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主义(精选12篇)
自然保护主义 篇1
“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画家都是具有很强的绘画功底, 他们注重精致准确的细节刻画, 但事物的整体关联往往是离奇荒诞的, 呈现出非理性的, 潜意识的梦幻效果 . 主要代表人物达利、马格里特。
一、达利 (SalvadorDali, 1940--1982)
对于萨尔瓦多·达利这位西班牙艺术家和他的艺术, 人们总会将这位20世纪的艺术天才与偏执狂、白日梦和精神分裂等病态现象联系在一起。他被称作“艺术怪才”, 是一位影响很大的超现实主义者, 可以说是超现实画家中影响最为广泛、持续时间最长的。
达利与1929年正式加入超现实主义的行列。他以精确的写实技巧为依托, 以荒诞离奇的形象组合为特色, 追求一种非理性的、无意识的梦幻效果, 试图将一种虚幻的悖论情境表现为一种可信的现实。他给自己设定的基本理论是“偏执狂批判法”, 他把这种方法简单地解释为用一种达利式的幻觉来取代可视的现实。实际上, 这是一种用随意的妄想来取代现实的创作方法, 就像精神病人沉迷于自己臆想出来的那个世界一样。油画《欲望之谜》是达利的超现实主义早期作品。一个巨大的、生物状的怪异形象统治着整个画面, 在它的躯体上有两个空洞, 表面还布满了凹陷的卵形, 其中重复写着一个词汇——我的母亲。画面上达利自己的头像连接在这个形象的末端, 孤寂的大地, 单调的地平线, 处处彰显出忧郁怪诞的气氛。从专业层面上看, 达利继承了许多基里科的造型语言, 如荒诞不经的构思和局部的真实描绘, 死寂的阴影与单调的地平线, 以及那充满忧郁气氛的静谧, 而最能够代表达利妄想狂特质的形象符号, 莫过于那些软塌塌的钟表。此类作品如11933年的《柔软的时钟》、1979年的《欲望的延伸》、1980年的《记忆的延续》等, 基本上软化的钟表伴随了他一生的创作主体题材。
视觉的多义性也是他关注的另一个主题, 在他的作品《有伏尔泰的奴隶市场》中, 伏尔泰的形象与西班牙贵族的形象交叠在一起。而在他的作品《水中的倒影变成大象》中, 他展示了一种高超的在形体之间自由变幻的技巧。而在1936年他创造的《内战的预感》, 背景是西班牙内战爆发, 达利出于对暴力的恐惧和厌恶, 整个画面运用了被拆解的、零散的肢体自相撕扯着, 狰狞的面容, 可怕的魔爪以及布满瘤的肉身, 充满令人窒息惊恐的气氛, 令人悚然。
纵观达利的艺术, 有一点是肯定的, 他对潜意识幻境的表现是主动的、自觉的、戏剧性的。达利的艺术在20世纪西方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 用艺术的形象把潜藏在人类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及梦境转变为一种现实景象, 揭示了潜意识存在的真实性。他的艺术直接指向人类的心理层面, 这是对形式主义艺术风气的抵制和否定。达利继承了基里科、恩斯特等人的造型语言, 采用写实的局部描绘与整体性荒诞组合的表现手法, 将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风格推向了极致。
二、马格里特 (ReneMagritte, 1898—1967)
马格里特的个人气质与达利相反, 他不喜欢抛头露面, 不喜欢嘈杂的纷争与喧嚣。真正给马格里特带来深刻启发和影响的是基里科的艺术——玄妙, 静谧, 富于哲理, 以及不遵循任何现实逻辑的组织画面的方法对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后, 他开始在这个方向思索自己的风格。马格里特最有名的一幅作品是《形象的背离》, 它是马格里特对形象表述与语言表述、事实与幻象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探索。画家用写实手法画了一个烟斗, 但是又在下面用工整的比利时文写下“这不是一支烟斗”。作者表明了一个深刻而且重要的观念, 即绘画中的物体只是现实中事物的一种形象化的表现, 在本质上它们是不能同等对待的。可以说这种观念如果在一个古典主义画家来看的话是相当不可思议的, 但是马格里特却认为绘画的世界实际上收拾一个虚构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 事物并不遵循物理规律而是遵循形式、情感的规律。他就是要打破这种平面障眼法或者混淆古典主义的空间效果。
马格里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营造一种违反经验与逻辑的视觉错置的效果。可以说, 在他的作品中, 他或者改变了物体与周围环境的比例关系;或者混淆了绘画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或者营造一种奇妙的空间效果。如在他的作品中, 巨大的岩石悬浮在半空中, 戴着圆顶礼帽的男人像雨一样落在静悄悄的大街上, 形体变成了容器, 一层层累积起来。在这幅《强奸》作品中, 他的反古典主义思想达到一个高潮。作品中形象是一个女性的躯体, 但它看起来又像是一个人物的头部, 而女阴部看起来像是嘴巴。这个形象的脖子挺起, 暗示着男性生殖器的特征。这幅作品可能是弗洛伊德的“泛性论”的某种体现, 马格里特刻意使古典主义画家笔下的女人体变成一种粗俗和阴暗的象征。《强奸》被超现实主义者们认作是他们理念的重要作品。布勒东在1934年也用这幅作品作为他《什么是超现实主义?》一书的封面。
马格里特实际上也是在不动声色地摧毁整个西方传统艺术的价值观与视觉模式。在他的那些颠倒但是又很有说服力的形象中, 传统艺术存在的基础被动摇了, 人们开始意识到视觉世界的歧义性。正像一位评论家所指出的, 马格里特“决心要用理性本身的武器来与理性搏斗”。
自然保护主义 篇2
一、引言
在本文中我将讨论一个在伦理学中,尤其是在效用主义中,具有争议性的题目,即“实然/应然鸿沟”问题。对“实然”与“应然”间区别的重视是由大卫・休谟首先提出的。(注:DavidHume,ATreatiseofHumanNature,P.469.)有些伦理学理论主张道德有一个科学或经验的基础。即是说,伦理学理论可以用自然主义来加以证立。但是另外有些伦理学理论则反对这点,认为经验的事实“实然”与道德的正当“应然”之间有一鸿沟。因此称为“实然/应然鸿沟”。
这争议迄今尚未解决。近来有几篇论文讨论此一题目或与其有关。约翰・莱谟士从进化论伦理学的观点研究此问题并予以详细讨论。他将进化论伦理学的方式分为三类。他写道:“在近来的文献中,曾提出三种进化论伦理学的主要方式。……一种方式……建议社会生物学既不破坏证立规范说法的任务,也不充当一个证立的伦理学系统的基础。……另一种方式……表示这样的看法:社会生物学对道德的解释实际上破坏了证立规范说法的任务。第三种方式……表示这样的说法:社会生物学不但解释了道德的存在,并且还握有对规范伦理学作证立的锁钥。”(注:JohnLemos,”BridgingtheIs/oughtGapwithEvolutionaryBiology:IsThisaBridge
TooFar?“TheSouthernJournalofPhilosophy,Vol.37,No.4(Winter),p.559-577.)
主张进化论伦理学能跨越实然/应然鸿沟的是第三种方式。莱谟士曾评论第三种方式的.理论之大部分近期文献,而争辩道“每人都犯了某种形式的自然主义的谬误”(注:JohnLemos,”BridgingtheIs/oughtGapwithEvolutionaryBiology:IsThisaBridge
TooFar?"TheSouthernJournalofPhilosophy,Vol.37,No.4(Winter1999),p.559-577.)。即是说,莱谟士认为现有对规范伦理学作的自然主义证立都是不确切的,因此对跨越实然/应然鸿沟的可能性表示了一种否定的态度。
龚・孟德尔是这类题目的另一作者。他将自然主义可能证立的伦理学理论缩小范围至效用主义理论。他写道:“效用主义的一持久的吸引人之点是假定它和现代的科学和世界观相一致。确切地讲,效用主义与敌对的道德理论之不同,乃在于其被设想为与某种形上学兼容,这种形上学是可与任何存在于物理机械世界以外的神秘而内在的规范性质相分开的。我们可以称这种形而上看法为自然主义之一种,……这种自然主义形成了一个重要但常不明言的背境,从这个背境效用主义获得了它的迷人之处。”(注:JohnMandle,
田园自然主义 篇3
自然主义本来就不是贬义词。作为文学流派,自然主义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然后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并影响到文化和艺术的许多部门。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者推崇巴尔扎克对日常生活的精细描写,但不满于他“把英雄人物尽量地放大”。福楼拜主张“描写不偏不倚”,并追问道:“迄今为止,有谁作为自然主义者书写过历史呢?有人分析过人类的种种本能、看到过它们在这样的范围里怎样发展以及应该怎样发展吗?”
只是在我们的文艺理论中,这个词长期作为“照抄对象”被用成了贬义,用惯了,看着这个词总觉得不那么顺眼。
在找不到其他语词来说明自己的追求时,王有政采取了将“自然主义”扶正的方法,不期然,它与历史上的自然主义还真有些似是而非的相似性。不过,它是田园的。
杨光利、王慧都是王有政的学生,老师信奉的田园自然主义也都影响到了他们的艺术理念。
——刘骁纯
2013年9月25日,“田园自然主义——王有政、杨光利、王慧人物画作品展”在西安皇城美术馆盛大开幕。包括刘文西、陈光建、崔振宽、郭全忠、王金岭、郭线庐、戴希斌、范桦、邢庆仁、姜怡翔、杨霜林等三百多位著名画家及各界艺术爱好者出席了此次开幕式。本次展览共展出王有政、杨光利、王慧代表作品42幅。他们的人物作品表现了普通中国人自然纯真的一面,平淡质朴且浓郁的人情味和醇厚的乡土情怀,充满了作者与他人不同的精神寄托。他们的作品都体现了田园般的自然主义,以真挚自然的情感,描绘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田园生活的作品。
“田园自然主义”的提出在当前是具有挑战性的。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浪潮下,真正实现了文艺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希望田园自然主义作品能成为我国文艺百家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使我们的文化艺术事业更加繁荣。
众家点评
刘骁纯(著名美术评论家):我认为,在中国写实水墨人物画当中王有政的风格应该说是自然主义,也就是说,就他作品的独立性来说,可以叫它自然主义水墨人物画,当然这种自然主义是田园式的,可以称为田园自然主义写实水墨人物画。这是他的一个创造点,是有创造性的地方,也是有创意的地方。
1978年,我们一块在陕北写生了四个月。我们在一块儿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然后产生创作构思。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感觉我跟他有个巨大的差别,这个差别正是他选择他独特路线的地方。就是说,我对农民也非常热爱,也非常感动,也有很多同情,也产生了很多从农民身上产生的社会思考和文化感受。这跟王有政的感动比较起来不一样,简单地说,我这种感动是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王有政的感动是平等的、自内而外的。这个差别在历史上就存在。
米勒的感动就是一种比较平等的,由内而外的感动。像我们比较熟悉的列宾的感动是由上而下的感动。所谓由上而下的感动,主要是一种知识分子对农民的一种同情悲悯和文化思考,是站在这个角度对农民产生的感动。
而王有政呢,他对农民的感动是出于对自己的感动,说他出身在农村,他身上到现在还有农民的品性。那么他这种感动,跟那种由外而内的感动是不太一样的。我们从上而下都最习惯的是用老羊皮袄、白头巾和满脸的皱纹、苦涩相、朴素重浊这些东西来突出对农民的感动。他不强调这些东西,他不夸张,他就是照他喜欢的去画。但是他还是很有田园色彩,强调的是自自然然、平平和和。他用农民的感觉来画农民,就像画他的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实际上他的《捏扁食》、《悄悄话》等都是画他自己。所以说,他的感觉跟别人是不一样的。
刘文西(中国美协顾问、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我觉得自然主义有它鲜活的一面,我喜欢他们三个人和他们的画,王慧是王有政的女儿,杨光利是王有政从陕北带出来的学生。他们在田园长大,画田园中的老百姓,画了很多陕北人的题材。他们的作品,是从田园中吸收了很多好的营养、新鲜的营养;三位画家都有着劳动人民的气息,善良、朴实、忠厚。人画如一,一个人只有自己的灵魂善良、美好'才能画出感人的作品,这是我第一感悟。
第二,自然美、淳朴美、真实美。人亦如此,不要装腔作势,要保持自己真实面貌。他们的画展给我的感觉是:扎扎实实、真真切切地在画真正的劳动人民,我喜欢朴实、喜欢厚道、喜欢善良。人品就是画的灵魂,人好,他的心灵就好,同样会流露在自己的画面中。我不会说漂亮话,他们三位的画我都很欣赏。他们的画很感人,描写的人物也感人,通过他们笔下的人物能看到灵魂,看到心灵、看到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也是画人物画很重要的地方。他们有很强的写实基本功,都是经过美术学院较长时间的学习锻炼,在传统的基础上,吸取了许多好的东西。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要对得起人民大众,多画普通老百姓,多画人民喜欢的画。看了这次展览,我好像看到了陕北乡亲们,看到了陕北老乡的心灵、老乡的灵魂。我希望他们三位在艺术语言上有更大的跨步,更大的提高和更强的艺术视觉效果,用更强的艺术语言表现我们伟大的民族,表现我们伟大的劳动人民。
崔振宽(著名画家):王有政、杨光利、王慧的人物画展,命名为“田园自然主义”,我觉得很有意思。“自然主义”,原来是十八九世纪法国油画大师里的艺术主张。画面体现是大自然原本面貌,后来在一段时间,“自然主义”有了一定的变异。“自然主义”不是“现实主义”,不是创造艺术。实际上,我觉得有政把这个命名为“田园自然主义”,实际上带有一种调侃的味道。你说我这是“自然主义”,我就是“自然主义”的意思。所以它就是一种艺术观念,一种美学的回归,回归到“自然主义”,同时也是现代的,就是说赋予“自然主义”一种现代感、现代艺术。所以我觉得这是他创作理念的一种很好的诠释,是对“自然主义”一种很好的诠释,实际上我觉得就是“天人合一”的意思,就是表现大自然原本的面貌。
自然保护主义 篇4
传统知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领域。近代以来,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分别从经验与理性角度为科学知识的合理性进行辩护,试图将科学建立在感觉经验或人类理性的可靠基础之上。但广义而言,他们都属于近代理性主义的哲学范围,是唯理智主义思维方式下的一种理性知识论。在20世纪分析哲学兴起后,逻辑实证主义随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科学哲学”。它们对科学知识地考察仍停留在理智哲学范围内,无论是科学知识的检验、证明还是知识的标准或意义问题,都坚持在经验和逻辑范围内的检验和证实原则。这种知识论蕴涵了一个基本的规范主义假设:科学家的科学认识是理性的活动,科学知识是人类理性的产物;而科学哲学,就是探究科学活动的理性规则,以便更好地指导科学家们的科学认识活动。总之,这种规范主义在理论的选择和评价标准上表现为理论与经验的关系:主要是看科学理论是否能够经受住经验和事实的验证以及理论自身逻辑是否内在一致,这也就是逻辑经验主义的所谓经验标准和逻辑标准。
具体而言,这种规范主义认识论是以客观主义和基础主义为前提的。西方近代哲学在笛卡儿和培根那里就已开始确立的认识论,正是以绝对的客观性为知识之理想的,他们强调科学是一项客观性的事业,由此我们必须尽量排除各种人为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所有科学的教育和研究基础的前提,就是科学家所持有的关于事物之普遍本性的信念”[1],科学方法论的重点就是要强调科学的“非个体性”特征。人类认识、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所有个体性的成份都被视为有悖于客观主义知识理想的否定性因素,即使难以彻底根绝这些因素,也应该尽量克服、减少它,科学研究应当是一个冷静客观、排除情感纠缠的过程。波普的证伪主义就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他主张,科学家不仅应该对科学猜想的结果持中立的态度,而且应当设法来反驳它,科学家对于自己所提出的猜想应该不偏不倚、公正处之。
而且,传统知识论表现出浓厚的基础主义色彩。它强调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某种客观基础之上,这样知识大厦才可以搭建得足够坚实。施泰格缪勒说过,西方哲学一直都在试图为人类知识寻找一个最根本的、绝对的不容置疑的阿基米德点,因为世界必然有一个终极的本质,而只要哲学家将这一本质和意义揭示出来,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科学哲学肩负着为科学认识寻找基础并说明科学知识本质的重任,只有为知识提供一个稳固的基础才能更好地说明科学知识的合法性。
在客观主义和基础主义基础上,形成了理性主义、规范主义的科学认识论。理性是自然科学的最大特点,所以传统知识论也被赋予“理性主义”的立场,理解科学就是要理解一种由个体科学家们运用理性方法的过程。所以,近代知识论把科学哲学的核心工作看作是寻求统一方法论的过程,并且这种方法在科学家决定、选择数据资料过程中已被验证了。从理性主义的立场来看,对科学核心部分的研究是逻辑和传统认识论的领域,并且与任何类型的社会分析都是无关的。[2]总的来说,在规范主义看来,人类科学认识过程中存在着某种理性的活动规范,它是科学合理性的基础,哲学家的任务就是揭示这种规范,无论这种规范本身是理性的还是先天的,以便认识论者能够获得关于人类认知本质的知识,而认识的合理性就在于对规范的遵循。普特南对这种规范主义的总结是最有代表性的(他称之为“方法崇拜”),“许多哲学家一直相信,科学活动是通过遵循一个独特的方法进行的。如果事实上真有这样一种方法,借助于它,一个人可保证发现真理;如果其他方法都没有发现真理的真正机会,并且,如果正是科学且唯有科学对这种方法始终如一的运用,才能说明科学的非凡成功和非科学领域的无休止争论,那么合理性(如果有这样一种东西)也许应该等同于这种方法的拥有和运用。”[3]
二 “方法论崇拜”的理论难题
但20世纪后期以来,规范主义的“科学方法论(scientific methodology)看起来是已陷入了困境。方法论曾经为自己在科学哲学中的拥有的地位感到骄傲,但现在许多人对它的前景感到怀疑。”[4]194劳丹点出了规范主义认识论当前发展的基本状况,“方法论崇拜”面对着诸多理论难题。
“方法论崇拜”面对的第一个难题是经验决定的不充分性问题(the thesis of underdetermination),即理论与经验关系的复杂性问题。所谓经验决定的不充分性就是说,科学理论是在观察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得到的,但有限的观察经验却不足以决定哪个科学理论为真,由此我们可以从同一组观察事实之中发展出不同的相互竞争的理论。[5]正因如此,经验决定理论具有不充分性的特点,因为我们有关自然世界的理论总是从有限数量的经验现象中总结出来的,而理论则超越了我们对现象观察的有限性,换句话说,我们的理论是被我们所有可能的观察所不充分决定的,我们注定有在经验上等价但逻辑上不相容的理论存在。其实奎因(W.V.Quine)早就指出,“边界条件即经验对整个场的决定是如此不充分,以致于在根据任何单一的相反经验要给哪些陈述以再评价的问题上是有很大选择自由的。除了因为影响整个场平衡所发生的间接联系,任何特别的经验和场中的特别陈述都没有什么联系。”[6]奎因认为经验对理论判断的决定是不充分的,即经验决定具有不充分性和不确定性,理论与经验的矛盾问题是科学方法论面对的一个主要难题。
经验决定的不充分性问题认为,在有限的经验基础上,人们可以建立许多个在经验上等价的理论或假说。但劳丹和利普林(J.leplin)却认为,没有理由去假设所有理论都有在经验上真正等值的假说,即使两个理论在经验上是等值的,这也并不意味着它们同样都能得到很好的证实。人们没有理性的根据选择“经验等值”理论中的一个,理论、观察实验结果和方法论原则之间并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科学原理、假说、观察陈述、背景知识等并不是整齐划一的逻辑对象,所以,经验证据决定理论选择在逻辑上存在着难题。
其次,“悲观归纳”(the pessimistic induction)对传统科学方法论也带来了巨大冲击(“悲观归纳”,我们在这里借用了劳丹和希洛斯(S.Psillos)等人的提法,它最初是指对科学实在论的一个重要批评,但我们认为这种思路也适用于对科学哲学方法论的批评)。这种思想主要来自历史主义,“近年反对方法论的最有影响的论证大概根源于所谓‘历史主义的转折’”[4]195,以及之后发展起来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库恩、费耶阿本德等人力图从“历史史料本身展现出来的科学观”来揭示“真实的科学状况”,以反驳传统哲学的科学观。他们论证说,我们关于科学合理性的种种“哲学概念(体现在各种熟悉的科学方法论中)完全没能把握科学中伟大历史成就的合理性”,这些“历史主义者”声称规范主义的科学哲学违背了科学的历史事实。例如,“伽利略、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与哲学家所提出的理论评价的方法论规范相悖。历史主义者主张,伟大的科学家没有按照任何科学方法论的建议做出选择,这彻底表明那些方法论是错误的。他们说,现有的方法论不允许把上述那些科学家的行动重建为合理行动,这是表明那些方法论之不恰当的决定性根据。”[4]195所以,科学哲学的规范主义合理性的重建性既不应该也无必要。
科学知识社会学又广泛汲取了当代科学哲学尤其是库恩的思想,进一步通过经验方法来解构科学方法的合理性,试图将它纳入社会解释之中,从而彻底取消科学方法论的特殊地位。他们借鉴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指出正如不存在私人规则一样,也不存在私人的发现,“要使发现成为一项‘发现’,就必须建立起新的公共规则”[7],而公共规则的建立,则是科学共同体集体协商的结果。而理性的科学方法如理性推理、科学实验事实上起不到判决性作用,实验作为检验的标准和进行实际检验是两回事,只有当人们发现某一科学解释存在疑问时,实验的可重复性才成为科学检验的标准。
第三,库恩、费耶阿本德等人借用了“不可通约”概念,指出传统理性方法论的独断性。库恩认为,经验和逻辑不足以构成理论选择的实际标准,这只是哲学家的理想而已,它与历史事实不符。历史上科学革命时,科学家持有根本不同世界观,对于理论选择,他们不可避免地会以不同的角度看待观察或实验证据。这样一来,决定选择结果的决不能仅仅靠逻辑和经验,“新理论替代旧理论的革命性过程,在替代过程中旧理论应对不了逻辑、实验、观察所提出问题是尤为重要的”[8]。齐曼评价说,“在相互竞争的模型或类比之间的选择不可能在逻辑上自动的实现:它最终取决于人类的评价。这种选择常常通过某种‘约定’或社会性理解(即只有某个特定的系统应该被传授和使用)来解决。这样,约定主义就为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打开了大门。知识社会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不同的社会群体在他们描述生活事实时,相当自然、相对合适地采用不同的概念约定”。[9]理论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决定了科学方法的无效。
费耶阿本德则直截了当地否定了经验事实在理论选择中的重要作用。他明确指出,“新思想的效忠必须靠论证以外的方法来达到”,科学理论正是靠着各种非理性因素支持与实验结果相矛盾的假说的产生和发展,必须靠宣传、鼓动、特设假设和诉诸各种成见这样的非理性方法达到。在他们看来,科学知识、方法的标准也都是相对的、都是随着范式的不同而改变的,[4]194当范式改变时,决定各种问题和提出的各种解答的合法性准则等方面通常都是有重要变化的,科学家获得成功正是因为他们摆脱了所谓“理性的规律、合理性的标准或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则”束缚的结果。
事实上,库恩对传统科学观的批判隐含了另一条理论思路,即自然主义进路。因为在库恩看来,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类似于生物进化的过程,众多的科学理论只有通过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过程而进化和发展的。这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所以应将科学像自然现象一样对待。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发表后,科学哲学有了一个明显的转向,就是向自然主义的转折,越来越多的科学哲学家开始提倡自然化的认识论,普特南所谓的“科学方法论崇拜”也被“自然化”了。
三自然主义认识论的兴起
为解决规范主义问题,许多哲学家对科学知识的考察由哲学方法论转向了对自然科学的描述分析,试图用自然科学的方式解决规范主义难题。例如古德曼提出:“因为很多理由,哲学和认知科学应该联手,或者至少在其发现和理论方面应该语调一致”。[10]而以哥尼克为代表的认知主义科学哲学更强调了一种新的自然主义认识论倾向,他把认识论与心理学结合在一起,把科学家的活动与儿童的认知活动加以比较,从而真正实现了心理学与认识论的结合。在这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奎因,他主张认识论与自然科学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应该将认识论同心理学、神经科学等自然科学联系在一起,使认识论附属于自然科学,他为认识论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进路。在《自然化认识论》一文中,他提出了自然化认识论的基本纲领:“认识论,或某种与类似的东西,都将成为心理学的一章,进而成为自然科学的一章”。[11]研究自然的现象,也就是认识的本质,科学认识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这样一来,历史主义的“悲观归纳”指责也就不复存在了。
由此一种被普特南称之为肤浅的、科学家式的、非哲学观点的自然主义逐渐成为当代认识论研究中的一个新方向。可以说,自然主义认识论是在传统知识论遭遇到巨大困境之后的一次新的理论努力,在西方认识论、分析哲学方面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以奎因、古德曼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认识论,是在对基础主义批判的前提下提出的。在感觉刺激与信念输出、经验证据与理论、观察与科学问题上,归纳主义强调从观察材料概括出一般理论,即关注观察与科学的关系。但休谟问题的存在,使得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转向科学理论的证明问题,例如逻辑实证主义强调理论的可证实性,经验证据与科学理论的关系等问题而科学发现更多的是心理学问题,这就是有名的“发现语境和辩护语境的区分”。自然主义认为,对科学知识的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对科学认识进行逻辑的研究,还必须包括对科学认识进行经验的研究。这是把心理学、自然科学成果直接引入到科学认识论之中的结果。
自然主义认识论指出,我们为什么不研究科学知识实际上究竟是如何创造出来的,用经验科学方法来研究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呢?针对语言哲学的分析性、规范性特点,自然化认识论更强调经验性和描述性,科学哲学研究从语言学转向心理学。相对于分析哲学传统中发现语境和辩护语境的二分,自然主义认识论强调二者的结合,反对在科学之外研究科学,为科学活动提供先验的规范标准。要用一种描述性的、经验的方法客观对待科学认识,在科学内部研究科学问题,以科学本身作为评价标准。事实上,自然主义认识论改变了传统哲学的基本立场,它不是在给科学提供前提,而是使哲学认识论附属于自然科学。这样一来,前面我们提到的经验决定的不充分性和不可通约问题也就自然而然消失了。
人类认知模式是一种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的过程。这是反对规范性的认识论的根本原因,奎因的自然化的认识论超越了“第一哲学”的困境,取消了哲学原有的优越感,强调在哲学中贯穿自然科学的方法。正是由于把哲学与认识论科学化、自然化,抛弃了传统经验论对世界的逻辑构造的先验作法,因而开辟了认识论研究的新方向,最终确立了认识论研究的自然化方向,奠定了心理学在认识论中的地位。有趣的是,自然主义从此又走上了反弗雷格分析哲学的道路。根据科学研究成果,打破弗雷格禁止心理学进入认识论的警告,强调认识论不是先验的,我们的心理、生理能力与我们的知识密切关联。只通过个人心理过程解释认知问题,科学家具体的心理机制说明科学理论的产生,成功的科学理论通过认知因素解释,而失败的科学则借助社会外部因素给以说明。自然主义的进路确实基本消除了规范主义面对的指责,但这种“消除”是一种消极的消解。
四科学认识论的前景:规范化还是自然化?
当代科学哲学的研究,从规范主义发展到了自然主义,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科学认识论研究实际上还是徘徊在规范化与自然主义之间。
首先,自然主义并没有彻底解决传统认识论难题。它在将认识论研究从规范性转向描述性的同时,却导致了科学哲学的“取消主义”,在把认识论自然化的过程中,也就取消了认识论的自主性。例如奎因把“认识论看作是心理学的一章”,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事实上他在强调哲学与科学之间密切关系的同时,却在不知不觉中取消了哲学认识论研究的自主性。而在吉尔看来,自然化的科学哲学就是要取消哲学认识论的自主性,因为传统的哲学认识论是一种“自主的认识论”,在理论主张上它要避免无穷倒退或循环论证,“科学理论必须能够按照独立于任何科学主张之外的原理要求进行证明,否则,这种证明只能是循环论证。”但是,吉尔认为,“认识论原理不存在任何自主的领域。”[12]但这样一来,自然化的认识论还怎样独立发展呢?
所以,普特南等人认为如果自然主义排除了科学认识的规范性与合理性,那么其行为无异于自杀的判断是有道理的。普特南对奎因等人的消除主义进行了批判,指出“科学理性不应当也无法被自然化”正是切中要害,这样的自然化认识论其实并没有进行任何认识论的研究,它至多可以算作是从经验层次上对科学知识认知的研究。但我们认为,知识论研究的自然化不是要像自然主义认识论那样要消解知识论,而是要确立其边界,使之成为一种经验研究纲领,“认识论学家提出的发现与辩护(语境)的区分其目的就在于防止社会学家不恰当的限制知识主张的有效性范围:牛顿定律在牛顿发现它以前和以后都是同样有效的,并且事实是,我们距离牛顿有三个世纪,但无论如何不能减少我们相信他定律的确证性。”[13]进一步讲,一个没有规范的认识论最终会走向怀疑论,规范性还是认识论的必要条件。
其次,自然主义认识论同传统规范主义一样,主要体现为一种个体主义的认识论,并且,“大部分科学哲学的自然化进路都不重视科学实践的社会性”。[14]452唐斯认为,自然化科学哲学由于不关心科学实践的社会本质,它所注重的只是用认知科学的成果(采用认知个体主义)来解释科学,这种认知个体主义立场,完全根据个体的心理过程来解释科学认知现象,强调对科学家个人的心理机制的说明就能充分地说明科学中哪些因素具有认知特点。但事实上,这是一种事后评价形式的认知解释,只解释了科学理论成功的认知原因,而忽视了存在大量科学失败的事实,或者暗示了失败科学的解释只能是一些非认知因素的原因。为此,堂斯强调说,科学家们应努力超越经验对每一个人的限制和制约,以便于对认识论研究进行分工。如果忽视这一事实,认识论家也就忽视了科学知识生产事实上所拥有的社会要素这个重要要素的作用。
综合以上两方面,我们认为,当代科学哲学的认识论研究,应该实现规范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协调和融合。
事实上,面对规范与自然化理路的争论,许多当代科学哲学家也开始主张摆脱方法论的这种二元对立。例如劳丹针对这个问题,明确提出了规范自然主义以融合这两种方法论的极端应用,他认为科学哲学方法论的非规范化并不是由其自然化来表征的,恰恰相反,人们可以表明一个完全“科学的”和彻底“描述的”方法论将具有一个规范的结果。普特南也认为,人类知识和规范的性质虽然还无法明确地给出解释,但肯定存在着一种正确的规范化的认识论原则。自然主义认识论者用来解释真理和证据的术语,都是依赖于那些能够预设合理性的认识论基础概念,因而合理性既不能被取消也不能被自然化。如果取消了合理性,那么我们的陈述将仅仅是“噪音的制造”,思维也将仅仅是“不出声的说话”,理性不应当也无法被自然化。而劳丹也希望在自然化认识论和相对主义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规范自然主义,其主旨就是在强调认识论的经验性同时又要保持它的规范性功能。劳丹认为自然化的认识论以适当的方式保持规范性是可能的,如价值论对合理性理论和元方法论具有相对先验性,价值论的辩护是一种从价值论内部进行的概念性的辩护。所以劳丹指出,“方法论的非规范化并不是由其自然化来表征的。恰恰相反,人们可以表明一个完全‘科学的’和彻底‘描述的’方法论将具有一个规范的结果。”[4]194
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 篇5
摘要:农民既是农村社会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完成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性的任务,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无论从现在看还是长远来看,都离不开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离不开农民的现代化。所以,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主体、素质
Abstract: The peasant is the main body of both the countryside society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new countryside.No matter viewed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r from the long term perspective,the historic task of building the new countrysid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in the countryside can not be accomplished without both the new modern peasant with high quality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peasant.Therefore to cultivate and bring up thousands and millions of new type of peasants with high qualities is not only the necessary part of the issue of building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but also the basic project to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Key words: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subject, quality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提法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在五十年代中期,党中央和国务院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党和国家的很多重要文件里也都多次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新农村的主要建设者。为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大力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素质教育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我们必须培养、造就高素质农民。但就目前的状况分析,我国农民的基本素质与新农民建设的步伐还不是完全适应的。因此提高农民素质,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是当今新农村建设中的当务之急。
一、当今农民的现状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提高农民素质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广大农村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扫盲班、农民夜校、农民学校、并开展一些培训活动,使农民中的文盲率半文盲率大幅度下降。改革开发以来,随着国家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工业化需要从农民中增添新的力量,加快了农民素质提高的整体步伐。但我们看到,目前农村依然有些事实是不容忽视的:
1.科技文化素质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中国农民在长期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所积累的生产经验,所获得的技术和知识,由此而形成的素质是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所习得的技术和经验,都是靠上一辈农民手把手的传授和在劳动中的亲身体验和感悟,获得的大都是感性的认识和经验,很少是通过技术培训和从有关系统的理论学习中获得理论知识。感性的知识和经验不免有些浮浅,它严重制约了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这又具体体现在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员、常住人口的文化素质偏低,农民科技意识差、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少这几个方面[1]。
2.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目标还存在差距。
由于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分散经营,农民主要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家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如何获得好的收成,再加上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农民作为一个市场经济主体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农民强烈的商品意识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妨碍了农民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农民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的意识在淡薄。农民先天就具有小农意识,小农意识使农民最关心眼前的利益和自己的切身利益,与自己利益不大的事情就不愿做或不愿干。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中不良现象有:思想观念落后,封闭保守、愚昧落后、安土重迁、不思进取;政治性念迷失;道德意识弱化;价值取向自私;封建迷信泛滥;宗族势力抬头;赌博之风盛行等[2]。
3.主体身体素质还有待改
农民身体素质在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医疗卫生保障条件的改善,农民身体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身体素质特别是中西部落后地区农民身体素质状况是不容乐观的。许多农民由于营养不良,缺少良好的卫生习惯,缺少健康的科学生活常识和保健知识,身体素质不是太好。农民由于经济条件差,经常因无钱治病,小病拖成大病,大病等死。如果一个农民家庭主要劳动力患病,家庭经济情况就会雪上加霜,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家破人亡。农民因贫致病,因病致贫,恶性循环,严重损害农民的身体素质。阻碍农民身体素质提高主要因素是营养、医疗保障、环境等因素。
4.主体心理素质还不适应剧烈的社会变化
当前,我国农民心理素质非常脆弱,他们思想保守,缺乏自信,怕担风险,不敢应用科技成果,对新兴的农业科技、现代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接受能力较差。社会环境的变化,给农民心理素质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剧烈的社会变革和信息的泛滥,使农民面对着全新的陌生环境,有点不知所措的感觉。农民长期受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熏陶,农民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给农民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方式极大的影响,因此,农民的心理素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的影响和制约。
二、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和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决定着农村小康社会的实现,决定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建设新农村最终要靠新农民,要靠广大农民的聪明才智和他们创造性的劳动。可以说,没有高素质的新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所在。农民素质如此重要,其根本原因分析有以下几点:
1.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培养高案质新型农民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现代化,同时建设新农村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路径。中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建立高度集约化经营和高度社会化管理的农业生产,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回良玉副总理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是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途径,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现代农业建设,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着力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所谓新型农民主要是指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具备较高的技能素质,具备较强的经营能力。
2.转移剩余劳动力需要高素质的农民
中国农民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太多,农村耕地有限,人地关系紧张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困难。农村共70%的人口只创造16.9%的GDP这是农民穷的主要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3.5个亿,除去乡镇企业和外出打工的1.5个亿劳动力,至少还有2个亿的劳动力需要进一步转移出去[3]。要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减少农民,让一部分农民从事非农产业,以达到增加外出务工和务农农民都提高收入的目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成功与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农民素质和改善农民进得城,留得住的基本条件。农民在城市里,必须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农民只有具备较高的技能和文明素养才能适应城市生活,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城市里生存和发展。
3.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农民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素质水平的高低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出路在于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要依靠科技,科技进步必然要求农民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对农民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今,中国农民大部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农业技能培训,较低的科技素质阻碍了农民有效地掌握农业新技术和新方法,更不用说有效地将科学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因此,全面实现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呼唤高素质的农民。[4]
三、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路径探讨
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相对应的,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那么怎么样提高农民素质呢,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文化教育,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因此,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农民,就必须从基础教育入手,要切实搞好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中国有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中小学生占全国中小学生的75%。如果不把农村教育抓好,我们的国民素质整体上就不可能提高。在农村义务教育落后的情况下,仅靠单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幸运的是,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也注意到这一点,2006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近两年在全国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现“两免一补”,即全部
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5]。但我们同时看到,城乡教育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为了解决城乡教育的不公平问题,城市教育应该全面反哺农村,要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说到底,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文化教育城市化。
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素质。如果说发展农民基础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策略,那么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则是目前农民能够致富和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新型农民需要有知识、有技能、会经营,这些不是与生俱来的,很多是在后天的学习中不断形成和内化的。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农村教育文化发展水平低,农民缺乏必要的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和条件。我认为,可以通过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承包,农场引资开发,农村科技示范户等形式,加强良种良法、果树嫁接、科学种养、病虫防治管理技术、传统耕作制度改革等知识的培训和普及,使广大农民掌握新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3.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抵御不良文化,提高农民的法律、民主意识。
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依然严重影响着先进文化的传播,影响着农民的道德素质及心理素质,因此要广泛开展新农村文明创建活动,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宣传赌博、迷信的危害,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分子和邪教组织,扶正祛邪,净化社会风气;积极引导农民破除迷信、崇尚科学、提倡节俭的思想意识,推动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风尚形成。
4.倡导现代健康生活方式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结合,提高农民的身体健康素质
“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农民共有的呼声,好多家庭因为疾病而又一次限入贫困,由于看病贵,医疗保健不规范,一些地区出现了传染病发病率回升的现象,严重威胁着农民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目前,我国农民看病仍然是自费,只有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才能使农民享受到更好的医疗保健,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6]。因此要积极寻找出适合农村情况的、全新的、农民信得过的保险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的看病难问题;而养老保险及最低保障制度又是促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保障农民利益、解除农民后顾之忧的重要措施,因此应积极探索,推动农村保障体系的完善,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要提高农民主体素质,必须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政府的职责是制定符合新农村建设规律的系列政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能损害农民利益,要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
视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优化农村社区环境,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农民应当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在建设中学知识、学技术,学管理经验,在实践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农民要积极主动参与农村各项建设,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成内在的素质。农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渐进过程,只有让农民在实践中经受锻炼,新农村建设主体素质才有望可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面对贸易保护主义 篇6
2月19日,印度决定继续对中国青霉素工业盐进行反倾销调查,并可能对其下游产品6-APA发起保障措施调查。这一行动无疑将加大中国原料药出口的难度,给“保增长”目标的实现又设置了—重障碍。
贸易保护主义又回来了
经济萧条从来就是贸易保护主义滋生的温床,随着经济危机的蔓延,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燎原”。
据悉,目前,在医药贸易领域,贸易摩擦明显增加。去年6月,巴西对中国的一次性注射器提起了反倾销调查,7月,乌克兰国际贸易跨部门委员会也对中国出口的一次性注射器提起反倾销调查,紧接着11月,印度商工部反倾销局对中国出口的青霉素工业盐(Penicllin-G)提起反倾销调查,最近,俄罗斯也对拟对中国出口的一次性注射器发起保障措施调查;另外,据最新消息,印度可能要对中国出口的6-APA提起保障措施调查,医药领域中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纷至沓来,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6-APA被印度锁定
关于印度可能对中国出口的6-APA产品提起保障措施调查,生产企业认为,这是印度保护本国产业的又一措施。其实,在过去十几年时间内,涉及与中国的贸易问题上,印度“贸易保护”的声音从来就未停止过。据统计,1990年以来,中国医药保健品共遭遇国外反倾销达52起,其中,印度是对中国发起调查最多的国家,原料药又是对华反倾销涉及最多的产品。
医保商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共对印度出口6-APA产品3518吨,占全球出口市场的59%,比2007年同期数量增长了67.75%,出口金额达1.2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59.18%,贸易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山东鲁抗医药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张正海认为,“印度此举在于控制6-APA的进口数量,因为,通过保障措施可以直接增加进口关税,如此以来,便增加了中国该类产品出口至印度的难度,从而遏制了该类产品的进口”。
“限制进口数量,征收高额关税是保障措施的直接结果”,商务部官员表示。据悉,保障措施的提起一般基于进口产品数量急剧增加,致使国内产业遭受“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而2008年中国出口6-APA数量的大增应该是此次保障措施的直接原因。该官员介绍说,6-APA并不是今年印度提起的第一次保障措施调查,从1月开始,印度已经相继对中国出口的纯碱、铝箔和帘子布提起了三起特殊保障措施调查,正在进行政府间的磋商和交涉。
有专家认为,印度之所以频繁提起贸易保护,主要是源于国内形势的变化,金融危机的影响超过了预期,国内恐怖主义抬头,另外,与中国的贸易长期保持较大的逆差,这些因素致使印度频繁使用贸易保护。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近期接受采访时表示,贸易保护主义不同于正当的贸易保护,它是对多边贸易规则中救济措施的滥用。商务部高度重视各种贸易保护主义,力争通过政治交涉、法律抗辩。业界合作等手段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医药贸易发展要多赢
追溯历史可以发现,贸易保护主义自打有了国际间贸易活动以后就从未消失过。
业内人士介绍说,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贸易保护主义已经由早期赤裸裸的关税,贸易壁垒转变为被绿色环保,能源保护以及知识产权等漂亮外衣所掩盖,形式更加隐蔽。但是,无论早期还是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的核心思想都是一样的,都希望自己能够在全球贸易中获得利益,同时又不用经受竞争的压力。
从历史的发展角度看,贸易保护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它会使产品、设备、技术因为贸易壁垒而分隔起来,如此以来,世界经济就不是流动的活水,而是一潭死水,是极为危险的,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经济的共同繁荣。
在医药贸易领域同样如此,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西药原料药的出口额达175.81亿美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9.59%,为世界医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如果一旦贸易保护主义影响了中国医药产品的出口,必将对国际医药上下游产业链产生巨大冲击。
医药企业须直面挑战
虽然各国医药行业的贸易保护是企业不可避免的,但是企业所能做的是,应该积极从“危机”中寻找机会,采取措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首先,企业要直面危机,内外兼修。从内部来看,引导企业加强供应链的管理和完善公司内部结构的调整,挖掘潜力,降低成本;同时抓紧时间进行企业的转型升级,创新产品,保证出口产品的质量符合对方规定的标准。从外部来看,引导企业寻求突破,通过产品多样化和市场多元化降低风险。
其次,发挥商行业协会引导和监督作用,促进行业良性有序竞争,出口企业应注意,不要因对方市场好,就过于集中出口,造成短时间大量产品涌入国外市场。尤其要避免过度集中开拓新兴市场,以防在新兴市场也遭遇贸易壁垒。
再次,企业应该动态监测进出口商品价格和数量的变化,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进出口定价主动权。同时,企业应当加强行业出口自律,防止出现无计划生产、无序出口和恶性竞争的局面。
《阿凡达》自然主义风格浅析 篇7
自然主义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19世纪下半期自然主义在法国产生后, 迅速传播到欧洲、美洲、亚洲等地, 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股世界性的文学思潮。自然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是, 继承现实主义观点, 将写真实和客观性视为文学创作的首要条件, 反映整个社会的成功经验, 将自然科学的理论搬到文学创作中。自然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是, 力图巨细无遗地描绘现实, 排斥虚幻的想象, 从而给人一种实录生活和照相式的印象;擅长描写群众场面, 注重群体的写照, 逐渐忽略典型的创造, 或者说只追求人物的气质特点和精神变态心理;淡化情节, 不去追求戏剧性的曲折变化, 主张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现实;将某些压迫人、扭曲人的社会现象拟人化, 这是物对人的异化的初步描写, 显得生动、形象。
《阿凡达》的叙事情节、主人公命运、电影背景中无处不流露出浓浓的自然主义风格。
1 故事中的自然主义
《阿凡达》是一个传统的, 也是经典的好莱坞式故事, 看到开始就能料到结局, 但它还是能够深深的打动观众。它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灵异的能量, 让我们这样的凡人在短暂的时间内灵魂出窍, 像影片中那位下肢瘫痪的男主角杰克一样, 得以从另一个星球人眼里审视自己所属的人类。当杰克来到潘多拉星球之后, 却发现这个被人类渲染为毒气蒸腾、妖魔聚生的恐怖地方, 其实是一个巨树参天、山峦悬浮、湖泊棋布、植物斑斓、美丽无比的奇幻花园。那里的生物虽然面目狰狞、威力无比、脾气可怕, 但它们对杰克的攻击只是因为宁静被侵扰, 与其说是攻击, 不如说是自卫, 它们习惯了含羞草的掩护和夜色的静谧。在雨林里居住的土著部落———纳威人, 虽然虎鼻豹眼、蓝色皮肤、身材高大、奔跑如兽, 但他们善良友好、团结互爱、恪守诺言、正直勇敢, 并且有着与大自然通灵的本性, 受到夏娃女神的庇护。经过一系列让人心惊肉跳的丛林历险之后, 我相信所有观众都和杰克一样被潜移默化地“洗脑”, 我们逐渐剔除了自己身上暴力的“兽性”, 恢复了已在消费文明进程中正不断丧失的温暖“人性”。当杰克的身体在黑色的丛林里被闪着神异光芒的灵树种子所包裹, 那些种子就像轻盈飘浮的杨花柳絮, 像在大海里浮游的透明海蜇, 发着内源的光, 传递着和谐的信息。这也正是自然主义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天然的亲和关系。随着故事抽丝剥茧而至结局, 我们发现《阿凡达》依然在讲授这样一个永恒的主题:人性的贪婪和堕落必将导致毁灭, 而只有爱才能永存甚至拯救人类的灵魂。这也是自然主义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天然的亲和关系的体认。
2 人物命运中的自然主义
《阿凡达》在充分展示美国超凡的科幻想象力和卓越的机械创造力的同时, 反过来呼唤和宣扬一种纯真、原始、自然的感情。就像自然主义文学作品一样, 人物命运总是和自然环境紧紧依存, 自然环境折射着主人公的命运。导演卡梅隆巧妙地将“潘多拉”森林的命运与纳威人的命运融合在一起, 如果说观众对树木的倒下, 动物的死亡还可以事不关己的话, 看到纳威人的哭泣则无法不无动于衷。这时观众在导演的引导下, 凭借天然的内心直觉, 对自然美的认同, 在人与自然的冲突中偏向于自然。我们也逐渐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 万物有灵的倾向, 天地之间, 从草木到智慧生物, 都具有灵性知觉, 甚至互相之间并没有绝对的高低之别, 万物都是自己的姐妹和兄弟, 属于互相援助的同一个整体。整部波澜壮阔的《阿凡达》是以主人公杰克睁开眼睛开始的, 又是以阿凡达 (杰克的化身) 的睁开眼睛结束, 也许前者意味着进入地球人的世界, 后者意味着返回到纳威族中。当杰克第一次抵达潘多拉星球的时候说的那句话———“旧的生活结束了, 新的生活开始了!”显然成了导演有意埋下的预言。杰克在变成阿凡达进入纳威人的生活慢慢学习并在最后终于成为一个纳威人的过程中, 他实际上是完成了一次自身人性的重生和觉醒。就像他在片中不断提到的, 他已经模糊了梦境和现实的界线, 他甚至忘记了来到潘多拉前作为一个人类的生活, 由此可见他已从思想认知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而象征杰克完成重生这一过程的时刻则是片尾那双瞬间睁开的纳威人的双眼。所以我们就能理解当杰克面对人类的残暴时毅然背叛了同类, 在善良与正义的驱使下, 他在“真身的所属”与“化身的所属”之间选择了后者。他用人类抗争的勇气和智慧带领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纳威人与人类决战!在彩色的飞鸟与金属的飞船之间, 我们都将胜利的期待给了飞鸟, 都将正义的支持给了弱者, 都像杰克一样义无反顾地背叛了人类。在《阿凡达》中, 人类第一次战胜了自我。在影片的结尾, 在灵树之下, 杰克的元神在纳威人祈祷下从真身飞进了化身。当他突然睁眼的时候, 我们都无比的喜悦, 内心好像无数的灵树种子汇聚到一起, 光芒万丈。
3 电影背景下的自然主义
当你在影片中看到那奇异的景色, 听到那神秘的声音, 你的脉搏是否发生了轻微的变化, 你的内心会不会也生出一种对影片中所呈现的自然生命之神奇的赞叹和敬畏?我们是不是真该这样的反思一下“Our Great Mother does not take sides, Jake.She protects only the balance of life”, “All energy is only borrowed.…You have to give it back”。 (所有的能量都是借来的……终有一天你要还回去) 。影片中, 人与人, 人与自然, 人与万物之间, 呼唤万物都是通过天然的bond完成。正如自然主义大学者左拉所说:“社会中与在人体内一样, 存在着一种密切连带的关系, 把不同的部分、各部分的机体互相连结起来, 假如有一个机体溃烂的话, 其他的机体也要受到感染, 以致一种非常复杂的疾病发作起来”。如今人类无止尽地索取于自然, 无视她的和谐;忽视能量的平衡, 打破她的规律;割断与其他生灵的通性, 只以盛气凌人;无数生灵在人类的贪焚中无声消失。而潘多拉星球上的纳威族人虽然没有先进的科学与技术, 但是他们有对自然的敬畏, 对神灵的崇拜。纳威人对待自然的态度比如今的地球人类要好得多。正如影片传达给观众的这个自然主义的概念, 我们不过是自然播下的种子, 一切从自然中获取, 一切也要还给自然。纳威人对自然的敬畏使他们有保护自然的动力, 我们失去了这种敬畏, 必定有一天会受到自然的惩罚。阿凡达是“化身”, 影片中自然是我们自己的化身, 那个被侵略的虚幻星球———潘多拉, 则是地球的化身。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地球———我们的母亲, 我们肆虐地摧残她, 她还会一如往昔地疼爱我们吗?地震、海啸、是否都是她伤痛的呻吟?就像患病的人体, 以疼痛, 咳嗽, 喷嚏为症状实则做自身的修复, 达到新的平衡?所以我认为影片的背景是要反映自然力量对反自然的工业化的警醒。虽然钢铁可以摧毁大树, 导弹可以将土地轰炸得寸草不生, 但是那种内在连结的自然力量, 那种先于生命产生而存在的磁场, 才是一种最根本的强大。“人定胜天”在如今的时代看来是否有点越来越像笑话。“爱、意志、能量的流动和平衡、心灵的交流……”纳威人的这些用词却告诉了我们, 宇宙终究是不可扭转的强大的自然规律。
如果我们能够辩证的接受自然主义的思想和文学态度, 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纳威人为什么誓死也要保卫他们的家园他们的圣树。“阿凡达”———这个从天神化身借来的概念, 是人类通过高科技让心智及灵魂与躯体连接的奇迹。然而在纳威人那里, 他们用原始的、神秘的连接方式, 也实现了灵魂与躯体的对接。这个对比概念的设定, 是出自对人类的高科技发展的必要性的质疑, 以及返璞归真的自然主义情怀。有对比就会有结局, 我们也相信“自然主义”的美好结局, 从而引发我们对美好的渴望, 对自我的反思。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自然保护主义 篇8
一、《野性的呼唤》的创作背景
提起《野性的呼唤》的创作背景, 自然会与杰克·伦敦的人生经历联系起来。杰克·伦敦是在贫穷中长大的。由于贫穷, 他过早地开始了谋生, 干过多种工作。他回忆青年时代的生活时写道:“我当过水手, 做过装卸工, 也曾是个流浪汉;在罐头厂干, 在其他工厂也做过工人, 洗衣店里当过学徒。”他住过大城市的贫民窟, 坐过牢, 也在小客栈里栖息。用他的话说, 他沉到了“贫穷的底层”, 目睹了被剥削人民的苦难与不幸。杰克·伦敦亲身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无权地位和所承受的重压。于是, 在残酷的资本主义现实条件下, 他形成了进步思想。因无法靠写作养活自己, 他又开始了冒险和碰运气的生活。1896年育空河支流克郎代克河发现黄金, 杰克·伦敦加入了第一批淘金者的队伍。在淘金的间隙, 杰克·伦敦用了很多时间在床铺上读书, 做有关阿拉斯加的摘记, 把听到的故事写下来, 记下他参与的辩论及这些人的方言、哲学观点、人物性格和特征。《野性的呼唤》里有这些经历的“影子”。尽管杰克·伦敦并未淘到一盎司黄金, 但他从这次淘金热中取得的收益比任何其他淘金者的收益都要大, 阿拉斯加的空旷、浪漫、富有情趣、冷酷、残忍、充满萧杀, 后来都被写进了他的小说当中。正是由于杰克·伦敦的传奇而富于冒险精神的阿拉斯加淘金之旅为他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写作素材, 所以他笔下的故事叙事生动、情节紧张、可读性强。可以说没有这次淘金之旅, 就不会有他的举世著作《野性的呼唤》。
《野性的呼唤》以辽阔的未开发的美国北部冰天雪地原始荒野为背景, 描写了被卷入阿拉斯加淘金梦的冒险生涯中的一只名叫巴克的狗, 经历了种种惊心动魄的遭遇, 终于野性复苏, 又变成了一只“狼”。这一过程充满了野性与人性之间的交织与角斗, 而最终野性占据了主导。在这部作品中, 作者在揭示野性的力量、残酷的生存法则的同时, 把狗类比作人类, 通过狗的经历反映资本主义社会被剥削的人们的悲惨生活, 表现他们对压迫和剥削的反抗, 最终肯定了人性的力量。
二、《野性的呼唤》中自然主义元素
自然主义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曾风行于法国与美国的一个小说流派, 最早由法国的小说家左拉提出, 而美国小说家弗兰克·诺里斯将其介绍到美国。它是将科学决定论的原则运用于小说创作中去。在自然主义者看来, 人就是动物, 生物遗传和环境力量决定了他是什么, 他自己无法控制他的行为。当生活变成了生存的争斗, 当一个人被抛进蛮荒的原始之地, 独自面对残忍和敌意, 以至于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己时, 本能地, 人会把自己体内的野性作为生存的力量, 因此, 固有的原始邪恶的兽性一面就被激发出来了。
杰克·伦敦的自然主义观点在《野性的呼唤》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自然主义作品中的人物经常受到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的支配, 如:惊恐、严寒和饥饿等。在困境中, 生存是最重要的, 巴克的形象正反映了文学中自然主义的特色。作为一种动物, 巴克的行为表现为适者生存。巴克让自己适应了环境, 所以赢得了生存权。同时, 巴克的智慧和勇气为在严酷的北方生存提供了保证。
关于自然主义强调环境因素对人的作用, 这是《野性的呼唤》倾尽全力表达的内容。巴克一生下来就住在加利福尼亚米勒法官的庄园中, 过着优越的贵族生活。后来遭人拐卖, 从舒适的南方被抛到严酷的北方, “突然从文明的中心被人拖出来, 抛进了原始事物的中心”, 没有了仁爱、友谊的文明法则, “全部是混乱和行动, 生命和肉体随时都处在危险之中。经常保持警惕是绝对必要的”。因为他们是野蛮的, 只懂棍棒与虎牙的原始法则。目睹所有的一切:红衣人、大棒、利牙、卷毛的惨死……此时的生活, 对于巴克来说, 就如一个原始的战场, 生活在这样一个“吃, 要么被吃”的环境, 要么变成一个野兽, 要么被人吃掉, 没有中间道路可言。为了生存, 巴克必须适应环境, 回到原始的本能上去。险恶的环境, 激活了巴克沉睡的祖先狼的野性, 于是, 出现了巴克挑衅大公鹿, 巴克咬死伊哈兹人等场面。当挑衅、欺诈、血腥和暴力成了家常便饭, 这位昔日南方的文明狗尝到了杀戮的快乐时, 一个完全的野兽———狼就造就了。后来, 他深爱的主人桑顿被杀害, 他便重返荒原, 回归狼群。从以上可以看出, 巴克的蜕变过程, 充分体现了自然主义的遗传和环境的巨大力量, 生物遗传和环境因素促成了巴克体内兽性的活跃。
三、《野性的呼唤》中的现实主义元素
生存环境的变迁使巴克从文明社会的宠物变成一个荒野深处的兽中之王, 这是巴克的本性使然;同时这也是美国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美国不相信眼泪, 而崇尚个性和暴力, 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弱肉强食, 适者才能生存, 竞争无处不在, 这就是美国的现实。在这一点上, 这部作品具有更深刻的揭示作用。在美国, 早期的那些不顾社会习俗, 使用各种方法 (通常是非法和暴力行动) 和勇往直前的拓荒者不仅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 还成为美国文化和美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广袤浩瀚、漫无边际、凶险莫测的原野, 人们需要的是果断、勇气和力量, 而不是犹豫、懦弱和忍耐。只有充满力量和侵略性的人, 才能战胜对手, 并取得生存的权利, 首先获得丰富的资源和财富;而犹豫、斯文和礼让就意味着失败和死亡。这也正是《野性的呼唤》中巴克所学到的生存法则。
在美国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下, 杰克·伦敦同时揭示出了故事背后真正的主题:即他对人类文明的失望与冷漠。小说中先后出场的人类形象都是相貌丑陋, 心怀叵测的, 其在生活中的表现远不如雪橇狗们令人满意。《野性的呼唤》当中, 杰克·伦敦多次提到了北方的蛮荒, 南方的文明。然而就是在这个文明的社会, 小说的主人公狼狗巴克被拐卖了。在艰苦的旅程中, 它受尽了虐待、嘲弄和侮辱。那提着棍子的红衫人给了巴克一顿残酷无情的毒打, 几乎让它死去。然后, 他拍着巴克的脑袋, 抚摸他并殷勤地拿来水和肉, 说:“巴克老兄, 我们有一点小小的不愉快, 现在, 最好算了吧。你已经明白你的地位, 你也知道我的。做一条好狗, 前程无量, 一切都好;做一条坏狗, 我会将你的五脏打出来, 知道吗?”虚伪之至, 淫威之至。而三个门外汉中的哈尔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庸俗、狭隘虚伪和自私的文明人的丑态。而如此无能又只会抱怨的人对待动物却是非常冷酷的, “哈尔有一套只用在别人身上的理论, 就是:一个人必须心狠手辣”。为了向他姐姐、姐夫宣传这套理论, 他竟然凶狠地把一根削尖的木棍插进一条雪橇狗的心脏。这一切无不说明, 这个社会表面祥和, 实质丑陋、虚伪、腐朽, 散发着铜臭味。杰克·伦敦否定了资产阶级的文明, 对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用具有人性的动物之间的争斗、撕咬影射现实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争夺和不择手段。小说所描写的对象是动物, 但作者却赋予这些动物以灵性, 并完全用“他”和“他们”来称呼, 显然这是一种讽喻和影射的手法, 目的是通过动物世界中“人性”的沦丧和野性的复发以及他们之间的勾心斗角、残酷争夺来揭示当时美国社会的现实本质。巴克实际上正是那些在资本主义社会被拜金主义毒气吞噬了的基本理性的受害者的象征。
四、结语
《野性的呼唤》忠实地体现了大自然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而巴克的遭受则深刻地挖掘出人性的优劣以及人性与兽性的相似之处, 表明文明毁灭了自然这一诚实清白的存在状态。据此, 笔者结合对作品的研读和对作者的研究, 发现故事更多地反映了杰克·伦敦本人对人生的矛盾的看法;同时也发现这部作品并不是一部纯自然主义作品, 而是以现实主义笔法勾勒的自然主义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杰克.伦敦著.吕艺红, 简定宇译.野性的呼唤[M].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87.
[2]方成.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传统的文化建构与价值传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3]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4]刁克利.西方作家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193.
[5]王琴玲, 喻燕静.杰克.伦敦作品导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6]吴富恒, 王誉公.美国作家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350.
[7]王长荣.现代美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100.
论《海上扁舟》中的自然主义 篇9
一、自然主义的含义
文学上的自然主义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 其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作家左拉。左拉等人认为, 社会上的人是由环境和遗传所决定的, 并不受社会规律的支配。自然主义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 又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 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 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 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 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自然主义作家笔下的人物往往受到环境、遗传、本能和偶然的支配和控制, 其选择具有盲目性和偶然性。
二、《海上扁舟》中的自然主义
1. 自然与人
自然主义作品中的环境往往是冷漠、没有道德感但却有决定性力量的, 《海上扁舟》中的自然就是这样一种对人的危险处境和生存没有一丝同情与关心的环境力量。小说接近结尾时, 当四个人决定冲浪抢滩, 小船向岸边划去时, 记者望着岸上高高的风塔, “那塔是个庞然大物, 背对着那些芸芸蝼蚁巍然屹立。在记者看来, 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然———风中的自然, 人类想象中的自然———在个人奋斗中是多么安之若素。在他看来, 那时自然并不残酷, 也不仁慈, 也不狡黠, 也不睿智。但她却是冷漠的, 绝对冷漠的”。
自然和人的关系有时到了敌对的程度, “当你成功地越过一个浪头之后, 你发现后边又有一个浪头接踵而来, 一样的气势汹汹, 一样的急不可待, 非要想方设法把小船吞没不可”。四个人乘坐着澡盆般大小的小船漂浮在漫无边际的大海上, “那阵阵波涛无法无天、飞扬跋扈地翻得又高又急, 每个浪头都给小船的航行带来问题”。这些浪头和波涛直接威胁着四个人的生命安全, 是威胁他们生命的最大敌人。
甚至经常被人们视作朋友的小鸟在这里与人也是敌对的关系。鸟儿的轻松自在让小船上的人为之艳羡, 因为愤怒的大海对于它们是没有威胁力的。鸟儿眼睛一眨不眨地审视着他们, “显得十分神秘, 十分阴险”, 那几个人嗔怒地轰赶它们, 叫它们走开。加油工称那只想落在船长头上的海鸥是“丑八怪”, 厨子和记者恶狠狠地咒骂它“像用刀子刻成的”, 因为他们觉得“那鸟不知怎么那样可怕, 那样不吉利”。海鸥伴船飞行的传统和谐画面被嗔怒和咒骂所代替, 自然与人之间的敌对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好不容易从失事船只上幸免于难, 又在大海上漂泊那么久, 就在他们欣喜若狂地看到岸边的沙滩和树木时, 生的希望好像又突然变成了海市蜃楼。他们对此种境遇勃然大怒, 称七位海神是“疯狂的”, 命运女神是“老蠢婆子”, 她的安排是荒谬绝伦的。当渐渐认识到自然对他们的境遇只是漠不关心, 甚至时刻要夺走他们性命的时候, 他们产生了这种感情: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然认为他并不重要, 觉得就是把他除掉也不至于损害宇宙时, 他起初希望用砖头去砸那神殿, 后来发现既没砖头, 也没神殿, 便为之痛心疾首。自然的任何表示, 只要看得见的, 都准会遭到他的讥笑。”
在记者看来, 冬天夜空一颗高悬的寒星, 就是自然的化身对他说的话。没有任何感情色彩, 自然只是远远地、冷冷地注视着他们这几个死里逃生的人, 完全的冷漠和无动于衷。这便是他们悲怆的处境。在冲浪抢滩的最后关头, 加油工却被激浪吞噬了, 这再形象不过地显示了自然的冷酷无情。
2. 希望与失望
小船上的四个人在大海上艰难挣扎与奋斗, 海岸和人的出现带给他们的希望与自然和人的冷漠给予他们的失望一直相伴相随, 直到最后他们获救。当受伤的船长对他们的前途表示怀疑时, 其余三人听了都默默不语, 只是嗯嗯呃呃地支吾了两声。他们觉得, 此时表示任何异常的乐观都是幼稚而愚蠢的, 可他们心里对情态无疑都感到乐观。从伦理的观点来说, 他们的处境也绝对不允许公然表示绝望。他们就凭着内心这份固有的希望, 与狂飙的大海搏斗, 找寻着求生的道路。受伤的船长说话总是低声细语、平心静气, 可是他决不可能指挥比船上其他三个人“更心甘情愿、更欣然从命”的船员了。命运把他们安排到了一只小船上, 而且相似的境遇和共同的目标还使他们之间建立起了非常微妙的手足之情。
终于, 颠簸着的小船上的四个人于浪尖处看到了针尖般的灯塔, 随着距离慢慢缩短, 几个人终于看见陆地了。陆地渐渐打海上升起, 树木和沙滩也能看到了。后来船长说, 他能看出岸上有座房子。在茫茫大海上看到海岸和陆地, 这几乎意味着生的希望快要变成现实了, 于是乎, “四个漂流者便贸贸然地驾着小船, 心想自己即将得救, 眼里闪耀着自信的光芒。他们一面抽着大雪茄, 一面评判着世人的善与恶”。多悠闲的一幅画面啊, 好像他们现在不是在大海上求生, 而是坐在咖啡厅里海阔天空地神聊。
然而就在低沉的海岸和岸边低矮的沙丘与黑黝黝的草木已经展现在他们眼前时, 并不像他们预想的那样, 岸上有人出来, 看到并营救他们。于是先前那股轻松愉快的心情完全消失了, 他们很愤怒:为什么海神和命运女神让他们漂泊这么远, 就在已经看到沙滩和树木的时候, 又要淹死他们?
后来他们看到岸上有人出现, 并向他们挥手, 他们的内心又重新燃起希望的火种。可是最终还是没有人, 也没有任何船只过来。四个人无精打采地度过了一个沉寂的夜晚, 伴随他们的是狂风、海水和鲨鱼。黎明到来了, 他们看到远方的沙丘上立着的黑黝黝的小屋和耸立在小屋上方的高高的白色风车。沙滩上, 不见人, 不见狗, 也不见自行车。于是他们不得不放弃来人救援的希望, 而考虑自救。而当他们跳进水中, 向岸边游去, 终于看到岸上有人下来营救他们时, 生的希望再一次降临。
3. 人与人
(1) 小船上的四个人之间的关系。共同的经历和相似的境遇把四个人捆在一起, 为了同一个目标团结、合作和奋斗。此种情况下任何异常的乐观都显得幼稚和愚蠢, 而公然的绝望也为伦理所不容, 所以他们有时更愿意沉默, 以使大家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他们之间的关系, 小说作了这样的描述:“在这大海上建立起来的微妙的手足之情, 使每个人感到温暖。四个人结成了朋友———超乎寻常地、更为奇妙地牢牢联结在一起的朋友。”三个人对受伤的船长的指挥心甘情愿、欣然从命, 不仅是因为他们认识到这样最有利于共同的安全, 更是因为他们之间这非同一般的友谊。
在这种与外界完全隔绝, 生的希望渺茫而死神可能随时会到来的环境中, 人性的崇高和伟大更能带给人无限的感动。最后四个人跳水向岸边游去时, 记者陷在一股水流中感觉快要淹死时, 船长把自己扒着的小船让给了他, 自己却潜下水。而当岸上的一个人下水来救他们时, 船长却把他挥开, 要他先到记者那儿去。四人之间温暖的友谊和自然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更突出了人性的伟大和崇高。
(2) 小船上的四个人和岸上人的关系。开始时四个人看到海岸和陆地兴奋不已, 甚至抽雪茄庆祝。但当看到并没有人或船来营救他们时, 他们失望、绝望, 咒骂岸上的人。最后决定冲浪抢滩自救时, 记者望着岸边, “怀疑是否真没人上过那高耸的风塔, 是否他们那时真没向海上瞭望过”, 他感觉那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然, 绝对冷漠的自然。跳进水里后, 他感到“水冷得可悲, 冷得凄惨”, “几乎使人觉得有适当的理由可以流泪了”。水是寒冷的, 好像岸上的人也是冰冷的。这些人对他们的危险境遇, 就像冷漠的自然一样, 也是无动于衷的。但他们没有放弃, 靠团结、协作、希望和勇气和大海搏斗, 为了生存, 也为了那份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最后岸上有人下水来救他们, 更像是为了突出他们勇气和毅力的结果而设置的。
4. 个人的成长
四个人中记者的认识和感想的描述比较多, 所以他的成长更突出一些。他一向所受的教育是用冷服看人, 在海上时甚至认为和其他三人的友谊是平生最美好的经历。某一时刻他突然想起孩提时代读过的一首诗, 讲一个士兵奄奄一息地躺在阿尔及尔, 那时他从不认为这与他有何相干, 也不觉得那有什么可悲, “那件事对他还及不上折断一支铅笔尖”。然而现在, 处在死亡随时可能来临的环境中, 面对冷酷、悲哀、可怕的现实, 记者被一种深刻而完全与个人无关的顿悟所感动, 他为那奄奄一息地躺在阿尔及尔的义勇军战士感到悲哀。他对人生和命运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
在小说结尾:“夜幕降临时, 白浪在月光中荡来荡去, 风把大海的声音传给岸上的人, 他们觉得他们现在能够解释这大海的声音了。”通过这次经历, 他们每个人都对自然、生活、友谊和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他们可以成为这一切的“解释者”。
在《海上扁舟》中, 以自然和岸上的人为代表的环境是冷漠无情的, 但船上四个人用友谊来温暖对方, 齐心协力, 虽经历了一次次失望的痛苦, 但终不轻易放弃与抛弃, 最后获得自救和救人。斯蒂芬·克莱恩的这部短篇小说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茫茫大海象征着人类的宇宙家园, 而小说中的四个人则是整个人类的缩影。当今的许多世界性问题都必须依靠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才有希望得到解决, 所以这篇小说在当代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发性。
参考文献
[1]斯蒂芬·克莱恩著.孙致礼译.街头女郎玛吉[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
金融危机与贸易保护主义研究 篇10
(一)贸易保护的广泛性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贸易保护组织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各个国家在谴责美国的自私条款的时候,也都在实施相关的政策进行贸易保护,因此贸易保护的范围已经从贸易领域扩大至商品的生产,劳动力的雇佣以及金融的领域。
(二)贸易保护的集团性
伴随着国际之间的竞争的加剧,很多国家都在结成多种多样的经济贸易组织,区域性的贸易组织具有很强的排他性,集团之间和区域的内部可以取消关税,使商品和一些生产要素都可以进行随意的流动,但是对外却实行限制政策。
(三)贸易保护的合法性
国际贸易组织已经存在了好几十年,虽然制度上已经相对完善,在杜绝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上有一定的作用,但还是存在一些灰色地带,使各国钻到空子合法的大力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二、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下,各国纷纷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只是一种没有长远打算的行为,给世界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同时伴随着贸易保护力度的不断增强,就会使贸易自由化的速度减慢,政府对外贸的活动的协调都带有排他性,非常不利于经济的平等运作。另外就是各个国家实行贸易保护妨碍了商品服务和投资的流通,使消费者无法买到最合理的商品,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在贸易保护政策下,还导致很多跨国公司陷入了危机甚至倒闭,这就增加了全球的失业人口,增加了各国的经济压力。
(二)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政策对我国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使中国遭遇更多的反补贴反倾销,各种政策的限制也导致了国内存货的外贸企业生存条件恶劣,损失惨重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另外一些小的出口企业更是直接面临破产,导致大部分员工失业,我国的失业率增高。同时贸易保护组织导致各国贸易之间的摩擦增多,经济形势变得严峻。
三、我国的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
(一)政府层面采取的措施
我国政府应该坚守自己的立场,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并且为国际社会遏制贸易组织的活动奉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进一步加强对外贸易的谈判力度,躲过不断的外交政策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同时要改变出口增长的方式,政府采取措施加快我国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强对进出口的商品的监督力度,提高出口的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注意增强版权和专利意识,出口的品牌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积极创新,提高产品的整体性能。
(二)企业层面采取的措施
我国的企业要全面的学习和了解WTO规则,掌握各种不同的贸易保护措置的实质,学会通过对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使用来有效地保护企业自己的权益,不能对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实施置之不理的态度。同时企业要加强对产品出口国的经济政策的研究,方便及时对产品进行调整从而提升竞争力。
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同时企业要注重自身品牌的宣传,企业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提高产品的技术和质量,增强责任意识,从而使企业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行业协会方采取的措施
行业协会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建立完善的贸易壁垒预警机制。行业协会使行业利益的代言人,帮助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可以对行业内的重要的商品的出口数量,价格地区进行监控,通过有效的调控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行业协会还要做协调组织的工作,在企业遇到反倾销的调查时,行业协会要积极组织企业通过应诉的方式积极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企业提供一些技术上的信息上的和具体的对策咨询等服务,积极帮助应诉的企业搜找证据,将本行业的全部资源信息都提供个企业,避免出现有些企业因为觉得自己势单力薄就放弃自己的利益的情况的发生,从而帮助企业努力争取自己的利益渡过难关。
四、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下由于很多国家缺乏长久的打算,使贸易保护组织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保护主义的增长给中国乃至世界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害,不仅仅使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还有失业人口的增加等一系列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为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锡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贸易保护主义研究[J].商,2015.
[2]赵丽娜,孙宁宁.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理论学刊,2014.
自然主义护肤大全 篇11
Clarins娇韵诗平衡爽肤露
含有多种植物萃取精华,具有清新爽肤、软化皮肤的效果。 保持皮肤pH值平衡。
Biotherm碧欧泉橄榄青春2次源眼霜
一款特别浓缩的精华配方眼霜,精准作用于肌肤细胞,保证最佳吸收。
Caudalie欧缇丽葡萄水活性喷雾
萃取于一年一度的9月葡萄丰收季节,从葡萄浆汁中提炼出来经过三天滤净,长时间舒缓保湿。它散发淡淡清香,能够唤醒您的肌肤。
Caudalie欧缇丽葡萄水活性精华爽肤水
其配方为葡萄萃取物与迷迭香及薄荷精油的混合液,可消除脸部的油光,有效缩小毛孔。
Kiehl’s科颜氏蓝色草本净肤水
此产品问市于1964年,是科颜氏古老的配方之一。多功效植物精华爽肤收敛水,适油性,极油性,及青春痘困扰肌肤。
Clarins娇韵诗顺滑剃须泡沫
无酒精的泡沫凝胶可以软化残留的胡渣,剃除更容易。保护剃须后的脆弱肌肤并避免刺激。
Clarins娇韵诗男士系列植物保湿啫哩
调理、防护肌肤,使肌肤紧致有光泽(向日葵生长激素),保湿作用(海藻精华),此种清新、无油的凝露帮助舒缓剃胡后任何不适的感觉。
The body shop美体小铺茶树精油
本产品的原料是来自于澳洲土生土长的Melaleuca Alternif-olia灌木丛,主要是将其叶子及末端嫩枝以蒸气蒸馏的方式,萃取出茶树精油。本产品具有良好的去痘、去印、抗菌的作用。特别适用于有青春痘、油脂分泌过多的皮肤。
Kiehl’s科颜氏清颜修护精华乳
减少严重的痤疮疤痕,黑头和白头,使皮肤尽快愈合。降低角质层的厚度,改善皮肤表面的光滑与柔软度,增加皮肤弹性与紧实,提高皮肤湿润度。
Kiehl’s科颜氏牛油果眼霜
含丰富滋润的维他命A、E,及牛油果油,能为脆弱的眼部周围皮肤作出眼部修护的功能,独特的双重保湿及不移位配方,配合滋养的成份能紧贴在眼部皮肤上不会渗出,皮肤因此获得最大的保湿度,配方经眼科专家测试,适合所有人士使用,特别是佩戴隐形眼镜人士。
The body shop美体小铺蜂蜜燕麦面膜
蜜糖燕麦面膜是具深层清洁、滋养调理及去角质美白三重功效的天然面膜,让你可以定期作肌肤的个人保养疗程,内含来自尚比亚公平交易的有机蜂蜜,可有效滋养、调理暗沉肤色,增加肌肤的光泽。
Kiehl’s科颜氏黄瓜植物精华爽肤水
含植物萃取精华的无酒精的温和爽肤水,能自然均衡调理及清新爽肤。适合极干性,干性,中偏干性,及敏感性肌肤使用。
Kiehl’s科颜氏法国玫瑰水
轻柔玫瑰花香的脸部爽肤化妆水,亦可做为洗澡后身体的爽肤水振奋感官,适用所有肌肤类型。
Kiehl’s科颜氏金盏花植物精华化妆水
温和而不含酒精的植物萃取精华的化妆水,可有效均衡中性至油性的皮肤。完全萃取金盏花卉精华,有收紧皮肤的效果。
Nuxe欧树蜂蜜洁面凝胶
让你重拾肌肤洁净、清新。富含丰富胶原蛋白,使肌肤触感犹如缎子般光滑,还有特别诱人的蜂蜜味道。
Nuxe欧树神奇护理油
多功能、多用途、头发和全身肌肤均可使用的护理油,毫不油腻的质地,让您享受6种珍贵植物油滋润、修护、再生的全方位呵护。
Nuxe欧树香薰净化调理面膜
高岭土、桦树萃取物和氧化锌深层净化肌肤,帮助紧致肌肤质地,9种精油和海藻萃取物更能舒缓肌肤。
浅析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篇12
一、美国对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主要手段
以往, 美国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侧重于使用反倾销这一国际通行手段, 为了其反倾销政策的顺利推行, 美国在中国加入WTO的双边谈判中强行塞入一个所谓的“非市场经济”地位条款。从1995年起, 中国已经连续12年成为遭遇美国反倾销最多的国家。2005年7月27日, 美国众议院旨在对中国商品征收反补贴税的《美国贸易权利执行法案》获得通过, 该法案突破了反补贴税只适应于发达国家的限制, 将美国现行反补贴法的适用范围扩大至中国这一发展中国家, 随后于2006年10月, 美国对生产于中国的铜版纸产品开始征收反补贴税。
除反倾销、反补贴等现行国际贸易规则允许的保障措施外, 美国还针对中国采取了诸如技术标准、检验检疫和环境标准、劳工保护标准等方面的严格贸易壁垒。美国还运用国内贸易法规“特别301条款”和“特别337条款”以中国没有对知识产权提供充分有效的保护为由不断采取贸易报复和制裁。
在这些花样繁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空前活跃的同时, 目前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关键手段还是使用压迫人民币升值这一“杀手锏”。刚刚在美参议院财政委员会通过的《鲍克斯-格拉斯利法案》, 形式上是要对中国征收所谓的反倾销税, 实际上是要压迫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消除美国的贸易逆差。因为人民币升值并不改变中国的比较优势。而且, 人民币升值过快, 中国的产业竞争能力削弱了, 印度、越南等国家的廉价产品也会跟进, 美国的贸易不平衡不能靠人民币升值解决。
二、美国对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主要原因
在理论上, 美国的政治家不可能不知道自由贸易优于保护贸易。但是, 一方面, 他们要为谋求美国利益长袖善舞, 而美国利益是由各个不同的集团, 主要是经济集团构成的, 在美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的时代, 那些商业集团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是相互冲突的。另一方面, 政治家们要赢得竞选的胜利, 必须屈从于某些特殊经济集团。这符合美国贸易政策制定中的选票政治, 而它的特点决定了美国贸易保护政策往往是逢场作戏, 具有一定的摇摆性。美国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既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背景, 也有其利用国内贸易法与WTO规则的不完善等因素。
首先, 当前中美两国贸易摩擦的源头来自世界经济不景气。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 世界经济一直不景气, 2001年美国经济还出现衰退。这一方面导致全球贸易萎缩, 另一方面使全球钢铁等产业的产能过剩进一步恶化, 2001年已有多家美国钢铁公司倒闭并导致大量钢铁工人失业。由于新技术的采用和国内需求结构的改变, 美国钢铁业早已经进入了夕阳时代, 其就业人数从1980年的40万人下降到2002年的15万人。但从1980~2002年, 美国钢铁行业共发起123起反倾销调查, 占同期全美发起反倾销调查总数258起的47.8%。因此, 争夺贸易份额和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提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政府的重要日程上。
其次, 贸易保护抬头与美国国内政治气候相关。在美国中期选举年, 参议院议员要改选1/3, 众议院议员要全部改选, 共和党与民主党将为夺取国会两院的主导权而争斗, 特别是共和党要充分利用其执政的便利条件来争夺两院的席位。布什政府增征钢铁税, 其政治目的显然是争取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等产钢州的选票;布什总统签署新的农业法, 也是要得到中西部和南部等重要农业州的选票。
再次, 美国贸易法是美国实施贸易保护措施的重要手段。美国政府战后在外贸总体政策上的基本取向是推行全球贸易自由化, 但涉及到国内一些具体产业或部门时, 则采取保护措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贸易逆差的扩大, 美国外贸政策逐渐由力主自由贸易向强调互惠的公平贸易转向。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美国贸易法中保护条款的增多。条款中自由贸易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交替使用, 成为美对付外国竞争的两套不可缺少的武器。美国贸易法的保护主义具有以下重要特点:一是强烈的单边性。例如, 按照美国贸易法301条款, 对于侵犯美国贸易协定中权利的外国政府的做法, 或者“不公正、不合理的、歧视性的”、“给美国商业造成负担或限制的”外国政府做法, 美国贸易代表采取单边制裁行动。又如, 美国在国内法与国际协定的相关规定冲突时, 往往使国内法优于国际协定。二是把经济问题政治化。美国贸易法中有基于非经济原因的法律制度, 如国家安全、人权贸易、劳工权利等。美国在1996年甚至抛出所谓的“赫尔姆斯-伯顿法”, 对同古巴保持经贸关系的外国公司实施制裁。三是干预外国经贸政策。美国贸易法不仅对付私人的贸易做法, 如倾销、侵犯知识产权等, 也旨在解决美国认为对其有不利影响的外国政府的政策、做法, 如外国未制定实施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外国政府不公平、不合理的做法等。
最后, WTO规则的不完善也为贸易保护提供可乘之机。其一, 世贸组织成立后, 有关协议并未制定取消灰色区域措施的具体时间表。其二, WTO仍沿用GATT“原则中有例外, 例外中有原则”的灵活运用的特点, 极易诱发新的贸易保护主义, 因为少数发达国家对这些例外条款的利用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例如, 根据GATT第22条的例外, 一些发达国家便以保护公共道德、人畜甚至植物的健康与安全, 以及保护国内市场供应等为由, 对进口产品及原材料施以不同于本国产品的待遇, 或加以限制。其三, WTO规则中没有针对贸易与环境问题的专门文件, 这就为发达国家放置以环保为由头的“绿色壁垒”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及我国的应对措施
随着中国对外经贸的发展, 对世界经济事务参与程度的加深,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无疑产生越来越大的冲击。目前由美国引发的国际贸易摩擦加剧, 已经并将继续直接或间接地对中国经贸产生不利影响。美国政府在贸易领域内表现的单边主义行为, 表明其背离了推动贸易自由化的承诺, 对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复苏和正常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
中国政府已表明了坚决反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立场, 并根据WTO规则采取相应措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中国产品在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市场遭到指控时获得公平待遇, 也有利于中国在受到保护主义措施冲击时根据WTO规则来保护自己的权利。当然, 加入WTO不能自动消除贸易摩擦的影响。这不仅因为WTO不禁止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 而且因为一国贸易量越大, 受贸易摩擦影响的可能性也越大。这是一个规律。因此, 对于国际贸易摩擦, 躲是躲不过的, 必须积极应对。
首先, 要加强对WTO贸易规则及主要国家贸易法的研究和了解, 在国际经贸活动中以法律规范自己行为的同时, 防止别国特别是美国等滥用国际和国内贸易规则, 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在贸易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 企业主体、行业协会应积极学习国际贸易知识, 掌握国际贸易规则, 加强国内贸易立法如制定《反倾销法》等。
其次, 积极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来化解国际贸易摩擦。由于中国在这方面尚缺乏经验, 我们要在熟悉WTO争端解决机制这一游戏规则的同时, 研究争端解决的案例, 吸取其他WTO成员利用争端解决机制的经验和教训。
再次, 在应对和处理国际贸易争端方面, 要加强政府、法律界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特别要加强事前跟踪监督, 尽快建立相关产业的预警机制和数据库, 做到防患于未然。此外, 改变我国产品的标准落后于国际要求的状况, 提高出口技术标准, 实现全程生产和管理的国际标准化, 使我国产品跨越“技术壁垒”。
最后, 在国际上加强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以务实外交为指导思想, 加强国际间的沟通和协调。解决贸易争端的方法一般有三种:磋商解决、向WTO提起诉讼、打贸易战。而真正的贸易战很难发生, 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也缺乏效力, 所以国家之间贸易纠纷和摩擦主要靠双边磋商和谈判来解决。通过交流和谈判, 努力打破区域贸易壁垒, 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摘要:美国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发展到目前, 制裁大棒一再指向中国。中美之间的争端既是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聚焦点, 又呈现出一些与20世纪不同的新动向。本文通过对美国对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主要手段、主要原因的分析, 进而提出我国应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贸易保护,手段,原因,措施
参考文献
[1]杨全发.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2]盛斌.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3]尚明.反倾销 (WTO规则及中外法律与实践)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自然保护主义】推荐阅读:
自然主义情结05-24
自然主义主题06-07
自然主义文学06-08
数学自然主义06-21
自然主义手法07-05
美国自然主义10-04
保护自然作文800字10-21
自然保护与人文精神09-29
自然保护面临主要挑战10-02
道家自然主义论文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