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教育意义

2024-05-21

弟子规的教育意义(通用8篇)

弟子规的教育意义 篇1

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014-07-24 易孜 阅 13959 转 188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

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古圣先贤、仁人志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 结,而且一路下来,薪火相传,因时损益。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集中再现。千百年来,中华文化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铸成了我们民族的品格,书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因此,我们称之为“国学”,其目的在于与非中化文化相区分。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其重要一点是,源于由国学而产生的民族向心力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主要原因之一乃是因为其有异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

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国家,可能会成为一个大国甚至富国,但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强国;也许它会强盛一时,但绝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 林。而一个国家若想健康持续发展,则必然有其凝聚民众的国民精神,且这种国民精神也必然是在自身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本国人民创造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巨龙的跃起腾飞、中国梦的实现都离不开国学滋养。从小处而言,继承与发扬国学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同样举足轻重,迫在眉睫。一个人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成熟亦决非先天注定,它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

现在社会上正兴起一股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弟子规》之风,一些志士仁人投身到了弘扬、践行《弟子规》这一伟大的教育事业中来,甚至还有一些人发愿倾其毕生财力长期开办《弟子规》培训班,免费向社会开放。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人不明白当代人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更不了解学习《弟子规》的重大现实意义,也就不理解为什么这些人要极力主张践行《弟子规》。

如你想了解更多《弟子规》,请看《弟子规介绍》

其实,《弟子规》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因为它是依据圣贤孔子的教诲、采用儒家《论语》思想而编写成的做人之生活规范,具体到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所应有的礼仪和规范。是教育人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启蒙养正的最佳读物,也因此被人誉为“童蒙养正宝典”。

只可惜,这部由清初学士李毓秀所作的育人读物,却随着清末慈禧太后的专权而被废掉,到国民时期的“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遭到抛 弃,到了改革开放前的文化大**时期,这一中华独有的稀世瑰宝与孔圣先贤一道,被彻底砸烂,扫地出门了。至今算来已经被断掉了整整一百年的时间,致使我中 华三代人不知传统文化是什么,人民失去了做人的“航标”,只一味地将其当作封建糟粕而“**”掉了。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顾名思义,这本是规范教育儿童行为的启蒙读物,只因至今我们已经有三代人没有闻到传统文化了,人们又受到所谓“西方文 明”的影响,只知道享乐、竞争,彰显自我,渐渐失去了做人的道德底线,已不知何谓善恶、何谓五伦、何谓因果、何谓孝道、何谓廉耻、何谓礼让,导致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社会危机四伏。

凡学过《弟子规》的人都有一个共同感受:这千余个字的,简直就是一剂神药,只要按照其内容真心去践行、去落实,就会通过转变人生的态度,使人生命运得到彻底改变,甚至可以使许多疾病不医而愈。其实道理很简单,过去这半生我们没有闻到传统文化,不知如何做人,走错了路,因此导致内忧外患,烦恼疾病缠身,人生多灾多难。而《弟子规》恰恰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才如理如法,才附合自然规律。只要相信,照着去做了,从改变自己的恶习开始,从此“断恶从善”,命运便得到转变了。如果每个人都能如此去做,如此检讨自己,必将会达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这就是《弟子规》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之所在。

什么叫“规”?“规”即“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这里是指规则,规矩。“弟子规”就是指每个人从小必须遵守和养成的规矩。

一、《弟子规》是一本怎么样的书? 《弟子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弟子规》,曾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乾隆年间贾存仁修订,并改名为《弟子规》。其内容以《论语》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指导思想编纂而成。内容包括为人子弟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特别讲求生活和做人教育,是启蒙养正、教育人们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厚作风很好的读物。

用钱文忠的话说,《三字经》偏重于教人知识,而《弟子规》所偏重的则是做人的规矩,《三字经》着重的是文化,《弟子规》侧重的则是文明,《三字经》和《弟子规》两者功能互补。《弟子规》将孔子老先生教诲(当然也有后代老先生们的)编写成人们的生活规范,凡1080字,共360句,曾经是讲给开蒙的小孩子们的养正宝典,将儒家的五伦大道用最平实的语言和最普通的事例呈现,而着眼于帮助听讲者处理好身边的人际关系。《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

二、今天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1.社会发展的急切需要

李耀君教授认为(李耀君,和谐中国网总编辑,《弟子规》现代修订者,北师大兼职教授,担任多家机构顾问等),当前诸多社会问题,如:买官卖官、贪污腐败、数起校园血案、连续跳楼事件、问题奶粉、问题疫苗、赵作海冤案„„等等,其根源均在于人们的伦理道德出了严重问题,导致了人们“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严重、漠视公平正义、思想道德沦丧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就是在全民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教育。

钱文忠曾经对媒体说,《弟子规》是一种文明,《弟子规》所讲述的内容,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因为现在的中国人不缺知识,缺的是礼仪和文明。这些年来,我们的文明没有增加,甚至有倒退的趋势。比如有些孩子说自己的梦想就是挣大钱,但如何挣钱,挣钱是为了什么?却说不出来。这种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心态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今天我们的社会不够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和谐社会的建设讲,《弟子规》是公民素质教育的教材。对于企业而言,把《弟子规》中讲的内容做好了,企业管理水平自然会提高。对于个人而言,《弟子规》是对自己内外修炼的最好的范本。”现在社会就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轨道上,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则,是非常危险的。就像钱文忠教授讲得,《弟子规》就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遵循的戒律。

2.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当今教育重知识,技能轻道德教育;重实用功利,轻思想精神;当前道德教育空泛抽象,缺少可操作性。有人比较了《弟子规》与《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几乎有一半的条例能在《弟子规》中找到,相比之下,《弟子规》更容易背诵记忆,更具有可操作性。试问有多少学生能熟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规划纲要》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个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当今我国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而青少年学生又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之中,德育为先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德育为先,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弟子规》为落实德育提供很好地容易操作的载体。

3.家庭教育的迫切需要

80后即将接过国家发展的担子。钱文忠教授提醒大家,中国有一亿四千万的独生子女,教育所面临的所有问题,是因为我们没有教育独生子女的经验。这批独生子女聪明无比,非常优秀,但是他们远离中国传统。“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家族制,而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有六个大人宠着。家长制在崩塌,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当一部分面临‘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的问题。”

“社会的现状,网络时代,人们的关系冷漠,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延伸出来的问题很多:商业化、信仰危机„„这些都会给当今社会教育提出深刻的思考,怎样学会做人做事,《弟子规》是行为规范的全面体现,浅显中却蕴含着大智慧。”如何让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宠爱、独占的孩子,在今天懂得感恩、分享、回报,从小享受很多自由的孩子,懂得约束、懂得退让,钱文忠认为要靠家庭教育,靠父母的努力,“如果我们要寻找一本教材的话,找不到比《弟子规》更合适的教材。”

成功案例的启迪:

《被十三所学校开除的坏学生成了老师》自修自得,在于“悟道”,在于强调人生基本面的

22岁的兰州青年胡斌来到高碑店市,再次坐在讲台上,面对市委书记等上千名观众,做传统文化的讲师。他上一堂课讲授于上个月25日,是在省会河北会堂举办的首届公民德行论坛上,有2400多人听了他的讲座,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关注他的人数达数以几十万计。

一年之前,他还是一个绝望的社会青年。曾因品行顽劣被十三所学校开除,辍学后离家游荡北京,挥霍家里的积蓄,天天KTV、不分昼夜上网打游戏、在马路上疯狂飙车„„,几年的疯狂享受带来了惨痛的恶果,不到20岁视力严重下降、记忆力几乎丧失、甚至有时站立不住„„,医生给他检查,叹息:你这个小伙子怎么连60岁老头的身体都不如?

生命的转机来源于一本小书。与爸爸分居多年的妈妈幸运地接触到传统文化,开始学习《弟子规》,改变了心性和人生。她将已经走入穷途末路、身无分文的胡斌召回,给儿子提出了一个条件:你只要看完一套《弟子规》的讲座,我就给你钱。

无奈,胡斌耐着性子开始看一套北京企业家胡晓林讲授的学习《弟子规》后身心和企业转变的光盘。没想到,三天三夜,他几乎没动地方,将这套讲座看完,不住地痛哭。源自孔子的古老的圣贤教育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他终于知道,人生在世,最基本的品德是孝道。他深深地忏悔,错了,自己全都错了„„

在妈妈安排下,他去一家养老院当义工,同时学习《弟子规》。很快,老人们都把他当成亲孙子看待,给他留好吃的零食,甚至要把孙女介绍给他,他感受着做一个好人给他带来的幸福与感动。

半年后,他加入了陈大惠带领的传统文化教育志愿者团队,在各地的公民德行教育论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阐释传统文化的力量。所到之处,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小胡老师”。在石家庄,论坛刚结束,他就被请到两所中学演讲,一位校长说,小胡老师的经历太有代表性了,现在有许多问题学生,学校和家庭都没有办法,他的亲身体会非常有说服力,给我们的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份古老的药方,那就是传统文化,那就是《弟子规》教育。

放眼世界,深知学习《弟子规》的紧急性。

【视野】松下政经塾每年只收8~10位学生、全部私塾的塾生也不到30人。迄今为止,松下政经塾累计的毕业校友不过300人,却已产生了2位部长、3位市长、30位国会议员等70个本土政治家,其中包括曾担任小泉内阁金融大臣的伊藤达也、外务副大臣的逢泽一郎等。而同一个时期,美国的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总共毕业了1万7000人,却只当选了17位国会议员。

【理念】松下认为培养大格局的政治家,重点绝非知识的追求累积,而是参与、体悟、自修自得,在于“悟道”,在于强调人生基本面的出发及回归,类似孔子阐述的儒家士大夫,必须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精通、五育并重的知识分子。松下的人道精神,与终身学习的态度,是他的两个核心精神,也是他希望政经塾的未来政界精英能自我修炼达成的境界。

【方法】由于政经塾重视的是通达的社会人,因此很重视实务、基层的操练。塾生每天早上先要打扫庭园,然后跑步,还要学习书道、剑道、茶道及《论语》、《孟子》等中国传统典籍等,并修习坐禅。完成一次在24小时内走完三浦半岛整整一圈约100公里的极限挑战。除了这些基本修养外,政经塾其余时间的专业研究领域都是塾生自修自得直到“悟道”。一句话,日本正经塾的成功首先离不开的是做人道理的修为与务实的基本操练,其实就是类似于用《弟子规》规范他们的行为,操练他们的行为。要成就人才,首先要规范行为。

1988年,70多位诺奖得主在巴黎聚会,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得出结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学习孔子的智慧。《弟子规》恰恰就是孔子思想的延续,教育我们做人的基本规范。

美国教育学家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他的专业本领,85%取决于他的人际关系与处事技巧。在此看来处理好人际关系就至关重要,而人际关系就是古人常说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人类固有的相互关系。《弟子规》就是一部教导我们五伦大道规范的书,是教我们如何从根本上着手,处理好人际关系,以达到《大学》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辩证地认识《弟子规》 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国几千年传统社会如果没有规矩,早就陷入了崩溃。为什么中华文化可以传承数千年,即使外族来袭也依然无法改变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我想,这主要在于社会对规矩是需要的,这种规矩不是说禁锢人们的思想,而是要人们学会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有了这些守则规范,我们才能够经由对这些守则规范的遵守而变成谦谦君子。一旦一个民族缺乏规矩,胡乱为之,对于民族的伤害对于文化的伤害,其恶劣影响恐怕需要长久的修复才能够恢复一二。

在学习弘扬《弟子规》过程中,我们碰到许多人对《弟子规》的认识上有两个误区。一是有人“因噎废食”,片面地认为《弟子规》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其中有些过时的理念和礼仪,因此就彻底不学或不给孩子教《弟子规》;如97岁老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原中央顾问张克明先生)劝当今青少年勿学《弟子规》,张老先生说,那是按神权、君权时代的需要编写的,113件事儿,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青年人的需要。张老先生举例说,《弟子规》“孝则”中说:“亲有疾,药先尝。”可是,这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就连小学生都会对此批注说:“这真是怪事!药咋尝?请遵医嘱!”

二是还有部分人认为《弟子规》是小孩子的事。和谐中国网总编、《弟子规》现代修订者李耀君先生认为,人人都是为人子女,人人都是为人弟子,因此,人人都有必要学习践行《弟子规》。鉴于《弟子规》的名称容易让一些人误认为是小孩子的事,李耀君教授给其增加了一个副题或别名——《人之规》,以便引起我们大家的重视。

因此,我们今天学习《弟子规》时,就要辩证地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做人一定要真诚才不会烦恼,不管是谦虚自己还是赞赏别人,都要发自内心。虚情假意的奉承和谦恭,非但不能使别人欣喜、满足,自己也会因为背叛了本意而心生不快。说自己不想说的话、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为了满足别人而难为自己,心里就会有不满、生怨恨,又怎么能感到快乐呢?所以,坦率真诚才是做人的本色,真心做事,真诚做人,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自己也能收获快乐。

真实,是一种修养。人,无信不立。儒家把“信”作为做人、治国的根本。“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做人要讲诚信,何况为政者既是社会人,也是具有公职身份的特定人员,肩负治国理政、造福百姓的重任,因而在道德上的要求要比常人更高,更应以诚为本,坚持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能言行不

一、欺上瞒下,更不能搞哗众取宠的政绩工程、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而要多做让组织放心、让领导信任、让群众认可的民生工程,这既是真实做人的根本要求、也是官德高尚的充分体现。

真实,是一种信誉。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是领导干部的基本素养,也是共产党人的本色所在。为政者要满怀真诚,立足实际,敢于承诺,全力兑现。每个党员在对着党旗宣誓的那一刻,那就是一言九鼎的承诺,对组织的承诺,对人民群众的承诺;每个领导干部在向社会公开自己的施政纲要和发展蓝图时,这也是一种承诺,并且这样的承诺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承诺的兑现与否直接影响到领导干部的威信、领导干部的口碑;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社会的凝聚力。当然,不能怕兑现承诺,而不做承诺,更不能怕因言获罪而缄默不语,只要你坚持做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为政者,敢想敢干,敢于改革创新,勇于拼搏进取,满怀忧党之心,常思百姓之忧,恪尽兴党职责,以真诚面对每一份工作,以真心对待每一个百姓,以真实的自我去实现对组织、对人民的承诺。

真实,是一种境界。真善美,是人生的高境界,善与美是以真为前提,也即真是实现善与美的必由之路。作为一名唯物主义者,必须深刻理解和认识“真”的意义,只有当人在实践中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真),并运用于实践,达到了改造世界的目的,实现了善,才可能有美的存在。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讲,实事求是归根到底还是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做人要真实,真实是党员干部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的综合体现。发扬“真实”精神,就应轻装简从的深入到基层,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这样的干部人民群众最欢迎。发扬“真实”精神,就不能脱离实践、凭空决策,更不能当“甩手掌柜”,层层批转、坐而论道,整天沉浸在文山会海之中,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这样的领导干部人民是看不起、看不上、看不惯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苦不但属火味,亦与心相关。而我们稍作深入,就会发现与苦联系最密切的痛它也与心相关,苦生于心,乐亦生于心。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痛苦与心相关,而在五志中,喜乐亦与心相关。痛苦属心,痛苦生于心,喜乐亦属心,喜乐亦生于心。痛苦、喜乐与心的这个特殊关系,便将宇宙人生的一个大问题引发出来。

痛苦本为生理现象,但由于生理与心理的相互影响之深、之大,我们很难将它们分割开来,因此,对于痛苦和喜乐我们完全应该从综合的角度来看。人类的问题千千万,但是,这些千差万别的问题能不能归结到一个点上,或者说一个问题上来呢?人生最根本的问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从最究竟的意义去思考,这是完全可以的,这个点、这个问题就是痛苦与喜乐,简称苦乐。我们可以从纵向来看,也可以从横向来看,看看人类付之的所有努力是不是都是为了解决这么一个问题。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科学的也好,艺术的也好,宗教的也好,是不是都是在这个上面用功,是不是都是为了减少一些痛苦,增加一些喜乐。人类的所有行为,所有努力是不是都是为了这样一个目的、这样一个宗旨?至少在动机上,在主观愿望上没有一个例外。因此,只要我们从苦乐的问题上去作意、去思考,那就把人类的复杂问题、人生的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真实化了。将人生的问题简单化、真实化以后,对这个根本问题的解决,便有了一个直截了当的思考和判断。

毫无疑问,解决人的根本问题,使人少苦多乐,甚至离苦得乐,是人类一切行为和努力的动机和宗旨,过去如是,现在如是,将来亦如是。而我们从本质上对所有的这些行为和努力作一个划分,则不外两类,一类行为和努力是在形而上的这个层面用功,一类行为和努力是在形而下的这个层面用功。物质手段在解决人生根本问题上的能力究竟有多大。而更具体地说,形而下的这个层面就是物质的层面,形而上的这个层面就是精神的层面,就是心的层面。上述这个划分建立以后,很多问题就十分清楚了,整个现代科学它是在哪个层面用功呢?她在形而下这个层面,在物质这个层面。她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在这个点上,企图用改造物质的方法来作用人类,用这个物质手段来使人类离苦得乐。物质手段能不能使人离苦得乐呢?当然可以。肚子饿了,给你吃的,身子冷了,给你穿的,饥寒交迫的苦一下子得到了解决。但是,温饱的问题解决以后,物质手段还能在多少程度上使人离苦得乐呢?这个问题我想大家都会有感受,感受过了你就应该有思考。百万富翁、亿万富翁有没有烦恼,有没有痛苦,是不是他们已经完全地解决了人生的根本问题?他们已经拥有了太多的物质,已经占有了太多的形而下这个层面,是不是他们就已经完完全全地离苦得乐了?如果不是这么回事,如果他们的人生仍然充满了烦恼和痛苦,那用物质手段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能力就会让人产生怀疑。

物质手段在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能力上为什么有限?我们回观前文便能明白,因为人生这个根本问题的根源,人生这个苦乐的根源,它不来自于形而下这个层面,它不来自物质这个层面,它们来自于形而上,来自于心这个层面。因此,用物质手段来着眼这个问题就很难从根上去解决。它是间接的,它始终绕着圈子。在温饱没有解决前,在饥寒交迫的这个阶段,物质的作用好像很强,但是,这个层面的问题一旦解决了,物质手段的能力就基本达到饱和。再往下走,物质手段所能起的作用便只是隔靴搔痒了。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直截了当,就必须从根本上抓,连根拔起,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那么,根在哪儿呢?当然就在形而上,就在心这个层面。笔走于斯,我们才恍然大悟,传统的学问,传统的儒、释、道为什么都强调“修心”?修心是为了什么?为什么都把在形而上这个层面、心这个层面的用功放在第一位?原来就是要解决这个人生的最根本问题。你看《老子》,他不叫你去追求物质,他不叫你去不断地丰富这个物质手段,他叫你“知足者乐”。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参透了,他知道这个人生的乐不可能最终从物质这个层面得到,在物质这个层面上只要你不知足,那千万、亿万的家产、身价你也不乐,你也可能痛苦。因此,沿着物质这条路,沿着形而下这条路,你就是走到天上去了,走到太空,甚至外太空,人生的这个根本问题你还是没法解决。到时醒悟了你还得回头,你还得走形而上这条根本的道路。老子的致富之道。老子看清了这一点,看透了这一点。所以,他不鼓励人们走物质探索的这条路,在这条路上他告诉你知足就行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你干吗要去干吃力不讨好的事?从这个层面你去看中国为什么没有率先走向现代化这条道,为什么没有率先走向物质发展这条道,也就不足为怪了。

弟子规的故事 篇2

许博斓,班里的中等生,这个学期老师奖给了他一次登上“英才讲堂”的机会,他讲的是《弟子规》中的:“无心非,民为错。有心非,名为恶。”意思是:如果无意中犯下的错误,就叫“过错”,如果是明之故犯,便是罪恶。虽然我们班每人都免费拥有一本《弟子规》,但他为了讲这12个字,为同学们讲一个相关的故事他父亲又用自己的血汗钱专门为他买了一本《弟子规解读》,他引用了其中一个恰当的故事《曹操割发》。这节课我听的非常入神。我懂了一个道理:如果是一个不小心犯下的错误,是可以原谅的。如果是知道自己做错了事还要做,那是错上加错。

感人的事情还有。张奕哲,主动申请主讲《弟子规》中的:“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意思是:如果把墨磨偏了,表示你心不在焉;写出来的字如果潦草不工整,就表示你浮躁不安,思想不集中。为了讲好这一次课她专门请求父亲从太原邮购了一本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讲《弟子规》出版的《钱文忠讲解弟子规》,这件事班里流传,全班都被她感动了她以响亮的声音和动听的语言讲完了这节课,班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她微笑地走下了讲台。这节课让我懂得了字要正要写规范。经典道理我懂得了但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却并不容易,老师有时说我写的字像“扁柿饼”我感到很惭愧。我发奋以后一定要把只写正,摒弃浮躁,踏踏实实。

我与弟子规的故事 篇3

07级10班 周艳静

我与弟子规的故事(读后感)今年寒假,学校发了《弟子规》这本书。经过阅读,了解到弟子规原名为〈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而它的内容则是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读完弟子规后,我的心灵受到了洗礼,使我更加懂得了为人子女对父母应有的孝敬与尊敬、为人朋友应有的信任、为人同学应有的帮助与关爱,《弟子规》带给我的是由内而外的改变。

在阅读的同时也不禁让我对作者产生敬畏之情,作者能仅仅根据《论语》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几句话结合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引伸出这么多的内容,实在是令人佩服。

弟子规的观后感 篇4

《弟子规》虽然不长,但是里面的话全都是道理。其中,又教人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的;又教人学习方法的;有教人知书达理的,丰富的故事数不胜数。我最喜欢的是:“事勿忙,忙多错;勿危难,忽轻略”。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要稳重不可急忙,急忙容易出错。做事还不能害怕艰难险阻,也不可以草率,随便应付了事。我对这句话感受颇深,因为我性子急,做事会事与愿违,所以我以后要加以改进。

《弟子规》让我树立了感恩、报恩的思想,“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从这里,我深切感受到:受人恩惠要时时想着报答,对别人的怨恨要尽快忘记;对别人怨恨的时间越短越好,对别人报恩的时间越长越好。是的,假如我们常怀感恩之心,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弟子规》还告诉我们:“人有短,切勿揭;人有私,切勿说,道貌岸然,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我想:这段对于我们提高自身素质多么重要啊!

《弟子规》真是一部好片,假如人人都能来认真阅读,按照要求去做,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安宁,更加和谐,更加融洽,我们的世界会越来越美好。

读弟子规的心得体会 篇5

读了《弟子规》中的其中一篇—入则孝。这一篇章令我颇有感受。

如今,许多孩子都是父母的独生子,总是被父母护着、宠着、溺爱着,所以,有些孩子便逐渐淡忘了—“孝”这个字眼。也许,许多人都读过《弟子规》,而真正能按按照书上说得去做又能有几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名,行勿懒”父母都对孩子体贴之微,千依百顺。左一声“妈妈”又一声“爸爸”让父母为了自己的一点小事奔波劳累。但是当父母请你帮着买个东西,干个家务,却总找个借口辞掉。“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需顺从。”有时,父母出于关心,多叮嘱两句,做错了事多教育两句,我们就会不厌其烦的说父母过于唠叨,有时还顶几句嘴,狡辩是非,“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侍候父母安眠。这就是这句话的意思。子女要无微不至的照顾父母,要让他们感到舒适。而现在,大多是父母对子女关爱有加,这样照顾着我们,又有多少子女能这样的照顾自己的父母呢?是父母养育了我们,是父母教育了我们,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父母是世上最爱我们、最疼我们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我们的一举一动无不牵扯着父母的心。而惟有“孝”才能报答父母,报答他们对我们的养育之恩。让每一个子女都报答父母吧。

弟子规的读书个人心得体会 篇6

然而,最令我受益无穷的还是《弟子规》中的“入则孝”当中的一句话:“父母呼应勿缓”。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答应。这让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一件往事。

暑假的一天中午,太阳当空高照,快把大地都烤焦了。天气闷热得使我只得呆在客厅里边享受空调边看动画片,正当我看到最精彩的地方时,听到一声叫喊:“吃饭了!”我想一定是那个爱找麻烦的妈妈!于是,我没有回答,继续看我的动画片。“吃饭了!”又听到妈妈的叫喊声,真让人讨厌!于是,我漫不经心地应了一声:“烦死了!我正看着动画片的高潮部分呢!等会儿再吃不行吗。”也许是妈妈不耐烦,也生气了,没等一会儿,只见妈妈三步并作两步地走到客厅,立刻伸出食指把电视关了,喝道:“滢旭,你没听见妈妈叫你吗?怎么那么没礼貌!”我只好不耐烦地从椅子上站起来,慢吞吞地走进餐厅,心里却有着说不出的愤怒。我磨磨蹭蹭地吃着饭,撅起嘴巴嘀咕着:“我就是还想看,我就是想看完再吃饭嘛。”

弟子规的小学生读后感 篇7

但是,现在我们很多人,却忽略了父母的爱,认为父母总是杞人忧天,唠唠叨叨,总会跟父母产生不一致的看法,甚至认为父母不爱我们了,这个时侯,我们还会如何去孝敬父母呢?弟子规告诉了我们答案。不管怎么样,我们听从父母的意愿是对他们最大的尊敬,我们应该更加宽容,体谅得照顾父母。对他们要有耐心,父母健康的时侯,我们会很自然的孝顺父母,父母真正生病了,需要我们照顾的时侯,我们是否真的能够做到耐心,孝心呢?

父母也有犯错的时侯,我们做子女的要帮助他们改正,对他们的不良嗜好,我们有责任去帮助他们,这也是一种孝心。但是一定得讲究方法。

父母渐渐老去,我们也有自己的压力,不管怎么,珍惜现在,珍惜与他们的每一刻。

诵读《弟子规》有感[300字]

这个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同享读书乐,经常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以圣贤之道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妈妈常说,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先有德、再有才的人,学习《弟子规》是奠定德行的根基。

“德有伤,贻亲羞”,孝敬父母就不应该做令父母蒙羞的事情,所以我要牢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凡出言,信为先”,不管大人还是小孩,说话做事都要讲诚信,做一个人人信赖与喜爱的人。

“过能改,归于无”,人无完人,发现自己有过失错误,一定要下决心及时改正过来,不断完善自己。

“朝起早,夜眠迟”,作为一名学生,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以饱满的精神努力学习。

“有余力,则学文”,品德要力行,文化知识也必须要学,要认真学,才能在德智方面不断提升。

熟读《弟子规》,让圣人的教诲贯穿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一名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背诵《弟子规》有感[300字] 于越

按照郁老师的要求,我们暑假期间要从《快乐暑假》上面自选5本以上的书来阅读。我选的分别是《我爱你,中国》、《神话故事》、《科学童话》、《伊索寓言》、《中国汉字》还有《弟子规》,其中前面几本,我每天都朗读,而对于《弟子规》,父母要求我每天背诵一段,41段用了41天已经全部背诵完毕。

我感觉《弟子规》对我们生活很有帮助。它教会我们怎么对待父母和长辈,也教会我们怎么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情,甚至连怎么穿戴吃饭、怎么读书、怎么整理书籍都有很明确的要求。

有一次,有人按家里门铃,我正在玩IPAD, 妈妈让我去开门,我坐着不动,妈妈就说“父母命,行勿懒”,我赶紧跑去开门了。我平时吃饭,不太爱吃冬瓜和木耳,家人又会从《弟子规》里找到教育我的句子“对饮食,勿拣择”。“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当我有时读书不用心时候,我耳边就有人会这么说。

《弟子规》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真的很有帮助哦!

读《弟子规》有感[300字]

在这绿色的春天里,我们学校开展了“我读书,我快乐”的活动,在这期间,我认真的读了《弟子规》。

这本书是古代大臣至圣先师孔子所写,里面主要是教人怎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讲信用……但在这360句中,最令我感悟最深的还要数这句:读书法,有三道。心眼口,信皆要。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读书时,有三个到:心到,口到,眼到。即心要记,眼要看,口要读;这三者缺一不可。

但我的实际行动跟着一比,简直是天然之别,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每次读书或做作业,我都做不到心到,口到,眼到,这点让我的内心非常的惭愧!每次我做作业,都不专心。不是玩笔,就是看窗外的风景。

深深印在我脑海里的还要数那一次:二年级时,数学老师中午给我们布置了15题基本计算题让我们回家做。我一到家,准备开始做时,一开始下定了决心,开始还不到五秒就忘得一干二净,就像《哆啦A梦》里的野比大雄一样!

我才做了4题就已经开始不耐烦了,于是我就在题目上稀里哗啦地随便写了几下,就盖上本子了。谁知下午批改出来后就前面认真做的4道题是对的,其他全是错的,就因为这事,被老师批评了好久。

弟子规的教育意义 篇8

学校名称:韶关学院

院系:教育学院

专业:10教育学 学校代码:10576

密级:公开

中图分类号:G61

引言

在新时期,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等方面受到了市场经济、社会浮躁思想和外来文化的严重冲突。大学生的德育教学早已提上了议程,迫待解决。《弟子规》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读本。它的许多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价值选择等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如《弟子规》注重培养学生坚强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着重诚信的价值,强调道德和文化教育知识相结合,这些宝贵的教育思想正是当代教育所遗漏的方面。

一、选题: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

《弟子规》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是以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为基石 ,以民族生存经验为后盾 ,以圣人的仁爱教育为指引。它重视对光明伟岸人格的追求 ,重视培育人们心灵的至善至诚 ,重视教育过程中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力行相结合。《弟子规》德育教化是关心人关注人的 ,它启迪着人们去实现自我价值 ,造福社会。这正是国学教育的宝贵之处 ,也正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实践意义:

《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敬亲爱长的孝悌意识,养成诚实守信的做人品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价值观念,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人际习惯等几个方面。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培养其“孝”

《弟子规》一书首先提出的就是“入则孝”,意思就是为人处世,首先要做的就是孝顺我们的父母。因为在古时候来说,我们出生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我们的父母,所以我们首先就要孝顺我们的父母。而钱文忠教授在其书《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中提到:“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以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这就是孝要传达的一个意思。”

然而,看看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奢华的生活,最好的享受,糜烂的宿舍生活等,各式各样的浪费。难道父母辛辛苦苦赚来养育我们的金钱就是用来让我们浪费的吗?空闲时间,放假时间,我们的父母都巴不得天天让我们打电话回去,不为什么,就是想听到自己的孩子开心平安的声音,这,或许就是他们的享受了。然而,根据我们的所收集的资料显示:我们这边的大学生不是压根没给家里打过电话,就是打电话回家是为了拿生活费的。我们大学生们基本都是“离家出走”的人了,学校与家的距离使得我们无法用我们的行动去实际孝顺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打电话回家,让父母知道我们生活得好。然而这都不能做到的,就证明“孝”在我们大学生中已经模糊了。因而,我们有必要通过学习《弟子规》中的道理来“补偿”。

孝的第一步,倾听父母的需要。

第二步,尽量按照父母的需要努力去做,不一定都做得到,但是要努力去做。我们学会倾听父母的需要,并尽量按照父母的需要努力去做,但有时也不一定就能讨得父母的欢心,甚至还可能遭到父母的误解和责备,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在中国传统当中,孝是无条件的。孝不是交易,不是交换。现在我们很多人认为,孝是相互的,爸爸妈妈对我好,我要孝敬他。那另外一个意思是,爸爸妈妈如果因为某些主观原因,或者某种客观限制,对你稍微差一点,你就不孝顺父母啦?这在传统当中是绝不允许的,传统认为,孝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根本。今天我也在反思我自己,我们有没有人为自己的父母跑一次菜场,去买点儿父母想吃的时令小菜?我长到这么大,基本没有进过菜场。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有些很容易的事情我们做了没有?或者再降低一些要求,我们起码马上答应父母的呼唤,抓紧完成一件父母交办的事情,耐心听一下父母哪怕是唠叨的教训,哪怕是委屈地顺承一下父母就算是误解的责备。当然这么做,实际上也并不见得容易。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去尝试。

2.培养其“谨”

“谨”顾名思义,就是小心,谨慎的意思。但是,在《弟子规》里面,“谨”,不仅仅是谨慎小心的意思。它还包括: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正确礼仪。众所周知,儒家是十分注重礼仪行为的。因此,在众多儒家经典著作里面,无不有“礼仪”和“行为”的影子。然而,我们的《弟子规》就是根据这些经典而创作出来的另一本经典。《弟子规》不仅将前人的思想加以整理和概括,而且还联系了当时的(指的是作者写书的年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并作出新颖而又独特的见解——要求我们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价值观念。这就是《弟子规》所要我们要做到的。

良好的日常习惯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是道德生成的基础,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良好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对待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化等要求。有报道称,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更成为重中之重。《弟子规》的学习可以确立学生健康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处事为人之道。然而,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很多大学生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让师长瞠目结舌,不可思议。很多大学生通宵达旦的上网聊天,玩游戏,白天逃课;有些学生则过分追求品牌,追求服装的华丽,追求社会上的时髦,不顾及个人的经济能力,一味攀比;还有很多学生则根本没有卫生意识等等。诸多现状表明,大学生德育教育要从人的基本行为礼仪与文明举止抓起,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念,形成大学生文明礼貌高雅而富有教养的行为举止与生活态度。

《弟子规》具体而全面地阐述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珍惜光阴。“朝起早,夜眠迟”,要养成勤勉学习的生活规律。第二,讲究个人卫生,衣着整洁,饮食合度。指出:“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弟子规》不仅要求我们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更要注意穿着的整洁与整齐。衣着的关键不再于它是不是名牌,是不是很昂贵,而是符合自己的身份,符合自己的经济能力。大学校园是知识的圣堂,礼仪的殿堂,大学生着装更要符合自己的身份,穿着整洁大方是其最基本的要求。

第三,要求青少年学生坐立行走,出入进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这是要求我们注意自己的体态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熟读《弟子规》,将其所要求的行为准则谨记心头,长期实践,形成良好习惯,由良好的习惯塑成富有教养的行为品格,这是《弟子规》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所在。

《弟子规》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第一,平等仁爱的相处原则。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天生地养的,是平等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所以同类间应该以仁爱为相处的原则,提倡彼此平等、亲爱、善以待人,做一个有仁爱精神的人。人与人间的这种仁爱与平等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只有尊重他人,才能使别人尊重自己。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即不能觉得低人一头,也不能自高、自傲、高高在上。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与差别,应来自于品行和才能的差异。真正征服他人的要靠高尚的品行和出众的才华,而不是张扬的外貌与夸夸其谈。要以理服人,不要以势压人,这样他人方才心服口服。

第二,真诚协助合作,友好竞争。在与他人相处中,《弟子规》要求我们本着公而无私的态度,不随便诋毁他人,不揭他人的短处,不恶意散布议论他人的私事。与人相处,要“道人善”“善相劝”,积极地发现他人的长处,他人的好处,以德相劝,这样彼此既能和谐相处,又可以相互提升人格修养。人与人之间热诚的赞许与诚恳的批评,都能使彼此间愿意了解、信任、倾诉、交心。大学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鹤立鸡群的人往往会被看成“怪物”,大学生生活的环境,使得彼此间的合作不可避免。例如,你应该在别人午睡时,尽量放轻动作;自己听音乐时戴上耳塞;有同宿舍朋友、亲友来访,热情接待。“勿以善小而不为”。当你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时,彼此合作的契机便已来临。大学生在与他人的竞争中,应倡导“公平公正公开,既竞争又以诚相助,既竞争又相互合作。”

3、培养其“信” “信”即诚信。人无信不立,自古以来,诚信就是一个永谈不厌的话题。我们不妨把“信”才开来:就是“人”和“言”了。因此,古时候的人们就知道“信”的其中一个意思就是:人要遵守自己说的话,对自己的话负责任。这就是“信”最基本的意思,也是最原始的意思。

在多元文化并存,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被良莠不齐的文化与信息包围着,而我们在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社会人生缺乏基本的甄别能力,无法确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主体性与道德人格。由此,崇尚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当代大学生,则成为精神失落,信仰倒塌的一代人。我们的学生在这个多元、分裂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追求时尚,随波逐流。现在的大学时代是个诚信缺失的时代,如大学生助学贷款,据相关部门统计,大学生不能如期还贷的超过50%,有些省份竟超60%多。很多同学不把诚实守信,相互信任,信守承诺作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不再相信世上有真诚、信任和帮助。要知道,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主力军,如果大学生将如此严重的失信态度与虚伪禀性带到未来社会,这将是一个没有信任,没有真诚,充满着尔虞我诈的社会,这种社会将是非常黑暗与可怕的。

大学生诚信问题如此严重与社会上流行的见利忘义、惟利是图的普遍风气有关,与家庭诚信教育的严重缺失有关,更表明德育教育的滞后与失职。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生存发展技能的场所,更是完善人性,提升人格的精神教场。然而在大学期间,学校的德育基本上是大而空的政治教育,没有关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结果不仅没有形成学生的基本品德,更没有强力倡导诚信教育,使德育深入学生的心灵,影响其人格发展,从而塑造他们健全而又理性的精神。《弟子规》不仅提出人以信为本,要求言以信为先,实事求是,不要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虚浮佞巧,而且还非常重视道德人格的建立,认为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应放在首位。指出人格之美胜于外在衣服饮食的华丽奢侈,胜于巧言令色的能言善辩。在人格培养中,要见贤思齐,见不善而内自省,结识良知益友,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勇于承认错误。《弟子规》突出了有心为非与无心为非的区别,特别关注人们行为的内在心理动机,强调从内在人格上改善人,提升人。这种直指心灵的教化,对诚信人格的养成意义重大。

三、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人类进入 21世纪各国的竞争日益激烈 ,而各国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比以往更强烈 ,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正如美国著名学府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既会动脑 ,也会动手”,如今对人才的标准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力行的结合。

而我国现存的高等教育体制下 ,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实践操纵能力在结合过程中是存在诸多问题的。很多大学的课程设置 ,过多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 ,却忽略实践环节 ,这种状况与社会要求严重脱轨 ,所以在大学生走出校门与社会打交道时 ,自然会面临诸多的难题 ,许多具体的工作应付不来 ,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只懂理论而不懂基本的技术技巧。这使得社会对大学生整体产生一种错觉感 ,认为大学生能力欠缺 ,不能承担相应的工作。这正是大学教育的不完备之处。

《弟子规》确提出“不力行 ,但学文;长浮华 ,成何人。但力行 ,不学文;任己见 ,昧理真”。从国学教育的启示中我们要重思当代的教育理念 ,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有效的结合起来 ,注重培养大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及理性精神。

《弟子规》对年轻人的情感、为教育具体细致 ,实践性强 ,且极力躬行。它的教育意义惠泽日常行为、灵思想的各个方面 ,它把培养懂得感恩、得尊敬人、得关心人的人作为教育的最终诉求。《弟子规》达的就是这种对人类命运的真诚关怀 ,他教育后代把人类共同的利益当作自己的责任。当然,这个远大的目标追求也就是本课题的重难点了。

四、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德育教学的意义”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课题小组成员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通过研究社会热点道德问题,如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小月月事件等社会热点,对个案进行分析研究,相互讨论。与此同时,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行动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学习相关理论,确定研究课题,组建课题组,制订相应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明确分工。

2、实施阶段。进行热点采访,问卷调查收集资料。通过文献检索寻找文献资料,通过辩论总体上基本得出结论。

3、总结阶段。⑴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成果,形成论文;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⑶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顺利完成课题订下的目标,2、通过调查、访谈得出支撑课题的数据资料

3、撰写成了本课题的研究报告

4、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成果,形成论文

六、问题思考

新时期,我们倡导培养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弟子规》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必可为此作出贡献。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弟子规》中某些封建礼教迂腐的色彩,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学到其中“孝信”的主旨,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重读《弟子规》,重塑中华礼仪之邦、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便不言而喻。从这方面来讲,《弟子规》仍不失为一本传世经典。“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孝亲尊师,与人为善”,《弟子规》教人“孝信”的本意便在于此。

七、参考文献

上一篇:雪之独舞作文下一篇:共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