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论文

2024-10-06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论文(精选8篇)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论文 篇1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摘要:过去 30 年,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 2009 年,中国列车之所以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平稳行驶,与坚实的农业基础是分不开的。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步入历史最好时期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稳固,亿万农民的心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舒畅,农村社会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和谐。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已经全面启动。要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就必须把困难估计足,在规划之前清醒认识我国农业发展可能会面临的诸多挑战,超前谋划,预备对策。

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面临障碍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对于完善现代农业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明显加快,微观层面的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不断推进;二是农业分工分业迅速深化,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农业发展、结构升级和农民增收的引领支援作用迅速突显;三是在区域层面,农业发展的集群化和连片化现象迅速推进,重大项目带动、农业项目区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坚实等,越来越成为发展农业的重要方式。

总体而言,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仍然较为滞后,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体系的发育、农业经营效益提高及其对农民增收贡献能力的增强,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体制改革滞后,政府、准政府主导型农业服务体系活力不强,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比较严重,如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难以更好地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导致农村发展中长期的资金严重不足,二是对农业分工协作和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引导机制不健全、支持力度不够。三是在顺应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农业服务体系的转型方面,尚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和人力资本支撑。

二、要素市场、产权市场的发育和城乡统筹滞后

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仅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还包括土地、资金、农贸、企业家、劳动力等要素结构的调整,甚至产权结构的调整。通过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和产权流动以及城乡之间在要素市场的竞争,将更好的激活涉农要素市场和产权市场,带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长期存在由于中国粮食连续六年增产和国内粮食库存充足满足国内粮食需求不会存在大的问题。但是,从中长期的角度看,对于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仍然不可掉以轻心。

自 2008 年 9 月 份 到 2009年 6 月底,国家在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同时,连续 6 次扩大粮食临时收储。这对稳定粮价发挥了重 要 作 用,但 实 际 上 增 大 了 2010年、2011 年国内粮价下行的压力。同时,由于产业之间、城乡之间争夺耕地和水资源的竞争不断加剧,我国粮食增产还面临着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的障碍和约束。

四、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仍是一个突出问题

最近几年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等,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就总体而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抗灾减灾的能力不强仍是一个突出问题。由此不仅会增加农产品成本和农业经营风险,还会影响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甚至妨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在许多农业主产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欠账多,许多水库不能蓄水,每遇严重灾害,农作物单产和总产都要下降。

五、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企业控制产业”的现像可能继续深化

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日趋活跃,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就总体而言,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仍是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在各地农断地位的企业控制产业”现象的形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许多地方在招商引资或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贪大求洋”,过度重视大企业发展、大项目带动,轻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由此可能在短时间内增加业绩,提高区域农业产业化的显示度,但也拉大了农户与客观企业之间、大型龙头企业之间与中小企业之间在经济实力、谈判地位甚至市场定价之间的区别。

六、国际趋势、农业市场和结构变迁

与会专家认为,持续的人口增长、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增加将刺激对大多数食品的需求,从而对全球粮食供给提出挑战。这些因素会进而推动对肉制品和奶制品的需求,将推动玉米、粗粮等饲料粮和其他膳食价格上涨。生物能源的需求将继续争夺土地和水资源。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和土地稀缺将越来越多地制约粮食生产的增长,对粮食安全和人类福祉造成不利影响。除此之外,气候变化将使农业发生改变,从而威胁那些依赖作物和畜牧业以保障其粮食安全和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的MarkW.Rosegrant先生,研究评估了截止到2050年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主要产品、热量供应、价格的影响。对于如何应对上述挑战,国际粮农组织亚太地区部经济与社会政策援助小组协调员PurushottamK.Mudbhary先生认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要求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增加农业研究和推广农业投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大幅增加粮食作物产量。此外,政府必须对食用粮食向生物燃料生产转向进行合理处理。最后,为使穷人免受高粮价之苦,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粮食安全保障。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分析了我国的粮食生产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之后,认为尽管实现了粮食生产连续增长,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问题的基础还很薄弱。我国进口的粮食等其他主要农产品数量也在快速增长,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警示。尽管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不断增长,但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数量不断增长,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对于农业生产资源的保障,对于农业投入的保障,对于农产品供给的各种刺激政策仍然是不能放松的,对于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供给能力仍然不能轻言过关。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尹成杰副主任委员分析了我们国家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之后,认为关键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把农业现代化建设摆在工业化、城镇化,特别是国家现代化的首位。

如何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也是讨论的热点。农业部陈晓华副部长在分析了近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后认为,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是导致价格频繁波动的重要原因。为此,他认为推动农业发展要建立三大体系,一是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二是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农产品的市场体系。他认为,解决农产品市场体系的问题主要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二是加快农产品冷链设施建设,三是努力降低流通成本,四是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

七、工业化、城镇化、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农村人口的迁移和劳动力流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过程中,人口变化、劳动力转移以及由此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最近一个时期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也是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

专家们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一方面给城市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对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学者指出,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农民工的流动开始呈现家庭化和长期化;二是绝大多数到城镇工作的农民工已经不再从事农业;三是农民工转变为市民的愿望非常强烈;四是农民工对定居城市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分析预测的结果显示,从本世纪开始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新增量全是负值,也就是说增加的少,转移出去的多,从而保证了目前我国城市的劳动力还有新的供给。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出现在2003年,因为中国农业生产率无论是土地生产率还是劳动生产率,都在迅速提高,特别是2003年以后,越来越偏重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则用模型分析了城市化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他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就业对城市化的弹性比较高,城市化率的提高将导致第三产业的就业比率以递增的速度增加。第二产业对城市化的弹性最低,第二产业越发展、比重越高,越会在资源上限制城市化。城市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全国的人均GDP可以增加100美元以上。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而产生的必然结果。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所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前,农民工最不满意的问题是工资低,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居住条件;农民工社保制度亟待完善;农民工在城市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程度也比较低;绝大多数农民工不愿意“双放弃”,即不愿意放弃农村承包土地、林地和草原,不愿意放弃农村的宅基地来换取城市的户口。马晓河提出了我国目前城镇化面临的几个问题:一是城镇化与扩大内需的关系问题。中国要想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较低的消费率和较低的服务业占比将成为制约的瓶颈;二是城镇化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关系问题。当前从严格意义上说农民工不是城市市民,所以他们对改变中国的产业结构,对调整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关系没有意义。这种城镇化是农民没有迁徙自由、农民没有发展资本的城镇化;三是城镇化和城市管理体制问题。当前中国的城镇体制以一种纵向的行政层级为主,大量优质资源向最顶端的城市转移,所以反过来大城市建得越来越好,最后又限车、限人入城,形成一种扭曲。此外,城市之间还存在严重的城市行政分割现象,在这种机制下,谁都愿意把稀缺的资源,如土地和资本吸纳到自己的城市里,谁都愿意让农民工进城为他们劳动,建设美好家园、美好城市,但谁都不愿意为农民工承担公共服务支出成本。

近年来,随着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加大,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在积累增多,但受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国际生物能源发展等因素影响,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业与能源价格、投机行为、气候变化及宏观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深化,全球农产品供需格局及影响因素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能否准确把握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关键特征和热点问题,进一步完善市场调控政策,是“十二五”期间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稳定、市场稳定的重要保证。为此,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近日在京举办了“十二五”期间农业展望和农产品市场热点问题研讨会。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科研院校以及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信息中心、贸易促进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粮食安全、贸易政策、外资进入以及市场调控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IFPRI)也派专家出席会议,粮农组织专家介绍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发布的2010-2019世界农业展望报告的主要结论。

与会专家分析,未来5-10年内,我国农业领域将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重要特征和变化趋势。首先,粮食安全压力将加大。根据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预测,虽然未来5年我国大米、小麦供需将保持稳定,但猪肉、禽肉和奶制品需求将大幅增加,这会导致我国玉米需求显著提高。其次,石油价格变化和全球生物质能源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将加大。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能源价格的上涨将推高未来10年全球农业生产成本。与1997-2006年平均水平相比,未来10年小麦和粗粮实际价格预计将高15%-40%;植物油实际价格将高40%以上。再者,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国内传导作用将加快,跨国公司对国内食品市场的影响将加大,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限制将增多。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趋势和不断涌现的新热点,增加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的难度。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包括价格支持、直接补贴和贸易调控等手段在内的市场调控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稳定、市场稳定,但也面临一些考验:一是价格干预的边际效应在下降,有时很难实现政策目标;二是在WTO贸易规则约束下,国内政策支持空间将明显缩小。

如何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专家建议,一是要明确调控的主要目标,着力解决供需方面的主要矛盾,并及时发布准确的市场信息,尽量减少对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干预,让价格更准确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要选择更有针对性的直接收入补贴政策,并在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开发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推进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三是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规避国际贸易风险,维护国内农业产业安全,努力探索开放贸易环境下的农业发展模式和战略。此外,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还呼吁,在国际市场波动时,各国应进一步增强政策行动的协调性,避免推波助澜。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论文 篇2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推进,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各项制度不断健全,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各个层面的进步为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去年一年, 以举办2008奥运会为中心, 中国外交非常活跃, 全方位外交硕果累累, 奥运成为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一次盛会, 成为一次展示中国国运、国势、国力的盛会, 也成为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的一次盛会。在此背景下, 中国的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多边外交皆取得诸多成就, 国际地位显著上升。

但是,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仍排在世界100位之后, 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很不平衡, 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还很落后, 还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口没有解决温饱。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进一步发展还受到资源、能源、环境等瓶颈的制约。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民主法制还不健全。去年我国遭受了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南方雨雪冰冻灾害, 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在极端分裂势力达赖集团的操纵下, 极少数不法分子在拉萨打砸抢烧, 阻挠奥运圣火的传递, 达赖不时窜访欧美等国, 在国际上传出破坏祖国统一的不和谐的声音。时隔不久, 新疆分裂势力效仿西藏分裂势力的做法, 策划并实施了“7.5”暴力事件。同时, 西方国家积极推动西藏问题在西方变成一个高度道德化的议题, 在把达赖和藏独运动道德化的同时, 尽力妖魔化中国政府的西藏政策。新疆和西藏问题已经成为西方制约中国的有效战略手段[2]。可见, 中国反分裂斗争任重而道远。总之, 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着国内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国际热点问题不断升温对中国造成新的挑战

世界需要和平, 和平才能发展。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渴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世界和平环境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前提, 世界经济稳定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国际斗争与合作的加剧对中国和平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当前, 影响国际热点问题不断激化, 对世界政治、经济、安全等各个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进而对中国和平发展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1、国际政治斗争加剧, 霸权势力加紧遏制

当前, 全球与区域合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同时, 国与国之间, 集团与集团之间, 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方面的斗争也愈演愈烈。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 美国对中国军事力量抱有的戒心不断增强, 由于担心中国在亚太取得战略优势, 所以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 确保和加强亚太军事存在。今年以来美国军方用于搜集情报的监测船先后两次在中国海岸线附近肆无忌惮地搜罗中国机密军事情报, 与中国船只发生摩擦, 此举与八年前中美军机相撞事件如出一辙。同时, 美国利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南海存在争议, 挑起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领土争端, 妄图以南海问题牵制中国的发展。7月22日,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与东盟签署了一份友好协议, 并在泰国高调宣称美国回来了, 中美问题专家婓敏欣认为, 希拉里此行高调表态, 预示美国有意更深介入东盟事务, 同时遏制中国在这一地区日益扩张的影响力[3]。西方媒体则不断炒作“中国海上威胁论”、“导弹威胁论”, 指责中国军力发展不透明, 军费增长过快, 在海南岛建设大型海军基地, 并加紧扩充军备, 建造航空母舰和核潜艇, 妄图与印美争夺印度洋制海权, 破坏南亚军事平衡。最近, 印度不断加强在中印边界的军事力量, 预计将增派更多兵力和先进战机在中印边界防范中国, 日本则对中国快速发展产生焦虑, 一方面叫嚣“中国威胁论”的同时, 抓紧修改防卫政策应对中国崛起。可见, 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招来了一些国家的警惕和防范, 中国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随之增大。

2、金融危机尚未见底, 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去年, 美国次贷危机转变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也遭受了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 金融机构面临投资风险, 外汇储备资产管理面临新的困难, 美国经济下滑对中国出口和经济增长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放缓, 数千万人失业或者无法就业, 温家宝总理在人大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 我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是, 金融危机也带给中国一些机遇。金融危机带来全球金融体系和监管机制酝酿重大改革, 中国可以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秩序重构提供机遇, 努力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有所作为, 扮演稳定角色, 这将有助于获得未来经济、政治和外交上的综合利益, 另外, 有利于中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模式, 有利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目前, 继投资银行纷纷倒闭之后, 美国实体经济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诸多大企业面临破产, 金融危机正转变为经济衰退。可以预见, 这场危机将继续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3、非传统安全威胁加剧, 安全环境持续恶化

当前, 国际安全形势依然总体和平、局部紧张, 并且仍将保持这样的基本态势。近年来, 相对于各种传统安全威胁, 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挑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冲击和损失越来越大, 气候变暖、环境恶化、资源紧缺和自然灾害频发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 人类社会面临金融、能源、粮食三大难题交织爆发的严峻局面。恐怖主义蔓延速度加快, 索马里海盗为了应对各国海军的打击, 转变策略把触角延伸到印度洋, 中国已派出两批海军护航编队保护中国商船;虽然美国加强了国际合作和打击力度, 但是塔利班武装开始在世界各地招募人员, 似乎越打越多, 并且不断在世界各地制造恐怖暴力事件, 俨然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公害;受其影响, 中国西北边境东突组织活动猖獗, 频频制造事端, 妄图分裂祖国;最近, 墨西哥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病毒传遍全球, 感染人数由几十人攀升至上万人, 对人类生存造成极大威胁, 中国感染H1N1流感病毒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伊朗核问题悬而未决, 朝鲜惊暴核试验, 破坏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体系, 这将导致核扩散和地区军备竞赛, 对国际社会的稳定造成严重的威胁, 如果朝鲜的核武器和裂变材料被与境外组织有联系的东突组织获取, 后果不堪设想。由此可见, 非传统安全威胁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和平发展, 中国必须与国际社会合作加以应对。

4、朝鲜核问题又起波澜, 周边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近年来, 中国致力于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基于"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原则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推进了一些周边问题的解决, 中国的周边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但是, 由于中国周边地区的复杂性, 加之安全机制尚未成形, 有些地区甚至仍深陷在冷战阴影的影响之中。

今年5月, 朝鲜不顾国际社会警告, 再次进行核试爆, 发射远程导弹, 并多次发射短程导弹, 韩国针锋相对, 宣布加入反扩散条约体系, 并在靠近边界海域加紧军事演习, 双方展开剑拔弩张的态势, 随即朝鲜宣布退出六方会谈, 撕毁和平条约, 两国恢复战争状态。作为东亚最具影响力的大国, 中国在朝鲜半岛有着重大利害关系, 半岛如若爆发战争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安全稳定, 中国还将面临应对严重的难民问题。朝鲜核危机和导弹危机还为日美加速部署联合导弹防御体系, 加强东亚军事部署提供借口, 中国战略压力增大。从另一个角度看, 朝鲜拥有核武器是对中国核心利益的严重损害, 不管将来中朝关系如何发展, 一旦朝鲜有了核武器, 从国际社会经验来看, 就很可能是永久性的, 中朝是邻居关系, 一个拥有核武器的朝鲜无疑将对中国核心国家利益构成永恒的制约甚至威胁。可见, 朝核问题的激化使中国原本复杂的周边关系更加复杂, 周边问题的处理变得更加微妙, 和平发展的道路更加曲折。

5、海峡两岸发展稳中有进, 美国竭力阻挠中国和平统一

台湾国民党上台执政后, 台独势力得到遏制, 两岸关系得到改善,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增大。在过去一年里, 海峡两岸交流与发展大步前进, 分别举行了三次“陈江会”, 签订了“三通”协议, 开展了两岸民间最大的交流活动—海峡论坛;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 大陆给了台湾方面雪中送炭式的协助, 对于稳定台海局势, 推动其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两岸和平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岛内台独势力两岸缓和发展反对声浪不时传出;美国一直以来既不想两岸发生武装冲突, 把自身牵扯进来, 但又不希望两岸走的太近, 看到两岸关系迅速改善, 美国深怕影响其在西太平洋的利益, 总是要制造各种事端前来阻挠, 其国会不顾中国方面的抗议, 通过了重申《与台湾关系法》的承诺、支持台湾民主的议案, 保证为确保台湾安全将“毫不动摇地履行承诺”, 美国政府则批准对台军售。总之, 处理台湾问题涉及军事、外交、内政、经济、政治各个方面, 极其复杂而且影响深远, 处理不好很可能把中国拖入战争漩涡, 导致中美直接的军事对抗, 另一方面, 还可能影响各种分离主义势力对中国国内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构成麻烦。和平统一是对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发展的最大考验。

三、面对严峻挑战中国应采取的对策思考

综上所述,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并不平坦, 中国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出国人数不断增多, 中国的海外利益不断延伸, 但是中国的军事实力却不足以有效维护中国公民人身及财产的安全;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面临一些问题和威胁, 南海岛礁不断被侵蚀, 边界纠纷困扰中国长期得不到解决, 中国缺乏行之有效的外交手段;中国国内存在着台独、藏独、疆独等分裂势力, 国际上存在着“中国威胁论”等论调, 中国和平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和谐环境。为此, 中国应为和平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策略。首先, 对内要实现国防现代化, 建立强大的国防威慑力量, 使强权国家承担不起用战争手段遏制中国发展的代价, 对外加强与第三国的军事合作关系, 争取更多国家不支持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 从而约束美国的军事决心。近来中法关系的发展促使法国推动欧盟解除对中国武器禁运, 这就有利于避免美国以战争手段遏制中国崛起[4]。同时, 震慑台独分裂势力, 使其不敢铤而走险走上分裂国家的绝路。中国发展国防力量不是为了战争, 而是为了制止战争, 是为了和平;其次, 不断创新外交手段, 展现维护和平发展无畏勇气。中国坚持按照国际法原则办事, 坚持以对话和协商的方式处理与其他国家的问题和现实分歧, 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应始终以默许的态度任由他人剥夺自己的利益, 并不意味着要一味地息事宁人, 一味的抗议和谴责, 相反, 要强化“亮剑”意识, 在与国际敌对势力做斗争时应充分展示自己的气势和胆量, 拿出坚决而有力的实际行动, 以实力为后盾与敌分庭抗衡, 据理力争, 以无畏的勇气震慑敌对势力的挑衅;最后, 充分运用外交软实力, 构建和谐和平发展环境。在外交活动中积极开展文化外交, 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了解, 增强差异性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增强国家软实力;进一步加强军事外交, 让中国军队更多地与各国同行接触, 向世界展示和平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 同样也向世界传递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播撒友谊、文明现代的负责任大国的信息, 这样不但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 而且促使中国安全环境得到大大改善。简言之, 就是要在外交实践中软硬兼施, 文武并用, 软硬两手都要用, 两手都要硬, 把两者巧妙结合成为巧实力, 保证中国的和平发展顺利实施。

摘要:和平发展是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和平发展进程受到来自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压力, 作为崛起中的发展中国家, 如何应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困境, 如何把面临的各种挑战转化为发展机遇, 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和平发展,挑战,对策

参考文献

[1]吕鸿、任毓骏、王如君.共同谱写中美关系新篇章[N].人民日报, 2003-12-11, 第3版

[2]西方欲借新疆西藏问题遏阻中国崛起[N].参考消息, 2009-7-29

中国低碳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 篇3

第一,中国低碳发展面临技术水平、经济结构、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国际贸易与资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一是人口数量继续增长。当前和今后的15年,中国人口将以每年800万~1000万的速度增长。二是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即使我国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每年新增1400万左右,到2035年,我国人口城镇化水平将近68%。人口城市化所带来的消费方式转变和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未来几十年中都将给中国城市低碳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三是居民生活质量与碳消费水平提高。2010年,我国人均生活消费CO₂排放水平为0.73吨,仍处于较低水平。但是,即使采用比较严格的节能减排措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仍然会增加。四是能源密集工业比重居高不下。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工业的发展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2010年我国万元GDP的能耗高达1.1吨标准煤,万元GDP的CO₂排放强度为2.1吨。五是处于国际产业与贸易分工低端,进口的主要是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而出口的主要是能源密集附加值低的制造业产品。六是资源环境的约束。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能源结构调整难度大,在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将比其他国家受到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压力,付出更高的代价。七是能源利用效率不高。2008年我国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为71.6%,比1995年只提高0.5个百分点。火电、炼钢、水泥制造、合成氨与乙烯等高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我国整体上与日本等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2006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分别是美国的4倍和日本的8倍。

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了20%。尽管如此,我国单位GDP能耗与美国和日本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第二,全球有限的碳预算空间会迫使中国在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之前就过多地承担碳减排等国际义务。

中国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之间,呈现出一个指数型耦合相关关系, 见图1。三条曲线处于高度重合或平行状态。1953年到2009年期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经济总量,分别增长了56倍和72倍,相应地,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增加了55倍。

虽然近年来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水平处于迅速改善状态,能源结构也变得越来越低碳,但由于人口增长与人均GDP的增长等因素的作用,在2045年以前,如果没有显著的技术变革与结构转型作支撑,能源消费总量一直保持增长。由此导致我国碳排放总量在2045年以前也一直处于增长状态。2006年, 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为4.05吨。2010年,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为5.09吨。自2007年起,我国排放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10年到2030年之间,是我国CO₂排放快速增长阶段,而且这一阶段的时间较长。按照BAU情景预测,2035年到2045年期间,我国CO₂排放达到峰值,徘徊在130亿吨左右,是目前的2倍;到2045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达到8.98吨,接近9吨。

按2005年世界人口平均确定的碳预算标准,1900~2050年期间,每人每年约为2.33吨CO₂。在“G8+5”经济体中,仅有巴西和印度始终处在这一标准以下,中国自1993年起超过了这一标准。这就是说,目前,我国碳排放预算空间,尽管有大量的历史盈余额度,但现状和未来处于相对亏欠状态。

从图2可知,2008年大陆30个省市区人均CO₂排放均高于2.33吨,一些省区已经超过人均10吨,接近或超过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水平。

1850~2005年期间,中国化石能源燃烧温室气体累积排放只有71.3吨CO₂/人,而同期全世界为173.7吨CO₂/人,中国要达到世界人均水平,尚有人均102.4吨的历史累积排放空间。2006年~2010年,按人均,我国已经消耗了24.3吨历史累积排放空间,留给未来的,只有78.1吨了。如果我国未来能源利用温室气体排放严格控制在年人均5吨水平,这78.1吨剩余历史累积排放空间,在2025年就几乎消耗殆尽。事实上,2011~2025年期间,我国能源利用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年人均5吨水平是不可能的。按照表2中预测数据,这期间,我国人均碳排放年均增长0.115吨,这就是说,2023年我国历史累积碳预算空间就可能处于绝对亏损或负债状态。

为满足全球2摄氏度温升目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已经形成绝对约束。在总量与人均水平上,这种被世界“关注”的排放地位,可能迫使我国承担相应的碳减排国际义务。这必然会影响国内民生问题的解决。

第三,中国大部分城市的碳生产力水平较低,碳排放强度偏高,节能减排任务重,要将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到2005年的40%~45%以下,十分困难。

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碳排放与碳减排的重要主体。我国城市向低碳转型面临碳生产力水平较低、碳排放强度偏高、节能减排任务重等问题。

2008年,我国110个城市的碳生产力水平明显偏低,以每排放一吨CO₂所能产出的GDP来衡量,78%的城市低于0.5万元。按7元人民币折换为1美元计算,只有0.07万美元。按1美元等于6元人民币计算,也只有0.083万美元。这就是说,2008年中国110个城市的78%,其碳生产力水平低于830美元或700美元。

这个水平只比2009年印度的水平高一点,大致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只有法国的20%左右。如果这些城市的碳生产力要达世界平均水平,则其排放强度要减少一半。由此可见,我国各城市CO₂减排压力之大。

2008年,我国万元GDP的CO₂排放在6吨以上的城市有石嘴山、临汾、攀枝花、本溪、西宁、长治和抚顺。这些城市的突出特点是能源密集,单位GDP的能耗高。其中,石嘴山GDP的能耗最高,万元GDP要消耗7.2吨标准煤,万元GDP的CO₂排放高达18.8吨,位居所考察的110个城市之首。

2008年,在考察与分析的110个城市中,有82.7%的城市其万元GDP的CO₂排放在5吨以下。其中,2~3吨为集中分布区,占110个城市的25.5%,万元GDP的CO₂排放在1吨以下的城市缺失,1.5吨以下的城市有深圳、台州、珠海、厦门、湛江、延安和汕头,四个特区城市凸现其中,而上海、北京等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的城市,因单位GDP能耗较高而无缘进入前列。只有张家界和湛江两市人均CO₂排放没有超过2.33吨。

就目前来看,中国的CO₂减排问题为全世界所瞩目。我国城市CO₂减排问题更为严峻。要将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指标,降到2005年的40%~45%以下,十分困难,而要将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降到世界平均水平,则更难。中国国家和城市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是相当严峻的。

注释:

1.《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

2.按汇率计算,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

3.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第16页,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年。

4.潘家华,陈迎,李晨曦:《碳预算方案的国际机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篇4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学习目标

1、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国际竞争的实质

二、重点、难点: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教学过程

1.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新世纪,国际局势变化

2、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机遇和挑战并存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3、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P74环球视点

立意:

使学生明确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作为国家的未来的主人,中学生必须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设三个问:

1.根据上述材料,你对当前国际竞争有什么认识?

2.我国应该怎样应对新世纪的国际竞争?

3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准备?

参考答案:

第一,世界格局的变化,各国目标的调整,形成了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新世纪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科技和经济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我国要应对新世纪的国际竞争,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第三.作为中学生,必须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再创中华民族的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结。

冷战后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篇5

摘要:冷战后,世界全球化速度加快,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际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依然是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台湾问题尚不明朗;南海问题亟待解决;美国依靠世界霸主的地位依然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造就了新的国际格局;支撑中国经济30多年快速增长的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大国与新兴经济体经济权重此消彼长„„对于中国而言,这些新变化、新格局意味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关键词:和平、发展、合作、勇于面对

正文:

一、当今世界发展形势

为了更好地把握我国政治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首先要分析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形势,在充分把握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形势前提下再分析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好地发展我们的国家。

政治形式,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金融危机剧烈动荡后的缓慢复苏之中,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新的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因为这场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发生改变和逆转。

1、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使我们更加容易改善我国 的国际形象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1世纪头8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台阶,2008年GDP达到 4.4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今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增长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

2、中国在国际问题上的话语权将加强。美在伊战后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受损,其秘密监狱、虐待战俘等行径使美国“民主、自由、法治、人权”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国际地位和声誉下降。国际金融危机又使其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受到冲击。俄罗斯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欧盟一体化进程放慢,日本经济发展面临新困难印度、巴西等发展中新兴大国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增大。然而此次金融危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而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相结合。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使得中国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左右,使决策倾向富人;即便是照顾弱势群体、穷人的政策,也会被不断侵蚀。

2、国内民族分裂势力的挑战。如今台独、疆独、藏独行情不断看涨往往得益于西方坚挺,挑拨离间若干族群与汉人之间关系,鼓动策划分离势力对抗中央主权管辖这一努力自然从未停止过。普通西方人士对台湾,尤其是新疆、西藏的背景了解极为有限,但多少年来西方政府几乎不约而同地通过各种方式对主流社会持续宣传。

3、中国周边国际环境不稳定因素增多。首先,朝鲜半岛风云突变,对东北亚安全形势影响甚大,也是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最大的变数。其次,海上安全问题愈益凸现,东海和南海争端同时爆发,中国的海上领土和海洋权益面临重大挑战。今年以来,围绕钓鱼岛和南沙群岛争端以及海上划界问题,中日之间以及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之间,产生了严重纷争。第三,中印关系虽已正常化,但并未建立相互信任,悬而未决的领土争端始终是不确定因素,加之印巴纷争尚未根本消除,中国西南边陲不可掉以轻心。

4、中国在核心科技方面应当加强。中国各个产业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惊人的相似,产品的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基本都依靠进口。随着科技全球化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创新成为发展中国家寻求突破和跨越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发达国家普遍改变了长期对科技发展的不干预政策,

参考文献:1、2、3、张术环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辽阳:《冷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国家利益》

周美娟,申文杰:《论冷战后中国对欧盟开展文化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论文 篇6

中国的入世已成为现实,WTO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加入WTO这一全球性贸易组织,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可加快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的进程,也为我国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提供了好的机会。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不例外。由于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长远来看,中国的会计最终要融入世界会计的发展轨道。

一、对我国会计准则的挑战

我国已加入WTO,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资本市场的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国际结算业务的增加,外国公司和外国会计师事务所将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同时,我国企业也要走出国门,到世界资本市场融资,所有这些,都要求我国的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与披露等方面符合国际会计惯例。也就是我国会计准则应该是国际化的,只有这样,才能对会计信息进行合理的比较。国际会计准则源于人们将各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思想与行为,并且是在发达国家现有的会计准则基础上提炼、总结出一些会计规范,虽然,目前没有被世界上所有国家采用,但将它作为一种“国际化的商业语言”进行推广,应该比其它选择更为有利和合理。

现在我国的经济与欧美国家相比还相对落后,我们正处在朝气蓬勃向前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迫以切要求我们多方面的管理与国际惯例的协调一致,包括会计管理。我国的会计准则虽然起步较晚,但立足于国际会计准则相对较为成熟阶段,我们的做法应该尽可能的解放思想,大胆地吸收国际会计思想,充分地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发达国家会计准则历史悠久,他们为建立健全会计准则体系付出过许多代价。国际会计准则又是在发达国家会计准则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际会计准则一定有它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中,在不损失我国经济利益的基本前提下,充分借鉴国际会计惯例,使得“洋为中用”,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从我国发布实施的13个具体会计准则来看,每个准则都是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之上,基于这一原则而制定的,尽管这些准则的结果与国际会计准则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准则制定的过程始终贯彻着国际化的精神,出现一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受中国现实环境所限。比如,市场环境还不够成熟,企业还没有锻造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还比较薄弱,外部监督机制等待完善,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综上所述,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应该尽量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实质上取得协调,只要这样才能保证其在我国国际经济贸易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我国会计的挑战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全面冲击着传统的经济秩序。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正在不断地创新,加入WTO,我国将实现彻底的政企分离,企业将真正成为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主体,并构成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正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自己,以充分地发挥信息化方式的“低物耗成本”的优势,网络上出现了一种新的企业――虚拟企业。电子商务正在崛起,越来越多系列化、系统化的工具,如电子收款机、电子货币、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电子公共系统、条行码等在经济交易中被采用了,在会计工作中计算机等电子设备也得到了普及。电子商务给企业带来了无比广阔的市场和无限的商机,它是“信息高速公路”上开展的新兴产业,将在整个世界经济贸易中异军突起。电子商务是指交易双方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商品或劳务的交易,使得交易涉及的当事人各方借助于电子方式进行联系,无需依靠传统的纸面文件,单据传递,从而完成整个交易过程。这种交易方式具有全球性、快捷性、直接性、经济性的特点,电子商务是未来国际贸易的“通行证”,电子商务使地理界线被打破,大型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更为便捷,集团公司的异地管理更加方便,母公司财务管理可以利用电算化财务软件解读子公司的报表系统,账务系统及分析系统等会计资源。而且,由于整个集团范围调度资金只是一瞬间的事,将极大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暂时闲置的资金能找到用武之地,这种财务管理的一体化又反过来刺激了企业的集团化进程。

在非电子商务条件下,我国会计主要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财务会计是由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程序组成,以公认的会计准则为规范,形成一套比较严密的、比较固定的方法体系。但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企业组织形式、交易方式、经营空间及范围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加上电子商务正处于在一个初级发展阶段,相关法规建设还不完善,交易双方容易产生经济纠纷,为了保证电子商务活动在合理、合法的环境下进行,诉讼会计的出台已成为当务之急。加上电子商务所有的交易活动都是在网上完成的,网上的袭击,将会给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不利,加上我国现有的财务软件防病毒能力较弱,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安全性,降低非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因此,网络会计和安全会计将会成为会计学科中新的一族,所以,我国要尽快地制定一系列与电子商务相关的会计准则,以满足现代信息社会和现代管理对会计的要求,适应企业在新形势下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三、对传统会计假设的挑战

1.对会计主体的`挑战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必须具备有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源,有独立的生产经济活动的空间。但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要拥有一台服务器,即可在网上开设网站,进行电子商务交易,不需要经营所和经济资源,这就使传统的会计主体理论受到严峻的挑战。

传统的会计主体概念突出了会计信息提供对象的特定性和单一性,是一种信息的单用户观,伴随着跨国公司的不断壮大,区域间以及全球化的频繁合作,企业之间的联系变得更简捷和紧密,更多的企业表现出不是单用户关系,而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网络”关系。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业务往来已突破地域界线,企业组织之间的界限变得十分模糊,战略联盟和虚拟公司的出现,导致会计主体假设这一重要理论显得变幻莫测,它应面对“虚与实”两个空间,即传统的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和虚拟公司媒体空间。那么,如何正确计算虚拟公司的各会计要素,如何改革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以适应虚拟公司的实际需要等问题正等待人们去研究和解决。虚拟公司不是法律上的实体,不具备法人地位,更重要的是虚拟公司使企业的空间范围能够根据迅速变化的市场,灵活的重构和分合,从而使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其外延难以确定。很显然,实体的概念不能为这种虚拟的企业会计核算提供基本的支持。

2.持续经营的假设也受到挑战

现行会计是假设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是按照既定的目标,不断地经营下去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必要建立会计计量和确认的原则。从企业外部环境看,市场需求的变化更为频繁和多样,市场竞争必然越来越激烈,激烈的竞争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导致企业拆分离合更加频繁,资产重组或剥离,甚至破产将变得愈加频繁。这就意味着按传统的假设已经难以判断一个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从企业自身组织形式看,虚拟公司的存续不是以时间为条件的,而是以经济业务活动为条件的。经营活动呈现出“临时性”、“暂短性”的特点,经济业务活动一旦结束就告解体,也就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一个网址即代表一个企业,无论是“虚拟企业”还是“实体企业”,只有通过网址才能在网上进行国内外经营活动。由于网址、网站可以经常变动,商务内容也可以随时变换,甚至可以随时退出或关闭网上公司虚拟企业。这样持续经营被一次性交易打破,使持续经营的假设自然受到冲击。

3.货币计量假设面临的挑战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国际公司的资本流动加速了,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实现,加剧了货币风险,动摇了币值不变的假设。而且由于电子货币的出现,又强化了记帐本位币假设,使得货币成为观念产物,这样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货币计量假设。

四、对我国会计人员素质的挑战

加入了WTO,会计人员面对不仅是国内业务,而且要大力开拓国外业务。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对国际会计、审计知识及国际上的会计管理观念、方法有更敏税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并加以吸收和利用。所以,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是搞好会计工作的核心。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和掌握扎实的会计基本专业知识,而且要吸收一切先进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不仅要掌握会计业务知识,还要熟悉相关生产知识。同时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努力学习新知识,培养创造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接受后续教育,成为国际型、复合型的会计人才。

五、对我国会计教育体制的挑战

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存在许多与加入WTO要求不相适应的弊端,会计教育观念落后,教育目标缺乏合理定位,教育方法手段单一,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程度较低。在高校教育中对传统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应进行调整,增加教学案例和实验环节,改革会计课程设置,实行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控制能力。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论文 篇7

随着科技发展一日千里, 各种新兴媒体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互联网的兴起, 改变了我们的时代和我们的生活方式, 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的格局。同时,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手机的普及, 手机报、移动新媒体平台应运而生。我们真正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试图分析当今传统报业面临的来自新媒体的挑战, 并探索发展对策。

一、报业面临新媒体的严峻挑战。

中国报业虽然才刚刚起步, 但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尤其是来自新媒体的挑战。如今, 新媒体迅速兴起发展, 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剧增, 互联网如今成了传统报纸生存发展的巨大威胁。

(一) 网络媒体吸引大量年轻受众, 报纸读者群年龄结构逐渐趋于老龄化

与无线广播和电视相比, 报纸的文字信息比广播、电视的声音、图象更详尽, 更深入, 也更易于保存。而与互联网相比, 报纸的这些优势便不那么明显了。互联网是迄今为止所有传媒的表现形式与优点的集大成者:它有广播的便捷, 是电视的画面与声音的有机合成, 它有报纸的详尽、深入和可保存的优势。从本质上来说, 互联网和报纸都是传播信息的媒介, 但互联网在技术手段上优于报纸, 能为读者提供更便捷、更有互动性和更低成本的服务。

报业的发展有着失去年轻读者的倾向。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针对北京市场进行的调查显示, 北京综合性报纸读者的平均年龄已超过41岁, 35岁以下的年轻读者由过去的经常阅读报纸转变为现在几乎不读报纸的比例为11.6%。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年轻人已习惯于从互联网上获取新闻及相关信息。报纸读者老龄化的危害, 可以说严重影响了报纸的的发行量和报纸的可持续发展。

(二) 报纸的广告分额减少, 报纸发行数量下降

我国的报纸行业在过去一直被称为“暴利行业”, 然而卓越新闻项目2009年3月15日的第六次年度报告——《新闻媒介现状报告》 (State of the News Media Report) 揭示了近年来传媒业就业岗位大规模减少、广告收入急剧下降以及利润空间大幅度萎缩等一系列问题。报纸广告收益的下降, 是导致报业失业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如今, 国内的报纸走向了市场化, 报纸的生存也主要依靠广告收入而非发行收入。广告收入对于报纸的生存非常重要, 甚至可以说是报纸的“血液”。然而, 目前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倾向于减少在平面媒体、直邮等传统广告渠道方面的投资, 而增加对网络广告的投资。新浪、网易、搜狐三大门户网站广告收入呈现持续性的增长。广告份额减少, 直接影响了报纸的竞争实力, 从而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难以立足, 发行量持续下降, 而随着发行量的下降, 广告商向报纸投放的广告数量和费用又会同步减少, 造成恶性循环。

二、传统报业的发展对策

面对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发展及其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传统媒体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探索自身的发展战略。在充分发挥纸质媒体竞争力的前提下, 利用新媒体作为新的传播渠道, 整合资源、取长补短, 找到新的平衡点和发展之路。

(一) 报网结合, 办数字化报纸。

新闻网站、数字报纸等针对的群体主要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 这一群体的读者不大喜欢看传统的报纸媒体, 而更习惯于上网浏览新闻。报网结合, 刚好可以覆盖这一细分读者群, 从而扩大自身的受众群体, 增加广告收入。另外, 在网站上刊登重要新闻, 可以增加报刊的知名度。网站能够通过搜索引擎、链接、站名广告、独家新闻等多种方式, 吸引读者登陆网站。报纸网址也可以通过户外广告、海报等做宣传, 指引读者访问。网站还可以作为报刊订阅、专刊和过期刊物销售的新渠道。形成一个拥有论坛、调查问卷、民意测验的报纸网站, 能将报纸与读者联系起来, 通过这种互动方式把读者回应、素材、信件等反馈给报纸主编, 同时提高印刷版读者的忠实度和参与度。

国内许多报社正努力拓宽这一领域。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它与浙江在线新闻网站于2006年2月20日正式推出全国首家数字报。在网站的网页上可以清晰的阅读报纸版面上的文字和图片, 并且可以将见诸报端的新闻转化成语音收听, 将声音、画面、文字合为一体。

(二) 与手机媒体合作。

进入21世纪以来, 手机逐渐普及, 随着3G技术的推出, 手机报纸将迅速从彩信模式过渡到3G模式, 手机多媒体的特性逐渐突出, 发展日趋完善。这就为报纸利用手机平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自2004年7月18日, 全国第一家手机报纸《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开通后, 各大报业集团纷纷推出手机报, 争夺市场先机。《广州日报》等报纸更是推出了手机多媒体报纸, 通过无线下载后, 用户可以阅读到一份图、文、声结合的多媒体版的报纸。手机报突破了报纸传统的图片、文字表现形式, 代之以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动漫等多媒体表现形式, 整合了多媒体资源, 极大地增强了吸引力。另外, 用户在手机上浏览新闻之余, 还可以在互动版块对当天新闻发表评论, 提供新闻线索, 或查看其他读者的评论。这就突破了传统媒体单向定时发布信息的模式, 做到随时随地与读者进行互动, 随时发布最新消息。手机媒体外形小巧轻便, 也更容易携带, 尤其受到平时工作繁忙而没有时间翻看报纸的广大白领的喜爱。另外, 手机媒体的形式也极大地提高了用户的参与度, 进而激发了用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 内容为王, 加强报纸深度报道, 提高公信力。

作为内容为王的产业, 内容资源优势直接关系到主动权。传统报纸产业的根本优势在于内容。报纸在本地新闻和深度报道上的优势, 至今是网络所无法企及的。为此, 世界报纸协会理事长鲍尔曾说:“如果报纸真的会消失的话——这一点在可预见的未来是不可能的——很明显谁将向网络媒体提供丰富的内容。”现阶段,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在尚未取得新闻采集资格的条件下, 只有靠转载和引用传统媒体的新闻, 重要的原创新闻并不多见, 报业的内容更具公信力和权威性。据不完全统计, 网络媒体80%的新闻内容取自传统媒体, 并且很大一部分都来源于传统的报纸媒体。

要想办成一张报道深入, 公信力高的报纸, 就要坚持自身较为严格的管理、审查办法, 要重视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此赢得广大读者的信任。另外, 报纸要发挥自身采编优势, 对新闻事件或人物进行独家的“权威采访”或“深度报道”, 对新闻事实发表独特的见解或作详尽的诠释, 满足读者的需要, 解疑释惑, 逐步形成自己发布新闻的权威性。

(四) 调整自身经营管理, 拓宽渠道, 多元发展。

报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相关研究表明, 报纸广告与GDP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宏观经济的下滑, 必然对报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 报纸行业应该调整自身经营管理, 积极应对挑战。

报纸行业的产业格局可以尝试“以报为主, 多元发展”的方针, 实行跨行业经营, 发展资本经营、高新技术、房地产等重点多元产业, 有效地分散主业经营过度集中的风险, 壮大文化产业。传媒集团以生产内容产品为主, 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革新内容产品优化报刊结构, 调整产品定位。报业可以改造价格结构, 促进多样化的收入来源。报业集团 (报社) 目前大多是仅仅作为信息发布的平台提供信息, 还可以尝试提高服务的附加值, 为读者和广告客户提供高效的服务。比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已经形成了以经营媒体为核心的报业发展产业布局, 同时还创办投资公司, 多元发展。广告、发行、印刷支持互动的报纸产业链逐步发展成熟, 进而向资本经营、房地产、高新技术三大重点领域进军, 为主业经营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另外, 报社应该大力投资紧缺人才, 积极吸纳信息收集、IT、营销和管理方面的一流人才, 对报业人才结构再次进行革命性的重构, 以更好的进行经营管理。

三、结语

在数字化时代,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和挑战, 报纸行业遇到了发展的“寒冬”, 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优势可言。从某种意义上说, 新媒体的冲击带给传统纸质媒体的不仅仅是挑战或灭亡, 更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和改革的机遇。只要正视新媒体的发展, 广泛吸收新媒体的优点, 不断发挥自己的长处, 取长补短, 多元发展, 报纸媒体就能够顺利“过冬”, 在信息时代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正所谓, “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迈耶, 张卫平译, 《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 新华出版社, 2007.9

[2]赵志立, 《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21世纪的网络传媒》,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6

[3]郭立群、李建新, 《新旧媒体博弈:择善而学相促而进》, 新华网, 2008.9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论文 篇8

迈克尔·奥沙利文,剑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研究员,曾担任英国驻香港总领事馆领事、剑桥英联邦信托基金与剑桥海外信托基金会主任、中国欧盟商会秘书长,2013年4月被任命为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Cambridge International Examinations)执行总裁。梁洵安,领科教育集团董事长,长期从事国际教育交流工作,曾担任深圳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深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督学等职务。2003年,梁洵安在中国率先与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合作引进国际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课程(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IGCSE)和A-Level课程体系,2012年获得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

一、广为认可的A-Level成绩

助力中国学生升入世界顶尖名校

《世界教育信息》:2003年,时任深圳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的梁洵安先生与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合作,率先将A-Level课程体系引进中国内地。作为A-Level课程的提供方和实施方,两位认为相比于其他国际课程,A-Level课程的优势何在?在中国的发展如何?

奥沙利文:A-Level课程与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课程(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GCSE)不只是被英国认可,其严谨的学术体系、高质量的教学要求、合理的评价体系,使得全球160多个国家的1万多所学校都在使用该课程。同时,该课程体系获得了全球大学的广泛认可,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的大学都认可A-Level成绩。除了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和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CT)之外,美国统一申请系统(Common Application)也认可A-Level成绩。国际学生可以将A-Level成绩作为学术成绩申请大学。A-Level课程遍布各大洲,覆盖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的国家,并深入其公立和私立学校。

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作为A-Level课程教育体系的六大组织管理机构之一,负责A-Level课程开发、考试管理和证书颁发。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也是全球为5~19岁青少年提供国际课程的最大机构,是剑桥大学考试局(Cambridge Assessment)的下设机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持久的学习热情,使其为人生做好准备。150多年以来,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坚持为各国年轻人提供支持,帮助他们实现目标。

2014年,印度的一所学校获得授权,成为全球第1万所A-Level国际课程授权学校。中国内地有200多所学校开设了剑桥国际小学、国际初中及国际高中课程。

梁洵安:我引进国际课程的初衷始于2003年,当时任深圳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我发现许多家长将孩子送出国读高中,不但成本较高,而且学生年龄太小,身心发展尚不能完全适应留学生活。所以,我开始考虑能否将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引入中国。领科教育集团通过综合比较国际课程体系之后,发现A-Level课程更加适合中国的高中生,于是就引进了IGCSE和A-Level课程。2003年,经深圳市教育局批准,深圳教育国际交流学院成立,2011年9月更名为深圳国际交流学院。

A-Level课程学制为两年,学生第一年必须修4门课,第二年可以从4门课中选择自己擅长的3门课。A-Level课程丰富,共有66门课,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与优势,选择与自己未来选报的大学专业相关的课程。中国学生的数理化基础一般比国外学生好,数学尤其突出,可以选择两门A-Level数学课程,比较容易能够考到A,在物理、化学两门课程中也比较容易得到高分。通过学习A-Level课程,中国学生通常可以申请到英国的一流大学,有些甚至能够进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顶尖名校。

领科教育集团从2003年开始推出IGCSE和A-Level课程,成为中国内地第一所采用剑桥课程的学校,到目前为止,已培养了110多名毕业生,进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顶尖名校。2012年,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向我颁发了“杰出贡献奖”。

二、A-Level课程在中国的发展

和面临的挑战

《世界教育信息》:A-Level课程在推广中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国学生和家长对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同时也面临课程压缩、学生应试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您怎么看待A-Level课程在中国遇到的问题?

奥沙利文:A-Level课程在中国发展迅速,目前已有5万名学生参加了该课程。最近,我在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的官方网站写了一篇名为《为中国孩子而教》(Educating Chinas Children)的文章。30多年前,中国的私立学校很少,只有少量为外国学生提供教育的国际学校。中国的普通高中国际部开设的课程主要针对中产阶级,这些项目具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公立学校比私立学校有更悠久的历史和更大的名气。

然而,公立学校的国际部亦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家长对公立学校国际部期望很高,给国际部造成了很大压力。为了避免学校声誉受损,学校会向国际部倾斜优质教育资源,进而影响了普通班的教学质量,而家长则更会为孩子争取公立学校国际部的有限名额。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完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所需的课程,同时满足家长的期望。中国地方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也在寻找既能提高公立学校教育质量,又能为有需要的学生和家长提供更多国际课程选择的平衡点。

作为较早进入中国的国际课程,A-Level致力于为中国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虽然A-Level课程最近在进行相应的改革,但是A-Level考试成绩将继续成为英国大学录取学生的主要依据。近期的改革不会对全球各地参加A-Level考试的学生产生影响。我们希望与中国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合作,使A-Level课程更符合中国的价值观,更加重视中国文化,满足中国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梁洵安:从2003年首次引进A-Level课程至今,中国已有300多所提供A-Level国际课程的学校。A-Level的教育理念是要求学生深入掌握知识,具备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与他人协作能力。学生掌握这些技能不仅是为了进入大学,还能够为将来更好地工作和生活作铺垫。长期以来,剑桥国大学际考试委员会设计的课程和考试能够帮助学生发展其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技能。

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领科教育集团在引进A-Level课程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也是现在中国国际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应试教育的思维开展教学活动,普遍不重视体育、艺术和人文学科。为了以最低的成本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多数开设国际课程的学校往往只开设中国学生擅长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而且在课程实施中多采用应试教育思维,违背了A-Level课程理念,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学校教学以升学为导向,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国际课程学校在招生的时候往往以升学率为导向,缺乏对毕业生进入大学后适应情况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在选择课程和申报学校时更多地考虑如何能被名校录取,而不是从自身兴趣出发。这就导致部分留学生进入大学后难以适应所选课程和教学模式,无法融入当地文化。通过多次与毕业生家长座谈,我们发现,许多毕业生进入大学后表现优异,也有部分学生难以适应海外生活,其原因是我们在起步的时候有些急功近利,以市场为导向,片面追求升学率,将国际课程办成了“洋高考”,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第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中国A-Level国际课程的教材都是引进的原版英文书籍,教师多为外教且是全英文授课,考试试卷也是全英文命题。虽然A-Level有一门中文课程,但是难度较低,导致学生在高中阶段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

领科教育集团已经深刻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办学理念也在从“培养学生上什么样的大学”向“培养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转变,确立了“学生第一、教师为本、专业精神、团队合作、合而不同”的核心价值观,致力于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强健体魄”的人才。为达到此目标,领科教育集团近几年也在进行改革。以领科教育集团上海校区为例,首先,为摆脱单纯的以升学为导向的培养模式,领科教育集团已开设25门课程,是目前国内开设课程较多的剑桥课程学校。这些课程涵盖科学、人文、艺术素养、体育等多个领域,学生可以在低年级阶段涉猎多门学科,发展多方面兴趣。我们也将中文、体育等课程列入了学生的必修课。其次,我们成立了6个研究性学习小组,由6位经验丰富的博士为学习小组提供指导,同时配备了完善的教学设施。在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热情和精神,使其学会对现实问题进行反思和质疑,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最后,领科教育集团组建了模拟联合国、传媒社、商业竞赛社、支教社等20多个学生社团,丰富的社团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提升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

愿与中国共同开发特色课程

《世界教育信息》:A-Level课程有着悠久的历史,覆盖了全球160多个国家的1万多所学校。中国学生是学习A-Level课程的最大群体之一,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是否计划在A-Level课程体系中融入更多的中国元素?

梁洵安:前面提到,A-Level课程体系中缺乏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使得我们的学生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通过10多年的办学实践与探索,我们的办学方向日益明确,即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国际化领军人才。因此,我们正在不断地与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的相关专家沟通,希望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开设具有中国元素,能够让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文化等有深入了解的课程。在这方面,新加坡政府与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合作开发的符合新加坡价值观的新A-Level课程体系是比较成功的案例。该体系融合了东西方教育文化的精髓,既发挥了A-Level课程的传统优势,又融合了新加坡教育的基本价值观。例如,新A-Level课程体系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责任感的人,这也是新加坡基础教育的目标;开设了中国历史、中国通识(英文)、中国通识(中文)、中国语言和文学等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程。

奥沙利文:新加坡的新A-Level课程体系是我们与新加坡政府合作的关于A-Level课程本土化改革的比较成功的案例。2006年,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与新加坡教育部合作,共同开发了新加坡的新A-Level课程。该方案注重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向学生开放更宽的知识领域,提供更多的选择,谋求学生学术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新加坡的新A-Level课程体系批判性地继承了A-Level课程较强的学术能力、严谨的教学和考试体系的优势,融入了更多的东方教育理念。同时,此次改革考虑到了21世纪人才所需要的能力,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中国是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在全球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和而不同”。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愿意与中国合作,做一些本土化的改革,共同开发中国文化课程,形成一套符合中国价值观的、融合东西方教育文化精髓的新A-Level课程,为中国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怀的国际化领军人才。

上一篇:嘉祥县中医院创建文明城市实施方案下一篇:隔岸观火的历史典故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