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观火的历史典故内容

2024-10-06

隔岸观火的历史典故内容(精选10篇)

隔岸观火的历史典故内容 篇1

东汉末年,袁绍兵败身亡,几个儿子为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曹操决定击败袁氏兄弟。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桓,曹操向乌桓进兵,击败乌桓,袁氏兄弟又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营诸将向曹操进言,要一鼓作气,平复辽东,捉拿二袁。曹操哈哈大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师,转回许昌,静观辽东局势。

公孙康听说二袁归降,心有疑虑。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夺取辽东的野心,现在二袁兵败,如丧家之犬,无处存身,投奔辽东实为迫不得已。公孙康如收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但他又考虑,如果曹操进攻辽东,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操。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兵,召见二袁,一举擒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俱怕袁氏吞并他,二袁上门,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会促成他们合力抗拒。我们退兵,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看看结果,果然不出我料!”

隔岸观火造句 篇2

2. 此外,任意进行救援使私有资本由于担心被削减或剥夺都只能隔岸观火。

3. 合法那集体被抢劫时,他们却站在那儿隔岸观火。

4. 然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永远都不能忍耐国家保险受到要挟,或者在人民被杀的时候隔岸观火。

5. 许多政治明星人物都决定独善其身,隔岸观火。

6. 有的人,在你辛苦收获的时候,他隔岸观火,不肯洒下一滴汗水,而当你播种的时候,他却毫无愧色地以各种理由来分享你的果实。

7. 但与其它所有国家一样,中国仍不得不紧张地隔岸观火。

8. 在这场战争中,有一个群体似乎是隔岸观火,自得自乐,它们就是漫画书店。

9. 中国可以隔岸观火:忽视金正日的滑稽表演,看韩国和日本争先恐后建设军备甚至自己也研发核武器。

10. 讽刺得很,在布什时代屡次抱怨美国行动过于激进的欧洲领导人,如今却在担心相反的问题美国隔岸观火,坐视问题恶化。

11. 迷局之中,隔岸观火,方为“上上之举”——

12. 每个人都有很多种模样,而你心里他的样子,不过是取决于他想给你看哪一张脸孔。谁人都是一座孤岛,他人不过都是隔岸观火罢了。

13. 青春犹如方糖,对吧?有棱角的,易碎的,荒唐的,甜蜜的.。这种甜蜜是要亲身用舌尖的热量才能融化,才能品尝,你总不能隔岸观火。

14. 在别人处于低谷的时候,如果我们无法做到“伸手支援”,那么至少要做到“隔岸观火”,但绝不能“落井下石”。

15. 我犹如隔岸观火,身在你们世界之外的世界。看你们喜形于色,而我无动于衷。

16. 我不要谁好心帮我,每个人就好像隔岸观火,看我犯错,其实我说,这都是我。

17. 你在隔岸观火,而我却无可奈何,你是我毕生都无法抵达的彼岸……

18. 那些自以为是的感同身受,其实多半是无关痛痒的隔岸观火。

19. 是福是祸,只有当事人明白。那怕亲如生母,只怕也是隔岸观火。

20. 这位国防部长要说的是,许多隔岸观火的人所发出的指责纯粹是无稽之谈。

21. 朋友有难,怎可隔岸观火,置之不理呢?

22. 而英国人只是在隔岸观火,听取灾情的报导。

23. 在此次变故中,最让我寒心的是多位好友隔岸观火,不肯伸出援手。

24. 他准备隔岸观火,让双方恶斗下去,好坐收渔翁之利。

25. 那些平日所谓的朋友,一知道我们有难,反倒个个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

26. 我让他们自己设法度过难关,其实是在训练他们处事能力,怎能说我是隔岸观火呢!

27. 我们绝不能抱隔岸观火的心态,以为恐怖袭击分子远在天边,要求美国在开火之前三思而行。

28. 但是时常被视为远离公众视线的有组织犯罪仍然可以高枕无忧,隔岸观火。

29. 要我见死不救、隔岸观火?我做不到!

30. 在商战中,不要轻易搅入别人的恩怨,而要隔岸观火。

31. 我笑而不语,隔岸观火。

32. 人家吵得天翻地覆,你却隔岸观火,死活不管,像话吗?

33. 在别人危难的时候;我们应挺身而出热情帮助;而不能隔岸观火无动于衷。

34. 当正义受到挑战是,挺身而出的英雄总是感到势单力薄、孤掌难鸣,而更令人心寒的是那些隔岸观火、袖手旁观的人的冷漠。

35. 人们已经乱做一团,他却在一旁隔岸观火。

36. 若不是身临其境,而是隔岸观火,对汶川地震的感受就不会如此强烈,如此真切!

37. 面对困难,我们纵然身临其境,也应该有隔岸观火的超然心态~~~

38. 他原是在隔岸观火呀!

39. 好激烈的战况,我只能隔岸观火了...

观火蓝刀烽有感 篇3

好不容易从寒假中挤出时间看了《火蓝刀锋》,结果我被感动的一塌糊涂,每次看的时候泪都吧嗒吧嗒地流,我被中国军人的顽强毅力深深打动。

这部电视剧讲的是:新兵到兽营训练,蒋小鱼,鲁炎,张冲因为某种原因被罚到了海训场。一次次实战演练,使他们长了见识。蒋小鱼的师傅柳小山为保护蒋小鱼壮烈牺牲。老兵柳小山一直守卫者祖国的大海,他在海边安了“家”。当他们“羽翼丰满”时,他们参加了马尔斯国际侦察兵大赛。老兵项羽放弃了自己去马尔斯的梦想,他把名额让给了新兵。最后蒋小鱼他们为掩护中国的二队满身负伤,蒋小鱼获得了“马尔斯勇士奖”。期间蒋小鱼的叔叔龙百川大队长在“303潜艇”的意外事件中牺牲,使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军人的无私无畏,为守护祖国的故事不惜一切的故事。

“军中之军,钢中之钢……”当一个军人就要坚强,做一个上级更是不容易的。蒋小鱼的师傅柳小山在临死前冲他竖起上面沾满鲜血的大拇指,意思是说你是最棒的,不要忘记你说过的话,师傅等着你把马尔斯国际侦察兵大赛的奖杯捧回来!我死后把我葬在海边,我要继续捍卫着祖国的大海!师傅为了徒弟,为了中国军人,为了祖国的把自己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他的这浩然正气必将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他们掉进了一个个教练亲手挖好的陷阱,却从中明白了致

胜的关键 ;他们经历了一次次磨难却明白了一定要坚强;他们靠着团队合作的默契,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这就是中国军人,他们如同石缝中的小草,他们是中国军人的骄傲!

在海训场,他们认真训练,兄弟之间的豪情挥洒在他们身边。他们到了马尔斯,蒋小鱼想到了师傅柳小山、龙百川大队长,他们要为国争光。然而,项羽也是痛苦的吧!他放弃自己的梦想,看着别人去参加比赛,当然也很难过,但他自己不后悔,这就是中国军人,或许他们很不起眼,可他们是打不倒的勇士!他们会以满腔的热血接受等着他们一个又一个全新的挑战!

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内容 篇4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思想家不能正确地说明个人在 历史上的作用。唯意志论者认为,历史是由帝王将相和英雄人物随心所欲地创造的;宿命论者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不可知的命运注定的,任何个人改变现实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前者无条件地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后者完全否定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由于各个个人的意志由各自特殊的生活条件所决定,因而这些个人的意志和意向往往相互交错,甚至相互冲突。在生产关系体系中处于相同地位、从而利益基本一致的人们,一般具有共同的意志和意向。他们或者反映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要求,或者反映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腐朽生产关系的要求。无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融合为一个总的合力,形成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与历史发展方向相符合的个人的意志和目的在合力中起推动作用;与历史发展方向相对立的个人意志和目的在合力中起阻碍作用。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他们对历史任务的认识和实现的程度,取决于他们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的广度和深度。

二.影响因素

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每个时代都需要并创造出自己的伟大人物。从“时势造英雄”的意义上说,杰出人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总是通过一系列的偶然性来实现的。由哪一个人成为历史必然性的体现者,则是偶然的。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不是这个人出现,也会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而这个代替者或好或坏,或早或晚,总是会出现的。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一般地说,他们的面貌是由其所属的阶级决定的,他们对历史发生重大影响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任何杰出人物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不能超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然而,他们却可以凭借一定社会条件对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以他们的才能、经验、意志、性格、品质和身体素质等情况,在历史事件中打上深刻的个人烙印,甚至会决定个别历史事变的结局。

三.无产阶级

白山历史内容 篇5

据史料记载,新石器时代,白山境内就有人类活动,

秦公元前222年(秦王4102政二十五年),此地属辽东外徼。

西汉初属幽州刺史部辽东郡。

东汉属高句丽。

三国初属高句丽。公元242年(正始三年),魏幽州刺史毋丘俭讨高句丽,本地复属玄菟郡。晋为高句丽地。公元343年(康帝建元元年),本地属燕(前燕)。公元370年(晋海西公太和五年)前秦灭前燕,本地归前秦。公元404年(后燕昭文帝光始四年)高句丽复侵辽东,本地归高句丽。

南北朝属高句丽。

隋属高丽。

唐初属高句丽。公元668年(高宗总章元年)唐灭高丽,本地属安东都护府哥勿州都护府。公元713年(玄宗开元元年)本地属渤海国。并在今白山市临江所在地置神鹿县,为神州治所。公元873年(懿宗咸通十四年,渤海大玄锡三年)置鸭绿江府于神鹿,为西京附郭,领神州(今临江市)、桓州(今集安县)、丰州(今抚松县)、正州(今通化市)。

五代初归渤海。公元926年,辽灭渤海,改建东丹国。其后,渤海移民以今白山市为中心,建立定安国。

宋初属定安国。公元982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辽景乾亨四年)并入辽。

辽属东京道。在今临江置渌州驻鸭绿江军节度使。领弘闻、神乡二县(今白山市)、桓州(今集安县)、正州(今通化市)、慕州(今柳河县)。

金为东京路婆娑府地。

元属辽阳行中书省沈阳路辖地。

明属奴儿干都司建州卫。公元1591年(神宗 万历十九年)为努尔哈赤所并。

清初属吉林副都统辖区。1902年清政府依盛京将军增祺、奉天府尹玉恒奏请,划通化县东部地方设治猫耳山,置县名临江,属吉林副都统辖区兴京厅。设八道江巡检属通化县(1908年划归临江县)。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废除将军制,东北实行行省制本地属奉天省,仍辖于兴京厅。1909年5月(宣统元年),置林长海等处分巡兵备道于临江县。领长白、海龙两府,临江县、通化县、集安县。

中华民国初仍沿袭清朝建制。1913年(民国二年)奉天省设东、西、南、北、中五路,白山地区属奉天省东路道。 1915年改八道江分防巡检为八道江佐治局。1934年(东北沦陷时期)改属伪安东省。1937年划归伪通化省。1945年祖国光复后,划归安东省通化专署所辖。 1946年划归辽宁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属辽东省。1954年8月20日划归吉林省,隶属通化地区。 1959年,3月23日吉林省委批准撤消临江县设置浑江市。 1960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浑江市府驻八道江镇,隶属通化地区。 1985年2月4日,国务院批复撤销通化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通化地区分治。通化地区下辖通化、浑江两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1986年9月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浑江市八道江区、临江区、三岔子区。

1992年9月1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2]95号)同意撤销浑江市临江区,设立临江县。1993年11月28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3]237号)同意撤销临江县,设立临江市。

1994年1月31日,国务院(国函[1994]8号)批复同意将浑江市更名为白山市。4月,浑江市正式更名为白山市,辖临江市、靖宇县、抚松县、长白县、三岔子区和八道江区,市委市政府驻八道江区。

1995年12月3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白山市三岔子区,设立江源县。

2010年2月22日,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吉林省白山市八道江区更名为浑江区的批复”(民函[2010]40号),经国务院批准,吉林省白山市八道江区更名为浑江区。

初中历史北伐知识内容 篇6

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在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国民政府内部因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同态度而一度分裂,汪精卫和蒋介石决裂,北伐陷于停顿。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军阀张作霖撤往东北途中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北伐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统治全中国,成为中国在国际上唯一代表政权。但实际上,国民政府内外仍有不同势力割据,造成日后发生中原大战等一连串内斗冲突。 北伐期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政府决裂,第一次国共内战爆发。

二.战争结果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当夜撤离北京,退出山海关外,张的专列在到达沈阳附近的皇姑屯(京奉铁路和南满铁路交叉的三洞旱桥),被日本关东军埋下的炸药炸毁,张作霖身负重伤,当日逝世。 6月8日,国民革命军开入北京。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东北通电东北易帜,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北伐至此宣布成功。

国民政府的北伐,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次由从南向北统一全国的例子(另一次是明朝对元朝的北伐),虽然它所达成的统一在很多方面来说都只是属于形式上的,当时更有“军事北伐,政治南伐”的说法。

三.胜利因素

指导思想

北伐一直是孙中山的革命理想。概揽孙中山的北伐战争观,它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高举护法大旗。孙中山历来视《临时约法》和国会为中华民国的主要象征和共和制度的可靠保证。他曾指出,“约法与国会,共和国之命脉也,命脉不存在,国体将安托?须知国内纷争,皆由大法不立;”“共和国家之总枢全在国会,国会为民国中心,宪法为立国大本”;故“今日言和平救国之法,惟有恢复国会完全自由行使职权一途。”可见约法和国会在孙中山北伐观中的地位。

重视军事斗争。孙中山为恢复约法和国会,先后进行过多次护法战争。如辛亥革命时期的北伐;19第一次护法战争;1922后第二次护法战争和1924年江浙战争爆发时孙中山领导的北伐等等。这一切都足以说明孙中山对军事北伐的重视程度。

联合其他力量。早期的孙中山没有自己的军事武装,进行军事北伐只能依赖地方军阀。采取利用或联合一派军阀反对另一派军阀的做法,致使他领导的多次北伐都因地方军阀的反对和破坏而失败。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孙中山认识到联合革命力量的重要性,进入了以革命的武装进行北伐的新时期。

战争策略

国民政府在战争初期以两广为基地,策略以“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为主,实行各个击破。

早在1925年9月,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就提出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北伐军事战略方针。但是,由于国民革命军将领各有自己的算盘,所以在1926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的北伐进军计划中,提出同时向湖南和江西进军,即同时与吴佩孚和孙传芳作战。加伦回到广州后发现这个问题,立即要求修改计划。经过加伦的劝说和多次磋商,各军将领才同意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即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长驱直进,迅速消灭吴佩孚所部;同时和孙传芳进行谈判,并向湖南、江西边境和广东、福建边境分别派出部分兵力进行监视和防备,待两湖战场取得胜利后,再集中兵力消灭孙传芳;最后,集中兵力消灭张作霖,统一全中国。后来的事实证明,加伦的战略构想是北伐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条件。

军事指挥方面,北伐军在战争中发扬长驱直入,运动歼敌,穷追猛打,速战速决,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的作风;审时度势,灵活运用兵力,适时转变战法,保持战争的主动权;分化瓦解敌军,补充扩大自己。这些都是国民革命军能以少胜多的重要因素。

国共合作

北伐的成功是国共两党共同努力的结果。北伐战争期间,随着革命形势的胜利发展,依靠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动员和有力组织,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有以下方面:

共产党员直接参与北伐。在北伐军中,一大批共产党员担任各级党代表或政治处长,或者担任基层指挥员、战斗员。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如周恩来担任第一军副党代表,李富春担任第二军副党代表,朱克靖担任第三军党代表,罗汉担任第四军党代表,林伯渠担任第六军副党代表,肖劲光担任第二军第六师党代表等。周恩来、-、林伯渠、张太雷、邓中夏、萧楚女、恽代英、李富春、聂荣臻、蒋先云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实际上领导了北伐军的全部政治工作,对北伐胜利进军起了重要作用。

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湖南、湖北的工会会员,到1926年年底左右,发展到30余万人,在许多地区,工人还建立了自己的武装纠察队。1927年1月,汉口、九江工人群众在李立三、刘少奇的领导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示威,先后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配合北伐军的胜利进军,先后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

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在北伐革命战争期间,同工人革命运动一样,农民运动也在大半个中国蓬勃开展起来。到1927年6月,全国已有201个县成立了农民协会,人员发展到1000多万人,对农村的封建势力进行了一次空前的扫荡与冲击。

四.战争影响

新军阀割据

国民政府在北伐战争中,除了透过直属的国民革命军,也吸收中国各地反北洋势力,允许军阀投靠国民政府,形成了一个一个派系众多的政治联合体。北伐结束后,各派系之间的纷争始终未停息过。国民党派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政治派别,如西山派、改组派、汪派、再造派、政学系等;另一类属于地方实力派,如冯系、阎系、西南地方实力派等。这些派系既有对中央的表面从属关系,又有各派之间的横向关系,横向间的矛盾虽时有发生,但往往是局部的、短暂的,而他们与国民党中央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却是普遍的、长期的。 由于地方军阀扩大势力与中央冲突,形同唐朝藩镇割据,造成日后发生中原大战等连串内斗冲突。

国共内战爆发

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导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政府决裂。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著名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二万多人举行南昌起义,标志着长达十年的第一次国共内战正式爆发。

五.战争意义

打击军阀势力

北伐战争仅二年时间,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基本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重创了军阀张作霖的军队,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加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为以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加深革命认识

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被窃取。这次战争中途共产党被抛弃、被屠杀的教训,使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建立以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军队,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开始走上创建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国民党政权的另一条革命道路。

保证国家独立

如果没有北伐的成功,国民政府没有实现对全国的政治统一。等到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北洋各个军阀各自为战,不能走向联合抗击日寇。中国是否能坚持八年抗战那么久,能不能保持独立国家的性质就很难说了。所以说,北伐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巨大的历史意义与功绩。

维护祖国统一

北伐战争是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战争的第一阶段,国共两党广大将士紧密合作,共同奋斗,浴血沙场,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历史事实证明,国共两党合则两益,分则两损。这一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实现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大业,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六.战争评价

陈独秀认为北伐战争中“所犯的错误”是:

(一)尽管我们在原则上赞成北伐,但事实上我们从来没有用实际行动积极地坚决地支持过北伐。

(二)我们把北伐看成是防御性质的,就是说,只看成是保护广东。我们对北伐的态度是消极的,所以取得的成果不大。今后必须做到,如果原则上做出什么决定,就必须付诸实现,否则,决定与实践之间将永远有矛盾。

包遵信认为,“北伐”只是孙中山《建国大纲》中所设想的军政、训政和宪政三步骤中的“军政”,是以武力扫除一切施行宪政之障碍,北伐是孙中山希望在中国实现宪政的第一步。大陆官方教科书肯定北伐战争的价值,但将国共合作期间的北伐称为旨在推翻封建制度,建立共和制度的“大革命”,而将国共破裂称为“大革命”的失败,原因是以蒋中正为首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上台,-更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并列为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观认为,宁汉分裂后,被官僚资产阶级所垄断的国民政府没有能力彻底摧毁封建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不符合中国普通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亦不能使中国彻底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而只有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彻底改变中国,建立完全独立自主的新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历史教学计划表内容 篇7

历史教学计划表内容

1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65分 及格率62% 优秀率 30%。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来“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四、拟用的教学方法

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五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五、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六、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教学计划表内容

2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畅想天地”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学进度安排

初一《历史》课程设置为2课时/周,全学期约40课时,现将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九月份: 第一单元

十月份: 第二单元

十一月份: 第三单元

十二月份 :第四单元

龚自珍历史相关内容 篇8

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二.主要成就

政治

《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例如《己亥杂诗》中第一二三首,“不论盐铁不愁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产、税收和水利等问题,一味依赖东南的漕运,对江南人民加重剥削,致使农业生产凋敝,人民困苦不堪,危害国家经济的现实进行了大胆揭露和批评。再如《己亥杂诗》中第八七首,“故人怀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蒇勋。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表达诗人对禁烟斗争的关注,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文学

他的许多诗既是抒情,又是议论,但不涉事实,议论亦不具体,而只是把现实的普遍现象,提到社会历史的高度,提出问题,抒发感慨,表示态度和愿望。他以政论作诗,但并不抽象议论,也不散文化。

在他的诗中,“月怒”、“花影怒”、“太行怒”、“太行飞”、“爪怒”、“灵气怒”等等,习见的景物变得虎虎有生气,动人耳目,唤起不寻常的想象。又如《西郊落花歌》描写落花,使引起伤感的衰败的景物,变为无比壮丽的景象,更高出寻常的想象之外。“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则从衰败中看出新生。

实际他写得多的还是五七言“古体侓诗”,七言的“近体诗”,而以七言绝句为大宗。一般趋向是不受格律的束缚,自由运用,冲口而出。这也以七言绝句表现得最突出。

龚词大部分还是消闲之作,抒写缠绵之情,成就远逊于诗。晚年他发现自己词的缺点:“不能古雅不幽灵,气体难跻作者庭。悔杀流传遗下女,自障纨扇过旗亭。”(《己亥杂诗》)。他也写了一些抒发感慨怀抱的词,抒发孤独而自豪的感情;与庸俗文士的矛盾和理想不能实现的感慨;与袁琴南儿时同上家学的情景;思想上剑态和箫心的矛盾,有志于作为,又思退隐,留恋山水。

有瑰丽,也有朴实;有古奥,也有平易;有生僻,也有通俗。一股自然清丽,沉着老练,有杜韩的影响,有些 篇章由于用典过繁或过生,或含蓄曲折太甚,不免带来艰深晦涩的缺点。龚自珍先进的思想是他许多优秀诗篇的灵魂。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使龚诗别开生面,开创了诗的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不同于唐宋诗,实开近代诗的新风貌。龚诗在当时欣赏的人不多,它的影响始大于晚清,主要由于它的突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使抒情与思想政治内容结合,又不落于以文字、学问、议论为诗。

作为古文大家,龚自珍更为有名。其散文也与其诗歌的主要精神相一致,或“以经术作政论”,或直接批判揭露现实,或借题发挥,或通过论文、论事、记物、记名胜形势对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作批判讽刺,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而表现方法也十分多样,或直率,或奇诡,散行中有骈偶,简括中有铺陈,语言瑰丽古奥。

龚文的表现方法一般很简单,而简括中又有铺叙夸张,有的直率,有的奇诡。他的散文语言活泼多样。有的散行中有骈偶,有的瑰丽,有的古奥,甚至偏僻、生硬、晦涩。龚文区别于唐宋和桐城派的古文,是上承先秦两汉古文的一个独特的发展,开创了古文或散文的新风气。龚自珍的词也很著名。谭献认为词“绵丽沈扬,意欲合周、辛而一之,奇作也”(《复堂日记》二)。实际上,他的词没有摆脱传统词的影响,偏重于词的言情本性。

梁启超曰:“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盦全集》,若受电然。”(《清代学术概论》)

三.人物评价

他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并建议林则徐加强军事设施,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龚自珍一生追求“更法”,虽至死未得实现,但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在社会观上,他指出社会**的根源在于贫富不相齐,要求改革科举制,多方罗致“通经致用”的人才。在哲学思想上,阐发佛教中天台宗的观点,提出人性“无善无不善”,“善恶皆后起”的一家之谈。在史学上,发出“尊史”的呼吁,并潜心于西北历史、地理的探讨。在文学上,则提出“尊情”之说,主张诗与人为一。

隔岸观火的历史典故内容 篇9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到八国联军战争(1900——1901)的六十

中英《南京条约》

又称《江宁条约》。1842年8月29日签订。条约规定:

1、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港口;

2、割让中国领土香港;

3、中国赔偿二千一百万。

1843年7月22日和10月8日,又签订了两个补充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进一步规定了英国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

1、压低中国关税,规定进口税率5%;

2、允许外国兵船停泊在中国通商港口;

3、准许英国在“五口”租界。

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7月3日签订。又称《五口通商章程》。条约使美国取得了英国《南京条约》同样的特权,并又规定:扩大领事裁判权,允许美国兵船自由出入中国通商港口。中法《黄浦条约》

1844年10月24日签订。即《五口贸易章程》,使法国除取得了英、美在中国的同样特权外,还增加:

1、允许和保护在通商港口建造天主教堂和坟地;

2、取消清政府对天主教的禁令,发还教堂。

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有: 中英《天津条约》

1858年6月26日签订。主要内容是:

1、英国公使得驻北京,并在通商港口设领事馆。

2、增开南京、台南、汉口、九江等九个通商口岸。

3、英国人可以往内地游历、通商。

4、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往来。

5、中国给英国赔偿白银四百万两等。中法《天津条约》

1858年6月27日签订。使法国除取得英国上述特权外,又规定:

1、允许天主教入内地自由传教。

2、法国兵船可以在通商口岸停泊。

3、中国给法国赔款白银二百万两。中俄《瑷珲条约》

1858年5月签订。主要是:

1、中国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大片领土割让给俄国。

2、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的中国土地改由中俄共管。中俄《天津条约》

1858后6月13日签订。主要是:

1、允许俄国在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台南、琼州七口通商。

2、准许在中国设领事,并派兵船在通商口岸停泊。

3、准许俄国教士入内地自由传教。

4、日后中国若给其它国家以通商等特权,俄国得一律享受。中美《天津条约》

1858年6月18日签订。主要是:

1、美国公使驻北京。

2、增开潮州(汕头)、台南通商。

3、扩大最惠国待遇等。中英《北京条约》

1860年10月24日签订。又增加:

1、开天津为商埠。

2、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

3、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4、增加赔款为八百万两。中法《北京条约》

1860年11月2日签订。又增加:

1、开天津为商埠。

2、准许法国招募华工出国。

3、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土地,建造自便。

4、增加赔款为八百万两。中俄《北京条约》

1860年11月2日签订。增加:

1、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东至海的大片中国领土划给俄国;

2、规定蒙、新西北边界,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大片中国领土;

3、开放喀什噶尔为商埠等。中美《续增条约》

1868年7月28日签订。主要是:

1、扩大掠夺华工;

2、美国可在中国设学校;

3、对侨民不得“欺侮凌虐”。中葡《天津条约》

1887年12月1日签订。主要是:

1、允许葡萄牙永驻澳门;

2、同样享受英、美等在中国的特权。中俄《伊犁条约》

1881年2月24日签订。主要是争夺伊犁河流域的中国领土,并将兵费增为九百万卢布。

中英《烟台条约》或称《滇案条约》,1876年9月13日签订。主要是:

1、英国得派员至云南调查;

2、英国可经甘肃、青海、四川等地进入西藏,转赴印度;并可由印度进入西藏;

3、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

4、租界免收洋货厘金;

5、减少进口税; 中法《会议简明条约》

1884年5月11日签订。

主要是:

1、清政府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不平等条约;

2、允许在中越边境开埠通商;

3、调回在越南的中国军队。《中法新约》

又称《越南条约》,1885年6月9日签订。除要中国承认法国在越南的特权外,还降低了中越边界的进出口税率;日后中国修筑铁路应向法国商办;法国退出台湾、澎湖。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时订立的 中日《马关条约》

1895年4月17日签订。主要是

1、中国承认朝鲜由日本控制;

2、日本强占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

3、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

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5、允许日本人在各通商口岸任便设领事馆和工厂;

6、日军占领威海卫,俟赔款付清后才撤退。中日《交收辽南条约》

1895年11月8日签订。竟要清政府以三千万两“赎回”辽东半岛。八国联军战争(1900-1901)时订立的: 《辛丑条约》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英、美、俄、德、日、法、意、西班牙、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十一国签订。主要是:

1、中国赔款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年息四厘,本息合计达九亿八千多万两;

2、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外国使馆区,中国人不准居住;

3、拆毁大沽炮台及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和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十二个重要地区;

4、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的各种组织,违者处死。

5、各地官员如发生“伤害诸国人民”事件,必须立即镇压,否则立即撤职,永不任用;

6、清政府承认附和义和团的错误,向帝国主义“道歉”。

1.最早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的国家及条约名称:英国《南京条约》 2.割占香港的条约:《南京条约》

3.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南京条约》 4.最早破坏中国关税主权的条约:《南京条约》

5.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的条约:《马关条约》 6.割占台湾的条约:《马关条约》

7.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辛丑条约》 8.严禁中国人民进行反帝斗争的条约:《辛丑条约》 9.中国近代赔款最多的条约:《辛丑条约》

10.最早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约:《马关条约》 11.中国近代割地最多的条约《瑷珲条约》

12.确立一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新持续的条约:《凡尔赛和约》 13.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为美国在中国扩张提供方便的条约:《九国公约》 14.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时签订的条约:《双十协定》

15.第一次全国政协会议制定的起临时宪法的作用的文件:《共同纲领》 16.土地改革时期颁布的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7.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颁布的文件:《权利法案》 1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颁布的文件:《人权宣言》

20.美国资产阶级革命颁布的文件:《独立宣言》(独立战争)《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21.巩固美国独立战争成果的文件:美国1787年宪法 22.马克思主义诞生时发表的文件:《共产党宣言》

23.苏维埃俄国巩固新生政权颁布的土地法律文件:《土地法令》 24.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时发表的文件:《联合国家宣言》

中外历史重要事件的性质和实质

1、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2、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3、洋务运动的性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4、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5、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6、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7、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8、解放战争的性质:是一场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和民意的战争;

9、抗美援朝的性质: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支援朝鲜人民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2、三大改造的性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13、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14、文艺复兴的性质:一场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革命

15、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既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又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16、英国宪章运动的性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17、共产主义者联盟的性质:国际无产阶级组织;

18、巴黎公社的性质: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9、美国南北战争的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0、俄国1861年改革的性质:是沙皇自上而下的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1、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23、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性质:帝国主义的军事集团;

24、俄国十月革命的性质:无产阶级革命或社会主义革命;

25、苏联的性质:工兵社会主义国家

26、斯大林模式的实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7、巴黎和会的实质: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28、“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29、绥靖政策的实质:纵容侵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30、二战的性质: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31、欧盟的性质:是一个区域性的经济政治联盟组织

32、冷战政策的实质:遏制共产主义;

33、杜鲁门主义的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

34、美苏争霸的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35、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性质:政治军事组织。

中外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

1、主张禁烟斗争态度最坚决的清朝大臣:林则徐

2、甲午战争中黄海海战牺牲的民族英雄:邓世昌

3、率领清军收复新疆的清朝将领:左宗堂

4、洋务运动中创办湖北织布局和汉阳铁厂的清朝大臣:张之洞

5、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6、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黄埔军校的创办者:孙中山

7、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是:袁世凯

8、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初中常考历史内容总结 篇10

①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保证农、轻、重工业比例平衡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稳定地、高速地前进。

2.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建设社会主义要依据各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切忌教条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加速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的生活;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警惕西方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3.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谈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可以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该人民的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以法治国;

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加快建设步伐、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粉粹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阴谋等)

4.二次大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找出其共同点。你觉得其中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共同点: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植;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借鉴:

①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

②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

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5.从三次科技革命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什么?你认为我们国家应如何去应对这个结论?

结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措施:

①重视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

②把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我国发展的第一要务。

③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6.就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试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谈谈你的认识。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想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就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

②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③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④支持改革开放,学习一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⑤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等

7.美国经济危机我们要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对内措施:

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强对金融体系的改革等。

②民生工程排在第一位,可以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直接和间接的好处。

③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扩大内需,解决供求矛盾。

④不断完善行业内部政策、法规,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对外措施:

①促进出口,缓解出口企业的困难要求发达国家放松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加大技术转让。

上一篇: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论文下一篇: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