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小企业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与防范对策

2024-06-21

试论中小企业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与防范对策(通用9篇)

试论中小企业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与防范对策 篇1

试论中小企业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与防范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最活跃的经济成份之一。发展中小企业是商业银行调整业务结构、创造最大价值、实现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中小企业客户群体具有特殊性,在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业务特别是信贷业务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其信贷风险。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

一、中小企业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

1、市场风险。中小企业规模相对不大,生产工艺先进性不强,产品知名度低、依附性强,市场竞争能力特别是主导市场的能力较弱,这些因素无疑会导致信贷的市场风险。

2、信用风险。部分中小企业信用和法律意识淡薄,偷逃国家税收现象较普遍,逃废银行和其他债权人债务的现象仍有发生。伴生信用风险的因素仍有一定基础。

3、经营风险。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不完善,家长式或家族式管理模式占主导地位,实际控制权集中,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核算不规范,经营管理和市场拓展能力不高,自身积累和创新能力不足,发生经营风险特征较明显。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的发生必然转化为银行的信贷风险。

4、道德风险。由于目前社会征信系统还不完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中小企业表现得较为突出。大多数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不健全,信息披露不充分、不真实,商业银行很难全面了解、识别和判断其真实情况。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根本原因。

二、银行在与中小企业进行信贷合作时必须坚持的原则

1、“市场化”运作原则。据安博尔中诚信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为5年左右。因此,在与中小企业的信贷合作中,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去谋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必须坚持市场化的运作原则,相机而动,一笔一清。

2、“现金流至上”原则。衡量企业还款能力最核心的指标是企业的经营净现金流量,在与中小企业进行信贷合作的全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和把握企业的资金流动方向,合理安排贷款品种、期限、回收方式等,确保我行信贷资金安全。

三、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对策

1、合理细分市场,科学把握信贷投向。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应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所为,有所不为”。从风险控制、价值发掘和客户管理的角度,对中小企业客户群体进行合理细分,并实施差别化的信贷发展策略。

2、优化风险管理体系,突出第一还款来源。一要按“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要求,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和客户评价;二要从严把好中小企业客户信贷准入关。坚持放贷标准,把好准入这一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第一道关口;三是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贷款调查、审核、审批、发放、贷后管理等制度。加强贷后跟踪检查,特别要掌握企业资金流向,强化资金结算管理,突出第一还款来源的监控。

3、完善贷款担保手续,落实第二还款来源。在加强对中小企业现金流即第一还款来源分析和把握的基础上,还要采用抵(质)押等方式落实第二还款来源。

4、加强定价管理,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一是根据中小企业信贷的风险水平、筹资成本、管理成本、收益目标以及当地市场利率水平等因素确定贷款利率,对不同的企业实行差别利率;二是完善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产品组合方案,通过产品组合提升客户价值回报,减少风险损失;三是建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类、损失拨备、呆账核销的风险补偿机制。

5、建立与中小企业信贷文化相适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要制定专门的风险防范和业绩考核办法,突出对客户经理和审批人等从业人员的正向激励;二要建立与中小企业特点相适应的问责制度,加强对失职行为的责任追究。

试论中小企业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与防范对策 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成因,防范措施

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 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迎接的机遇与风险也随之而来, 中小型企业身处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加强自身对信贷风险的防范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信贷业务是银行主要的业务之一, 通过信贷业务产生的收入也成为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我国推行的一系列信贷政策, 在一方面给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信贷机遇, 有助于开发和发展中小企业的信贷市场。然而, 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是对信贷风险的认识尚浅, 没有完善的防范与抵御信贷风险的管理体系, 因此, 必须认清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加强中小企业对信贷风险的防范能力以期实现企业和市场的共同发展。

一、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1. 缺乏规范化的市场秩序

当前的信贷市场没有进行规范化、统一化的秩序建立, 特别是针对于不同地方的城镇、乡镇里的中小型企业实施一些规定, 例如, 推行企业暂行条例, 乡镇企业经营条例等等, 在整个大的范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样不规范的市场秩序, 不仅没有对中小企业的经营行为产生有效的约束力, 也不能对企业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 这样不利于保障中小企业的利润稳定和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2]

2. 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

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 国家宏观政策对中小企业造成的影响较大:当出现的是限制性的政策时, 需要解决供过于求的问题时, 中小企业处在生产链条上的末端, 自然而然对其生产发展形成很大的影响。而当出现的是较为缓和的政策时, 国家鼓励企业的大力发展, 首先收益的是大型企业。所以中小型企业受到政策方面是影响较大, 特别是利率政策方面的调整, 很不利于中小企业控制企业发展成本。例如在2009年上半年国家鼓励各大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但是现实的状况却是银行为了防范信贷风险, 出现提供给中小型企业的信贷资金很少或者贷款集中流向高质量行业和大型企业的现象, 导致中小型企业出现融资难, 企业经济生产和发展步履维艰。同样是作为市场的主体在发展, 中小型企业在市场上产生的影响力却很小。

3. 多样化的经济结构

多样化的经济结构也成为中小型企业信贷风险的影响因素之一。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经济成分较为复杂, 主要有股份制企业、国营企业、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多种形式。很多中小型企业还没有建立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 没有形成完整的体制改革。特别是在民营企业中, 体制改革只是纸上谈兵, 没有进行深刻的变化, 还存在很多任用和家族具有连带关系的人员, 导致中小型企业的产权混乱, 不利于企业增添活力, 限制企业的生产发展。

4. 薄弱的资金体系

中小型企业薄弱的资金体系也是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在前期, 中小型企业在进行生产运作时, 由于投资主体自身的经济的原因, 投资企业的资金较少, 加上投资主体较为分散, 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为企业的生产运作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 这在开始就注定了中小型企业薄弱的资金体系。后期加上国家政策的原因以及地方政府没有建立完整的扶持中小型企业的体制, 这对中小型企业再次进行资本扩大带来了一定的阻碍。薄弱的资金体系就意味着中小企业的资产薄弱, 在银行上用来抵押的信贷资产不足, 加大了出现信贷风险的几率。

5. 缺乏规范的财务信息的管理

进行借贷双方的信息管理是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产生的必要手段。然而, 由于中小企业对自身的财务信息没有进行有效规范的管理, 出现财务信息不透明、财务信息谎报以及财务收入报表不规范等情况, 这些都会给银行进行信息核实带来很多的阻碍。此外中小型企业不注重企业信用形象的建立与维持, 借贷危机出现后没有及时还款, 甚至出现拖欠或者逃逸等违反道德与法律的行为。中小型企业自身缺乏对财务信息的有效管理造成信贷风险的产生的一大因素。

二、从银行的角度分析中小型企业防范信贷风险解决措施

1. 加强对中小型企业信贷信息的评估与监控

银行本身就是生产和汇集八方信贷信息的机构。在对中小型企业进行信贷业务前后, 要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加强对中小型企业信贷信息的确认与监控。例如, 在进行信贷业务前, 派发专门的人员对中小型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评估与核实, 进行信贷业务时要求提供完整的财务信息资料与文件, 要求开设实名账户进行资金核算等。对中小型企业贷款后的动态的信息监控也是防范信贷风险产生的重要措施。例如, 信贷业务人员要不定时地对贷款的中小型企业进行实时监控, 包括对贷款项目流向、企业项目进展、市场动态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控, 这样可以随时掌握中小型企业的贷款资金流向, 对企业的投资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监控, 时刻防范企业信贷风险出现。

2. 加强针对中小型企业信贷的预警机制

银行可通过针对中小型企业的信贷内容建立一个专门的预警机制, 设立专门的机制机构, 强化银行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在该机构负责的人员会对企业的信贷动态进行实时监控, 及早发现企业贷款的预警信号, 一旦发现企业经营效益出现下滑甚至亏损的情况, 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3. 设立中小型企业信贷服务通道

针对中小型企业信贷业务设立的服务通道是防范信贷风险的有效途径。这样既加快了中小型企业贷款审批的步伐, 提高了银行办理信贷业务的效率, 为双方都节省了办理时间, 也有利于银行实时掌握企业的信贷信息, 控制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贷风险, 建立中小型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系统, 加强银行全方位地掌握中小企业企业的信贷风险动态。与此同时, 银行方面还可以加快金融领域的体制改革, 通过发展企业投资市场和债券市场等方式, 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企业的发展。

4. 有效性选择信贷企业对象

面对众多的中小型企业都有信贷业务的需要, 银行要加强对不同企业的进行分析, 针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 市场地位以及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 在中小型企业里有效性地选择需要进行信贷业务的企业。制定一些标准提高信贷准入门槛以防范信贷风险的发生。例如, 必须符合国家发展政策的要求且具备一定的企业运作能力, 能够获稳定的经济效益, 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等。

三、从企业的角度分析中小型企业防范信贷风险解决措施

1. 扩大企业融资渠道, 壮大资金体系

雄厚的资金储备是维持企业正常运作的重要条件, 也是中小型企业防范信贷风险的保障。中小型企业可以扩大企业融资渠道, 加强企业与社会、政府的融资合作, 扩大企业资金储备, 促进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此外还要加强企业对信贷资产进行管理, 加强对信贷资产的科学掌握和控制, 可以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资金管理体系, 掌握信贷资产的流向与动向, 从而做到掌控企业信贷资金。这样的企业在银行进行信贷业务的时候, 不仅可以提高办理的时效性, 而且双方来说, 这都是规避信贷风险的稳固有力屏障。

2. 维护中小企业的信用形象

企业信用形象是企业无形的资产。中小型企业要主动积极维护企业自身信用形象, 规范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以及信贷行为, 对出现信贷预警的项目要及时处理, 例如在银行贷款即将到期的款项要及时还清, 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我国现在十分注重信用制度的建设, 正在大力建设与发展信用制度, 要求在当前的基础上, 研究出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分技术标准, 这样不仅可以针对信用等级进行实效性的业务办理, 也有利于维持双方的信贷关系。[3]

3. 加强中小型企业的信息管理

信贷风险的形成多数是因为借贷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形成的, 所以中小型企业要加强自身信息的管理, 特别是信贷相关信息的管理, 通过科学的信息管理不仅可以降低银行收集企业信息的难度与成本, 保持双方信息的对称性, 这样也规避了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贷风险。

总之, 信贷风险成为限制中小型企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企业要对信贷风险的形成原因进行综合分析, 针对性地采取应对解决措施进行风险的防范。因此, 企业可以通过规范自身的经营活动行为, 以科学的方法为指导做好企业的信息与信贷资产的管理和维护企业自身良好的信用形象等措施进行信贷风险的防范, 保证中小型企业在信贷市场能够得到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林.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防范研究[J].新金融, 2011, 1 (1) :112-113.

[2]郑志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新模式[J].中国内部审计, 2012, 1 (1) :78-80.

试论中小企业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与防范对策 篇3

关键词:融资风险;影响因素;对策

在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实践中,融资活动成为其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融资活动不仅存在融资成本,也存在融资风险。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构成企业融资活动的两大基本问题。然而在相关融资理论的研究中,如果只重视对融资成本的研究,忽视对融资风险的研究,这样的融资理论研究体系是不完整的。本文拟对企业融资风险的类型、影响因素及其防范对策作初步探讨。

1.企业融资市场中风险的类型

融资市场涉及到多个相关主体,一旦赤字单位无法偿还相应的借款,盈余单位就会产生贷款风险,而且这种风险可能会波及相应的其他机构。因此,要防范和规避融资中的风险,就要知道各种金融机构、融资主体面临而且必须处理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

A.清偿风险

清偿风险通常又称财务风险,是指企业不能归还到期债务的风险。如果企业不能归还到期债务,企业的信誉将受到损害,将会加大企业的筹资成本,严重的会导致企业破产。因为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向法院申请作为债务人的企业破产,企业将被迫通过变卖破产财产来清偿其债务。很显然,清偿风险只存在于债务融资中,股票融资没有清偿风险。

清偿风险是企业融资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企业的还债能力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有密切关系。如果企业经营管理正常,筹措的资金用到生产经营中去了并发挥了效益,那么一般是不会出现清偿风险的。一些企业之所以不能归还到期债务,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原因,还有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方面的原因。

B.信用(违约)风险

信用风险或违约风险是指赤字单位不愿或不能履行它所卖负债的条款。可能赤字单位是一家公司,用该资金来扩张业务,它本以为此业务会成功,但由于某些未预料到的复杂情况或者整体经济的下滑,该业务经营失败;也可能借款人道德败坏,拿着钱跑了。因此,当贷出款项或者买入赤字单位发行的金融资产时,中介(不论是银行、共同基金还是保险公司)都面临着赤字单位会违约的风险。

信用风险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像其他行业一样,要在金融服务业维持并加强其赢利能力,必须要承担一些风险。“好的”信用风险可能变成“不好的”投资。尽管有好的意图、不错的计划和成功的跟踪记录,一些借款人还是会违约的。相反,一些企业在过去经历过财务困难,将来可能“有转机”并且获得高额利润。

C.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利率的变动可能对企业融资造成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的调高或升高会增加企业的筹资成本。此风险来自于资产所得的利率(收益)与负债成本(或负债支出的利率)之间的关系。当企业以贷款方式筹集资金时,利率风险是比较突出的。1995年7月1日以后,我国对贷款计息规则又进行了调整,对1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贷款利率一年一定,贷款合同利率执行一年后,如果国家调整了贷款利率,再按调整后的利率确定下一个年度的贷款利率。贷款利率调整对调整之后借款的企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1999年10月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行长季度例会中指出,1996年5月1日至1999年6月10日,我国已连续七次降低存贷款利率,企业累计减少利息支出2500多亿元,其中仅1999年6月10日的大幅降息,企业因此就因少支出利息而增加利润300亿元。

我国企业如果采取发行债券的方式筹集资金,债券利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债的成本,同样存在利率风险。尤其是采用浮动利率制的债券受利率变动的影响较大。不仅债务融资有利率风险,股票融资也存在利率风险。市场利率的变化对企业股票的发行价格和买卖价格有影响。

D.汇率风险

金融市场越来越国际化,外汇风险又叫汇价风险,是指汇率变化对企业融资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如果企业筹集的是外汇资金,汇率的变化可能加重企业的债务负担,如上世纪80年代我国向日本借了大量的日元债务,但我国外汇收入主要是美元,由于日元对美元持续升值,特别是1995年1美元兑换不到80日元,我国又基本上没有采取任何防范汇率风险的措施,日元升值大大加重了我国日元债务的负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E.其他相关风险

企业融资市场中还存在有犯罪风险。比如,一是企业在融资活动中碰到了犯罪分子,企业可能受到损失。这些年我国曾发生多起融资诈骗案,一些企业上当受骗,不但没有引进资金,反而造成损失。二是企业的融资活动可能触犯法律,构成了犯罪,企业可能因此受到法制的制裁。

另外还有一些政策性风险。比如税收政策、利率政策、产业政策、环保政策以及其他政策对筹资者的筹资成本有重大影响。企业收购是一种融资行为,同样也存在风险。如果采取股票融资,特别是采取公开发行股票筹集资金,企业还面临着被控制、被收购的风险。股票融资本身也是有成本的,股份制改造、信息披露、补税、跑指标等都会有费用开支,股票上市之前先得拿出很大一笔钱,而且还可能出现股票上市失败,资金筹不到手;以及股票停牌、股价下跌、每年分红派息等等。

除开上述具体阐述的融资风险外,企业融资市场中还有财产风险、人身风险等。

2.影响融资风险的相关因素

企业融资风险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影响而成的。基于上述对相关风险类型的分析,我们就影响融资风险的一些主要因素来做些分析。我们可以将融资市场看作是一个系统,对于这个“系统”运行正常与否,既存在外部环境的因素,也存在“系统”内部的影响因素。

基于此角度,我们把企业融资风险的影响因素分为两类:系统因素和非系统风险。系统因素一般是指与系统外部客观环境有关、超出了企业系统自身范围的风险,主要包括:政治政策、法律法规、信用违约和经济形式。非系统因素是指可由企业自行控制和管理的风险,主要包括:经营管理、市场开发和环境适应等。在企业融资中,将融资的风险按照是否可以控制加以分类,是希望能够按照不同的风险性质对其加以控制和管理。拿资金盈余单位来说,对于不同性质风险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融资自身不可控制的系统风险,在一定程度范围内资金盈余方是可以接受的,并愿意同赤字单位一起管理和控制这类风险。但是对于融资自身可以控制的非系统风险,盈余单位总是尽可能的以各种合同契约形式将其转移给投资项目的发起者或其他项目的参与者。

3.融资市场中风险的防范对策

融资市场中因为其风险存在不同的类型,因此风险的防范对策也有多种形式。本文试图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来分别阐述风险的一些防范对策。

A.从宏观角度看,融资市场的相关防范对策主要包括完善政策,加强立法;完善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保险市场优化融资风险管理

a.完善政策,加强立法

试论中小企业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与防范对策 篇4

工程机械经销商面临的主要风险和防范策略及应对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发展运营风险无处不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越来越成为致力成为百年老店品牌企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因为风险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防范和化解风险就是创造利润。同时,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对许多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管理理念。

一、什么是企业风险呢?

企业风险,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一般可分为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等。具体的就不展开讲了。

下面主要针对工程机械经销商(或代理商,下同)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风险和防范策略及应对措施谈一下。

中国的工程机械市场是世界上最活跃的市场之一,中国的工程机械经销商也是最活跃的市场参与者。曾有经销商创造过进入中国500强企业的历史;不少外资品牌世界销量第一的经销商就在中国„„这些都不由让人们对工程机械经销商刮目相看。

同时,中国的工程机械经销商市场竞争压力非常大,客户以个体散户居多,在分期付款买卖、融资租赁业务中,大多数用户购买、租赁的台数基本都是每种机器各一台;设备的吨位、马力也较小。为适应市场竞争形势,目前我国工程机械经销商主要有三种主要销售形式:融资租赁销售、分期付款销售、银行按揭销售(一次性付款销售量小,风险也比较小)风险都比较大,特别是融资租赁销售、银行按揭销售因融资租赁公司(尤其是由生产厂商背景的)和银行要求经销商签订权利义务明显不平等的回购担保条款,对方的风险因转嫁给经销商后风险为“零”,而经销商在交易中买方或承租方违约,经销商将照单全收,风险为100%。而且,因融资租赁公司、银行在融资租赁销售、银行按揭销售中要稳赚利息收入,不得不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使经销商的市场销售竞争力大为降低。

从另一方面讲,风险也是机会,通过做有风险的事,可以提高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

第1页

共5页

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许多工程机械经销商只顾埋怨市场,不善于总结经验,重复出现同样的错误,陷入风险危机。为此,建议广大经销商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选择以下方式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1、风险回避

通过信用调查评审,直接将资产状况不明或不良、支付能力弱、无担保、无从业经验等信用度低的有购买意向的客户淘汰。在认真扎实做好信用家访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信用评审时,评审出每个有购买意向客户的信用等级(比如:五颗星、四颗星、三颗星、二颗星、一颗星、没有星。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制定比较明确的信用评定标准),然后对不同信用等级客户,给予不同的销售政策。采用不同的风险防范策略及应对措施。

2、风险转移 通过合同或非合同方式将风险转嫁给第三人。通常做法是要求购买人、承租人提供有担保能力人的担保、租赁物抵押(需要上牌照的机动车)、其它合法财产抵押、给标的物上保险等。

3、风险减轻 提高首付款比例,要求支付较高的履约保证金数额,缩短货款、租金支付期限等。

4、风险控制 建立健全可能出现风险的各业务操作流程规范。让员工知道该怎么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对了有什么奖励,做错将受到什么处罚。并严格执行。比如:信用家访调查和信用评审业务操作流程和评定标准,合同签订、审核把关、履行监管业务操作流程(或叫合同管理办法),应收账款催收业务操作流程规范,拟诉讼追讨债权业务操作流程规范等。同时制订相配套的奖惩制度、政策。

5、风险的分享 将自身追债比较困难的请专业机构、人士来分享风险。比如请专业律师帮助打官司追债,解决“老赖问题”。

6、借力维权 对有合同诈骗形迹可疑客户,写控告书向有关公安机关报案。

二、经销商面临最大(主要的)风险表现就是购买人和承租人可能出现的违约行为。那么购买人和承租人可能出现的违约行为有哪些呢?

1、未按合同规定支付租金和分期货款或其它款项,这是最常见的;

2、未按时补足保证金,提供的保证人信用度低,担保能力差,抵押物价值有限;

3、标的物被盗、丢失,转让、抵押给第三人,向第三人投资,被第三方留置、扣押,严重损毁等;

4、将标的物运出国境;

5、客户的货款、租金支付(财务)能力遭到实质性不利影响,又不能在规定时间内

第2页

共5页

提供经销商认可的充分担保;

6、不办理标的物的登记、上牌手续(主要是机动车),不按规定投保;

7、人和标的物藏匿起来;

8、经销商收回标的物时进行阻挠,双方可能产生肢体冲突,具有一定的人员安全风险和较高的执行成本,不能或拒绝归还相关标的物的重要权证;

9、不按合同约定履行相关信息披露义务;

10、(法人)发生关闭、停业、歇业、停产、破产、财务状况恶化或丧失偿债能力。购买人和承租人常用借口或理由是:产品价格过高,质量有问题,售后服务不到位,工程发包人不给钱,没活干等等。

三、风险或违约引起的主要原因:

引起购买人和承租人违约的诱因有宏观的,比如银根紧缩,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缩小、行业政策的影响等;微观的,比如有购买人、承租方自身的和外部的因素,也可能有经销商自身引起的等。下面着重谈一下购买人、承租人自身原因和经销商自身原因。

1、购买人承租人自身的原因:整个社会信用比较低,加上个人用户普遍法律意识淡漠,不守信用、不守合同。

这就要求经销商在履行合同期间,尤其是支付款项的前三期一定要提前3-5天左右时间通过打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告知客户具体的支付款项时间,必要时还可以同时告知其家属、合伙人等利害关系人,培养客户良好的按约支付的习惯。一旦发生违约情况,及时发出书面的“风险告知书”(有的在签订合同时可同时给),明确告知其逾期支付款项将受到增加支付罚息、违约金、收回标的物等处罚,并做到不手软。对守信用重合同按约履行的客户,可以给予必要的奖励,比如免费、优惠配件,后续再买时给优惠折扣、降低首付款、保证金、手续费等。

2、经销商自身的原因:首付款、保证金偏低;推迟发货、提前发货;(交付前)运输途中出险;交付的货物和附件与合同约定、交付清单不符;产品质量有瑕疵;售后服务不到位;经销商内部制度(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培训、激励等)不健全、不落实、甚至有反作用;业务操作流程(包括签约前、签约时、签约后售后服务、催收账款、诉讼等环节)不规范、遗漏了某些风险控制的环节;一线工作人员方法使用不当,过分造就照顾客户的不正当要求,使客户留下违约无所谓的印象;对前期违约客户处理手段不当、工作不够细

第3页

共5页

致等。

这就要求经销商针对不同客户的信用等级,制定相对应的销售政策,制订明确的销售和合同签订履行监管、售后服务、催收应收款项等业务操作规范、流程,加强对员工的业务培训和风险防范控制意识教育,制订合理的奖惩政策,定期进行风险形势分析,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等。

四、经销商可以结合不同情况和严重程度,采取以下一种或几种应对措施::

1、增加电话、短信、电子邮件、催款通知单等催款次数和力度;

2、要求维修服务商停止对租赁物的相关服务;

3、采用GPS技术锁车、锁机等手段,暂时禁止使用标的物;

4、要求支付利息、违约金等赔偿各种损失;

5、追索为促使对方履行合同义务而发生的全部成本和费用;

6、达到条件时,单方面解除合同,要求对方支付所有到期和未到期的租金、货款、利息、违约金及其它应付款项,保证金不予退还;

7、取回租赁物;

8、积极参投保险:并且约定保险受益人是经销商(或融资租赁公司),保险费由购买人和承租人出,经销商帮其投。一旦出现保险事故,通过保险理陪获得救济。

机动车投:交强险、车损险、第三者责任险、不计免陪险等

非机动车投保:、财产综合险,第三者责任险,工程机械设备险、附加碰撞险、倾翻责任险、机器损坏责任险、第三者碰撞险等。具体与保险公司咨询联系后确认投保。同时要详细了解清楚,保险公司免陪条款。

9、通过诉讼追讨债权。

10、写控告书向有关公安机关报警

问题是经销商在执行过程中经常要提醒自己,有没有采取容忍态度,有的宽容过度,助长了对方的违约行为。本来个人的诚信意识、法律观念就淡漠,有没给客户留下违约无所谓的印象。

购买人和承租人逾期付款是一种常态。经销商只有通过有效的履行监管和催收办法,将逾期率和逾期支付金额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并追求越小越好。

第4页

共5页

谢谢大家抽出宝贵时间阅读。顺颂:商祺!

钟律师 北京市嘉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小企业常年法律顾问部、劳动人事关系法律事务部首席律师。擅长公司法、合同法、房地产法、知识产权、劳动争议、特许经营、诉讼与仲裁等。1996年开始从事法律工作,有在大型国企任职的经历。代理过涉案标的额数千万元的经济纠纷,取得圆满诉讼结果;为多家央企、民企办理过标的额达数千万元的单项法律咨询服务(包括:法律审慎调查、出具法律意见书等),先后承办各类诉讼和非诉讼案件上百起,积累了丰富的办案经验。是少数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知识、经验和法律知识及实务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联系方式:电话:(8610)***

电子邮箱:zhrhk@sina.com

QQ号:1765973681 联系人:钟律师

2011年11月

北京

第5页

试论中小企业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与防范对策 篇5

一、信贷审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风险

在信贷审批管理工作中,从审批条件的设定、审批条件的落实、审批流程管理等方面,可以反映出信贷审批的约束力、执行力和风险控制力,其结果直接影响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一)审批条件设定方面

信贷审批过程中,审批人员为提出合理、有效的审批意见,往往在借款人符合或满足一般信贷条件的基础上,设定一些放款或用款的条件。这些条件涉及第一还款来源、第二还款来源、贷款用途及企业合作等多个方面。每一项信贷审批条件,应该符合相关信贷政策,表述清晰、要求明确,操作性强,经办行能够及时、规范落实。但由于少数审批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审批决策依据不足,对审批条件能否落实考虑不充分,审批标准和尺度把握不到位,导致部分审批条件设定的前瞻性、可行性不足,未能有效控制信贷风险。1.设定的审批条件无效

一是审批条件概念不够清晰、具体,如审批人员提出的“我行授信条件不低于其他银行条件”、“借款人在经办行的结算份额不少于授信份额”等,经办行难以把握具体落实标准。二是审批人员不熟悉借款人地方有关政策规定,也未与经营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审批条件提出后难以落实或存在执行障碍。如设定的“以在建工程抵押”条件,相当多地方的政府房产部门不办理在建工程抵押手续,导致无法落实。三是少数审批条件违背信贷政策,出现审批条件无效的现象。如贷款担保要求以冻结中学的定期存款作为贷款质押,实际在借款人不能归还贷款时无法执行,致使贷款形成不良。2.审批条件设定不合理

由于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和银行自身经营需求的不断变化,信贷审批要适应不同行业、客户和产品的特点,很难有固定不变的操作依据和标准。审批人员往往凭借自身的经验积累和职业判断,拥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导致审批尺度把握不一,出现审批决策不合理的现象。如部分设定的条件过高或过严,经办行难以落实或客户不愿意配合,造成贷款未能投放;借新还旧贷款未充分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或意愿,提出的压缩贷款本金条件难以落实。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贷款的审批效率和效果,既不利于经营部门的市场营销,也不利于实现银行效益的最大化。

3.审批条件设定不全面

部分审批条件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设定的条件要求过低、把关不严格,不能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如审批人员未针对借款人经营管理、市场状况、产品成长阶段等风险特征提出适当的审批条件,未针对新成立企业的出资情况提出用款条件,未根据客户的重大经营变化及时调整相应的审批条件等,有时贷款实际上变成了企业的铺底资金,当企业周转不灵、资金链断裂时,审批条件无法有效控制贷款风险,导致产生不良。4.贷款担保条件设定不充分

贷款担保是确保贷款安全性的重要措施,是防范信贷风险的第二道屏障。但部分信贷审批对第二还款来源关注不够,有的贷款虽提供了担保措施,但担保能力明显不足,担保形同虚设;有的贷款企业之间或集团内部关联企业互相担保,担保额严重超出自身偿债能力。

对信用贷款、担保能力不足和企业互保行为未能有效控制,导致贷款投放时就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一旦企业经营困难、贷款质态趋于恶化,又难以要求其变更担保措施、提高担保额度,严重削弱了贷款的抗风险能力。(二)审批条件落实方面

落实审批条件是贷款发放和后续管理的前提,是贷款经办行应尽的职责。只有严格落实审批条件,审批的决策意见才有意义和价值,才能发挥应有的覆盖风险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审批部门提出的审批条件,经办行落实不够及时、有效的现象仍比较普遍,有的审批条件多次提出均未能落实。主要表现在: 1.随意放宽或变通落实审批条件

少数行风险意识不强,对审批部门提出的审批条件,采取应付手段、变通落实审批条件,随意变更指定的抵押方式、擅自提高审批要求的抵押比率、以临时冻结贷款资金的不合规方式代替抵押等,都容易使贷款担保出现真空。2.审批条件未落实或落实不到位

有的经办行对审批条件能落实不落实,或只是部分落实。如对拟逐步退出的信贷客户,未按审批要求的时间或比例压缩贷款本金,加大了不良贷款的形成;贷款利率未按审批要求上浮,直接影响了经营效益。这种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行为,使审批条件“悬空”,经营风险无法得到有效的规避和控制,加剧了信贷资金损失的可能。3.担保条件落实中存在缺陷

在信贷审批过程中,审批部门一般对每笔业务的担保均提出明确、具体的条件。但经办行在落实时,常常存在抵押期限短于贷款期限、抵押物未经评估、土地未与房产同时办理抵押、抵押物未办理保险等问题,对第二还款来源的保障带来不利影响。如经常出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后形成垫款,由于对其抵押的机器设备未进行评估,导致拍卖时多次流拍、难以变现,使垫款形成不良。

4.对信贷资金用途缺乏有效监控

审批部门为保证贷款用途合法、合规,对固定资产贷款设定了封闭运行、贷款额度与项目挂钩,对流动资金贷款设定了采购材料合同项下款项支付、不得用于股本权益性投资和固定资产建设等限定性条件,但少数经办行对贷款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监控,致使贷款资金被挪用于归还他行贷款、补充子公司注册资金等,背离了贷款投放的原有目的,最终形成不良贷款。(三)审批流程管理方面

加强信贷审批管理,是规范审批行为、严格授权控制、提高审批质量、防范道德风险的重要保证,但少数经营机构仍然存在审批理念不够审慎,违规、超授权审批信贷业务,审批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信贷审批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主要表现在: 1.无视信贷风险,违规审批

有的行在信贷业务已出现风险的情况下,不是从严控制审批、努力压缩存量,而是继续审批新增信贷业务。如为了延迟不良资产的暴露,审批发放贷款用于偿还银行承兑汇票垫款;在客户存量贷款出现逾期和欠息的情况下,继续违规新发放贷款,导致形成更多的不良资产,信贷审批明显缺乏审慎性。

有的审批人员为了个人利益,与客户私下串通,审批发放贷款帮助客户虚假验资;审批无任何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套取银行资金进行资本市场或房地产投资等,既加大了信贷业务操作风险,又使银行面临较大的政策和法律风险。2.超授权、授信审批

实行信贷审批权限、额度授信管理,是提高审批执行力、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重要措施。但有的行统一法人意识淡薄,对授权授信管理不严,超信贷权限、超授信额度审批时有发生。如在客户授信额度已用足的情况下,擅自审批发放贷款;故意将全额保证金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不纳入统一授信管理,造成超额度审批等。3.贷款主体审查不严

有的行在信贷业务审批时,对借款主体审查不严格,随意降低贷款门槛。如对不具备借款人主体资格的行政机关或无经营收入的全额预算事业单位发放贷款,直接用于财政性支出;违反信用方式贷款规定,对不具备条件的客户发放信用贷款等,使信贷业务潜在较大的经营风险。4.审批管理不规范

有的行信贷审批管理不规范,盲目依赖政府信用,对有政府控股背景的公司审批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相当数量的贷款实际被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建设等固定资产项目。在当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居高不下、国家不断进行宏观调控的环境背景下,信贷审批如不能有效控制此类政府行为和“短贷长用”现象,将会成倍放大银行的政策风险和操作风险。

有的行对集团企业多头授信控制不严,盲目对以资本运作为主要营利方式的企业集团及其关联企业发放贷款,大多是以企业流动资金名义,实际被投向资本市场,用于股票投机等。一旦企业资金链断裂,银行贷款面临“套牢”损失的巨大风险。

二、原因及影响分析 1.审批决策依据不充分

一是授信申报材料质量不高,影响审批决策。在审批过程中,审批人员对项目的可行性判断、对产品市场的变化预期大部来自客户经理的申报材料。如果申报材料基础数据不全、信息失真,申报时经营部门提出的风险控制措施留有余地,都会使审批人员因信息不充分、不准确,造成审批决策依据不足,甚至决策失误。

二是审批决策缺乏较为科学、系统的操作标准,审批人员凭借经验判断,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往往为了规避自身的审批责任和风险,在审批时对条件适度加码;对较为熟悉的机构和客户,条件的设定则“网开一面”。审批把关有时过松、有时又过严,尺度不一,使审批结论缺乏严肃性、有效性,影响了审批的效率和效果。2.审批流程控制不到位

主要是前后台沟通不充分,项目回访力度不够。在项目审批结束以后,对审批条件能否落实、审批意见能否有效防范风险等信息,审批部门与经营部门交流、沟通不到位,导致有的审批条件存在落实障碍,经办行被迫申请变更条件;有的项目担保措施设定又不足,不能完全覆盖风险。

3.审批理念不够审慎、稳健

有的行经营指导思想存在偏差,稳健经营意识不强,没有将风险摆在与效益同等重要的位置。工作中只强调业务发展,忽视风险防范、合规经营;只重视短期、局部利益,忽视长期、整体利益。在实际审批过程中,放松信贷管理要求,对授权授信控制不严,随意降低审批门槛,加大了资金运行风险,使信贷资产质量进一步恶化。4.审批条件落实缺乏有效的监督

有的经办行重发放轻管理,对审批条件的落实比较随意,能落实不落实、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变通应付审批意见、逃避落实责任,暴露出在信贷管理工作中,对审批条件的落实缺乏控制措施。同时,上级管理部门的检查、监督力度不够,对不落实审批条件或擅自变更审批条件造成风险损失的责任人,缺乏严厉的责任追究和处罚。5.盲目迁就客户利益和市场需要

客观上,由于金融同业竞争激烈,有的经办行迫于客户营销拓展、业务指标考核的压力,为抢占市场份额,有时过于迁就客户利益。为顺利通过审批,个别客户经理甚至主动为借款人出谋划策,向审批部门承诺保证开立基本结算户、保证资金专款专用等。而贷款一经发放,借款人拒不履行承诺,不配合经办行落实审批条件,加之客户经理监督不力,缺少有效的制约手段,导致审批意见成为一纸空文。

三、加强信贷审批管理的对策措施

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和资产质量,满足外部监管要求,增强广大股东和战略投资者的信心,各级经营机构必须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以风险防范为前提的经营理念,完善信贷审批业务流程,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确保信贷审批适应当前业务发展的需要。

(一)进一步健全信贷审批机制,完善审批流程

一是建立审批部门和经营部门的整体联动。保持前后台的相互沟通与联络,加大审批会前沟通、项目回访调查力度,及时了解经营前台对信贷审批工作的要求及建议,促进审批意见更加贴近市场、贴近客户,提高审批决策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建立信贷审批决策信息系统。区分行业、客户、产品、地区、企业发展阶段、经济运行周期等因素,综合机构经营管理水平、存量资产质量、风险承受能力、业务拓展需求等实际状况,对可能影响信贷审批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政策法律风险等进行监测归类,制定符合风险管理要求和市场竞争需要的信贷审批决策标准体系,明确审批决策依据,统一审批标准尺度,不断提高信贷审批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三是强化信贷审批的授权管理。增强审批流程控制的严肃性,杜绝审批逆程序、减程序操作,杜绝超授权、超授信审批现象。并进一步完善审批业绩考核管理,增强对信贷审批行为的责任约束和效果激励。

(二)前移风险关口,逐步推行无条件审批

审批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推行无条件审批,进一步提高审批工作效率。经营部门要加强贷前尽职调查,真实、准确地进行信贷申报,客观、全面地披露客户和项目信息,完善对客户授信后主要风险事项的防范和监管措施。在此基础上,提高项目不须附加条件、审批通过的成功率,从而避免审批部门因信息不对称、设定条件规避风险和责任的现象。(三)强化审批条件落实的监督机制

对信贷审批条件的落实,应明确专门的责任部门和人员进行执行和监督,建立条件落实报告制度和跟踪档案。一是对贷前条件应由经营部门在贷款发放前予以落实,并将落实情况专题上报审批决策机构。二是贷后检查应将审批条件落实情况纳入检查范围,消除检查真空现象。三是要加强对条件落实的检查和监督,上级管理部门要定期抽查和回访,作为经营主负责人也要切实履行检查责任。通过审批、经营部门的良性互动,切实提高信贷业务全过程的管理控制水平。

(四)加大平行作业力度,提高审批效果

实行风险部门与经营部门的平行作业,风险经理介入贷前调查、贷中条件的落实、贷后客户回访等信贷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作为审批与经营部门之间的“桥梁”,风险经理参与前期项目评估和客户评价,进行风险提示和分析,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贷前调查的质量,使信贷审批部门更能把握重点,设置的授信条件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将审批条件落实的检查纳入风险经理平行作业的范畴,及时反馈条件落实进度,与客户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相结合,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控制项目的风险和信贷资产的质量。因此,完善平行作业流程,充分发挥风险经理的监督、制约作用,对提高信贷审批的效率和效果,将起到持续的推动作用。(五)严肃责任追究,防范道德风险

施工企业面临的风险与对策 篇6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风险无处不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规范和完善的过程中,加强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减少和避免风险损失,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主要风险

参与市场竞争的订单风险。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国外市场一体化,施工企业面临的对手不仅仅是国内的,还有众多实力雄厚的国际建筑承包商,这将使竞争本来就十分激烈的国内建筑市场雪上加霜。同时,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步规范,原有的地区和行业保护被彻底打破,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流动并承揽任务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表面上看市场大了、投资增了,实际上是竞争越来越激烈、承揽任务越来越艰难。尤其是与国外企业相比,无论从整体实力,还是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我们都逊人一筹,很难与之抗衡。特别是一些国有大中型施工企业与行业、地区主管部门脱钩后,将完全靠自己在市场中搏杀、生存和发展,如果没有足够的任务订单作保证,企业生死存亡将受到严峻考验。

低报价中标的效益风险。工程投标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格的竞争。由于竞争的日趋激烈,许多施工企业在投标中,不管投资多少、规模大小、施工难易、利润肥瘦等因素,到处撒网,四面出击,

为了中标,不惜花血本、走关系、摸标底,竞相压低报价,对成本、利润缺乏科学、缜密的分析和预测,隐含了一些不可见的让利因素,低报价中标使企业不得已而为之。施工企业让利的平均幅度高出工程造价的10%以上,有的甚至降到40%多。加之一些中介机构提取中介费的比例一般在2~5%,使项目油水几乎榨干。有的企业抱着“只要能中标”的思想,饥不择食,把获利的希望寄托在变更索赔上。还有一些资金不到位、手续不齐全的垫资项目等,企业的效益更是无法保证。如果企业在管理上再存在漏洞,不能很好地消化投标时的让利因素,势必出现亏损的风险。

试论中小企业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与防范对策 篇7

一、当前纺织企业主要经营风险分析

我国的纺织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基本处于全球纺织产业链的中低端, 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在全球产品贸易分工中获得了巨大的贸易量, 也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但贸易量的提升并没有使得我们的纺织企业占据产业链的上端, 相反, 却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这些风险总结起来, 可以分为外部风险与内部风险两个方面。

1. 纺织企业所面临的外部风险

当前纺织企业所面临的外部风险主要有两个, 一是国外市场供需风险, 二是国外出口政策性风险。 (1) 国外市场供需风险。目前我国的纺织企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依靠生产贴牌销售为主, 所生产的产品缺乏自身品牌效益, 缺少产品附加值, 使得纺织企业的出口产品价格受到一定的制约。而从国际市场需求方面来讲, 国际流行的款式、色彩经常变化, 而我国的产品由于生产结构较为单一, 款式较为普通, 往往不能满足于国际市场流行趋势的需求, 很容易陷入产品刚被生产出来就被国外流行趋势淘汰的现象, 使得仓库货物堆积, 产能过剩的风险加剧。 (2) 国外出口政策性风险。当前我国纺织企业出口主要面临着两种国外政策性风险。首先是绿色贸易壁垒, 在贸易关税壁垒不断削弱的背景下, 西方发达国家以环境保护为理由的贸易保护主义正成为当前贸易壁垒的“主力军”。目前发达国家和相关组织构建绿色贸易壁垒的速度正不断加快, 在纺织品进出口领域, 十年以来就有十多部法律法规或标准出台。从短期来看, 绿色壁垒提高了我国纺织企业的出口成本, 增大了纺织企业的出口风险。其次是反倾销风险加剧。自2013年年初开始, 秘鲁、巴西等国对我国纺织服装相关产品发起了反倾销调查, 涉案产品的范围非常之广, 对我国许多刚刚进入新兴市场的纺织企业非常不利, 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观原因, 是因为我国的纺织企业缺乏对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了解, 也缺乏出口产品规范化的意识, 从而造成我国纺织企业出口所面临的反倾销风险加剧。

2. 纺织企业所面临的内部风险

纺织企业所面临的内部风险指的是纺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当前我国纺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两大风险:1) 资金风险。我国的大部分纺织企业回款期较长, 资金的运转速度相对较慢, 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 国外市场需求乏力, 而我国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了买方市场, 我国的纺织企业为了扩大国内市场的市场占有率, 大部分都采用先拿货后付款的赊销方式进行大量的铺货, 这种方式使得大量的纺织企业现金流急速减少, 从而严重影响了纺织企业的流动性与安全性, 造成风险。其次, 由于我国纺织企业的利润非常微薄, 经济危机不断涌现, 成长性不被金融机构所看好, 因此企业的筹资融资能力大幅降低, 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大幅增加, 债务风险不断加剧。2) 市场运营风险。首先, 由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的降低, 导致我国的纺织企业更加的看重市场开发, 完完全全的将客户当作“上帝”, 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容易出现问题, 经常出现直接签订客户提供的合同, 忽视其中的风险霸王条款, 甚至于不签订合同, 直接以口头或者电子邮件的形式代替了“合同约定”, 一旦客户毁约, 将产生巨大的运营风险。其次, 有资料显示, 如今我国的纺织企业的流动性资产中, 比例占据较大是超储积压存货, 尤其是零八年金融危机之后, 随着国际市场的需求下降, 纺织企业的库存问题更加严重。这些库存一方面占用了大量的资金, 一方面由于库存的保管需要保管费用, 也增加了企业的运营负担, 由此产生运营风险。

二、防范纺织企业经营风险的对策建议

企业风险管控是一家企业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 在纺织企业中亦是如此。当前我国的纺织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剧问题是一次挑战, 也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型机遇, 能否采用及时科学有效的方法规避风险, 关系到我国的纺织企业经营状况能否转危为安, 走向新一轮增长。如何防范纺织企业的经营风险,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 建立纺织业联合顾问委员会, 防范外部风险

纺织企业的外部风险涉及到进口国的经济、政策、文化、当时流行趋势方方面面, 单一的依靠每个纺织企业自身, 很难将这些了解清楚, 对当地国情地情的不熟悉也是造成纺织企业出口风险的关键性因素, 因此, 我国的纺织企业应当按照自身的需要意愿联合起来, 聘请专业人士, 成立一个专业的纺织企业专家顾问委员会, 为纺织企业的出口与经营献计献策。委员会的职能应该包括: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国外进口国的经营环境等方方面面, 定期撰写报告, 为纺织企业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以为个别纺织企业制定企业发展战略, 提供重大经营决策的建议, 以及在企业微观经营方面提供企业内控机制的建立方案等等。通过专业委员会, 降低纺织企业经营风险。

2. 完善纺织企业内部控制, 实行全面的风险管理

面对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出口退税税率调整等各种风险, 我国纺织企业建立严格的企业内部控制, 实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尤为重要。当前应该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 确定主要业务的内控要点。我国纺织企业主要业务的内控要点包括资金的内部控制、采购与付款业务的内部控制、生产产能的内部控制、结算业务的内部控制以及实物资产的内部控制五个方面, 通过加强这五个方面的内部控制,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纺织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风险几率。 (2) 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明确决策、监督、执行等各方面的权责, 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和分工制度。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确保纺织企业平稳的运营, 不在运营的过程中因管理的缺失而发生内耗, 降低管理风险。

3. 强化资金管理, 创新纺织企业融资渠道

要保证纺织企业的平稳运营, 有充足的现金流是基础, 而保证现金流充足的必要条件是企业的流动资产有足够的变现能力, 因此强化企业的资产管理, 增强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是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方法。在资金管理中, 加快资金周转, 确保资金按时回笼是首要任务, 所以纺织企业要建立起一个资金结算回笼制度, 首先要对每一个客户建立一个信用评级机制, 对客户的运营能力、抗风险能力以及偿债能力进行一个科学的评估, 其次要设立一个合理的收账比例, 确保将外债风险置放在可控范围之内, 为了确保现金流不出现风险, 纺织企业还应该建立储备金制度, 保持一定的现金储备。在对资金进行了有效的管控之后, 纺织企业还必须创新融资渠道, 探索发行企业债券, 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 向社会筹集资金, 此外还可以由政府出面, 组织成立国家纺织行业发展基金, 资金由纺织企业按能力提供, 发展基金向有困难的纺织企业提供贷款, 解决中小纺织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4. 实施非多元化战略, 减少多元化投资

现阶段, 我国的大型纺织企业大部分都已实施了多元化战略, 实施这一战略, 可以使企业的经营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同时提高闲置资产的利用率, 扩大了经营范围, 提高了纺织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纺织企业来说, 多元化战略并非完美无缺, 它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带来了诸多的风险。纺织行业是一个需要庞大资金周转的行业, 也是一个需要企业经营者专注度的行业, 因为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 难免会产生庞大的库存无法及时变现, 因此一定量的闲置资金可以防范因库存庞大而导致的资金链断裂风险发生, 同时, 服装市场是一个“变化多端”的市场, 纺织企业经营者需要用十分的关注度, 才能确保企业的经营跟上市场的潮流。一旦纺织企业实行多元化的投资, 势必一方面将减少企业的现金储备, 另一方面将降低企业经营者的专注度。因此纺织企业应该在经营中减少多元化投资, 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将自己所擅长的领域经营到最好。

三、结束语

我国纺织企业的经营风险已经成为我国纺织业从业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市场, 纺织企业势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冲击, 在这种冲击之中, 不仅蕴含着机遇, 也蕴含着风险。因此我们纺织企业要有清醒的认识, 通过科学的风险管控, 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婕.浅谈纺织企业经营风险管理[J].国际市场, 2013, (5) :49-53.

[2]唐大伟.试论纺织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J].经济论丛, 2012, (8) :248-249.

试论中小企业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与防范对策 篇8

关键词:局域网;安全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TP393.18

目前企业中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这大大方便了办公,使企业实现了信息共享,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办公效率,为企业赢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而来的还有网络安全的问题,这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信息隐患,局域网安全隐患严重威胁到了企业商业机密,为企业运营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影响企业局域网安全的风险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安全性的防范措施。

1 企业对局域网的要求

局域网是由软件和硬件构成,软件能够实现企业中各台计算机之间的资源和信息共享,而硬件则作为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的物理连接。企业中的局域网不同于别的网络平台,它通常覆盖的范围比较小,针对性也很强。企业对局域网的要求可以进行如下总结:

(1)机密性。在企业局域网中进行的数据和信息传输通常都是企业的内部资料,所以企业对局域网的机密性的要求非常高。企业内部的办公人员在进行数据和信息传输时必须保证数据或信息不被暴漏,保护商业机密。

(2)完整性。局域网必须保证在数据和信息在进行传输的过程中不被删减和修改,确保信息的完整性。

(3)可用性。企业中的局域网必须能够保证企业内部人员具有数据访问权,即局域网的可用性。

(4)审查性和安全审计。企业网络维护人员必须能够对局域网进行监督和控制,并进行安全审计,对影响局域网安全的风险进行调查。

2 企业局域网存在的安全风险

2.1 硬件设备风险

2.1.1 网络设备风险

企业局域网的网络设备(以最常用的路由器为例)存在的安全风险如下:路由器缺省时,通过简单的口令即可进行用户身份验证,如果口令泄露,那么路由器就不再受保护;路由器口令没有计数功能,所以登陆者能够无数次尝试性进行登陆,并且利用口令字典很容易就能够将口令破解;由于管理人员能够使用相同的口令登陆路由器,所以,即使路由器能够对登陆操作自动记录,但是却无法查证是哪一个管理人员进行的操作;动态路由协议有安全漏洞,恶意攻击者很可能通过路由器的安全漏洞攻击企业的局域网等。

2.1.2 网络服务器风险

企业运行数据一般都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中,所以企业对网络服务器的可靠性、稳定性以及安全性非常高,这是确保服务器中存储的数据的安全和完整的关键。服务器面临的安全风险主要有:第一,服务器中信息的机密性风险;第二,信息的完整性风险;第三;信息的可用性风险;第四,服务器的访问风险。

2.2 线路传输风险

企业局域网在进行信息传输过程中,线路传输存在以下风险:对企业不怀好意者会通过传输线路侦听的方式盗取局域网中正在传输的信息,或者通过开放环境中的路由器以及其他交换设备将线路中的信息截取;惡意攻击者通过截取线路传输中的信息,然后进行篡改或者删减,这导致接收者受到的文件不完整或者文件失真;攻击者也有可能进行重放数据包的攻击方式,让传输的数据严重失真;伪装成企业用户,通过请求文件传输等方式造成企业信息泄露。

3 应用平台中存在的风险

应用平台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以及中间系统平台等。操作系统平台风险的产生原因主要是恶意攻击人员对操作平台的漏洞攻击。操作系统经常出现的漏洞包括:UNIX操作系统漏洞、微软操作系统漏洞。下面主要对数据库系统平台的风险进行分析:

3.1 黑客威胁。网络世界错综复杂,黑客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企业局域网应用平台进行恶意攻击,进而达到窃取数据的目的。黑客们通过盗取信息得到非法利益,这对整个企业局域网成了巨大的威胁。

3.2 病毒威胁。据统计,全球电脑病毒以每月三百种的速度增加,病毒的增加速度令人担忧,它给企业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企业局域网一旦遭受病毒入侵,那么整个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严重时就会造成全部数据丢失的后果,这无疑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的威胁。

3.3 自然因素。例如雷电、火灾等会造成数据库受到破坏。

操作失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的疏忽大意,出现错误的操作。这些错误的操作很可能会让一些外来风险趁虚而入,进而造成信息外泄的情况。

3.4 软件资源共享风险隐患。企业中的局域网的应用程序大部分都实现了资源共享,这样加快的工作人员的办公速度,提高了办公效率。但是应用程序中的漏洞也引起了工作人员的忧虑,如果没有设定科学的、严密的访问权限,那么这种资源共享就很容易被他人所利用,成为窃取企业信息的手段。

4 企业局域网安全防范措施

4.1 设置网络安全预警。防范风险首要步骤就是设置风险预警系统,这有利于及时发现局域网中存在的风险,并为解除风险赢得更多的时间,保障企业信息数据的机密性和安全性。网络维护人员需要对局域网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病毒或黑客等的攻击手段、风险因素等进行综合性分析,建立有针对性的预警系统,并针对该系统进行安全评估,当出现安全隐患或者发现恶意攻击时立即发出预警信号,这样就能够及时保护局域网的安全。

4.2 数据备份和数据加密。为了防止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数据丢失,我们需要在企业内部做好数据备份工作,这样就能够避免或减小因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另外,为了防止非法访问,我们必须对数据进行加密,这样即使外界人员通过路由器进入到企业局域网中也无法立即获取企业信息,这给企业信息增加了一份保险。

4.3 防止病毒侵害。由于病毒对局域网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因此我们需要对公司的局域网进行多方位的、全面的防病毒保护。(1)进行网络隔离,这种方法是防病毒入侵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首先对公司的路由器进行全面隔离,屏蔽全部的IP地址,然后再单独放行公司用的IP地址。接着,采用防火墙进行病毒隔离。防火墙对外来非法访问有极高的敏感性,并且能够自动过滤数据,严禁非法的数据访问,一旦企业内部出现高风险的网络活动,就会立即被禁止,最大程度上保护了企业的信息安全。(2)在企业局域网中建立防病毒系统。全面的病毒防空系统能够协助网络隔离,加强病毒防控,它能够发现被病毒隔离软件忽略的个别病毒并消除,提高网络对病毒的防控力度。

4.4 运用虚拟局域网。虚拟局域网是通过划分网络来保护局域网的安全性,通过网络分段能够将企业中的信息数据和具有安全风险的用户隔离,这样能够有效防止信息数据被盗。并且网络分段技术还能够抵抗来自网络的威胁,这也增加了局域网的安全性。如果局域网中的某个环节受到了侵害后,网络分段就会将风险自动隔离,控制在这一环节中,这样就能够保护其他环节的安全。

4.5 提高工作人员的防范意识。网络维护人员应该定期对企业网络操作人员进行防范性培训,增强工作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避免操作失误,提高局域网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邓海峰.企业无线局域网的安全管理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2,7(5):25-26.

[2]何秋萍,宁建创.局域网和无线局域网的差异及安全研究[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1,12(10):66-68.

[3]马哲.浅析办公局域网的安全风险及防护措施[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2(3):11-12.

[4]张卫华.企业局域网安全风险分析[J].计算机安全,2010,25(12):24-25.

如何防范与化解银行信贷风险 篇9

目录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历史问题长期积累的集中反映

(二)与国有企业负债过多、效益较差密切相关

(三)与银行经营管理方式有关

(四)与金融机构自身风险有关

(五)与企业、单位造成的风险有关

(六)与行政干预有关

(七)与不良贷款清收乏力有关

(八)与贷款营销中的信贷风险有关

二、提高贷款质量、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是前提

(二)根据企业信用等级选择贷款客户

(三)加大清收不良贷款的力度,积极寻求补救措施,化解风险贷款

(四)严格贷款担保手续

(五)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六)提高信贷人员素质

(七)做好营销贷款的风险防范

(八)严格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强化监管,杜绝纠纷和风险隐患

(九)严惩金融犯罪,制裁违法、违规经营活动

内容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商业银行长期积聚的金融风险逐步地暴露,而由低质量贷款占比居高不下形成的信贷风险尤为突出, 潜在的金融风险日益表面化。其已严重地束缚了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为此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

关键词:市场经济 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防范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reform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the long-term accumulated financial risks of commercial banks are gradually exposed, among which the credit risk caused by the low-quality loans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Potential financial risks increasingly apparent, which has seriously constrained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banks.So, how to prevent and dissolve financial risks is the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by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which should arouse sufficient attention and take early a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guard against them.Key words: Market Economy,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prevention 如何防范与化解银行信贷风险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历史问题长期积累的集中反映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实行的是分级经营、分级管理。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决策,向市场经济条件下按规范程序科学决策转轨,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旧体制下潜伏的信贷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企业风险长期隐藏、积累后集中暴露,不良贷款集中出现。由于历史原因,银行与国有企业建立了密切关系,企业大部分资金来自银行,而银行的大部分资产也是对企业的贷款,两者唇齿相依,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然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按照国家计划,以完成计划任务为主要目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的产品由国家统一调拨,不用担心卖不出去,而它的经营亏损由国家弥补,不需要企业自身承担。这时,企业的经营风险还没有形成,或者还没有暴露出来。与之相应的,银行贷款就不存在着风险或是风险较小。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调节取代了计划管理,企业拥有自主经营权的同时,也要承担自负盈亏的责任。于是,企业长期积累的问题开始集中暴露出来。从而使不良贷款开始出现,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就转移为银行的信贷风险。特别是在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把历史遗留的人员负担、债务负担、社会负担大量留在老企业,从而使原改制前的银行贷款被大量悬空。因此,目前银行的贷款质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经营风险长期隐藏、积累后集中暴露的结果。二是银行在过去发放了许多政策性贷款,现在基本上都成为不良贷款。在《商业银行法》未出台之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法人地位尚未确立,自主经营权还没有落实的情况下,受到了地方政府行政的干预,发放了许多政策性贷款。特别是在成立国家政策性银行之前,各商业银行都承担了相当数量的政策性贷款任务,这些政策性贷款是经政府协调后银行对单户企业、单个项目发放的。这些贷款的绝大部分风险很高。目前贷款质量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政策性因素造成的。

(二)与国有企业负债过多、效益较差密切相关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相当一部分流动资金,都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到80年代中期,实行“拨改贷”以后,财政基本不向企业增资,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从财政拨款转向银行借款。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占用逐步增加。但国有企业的折旧率普遍偏低,自我积累不足,资产负债率越来越高,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靠大量占用银行贷款维持生产经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出现困难,国有企业改革举步维艰,国有企业大部分亏损,经营状况不佳,而这些企业负债的主要部分是银行贷款,而且短期借款长期占用,资金实力严重不足,资金周转不灵,抗风险能力很低。当市场略有变化,营销出现困难时,资金运动立即受阻,偿债能力大大降低,直接影响到银行贷款资金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风险势必会在相当程度上转嫁给银行。即使少数效益较好的企业,由于其资产负债率较高,利息负担较重,贷款到期也很难收回,企业能够按时支付贷款利息,不过是银行不断准予续借,贷款质量问题没有暴露出来而已。一旦银行停止续借,不良贷款立即显露出来,这是影响贷款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与银行经营管理方式有关

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经营上把效益性放在首位,而忽视安全性。《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在这规定中,将效益性放在首位,而将安全性放在次位,这对银行经营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效益第一的原则,使得银行盲目追求效益,从而忽视贷款的安全性。之所以追求效益,是因为国家财政每年给银行核定上缴利润指标,从财政部到总行,从总行到分行,层层下达利润计划,并将利润计划的完成情况与全行工资奖金、财务费用、基建支出等挂钩,完成利润计划成为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完成利润计划,贷款的安全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有的甚至不惜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来换取现实的效益性。比如:有的银行采取放贷收息;有的在对企业还款能力没有深刻了解的情况下,发放高额贷款等。然而这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防范风险的要求,与对银行的利润指标管理存在矛盾。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企业效益很差,要很好地协调效益与安全二者的关系非常困难,从而牺牲前者而满足后者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是形成不良贷款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二是银行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责权对等的管理机制。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相似,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责权相当的管理机制,对有权决策人缺乏有效约束,有些个别商业银行甚至搞违规经营、帐外经营,加之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混在一起,银行自己经营权受到影响,一旦贷款出现问题,很难分清责任,更谈不上追究责任。

(四)与金融机构自身风险有关

由于信贷管理上的疏漏,加上部分信贷人员政治、业务素质良莠不齐, 因而超权、人情等违章违纪贷款时有发生,致使贷款难以收回。具体表现在:一是在贷款时,对贷款对象的资金实力等情况没有详细摸底和严格审查及评估鉴定,形成风险;二是关系、人情贷款,仅凭着关系好、情谊深,礼尚往来密切而发放贷款;三是金融机构对贷款单位贷款后的资金运用情况不能进行及时、经常性的有效监督、控制。

(五)与企业、单位造成的风险有关

一是企业、单位一些主要领导上任伊始,新人不理旧帐,借口不知而不管,给金融机构的收贷工作造成严重困难,导致金融资金产生风险;二是一些单位借体制改革、机制转换之机搞“金蝉脱壳”、“改头换面”的把戏,把“老包袱”留给原单位,把现有的资产带出去,致使金融资产悬空,形成严重的风险;三是一些单位的领导申请贷款时态度诚恳,信誓旦旦,贷到款后,将贷款合同视为一纸空文,长时间不还本付息,也是造成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六)与行政干预有关、行政干预依然存在

一些地方党政领导由于缺乏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加之为了在任期内政绩显著,大搞短期行为,盲目地搞一些市场风险大的发展项目和超过承受能力的基本建设,而强令银行发放贷款,不正当的行政干预造成的风险。其中不正当的行政干预包括:

一、不该干预的而进行了干预;

二、事前有人干预,事后无人干预,把金融机构置于“骑虎难下”的两难境地,造成“政府点菜、银行买单”的现象。

(七)与不良贷款清收乏力有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银行存款总额逐年增长,贷款规模不断扩大,而部分信贷员风险意识淡薄,存在着只收取贷款利息,本金不收也可的思想,不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清收老欠贷款。更为严重的是有的银行为完成收息任务,采取纸上作业的方式,以贷收息,致使借款户借款余额逐年累增,潜在风险逐年加大。

(八)贷款营销中的信贷风险有关

近年,由于国内供求关系变化,信贷市场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各商业银行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支持国家大中型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加大了贷款营销工作的力度,使各项贷款增长迅猛,贷款投放量明显加大。由于贷款营销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强调加速贷款投放,因而它可能产生不加选择地接受客户贷款要求,形成无效的盲目投放,出现风险具体有:一是宏观经济风险。即由于整个经济运营情况不佳而产生的违约风险,诸如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率上升、房地产价值剧跌等。二是资金流动性风险。在贷款营销中,由于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性质的贷款量大且期限较长,而储蓄存款最长期限仅五年,因而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短存长贷”现象。一旦通胀率较高或政治、经济出现异常现象时便会产生挤兑现象,从而出现流动性风险。四是违约风险。包括正常和非正常两种情况。正常的违约风险是指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出现的整个经济大气候的不景气,造成借款人还款能力下降,产生一定比例的违约。非正常违约风险是指在资金投向、投量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的需要的正常情况下,由于借款人的恶意而产生的违约行为。比如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丧失商业信誉等致使经营状况恶化,形成重大亏损,濒临破产倒闭,明显难以履行合同的。

因此,目前银行贷款质量问题,既有银行内在原因,也有银行外部原因,两者综合作用、共同影响,使银行贷款质量问题日益严重,银行信贷风险越来越大。如何及时有效地解决贷款质量问题,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需要国家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同时也需要银行自身努力,不断加强信贷管理,增强职工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

二、提高贷款质量、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是前提。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首先要实现经营观念的转变。观念的转变须做到两点:第一点,在经营指导思想上要实现由追求“数量”到注重质量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切实改变追求总量扩张,对安全、质量、效益较为淡薄的经营思想。因此,首先要树立安全、效益观念,把贷款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视为银行信贷工作的生命线,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确立效益最大化和资产质量最优化的经营目标。其次,要树立竞争观念,正视银行的现实,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拓竞争,改变粗放式管理,实行集约化经营战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后,要树立发展的观念,不断开拓业务领域,实施规模经营战略,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第二点,在信贷资产的管理上要实现由“高风险、低收益”到“低风险、高收益”的转变。首先,充分利用目前国有企业优化资本结构的良机,支持和帮助企业实现资产重组。把风险承担的主体转移到高效低险的企业,降低风险系数,提高信贷资产的收益。其次,建立信贷风险防范预警系统。从贷前调查入手,通过确立科学的贷前调查分析指标,全面分析贷款的安全性、效益性、可偿还性等指标,提出科学的贷前预报;贷后要建立跟踪检查系统,形成信贷资金网络风险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起到预警、报警作用。再次,健全贷款放、收一条龙责任制,实行全过程的严格管理,逐步将过去追求规模、铺新摊子,以外延扩张为主的粗放式经营改变为注重效益,讲求效率,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化经营模式,从而使信贷资产达到高效低险。

(二)根据企业信用等级选择贷款客户,抓住优良客户,压缩中间客户,清理不良客户。企业信用等级是对客户质量的综合衡量,是决定贷款安全性和效益性的主要因素。信用等级高低,是贷款风险大小、效益好坏的基本标志。在信贷管理上,首先要抓住那些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如AA级以上企业),把他们作为贷款重点投放对象;对信用等级低的客户(如BB级以下企业)因贷款风险较高,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清理;对中间客户(如A级、BBB级企业),目前贷款风险可能不大,但这些企业经营状况一般,潜在风险较大,对其贷款应以临时性为主,并逐步压缩。这样,三管齐下,逐步提高银行贷款客户的质量,保障新增贷款质量、稳步提高存量贷款的质量,使银行信贷资产运营步入良性循环。

(三)加大清收不良贷款的力度,积极寻求补救措施,化解风险贷款。商业银行目前不良贷款数量较大,清收转化的难度也大,而且大部分是历史上长期积累形成的,责任不清。为加大清收转化的力度,要广开渠道,充分依靠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帮助,抓住时机,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清理各笔风险贷款。同时,要采取适当奖励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清收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要根据不同的风险贷款,充分利用银行的优势、积极引导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企业还贷、付息能力,对扭亏无望的企业,要及时停放贷款,积极处理抵押品,收回旧贷。对宣告破产的企业,要依法清收银行贷款,要运用法律手段排除风险,紧紧依靠公、检、法、工商等部门的配合,抓住时机,逐户上门清收,对“老大难”、“钉子户”要敢于碰硬,依法起拆,抓典型,动真格,重点突破,扩大影响,发挥法律的震慑力。

(四)严格贷款担保手续。为避免信贷资金被长期不合理占用,银行对新发放的贷款要全面推行保证、抵押、质押贷款,尽可能减少发放信用贷款,对原有的不良贷款,要逐步补办担保手续。在方式上,应优先采用抵(质)押方式,对保证贷款要严格审查保证人的资信状况,防止因保证人多头担保或无力担保等造成“担”而不“保”的现象。

(五)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从制度上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规范信贷操作规程。一是贷前搞好对贷款户的科学评估,信贷人员要深入贷款户,取得与贷款有关的详实资料,科学评估、预测贷款风险度,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真实的调查材料;二是贷时严格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办事,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制度;三是实行贷后跟踪检查,建立贷款检查登记簿,记录贷款使用、运转情况,一旦贷款出现风险,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六)提高信贷人员素质。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信贷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培训,加强信贷人员政治思想和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实行持证上岗,经考核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员工,不得从事信贷工作,同时要对信贷岗位进行适当的轮换,要实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以增强信贷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七)做好营销贷款的风险防范。正确开展贷款营销。具体讲:一是要有较为成熟的营销设计。各行信贷营销部门要认真学习国家的有关政治、经济及金融方面的方针政策,认清国家各时期分阶段的投资重点、热点等,确定本行的信贷营销的重点行业、重点客户和贷款投向等侧重点,精心设计贷款营销,防止一哄而起,草率放贷。二是要改变贷前调查与贷款评估的思路。当前,各行对贷款的调查与评估强调以“财务分析”为主,但“财务分析”只是反映了借款人已发生的财务状态,并不能较深地对未来的现金流量进行合理反映。相反,借款则需要以现金流量来偿还。而未来的现金流量又是在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要求信贷人员不仅应该是会计分析专家,更应当是经济专家,在贷款营销的调查与评估中实行经济分析,按照合理价值法对会计进行调整,按照动态法进行效益预测。三是要与贷款的优质服务及“客户经理制”有机结合。各行信贷部门作为营销贷款工作的“前台”,首先要做好营销贷款的优质服务工作。在积极受理信贷业务的同时,对超过其授权的客户要及时向上级行信贷部门反映,上级行接到报告后要及时共同参与,及时决策,确定贷与不贷。放贷后的检查监督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与优质服务并非矛盾。银行在放款以后,如果发现借款人违反合同约定的借款用途使用贷款的,按照《合同法》的规定,可以采取三种防范风险的措施:一是可以对尚未发出的贷款暂停放贷。这主要是对分期提供贷款或按照资金使用进度提供贷款而采取的保全措施;二是提前收回借款。这种做法在贷款业务中称为“加速贷款到期条款”,是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外金融机构的通行做法。当借款人出现足以影响贷款人债权的重大事项而又未能及时消除上述影响的,贷款人有权要求借款人提前履行还贷的义务;三是解除合同。这是指借款人不按合同约定的资金用途使用资金,违约情况严重,致使借款合同不能实现其目的的时候,贷款人有权解除借款合同。一旦解除借款合同,尚未履行的部分则终止履行。贷款人除可以依法要求借款人将所借资金返还,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外,还可以要求借款人承担赔偿责任,以确保银行的资金依照合同约定流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的行业或项目,以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

诸如此类,在借款营销中都要具体落实到“客户经理制”之中,以求明确放款收贷收息责任,善始善终,确保信贷资金的效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四是要加强信贷营销中法律性文件审查工作。各行法律部门是由精通法律、法规的人员组成的银行内部法律服务机构,专司法律性文件审查工作。所以银行应把在贷款营销中形成的法律性文件及时提交法规部门审查,以防止和杜绝违反法律、法规和规避法律、法规行为的发生,防范信贷营销风险于未然。五是要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在建立信贷营销风险控制制度过程中,要通过内部审计,加大信贷后续审计力度,减少信贷营销业务产生风险的可能性,以保证风险控制的有效性,使银行在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使信贷资产质量也得到提高。

(八)严格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强化监管,杜绝纠纷和风险隐患。其一,商业银行要不断完善统一法人制度,在鼓励各分支机构发挥创造性和能动性的同时,一定要把其业务纳入总行的有效控制之下。合理确定分支机构的贷款和授信额度、审批权限,并严格按授权、授信管理,对一些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经营管理混乱的网点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坚决纠正盲目设立机构,建网点,多级法人,分散经营等严重扰乱银行信誉的“反法人”行为:建立垂直领导和相对独立的内部稽核监察体制,对分支机构进行经常性稽核和检查监督,从事后查处违规行为为主转向事前防范为主。其二,金融机构要严格依照法律和政策去审查贷款项目,监督贷款使用,减少贷款风险。加强对职工的风险意识教育,坚持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复查制度,进一步规范借款合同、保证合同、抵押合同的文本,特别是要注意完善贷款担保制度,签约前要严格审查抵押财产的价值、产权、实效以及担保企业的实际担保能力,并依法办理登记手续;完善贷款审批程序,实行信贷管理与信贷经营相分离,调查与审查相分离,审查与审批相分离,改变信贷人员权力过大缺乏有效监督的贷款风险制约机制。要刹住违规经营现象,人民银行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健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责任制和工作规程,明确金融监管的工作程序、岗位职责和分工协作要求,树立人民银行的检查权、管理权和处罚权,确保金融监管依法、合理、适度、高效地运作。

上一篇:创业大赛会务资料下一篇:包商银行贷款申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