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农业面临问题

2024-07-04

精细农业面临问题(精选8篇)

精细农业面临问题 篇1

精细农业面临问题(1)

在中国实施精细农业技术要比美国、西欧国家复杂得多,难度也大得多,这是由于中国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农业基础薄弱,农村贫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小农经济占主导成分。因此,实施精细农业技术、实现农业信息化在教育上、科学技术上和农业基础建设上需要作出更大努力,付出更多的代价,以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发展道路。

1、认识不足问题

“精细农业”首先是一种基于信息和知识科学管理农业资源的新理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精细农业技术的技术思想可以在任何地区、不同农业生产条件、不同作物生产上进行推广应用。一些研究人员,由于受到其研究领域的约束,对国际精细农业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不太了解,对精细农业技术思想往往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

2、社会经济问题

中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明显,农业生产水平差距较大,多数地区实行家庭经营小生产方式,机械化程度不高。耕种规模很小,土质不同,土地分散,实践精细农业技术显然是一种制约因素。如何发展规模经营,如何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精细农业技术组装模式有待进行研究。另外,实施精细农业技术要有一些必需的软硬件系统,需要基本的资金投入,这些投入的回报周期、经济效益评估甚至是环境效益评估等社会经济问题也有待研究。

3、工程技术问题

国际上几个大型的农机制造企业相继生产出带有GPS定位系统和产量传感器的收割机,并研制开发了相应的信息处理系统。在我国,精细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已经开始,但主要是靠技术设备的引进。这种方式显然不能在我国广大地区推广使用。目前我国支持精细农业实践的一些关键技术尚未解决,例如土壤肥力信息定位快速采集技术、收获机械谷物流量监测与作物产量空间分布信息生成技术、智能化变量机械控制技术等。因此,在我国推广精细农业技术,需要大力开展有关精细农业关键技术的科学研究和培养相关人才。

王立舒摘自中国农大精细农业研究中心

精细农业面临问题 篇2

关键词:农业民俗,民俗学,旅游开发,民俗旅游

一、熊尔寨地区发展农业民俗旅游的区位优势及现状

1、自然环境优越。

熊尔寨乡四面环山, 地形奇特, 森林覆盖率高, 达到90%, 在一处当地名为“世外桃源”的地方, 8.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森林覆盖率高达98%;空气质量好, 熊尔寨乡的负离子含量是平谷地区最高的, 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利, 也是吸引旅游十分重要的条件;熊尔寨土质优良, 适合种植大部分北方的果树, 因此大部分果树品种都在熊尔寨安家落户, 果树品种多;存在着具有潜在旅游开发价值的地方, 如三羊谷火山, 此处据中国神州研究所的勘测和研究, 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火山之一, 生成于十五亿年以前。这里总共有4个火山口, 由于火山岩和火山灰的特殊功效, 整个景区气候怡爽, 果品佳美。其中的红果更是一绝, 除了味美色艳之外, 更有着很长的储存期, 可从头年9月份直至次年的5月份。因此, 此地山乡游的开发具有自然条件的优势。

2、区位条件优越。

熊尔寨乡位于北京市平谷区, 以北京为依托, 民俗旅游市场广阔。随着京平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 将大大缩短从北京市区到平谷的时间, 熊尔寨乡的区位优势将得到较大的提高, 以北京市区为主要旅游人群的优势凸显。

3、拥有相对良好的交通。

虽然熊尔寨乡地处深山, 但是有公路直接通往平谷县城, 而且路况良好。熊尔寨各级政府也大力投入资金, 造路修路, 大大改善当地的交通情况, 为熊尔寨发展旅游业提供必备的交通条件。

4、形成了具有相对特色的旅游之路。

熊尔寨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采取民俗旅游与果品采摘相结合的方式, 游客一方面能够享受农家生活的乐趣, 同时也能享受自己动手劳作的乐趣。而且, 由于当地果品品种丰富多样, 生长期各不相同, 当地的果品采摘能够持续6个月之久, 从每年的5、6月份开始一直到当年的11月份, 都有不同品种的果品可供采摘。这为旅游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

5、当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

熊尔寨政府在对全乡进行每户走访统计后, 制定了一些长远发展战略。积极利用政府力量, 采取了一系列于民有利的措施。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科学的引导, 必然会很大程度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这也是熊尔寨乡经济发展上的很大优势。

二、熊尔寨乡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首先, 建设水库, 解决当地生产生活用水问题。由于自然原因, 熊尔寨乡地表水严重缺乏,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旅游业的长足发展。熊尔寨乡的水库建设项目将形成一个17.5平方公里的地表水流域。水库的修建, 将彻底解决当地的生活饮水和农业灌溉问题, 还能进行旅游开发、水产养殖, 收取多项综合效益。另外, 还计划在水库的基础上建设一个覆盖全乡的水集中厂, 全面解决人们的饮水用水问题, 让人们彻底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这将从很大程度上为熊尔寨的旅游发展提供后勤保障。

其次, 进行景点规划与建设。在民俗旅游发展上, 政府明确思路, 将旅游开发分作开辟、建设景点和发展山乡游两个部分, 并积极进行景点的设计规划与建设。熊尔寨政府经过各项勘测和调查之后, 设计了10个景点, 并最终确定重点建设和发展其中的6个, 包括世外桃源景区、九里山、九道泉等。科学的考证规划, 有利于当地经济的长足、健康、有序地发展。

再次, 发展具有特色的服务业。利用当地优势, 大力发展桃木加工和各项服务业, 这样在发展旅游上则有着更具特色的服务产品。

三、熊尔寨乡民俗旅游开发所面临的误区

虽然熊尔寨地区的民俗旅游 (山乡游) 有了相对规模的发展, 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熊尔寨地区的民俗旅游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1、特色不鲜明, 竞争压力大。

在北京郊区, 民俗旅游蓬勃兴起, 民俗接待点日益增多, 而以农家院和果品采摘为主要旅游项目的熊尔寨乡, 其较之于其他地区的特色不能算是最为鲜明的。农家院加果品采摘业也成为民俗旅游开发的一种模式, 在北京的其他民俗旅游接待村同样得到了广泛运用。在相同份额的游客面前其没有特别强的竞争力, 相关的其他旅游项目的开发明显不够。

2、当地民俗整理工作不够。

乡村民俗旅游应该采取相对封闭措施, 防止被同化。保持以地方习俗为主要旅游对象、当地群众参加经营的相对封闭性, 体现民俗旅游真正的民族味、朴实感、亲切感, 造成文化、经济以及社会诸方面的相对神秘性, 来刺激区域旅游动机的产生, 带来更多的客源。而当地具有本地特色的民俗, 如老泉等, 还没有专门部门对此进行相关的故事整理编撰, 没有进行深入地民俗整理工作。

3、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旅游要发展, 基础设施要先行。目前, 熊尔寨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道路设施不够完善, 公路照明设施缺乏, 晚上不利于游客出入, 黑暗的氛围一方面能提供黑色的神秘感, 提供宁静的农村氛围, 有利于吸引游客, 但这在另一方面却丧失了游客夜间消费的巨大市场空间, 要在两者之间取得相对的平衡则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取得经济利益。第二, 娱乐设施不够完备, 可供娱乐休闲的场所不多, 很难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的需求。第三, 整体的卫生环境较差, 许多地区的垃圾处理开始成为一个问题。第四, 农家院的小环境绿化建设不够, 整体绿色农家环境营造不够, 局部环境有待提高。

4、游客消费链条短。

游客在熊尔寨乡的大部分消费集中在农家小院等的食宿消费, 很少开辟以农家小院为中心的多层次立体消费。一方面游客的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对于经济的拉动幅度、农民收入的增加幅度也会受到相应的限制。

5、旅游客户管理松散。

熊尔寨乡的民俗旅游现以个体为主, 缺乏强有力的客户管理组织。尤其在每年的五一、十一以及四月前后的平谷桃花节当地旅游接待的高峰时期, 妥善安排游客, 提供优质的服务则显得更加重要。没有统一强有力的组织支持, 则无法开展必须由统一组织才能完成的工作。民俗旅游则缺乏一定的规模效应, 难以规模化、优质化发展, 为游客提供的服务也受到相应的限制。

6、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据了解, 老泉口村的民俗旅游接待只在平谷境内进行宣传, 宣传的力度明显不够, 这便严重限制了当地民俗旅游市场的拓展。而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 在没有借助现代技术为依托的强有力的宣传, 发展便存在着很大的制约性。

四、针对熊尔寨乡状况提出的相关建议

1、加强规划, 注重特色。

民俗旅游的发展重在特色, 因此加强全乡的旅游规划势在必行。各村应该有重点地开发1~2个有特色、有吸引力、有竞争力的旅游项目, 各村的旅游项目不应雷同的太多, 发展模式也应有所区别。同时, 尽量发展与北京其他郊区不同的项目, 创立自己品牌。

2、完善基础设施, 加强环境保护力度。

针对熊尔寨的实际情况, 应加强水利建设与景点水资源的保护工作, 增加景点的吸引力;完善道路的照明设施, 提供相对具有农村特色的夜间消费方式;建设农家小院的室内环境, 适当增加里面的绿色;加大道路与停车场等的建设;注意处理生活与旅游产生的垃圾, 不要让垃圾成堆, 或者随河道漂流;适当增加娱乐设施和休息场所等。

3、整理特色民俗, 加强景区建设, 开发旅游项目。

在保持农家院与果品采摘特色的基础上, 突破单一模式的限制, 积极开发新的景区, 整理有特色的当地民俗风情并将之转化成旅游项目, 从而提高其知名度, 创造效益。

4、成立基层民俗旅游组织, 搞好旅游的客户管理。

在充分发挥个体民俗接待户积极性的基础上, 成立客户管理组织。一方面协调内部关系, 争取在内部形成和谐又竞争的氛围, 形成不同特色的农家小院, 并向游客公开, 供其按需挑选。在保持个人特色的基础上总结并推广经验, 以便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 满足游客要求, 解决游客困难, 及时听取游客意见;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向外学取经验, 转变人们的思想, 从而具备一定的思想基础。

5、加大宣传力度。

切实转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路, 走出平谷, 加大对当地有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依托网络, 建立自己的旅游网站;在合适的电视、报纸等媒体上, 宣传自己的旅游特色;举办文化节, 邀请各界名流做客熊尔寨, 利用明星效应造势宣传;与各种企事业单位, 如学校、政府等共建, 并积极借助社会力量宣传。把熊尔寨推出平谷, 同时打出自己的品牌, 建立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2]陶立瑶.民俗学.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3.

[3]巴兆祥.试论民俗旅游.旅游科学, 1999.2.

[4]吴忠军.民俗旅游学的几个问题.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1.

[5]杨萍.再论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层次、措施及模式.经济问题探索, 2004.5.

[6]孙艳红.论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8.3.

[7]温锦英.文化, 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广东民族学院院报, 1997.3.

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农业生产;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04-1

1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农业发展全球化。随着全球一体化速度的加快,中国农业发展与世界农业联系越来越紧密,不能单纯地用国内标准衡量农业发展,而是要用国际标准和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中国农业,农业的全球化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成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精深加工已成为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手段,仅靠传统农业已经很难满足社会需求,同时农产品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也成为世界农业关注的焦点,成为影响主要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条件。

技术进步加速。随着现代科技知识在农业中的广泛普及应用,农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不仅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结构的优化,而且改变了农业的传统特性,使农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发展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成为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当务之急。由于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和粗放的发展模式,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只有走集约型农业发展的模式、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发展可持续农业。

2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缓慢。农业生产仍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主,加之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机械化耕作困难,土地零星经营现状严重影响农业的大发展。农业投入品的购买、使用和农产品的销售仍由农户个人组织实施,缺乏统一标准,农产品生产记录不规范,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缓慢,农业科技知识推广普及力度不够。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薄弱。目前我国农产品主要以初加工为主,缺乏强大而有力的龙头企业的支撑和知名品牌的带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薄弱,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良莠不齐。农产品作为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安全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然而近年来由于个别地区农药、兽药、肥料不规范使用,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威胁,有的甚至引发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劳动者素质偏低,影响农业发展。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总体偏低,加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打工,异地转移较多,当前农村留守人员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劳力不足,严重影响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农业自然灾害多发重发,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低,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

畜牧业发展缓慢。由于畜禽加工龙头企业少,养殖方式落后,规模养殖发展缓慢,瞬息万变的市场价格让养殖户无所适从,认为目前养殖风险过大;农产品价格的普涨,养殖成本大幅提高;同时,生猪疫病的发生也极大影响着农户发展畜牧养殖的积极性。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建议

要完善家庭经营、农户合作、农业企业股份合作制及相应的辅助支撑体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农户通过市场进行合理的土地流转,解决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问题,鼓励经济技术能人承包农民土地,推动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使土地、资金、技术和信息有效集中,从而扩大产业规模,拉长生产链条。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改良土地,对那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虽未形成生产经营规模,但有明显开发优势的潜在产业,要进行重点培育,培养持续增收的能力。

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突破口,不断培育和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状大优质农产品品牌,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检测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工作,积极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通过成人继续教育、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让农民了解和掌握农业科技知识,鼓励年轻知识分子到农村创业,培养农业拔尖人才,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兴建水利设施,改善灌溉条件,推广防雹网,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应急防控体系,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必要条件,减少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提高农业效益。

加快畜牧业发展。一要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加快优良品种的培育、引进普及步伐,加大良种场、扩繁场建设,推进适度规模养殖,降低散养散放的比重;加快推进畜牧小区建设和无公害基地建设步伐,提高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二要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和落实动物防疫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屏障和动物防疫应急预警机制,完善外来动物及其产品的风险评估和准入制度。三要着力探索机制创新,推进产业化经营。

精细农业面临问题 篇4

摘 要: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基础产业是农业,并且影响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因此,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促进农业快速发展。由于天气对农业环境影响过大,对于农业气象服务,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本文通过分析新形势下的农业气象服务现状,总结了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农业气象;主要问题;处理措施;为农服务

随着各地政府愈发重视“三农”问题,在一些地区,农业生产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绩。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稳定与发展取决于当地的经济状况和当地气象服务的实力。农业气象服务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使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业气象服务对从事农业的人员进行预报和指导,引导他们避开气象灾害,更好地种植农作物。

一、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发展趋势

1.发展开发利用农业气象资源新技术。近年来,一批农业气候资源、森林湿地资源、草原气候发展示范基地先后建立。加强农业气象研究和实施应用的服务能力,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给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示范区域农业气候资源为农民提供服务。合理开发和利用为主线,生产潜力和优化在研究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的布局,农业自然资源区划、分类与评价。区域生态农业服务,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给务农人员提供气象服务。

2.加强进一步的农业气象基础理论深入探讨。农业气象相比于大气科学的其他分支学科,还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目前仍然是农业气象研究的基本理论,这门学科薄弱,水平低,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今后将根据大量的科学实验,进一步表明,在农业、林业、牧业的生物圈,水产养殖和生长发育等研究对象,生理生态过程、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关系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和传输,农田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各种过程和气象条件的过程,一个正常的数学模型,加上高深的电脑仿真、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再现整个过程。这些生物圈气候系统中的生物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农业气象灾害预估、预警;农业气象预报原理、方法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将会进一步加强。

3.加强监测、预警和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积极开展主要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服务,提高农村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如应对干旱、暴雨、冰雹、霜冻等;鼓励和支持农村地区必须建立气象站,气象站进行当地气象观测,并通过这一渠道为农民发送气象信息;建立远程气象雨量一定数量的乡镇监测点,获取可靠的本地生活气象数据及时,根据天气预报服务的开展;提供气候灾害风险评估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科学的对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管理环境评价的基础;建设覆盖全农村的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体系,加强重大特大气象灾害和突发应急事件的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深入研究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和控制技术。灾前预警,在大面积的灾害,农业气象灾害跟踪、灾后评估和灾害控制;利用气象监测网络的方法和农业病虫害监测网络的气象部门,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的研究;生产潜力农业自然研究区的资源布局优化、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二、农业气候服务存在的问题

1.气象信息不够准确。目前,各气象站建立在人机交互、数值分析预报产品为基础,各种气象信息和天气预报预测技术的工艺方法的综合使用,包括天气预报员的经验过程。气象预报的精度依赖于特殊气象软件的数值模拟、修正的相似程度和天气预报员的经验,实际情况和计算机模拟并不能完全反映大气运动,也有一些主观的随意性,这就决定了气象信息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精度。

2.义务提供农村气象信息的意识较弱。国民经济中农业的基础地位,直接决定了各级气象部门在提供农村气象信息时,必须要重点坚持农业服务,主动承担农村各种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的供给责任,坚持发展公共气象方向,充分知晓供给农村气象信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建立为农民、农村服务的意识,提供气象信息产品更多的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这是农业气象服务部门工作的重要职责和任务,认真履行气象部门作为公共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的义务。

3.产品供给不够及时性。气象信息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时间,用户如果不能及时了解到准确的气象信息,再高精度的天气信息都是无意义的。雷雨大风、龙卷风等一些气象灾害,预警时间短,最关键的就是将预警信息迅速传递给用户。如果我们能提前知道天气灾害的时间和范围,可能只是几分钟前的预警,可以采取适当的防御措施的时间。

三、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对应措施

1.加强安全精细的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近年来,农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是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应该要提倡自动气象监测网络在农村建设和精细天气预报系统中的建立完善,并大力增加这些先进技术设备的全面普及。加强气象灾害应对,构建农村突发天气预警和抗灾、防灾体系,缩短城市与农村的直接距离。

2.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的渠道,要在构建农业气象服务防灾体系的过程中不断扩大,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的基础设施,并认真做好对应系统的维护和保养,借助于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做到最新的气象服务信息能够及时得到发布,确保及时、有效气象预警信息可以让每一个农民都迅速知道,为实现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奠定基础。

3.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与紧急救灾组织联动系统建设过程中,政府应明确坚持主导位置,实现多部门联动,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募踉趾图本茸橹?系统。例如,乡镇必须有专门负责管理气象信息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参照恶劣气象条件下进行应急体系建设。它具有一定的预警信息接收和传输能力,一旦发生气象灾害,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启动应急联动方案,将损失降至最低。

4.应该加大县级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力度,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政府部门的国防建设的规划和建设工作,特别是在农村发展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考虑气象防灾规划与设计。例如可以走进农村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区深入调查,结合调查结果,进行灾害评估和规划工作;根据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制定防灾预案,做到有备无患,建立农业安全生产防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气象服务防灾体系建设一直是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随着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迫切需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农业气象服务。三农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气象部门现在唯一面临的重要课题。根据现代农业科学高效的特点,气象部门必须全面开展精细化的农业气象服务,全面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精细农业面临问题 篇5

4.1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投入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的公共性、社会性决定了其投资主体为政府,应进一步维持并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在资金、项目、人才、政策等方面对西部省份特别是农业大省的支持力度。同时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农户投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投人保障,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一方面,要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持,使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优秀科技人员以及优势科研团队得到稳定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公益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支持,在财政预算上保证一线农业科技推广所必需的业务经费,同时在财政支农资金的安排上要向重点产业倾斜。

4.2完善现代金融支持保障体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推手”,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保障。现代金融支持及保障体系通过集聚社会闲散货币资本,为农业科技创新快速积累财富,提升整个社会农业科技创新的速度。同时,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具有未来收益折现、公平合理定价的功能以及知识产权质押、抵押等金融工具,能够保证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实现创新收益,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交易转化并逐步实现产业化。为此,应该进一步完善农业创新型科技企业的现代金融市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机会,为农业科技创新企业营造更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

4.3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考核管理制度

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等不同科研创新活动,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进行分类考核。如对于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应以科学意义和学术价值作为评价重点;对于面向市场的科研创新活动则以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应用及其对产业的贡献为评价重点;公益性科研活动当以满足社会需求和社会效益为评价重点。考核评价与绩效奖励相结合,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考核,应以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及具体的可推广性作为考核重点。

4.4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

加快形成鼓励涉农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国家应进一步将涉农企业的农业科技投入列为农业科技投入的重点对象。当前涉农企业整体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比例较低,能够直接从事研发、拥有真正自主创新技术的企业更少。而涉农企业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能更精准地把握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需求,并实施更为有效的推广方式,因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鼓励更多的涉农企业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制定一套面向涉农企业的激励机制迫在眉睫。

4.5把握创新方向,加大推广力度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着眼长远,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前沿性、方向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深人开展综合研究和协同攻关,明确创新方向,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避免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应用的脱节问题,做到“理论扎进黄土地,成果走进农民家”。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应用紧密结合,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强化农技推广服务,实现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乡镇的全覆盖,积极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甚至农户在内的非政府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大力推进成熟适用的农业技术成果走向大规模市场开发和应用。

4.6完善法制保障机制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论文 篇6

摘要:过去 30 年,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 2009 年,中国列车之所以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平稳行驶,与坚实的农业基础是分不开的。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步入历史最好时期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稳固,亿万农民的心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舒畅,农村社会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和谐。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已经全面启动。要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就必须把困难估计足,在规划之前清醒认识我国农业发展可能会面临的诸多挑战,超前谋划,预备对策。

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面临障碍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对于完善现代农业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明显加快,微观层面的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不断推进;二是农业分工分业迅速深化,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农业发展、结构升级和农民增收的引领支援作用迅速突显;三是在区域层面,农业发展的集群化和连片化现象迅速推进,重大项目带动、农业项目区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坚实等,越来越成为发展农业的重要方式。

总体而言,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仍然较为滞后,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体系的发育、农业经营效益提高及其对农民增收贡献能力的增强,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体制改革滞后,政府、准政府主导型农业服务体系活力不强,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比较严重,如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难以更好地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导致农村发展中长期的资金严重不足,二是对农业分工协作和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引导机制不健全、支持力度不够。三是在顺应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农业服务体系的转型方面,尚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和人力资本支撑。

二、要素市场、产权市场的发育和城乡统筹滞后

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仅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还包括土地、资金、农贸、企业家、劳动力等要素结构的调整,甚至产权结构的调整。通过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和产权流动以及城乡之间在要素市场的竞争,将更好的激活涉农要素市场和产权市场,带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长期存在由于中国粮食连续六年增产和国内粮食库存充足满足国内粮食需求不会存在大的问题。但是,从中长期的角度看,对于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仍然不可掉以轻心。

自 2008 年 9 月 份 到 2009年 6 月底,国家在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同时,连续 6 次扩大粮食临时收储。这对稳定粮价发挥了重 要 作 用,但 实 际 上 增 大 了 2010年、2011 年国内粮价下行的压力。同时,由于产业之间、城乡之间争夺耕地和水资源的竞争不断加剧,我国粮食增产还面临着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的障碍和约束。

四、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仍是一个突出问题

最近几年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等,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就总体而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抗灾减灾的能力不强仍是一个突出问题。由此不仅会增加农产品成本和农业经营风险,还会影响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甚至妨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在许多农业主产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欠账多,许多水库不能蓄水,每遇严重灾害,农作物单产和总产都要下降。

五、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企业控制产业”的现像可能继续深化

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日趋活跃,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就总体而言,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仍是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在各地农断地位的企业控制产业”现象的形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许多地方在招商引资或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贪大求洋”,过度重视大企业发展、大项目带动,轻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由此可能在短时间内增加业绩,提高区域农业产业化的显示度,但也拉大了农户与客观企业之间、大型龙头企业之间与中小企业之间在经济实力、谈判地位甚至市场定价之间的区别。

六、国际趋势、农业市场和结构变迁

与会专家认为,持续的人口增长、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增加将刺激对大多数食品的需求,从而对全球粮食供给提出挑战。这些因素会进而推动对肉制品和奶制品的需求,将推动玉米、粗粮等饲料粮和其他膳食价格上涨。生物能源的需求将继续争夺土地和水资源。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和土地稀缺将越来越多地制约粮食生产的增长,对粮食安全和人类福祉造成不利影响。除此之外,气候变化将使农业发生改变,从而威胁那些依赖作物和畜牧业以保障其粮食安全和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的MarkW.Rosegrant先生,研究评估了截止到2050年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主要产品、热量供应、价格的影响。对于如何应对上述挑战,国际粮农组织亚太地区部经济与社会政策援助小组协调员PurushottamK.Mudbhary先生认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要求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增加农业研究和推广农业投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大幅增加粮食作物产量。此外,政府必须对食用粮食向生物燃料生产转向进行合理处理。最后,为使穷人免受高粮价之苦,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粮食安全保障。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分析了我国的粮食生产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之后,认为尽管实现了粮食生产连续增长,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问题的基础还很薄弱。我国进口的粮食等其他主要农产品数量也在快速增长,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警示。尽管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不断增长,但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数量不断增长,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对于农业生产资源的保障,对于农业投入的保障,对于农产品供给的各种刺激政策仍然是不能放松的,对于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供给能力仍然不能轻言过关。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尹成杰副主任委员分析了我们国家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之后,认为关键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把农业现代化建设摆在工业化、城镇化,特别是国家现代化的首位。

如何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也是讨论的热点。农业部陈晓华副部长在分析了近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后认为,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是导致价格频繁波动的重要原因。为此,他认为推动农业发展要建立三大体系,一是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二是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农产品的市场体系。他认为,解决农产品市场体系的问题主要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二是加快农产品冷链设施建设,三是努力降低流通成本,四是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

七、工业化、城镇化、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农村人口的迁移和劳动力流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过程中,人口变化、劳动力转移以及由此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最近一个时期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也是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

专家们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一方面给城市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对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学者指出,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农民工的流动开始呈现家庭化和长期化;二是绝大多数到城镇工作的农民工已经不再从事农业;三是农民工转变为市民的愿望非常强烈;四是农民工对定居城市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分析预测的结果显示,从本世纪开始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新增量全是负值,也就是说增加的少,转移出去的多,从而保证了目前我国城市的劳动力还有新的供给。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出现在2003年,因为中国农业生产率无论是土地生产率还是劳动生产率,都在迅速提高,特别是2003年以后,越来越偏重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则用模型分析了城市化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他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就业对城市化的弹性比较高,城市化率的提高将导致第三产业的就业比率以递增的速度增加。第二产业对城市化的弹性最低,第二产业越发展、比重越高,越会在资源上限制城市化。城市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全国的人均GDP可以增加100美元以上。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而产生的必然结果。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所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前,农民工最不满意的问题是工资低,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居住条件;农民工社保制度亟待完善;农民工在城市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程度也比较低;绝大多数农民工不愿意“双放弃”,即不愿意放弃农村承包土地、林地和草原,不愿意放弃农村的宅基地来换取城市的户口。马晓河提出了我国目前城镇化面临的几个问题:一是城镇化与扩大内需的关系问题。中国要想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较低的消费率和较低的服务业占比将成为制约的瓶颈;二是城镇化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关系问题。当前从严格意义上说农民工不是城市市民,所以他们对改变中国的产业结构,对调整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关系没有意义。这种城镇化是农民没有迁徙自由、农民没有发展资本的城镇化;三是城镇化和城市管理体制问题。当前中国的城镇体制以一种纵向的行政层级为主,大量优质资源向最顶端的城市转移,所以反过来大城市建得越来越好,最后又限车、限人入城,形成一种扭曲。此外,城市之间还存在严重的城市行政分割现象,在这种机制下,谁都愿意把稀缺的资源,如土地和资本吸纳到自己的城市里,谁都愿意让农民工进城为他们劳动,建设美好家园、美好城市,但谁都不愿意为农民工承担公共服务支出成本。

近年来,随着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加大,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在积累增多,但受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国际生物能源发展等因素影响,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业与能源价格、投机行为、气候变化及宏观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深化,全球农产品供需格局及影响因素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能否准确把握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关键特征和热点问题,进一步完善市场调控政策,是“十二五”期间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稳定、市场稳定的重要保证。为此,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近日在京举办了“十二五”期间农业展望和农产品市场热点问题研讨会。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科研院校以及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信息中心、贸易促进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粮食安全、贸易政策、外资进入以及市场调控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IFPRI)也派专家出席会议,粮农组织专家介绍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发布的2010-2019世界农业展望报告的主要结论。

与会专家分析,未来5-10年内,我国农业领域将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重要特征和变化趋势。首先,粮食安全压力将加大。根据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预测,虽然未来5年我国大米、小麦供需将保持稳定,但猪肉、禽肉和奶制品需求将大幅增加,这会导致我国玉米需求显著提高。其次,石油价格变化和全球生物质能源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将加大。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能源价格的上涨将推高未来10年全球农业生产成本。与1997-2006年平均水平相比,未来10年小麦和粗粮实际价格预计将高15%-40%;植物油实际价格将高40%以上。再者,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国内传导作用将加快,跨国公司对国内食品市场的影响将加大,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限制将增多。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趋势和不断涌现的新热点,增加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的难度。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包括价格支持、直接补贴和贸易调控等手段在内的市场调控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稳定、市场稳定,但也面临一些考验:一是价格干预的边际效应在下降,有时很难实现政策目标;二是在WTO贸易规则约束下,国内政策支持空间将明显缩小。

精细农业面临问题 篇7

关键词:农业,农业保险,财政支持,保险费率

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 农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农业作为典型的“高风险、低收益”性产业, 在我国的表现得尤为明显, 我国农业受灾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比重在三成以上, 比其他国家高出1-2成, 每年形成灾害的面积保持在2成左右, 居高不下。农业保险恰好是对这一农业发展劣势的有效补偿, 及时为灾后恢复建设提供经济财力的支持。

农业保险是指对种植业 (农作物) 、养殖业 (禽畜) 在生产、哺育、成长过程中可能遭到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

我国农业保险现状: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不断减少;农业保险费率太高;农业保险的经营长期亏损;农民不愿投保, 农业保险展业困难。因此,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对于保障农民利益,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一、我国目前农业保险市场存在主要问题

1、农业保险的保费用高与农民购买支付力较低的矛盾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自然灾害的频繁和范围广泛等特点, 容易收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且不可控制, 使得出险率较高, 使得农业保险比起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来, 价格显得很高。

2、从供给方面来说, 保险市场上提供农业保险的主体较少

一方面, 农业保险承保的出险的概率高, 一旦出险则损失巨大, 因此保险公司的赔付损失的压力大, 利润率比较低, 经营农业保险有可能使公司长期处于营业亏损的境地。另一方面, 由于农业生产的条件复杂, 易受环境影响, 可控性差, 使得保险公司科学的厘定保费难度大, 出险后定损比较困难, 使得现有保险公司不愿进入农业保险领域。

3、从需求方面说, 农民的保险意识薄弱, 收入低, 有效需求不足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 小农生产意识根深蒂固, 以及三是多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使得农民的生产意识停留在一家一户的思维层面, 加上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整体不高, 更加看重眼前的既得利益, 对农业生产的缺乏前瞻性和整体性的考虑, 甚至没有风险防范意识。风险大的投保成本高投不起, 风险小的则没有投保的必要。同时由于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整体比较低, 除却必须支出的事项后, 没有过多富裕的经济能力支付高额的农业保险保费。因此, 造成我国农业保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4、农业保险风险的高度相关性和可预见性的不确定

农业生产中, 比如暴雨洪水灾害、旱灾、冰雹霜冻灾害等自然风险一旦发生, 会导致大量巨额损失同时发生, 致使保险公司很难利用集中大量的风险单位来分摊损失的方式来降低损失, 使保险公司面临重大的财务风险, 并日益成为保险公司破产的首要原因。再加之很多自然灾害发生的不可预见性, 使保险精算和赔付难度增大, 进一步加大了保险公司损失的可能性。

二、完善我国农业保险业发展的具体对策

1、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扶持的力度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 使得农业生产不能完全按市场方式运作, 那样将失去农业保险存在的意义。因此, 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首先是加大中央和地方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资金扶持;其次是税收优惠, 如免除经营种植业、养殖业的经营主体和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营业税和所得税;三是给予金融方面的支持, 比如增加政策性的农业贷款, 政府提供一定的担保, 降低农民进行商业贷款难度等。

2、构建适合国情的农业保险体系

我国农业保险要保持可持续发展, 必须进行农业保险制度创新,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以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模式。

3、建立市场主体多元化的商业保险运营模式

以商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为主, 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因地制宜, 采用适合本地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以地区和保险责任为标准, 在社会范围内筹集农业保险基金实施农业灾害的预防和救助。

4、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 培育农业保险消费者, 提高市场的有效需求

从农民缺乏农业保险的意识的实际出发, 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向农民传播保险知识、向农民宣传农业保险的意义和作用, 让他们接触农业保险、认知农业保险、信赖农业保险、购买农业保险, 认可、宣传农业保险, 构建保险公司和客户之间的和谐合作关系, 使农民积极主动地参加农业保险。

参考文献

[1]李霄震.农村保险存在的弊端及建议[J].浙江金融, 2007.

[2]庹国柱, 李军.我国农业保险试验的成就、矛盾及出路[J].金融研究, 2003 (09) .

[3]姚海明, 赵锦城.合作保险:我国农业保险模式的理性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 2004.

[4]曹凤鸣.对加快发展我国农村保险市场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 2007.

[5]陈璐.政府扶持农业保险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研究, 2004.

[6]上官小放, 唐志道.对完善我国农村保险市场的思考[J].理论前沿, 2008.

[7]史建民, 孟昭智.我国农业保险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3.

精细农业面临问题 篇8

关键词:天津;休闲农业;科技问题;科技支撑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1.010

Study on the Major Problem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ianjin Leisure Agriculture

SHI Jia-lin, ZHANG Lei

(Institute of Rural Economy and Regional Planning of Tianjin,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proces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ing, from the productional area to the processing and circulative area, and also to the leisure service area, all need the suppor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first studies the important role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the developing of Tianjin modern urban agriculture, then emphatically analyses the major problem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uring the promoting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at last puts forward the significanc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in leisure agriculture.

Key words: Tianjin;leisure agriculture;problem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收稿日期:2013-08-30;修订日期:2013-11-09

基金项目:2012年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科技支撑引领天津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12ZLZLZF04400)

作者简介:史佳林(1979-),女,天津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都市农业发展与农业资源区划方面的研究。

1 天津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作用

经过多年发展实践,休闲农业已成为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其在全市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增大,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建设的重要模式

随着天津以“三区”联动推动“四化”同步的农业农村发展战略逐步推进,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具有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等多重功能的休闲农业必将成为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沿海都市型休闲农业是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手段,设计农业旅游观光活动、会展服务活动、休闲体验活动、健身娱乐活动等,从更深层次解读农业的人文、科技内涵;在巩固精品生产功能基础上,不断强化区域特色优势资源的开发作用,建立起较完整的产业链、加工链、价值链,促进农业资源的集约和优化利用,使农业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从而推动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升级[1]。

1.2 拓展农业功能,满足城市居民休闲需求的重要举措

农业不仅直接为人类社会提供食物,为其他部门提供生产要素,同时还为人类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和安定的社会环境,具有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等多功能有机结合的多种功能[2]。天津发展休闲农业能够融合一、二、三产业,通过对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等农村资源条件的综合开发,为主要来自城市的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农业经营活动,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和原料供给功能向就业增收、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拓展,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手段

在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新形势下,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依托高效设施农业和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满足城乡居民对休闲旅游的消费需求,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然要求。天津休闲农业发展,一方面能够为城乡居民拓展休闲度假空间,将农业生产和观光旅游有机结合,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满足游客休闲需求;另一方面能进一步聚集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文化、教育等多种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广大农民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从而优化农民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成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

1.4 保护区域自然资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天津多年来一直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并提出“建设绿色天津,构筑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农业本身具有生态平衡功能,并且对城市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生态环境建设离不开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按照“绿色、生态、循环、高效”的理念,结合绿色城市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建立完善的农田生态系统、林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推广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农业发展模式,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条,能够实现农业的绿色、高效、低碳发展;将农业产业提升与生物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美化紧密结合,通过园林式布局,能够使农业景观成为城市生态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化、净化城市空间;另外,休闲农业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必然提升民众生态环保意识,使其主动改善乡村交通、用水等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卫生,提升环境品质,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生态均衡,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5 促进资源要素整合,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重要载体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各区县三个层面联动发展,实现天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0年以来,天津将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逐年加大了新城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并先后出台“以宅基地换房”促进小城镇建设、以“三区”联动协调发展壮大区县经济实力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土地、生态、人文、劳动力、资金等资源,使这些要素在休闲观光农业这一新兴产业上得到有效整合。另外,休闲观光农业在为城市居民提供走近农村、亲近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将城市文明、生活方式、文化理念带到农村,促进了城乡经济、文化的相互融合,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局面,从而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1.6 传承发展农村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主张,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工作时明确要求,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打造美丽天津。为此,天津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并发布了《美丽天津建设纲要》,并指出建设美丽乡村是实现美丽天津目标的重要环节。天津发展休闲农业,在田园文化方面,通过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鱼池等,让游客在摘果、采菜、赏花、垂钓中享尽田园乐趣;在山水文化方面,选择溪流、峻岭等地推出野营、探险等项目,实现游客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在建筑文化方面,充分利用古祠堂、古牌坊、古桥、古井、古道、古庙等,通过修补和恢复仿古建筑,体现当地农村建筑文化艺术,组织开展观光、怀古等休闲旅游活动;在民俗文化方面,通过民间音乐、舞蹈、楹联、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使游客体验乡村文化底蕴。通过传统文化的挖掘,促进城乡之间物质流动及人文交流,彰显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从而推动美丽天津目标的实现。

2 天津休闲农业发展成就与面临的主要科技问题

2.1 休闲农业发展成就

一是休闲农业产业规模与效益逐年扩大。2011年,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覆盖全部有农业的区县,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带动就业超过20万人;2011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810万人,直接收入5亿元,综合收入15.7亿元,自2007年以来,全市共接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游客1 901万人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39.26亿元,年平均增幅超过30%[3]。二是休闲农业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全市休闲农业发展呈现出多种产业形态,主要包括:以大集团、大公司投入为主的庄园休闲度假型产业模式;以当地政府和村民集体投入为主的山水村落型产业模式;以村集体或村民合作组织投入为主的设施农业观光型产业模式;以一家一户投入为主的单一经济体农家院型产业模式;以民间资本投入为主的文化传承与娱乐体验型产业模式[4]。三是休闲农业区域布局趋于合理。全市10个有农业区县根据各自不同的区域位置、资源类型以及现有休闲农业景区类型和分布情况,已基本形成四类休闲农业发展区的布局雏形,并在此基础上,构建9大发展组团[5],规划出9条精品游线,打造出天津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并极大地方便了游客出行。四是休闲农业科技依托日益紧密。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过程中,休闲农业的引领、示范和载体作用越来越明显,很多休闲农业从业者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主动寻求各类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成果,进行引进、试种试用和推广,并将这些成果打造成为独特的休闲观光产品和服务,以新奇特的内容吸引游客,从而成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要载体。

2.2 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科技问题

2.2.1 休闲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 休闲产品以农产品和观光服务产品为核心,其中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决定着休闲农业产品体系的质量水平。目前,由于大部分生产经营者还在采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与发展高水平、绿色安全化的休闲农业还存在一定差距。未来应加强科技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引领支撑作用,采用设施农业技术、有机生产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保鲜储运技术等,从源头保证农产品生产的安全性、可控性与可追溯性,并严格控制投入品使用和整个加工流通过程,从而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

2.2.2 科技服务体系有待健全 针对休闲农业科技领域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的科研服务机构从事休闲农业科技研发及推广服务,急缺适于休闲农业精品生产、农产创意品加工以及观光采摘等更多需求的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和新技术[6]。同时,休闲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科技创新、科技服务以及与之配套的科技培训体系均未得到完善及有效整合,现代生物技术、信息网络技术、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应用于休闲农业的空间十分广阔[7]。

2.2.3 智能化、人性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近年来,天津休闲农业发展较快,游客人数逐年增加,游客对于休闲农业项目的需求和期望与日俱增,尤其对于休闲农业经营过程中能否提供优质服务更为关注。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大多为农民自发建设,从业经营者多数是当地农民,服务意识相对淡薄,服务技能相对较差,运用科技手段提供智能化、人性化服务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急需相关服务技能培训和服务监督管理,不断规范餐饮、住宿、休闲等相关经营活动,并在相关领域引入电子信息化管理手段,全方位提升休闲服务水平。

2.2.4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人才是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休闲农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实用人才等一系列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目前,休闲农业领域的科技人才队伍相对薄弱,经营项目主要依赖自然景观资源和一些农业设施,从业人员主体多为农民,不仅缺少直接为休闲农业项目提供研发服务的科技人才,而且缺少熟悉农业项目经营管理并能策划主题活动的复合型人才,以及保障休闲农业项目正常经营活动的各类农村实用人才。

2.2.5 低碳环保发展意识有待深化 休闲农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低碳环保发展方式不容忽视。目前,由于科技水平、发展理念等方面的原因,休闲农业发展在环境保护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废弃物处理设施短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尚未推广应用等,使大量的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处理,严重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低碳农业、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和先进技术仍需进一步融入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来,使得更多农业资源和新型能源能得到更加高效地开发利用,为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证和不竭动力[8]。

3 强化科技支撑对休闲农业升级发展的重要意义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从生产领域的种苗培育、标准化生产,到加工流通领域的特色产品打造、包装销售、物流配送,再到休闲服务领域的体验、参与、观光、休闲,各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科技支持[9]。因此,生产加工技术的创新、新型物流技术的应用、现代营销技术的推广、信息技术的建设以及科技培训的实施,均为休闲农业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可以说,科技进步对于休闲农业产业升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突破农业资源刚性约束,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以及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天津农业发展中的资源约束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耕地短缺、水资源污染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问题。科技进步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开发节水、节地、节能、节材技术和绿色农业技术,形成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体系,推进农业向生态化、安全化方向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自然资源的刚性约束,同时促进新型能源的开发与使用,为农业发展开辟新的空间。休闲农业发展依托农业生产,因此,只有农业获得发展空间,休闲农业才能够立足成长,由此可见,科技进步也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强大支撑。

3.2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率,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科技进步带来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极大变革,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装备的使用提高了农业资源的质量和单位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农业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用。同时,科技进步还可促进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统一和协调,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以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地域优势,从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农业综合生产效率的提升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也促进了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科技进步运用到休闲农业领域,可以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推动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模式转变,由此提升休闲农业在整个农业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3.3 提供先进管理模式与手段,带动休闲农业产业效益提升

科技进步为现代农业管理提供了更加全面、快捷、科学的技术手段与管理工具,能够对农业,特别是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各环节进行资源整合、信息管理、质量监测、流通监督和服务监管,从而使产业有序运行。与此同时,采用先进的科技技术手段,还能够实现休闲农业与市场信息的有效对接,正确引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减少或避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采取现代化科学管理手段也是提高农业生产单位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使管理由盲目性、随意性向科学性、严谨性和系统性转变,从而保障休闲农业经营活动高效健康进行,带动整个产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3.4 改变农业发展思路与生产方式,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科技进步为传统农业带来了理念和思路上的巨大变革,农业生产得以由一种资源依赖、资源消耗型产业转变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休闲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有优美、清洁、绿色的生态空间才能吸引游客休闲观光度假。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农业发展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开发了多重系列的生态保护技术、生态修复技术、资源综合开发技术、可再生循环利用技术、低碳生产生活技术等[10],这些技术应用到休闲农业发展中,能够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目标,最终促进以休闲农业带动生态环境改善,以生态环境改善推动休闲农业升级的良好发展局面。

3.5 改变农业与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从业者就业增收

技术进步可以促使农业农村的生产与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劳动强度不断降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调动农民推进技术进步的积极性,使农民努力学习与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一旦被农民掌握,必将引起农民思想行为的一系列变化,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休闲农业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城乡要素的交流融合,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依托科技进步,使休闲农业的这一目标能够更加快捷地实现,特别是休闲农业从业者,能够更快地掌握市场信息、更有效地为游客提供服务,从而提升自我经营水平,实现就业增收和改善生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史佳林,张蕾,贾凤伶.天津休闲农业区域类型划分与发展前景展望[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4):58-61.

[2] 贾凤伶,李瑾,黄学群,等.天津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5):93-97.

[3] 李文喜同志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天津农村,2013(1-2):8.

[4] 张蕾,史佳林,张明亮.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1):63-67.

[5] 李建华.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和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3):83-86.

[6] 史佳林,张蕾,贾凤伶.天津休闲农业发展思路及重点区域规划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1):59-62.

[7] 刘会想,李瑾,孙国兴.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创新思路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6):14-17.

[8] 贾凤伶,刘会想.天津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1):17-21.

[9] 宁淼,邹秀萍,叶文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及其关键技术[J].中国科技论坛,2008(10):102-106.

上一篇:最惬意唯美的现代诗歌下一篇:大学生安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