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典故

2024-09-27

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典故(精选7篇)

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典故 篇1

但是历史上并没有对这两个玄武门做过多解释,经过后人的仔细推敲,有很多人认为这次政变应该是发生在宫城的北门。玄武门之变是一场军事政变,对于唐高祖李渊来说是一场逼宫戏。要想准确的了解这场政变的具体位置在哪,首先要清楚这次政变的具体方位。

根据当时武德年间唐朝皇宫的建筑分析,玄武门之变历史记载交待的地点十分明确。从这些地点可以考察推断出玄武门之变的具体方位。

后面有人根据《唐长安城图》里面看到两座玄武门,一个是太极宫北面,还有一个是大明宫北面。很多人都误解为玄武门之变是发生在大明宫的玄武门,但是经过后世一些人的仔细推敲,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

对于玄武门之变具体在哪,首先要查清楚大明宫的具体建筑。大明宫建筑在玄武门之变之后的八年才有,而发生在公元626年的玄武门之变,根据史书记载就不可能是发生在大明宫北面。还有些人从唐高祖李渊的宫殿分析,认为当时他们活动的距离都比较近,所以玄武门之变应该不是发生在大明宫玄武门。

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典故 篇2

一、“三足鼎立”的客家私塾

赣州在古代就非常重视私塾教育, 并且有很好的教育传统, 汉代开始出现私塾, 宋明两个时期出现了书院, 因此来说赣南学校制度在两汉时期就已经建立了非常稳固的基础[2]224。之后在隋唐时期开始兴盛, 这一时期出现了县学、书院和私塾。私塾一般分为三种, 分别是义学、专馆和散馆。 (1) 义学, 属于在私塾中规模比较大的学校。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范仲淹。在北宋参知政事范仲淹就曾用自己名下的土地近千亩作为义田用来救济贫困的人, 而且设立的学校让同族的子弟进行学习。 (2) 专馆, 也称为塾馆, 专馆是由客家人的一家或者是几户人家或者是其余的团体联合聘请教师设立的一种私塾。私塾先生首先教学生比较简单的基础知识, 然后讲授理学著作, 儒家经典, 其实质也是考取功名。 (3) 散馆, 散馆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教学之人本身是个秀才, 招收附近人家的子弟来自家就读, 以收取学费维持自己的生活, 属于启蒙教育, 这种设馆的方式一般称为“家馆”;另一种则是富贵人家出资聘请比较有名气的先生来到自己家对家中资质优秀的子弟进行教学, 这种方式对于先生来说称为“坐馆”, 称为“家塾”。

二、左右摇摆的封建文化

1. 八股文教育。

林则徐学习八股文。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在林则徐四岁时参加了乡试, 因为写作的时候跑偏题目而落榜。于是就在罗氏家族的私塾中当教师。林则徐也就自幼随父亲进入私塾读书, 一字一句都是父亲亲传。在七岁的时候, 就开始学习写作八股文, 大家都认为太早, 但是父亲认为自己的儿子有灵性, 所以就因材施教。后来林则徐在父亲的教导下, 13岁考取了府考第一名, 十四岁的时候成为秀才, 20岁的时候成为乡试第29名举人, 但是在21岁和25岁两次会试均落选, 27岁成为进士, 后入翰林院为庶吉士。由此可见古代私塾的教育, 主要是以八股文的写作为主, 八股文写作的好坏, 直接决定了以后的仕途发展。而林则徐作为一名天资优秀的伟人, 他的学习历程值得我们赞叹, 从四岁开始到十四岁, 都是第一名的成绩[3]96。这么说来, 这十年间, 他已经把八股文写作得非常完美了。

2. 名师教育。

文革斋, 南宋时期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父亲, 现在江西吉州庐陵县人, 因为每次考试都落榜, 故时常认为自己的官运不济。文天祥出生后, 文革斋曾经让算命先生看过, 说文天祥的八字很硬, 会克父, 种种因素使文革斋最终放弃科考, 选择了离家出走, 甘愿到偏远地方教书。他一生中从两广走到赣州, 又从赣州走到了吉塘。在吉塘, 陈氏族长初见到文革斋, 便看出来文革斋学识非常渊博, 但是报国无门, 于是就挽留其在当地教书, 文革斋由此成为一名塾师。后来文天祥知道父亲在赣南私塾教书, 于是不远千里来到吉塘找父亲, 和当时陈氏家族的三位公子一起学习。几年之后, 县试时文天祥就考中秀才, 陈氏家族的二公子也是秀才。在之后的学习和考试过程中, 文天祥高中状元, 文天祥年轻时期的学习和后来成为民族英雄, 和当时文革斋的细心教导是分不开的。因为他们在当时都是不畏权贵的直人、文人, 所以出现了很多传道授业解惑的儒士, 文天祥的父亲文革斋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位。

三、丰富多彩的私塾教育内涵

古代私塾的入学年龄并没有统一的规定, 而每位先生教学时学生的数量也没有明确的安排, 只要在学期间就有可能进行考试, 没有升学和留级的设定。但是另一方面, 规章制度非常严谨, 体罚更是惩罚的基本标准, 由于客家人深信“严师出高徒”这类的话, 而且私塾本身的教学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 每天都是早上背书、下午读书写字这样的循环, 最多教师会进行领句的引读或者论章的讲解, 学生则死记硬背地学。

私塾的教育无非就是三种, 分为读、写、作。首先, “读”就是阅读。先生教新的文章, 教学生怎样读, 学生再来读, 读的时候还要求响亮、准确、熟练等等, 并且在熟读后还要求背, 背得烂熟后, 再教新的课程, 过段时间再来温习。由于蒙童并不懂得文章之含义, 因而先以读背为主。其次, 就是写, 也就是写字。先是由先生写, 然后由学生跟写字帖一样地对着描, 等到自己能够自己写了, 再以字帖为标准进行仿写, 无论是大楷还是小楷, 要求都一样。写完后, 由老师评分。最后就是“作”, 也就是写文章, 也是古代中国教育评判的最终的标准。写文章, 首先注重的就是锤字炼句、布局等基本功的训练, 进而写出文章。由先生出题, 学生把写好的文章交由老师进行评判[4]126。

四、私塾教育中的三六九等

第一类是最基础的, 主要为掌握文字的读法以及一般知识的书本, 譬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等。第二类则是用来专门培养思想道德观念的初级教材, 譬如《童蒙训》、《小学诗礼》、《小儿语》等。第三类是以历史故事为主的教材, 类似于当代的“成语故事”之类的, 主要要求是采用历史人物的言行及典故, 不仅扩大了儿童的历史知识, 并且从此中也可以吸取历史人物的经验, 或以其作为榜样, 譬如《史学提要》、《叙古千文》等。第四类是诗歌, 在古代教学中, 诗歌不仅仅是为了抒发感情和振作精神, 它还在科举中占有着重要地位, 因而诗歌本身并不算是正课, 而属于一种重要的辅助教材, 比如有名的《唐诗三百首》。前面几类大都是在散馆或者义塾中进行启蒙教育所需要的教材。第五类教材则大多是专馆所用, 以科举为目的而用的教材, 譬如《四书》、《五经》、《朱子家训》等, 学习它们都以能够写出“八股文”为目的。

五、私塾教育的影响力

首先, 生活习惯和文化习惯使他们无法离开礼仪活动, 而另一方面, 在那个时代, 这些礼仪活动的繁杂性使得一般的村民无法掌握。这样来说, 赣南客家地域的私塾教育就不仅仅是为了文字和道德知识的传授, 更不仅仅是为了十年寒窗苦读, 一朝功成名就, 更深层的原因是传授客家的礼仪。因此, 学生不仅仅跟老师学习教学知识, 还要跟老师学习各种礼仪活动的仪式程序, 并且还要跟老师参加各种婚丧嫁娶的现场, 学习主持仪式。而客家传统的礼仪从内容到形式, 传承的方法都是由私塾来实现的。在有着传授礼仪职能的私塾中, 完成学业的人无论他是否能够加官晋爵, 踏进科举的门槛, 实质上他们都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主持”[5]89。

私塾属于中国的古旧事物, 和其余传统的事物一样, 私塾也面临多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及人们自己所认为的正确的道路。有人认为它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应当加以保护, 也有人认为应该任其发展, 任其消亡, 更有甚者认为必须要淘汰。2003年末, 存在于中国的最后一间私塾封馆的消息传出以后, 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而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 对于未来农村, 或者是现在农村的教育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关注它的前途呢?私塾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 自然也属于中国传统文化, 它既是存在过的又何必去否定它呢?虽然它现在消亡了, 但是私塾教育中所包含的文化经典、人生哲理、政治智慧以及历史教训等等, 却必定是值得我们从中探寻新的形式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的, 这也是私塾教育给中国农村教育提供的现实思考之一。另一方面, 虽说中国实施“科教兴国”道路, 不断地前行, 教育自然也在不断地发展, 但当下农村教育的发展仍然堪忧, 因为农村仍然是传统的农村, 而有识之人又都来到城市发展, 甚至出国发展。这样, 没有了传统的读书人, 乡村的文化灵魂就等于渐渐消减, 终有一天会有油尽灯枯的时候。农村礼俗的规则的紊乱必然会使得其本身丧失原有的调节机制。这样, 中国至少在农村教育文化的层次上, 陷入了现代化变革的困境, 而造成这一切的就是教育设计者们本身的失误, 他们完全忽视了农村文化教育的独特性, 忽视了现行教育条件下农村及城市之间的区别。而赣南私塾教育应该能够为当下农村教育提供现实的思考条件。

客家私塾教育不仅仅是中国古代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传统文化传递的重要方式之一, 并且为现代农村文化教育给出了明确的提示。而在比较传统的赣南客家地域, 在表面上虽然有着官学和私学两种不同的进修方式, 但官学的本质并不是进行教学活动, 其本质不过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部分, 真正对于教育起到比较明显的推动作用的却只有私学。

摘要:客家教育在客家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甚至是连接客家文化的一条线, 而客家私塾教育则是客家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本文立足于客家私塾教育, 着重分析了传统客家教育的内涵, 并对其在当时背景下的历史功效进行探究。

关键词:教育,私塾,功效

参考文献

[1]何志清.赣南客家私塾教育的探析及其现实思考[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8f0b50100f0t0.html

[2]黄诗结.崇义县志[M].海南人民出版社, 1989.

[3]刘庆芳.瑞金县志[M].北京文献出版社, 1993.

[4]卢书欣.“文化立国”胡适素质教育思想探析[J], 2013 (16) .

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典故 篇3

关键词:乡土历史;实践活动;网络资源

乡土,它是人们生长和居住的地方,是一个人最先认识并与之有强烈情感与认同的地方。所谓乡土史,也称“地方史,指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空间范围内人的活动的历史,是相对全国的历史而言”。乡土历史作为乡土教育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精神、提高学生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乡土历史教育落实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如何更好地落实乡土历史教育,是我们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乡土历史教学所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对乡土历史秉承一个客观的态度,不能因为夹杂个人感情而对本土历史进行美化,或一味地“说好话”“不揭短”,这不符合历史“真实”的特点,也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第二,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上,乡土历史教育很难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乡土历史的教育仍以一个模糊的课程穿插于其他课程,就历史科目而言,教师在穿插乡土历史时应注意以现行教材为主,乡土历史为辅,明确并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切忌就乡土历史讲乡土历史,偏离教学的初衷。

第三,组织相关实践活动时,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确保活动的有效性。不能将历史考察搞成简单的旅游活动,实践结束要有一个相关的成果反馈和相应的评价机制。

二、实践乡土历史教育的途径

1.教师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

要落实乡土历史教育,教师首先在观念上必须做出改变。乡土史作为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增强学生爱乡、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随着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的推行,教师也要深入学习领会课改精神,并在教学活动中践行新课改的理念。我们要提倡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以及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为发展学生的这些能力提供良好条件。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是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及教学任务能否完成,教学效果是否理想,与教师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有承担这一任务的能力,不仅是在专业知识上,还有组织活动能力,两者缺一不可。

就专业知识而言:作为一名称职的历史教师,应该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就组织活动能力上:包括如何进行学生之间的分组,任务的分配,如何积极引导、创造条件,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等。一般来说,历史课外活动应遵守以下基本原则:“激发兴趣,自主参与的原则;积极开放,因地制宜的原则;因材施教,培养特长的原則。”当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要确保每一位学生在结束实践活动后安全返回。

3.在历史课堂上穿插讲解乡土历史

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上乡土历史很难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乡土历史的教育仍以一个模糊的课程穿插于其他课程。在历史课堂上,现行的“中学教材的叙述篇幅有严格的限制,用极其有限的文字表述繁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简约和枯燥在所难免”。美国教育家杜威曾也认为:传统课程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与儿童的个人生活与经验相分离,若要建立儿童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而要消除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这种脱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乡土史的融入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黏合剂。

教师可以通过在平时课堂中,将乡土历史教育与历史教材的很好结合这种方式来落实乡土历史教学。如在课堂的导课、举例中穿插乡土历史,目的是要学生在了解乡土历史的同时能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我们常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所学课程感兴趣并感到愉快,他才能使学习兴趣变成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才能达到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以致欲罢不能的境界,才能学好所学的课程。”乡土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他们更容易去借此理解历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与此同时真正地对学生进行乡土历史教育,落实新课程改革下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爱家爱国之情。

4.以乡土历史为内容开辟第二课堂

受课时的限制,可以利用正常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如开辟第二课堂:进行乡土历史的交流会或知识竞赛进行相关的板报设计展览,通过邀请当地相关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学生自己在课外进行调查访问等。以此来锻炼学生对于资料搜集、整理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如讲到岳麓版教材的必修二第四单元“经济腾飞与社会巨变”,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自己家庭或社区在近几十年内的快速变化,可以从多反面进行调查:吃穿住行,最后可以将调查结果通过板报的方式用文字、图像等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变化深切感受到我国在建国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

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实践课程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历史,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也不失为一种进行乡土历史教育的方式,而且更为直接具体。因为遗迹、文物等都是历史直接形象的遗存,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通常来说:“教学最好是从实地实物的考察入手,这就要把乡土和学校周围的事物补充到一般的教科书里面去,使这教科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使学者能够进行对教科书的批判,给予删削与补充。”通过亲自观察、亲身体验的方式,加上教师的引导,触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进而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可以就相关的问题进行论述探讨,写出小论文,对有关问题进行探讨,甚至可以提出有效策略,这对于学生以及当地的长远发展都是很有实际意义的,也使得历史可真正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了历史学科的价值感,增强学生的历史洞察力和使命感。

5.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时代,从电教到现在的网络利用,越来越方便师生获取新的知识。学生作为新生代力量,对于网络多媒体的兴趣和熟悉程度甚至超过一般的教师,作为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点优势,鼓励学生比如制作一个介绍自己家乡或某个历史遗迹的PPT或视频,或说以班或年级为单位建立一个相关网站,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发布到该网站,做到资源共享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发挥学生特长,帮助他们建立成就感,同时体会到处处留心皆学问,多途径摄取知识,成为一个会学习、主动学习的人。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乡土历史教育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增强历史感悟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的积极意义,它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历史,进一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历史情感,更加优化历史课堂,带给学生以现实的启迪。

参考文献:

[1]杨艳红.初中历史乡土史材料的挖掘和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7).

[2]方伟君.乡土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

[3]赵克礼.历史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张静,李晓凤,姚岚.历史学习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孟思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6]徐特立.徐特立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篇4

“怕怕”是一只可爱的小猴子,为什么叫“怕怕”呢?因为呀它的胆子特别小,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妈妈陪在身边,见了人从来不说话,妈妈问它为什么?它就低着头说:“我害怕!”

一天,妈妈在厨房作饭,脚下一滑,“扑通”一声摔倒在地上,疼得头上直冒汗,说什么也站不起来了。“怕怕”吓得“哇”的哭了出来:“妈妈,妈妈,你怎么了?妈妈,妈妈,你怎么了?”妈妈说:“好宝贝,别哭了,妈妈有件事要你去做。”“什么事妈妈?”“妈妈要你去找松鼠爷爷,告诉它妈妈不小心把腿摔了请他快来看看。”怕怕一听:“不行不行,我怕!妈妈,我扶您去找松鼠爷爷好吗?”

“傻孩子,妈妈要是能动,说什么也不会让你自己去找松鼠爷爷呀!妈妈的腿可能断了,如果不及时治,以后站不起来怎么带你玩儿、怎么给你作饭呀?”“可是,妈妈,我真的怕呀!”“别怕,妈妈教你一个好办法:你害怕的时候就大声说‘我是最勇敢的小猴子,我不怕!’这样你就不害怕了。相信妈妈,快去吧,妈妈等着你。”看着妈妈难受的样子,怕怕只好低着头走出了家门。妈妈不放心地说:“孩子,路上小心!慢点儿走!”

松鼠爷爷的诊所其实就在怕怕家旁边的大树上,怕怕走着,感觉到自己的心“砰砰”的跳得特别快。来到大树下,树可真高啊!怕怕鼓起勇气,开始爬树。爬着爬着,忽然,怕怕停了下来,吓得一动也不敢动了。你们猜:怕怕看见了什么?„„

其实,怕怕看见的是一条毛毛虫。怕怕平时最害怕毛毛虫了,这回吓得浑身哆嗦:“妈妈,我怕!”可是想起妈妈难受的样子,怕怕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找到松鼠爷爷,给妈妈看腿!”这时忽然想起妈妈的话:你害怕的时候就大声说‘我是最勇敢的小猴子,我不怕!’这样你就不害怕了。于是怕怕对自己说:“我是最勇敢的小猴子,我不怕!”可是声音太小,说完还是有些害怕,它又大声说:

“我是最勇敢的小猴子,我不怕!”然后它慢慢地从毛毛虫旁边爬了上去:一步、两步、三步、四步„„怕怕忽然觉得毛毛虫也没有那么可怕了。

到了树顶,怕怕喘了一口大气,轻轻地敲了敲门:“松鼠爷爷!松鼠爷爷!妈妈把腿摔坏了,您快来看看吧!”松鼠爷爷开门一看——原来是怕怕!惊讶地说:“怕怕,你是自己来的,真是个好孩子!快走,我跟你去看妈妈!”松鼠爷爷到了怕怕家,很快帮妈妈敷上了药。

妈妈的腿好得很快,妈妈见人就说:“多亏了我们怕怕,要不我的腿还不知道会怎样呢!谁说我们怕怕胆小,其实我们怕怕最勇敢了!”

老鼠、小鸟和香肠

从前,有一只老鼠、一只小鸟和一根香肠住在一个家里,它们和睦相处,生活充满了幸福和快乐。他们分工合作,积累不断增加,变得十分富裕。小鸟每天飞到森林里去衔柴回来;老鼠担水,生火,布置饭桌;香肠则负责做饭。

一个人生活太顺畅,就会开始变赖,会想着法子玩新花样。有一天,小鸟遇到了另外一个朋友,它向朋友很自豪谈起自己生活的惬意现状。那只鸟却嘲笑它是一个可怜的傻瓜,说它辛辛苦苦在外面干活,另两个伙伴待在家里干轻松的活:老鼠每天生火、担水之后就回到自己的房间里躺下休息,到了吃饭的时候才去摆好桌椅,铺上桌布。香肠则坐在锅子旁,除了看食物烹煮的情况外,什么事都不做。到了要吃饭的时候,只加一点油、盐就算了事,不到一分钟就干完了。小鸟听了这些话,心里很不是滋味。它飞回家,把柴担放在地上。大家和平时一样一起坐在桌子边吃饭,进餐之后又都回房睡觉,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起来。

还有什么生活比这种默契、合理分工的生活更令人满意呢?

可是小鸟受了朋友的挑拨,第二天不想到森林里去了,还说自己一直在服待它们两个,做了很久的傻子,现在应该交换一下工作,家务事应该大家轮着来干。尽管老鼠和香肠苦苦劝说,讲明它们这样分工最合理,这样才可能继续维持正常的生活。但小鸟听不进去,坚持它的提议。最后,它俩只好顺着它。它们用抽签的方式决定了这样的分工:香肠去背柴,老鼠做饭,小鸟去担水。

人要是离开了适合自己干的工作岗位时,会有什么结果呢?

香肠出发到森林里去了,小鸟生起火,老鼠架好锅子,只等香肠回家担来第二天用的柴枝。但香肠去了很久都没有回来,它俩意识到它一定出事了。小鸟马上飞出去沿着小路去找香肠,但它飞了不远就发现路上有一条狗,狗说它遇到了可怜的小香肠,把它当作可以捕食的猎物抓起来吃掉了。小鸟指责狗公开抢劫,行凶杀人。但一切话都已毫无用处,因为狗说它发现香肠从事的工作与它的身份不符合,断定它是伪装的间谍,这样才把它杀死的。小鸟非常伤心地衔起柴枝回到家里,把自己所看到和听到的都告诉了老鼠。他和老鼠都很悲痛,但它们两个商定,最好还是住在一起。

有教育意义的励志美文 篇5

懈怠会引起无聊,无聊也会导致懒散。相反,工作可以引发兴趣,兴趣则促成热忱和进取心。

克莱门特·斯通曾说:“理智无法支配情绪,相反行动才能改变情绪。”选定你最擅长、最乐意投入的事,然后全力以赴付诸行动!

许多人都抱着这样一种想法,我的老板太苛刻了,根本不值得如此勤奋地为他工作。然而,他们忽略了这样一个道理:工作时虚度光阴会伤害你的雇主,但受伤害更深是你自己。一些人花费很多精力来逃避工作,却不愿花相同的精力努力完成工作。他们以为自己骗得过老板,其实,他们愚弄的只是自己。老板或许并不了解每个员工的表现或熟知每一份工作的细节,但是一位优秀的管理者很清楚,努力最终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可以肯定的是,升迁和奖励是不会落在玩世不恭的人身上的。

如果你永远保持勤奋的工作态度,你就会得到他人的称许和赞扬,就会赢得老板的器重,同时也会获取一份最可贵的资产——自信,对自己所拥有的才能赢得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的器重的自信。

懒惰会吞噬人的心灵,使心灵中对那些勤奋之人充满了嫉妒。

那些思想贫乏的人、愚蠢的人和慵懒怠惰的人只注重事物的表象,无法看透事物的本质。他们只相信运气、机缘、天命之类的东西。看到人家发财了,他们就说:“那是幸运!”看到他人知识渊博、聪明机智,他们就说:“那是天分。”发现有人德高望重、影响广泛,他们就说:“那是机缘。”

他们不曾亲眼目睹那些人在实现理想过程中经受的考验与挫折;他们对黑暗与痛苦视而不见,光明与喜悦才是他们注意的焦点;他们不明白没有付出非凡的代价,没有不懈的努力,没有克服重重困难,是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典故 篇6

一、“一条鞭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明朝中叶, 地主豪强兼并土地的行为愈演愈烈。地主们纷纷勾结官府, 强占农民的土地, 并运用一切可行的手段来逃避相应的赋税。土地兼并的不断加速, 使得朝廷掌握的税田越来越少。洪武二十六年 (1393年) , 明朝登记在册的税田总额为850.7万余顷, 但到了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1502年) , 这一数字降到了422.8万余顷。较之明初, 税田流失了一半。这些流失的税田大多都为地主豪强隐瞒。

(二) 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土地兼并不但减少了税田数额, 同时也破坏了明朝的黄册制度。土地兼并使得农民因失去土地而破产, 但是依附于土地的赋税并未因此而转移。这就加重了无地农民的赋役负担, 导致了赋役不均, 迫使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逃避沉重的赋役而离开自己的居住地。人口的不规则流动给人口管理造成了困难, 再加上一些官员在修订黄册时的“粗心大意”, 致使黄册信息严重失真, 黄册制度逐步走向崩溃。

税田的流失和人口管理的失控, 严重冲击了明朝的户籍和赋役管理制度。明朝的赋役收入因此而迅速下降。

(三) 严重的财政危机

明朝中叶, 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腐朽。皇室支出不断膨胀, 大兴土木, 劳民伤财。此外, 明朝中期官员队伍大为增加, 冗员冗官消耗了大量的国家财政收入。因而, 明朝中叶, 国家的财政支出大幅增加。在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的背景之下, 明朝财政不可避免地出现连年亏空 (见下表) , 危机显现。

(四) 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 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商品交易货币化程度的提高, 使得封建体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力被削弱。不少农民弃农从商, 促进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 推动了商品经济向前迈进, 而商品经济的繁荣带动了白银货币的流通。白银的广泛使用为“一条鞭法”实施折银征收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一条鞭法”的内容

万历九年 (公元1581) 张居正在完成了土地清丈的基础上, 开始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其主要内容有:

1、“总括一州县之赋役”。即将各种田赋徭役等一律合并征收, 将原来分开的“两税”放在一起课征。“一条鞭法”把原来纷繁复杂的赋役科目简化, 将赋和役合为一项, 简化了赋役制度, 方便了征管。

2、量地计丁, 计亩征银。即把各种徭役摊入土地, 随同田赋一并征收, 征收的依据是土地的大小, 土地大的多征, 土地少的少征。同时, 除少数地区用实物缴税外, 其他地方一律将各种赋役都折合成白银来缴纳征收。

3、“一岁之役, 官为佥募”, 也就是改变明初以来征收力役的做法, 用雇佣劳役的方式来代替。官府一年所需要的力役由官府出钱来雇人应役, 不再由百姓无偿负担。

4、将赋役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称为“京库岁需”, 归中央所有, 由地方上解;另一部分为“留存”, 供地方官府开支所用。

5、官收官解。为避免中间人对税银的侵蚀, “一条鞭法”规定所有的税银都由纳税户直接缴纳给官府, 不再采用由里甲代为征收的办法。

三、“一条鞭法”的历史意义

(一) 简化了税制, 方便了赋役征管

在实施“一条鞭法”以前, 明朝实行两税法, 依据《鱼鳞图册》和《黄册》对赋役进行征收管理, 而且税种比较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征收和管理都比较复杂、繁琐。推行“一条鞭法”后, 各种赋税和徭役都合并在一起征收, 减轻了地方官府征收赋役的工作量, 使得税制较之以前更加清晰易懂。官府的征税成本和百姓的纳税成本都有所降低, 从而提高了明朝赋役征管的效率。

(二) 平衡了赋役负担

明中叶的土地兼并令赋役产生不均, 加重了贫苦农民的赋役负担。张居正在重新丈量土地后, 推行的“一条鞭法”把土地的多少作为重要的计税依据, 即计亩征银。土地多的, 相应的赋役负担也就较重;土地少的, 相应的赋役负担也就较轻。“一条鞭法”的实施改变了当时失地农民承担大量税负而拥有大量田地的地主豪强税负极轻的奇怪现象, 平衡了两者间的赋役负担,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贫苦农民的生活状况。

(三) 进步的雇佣劳役制

一改以往强征力役的做法, 用更为理性的雇佣制度来替代。其实质是农本思想的体现。这一转变, 减轻了广大农民的徭役负担, 使得农民不必被强迫参加劳役, 增加了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时间, 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 征收白银

“一条鞭法”要求除少数赋役以外的其他各种赋役都折合成白银征收。这项规定有效避免了实物缴纳过程中实物质量参差不齐的可能, 同时也方便了地方赋役收入的上解。另外, 白银在征收入库后也便于存放和管理, 在使用时也比较的便利。征收白银还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因为它扩大了白银的使用和流通范围。

四、“一条鞭法”的现实意义

(一) 简化税制

税制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征税成本的高低。一般而言, 税制越复杂, 征税成本也越高;税制越简单, 征税成本也越底。在我国现行税制中, 所得税制相当复杂。尤其是所得税制中的大量关于税收优惠的规定, 极大地增加了税制的复杂程度, 也不利于纳税人对于税制的学习与理解。以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为例, 除了要对其会计利润做相应的增减调整之外, 还要考虑大量对于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 计算量相当大, 对征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征税成本也较高。因而, 国家应该适当考虑减少或者归并一些税种和部分税收优惠条款, 降低税制的复杂程度, 尽可能将征税成本减少到最低限度, 从而提高税收征收的效率。

(二) 公平税负

税负的公平分为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横向公平强调有同等纳税能力的纳税人缴纳相同的税收。纵向公平则强调具有不同纳税能力的纳税人缴纳不同的税收, 以做到所得多者多征, 所得少者少征。

张居正认识到明中叶赋役负担不均的问题, 于是他推行“一条鞭法”通过“量地计丁, 计亩征银”的方式以土地来确定每个人的赋役水平, 从而有效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赋役负担, 公平了税负。我国目前也存在税负不公平的问题。譬如, 国家对于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统一征收20%的所得税, 而并不是以利息所得的多少而加以区别对待。显然这是有悖于税收公平原则的。

(三) 税制设计要考虑地方差异

张居正在推行“一条鞭法”时遇到了不能适应不同地区的情形。“盖南境气候既燠, 物产富饶, 有木棉粳稻之产, 有蚕丝楮紽之业, 又地阔力余, 营植不碍, 民间贫富不甚相悬, 一切取齐条鞭, 奚不可?北境则不然, 地寒凉, 产瘠薄, 即中路, 又苦冲烦, 贫富相去, 何啻倍蓰?”, 即南方商品经济发达货币化程度较高, 适于折银纳赋, 而北方相对落后且货币化程度有限, 更适于缴纳力役与实物。在北方推行“一条鞭法”反而有加重农民负担的嫌疑。

我国现行的税制改革应当注意这一问题。尽可能顾及各个地区的差异, 尤其是东部与西部地区。在税制设计时, 不能只看到东部沿海城市人均收入高、经济发展快, 也要注意西部地区依然比较落后、生活水平不高的现实。国家可以尝试在不同地区间实施有差异的税制形式, 通过适当下放税收调整的权限让各省自行对国家出台的税制进行微调以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与需要。

参考文献

[1]、谈敏:《中国财政思想史教程》[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第231至235页。

[2]、郑学檬:《中国赋役制度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第531至570页。

[3]、胡怡建:《税收学》[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第30至43页。

[4]、郑学檬:《中国赋役制度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第531页。

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典故 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     历史教育      对策

一、 历史教育功能的意义

历史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的知识、思维能力以及看待历史的观念都对学生学习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对于中职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增强中职学校的历史教育功能,对推动学校的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历史的教育功能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是适应科技信息迅猛发展的需求,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最重要的一点,历史教育功能是让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以及学生终身教育的需求,这也是历史行业的需求,也是国际合作的需要,由此能够看出中职学校历史教育功能的意义重大。

二、中职学校历史教育对策

(一)将历史教育纳入职教体系

近年来,教育部要求中职学校开设哲学、经济、法律、职业道德等四门德育的必修课,要求将中职学校使用的德育教材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估指标中。如果中职学校的历史教育也能像德育那样受到重视,在学校里得到普及,這对于那些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在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社会意识方面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历史教育不仅是讲授简单的过去的事情,还和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虽然时代不一样,但是和现实有许多的关联性。因此,正确对待历史教育,能够观察国家的前途,能够改善社会的风气,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

(二)针对性选择历史教学

中职学校要发挥自身的教育特色,秉承育人的宗旨,实行专业的定向教育,进行大胆地创新,对历史教材进行改革,增加历史同国情的教学内容,抓住专业同实践相互结合的教学原则,从历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性历史教育,办出特色,提升学校的教育水平。在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中,历史教育也应该是必修课程。中职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历史学科的课程学习,增加历史教育的课时,加强对学生进行国情和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教育,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同时让学生多阅读励志故事,这些大多都是以历史人物为原型而讲述的。

(三)改进课程设置

在历史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可以使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方式。在宽基础的历史教育阶段,学习相应的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其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有着各种课程的模式,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历史素质以及综合历史能力。基础宽厚了,对于学生来说,在就业时能够有更强的应变能力,能够为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奠定扎实的历史基础,符合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四)灵活安排教学

历史课程是人文性的课程,相对于理科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在思想观念方面比较难于理解。中职学校在设置历史课程时,可以采用大班制,像大学的教学方式一样,可以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一教室、同一时间上课。对于历史知识的传授,可以采用历史专题的教学形式,不用一定按照历史教材所设置的教材章节来进行教授。在历史教学中,要选择同当下现实形势联系非常紧密的知识,学会正确对待历史问题,能够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当下的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五)加强教学改革

历史课程、历史教学内容的改革,能够直接反映历史教学的教育目的、教育思想,历史的教育观念能够体现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因此,在历史课程的教授中,教材的地位非常重要,编好教材是提高历史教学的关键。中职学校的历史教育在历史教材的使用上要大胆创新、勇于尝试,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配合历史的电子教材,真正实现历史教学的创新。在编写历史教材时,要打破常规,使用专题的形式来进行教材的设置,增强历史学科的统一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比如历史的发展、政治的变迁、历史人物等等不同的专题,同时结合当下的形势政策,针对性地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发展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知识能力都能得到和谐地发展。

三、小结

在职教改革的背景下,中职学校历史教育在学生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更加充满智慧。中职学生的学习阶段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潜能无限,智慧是国家和公民的共同财富。在中职教学中,应综合各种资源,针对性地进行历史教育,探索新思路、方法,为社会提供综合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建云. 充分发挥历史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以油画《与但丁讨论神曲》在教学中的运用为例[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

[2]杨杰. 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 理论界, 2008(09).

[3]邓李赟,史向军. 略论历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J]. 前沿,2008(04).

上一篇:云大高级总裁研修班三大优势下一篇:五十步笑百步的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