比较突出;再加上自然灾害、舆论炒作等因素都可能增强通胀预期,增加了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的难度。二是实现农业稳定增产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强。尽管夏粮、早稻获得丰收,但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目前正值产量形成的关键期,部分地区旱情较重,后期还存在发生自然灾害的可能性,稳定秋粮生产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近几个月生猪存栏量虽有所回升,但总体水平还不高。三是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目前,高耗能行业依然保持旺盛增长势头,前7个月增幅达到12.8%,钢材、氧化铝、水泥、铁合金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3%、18.9%、19.2%和21.9%。同时,由于高耗能行业增长较快、机动车保有量增加较多,以及脱硝脱氮工程尚未大规模开展等,使得减少氮氧化物、氨氮等污染物排放的进展情况不尽理想。一些企业违法排污屡禁不止,重金属污染、水污染等重大环境事故呈多发高发态势。四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不少困难。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41.6%,增幅比一季度提高 13.8个百分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反映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比较突出。

全球环境问题与人类的使命 篇9

全球环境问题与人类的使命

文章首先考察挑战人类文明的主要环境问题,回顾了人类作出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明智选择.然后论述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实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多维变革.最后分析了中国在解决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中的特殊作用.

作 者:欧阳锋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马列部,福建,厦门,361005刊 名: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Y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年,卷(期):3(4)分类号:B0关键词:环境 发展 循环经济 国际新秩序 生态价值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成果评价反思 篇10

摘 要: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基础产业是农业,并且影响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因此,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促进农业快速发展。由于天气对农业环境影响过大,对于农业气象服务,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本文通过分析新形势下的农业气象服务现状,总结了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农业气象;主要问题;处理措施;为农服务

随着各地政府愈发重视“三农”问题,在一些地区,农业生产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绩。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稳定与发展取决于当地的经济状况和当地气象服务的实力。农业气象服务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使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业气象服务对从事农业的人员进行预报和指导,引导他们避开气象灾害,更好地种植农作物。

一、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发展趋势

1.发展开发利用农业气象资源新技术。近年来,一批农业气候资源、森林湿地资源、草原气候发展示范基地先后建立。加强农业气象研究和实施应用的服务能力,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给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示范区域农业气候资源为农民提供服务。合理开发和利用为主线,生产潜力和优化在研究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的布局,农业自然资源区划、分类与评价。区域生态农业服务,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给务农人员提供气象服务。

2.加强进一步的农业气象基础理论深入探讨。农业气象相比于大气科学的其他分支学科,还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目前仍然是农业气象研究的基本理论,这门学科薄弱,水平低,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今后将根据大量的科学实验,进一步表明,在农业、林业、牧业的生物圈,水产养殖和生长发育等研究对象,生理生态过程、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关系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和传输,农田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各种过程和气象条件的过程,一个正常的数学模型,加上高深的电脑仿真、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再现整个过程。这些生物圈气候系统中的生物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农业气象灾害预估、预警;农业气象预报原理、方法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将会进一步加强。

3.加强监测、预警和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积极开展主要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服务,提高农村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如应对干旱、暴雨、冰雹、霜冻等;鼓励和支持农村地区必须建立气象站,气象站进行当地气象观测,并通过这一渠道为农民发送气象信息;建立远程气象雨量一定数量的乡镇监测点,获取可靠的本地生活气象数据及时,根据天气预报服务的开展;提供气候灾害风险评估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科学的对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管理环境评价的基础;建设覆盖全农村的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体系,加强重大特大气象灾害和突发应急事件的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深入研究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和控制技术。灾前预警,在大面积的灾害,农业气象灾害跟踪、灾后评估和灾害控制;利用气象监测网络的方法和农业病虫害监测网络的气象部门,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的研究;生产潜力农业自然研究区的资源布局优化、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二、农业气候服务存在的问题

1.气象信息不够准确。目前,各气象站建立在人机交互、数值分析预报产品为基础,各种气象信息和天气预报预测技术的工艺方法的综合使用,包括天气预报员的经验过程。气象预报的精度依赖于特殊气象软件的数值模拟、修正的相似程度和天气预报员的经验,实际情况和计算机模拟并不能完全反映大气运动,也有一些主观的随意性,这就决定了气象信息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精度。

2.义务提供农村气象信息的意识较弱。国民经济中农业的基础地位,直接决定了各级气象部门在提供农村气象信息时,必须要重点坚持农业服务,主动承担农村各种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的供给责任,坚持发展公共气象方向,充分知晓供给农村气象信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建立为农民、农村服务的意识,提供气象信息产品更多的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这是农业气象服务部门工作的重要职责和任务,认真履行气象部门作为公共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的义务。

3.产品供给不够及时性。气象信息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时间,用户如果不能及时了解到准确的气象信息,再高精度的天气信息都是无意义的。雷雨大风、龙卷风等一些气象灾害,预警时间短,最关键的就是将预警信息迅速传递给用户。如果我们能提前知道天气灾害的时间和范围,可能只是几分钟前的预警,可以采取适当的防御措施的时间。

三、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对应措施

1.加强安全精细的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近年来,农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是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应该要提倡自动气象监测网络在农村建设和精细天气预报系统中的建立完善,并大力增加这些先进技术设备的全面普及。加强气象灾害应对,构建农村突发天气预警和抗灾、防灾体系,缩短城市与农村的直接距离。

2.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的渠道,要在构建农业气象服务防灾体系的过程中不断扩大,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的基础设施,并认真做好对应系统的维护和保养,借助于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做到最新的气象服务信息能够及时得到发布,确保及时、有效气象预警信息可以让每一个农民都迅速知道,为实现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奠定基础。

3.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与紧急救灾组织联动系统建设过程中,政府应明确坚持主导位置,实现多部门联动,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募踉趾图本茸橹?系统。例如,乡镇必须有专门负责管理气象信息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参照恶劣气象条件下进行应急体系建设。它具有一定的预警信息接收和传输能力,一旦发生气象灾害,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启动应急联动方案,将损失降至最低。

4.应该加大县级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力度,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政府部门的国防建设的规划和建设工作,特别是在农村发展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考虑气象防灾规划与设计。例如可以走进农村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区深入调查,结合调查结果,进行灾害评估和规划工作;根据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制定防灾预案,做到有备无患,建立农业安全生产防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气象服务防灾体系建设一直是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随着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迫切需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农业气象服务。三农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气象部门现在唯一面临的重要课题。根据现代农业科学高效的特点,气象部门必须全面开展精细化的农业气象服务,全面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成果评价反思 篇11

上市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是认识上存在偏差。

一种观点认为,国有上市公司设立了专门的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对公司的重大决策、决策执行、决策和执行监管都有明确规定,管理规范有序,甚至认为国有上市公司是一个经济组织,目的是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因此企业党建工作可有可无。

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

一些国有上市公司片面强调生产经营和追求经济效益,企业生产经营部门配套齐全,而对企业党建工作却重视不够,有的将党建部门挂靠在其他部门,有的由其他部门兼管,有的根本就不设党建部门,党建工作组织机构未建立健全,甚或形同虚设。

三是人员配备不足。

有的国有上市公司没有配备专职的党务领导人员和党务工作人员,但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却也贴上了党务人员的标签,党务人员配备不足,力量匮乏。

四是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被弱化。

部分国有上市公司只强调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心地位,却忽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搞单打一,不搞双轮驱动,致使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严重弱化。

五是党组织职能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由于国有上市公司党组织被弱化、虚化和边缘化,致使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监督作用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发力的平台和支撑,党组织的职能作用不能有效充分发挥。

此外,国有上市公司党建工作平台过于狭小、少数党务人员思想不稳定、部分党员先进性不强、党务活动经费不足等都是国有上市公司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随着当前国有企业普遍下行,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愈日激烈,国有上市公司党建工作还将迎来更多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和新挑战,党建工作任重而道远。

上市企业加强党建工作的主要对策

(一)要提高思想认识,为搞好党建工作提供思想保障

一是党建工作给企业发展提供了政治优势。

它有利于国有上市公司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有利于国有上市公司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是党建工作给企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优势。

国有上市公司拥有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这一独特政治资源和组织优势,事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事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是党建工作给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优势。

国有上市公司党员队伍不仅思想觉悟先进、理想信念坚定,而且汇聚了大量生产、技术、管理人才,广大党员团结带领职工群众顽强拼搏,献身企业,成为国有上市公司的独特人才优势。

(二)要健全组织机构,为搞好党建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一要全力构建党组织体系。国有上市公司要分层分级建立健全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及党组织工作机构体系,做到全覆盖,零死角,无盲区,确保党建工作有专门的党组织机构负责,确保党建工作正常开展。

二要充分凸显党组织地位。国有上市公司党组织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始终处于政治核心地位,也是企业决策的参与者、监督者和执行者,其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三要积极开展党组织生活。要根据形势发展和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新挑战,积极开展党组织生活,有效创新党建工作的时代内涵和方式方法,切实解决企业改革发展和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坚决摒弃党建工作只局限于“收收党费、发发报纸、开开会议、学学文件、搞搞活动”的传统做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有为”赢得“有位”。

(三)要配足配齐人员,为搞好党建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一要确保党组织成员优势占比。党组织领导成员要依法进入国有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实现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确保党组织领导成员在企业领导班子中的优势占比。

二要确保党建工作人员配置。国有上市公司党建工作要根据党组织工作和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足额配置人员,做到不缺编、不缺员,人员有流动的,要及时增补,确保党组织每项工作有明确分工,有专人负责。

三要确保党建工作后继有人。要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积极培养和发展新党员,将企业生产经营的优秀骨干吸纳到党组织和党建工作队伍中来,充实党务工作力量,确保党建工作和企业长远发展后继有人。

(四)要强化核心地位,为搞好党建工作提供政治保障

一要确保领导权。按照法定程序,实现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与党委会、工会领导班子成员的交叉任职;同时,根据董事会、经理层、党委会各自的职责权限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现党管干部与董事会、经理层依法选人用人有机融合。

二要确保决策参与权。国有上市公司党组织依法参与企业重大决策,企业重大决策事项需经党政联席会议集体研究决定,实现企业治理结构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和科学高效。

三要确保监督权。一方面党组织直接参与企业重大事项决策并实施监督,另一方面按照党管工会的原则,国有上市公司党组织积极支持工会行使职代会民主决策权,充分听取职工的意见建议,审议和监督企业重大决策事项,确保企业正确决策。

(五)要明确主体职能,为搞好党建工作提供功能保障

一是切实落实从严治党职责。

要在思想上切实增强从严管党治党意识,要在具体工作中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党建工作制度,落到党组织书记是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强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党组织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是切实落实党管干部职责。

党组织要强化对企业领导人员培养、推荐、选拔、管理的责任和作用,畅通推荐渠道,严格考察和选用程序,加强日常监管和考核评价,选好管好干部,确保培养和选拔出优秀的党员干部队伍。

(六)要服从服务中心,为搞好党建工作提供合力保障

一是思想同心融入中心工作。

动员和号召广大干部职工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同心同德,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努力谋求党建工作有效融入企业中心工作的广泛共识。切忌两张皮,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离心离德,害人害己。

二是目标同向融入中心工作。

企业中心工作指向哪里,党建工作就走向哪里,使党建工作与企业中心工作有机结合、目标同向、形成合力。坚决反对片面追求轰轰烈烈搞活动,洋洋洒洒作报告,严重脱离生产经营实际,图形式,求热闹,事倍功半,做表面文章的形式主义。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成果评价反思 篇12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基本都处在控制阶段的中期,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向集成阶段迈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也符合这一阶段的诺兰模型规律。主要表现如下:电子政务总体规划不够明确和规范

实施电子政务,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总是先要做好总体规划。而我们的电子政务发展到今天,是一个逐步积累和完善的过程,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成长经历,由于管理和技术上的原因,各级政府没有办法在先做好充足的整体规划,然后再实施电子政务。各级政府和部门对电子政务网络结构、电子政务的“内涵”等方面的理解千差万别,这必然导致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协调难度加大,建成以后也难以有效的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效益的发挥。

管理体制协调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跨部门、跨地区、中央和地方间的协调,主要依赖国家领导小组开会协调以及相关单位主要领导间的协调。在一些先进国家,往往在最高决策层之下,设立常设的协调机制,如美国的首席信息官(CIO)委员会,加拿大的首席信息官办公室(CIOB)等制度,而我国于2008年成立的工业信息化部,机构设置层级过低,其职能注重产业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很难担当协调其他职能部门的重任。

电子政务建设统筹严重不足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电子政务作为我国信息化投资的热点,中央和地方投入巨大。2011年,思林博德市场咨询(Springboard Research)在报告“中国政府相关客户的IT购买行为研究”中预测中国政府相关客户(包括政府部门、医疗保障、教育部门等)在IT投入上超过428 亿美元,这占中国大陆总体IT支出的43.7%。

但由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统筹严重不足,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预算、审批、评估等机制,电子政务项目不能得到全方位的审查、监督、评价以及对技术需求的深入有效审查,导致电子政务重建设,轻服务,超前购买贵重设备、软硬件设备更新不断,追求建设独立体系不愿集中共享等现象存在,造成巨大浪费。

电子政务对内办公效率有所提高,对外公共服务仍旧薄弱

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入应用,“电子政务”被提高到作为加快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种重要途径的高度。但是,就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应用情况来看,主要还是以“提高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组织内部信息沟通”等对内办公为主,“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还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外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不足。

此外,电子政务的法治环境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也不够完善以及电子政务信息化标准水平低下等等,都是当前电子政务发展的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电子政务的今后发展趋势与展望

强化电子政务总体规划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将迈入集成阶段,其主要举措就是战略规划和资源整合。由诺兰模型可知,这是进行总体规划的最好时机。2011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推动重要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和完善网络行政审批、信息公开、网上信访、电子监察和审计体系。各地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文本普遍强调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普遍提出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从技术、业务、信息资源应用、绩效管理等诸多方面进一步明确总体架构设计的具体内容,从互操作性角度加强资源共享,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效益和效能。重组和提高电子政务决策与应用推进机构及级别

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经验,将国家的电子政务综合协调机构设在最高行政长官的管理决策机构中,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可以强化工业信息化部职能,或者扩大国办电子政务办公室的工作范围,甚至重建国信办,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将有效地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应用和发展。

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重得到广泛运用,政府办公、监管、服务、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得到了充分提高。而智能终端和3G的普及将带动移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必将掀起新一轮电子政务发展浪潮。信息安全将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内容

上一篇:学校兼职申请书下一篇:文件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