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面临主要挑战

2024-10-02

自然保护面临主要挑战(共8篇)

自然保护面临主要挑战 篇1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

姓名:吴杰学号:092520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当下中国,各地都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成绩巨大,问题也很多。我们没有建设、管理、发展现代化大城市的经验,还在初期阶段,中国城市化面对着多重的挑战。

首先,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遭遇“半城市化”的困扰。“半城市化”概念,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不能像市民一样体面地有尊严地生活。“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有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半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解决的仅仅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而非人的城市化。这种状况不解决,会极大地影响城市化进程并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能否解决农民工、农村人口向城市稳定的有序转移和定居落户,中国正处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纤细集中的高潮过程中。

其次,我们面对的是城市结构严重失衡。我们今天面对的房价问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过去十年进入21世纪后的前十年,我们大城市加速发展和二三线城市中小城镇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结果。真正在过去几年房价反复异动的主要是沿海屈指可数的特大城市。坦率说不管房价,城市人口已经过载的。限制人口涌入恐怕是一个长期不可避免的政策。我们要让大多数人住在城里,又要防止人口过渡涌入,那么人口住哪?二三线城市、中小城镇。如果不能实现这个结构调整,我们永远用限购、限生孩子,限什么,都解决不了今天所面对的房价和其他一些困扰社会的一些重要问题。我们不希望把城镇化变成一种畸形的令人可笑的中小城市发展,我们希望有产业依托的,能够提供更多更充分就业能力的这样的中小城市。第三,对环境保护的挑战。漫步在中国的大中城市街道,汽车的尾气、化工厂排放的气体等等,弥漫在空气中,行人掩鼻而走。燃煤排放的烟尘、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处理,以保护大气环境,但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无法回收,排入大气后会造成温室效应。不仅仅是燃煤,城市大量的汽车、密集的人口、直接燃烧各种燃料也在排放二氧化碳。因此城市的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日益严重。还有,现在各地正在大力推进的城市拆迁运动,政府很少或全然不考虑老建筑或新建筑对环境的协调或破环作用。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城市的环境问题。城市的环境问题是一步一步侵害市民生活质量的。就像温水里的青蛙,也许生活其中的我们一时感觉不到,但如果不注意的话,等到发现不能适应的时候,已经是城市病很重程度了,而且我们那时恐怕也已经深受其害、不能逃脱了。

关于203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假设2010年以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

1.5个百分点,2011至2020年平均每年提高1.6个百分点,那么2020年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7%,很可能更高,例如达到70%。而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趋于平衡稳定,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因此,城市化水平不会一味的增长,则至203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会趋于75%左右。

自然保护面临主要挑战 篇2

近日, 美国康普公司发布了第七版《康普全球企业调查报告》, 该调查每三年举行一次, 今年的调查吸引了来自63个国家或地区的1100余名IT专业人士的参与。调查显示, 随着移动性对工作场所的生产力和要求所产生的影响不断增大, 移动设备 (无论是手机, 笔记本电脑抑或是平板电脑) 在当今的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各大企业的IT经理也正对这一领域不断的进行学习如何把握。

调查结果显示, 基于云的IT服务和应用也引起了企业网络负责人的关注。近四分之三的受调查者表示, 他们已开始部署一些基于云的应用, 面向云的转变并未放慢脚步。此外, 调查还发现, 企业移动性和云服务超过基础设施智能化、40/100Gb E以太网和绿色能源举措, 成为全球企业网络面临的主要挑战。调查发现, 企业设施内部的移动设备利用率与这些建筑的无线流量支持能力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据该调查称, 在从企业楼宇中拨出的电话中, 平均有43%涉及手机, 但只有30%的受调查企业称, 其运营商提供了室内信号覆盖, 并且拥有充足的容量来处理这些移动流量。超过四分之三的受调查者承认, 员工必须在办公室中来回走动, 甚至走到室外, 才有信号拨打电话。

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 篇3

展望2014年,内地经济增长或保持平稳,我们预计GDP增长7.6%,与2013年的7.7%相若。外需改善、消费增速回升及新型城镇化等经济改革全面实施,将是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

尽管地方政府因庞大债务难以保持基础设施投资的高速增长,但在中央政府承诺加快铁路、节能环保及信息产业等基础设施建设下,我们预期2014年基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保持平稳。另外,商品房销售及保障房建设持续回升,可望带动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略为增加,但增加的速度或受到房价上涨放缓及信贷紧缩的影响。至于制造业投资增长,则可能继续放缓,因为外需虽然改善,但部分制造业如钢铁、水泥、造船和电解铝等要处理产能过剩问题。总体而言,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由2013年预计的20.0%,略微降至2014年的19.0%。

受惠于城镇化发展、居民住房需求增加及居民消费质量提高,我们预料2014年消费增长保持强劲。据中科院社会蓝皮书研究,到2013年底,城镇化水平超过54%,若以当前速度增长,到2018年城镇化比率有望达到60%。由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较高,城镇居民增加有助带动消费增长。社会零售增长,或由2013年估计的13.0%升至2014年的14.0%。随着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动力减弱,消费将成为未来内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外需方面,美国经济温和复苏及欧洲经济走出衰退,将为内地出口提供支持。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预测,美国经济增长由2013年预计的1.7%加快至2014年的2.9%,而欧元区经济则由收缩0.4%转为增长1.0%。虽然欧美经济增长加快有利内地出口增长,但内地生产成本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及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将令新兴市场需求疲软,均可能压抑内地出口的增长。整体而言,内地出口增幅或由2013年估计的8.0%,微升至2014年的10.0%。

物价方面, 我们预期2014年通胀较2013年加快,但仍然可控。消费物价通胀或由2013年预计的2.7%回升至2014年的3.0%。此外,我们预期2014年整体房地产市场在信贷紧缩、房地产调控及房产税出台下,将保持平稳发展。一线城市房价或略有上涨,二三线城市房价或保持稳定。

2014年主要挑战

我们预期总体债务水平上升、产能过剩问题及影子银行风险,将是今年内地经济面对的主要挑战。

国家审计署于2013年12月30日发布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截至2013年6月底,政府债务总额为30.3万亿元,相当于GDP的53.3%。其中,地方政府负债共17.9 万亿,包括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9 万亿。虽然中国目前政府负债率仍在安全边界之内,低于大多数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国际惯用的60%警戒线,但亦面临重大风险,因为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过快及部分地方政府债台高筑、资不抵债。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省级地方政府债务比2010年底,增长62%至5.19万亿元,市级地方政府债务增长56%至7.29万亿元,县级地方政府债务增长77%至5.04万亿元。

另一值得警惕的是近年内地企业债务激增。根据社科院的估计,2012年底内地企业部门债务余额高达58.67万亿元,杠杆率达113%,高于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国家90%的临界点。与此同时,随着人口红利减少,内地劳动力成本已进入上升通道,企业亦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等外部成本压力,因此内地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经营面临不少挑战。

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亦比较突出,比如目前钢铁业年产能达9亿吨,但近年实际产量只有7亿吨,过剩2亿吨。水泥行业产能总体过剩7~8亿吨,电解铝、平板玻璃、造船等行业亦存在产能过剩,造成行业全线亏损。

虽然尚未有对影子银行规模的官方统计,但内地影子银行规模激增却是不争的事实。缺乏透明度、高杠杆率、高期限错配、高流动性错配和高风险错配等诸多问题,均令内地处理影子银行面临不少挑战。

宏观政策料维持稳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维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出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货币政策方面,鉴于经济增长回稳及房屋价格仍处于高位,以及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防范金融风险的压力加大,我们预期2014年货币政策将延续中性偏紧的方向,重点在“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目标利率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维持不变,同时人行将采取措施,防止信贷增长过快及控制影子银行的贷款增长。我们预期,今年广义货币供应(M2)增长目标为13%,新增贷款目标为9.5万亿人民币。此外,当局或将于今年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另一方面,随着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贸易顺差跌至国内生产总值3%以下,以及外汇储备增长减慢,人民币币值似乎不再被严重低估。2013年底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0969,意味着人民币较2012年底升值2.9%。我们预计2014年底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微升至6.00,即较2013年底升值1.7%,但汇率“双向”浮动会更为频繁。此外,人民币兑美元的每日波幅,或由目前的1%扩大至2.0%甚至2.5%,央行将逐渐减少汇市干预,增强市场供求对汇率的作用。

财政政策方面,我们预期一方面将严格限制政府经费开支的增长,另一方面将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及扩大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行业,预算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之目标,料将维持在2%,与2013年相同。

自然保护面临主要挑战 篇4

铁岭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徐海航

近几年来,全国质监系统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质监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改革创新精神深入推进质监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质监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当前,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反腐倡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确处理和解决当前质监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加强质监系统自身建设及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质监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质监系统反腐倡廉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党风廉政和政风行风建设不断加强,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反腐败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当前质监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部分基层单位领导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重要性认 识不足。少数领导干部对贯彻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缺乏责任意识,过分看重“业绩”,不敢揭露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的干部则认为抓业务工作是务实,抓党风廉政建设是务虚,把党风廉政建设看作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份内事,与已无关。有的干部对抓党风廉政建设的复杂性认识不足,责任意识不强,存在侥幸心理。

(二)系统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自身建设不足,基层单位普遍没有设置专职纪检监察工作人员。随着反腐败工作的不断深入,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任务也在不断加重,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自身履职能力的建设。目前地市级质监局普通设臵了专职纪检组长和监察科室,但部分单位领导过分重视质监监管业务工作,忽略了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性,对其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的投入严重不足,从而影响了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因不被领导重视,在工作中也逐渐被边缘化。当前质监系统基层单位普遍没有设臵专职纪检监察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不足,而目前质监系统监管与执法工作大多集中在基层一线,监管与执法也是容易产生腐败现象的关键环节,一线监管执法人员素质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基层纪检监察队伍建设不足,严重影响系统基层党风廉政和行风软环境建设等工作。

(三)党风廉政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当前我国正于体制转型时期,党内监督制度和体制、机制尚不够完善,存在着管理漏洞。在具体执法操作过程中,由于执法人员权力相对集中,存在执法人员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监督。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内监督等制度落实力度不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工作需进一步加强,有效预防腐败措施和办法尚不完善。

(四)党风廉政教育多流于形式,对腐败行为的查处力度不够。虽然质监系统开展了大量教育培训活动,但内容单一,形式古板,缺乏激励激发和警示的作用,效果不明显。有的基层单位将工作重点放在业务监管工作上,不重视教育培训活动,或干脆不开展,有的单位虽然开展了教育活动也是为了走过场,应付检查,使教育培训活动流于形式,党风廉政教育起到的教育作用很小。对违规违纪行为查处的力度不够,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单位,形成了一种“关系社会”,一些违法违纪人员通过疏通关系,寻求庇护,以此来躲避纪检监察部门的查处,这种关系社会潜的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纪检监察部门工作的正常开展,也助长了腐败分子的嚣张气焰。

二、当前质监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各方面政策法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滋生腐败的因素依然存在。质监系统做为国家行政执法部门,履行行政审批和执法打假等众多重要权 力。在新的形势下,质监系统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反腐败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一)腐败现象高发,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追求利益的倾向日益突出,部分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经济利益,不惜以身试法,千方百计拉拢腐蚀质监执法人员,执法环境日趋复杂。在多元文化思想的冲击下,系统内部分工作人员理想信念迷失,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错误思想滋长蔓延,与封建思想和西方腐朽文化相互交织,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腐败现象的发生。部分企业对执法人员的贿赂由财产性利益向非财产性利益转变,由所有权转移向实际占有使用形式转变,由现实收受向期权形式转变,导致腐败行为的隐蔽性逐渐增强,给反腐倡廉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二)部分岗位权力过度集中,监督制衡不足。反腐败工作从根本上来说是遏制以权谋私的过程,就质监系统来说,就是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执法人员滥用权力,以权谋私。质监系统一线执法人员长期固定地与行政相对人打交道,权力过度集中,被监管人为了自身长远发展,主动与监管人分享利益,长时间形成了监管人与被监管人“互帮互助的融洽氛围”,而在具体工作中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制衡,所以导致一线执法人员利用权力谋取私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基层执法监管工作中,存在以收代罚、以收代检的现象,部分执法岗 位存在行政不作为、滥作为的现象。另外,在长期工作中,部分基层单位形成了“一把手”家长制的工作作风,“一把手”权威远远超过了制度权威,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监督机制苍白无力。

(三)工作缺乏主动性,服务意识不强。质监系统做为国家主管质量、计量、标准化、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的职能部门,履行着行政执法和检验检测服务的重要职能。但在具体工作中,部分工作开展前缺乏足够的调研,没有完全考虑实际情况,部署工作逐级发文,落实工作层层汇报,对工作落实的实际效果却不予关注,加之部分基层单位对执政为民的理念认识不足,“庸、懒、散”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导致部分基层单位形成了被动应付工作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正常监管工作的开展,也影响了质监系统的形象。

(四)制度创新能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反腐倡廉工作面前着许多新形势新问题,而目前的体制机制相对薄弱,制度创新能力不足,不能适应反腐败工作的要求。目前反腐倡廉制度的创新仅仅局限于一些基层单位的自发行为,适用范围面窄,效果不明显,一些创新工作的产生和开展依仗“一把手”个人意志,一旦发生人事变动,其创新制度也预示终结,致使新思路、新举措的工作部署朝令夕改,缺乏稳定性和连贯性。机构设臵与反腐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目前质监系统基层纪检监察工作多为其他人员兼任,并且人手不足,同 时担任被领导又对领导者进行监督的双重身份,致使有些工作难以开展,真正查处腐败案件的概率偏低,导致一些腐败分子报有侥幸心理。

三、加强质监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对策建议

质监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化体制改革,坚持以完善惩防体系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提高反腐倡廉建设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提升纪检监察队伍能力水平,加大打击腐败行为的力度。推进组织机构能力创新,建设权威高效的纪检监察战线,提升工作效能,进一步深化纪检监察机构派驻质监系统工作模式,强化派驻机构的监督实效性。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履行职责的能力,打造专业化纪检监察队伍,选派优秀工作人员充实到纪检监察一线,将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作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先决条件。建立科学培训体系,丰富培训内容,提升纪检监察队伍工作能力和实战经验,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强、公正廉洁、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加大力度打击腐败行为。

(二)强化监督制约作用,解决部分岗位权力过度集中的 问题。认真落实党内监督各项规定,组织开展对《党内监督条例》实施情况的专项检查,着力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对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坚持民主集中制,落实党内生活的各项规定,提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和实际效果。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及相关规定,严肃查处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问题,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加大对一线执法人员的监督力度,防止基层执法人员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规范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开展对腐败易发多发环节的重点治理。进一步明确质监各项职能范围、工作流程及办理时限,对社会公开,便于企业查询。通过查找廉政风险点,绘制工作流程图,针对容易产生腐败的关键环节,制定廉政风险防控措施,结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行政权力运行。规范和加强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完善招标和采购制度,加强对单位负责人的监督,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一线执法人员实行严格管理,重点治理一线执法人员的腐败问题。

(四)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重点提升质监系统服务意识和能力。逐步建立健全教育的长效机制,切实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来抓,逐步形成在领导干部任职培训、干部岗位培训、专业技术人员业务培训中开 设廉政教育培训的教育机制。丰富教育形式和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提升系统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大力开展行风软环境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严肃整治机关“庸、懒、散”现象,适时开展警示教育,以质监系统违法违纪案件为案例,大规模开展警示教育。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篇5

余胜海/文

改革开放近3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也同步快速增长。尽管中国人均GDP世界排位还很靠后,但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把发展速度调整到8%左右,能源增长率控制在4%左右。但是,我国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仍然将依靠高碳能源作为驱动力。既要保持如此巨大的能源需求,又要适应低碳经济时代对节能减排提出的新要求,对中国来说是个严峻挑战。目前,我国在能源安全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一、资源贫乏,能源供应前景不容乐观。

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我国能源资源蕴藏总量较为丰富。按目前估计,我国有世界第一位的水能资源蕴藏量,第3位的煤炭探明储量,第11位的石油探明储量和第18位的天然气探明储量。除了当前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常规能源外,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蕴藏量也较为丰富。

尽管从总量来看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但从人均拥有量来看,我国实际上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能源可采储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煤炭的人均可采储量为89吨,石油为2.48吨,天然气为1408立方米,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7%、10%和5%,与美国、欧盟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成员国相比,差距较大。

从我国化石能源储采比来看,能源供应前景不容乐观,除煤炭资源尚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外,石油、天然气则后继乏力。从能源储藏结构来看,我国是个“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与世界的能源全局状况正好相反。预计2020年以后,国内石油产量将逐渐下降。

二、能源技术落后,利用效率低。

无论从单位GDP能耗,还是从能源系统效率或单位产品能耗水平来看,我国的能源效率都属于世界上最低的一类。在《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的调查排序中,中国资源绩效居世界倒数第6位。由于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能源效率为33.4%,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而能源系统总效率则更低,仅为11.2%。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包括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至3倍。能耗高是由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管理不力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三、石油来源地较为集中,运输路线单一。

国际石油出口地区主要是中东,石油运输从中东到中国必须通过马六甲海峡,鉴于我国对世界能源丰富地区的外交实际影响力及海上能源运输线路的军事自卫能力非常有限,依靠国际石油资源满足国内基本需求,将使我国处于石油不安全状态。因此,维护产油地区稳定,确保国际能源通道安全,中国与相关国家一样,面临着很大压力。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地主要为中东地区,然而中东历来是国际政治热点地区,容易出现动荡。此外,我国的石油运输大部分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一线海运,而这条石油运输路线有可能被相关势力封锁,使我国石油海上运输中断。

同时,中国石油运输安全主要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运输线路安全,二是运输能力安全。前者决定中国是否能够确保运输通道的安全,后者决定中国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把所需石油从海外运回国内。因此,从运输能力来看,中国石油运输安全同样令人担忧。

发展中国的石油运输能力,既需要壮大中国的海军力量,又需要整合中国的油轮事业。这种发展无疑受地缘政治的影响,而发展本身又会在某种程度上反作用于地缘政治。因此,中国在考虑自身能源运输安全时,必须从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大局出发,注意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兼顾二者的协调发展。如何才能做到既壮大自身护航和航运能力,又在地缘政治上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安全困境,将是中国考虑能源安全战略时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四、石油战略储备不足,“走出去”战略受阻。

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从2006年开始建立,目前石油储备量仅仅达到30天进口量的标准,离国际能源机构成员通用的90天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石油战略储备数量的不足,大大削弱了我国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应对能力。

石油领域的海外合作,主要是与一些拥有石油资源的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在石油开采、石油提炼和石油贸易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然而,一些与我国在石油合作上关系比较密切的国家,是与美国在政治上敌对或者有距离的国家。美国也不愿意看到我国在石油安全问题上拥有更大的空间,借助于“中国威胁论”,对我国的石油海外合作进行刻意阻挠,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面临挤压。利用大型国有企业在海外展开并购,是扩张海外油气资源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避免比较敏感的国家间合作的政治问题;另一方面又可借助我国充裕的外汇储备,发挥我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优势。然而,由于一些政治性的因素,我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收购也频频遭遇阻碍,有些并购功亏一篑。

同时,我国周边地区的不少领土和主权争端,都与石油资源有关,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同时缺乏与相关国际能源合作组织的协调与合作。我国的石油外交经常采取的是“单打独斗”方式,缺乏与有关国家及国际组织的有效协调与合作。这不仅使我国在与产油国打交道时容易处于被动地位,且使得我国不能分享主要国际石油组织的石油信息与成果,更重要的是,使我国在国际能源问题上的话语权不能提高。

五、消费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一直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是造成我国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的重要原因。尽管今后中国将逐渐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但不会改变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据估计,到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仍将占55%至56%。纵观世界能源结构变迁,每一次都不是由于前一种能源资源的枯竭,而是由于优质能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大。可以设想,即使未来世界油气资源枯竭,也不可能再回到煤炭时代。历史证明,能源结构的改变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从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进程来看,世界上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基本完成了以煤炭为主向以油气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所以,我国应奋起直追。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国家之一。根据历年的资料估算,燃烧过程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约占大气污染物总量的70%,其中燃煤排放量占整个燃烧排放量的96%。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硫排放第一大国,二氧化碳排放第二大国(仅次于美国),40%的地区降酸雨,70%的水体遭污染。2005年监测的319个城市中,仍有近45%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暴露于未达标空气中的城市人口超过统计城市人口的60%。全国527个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有298个,占统计城市的56.5%,有些地区的酸雨频率达100%。空气污染对居民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都带来了不利影响。据专家分析,因空气污染,国民经济损失2至3个百分点。照此发展,到2020年,我国将为此付出3900亿美元的代价,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

六、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石油供应受制于人。

石油是世界各国的战略性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能源问题也就是石油问题,能源安全实质上就是石油安全。我国主要油田或增加产量难度大,或开发成本较高,因此不得不依赖于大规模的石油进口,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隐患。

石油供应安全与石油进口依赖程度是一种正相关关系,依赖程度越大,供应安全的风险就越高。2011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5.2%,已超过美国(53.5%),到2020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将突破70%。对于中国来说,潜在的石油供应来源主要是中东、北非、俄罗斯和南美,其中,由于中国与南美一直缺乏紧密的政治关系和经贸外来,因此,中东、北非和俄罗斯便成为中国最现实的主要石油供应地。幸运的是,中国与这三个地区政治关系一直比较良好,尤其是中东北非地区,大部分产油国都与中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能源合作潜力很大。但不幸的是,这些地区都是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地区。中东和北非地区的产油国不是经历着严重的地区和国内冲突,就是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尽管这些地区的产油国依赖石油出口为其提供必要的财政,但不断的战乱使能源出口大受打击。美国对部分产油国,如伊朗、伊拉克、利比亚、苏丹的经济制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国家的石油生产和出口。现在,石油主要生产国面临的另外一个难题是如何为能源发展寻找必要的资金投入。因此,尽管中东和北非地区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但它们却不是一个稳定的来源。中国石油供应安全不仅取决于中国同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关系,而且更取决于这些地区本身的稳定和安全。

七、国际原油市场长期供应堪忧。

国际能源经济学家、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特雷弗?豪瑟认为,中国近期由于短期政治因素而做出的决定,不太可能改变其长期能源发展道路。但是,中国对于石油的依赖,则是一项远为紧迫的关切。中国经济对石油的需求超过了美国或欧洲,半数的石油进口来自于中东和北非地区--美国的这一比例仅为四分之一。如果原油价格维持在当前水平,那么今年中国在原油上的支出,将超过向美国出口货物的收入。

长期而言,中国的最佳选择是减少经济增长对石油的需求。近几年来,中国政府鼓励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参股国际石油项目。这种被称之为“股本石油”的政策,旨在防范油价波动和供应中断。

但是,中国在世界各地进行大规模的能源投资,给中国政府造成了外交政策上的难题。利比亚的动荡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2011年2月,在一些石油工人遇袭后,3万多中国公民不得不撤离该国。现在利比亚新政府已经成立,但是中国企业在利比亚的投资项目能否收到成效,还是一个未知数。

从国际市场原油定价权争夺上看,从本质上来说,让油价回归到供求基本面,符合大多数原油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利益。国际原油市场金融化只是满足了一小部分投机者的利益,油价疯涨猛跌,对原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均不利。

特雷弗?豪瑟认为,对于中国而言,从短期来看,可以通过与合作伙伴签署为期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供应合同,锁定价格和供应,确保双方利益。但从长期看,推动建立一个受到更加严格监管、少受投机资金操控的国际原油市场,才是正道。

此外,当前国际市场原油交易以美元定价,美元的涨跌对油价的影响巨大。要确保油价的稳定,还应推动以比美元币值更稳定的货币充当原油交易的计价货币,这就涉及到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要实现这些长期的目标,中国必须与合作伙伴共同努力,其工作无疑任重而道远。(本文摘自《能源战争》一书,作者余胜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当当网、卓越亚马逊、京东商城和全国各地新华书店有售。)

> 正文

全球化背景下的能源安全形势及战略选择 2011年03月24日 14:34 来源:中金在线

字号:T|T 3人参与3条评论打印转发

随着廉价能源时代逐渐走向终结,能源安全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问题。目前,国际上的能源争夺愈加激烈,甚至引发了局部地区的冲突与动荡。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能源安全问题已是一个世界性的焦点问题。只有构建完善的世界能源安全体系,各国才能在稳定的环境中共同解决能源引发的各种问题。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能源安全的特点

世界能源安全包括能源生产安全、供应安全和使用安全,既要以合理的价格保障世界能源的供给,维持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又要对能源的使用所产生的环境损害给予高度重视,保护好人类生存自然环境,还要保护国际社会及其成员免遭由于当前和未来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变化而可能带来动荡的风险及威胁。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不断加深,世界能源安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首先,全球对中东地区能源供应的依赖性进一步加强。据统计,世界前20位产油国的原油日产量为5700万桶(占世界原油产量的87%),其中,2400万桶产自欧佩克成员国(占世界原油产量的43%)。根据联合国能源开发署的预测,全球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将从1997年的26%提高到2040年的40%。其次,能源安全国际间合作的意向不断加强。近年来,受石油价格的波动、中东局势动荡、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猖獗等因素影响,能源安全问题已成为许多国际性会议的重要议题。各国旨在通过会议协商达成一致,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共同保障能源的正常供给和应对恐怖主义对能源设施的威胁和破坏。再次,国际能源的短期投机行为容易引发世界经济的动荡。能源与经济发展联系紧密,而能源的暴利性也驱使着投机行为的泛滥,使世界经济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此外,能源安全问题往往与政治纠结在一起,从能源领域的问题引申到政治领域的矛盾,加剧了能源市场的不稳定。

二、能源安全面临的问题

1.金融危机延误了新能源开发的进程。2005年以来,全球掀起了替代能源的发展高潮。但是,当前新能源开发仍未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大大延缓了新能源开发的进程。此外,新能源开发的技术还没有实现新的突破,新能源很难在短期内大规模替代传统能源。

2.消费的持续上升加大了能源供给的压力。随着世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世界能源消费量也呈持续增长的趋势,消费量的加大正逐渐考验着世界能源供给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据统计,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仅为57.3亿吨油当量,而2007年已达到111亿吨油当量,年均增长率为1.8%左右。供需矛盾将会对能源安全体系施加更大的压力。

3.能源争夺不利于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能源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在地域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中东一北非、中亚一俄罗斯两大板块合计储量占世界储量的73.4%,而亚太和北美地区的储量明显偏少。这种地域上的分布不均导致了对能源的争夺,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战略竞争从未停止过。

4.国际能源价格的非正常波动.影响大量实体产业的发展。国际能源市场价格体系较为脆弱,给许多投机行为以可乘之机,能源价格的大起大落对中下游产业带来了不利影响。目前,海湾地区由于金融地位的缺失而无法左右国际油价,决定当前国际油价的仍然是美国金融界。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资本市场,确立了“石油美元”的国际地位和优势,美国金融市场的波动将直接影响到石油价格的波动。此外,投机交易也会对正常价格产生极大的破坏,不利于与能源相关的整体产业的正常运行。

5.能源过度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据统计,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5%是由于燃烧石油、煤炭等矿物质燃料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推动者。当前,化石能源消费占世界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的90%,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排放,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有可能发生灾难性后果。目前,各国共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类还无法摆脱对自然资源使用的依赖。虽然,各国已经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但还无法从根本上抑制对环境的破坏。

三、能源安全战略的选择

1.充分把握金融危机的机遇,确立新能源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金融危机的爆发对能源安全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延缓了新能源开发的进程,但也对构建完善的能源安全体系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能源价格回落只是经济增长与能源紧缺两者矛盾激发的一种表现。恢复经济发展,需要通过有效和合理的方式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并寻求新的能源来代替传统能源。根据以往的经验,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都会孕育出新的产业革命。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靠金融,目前,其经营模式和结构都面临着根本性的调整。这意味着金融业很难在短期内成为经济复苏的基础产业,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提高发达国家在全球能源市场的地位等紧密相关,将很可能成为下一轮经济繁荣周期的主导产业。

2.生产国与消费国协调统一,实现能源供求平衡。供给安全和消费安全是国际能源安全的重要表现,要尽可能地实现能源的供求平衡。从供给的一方来看,作为生产国一般根据市场上消费国愿意支付的价格来确定相应的投资规模,从而保证足够的生产能力。由于生产方与消费方总是存在着不确定的博弈,生产方一般担心中长期生产的稳定性,而需求方则要求生产方能尽可能地增加产量。这就要求生产方对需求作出正确的评估,加强各环节供应的顺畅,保障连接消费者的渠道畅通,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长期能源供给机制,同时,实现生产方利益的最大化。从需求的一方即消费方来看,消费国一般要从减少对能源的消费入手,尽可能地提高对能源的使用效率,消费方对资源消费的有效控制和节约也能有效缓和供求矛盾。供给方与需求方要相互合作,有效衔接,共同致力于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稳定。

3.倡导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加强国际能源合作。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凭借自身的力量来解决能源的保障问题,必须加强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能源合作。能源安全体系是全球性的,世界各国都有共同的责任、共同的风险和利益,能源合作对化解国际能源供求矛盾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在共同的利益约束下,应加强生产国、运输国和消费国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协调作用,通过团体组织的纽带连接作用,把各国的利益更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当然,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许多已建立的国际安全体系已经与当前复杂的能源安全形势不相适应,这就要求这些团体组织适时调整计划,构建更加灵活的能源体系。各个国家还应联合起来,集中科技攻关,加快能源集体研究步伐,共同推动能源的国际合作以及新能源的充分开发利用。

4.完善全球金融市场,稳定世界能源价格。能源与许多产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能源价格的波动会通过传导机制影响大部分中下游产业,对产品市场和消费品市场都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保持能源价格的相对稳定。首先,从供给上增强能源的储备,进一步提高能源的开采利用效率,保证能源的正常供给;其次,要抑制能源投资,加强对能源期货市场的价格控制和交易监管,理顺能源市场和价格机制,使能源期货市场变成正常的投资市场而不是投机市场,避免价格因不必要的投机行为而大起大落,弱化“石油美元”的国际影响,提高亚元、欧元等与国际能源的紧密联系,从而降低能源价格特别是油价对美国金融市场的依赖;再次,完善政府的能源价格补贴政策,随着政府对能源价格补贴的逐步透明和减少,以及能源的稀缺性将在价格上的逐步体现,稳定能源价格应更多的表现在抑制能源价格的过快上升。此时,一些国家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实行的能源补贴政策,应以合理、公平、有效、透明为标准,弱化能源价格波动对经济的影响。此外,应加强国家间的合作与和平共处,特别是要控制和稳定中东地区的局势,用和平的手段取代武力手段解决问题。

5.加强节能环保,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把能源的使用与供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使用效率,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以提供经济、安全、高效、清洁的可持续能源供应为目标,积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煤炭消费比重,相应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的普及,积极开发利用风电和热力等清洁高效能源和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各个国家和地区要加强新能源开发的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开发技术的突破,开发出更加完善、更加适合经济发展需求的替代性能源,使人类能真正彻底地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也彻底地解决化石能源使用所带来的污染。当前,国际能源市场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如亚洲、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选择或重新选择开发利用核能发电,亚洲及美国积极推动风电市场的发展等,清洁能源的开发使用和普及,以及化石能源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对环境的保护和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大幅开放近海油气 核电建设或将重启 奥巴马2012国情咨文高亮能源 本报记者 于欢 《 中国能源报 》(2012年02月06日

第 07 版)

奥巴马在内华达州大谈美国未来能源政策。

上月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演说,能源连续第三年成为这一演讲的中心话题。随后奥巴马用3天时间出行美国5州,进一步阐述其新一年施政理念和工作重点,在内华达州和科罗拉多州,奥巴马再次将话题锁定能源,细化了美国2012能源战略。

墨湾油气大解放

奥巴马在国会演讲中首先肯定了美国近些年在化石能源方面取得的成绩。“现在美国的石油产量为8年来最高水平,同时去年我们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已降至16年来的新低。”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美国日均原油产量为510万桶,到2011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580万桶,增幅达14%,同期天然气产量也增加了10%。EIA预计到2020年,美国的石油产量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增加20%,届时美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有望从当前的49%降至38%。

奥巴马在演讲中强调,白宫将进一步解禁近海油气开发,计划开放美国75%的近海油气田,同时政府方面将继续全力支持天然气开发,并提出将为使用天然气的汽车制定优惠政策。“我们拥有可供美国使用100年的天然气资源,未来政府将采取一切可行措施继续确保天然气的安全开发。”

奥巴马透露,美国内政部将于今年6月启动墨西哥湾地区新一轮的油气田租赁竞标,计划出租的区块总面积达1500万公顷。美媒认为,这意味着2010年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阴影已彻底散去,深海石油开采热潮将重回美国。

据美国内政部预测,本轮油气田出租将使美国增产10亿桶石油和4万亿立方英尺天然气。这一消息得到了美国石油业界的一致欢迎,但美国石油协会对这一计划的执行能力持怀疑态度。

与此同时,奥巴马重申将寻求取消每年总值达40亿美元的化石燃料补贴。“与其向昨天的能源提供补贴,不如投资明天的能源。”在此之前,奥巴马曾在每年的政府预算中要求取消化石燃料补贴,但始终未在国会获得通过,石油业界的激烈反对是这项政策难以实施的最大阻力。此外,争议不断的美加原油管道运输项目Keystone XL则再次遭到奥巴马的否决。

清洁能源继续受捧

奥巴马在国会演讲中提出,美国应争取在2035年之前实现85%的电力供应来自清洁能源的目标,为此美国将毫无偏见地发展所有类型的清洁能源。“一些人想要风能和太阳能,其它人想要核电、清洁煤和天然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需要所有这些清洁能源。”

在科罗拉多州,奥巴马别有用心地将演讲地点选在巴克利空军基地,这座基地是去年美国空军首次进行生物燃料试飞的场地,当地还建有一座装机为1000千瓦的太阳能电池阵。

奥巴马在演讲中提出,政府将进一步加大针对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投资力度。主打绿色能源牌的奥巴马虽然未能给美国清洁能源产业带来革命性巨变,但美国清洁能源产业在其任期内得到快速发展也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美国太阳能发电量已达2008年的3倍,风力发电量几乎也实现了同样的增幅,但这两种清洁能源电力在美国电力总量中的比例依然渺小。

清洁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奥巴马政府在经济危机期间推出的刺激政策,但这一政策已于去年底到期。目前美国清洁能源的政策支持只剩税收优惠,但也面临过期窘境,其中风电优惠将于今年底到期,太阳能为2016年。业界呼吁政府延长可再生能源的优惠政策,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对此作出正面回应,明确表示政府将继续推行清洁能源的税收减免政策。

核电建设有望重启

核能是奥巴马演讲中缺失的话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核电将继续在美国遇冷。

目前美国31个州中有104座仍在运行的核反应堆,为美国供应着1/5的电力,但是自1979年三哩岛核电站泄漏事故以来,美国尚未新建任何核电站。

2010年2月,奥巴马曾宣布政府将提供80亿美元的政府贷款担保,用于在佐治亚州建设两座新的核电站,但因审批、日核危机等因素影响,该计划始终未能落实。

但据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等美媒的最新报道,有确切消息显示,新建核电站的计划将在“未来几周内”扫清所有障碍,美国长达30年的核电沉默有望就此破除。

就在新电站建设传出好消息的同时,美国现役的核电站却遇到了麻烦。

美国核能监管委员会(NRC)1月31日发布报告称,美国中部和东部的反应堆恐难以承受大地震侵袭,而在此之前,监管机构认为这些反应堆不会受到地震威胁。NRC指出,这意味着美国中东部的96座反应堆必须进行新的地质测试,相应的升级改造工作将耗费大量资金,部分反应堆可能因此被迫关停。

总体而言,美媒认为,大选年的奥巴马明显表现谨慎,在能源规划中不再一味地倾向清洁能源,而是试图寻求平衡,不再排挤传统化石能源,能源领域的每一个行业都成了赢家。

中美贸易摩擦向新能源新产业等领域蔓延升级

正文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2012年04月14日15:50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打印

字号

大|中|小

从贸易摩擦到产业升级

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出现了向新能源、新产业等领域进一步蔓延升级的态势,其背后更折射出美国“再工业化”战略调整下中美产业冲突的常态化格局

文/张茉楠

中美贸易争端正处在高发期。恰逢2012美国总统大选,中美贸易争端频繁不可避免。但值得关注的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出现了向新能源、新产业等领域进一步蔓延升级的态势,其背后更折射出美国“再工业化”战略调整下中美产业冲突的常态化格局。

步入2012总统大选年,美国贸易保护大棒频频砸向中国企业。美国参议院3月5日通过一项修订《1930年关税法》法案,保留了美国商务部对中国、越南等国获得政府补贴商品征税的权力。而就在早前的2月28日,按照奥巴马国情咨文中的计划,美国终于启动了跨部门的贸易稽查中心。新机构成立有两大看点,一是新机构的设立将帮助奥巴马实现其出口增加目标,从2009年的1.57万亿美元,到2015年翻一番,达到3.14万亿美元;二是这个新机构将协同美国多个部门,以应对世界各地的所谓不公平贸易行为,矛头直指中国。

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与中美贸易额的上升成正比。而产业走向升级的中国企业,也面临着日益升级的贸易摩擦,这些贸易摩擦,正从原来的“中低端”领域,上升到“高端领域”。数据表明,中美互为对方第二大贸易伙伴,2011年全年双方贸易额突破4000亿美元。伴随双方贸易往来接触面的增大,摩擦之事自然有增无减。根据商务部发布的《全球贸易摩擦研究报告(2010)》,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对华发起的贸易调查继续呈高发态势,同时,以知识产权、技术性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形式出现的摩擦也不断增多,这是贸易摩擦向高端领域升级的体现。

拉锯了近半年时间的中美光伏“双反”博弈,标志着中美在新能源领域的鏖战已经开始。美国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主席亨利表示,“美国正面临失去清洁能源领导地位的危险。”

美国上诉光伏企业在破产声明中,都将公司崩溃归咎于全球需求下降及竞争过于激烈,特别是来自中国同行的竞争。

国际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政府意识到需要改变过去那种“债务推动型”增长模式,重归实体经济的愿望强烈,但“再工业化”绝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超出了“再工业化”的范畴,实质上是产业升级和“归核化”(即向设计、研发、标准等价值链高端抬升)。从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比较优势来看,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美国制造业在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因此,奥巴马不仅将其视作短期内应对金融危机、拉动国内就业、刺激经济复苏、吸引全球资本回流美国的重要手段,从长期看,更希望通过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带动新一轮产业周期,并为掌握新一轮技术革命主导权、重塑美国竞争优势进行长远谋划。

而中国同样将新能源产业作为整体经济转型与结构升级的引擎和关键所在。金融危机后,在新兴产业振兴规划的推动下,包括光伏产业在内的新能源产业出现了爆发式增长。目前中国产品在可再生能源市场已占据主要地位,2010年中国光伏产量已达16GW~17GW。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对而言,中国太阳能电池等光伏产业还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下游,竞争形势日趋激烈。尤其是越往下游(组件生产、太阳能应用产品)竞争越激烈,主要是由于下游产品生产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技术和资金门槛低、最接近市场,因此也造成了中国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更易受到外部冲击。去年以来,外部需求大幅萎缩造成光伏产品价格急速下滑,多晶硅电池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最新统计显示,国内40多家多晶硅企业除6至7家上市公司外,其余已陷入全面停产状态。

现在,对新能源的市场需求已经趋于饱和,但各国都要在有限的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份额,自然不可避免地“短兵相接”。美国已经确定把新能源产业作为其实现“再工业化”和重塑美国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而中国也必须加快产业技术和品牌升级,重新夺回并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

展望未来,中美是影响全球贸易格局走向的最重要的两大力量,这其中既有相互合作,也有相互竞争。眼下,中国产业整体上还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积极应对外部挑战,要求我们把握科技与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扩大和创造市场需求,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从某种程度上说,打破贸易摩擦的制约,变“被动”为“主动”,对中国具有决定性意义。□(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

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篇6

2015.3 今年是我们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新常态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企业既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各种挑战,也要把握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机遇,抓住改革的红利、开放的红利、创新的红利,真正实现大有作为。

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也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里,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在如此复杂的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定力,一方面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有针对性进行预调微调,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着力推进各领域的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以“简政放权”等举措不断激发市场活力,经济发展质量得以提升。2014年我国GDP总量超过6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这个成绩确实来之不易。2014年中国企业表现不俗,中国有100家企业进入了《财富》世界500强,仅次于美国的128家。尽管500强排名主要看销售收入,但总体上也能反映出各国企业群体的地位变化。一些中国企业转型与创新的表现大有“刮目相看”之感,如,中国高铁制造和建设企业后来居上,中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发展速度最快、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高铁开始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形象;阿里巴巴、京东相继上市,在规模上已经是全球领先的电子商务公司,他们的创新不仅引发了商品流通方式的变革,也推动了制造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环境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挑战的压力和机遇把握的难度都可能有增无减。

从全球经济形势来看,世界经济复苏仍较缓慢。据我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2015年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大调整阶段,由于内部结构差异明显,世界区域发展更趋分化,但总体有望维持低增长态势。一是美国经济增长有望继续维持稳定。虽然劳动参与率短期不会明显改善,但美国2014年全年非农就业人数平均每月新增24.6万人;受能源成本下降、消费和投资增长企稳、国际资本回流等因素影响,美国经济有望维持稳定增长态势,预计2015年达到3%左右。二是欧盟经济降中趋稳。受高失业、低通胀和结构问题影响,欧盟经济复苏乏力。欧洲版QE的推出和欧元贬值,以及西班牙等南欧经济企稳,从经济界、企业界的反映看,似乎倾向于看好2015年欧盟经济有望止跌回稳。三是日本经济低位增长。消费税率提升引发经济增长大幅波动的效应减弱,预计2015年日本GDP增长1.2%左右,略高于2014年。四是新兴市场国家增长小幅回升但分化加剧。受发达经济体需求带动,新兴市场经济增速将略有回升,但受大宗商品价格下降、资金外流等影响,回升势头依然脆弱。从国内环境来看,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的特征将更加明显。201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9个方面描述了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总体经济增长速度会放缓,但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中央提出的新常态概念,是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特征的高度概述。具体到2015年,由于三期叠加的持续影响,我国经济短期内依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从过去一年经济运行的数据看,经济运行仍然呈下行态势。从需求侧看,除了消费基本稳定外,投资、出口增速降幅较大。从今年1月份进出口贸易增长、制造业经理人指数、就业初步情况看,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因此,从短期趋势看,2015年我国经济仍处于探底调整过程中,预计全年增长速度相比2014年略有下降。二

面对2015年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与去年相比,企业总体上无论是经营状况,还是盈利水平都不会有太大的落差,但部分企业可能要经受更加严峻的考验。一是一些国有企业可能会陷入经营困境。国有企业“重资产、顺周期、难调整”的发展特征,使其在经济调整期仍然存在着陷入新一轮困境的风险。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全球产业变革,国有企业在经济增速转变阶段低效率的问题会再次显现,一些国有企业可能会陷入经营困境。二是一些过去主要依靠规模扩张的民营企业可能会出现更大困难。在传统产业增量空间有限、融资环境趋紧的情况下,一些民营企业很可能会出现业务快速萎缩、资金链条日趋绷紧等问题。有的企业因是当地的支柱企业,一个企业陷入困境,对当地的产业和就业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们要高度警惕这类事件和由此产生的局部风险。三是一些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可能雪上加霜。一方面,在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下行的状态下,需求持续不振;另一方面,不少成本不断上涨。中小企业中劳动力成本占比较高,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刚性上升。近年来,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职工工资普遍增长较快,年增长速度超过10%。同时,结构性缺工突出,熟练技工和技术研发人员严重缺乏,人才流失等因素,也在无形中推高了用工成本。再有,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缓解。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广大企业既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各种挑战,也要把握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机遇。具体来讲,就是要把握改革的红利、开放的红利、创新的红利。

第一,要紧紧抓住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红利。如果说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启动之年,那么2015年将是改革重点突破之年,按照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336条改革措施中2015年要完成55项,改革重点将转到市场体系、市场秩序、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上来。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例,客观上说,2014年国有企业改革整体上进展还较为缓慢,尚处于思想碰撞和顶层设计阶段,但反复的交流、耐心的沟通乃至热烈的争论以及地方国企改革方案的陆续出台,为国有企业改革顶层设计方案的出台奠定了基础。预计2015年国有企业改革将取得实质性推进。国有企业负责人应抓住机遇,勇于改革,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活力。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市场环境将更加公平,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开放,如中央和地方都在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对民营资本开放,有关部门制定了特许经营的相关规定,这些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第二,要牢牢把握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红利。一是2015年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自贸区建设将加速,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给广大企业带来关税降低、出行便利、市场拓展、旅游业繁荣发展等诸多实质利好。二是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将在海外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领域开发建设中拥有更多机会。三是中国企业乘着政策东风加快“走出去”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风险,特别是要防范发展中国家长期存在的政治风险和社会风险。据商务部最新统计,2014年我国的对外投资规模大约为1400亿美元,我国的实际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中国已经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中国企业在海外不仅要积极努力争取各类项目,更要努力了解、研究投资国的国别政策,包括政治经济状况、社会结构、法律法规以及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全面分析、评估、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做好相应预案,尤其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尊重他国的风俗习惯,要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稳扎稳打,切不可贪一时之利或因一处不慎而毁掉长远发展。第三,要紧紧抓住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红利。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都在寻找迅速走出金融危机阴霾的解决方法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而国家间的角逐日益激烈。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不是简单的传统工业复苏和回归,而是要以“再工业化”作为抢占世界高端制造业的战略跳板,促进以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技术为主的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从而达到巩固并长期维持其世界第一经济超级大国地位的战略目标。欧洲则以德国“工业4.0战略”为代表,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与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日本虽然近年来经济疲软,但在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材料和机器人等方面依然保持了相当的优势,在这几个领域的投资连年持续增长,其中部分领域如油电混合动力技术、燃料电池技术走在全球前列。2015年全球创新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一些重大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将缩短,跨界融合、产业颠覆和各国产业优势重塑可能成为常态。新一轮产业革命对我国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总体而言,中国制造业就总量而言已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的矛盾依然突出。我国传统制造业比重较大,且多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阶段,亟待转型升级。在许多新的技术领域,如增材制造、机器人、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物联网、新材料等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大体上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完全有可能获得领先发展的机会。在传统领域,我们要加快追赶发展的步伐,在新技术领域,我们则要创造领先发展的机遇。对于企业家而言,要紧密关注全球新技术的变革趋势,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力度,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加强商业模式的创新,重视产业合作,争取在新一波技术革命浪潮中实现新的飞越。

自然保护面临主要挑战 篇7

随着全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 地勘行业改革已势在必行。 但改革给职工带来的强大冲击力, 却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 职工是地勘单位未来发展的希望, 其思想稳定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单位今后发展的成败。 因此, 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是时代的召唤, 更是地勘单位寻求跨越发展的紧迫要求。

2地勘行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2.1地勘行业职工思想特点

(1) 关注单位发展, 但心理压力较大。 大多数职工能够认清当前形势, 紧跟单位发展步伐, 能与单位共荣辱, 对单位的改革发展方向持有认同感。 但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力度的加大, 一系列问题也随之产生: 国家是否能继续重视地质工作;地勘单位如何定位;自己在地勘单位是否有发展前途等种种顾虑的出现, 不仅给职工增加了心理压力, 也让工作失去了动力。

(2) 综合素质较高, 但心理失衡较重。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资讯发达带来了知识的扩展, 新进大学生在能力、 修养、学历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 综合素质普遍较高, 他们自信满满, 对未来充满美好希望。 但地勘工作有相当的野外作业工作量, 其工作强度较大, 工作环境相对较恶劣。 由于体制改革运行机制尚不完善, 无法保证竞争的公平性, 工作环境、 劳动强度、薪金报酬和野外补贴存在高低差异, 使部分职工产生了互相攀比的心理, 有的甚至出现消极怠工、跳槽等现象。

2.2地勘职工的诉求表达

2.2.1个人需求的取向

1职工对单位改革、服务、经营等有关问题予以高度关注, 参与单位管理和经营的主人公意识较强; 2职工渴望成才条件, 普遍重视个人职业发展, 希望大队提供学习和培训机会。

矿区职工普遍反映渴望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 经验传授, 创建系统学习的学习型组织。 希望建立与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相类似的执业 (从业) 等级评聘制度, 为员工统筹职业生涯设计。

2.2.2社会参与的意愿

对于业余时间参加团组织的活动, 大部分职工是持肯定态度的。 社会志愿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 有关的培训和学习, 各类兴趣活动、职业生涯设计和心理咨询辅导, 各种联谊和交友活动, 政治学习、报告和讲座, 职工表现出较高的参与意愿, 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空间。

3职工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1工作定位不准确

地勘队伍职工对于企业活动欠缺参与积极性, 导致活动难以有效开展。 企业干部对于内部组织的根本任务、组织功能等理解不透、定位不准。具体表现为:1工作对象定位不准。 工作对象仅界定于部分职员范畴, 忽略了一些青年职工的诉求, 造成组织覆盖上的主动弃舍。2工作任务定位不准。 企业应当积极组织各种文娱、休闲、兴趣、交流活动, 局限于娱乐活动, 且这些活动经常仅仅面对企业干部开展, 忽略了普通职工之间的普遍交流, 造成活动被动“隔离”。

3.2表率导向不明晰

存在着企业干部“隐形不作为”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职工需求不了解, 传达信息不全面, 贯彻执行不到位, “合则行, 不合则束”, 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损害组织形象和威信, 导致组织被职工“边缘化”。 普通职工对“职工工作干部最重要的素质”的评价标准:一是业务能力强, 踏实肯干;二是有服务职工的意识和工作责任心。 企业干部与职工相融, 应当密切联系职工, 加强岗位学习, 提升表率能力, 在职工群体中发挥示范导向作用。

3.3政治信仰不统合

经济收入已成为价值体现的一种主要方式, 职工普遍对单位改革、服务、经营等有关问题予以很高的关注, 参与单位管理和经营的主人公意识较强。 职工尤其70后现实政治态度比较淡漠, 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政治学习、实践教育活动参与积极性不强。 信仰道德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 价值判断标准从理想主义转为实用主义甚至功利主义, 尤其部分职工易悲观失望、诚心缺失、行为失范。

4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根据新时期职工思想特点及存在问题, 地勘单位思想工作要以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 关注职工工作生活状况, 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 教育职工自觉接受组织领导, 为其营造一个富有人性化、具有发展前景的工作生活环境。

4.1以“三光荣”精神引领职工政治思想工作

“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 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优良传统是地勘单位一面鲜红的旗帜, 这种精神包含了地勘队伍所具有的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风貌, 为新时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座谈会、报告会的形式在职工队伍中开展“三光荣”、“四特别”精神宣传教育活动, 营造进取、 向上、协调、友好的氛围, 使不怕苦、不怕累的地勘精神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令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接受挑战。

(2) 树立榜样, 激励职工。 在单位的生产发展过程中, 涌现出许多弘扬“三光荣”优良传统的先进典型, 而职工中的多数也都是敢为人先, 不甘落后, 因此要重视并抓好这一着手点, 使其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

4.2围绕地勘行业特点, 准确把握思想动态

1把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地勘行业的各项生产、 经营、技术和管理中, 充分调动职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为此, 对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同物质利益相结合、 同精神鼓励相结合, 更要同个人发展相结合。 在事业、环境、待遇有所保障的基础上, 通过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 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 为单位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2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职工的学习、工作、生活之中。 思想政治工作重在落实, 只有深入基层, 把工作做到具体人身上, 思政政治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只有深入职工, 贴近职工, 了解职工, 才能发现他们工作中的问题、生活中的困难, 进而才能将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在职工的工作上给予支持、生活上给予关心, 使他们能够身心愉快地投入到单位的各项工作中。

4.3转变工作开展形态, 构建组织建设新机制

(1) 在思维观念上要创新, 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束缚, 深入研究发展变化中的经济形势和职工, 建立起与形势要求相适应的观念体系。 了解他们对企业文化和企业前景、对企业改革和发展、对生产和服务的意见和建议, 了解他们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不同心态, 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 保证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日常的生产与服务工作。

(2) 工作内容的创新, 要做好大队职工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 协助队属企业盘活职工人力资源, 实现人力资源的增值, 为大队发展输送新鲜血液; 要积极带领团员职工参与大队技术创新, 提高工作的科技含量, 使职工的工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经济效益上, 引导职工由体力奉献型向知识效益型转变; 把职工工作融入大队文化建设之中, 突出开展符合大队特点和职工思想的教育、宣传、文体活动等工作。

(3) 活动方式的创新, 职工组织活动要与大队行为有机结合, 找准大队党政所急和团员职工所想的切入点, 突出活动的效益观念, 减少大而全、集中型的活动, 设计一些灵活分散、参与面广的活动, 在教育职工方法上要实现由单一的说教变为既帮助职工提高认识, 又帮助职工解决实际问题上来。

(4) 组织设置的创新, 在团的工作实践中可探索采取职工联合会、职工活动兴趣小组等各种组织设置方式。 通过创新机制, 完善制度, 切实解决职工组织活力不足、团工作动力不强的问题。 通过大力实施职工科技创新行动,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经济建设中大显身手。 大力倡导岗位创造, 深入开展创新创效活动, 引导职工立足岗位钻研业务, 采用新技术、新手段, 实施科技创新, 使他们成为岗位操作能手和技术创新能手, 从而为大队创造经济效益。

(5) 创造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新载体。 结合信息化的时代要求, 创新服务职工的新手段, 要充分做优大队网站, 全力支持职工, 尤其长期野外的职工时刻了解单位的信息。 不断提高可读性, 切实增强实用性, 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 更好地服务团员职工。 此外, 应积极开设网上党的理论学习、队务公开、意见征询等栏目。

5结语

职工的思想工作是地勘企业单位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职工强则企事业强, 职工的未来即为企事业单位的将来。 因此, 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极其重要, 能够从根本上改善职工的思想意识, 自觉做好自己的工作, 履行自身职责, 使他们在推进本院建设的过程中, 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构建和谐地勘单位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曾辉.地勘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 (18) :45~46.

[2]何婷婷.谈如何做好新时期地勘单位思想政治工作[J].东方企业文化, 2012 (10) :45~46.

自然保护面临主要挑战 篇8

经过三十年的演化和改革,我国已建立起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政策体系基本完善,政策目标较为明确,政策工具较为多样。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二是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也是当前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法定职责;三是主要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再贷款和再贴现等间接调控工具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但我国货币政策仍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和缺陷,货币政策实施的环境也有所改变,未来需针对这些问题逐步推进改革措施,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体系,积极应对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多重挑战。

一、当前货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多元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矛盾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一般为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如果仅由货币政策来实现这四个目标往往存在一定矛盾,因此在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上许多国家倾向于单一目标,一般选择价格稳定作为目标;即使是多目标的国家,在某一时期也只能以一两个目标为主。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确认了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在于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但事实上,我国的金融宏观调控需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外部环境恶化,以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下滑压力逐渐增大,货币政策必须对此给予配合和应对,与此同时,还要做到维护价格稳定,使得我国货币政策处在两难境地。此外,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取舍还受到诸多方面因素制约,如市场经济秩序尚未完全建立、经济发展不平衡、结构性矛盾突出等。

(二)数量型中介目标局限性凸显

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信贷在全社会融资中仍占有较大比重,货币信贷总量这一数量型目标仍是我国货币政策重要的中介目标,在宣示政策意图、引导预期方面有较为重要的作用。以利率为核心的价格型目标在中介目标体系中的作用较低。但数量型目标的局限性正在逐渐凸显:一是考虑货币供应量目标时,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有较为完善的统计与测算体系,但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很难准确测度,这就必将导致货币供应量目标与合意水平的偏离;二是近年来随着直接融资快速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作用明显增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大幅扩张,我国的社会融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新的金融产品已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货币职能,信贷规模与货币总量已不能全面反映社会资金总体状况,需要完整、全面地监测和分析整体社会融资状况,尽管我国已经开始统计社会融资总量,但仍不全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与细化;三是随着金融创新不断深化,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不断发展、丰富和复杂化,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下降,更进一步弱化了货币信贷总量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三)货币政策调控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在调控体系和调控方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于倚重数量型工具,价格型工具运用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同时,数量型工具调控也存在一定问题,公开市场操作的主动性下降,对冲成本未来不容忽视,存款准备金调节精准度低,时点考核加剧了市场流动性的波动。

1、公开市场操作的主动性下降

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和投资顺差的双顺差导致外汇增长迅速,银行体系面临持续、较大规模的流动性过剩,人民银行通过公开市场的对冲操作,包括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正回购等方式回收过剩流动性。但在外汇占款刚性增长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的主动性相对下降,操作规模受到市场融资意愿的限制,造成负债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对冲操作是有成本的,只是因为目前国内的利率和美国利率的利差很小,因此对冲成本很小。未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对冲成本可能不容忽视。

2、存款准备金调节精准度较低

目前,我国的存款准备金调节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调节的作用最强、影响范围最广,因此精准度较低,易造成过度调节,尤其是在流动性偏紧的状态下;二是按时点考核的方法促使各类金融机构周期性揽储以满足考核要求,导致市场流动性波动较大;三是准备金适用的计交范围应结合经济金融发展状况来调整,以保持准备金制度的货币信贷调控能力,但这一测算通常较为困难。

3、利率调节受到多因素的制约

利率调控作为重要的价格工具,在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的作用却十分有限。依靠数量工具,价格工具难以协调配合,是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问题之一。而价格工具之所以受到制约,存在多方面因素:一是受到汇率制度制约,目前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要求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小幅波动,因此,由于担心过多的热钱流入或流出,人民银行在动用价格手段,也就是利率来调控货币政策时,始终无法放开手脚。二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的利率市场,中央银行缺乏有效的政策利率工具来引导市场利率,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与金融市场利率的互动关系尚未建立。

缺乏利率和汇率两种价格调节手段的中央银行,就如同被绑住了双手,仅仅通过数量手段难以达到理想的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例如,2010年通货膨胀卷土重来,2011年,从数量手段上说,人民银行用前所未有的力度收紧,但从价格手段上说,利率几乎没有动,汇率也几乎没有动。这一政策导致人民银行同时面临着调控不足和调控过度的双重风险。

(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够顺畅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各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日益灵敏;金融市场稳步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却仍有较大差距,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资本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等发育较为滞后、规模有限,金融产品不够多样化;利率市场化推进缓慢,目前已放开贷款利率,但存款利率仍然管制,利率体系仍待完善,尤其是中长期利率体系欠缺,汇率浮动区间有所扩大,但弹性仍需增强,中间价形成方式有待进一步市场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导致货币传导不够顺畅。endprint

(五)货币政策缺乏前瞻性

货币政策有巨大的滞后效应,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直到货币政策目标产生影响需要一个过程。这就要求货币政策必须具有前瞻性,而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较大规模宏观调控,在货币政策前瞻性、预见性方面仍有所欠缺。例如,2008年下半年以后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人民银行采取了信贷扩张、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保证了货币信贷的合理平稳增长,至2009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已开始强劲复苏,而通胀还处于负数,货币政策仍然极度宽松。现在回顾并加以评述虽有事后诸葛的嫌疑,但我国货币政策确实在2009后半年错过了最佳退出时机,并且退出方式也存在问题,主要是数量手段,几乎没有价格调整。货币政策能够更具有前瞻性,才能有效起到熨平经济周期的作用,而不是反成为经济周期的放大器。

二、当前货币政策实施的新环境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经济发展模式、潜在金融风险、国际资本流动等方面都出现了显著变化。

(一)经济结构调整渐为迫切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人均收入较低、发展空间较大,处于起飞和赶超的快速发展阶段,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货币政策实施处在“一松就热”的大环境下。过去十多年来,我国运用对冲和渐进升值等政策措施,保持了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和经济平稳增长,并应对了双顺差的挑战。

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为持续获得经济增长动力,我国经济必须经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因此,宏观调控重心也由逐渐由“促增长”向“调结构”转变。十八界三种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在当前调产能、去杠杆的背景下,货币政策需要为结构调整创造较为适宜的货币环境。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非常微弱,这就要求必须加快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创造和使用,通过利率等工具引导市场进行自我选择、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决定》中要求的“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

(二)潜在经济金融风险增加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潜在经济金融风险有所加大。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泡沫风险不容忽视;银行体系不良贷款风险、信托、委托贷款、理财产品等影子银行体系风险均有所上升;地方融资平台等财政金融关联领域风险也存在突出问题;金融改革过程中可能引发的风险值得关注,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伴生风险,金融开放将带来的外部风险;经济整体去杠杆化可能引发的信用链条断裂风险等。在潜在系统性风险增大的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实施难度将有所加大,既要保障合理的流动性,预防发生流动性危机进而引发系统性风险,又要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健运行,加强审慎监管,增强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国际资本流动逐步逆转

近来国际资本流动逐步呈现逆转态势。过去十多年来,巨额的经常账户顺差以及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货币政策目标,极大限制了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人民银行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大量购买外汇,外汇占款被动投放成为M2的主要构成之一,削弱了央行对货币供应量控制力。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开始下降,当前经常账户顺差仅不到2%。货币被动投放的约束大大放松,货币政策独立性显著增加,为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等创造了条件。

三、未来货币政策面临的改革挑战

(一)货币政策目标取舍矛盾短期难以改变

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仍然较低,2013年我国人均GDP仅为5414美元,在全世界排名第89位,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仍是我国当前的发展重点。货币政策必须在这些方面予以配合和支持,因此,近期来看我国尚不具备盯住单一通货膨胀目标和采用单一利率调控方式的条件,但防止控制通货膨胀、维护币值稳定也同样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这几个目标之间本身并不完全兼容,甚至相互矛盾,因此,在同一时期内很难同时兼顾多个目标。短期内,如何在多个目标之间进行取舍,在维护币值稳定、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需要货币政策制定者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准确判断与对货币政策的恰当操作。长期来看,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逐步增强以利率为核心的价格型目标在中介目标体系中的作用。

(二)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转变存在多重障碍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由直接调控逐渐转变为间接调控,这就要求货币政策调控必须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与市场发展需求,要求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注重运用市场化和规划化的间接调控手段。从调控方式上,货币政策调控需要从偏重数量型工具向更多运用价格型工具转变,充分发挥利率调控的杠杆作用,充分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自主性。但我国价格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一些管制价格仍对价格总水平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得货币政策调控更加具有挑战性。此外,汇率机制缺乏灵活性势必将限制国内利率调整空间,加大货币信贷调控难度,不利于维护总量调控的自主性。因此,货币政策调控方式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来自于货币政策操作本身,更多地来自于汇率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程度,来自于经济结构等基本面因素。

(三)货币政策要处理好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目前,我国货币存量、信贷存量以及债务存量总体来看已达到较高水平,潜在金融风险正在增加。而我国经济正处在去杠杆化周期中,如果在存量货币信贷债务的结构性调整过程中,货币政策及其他政策运用不当,也有可能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央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维护金融体系整体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依法对重组和退出市场的金融机构实施最终救助和相应的资产管理,维护对我国金融体系的信心和支付体系的完整有效,确保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经济不发生大波动。

(四)货币政策需与各项改革措施相配合

从我国货币政策演化历程来看,货币政策的调整与企业自主权不断扩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的要求相适应。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微观经营机制改革入手,逐步增强微观主体自主决策和配置资源的能力,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进一步提出要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一方面,微观经营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也必然要求宏观政策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完善利率的市场形成机制、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改革措施,是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自主性、提高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以及运用利率调节经济的能力的基础。因此,货币政策对间接调控机制和价格型调控手段逐步加强应用也必须与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相配合协调。

(五)外部经济金融环境较为复杂多变

经济全球化仍在不断推进,经济金融环境日益开放,资本流动和大宗商品价格在各国的传导影响愈来愈突出,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外溢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货币政策制订必须具有全球视角,在正确把握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传导规律的基础上,协调好本外币政策,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金融合作。本次国际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并迅速波及到全球,加之欧债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陷入低迷。发达经济体央行对此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释放流动性刺激经济复苏,从其货币政策为本国宏观经济服务的角度来看无可厚非,但对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溢出效应也不可否认。无论是美联储推出QE计划还是削减QE规模,都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目前,外部经济金融环境虽有所好转,但总体来讲仍然低迷、复杂多变,我国货币政策需谨慎应对。

上一篇:机械专业英文求职信下一篇:气象信息服务站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