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我国中小企业的困境与对策(精选8篇)
解析我国中小企业的困境与对策 篇1
解析我国中小企业的困境与对策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又以中小企业最有活力,创造了最多的就业岗位,可以说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程度与人民息息相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马骏在论坛上表示,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非常巨大的作用,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数量的98%以上,为中国新增就业岗位贡献是85%,占据新产品的75%,发明专利的65%,GDP的60%,税收的50%,所以不管是就业还是创新,还是经济发展都非常重要。发展中小企业应该是一个世界的大趋势,那么一些经济和社会专家研究发现整个世界真是向充满活力的分散的企业家转变,美国过去美国500强消减了500万工作岗位,中小企业创造了4000万工作岗位,增长了自商业、金融、制造业、高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小企业。那么就中国而言改革开放初期国企和集体企业一统天下,到现在国有企业比重下降到约30%,国有单位就业20%,增量来源主要是数以千万民营中小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并且数量巨大,2011年时个人独资企业等形式的企业大概有1100万家,另外以个体户登记的企业有3600万家。正是这些中小企业,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活力,有了他们,才有现在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是中国称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我国的中小企业经历的1997年的亚洲经济危机,自中国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经受住了世界经济的考验,一些中小企业消失了,但是更有一些中小企业走向了世界,但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中国的中小企业遭受了很多困难。下面是我自己对中国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一些困难的一些见解。
一、中国中小型企业面临的困境
(1)融资困难
首先是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依靠自身的资本积累是很难满足其发展需要的,必须通过融资,融资又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性融资,外源性融资又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间接融资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但是中国的中小企业获得得银行贷款只占银行放贷总额的1%。造成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有两大原因,第一点是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1)中小企业不具备品牌优势,没有形成规模生产技术落后,(2)中小企业
财务透明度低财务制度混乱,无法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3)中小企业缺少抵押担保,自身可供抵押资产小,大型企业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
第二个原因也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也就是中国现有的金融体制的障碍问题,(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型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制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中国以往的金融体制是为国有的大型企业服务的,而且中国的银行业也是有国有银行垄断的,中国大部分的银行都是国有银行,也就是中国国有银行垄断的问题,也是现在特别火的话题,中国现在大部分国有银行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国有银行在选择贷款人时更倾向于贷给国有的或者大型的企业,因为贷给中小企业有更大的风险,这就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缺乏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与经济的多样性发展相同,金融业同样也需要多样性,不同的金融机制为不同的群体服务,像国外那样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贷款担保组织、贷款担保基金、中小企业同业协会等能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金融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给中小企业的融资造成一些障碍。虽然我国已有遍及城乡的农村信用社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但是,由于它们没有得到政策性融资权,自身发展问题没有解决,以及整体实力、知名度、业务范围、规模等方面的约束,中小金融机构在市场上的竞争仍处于较弱的位置
(2)中国的政策对中小企业不公平
中国是计划体制的市场经济,国家的政策对中小企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我国对中小型企业的重视不断加大,也制定了很多措施但与美、日、韩等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问题。
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政策支持的变化历程来看,我国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仍然是有限的,而且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存在事实上的不公平。有的地方政府给予了大企业集团倾力的帮助,而对中小企业则没有足够的重视;中小企业贷款条件更苛刻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等。此外,有的地方政府对不同所有制企业作出了不同的税负规定有的地方乱收费、乱摊派的主要受害者也是中小型企业。因此,从总体来看,部分政策对中小企业存在事实上的不公平是客观存在的。
第二、中小企业法律支持体系不完善。从我国的法律体系来看,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全国性的明确规范中小企业组织和活动的基本法律。虽然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中小企业促进法》,解决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问题,但缺乏对特殊行业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的扶持,对中小企业外部环境,如技术交易、信息和人才管理、资金融通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在实际操作中也收效甚微。
(3)国外企业和并购的竞争压力
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外国企业的竞争,能否继续保持优势,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大舞台,已经有太多的民族企业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有的是因为面对外来企业竞争的失利,有的被外国公司收购然后雪藏。南孚就是这些公司中最好的案例,2003年8月,排名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南孚电池有限公司被其竞争对手美国吉列公司收购。南孚占据全国电池市场的半壁江山,总销量超过7亿只,产值7亿6千万。南孚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这个曾经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力量”――南孚电池一夜之间就落入美国人手里了吉列的金霸王电池进入中国市场十年,都无法打开局面,市场份额不到南孚的1/10。现在通过合资,控制了最大的股权,中国市场上最大的竞争对手消失了,并且还得到了一家年利润8000万美元,拥有300多万个销售点的电池生产企业,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大半个中国市场。由于不能与金霸王正面冲突,南孚的优质碱性电池将不能进入国际市场,现在南孚有一半的生产能力被闲置着。南孚正渐渐地失去活力。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跨国并购已成必然。但是,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经划出界限,严禁可能构成垄断或加剧垄断,和可能危及国家经济安全的并购。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陈甬军接受《中国财富》采访时分析说,外资热衷并购民族品牌是因为我们对外资并购的审核政策过于宽松,给了跨国公司以可乘之机。而放任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必然造成重大后果:市场份额大规模流失,使民族产业失去成长的土壤;外资通过并购取得垄断地位之后,价格会暴涨,中国消费者会因此付出重大而持续的代价。
(4)产品科技含量低
这是中国中小型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中国的中小型企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性产业,大部分靠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取得竞争的价格优势,但是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和人民工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密集性产业会再次像更加贫穷的国家转移,在中国科技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并且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主要以低价取胜,导致了市场所在国、地区的反倾销行为,一些产品的许多海外市场丧失殆尽。同时,由于我国国内产品标准相对低于国际标准或国外的先进标准,使外国可以通过技术壁垒阻挡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中国的中小型企业面临转型问题。另外我国的专利保护也是一个重大难题。
(5)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
中国大部分的企业是私人或者家族式企业,并且管理者普遍没有过高的文化水平,这就导致了很多作坊型生产的中小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经营者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下,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奇缺,全国大型企业每百万职工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为10.46人,小企业为2.96 人。中小企业专业人才更是奇缺。现行中小企业在选人用人机制上的许多弊端及政府监督不到位,企业内部又缺乏有效的民主制度等原因,导致中小企业中文化水平低、管理水平低、思想素质低的经营者屡见不鲜。存在相当多的中小企业管理混乱,管理无制度、劳动和材料消耗无定额、成本无核算等“四无”状态。在管理上大量“家族式”管理存在,对生产和产品缺乏必要的科学决策,增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造成企业效率低下。一句话,目前中小企业的管理尚处于粗放阶段。
二、对策分析
(1)建立完善的金融机制,开放金融市场,支持私有银行的发展,建立为不同类型企业融资的金融体制,中国近期也制定一些政策,中共十八大也提出了要开放中国的私有制银行,现在余额宝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缩影,余额宝虽然不算私有银行,但是也起到了一些银行的作用,也希望国家能支持私有银行。并且近期在上海的实验区也是很好的一次开放金融的实验。
(2)建立完善的法律体制,保证企业间的公平竞争
制定完整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这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法律法规确立中小企业地位,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是各国通行做法。我国政府应转变职能,公开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简化设立企业的办理手续,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清理不合理收费。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非公有制企业的经营领域会不断扩展。因此,政府除应以法律的形式保护私有财产和合法经营外,还应在制度上形成宽松的外部环境,保证各种经济所有制形式在市场上公平竞争。通过理顺中小企业的管理体制,规范市场交易规则、市场秩序,为中小企业正常经营保驾护航。
(3)提高自身竞争力用法律手段进行干预
制定相应的法律,运用法律手段干预,挽救这些民族品牌,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专家和产业界人士认为,为限制外资通过并购垄断我国各个行业、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充分吸收和参考国外反垄断和跨国并购审查的立法和实践经验,让《反垄断法》尽早出台。通过立法,明确外资恶意并购或行业垄断的定义,严格限定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条件。同时,通过立法设立外资并购和反垄断审查机构,加强外资并购中的反垄断审查,对发现已有并购中存在外资恶意并购或形成行业垄断的,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分拆或撤销,修改不合理的合同。
(4)引进人才制定奖励创新的机制
一、21世纪最大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也是最根本的竞争,而我国的中小型企业严重缺乏高端人才,如果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现是在中小型企业面临的重大难题,1、提高人才的工资,提高工作待遇。
2、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文化,会强烈影响员工对企业的根本看法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让员工融入到企业当中使他们的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3、为员工建立良好的福利保障制度
二、制定建立创新的机制
首先,树立全方位创新理念,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意识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不可偏废。创新激励机制至关重要。
其次,企业具备鼓励创新的开放系统,倡导学习和提升个人工作技能。营造集思广益的氛围,中高层以上管理人员鼓励并善于采纳下属意见,员工普遍习惯于采纳同事的意见。许多跨国公司都建立合理化建议奖励制度。第三,公司在资源配置上要倾斜。创造本身需要投入,产品创新和技术需要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支持。
第四,建立起恰当的激励机制,给员工一定的培训,并且有衡量绩效的制度。
(5)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
中国的中小型企业严重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可以带领团队去学习外国企业先进的管理体制,企业可以应用ERP系统在企业采购、库存、核算、销售和财务管理等业务中实施有效控制和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一些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及时捕捉市场信息,与客户交流,提高客户满意度,创造新的商机;一些企业通过信息化将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综合运用,创新商业模式,打造供应链服务平台,使过去用传统模式无法解决的难题得到化解。信息化在降低成本、提高财务核算效率、控制应收账款、调控原材料和存货、促进中小企业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等都有成功案例。
以上是我关于我国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劲与对策的见解,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一个优秀的企业总能在困难中胜出,希望中国有更多的民族企业进入世界。我相信中国的中小型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中,创造更大的奇迹,带领中国走向世界,并且惠及中国人民。
解析我国中小企业的困境与对策 篇2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 中小企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政府称中小企业是“美国经济的脊梁”, 日本则认为“没有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没有日本经济的繁荣”。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 中小企业通常占全部企业数的90%以上, 50-80%的就业人口是由中小企业吸纳的。在我国, 中小企业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工业产值的60%、利税的40%、就业人口的75%、销售收入的60%。与发达国家相比, 由于我国体制转型尚未彻底完成, 加之近年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现实环境的变化, 使得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新旧矛盾集中爆发, 大批中小企业 (尤其是外向型企业) 纷纷破产倒闭或主动转产, 据相关机构统计, 这一比例已经达到30%或更高,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研究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探索其对策, 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
1.1 严峻的外部环境制约从国际环境看, 美国次贷危机将使出口面临困难。
最新实证研究表明, 如果美国进口下降10%, 中国出口将下降3.5%, 如果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10%, 我国出口将下降7%, 若汇率升值幅度为20%, 则我国出口将下降10.5%。由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放缓将导致我国外部需求明显下降, 而这无疑将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构成挑战;国内的诸多因素也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制约。这些因素可以概括为“四升、一降、一紧、一严”四个方面。“四升”是指人民币升值, 劳动力、原材料和燃料成本上升、银行贷款利率上升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上升。
1.2 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及其面临的瓶颈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的总体问题是:
(1) 规模普遍较小, 产业层次普遍偏低, 品牌意识淡薄, 大都是“小而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2) 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弱, 产品升级换代慢, 产品技术结构落后, 技术含量低。 (3) 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企业间协作网络薄弱。 (4) 面临的瓶颈是:丰裕、优质的要素供给短缺。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重要生产要素的紧约束, 特别是资金链威胁着中小企业的生存。
2 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为了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既要抓好大型骨干企业, 也要促成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因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一方面需要自身从自身做起, 寻求发展策略, 另一方面需要政府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扶持以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壮大的外部环境。
2.1 中小企业内部 (微观) 策略
2.1.1 中小企业经营者要转换思想, 把企业的发展方向从“做
大”转向“做优”、“做专”、“做特”、“做强”的方向上来, 即生产优势产品, 掌握独具特色的技术和方法, 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特”的局面, 开辟唯我独有的市场。
2.1.2 加强市场调查, 预测顾客需求。
要想根据顾客的需求状况来开发新产品及新市场, 中小企业就必须加强市场调查, 只有根据市场调查结果, 预测将来的顾客需求趋势, 才能做出经营决策, 决定经营方针, 制定好经营计划。
2.1.3 改善企业素质, 增强企业的抵抗力。
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 中小企业不仅要在高速增长期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而且要在经济萧条期采取切实措施, 以保证企业的安全。因此, 对萧条抵抗力较脆弱的中小企业来说, 必须改善企业的脆弱行为, 增强企业的抵抗力。中小企业防止倒闭的最好办法是“不要盲目发展”、“不要到处借债”。
2.1.4 力求经营合理化, 杜绝浪费。
面对当前的困境, 中小企业必须杜绝浪费, 开源节流, 力求经营合理化。在财务管理中, 应遵守在财务制度范围开销的应该开销, 不必要的浪费应该避免, 力求投资效益的最优化。应该发动群众献计献策, 实行经营决策的民主化, 请广大职工来监督企业的财务状况, 把资金用在点子上。
2.1.5 树立企业价值观。
改善劳动组织, 加强劳动管理, 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人翁作用, 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使全体职工甘愿各尽所能, 是中小企业的成败关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如果没有人, 那什么也得不到。因为“做事在人”、“经营也在人”。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凝聚, 没有企业精神, 毫无奋斗目标, 就无从提高职工的士气, 也就根本谈不上改善工作效率。因此中小企业一定要团结员工, 帮助职工解决后顾之忧, 理顺企业、领导、职工三者的相互关系, 真正调动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2.2 外部 (宏观) 对策
2.2.1 各级政府及社会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应有一个正确的认
识, 要用系统的观念、网络的观念而不是板块的观念来看待中小企业发展。把中小企业看作是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及市场竞争与活力的创造者。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也应采用市场机制, 系统地引导中小企业发展。
2.2.2 改进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方式, 建立层次比较高的专门管理机构, 明确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的职能和权限。
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机构有乡镇企业局、工商管理局、中小企业局等, 这些机构职能重复、政出多门, 各部门只管本系统内的中小企业, 缺乏政策的统一性。虽然原国家经贸委早已成立中小企业司, 但管理还没有完全到位, 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迫在眉睫。
2.2.3 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 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法律基础。
通过法律为中小企业定位, 维护其合法权益, 是世界各国支持和保护中小企业的通行做法。目前, 我国已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 这些法规的实施为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创业、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信用担保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法律支持和保障。但同时也应该看到, 法规执行力度仍需加大, 相关法律如《反垄断法》等也应尽快出台, 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公平的法制环境。
2.2.4 改善融资环境, 疏通直接和间接两个融资渠道,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必须在发展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市场的同时,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市场。目前对中小企业贷款尚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抵押和担保。要形成有效的偿债机制, 可以考虑由地方成立地方担保基金或中小企业担保机构, 专司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担保基金可以采取地方政府和贷款企业共同出资的办法建立。
2.2.5 要积极调整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完善社会分工体系, 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走横向联合和专业化协作的道路。
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中小企业尽可能地与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专业化配套和协作, 朝着“专、精、优、特”方向发展。
2.2.6 动员社会力量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综合服务, 鼓励以民间形式建立各类行业协会或联合会, 以代表中小企业的利益。
协会可以具体帮助企业进行法律咨询、市场调研、统计分析等工作, 以减轻企业经营中的成本费用;代表中小企业的利益与政府对话, 取得政府帮助;协调确定各种工业标准, 组织中小企业职工技术培训, 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等。
综上所述, 笔者深信经过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和政府的大力扶持, 我国的中小企业必将为我国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要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在抓好大型骨干企业的同时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作者在分析中小企业在现代经济发展中重要在位的基础上, 深入剖析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并分别从企业与政府角度提出发展中小企业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困境,对策
参考文献
[1]王鹏程, 于明硅.关于中小企业财政支持体系研究.会计之友.2007年.第1期.
[2]毛敏.加快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考.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解析我国中小企业的困境与对策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 困境 对策
0 引言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政府称中小企业是“美国经济的脊梁”,日本则认为“没有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没有日本经济的繁荣”。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中小企业通常占全部企业数的90%以上,50-80%的就业人口是由中小企业吸纳的。在我国,中小企业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工业产值的60%、利税的40%、就业人口的75%、销售收入的60%。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体制转型尚未彻底完成,加之近年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现实环境的变化,使得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新旧矛盾集中爆发,大批中小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纷纷破产倒闭或主动转产,据相关机构统计,这一比例已经达到30%或更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研究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探索其对策,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
1.1 严峻的外部环境制约 从国际环境看,美国次贷危机将使出口面临困难。最新实证研究表明,如果美国进口下降10%,中国出口将下降3.5%,如果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10%,我国出口将下降7%,若汇率升值幅度为20%,则我国出口将下降10.5%。由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放缓将导致我国外部需求明显下降,而这无疑将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构成挑战;国内的诸多因素也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制约。这些因素可以概括为“四升、一降、一紧、一严”四个方面。“四升”是指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原材料和燃料成本上升、银行贷款利率上升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上升。
1.2 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及其面临的瓶颈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总体问题是:①规模普遍较小,产业层次普遍偏低,品牌意识淡薄,大都是“小而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②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弱,产品升级换代慢,产品技术结构落后,技术含量低。③经营管理水平低下,企业间协作网络薄弱。④面临的瓶颈是:丰裕、优质的要素供给短缺。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重要生产要素的紧约束,特别是资金链威胁着中小企业的生存。
2 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为了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既要抓好大型骨干企业,也要促成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因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一方面需要自身从自身做起,寻求发展策略,另一方面需要政府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扶持以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壮大的外部环境。
2.1 中小企业内部(微观)策略
2.1.1 中小企业经营者要转换思想,把企业的发展方向从“做大”转向“做优”、“做专”、“做特”、“做强”的方向上来,即生产优势产品,掌握独具特色的技术和方法,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特”的局面,开辟唯我独有的市场。
2.1.2 加强市场调查,预测顾客需求。要想根据顾客的需求状况来开发新产品及新市场,中小企业就必须加强市场调查,只有根据市场调查结果,预测将来的顾客需求趋势,才能做出经营决策,决定经营方针,制定好经营计划。
2.1.3 改善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的抵抗力。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中小企业不仅要在高速增长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而且要在经济萧条期采取切实措施,以保证企业的安全。因此,对萧条抵抗力较脆弱的中小企业来说,必须改善企业的脆弱行为,增强企业的抵抗力。中小企业防止倒闭的最好办法是“不要盲目发展”、“不要到处借债”。
2.1.4 力求经营合理化,杜绝浪费。面对当前的困境,中小企业必须杜绝浪费,开源节流,力求经营合理化。在财务管理中,应遵守在财务制度范围开销的应该开销,不必要的浪费应该避免,力求投资效益的最优化。应该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实行经营决策的民主化,请广大职工来监督企业的财务状况,把资金用在点子上。
2.1.5 树立企业价值观。改善劳动组织,加强劳动管理,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人翁作用,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使全体职工甘愿各尽所能,是中小企业的成败关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人,那什么也得不到。因为“做事在人”、“经营也在人”。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凝聚,没有企业精神,毫无奋斗目标,就无从提高职工的士气,也就根本谈不上改善工作效率。因此中小企业一定要团结员工,帮助职工解决后顾之忧,理顺企业、领导、职工三者的相互关系,真正调动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2.2 外部(宏观)对策
2.2.1 各级政府及社会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用系统的观念、网络的观念而不是板块的观念来看待中小企业发展。把中小企业看作是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及市场竞争与活力的创造者。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也应采用市场机制,系统地引导中小企业发展。
2.2.2 改进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方式,建立层次比较高的专门管理机构,明确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的职能和权限。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机构有乡镇企业局、工商管理局、中小企业局等,这些机构职能重复、政出多门,各部门只管本系统内的中小企业,缺乏政策的统一性。虽然原国家经贸委早已成立中小企业司,但管理还没有完全到位,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迫在眉睫。
2.2.3 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法律基础。通过法律为中小企业定位,维护其合法权益,是世界各国支持和保护中小企业的通行做法。目前,我国已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这些法规的实施为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创业、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信用担保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法律支持和保障。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法规执行力度仍需加大,相关法律如《反垄断法》等也应尽快出台,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公平的法制环境。
2.2.4 改善融资环境,疏通直接和间接两个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必须在发展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市场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市场。目前对中小企业贷款尚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抵押和担保。要形成有效的偿债机制,可以考虑由地方成立地方担保基金或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专司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担保基金可以采取地方政府和贷款企业共同出资的办法建立。
2.2.5 要积极调整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完善社会分工体系,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走横向联合和专业化协作的道路。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中小企业尽可能地与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专业化配套和协作,朝着“专、精、优、特”方向发展。
2.2.6 动员社会力量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综合服务,鼓励以民间形式建立各类行业协会或联合会,以代表中小企业的利益。协会可以具体帮助企业进行法律咨询、市场调研、统计分析等工作,以减轻企业经营中的成本费用;代表中小企业的利益与政府对话,取得政府帮助;协调确定各种工业标准,组织中小企业职工技术培训,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等。
综上所述,笔者深信经过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和政府的大力扶持,我国的中小企业必将为我国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鹏程,于明硅.关于中小企业财政支持体系研究.会计之友.2007年.第1期.
[2]毛敏.加快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考.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解析我国中小企业的困境与对策 篇4
2012-02-10
提要: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呈现出来。然而,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却遭遇了人力资源管理困境,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何提高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民营企业,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阻碍和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或缺陷,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由成长期进入成熟期的瓶颈,成为大多数民营企业走向成功之路难于逾越的鸿沟。
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淡薄。民营企业的大部分决策者还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观点是: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以最大限度地获取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的潜质。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与员工的交流,重视公司文化和凝聚力,培养员工对公司的责任和认同感。而目前我国的许多民营企业对这一观念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事务性管理层面,以组织、协调、控制、监督人与事的关系为职责,谋求人与事相宜为目标,以事为中心,要求人去适应事,强调使用而轻培育,将人视为成本,算人头账,而不算人力资本账,使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
2、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战略的成败。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发展日益凸显其战略意义。而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并未重视本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未制定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需求规划,更未建立一种有效的人才需求机制以最大限度地获取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的潜质,以适应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计划、生产计划、财务计划所形成的企业人员替补及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多数民营企业深切感受到高级管理人才
和技术人才的缺乏,但由于事先没有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深切体会到了“人”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受,只能是望人才而兴叹,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3、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现代企业,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成功的民营企业主就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企业家是生产要素的组织者,是市场的开拓者,是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企业家素质的高低对一个企业的兴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从当前的情况看,民营企业管理者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低,管理水平低,缺乏战略眼光和市场应变能力,致使大多数民营企业难以走出小生产的经营模式,难以适应商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除了一些集团化发展的企业及一些从事高科技行业的人才素质较高之外,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数是家族式管理,其管理人员多是家族成员或企业的创业元老,而他们当中大部分的学历偏低。一般来说,在民营企业中从事人力资源的管理者缺乏现货企业管理的基本认识,不大懂得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企业,在管理方式上,大部分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尤其在一些民营高科技企业中,大部分管理人员都是单纯学技术出身的,知识结构太单一,缺乏必要的相关管理知识。民营企业如何拓宽提高人才素质途径的渠道,如何通过科学配置,整合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才整体效应、实现素质与结构的和谐,就显得非常重要。
4、注重培训的形式和数量,忽视培训的内容和质量。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本身也认识到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搞培训,结果却是受训者对培训内容兴趣不大,参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对促进管理及人员素质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培训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国内许多民营企业的培训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具有被动性、临时性和片面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培训目标并没有与岗位相联系。培训并没有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的提高相联系。培训并未与员工个人发展相联系。缺乏培训要求的调查,并且缺乏培训体系的规划,培训手段落后,培训形式单调,培训方法不适应成人学习特点,培训者专业化素质不高,培训资料和教材缺乏,培训政策不到位等等都给培训工作带来了挑战。
二、克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陷的对策建议
1、重新确立人力资源管理在民营企业中的地位。民营企业的决策者要改变、更新观念,不要将传统的人事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相混淆。要从根本战略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从
长远发展上支持管理体制的变革和人力资源工作的推行。应由企业改进内部管理制度,把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关系企业命运的位置上,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形成吸引人才、凝聚人才、搞活人才的良性机制;也可与其他企业联合起来,优势互补,加速造就适应国际竞争的各层次经理人才和新技术人才。只有决策者真正意识到人才培养、开发人才的重要,人力资源管理才能迅速走上正轨,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2、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聘用机制。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民营企业难以吸引优秀人才,所以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家族式的裙带作风,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首先,企业的生产经营者必须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知识就是生产力、知识就是效益、知识就是财富,努力为各级各类人才提供相应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其次,要本着企业动态发展的原则,适时适量引进,企业应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方案要对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状况心中有数,对企业近期、中期、远期的人才需求有着合理分析和科学预测,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最后,要对各级各类人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评价。此外,企业还需要分层次、分重点、有步骤地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和人才滚动开发计划。
3、建立学习型企业,促进人才资本自我优化。人才资本与其他资本不一样,在一个环境中可以增值,但在另外的环境中也可能贬值。增值的环境就是学习型企业,它帮助人才资本增值,使人才资本持续地自我优化。通常在一个学习型企业中,能够营造有利于员工生成、交流、验证知识的宽松环境,提供员工友好交流的机会;建立一个内部信息网,便于员工进行知识交流;制定各种激励政策,鼓励员工进行知识交流,促进员工知识更新;大力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倡终身教育。为建立真正的学习型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推行“订单教育”,为人才资本积累、开发、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打破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积极采取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民营企业主要重视自身修养的提高;为高级人才设计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使其专业能力得到提高、职务得到提升与人力资源的战略目标相吻合,助其实现个人理想,并与企业目标相重合。
4、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创新。一是要制定公正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企业里形成公平竞争的机制氛围,激励员工奋发图强,使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并留住人才。高层管理人员流动的五个根本原因是“个人发展”、“学习机会”、“工资福利”、“成就感”和“人际关系”。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民企的任务是既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持骨干队伍的相对稳定,也要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企业内部人才流动的渠道畅通,大力促进各类人才的合理流动,在流动中实现人才的优化组合和科学配置;二是要重视人才培养,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包括建立后备队伍,通过传帮带、换岗、担任助理等形式及时把优秀的年轻员工补充到后备人才队伍中来,同时要扩大视野,把有潜力的员工也纳入进来,进行培养、考察;对员工实行终身教育。企业要不断地对员工进行岗位在职培训,让员工能够跟得上或领先于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三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民企应双管齐下,建立一套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推动优秀人才成长的机制。
三、结束语
民营企业的决策者只有转变观念,真正把人才当作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事业发展的合作伙伴,从心里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价值,赢得人才忠诚,实现管理行为和经营理念的创新;以人为核心,认知人性,尊重人性,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本质就是创造效益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这样,民营企业才能赢得人才、赢得市场,得到永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解析我国中小企业的困境与对策 篇5
黎民,乔庆梅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内容摘要:民营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社会保障现状却良莠不齐、不容乐观,其中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有宏观原因也有微观原因,因而,采取的措施,改善民营中小企业的社会保障状况,是我国社会保障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社会保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国有企业“抓大放小”改革政策的实施,我国原有的国有中小企业绝大多数也以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出售等多种形式,转变为民营企业。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1000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近几年间,我国中小企业的总产值、实现
1利税和商品劳务出口额分别占全国企业的60%、40%和60%,城镇就业机会75%。民营中小企业已
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中的生力军,在宏观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推动民营中小企业社会保障的健康发展,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而且事关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不容忽视。
一、民营中小企业社会保障的困境
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而发展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也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相配套的。但在总体上,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社会保障与企业的发展并不同步。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滞后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状况相似,中小企业的社会保障也滞后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根据我们在武汉等地的调查,民营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保险参保率普遍较低,该保未保的现象普遍存在;纵有参保,也多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为主。民营中小企业是私有制性质的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高度统一是这类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民营企业中的劳动关系具有劳资对立的一面,劳动关系的确立和变更缺乏规范化、法制化的制约,这使得企业在招工时手续不正规、不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使签订了劳动合同,也常常是以劳资之间权益的严重不对等为前提。在这种不规范的劳动关系下,企业主总是力图减少工资成本,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主不为或尽量少地为工人缴纳社会保险费就是一种具体表现。至于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保情况好于普通工人,主要原因在于前者是企业中的“精英”,其招聘难度通常大于普通工人,他们的稳定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对企业的发展也有更大的影响,这使企业主不得不以交纳社会保险费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挽留和激励。
2、参保企业随意压低缴费基数,保障程度明显不足。我国现阶段基本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遵循的是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原则,要求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社会保险费。虽然国家已经规定采用税前列支的方式缴费,但许多民营中小企业为了尽可能少地缴纳保险费,在申报时刻意瞒报、低报职工工资总额,致使缴费过低,社会保险基金积累不足,大大降低了职工的风险保障程度,使许多职工在遭遇工伤、疾病、失业等风险时的保障需求得不到满足,形成了“保险不保险”的尴尬局面。同时,我国实行的是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鼓励企业为职工办理补充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但是,民营中小企业连基本社会保
险都不愿提供的情况下,更谈不上补充保险了。
3、各险种发展状况参差不齐,难以为企业职工提供全面的保障。民营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要求健全、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与之相适应。这就要求,企业职工除了能够老有所养外,在遭遇疾病、失业、工伤等风险时也不至于陷入困境。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以武汉市为例,民营中小企业社会保险没有统一的制度模式,参保企业只为职工投保了养老、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则是五花八门,很不规范。与比较规范的外资或合资企业为职工投保一些团体性的医疗保险不同,部分民营企业只是以工资补贴的形式发给职工个人一定数额的医疗补贴,或规定报销医疗费用的一定比例,多数民营中小企业职工的医疗则毫无保障,这些企业的职工一旦患病,还会遭到被辞退的厄运。至于工伤保险,则完全可以用一片空白来形容,如遇工伤事故发生,多数企业往往是给予一次性补偿了事,甚至有时对伤残职工的这种一次性补偿也迟迟不能兑现。以上种种现象反映了民营中小企业职工的保障真空,他们一旦遭遇疾病或严重工伤,很容易陷入因病因残致贫和因贫致病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民营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困境的成因
造成民营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出现困境的原因很复杂,有宏观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微观方面(包括企业和职工)的原因;有客观因素,也有劳资双方的主观因素。
1、企业自身和雇主方面的原因。企业作为职工社会保险的买单者之一,对职工社会保障负有不可推诿的缴费责任。但是由于我国的民营企业是在特殊的体制环境下创业和成长起来的,使得多数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具有一些先天的弱点,如积累不足,企业资金力量薄弱;起步水平不高,投资盲目性大;企业的生命周期短,行为短期化等,这对民营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增加了相当的难度。具体讲有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积累不足,资金力量薄弱,同时税负又较重,致使许多企业在承担企业员工社会保险支出时确实有些勉为其难。现阶段,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度远远高于其它大型企业,其发展初期所需资金的绝大部分是通过自我积累的方式来解决,即便在企业发展起来以后,其发展扩张也多是通过自我滚动的方式实现的。所以,民营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紧张的“通病”。1994年税制改革确定的企业所得税率为33%的比例税率。虽然国家对年应税所得额在1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采用优惠税率,但仍高达27%和18%(为照顾小型企业税负能力,对年利润在3万元至10万元之间的,按27%征收所得税,对年利润在3万元以下的企业,减按18%征收所得税)。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政府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出台了税收、就业等诸多政策予以扶持,但在企业开办过程中,程序往往过于复杂,导致费用的增加;一些地方政府常常把中小企业作为摊派各种费用的对象,以名目繁多的收费作为解决地方财政困难的举措。加上我国在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之后,企业按规定应为职工缴纳的总计约达职工工资总额的30%左右(其中养老20%,医疗6%,失业2%,工伤约1%,生育约0.7%)的各种社会保险费,这就形成了民营中小企业过重的税费负担,使许多本已步履维艰的民营中小企业即便有心也无力去承担,一些经营情况较好的企业也往往通过低报经营业绩来减轻过重的税负。
第二,企业主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刻意逃避对职工的保障责任。民营中小企业作为私有制性质的经济主体,是以具有剥削性质的雇用关系为基础的,在这种雇用关系下,雇主总是尽一切可能减少劳动力的成本开支。社会保险费用的支出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企业的工资成本,减少了企业盈利。这对于既是企业经营者又是企业所有者的民营企业雇主而言,当然是不愿看到的。所以,相当一部分民营中小企业总是在千方百计地减少或逃避社会保险费的缴纳。这就导致民营中小企业社会保险参保率低,保障程度远远不能满足企业职工的保障需求。还有一些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对职工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要求不高,企业主常常是钻“试用期不投保”的空子,一旦试用期满即辞退员工,重新招聘,形成轮流用工的现象,使这些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践踏。
2、企业职工自身的原因。在特殊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虽然已占据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但是,民营中小企业中的职工无论在经济社会地位还是在文化、观念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国有及其它大中型企业职工的特点,在社会保障方面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第一、民营中小企业的职工流动性强,农民工的比例高,实施社会保障的难度大。民营中小企业一般市场竞争力较弱,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所以高倒闭率成为民营中小企业的一个重
2要特点(统计表明,中国的中小民营企业有60%会在5年内破产,有85%会在10年内消失)。企
业一旦倒闭,劳动者又要在劳动力市场中寻找新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用工形式很不规范,随意解雇、辞退员工的现象普遍存在;加上民营中小企业管理上存在的一些弊端,如过分追求物质报酬忽视员工精神追求,重使用、轻培养,集权过多、管理过严等,难以使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员工自动离职率也相当高。以上种种原因造成民营中小企业职工流动性远高于国有及其它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农民工占有很大的比例,流动性则更高。过高的职工流动率不仅加大了社会保险的统筹难度,而且许多雇员本身由于对社会保险的技术操作程序不了解,对社会保险的未来预期较低,对社会保险的兑付也持怀疑态度。
第二,企业职工具有短期行为倾向,不认为社会保障是自己的权益,不愿参保或不要求参保。在一定意义上,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一样遵循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作为未来社会保险给付的受益主体,企业职工也负担缴纳一部分社会保险费的义务。但是,民营中小企业酬薪制度往往采用“全包干”的形式,职工每月拿一定数额的工资,社会保险、公积金等其它福利也完全包含在工资之中。如果让本来收入就偏低的民营中小企业职工以直接减少当前收入的方式,来为一种在他们看来很不确定的未来受益付账,这是他们所不愿意接受的。而且,民营中小企业职工在总体上文化水平不高,在劳动权益方面的要求也不强烈,没有意识到社会保险是自己应得的保障权益。这种职工自己不愿交费、也不监督雇主为自己交费的局面,造成了参保主体的缺位。
3、宏观环境的原因。造成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企业和劳动者等微观方面的原因外,宏观环境中政策与法律监督的缺位和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这类宏观因素也不可忽视。
第一,法律约束和政策监督机制的缺位,使民营中小企业在社会保障方面有空子可钻。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的经济性而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性,民营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表现则更加明显。这就要求完善的法律和健全的监督机制对其进行制约。但是,我国当前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政策监督和法律约束还远不完善。虽然于2003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已明确规定,民营中小企业有实行社会保障的义务,但是由于缺乏可行的法律监督机制,有法不依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由于民营中小企业经营灵活、所有者与经营者高度统一,许多企业都没有规范的财务系统,政府和劳动部门无法确切掌握企业实发工资总额,这就为民营中小企业压低缴费基数、低缴费提供了可乘之机;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地方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优化投资环境”等目标,随意加大政策实施的弹性,对民营中小企业不参保、低投保的现象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充耳不闻;有的甚至为了税收、地方财政收入,在社会保障问题上刻意偏袒企业雇主,以批示、电话等方式干扰劳动部门、劳动监察等部门的正常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不但不能够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社会保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规范,反而成为这些企业在社会保障中投机取巧的庇护神。
第二,低端劳动力市场中的供过于求,使这类劳动者处于整体性劣势,缺乏向雇主讨价还价的筹码。目前我国的低端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市场,劳动力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经济转型和国有企业改革所产生的大批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大了劳动者的就业压力。这就使低端劳动者在劳动市场上的弱势地位更加明显。劳动者在求职时,为了得到一份工作,面对来自其他求职者的激烈竞争,不得不对用人单位提出的苛刻要求委曲求全。巨大的就业压力也使得在职人员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呵护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不敢保护自己合法权益,这无疑使民营企业主的行为失去了来自企业职工的这一关键性制约。在法规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买方市场的形成,使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难以规范,私招乱雇、不签订劳动合同、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的违法现象相当普遍,甚至有些企业以厂规代替合同,把一些明显违背国家劳动法规、侵犯工人权益的条款强加给工人,使劳动合同成为单方面维护厂方利益的协议。这种状况除了直接损害劳动者的利益,也使政府部门难以掌握实际就业情况,无法根据市场情况进行监督和实施调控。
三、对民营中小企业社会保障走出困境的对策思考
民营中小企业社会保障面临的各种问题,是在我国经济、人口环境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其根本性解决也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譬如,至少在21世纪上半叶都会存在的、由初级劳动人口过剩造成的就业难问题,就会使民营企业职工在向企业主争取保障权益的斗争中始终处于弱势。从总体上看,民营中小企业走出社会保障困境,既需要社会保障宏观环境的改善,也需要微观主体的培养和努力,在今后的一段时期,重点可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立法,加强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法律和政策监督,加强对民营中小企业社会保障的管理。对于我国将长期面临劳动力买方市场的现实,应加强立法,尽快出台针对民营中小企业职工权益保护的单独法律,规范企业的招聘行为;要按照市场就业的特点和要求,对困难群体再就业的途径、形式和手段等应做出规定,从而在一定程度弥补劳动力市场中弱势群体易受伤害的缺陷;要加强法律和政策实施中的监督,减少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督促民营中小企业依法用工,依法保障劳动者的福利、社会保险权益。另外,还应完善对政府决策制定和执行的监督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地方政府的内部性,减少政府不必要的干预。使民营中小企业的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沿着法制的、健康的轨道发展。
2、加强民营中小企业中工会组织的建设,发挥集体谈判的优势,督促企业依法保障雇员的权益。在无序的劳动力市场和非规范用工的条件下,雇主和雇员的权利是不对等的,雇员常常处在被侵权的地位。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劳动机制的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个人行为会逐渐发展为有组织的行为,即工会和雇主组织之间在劳动力市场通过集体谈判确定劳动条件。我国现阶段的民营中小企业的现状是:多数劳动者文化、技能素质相对较低,社会组织能力相对薄弱,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比较淡薄,缺乏依法自我保护的意识;绝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中没有工会组织,在有些企业中即便是建立了工会,大多也都成了摆设,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甚至成了雇主剥夺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帮凶”。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要扶持民营中小企业中工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强化工会维护工人合法权益的功能,通过文化教育,法律知识培训等渠道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他们团结起来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要完善集体谈判制度,发挥集体谈判的力量,以加强对雇主的监督,减少、杜绝企业主对雇员社会保障职责的逃避和推诿,提高民营中小企业参保率和保障程度。
3、加强教育,强化劳资双方的社会保障意识,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民营中小企业社会保障状况欠佳的原因不仅有客观因素,还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不仅来自企业自身,而且与劳资双方认识上的滞后不无联系。因此,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包括对民营企业主和企业职工双方的社会保障权益教育。对企业主而言,要使他们认识到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是国家的法人公民,为雇员提供社会保障不但是他们的责任,而且也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营运的质量;对于企业职工,除对他们加强风险防范教育,使其认识到参保的必要性外,还要使他们了解社会保障技术操作上的有关知识,消除他们对社会保障的不信任感和低预期,减少他们的短期行为。另外,在社会保障上应建立一套激励机制,包括对做得较好的民营企业给予表彰,对做得不好的给予批评,使民营企业社会保障的落实,除了来自政府和企业职工的力量外,还有来自社会舆论的力量和企业主良知。
4、切实落实各项有关政策,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是解决民营中小企业参保难、缴费难的一个重要前提。调查表明,凡是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得比较好的企业,其当前的经营状况都比
较好,同时对企业前景也都有良好的预期。由此可见,企业的经营状况与企业的社会保障息息相关。目前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并不宽松。例如,融资难是当前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种不公平待遇、政府有关部门不严格执法甚至到企业“打秋风”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企业在生存和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需要政府部门关心和协调的问题,也往往乏人问津。这些问题影响着民营企业的发展,也影响着企业主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对待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权益。因此,国家依据国民经济对民营企业发展的要求,及时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促进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无疑也是改善民营中小企业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5)
[2] 韩平.民营企业如何留住人才[J]现代企业,2003(1)
[3] 李迎生.相对独立:乡镇企业(小城镇)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及演变趋势[J].中国人民大学
学报,2002(3)
[4] 刘锦崇.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及解决途径[J].企业经济,2002(10)
[5] 戎素云.入世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企业经济,2002(11)
[6] 陶维国.研发管理.[M].海天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7] 俞梅珍.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与劳动关系的调整[J].教育与研究,2001(8)
[8] 朱超.非公有制经济工资谈判制度研究[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作者简介:黎民,男武汉大学社会保障中心教授
乔庆梅,女武汉大学社会保障中心硕士研究生
The Plights,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ocial Securities in
Privately-operated Small and Middle-sized Enterprises
Li Ming, Qiao Qingmei
(Center of Social Security Study in Wuhan UniversityWuhan City430072)
Abstract: Private-operation Small and middle-sized enterpris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economy, but it’s social security is not perfect owing to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macro and micro factors.Accordingly, it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our social security development to take according measures and improve it’s social security
我国保险公估业的困境和对策 篇6
关键词:保险公估业的现状 困境 对策
保险公估是一种技术性服务。对于一份保单,承保时公估公司为保险公司做风险评估与标的的价值评估,理赔时做责任勘定与金额估算。理赔时,保险公估人作为保险当事人之外的第三方,中立地进行责任事故的定性和定量,故而也被形象地称为“保险裁判”。
从保险史来看。公估人与保险公司一样古老,它的出现和存在是基于保险公司对专业化分工的需求以及市场对公平的要求。有资料显示,在保险业高度发达国家。保险公估人处理赔案的比例高达80%以上。
一、我国保险公估业的现状
保险公估在我国可谓“舶来品”,起步较晚。1990年。内蒙古诞生了第一家保险公估机构——保险理赔公估技术服务中心。而国内首家专门从事保险公估业务的正式保险公估公司是1994年2月成立的深圳民太安保险公估有限公司。由于 历史 的原因,我国保险公估机构大体源自保险公司派生:保险公司与商检部门或其他专业机构合资联办;商检部门派生。到2005年年底。经各地保监局批准在我国境内开业的共有219家保险公估公司,2005年全年公估费收入达到了2.97亿元,同比增长了98%.而且实现赢利2024万元(数据来源于 中国 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公布的《二00五年保险中介发展报告》)。
但是,“保险公估”在国内。还仍是一个不为圈外人所知的专有名词。公估主要服务的财产险领域。中国人保占有全国财产保险51.5%的市场份额,加上太平洋、平安,三大公司垄断了市场的72.6%(数据根据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网站公布的2005年1-12月各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表)。而这些公司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的庞大系统,提供定、审、理赔等一揽子保险服务。这样的市场格局之下,保险公估人几乎没有立足之地。以保险市场较为发达的深圳市场为例,从1996年到1998年3年时间里。保险公估赔案不到8%.相对于另外两个保险中介(尤其是保险代理)而言,我国的保险公估显得有些滞后和缺位,主要表现在起步晚、数量少、规模小,市场供求矛盾突出;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市场的认同度较低,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经营难以开展,业务量明显不足;政策法规相对滞后。保险公估市场离规范化运作差之甚远:数据及经验的积累薄弱,专业水平相对偏低,高级人才严重匮乏。公估机构 目前 从事的业务主要是技术含量不太高的项目,诸如航天及核电站之类价值大技术复杂的公估项目却由海外的同行“享用”:市场监督手段单一,约束机制尚未完善,短期行为和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加之行业自律组织缺位,使得制约乏力,其公正性受到挑战。
二、我国现行保险公估制度的困境
(一)保险公估的市场认知度太低
一方面,设立保险公估公司的注册资金门槛较低。目前已经开业的保险公估公司除少数注册资金在200万元以上外,一般都是 法律、规定的最低注册资金50万元,大多数保险公估公司没有相应的宣传费用;另一方面,虽然保险公估公司可以接受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委托,但是目前的保险公估大多由保险公司委托业务,因而,保险公估公司经营者认为只要对保险公估有足够的宣传即可获得业务。
(二)保险公估人的中立性、公正性由于其业务来源的单一性而受到冲击
(三)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合格的保险公估从业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保险公估业务性质要求保险公估从业人员必须掌握包括保险、法律、会计 等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掌握损失对象的专业知识,如工程、建筑、医药、电子 电器及其价格等,还要求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广博的知识。
影响 公估业发展的因素从外部环境看,主要是保险公估法律、法规不尽完善,新《保险法》仍未增加保险公估部分的法律 内容 公估费的收取没有一定的 方法 和标准,财税部门没有具体的对该行业的优惠和扶持政策;保险司法纠纷处理方面。未有让公估人对保险标的参与的制度和办法,更无国际惯例中保险纠纷和争议“优先采信公估人结论”的习惯。
此外,保险公司在认识上存在局限。认为保险公估的产生使其“理赔”这一利益主体的支配权掌握在他人之手,怕公估人不能高效益、高质量地搞好理赔、影响时效:怕公估人介入收取一定的费用,提高了经营成本;加上保险公司已形成现有的查勘理赔队伍,认为若让公估介入,势必会影响其队伍的稳定性以及造成设施的闲置。
还有 社会 公众不了解公估公司,误认为“公估公司和保险公司是一家子”,会站在保险公司的立场上,能少赔就少赔。而不会去维护投保人权益,即使有客户了解公估公司的作用。也往往觉得自己买了保险,赔总比不赔强,出险后只要“赔一些就行了”,并不知道自己实际可得多少赔款。另外,由于一些非保险机构的不正当竞争,诸如交警、物价、商检等权力机构也来从事公估业务,形成了权力干预公估市场的情形。
解析我国中小企业的困境与对策 篇7
一、我国企业应用环境管理会计的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经济过度发展,我国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类的环境问题,也就必须要考虑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主导思想,提出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形成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企业中应用环境管理会计,利用其具体的方法、指标体系来规范和约束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能够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有力支撑。
虽然我国对环境管理会计的使用提出了很多的倡导性意见,也制定了相应的制度支持,但是在我国的企业对于这一方面的问题,基本上是停留于遵守环境法规、规避行政处罚、避免环境污染名单列明的操作行为范畴,都没有积极主动的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来有效地核算企业的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环境质量、相关的业绩评价以及环境开发等业务。
二、我国企业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所面临的困境
我国企业之所以没有像很多发达国家的企业那样,很好地利用环境管理会计来进行相关的经济与环境发展业务的核算与处理,必然存在着诸多困境,严重阻碍着我国企业对于这一新兴会计体系的应用。
根据这些现实困境的来源以及产生背景,可以归结为环境管理会计体系本身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的原因、企业本身的应用困境三个方面。
(一)环境管理会计体系本身的问题
由于我国环境管理会计本身在理论和方法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造成了应用困境。
第一,环境管理会计的具体核算定量方法不科学。环境管理会计最主要的是要估计和确认企业经营生产活动对于外部社会环境发生的影响,以及对企业内外部人体健康造成的伤害程度。但是由于技术水平低,对于这些内容还不能完全准确地测量和计算。
第二,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围绕环境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复杂而涉及面广,目前只是能提供一些简单的数据,而没有形成一套非常系统的、全面考虑到整体环境中的企业、个体和政府三方行为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评价体系,导致评价单一而不系统。
第三,有关环境成本的分配问题,在企业内部,环境成本需要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分配,以便于明确责任,分担成本,也需要由相应的部门及个人承担解决该项环境问题的责任。在社会大环境中,环境成本需要在不同企业和单位之间来进行分配,便于承担责任,采取必要的措施。在一般会计体系中,成本的分配按照产量、销售额或者其他合理的标准进行分配,而环境成本的特殊性较强,需要以环境负荷和环境消减作为成本动因,但是有关成本动因的细分指标还没有确定。
(二)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性原因
国家对环境管理会计具体实行过程中,所需要的政策条款颁布得不全面与不系统,是我国企业应用环境管理会计较差的另一个重要困境。
第一,没有制定企业如何将外部环境成本进行内部化处理的具体细节性实施政策。由于企业生产经营运作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具有空间转移性,波及面较广,其环境污染介质易于与其他物质相互混合,可分性不明显,因此,目前这一成本由企业和社会中的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这样处理实际上损害了社会的利益,降低了企业的实际成本,虚增了企业的利润。企业应该将这部分成本完全内部化,但是现在没有颁布相关条款制约企业,而企业在利益驱动下又没有自觉性来主动承担。
第二,没有颁布企业施行环境管理会计准则与规范。有关环境成本会计这方面,没有具体的会计准则指导企业的具体操作,更没有政府的约束条款来迫使企业进行有关环境问题的信息披露,导致企业没有动力来进行有关环境因素的研究,进而有意识地在生产经营贯彻环境保护。
(三)企业本身的应用困境
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不愿耗费大量的时间、物力和财力来核算和处理环境问题。因此,企业自身的应用困境主要体现在意识观念层认识不足,领导层不重视,认为有关环境成本会计的应用将会弱化企业的经营运作。
三、强化我国企业应用环境管理会计的对策
为了在环境管理会计的应用方面与国际接轨,更是为了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涉及全民利益的环境问题,相关部门与人员必须采取措施强化我国企业应用环境管理会计。
(一)宏观政策的建立
企业应用环境管理会计必须有相关的国家政策的推动和支持,这就需要国家从宏观上颁布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比较详细的环保标准,并且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督促企业按照要求完成。
企业进行环境管理会计的相关业务的处理,需要按照社会的统一标准,来制定企业的环境保护条款,确定需要达到的水平。因此国家在制定环保标准时,一要学习国际上已经成型的标准,二要详细分析我国的实际环境情况和技术情况,确定出可行的标准。另外,为了确保各个企业都能够按照这一标准执行,还要对企业中的领导和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环保标准的学习、环保标准的执行、环保标准与环境管理会计的结合。
为了有效推动与督促企业应用环境管理会计,国家还需要加强环境审计工作。具体来说,环境审计就是由国家相关部门派出专业人员,按照国家环保标准,检查与监督企业环境管理工作。在适当的时机把审计结果对外公布,便于社会公众对企业进行监督与评价,也便于企业掌握自身的环保标准执行情况,也利于国家对全国范围内的企业情况进行总体把握和管理。这样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形成环境管理的社会氛围,可以以此迫使环境管理不良企业采取措施改善自身的状况,促进其应用环境管理会计。
(二)环境管理会计方法的改进
环境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状况较差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科体系自身的方法上的不完善,使得企业无章可循。以国家制定的环保标准为基础,将环境管理会计的应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进行有效结合。这样,环境管理会计的核心目标就是配合国家的环保标准,积极进行企业生产经营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工作。按照国家标准,企业的环境管理会计在应用过程中,会计人员设置账户对环境方面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与处理,收集环境方面的资料与相关数据信息,进而深入分析与比较,找出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形成科学系统的环境管理会计报告,上报给管理决策层。接着,企业的领导层深入分析报告内容,针对问题,研究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环境方面的改善建议,可能关系到原材料的变更,生产过程的环保改进,员工劳动保护问题的完善等等。
(三)企业推进应用环境的配置
企业是环境管理会计应用的主体,所发挥的作用最大,企业要为应用做出多项准备工作,包括在企业中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会计应用法规、确定应用管理会计的会计人员、指定环境保护监督员以及对人员的培训工作。
摘要:环境管理会计致力于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而我国企业在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方面却存在诸多障碍。从分析我国企业应用环境管理会计的现状出发,简述应用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环境管理会计,应用,困境,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洋,王睿.对环境管理会计有关问题的浅析及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4,(12):32-34.
[2]赵一伟.对我国环境管理会计的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5,(9):15-17.
[3]宣银花.环境管理会计发展历程与应用前景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7):23-25.
[4]张韫麒.环境管理会计若干问题探讨[J].知识经济,2013,(3):11-14.
解析我国中小企业的困境与对策 篇8
关键词:我国;社科类社团;发展现状;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125-03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社科类社团在培养优秀的学者专家队伍、加强全国社科界与国内外学术界的合作交流、推进全社会社科知识的普及宣传、为党委政府推行政治改革建言献策、推动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为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政府职能根据形势不断进行调整,社科类社团在各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社团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一、当前我国社科类社团发展的现状解析
(一)发展结构
当前,我国社科类社团依据行政区的划分标准,实行分级管理模式,分为省、市、县三个等级。各级社团相互独立,互不隶属,分别接受相应级别的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管理。同时,依据不同的标准,如:按学科划分、按性质划分、按运行方式划分等,我国社科类社团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可分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三大类社团,也可分为学术型、部门组织型、社会运作型等三大类社团,或者是分为官办、民办、官民合办等三大类社团。
(二)学科布局
现在,我国社科类社团种类繁多,各类社团都有极强的专业性,研究领域广泛,同时包括对各个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以及新兴交叉学科的综合应用。据已有的统计资料分析,目前我国社科类社团已包含哲学、经济学、财政类、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学、语言学、文化类、历史学、管理学等多个社会科学学科和研究领域。
(三)组织体系
总的说来,我国社科类社团在成立之初都设置了相应的机构部门,有明确的职责职能分工,并且也有相应的管理机制。一般来说,社科类社团设有法定代表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社团内设会员代表大会和社团理事会,前者是社团里的最高权力机构,后者是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的执行机构。相应的还会有常务理事,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相应的职责和权利。理事会主要包括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秘书长所在的秘书处是整个社团的基础核心部门,负责处理社团的日常工作。有些已发展到一定规模的社团还设立了学术交流制度、民主决策制度、会员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内部制度,并且能够将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四)业务职能
在我国,社科类社团的主要特征是学术性较强,所以大部分社团的主要核心业务是开展学术交流、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同时还会带领广大会员开展各种内容丰富的活动。各级社科类社团基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服务社会大众的考虑,积极开展各类公益性的科普活动、政策咨询活动和扶贫帮困活动,这对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五)管理体系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社科类社团自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管理体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由社科联、挂靠单位和民政部门三个部门进行管理。其中民政部门是社科类社团的登记管理机关,主要负责社科类社团的成立登记、变更备案、年检评估等工作;社科联是社科类社团的业务主管单位,主要负责指导社科类社团开展日常业务工作和各项活动;此外,为了加强对社科类社团的管理,还要求各个社团在筹备成立时依托一个行政挂靠单位,主要是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二、我国社科类社团已取得的发展成效
近年来,我国社科类社团努力开展各类学术活动、大力组织社科研究、努力加强对外交流,在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理论创新、服务决策咨询、普及社科知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我国社科类社团还积极加强协作推进对外交流。各类社团每年积极组织会员参加全国性、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在向外界学习、拓展自身视野的同时,还向外界发出了我国学术界的声音。
我国社科类社团取得今天的发展成果和自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各社团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高质量、大规模、有影响的社科学术活动。比如“全国苏区精神研讨会”、“全国青年博士论坛”、“全国公共管理论坛”、“中国哲学论坛”等等。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对培育社科人才、推动学科发展、促进学术交流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各类社团还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积极制定课题指南,组织广大会员进行研究探讨,取得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多次组织全国性的社类课题项目申报工作,各类学术著作得以出版,并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一些重点课题成果被有关部门采用,很好地服务于社会。部分社团通过办好自身的学术刊物,提高刊物等级,打造品牌形象,充分发挥其在学术交流方面的独特作用。这使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操作,积极为我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建言献策,造福大众。
三、当前我国社科类社团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面临的困境
1.缺乏专职人员
我国社科类社团真正有专职工作人员的数量并不多,只有挂靠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社团能有专职人员负责处理社团的日常事务和对外联系。大多数社团的工作人员都是兼职聘用的,他们都是一些热爱相关社科领域,热衷于社团事业的社会人士。虽然社团内部设有职责分工制度,但工作人员的工作分工并不明确,甚至相互推卸工作责任。总的来说,社团的工作人员普遍没有从事该工作的专业技能,并且责任心不强,这将严重阻碍社团的发展。
2.管理制度不完备
有大部分的社团在会员管理、重大事项民主决策、信息公开、会费管理使用情况等方面均制定了比较完备的管理制度,以保证社团能够按章行事,有序开展活动。但仍有一小部分的社团由于规模较小,会员数较少,因此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不足,只存在一些基本的制度,管理体系比较混乱,无法做到民主决策和信息公开。
3.学术能力较弱
学术水平是社团的核心竞争力,学术能力较弱不仅不能发挥社团的职能作用,还不能吸引更多对该学科领域有兴趣的科研工作者。实际上,只有一些挂靠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理论类社团能举办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它们能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召集起来,开展学术交流座谈会,还能与国内外学者保持联系,探讨学术问题,从而促进学术交流。而挂靠在党政机关的社团,虽然也能开展一些学术交流讨论会,但仅限于经验交流,学术水平普遍不高。
4.发展经费匮乏
表面上,社团获取活动经费的途径有很多种,例如财政拨款、服务性收入、会费以及社会捐赠等,但实际上,大部分社科类社团并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缺少资金的支持,社科类社团的发展将会停滞不前,只有部分挂靠在党政行政机关的社团能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团体会员单位的会费以及财政拨款是它们有力的经费保证。有的社团只能通过收取会费来获得活动经费,但是由于会费是按自愿原则交纳的。在这种情况下,社团的日常工作由于会费的短缺,实际运转起来也是相当困难的。
5.活动举办效率低
开展学术活动是社团的职能之一,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实现社团为社会、为党政机关、为人民提供帮助和服务的宗旨。但事实上,我国社科类社团开展活动比较活跃的只有小部分,这些社团能按照章程经常性组织召开社团理事会,还能定期组织开展学术研讨会等对内对外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加大学科知识的普及宣传。但有相当一部分社团每年只偶尔举办一两次活动,甚至有的社团处于停滞状态,成立之后未举办过任何的学术活动。
(二)原因分析
1.外部因素
第一,发展环境的变化。我国正处于一个长期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体制和结构的调整也会随之产生,社科类社团发展的外部环境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社团的功能将会面临重新分化以及科学定位,这是社科类社团发展必然会面临的挑战。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发展观念和体制,使得社团不能很好地适应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不能与时代相适应。
第二,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目前,政府有关部门把社团认为是可有可无的社会组织。大多数社团还承担不了为学科、为政府乃至整个社会服务的重任,这就造成了政府有关部门对社团不信任、不放手的态度,更不愿为其扩大规模创造条件。同时,政府由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没有把相应职能转移给社团,造成社团不能真正发挥出其自身职能的功效。
第三,缺乏政策法规保障。我国社会组织立法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关于社团发展的法规政策也是不健全的。主要表现在:没有社会团体单行法,立法没有权威,没有实体法,立法内容缺失等方面。整体法律规范的操作性不强,法律规范不配套,不能为社科类社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基础。
第四,缺乏长期有效的资金来源。社科类社团的性质之一就是它属于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虽然它能够代替政府处理部分转移出来的公共事务,充当政府职能转变的承担机构,但实际上其获得的政府财政资助太少,甚至没有。同时,社团能争取到的社会捐赠太少,由于自身能力有限,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有偿服务。
2.内部因素
首先,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社团管理松散。例如:许多社团没有按照自己订立的规章制度定期进行理事会的换届选举,有些甚至十几年都未换过届;很多社团在变更工作地址、法人、会长、秘书长后,不及时向有关部门备案或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有些社团法人登记证书在一定期限后失效了,也不能及时到相关部门换取法人登记证书。除此之外,社团的财务管理、会员管理等方面也比较混乱。
其次,社团自身的能力不足。一些社团的独立性不强,不能真正开展自身的各项活动,受制于相关的行政机关。由于社团中缺乏新鲜的血液,很多青年学者不愿加入社团,更不愿兼职从事社团的工作,从而造成社团发展后劲不足,使得社团整体的学术水平较低。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也导致了社团工作人员短缺的问题。
四、关于促进我国社科类社团繁荣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应充分认识到社团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打造社会共治局面
“小政府,大社会”是今后我国政治发展的大趋势,这已获得了社会群体的普遍认同,所以要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可将政府的一部分职能下放至社会民间团体,有利于在推动社科类社团发展和建设的同时,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效率。例如,可将社科领域的学术交流、理论探索、咨询服务、专职人员岗位培训等方面的内容让社团代为执行,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来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这过程中,政府的职能逐渐转变为监督管理。在实现政府社会目标的同时,社团还能参与其中,形成多个部门共同配合、多管齐下、共同管理的共治局面。
2.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加大扶持力度
经费匮乏是阻碍当前社团生存和发展的一大不容忽视的因素。从目前我国社科类社团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应从众多的政府部门中,选择一个部门来统筹解决社团经费匮乏的问题,国家财政部就是一个有效的职能部门。例如:可成立一个社科类社团发展基金会,将其归入每年的财政预算里。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社科类社团扶持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进行捐赠。对于承办了一定科研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的社团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设立一定的资助和奖励机制,对推动我国社会科学文化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社团,应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3.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社会组织要想获得健康有序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做保证。社团组织的正常运行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立法机关颁布的有关法律提供了这种可能性,这既能对社团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力,又能为判断其行为是否正当提供参照标准,更是对社会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有效保护。至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关于社会团体行为的单行法,并未形成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不利于我国社科类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因此,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律中要凸显社科类社团的作用、职能和业务范围等,明确指出它们在政府职能转变中发挥的价值和作用,为社科类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基础和社会环境。
(二)社科联应充分发挥桥梁枢纽的作用,为其不断壮大提供有利条件
1.加强各社团间的沟通交流,互相借鉴发展经验
全国社科联应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的作用,加强社团间的沟通交流。社团间的沟通交流可以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学术问题交流、学者间的交流、社团管理层面上的交流、工作经验交流等等,相互借鉴其好的发展经验,才能有效促进社团的共同发展进步,全面提升社科类社团的综合素质。这样使得社团能够真正实现“走出去”,而不是故步自封,这也是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2.牵头组织大型的学术活动,提升社团学术水平
社科联牵头举办大型的社团活动,一方面为社团间的学术交流活动提供了一个平台,另一方面解决和改善了部分社科类社团因经费短缺而举办活动效率低的问题。定期举办大型的学术活动,还能及时向各社团传达当前社会科学界的研究重点和热点,新兴的理论问题也能得到及时的讨论和交流,这是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一些规模较小的社团通过参与大型的学术活动,还能提升社团的整体学术水平以及社团在社会工作事务中的影响力。
3.及时传达有用的公共信息,促进社团发展壮大
由于部分社科类社团缺乏专职的工作人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团的日常事务和对外联系,阻碍了社团的发展壮大。全国社科联应充分发挥其对外联系交流的职能,及时传达有用的公共信息,拓宽社团的信息来源渠道,提升社团捕捉社会热点的敏锐度,为社团开展各项活动提供动力和契机。同时,无形中也加强了社科联与社团之间的联系,方便社科联及时掌握社团的发展动态,更新社团相关信息。
(三)社团应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改善发展的内部环境
1.加强社团的标准化建设
社团组织建设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一套相匹配的现代化社团制度,完善的制度体系是社团获得有序发展的基石。例如:社团内部要健全职责分明、平衡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的领导作用,设立完备的议事、选举、财务、人事等各项规章制度,通过举办高水准的活动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社科类社团还应减少自身的行政化倾向,保证自身的民间性和独立性;注重工作人员的聘用和管理,探索建立多元结构的会员制度。
2.不断吸纳和引进高素质人才
吸纳和引进高素质人才是提升社团综合实力的根本,高素质人才和社会热点问题可以称得上是社团的风向标,这将有利于社团适应环境的变化发展,从而推动社团的发展壮大。社团的成员结构应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多吸纳青年人才,才能不断提出社团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想法,这一定程度上将会加强社团的发展后劲。同时,高素质人才的引进能大大提升社团的学术能力,无形中促进了社团与国内外学者的联系与交流,推动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
3.树立市场化意识,提升管理社团的理念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社科类社团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改革。社科类社团不可能向社会提供物质产品,但可以提供精神产品,诸如学术讲座、学科知识普及、继续教育、理论研究等社会服务项目,实现最大限度满足会员、社会各方面需要的核心价值。社团应在这些方面集中优势,做好定位,提高品质,逐步打造自己的品牌,提升社团的综合实力。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快速发展,社科类社团越来越彰显出其自身的重要作用,伴随而来的,就是对社科类社团的科学化管理和高标准化的要求。我国社科类社团近年来在发展和管理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目前国外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只有深入研究当前我国社科类社团的发展困境及其产生原因,才能找到一条适合我国社科类社团发展的路径,只有科学合理的对策和建议,才能推动我国社科事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路平,周兆明.中国社会科学类社团现状及发展趋势[J].理论界,2008,(1).
[2]李新美.加强社团建设的几个问题[J].社团,2004,(10).
[3]顾爱华.中国社会科学类社团的内涵、特征与功能[J].中国行政管理,2007,(1).
[4]程彩霞.社科类社团的功能定位与发展对策[J].社团,2007,
【解析我国中小企业的困境与对策】推荐阅读:
我国农村融资困境与对策07-21
我国企业债券发展的难点与对策06-07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25
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对策选择07-20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实困难与对策08-26
我国绿色食品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对策07-26
浅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成因及对策08-12
我国公路交通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发展对策10-12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