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主义主题(精选12篇)
自然主义主题 篇1
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以独特的叙述结构, 讲述了发生在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的主仆之间的故事。 小说主题内涵丰富, 对小说中爱恨主题、 人性主题的研究已有许多, 对小说中自然与文明关系进行研究的也有不少。 笔者从人物与情节两个方面出发进行思考, 认为艾米丽·勃朗特在小说涉及自然与文明的关系时, 并不是倾向于返回自然, 而是意在探讨在自然向文明过渡的过程中应该到达怎样的文明和怎样到达文明的问题。
小说中的呼啸山庄处在山上, 条件相对恶劣, 常年经受狂风暴雨, 可以看作自然原始的象征。 画眉田庄处在山脚, 气候适宜, 加上主人的细心布置, 可以看作文明世界的象征。 前人对此研究颇多, 此处便不赘述。 表面上看来, 小说中的主人公希克厉、 卡瑟琳遭受了来自代表文明的画眉田庄的冲击, 伴随着主人公的离世, 画眉田庄也覆灭了, 好像是在表达复归自然。 但是, 小说结局颇为耐人寻味:一是牧童看到卡瑟琳与希克厉的灵魂在一起了, 但是他们生活在象征文明的画眉田庄, 而不是符合他们天性的呼啸山庄;二是卡茜 (卡瑟琳之女, 以下均称之为卡茜, 以区别于母亲卡瑟琳) 和哈里顿结合之后也生活在画眉田庄。 如果作者是想表达复归自然的主题, 为何不安排他们生活在呼啸山庄呢? 尤其是为何不安排摆脱了文明环境束缚的卡瑟琳与希克厉的灵魂生活在呼啸山庄呢?
笔者从卡瑟琳, 希克厉, 埃德加, 哈里顿, 卡茜, 小林敦等主要人物性格以及与人物相关的情节展开分析。 在逐个地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行为、命运进行分析的同时, 加以比较对照, 笔者发现了三组人物关系, 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
1.希克厉与林敦
希克厉与林敦是小说中自然与文明属性最鲜明的两个人物。 希克厉接受了纯粹的自然影响, 林敦接受了纯粹的文明的影响。
希克厉在呼啸山庄长大, 是一个充满原始野性的人物。在他身上几乎是找不到文明的影子的。 他热爱自由, 不拘打扮, 尤其是他与亨德莱的对决更显野性。 起初他也向往文明, 如趴在画眉田庄窗口往里面望, 在奈莉的鼓励下把自己打扮干净, 但是他克服自卑鼓起勇气却一再受到文明社会的排斥。 他与卡瑟琳一起去画眉田庄, 田庄的主人热情款待了卡瑟琳, 而将孤儿希克厉拒之门外。 又由于遭到林敦等人的鄙夷嘲弄, 他与文明才彻底决裂了。 他有着强烈的爱恨, 他只爱卡瑟琳, 恨其他人。 这才有了他后来对呼啸山庄, 尤其是对画眉田庄的复仇。 最终他大仇得报, 却失去所爱, 孤独地死去。 在自然环境中长大的, 充斥着原始野性的希克厉的悲剧告诉我们, 过于放任原始天性会导致悲剧。 这就表明, 作者并不赞同保留完整的自然的原始野性。
与希克厉完全相反, 林敦是一个只具有文明属性的人。他在象征着文明的画眉田庄长大, 仪表堂堂, 但是他的个性偏于温和, 身体也不好。 他既不叛逆, 也不勇敢, 他对他所受的教育颇为认同。 作为丈夫, 他爱并且尊重自己的妻子。 作为哥哥, 他疼爱关心自己的妹妹, 但是当伊莎蓓拉与希克厉私奔后, 深受教化影响的他难以忍受妹妹的行为, 与之断绝关系。 作为父亲, 他是慈爱的, 他悉心教导卡茜。 文明的教化让他成为一个合乎规范的丈夫、哥哥、父亲, 但是面对希克厉的复仇, 他却不能保护他们, 这就显出他的软弱。 在文明环境中成长的林敦的悲剧, 说明了割除了原始自然天性的文明是脆弱的, 不健全的。
单一的自然野性会产生极端与暴力, 单一的文明又脆弱得不堪一击。 由此可见, 作者对于单一的自然和单一的文明都没有偏袒。
2.卡瑟琳与哈里顿
小说中有两个人物在代表着自然的呼啸山庄长大, 而后接受到来自代表文明的画眉田庄的影响, 他们就是卡瑟琳和哈里顿。 卡瑟琳和哈里顿都生长在呼啸山庄, 他们性格中属于自然的东西都比较多, 热爱自由, 情感热烈。 他们都憧憬着文明世界, 各自有着不同结局。
卡瑟琳自幼生活在呼啸山庄, 她的天性热爱自由, 不受拘束。 十二、三岁时, 她进入画眉田庄, 第一次接触到文明世界, 而后一生都渴望得到文明世界的认同。 老林敦夫妇对待她体贴周到, 对待希克厉粗暴, 使她意识到自己与希克厉的不同。 亨德莱与法兰茜丝的有意引导, 使得她开始注重自己的美貌、衣着。 显然画眉田庄精致温柔的环境, 以及人们的赞美, 都对她产生了影响。 她再不愿意把衣服弄脏, 会为了保持干净而与希克厉保持距离, 甚至会觉得与希克厉在一起会丢脸。 她向往画眉田庄, 常常去画眉田庄拜访, 并且与林敦交往密切。 她隐瞒甚至违背自己的天性, 去获得文明世界的人们的认同与赞美。 她希望自己也成为文明中的一部分, 一心要嫁给林敦, 尽管她对他的爱不过像一片树叶一样。
哈里顿也是自幼生长在呼啸山庄, 除了呼啸山庄的自然环境在塑造他的性格时的影响外, 希克厉对他的有意识的引导———拒绝文明———也发挥了相当的作用。 在哈里顿的身上, 原始野性表现得更加鲜明, 。他无父无母, 外表邋遢, 希克厉又教他野蛮凶狠才讨人喜欢, 于是他成了一个浑浑噩噩、满口脏话、粗暴无力的人, 可他毕竟本性善良。 当爱情降临后, 他也尝试接触文明———主动学习, 看书。 起初他的积极性被小林顿的嘲笑打击, 于是他暴躁地烧掉了书。 后来在卡茜的帮助下, 才真正走向文明, 并且收获了一个相对美好的结局。
同样是在自然环境长大的两个人何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别呢? 细心比较就会发现, 两个人接受文明的内容和方式是不同的。 卡茜接触到的并不是真正的文明, 而是浮于社会表层的金钱、身份、地位等。 在试图进入文明社会时, 她把自己的天性隐藏, 甚至压抑起来, 这种内在心灵与外在行为的矛盾给她带来极大痛苦, 甚至导致了后来的悲剧。 哈里顿则不同, 他并不是从衣着、身份等方面来接受文明的。 通过卡茜, 他学习读书识字, 接受知识, 他才是真正学习到了文明的内核。 真正的文明不是身份、金钱、地位, 而是精神的富足。 并且, 在哈里顿接受文明教化时, 并没有隐藏或抛弃自己的天性, 他就是展示真实的自己。 文明教化更多是起到去愚昧的作用。
这两个人物分别代表了生长在自然社会, 富有原始天性的人, 在接触文明社会时的两种不同的方式, 并且这两种不同的方式也导致了他们不同的结局。 作者正是由这两个人物探索自然接受文明影响时的不同方式与结局, 揭露了什么是真正的文明, 以及自然接受文明的教化而不导致自然本身覆灭的可能性。
3.小林敦与卡茜
小林敦在呼啸山庄外成长, 十二岁进入呼啸山庄后, 希克厉为了复仇的计谋, 也安排了他的教育。 卡茜从小生活在画眉田庄, 接受父亲为她安排的文明教育, 一次偶然进入呼啸山庄。 小林敦和卡茜都可以被视为被放入自然社会的具有文明属性的人。 从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命运可以看到小说在探索文明如何接触自然方面的尝试。
小林敦在文明世界长大, 他的身体不好, 对饮食极为挑剔, 不适应呼啸山庄粗犷凌冽的环境。 他的性格怯懦, 对父亲希克厉极为畏惧。 在呼啸山庄生活的几年里, 他的性格并没有受到自然原始野性的影响, 反而变得越发怯懦, 极度自私。 他可以为了自己的安危而出卖卡茜。 最终, 他因身体越发孱弱而去世。 小林敦的早逝说明了不加改造的脆弱的文明是无法在自然中生存下来的。
作为小林敦的参照, 卡茜的经历截然不同。 她在画眉田庄长大, 文明教化已经内化为她性格中的一部分了。 她很了解自己在身份上的优越。 第一次见到哈里顿时她是有好感的, 一旦得知哈里顿的身份后, 她便立刻瞧不起他了。 由于父亲对他的宠爱与宽松的管教, 她保留着热爱自由的天性。在被希克厉设计与小林敦结婚留在呼啸山庄后, 她敢于反抗, 而不是像小林敦一样懦弱。 当她意识到自己的爱情后, 也敢于挑战希克厉。 最终, 她收获了幸福。
由此可见, 具有文明属性的人在自然中生存是可能的, 但是要勇于摒弃对自然原始天性的偏见, 并且吸取其中的有益成分。
从以上三组对照, 我们对何为自然, 何为文明, 以及它们各自的属性都有了一定认识, 对文明与自然互相接触时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式也有所了解。 除了从相似或相反人物的性格、命运的对照进行分析, 笔者还发现了小说中融合自然与文明的三次直观的尝试。
1.卡瑟琳与林敦
小说中自然与文明的第一次尝试是卡瑟琳与林敦的结合。 卡瑟琳向往文明, 她为了和林敦结婚, 不惜掩盖了自己的天性。 尽管她在画眉田庄久久凝视呼啸山庄, 她向往自由, 但她最终还是自愿地束缚自我。 林敦性格温和, 甚至有些怯懦。 夫妻之间表面上是卡瑟琳强势, 林敦对她百依百顺。 实质上, 卡瑟琳却下意识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 而让于林敦, 以符合她的身份。 在这里, 自然放弃了自己的天性, 几乎完全屈从文明。 于是就形成了内在与外在的剧烈冲突。 他们不幸福的婚姻关系正说明了这种融合方式的破裂。
2.希克厉与伊莎贝拉
伊莎贝拉倾慕希克厉, 希克厉为了复仇就诱拐了她, 二人私奔了。 伊莎贝拉希望通过依从于希克厉来化解恨与获得爱。 很快就证明她错了。 伊莎贝拉并没有得到她渴望的生活, 他遭受丈夫的虐待, 而且失去了兄长的爱与支持。最终, 伊莎贝拉又逃到文明社会里来了, 并且生下病弱的儿子。 第二次尝试无疑也是失败的。 , 这次文明顺从于自然, 而由于文明本身较脆弱, 又缺乏反抗能力, 也就只能以悲剧告终。
3.哈里顿与卡茜
第三次尝试是哈里顿与卡茜的结合。 卡茜由于文明教化的影响, 便因哈里顿低下的身份和粗俗的举止而对他产生偏见, 甚至嘲笑哈里顿渴望习得知识的愿望, 导致哈里顿放弃。 这似乎是希克厉被文明拒绝的重演了。 小说在这里有转折。 当卡茜被希克厉囚禁在呼啸山庄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 她透过哈里顿粗俗的举止看到他善良的内在, 便渐渐放下了自己的偏见, 真诚地向哈里顿道歉, 并且教哈里顿识字读书。 而哈里顿本身也心地善良 (始终保持了善良) , 他克制了他暴躁的脾气, 原谅了卡茜。 二人这次最终走到一起。在这次尝试中, 文明抛弃了对自然的偏见, 也敢于反抗, 同时也承担起教化的责任。 正如卡茜发现了哈里顿自然天性中的美好品质, 教他读书写字一样。 自然则摈弃了自身暴躁易怒的特质, 勇于向文明靠近。 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下, 实现了自然与文明的和谐。
以上三次尝试可以看出无论自然还是文明, 单方面的示弱, 甚至摒弃自身都是不当的。 只有在保持自身优势, 去除自身缺陷的基础上, 二者才能实现融合。
现在, 对于本文开始的问题也就可以作出解答了。 小说最后让他们二人以及希克厉与卡瑟琳一起生活在画眉山庄其实就可以看作一种暗示———自然最终还是要向文明过渡的。 首先作者对单一的文明和单一的自然都不是全然肯定的, 因为无论是单一的文明还是单一的自然都存在缺陷, 而且文明并不是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这些身份等级, 也不是物质、金钱的代言, 真正的文明是知识精神的崇高。 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几乎不可能出现倒退的可能性。 作者身处在一个工业革命、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 自然社会受到巨大的冲击。 在此过程中, 出现种种困惑是必然的。 通过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及情节发展可以看出, 因为文明过于脆弱而难于抵抗侵袭, 而自然有时又过于狂野而不理智, 所以无论是自然迁就文明, 还是文明迁就自然, 都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既然自然注定要走向文明, 那么只有双方互相配合———由文明对自然施以恰当的教化, 而自然要帮助文明解放部分的天性, 才能实现顺当的过渡。 在此过程中, 二者都不必摒弃自身, 而应实现有保留的进化。
此外, 有人依据艾米莉一生几乎生活在荒原而认为她倾向于自然, 笔者并不十分赞同。 诚然, 在霍沃斯的生活形成了她的荒原特质。 但是从心理上看, 一个因身体不适应外界而只能生活在荒原的人真的不向往外面的世界吗? 鄙陋之见, 仅供参考。
摘要:从小说《呼啸山庄》中可以看出自然与文明二者的对比, 在自然与文明二者中, 小说并不是倾向于返回自然, 而是在探讨从自然向文明过渡的时候应该到达怎样的文明和怎样到达文明的问题。
关键词:自然,文明
参考文献
[1]艾米莉·勃朗特.方平译.呼啸山庄.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11 (第1版) .
[2]高万隆, 孙靖, 刘富丽, 赵学峰.艾米莉·勃朗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12, 第1版.
[3]梁昕.建构和谐世界——评〈呼啸山庄〉中自然与文明的关系.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6.5, VOL28 (3) .
自然主义主题 篇2
教育目标:
整体构思: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准备工作: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搜索展现不同年代年轻人青春风采的经典影视片断; 3.搜集并筛选展现本班同学青春风采的活动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引入主题
1、播放《相亲相爱一家人》作为背景音乐,展现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的照片
在开始今天的主题班会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照片!
2、播放我们班的presentation视频,同时引入班会主题
照片虽然不多,但相信足以引起大家的美好回忆,同学们是否现在感慨颇多呢?(播放presentation视频)
现在大家看到的视频是我们071416班视听说的group work。在大三第一学期的最后一节视听说课,我们班的电脑高手给了全班一个大惊喜。而且他们组上台唱了《萍聚》,那时很多同学都哭了。因为做presentation的过程非常辛苦,尤其越往后的小组压力越大,有时碰到考试或其他科目的presentation要准备时,小组成员很难聚齐,通常晚上十点之后才有空,因此经常排练到十一二点。一个多月的准备就为了不到四十分钟的展示,但是当看到这个视频时,所有的辛苦、委屈、不满都烟消云散。因为在集体活动中,收获更多的是快乐与荣誉感。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谈谈集体与个人,我们班会的主题就是we are one, 我们是一家人!第一次走进我们班的教室,看到奖状,心想:哇,好多!读了这么多年书从没在哪个班看到这么多奖呢。说明在过去两年里,我们班确实叱咤风云啊!而这些荣誉有在座每位同学的努力付出,是集体力量的结晶,相信大家为之自豪!
二、眼观心想
1、观看视频《五官争功》
(现在有镜子的同学照照镜子,没镜子的同学想想,我们每天照镜子就知道,我们的五官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他们本是一家人,那今天我们来看看视频中的五官是如何争功的,并请大家思考,如果让你五者取其一或舍其一,你如何取舍,为什么?之后请每个小组各一名同学来谈谈感想)
2、请同学谈谈他们的想法
3、总结:同学们都说得不错。视频中五官只顾争功,不顾全大局,其实呢,五官各有
其特定的功能,是不可或缺的。而我们每位同学长相不同,性格各异,有些同学擅长专业知识,有些同学擅长文体活动,有些同学积极向上,有些同学默默付出…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永不干涸,正是大家协心同力,共创了优秀的 0805班,所以希望在接下来的拔河比赛,广播操比赛,公开课上,同学们一如既往,为班集体再做贡献!
三、游戏环节(背景音乐:《We Will Rock You》)
1、介绍《盲人游戏》的游戏规则:首先,我们将在特定的位置上放一瓶饮料,参赛的同学蒙上眼睛之后,站在起点转三圈,然后听从同组另一名成员的指令,如往左走三步,往前一步等,绕过障碍先拿到饮料者获胜
2、获胜小组赢得饮料,落败小组派一名代表为大家讲讲这两年来班集体活动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或令你感动的小故事。(背景音乐:心愿)
3、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讲述,大家心里肯定涌起往昔美好时光。有缘千里来相聚,相信自己,相信同伴,团结一致,定能获得胜利!
四、结束语(背景音乐:《仰望星空》)
1、小故事:地狱与天堂
牧师请教上帝:地狱和天堂有什么不同?
上帝带着牧师来到一间房子里。一群人围着一锅肉汤,他们手里都拿着一把长长的汤勺,因为手柄太长,谁也无法把肉汤送到自己嘴里。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绝望和悲苦。上帝说,这里就是地狱。
上帝又带着牧师来到另一间房子里。这里的摆设与刚才那间没有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人们都把汤舀给坐在对面的人喝。他们都吃得很香、很满足。上帝说,这里就是天堂。
同样的待遇和条件,为什么地狱里的人痛苦,而天堂里的人快乐?原因很简单:地狱里的人只想着喂自己,而天堂里的人却想着喂别人。
主题馆:把自然请回庭院 篇3
历届世园会,主题馆作为展会主题的主要承载者,往往匠心独运,担当着标志性建筑物的角色。青岛世园会的主题馆也不例外。
不同的展馆,不同的主题
青岛人的一天是怎么开始的?
在1号馆第一层的中厅(5号区),幕墙上大小不一的显示屏上,循环上演着青岛人的生活,这里要展示的主题就是“青岛人的一天”。下面的芦苇荡,似乎在告诉参观者这座城市原本是一个小渔村,人们的生活也是日出而渔、日落而归。那些早已熟悉了现代青岛人用塑料袋拎着啤酒回家,喝啤酒、吃蛤蜊的生活的人们,也许会在这里看到以前青岛人不一样的生活。
1号馆入口处的电子导览设备上,清晰地标注着该馆三层的走线导览。第一层展示自然,由“天降繁华区”、“天工造化区”、“踏海寻梦区”、“观海听潮区”和“青岛人的一天”组成;第二层讲述文化,包括了“轴心时代”、“齐鲁智者”和“多样文化”;第三层体现未来,主要是“青岛的海洋梦——中国梦”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青岛世园会主题馆馆长王轶强向本刊记者介绍,天降繁华区由1万朵花形成了一个穹顶;天工造化区通过半环幕影院的视频,展现了青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踏海寻梦区和观海听潮区的主题都是海洋,其中青岛港的发展历程则在告诉人们,这个城市是因港而兴;青岛人的一天,展现的则是人们如何在自然中生活。
每一个区域和每一层都有着不同的展示主题,每一个展馆的主题也不一样。1号馆是自然生活馆,2号馆是360度碗幕影院,3号馆是花艺竞赛中心,4号馆是海尔智慧生活馆。四个展馆犹如相连的花瓣,但馆与馆之间却不都是互通的。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四个展馆共有8000多平方米的地下室,在地下互通,但在地上,只有1号馆和2号馆相通,其他展馆各自独立。
一切顺乎自然的东西都是美好的
在青岛世园会的7大主要场馆中,把“让生活走进自然”的主题诠释得最好的展馆,无疑就是主题馆。
建筑依山而建,因地制宜,顺应自然,没有丝毫的突兀感,这也正是青岛世园会主题馆区别于历届世园会主题馆的独特之处。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就说过,一切顺乎自然的东西都是美好的。在王轶强看来,“将主题馆设置在世园会的最北端,也拉长了观众游览的距离,位置的选择非常科学。”
展馆的屋顶是种植屋面,植有草皮和花木,全部绿化覆盖。所以,这朵盛开的“月季花”,绽放的是绿色的花瓣。就位置和外观而言,整个建筑与百果山自然融合,带给人一种山水、建筑、景观和谐的美感。据主题馆设计师杨宁介绍,展馆顶部设计成飘带的形式,如同蜿蜒的黄河,正是这条“母亲河”孕育了齐鲁大地的文化。
作为主题演绎中心,1号馆对主题的诠释还体现在,它通过最先进的声光多媒体技术,PPT、多媒体视频、LED灯光、投影等技术,将青岛的历史文化、海洋文化、自然美景、生活风貌,以及齐鲁文化等更立体、更直观地展现出来,将“青岛印象”印在参观者的脑海中。
世园会最重要的就是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花卉和花艺。3号馆作为时尚花艺馆,也将是花艺竞赛中心,其主要的功能就是进行花卉展览和花艺竞赛。王轶强说,在世园会开园之后的184天时间里,时尚花艺馆将举办牡丹展、洋兰展、月季展、菊花展等10个主题11个项目的国际园艺竞赛,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花卉园艺,与世界最先进的园艺技术相互交流。届时,这里将会百花齐放,形成一片花的海洋、花的盛宴。
这一切都迎合着主题馆布局的两个核心理念,那就是“将自然请回庭院”、“让我们的家园成为宇宙的花园”。
高新技术汇集的中心
在青岛明媚的阳光照耀下,采用了光学色彩原理的主题馆立面,会随着光照角度的变化,呈现出渐变的七色光彩。要实现这一效果,难度在于要测算好阳光的角度。
就建筑材料而言,主题馆采用的是地上钢结构、地下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立面形式为双层幕墙加铝板,里面有两层玻璃丝棉,一层用于保温,一层用于吸音。这也让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体量庞大的场馆变得“轻盈”,“减轻了场馆的重量,而且立体感十足”。主题馆项目部的相关安装负责人介绍,“所有的钢结构材料都要根据设计原型,通过3D软件,做出三维效果的模型后,再对照模型铸造框架所需的钢材。”据悉,展馆主体共消耗钢材2000多吨。
除了建筑的外观,光的应用在主题馆内部也无处不在。据悉,整个主题馆30%的照明是靠太阳光,1号馆和3号馆也都采用“光导照明”,用特制的光导纤维,将外部阳光转入馆内。“引进来并不需要太阳能的储存和转化,也不需要灯泡,而是直接将太阳光拿到室内来用,这种照明占总量的三成,将大幅度降低场馆的照明耗电量。”
被称为“清水混凝土诗人”的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认为,“我所追求的是这样一个空间:对外封闭,但通过光线在内部造成戏剧性效果。”所以,安藤忠雄在自己的建筑成名作《住吉的长屋》中,将自然还原成光、风、水、空气等元素引入中庭,在有限的空间中完成了一个“微型的宇宙”。而承载着花卉展览和花艺竞赛任务的3号馆,无疑对光的应用也非常讲究。“通过光导照明,将光的折射聚集到一个发光容器中,然后散射到场馆里,节电、节能。”王轶强说,这也是当今建筑领域的新技术。
作为创新点最集中、施工难度最大的场馆之一,主题馆也是多种高新技术汇集的中心。
高12米、直径约37米、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的360度碗幕影院,有着现代科技带来的直接的视觉冲击力。360度碗幕影院是主题馆的一大亮点,位于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2号馆,参观者只要站在传送带上,就可自动环绕一周,通过360度的环形帷幕与弧形碗幕,观看由宇宙、冰川、自然景观和花海等内容组成的相关影片。王轶强向记者说道,它的模式类似于上海世博会的沙特馆,但其技术难度并不亚于沙特馆所采用的相关技术,而且对于世园会来说,这是首次采用该技术。“碗幕将20多个投影仪由电脑屏幕拼接而成,而且要实现完全的无缝对接,技术难度非常高。”这种技术仿佛一下子让人联想到了好莱坞电影《地心引力》的制作模式。
在场馆构造内部,供水管线加上了中水处理设施,废水在经过无害化处理后,虽然不能直接饮用,却可以用于花卉的浇灌和冲洗,节约了水资源;燃气三联供则是为了更充分地利用燃气。据了解,目前利用燃气发电,只是利用了燃气能量的约40%,而实现对尾气等的充分利用后,利用率将达到90%以上。
据悉,整个主题馆在设计和施工中,共引进了包括燃气三联供、光导照明、雨水利用系统等在内的50多项国际、国内领先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低碳环保”的绿色理念也由此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这个由青岛建筑设计院和荷兰UN Studio事务所合作设计完成的主题馆,从设计、施工到2013年10月份竣工,耗时近两年的时间。这朵盛开的“月季花”也果然不负众望,成为了集中展示世园主题的主要平台和标志性建筑物。它无处不在地展示着“让生活走进自然”的理念,通过科技的“梦幻”和花卉的“灿烂”带给人们更真切的自然体悟和不一样的世园体验。
民族艺术歌曲的爱国主义主题 篇4
所不同的是, 中国的民族艺术歌曲以爱国情为“主旋律”;外国的艺术歌曲则以爱情为“主旋律”。例如意大利的艺术歌曲《我亲爱的》、德国的艺术歌曲《爱情的喜悦》、奥地利的艺术歌曲《纺车旁的葛莱卿》等, 无不以爱情为主题。至于歌剧咏叹调选段《我的太阳》 (《罗密欧与朱丽叶》选段) 、《今夜无眠》 (《图兰朵》选段) 等, 爱情的成分就更加明显了。而中国的民族艺术歌曲, 虽然也有如《教我如何不想他》、《我住长江头》、《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 (歌剧《小二黑结婚》选段) 等爱情主题, 但并不很多, 占主导地位的, 是爱国主义主题。
中国民族艺术歌曲爱国主义主题的表现, 取得了高水准、全方位、深层次的艺术成就, 成为我国民族艺术歌曲的一条红线、一道彩虹。
一、爱国主义主题的思想高度
爱国主义是人类自有国家以来最伟大的情感和最高尚的道德, 也是中国人民传统的思想和美德。“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苟令国家生死已, 岂畏祸福趋避之”、“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 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准则。中国的民族艺术歌曲, 同样继承了这一优秀传统, 在爱国主义主题的开掘与拓展上, 不断提升其品格与内涵, 并不断登上不俗的思想高度。
中国最早的艺术歌曲, 可以追溯到汉末蔡文姬 (琰) 词曲的《胡笳十八拍》, 这可视为是声乐套曲, 共收18首歌曲, 抒写了国破家亡和战乱之苦, 所谓“蔡女昔造胡笳声, 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 汉使断肠对客归。” (唐·李颀:《听董大弹胡笳》) 到宋代, 著名词人姜白石 (夔) 根据1161年金主完颜亮入侵扬州, 屠城三日的史实, 作词谱写了歌曲《扬州慢》, 抒发了“自胡马窥江而去后”的激动情感与“波心荡, 冷月无声”的慨叹之情, 其忧国之情, 溢于言表。近代的歌曲《苏武牧羊》和根据岳飞的《满江红》谱写的歌曲, 也都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名曲。
“五四”运动之前, 被誉为中国“学堂乐歌之父”的沈心工就奏响了中国现代艺术歌曲爱国主义“主旋律”的“序曲”。从1903年到1919年的16年间, 他先后创作出许多艺术歌曲, 其中的《同胞同胞须爱国》、《黄河》、《美哉中华》等, 都跳动着爱国主义的时代脉搏。
“五四”运动时期, 中国艺术歌曲的爱国主义主题更加鲜明。由易韦斋作词、萧友梅谱曲的《问》, 发出了“你知道今日的江山, 有多少凄惶的泪”的感慨, 充满了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忧虑。由赵国钧作词、萧友梅谱曲的《五四纪念爱国歌》, 发出了“壮哉此日!壮哉五四!”的爱国主义呐喊。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 《大刀进行曲》、《在太行山上》等一大批爱国歌曲应运而生, 其中尤以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与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代表, 后者还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新中国成立以后, 一大批歌颂祖国的艺术歌曲争奇斗艳, 《我的祖国》、《祖国颂》、《歌唱祖国》、《我爱你, 中国》、《我的中国心》等, 深受国人喜爱, 全国人民唱响了爱国主义的“大合唱”, 艺术歌曲的思想高度, 令世界瞩目。
二、爱国主义主题的题材广度
我们不仅有直接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的《祖国赞美诗》、《中华大家园》、《红旗飘飘》、《爱我中华》等歌曲, 而且有通过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来表现热爱祖国之情的《黄河泰山》、《珠穆朗玛》、《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谁不说俺家乡好》等优秀的艺术歌曲。题材的广度也是举世闻名的。
三、爱国主义主题的情感深度
中国民族艺术歌曲在表达爱国主义情感方面, 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例如《生死相依我苦恋爱着你》, 就以小见大, 别开生面。紧紧围绕一个“爱”字, 把爱国之情写进“血肉”里, 将“痛苦”与“幸福”、“微笑”与“泪花”并列, 强调的正是“儿不嫌母丑, 狗不嫌家贫”的赤子之爱。
大自然主题作文 篇5
吃完饭,短暂的休息之后,我们决定去董永公园散散步。这可正合我意,自打从紧张的复习开始,我就一直没有机会出去见见世面了,我开心的就像只小鸟。
刚踏进大门,就有几只小麻雀叽叽喳喳的从我的头顶飞过,我想他们一定是唱着歌来欢迎我的。走着走着,我发现路边的梅花开的正艳,我不禁凑上去用鼻子嗅嗅,他那淡雅的幽香令我不禁想摘上一朵。来到公园深处,有着一片树林,可以清晰看到鸟雀们筑的巢,脚下的芳草散发着淡淡清新的气息,不由得使人心旷神怡。树叶静悄悄地趴在树上睡着,旁边的小草也在这样一个凉爽的树荫下甜蜜的酣睡着,只有我轻轻地呵护着她们,享受着这样一份和谐。
妈妈不说我也知道:这是难得的时光,就应当闻闻芳草,亲亲自然。
一片小型水帘映入眼眸。清凉的水流不断倾泻,发出悦耳声音。仿佛也在吟唱不朽的韵律,最终,他们一齐欢跃的奔向平静的湖水。“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看到这幅场景,谁不想钓上一竿呢?自然世界此刻是如此的美丽:到处放射着明媚的阳光,到处炫耀着五颜的色彩,到处飞扬着悦耳的鸟叫虫鸣,到处飘荡着令人陶醉的香气。
亲子主题游 带孩子亲近大自然 篇6
“大自然带来了知识和健康。”
受访者:小亥女34岁设计师
带孩子出去玩是个很头疼的事情。游乐园人太多,随便一个游乐设施都需要排很久的队,去外地旅行又会因为没有新鲜的方式显得太雷同。所以当朋友介绍了亲子采摘游后,小亥觉得这个方法很好,可以带孩子熟悉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而且也是一种很新鲜的旅行方式。
第一次采摘游是在成都近郊的一家果园采摘桔子,离家比较近,可以自驾车前往。刚到果园,儿子三三就迫不及待地>中向了桔子园区,园区里的桔子树都很低,对于年纪偏小的孩子也非常合适。“妈妈,你看我采了好大一个桔子!”“爸爸,我们来比赛看谁采得多!”三三快乐的声音在整个桔子园里飘荡,为了让孩子更有成就感,小亥和丈夫都故意采摘得很慢,还不时装出很笨的样子向他“请教”:“哎呀,妈妈不会采桔子,你教下妈妈。”三三因此更加开心,一边摘,一边教爸爸妈妈,最后还摘了一个最大的桔子送给爸爸妈妈。采摘结束后,小亥和三三带着战利品去果园主人处,按照市场价格称重付钱。
第一次采摘游顺利结束后,现在每逢节假日,小亥都会带三三出去来一次采摘游,草莓、苹果、蔬菜都是采摘的对象。三三现在已经深深迷上了采摘游,“他可以在大自然学到很多的东西,而且由于经常在户外,身体也比以前健康得多了。”这是最让小亥开心的意外收获。
亲子游须知
1地点选择:了解近郊的农场或果园。去之前最好能先打电话咨询一下行车路线、价格等基本情况。如果不想去太远,成都周边有一些果园和农家乐都开设了采摘项目,可以带孩子一起去。有些地方需要购买门票,门票里包含了最低购买量,而有些地方采摘的水果要按斤售卖,因为新鲜,价格一般要比市场价稍高一些,这些都得先打听清楚。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采摘的地方是农家园地,一定要经过主人允许再采摘,禁止偷偷行动。
2采摘技术了解:在你确定好地方后,就要了解自己即将要进行采摘的项目是什么,例如是水果还是蔬菜。大多数去采摘的家庭都会带很多战利品回家,所以要咨询一下农场主人,看用什么方式采摘最能保持其新鲜度。因为有不少植物有毒,并且农田里的水果和蔬菜都喷过农药,切忌让小朋友自己随意进行采摘和食用。
3时间选择:和其他旅行方式相比,采摘游是最看中季节性的旅行方式,通常春季和秋季是最适合进行采摘游的季节。事先打听好蔬果成熟时间,选好最佳时间前去。否则很容易兴致勃勃前去后发现没有成熟的蔬果供你采摘。
4细节准备:不是每个地方都提供采摘工具,父母应该咨询该地是否有采摘工具再进行相应的准备。同时还要准备相应的外出用具,例如夏天的防蚊贴,孩子的太阳帽等。
亲子游路线推荐
亲子游不仅仅只有采摘游,选择让孩子更快乐的方式出行,让孩子感受到一家人在一起的温暖,才是亲子游的关键。
成都周边游:
成都-合江镇:合江镇是成都周边最适合采摘草莓的地点。如果时间充足,可以早上从成都出发前往黄龙溪,在黄龙溪游览吃过午饭后,前往合江镇采摘草莓。
成都-天台山:天台山是成都周边比较成熟的野营地。从成都出发车程只需要带着孩子从成都前往天台山野营,最好的季节是夏天,可以看到不少萤火虫。天台山有专门的露营区域,可在露营区统一露营。
成都-黑龙潭:从成都开车到黑龙潭车程约一个半小时,可和孩子在黑龙潭进行钓鱼、烧烤露营等亲子游乐项目。
出境游:
澳大利亚Mowbray Park农场游
Mowbray Park离澳大利亚最大城市悉尼1小时车程。汽车、火车或巴士穿梭,提供每周7天从悉尼到农场的往返交通。可以带孩子参加草垛捉迷藏游戏,喂养牲畜、各种宠物和袋鼠,参观动物幼儿园、亲手挤牛奶、收集鸡蛋、看猪表演、牧羊犬表演、剪羊毛等。
香港迪斯尼&海洋公园专线旅游
带孩子去迪斯尼的梦幻世界感受未来世界,去海洋公园了解海洋的神奇。
Club Med民丹岛度假村
位于印尼的民丹岛是世界知名旅游圣地。度假村周围是美丽的沙滩,适合家庭一起享受阳光,洁净的海水非常适合游泳和潜水活动。度假村内有专门的儿童设施和儿童俱乐部活动,可以为从2岁到11岁各年龄段的孩子提供照顾,做各项课程和活动。在度假村里不但父母能够自由地放松,孩子也可发挥其本性及潜力。
东京迪斯尼、大阪环球影城主题乐园游
自然主义主题 篇7
关键词:视角,主题,意义,价值
“围城”这一主题寓意颇深,既象征着人生的走向即人生处处是“围城”,只不过是从一个城到另一个城的过程,也象征着整个社会本身也是一座巨大的“围城”,每一个人都生活在里面。随着妇女解放运动在西方一些国家取得成功,使得中国的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女权意识在国内得到了全面的升华,“女性主义”理论登上了历史舞台,倡导女性觉醒。《围城》是钱钟书站在男权视角下,表现出男性对女性的歧视,男性对女性的偏见。而我们恰恰应该从女性主义理论视角,去重新解读《围城》。
1《围城》主题的内涵与价值
1.1《围城》主题的内涵
小说《围城》中呈现出的纷繁复杂的角色在共同展示着一幕幕的恋爱与婚姻的现实,我们可以感受到有一座无形的“围城”将每个人牢牢地圈在其中,正如作者借用苏小姐的口说出的:“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笔者认为“围城”这一象征意义其实是作者对人们的整个人生境遇的形象概括,无论是小说中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还是广大的读者,读来都能够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围城”内涵,既纠结又无可奈何,只是隔了一道城墙,却是不同天地。
从关照人的现实角度出发,“围城”可以界定为现实中的束缚与进退两难的境地。用比喻的手法来讲这“围城”就相当于用金丝密线织成的网,也许有的人是自投罗网,将自己困在其中,无力挣扎。也许有的人是无意闯入,再难回头。这也象征了一种人生情境,这种情境的主体是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具体生存方式、情感态度、独特性格类型、人生价值取向等等都是对“人生”——这一既共性又个性的情境的具体诠释。其实从读者角度解读《围城》,它又是一部残酷的悲剧,象征了一种“围城心境”的悲剧心理,“围城心境”不仅指每个人对婚姻和事业的看法,更是上升到了人生哲学的层次,即矛盾的心理,在城外的人渴望人生能够一帆风顺,达到自己预想的效果;而在城内的人当希望落空后产生的失望、怨恨,转而又在痛苦中重新扬起他们希望的风帆,又再一次带着满腔热忱投入到一个无穷无尽的追求和奋斗的循环过程中。
主人公方鸿渐就生活在“围城”之中,兜兜转转,历经坎坷之后,才发现人生何处都有“围城”,归国轮船的船舱里,上海的孤岛上,内地的三闾大学,都无疑是一座座的“围城”,甚至连婚姻家庭生活也难逃捆绑,将他牢牢地困在其中。他成为了精神生活的“流浪者”,灵魂无所依托,没有一处可以让他栖息的净土,都被纷繁的琐事所霸占,他彷徨又无奈,渴求在出没于一个又一个的“围城”时能找到一片净土。可现实是残忍无情的,一次次让他从幻想的峰巅跌入现实残酷的谷底,可他执拗的性格又驱使他继续奔波追求,却总也找不到理想的乐土。到最后他的婚姻、事业、爱情都沦为了一场幻影而已。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方鸿渐从始至终都处在一种被现实社会所束缚,进退两难的人生情境中,“围城”就像一个怪圈,总也走不出。这个怪圈既是社会本身,也是生活在圈里的每个人自己不断搭建起来的。
就“围城”的内在含义而言,这座城堡也象征了中国人的脸面。所谓的“中国人的脸面”就是中国在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身上特有的品质,而它的本质却是羞耻观,是中国人在处理事情的关系中所维护的一种穷讲究的状态,实质却是自我掩饰或安慰罢了。方鸿渐的遭遇其实影射了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为脸面观而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的。没有得到的时候迫切地去追求,而获得的时候又为其所累。《围城》不仅仅是想表现以方鸿渐为代表的人们进出“围城”而无结果的一种状态,而是想揭示人生这一大的命题,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我们凡事不可期求太圆满,也无法做到零差距,唯一能做的只能是用努力缩短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所以“围城”所传达的内涵象征了人间万事,已上升到形而上的哲学高度,俯视人生。
1.2《围城》主题的价值
柏格森说:“再也没有比虚荣心更浮又更深植的缺点了。人们给虚荣心造成的创伤从来算不得很严重,然而创伤却不愿医好。”《围城》将这句话的内涵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围城》通过幽默俏皮,极具讽刺性的语言,揭露了人性的弱点,就是虚荣,而且这种虚荣很普遍,不仅体现在小说中,而且象征了整个中国人的通病。小说中的每一个人,无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身上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他们那颗鼓胀的虚荣心。比如,三闾大学的教授们一谈起往日的光辉事迹,无疑都会虚假的感叹,汪处厚说:“这算得什么呢?我有点东西,这一次全丢了。两位没看见我南京的房子——房子总算没给日本人烧掉,里面的收藏陈设都不知下落了。”诸如此类的话,这些教授们不仅耳熟能详,而且自己也会习以为常地说出来。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就像叙述一件事实那样自然流畅。在这座“围城”里,每个人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出了他们那颗鼓胀的虚荣心。无论是有学历的知识分子,还是生活在市井的小民,都验证了人性虚荣的这一普遍弱点,证明了人类是有劣根性的。它在人们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蒙蔽了人类的双眼。而小说恰恰通过“围城”这一主题,将人类这种弱点赤裸裸地揭露了出来,这也是《围城》主题意义的价值之所在。
2《围城》主题对女性价值意识的影响
在“围城”这样一个主题下,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女性人物,她们都在社会的围城中,或是在自己亲手砌起的围城里生活着,有的人想走出来,有的人想进去,周而复始。但是不乏一些新鲜的元素在里面,在众多的女性中有一些受到文化的冲击具有超前意识,我们从女性视角下看,她们已经具有了女性价值意识,即女权主义所要求的,在社会中男女权力应该平等,只有赋予男女同等的权利,才可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去创造社会价值,追求精神价值。
比如苏文纨,她是一个接受西方文化熏陶的新女性,她不再像中国传统女人唯唯诺诺,没有话语权,而是众人面前尤其是男人面前毫不掩饰地显示自己的才华,以获得男人的称赞,女人的羡慕。孙太太说,苏小姐替中国争面子,人又美、又是博士,这样的人去哪里都找不到;鲍小姐称,苏文纨是“苏东坡的妹妹——才女”;沈太太说“无怪认识的人都推你是天才”,这种种的夸赞,都侧面突出了苏文纨是一个具有真才实学的女知识分子,在这一角度上,女性已经和男性站在了平等的地位上,这就是女性价值意识觉醒的一个表现。
而方鸿渐,一个在国外留学多年的人为了能在家人面前抬起头,在外能名正言顺地找到一份工作,不惜用一张假文凭来蒙混过关,给自己用一纸假的文凭贴上博士的标签。还有三闾大学的老师们,他们上上下下都挂着科学家、教授的头衔,打着博士的幌子到处招摇撞骗。这具有讽刺性的对比,着实让人觉得可笑,男性本是男权社会的主导人物,却披着虚伪的外衣来蒙蔽世人。相比之下,我们不得不对《围城》中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女性感到佩服与敬仰,她们在那个相对落后,思想封闭的社会,主动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修养,使她们成为男权社会中鲜明的女性代表,给男权社会中的男性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是女性追求平等权利进步的标志,也是当时代女性价值意识的觉醒。
在中国传统的意识里,女性一直处在被歧视的地位,大多数女性往往会在男性面前不自觉地压低自己的地位,认为本该如此,满足于自己已有的家庭地位。其他公共领域,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这个大坏境中,女性更是处于微乎其微的地位。所以女性在表现自己的社会地位、身份和角色的同时,承受着社会不平等的对待,这是对女性性别歧视的表现。小说通过“围城”这一主题深刻批判了传统女性观,为新时代具有知识,要求平等,拥有话语权的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呼唤女性价值意识的提升与觉醒。
3《围城》主题的现实意义
《围城》是一部具有讽刺意义带有批判现实目光的杰作,它将“围城”这一象征意义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上升到比生活更高的层次,即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作者精心打造了的“围城”环境中,我们看到了“围城”中的人们一次次从理想落入现实、从希望走入失望、从欢乐走向痛苦的种种困境,将城里和城外的人都描写得淋漓尽致。《围城》中虽有对女性进步的肯定,但更多的是对女形象现实的批判,她们大都是急于把男性“围”进自己婚姻的“城”里。因为在当时的父权社会,她们已经被社会规定了性别与社会角色。无论是海外归来的知识女性,还是粗野妇人,她们最终都逃不过婚姻的牢笼,围住男性,建起一座婚姻的城。
《围城》通过各种人物角色,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钱钟书为我们展现了一种现实的人文关照。小说中的人物在现实中都是可以还原成某个特定的或者是某一类人,从读者的角度,既可以感受到当时现实社会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心理,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发人深省,我们在表象上看到更深刻的内涵,更能引起我们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思想中落后因素的反思。《围城》的主题蕴藏着多层含义,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女性在“围城”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权利,还只是男性的附属品,家庭角色的象征。相对于女权主义,作者可能更多表现的是男权意识。《围城》中揭露的丑的现实并不是什么“反封建”,而更多的是对现实的一种批判,钱钟书刻画的“围城环境”和“围城人生”其实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它的主题意蕴深刻丰富,极具现实批判精神,从爱情、婚姻的小层面上升到世间万物这个大的命题,揭示了人生就是一个无尽期,无休止的追求、奋斗的过程,始终处于“围城”状态,并暗示了中国在文化层面上对异己文化的排斥,也是一座古老而根深蒂固的“围城”。
综上所述,“围城”这一主题无论是对当时还是现在,影响都是深远的,既反映了一个时代背景下一群人的生活状态,又展现了在那个时代下女性意识的觉醒。正如全文最后一句话:“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这种冷峻的客观的对现实的批判都反映了世事的苍凉与变迁,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反思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郑丹丹.女性主义研究方法解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美]詹尼特·克莱妮.女权主义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3]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4]李健吾.重读《围城》[J].文艺报,1981.
[5]周锦《.围城》研究[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
[6]高月娟.谈《围城》的主题意蕴[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1996.
自然主义主题 篇8
一、 男权意识在小说中的体现
《呼唤》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爱情的家世小说, 作为十九世纪末期澳大利亚人生活的剪影, 它不可避讳的表现了男权社会对澳大利亚女性的压迫以及女性对男权的屈服与顺从。在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体现了男权意识的情节, 考琳·麦卡洛通过这些情节展示了澳大利亚妇女在男权的压迫下没有自由和人权的悲惨生活。
伊利莎白的父亲詹姆斯是苏格兰基督教长老会的长老, 她是一个被精心培养出来的长老会教徒, 从记事起就一直受她父亲和牧师默里暴君版的统治。作为家里最小的女儿, 她一直像一个女仆一样照顾着她的父亲, 而且他的命运早已决定——待字闺中, 侍奉父亲, 直到他老人家过世。然而, 亚历山大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他花了一千英镑向詹姆斯买一个符合他要求的妻子, 伊利莎白没有拒绝的权利, 被她的父亲卖给了亚历山大当他的妻子。在男权的压迫下长大的伊利莎白就这样离开了一直生活的苏格兰来到了澳大利亚。
跟以前相比, 伊利莎白在澳大利亚除了物质生活比以前好很多以外, 其他的并没有什么改变, 只是压迫她的从“父权”变成了“夫权”而已。亚历山大是一个绝对的独裁者。他从来不会考虑妻子的感受和意愿, 一直都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伊利莎白身上。“实际上, 什么事情都是他说了算——两个女仆应该选谁, 她应该穿什么衣服、什么颜色、什么款式, 都有他决定。香水是他喜欢的牌子, 珠宝首饰更是她的钟爱之物。”[1]他是如此的独断专行, 在他的压迫下, 伊利莎白根本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她所要做的就是顺从。
有压迫就有反抗。在无处不在的男权意识的压迫之下, 女性自我意识很快就要觉醒了。
二、 女性意识的觉醒
作为一个传统的苏格兰女性, 伊利莎白在故事的开始是一个典型的被父权和神权压迫的女性形象, 对于父亲和牧师默里暴君般的统治逆来顺受。但是自从嫁给了亚历山大之后, 她的女性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她渐渐展现出对男女平等和自由的追求。在知道了茹贝是亚历山大的情妇之后她异常的愤怒, 她质问她的丈夫“你可真可恶。峡谷里养着个妓女情妇, 山顶上放着个为你守贞洁的老婆……你置我于何地?”在亚历山大长期的压迫和统治之下, 她深刻的意识到了独立自主的经济对女性的重要性。如果女性不能取得经济上的独立, 就要依赖其他人过活, 既不能享受独立的幸福。所以她在劝告大女儿内尔是说:“……如果你和你的丈夫能全心全意的分享你们的爱情生活, 别的都无关紧要。你有自己的事业。为了这个事业, 你付出了太多太多, 所以绝对不能放弃。如果他想让你放弃, 就不要和他结婚。你永远都有足够的收入过舒服的日子, 所以既要嫁人, 也要继续行医。”
伊利莎白和亚历山大的长女内尔是一个典型的反叛者。她从小就把自己当做男孩儿看待, 当然这跟亚历山大对她男性化的教育不无关系。“她专横跋扈, 好动, 狂妄, 胆大, 坚定, 好奇心极强。”她才六岁, 就认为妈妈的智商只比她的智障妹妹安娜高一点儿。她讨厌被人拥抱、亲吻, 凡是女孩子喜欢的东西, 她一概嗤之以鼻。在医学院开始招收女学生之后, 她毅然决然的放弃了她父亲想让她选择的专业进入医学院。尽管在学校内尔和她的中国同学们受到了老师们和白人男同学的刁难和不公平对待, 她一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用自己的成绩向老师和同学们证明了“有的女人从技术到技能的确非常强大, 完全可以从事传统意义上被男人排除在外的行业。”她用她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女性在那些所谓的男性专属的领域也可以做出傲人的成绩。
三、 《呼唤》的主题意义
考琳·麦卡洛通过《呼唤》构建了很多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 并通过她们的成长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向我们展示了她的女性观。自古以来女性和男性一直处在不平等的地位, 男性一直处在统治地位, 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随处可见。女性就算身份高贵、优秀、能力非凡, 她
们都是被男权社会赋予“第二性”地位的女性。考琳·麦卡洛认为女性应该为了争取和男性同等的对待而奋斗, 要勇敢地追寻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呼唤》呼吁觉醒的新一代女性为了自己的命运与男权抗争, 改变自己出了男性以外“第二性”的身份定位。“路漫漫其修远兮”, 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女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只有长期不断地和男权社会抗争, 才有可能到达一个男女真正平等的新社会。
摘要:考琳·麦卡洛是澳大利亚当代著名女作家。《荆棘鸟》是她最著名的作品, 此书一发表, 作者便一举成名。《呼唤》被认为是“作者继荆棘鸟之后最成功的家世小说和爱情传奇”。《呼唤》中三位主要女性角色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解放充分体现了考琳·麦卡洛的女性观, 作者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描写展示了十九世纪澳大利亚的女性主义的兴起。
关键词:《呼唤》,女性主义,主题意义
参考文献
[1]考琳·麦卡洛.呼唤[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6.
[2]骆晓晴, 向晓红.深潭的呼唤——析《呼唤》中的象征[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
主题博物馆设计中自然光的运用 篇9
公元前五世纪希腊神殿特非尔·奥林帕斯殿的一座保存各种战利品和雕塑等古物的收藏室,就是最早的博物馆。西方普遍认为,古希腊的柏拉图学园和亚里斯多德讲堂就是早期的博物馆。公元前284年,托勒密王朝在埃及亚历山大港创立了亚历山大里亚博物馆。
发展到今天,博物馆不仅是展示、研究和收藏的场所,它还兼具着教育、传播、休闲等功能,同时它还是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社会文明的标志。博物馆建筑设计摆脱了初期的封闭性空间理论后,生硬的古典式庙宇、宫殿建筑转变成为体现文脉、追寻历史、尊重艺术的人性化多元复合建筑。因此,博物馆的自然光设计在现在看来更显重要。
自然光作为自然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影响人们心理变化的最基本、最本质的因素。自然光从人的起源就一直存在于人类的外部环境之中。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们对自然光就如同对空气、水等一样形成了依赖的关系。人们渴望在生活之中感知到自然光的存在,希望通过感知自然光的变化而感知整个自然界、季节气候的变化以满足自身的定位感、场所感和安全感的需要。这种期望已成为人类心理平衡的支点,一旦打破,人们的心理便会失衡,心理健康也会遭到损害。
早在古人学会建造房屋时起,人们就掌握了在屋顶或墙壁上开洞收集天然光来照明的方法。古罗马万神庙巨大穹顶上直径近9m的圆洞和我国民居常用的面积不到一尺见方的亮瓦,都显示了前人采光的智慧。近代著名的建筑大师,如赖特、勒·柯布西埃、路易斯·康等人的许多作品更是运用自然光照明和渲染气氛的杰作。将适当的自然光引进室内用作照明,并且让人能透过窗子看见外面的景物,是保证人的工作效率高、身心舒适满意的重要条件。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太阳的全光谱辐射,是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长期感到舒适满意的关键因素。充分利用自然光的意义,不仅在于获得较高的视觉功效,节约能源和费用,而且还很可能是一项长远的保护人体健康的措施。另外,多变的自然光更是表现建筑艺术造型、材料质感,渲染博物馆主题气氛的重要手段。
主题博物馆区别与一般的博物馆,是特殊的圣殿,是人们体验不同、进行心灵休憩与思考的场所,可谓是承载特殊的场所意义。在我们生活的世纪里,博物馆已经占据了以往寺庙、教堂及宫殿的地位。例如勒·.柯布西耶在设计朗香教堂时,使用八字形窗户和采光塔,制造了非常富有戏剧性的效果,营造神秘、庄严、肃静的氛围。在音乐厅,人们通过声音来感受听觉艺术,而在主题博物馆,人们则借助光以体验不同的主题意义。由此可见,自然光是主题博物馆设计的关键环节,是主题博物馆内部空间环境中不可缺少的感觉因素。
随着博物馆设计观念的更新,“光”已成为营造室内空间环境的一种特殊的组成因子。光在主题博物馆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中所起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参观者的生理需求上,更注重作用于参观者的心理需求上。光不仅具有实用的照明、界定、改变空间的作用,而且还能表现出一定的空间格调和文化内涵。它已不再只具有提供照明采光的功能,而且还可以来实现设计者的构思和设想,创造出某种特定的意境,获得特定的艺术效果。
环境心理学认为:环境可以给人以安全感、舒适感,也可以给人以烦躁感、孤独感。人类从自然界中演化而来,对自然有着浓厚的、血缘般的情感,越接近自然越会感到轻松、舒适;越远离自然则越感到孤独、忧郁。自然光是大自然地主要组成部分,个人的安全感、归属感、舒适感、创造欲……等一切心理体验都可以通过自然光环境的营造来产生。情绪和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常常与当时的光环境质量有关。身处明亮且优质的自然光环境中,使人精神舒畅,心情愉快。主题博物馆室内自然光的设计所能起到的作用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它是一系列主题表现的催化剂,能导致有益的心理反应。在这一点上,是人工光所无法比拟的。比如夜间走进灯光明亮的房间,总会感到缺少了那种白天才会有的良好情绪。
从许多大师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主题博物馆自然光的设计已成为评判整个设计是否成功的直接标准。在被称为现代艺术圣堂的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设计中,建筑师马里奥·伯塔则视博物馆为现代的庙宇,是人们探寻高雅艺术的汇聚场所。他认为在今天的城市中,博物馆的地位可以与昨日的教堂相提并论。这座卓越的博物馆建筑,通过建筑形式以及室内自然光的设计成功地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升华,而此主题博物馆本身以艺术为主题,精湛令人难忘的自然光设计就好似一座赞美人类努力的教堂。20世纪的建筑大师,不断地使用昼光线来达到功能性和戏剧性照明的目的。在设计古根海姆这一艺术博物馆时,赖特同时利用窗户和覆盖有圆形玻璃穹顶的天井,利用那里照射进来的间接光线进行昼光照明,来照亮博物馆里的艺术作品,以柔和的光线凸显作为艺术博物馆所带来的氛围。在路易斯·康所设计的位于伏特沃斯的金贝尔艺术博物馆中,所有的画廊都被一种康所称作“自然采光装置”的天光罗蓬覆盖,阳光透过混凝土拱顶的狭长裂缝射进来,被穿孔铝板隔栅均匀地反射回来,照在室内混凝土顶面,室内随着时间的变化或明或暗,因而人们不断地感觉到时间的流逝,由于天空云的流动而使房间好像处于流动之中。光线在空间内的变化使静的形式美转化为动的情感美,其节奏韵律能引发人们感情的流动起伏,这是由空间的静观向时间的推移转化的过程。换言之,光设计也是实现博物馆陈列意图的“特有语言”之一,它可以衬托出陈列载体的形态、质感、色彩及陈列环境的整体轮廓。
自然光设计除了在空间、色彩、材质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力,自身也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光具有透射、反射、折射、散射、吸收等性质。它的这些性质一经利用,就可以产生光的表现力,从而创造出自然光设计的环境气氛和艺术效果。
光具有质感,能够显示出强烈、柔和、明暗、波动、流动等状态,诱发人们具有这种感觉。光具有方向性,使受照的人或物体产生受光面或背光面,能够形成立体感,起到光的雕塑作用。光的方向一般有顺光、侧光、逆光、顶光、底光等。光由于不同的方向可产生不同的效果。顺光是接近正面照射时的受光状态,能使受照物体的主体轮廓显示出来。侧光是接近于斜向照射时的受光状态,能使受光物体得到光的对比效果,是创造立体感的有效手段。一般在雕塑展示时就会利用侧光以加强雕塑的立体感。逆光是逆向照射时的受光状态,能使受照物体得到庄重神秘的感觉。顶光是从顶部照射时的受光状态,能使受照物体的上部明亮,下部转暗,甚至产生阴影。底光是从底部照射时的受光状态,能使受照物体下部明亮,上部转暗,或产生阴影,从而产生悬浮感。皮诺尼第一次世界大战博物馆中二楼的过厅中,设计师亨利·西里尼设计了一条线形展开的水平底窗,自然光进入室内后经过浅色大理石地面的反射与扩散,在室内空间中营造出一种具有悬浮感的特殊效果光效。在主题博物馆自然光设计中,只要调整采光的位置和方向,就可创造出所要求的方向性效果。这种效果对主题博物馆内部功能、室内表面、展示形象、人们的心理反应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感是延续的生命,体验主题就是体验情感,这句话充分显示了主题博物馆空间设计中,情感传递的重要性,一方面空间设计应强化主题情感传递的氛围,另一方面在空间设计中应传递建筑师自己的创作情感,从而激发参观者与主题博物馆建筑师的一次次情感交流。建筑师是靠空间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来向参观者传递主观感情,而自然光的利用又是此空间中重要的感情要素。由于自然光的合理存在,使人们把建筑的形体、色彩、质感等因素和自己的情感相联系。情感逻辑在主题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运用,体现着建筑师艺术构思的灵魂,同时也赋予了该主题博物馆空间真正的艺术生命力。通过控制自然光在空间中的变化,使参观者体验情感的启迪、情感的延续、情感的转折、情感的高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起、承、转、合。音乐作品中的“转调”就是情感变换的典型表现,戏剧导演所强调的掌握“节奏”,也是为了使情感按逻辑发展,在控制中导入艺术的奇境。自然光作为主题博物馆内部空间中一串灵动的“音符”,就可以使参观者的情感按建筑师所构思的逻辑发展,从而完整地传达了建筑师在自然光博物馆空间艺术创作过程中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感。处理得当的话,不仅给人情绪上的感染、振奋,而且总是给人以启迪教益。
犹太人博物馆是由著名的美籍犹太人建筑师李伯斯金设计,这是一个极富精神内涵的建筑,在它面前你会不知不觉被建筑师所控制的空间情感逻辑所感染、震撼。新馆的平面是一个曲折的充满锐角的长条形,整个建筑有其自身的规则,并由三部分组成:展馆、大屠杀塔、逃亡花园。博物馆的交通枢纽在地下一层,在这一层有三条明显的轴线将各部分连接起来。第一条轴线长65米,称为“共生”轴;第二条轴线“死亡之路”导向“大屠杀塔”;第三条是“逃亡轴”,将人们引向室外的“逃往花园”。建筑师的意图是要充分调动参观者的感官,用自己的身体去体验一切。为此,在空间自然光设计中做了许多铺垫:地下通道里的光线很暗,只有天棚上有一线亮光,像黑暗夜空上的一道裂缝。置身其中,眼睛随即进入了“暗适应”的状态。“大屠杀塔”内是一个素混凝土的空洞,高耸、黑暗、寂静,只有来自天空的一束惨淡光线。幽暗的自然光加上顶部强烈的亮度对比,在狭小的空间中营造出令人恐惧的氛围,会让人马上联想到毒气室,不禁毛骨悚然。走出死亡之门,回到通道中穿插的“虚空”中,从顶部光缝中射入的一束自然光,让人觉得刺眼,不敢正视。接着又来到一个幽暗的庭院,从令人窒息的通道空间陡然来到一个内天井空间,阳光从顶部洒向庭院,让人感觉到一丝希望。“共生”轴线是条长长的单跑楼梯,通向三层展厅的最上面一层。与其余两条轴线相比,这条轴线要明亮许多,楼梯上空一些不规则的相互交叉的混凝土构件在逆光的照射下,使参观者感到随时会受到那些来历不明的“刀光剑影”侵犯。李伯斯金在犹太人博物馆设计中,成功运用了自然光设计的艺术,为参观者导演了一场“空间的戏剧”,参观者的知觉完全处在“导演”的操控之下,情绪随着不同空间光环境的变幻进而波动和起伏。在这种波动和起伏中,参观者完整地感受到建筑师所要表达的复杂的内心情感,同时在精神层面上得到了一定的升化。
当然,对于主题博物馆的自然光设计不同于一般的采光设计,它有更高层次的要求。也就是说,不仅要满足使用功能的需要,更要进一步服务于博物馆的主题,创造自然光设计艺术。按照这样的概念,主题博物馆的自然光设计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各项:
1.首先发挥光本身在博物馆中的作用,体现室内空间的实际存在,促进博物馆使用功能的实现,保证参观者行为、工效、生理、心理的要求。在博物馆采光设计的基础上创造自然光设计的艺术。
2.运用光的特性,如光的光辉、质感、方向性等,体现出光的表现力;运用光和影的对比和变化,取得光影效果、表面效果和立体感;运用光和色彩的关系,取得色彩效果,进而表现出光和材料的综合艺术。
3.运用建筑特征,如主题博物馆室内空间的尺度、比例、体量等,取得自然光的最佳分布。
4.运用结构构件,如墙体、平顶、拱顶等来采光,并实现自然光用光构图。
5.大胆自由地处理自然光,采用自然光与人工光的对比、层次、节奏、扬抑等技法,创造出迎合主题的博物馆室内优美的自然光环境。
参考文献
[1]Johnnes Claddles:Das Museum als der Ortder Kuntst, 参见德国建筑杂志Bauwelt30/1982
[2][6]玛丽.古佐夫斯基著.汪芳、李天骄、谢亮蓉译.可持续建筑的自然光运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黄健敏.贝聿铭的艺术世界[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4][7]John Lobell著, 朱咸立译.静谧与光明[M].台北:咸氏书局, 中华民国73年
自然主义主题 篇10
一、《暴风雨》的简述
在15世纪意大利的北部,原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生性善良、仁慈,并且非常精通魔法。他为了能够专心钻研自己的学术,就让他的弟弟安东尼奥代理朝政。他的弟弟安东尼奥对哥哥的王位觊觎已久,他利用了这次机会,勾结那不勒斯国王阿隆索, 借助外力夺取了王位,还将自己的哥哥和哥哥的亲生女儿逐出了国家,对其不管不顾,任其在海上到处漂泊。接着普洛斯彼罗漂到了一个荒岛之上,为了在这个荒岛上得以生存,他运用魔法与这里的精灵成为了朋友,并且成为了这座小岛的主人。他在这个小岛上一待就待了十二年,在这十二年中,经过他的辛勤努力,这个荒岛变成了童话般的世界。 后来安东尼奥和阿隆索在海上遇难的时候,是普洛斯彼罗用魔法把他们救到海岛上的。初始安东尼奥在小岛上也是依旧本性不改,他原以为腓迪南已经遇难,便开始怂恿阿隆索的弟弟把哥哥杀掉,并且开始了一系列的阴谋诡计。然而这一切多亏被普洛斯彼罗发现,并阻止了阴谋,而且还感化了他们。
二、关于人性
《暴风雨》中有两个情节是值得大家关注的, 第一个是普洛斯彼罗对人的感化并让人改邪归正的方法;第二是普洛斯彼罗的女儿和腓迪南的相恋。 普洛斯彼罗使恶人改邪归正的方法别出心裁,他通过道德去洗礼净化对方恶的情感,同时他希望恶人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能够感悟觉醒,自愿地去接受道德的净化,能够痛改前非,改过自新。
之后米兰达在无忧无虑的梦幻乐园中长大成人,纯真善良又美好。从剧中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出剧作家也是对美好的人性进行了无限的憧憬。他渴望人性向善、质朴。而普洛斯彼罗的女儿也接受了大自然最纯净的洗礼,爱上了被暴风雨带上小岛的腓迪南。而这个尚未被尘世的争名夺利所玷污的王子,对美好善良纯净的米兰达更是一见钟情,于是二人相遇相恋。
三、主题思想
在《暴风雨》这部剧作中,莎士比亚重点描写了这里人与自然之间,包括与小精灵之间的关系,从客观上宣扬了和平共处的生态理念。在作者的笔下,小岛上也有严重的生态问题,也有善恶的冲突, 答案却是普洛斯彼罗运用魔法借助大自然的力量将这一切和谐化,符合人文主义的生活环境。他用魔法使安东尼奥等人幡然醒悟,找回人性。
从剧作的表面上看,普洛斯彼罗和女儿米兰达是小主人,但实际上他们与爱丽儿之间早已经建立了亲情关系,他们在心灵深处早已经把爱丽儿当成了亲人。同样,爱丽儿也根据主人的心愿,让米兰达和腓迪南的爱情变得更加美好,让原本是敌对关系的米兰达和腓迪南化敌为友。爱丽儿的出现象征了岛上原住居民的纯善,也代表了当时人们对自然认知的水平。在故事的最后,普洛斯彼罗抛弃了魔法,并把对小岛的统治权交给了当地的主人,而自己决定带着一干人等回那不勒斯,还祝福爱丽儿能够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四、象征主义
《暴风雨》这部剧作中也显示出现实与理想之间激烈的矛盾。很多被提出来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下是根本无法彻底解决的。在一些剧本中很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画面都是象征性的。自始至终只是出现在各个时期剧作家的创作之中,而且发展到后来是越来越多的,这些剧作也是非常珍贵的。 由于十七世纪时莎士比亚受到英国殖民争夺海上霸权事实的冲击,然而如果剧作家能够想象并写出这么传奇的剧作,也不能否定他是否在故意地凸显这段殖民主义的历史呢。确实,或许是因为莎士比亚经历了这场殖民政治现实,所以他的剧本《暴风雨》 中反映出“潜在”的殖民主义意识也是不难理解的。 所说的“潜在”意识,是指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还未被自己察觉的意识。
五、结语
幼儿园自然主题活动的有效开展 篇11
一、在自然主题活动中,让幼儿与环境互动
在自然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给幼儿自我表现的舞台,让自然主题活动成为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的途径,更是幼儿实现自我创造的天地。
1.为幼儿创造与自然环境互动的机会
在主题活动开展前,教师应该先丰富幼儿相关主题知识,然后为幼儿提供相应的环境“框架”与“材料” 。
如小班主题活动“拔萝卜”。通过《拔萝卜》、《各种各样的萝卜》、《萝卜丰收了》等系列活动后,孩子们对萝卜有了浓厚兴趣。与此同时,老师引导幼儿在“美工房”制作了各种萝卜造型,有的做了一架飞机、有的是漂亮的蝴蝶、还有的是童话故事中的“白雪公主”……。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展览角,与同伴一起欣赏交流,很有成就感。
2.广泛收集与自然主题相关的材料
收集与主题相关的材料,给幼儿提供多样丰富的空间与条件,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主题的主动性。
如秋天到了,沉甸甸的稻穗在农田里压弯了腰,等着农民伯伯去收割;滚圆的番薯在地里等着人们去挖掘。通过“粮食”系列主题活动,让孩子们体验丰收带给我们的幸福与快乐,同时感知粮食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我在区域活动中投放了许多材料,如五谷、稻草、玉米壳等,孩子们利用这些材料制作了稻草人、五谷贴画、玉米等等,为我们的教室环境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3.注重自然主题环境之间的衔接
自然主题活动之间有很多具有关联性,老师要注重主题之间的衔接,这样更有利于孩子们经验的延续,并能体验巧妙创设环境的过程。
如:粮食以后的主题是“树 ”,于是我与孩子们一起把“粮食”的辅助材料有机运用到“树”的主题网络建构中来,把稻草编织圈圈,用玉米壳做花瓣,一朵朵美丽的花就呈现在墙面上,既为树的主题活动搭好支架,又使孩子们有了展示作品的空间。
二、自然主题活动中,让幼儿与教师互动
在自然主题活动中,教师要将主题相关内容渗透到一日活动,并全面关注每一位幼儿,通过观察记录幼儿的活动,帮助教师更透彻地了解幼儿。
1.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要
自然主题活动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并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耐心、细致地倾听和观察幼儿,促进主题的有效开展。
如“树”主题区域活动中,添添来到科学区,她拿着一片树叶对我说:“徐老师,这叶子里面有好多的花纹呀。”我摸着她的头微笑着对她说:“这是叶脉哦!”添添惊讶地回答道:“有这么多的叶脉啊!”我鼓励她继续观察:“你可以把这些叶脉画下来。”添添想了想说:“好呀!”马上回到科学区开始寻找叶脉的秘密。很多小朋友也纷纷选择所需要的材料,去观察叶子中藏着的秘密了。最后,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布置在相应的墙面,供更多的同伴分享。
2.把握活動的最佳时机
自然主题活动应该以幼儿为主体,当然不是放任自流,那什么时候教师该介入幼儿中间,这就要借助教师的观察指导进行判断。
在“多彩的秋天”主题活动中,我们组织幼儿到公园秋游,孩子们对公园的环境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在建构游戏中孩子们跃跃欲试,想合作搭建公园。在孩子们尝试多次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因为大家对公园的环境构造意见不一。想放弃的时候,教师巧妙介入,建议孩子把公园的照片拿来做参考图。有了参考图,孩子们一步步搭建,丰富而美丽的公园呈现在了大家眼前。
三、在自然主题活动中,引导家长参与活动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要形成幼儿园、家庭的教育合力,必须充分调动家庭的教育作用。
1.要善于与家长不断沟通、了解与合作
想要家长积极参与到主题活动中,要让家长明白主题活动的意义,让家长与教师对开展的主题产生“共鸣”。
如主题活动“丰收的季节”。活动前我们先开展了一次亲子调查活动,请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调查哪些农作物是食用地面上的部分,哪些农作物是食用地面下的部分,哪些是食用中间部分的。通过亲子调查,使幼儿知道了农作物的果实长在不同的部位,同时家长们也颇有收获。接下来的活动中,家长的配合更主动了,尤其在區域活动幼儿学做面点师的项目中,有的家长送来面粉,有的家长提供制作工具,有的家长提供各种馅料,有的家长在家里也与孩子一起动手操作。在操作、体验、交流的过程中,让孩子们习得和面、各色食品花样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品尝时,孩子们觉得自己制作的点心更美味。
2.让家长有机会参与主题开展的过程
通过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来感染家长。让家长在关注幼儿的同时,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把握主题开展的时间,及时调整主题的目标和内容,从而有效开展主题活动。
如“秋天的蔬果”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对家长的厨房劳动有了浓厚的兴趣,经常观察各种秋季蔬果的特征,并对家长问这问那。家长被孩子们的兴趣所感染,与孩子共同研究蔬果,和孩子一起收集蔬果的种子。在与老师交流后,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后,孩子和爸爸妈妈相聚在一起,进行亲子制作《南瓜子变变变》,一起感受南瓜子的魅力。他们合作把一颗颗南瓜子打扮成五颜六色的,涂得均匀饱满,一张张精美的作品就是一幅幅艺术品,混合成秋天特有的清香。
自然主题活动是幼儿的主题活动,追随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幸福、快乐富有个性地成长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追求,更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所在。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在探索以幼儿发展为本的主题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自然主义主题 篇12
关键词:橱窗设计,主题设计,超现实主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 现代许多欧美橱窗设计除了表现商品魅力之外, 还增加其他形式的对社会人文、文化艺术等关注。由于今日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不断加强, 橱窗艺术有时并不一定基于商业目的, 而对于季节感知、社会关怀、文化气息、品质感以及沟通等抽象意义的传递, 不仅可以更好地表现企业文化和品牌理念, 也让设计师有着更多的素材选择。因此, 橱窗的艺术不再局限于商业目的的展示, 社会热点、季节变化、节日文化氛围、时代气息等方面都可作为橱窗陈列艺术的设计题材。
1 季度风格故事主题
橱窗以表现、推广产品理念为主题, 是许多国际品牌通常使用的方法。这类主题设计要求设计师根据产品的特点及设计元素彰显产品理念。由于品牌服装系列款设计一般都以一个故事作为灵感源头, 因此这也是橱窗设计师进行设计的构思源泉。例如以季度服装设计元素为主题, 首先要求设计师必须把握好服装色彩、图案、面料特色、廓形、装饰细节的特点, 不能做到面面俱到, 只需挑选其中最具特色的一两个关键元素作为展示亮点即可, 力争以最醒目、最快速的方式向顾客传达季度风格和时尚信息。
然后考虑采用何种创意方式最适合表达该亮点。超现实主义梦幻与现实相统一的精神实质告诉我们, 不能局限于平凡的想法, 而可以采取梦幻般的思维方式, 大胆突破现实, 超越现实。梦境中不可思议的现象和冲突都是主题构思的方法之一。如膨胀、夸张、扩大、虚实对比、颠覆、移植等, 将关键元素最大化的展示在顾客眼前, 吸引顾客视线。以很多大小不一, 颜色或黑或白的圆形纽扣连接组合成背景装饰, 还与将巨大的女士西服驳领作为背景, 其中还以鲜艳的玫红色领带调和了黑白几何图案背景墙的单调, 增加女性的元素。
2 节假日喜庆主题
品牌当季的营销方案一般以时间段来划分, 其中包括新品上市计划, 以及一些重要节假日的营销策略。在这些重要时期, 如春装上市、五一劳动节、秋装上市、国庆和春节期间, 品牌必然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陈列设计。陈列设计师在这个时候就要通过应季的橱窗陈列设计明确地提醒每一位路过的顾客新品的上市和节日的到来。设计方案的灵感来源, 就可以从这些时间段的代表特征中去发掘, 既要明确地体现该时间段的特点, 又要新颖而不落俗套。
首先, 节假日橱窗的设计需要选择与节日相关的喜庆元素, 例如在中国, 春节选用春联、灯笼、鞭炮、福字、梅花等, 中秋的与圆月, 花好月圆等故事相关的图片等, 西方圣诞节则多选用圣诞树、圣诞老人和马车、雪花还有圣诞礼物盒等, 情人节的爱心、巧克力、毛绒熊以及情侣照等, 虽然可使用的元素很多, 但如何做得出彩才是更为重要。此时对选用道具、色彩和灯光要求较高, 如同样是表现圣诞主题, 前者选用圣诞老人、马车和红白大小依次渐变的圆球, 好像圣诞老人散发下的礼物一样, 后者却另辟蹊径, 采用身着太空服饰的后背长有白色巨大的羽翼模特作为橱窗重点, 其背景则是彩虹色壁灯, 如果没有橱窗玻璃上标示的X-mas字体, 令人完全无法将这个橱窗形象与圣诞联系起来, 但象征冬季的白色与科技感太空的结合正好打破了传统圣诞的表现方式, 给顾客带来意外的视觉感受。
其次, 由于有的节日具有国度和地域差别, 不同地区节日风俗和文化不尽相同, 因此可结合本国或本地特点进行调整, 加入当地独有的文化元素, 可以增加品牌亲切感。西班牙著名品牌Zara结合我国古代房屋所采用的窗格和家具, 搭配西式圣诞树, 表现出具有浓浓中国味的圣诞节。
3 降价促销主题
服装品牌无一例外的都会在某些季节或时段进行降价促销活动, 例如黄金周、重大节假日、换季时节等, 以最快速度销售服饰为目的。虽然一般认为品牌降价有损于品牌价值, 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品牌希望能低调而清楚的向顾客传达此类信息。采用艺术化的创意手法则可以解决这一矛盾, 超现实主义中隐喻是运用婉转方式艺术化的表达信息的创意手法。美丽和惊奇削弱了顾客对降价商品的排斥, 而会提高其进店搜索的兴趣。艺术手绘的背景墙里出现的美腿在纱裙里摆着造型, 将平面绘画的意向与真实的立体意向穿插并置, 创意大胆, 又在情理之中, 美腿上的漂亮丝袜其实是橱窗的主角, 在黑白灰的主色调上, 红色的一缕薄纱, 红色的节日吊饰, 红色的POP海报, 以点、线、面的构图形式传递出SALE减价的信息, 保持了品牌风格的原貌。又如促销橱窗, 运用灰底, 红色字体的平面POP展示架, 白色顶灯投射下来, 显得沉稳而低调, 而后者则使用幽默的艺术表现, 将简笔手绘与模特照片拼贴合并, 而SALE方块文字则如积木一样随意排列, 给人一种轻松有趣的感觉。
在武汉各大商场中, 我们发现很多女装品牌卖场在橱窗促销方面大多采用的是平面文字广告发布, 或者直接采用的商场派发的降价宣传广告, 放置或贴在橱窗或店面前, 由于字体较小, 或放置区域不显眼, 而无法较好地被顾客看到, 因而缺乏吸引力。而国外服装品牌采取的促销橱窗展现法, 则毫不避讳地发布促销信息, 力争做到醒目, 以最大化的强调方式吸引顾客进店抢购, 真正发挥了促销的作用, 其中一些简洁的幽默或创意艺术化表现也带给顾客视觉上的刺激和享受。因此我国本土品牌女装也可以借鉴该方法, 以令人惊奇的对比、强烈的鲜亮色彩和打折信息增加卖场促销抢购气氛, 在商战中也加入艺术创意, 带给人轻松的消费体验。
参考文献
[1][英]金.格兰特.超现实主义与视觉艺术[M].王升才, 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
[2]陈宏可.服饰橱窗设计的手法和视觉效应[J].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
【自然主义主题】推荐阅读:
自然主义情结05-24
自然主义文学06-08
数学自然主义06-21
自然主义手法07-05
美国自然主义10-04
自然保护主义11-03
道家自然主义论文06-06
唯物主义自然观论文09-08
大班自然测量主题教案09-12
大班《保护自然环境》主题教案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