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预防

2024-05-22

共同预防(共6篇)

共同预防 篇1

本刊讯2012年4月11日下午, 由卫生部医政司指导、中国医院协会承办、BD中国协办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能力建设”合作项目在北京威斯汀大酒店举行签约仪式。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医院协会会长黄洁夫, 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郭燕红, BD首席执行官兼全球总裁傅兰泽先生 (Vincent A.Forlenza) 等出席了签字仪式。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洪山及BD副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邓建民作为合作双方代表签署了项目合作协议。

这一为期两年的项目, 旨在加强我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加大各项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力度, 提升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水平。以四种主要医院感染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外科切口感染SSI, 呼吸机肺炎感染VAP, 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 为关注领域, 以重症监护科ICU为重点部门, 促进相关控制指南和多重耐药菌防治指南的完善和落实。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医院协会会长黄洁夫指出:“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医院感染的防控技术水平, 对提高我国医疗服务质量发挥积极的作用。”

此次“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能力建设”合作项目框架协议的签署是我国医院感控事业的又一里程碑。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洪山指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现代化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 不仅关系到医院医疗质量生存发展的命脉, 同时也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作为卫生部领导, 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盈利性的专业团体, 中国医院协会很荣幸能够承办这个项目, 发挥行业指导、自律、协调、监督作用, 有效提升各级医疗机构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重视和管理水平。”

合作项目在宏观层面强调能力提升, 包括开展国家级人员培训工作以及加强国际层级的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在微观层面强调示范医院和“手把手”操作模式的建立, 通过培训提升医院层面医院感染控制技术和管理, 进而根据试点医院项目实证, 完善技术指南和规范。通过制定规范、完善标准、人员培训、国际交流、督导检查等形式, 达到提升我国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的目的。 (郝秀兰)

共同预防 篇2

现如今,我们需要用到讲话稿的情形越来越多,讲话稿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为了让您在写讲话稿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共同携手预防传染病讲话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共同携手预防传染病讲话稿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共同携手,预防传染病》。我们知道现在已经进入冬季,各种易发的传染病也悄然而至。为了我们大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远离传染病,我们大家应该注意以下几条:

(一)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洗脸,勤换衣服。

特别提醒我们部分同学应该改掉咬手指、吸手指的坏习惯,要牢记“病从口入”这句话!

(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眼下正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大家应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特别是我们要坚持一丝不苟地做好课间操,积极地上好体育课。

(三)注意饮食,多喝白开水,多吃瓜果蔬菜,维持身体营养平衡,不吃生冷、变质的食物。

(四)坚决不吃校外商贩的食品,这些食品的健康状况、加工环境一般都没有保证,食品当然也就不安全,所以,同学们要坚决和这些食品说再见,以防生病。

(五)尽量不要去空气不流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六)注意环境卫生,不要乱扔纸屑、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等,请大家用举手之劳,维护好我们优美整洁的校园。

同时还要注意,教室内要每天通风换气,避免细菌滋生。

(七)如果在学校里出现不舒适症状,要及时报告老师,及时去医院就诊,避免病情延误导致更严重的疾病。

如果确诊得了传染病,要注意请假休息。

同学们,健康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是幸福生活的基础,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讲究卫生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要我们时刻牢记,并身体力行,那么无论什么样的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共同携手预防传染病讲话稿2

国旗下讲话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共同携手,预防秋季传染病》。

进入秋冬季节,天气已经渐渐变凉。此时,不但气温下降,各种易发的传染性疾病也悄然而至。秋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学校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学生又是呼吸道传染病易感人群。那么如何保持良好的健康身体呢?今天,李老师就要和大家分享,预防秋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秋季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流行性感冒

这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它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流感病毒主要侵入呼吸道,但其毒素对全身器官有广泛的毒性作用,常常伴随着发热、全身酸痛、咳嗽等症状。

二、流行性腮腺炎

这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腮腺炎患者和携带病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由空气飞沫传播。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常在学校和公共集会场所爆发。开始有畏寒、食欲不振、头痛、低热等症状,其后则出现腮腺肿大等症状。

三、流行性脑脊膜炎

这是由脑膜炎 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感染起自鼻咽,侵入血液循环,最终达到脑膜或身体其他部分,产生炎性损害。这种主要侵犯脑膜的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发病急,传播快。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感染。

面对这些流行性较强的传染病,同学们也不必惊慌,只要我们预防到位、措施得当,一切都可以避免。在这里,李老师向大家推荐几种预防传染病的常见措施:

1、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因为身体受凉时,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就容易侵入。

2、下课后教室应立刻开窗通风,保持空气畅通。

3、注意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充足睡眠能调节人体机能,增强我们的免疫力。注意饮食均衡,每天保证适量的水分和营养摄入,多食新鲜的瓜果蔬菜,不吃变质和制作环境不卫生的食品,以防病从口入。

4、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我们应当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课间操、体育课、体活课,真正做到“每天运动一小时”,强健体魄、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

5、尽量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去,更不要接近患呼吸道传染病的人。

6、服用中药抗病毒冲剂、每天吃几瓣大蒜或几段大葱对预防流感非常有效。

7、如遇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检查。发现病人要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早处理,以免在校园内传播。

同学们,学校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为了让我们的校园生活更加精彩,请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抵御传染疾病,修好自身的万里长城!

共同侵权之共同性研究 篇3

关键词:共同侵权,共同性,立法完善

一、“共同性”的学说

1、关于“共同性”的学说

(1)主观说

共同侵权行为是指因共同的故意或共同的过失而损害他人的合法民事权益的侵权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的侵权行为。主观说又分为两个:

一是意思联络说。该说认为构成共同侵权是以意思联络为要件,意思联络是指共同的故意造成侵权人损害。支持该说的学者认为:之所以成立共同侵权行为是因为意思联络将各个行为人的行为连成一个整体,具有共同故意的几个行为人间形成了一个共同意志,如果取消意思联络的要件会违背侵权法中“行为人对自己行为负责”这一原则,扩大连带责任的适用范围。

二是共同过错说。该说将共同侵权的范围扩大到共同故意和共同过失,共同过失分为两种:一是行为人违反注意义务即对于各行为人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认识这个共同的损害后果;二是数人之间对于损害的发生是否有共同的故意不能确定,但他们共同的实施某种行为造成他人的损害是无法避免的,根据具体的分析情况最终能认定行为人具有共同的过失。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共同过失是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的根本所在,共同过错将各行为人的行为组合成一个整体,决定了损害的共同性和行为的共同性。

(2)客观共同说

客观共同说从行为产生的客观结果出发考察共同性,不考虑行为人主观状态。随着交通事故、产品责任等案件的频发,加上客观说对于侵权案件的认定更加清晰,客观说更加得到司法实践的采纳。客观共同说又分为共同行为说、关联共同说和结果共同说。共同行为说认为共同加害人因为共同的行为而应该承担连带责任,因为共同的行为和造成的共同的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二者是密不可分;关联共同说认为共同侵权行为人之间不需要共同故意,只要侵权行为与行为所造成的后果间有客观的关联就足够,“数人只要损害是不可分离的就构成关联共同,为侵权行为的时间或地点,无须为统一”;共同结果说强调共同结果,不要求行为人有共同的目的。

2、国外研究现状

(1)德国和法国

《德国民法典》第803条中规定:数人因共同侵权行为加损害于他人者,各自对损害负赔偿责任。从德国法院的判例中我们得知,该处“共同”指各行为人之间具有共谋,即各行为人间有意思联络,都明知且希望损害后果的发生。因此,共同故意是构成共同侵权的必备要件。法院把意思联络作为构成共同侵权的必要条件,只要有共谋,就构成共同侵权,而各行为人对于案件和损害后果的参与程度对构成共同侵权并无影响。但随着缔约过失责任、产品责任发展,完全采用共同故意已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一些学者提出虽无意思联络,只要行为客观上导致同一且不可分割的损害结果就构成共同侵权。德国在修订《损害赔偿法》时,就将无过失责任中共同侵权行为的构成作为修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没有过失而引起损害的数行为人,其损害赔偿责任参照共同侵权行为连带损害赔偿之规定。法国和德国不尽相同,对此类侵权通常使用共同责任人或共同债务人进行讨论。法国采用“适当的因果关系”来讨论,如在造成损害的诸多因素中有一个因素起着真正的作用,其他因素只是起轻微作用,即宣布这种适当因果关系存在,加害人之间是否存在主观联络在所不问。受害人就可向任一加害人主张全部赔偿。

(2)英美法系

英美法系的侵权法中,没有共同侵权这一名词,其侵权法理论上对于共同侵权行为的认定和讨论往往都以“连带的且个别的责任”或者“连带的且个别的侵权行为人”等名词。判断共同侵权通常与连带责任相结合,而构成共同侵权情况下的连带责任产生于以下三种情况: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为人的行为导致原告的损害,并且损害是同一且不可分割的;数个行为人的共同侵权行为导致了原告遭受损害;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应该负担连带责任。共同侵权人这个名词,一般包括符合以上三种情况的侵权行为人。英美侵权法连带责任的效力在于,当多名侵权人对不可分伤害的责任成立时,“当依据适用法律,有多名侵权人对一受害人承担连带责任时,该受害人可以起诉任何负连带责任的侵权人中的任何一个,并从中获得他可以获得的全部赔偿”,亦得分别起诉。而是否承担连带责任的关键因素是损害的可分割性,如果总损害可以按比例分割,那么各行为人就分别承担责任,否则就承担共同责任。

二、我国关于“共同性”的立法及其不合理性

1、我国关于“共同性”的法律规定

《民法通则》第130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根据本法的规定在数人侵权的情况下,如果数人构成一般侵权,各行为人根据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后果分别承担按份责任;如果构成共同侵权,则可以要求任何一个侵权行为人都承担全部责任,相比来讲法律后果是更严重的。

2003年《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致人损害,或者虽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但其侵害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构成共同侵权,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第130条规定承担连带责任。二人以上没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但其分别实施的数个行为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应当根据过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直接结合是指数行为无法区分各行为人侵害行为的大小对造成损害的原因的程度,是一种十分紧密的结合。虽然这种结合具有偶然因素,但其紧密程度足以使数个行为连接为一个共同加害行为共同对受害人产生了损害。该司法解释从利益平衡的角度出发,采取折中的办法,将以往的“主观共同说”改为“主观共同说”和“有限制的客观说”相结合,纳入到共同侵权的体系当中,扩大了共同侵权的适用范围,是对共同侵权制度的一次重要变革和有益尝试。但是运用结合程度十分紧密等字眼仍然十分的抽象的,这些都使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难操控。

2、我国现行立法的不合理性分析

《民法通则》只是对共同侵权做出了一个概括的规定,对于共同侵权的类型没有规定,甚至也没有对共同侵权的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在执行时自由度大,容易造成对共同侵权存在不同的认定标准,司法尺度不一,从而导致同案不同罚,不符合公平原则,不利于维护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可以说《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了《民法通则》的缺点,明确了长时间以来主观说和客观说的纷争,对于何行为构成共同侵权做了明确规定,但是《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仍然存在很多缺点:第一,该解释既采纳主观说又采纳客观说,容易造成概念的混乱,直接导致在司法实务中对该规定适用的混乱。第二,在侵权法的理论上根本就没有“直接结合”和“间接结合”的区分,这种区分是缺乏依据的。第三,该司法解释的相关起草者认为,直接结合是由加害行为构成的,间接结合是由原因行为构成的。例如:如果有人扔石块正好击中行人就构成直接结合,而如果有人向公路扔石块,有人骑车刚好被绊倒,投石块的行为就是人摔伤的原因行为。但是侵权法的目的是惩罚侵害他人行为的不法性,对侵权行为进行原因行为和加害行为的区分是没有意义的。第四,侵权责任法的功能是损害弥补。对于受害人而言采用主观说对于数行为存在关联性以及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都更加容易判断,而客观说不需要对是否有意思联络的证明,对受害人的保护更加完善,可以说主观说和客观说各有利弊。而采用“直接结合”和“间接结合”的方法,使得受害人要去证明直接结合和间接结合的存在,这比证明行为存在关联性以及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更加困难。第五,对直接结合和间接结合的认定,对于法官而言也是具有很大的难度,法官很难对结合的紧密程度加以判断还有对损害后果以及加害行为是否为不可分的整体都是很困难的,这都加重了法官的工作量,并且给予了法官更大的自由裁量权,这就难免使得在判断的过程中造成不统一。《侵权责任法》第八条: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我们将侵权责任法进行了有意思联络和无意思联络侵权进行的区分,以及对于有意思联络的侵权苛以连带责任,而对于无意思联络的侵权则做了区分的相关论断,只是我们按照逻辑的推断,实际上侵权责任法终究没有明确的定义何者构成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该法仍然没有对共同侵权的“共同性”的认定给出一个明确的规定。

综合上述缺陷,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法律缺乏体系化和完整性,对于共同侵权问题的本质没有很好的把握,对于责任承担问题没有充分阐释。总之,完善我国的共同侵权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我国“共同性”立法制度的完善

1、立法模式的选择

共同侵权问题是属于民法的领域,民法比起人身罚更加注重财产罚,这就更应该考虑对当事人的救济,这也是更多的适当保护受害者的理论基础,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可以说主观说向客观说的发展,这是如今世界各国的趋势,对于保护受害人而言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适当的扩大共同侵权的范围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但是,又不能完全采取客观说,因为如果数侵权行为人之间的损害时可分割的,并且数人之间是没有通谋的,这样苛以连带责任是明显违背公平原则的,并且和侵权责任法中的过错责任是相违背的。

2、立法建议

基于我国的共同侵权问题有着诸多的不合理之处,应借鉴外国的先进理论,重构我国的共同侵权制度。同时,还要兼顾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制度。

(1)基于分类说,将共同侵权合理的类型化。首先,应该摒弃直接结合和间接结合的划分,立足国情,采取主观共同性和客观共同性相结合的方式。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共同侵权的类型会日益多样化,我们无法对所有的类型一一列举,我们应该设置一个兜底条款来保持法律的弹性。具体表述为“两人或两人以上有意思联络或者虽无意思联络但是数行为人得行为客观上密不可分,造成了不可分割的损害是共同侵权行为。对这种不可分割的损害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2)对共同侵权进行类型化。对主观共同性和客观共同性的具体构成要件加以法律的明确规定。主观共同性必须要求有意思联络而客观共同性则要求行为之间有关联、必须有共同的原因、损害是同一的不可分割的。具体的条文可表述为:“共同侵权分为主观共同侵权和客观共同侵权。主观共同侵权要求数行为人主观上有意思联络为要件,客观共同侵权要求行为之间有关联、必须有共同的原因、损害是同一的不可分割的,则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3)准确界定共同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对于主观共同性的共同侵权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减轻受害人的举证责任,减少加害人的抗辩事由。对于客观共同性的共同侵权采用过错责任或者无过错责任原则。具体表述为:“在主观共同性的共同侵权中,只要受害人能够证明是数行为人中的一人所为,即可要求承担连带责任,行为人不可以没有参与该行为而免责。”

参考文献

[1]程啸.论意思联络作为共同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意义[J].法学家,2003(4).

[2]王利明.民法典侵权责任法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337.

[3]邓大榜.共同侵权行为人的民事责任初探[J].现代法学,1982(3).

共同预防 篇4

最高人民检察院 中共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高检会〔200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经贸委(厅),军事检察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中央企业党委(党组):

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国有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犯罪严重,由此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造成一些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出现亏损,甚至破产,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和有关国有企业管理部门、国有企业加强联系配合,积极预防国有企业中贪污贿赂犯罪,努力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精神,有效遏制和减少国有企业中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发生,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现就检察机关和国有企业管理部门,以及中央企业加强联系和配合,共同积极做好预防国有企业中贪污贿赂犯罪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协调和配合,积极查办国有企业中贪污贿赂犯罪案件

检察机关和国有企业管理部门要按照法律和有关企业领导班子管理的权限,大力查办国有企业中贪污贿赂违法犯罪案件。国有企业管理部门在工作中发现或者收到群众举报的国有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贪污贿赂犯罪线索,或者正在查处的案件,认为构成犯罪的,要依照有关规定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检察机关,检察机关要依法受理,并及时审查办理。对依法不构成犯罪或者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检察机关要及时对其上级管理部门回复并说明理由和法律依据,其中,对需要追究党纪、政纪责任的,要提出检察意见。在检察机关依法立案侦查国有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案件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办案纪律,注意维护发案单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各有关国有企业管理部门对于检察机关的依法侦查取证工作,要予以积极配合;对国有企业管理部门正在查办的国有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有关案件,在不违反法律和有关工作纪律的前提下,为熟悉情况、积极做好受理案件的准备工作,必要时,检察机关可以提前介入。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预防工作机制,加强预防网络建设

检察机关和国有企业管理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从有利于共同开展预防工作、增强预防工作合力和效果出发,积极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加强双方工作联系配合的工作机制,推进预防网络建设,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预防指导委员会、预防协调小组(办公室)等工作协调组织;制定和规范案件、公文移送程序,保证双方共同开展预防工作,使互相协调配合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增强及时发现、控制和防范国有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的能力。

三、加强信息交流和情况通报

国有企业管理部门认为重要的有关加强国有企业队伍尤其是领导班子建设、完善国有企业管理监督、健全制度机制等方面的有效做法、措施,以及有关业务方面出台的政策、改革措施,查处国有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违法违纪案件情况,在允许的范围要向检察机关通报。检察机关就查办国有企业中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情况,也要向国有企业管理部门通报,并结合查办的案件情况,积极分析、研究和总结国有企业中贪污贿赂犯罪发生的原因、特点、手段和变化规律与趋势,及时交流沟通,为其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企业管理服务。

四、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和预防对策研究

针对国有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检察机关和国有企业管理部门可以共同开展前瞻性的调查分析,深入探索制度、机制中的问题,努力研究从源头上预防国有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的治本性措施和对策。积极总结和推广各地预防国有企业中贪污贿赂犯罪方面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双方要加强预防对策的分析论证,国有企业管理部门制定、出台有关加强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和业务管理规定、产业政策和改革措施时,要充分考虑预防国有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的要求,必要时,可以与检察机关共同研究完善;检察机关在研究、提出有关涉及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方面的预防对策和措施时,也可以请国有企业管理部门进行论证或提供咨询意见,注意反映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等业务活动的流程和特点。国有企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国有企业落实有关加强队伍建设和业务管理规定、执行产业政策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调研,检察机关可以从预防需要出发参与和配合。

五、共同推进检察建议的落实

检察机关结合办理国有企业中贪污贿赂犯罪案件,提出有关预防犯罪的检察建议时,要注意提高检察建议的质量,增强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积极协助发案单位及时落实。在向发案单位提出检察建议时,应当同时抄送其有关上级领导机关或者管理机关,并加强对检察建议落实情况的检查和回访。发案的国有企业对检察建议提出的预防措施和对策要积极落实,并将落实情况和效果及时回复检察机关,发案的国有企业的上级管理部门和单位对检察建议的落实要加强督促。因提出的检察建议未及时落实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应当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六、加强宣传、教育和咨询

检察机关和国有企业管理部门要大力宣传国有企业中贪污贿赂犯罪的危害、预防工作情况及其取得的经验、成效;共同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加强对国有企业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警示教育和廉政勤政教育,使国有企业工作人员端正生产经营态度,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在加强对各自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中,可以互相聘请授课人员,积极提供有关资料。国有企业管理部门在对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人员的培训中,可以邀请检察机关就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涉及罪与非罪等有关法律政策界限问题,开办法律讲座和提供咨询服务。

七、做好中央企业预防犯罪工作

检察机关要同中央企业及其下属企业加强联系和配合,共同做好中央企业及其下属企业

中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的预防工作。应当按照属地原则,根据本通知规定的基本精神以及企业的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安排。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企业工委和国家经贸委要对在中央企业中开展贪污贿赂犯罪预防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

各省级人民检察院和经贸委等有关国有企业管理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根据本通知的精神,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各地在执行本通知中遇到的重要情况和问题,要及时向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报告,中央企业要及时向中央企业工委报告。

最高人民检察院 中共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共同预防 篇5

一、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构建

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 是行政区域内组织构建的跨学校或跨学区的教师研修形式。即在一个行政区域内, 由教育局或下属各片区组织的跨学校或跨学区教师研修形式。

我区构建的研修共同体, 主要有五种形式:片区共同体 (我们把全区50所小学、8所中学分为8个片区) , 学科共同体, 兴趣共同体, 项目共同体, 网络共同体。它们分别是基于地域、学科、兴趣、项目和网络而形成的共同体。

1. 研修共同体负责人及核心成员的确定

每个研修共同体有一个“领军人物”, 有的是教育局机关干部, 有的是区教科室的教研员, 有的是学校校长, 有的是区域内某个学科教学的带头人。这个负责人必须有热心, 业务能力强, 且有较强的行政组织能力。

核心成员是共同体的“干部”, 如研修班的班干部, 各个联合会的小组长等, 负责协助做好业务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核心成员的确定由共同体负责人和共同体成员共同推选。

2. 研修共同体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研修共同体的构建不是盲目、随意的, 是在经过充分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研修共同体的工作方案更是要经过反复论证。方案由共同体负责人拟定初稿, 与核心成员共同讨论后修改方案。然后, 聘请相关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 对其组建方式、工作目标、课程设置、运行机制、管理考核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 提出修改意见, 再不断完善。

3. 研修共同体团队的组建

研修共同体的组建方式根据不同的团队而不同。以学科骨干教师团队的组建为例, 第一步, 学校申报。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 确定送培人选, 并填写申报表。第二步, 团队审核。根据尽量均衡的原则, 确定团队成员。第三步, 召开成立会议。宣读章程, 明确要求, 确定“班委会”。

4. 建立共同愿景, 培植团队文化。

团队文化是指全体成员共享并传承给新成员的一套共同愿景、价值观和使命。研修共同体的组织是以学习求发展的组织, 是为学习服务的组织。我们在研修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 着力建立起良好的团队精神和互动关系, 形成良好的学习文化, 使教师发展在群体的学习文化中实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二、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的运行机制

1. 研修需求调查与研修目标制定

日益复杂的教育对象和日益提高的教育要求给教师带来众多的新的问题和困惑, 急需帮助解决。经调查, 影响本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最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各校之间教师发展不均衡;二是中青年骨干专业发展出现“瓶颈”;三是学校校本培训缺乏有专业水准的学科带头人。基于此, 我们将各研修共同体的研修目标确定为:培养区域内的顶尖教师;通过骨干教师辐射其他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片区共同体带动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

2. 研修项目设计与课程开发

在研修项目设计与课程开发方面, 相比以前的培训课程, 我们的研修共同体的课程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 丰富了课程内容。比如, 除了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技能技巧, 还增加了人文素养的内容。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的学习, 我们安排了电影课程, 如《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的名单》《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等, 这些电影的观看和讨论, 有利于学员们思考和探询人类的深度, 给了学员们丰富的精神滋养, 促使他们在更广阔的人文背景下去思考教育, 对教育理念、课程理论、师生关系等作重新思考。

第二, 注重了在实践中学习。教师生活在课堂, 成长在课堂, 需要解决的是最贴近课堂的实际问题。结合课堂进行培训是我们研修共同体学习的主要方式。通过“优质课观摩”、“课堂会诊”、“同课异构”等活动的开展, 解决学员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提高学员们的课堂教学水平。

第三、课程设置具有开放性。我们的课程是开放的, 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更新。我们在组织研修的过程中, 发现原来的研修方案中忽略了教师心理这一方面的内容。于是, 我们进行职业认同和沟通技巧培训, 在培训中增加教师心理教育和保健的内容, 并尝试着在培训活动全程加入心理游戏等内容, 让培训活动既意味深长又兴味盎然。

3. 研修方式的选择与实施

我们的研修方式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 专家指导与学员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同时, 我们充分发挥研修共同体平台的作用, 在研修方式的选择与实施上注重了这样四个方面:

(1) 环境:建立一个“场”。教师培训的本质是“做环境”。为此, 在研修共同体的活动中, 我们着力建立一个个积极向上的“场”。我们的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 为教师们营造了一个个专业发展的场域。共同体成员群体自由开放地各抒己见, 把专业切磋、经验分享、互助合作、思想碰撞、信息交流真正做出来, 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 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 实现了不同层次的教师之间的互动、帮助、支持, 激发了广大教师的教育热情, 改变了教师的行走态度, 改善了教师的教育行为。

研修共同体的好处, 不仅仅是成员之间力量的互相传递, 还表现在传递的过程中, 人人都提升了自己, 整个团队的水平也得到了提升。营造出一个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场”。

(2) 交流:在对话中分享智慧。研修共同体中的对话, 有成员与专家的对话, 有成员与成员的对话, 在对话中培养思辨能力, 质疑精神。科研培训班举行过的一次“辩课”活动, 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针对两堂研究课, 围绕一个主题, 充分辩论。学员们各抒己见, 唇枪舌剑, 互不相让, 全然没有传统培训活动中的“中规中矩”。在“辩”中学习批判, 在“辩”中激活思维, 在“辩”中分享智慧。

(3) 参与:学员是真正的主体。我们组建的研修团队一般在50人以上, 分组后, 8-10人一组, 有利于研讨时的人人参与。比如, 研修团队组织的教学竞赛, 先由小组初赛, 再到全体决赛, 保证人人都要参赛。整个初赛过程, 从赛课安排到赛点联系, 从竞赛组织, 到赛后小结, 全由学员负责。语文研修班组织在每周三晚上进行网络在线交流, 从出勤考核到记录整理, 都是组长安排本组成员轮流主持。科研培训班分组轮流办班级学习简报, 从栏目设计到组稿到排版, 也是全部由学员自己完成。

(4) 引领:建立专家支持网络。在研修学习的过程中, 专家引领是不可或缺的。英语研修班从高校请来了资深的外籍教师上口语课, 科研培训班请来了湖南师大著名教授刘铁芳来指导, 等等。

当然, 更多的专家是我们本土的“专家”。学员自己训练自己, 是我们研修团队学习的一大特色。根据共同体的成员各自的优势, 让他们担任某一门的课程教学, 既是本土资源的有效利用, 又通过这种“压担子”的形式, 帮助学员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

三、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的管理与考核

为了保障研修共同体的质量, 我们对共同体成员的研修学习严格管理。每个研修共同体成立之初, 都建立了规章制度。各研修团队规定, 学员必须认真按时完成作业, 对做文摘卡片、写教育教学随笔、写读书笔记、写专业论文、设计优秀教案等都作了具体规定。研修班学员的考核, 采取双轨制。团队考核和学员所在学校共同考核。团队依照章程按学分制进行考核。学分按其性质分为两类:一类称基本学分, 主要指出勤、作业的量化分数, 用单位“A”表示。如每出勤半天, 得学分5A;每学期完成文摘卡片50张, 得学分10A等。一类称奖励学分, 主要指在研修成果方面的量化分数, 用单位“B”表示。每发表专业论文、教育教学随笔、读书笔记1篇, 市级得学分7B、省级得学分10B、国家级得学分12B等。

学员的教学实践活动由学员所在学校进行考核。每一学期期末, 教育局将学员考核表发到学校, 请学校对照各项指标要求进行考核。考核表学校留存一份, 一份上交教育局。研修结束时, 需达到规定的学分才能领取结业证。这样严格的考核和管理制度, 保证了学员研修的质量。

原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博士指出:“今天的教师已不是个体的劳动者, 要把同事关系变成一个协作互动、共同专业成长的教师群体。”近几年来, 我们通过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的建设, 营造了良好的研修氛围, 既提高了共同体成员的自身素质, 又带动了其他教师, 促进了我区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共同预防 篇6

关键词: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共同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

一、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向共同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的转变概述

农业是欧洲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领域, 1962年建立的共同农业政策是欧盟实施的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共同政策。欧盟为此建立了欧洲农业指导与保障基金 (EAGGF) , 保障部分直接用于农产品的价格支持, 指导部分资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非农产业, 指导部分后来被纳入欧盟区域政策主要工具——结构基金的框架中。作为预算支出最多的一项政策, 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 极大地促进了欧盟农业的发展, 但也导致其财政负担日益沉重, 主要农产品大量过剩, 而农业之外的农村就业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共同农业政策成为欧盟内部争论最激烈的一项政策。20世纪90年代后, 欧盟对共同农业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992年6月, 欧盟对共同农业政策进行了第一次大的改革, 将过去以价格支持为基础的机制转变为以价格支持和直接补贴为主的机制, 针对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工具, 逐渐被对价格和贸易扭曲更少的直接支付所代替。1999年欧盟通过的“2000年议程 (Agenda 2000) ”提出构建欧洲农业模式, 对农业政策进行更为彻底的改革。欧盟农业部长理事会认为:作为一个经济部门, 欧洲农业必须是多功能的、可持续的、有竞争力的, 并扩展到整个欧盟地域 (包括缺乏优势的地区和山区) ;它必须关注农村的发展、保护自然区域, 并对保持农村社会的活力作出关键的贡献。为此, 欧盟引入了支柱1和支柱2两个概念, 支柱1是市场支持和对农户的直接补贴, 支柱2是农村发展, 旨在支持农业多功能的发展, 鼓励在农村地区开辟新的收入和就业来源, 将共同农业政策转变为“共同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为了适应WTO农业谈判和东扩的需要, 2003年6月, 欧盟提出从2005年起逐步推行新的“单一农场支付”计划, 在大幅度取消现行的按农产品产量提供直接补贴的做法的同时, 将农业补贴与环境保护、食品质量和安全、动物福利等标准挂钩。由于农业补贴涉及成员国和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此项改革很艰难。2005年9月, 欧盟通过了2007年~2013年的“农村发展条例”, 建立了专门用于农村发展的“欧洲农业农村发展基金 (EAFRD) ”, 该基金取代了欧洲农业指导与保障基金的指导部分, 成为2007年~2013年规划期欧盟农村发展政策的唯一资金来源, 总预算约883亿欧元。2008年11月20日欧盟成员国最终就改革农业补贴等共同农业政策问题达成协议,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不再按产量多少来决定农户领取的补贴数额, 除少数情况外, 今后欧盟农业补贴将进一步与产量脱钩, 节约下来的资金将被用于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不断改革, 欧盟完全改变了其对农业的支持方式, 使农业政策更加市场化和高效化, 同时确立了农村发展政策的重要地位, 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受到高度重视, 实现农业和农村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成为欧盟共同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的最终目标。

二、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向共同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转变的主要原因

1.欧盟农产品供求形势的变化和共同农业政策面临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前, 共同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鼓励农业生产, 解决农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确保共同体的粮食安全, 为此欧盟采取了价格支持手段来刺激农产品生产和限制外部廉价农产品的进口。欧盟支付给农民的内部价格通常高于同期的世界市场价格。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 确实起到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产品供给、稳定市场和价格的效果, 但也导致农民盲目扩大生产, 以至在20世纪80年代后主要农产品大量过剩。过剩的农产品中, 一部分在欧盟的补贴下出口, 另一部分则被储藏起来或是被处理掉。20世纪90年代初, 欧盟对农产品的年出口补贴已达到100亿欧元。1992年以前, 共同农业政策支出占到欧盟总预算的61%。随着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 农业支出占欧盟总预算的比例逐渐下降。2000年~2006年, 农业支出总额为2980亿欧元, 平均每年约405亿欧元, 仍占欧盟预算的近一半。欧盟财政资源本来就有限, 农业的巨大开支, 使其财政不堪重负。同时, 对农业的高额补贴也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的巨大压力, 它们强烈批评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扭曲了世界市场价格。2003年欧盟25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商。欧盟出口补贴额在世贸组织成员中也排名第一, 占了世界出口补贴总量的90%。2004年8月世贸组织达成了“多哈回合”框架协议, 在农业方面, 包括欧盟、美国和日本在内的发达成员承诺将最终取消出口补贴, 大幅度削减国内支持, 实质性改进市场准入条件。尽管2008年7月“多哈回合”谈判最终失败, 但适应自由化的贸易条件和更低的商品贸易价格支持是大势所趋。不仅如此,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还面临日益增大的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压力。在欧盟, 农业是水资源的重要使用者, 约占水资源使用总量的30%, 但由于化肥和杀虫剂在欧洲大多数地方广泛使用, 许多化学物质进入水体, 污染了人类的水供应体系。而疯牛病、口蹄疫等动物性疾病频繁发生,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食品安全。对受疯牛病等动物性疾病影响而损失惨重的农民给予的大量补贴, 进一步增大了欧盟的农业开支。对此, 欧盟委员会负责农业和渔业事务的委员弗朗茨·费施勒指出:“疯牛病的爆发加强了要求对共同农业政策进行深入改革者的阵营。”

虽然“农业补贴为欧盟农村地区带来了大量的资源, 但它们的目的不是直接带来农村发展, 而且, 在大多数情况下, 它们也没做到这一点。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农业补贴的重点是少部分农村人口——农民和其他从事农业企业的人——而不是农村地点或地区。”[1]据欧盟委员会估计, 仅占欧盟农场主总数5.6%的大农场主几乎领取了欧盟近一半的农业补贴。欧盟对共同农业政策的地域影响进行研究后认为:市场政策支持往往是有利于拥有大农场和失业率更低及人口增长率高于平均水平的更发达的农村地区, 这些地区更多地是集中在欧洲北部和西部的核心区域, 而在欧洲东部和南部的边缘区域较少, 因为市场支持不是针对聚合目标而设计的。

东扩更是使共同农业政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成员国经济相对落后,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农业人口的比例都较高, 而农业收入水平和生产率水平较低。2000年, 农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数的比例, 在15个老成员国是4%, 而当时的“候选国”为13.4%。如波兰, 国土面积的54%用于农业, 28.5%被森林覆盖, 在3820万总人口中, 农村人口占38%, 在农业、捕猎、林业部门的就业人数占就业总数的18%。波兰等东欧国家在入盟谈判中据理力争的一个领域就是农业, 尤其是对农民的直接补贴。两轮东扩后, 欧盟的农民人数增加了近70%, 农村面积扩大40%。按原有的共同农业政策标准, 欧盟每年用于农业补贴的支出及农业结构调整的基金将急剧增加, 这是欧盟财政预算难以承受的。

2.欧盟农村地区发展面临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后, 关注农村发展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 因为在全世界的农村地区都可以看到同样的挑战, 欧盟也不例外, 其中突出的有三个: (1) 农村与城市在发展上的显著差距。农村占欧盟国土面积的93%, 但人均收入仅为城市人均收入的50%多一点, 另外在提供高质量的、可持续的就业机会方面, 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在继续扩大。尽管一些农村地区的人均GDP已达到欧盟最富裕地区的水平, 但位于边远地区和新成员国的广大农村, 仍是欧盟最贫穷的地区。欧盟区域政策的实施使落后成员国的追赶步伐大大加快, 但追赶更多的是出现在相对富裕的中心城市, 尤其是首都, 而不是更贫穷的农村或边缘地区。[2] (2) 许多农村地区深陷于结构危机之中。一方面, 传统的农业面临着来自国际竞争加剧、消费需求变化等因素的威胁;另一方面, 农业以外就业机会的缺乏和低的生活水平, 使许多人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 纷纷到城市去寻求机会。尽管由农村向外移民并非是每个地方的主导趋势, 但在欧盟大多数农村地区仍然很普遍。劳动力大量外流, 导致当地人口下降和老龄化、土地荒芜、基本服务萎缩, 经济发展更趋缓慢, 这在欧盟山区和边远地区尤为突出。 (3) 日益增大的生态环境压力。欧盟许多农村地区富饶、充满潜力, 但它们很脆弱。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变化, 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城市的扩张、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济活动的开展, 给农村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此外, 农村地区还面临着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更多的自然灾害, 如干旱、暴风雨、洪水和森林火灾等。

随着农村社会问题日益超出农业, 客观上需要一个多部门的、综合的方法来帮助农村的发展。尽管“1992年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改革前, 环境保护和乡村发展问题并没在共同体共同农业政策中获得应有的重视”, [3]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下降和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农村所面临的失业率高、经济增长缓慢、生态失衡等问题, 已引起当时欧共体委员会的关注。东扩使农村对欧盟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三、对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向共同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转变的评析

1.共同农业政策的转变, 反映了人们对农业与农村关系认识的变化

支持农业发展一直是欧盟总体经济政策的基石。欧盟27国的农业产值不到其GDP总量的3%, 农业就业人数不到其就业总数的5%, 但农产品、食品支出占欧盟居民日常生活开支的比重超过20%。世界银行认为, 作为一项经济活动, 一种谋生手段, 环境功能或环境服务的一个提供者, 农业是促进发展的独特工具。[4]农业对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管理和作为农村社区经济活动多样化的平台, 是至关重要的, 但农业的发展并不等于农村的发展。正如欧盟委员会农业总司在“2000年共同农业政策评估”一文中指出的:“农业活动依然是建立和保持有活力的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 但仅农业部门不能保证我们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生存能力。”“来自美国和欧盟的证据表明, 当前的以补贴为基础的政策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社区面临的一些最紧迫的社会经济挑战, 对整个农村地区的影响是不平衡的。”[1]欧盟发展缓慢的农村和边远地区, 由于其所存在的区域问题, 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压力和对其经济结构、传统文化以及就业的极大的冲击, 要求欧盟给予更多的援助。[6]

2.共同农业政策转变的背后, 是欧盟农村经济结构的显著变化和非农业部门在农村经济中作用的日益增强

农业为欧盟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但农村传统的生产功能的重要性在下降, 而各种各样的消费功能, 如娱乐和休闲, 变得更加重要。在欧盟绝大多数成员国, 农业在农村经济中已不再处于支配地位。一方面, 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在下降。1995年~2002年期间, 农业 (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 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在欧盟15个老成员国从2.7%下降到2.0%, 在2004年入盟的10个新成员国则是从6.1%下降到3.5%。2002年, 欧盟15个老成员国在农业和渔业部门的就业人数为598.3万, 比1995年下降了18%。另一方面, 非农业部门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根据经合组织2006年的一个报告, 在欧盟25国, 96%的农村土地用于农业 (包括林业) 目的, 但只有13%的农村就业是在农业领域, 仅创造了6%的农村地区总附加值。非农业部门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在吸收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和城乡之间的移民的潜力 (这在转型国家尤其突出) 、在促进收入增长和更平等的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2004年, 在欧盟27国农村地区, 各部门创造的增加值的比例是:第一产业 (农业、林业和渔业) 4%、第二产业29%、第三产业67%, 同期欧盟城市的比例为1%、24%、75%。尽管改革后共同农业政策的预算支出规模基本未变, 但重点作了重新调整。“新农村典范”以两个原则为特征:关注地域而不是部门;关注投资而不是补贴。[1]

3.共同农业政策的转变提出了农村的定义以及农村与城市的划分问题

人们一直在研究“农村”, 但至今国际上没有统一的定义, 因为人们对什么是农村和表现农村特征的要素 (如自然的、经济的、文化的要素) 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在过去, 人们用一个或两个熟悉的特征就能够明确地区别城市与农村, 并成为一致定义的基础, 但随着现代经济的日益发展, 农村的空间已不再局限于农业活动, 而是扩展到多个部门的活动, 因此“已融入到农村腹地的中小城镇适合包括在农村地区”。非农业部门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的日益增强, 城乡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发展, 使得城市与农村的划分变得困难。“都市与非都市的区别越来越模糊不清, 传统‘乡村—城市’的划分已基本失去了意义”。为此一些学者提出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划分出一个中间地带。

欧盟委员会长期采用经合组织对农村的划分方法, 即根据人口密度来划分, 每平方公里的人口不到150人的区域, 被划分为农村。按照欧盟的划分, 欧盟27国91%以上的区域属于“农村”, 56%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在欧盟农村经济日益表现出多样化特征的同时, “近年来由于新的交通和信息通讯基础设施的发展, 出现了由城市进入易于到达的农村地区的‘逆城市化’流动。”仅根据人口密度来划分农村与城市, 显然是有缺陷的, 更何况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密度差异很大。那么, 该怎样来定义农村, 怎样来划分农村和城市呢?

参考文献

[1][5][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政策摘要:重新制定农村政策 (中文版) [R].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2006.

[2]王雅梅, 谭晓钟.欧盟聚合政策新目标“地域聚合”述评[J].经济体制改革, 2007, (03) .

[3]陈彬.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J].德国研究, 2008, (02) .

[4]世界银行.2008年世界发展报告——以农业促发展 (概要) (中文版) [R].世界银行, 2007.

上一篇:网络容量下一篇:源投公司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