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价值观

2024-05-21

共同价值观(共9篇)

共同价值观 篇1

践行共同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及二中、三中全会提出今后五年一个共同的目标:建立一个“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强国,把物质和精神提到了并重的层面。而要建设一个“精神富有”的国家,就必须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倡导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共同价值观。

就我们永州而言,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好的,人们的精神风貌、价值观积极向上,人心普遍思富、思安、思稳、思和。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因工作、生活、前程、财富,往往表现出一种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紧张不已的情绪,这种情绪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狭隘极端、迷茫失落等消极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

事实上,社会心态多元化,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不良的社会心态,却会反过来阻碍社会发展,并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因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认真领会并积极弘扬“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共同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风尚,是体现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要求和鲜明特色的社会风气,必须坚持践行共同价值观,价值引领是基础。共同价值观是

1由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行为规范,共同的思想基础构建而成。我们要建立文明健康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行方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最终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践行共同价值观,党员干部是示范。官德为百善之首,“官德隆,民德隆;官德毁,民德降”,良好的党风政风对于社会风尚的净化、提升具有关键作用。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每个党员干部都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思想道德,认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自觉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大是大非面前清醒坚定,在急难险重任务前挺身而出,在道德操守上慎独慎微,在廉洁自律上善始善终,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和人格力量为群众作出典范,努力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标杆。

践行价值观,实践活动是关键。培育、形成共同价值观,空泛说教并不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从群众心灵升华而来的共同价值观,理应再回到人们的一件件小事中、一样样工作中、一个个活动中。只有落在多彩的活动中去,才能形成人人参与、逐步认同、全面实践的氛围,才能避免“扶不起的老人”悲剧的重现。才能将共同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最终形成建设精神富有的强大合力。

总之,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共同价值观,将因其富有现实针对性而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共鸣,倡导全社会正

能量的释放,从而引领人们在思想上孜孜以求,在行动上身体力行,真正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共同价值观 篇2

一、突出发展主题, 打造价值共同体

“三个倡导”作为当前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 可有效整合员工多元化的思想观念, 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社会关系、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 使人们在思想上同心同德, 在目标上同心同向, 在行动上同心同行, 为深入推进企业科学发展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去年8月份, 备受关注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终于落地, 意见从战略上绘制出了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原则和路线图, 成为未来五年国有企业广大员工为之奋斗的共同愿景和基本遵循。随着各地区深化国企改革的意见纷纷出台, 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集结号”已经吹响, 这次改革对国有企业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改革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这需要我们既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 也要有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在这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 国有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不仅是付诸行动、主动出击, 还要继续一呼百应、慷慨解囊, 充分显示国有“乐于奉献”的无私情怀。国有企业要落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企业的各种任务,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上升为企业具体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运行机制, 让企业经营管理在阳光下运行,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企业治理中得到充分体现, 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推动企业改革发展, 打造价值共同体, 确保为国有企业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铸造文化灵魂, 培育价值共同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有企业的文化之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企业铸魂追梦的世纪工程。资金、管理、技术等硬实力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固然重要, 但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引, 企业的价值观就可能会“跑偏”、“走调”。企业的发展需要硬实力, 也更需要软实力。硬实力像骨架, 软实力像血脉。人是靠骨架立起来的, 但如果没有血脉的涵养, 骨架也会很快腐烂的。

近年来, 针对社会发展形势和企业员工价值多元化的特点, 国有企业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生产经营、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品格培养等方面, 努力培育“企业、员工、社会”价值共同体, 促进了企业健康发展, 展现了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一年企业靠运气, 十年企业靠经营, 百年企业靠文化”。美国通用电气、杜邦、陶氏化学, 泰国正大、韩国三星等一些世界名企的成长之道, 也雄辩地验证了这句话的正确。因此, 国有企业要积极投身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中去, 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做出自己不朽的贡献, 就会成为“百年老店”和“长寿企业”。

三、引领文明风尚, 营造良好道德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活力。当前, 国有企业和中国社会一样, 都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因此,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既是时代进步的主旋律, 也是企业发展的主旋律。然而, 随着传统观念的深刻变化, 一部分国企员工对于伦理道德的理解日益丰富, 尤其社会风气中存在的各种缺乏正义、公德、良知和诚信的道德滑坡现象, 使得员工对于重塑知荣辱、促和谐的道德标准产生更为强烈的愿望, 迫切需要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道德体系来引导员工的生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合一。国有企业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力量, 担负着引领文明风尚的重要责任, 要在增强认知认同上下功夫。坚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形势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中, 旗帜鲜明地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 树立正确导向、澄清模糊认识, 形成激浊扬清、惩恶扬善的思想道德舆论场, 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员工心灵的罗盘、行动的指针;培树先进典型, 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把企业更多的“陕西好人”、“四德人物”、“道德模范”挖掘出来, 坚持用“小故事”折射“大时代”, 从“小人物”身上体现“大精神”, 从而使一个典型带动一批典型, 让一批典型成长为一种引领员工崇德向善的强大正能量;凝聚宣传合力, 建好网上传播阵地, 放大核心价值观的正效应, 发挥企业媒体传播作用, 善用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手段, 通过综合运用理论宣传、新闻宣传、文艺宣传、公益广告宣传等多种方式, 长年累月地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让员工时时处处能看到、能听到、能感觉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就像习总书记讲的那样, 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四、夯实群众基础, 提供坚强有力支撑

寻找共同的价值观 篇3

刘峥嵘:怀柔“征服”德意志

因文化传播让他融入拜耳,又因文化理解让他加盟朗盛……

39岁的刘峥嵘,现在是德国朗盛集团主管全球人力资源工作的高级副总裁,也是目前德国企业界中职位最高的中国人。他何以让德国老板如此“另眼看待”?

访谈中,快捷的语速显露出了他的干练,这是一个善于解决棘手问题的“实干家”!采访结束时本刊记者由衷地说:“德国人用您,一定是因为您特别灵活!”刘峥嵘一愣:“这是说我没有原则?”“不,正相反。这种‘灵活’,是把原则运用得恰到好处。”

1990年,刘峥嵘从上海外国语学院毕业后来到德国科隆大学攻读教育学、政治学以及英美研究的硕士课程。直到1997年毕业,漫漫七年的留学生活里,刘峥嵘和大多数海外学子一样,也是从洗盘子干起,同时还要眼观六路,四处寻找更多的打工机会。很快,他就向德国三大化工企业之一的拜耳公司投递了简历。

恰逢拜耳正在调整投资战略,为进入中国市场急需解决语言问题。刘峥嵘发现这正好能够发挥他的一技之长:教授汉语。接下来更为重要的是,担当了这项工作后,他把全公司的汉语学习搞得热火朝天,很多高管都曾做过他的学生。幸运的刘峥嵘把握好了这样一次“文化传播与沟通”的机会——完成学业后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拜耳的一名正式员工,甚至连公司高层也盯上了他。

1998年,刘峥嵘入职不久便被派回国内工作。在拜耳(中国)的六年里,他从人力资源部助理到经理、总监,再到亚太区人力资源总监,三次连升。在他看来,这是企业发展和德国人讲究公平给他创造了机会,而他自己则十分注意对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在总部全球政策出台之前,他往往会赶到德国去将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向总部说明,以避免出台不适宜中国的政策。

但是,已有140多年历史并且年收入近300亿美元的拜耳,从1990年代将主业逐渐转向医药与生命科学后,化工业务渐渐亏损甚至成了负担。2004年7月,拜耳终于决心把这部分业务分拆出来,成立独立的朗盛集团。而此时,老对手、强大的巴斯夫却在不断进行产业并购,企图聚合为业界的巨无霸(详见本期“环球视野”)。整个化工业在欧洲,甚至来自亚洲的竞争已经更为激烈。

共同价值观 篇4

第5次听课报告

2017年10月19日

学生卢昕悦

今天孙熙国教授给我们讲述了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共同价值观若干重难点问题辨析,主要内容和感悟如下: 一。价值与价值观 1.什么是价值

老师认为价值的概念是指客体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题需要的那些积极的功能和属性。

首先说物的价值就是满足人的需求人的价值,而对于个人价值老师认为不仅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及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两方面,人真正的价值是奉献。而奉献的意义又具体体现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之中,前者是自我对自我的意义,后者是指自我对社会的意义。2.价值的实现

为什么要实现价值,其本质内涵在于我们人的活动过程是实现内在心性的过程,也就是愿望不断满足的过程,这就是人的价值所在。而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体和客体条件,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利用社会提供的物质条件(客体条件),通过劳动(途径)来实现自己的内在心性和素质(主体条件)。3.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各种价值观念的总称,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层次,居于内核与本质层面的价值观就是核心价值观。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应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另在2013年12月发表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将这24个字总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4.“二十四字”是核心价值观吗

老师指出中国人对“富强”的追求,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无限向往和热切期盼就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 二.全人类共同价值观

首先老师向我们提出问题,当前我们有没有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如果有,我们是在何种意义上反对所谓“着世价值观”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下面具体从以下几各方面讨论。1.总书记为什么要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观

习总书记指出为什么要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要概括当代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就要回答当代世界的问题,完成当代世界的使命,为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做出中国人应有的贡献。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构件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和价值观都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全人类共同价值正是存在于这种特殊性之中。因此构建全人类的价值观,就需要我们从个性中提升出共性,从特殊中提升出普遍,即器见道,即事见理。

其次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这是我党在全面分析国际形势后作出的判断。时代精神是时代任务和要求的反应。因此,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就是围绕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自我地思考和探索如何实现公平正义民主自由

2.共同价值观的哲学依据

首先共性是从个性中抽象出来的观念存在,现实存在的具体事务是特殊的个别存在。习总书记提出的共同价值观就是指相对于个别来说的一般,相对于个性来说的共性,相对于特殊来说的普遍。

而反对“普世价值”的本意是反对把事物个别的存在形态冒充一般。我们反对“普世价值”反对的是用个别代替一般,用特殊化代替普遍的形而上学,反对文化霸权主义,而坚持和倡导的恰恰是文化平等、文化包容、文化发展。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下面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具体探讨与分析。

1.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 ①自由的本质含义

黑格尔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譬如要发展资本主义,就要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发展社会主义,应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这正符合孔子所说“从心而欲而不逾矩”,这才是真正的自由。②平等的真正内涵

“平等”首先是经济上的平等。离开了经济谈自由平等和解放,就只是单纯的政治平等、政治解放,这是不彻底的解放。③公正是何种意义上的公正

公正应考虑共同富裕,即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这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法制是哪家的法制?谁的法?

法的实质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体现,我们的法制必须维护人民的利益。2.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是一个国家走向富裕的精神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在全社会和各族人民中大力倡导和宣传共同理想,号召全体中国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3.核心价值观与民族精神

习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这也就是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为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深厚的历史积淀。正因如此,发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才可以得到广泛的认同,凝聚了强大的中国力量。4.核心价值观与时代精神

在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又造就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时代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文化依据。四.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老师指出我国传统价值观可以归纳为六点,分别为讲仁爱(仁德而立业)、重民本(本固而邦宁)、守诚信(诚信而恒久)、崇正义(正义而谋利)、尚合和(合和而发展)、求大同(大同而治平),分别包含着爱国、民主、诚信、正义、和谐和文明的含义。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和实践,另一方面一定要注重中华美德体系的传承和实践。从个人基本道德做起,这个道德和社会风俗的改善,才能有一个扎实的社会基础。五.构建核心价值观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老师认为构建构建核心价值观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来,第一要立足实践,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第二是要不忘初心,坚持以中国文化为载体,第三是要不忘本来,坚持以中国文化为载体,第四是吸收未来,坚持以外来文化为工具,第五要面向未来,坚持以综合创新为方法。最终向人类提供中国方案。六.感悟

今天孙熙国教授讲述了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共同价值观若干重难点问题辨析,首先从价值和价值观层面分析了人真正的价值是奉献,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利用社会提供的物质条件,通过劳动来实现自己的内在心性和素质,这也是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依据所在。而对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就是围绕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自我地思考和探索如何实现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结合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我党深入挖掘蕴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价值资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价值目标。正所谓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意志和行动的统一,才能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胜利,才进而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理论:是对时代实践任务和问题的回答 实践:

指出“跨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是什么?

所谓共同理想,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和目标,它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也是当代青年奋发图强的动力源泉。我们党我们国家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实,现阶段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也就是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共同价值观 篇5

行共同价值观

作为我国烟草行业的共同价值观,“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经过长期的宣传,已经逐步深入人心。在经过了轰轰烈烈的宣传和教育之后,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行业企业如何在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具体落实行业共同价值观,使“两个至上”能够真正起到引导、约束和规范我们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作用,做到“知”、“行”合一。

我们知道,价值观是关于价值、价值关系整体的根本的看法、观点与态度。正因为行业价值观是用于指导整个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不可能对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做出具体细致的指导。因此,学习和实践行业价值观的根本,首先就

是要结合各企业的具体历史沿革、地域特点、经营管理现状、发展战略等情况,把行业价值观演进成为适合企业的、系统的企业文化思想体系。

个体的价值观培育。包括人生观、世界观和成长观等等。这其中,员工的组织意识和市场意识的培育最为重要。所谓组织意识,就是要强化员工对于组织的存在与性质、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关系、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关系、制度约束与个体成长的关系、团队合作与个体努力的关系这样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真正从本源上启动员工通过组织成长实现个人成长的愿望。使员工在认清上述问题之后,逐渐降低对组织管理的依赖,而逐步提高自我管理、自我驱动的能力,进而从行业的角度思考问题,即认识到烟草行业的立法宗旨,维护国家利益和行业形象。所谓的市场意识,也可以称为职业意识,即强化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对自身“职业市场价值”的认识和定位,可以包括对能力的理解,对企

业报酬与自身工作的对比,自身知识、资源的运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与先进分子的比较等等。

企业整体价值观的培育。即维护消费者利益,保障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包括:我们企业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企业的结果是什么?为了企业的持续稳定成长,我们应该制定怎样的战略?为了实现战略目标,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制度规范?我们的制度是否能够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在顾及企业与员工利益的同时,如何看待与处理企业与消费者的利益?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既是具体落实行业价值观的必要过程和条件,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导向和行为“风向标”。因此说,建立系统的企业文化思想体系,是使行业价值观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落地”的第一步。

那么,有了企业文化体系之后,下一步是什么呢?我们知道,文化自身是静态的,文化自身不能发展,企业文化

这个“魂”的发展与成长,必须借助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这个“体”才能实现。因此,将行业价值观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落地”的第二步,就是强化企业的制度和规定的建设。

文化与制度是相互促进的,即任何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价值观选择的结果,而制度差异的背后,就是价值观选择的不同。同时,制度的实施及其结果,将直接引发被约束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改变。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创新与变革,必须首先通过制度的变革来实施。对于制度的检讨、修正、创新和进一步实践,才是良好企业文化形成的关键。去年,国家局下发关于开展行业内部管理监督的要求,山东省局党组贯彻落实国家局指示精神,加强制度建设,梳理、修订、规范和新订各项规章制度,就是企业管理变革过程的实践。

总之,“两个至上”共同价值观,不仅要求认识上的统一,而且要求落实到

共同价值观 篇6

一、学习共同体的组织文化―――仁爱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文化构建是学校文化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体现“民主、公平、开放” 的意识, 同时充分彰显办学理念。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以建构主义学习为支撑, 首先应建立起一种仁爱的价值观, 才能逐步形成一种组织文化。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不同的角色定位, 但有共同的成长理念、共同的行为素养、共同的价值取向。经过多年的酝酿和历史积淀, 东莞市东城第一小学的办学理念是“ 以人为本, 快乐自主, ‘ 成人’ 与‘成事’ 和谐共进”, 教学特色是“人文价值与导学案相结合的高效课堂”, 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是“共同研究、共同实践、共同发展”, 最终实现“仁爱校园” 的核心价值观。

二、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和平

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珍视教师个人利益诉求, 努力实现“利益共同, 成长共赢” 的愿景。学习共同体就是具有某种共同取向或专业特长的教师结成的一种团队, 除了兴趣爱好, 发展目标相同以外, 还努力给予每个教师均等的发展机会, 让教师享受专业成长的过程, 和平(即: 全力以赴、沉着、满足、耐心)、幸福地从教。

1. 同伴互助

构建学习共同体, 有效开展同伴互助, 是促进教师专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组建智囊团或师徒结对的方式, 如一带一、多带一或一带多等,充分发挥同伴的传、帮、带作用, 通过比亮点、比成绩、比进步互促成长。

2. 团队建设

学校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有着良性竞争的成长目标和专业特长的团队,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专题性、多元化的特点。同时, 各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内容和形式也是多元的, 同质和异质并存, 单学科和多学科并存。学校领导通过指令进行调控。例如, 为了进行跨学科共同体的探索, 我们选择有条件的年级段, 组建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共同体,研究学生各个学龄段的共性问题, 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其次, 为了保证学习共同体的有效开展, 我们建立合理的两种团队规范: 行政规范和人际规范, 行政规范用于管理活动过程, 人际规范规定团队成员怎样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再次, 进行三级梯度组合: 一是学校行政参与管理; 二是学校骨干教师(教研组长或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 担任导师; 三是依据教师的业务特长、角色认定由教师自主申报。每个团队的导师先制订具体的培训方案, 然后分步实施, 学期末考核。

三、学习共同体的人际关系――非暴力

人文价值视角中的学习共同体的人际关系是“非暴力”, “非暴力” 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具体行为的非暴力; 另一层含义是精神上的非暴力。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暴力倾向, 首先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师行为, 比如自命清高或有见解不发表等, 这都影响学习共同体的人际关系。因此, 非暴力的人际关系就是不要用言语、行为、思想去伤害别人, “非暴力” 这一价值能让组织成员之间和谐相处、适度发表见解、尊重别人的观点, 努力克服凌驾于别人之上和难以从别人的视角看问题的暴力倾向。在开展学习共同体活动前, 通过“观看励志短片、放空心灵、传递手操” 等有益环节, 让教师接爱心灵的洗礼, 相互传递正能量。

四、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行为――正当行为

人文价值观倡导“正当行为”, 并将“正当行为” 视为普世五大价值之一, 具体包含“礼貌” “整洁” “尊重” “责任感” 等子价值。其实, 正当行为作为组织文化的.基本价值观, 它既指向教师的行为, 同时也指向组织内外的每一个成员的行为, 包括管理人员、教师群体、学生群体等。我校校训是“责任・博爱・幸福”,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的组织行为也就基于这人文价值的视角, 要求每个成员以尊重和责任为价值观, 全身心参与“学习―实践―展示―反思” 的全过程。

1 .学习: 达成共识

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加快构建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步伐, 自秋季开始, 我校推行“导学案与人文价值教育相结合的高效课堂实施项目”, 要求以学科组为单位组建学习共同体, 实施项目研究与学习, 除了赠送人手一本的人文价值学习手册外, 校长室、课程指导中心相继发布了相关学习材料。在个人研读的基础上, 学科组组织教师交流学习心得, 特别是如何将已有的导学案与人文价值教育相结合, 旨在统一思想, 凝聚共识。

2. 实践: 贵在落实

(1) 方案先行

以科组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 结合学科特点, 经过反复的琢磨, 最终确定科组人文价值与高效课堂相结合的实施方案。

(2) 备课体现

以备课组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 组织教师讨论: 如何在教材中挖掘提炼人文价值元素, 并在教学设计的目标中体现、过程中渗透; 如何在导学案的基础上, 将人文价值教育融入其中。人文价值教育与学科内容结合点。

(3) 课堂实施

通过每日备课组长必查、其他教学管理人员抽查的方式, 检查教师常态课导学案提前一天挂出的情况, 通过教学管理人员巡堂以及随堂听课的方式, 检查人文价值教育在课堂上的落实情况,并做好记录、反馈和帮扶工作。

(4) 完善评价

修订并完善了学校期末《教育教学过程考核》与绩效奖评比方案, 将人文价值课堂教育实施过程和成效列入考核事项, 并增加了相应权重。

3. 展示: 典型引路

(1) 校内擂台赛

科组学习共同体, 每学期举行一次导学案与人文价值相结合的教学擂台赛。围绕人文价值与导学案相结合这个主题, 以备课组为学习共同体,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每位成员在组内上一节公开课, 推选优秀者在科组内展示交流, 比赛结果以备课组捆绑方式与期末教学考核挂钩。

(2) 校外展示课

一是数学科学习共同体举行了面向全区公办、民办学校的“以整理复习”为内容的课例展示活动; 英语科学习共同休举行了面向全区跟岗民办学校的关于“人文价值教育与导学案相结合的‘课例+讲座’” 的展示活动。

二是学科学习共同体举行了面向人文价值研究团队的两次公开展示活动。第一次是期中考试后以华南师范大学曾文婕教授为导师的学习共同体开展带有诊断性质的听诊活动, 第二次是期末考试前, 邀请香港、国际人文价值教育专家到校交流并展示带有阶段性成果的活动。

三是作为市教研中心组成员、区学科带头人、学校英语科学习共同体组长罗婧老师利用市工作室送课到惠州龙门以及市教研室组织的送课到中堂镇的活动契机, 在课例中恰当地渗透了人文价值教育,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也收获了人文价值的教育。作为市教研中心组组长、学校课程中心主任周春宝也利用市教研室组织的送课到常平镇的活动时机, 在同课异构的课例和专题讲座中, 适时展示了我校人文价值与高效课堂相结合的项目实施情况, 起到了辐射宣传作用。

4. 反思: 走得更远

各学科学习共同体成员在实践的基础上, 对照实验目标, 从成效、做法、问题和展望四个方面, 反思自己的实验心得。学期末前期, 共有18位教师精心撰写的论文提交给华南师范大学专家团队修改; 学期结束时, 每位教师都撰写了一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和一份含有教学理念和反思的教学设计。

五、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成效

试论组织共同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篇7

一、引导性

共同价值理念是旗帜, 具有极强的方向性, 它决定着组织文化的方向和内容。在当前文化思想趋向多元的情况下, 确立先进的核心文化理念, 对于统一人们的思想, 指导人们的行为, 促进事业的发展,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共同价值体系对组织的发展处于指导和支配地位, 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倡导、反对、批判和赞成的根本原则, 组织的具体行为受核心价值观的指导。

共同价值体系对发展愿景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 它既展示实践的目标, 也提供引导实践过程的规范, 其示范性和指引行动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直接引导成员的思想和行为, 切实把核心价值理念导入工作的全过程, 使之成为全体职工容易接受和自觉遵守奉行的行为准则, 把实现个人价值目标和实现组织科学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二是通过整体的价值认同, 引导职工以一种无形的熏陶渗透和有形规范, 使成员顺应组织要求, 自觉遵从组织要求, 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行为。

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的提出, 契合组织发展的需要, 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共同价值取向, 是各项工作开展、行为活动的载体, 围绕核心价值观, 找准切入点, 以此推动和辐射到组织的各个层级和角落, 实现有机融合和系统推进, 培育成一种有效的管理力量, 极好地展现精神状态。

二、凝聚性

孙子兵法云:“上下同欲者胜”。核心价值体系每个组织和团队要培养一种思想境界和理想信念, 最本质的就是要秉持和坚守职业精神, 每个团队都要有前进的动力, 要有目标和追求, 要朝着共同的目标和愿景而不懈努力。共同价值观可以是组织适应形势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新要求, 上下联动, 兼收并蓄, 提炼宗旨、目标、理念、愿景等价值体系, 增添动力合力。

价值理念作为一个组织秉承的基本信念和准则, 反映的是全体成员公认的、先进的价值观念, 营造的是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 不断提高成员的道德修养, 精神境界、团队观念和创新精神, 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和发展力。

共同价值观不是追求形式、口号的浅层价值宣传, 更不是高不可及的空中楼阁。它源于管理, 在管理中发展完善再造, 成为共同遵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和深层追求。凝聚着全体人员对组织的忠诚、对组织神圣使命的认知, 积淀着对事业的挚爱, 为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它如粘合剂, 通过成员的认识、信念、期望等的整合, 共同愿景、精神的提炼, 对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承、归纳、提炼和贯宣, 藉以影响全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使组织成为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理想追求的人凝聚起来的团队, 达到同心同德的境界。上下同心、步调一致, 形成一支和谐共进的团队。营造和谐包容的人际关系, 弘扬自主创新精神, 提升内在涵养、工作乐趣, 从而激发精神内力, 凝聚工作合力。

三、自律性

理念作为组成部分,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级领导和全体人员的行为, 内化为思想意识和自觉行为。引导团队成员树立正确的三观, 使之思想行为端正的同时, 充满激情、快乐工作, 是团队文化气质和向上精神的重要体现, 争创一流业绩的力量源泉。用激情化解工作压力, 用最好的状态、良好的心态迎接挑战、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 焕发激情和使命感。

可通过共同遵守的理念来约束成员的行为, 创造一种团结向上、意气风发的组织氛围, 通过体系所确立的规范化准则等转化为成员的优秀品质, 产生自我约束的效应, 从而减少管理的成本, 提高管理的整体效能。树立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团结和谐、昂扬向上的氛围。使团队成员躬行、奉献, 身因尽责而动力不竭, 心因使命而充满激情和力量。

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渗透为团队成员所接受和信服, 形成共同行为模式, 引领全员牢固树立发展宗旨, 坚守理想信念, 抵制消极思想的侵蚀和影响, 提升效能、激发活力, 提高队伍的执行力, 尊重差异, 包容多样, 使价值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对团队的成员来说, 通过树立和弘扬共同的价值理念进行自我控制, 使组织的目标转化为成员的自觉行动,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 使自身的行为和组织的价值理念保持一致, 切实做到带头学习、带头创新实践、使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召他人, 共同推动工作。

参考文献

共同价值观 篇8

李君如:说实在的,我原来也有这个感觉。但是冷静下来想一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生于心、外显于形的大善之德,是靠死记硬背背出来的吗?是的,也有人背过,那么背了是不是就意味着有核心价值观了呢?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有些人可以把文件背得滚瓜烂熟,但胡作非为的还是胡作非为,搞腐败的还是搞腐败。

显然,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学习,要熟读,要背诵,这些活动都是必要的,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靠死记硬背就可以培育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了解这24字价值观是怎么形成的,从而在历史的深入理解和自然领悟过程中把它们内化于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做人干事、处世待人的“一定之规”。

记者:关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12个词24个字的理解,一般被分为“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三个层面,每一个层面都是4个词8个字。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划分?

李君如:首先,这是我们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要达到的总目标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就需要有先进的价值观念加以支撑。而要建设这样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只有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都形成与此相适应的价值观,才能获得成功。

其次,这是我们今天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都有许多问题,是多层次多层面的问题。习近平明确地说过:这三个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再次,这是由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者的关系决定的。恩格斯曾经说过,国家是从社会中产生、自居于社会之上并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特殊力量。这里讲的就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从国家的起源上讲,在社会中各种利益矛盾特别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社会中占优势的阶级就建立起国家这样的上层建筑;从国家的存在状态看,它居于社会之上统治和管理着社会;从国家面临的风险看,它极有可能被权力所异化,走向反面。至于在社会中,又有一个社会与公民个人的关系。社会是由公民个人组成的,社会可以说是公民个人的总和;但公民个人又是有不同的利益要求的,社会只能尊重公民个人而不能包办公民个人的利益。这就发生了社会与公民个人的复杂关系。所以,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要考虑这三个层面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要求。

记者:您能否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深入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怎么形成的?

李君如:毛泽东曾经提出一个很深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他是这样回答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12个词24个字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我们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是在我们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是当代中国历史性大反思和时代性大变动的深刻总结。

比如,要了解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8个字的价值目标是怎么形成的,只要回想一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就可以明白了。

新中国成立时,我们就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提出要“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根据党的八大提出的“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尽可能迅速地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和目标,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很朴素,甚至认为共产主义生活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后来经历了一系列曲折,致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受到很大影响。“文革”结束后,我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当代中国历史性大反思和时代性大变动的历史起点。

需要指出的是,要理解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还应弄清什么是我们所说的“现代化”。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对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从内涵上作了分析,明确指出:“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的现代化还包括“高度物质文明”、“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等任务和目标。这种认识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为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党的十二大报告也是这样提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目标中没有“富强”这两个字。

记者:那么,当时为什么没有提到“富强”这个词呢?

李君如:由于过去一个时期内长期批判所谓的“唯生产力论”,把抓生产等同于走资本主义道路,把致富等同于搞修正主义。所以在一个时期里人们都不敢言“富”,谈“富”色变。直到经过一轮比一轮深入的拨乱反正,在全面改革开始后,党的十三大才把“富强”两字和“民主”、“文明”一起写进了党的基本路线。当时的提法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这样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势如破竹地推进,甚至在国内外政治风波这样严峻的考验面前都挺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越走越宽广。

随着政策的放开、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分层加剧,社会成员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突出了,社会矛盾增多了,群体性事件也接连不断地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在我国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以后,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并且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提了出来。十六届四中全会后,党中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布局,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布局。也就是说,我们党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把社会建设也纳入到工作全局中来考虑和部署了。十七大把“和谐”这两个字写进了党的基本路线。这样,我们的奋斗目标就由“富强、民主、文明”三个元素构成的现代化,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元素构成的现代化。

实际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是我们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追求的四大价值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此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作为凝聚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这样,来自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是当代中国历史性大反思和时代性大变动的深刻总结。只要联系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走过的路,不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记住什么是我们要坚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

记者:社会上还有一种议论说,新中国成立60多年了,就是改革开放也有30多年了,为什么到现在才提出这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此,该怎么看呢?

李君如:这并不奇怪。实践是个过程,认识的形成和成熟也是个过程,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必定是一个过程。中国是这样,西方也是这样。比如在西方,“自由、平等、博爱”价值观的形成,就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几个世纪。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天主教教会对人和人性的束缚,形成了强劲的人文主义思潮;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进一步反对教皇统治和教会内部的特权、腐败;到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深刻地批判了世俗君主制度,才形成了广为传播的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观念;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自由、平等、博爱”逐渐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口号,但并没有马上成为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一直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才成为官方格言,二战时期还被改为“劳动、家庭、祖国”,二战后到1946年和1958年才被写进法国宪法。

记者:那么,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与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有何联系?

李君如:我们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不能仅仅理解为这只是国家追求的目标,与我无关。事实上,国家的追求就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国家”这个词,是个地理概念,更是个政治概念,是与政权相关联的概念。而我们国家的政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因此国家追求的价值目标从其实质来讲,就是全国人民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更何况,英文中的“country”、“state”在中文中译为“国家”而不是“国”。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国”离不开“家”、“家”离不开“国”,国家好了,我们大家都会好。所以,在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时,不要认为这与我无关,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追求。

记者:社会层面上的价值观又是怎样形成的?

李君如:我们在前面讲到“历史性大反思”,又讲到“时代性大变动”,“反思”是对历史的总结,“变动”是现实的变化。这种变动、变化是改革开放带来的,而且主流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是给中国带来新变化和新走向的大变动。我们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新意,新就新在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这样的时代性大变动中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走向。在社会层面上,我们提出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4个词8个字的价值取向,就是反映中国社会新变化、新走向的新观念。

前面讲到欧洲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反对宗教对人和人性的束缚,然后经过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一步一步形成的。在我们中国,夏商周也是宗教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敬鬼神而远之”,“仁者爱人”的思想出现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出现了,“民为邦本”的思想出现了,“和为贵”的思想出现了。这意味着中国人开始从宗教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走了出来,于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观念也伴之而生。但是,那时思想最解放的人还没有从“君子”与“小人”的等级观念中解放出来,“自由”还不是被贬为“小人”的人民群众的权利。到后来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从宗教占统治地位走出来的中国人又被一整套巩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三纲五常”的纲常体系套住了。随着这个体系日臻完备,出现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局面,这就导致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吼声。

这场浩浩荡荡的思想解放运动,尽管出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否定一切的片面性,但让中国人接受了“人权”、“民主”、“自由”、“科学”等新观念,进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应时代进步潮流而生,并站在这个时代进步潮流的前锋,为中国的文明前途奋斗着。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高高地举起了“民主”、“自由”的大旗。当1949年毛泽东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时候,中国人民不仅从统治中国几千年的“三纲五常”的纲常体系中解放出来了,而且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统治中解放出来了,开始享受到了“民主”、“自由”的喜悦。

但是,“自由”是有层次的,是一步一步向前发展的。而且,自由在发展过程中是要付出代价的。在美国,有一句大家很熟悉的又富有哲理的名言:“Freedom is not free。”自由不是无偿的。毛泽东也在哲学的层面上说过:“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因此,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时候,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还处在“必然王国”,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的“自由王国”,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缺乏经验,在怎么样把解放出来的人“组织起来”的问题上走了一段弯路。特别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位人”的社会管理体制下,人民群众内部隐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被束缚住了。这就决定了从“文革”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民,必定会开始新的思想大解放。

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发端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思想大解放。这次思想解放运动还在深入,它带给中国的是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中国前所未有的历史大进步大发展。正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自由”、“平等”等人类文明中的进步观念,在中国进一步入脑入心,确立起来了。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确立了“自由”观念,而且对“平等”观念也有了新的认识。本来,马克思主义就认为,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市场经济是在平等的商品交换中实现的。没有平等就没有市场经济。平等和自由一样,也是我们倡导的社会价值取向。

在我们倡导的价值观中,除了“自由”、“平等”,还有“公正”、“法治”。如果说“自由”、“平等”是社会给每个人提供的发展条件,那么“公正”、“法治”就是政府在社会治理中要信守的原则和规范。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公正”、“法治”是“自由”、“平等”的保障。

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开始的思想大解放,今天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进入到一个具有现代治理体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使得我们的社会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个能够让思想的解放、生产力的解放、社会活力的解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社会。这就需要我们在社会层面上不仅要形成自由、平等的价值取向,还要倡导能够维护自由、平等的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

记者: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4个词8个字的价值准则,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李君如:对于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创造的传统文化,毛泽东要求我们“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进行科学的总结,要求我们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要求我们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就是说,我们在批判封建主义的时候,不能把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也简单地否定了。同样的道理,我们在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时,也不能把那些与历史进步潮流相悖的文化糟粕也继承了。

在我们要倡导和培育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能够体现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这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我们的古人常讲:“精忠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精益求精”,“民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善人者,人亦善之”、“知恩图报,善莫大焉”等等,讲的都是怎么做人待人的问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这些好的思想文化传统,在当代的表述和弘扬。

在一个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目标的国家里,在一个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价值取向的社会里,公民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公民呢?从公民自身来讲,要爱国,要敬业;与此同时,还要解决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就需要倡导诚信、友善。简单地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讲的就是对自己要好,对别人也要好。这是每一个公民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奉行和坚守的最基本的价值准则。

记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入脑入心的问题,更是应大力培育和践行的问题。那么,当前我们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李君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怎么说都不过分,十分重大。

要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不仅要了解这24字是怎么形成的,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还要下大力气培育和弘扬这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不能光说不练、只说不做,一定要在践行中培育和弘扬。我们古人历来重视道德教化,而这种教化不是单纯地“教”,还要在“践行”中化为内心的自我规范。比如古人常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修”、“齐”、“治”、“平”就是“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明确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这不仅讲要“践行”,还强调要联系我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来“践行”。我们应该认真地领会和把握这个要求,并努力把这个要求变为现实。价值观是内生于心、外显于行的东西,是要通过“行”表现出来的。“行”,就是“办”。

共同价值观 篇9

共同定标:共同设定目标与评价标准

领导就是领导者引导共同体成员实现预设的目标,所以明确的目标、确定目标达成的标准,是领导成功的基础。领导式教学要求与学习共同体成员中的目标相关者共同制定学习目标、确定达到目标的评价标准,尤其是要与学生、家长参与学习目标与目标达成标准的制定,要彻底改变只有一人按照课程标准编制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的做法。当然,教师在学习目标、评价标准的确定上比学生、家长有更多专业基础和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出各种可能的学习目标、评价标准,并说明不同目标与评价标准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可能对未来的影响,然后由学生、家长与教师进行协商,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社会影响者也可参与这一环节,尤其是对学生有决定性影响者。我们认为,教师不应该独断规定学生的学习目标,也不能独断制定评价标准。独断制定的学习目标只是教师一厢情愿的预设,无法真正成为激励学生努力去实现的目标;独断制定的标准,也往往偏离学生的学习轨道。或许我们认为,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是国家课程标准和国家统一考试所规定,但国家并无规定每一课时的目标、每一单元的目标,也没有规定考试成绩必须从哪一题获得分数,所以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现状确定当前的学习目标,可以基于自己的优势,确定重点学习和发展的技能、甚至学科。实际上学生在某

一、某些学科具有优势,或者在一个学科的各项技能具有优势,是非常常见的,各个学科学业水平、一个学科各项技能绝对平均的学生其实只是少数。所以,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基于自己的优势学科、优势技能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与评价标准。亦即:合理的学习目标应基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需求和兴趣、最近发展区,同时符合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由学生、家长在教师指导下协商制定。

当然,学习目标与评价标准不能过低,不能设计付出很少努力就能达到的目标,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不过,学习目标、评价标准也不能过高,导致学生无法实现,从而挫伤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是家长、教师参与目标设定的重要原因。

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供选择的学习目标要明确,要可以测量,有具体到每一个学习步骤、每一次学习行为,制定出清晰的学习步骤线、学习活动线、学习时间线、学习评价线,不仅让学生清楚了解学什么、怎么学、需要自己付出怎样的能力,更让学生清楚知道如何评价自己预设的每一学习步骤的目标是否达到、具有哪些优势、存在哪些不足、应该如何努力。

上一篇:弟子规的教育意义下一篇:2021年区直机关党建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