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面临的问题

2024-07-07

陶艺面临的问题(通用9篇)

陶艺面临的问题 篇1

素质教育给陶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前途,但他的推广与普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困难重重。

1、很多人对陶艺的理解是片面的,甚至存在误解。我接触的很多人提到陶艺时就说:“是不是像《人鬼情未了》影片中的主人工作的那个东西?”“是不是在陶吧里能转的那个东西?”因为他们不知道陶艺的成型方法,认为拉坯是陶艺的唯一制作方法。往往认为只做陶艺作品是很神秘、很难的一件事情,无形中对陶艺的理解存在误区。其实陶艺有很多种成型方法,拉坯法只是当中的一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都可以制作出优秀的陶艺作品。

2、学校、家庭的教育观念还没有真正从应试教育上转变过来。虽然现在不少地方的陶艺教育搞得很红火,但大多数的学校以及家庭的教育观念并没有从应试教育上转变过来。素质教育的口号虽然喊得震天动地,可他们最关心的还是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正所谓“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很多学校领导、教师认为上陶艺课是浪费时间,对陶艺教育不支持;而大多数家长说得更明白,陶艺是不考试的,玩泥巴又很脏,学它有什么用!在这样的氛围中陶艺教育可说是举步维艰。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大宣传与监督力度。

3、很多学校受经费的影响太大。许多学校的领导意识到了陶艺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多的好处,想开设陶艺课,但经费的问题无法筹措,甚至有经费但没场地。这其实是一个客观的理由,不应成为阻挡陶艺课程设置的主观理由,一切困难都是能克服,都有解决方法的。许多青少年活动中心、兄弟学校、当地的陶艺家都有制做陶艺的设备,也有创作陶艺的专业教师,学校可以与附近的这些单位或个人共同合作,共同探讨陶艺教学活动计划,充分利用这些设备与师资力量,开展陶艺教学活动。

4、现在的学校美术教育全面推广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中增加了动手制作艺术品的活动的比重。学生通过运用各种材料和工具创作艺术作品,增强对触觉等感觉的体验。有些学校虽说开设了陶艺课程,但适合陶艺教学的专业教师水平有限。认为陶艺不外乎做些瓶瓶罐罐,过分强调制作的工艺性,限制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陶艺教育的发展。陶艺课程的安排应以学生所熟悉喜好的内容,即以人物、动物、实物为课题,让学生在制作体验中学会运用手捏、泥条、泥板、挖空、综合成型、模印等陶艺成型方法和装饰手法来作陶。在当地教研室与美术教研员的带动下,开展陶艺教学方面的讲座、陶艺课观摩、陶艺制作培训班等方面的活动,互相交流合作,达到共同提高进步的目的。这对陶艺教育将会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陶艺面临的问题 篇2

首先, 社区矫正对象对于自己的生活态度比较茫然、行为举止不知所措。矫正对象对自己的矫正生活一无所知, 不清楚还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对于自己以前生活所犯罪的行为不知怎么改变而茫然无措, 不清楚怎么把矫正生活和以前的生活、工作相协调, 从而能够顺利的完成矫正又能够不影响原来的生活。其次, 社区矫正对象对于自己行为所犯的罪充满悔恨, 不知道怎样可以调整心态以适应新的生活。矫正对象深知自己的一念之差犯下的罪行对于自己和他人的正常生活造成相当大的损失, 认识到自己以前行为危害到了他人的正常利益, 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痛苦和后悔, 甚至在悔恨中无法自拔, 社区矫正者要帮助矫正对象走出心理阴影, 避免矫正对象作出伤害自己生命的行为。最后, 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希望脱矫, 矫正对象对社区矫正刑事制裁性不了解而引起的心理的问题。表现为社区矫正对象不配合矫正工作安排, 自以为能够凭自己的小聪明能够逃脱矫正, 或对社区矫正工作不以为意, 认为只是形式而已从而不能够认真执行, 对矫正人员也态度轻狂, 不理会社区矫正的规章制度。

二、就业方面的问题

就业是矫正对象融入社会生活权利的正常诉求, 是保障矫正对象基本权利的内在要求, 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措施, 能够帮助矫正对象提高矫正质量。由于现今的社会就业压力大, 矫正对象能够拥有一份工作对于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是具有很大帮助的, 可是对于社区矫正工作如何保证矫正对象的工作和生活却是面临困难重重, 如何妥善安排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的确也是当务之急。社区矫正对象由于自身对社会造成过危害, 所以在就业方面便存在后天性的弱势。矫正对象找工作相对比较困难, 他们的犯罪记录是终身被记档存册的, 对他们的求职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在同样的岗位和同等的求职条件下, 大多数的招聘单位对他们是“敬而远之”的。就业的各种门槛使他们对自己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而显得“望尘莫及”。综上所述, 社区矫正对象对于自己矫正的身份能够寻找到一份工作是存在疑惑, 从而影响到矫正对象对未来的生活没有十足的信心。

三、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社区矫正对象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也存在问题, 他们面临的这个问题不是单一存在的, 而是涉及到家庭、工作、朋友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怎么弥补家庭关系、处理工作信任关系和整理朋友关系是社区矫正对象都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家庭关系方面, 亲属对矫正对象的生活态度出现转变, 弥补亲属之间产生的隔阂;工作关系方面, 主要是处理就业过程中组织关系产生的问题, 对于工作信任的问题不是每个矫正对象都存在的, 并且社区矫正对象的工作关系问题也是因人而异的。对于过失犯罪的矫正对象, 人们更多的是给予同情和鼓励;对于故意犯罪的矫正对象, 人们更多采取的是躲避和拒绝;还有就是组织和同事会以与矫正对象早期相处的经历得到一种固定的模式和观念, 看不到矫正对象的变化与努力, 面对这些情形, 矫正对象不知如何改善与同事和组织间的关系;整理朋友关系方面, 主要是对于新生活中对于自己朋辈群体的选择和重构, 矫正对象自己原本的正常朋友圈的缩小和不良朋友的加入。长久以往与正常的朋友产生距离, 并与不良朋友形成一种亲密的依赖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里, 不利于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矫正对象的重新融入社会。

四、权利保障方面的问题

社区矫正对象不仅属于弱势群体, 而且相对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主要因为是犯罪行为而受到刑法的处罚, 他们在某些权利上是被剥夺和限制的。社区矫正对象权利保障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自己的权利能不能得到保障, 哪些权利是需要被保障的和怎样保障自己的权利。矫正对象的现状是因为刑罚的性质和矫正的需要, 他们的权利变得不完整的并且印有刑罚的烙印,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矫正对象对自己权利保障的问题。社区矫正对象权利保障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是:首先, 矫正对象因其部分权利受限可能会影响其他未被剥夺的权利的运行, 因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或损失;其次, 矫正对象由于受矫的身份使得自己不能够受到平等的对待;最后, 矫正对象由于自己的身份和权利限制, 在自己的合法权利遭到侵犯时往往不知是否能够维护自己的权利, 也不知道谁能够维护他们的权利, 更不知道维权之后的结果会是怎么样, 对于矫正对象的权利保障还需要司法部门进一步的讨论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唐春风.回归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2]周国强.社区矫正的人道价值论[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6 (2) .

论高校陶艺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陶艺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216-01

引言

我国的陶瓷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陶瓷技术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众多文明之一。陶器的制造水平也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陶瓷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再只用于日常使用中,而是发展成为了一种艺术,深受大家关注和喜爱。如今陶艺教育越来越流行,已经被引进了除了景德镇陶瓷学院之类的艺术院校外的许多高校,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但是陶艺教育的重要性在得到凸显的同时,背后也有许多不足需要解决。

一、陶艺教育的重要性

一方面,由于陶艺教育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因此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通过陶艺教育,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自己的灵感和情感融入到陶艺创作中,实现精神上的升华。而高校目前提倡的素质教育也是倡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我展现能力,这一点正和陶艺教育的特点不谋而合。

另一方面,陶艺教育对于高校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于艺术的审美力。陶艺教育不是纯理论上的教育,有时要通过学生放下书本,亲自动手制作陶艺作品感受和体会其中的乐趣和精髓。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指导以及同学的协作,一旦创作出了能反映自己艺术观念的作品,那种成就感将是非常的美妙。

二、高校陶艺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陶艺理论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不足

陶瓷艺术从起源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累和时间沉淀,因此其中蕴含的内容也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每一件从古代流传下来的陶瓷作品都和当时社会文化、人文风情息息相关。同时,这些作品的技术手法也对当代陶艺有很大的借鉴和参考作用。很多的艺术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会和其它学科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陶艺也不例外,它和哲学、文学、历史等学科都是有关联的。如果陶艺作品没有文化的积淀,那么就只是徒有其形,没有内涵。但是在当前的许多高校中,为了急于求成地得出成果,往往都会忽略对陶艺文化理论的教育以及学生陶艺文化修养的培养。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表面上是成果丰硕,其实是舍本逐末。

(二)对学生的原创思维培养注重不够

创新一直是当前社会上各个领域都在呼吁的一个口号,陶艺教育也不例外,尤其是这种艺术性质很浓的学科,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要求比较高,但是事实上,在陶艺学习中,很多学生都没有原创精神,只会机械刻板地临摹,这种作品做出来看似中规中矩,实则体现不出创新,弊端很多。过多的模仿,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原创力的迸发,和素质教育的思想也不相符合。

(三)陶艺教育过于商品化与行政化

由于陶瓷艺术是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具有实用性的同时也具有观赏性。同时它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来交易。因为其艺术价值较高,因此价格也疯狂上升。当前市场上,许多陶艺专家为了迎合市场行情,在制作陶艺时,陶艺作品的商品性和政治性质高于艺术性质,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现象,陶艺专家作为陶艺方面的领头人,有着表率和带头的作用,如果这些人都不能以身作则,那么学生的思想认识也会有很大的偏失,学生也会以功利的眼光去看待陶艺教育,最终陶艺这门学科将和艺术越来越偏离,失去内在的东西。这将会造成一种很可怕的后果。

三、陶艺教育改革的策略

(一)加强对学生陶艺教育理论知识及文化素质的培养

大部分的实践课程都是要有理论做支撑的,理论知识能对实际操作具有指导作用。当前的高校在开展陶艺教育课程时,不要光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而是要开设文学艺术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对陶艺的理论了然于胸。正所谓“胸有成竹”,只有心中有了陶艺的基本脉络和轮廓,那么从事实际操作时,才会随心所欲,对于陶艺作品的内涵和情感才能更好了解。创作的作品才更具有艺术性。

(二)吸收外国先进的陶艺教育模式,因材施教

虽然我国拥有悠久陶艺历史,但是在现代陶艺教育方面,美日等国家却要领先我国,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吸纳美日等国家关于陶艺教育的先进模式。高校在开展课程中,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基础进行不同的指导,不能一种模式施加到每个学生身上。比如对于绘画和造型较擅长的学生可以加强陶艺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对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但是对陶艺很感兴趣的学生,就应该开设选修课堂,增加他们的艺术知识。而对那些对陶艺一片空白的学生,则要注重其兴趣的培养。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使陶艺教育回归民族化、生活化

中国是陶瓷艺术的起源地之一,拥有几千年灿烂的陶艺文化。高校作为发展和传承陶艺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陶艺教育时,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去看待陶艺文化,还要善于去接纳和传承陶艺文化,把发扬这项艺术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因为陶艺作品拥有实用性和艺术性两个特点,我们在看待的时候,不能以片面的眼观去对待,要做到两个性质的综合,让陶艺作品既能回归生活,又能登堂入室。

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教育制度从传统的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高校在陶艺教育方面的方式也应该革新,把一些陈旧的糟粕的教育观念摈弃。要根据陶艺文化的具体特征及要求,发扬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作为一个中国人,还必须肩负发扬陶瓷艺术文化,宣传陶艺精神的责任,使陶瓷艺术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金文伟.我国古代陶瓷传授思想的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

[2]李正安.陶瓷设计[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3]秦锡麟.现代陶艺教育比较——中、日、美陶瓷艺术教育比较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8.

[4]吕品昌.中央美术学院陶艺教学的思路与定位 .《2005 首届国家陶艺教育年会论文集》杨晓阳、韩美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绍兴公共交通面临的问题 篇4

【内容摘要】城市公共交通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也市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本文通过分析绍兴市公共交通的规制现状和绍兴的公共交通情况,并借鉴了其他国家在公交系统运营的经验,提出了若干发展城市公交的建议。

【关键词】绍兴公共交通存在问题对策

一、绍兴城市公共交通现状

目前,绍兴公共交通系统中,公共汽车占主体,承担了城市70%以上的客量。从一些城市的发展情况来看,有些城市的轨道交通筹建速度在明显加快,但是由于投资巨大,总的来说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缓慢,城市要形成以大众运量轨道交通为主的综合运输体系,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就我市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大城市的交通客运量还是以地面常规公共交通为主要运输方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市的经济一直持续高速增长,而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设和发展一直滞后于社会经济和居民生活的需要。为此,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明确了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但由于财政体制、经营机制、管理水平以及道路通行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现状不尽如人意。具体情况如下:

(1)城市交通设施与城市交通需求严重失衡。虽然我市一直在致力于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但其建设速度远远滞后于机动车辆和交通流量的增长。随着机动车的快速增长,交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机动车交通已成为城市主要的大气污染源和噪声污染源。

(2)混行交通状况加剧交通拥挤。我市城市的道路交通拥挤程度大大高于同等机动车拥有水平的国外城市。大量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混行,不仅造成了道路交通复杂化,增加了管理难度,而且降低了原本薄弱的交通设施的使用效率,影响了车辆和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益,增大了使用者的负担。

(3)公交企业普遍亏损,缺少科学合理的财政补偿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交企业无疑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但又不能以盈利为唯一目标,还必须体现社会效益。尽管政府给予公交企业以减免税费等许多优惠政策,但由于体制改革带来诸多问题,企业本身经营管理不善,再加上缺少科学合理的财政补贴机制,这使得公交企业普遍亏损。

(4)发展缺少法律、法规的保障。在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共交通的发展依赖于政府的行政手段,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依赖政府机关的协调和行政干预,1无法可依的现象影响了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

(5)结构不合理。缺乏中长距离出行的快速交通工具,减少了公交车的吸引力。

(6)公共交通发展不充分。所谓公共交通占主体,其承担的出行比例至少应在40%以上。而我市目前公交承担的客流比重很低,一般在10~20%,现实与需要差距很大。

(7)交通管理手段落后。

二、绍兴公共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也随之增加,进而出行人口数量也急剧上升,“乘车难”及交通设施的不足,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造成这些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不完善。尽管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削弱了公交的优势,制约了公交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城市公共交通的分担率低。目前,在一些大城市中尽管实施了一系列公交优化的政策,而公交的运输量也处于上升趋势,但是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仍然很低。一些城市公交不但没有成为城市客运交通主体,而且公交的比例还呈下降的趋势,绍兴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

(2)公交服务水平低。主要表现为:速度慢,乘车换乘不方便,路线不合理,密度低,甚至有些地方存在公交盲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大城市道路面积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仍远远落后于交通量的增长速度。

(3)公交服务水平差。公共交通低水准的服务质量常成为乘客投诉与媒体曝光的对象,直接影响其承担的客运比例。公共交通低水准的服务质量常常表现为乘坐公交车耗时太长、舒适性差、安全事故多、公交乘务人员服务质量差。

(4)公交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城市公共交通线网构成主要以公交枢纽站为依托,实现点与点的连接。由于长期以来,绍兴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统一规划,特别是在旧城市改造和新区开发时没有把公交设施配套纳入统一规划,给交通营运、管理和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5)公共交通网络规划不合理。“发展公共交通”与“保持主要道路通畅”是城市交通工作者的两大目标。但是近年来,随着绍兴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公共车辆的投放量日益加大,乘车难的矛盾有所缓解,行车难的矛盾却日益突出。特别是大巴列车化、中小巴频繁靠停,形成动态瓶颈,严重影响了主要道路的交通秩序。

三、解决我市公共交通问题的对策

作为汽运公交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我认为针对目前城市公共交通出现的主要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发展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体系

大运量快速交通工具速度快、运量大、耗能低、污染少,并且可靠、准时、舒适、安全。但它需要专用道路,处于封闭状态,目前我市无论从资金上还是技术上,都不可能在短期内修建成完善的快速交通体系。因此建立城市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可按如下三个阶段依次实施,即:设立公共汽车专用道(绍兴虽然有公交车专用道,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用到,很多小车还是经常会占用公交车专用道,交警看见也不闻不问);发展公共汽车列车;开辟轨道交通。在轨道与专用道路的接口处修建换乘设施,将轨道与专用道连接起来,仍然保证大运量快速交通网络的完整性与高效性。当前政府也可规划修建地下铁,地铁建成以后,将方便绍兴市区向周边城市及县市地区交通利用率,缓解交通压力,提高乘客的出行效率,更好的服务于市民的乘车要求。

2.建立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持与外部有关部门协调衔接的基础上,着眼于改善公交乘客的信息服务;改善公交公司营运调度与企业管理;改善公共交通服务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提高其营运效率,降低其营运成本。建立电子付费系统。利用信息化这一先进手段,提高公交企业的服务水平和科学决策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即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手段,装备城市公共交通,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调度管理。如全球卫星定位(GPS)、非接触式IC卡和网上查询、网上投诉、IC卡的网上充值等高技术工具。

3.推行服务承诺制。由于公交速度慢,服务差,很多乘客转向自行车和小汽车,为了吸引乘客,提高乘客满意度,应推行面向公众的服务承诺制,包括:服务内容和工作目标承诺、服务标准承诺和违诺责任。服务承诺制是以公众的广泛介入和监督为主要特征的服务质量改进机制。因此,完善的投诉渠道、投诉程序和监察机制是承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公交部门都应设立投诉电话,明确处理顾客投诉的程序。根据客户的投诉及建议,改善公交的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4.财政补偿。对于公共交通企业政策性亏损应予以财政补偿,具体措施如下:

(1)制定《公共交通法》,依法为公共交通发展提供专向资金;(2)建立专门的公共交通专向资金发放与监管机构及公交企业政策性补偿额的评估体系,对政策性补偿额进行核算、发放、审计与监管,确保公共交通专向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财政补偿,减少企业亏损,提高司乘人员的效益,由此减少司乘人员的工作私心,提高工作效率及服务态度。

5、汲取其他国家在公共交通运行的经验

通过了解其他国家在公共交通的运行情况,可以知道在公共交通这样的自然垄断企业,尽管世界各国公交行业的运行机制各异,但健康高效的公交行业仍然都是大家共同的追求。国外发展公共交通优先的经验有以下几点:(1)制定了明确合理的交通政策和配置的法规,在城市中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大众运输系统,引导城市交通向大众、高效、低耗、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化,同时通过立法保护公共交通的各项权利,规范政府、公共交通经营者和公共交通使用者的相关行为,避免主观随意性和不确定性。(2)大部分国家的政府对城市公交企业都实行了优惠扶持的经营补贴政策,分别从不同渠道,通过不同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补助。(3)制定了科学的交通规则和建设计划并严格执行。(4)采用各种交通措施优先公共交通通行,包括优先投资公共交通设施项目,优先通行公共交通车辆,包括公交专用道、公交专用信号等,优先开发公共交通新技术等。(5)提高全民的交通意识,以保证交通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

四、绍兴市未来公共交通发展方向动力设计环保化

(1)未来10年将是城市公交车辆迅速发展的10年,车辆数量的增加会使环境污染加重。据统计,汽车排放对城市空气污染约占整个城市空气污染的60%以上。到那时,环保指标将是城市公交车选择的首要参数。

(2)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以及与居住环境更加关注,而在未来,城市环境是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因素。车辆的环保动力技术和制造行业的排污处理技术是治理城市环境污染的关键。

2、蓄电汽车

这是利用电能作为动力源的汽车,具有零排放、低噪音、高效率的特点。发达国家一直重视蓄电汽车的研究和发展,我国从1992年开始研究蓄电汽车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由于电池的比能量有限,制约了蓄电汽车的发展速度。另外蓄电汽车的电池成本高、寿命短,要达到普通车的技术标准,车的造价和运营成本让公交企业难以接受。在未来的10年中,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蓄电池技术将会有较大突破,预计到2020年,蓄电汽车将会受到公交企业的青睐。

3、新型多功能电车

这是利用丰富的电力资源作为车辆的动力源,随着电力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电能将越来越充裕,这为发展公交电车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今后的问题是如何利用新技术改进老式电车电网设计不合理、视觉污染严重、车辆能耗大、机动性差等缺陷,设计制造出能够美化城市的多功能架空线杆(线网、路灯、灯箱广

告合为一体),制造新颖、别致、低地板、大容量、双能源、带冷暖风的现代新型电车。

4、清洁燃气汽车

这是以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作为发动机燃料的汽车,它有资源丰富、运输成本低、排放污染小、发动机噪音低、使用成本低等优点。我国的天然气汽车发展始于1988年,到2000年已发展到3万多辆。但主要是由原燃油发动机改为天然气发动机,由于发动机结构既要适合油又要适合气,必然造成一定的动力浪费,相信随着燃气汽车发动机性能的不断改进和完善,随着加气站建设规模的扩大,天然气汽车将成为城市公交运输的主导车型之一。

5、大型公交车辆将成为未来城市公交车的主体

(1)大型公交车辆能在减少车辆数量的情况下提高运输效率,满足缓解城市交通堵塞和提高公交运输效率的双重要求。据有关资料分析,以载客80人的公交车与载客3人的小轿车进行比较,人均一辆小轿车排出的废气相当于公共汽车的4.5倍,占地面积相当于公共汽车的16.6倍。

(2)大型公交车辆能在不增加占道面积的情况下,解决大中城市客流量高峰期拥挤不堪的问题。据有关资料记载,在上下班和其它高峰期,10m长的公交车辆车内乘客密度11人/m2之多,使人感到很不舒适。

(3)城市道路拓宽和公交站点进一步完善、以及设置公交专用道等措施,为大型公交车辆的运作提供了现实条件。

六、结论

“毒驾”入刑面临的问题 篇5

——保障生命安全刻不容缓

周芳洁

江苏的“4〃22”特大交通事故,又让“毒驾”一词醒目地进入公众视野。这起14人死亡的惨剧,缘于旅游客车驾驶员王振伟在事发前曾吸食冰毒,并涉及严重疲劳驾驶。一个吸毒的瘾君子居然成为旅游客车的司机,这无异于将全车人的生命交付给一个随时可能毒瘾发作神志失常的隐形“杀手”。也因此“毒驾”是否入刑问题,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现有法律法规并未对“毒驾”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实践中,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只能依照《禁毒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对吸毒行为本身进行处罚:行政拘留、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及强制戒毒;造成严重后果且在事故中负主要责任以上的,一般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等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或根据不同情节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不难看出对于“毒驾“如果不肇事,公安机关在查处时只能按照禁毒法的规定,以治安管理的手段对吸毒行为进行处罚,而对其“吸毒后驾驶”却没有相关的处罚依据。也正因缺少打击力度,最近几年“毒驾“案件频发。“毒驾”入刑的呼声已经很高。然而,“毒驾”入刑并不同于“醉驾”,毒驾入刑比醉驾入刑难,其难主要表现在毒驾行为本身的认定标准和操作方法上及区分上。

一、“毒驾”行为发现难

由于“毒驾”不同“醉驾”,交警让司机对着仪器吹口气,立即就能测出其每百毫升血液中酒精的含量。而缉毒人员要想知道司机是否涉嫌“毒驾”,一般采取尿检、血检的方法,结果要等到数小时甚至24小时后才能出来,一些 “毒驾”者没有明显不同于普通驾驶者的外部表现特征,因此,“毒驾”行为很难被发现。

二、对“毒驾”认定标准难

“酒驾”可以按照驾驶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进行界定,是否属于酒后还是醉酒。但是吸食、注射多少毒品后驾驶机动车就算“毒驾”?吸毒后多长时间仍会对驾驶机动车存在影响?均需进一步明确界定。相比血液酒精含量达到一定数目的“醉驾”标准,“毒驾”标准更难确定。

三、“毒驾”与“药驾”行为区分难

在查处过程中应该如何区分是“毒驾”还是“药驾”,如果是“药驾”,驾驶人服用的药品还须区分是合法用药还是滥用药物,若是滥用药物应当如何处理,此类问题也应进一步明确。

在没有解决“毒驾”入刑的问题上,是否可以从做好民事、行政等各项控制手段来控制“毒驾”行为,刑法毕竟是最后的社会控制手段。如禁止“酒驾”已经在社会各方面合作中取得成效。做到事先检查、源头管控,才是治本之道,禁止“毒驾”至少也需要把住以下“关口”:

一、防止吸食、注射毒品、长期服用依赖性精神药品成瘾尚未戒除者“混水摸鱼”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尝试在人员体检中加入“涉毒”项目的检查,在驾驶证申领、换证、年检等环节,还应加大对有吸毒史人员、吸毒成瘾人员及被责令社区戒毒和强制隔离戒毒等人员的审核力度,区分不同情形,采取延期审验、不予申请和审验及注销驾照等措施。

二、防止以往未接触毒品者,在获得驾驶证之后接触毒品。

三、防止已经戒断毒瘾且已取得驾驶证的人,再次复吸。

四、加强对吸毒人员驾驶资格的管理,也是预防“毒驾”的有效措施,在查处吸毒违法行为人时,应该同时查吸毒人员是否具有驾驶资格。

“毒驾”行为是潜在的社会危害性极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治理。而就目前的立法态势看“毒驾入刑”或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具体的时间及路径,则确实需要充分考量其危害性及普遍性等各方面因素,对其可行性进行进一步调研。在面对当前法律局限下,不但亟需立法明确规制措施,还需相关部门合力应对,实现从大力宣教、源头预防到平时查控,再到事后惩处的全方位管理体系,起到真正杜绝“毒驾”行为的根本目的。在保护公民安全的同时,认真对待人权,慎用刑罚,才是现代法治文明的应有之义和共同趋势。

陶艺面临的问题 篇6

一、课 题: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表现,知道环境问题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危害。

2、能力方面: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3、情感方面:确立环境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仪式。

三、重点、难点

1、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的产生,学生平时很少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教师要重点讲解。

2、环将问题的危害是重点,只有让学生懂得了环境问题的危害,学生才能体会到依法保护和治理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环境问题危害生态平衡和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教学难点,学生对概念较难理解。

四、学生分析

初三学生对环境知识稍懂一点,对环境问题对社会的危害也有一定的认识,大使大多的学生没有系统全面的思考。部分学生没有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忧患意识,生活中乱丢垃圾,不注意用水等现象时有发生。本纪学生已形成合作交流,用于探索和实践的良好学风学生的参与意识较浓。

五、教材分析:

教材从一些环境现象入手,经过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符合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没有很好的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没有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表达能力的培养。

六、教法分析

注重展示环境的各种材料,引道学生加以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注重利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表达能力;注重启发式的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放视频节目《荒漠化》,震撼学生心灵,一起学生注意。

导入语:看完录像后,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人类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环境及环境问题的保护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那么,什么是环境问题?它是怎样产生的?它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危害?这一节我们就来认识这些问题。(板书)

(二) 新授过程

[过渡]从人类诞生,人与环境就产生密切的关系。在远古时代,人对环境的影响和干预很小。那时侯是什么景象呢?同学们来看:《原始景象》,

教师总结并课件5展示:可见,远古时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没有环境问题。

[过渡]那么,环境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同学们来看《大气污染和保护》。可见,只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才出现了环境问题。首先,我们来开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展示课件7)。那么,同学们结合实际,思考讨论一下,现实中我们人类的什么行为使环境遭到了破坏呢?(学生讨论)

教师让学生总结,同时课件8展示:近代现代,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了环境。那么,人类又是怎样污染环境的呢?同学们来看,教师展示课件9。同学们结合实际,思考讨论一下,现实中我们人类的什么行为使环境遭到污染了呢?(学生讨论)。教师让学生总结,同时课件10展示:近代现代,随意向自然排放废弃物,污染了环境。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学完了,让学生总结,展示课件11《归纳》,教师同时展示课件12。为让学生巩固练习,教师展示课件13《拓展思维》。

环境问题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目前,我国也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展示课件14。

[过渡]正是由于我们没有善待环境,今天,我们遭到了环境的惩罚。展示课件15《酸雨》。让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危害有一感性认识。

[过渡]现在,环境问题的危害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那么,到底环境问题会给人类带什么危害呢?我们来看。展示课件16,学生思考、讨论、想象问题:没有了鱼儿,大海中会怎样?教师总结:可见,环境问题会影响到物种的生存,一种物种的消失会使其他物种失去食物而死亡,导致生态失去平衡。展示课件17、18,学生思考、讨论、想象问题:这种环境会使人类怎样?监视总结:可见环境问题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展示课件19、20,学生思考、讨论、想象问题:不保护环境,人类会怎样?后代会怎样?教师总结:可见,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战略,要为当代着想,也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要实行计划生育,要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要注意环境保护,这样人类才会有美好的明天。

学完环境问题的危害,让学生总结,展示课件《归纳》,教师同时展示课件22。

为让学生巩固练习,教师展示课件23,提示学生

如何做下列练习。展示课件24,学生思考讨论做练习一。展示课件25,学生思考讨论做练习二。

(三)、教师引导学生做小结,同时展示课件26

(四)、教师推荐作业,同时展示课件27、28。

教学流程

课件2《荒漠化》导入――课件3展示教学目标――新课讲授――课件4展示远古时代无环境问题,课件5总结――课件6《大气污染和破坏》,感性认识环境问题――课件7展示环境破坏情况,课件8总结――课件9展示环境污染情况,课件10总结――课件11、12,第一阶段归纳总结――课件13,启示学生结合实际思考――课件14说明中国也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课件15《酸雨》导入到环境问题的危害的学习――课件16帮助学习环境问题威胁生态平衡――课件17、18帮助学习环境问题危害人类健康――课件19、20帮助学习环境问题制约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课件21、22,第二阶段总结――拔高练习,课件23、24、25――展示课件26,回归教材,对全课进行总结――展示课件27、28,给学生推荐作业

设计理念

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篇7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2009年7月21日在出席环境宏观战略座谈会时强调:“环境保护是发展问题, 也是民生问题。”因此, 深刻认识我国所面临的环境形势, 深入探索切实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我国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环境和环境问题

环境, 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概念。它不仅被单独使用, 也常和其他词组合成复合词, 如人文环境、生活环境、投资环境、地理环境等。不同的学科对其涵义有不同的界定。本文所研究的环境, “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环境问题, 主要是指影响人类生活的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当今世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生活领域的扩大, 人与自然的平衡遭到破坏, 人类的生存环境极度恶化,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环境污染, 已成为人类生存最严重的危机之一。

1.2 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均物质资源相对缺乏的发展中国家, 随着与全球化的经济体系“接轨”的步伐加快, 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日益激烈化和外显化, 尤其是环境污染十分突出。

1.2.1 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全国600多座城市, 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大气总悬浮微粒浓度年日均值为320微克/立方米, 污染严重的城市超过800微克/立方米, 高出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近10倍。全国酸雨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 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而且酸雨严重区已越过长江, 向黄河流域蔓延。

1.2.2 水体污染形势严峻

全国七大水系近一半的监测河段污染严重, 86%的城市河段水质超标。我国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仅占10%, 基本符合标准的占20%, 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达70%。以地下水为饮水的城市, 90%以上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而且污染逐年加重。

1.2.3 土壤状况不断恶化

目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不仅使我国失去了大片宝贵的土地, 还使河床升高, 湖泊、水库淤积, 因而洪涝灾害频繁, 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峻的威胁。

建国以来, 我国沙漠面积已由15亿亩扩大到25亿亩, 全国已有6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流沙。荒漠化年均扩展速率达4%以上。

1.2.4 噪声和固体废物加剧

全国有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超标的噪声环境中。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已累积70亿吨, 垃圾“围城”现象十分普遍, 受污染耕地达1.5亿亩以上。危险废物大多未得到有效处置, 随意堆放形成重大环境隐患。

1.2.5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一些地区盲目发展污染重的企业和不合理地开发资源, 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加剧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致使一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陷于人畜无饮水、草木难生长的境地。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 同时还会继续扩大。许多专家、学者提出, 在环境问题上如果不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不仅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 而且可能重蹈50年代人口问题的覆辙, 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 我国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

2.1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就是通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措施, 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同时依据人类的意愿, 保护和改善环境, 使它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 消除那些破坏环境并危及人类生活和生存的不利因素。

目前, 世界上环境保护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 环境保护的范围由工业污染的依法治理扩大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进而扩大到对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等文化环境的保护。

2.2 加强环境保护的建议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起环境保护部门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体系以及相应的环境监测、监理、统计、科研、宣传、教育体系, 环境保护已经从末端治理转变到源头控制。但是,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因此, 必须寻找与所有者利益兼容的治理机制, 实现生态环境的宏观治理, 建立并健全干预机制, 才能使生态环境的治理长期、有效地开展。

2.2.1 加强教育, 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我国环境保护的开展, 环境保护法律的执行需要全国的共同参与与支持。因此, 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监督作用, 广泛普及和宣传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 切实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 促进全社会形成自觉爱护环境、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良好风尚。特别是要加强环境保护执法人员的教育, 以提高环保执法水平。

2.2.2 强化法律手段, 切实落实环境保护

我国虽然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 但是, 在法律的执行中问题还很多, “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违法不究”的现象还很普遍。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 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在很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客观需要。因此, 环境保护要进一步强化法律手段, 修订与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不相符合的法律、法规;要努力填补环境法领域的空白, 尽早出台《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有毒化学品管理法》以及与单行法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加强地方环境资源立法, 使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相互配套, 使法律对环境的保护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理顺和明确我国的环境执法体制及各执法机构的职责, 避免由于执法机构的职责不清、多头执法而影响执法效力的问题。

2.2.3 改变发展模式,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使环境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必须走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分离的误区, 确立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可分的理念。我们再也不能沿袭过去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型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 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 从传统的发展模式改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即从资源消耗型的发展转变为资源节约型, 从破坏环境型的发展转变为环境友好型, 从技术落后型转变为技术先进型, 从管理粗放型转变为管理科学型;要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 建立环境保护市场化机制, 运用市场和科技的力量, 大力推进环境保护产业化发展。

2.2.4 推进环境保护产业化

加强环境保护, 必须发展环保产业, 使之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环保产业, 要通过观念更新, 创造环保产业的需求。要在决策体系中增加和突出环保评价程序, 依法采取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制, 从而确立环保在经济活动中的根本地位和权威, 由此创造环境保护产业的需求。

要通过体制创新, 引进环保市场化机制, 大力推进环保产业化。要通过调节税收政策, 优化推进环保产业化的政策体制;要通过转化和应用环保科技成果, 提升环保产业的科技含量与水平;要加大对生态建设的财力投入, 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投入的方式, 鼓励企业、社会和民间资金投入生态建设。

举重选材面临问题的调查 篇8

关键词:举重选材;武夷山市;调查

举重在我国众多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中,属于优势项目之一,在近几年的世界和洲际大赛上,屡屡获得好成绩,引起世人的注目。在武夷山市举重也被列为重点拳头项目之一,但是在其举重训练中,目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众所周知,要培养优秀的运动员,首先要把好“选材关”。选材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材选得好,事半功倍,否则徒劳无功,白费心机。所以说,选材是关系到事业成败的关键性问题。然而在基层大多数教练抱怨选材难,选好苗子更难。为此,本文试图从选材等方面着手,探讨武夷山市举重选材面临的问题,以期为提高举重运动水平及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武夷山市少体校及市区三所小学四年级所有学生为研究对象。总计965人,其中男学生436人(占45.2%),女学生529人(54.8%)。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建阳少体校《对举重运动员的选材和启蒙训练》;武汉体育学院《试析我国体操基层训练面临的问题》;上海体育学院《我国女子撑杆跳高的现状及对策》;上海体育学院《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因素》;上海体育学院《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问卷调查法。在确定了调查问卷的内容与形式后,向市区三所小学发放了调查表1000份,回收973份,回收率97.3%,其中经核实,有效问卷965份,有效率为96.5%。

(3)数理统计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对家长是否支持孩子练举重的态度及原因进行调查

家长持支持态度的原因:①锻炼身体(占4.3%);②升学加分(占2.4%);③锻炼意志品质(占2.9%);④为国争光(占1.7%)。支持孩子练举重的家长共占11.3%。

家长不支持态度的原因:①影响学习(占32.7%);②影响身体形态发育(占29.5%);③怕孩子太辛苦(占14.4%);④经济条件差(占12.1%)。不支持孩子练举重的家长占88.7%。

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家长同意支持孩子练举重的仅占总人数的11.2%,不支持的占总人数88.7%。其中不支持的原因占最多的是怕影响学习和影响身体形态发育,分别占32.7%和29.5%。由此可见,大多数家长都不支持自己的孩子练举重。

2.对学生是否喜欢从事举重训练进行调查

参与调查的总人数965人,其中男生共439人,喜欢从事举重训练的40人(占4.1%),不喜欢从事举重训练的376人(占39%);女生共529人,喜欢从事举重训练的46人(占4.8%),不喜欢从事举重训练的376人(占52.1%)。

由上述调查可以看出,喜欢练举重的男生占总人数的4.1%,女生占总人数的4.8%;不喜欢练举重的男生占总人数的39.0%,女生占总人数的52.1%。从总人数上看,不喜欢练举重的学生要比喜欢练举重的学生多得多,占了91.1%。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也是不喜欢练举重。

3.学生不喜欢练举重的原因及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经调查学生不喜欢练举重的原因为:①影响学习(占36.3%);②影响身高,体型变形(占32.7%);③太辛苦(占10.9%);④家庭经济条件差(占11.2%)。

可以看出,学生不喜欢练举重的原因与家长不支持的原因大致相同,都是怕影响学习和影响身高体型变形的占多数,仅此两项就各占36.3%和32.7%。可见,这两项原因是学生和家长不喜欢举重项目的最主要原因。

4.学生最喜欢从事的体育项目的调查

学生最喜欢从事的体育项目:篮球185人(占19.2%),乒乓球182人(占18.9%),足球170人(占17.6%),武术153人(占15.9%),田径142人(占14.7%),举重86人(占8.9%),拳击人47(占4.9%)。

由以上调查可以看出,七个项目中,喜欢篮球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19.2%,其次是乒乓球占人数的18.9%,第三位是足球,占总人数的17.6%,然后依次是武术、田径、举重和拳击,举重位居倒数第二,占总人数的8.9%。由此可见,球类项目在本市最受青睐,而举重项目则较为冷门。

5.家长主要从哪些方面了解举重

家长主要从以下方面了解举重:①从电视上(75.2%);②从广播上(11.2%);③从报刊上(10.5%);④其它方面(3.1%)。

由上述调查可以看出,本市对举重项目的了解途径仅限于电视、广播和报刊。大多数家长只有在电视上才看到过举重,平时根本没有接触过举重,更谈不上对举重有几分了解。

6.家庭收入情况及投入教育情况的调查

年总收入80000元以上的占26.7%,其中年投入教育资金6000元以上的占31.1%;年总收入60000~80000元之间的占65.5%,其中年投入教育资金4000~6000元之间的占55.7%;年收入60000元以下的占7.8%,其中年投入教育资金4000元以下的占13.2%。

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本市每个家庭年总收入在80000元以上的占26.7%,年总收入有60000-80000元之间的占65.5%,还有7.8%的家庭年总收入仅在60000元以下,而每个家庭年投入教育资金大多数在4000-6000元之间,只有31.1%的家庭年投入教育资金在6000元以上,还有13.2%的家庭年投入教育资金在4000元以下。可见,本市经济状况是不太乐观的,投入教育的资金自然也是有限,因此,对举重的投入就更少得可怜了。

三、结论与建议

由于本市經济还不发达,对体育经费的投入较少,只能搞个别传统的优势项目,特别是举重训练周期长,见效慢,所以开展起来较难。就目前看,我国国民整体素质还不高,而我国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不愿让自己的子女受苦,又由于目前我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的制约,使学生背上了沉重的学习负担,再加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催促着孩子走在单一的升学路上,由此而丧失了进行体育锻炼的机会。又因为举重自古以来在人们眼里都被认为是比较粗的项目,家长们总认为练举重会把孩子压矮、压胖,因此,都不愿让自己的子女参加举重项目的训练。

另外,教练员队伍力量较弱,使得一些具有天才的运动苗子无法被发现和培养。笔者认为,只有领导层予以高度重视,增加经费,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和积极性,提供较为理想的训练和比赛环境,在此基础上,再扩大训练人口,发现、培养人才,才能保证举重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纵观本市举重运动的发展,若没有强大的训练队伍,没有一定数量的训练人口,就不会有大量的后备精英。要搞好举重训练,首先是家长的支持,地方政府的协助,领导的重视,教练员的责任心和受训者的志向和决心。

1.要想发展举重事业,首先必须加强对举重项目的宣传鼓动工作,如举办各级少儿举重比赛,促使更多的少年儿童加入到举重训练的行列中。

2.利用报纸、有线电视及广播等媒体大力宣传举重,改变举重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变要我练举重为我要练举重。

3.深入到学校中去,以奥运举重冠军陈艳青、张国政等为样板,说明举重一样可以锻炼身体,并不会因为练了举重而影响身体形态的发育,激发学生对举重训练的激情。

4.取得当地体育局、学校及有关领导的支持,对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学校或体育局等有关部门适当给予一点经济补助,或适当减少这些学生的交费标准。

5.高考时对技术较好的考生,特别是有较高运动等级(一级水平以上)的考生,相应降低一些文化成绩的要求,使之能进入大学深造,减少家长们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 薛行弼.对举重运动员的选材和启蒙训练[J].福建省建阳少体校,1993.

[2] 杨师.试析我国体操基层训练面临的问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2).

[3] 瘳辉,杨世木.我国女子撑竿跳高的现状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增刊).

[4] 司虎克,蔡犁,陈培基,等.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1).

[5] 虞生干,刘志民,丁海勇.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

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 篇9

1978年以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企改革作为整个经济制度改革的中心环节也不断向前迈进,大体经历了放权让权、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四个阶段。现在我们正处在第四个阶段。这一阶段以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为目标,在布局上将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集中,在结构上通过股份制改造、引入战略投资者、重组上市等方式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

到目前这个阶段,我们国企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例如,中国企业位居世界500强之列的数量居于世界前列,绝大部份是国有企业。在竞争性行业之中,中国独特技术引进策略,有大量同类企业,形成市场竞争。在几乎每个行业,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不输于其他企业,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和壮大。有一些耳熟能详的世界品牌:海尔、联想、一汽等。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国企改革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战略抓大放小,发展大型资本密集企业。但是,国有企业是当地经济核心,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有规模经济优势。改革之后,受国有企业影响当地经济衰败。很多企业原来的学校,医院,基础设施没有很好接受,使得当地社会福利大幅度下降。国有企业战略不是很全面,未从地方经济和公共服务上全面考虑,因此进度过快,方式粗暴。同时,腐败和国有资产流失引起公众广泛争论。在国有企业的激励和监督不足情况下,国有企业改革成功少,失败多。除了垄断企业外,多数企业越改越死。

针对国企改革近年来的热点话题,我想聊聊我对国企改革问题的认识。

一是证券市场效率问题。将国企改制后在境内外上市,这是国企改革的重要路径。然而,基于承载国企改革与解困的历史使命的国内证券市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缺陷。再加上不法分子的推波助澜,以及各方经验的欠缺,各类问题不断暴露。境外证券市场有严密的法律和规则,运作经验也比较成熟。众多大型国有企业境外成功上市证明,通过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有利于企业融资,还可以推动国有企业进行业务和资产重组,调整期内部组织和管理结构,并引入国际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会计制度和激励制度。

但是,应当指出的是,大型优质国企海外上市,会引起国内经济增长成果的流失,目前我国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大部分是在国内各行业处于“领头羊”地位的超大型国有企业,其经营规模、盈利能力远非一般企业可比,但一部分企业之所以“肥得流油”,并非由于其管理水平高和营销能力强,而是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相应而来的市场垄断。这些企业受海外投资者追捧,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这一背景。现在它们到海外上市,在募得资金的同时势必要给海外投资者以相应回报,这无异于将其在国内特殊市场背景下所形成的垄断利润向海外投资者拱手相让;更有甚者,当一些企业在海外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发生募股困难时,往往将股权资产低价贱卖,这更容易直接造成国内经济增长成果的流失。同时,可能损害国内投资者的利益并动摇其信心;更为重要的是会造成国内证券市场的“贫血”现象。

二国有企业监管问题。近年来中国资本投资海外的三大败笔,显示对国企决策和操作存在监管不足的问题。在三大投资败笔中,都表现出高风险的投机性。有人把这归咎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中国资本和国企海外上市公司的投资风险管理,无疑存在严重不足,值得检讨。此外,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原总经理、董事长李培英因受贿罪一审被判死刑。北亚集团原董事长刘贵亭挪近亿元贪千万元判无期。原北京城乡建设集团公司董事长因受贿被判10年。古井集团腐败案:老八大酒业董事长受贿35万判10年。近年来,从被查处的国企高管落马案例中可以看出,“一把手”专断这种“集权管理”在一

些国有企业管理者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虽然公司法赋予国企领导人极大的权力,但如果得不到科学规范和有效制约,国企领导人运用不当或者滥用权力,会给企业和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从源头治理国企高管腐败,从制度上要把企业决策权和运作权分开,这样才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

现在很多国企,虽然名义上实行公司化的治理结构,但实际上往往是国有股一股独大或只有国有股,监督机制缺位,缺少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的制衡。我们需要健全完善国有企业高管权力监督体系,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落实公司化的治理结构,确保分权制衡机制的运行。国有企业有必要加强监管机制,完善治理结构,规范重大交易,防范暗箱操作,堵塞漏洞,防止国有资产和股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三是高管人员选聘、薪酬问题。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根据企业业绩对职业经理人进行考核奖惩。在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国有企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今天,聘请、并留住高素质的管理者是国企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而根据企业业绩合理给予管理者高薪,正是留住人才的主要手段。

在原有的干部管理体制下,遵循“党管人才”的原则,国企高管(包括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等)由上级党委组织部门考察、任免、调配。虽然国企取消了行政级别,但国企高管的级别仍有价值,高管从国企到政界的移动,并非特例。党管人才与企业用人差异很大,四大电信运营商高管人员的对调,怎么看都不是企业行为。从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来讲,应该是股东选派出资人代表,出资人代表组成董事会,董事会选聘总经理,总经理选聘班子成员。董事会还下设提名委员会,支持高管选聘工作。

近两年,国企高管该不该拿高薪成了热门话题,每当有新闻报出哪家国企的高管又拿了高薪,就会招来一片讨伐,似乎国企高管高薪已经成了不道德的标签,贴到谁身上,谁就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如果我们一味苛责,将国企高管薪酬限制在较低水平,表面上看似公平,实则既不公平更无效率,因为它违背了企业管理者应该责权利相适应的基本规律。现在,中国的国有企业大多规模庞大,管理者的每一个决策都事关几亿、几十亿国有资产的安危,责任重大。如果不为这些管理者设计明确的薪酬激励制度,轻者,高管们会不思进取,降低国有资产使用效率,重者,恐怕就要动歪心思,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力,利用庞大的国有资产以自肥了。

因此,今天,国企高管的管理制度的确亟待完善,但最迫切的问题不是国企高管该不该拿高薪,而是要建立明确的责权利一体的奖励和责任追究制度。

对于国企改革现有问题,政府也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解决问题的措施效果如何,还有待实践的检验。国企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戒骄戒躁。

***0

上一篇:意外摔伤和解协议书下一篇:如何做好政府审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