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共12篇)
高校独立学院财务管理 篇1
高校独立学院作为我国一种新型的办学实体,由于其发展的时间较晚,且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还在处于尝试或建立中,当前的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亟需解决。
一、高校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基本模式
尽管高校独立学院发展的时间很短,但是其已经与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面对市场激烈竞争,独立学院要想获得稳步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要在教学质量、办学理念、学校软硬件设施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下功夫。当前我国大多数的独立学院都是在《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下,进行的“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财务管理模式。
其中“统一领导”指的是在董事会或者是理事会的授权下,校长以法人代表的名义对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承担全部的经济责任,也就是说,学校的财务工作要在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制定出相应的财务政策、财务规章以及财务收支计划等。“集中”管理具体指独立学院要在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在学校设立财务机构,集中学校的财务管理行使权,负责学院的财务管理工作。“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优点是能够保证财务权利的最大化集中,便于进行直接管理,从而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还有利于学院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指的是高校将各系、学院等这些二级管理单位的大部分资金进行统一调度使用,把剩余的小部分资金留作二级管理单位自行管理,这充分保证了独立学院等二级单位的自主权,从而能行使并制定财务管理的权利。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明确了独立学院的责任、权利与利益的关系,最大化落实了经济责任制,有利于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等管理体制的自我完善。
二、高校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多元产权,经济利益关系复杂
当前我国的高校独立学院都是公办民营的带有公益性的学校,因此,这些学校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的资本投入,造成了独立学院产权的多元化及复杂化。由此可见,虽然高校独立学院中各个产权主体间拥有共同的办学目标,但是,在众多的产权主体中也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同时这些利益间又在相互监督。
(二)功利性强,投资周期短
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民营的学校可以在扣除学校办学成本并按照相关规定由国家提取其他的费用以及学校的预留发展基金后,结余的资金可以用作学校出资人的合理回报收入,也就是说在扣除一切开支后剩余的钱就是出资人的经济收益。高校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朝阳产业”,其中蕴含着不可估量的利润空间,但也具有高风险、高投资、周期长的缺点。当前,我国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在投资初期往往只看到了独立院校客观的利润,没有正确认识到其高投入及高风险。此外,大多数的民营资本只重视利益的最大化,对办学目标和办学的理念毫不重视,从而阻碍了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
(三)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规范
一方面,高校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晚,因此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办学经验及模式来学习和借鉴,只能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缓慢前行。另一方面,我国在法律法规及政策上缺乏相应的规定与指导,因此现阶段的独立学院都是采用的公办学校的财务管理模式。但是,公办学校与公办民营的独立学院在办学特点及目标上的不同,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与独立学院的发展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例如会计核算制度与财务管理体制不相适应,低成本的管理比较弱;会计的核算主体不明确,对学校的资产、盈利与负债等归属不清,造成财务状况的模糊化与不准确化;学校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出现行政权与学术权间关系的失衡;审计制度不健全,导致财务的报告、会计信息等可靠性的不确定。
(四)财务体制未独立
由于我国的高校独立学院创办时间较晚,因此其缺少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经验的约束与借鉴,在创办初期独立学院并未建立自身的财务体制与会计制度,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活动还是依附在母体高校上。即独立院校的财物部门是高校母体的一个分支,所有的财务人员都是高校委派上任的。对于独立学院来说,由于其特殊的产权主体构成,导致存在着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利益关系,进而阻碍了独立学院财务体制的建立。
(五)资金来源单一,财务风险大
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高等独立学院的是一种自主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公益性机构。因此,独立学院在建设学校、购买教学设备及发展壮大中产生的所有费用以及其他的相关支出,均需学校的投资者、合作方或者民办体制自行筹措解决。由此可见,由于缺乏政府的财务支持,独立学院的发展存在巨大风险。
当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独立学院的资金都来自于银行的贷款,由于独立学院的高投入,致使独立学院的负债巨大,造成了财务的高风险。对于单纯依靠学生学费收入的独立学院来说,一旦生源状态出现偏差,势必会影响学院的正常运行。
三、高校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的改进对策
(一)明确产权,理顺各种利益关系
首先,在学院的创办之初,要根据国家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的相关规定,明确产权,建立董事会制度。其次,界定独立学院创办的投资人、合作者以及学院的申办者、学院的法人等,清楚地划分出各个产权主体间的利益分配原则及方式,明确各个产权主体的责任与权力范围。最后,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独立学院的管理机制及营运机制,理顺独立学院中各种利益关系,从而保证独立学院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完善财务制度,规范财务行为
现在我国几乎所有的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工作都是依附在高校母体上的,为了保证独立学院以及高校母体的正常健康发展,必须要做好独立学院自身财务制度的完善以及财务工作的制度化、独立化的建设。一是严格遵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政策的规定,制定出科学完整的成本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制度、审计制度等,用严格的制度来规范独立学院的财务行为。其次,独立学院在建立起自身的组织零担管理机构,并进行逐步的完善。此外还要加大对财务管理人才的吸纳,从而确保财务人员的高素质水平。
(三)强化风险意识,减低财务风险
高校独立学院属于高风险行业,因此必须加强各方风险意识的强化,切实落实债务风险的化解及防范工作。作为独立学院最大债权人的银行必须要做好对独立学院财务的监督,定期审查独立学院的财务
收支情况,对学校的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审查;摸清投资项目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保证资金的安全使用;定期对独立学院的财务状况进行科学客观地分析与评价,以此确保独立学院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独立学院还要制定出自己的财务预算,以此提高财务的科学使用;强化风险意识,加强对办学质量的监控力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财务风险的预警系统的建立,保证财务状况的良好。
(四)加强盈余管理,建立合理分配制度
对高校独立学院的办学过程来说,为了保证学校的良性发展趋势以及规模的壮大,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学院办学质量;在此基础上才能追求适度的经济回报,并加强对学院盈余的管理,建立健全一套完整合理的盈余分配制度。这样不仅能保持独立学院的良好发展态势,还能积极推动投资者对独立学院的投资热情,加大民营资本的投入。
四、结束语
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综合性办学实体,高校独立学院在发展壮大的道路上必然面临着各种巨大的问题和挑战。对独立学院的管理而言,财务管理是其管理的核心,关系着独立学院的健康稳健发展。因此,高校独立学院要认真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正确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摘要: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为了能适应这种变化,保持我国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尤其是对我国高校独立学院来说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从高校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的基本模式出发,简要地分析了当前高校独立学院财务的现状,并就如何改进高校独立学院财务管理提出了一些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现状,措施
参考文献
[1]朱兰萍.高校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现状与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6;06
[2]何敏.独立学院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3]赵吉.我国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财经大学,2010
[4]牛红红.浅议高校独立学院财务管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
[5]蒋晓改.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现状及改进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0;04
[6]李海洋.我国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现状及成因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16
[7]赵晓芳,郑涛.高校独立学院财务管理探析[J].市场论坛,2008;11
高校独立学院财务管理 篇2
今年山东省首次将原本科二批与本科三批合并,原本在本科三批招生的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进入了本科二批招生,但从本科二批一志愿的投档情况看,大部分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特别是省外的`独立学院及民办高校的处境很尴尬,参与招生却只能“围观”。
在省招考院公布的本科二批一志愿投档表有17页,从第11页至第15页集中了大部分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的区别是,这些高校的代码以D打头。仔细浏览,这5页的投档表最为“干净”,干净的原因是大批学校只标注了招生计划数及投档比例,实际投档人数一栏却是空白。
这些遭遇零投档的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有西安思源学院、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石家庄学院理科、保定学院理科、武夷学院文科、湖南文理学院文理科、天津天狮学院理科、浙江万里学院理科等。
相比于省外很多独立学院无人报考,省内独立学院尽管没有满档,但报考人数还算可以。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文科计划335人,投出154人,缺额181人;理科计划905人,实际投出376人,缺额529人。往年一志愿就满的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文科计划318人,实际投出67人,缺额251人;理科计划937人,投出425人,缺额512人。今年从独立学院变身纯民办高校的青岛工学院,没有了中国海洋大学的牌子,吸引力立马打了折扣,文科计划462人,实际投档20人,差额442人;理科计划913人,实际投档44人,差额869人。(记者:赵静)
来源:济南时报
高校独立学院财务管理 篇3
【关键词】高校独立学院 档案管理 数字化建设
一、前言
信息时代的发展改变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推动了包括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在内的高校数字化建设。档案作为一种原生信息资源,对独立学院的运营有着重要作用。
二、独立学院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意义
(一)以个体带动整体,推动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更新了教学运行机制,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独立学院办学规模逐步扩大的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也更显重要,加强独立学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建立独立学院档案管理数字化,不仅为独立学院档案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还为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先例和经验。
(二)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学生檔案对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材料性文件,是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文件。独立学院作为高校的独立分支,档案资料多,在尚未完全实现数字化管理的前提下,管理档案有一定的难度。开展学生档案数字化管理后,能大大缓解管理困难的局面,简化管理流程和削减档案管理人员,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也能让学生们对校园档案管理更放心。
(三)搭建现代化办公平台
数字化管理学生档案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己的档案资料,同时,学生在校时的各种档案也能及时有效地被收集起来。在将学生档案由纸质版转换为电子版后,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搭建现代化办公平台,使档案的收集、查询、共享一体化,方便了学生及用人单位自动查询信息。
三、独立学院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不足之处
(一)缺乏数字化管理意识
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对信息网络技术的依赖日益加深,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要有效利用计算机。但是许多独立学院管理学生档案依然采用传统纸质化管理模式,没有意识到数字化管理的巨大优势和重要意义,数字化管理意识薄弱,阻碍了独立学院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
(二)缺乏数字化管理人才力量
独立学院学生数量多,各种档案资料多,档案管理工作复杂,任务重,很少有人愿意从事学生档案管理的工作。独立学院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需要很多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和档案专业管理人才,而这些都是独立学院所缺少的人才。
(三)缺乏数字化管理物质力量
独立学院学生档案管理数字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除了需要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和档案管理人才外,还需要档案管理设备和应用软件。但是许多独立学院不肯或不能在学生档案管理上投入资金购买设备或聘请专业档案管理人才,影响了学生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进程。
四、独立学院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提升的措施
(一)培养并积蓄人才
学生档案管理的前提是需要管理者。为推动学生档案数字化建设,独立学院首先应大力培养专业的、经验丰富的档案管理人才。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才,可以先从现有人才抓起。提升本院原有人才的业务技能,对他们进行集中的计算机技术培训,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保密意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登记入册,加强管理,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国家相关管理规定政策的培训,储备本院学生档案数字化的管理人才。
(二)大力投入物质力量
独立学院若真想推动学生档案数字化建设进程,就必须在培养、积蓄人才的基础上,加大投入,购买专业档案管理设备,更新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办公设备,购置丰富的影音视频资料和计算机硬件设备,同时加强网络覆盖,提升网络速度,满足管理需要。
(三)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增强数字化管理意识
增强学生档案管理数字化意识对于提升独立学院档案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独立学院管理人员应及早摒弃传统纸质版的管理模式,积极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学院应建立完备的电子政务系统和智能化的档案管理系统,强化学院管理者的数字化档案管理意识。同时,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档案管理员应强化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简化学生查询、打印档案资料的流程,注重解决学生档案管理的实际问题。
五、结束语
在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和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断加快的今天,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高校档案管理数字化已成历史必然。独立学院档案管理事业起步晚,因此更要加快建设的速度。实现独立学院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不仅可以为独立学院本身的发展服务,还可为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毕伟大.浅谈独立学院档案数字化建设[J].兰台世界,2014(20):35-36.
[2]赖凡.论高校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5(06):119-120.
[3]黄元旦.论高校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J].黑龙江档案,2013(06):21.
高校独立学院财务管理 篇4
在高校独立学院管理中, 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有助于独立学院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 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现如今我国高校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制度从制定之日起就存在着不合理、不规范等问题, 严重阻碍了高校独立学院的发展。
二、高校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 财务经费来源单一
高校独立学院日常的财务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住宿费、奖助学金拨款、利息收入等, 其中奖助学金拨款, 利息收入只是很少的部分, 学校经费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费, 占到全部财务经费的90%以上, 财务经费来源单一。
2. 不注重对风险进行监控与管理
高校独立学院作为一种社会性质的公益性组织, 其财务经费及支出均由主办方及合作方承担, 容易造成管理不善导致独立学院亏本经营, 同时政府不会对高校独立学院的亏损伸出任何援助之手, 加大了高校独立学院的风险。另外, 独立学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生的学费, 如果独立学院没有按时招收到预期的学生, 就会影响独立学院的正常办学及经费支出, 也会增加其财务风险。
3. 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
独立学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生缴纳的学费, 根据我国的有关规定, 独立学院经费来源与使用的基本流程为: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学费首先要上缴财政, 或者上缴主办方管理费, 由主办方上缴财政, 剩余的经费供学校日常经营管理使用, 但一般上缴财政后剩余的经费数量很少, 加之独立学院在收支的安排上还要听从母校的意见, 受主办方、合作方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不能建立独立的编审、执行、分析、考核等预算管理体制。独立学院内部各部门使用经费流程较为繁琐, 需要各级领导层层审批, 还未完全建立完善的预算指标控制体系。
4. 财务会计制度不统一
高校独立学院属于民间非盈利的公益性组织。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及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均不适用于独立学院进行会计核算, 但由于没有专门针对独立学院的会计制度, 当前我国部分独立学院采用高校会计制度, 也有部分采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采用高校会计制度进行财会核算的独立学院无法使用实收资本科目对学院投入的各类资产进行核算, 无法将固定资产或是无形资产等按照实际使用情况划拨入教育成本, 不能按期归纳结余, 进而也就无法给予投资者合理的投资回报。而采用民间非营利性组织会计制度适用于不以盈利为目的, 不取得合理回报的会计主体, 不适用于独立学院进行会计核算, 因此在确认结余、分配投资回报上也不尽合理。综上, 当前我国高校独立学院尚未建立统一的财务会计核算制度, 各个独立学院之间的财务会计科目不统一, 核算制度有待规范。
5.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由于我国独立学院建立及发展时间较短, 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尚未建立健全的监督机构及财务监督机制, 很多独立学院的监督意识较为淡薄, 导致本就不健全的财务监督机制流于形式。加之很多独立学院不会对财务状况进行专门审查, 不仅会导致会计信息虚假, 还会引起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甚至诱发腐败。
三、对高校独立学院财务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对策
1. 拓宽现有的经费来源渠道
稳定的经费来源对高校独立学院的正常运转尤为重要, 在当前独立学院经费主要来自于学费的现状下, 首先高校独立学院应在学生的学费及住宿费收取中采取激励机制, 降低学生的欠费率;其次, 高校独立学院要拓宽现有的经费来源渠道, 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 在师资、硬件设施、校园文化等方面提高竞争力, 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就读, 从而提高学校知名度, 再利用品牌效应, 更多的吸引社会投资;再次, 政府应给予高校独立学院更多的税收优惠、贷款补贴、教育经费拨款等, 为高校独立学院经费来源的拓展提供较好的条件。
2. 加强财务分析, 防范财务风险
为降低高校独立学院的财务风险, 独立学院自身要加强财务分析, 做好财务预算制度, 在投资决策前进行详细分析, 避免投资失误, 同时为避免出现债务危机, 应严格控制贷款规模。银行、独立学院的母校、其他相关社会组织等应从外部做好独立学院的财务监管工作, 定期对独立学院的财务运行状况进行审核及科学评估, 确保将独立学院的财务风险控制在降低的范围内。
3. 健全预算管理体制
要健全当前的预算管理体制, 首先, 高校独立学院应采用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预算;其次, 应在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 将拟实施的预算管理方案报请独立学院董事会批准, 此后, 将该预算管理方案作为基础, 奖励预算管理指标控制体系, 并监督各部门严格执行, 把握好预算执行的进度,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4. 完善独立学院现有的会计制度
完善独立学院现有会计制度的可行做法建议:首先, 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独立学院真实的收入、支出等, 如学费收入、国家科研项目、某些专业项目的建设补贴等仍沿用收付实现制;对于日常的收支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 其次, 应建立资本金制度, 明确独立学院的产权和收益, 按独立学院各投资人的投资明细设立明细科目;再次, 应加强资产核算, 注重对应收款项和对外投资的管理, 定期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并按时进行无形资产的摊销等。总之, 建立一套介于公立高校与民办高校两者之间的适用于独立学院的、独特的、统一的会计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5. 加强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
独立学院要加强内部控制, 根据自身的特点, 选择适宜的内控方式, 使财务部分切实发挥财务控制职能。此外, 政府、社会等应注重对独立学院的审计监督, 定期对独立学院的经济状况、财务活动等进行审计监督, 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 提高审计监督的质量,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
四、总结
健全现有财务核算制度, 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注重内部控制与审计监督是高校独立学院进行规范化财务管理的迫切要求。各高校独立学院应切实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提高办学质量, 促进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就其规范化管理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现状,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周燕.我国独立学院会计核算制度构建的探讨[J].商业会计, 2013, (22) :77-78.
[2]高洁.对高等教育会计核算制度几个问题的思考[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1) :48-50.
[3]戴兮.浅谈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制度改革—负债部分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 2013, (5) :13-17.
独立学院行政管理 篇5
这些独立学院的成立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但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待我们研究解决的问题。
核心问题是独立学院行政管理的问题,通过对独立学院行政管理现状的深入研究,找出影响独立学院行政管理的原因。
独立学院如何才能办成百年高校 篇6
关键词 独立学院;质量;百年高校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适龄人群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员比例越来越高,目前已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独立学院应运而生,并在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新生事物,独立学院在我国大众中的认知程度还不十分高,社会对其培养出的人才的认可程度也有待于提高。那么,在此情况下,如何才能使独立学院不至于昙花一现,而可以坚持长久办学,并逐步提高社会对独立学院的认可程度、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办学力量呢?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对独立学院的特点有一清醒的认识,并结合自身特点,办好教育。
一、独立学院的特点
1.办学主体的特殊性
与国有高校不同,独立学院不是国家办学,而是靠社会力量办起来的学校。独立学院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又有企业的特性。
2.生源的特殊性
按照我国目前的高考招生录取模式,毫无疑问,在高考中分数较高的考生将首先报考一、二类本科院校并被其优先录取,独立学院只能从未被一、二类本科院校录取的考生中进行录取。
独立学院学生入学分数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他们入学时的学习能力不是很高。从我院几年来的办学经验来看,大部分学生较为活跃、有独立的个人见解,但部分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学习热情不高。
3.经费来源的特殊性
独立学院与国有高校有所不同,无国家教育经费投入,所有的经费均来自于投资人及办学收入。
二、质量是独立学院办学的生命
生源的特殊性,要求承担着本科教学任务的独立学院,必须从社会责任及自我生存的角度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认真思考,摸索出适合生源特点的教学方法。
经费来源的特殊性要求独立学院必须要对自己的处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有更为强烈的质量意识,只有靠质量才能求生存、谋发展。没有社会认可的办学质量,学校将不复存在。或者说,只要保证了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独立学院办成百年高校就不是一句笑谈。因此可以说,质量是独立学院办学的生命。
三、教育质量的体现
若想办成百年高校,只有靠高质量办学。那么,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的高低如何体现、质量目标又该如何完成呢?社会上的每一所大学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不同的,公众对每所大学的期望也不会完全相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因此,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为多样化。根据独立学院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独立学院所培养的应是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若按人才服务区域划分,则是以繁荣地方经济为首要目标。由此可见,如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必须探索的课题。
独立学院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许多大学一样,承担教学任务的是人,受教育的对象也是人,而人又是各有特点、互不相同的,加之教育工作的最为明显的特点,即其任务的复杂性——要继承优秀传统,批判时弊,构建未来,因此,从这一点出发,独立学院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应首先有一个对长期目标的追求,且在追求的过程中改变越缓慢越显得卓越。如果一所大学因政治运动、管理思潮等而频繁变动其对目标的追求,则很难让人相信其目标的稳定和方法的完整。
培养人才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必须建立在深思熟虑下的一致的复杂管理过程上。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确定的长期目标是要把学校办成百年高校,这一目标是校领导经过深思熟虑提出来的,我们认为经过学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也是可以实现的。然而,实现办百年高校的目标,必须要有高质量的软硬件条件、以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作支撑。
从《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问责》(Quality and Account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E. Grady Bogue 著)一书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评价高等教育质量时存在的各种困惑。对于一件商品,只要其性能满足用户需求,我们就可以认为实现了质量目标。然而,对于高等教育,质量又是什么呢?不同的人,所站的角度不同,可能给出的答案也就不同。依作者书中的观点,“质量是指在公众认同的问责和完整性准则的范围内,任务的规范和目标的获取之间的一致性。”在此,我们需要知道必要的限制质量的各种依据和指标,并要理解单一数据难以描述学校的复杂绩效。独立学院应树立需求性的质量观及特色性的质量观。所谓需求性的质量观,就是办学主体及教职员工必须充分认识到,办学校是为社会服务、为求学者服务的,任何一所学校只要满足了学习者的要求,毕业生有出路,就是保证了质量。在此,需求性就是适应性,即教育要满足不同人,不同行业的需求。所谓特色性的质量观是指办学过程中要发挥学校的优势,集中学校的智力、财力,在某些领域独占鳌头,独领风骚,将特色作为学校求发展、求生存的有效途径。自学校开办以来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办学的适应性及特色性已逐渐凸显,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学校的适应性及特色性互相促进,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声誉,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但要办成百年高校必须长期接受社会及公众对其产出成果的检验——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在学校期间是否得到了提升,即有所“增值”。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目前还很年轻,学校的核心领导所倡导的企业文化理念正在逐步形成,全体教工已充分领悟到,质量不但是领导者的首要需要,也是全体员工及受教育者的需要,而质量的最终保证是“心意至上”的态度。对质量的关心构成主要的领导能力,但也需要每个人的态度和行动,包括校领导、教师、系主任及每一位管理人员。我们所知永远为我们所想服务,假如我们信奉对质量的承诺,学校里的所有行动,不管是教育的还是管理的,都将服务于该承诺,并以之为标准。为了质量的需要,每项政策、每个个体、每项举措和每个绩效都会聚合起来。
对质量的承诺就在我们的激情之中。只要领导者充分关心浸漫于整个大学的触动着每个在大学服务的人的思维和灵魂的质量观念,并将此质量观念形成一定的标准,鼓励全体师生走出平庸,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整座校园就会充满活力,没有国家经费的投入,靠自身努力,独立学院也能够办成百年高校。
参考文献:
[1] E·格威狄·博格,金伯利·宾汉·霍尔 著,毛亚庆,刘冷馨译.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问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高校独立学院财务管理 篇7
1独立学院的特点
独立学院是按新机制、新模式兴办的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 与其他普通本科高校相比, 具有三方面独立性, 即校园独立、财务独立、师资独立。同时, 独立学院学生生源存在 “三高一低”的特点, 即城镇生源多、独生子女多、家庭条件优越者多, 入学分数低[1]。
对独立学院特性以及生源特点的分析, 有助于提高考风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探索出适合独立学院自身特点的考试管理模式。
2高校考风的现状
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是反映教学效果, 检查教学质量, 评价学生学业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各高校对考试工作都十分重视, 采取多种措施, 规范考试管理, 严肃考风考纪。但由于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的迅猛增加, 生源质量有所下降, 考风呈现一定的下滑趋势, 其中独立学院的考风状况具有一定的自身特点, 值得关注。
2.1考试违纪、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考试违纪、作弊现象已经成为高校非常突出的问题。作弊方式多种多样, 不断翻新, 除了传统的夹带考试资料、传递纸条, 更有利用手机、无线耳机、带接收装置的手表、橡皮等电子产品的作弊行为, 作弊手段和作弊工具呈现高科技化; 从作弊人员构成上看, 有学习较差的学生, 还有平时表现较好的优等生; 传统的作弊往往是单枪匹马, 自带资料偷偷抄袭, 现在个别院校的学生已发展成为团伙作弊; 更有甚者, 有的同学不计后果, 冒着被开除学籍的危险, 请人替考或替人考试。
2.2考试占座现象
考试占座是考风不正的典型表现。如果是因为学习而占座还情有可原, 但为了考试而占座, 就是一种不正常现象。众所周知, 考场人数的多少是以教室的容量为前提的, 考生虽是隔位就座, 但根本不存在座位不够的问题, 没必要提前占座, 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 其深层次原因无非是在考试时有一个“理想” 的位置, 为违纪、作弊创造有利条件, 这些考生或者夹带考试资料, 或者在课桌上、墙壁上标记与考试相关的内容, 在考试过程中, 趁监考教师不注意, 偷偷抄袭。
2.3对待学习、考试态度消极
独立学院的生源中, 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较高, 这些同学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从小娇生惯养, 依赖性强, 缺乏自理能力。上大学之前是被父母“管”大的, 上大学之后, 远离了父母, 失去了约束, 沉迷于网络, 找不到自我, 没有了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 60分万岁, 及格就行。于是课堂上不认真听讲, 下课后不下功夫复习, 平时作业马马虎虎。考试迟到现象时有发生, 本来应该考前10 min到场, 但这些同学往往开考后一步三晃、姗姗而来, 或者在开考后不是积极答卷, 而是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试题尚未答完便草草交卷。
3高校考风下降的原因
3.1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每年各地大大小小的考试有十几种, 这里面既有国家级、省级的招生入学考试, 又有各行各业资格考试, 在这些名目繁多的各类考试中, 那些成人考试成了违纪、作弊现象的重灾区, 其方式已不再是简单的夹带资料, 使用作弊工具, 而是更为恶劣的请“枪手” 替考, “枪手”的来源自然是具备相应知识的在校大学生。这种不良的考风渗透到大学校园, 对在校大学生正确对待考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2监考老师的原因
由于独立学院师资力量相对滞后, 到了期末, 监考人员不足、教室资源紧张的矛盾就暴露出来, 考场编排上不能按30名考生配备2名监考教师的要求, 只能尽量安排大考场, 往往70 ~ 80人1个考场配备2 ~ 3名监考教师, 这种配置必然影响监考质量, 客观上给了学生违纪、作弊的可乘之机。另外部分监考教师对考场秩序不能严格管理, 对待考试作弊行为听之任之, 甚至对于已经抓到的违规行为私下处理, 不上报学校[2]。监考老师这些不正确的做法无形中助长了考生违纪、作弊现象的发生。
3.3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社会风气不正, 师资力量不足都是影响考风的外部、非主导因素, 而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则是考风建设最根本、最直接、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
1) 由于学生初入高校, 与高中相比视野更加开阔, 思维更加活跃, 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有更多地兴趣投入到集体活动之中, 平时忙于各种事务, 使得学习上精力不够, 知识掌握的不扎实, 于是在考试时选择铤而走险。
2) 对于那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 因经济条件优越, 生活环境安逸, 常常导致这些学生缺乏刻苦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到了期末, 投机取巧。
3) 有的学生基础差, 学习吃力, 为了及格而作弊; 有的学生为了获取高分、评优、评奖也有作弊行为。
4) 看到别人违纪、作弊, 自己遵规守纪, 就好象自己吃了亏, 心理不平衡。
5) 碍于同学的面子, 不愿得罪同学, 当别人有 “求”自己时, 给予“友情”帮助而作弊。
3.4硬件设施配套滞后, 影响学习的效果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 在校生人数迅猛增加, 而高校的师资相对滞后, 特别是三本院校, 由于缺少国家的财政支持, 机房、教室、实验室等硬件设施捉襟见肘, 但还必须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教学计划, 因此很多高校就采取了合班授课来缓解这一矛盾, 最大限度地增大课堂容量, 有的课堂甚至达到300多人, 这么多学生一起上课, 课堂秩序、师生互动难以保证, 听课质量可想而知, 必然影响学习效果。
3.5高校部门各自为政, 不利考风的建设
考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高校各部门的密切协调与配合, 无论是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 还是后勤保障部门, 其中心任务都是为教学服务, 而考试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更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 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为学生营造公平的考试环境。如果部门间缺乏联系, 条块分割, 各管一段, 没有建立统一协调机制, 管理措施制定的再完善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4齐抓共管, 促进良好考风的形成
针对独立学院的特点, 制定科学、有效的考试管理制度, 并且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形成立体、交叉、全方位的考试管理模式, 为同学们创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 促进高校考风建设。
4.1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督查机制
1) 期末考试之前, 由院领导召开全院考前动员大会, 进一步强调监考责任和义务, 认真学习《监考守则》、《考试违纪作弊行为的认定》等规章制度, 端正考风, 严肃监考纪律。
2) 期末考试期间, 成立专门的考试工作领导小组, 由主管教学的院领导任组长, 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主要领导参加, 对考试过程中的违纪、作弊现象以及突发事件及时处理。
3) 加大考场巡视力度, 由教务部门牵头, 每次考试都要组织校领导以及督导老师进行考场巡考, 检查监考老师是否存在看书、聊天、打电话等失职行为, 考场中是否存在考生违纪、作弊现象, 秩序是否正常, 对考试中出现的违纪行为及时予以通报、处理, 对认真做好考试工作的部门和教师予以表扬[3]。
4) 实行监考教师到岗签字制度, 由督导老师携带签到表到各考场巡视, 履行监考老师签字程序, 同时检查监考人员到岗情况, 是否存在监考老师迟到、 脱岗现象, 对于违规的监考老师, 依照《教学事故认定办法》严肃处理。
4.2加强考风宣传教育, 发挥模范作用
1) 学校教务部门组织整理考风考纪宣传材料, 通过校内报刊、网站、公告栏、电子屏等多种途径加强考风考纪宣传, 强调考试纪律, 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违纪、作弊的危害性, 避免误入歧途。
2) 班主任老师定期召开主题班会, 在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 用生动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努力学习, 发奋图强。
3) 临近期末考试, 与学生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 用文字性的承诺约束学生, 同时加强学生的自律意识, 自觉抵制考试中的歪风邪气。
4)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开展“文明考试, 从我做起”活动, 营造诚信考试光荣, 违纪、 作弊可耻的舆论氛围, 使“遵规守纪, 诚信应考”深入人心。
4.3改革考试方法, 完善评价体系
4. 3. 1实行期末考试准考证制度在期末考试之前, 向每名学生发放准考证, 根据准考证上的随机座位号, 按监考教师的要求, 在指定位置参加考试, 通过实施这项制度, 打掉考试中的“关系户”, 可有效解决考试占座现象, 净化考场秩序, 减少违纪、作弊现象。
4. 3. 2改革考试方式和题型期末考试实行开卷与闭卷相结合, 口试与笔试相补充, 考试与考查相协调的方式, 尽量减少机械性、死记硬背的内容, 控制客观性题型的比例。尤其是三本院校, 其目标是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考试题型和考试内容也应与此相适应, 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 突出对学生基础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内容的考查。
4. 3. 3建立试题库, 实行教考分离建立试题库或试卷库, 改变任课教师的包授课、包命题、包阅卷的 “三包”式教学。逐步实行教考分离, 避免考试之前教师划重点, 学生背重点、考试考重点的现象, 使考试成绩更加真实可信。让同学们认识到,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要想取得好成绩, 就要付出努力, 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对待考试不能抱有投机的心理。
4. 3. 4改进学生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与平时作业相联系, 改单次考试为多次测试, 改变一考定乾坤的评价制度, 减少学生对考试的精神压力和畏惧情绪。对于由两名或两名以任课教师讲授的同一门课程, 由教研组命题组卷, 严格执行审批制度, 经教研室主任审查签字后才允许用于考试。考试结束以后, 试卷统一存放在阅卷室, 阅卷采取流水作业方式, 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增强阅卷的公正性, 提高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
考试违纪、作弊现象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颗毒瘤, 应尽早清除, 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扭转考风不正的现象, 任由其发展, 必然会严重败坏考风、干扰学风、影响校风。针对独立学院的特点, 建立良好的考风是高校、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需要各方积极参与, 齐抓共管, 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性,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只有这样, 高校的考风建设才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摘要: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兴的办学形式, 经过10余年的发展, 全国经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已有300余所, 招生规模占到了本科招生计划的20%以上, 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 一些高校, 尤其是具有民办性质的独立学院, 由于缺乏国家的财政支持, 自身的财力有限, 暴露出了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 比如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文化底蕴、历史传承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而考风建设
参考文献
高校独立学院财务管理 篇8
换言之, 独立学院就是公办高校和民间资本合作举办的、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高校, 属于民办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独立学院从开始萌芽, 再到迅猛扩张, 直至如今的稳定发展, 大概经历了萌芽期、扩张期、规范期三个阶段。
独立学院:“民间资本下的扩张神话”
关于独立学院的起源, 学界有几种看法:1.独立学院发源于1993年至1995年的一些公立高校内部以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2.1998年产生于江苏;3.1999年产生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4.1992年产生于天津师范大学国际女子学院。
不难看出, 以上观点交集之处, 即均认为独立学院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公立高等学校内部以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这是有其特殊社会背景的。20世纪90年代, 我国的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 这种转轨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全面性的和根本性的。在一些高等教育资源短缺、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愿望强烈的地方, 高等教育供需矛盾逐渐显现。于是, 一些公立高等学校开始以民办机制创办二级学院, 这便是独立学院的前身。
1999年,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决策, 使我国高等教育迅速由精英教育阶段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一些公办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但是, 由于受办学条件、办学思想、管理机制以及政府经费投入的制约, 公办高校出现了既想保持“精英教育”的品牌和质量声誉, 又想利用“大众教育”机会解决高等教育政府投入不足的矛盾。
与此同时, 民办高等教育由于质量和规模的局限、社会观念的影响等, 并没有太大的发展机会。而国家若从“零”开始办一所本科院校, 周期又太长, 远水解不了近渴。
独立学院应运而生。部分省、市依托现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利用闲置的民间资本, 举办了一批以民办机制为运作模式的独立学院。之后, 独立学院便如雨后春笋, 以平均每年增加70所的速度迅猛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 截至2003年, 独立学院数量已激增至360所。直到此时, 独立学院也还不叫“独立学院”, 人们一般称呼它为“新制二级学院”。众所周知, 所有大学的下属学院都属于二级学院, 而以民办机制为运作模式的独立学院在政府态度尚不明朗的情况下, 用这样一个含糊的名字来保护自己。
独立学院在短短数年内的迅猛发展, 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以及高等教育办学资源的优化等作出了重要贡献。独立学院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是其直面我国高等教育迅速扩张中的两大核心要素质量与投入。教育部教育发展与研究中心撰写调研报告称, 独立学院的投资由社会力量实现, 质量由条件比较好的公立大学监控, 教学和管理由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负责, 如果发展得好, 将会使民办高等教育整体产生质的飞跃。
然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拘无束的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 “校中校”“变相双轨制”等问题不期而至。
首次规范:“8号文件”为独立学院正名
2003年年初, 教育部不再保持沉默, “如果再不及时加以规范, 就会出问题了”。 (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语) 在总结各地发展“新制二级学院”有益经验的基础上, 教育部作出了规范并加强对独立学院管理的决策, 在积极支持独立学院发展的同时, 对独立学院提出了规范管理的要求。
同年3月, 教育部发布《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8号文件”) 。在“8号文件”中, 教育部首次提出了“独立学院”的概念, 并规定了试办独立学院的若干原则、办学层次、基本性质、申请和审批、举办地点、办学条件和质量、专业设置、财产及其处置、领导关系等。以该文件为标志, 按新机制、新模式试办的独立学院, 正式与以往按公办机制模式举办的二级学院划清了界限。
根据“8号文件”要求,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按照“独、民、优”的原则对独立学院进行了严格规范。所谓“独”, 即独立办学、独立发放文凭、独立招生、独立经营, 并逐步做到独立法人;“民”, 即要运用民营机制;“优”, 即必须“名校办民校”, 且一所高校只能办一所独立学院, 尽量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规范的手段, 就是教育部对全国所有独立学院做了“先检查清理再重新审批”的工作。在此次大检查中发现, 约40所独立学院还没有自己的独立校园, 近30%的独立学院还没有办理法人资格证书, 约40所独立学院还没有实现财务独立管理。
由于种种原因, 有些公办高等学校以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没有进一步发展为独立学院, 也有些省份对新增加的一批独立学院有所保留, 持慎重态度。截至2004年6月, 经教育部重新审批的独立学院共233所, 在校生规模达40万人。当时, 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共有876所, 其中民办本科院校9所、独立学院233所。
2004年,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公布后, 独立学院被定位于“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形式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表现, 由于其设立与运行模式既不同于公办, 也未完全按照民办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来规范, 国家也未将独立学院明确定性为民办学校, 这就连带产生了独立学院今后“何去何从”的担忧。
2005年, 教育部加紧调研, 并针对独立学院的招生工作、试办工作、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以进一步规范独立学院的发展。至此, 政府大力支持独立学院发展的政策倾向性进一步明朗, “何去何从”的担忧转为隐性, 围绕着“如何规范发展”的积极探索逐步占据主流。
二次规范:“26号令”为独立学院定性
截至2007年年底, 我国独立学院的数量已增加到318所, 在校生增至186.6万人, 本科生已占民办本科教育的88.7%。独立学院在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 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在2008年2月的公开讲话中充分肯定了独立学院的办学成就。周济指出, 实践证明, 独立学院发展的总方向是正确的, 它的举办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势、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全面推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它通过全新的、市场的机制配置, 实现公办高校品牌与社会资金、资源的有机结合, 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迅速、有效地扩大, 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为国家培养各类专业实用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且丰富发展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
2008年2月, 教育部针对独立学院的遗留问题, 在充分调研、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正式发布了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 (第26号) 《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26号令”从2008年4月1日起实施, 成为我国第一个完整意义上规范独立学院的法规性文件。
“26号令”第三条指出:“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公益性事业。”首次明确将独立学院定性为民办高等教育。在总则中还就独立学院的概念、义务、权益、奖励与扶持政策等作了明确规定, 实现了与民办教育有关法律法规的接轨。此外, “26号令”中关于独立学院的设立、管理与监督、法律责任等内容的规定, 也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国家之前出台的有关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的精神。
“26号令”还明确规定了7项奖励与扶持政策。其一, 各级政府可设专项资金, 以资助独立学院的发展, 奖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其二, 各级政府可以采取资助、出租、转让闲置的国有资产等措施来扶持独立学院。其三, 国家鼓励金融机构运用金融、信贷手段支持独立学院发展。其四, 独立学院享受国家对民办学校的税收优惠政策。其五, 新建、扩建独立学院, 政府应该按公益事业用地的有关规定予以补偿。其六, 独立学院教职工在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等方面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权利。其七, 独立学院学生在升学、就业、评奖评优, 以及纳入国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等方面, 与同级同类公办高等学校学生享受同等的权利。
“26号令”为独立学院依法享有政策规定的鼓励、扶持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据, 同时也为独立学院下达了5年规范过渡期。“26号令”明确规定, 所有独立学院必须在5年内达到考核标准, 才能获得“办学许可证”, 并逐步转变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 达不到要求的将面临被裁并的风险。
总之, “26号令”的出台, 既消除了许多对于独立学院不必要的恐慌, 也为独立学院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未来之路:阵阵春风暖人心
那么, 新形势下, 独立学院怎样才能健康、持续发展呢?
一是严格执行国家政策, 规范办学。作为一种公益性事业, 举办独立学院的有关普通高校和参与举办单位或个人要严格按照教育部“26号令”的要求, 并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精神, 明确各方责、权、利, 正确处理各方关系, 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 依法治教, 从严治教, 切实维护独立学院的安全稳定大局, 为独立学院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二是紧贴市场经济, 创新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如何更好地贴近和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成为两大挑战。只有紧贴市场经济, 不断创新, 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
三是申办方、投资方和承办方的精诚合作, 是办好独立学院的有力保障。要办好独立学院, 必须选一个开明的投资方, 紧紧依靠申办方, 同时充分发挥承办方的主观能动性, 只有三方紧密合作, 才能办好独立学院。在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的运作中, 在明确申办方、投资方和承办方三方的责、权、利后, 三方诚心、诚信合作, 定能取得良好的办学效果。
四是“独、民、优”之路, 是独立学院的必然选择。周济部长指出, 今后要更加突出独立学院“独、民、优”的原则, 更加强调独立学院要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要求, 强调独立学院在法律和制度上的独立地位, 进一步明确独立学院的民办属性, 促进独立学院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上改革创新。
五是加强内涵发展, 是独立学院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当独立学院发展到一定规模时, 就必须加强内涵建设。这是当前我国独立学院发展转型的必然要求, 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民办高等教育增强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可持续发展, 不仅要看当前, 更要看长远;不仅要看规模, 更要看质量。必须坚持用先进的理念引领发展, 这是办校之策;用鲜明的特色促进发展, 这是兴校之计;用过硬的质量保证发展, 这是立校之本;用灵活的机制把握发展, 这是治校之道;用充分的财力支撑发展, 这是固校之基。
高校独立学院财务管理 篇9
关键词:民办高校,党建工作,问题,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法律支持, 近几年来民办高校的发展迅速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据统计, 目前全国共有民办高校658所 (含独立学院) , 占全国高校总数的28.5%;在校生达到446万人, 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近20%, 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党建工作作为民办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分析。
一、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意义
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对学院总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学院工作提供了思想建设的保障, 同时为培养核心骨干队伍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不断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是学院发展的重要举措。
加强党建工作, 为学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加强党建工作, 为学院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2012年7月2O日在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上讲到:“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要求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只有不断加强学院的党建工作, 才能为社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为学院的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2. 加强党建工作, 是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党建工作开展的效率以及效果, 将直接影响学院工作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学院全体人员团结一致, 齐心协力, 为学院的事业而努力奋斗, 才能不断地提高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民办学院的教职工和学生的凝聚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靠党建工作的推动, 只有更好地开展党建工作, 将所有的力量形成一股合力, 才能真正推动学院的发展, 提高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3. 加强党建工作, 为学院和谐发展提供更好地平台
由于现在社会现象错综复杂, 而部分大学生仍然缺乏辨清是非的能力, 只有不断加强党建工作, 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才能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和谐的发展环境提供更好的机遇和平台。
二、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现状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民办高校也迅速发展, 在近几年来, 我国对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既出台了相关的法律对民办高校的发展进行保障, 同时也对其发展给予相关的支持。
1. 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趋于规范化
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 党建工作不断趋于规范化。从2003年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到2006年《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都对民办高校的发展做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不断趋于规范化, 在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等各个方面都不断完善。
2. 民办高校的发展对党建工作的要求逐渐提高
在民办高校发展初期, 学院不断提高其基础设施建设, 但是随着民办高校的不断发展的壮大, 民办高校对于党建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 不仅仅要求有良好的制度, 同时要使全体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用丰富多彩的党组织生活提高其凝聚力, 希望通过党建工作的开展带动学院整体的发展。
三、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存在问题
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在发展的同时, 也面临着不少实际问题, 现在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问题做以下五点分析:
1. 部分领导的思想观念滞后
民办高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董事会是学校的决策机构, 民办高校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某些领导认为学校的发展主要靠招生, 认为党建工作只需要完成上级的任务便可, 而忽视了党建工作的长久和持续发展, 部分领导的思想观念滞后, 使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发展缺乏长期的发展目标。
2. 组织建设不健全
一些民办高校的党组织建设不健全, 例如组织制度不完善, 组织架构不全面等, 没有针对民办高校的特点, 对组织建设进行健全和完善, 使得在开展党建工作时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 给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不便。
3.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民办高校的党务工作者工作量较大, 任务重, 与公办高校不同的是, 民办高校通常精简机构, 基层党支部的书记或者委员都由行政人员或者专职教师兼任。在工作量较大的情况下, 不少民办高校对于党务工作者的激励制度不到位, 这大大影响了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性, 不利于党建工作的持续发展。
4. 流动党员的管理问题突出
基于民办高校的特殊性, 民办高校中的党员部分属于公办学院或者属于已退休人员, 党员的组织关系不属于民办学院, 流动党员的管理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这部分党员的流动性较大, 成员组成成分比较复杂党员的组织管理存在相当大的难度。目前, 我们还缺乏一套对民办高校流动党员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5. 发展党员的数量和质量问题
部分民办高校为了追求党员发展的比例, 而简化了培养和发展的党员的流程, 在没有对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发展其入党, 同时忽视对党员的严格管理, 以及对党员的后续教育和培养, 造成部分党员的素质不高, 严重影响了学院党建工作的正常发展。
四、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对策
为了更好地推动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 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针对民办学院的特点, 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以下对策:
1. 提高领导干部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
与公办院校不同, 在民办学校中不少院校的董事长或相关董事会成员大多是无党派人士, 对于党组织的指导观念可能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党组织的作用面临着新的挑战。民办高校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和培训班等形式, 不断加强对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务工作者的思想教育, 使领导干部们充分认识加强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将学院的党建工作提高重要的高度和位置, 并协助解决党建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通过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 确保其对党建工作的重视和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和支持。
2. 不断完善和健全组织建设
健全的组织建设是党建工作的关键。只有不断地健全和规范民办高校党建的组织建设, 建立、健全学校各级党组织, 尽量做到基层组织全覆盖, 才可能保证学校党组织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政治核心和监督办学的作用。这就需要学院党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院党建工作发展的制度, 通过制度不断规范和健全组织建设, 同时不断强化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管理。
3. 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
为了更好地提高党务工作者和全体党员的积极性, 民办高校需要制定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定期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工作做调查和评选, 通过评优的方式给予先进集体和个人提供精神和物质奖励, 同时鼓励全体党员进行党建项目的开展以及党建论文的撰写, 并形成一定的激励机制, 这对于民办高校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4. 规范流动党员的管理
针对民办学校流动党员的管理问题, 民办高校应制度适合本高校发展的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对流动党员的信息做好登记, 建议构建一个信息平台, 将所有的信息进行电子信息化管理, 同时定期对流动党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以提高流动党员的凝聚力, 使其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5. 提高发展党员的质量
根据民办高校的特点, 制定发展党员的标准和发展流程, 严格按照发展流程对党员进行发展, 在发展前期, 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 在获取党校结业证书之后, 进行全面的考核和群众调查等, 秉着“成熟一个, 发展一个”的宗旨, 严把党员发展的质量关, 同时重视党员的后续教育和培训, 对以发展的党员也要定期做群众调查和考核, 并安排后续教育和培训, 不断增强其思想道德水平和党性修养。
参考文献
[1]钱璇.高校学生党组织生活的现状调查[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Ol0.06.
[2]潘留仙, 余孟辉.适应民办高校特点, 提高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3/14) .
[3]徐继耀.建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助高校学生党员成长发展[J].社科纵横, 2009, 24:149—151.
高校独立学院财务管理 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图书馆建设,发展现状
一、引言
新世纪以来,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 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图书馆作为独立学院教学和科研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伴随高校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迅速发展的图书馆建设工作在不断变幻的教育背景下经历了诸多挑战与机遇, 如何转变当前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建设的发展窘境, 推动高校独立学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探讨。
二、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建设发展现状
(一) 服务宗旨的实现不尽如人意
图书馆服务应以“读者为本”, 让读者满意为第一工作宗旨, 只有让读者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 图书馆建设工作才算得上成功。就当前大部分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建设现状而言, 读者意识尚未在服务工作中得到有力体现。很多学生反映馆藏量不够丰富, 有些书籍在学校图书馆内找不到, 部分教师指定阅读的书籍“赶不上趟”, 还没看过就被借完了。信息化时代的图书馆建设工作执着于文献信息的贮藏, 在自动化、数字化、电子化方面的发展不尽如人意。
(二) 功能开发尚未形成特色化
办学特色是民办高等院校持之以恒探讨的终极话题, 独立学院图书馆建设也应朝着特色化工作方向发展。在对图书馆建设工作的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 当前高校图书馆建设仍旧存在“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大部分图书馆功能停留在学校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散传播上, 没有呈现出其所在时期的发展特色。读者来图书馆只能获得文献信息, 读者交流会、读者论坛、图书活动等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
三、转变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建设工作窘境的具体策略
(一) 升华读者服务意识, 读者第一
读者第一的图书馆服务理念是始终不变的, 建设工作不仅要着眼于馆藏量的开发, 还要依托学校办学工作的支持, 为读者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读者服务工作要根据图书馆的实际建设能力, 逐渐实现由单一到多样、由空间限制到无处不在的蜕变。基本馆藏资源阅览等基础服务之外, 图书馆建设要朝着多途径、更自由、更贴近读者的服务方式发展。例如, 针对新生开展图书信息咨询服务, 创办读者交流座谈会, 定期举行读者培训活动、读书活动等。学校师生是图书馆主要读者对象, 管理人员应加强和院系老师、优秀学科带头人的合作交流, 及时提供最新信息资料, 满足学校师生信息需求。
(二) 充分挖掘馆藏资源, 特色建设
充足的馆藏是开展图书馆建设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在丰富文献信息资源积累的基础之上, 独立学院要依托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短时间内实现管理特色化、资源网络化的高级发展目标。在以日新月异速度向前发展的信息化大背景下开展建馆工作, 必须以信息资源建设为主要发展方向。高校独立学院建馆初期主要依靠母校的文献资源获得技术支持, 随着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 电子技术配备也应跟上建设需求。管理工作还要借助网络, 在图书馆网页上开辟“馆长信箱”“读者留言”“书刊评介”“考研信息园地”等栏目, 实现特色移动图书馆服务。
(三) 提升馆内人员素养, 管理为重
没有工作人员何来图书服务, 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建设能为“读者第一”服务宗旨的实现提供质量保证。院校要合理配置图书馆工作人员结构, 注重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 充分发挥每位工作人员的价值和潜力。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馆藏评价能力, 深刻了解学校重点学科专业;网络维护和开发人员, 应熟悉图书馆网页的开发和建设流程, 精通网络资源获取技术等。图书馆管理工作要依据业务条例规范进行, 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 量化工作标准, 制定不同阶段的工作考核评比, 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解决。部分高校面临图书管理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 可采取图书馆工作人员、临时工和勤工俭学学生合作管理机制, 借助多方人员完成管理工作。这样可以缓解人员编制紧张的问题, 同时有助于资源建设的针对性开展。
高校独立学院图书馆建设工作以满足读者需求、实现学校教研目标为服务宗旨。建设应围绕着教学科研和读者信息需求展开工作, 工作人员要了解实事求是地分析目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找出差距, 研究对策, 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改进服务工作, 避免资源建设的盲目性。如何在当前急速发展的教育环境下高效推进图书馆建设工作, 仍旧需要诸位管理工作人员持之以恒地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刘丽辉.独立学院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探究:以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图书馆为例[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10 (3) .
高校独立学院财务管理 篇11
换言之,独立学院就是公办高校和民间资本合作举办的、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高校,属于民办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独立学院从开始萌芽,再到迅猛扩张,直至如今的稳定发展,大概经历了萌芽期、扩张期、规范期三个阶段。
独立学院:“民间资本下的扩张神话”
关于独立学院的起源,学界有几种看法:1.独立学院发源于1993年至1995年的一些公立高校内部以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2.1998年产生于江苏;3.1999年产生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4.1992年产生于天津师范大学国际女子学院。
不难看出,以上观点交集之处,即均认为独立学院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公立高等学校内部以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这是有其特殊社会背景的。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这种转轨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全面性的和根本性的。在一些高等教育资源短缺、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愿望强烈的地方,高等教育供需矛盾逐渐显现。于是,一些公立高等学校开始以民办机制创办二级学院,这便是独立学院的前身。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决策,使我国高等教育迅速由精英教育阶段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一些公办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但是,由于受办学条件、办学思想、管理机制以及政府经费投入的制约,公办高校出现了既想保持“精英教育”的品牌和质量声誉,又想利用“大众教育”机会解决高等教育政府投入不足的矛盾。
与此同时,民办高等教育由于质量和规模的局限、社会观念的影响等,并没有太大的发展机会。而国家若从“零”开始办一所本科院校,周期又太长,远水解不了近渴。
独立学院应运而生。部分省、市依托现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利用闲置的民间资本,举办了一批以民办机制为运作模式的独立学院。之后,独立学院便如雨后春笋,以平均每年增加70所的速度迅猛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3年,独立学院数量已激增至360所。直到此时,独立学院也还不叫“独立学院”,人们一般称呼它为“新制二级学院”。众所周知,所有大学的下属学院都属于二级学院,而以民办机制为运作模式的独立学院在政府态度尚不明朗的情况下,用这样一个含糊的名字来保护自己。
独立学院在短短数年内的迅猛发展,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以及高等教育办学资源的优化等作出了重要贡献。独立学院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关键是其直面我国高等教育迅速扩张中的两大核心要素质量与投入。教育部教育发展与研究中心撰写调研报告称,独立学院的投资由社会力量实现,质量由条件比较好的公立大学监控,教学和管理由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负责,如果发展得好,将会使民办高等教育整体产生质的飞跃。
然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拘无束的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校中校”“变相双轨制”等问题不期而至。
首次规范:“8号文件”为独立学院正名
2003年年初,教育部不再保持沉默,“如果再不及时加以规范,就会出问题了”。(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语)在总结各地发展“新制二级学院”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作出了规范并加强对独立学院管理的决策,在积极支持独立学院发展的同时,对独立学院提出了规范管理的要求。
同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8号文件”)。在“8号文件”中,教育部首次提出了“独立学院”的概念,并规定了试办独立学院的若干原则、办学层次、基本性质、申请和审批、举办地点、办学条件和质量、专业设置、财产及其处置、领导关系等。以该文件为标志,按新机制、新模式试办的独立学院,正式与以往按公办机制模式举办的二级学院划清了界限。
根据“8号文件”要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按照“独、民、优”的原则对独立学院进行了严格规范。所谓“独”,即独立办学、独立发放文凭、独立招生、独立经营,并逐步做到独立法人;“民”,即要运用民营机制;“优”,即必须“名校办民校”,且一所高校只能办一所独立学院,尽量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规范的手段,就是教育部对全国所有独立学院做了“先检查清理再重新审批”的工作。在此次大检查中发现,约40所独立学院还没有自己的独立校园,近30%的独立学院还没有办理法人资格证书,约40所独立学院还没有实现财务独立管理。
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公办高等学校以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没有进一步发展为独立学院,也有些省份对新增加的一批独立学院有所保留,持慎重态度。截至2004年6月,经教育部重新审批的独立学院共233所,在校生规模达40万人。当时,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共有876所,其中民办本科院校9所、独立学院233所。
2004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公布后,独立学院被定位于“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形式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表现,由于其设立与运行模式既不同于公办,也未完全按照民办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国家也未将独立学院明确定性为民办学校,这就连带产生了独立学院今后“何去何从”的担忧。
2005年,教育部加紧调研,并针对独立学院的招生工作、试办工作、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进一步规范独立学院的发展。至此,政府大力支持独立学院发展的政策倾向性进一步明朗,“何去何从”的担忧转为隐性,围绕着“如何规范发展”的积极探索逐步占据主流。
二次规范:“26号令”为独立学院定性
截至2007年年底,我国独立学院的数量已增加到318所,在校生增至186.6万人,本科生已占民办本科教育的88.7%。独立学院在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在2008年2月的公开讲话中充分肯定了独立学院的办学成就。周济指出,实践证明,独立学院发展的总方向是正确的,它的举办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势、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全面推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它通过全新的、市场的机制配置,实现公办高校品牌与社会资金、资源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迅速、有效地扩大,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国家培养各类专业实用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丰富发展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
2008年2月,教育部针对独立学院的遗留问题,在充分调研、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正式发布了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6号)《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26号令”从2008年4月1日起实施,成为我国第一个完整意义上规范独立学院的法规性文件。
“26号令”第三条指出:“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首次明确将独立学院定性为民办高等教育。在总则中还就独立学院的概念、义务、权益、奖励与扶持政策等作了明确规定,实现了与民办教育有关法律法规的接轨。此外,“26号令”中关于独立学院的设立、管理与监督、法律责任等内容的规定,也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国家之前出台的有关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的精神。
“26号令”还明确规定了7项奖励与扶持政策。其一,各级政府可设专项资金,以资助独立学院的发展,奖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其二,各级政府可以采取资助、出租、转让闲置的国有资产等措施来扶持独立学院。其三,国家鼓励金融机构运用金融、信贷手段支持独立学院发展。其四,独立学院享受国家对民办学校的税收优惠政策。其五,新建、扩建独立学院,政府应该按公益事业用地的有关规定予以补偿。其六,独立学院教职工在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等方面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权利。其七,独立学院学生在升学、就业、评奖评优,以及纳入国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等方面,与同级同类公办高等学校学生享受同等的权利。
“26号令”为独立学院依法享有政策规定的鼓励、扶持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为独立学院下达了5年规范过渡期。“26号令”明确规定,所有独立学院必须在5年内达到考核标准,才能获得“办学许可证”,并逐步转变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达不到要求的将面临被裁并的风险。
总之,“26号令”的出台,既消除了许多对于独立学院不必要的恐慌,也为独立学院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未来之路:阵阵春风暖人心
那么,新形势下,独立学院怎样才能健康、持续发展呢?
一是严格执行国家政策,规范办学。作为一种公益性事业,举办独立学院的有关普通高校和参与举办单位或个人要严格按照教育部“26号令”的要求,并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精神,明确各方责、权、利,正确处理各方关系,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依法治教,从严治教,切实维护独立学院的安全稳定大局,为独立学院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二是紧贴市场经济,创新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如何更好地贴近和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两大挑战。只有紧贴市场经济,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
三是申办方、投资方和承办方的精诚合作,是办好独立学院的有力保障。要办好独立学院,必须选一个开明的投资方,紧紧依靠申办方,同时充分发挥承办方的主观能动性,只有三方紧密合作,才能办好独立学院。在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的运作中,在明确申办方、投资方和承办方三方的责、权、利后,三方诚心、诚信合作,定能取得良好的办学效果。
四是“独、民、优”之路,是独立学院的必然选择。周济部长指出,今后要更加突出独立学院“独、民、优”的原则,更加强调独立学院要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要求,强调独立学院在法律和制度上的独立地位,进一步明确独立学院的民办属性,促进独立学院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上改革创新。
五是加强内涵发展,是独立学院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当独立学院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必须加强内涵建设。这是当前我国独立学院发展转型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民办高等教育增强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可持续发展,不仅要看当前,更要看长远;不仅要看规模,更要看质量。必须坚持用先进的理念引领发展,这是办校之策;用鲜明的特色促进发展,这是兴校之计;用过硬的质量保证发展,这是立校之本;用灵活的机制把握发展,这是治校之道;用充分的财力支撑发展,这是固校之基。
总之,各独立学院只要认真执行《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教育部关于规范独立学院办学的相关管理法规,严格落实“26号令”,充分发挥公办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金两方面的优势,规范办学行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独立学院就一定会迸发出更加旺盛的活力,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高校独立学院财务管理 篇12
一、大学生体育社团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五所独立学院学生体育社团发放调查问卷, 我们了解到独立学院学生体育社团现状。数据显示, 目前高校建立了大量的体育社团, 包括球类、传统武术类、轮滑及一些体育舞蹈等, 在学校及院系的支持下, 创建了共同体育爱好者的小团体。虽然体育社团在数量和种类上反映出繁荣的景象, 但是社团活动的开展状况却不容乐观。被调查的许多体育社团, 生存状况良莠不齐, 活动效果不尽如人意, 举行的社团活动数量很少, 有的仅限于开学和迎新, 剩下的就陷于沉寂。体育社团活动形式也仅局限于举行比赛, 对于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社团活动产生负面影响。从被调查的学生层面上看, 大学新生更热衷于加入体育社团, 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人数呈显著下降趋势。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 当前影响体育社团工作进一步推进的主要原因包括政策体制和硬件设施两个大方面,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体育社团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价。在大学生体育社团日常管理部门方面, 目前的体育社团大都归口于校、院、系团委, 也有部分社团是由校学生处进行日常管理。问卷调查显示学校团委管理占到接近90%。对于体育社团工作开展的效果评价更多是形式上的, 比如举行比赛等, 而通过社团活动, 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否得到增强, 学生的体育技能是否得到提高, 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鉴定与评价, 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得不到政策上的激励, 导致许多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流于形式。许多学生报名参加体育社团以后, 经常出现不能坚持的现象, 导致一些体育社团名存实亡。
2.体育社团活动经费严重匮乏, 已成为影响社团发展和开展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鉴于当前众多的体育社团, 学校能拿出来的经费支持是杯水车薪, 而体育活动所需要的设施和装备是一笔巨大的财政支出。体育社团的组建, 体育设施与装备大都需要学生自备, 使许多对体育项目爱好的学生望而止步。而社团要想开展一些活动, 也需要得到大量的资金支持。现实情况是, 学校将大部分资金投向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而对体育社团的资金支持少之又少。仅靠收取学生的会费, 无法维持社团的正常活动。许多体育社团通过拉赞助的形式举行活动, 造成体育社团活动举行的不确定性很高。
3.体育社团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培训。目前的体育社团, 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指导, 大多聘请有特长的学生担任教练, 讲解与教授存在不专业、不系统等因素。而聘请高水平教练又会受到经费的困扰。学生在参加体育社团活动中, 无法得到技战术方面的指导, 体育技能得不到提高, 都会影响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积极性。社团指导教师是确保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调查数据显示, 80%以上的学生体育社团缺少指导教师的经常指导。目前, 高校体育教师担负着增进学生身体健康, 教授健身理念的重任, 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社团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导教师, 但由于多重原因, 体育教师没有在体育社团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究其原因, 高校的教育体制不完善, 导致体育教师无法介入体育社团的指导工作。
4.学校的硬件设施导致体育社团活动无法顺利开展。在高校扩招导致生源激增的现状下,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极其紧张。课余时间, 活动场地人满为患, 体育器械、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参加锻炼的基本要求。这些都影响着各类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被调查的高校, 拥有网球场地6块, 但从事网球活动的学生成百上千, 可以想象的是, 网球活动成了原地网球挥拍运动。同样问题也困扰着羽毛球、乒乓球等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如何安排好场地活动, 体育资源的分配是当前体育社团急需解决的矛盾。
二、大力推进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 体育社团要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
1.课内外一体化的教育模式, 是指学生在体育社团里的表现以及运动成绩, 均应纳入学生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 纳入到学校体育教学的管理体系当中。作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体育社团成为体育教学课外练习的重要一环。作为大学体育教学的延伸, 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动应作为课上教学内容的复习巩固和提高, 缓解当前体育教学课时紧张的现状。体育社团的活动应在体育教学的监管之下, 享有一定的学时补贴, 学生在体育社团举行的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 以及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出勤率, 均应记录在该学生年度体育成绩之中。同时, 对于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在参与奖学金的评选、评优、入党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社团的活动当中。
针对大三、大四没有体育课的学生, 学生体育社团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增进身心健康方面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积极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大三、大四学生, 可以作为选修学分的形式进行记录, 可以作为毕业环节加分的重要因素。
2.引导体育教师及体育工作者积极投入到学生体育社团的指导工作当中。作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组成部分, 体育教师及体育工作者深入到学生体育社团当中, 是必须履行的工作职责。学校对体育社团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应加大扶持力度, 激发教师参与学生体育社团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在体育社团办讲座, 做好一对一的体育技能辅导, 大力宣讲体育健身知识, 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提高体育社团的整体水平。同样, 学校在政策上加大指导教师的扶持力度, 让教师充分意识到指导教师的重要性, 在教师的职称评审、评优评先、工资晋级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最大限度激发教师参与学生体育社团的积极性。
3.拓宽渠道, 满足体育社团活动的资金需求。除了积极增加学校经费拨款, 学生体育社团应积极引入经费赞助途径, 通过购买指定体育用品模式, 引入体育商家的经费赞助, 开展体育社团的活动。体育社团可以采用赞助商域名的形式, 开展各种活动。例如以体育商品名称冠名开展比赛, 通过购买指定商品获得赞助等。高校及学院系部应支持体育社团利用学校资源进行一定的创收活动, 充实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
4.合理配置体育资源, 促进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针对当前学校体育资源紧张的现状, 合理安排配置体育资源, 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将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统一报送至学校体育管理部门, 合理安排各个社团活动的时间及所需器材, 指导教师的辅导时间也一起编排, 做到场地、器材、教师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5.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引导开设适合广大学生参加的体育社团项目。现在, 许多我国传统体育项目、非遗项目正在被引入到校园当中, 使广大学生受到爱国爱家教育的同时, 身心素质得到增强, 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与保护。体育社团在结合体育教学课外延伸的同时, 应更加注重学生喜爱、内涵丰富、健身效果明显的项目的开设, 使学生体育社团成为承载校园文化的亮点。
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 已经促进教学活动向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发展, 学校的各种社团组织, 成为课外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形式。体育教学同样如此, 没有课外体育的支撑与保证, 体育教学的目标就无法实现。体育社团是高校课外体育的重要组成形式, 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终身体育理念、丰富大学生课外业余生活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独立学院体育社团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学生体育社团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中可以发挥巨大的引领作用。完善和健全的独立学院体育社团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 将有助于高校的教学改革, 最终达到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传友, 冯伟.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J].2009, (02) :15
[2]韩冬, 尹青山.影响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因素的研究[C].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一) :268—270
【高校独立学院财务管理】推荐阅读:
独立学院的危机管理07-22
独立学院的班级管理09-19
独立学院资产管理09-20
独立学院管理信息系统07-10
独立学院日常行政管理07-13
独立学院的独立星座09-01
独立学院网站08-27
陕西独立学院10-28
独立学院团委11-07
独立学院钢琴教学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