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投公司环境保护

2024-05-22

源投公司环境保护(精选5篇)

源投公司环境保护 篇1

一、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文献回顾

“企业社会责任”自提出以来, 国内外相关学者就对此多角度理解, 但一直存在分歧。古典学派强调社会效率。以委托代理理论为理论基础, 从整体社会效率的角度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社会范畴内的概念, 是属于政府的责任而与企业界无关。CSR实质是经理人的自我谋利行为, CSR会致使股东财富减少。

利益相关者流派关注契约公平。侧重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理论基础是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是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系列多边契约的集合, 经理人应调整其政策不仅是满足股东, 还包括其他众多的利益相关者。

战略流派追求竞争优势。指导思想为多元企业理论, 重视企业竞争优势的构建, 企业社会责任应随不同主体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影响程度而变化, 战略性地采取社会责任行动来构建和维护企业的竞争优势, 特别关注了媒体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作用, CSR战略能够为企业建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理想的CSR水平可以通过成本, 收益分析来确定。

各学派的共同点:企业是社会责任的主要承担者, 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自愿的行为, 通过承担多方面的责任, 达到与利益相关者和谐发展的目的。

企业社会责任是什么?即企业在创造利润、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 在面对多种多样的社会需要与社会问题时, 为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所应履行的相应义务。

企业依赖整个社会发展而存在和活动, 不能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独立发展。只有在充分关注社会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前提下, 把自己完全融入社会, 充分认识到企业利益来源于社会, 社会的根本利益就是企业的长远利益, 并将自身行为、目标、利益置于社会的约束和限制之中, 树立社会责任的意识, 企业才能为企业创造最大利益与价值奠定牢固基础。

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湖北省的现状分析

当今越来越多企业自觉在报表中披露社会责任、用实际行动肩负起社会责任, 树立了负责任的良好社会形象, 在无形之中提升了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推行并落实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政策, 不断加大对环境监管的力度, 标准也随之提高。在未来国家环保政策执行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形下, 一些企业的环境保护成本会逐渐增加, 经营业绩将会受到影响。为降低环保政策性风险, 一些企业改进设备, 在满足国家对环境保护方面严格要求的同时, 提高生产效率, 节约生产成本。以湖北为例, 自然环境保护近四年的统计分析:

由此看出, 越来越多的企业对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 报表中披露的比例上升幅度不明显, 关注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的集中在医药、化工及重工业这些自身的经营发展对环境不可避免污染较大的企业;而诸如服务、零售类行业, 则对环境保护方面的关注度较低。相关企业在自然环境保护披露方面在年度财务报告中主要体现在“管理费用”、环保局等的政府拨款补助“在线监控建设环保专项资金”、其他非流动负债中“污水处理改建环境保护资金”;是否重视公司所在地的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公司及其子公司是否列入环保部门公布的污染严重企业名单;全年是否发生环境污染和环保违法事件;节能降耗、节能减排的成效。

在环境污染方面, 我国污染防治成本高于排污费征收标准, 从短期利益考虑, 企业为了追求眼前自身利润最大化, 更愿意缴纳排污费来降低成本而不是投入更多的钱去防治污染;然而从长远利益考虑, 拥有更好的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的企业则更有利于在社会上树立负责任的良好企业形象, 赢得人们的好口碑, 为其自身的持续稳定发展与壮大添砖加瓦。另外其法律强制性不够, 预算约束和有力的监督考评制度相对缺乏, 最终致使排污费的征收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三、促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措施

1) 完善我国法律体系, 加强执法环节, 强化执法力度。企业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对于任何违反法律法规的企业都要依法严惩。

2) 完善税收制度, 增加税收优惠。对排污收费实行“费改税”的改革, 开征污染税。我国税费政策制度中与节约资源、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相关的主要税种有资源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和车船使用税。实行“费改税”制度, 开征污染税, 强制性要求企业承担责任。企业所得税方面:加大对企业治理污染的扶持力度, 对企业治理污染的固定资产投资可采用加速折旧、延期纳税等优惠措施;对企业采用先进环保技术、改进环保设备、改良生产工艺等的投资, 应给予税收抵免等优惠政策。

3) 加强企业自律, 设立奖惩机制, 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健全生产经营标准和管理规范, 改善管理流程, 使企业社会责任要求具体落实到产品的原材料采购、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各个环节。

4) 媒体应公正客观报导企业内部执行社会责任的状况使其透明化。对勇于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进行赞扬宣传, 对存在环境污染、损害相关利益者利益等的企业进行曝光批评。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 (CSR) 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已不可避免地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从哪方面着手在财务报告中进行信息披露来提升企业价值, 是值的深入研究的系列问题。本文在梳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基础上, 在企业社会责任与自然环境保护方面提出了新的展望, 通过统计分析了解目前湖北省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 以期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感,自然环境保护,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沈洪涛, 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Baron."Private Politics, Corporate Social R esponsibility and Integrated Strategy",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2001.

[3]McWilliams et al."R aising R ivals Costs through Political Strategy:An Extensor of R esource-based Theory",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2.

源投公司环境保护 篇2

公司环境保护工作总结范文 xx公司自 2004 年开始筹建,于 2005 年开始正式投产,是橡胶用酚醛树脂、加工助剂的专业工厂,2007 年产值 5000 万元。在企业发展短短的几年中,环境保护工作占领着重要的篇章。经过全公司上下的不断的努力、改进提高,公司在节能降耗、达标排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各项指标均能达到国家的环保标准,2006 年和 2007 年连续两年被市环保局评为蓝色环保企业。以下是我公司的环保工作总结: 自公司创办之初,上自公司董事长,下至每一位员工都将保护环境视为已任,将达标排放作为企业立足发展之根本,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树立了牢固的环保理念。公司的环境管理方针是节能降耗、达标排放、持续改进、污染预防,并围绕这一方针,在每年初制定了关于水、气、声、渣的治理排放要求以及具体目标;同时与每位员工的工作责任挂钩,层层分解落实,不流于形式。虽然公司建厂时间很短,但在 2005 年公司就通过 ISO14001 : 2004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环境保护和污水治理上 , 公司从来都是不惜代价的。公司开办之初,就投资了 120 万元用于建设污水处理站,几年来,公司先后投资了 60 万元用于改造、扩建相关设施,从而改善了污水处理效果;每年用于处理工业污水的水、电、药剂、人工的费用近30 万元。

源投公司环境保护 篇3

投资者保护理论起源于代理问题, 其核心内容是防止企业内部人 (主要指的是管理层及控股股东) 对外部的投资者 (包括股东和债权人) 进行“掠夺”, 但学术界对投资者保护内涵的观点并不一致, 根据政府的立法和执法在投资者保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国外的投资者保护理论从宏观上可分为契约论和法律论。而国内理论则认为投资者保护是指通过监督公司管理者的行为, 来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业绩的改善以及管理方法的变革, 从而保证公司能够沿着符合投资者利益的道路发展。投资者利益有效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在体制、法律、政策以及教育等多个方面采取相应有力的措施, 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大力地支持, 需要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和投资者等主体积极地配合参与。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

La Porta etal (2002) 等以贝克尔 (1968) 和Jensen and Mickling (1976) 的理论为基础, 构建投资者保护与公司价值、资本流动的理论模型, 从数理角度阐明了投资者保护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机制, 得到了投资者保护力度越大, 公司价值越高的基本结论。La Port, Laopez-De-Silanes, Shleifer和Vishny (2002) 研究发现, 投资者保护水平越高, 公司的价值越高;在投资者保护好的国家, 控股股东持有的现金流权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较弱。因为法律对于投资者的保护是一种有效的治理机制, 法律对于投资者权益保护的程度越高, 控制性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所导致的代理问题就越小, 产生的代理成本也就越少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也就越小。La Porta等 (LLSV, 2000, 2006) 开投资者保护跨国研究先河, 对于来自不同法律传统的国家和地区的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表明, 那些投资者法律保护好的地区或者国家的上市公司绩效要好于那些对于投资者保护较差的地区和国家的。Himmelberg, Hubbard, Love (2002) , Boubakri, Cosset, Guedhamio (2005) 通过对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进行比较发现, 投资者保护较好的英美法系国家,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更为有效, 资本在公司间的配置更有效率, 而在投资者保护较差的大陆法系国家, 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较高, 并且公司绩效较低。Klapper and Love (2004) 研究证明投资者法律保护越好, 公司价值越高, 同时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受投资者法律保护的影响。Jannine Poletti Hughes (2009) 从欧洲12个国家的1557个观测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好的投资者保护对公司价值有积极的作用。

(二) 国内文献

国内学者对投资者保护与公司绩效的研究基本遵循了国外学者的研究思路, 并得到基本一致的研究结论。王鹏等 (2008) 认为投资者保护与公司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即投资者保护程度越高, 越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王路 (2009) 的研究中表明中小投资者保护指数与企业的价值显著正相关, 也就是说投资者保护增强可提高企业的价值。冯曦、周林彬 (2010) 关于法律监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 认为投资者保护力度越大的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 公司绩效越高。姜付秀等 (2008) 指出投资者对公司进行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投资回报, 只有在投资者权益受到高度重视的情况下, 投资者才乐意为公司提供资本, 公司才能很便利、快捷以及低成本的取得发展所需的资本。王克敏和陈井勇 (2004) 指出, 法律对投资者较强的保护可以减少管理者对所有者的利益的侵占, 使代理成本减少, 公司绩效增加, 且随着投资者保护程度的增加, 管理着股权变动对公司绩效的的影响边际递减。沈艺峰等 (2005) 的研究证明, 随着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措施的加强, 上市公司的的权益资本成本出现一个逐步递减的过程现象, 指出投资者保护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发展、股权结构、权益价值以及公司财务政策等诸多领域有重要的影响。投资者保护程度越高, 公司价值越高, 企业的绩效越好。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投资者利益的法律保护会产生更有价值的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的规模或资产更大、上市公司与资产相关的更高价值、更高的红利支付、更低的股权集中和控制、更少的控制权收益、投资机会和实际投资更高的相关性。据此,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注:该表来源于姜付秀, 支晓强, 张敏.《投资者利益保护与股权融资成本--以中国上市公司为例的研究》, 《管理世界》, 2008年第2期

注:该表参照姜付秀, 支晓强, 张敏.《投资者利益保护与股权融资成本--以中国上市公司为例的研究》, 《管理世界》, 2008年第2期

**.在0.01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在0.05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H0:良好的投资者保护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

(二)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全部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首先本文将2008年至2010年所有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作为初选样本, 对样本选择的要求:必须同时具有2008年的数据, 即样本公司在2009年前上市;由于ST公司、PT公司属于财务状况异常的公司, 对中国上市公司不具有代表性, 予以剔除。为了研究的目的, 金融类公司、数据有缺失的公司被剔除在外。在经过上述筛选后, 共得到2628个公司样本, 每年均有876个公司样本。

(三) 变量定义与模型建立

本文研究中的变量包括:自变量 (投资者保护变量) 、因变量 (公司绩效变量) 和控制变量。具体见表 (1) 。其中, 投资者保护指标选用X表示, 因为关于投资者保护指标, 已有文献选择的方法较多, 而本文试图从全体投资者角度及投资者为公司提供资本后该享有的权益方面出发, 来研究我国投资者保护状况以及投资者保护的经济影响, 即投资者保护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所以本文参照姜付秀等 (2008) 所用的方法来计算投资者保护指标, 见表 (2) ;为了更好地控制其他因素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本文加入了公司规模 (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LN (ASSET) ) , 因为国内外的研究大多证明公司规模影响公司业绩。为检验研究假设, 本文构建了如下回归模型:Yi=C+β1LN (ASSETS) +β2X+ei。

式中β0为截距, β1和β2为系数, ei为残差。

四、实证检验

(一) 描述性统计

表 (3) 和表 (4) 是对各指标的基本统计性描述,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的利益保护程度是很低的。2008年、2009年、2010年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利益保护指数的均值分别为48.76、48.88、57.80, 每年在60分以上的公司占所选公司的比重分别为15.62%、19.15%、42.37%, 可以看出我国投资者保护有了较大的进步, 但整体状况仍然令人堪忧。而分值最集中的区间为40~70, 得分在这一区间的公司比例分别为80.16%、72.43%、86.39%。以上分析结果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判断基本一致, 近些年来, 我国上市公司因为在投资者的利益保护方面做得较差, 广受社会各界的批评。本文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上市公司投资者利益的实际状况, 即投资者的哪些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上市公司在投资者利益保护中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加强, 本文对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考察, 从表 (5) 可以看出, 除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知情权 (财务报告质量) 外, 投资者的其他权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投资者在公司中的平等地位和公司盈利能力得分稍好一些, 但也只得到该部分分值的一半左右, 而上市公司在投资者获得投资回报方面做得最差, 该项全部分值为35分, 而三年里该部分的均值为7分左右, 中位数则低得可怜, 为4分左右, 这表明, 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投资者既没得到现金分红, 也没得到股票红利, 更没从持有公司股票中得到持有收益。

(二) 相关性分析

表 (6) 运用相关性分析发现, 2008年、2009年和2010年上市公司投资者保护与上市公司的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营业利润率在1%水平上都是显著正相关;2008年和2010年的上市公司投资者保护与每股现金净流量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而2009年的是弱负相关。

(三) 回归分析

利用以上模型和SPSS17.0统计软件对样本数据分析后所得结果见表 (7) , 可以发现:如果公司绩效选择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营业利润率、每股现金净流量, 则发现投资者保护与公司绩效有显著相关性, 与相关性分析结果一致。从表 (7) 中的回归分析结果的F值和R值 (在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 查F分布表, 得到F值大于临界值F0.05, ) 知, 当公司绩效为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营业利润率, 该模型通过了模型检验, 即表明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 其结果表明投资者保护与公司净利润正相关。

五、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本文研究表明:我国投资者保护的总体水平较低, 即投资者的投资回报、在公司组织中的地位平等现状较差, 证券市场投资者的信息获取权和平等交易权都没有得到切实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及热情受挫, 导致企业融资难度加大, 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将会受到制约。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投资者既没得到现金分红, 也没得到股票红利, 更没从持有公司股票中得到持有收益。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利益保护与公司绩效呈显著正相关, 这与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结论相一致。

(二) 建议

公司内部控制环境浅析 篇4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环境,制度

一、内部控制环境发展的理论阶段

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定义如下: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是指企业的核心人员以及这些人的个别属性和所处的工作环境, 包括个人诚信正直、道德价值观与所具备的完成组织承诺的能力、董事会与稽核委员会、管理阶层的经营理念与营运风格、组织结构、职责划分和人力资源的政策与程序。

内部控制环境理论自初创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 即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控制整体框架阶段以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阶段。

1. 内部牵制阶段:

内部牵制阶段是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的最初阶段和初始形式。随着企业内部运作的日益复杂化, 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化。如何在日益细化的工作中起到相互监督、相互控制、防止舞弊、保证公司资产的安全成为了公司所有者争相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样企业内部的制衡机制慢慢建立起来并不断得到完善。而此时的内部牵制仅仅停留在财务方面, 仅从账务的稽核、监督入手, 在财务领域杜绝舞弊事件的发生, 企业其他方面的牵制制度和手段较为薄弱且单一。此阶段尚未形成内部控制环境的意识, 也没有全面、系统控制整个企业运作的理念。

2. 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随着企业自身适应市场竞争的发展, 内部牵制观念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 人们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性。此时, 人们已经将前一个阶段发展出来的对单项业务的监控捏合在一起, 逐步形成了从组织结构、岗位职责、生产流程、内部审计等多要素、多标准构成的内部控制体系。在这个阶段, 随着人们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 内部控制环境开始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3. 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美国AICPA1988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第一次系统地将内部控制作为一个整体来描述, 同时将内部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要素进行阐述。而开篇提到的美国COSO报告认为内部控制应包括五个要素, 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COSO报告之所以著名且深远地影响至今的原因就在于, 它是第一个强调内部控制环境是其他内部控制要素构建基础的规范性文件。如果基础中出现重大差错或缺失, 其他要素构建得再完美, 也都只能是根基不牢固, 迟早会倾倒的大厦。

4.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阶段:

2004年, COSO委员会发布《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这个报告将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拓展为基于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 此时的内部控制逐步引入了风险导向的概念, 并且风险导向的概念逐步得到强化和完善。这八个要素分别是: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控。这份报告同时指出, 内部环境是其他所有风险管理要素的基础, 为其他要素提供规则和结构。

二、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现状

1. 股东会无股东。

随着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逐渐分离, 股东让渡出自己绝大部分的管理职能给经营者。然而由于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等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以及其他各种原因的存在, 导致迄今为止, 大多数上市公司仍为国有控股公司, 这就势必导致“一股独大”现象的存在。小股东的表决权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作为利益相关者, 中小股东无法通过合理有效渠道真实表达自身意愿, 股东会成为极少数大股东掌控全局的舞台。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股东会中的股东只能是大股东, 中小股东徒有其名, 不符其实。

2. 董事不懂事。

由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不断分离, 股东成为幕后操控者, 走向前台的是股东授权经营管理的董事。然而由于大股东的存在, 董事会很多时候成为了干部任命的最佳场所。董事会仅仅是一个面子上的花瓶。董事会监督经营者的职能根本无法正常、完全地发挥出来。而独立董事的严重缺失在董事会的非独立性问题上又重重地加了一笔。所以赋予董事的职责只能是一纸空谈。

3. 独立董事不独立。

中国目前公司的独立董事水平参差不齐, 大部分仅仅依靠社会地位、名气威望“民主”选举产生的。这样的独立董事往往不清楚公司的实际业务, 更谈不上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提出较有意义的合理化建议。原本作为与公司利益非直接相关的人员, 可以从独立、客观的角度与公司利益相关者进行博弈。然而, 从现状统计分析来看, 独立董事的职责更多地简化为流程式的表决。正是独立董事和公司内部董事的和谐相处把公司的经营管理立于非常不利的位置之上。

4. 内部审计不审计。

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公司内部控制的主要执行和监督部门, 在公司的内部控制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从目前国内公司的现状来看, 内部审计部形同虚设, 带着上级管理层的目的、任务去审计;审计出来的问题不如实汇报或披露;甚至是为相关舞弊、重大差错事件出谋划策, 试图掩盖……以监督管控为主要职责的部门如此开展工作, 何以能起到监控的作用。

三、优化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议

1. 加快企业组织结构的现代化建设。

在中国, 企业所处的大环境从计划经济时代逐步转型、进化、过渡到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得到了有效的加强和完善, 但是从企业现代化的标准来看, 目前中国企业离真正的企业现代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其中就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这一方面。大企业的内部控制已经设立, 但是未完全有效执行。中小企业还只是停留在制度的建立甚至是在考虑是否需要建立阶段。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快企业现代化步伐。做好企业组织、治理结构等各方面的因素。只有这个大前提具备了, 才能合理建立并有效执行。公司治理是建立内部控制环境的第一步, 可以说是内部控制环境的大环境。

2. 加强股东会的有效运作。

目前中国企业股东会普遍存在的缺陷之一就是股东会由大股东把持, 中小股东无发言权, 或者具有较微弱的发言权, 这就导致股东的不平等。针对这一问题, 建议改善股东会的投票表决机制, 将天平从倾向大股东一方逐步平衡至大股东和中小股东平分秋色, 使股东无论持有股数的多少都可以平等地在股东会中扮演自己应该充当的角色。

3. 加强董事会结构建设。

董事会是内部控制环境中的决定性因素。因为股东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 委托董事会行使授予的经营权。对内, 董事会是绝对的决策机构和权威机构, 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外, 董事会承担着与外界第三方进行任何事项的任务, 包括交易行为、诉讼行为、公关行为等等。可以说, 董事会是连接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桥梁和纽带, 所以董事会在企业的运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国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集中程度导致企业股权的集中程度较高, 这就进一步导致“内部人控制”程度就越高。而“内部人控制”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董事会在重大事项上的决策倾斜以及对管理层的监督限制。这就需要我们降低“内部人控制”程度。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将过度集中的股权进行合理化分散。那么我们就要将董事会的权力格局打破并重新以合理的方式设定, 以使企业能够真正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4. 加强独立董事制度建设。

现如今, 中国企业的董事会成员除了基本为内部人之外, 很少有独立董事;即使存在独立董事, 也由于各种利害关系, 导致独立董事的步调和其他非独立董事的步调出奇地一致, 在董事会上基本都是全票赞成通过, 听不到一点不同的声音。所以, 我们要引入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 而这些董事的人选最好是德高望重、社会声誉高、社会责任感强、社会服务意识浓厚的贤德来担当, 因为他们面对整个社会的关注, 本着对社会负责、本着对企业负责的态度势必会尽心尽责地为企业的决策服务, 一旦在决策上有所闪失, 势必对他们自己在社会所处的地位和名望有所影响。除了在软件层面对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的要求外, 在专业技术领域所具备的知识和经验更是不得不考虑的硬件条件。只有硬件过硬, 软件不软的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才会对管理层及公司内部董事形成有效监督和控制。

5. 加强内部审计部的审计职能和作用。

内部审计部门可以说是内部控制环境中实际负责最具体内部控制职责的一个职能部门。它的建立仰仗于公司股东会、董事会以及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的大力支持, 但是正是由于这些利益关系、上下级次关系等纷繁复杂的多维度关系的存在, 导致内部审计部门不能正常、完全有效地履行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

在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否和运行有效与否时, 内部的专门职能机构一定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但是对于公司自己的内部组织机构来说却因存在诸多关系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这就要求我们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必须撇清任何一个利害关系, 如果实在是无法撇清, 必须采取回避策略。而内部审计部门是否能正常有效实现部门职能, 关键在于股东会、董事会以及内部审计委员会对于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的确认原则和标准。因为内部审计部门要向董事会或内部审计委员会直接汇报工作情况。而内部审计部门如果做出有失偏颇的审计结论, 或者有甚者是受董事会委派为舞弊事件出谋划策、做有效掩护的话, 那么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将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余玉苗.审计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吴水澎, 邵贤弟, 等.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事[J].会计研究, 2000, (5) .

[3]丁瑞玲, 王允平.从典型案例分析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必要性[J].审计研究, 2005, (5) .

[4]徐哲.董事会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创建[J].经济与管理, 2008, (2) .

[5]董惠良, 王浪庆.关于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 2006, (7) .

[6]刘静, 李竹梅.内部控制环境的探讨[J].会计研究, 2005, (2) .

上市公司环境责任探析 篇5

一、上市公司环境责任的界定

1. 环境责任的含义

美国学者谢尔顿于1924年提出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RS) 这一概念, 并经过很多学者推敲后定义为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 还要对企业员工、消费者、社会承担起责任。而本文主要强调企业对环境所应承担的责任———环境责任。

关于企业环境责任的含义, 世界上有很多观点。本文更加赞同的观点是:环境社会责任是指将公司盈利最大化与承担环境责任同视为公司的二元化目标,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定义更加符合国家社会各方面的要求, 且是企业力所能及能够做到的。

2. 上市公司环境责任的内容

上市公司的环境责任贯穿在上市公司整个生产经营中, 主要包括上市公司在经营决策, 产品成本, 产品生产中的环境责任。

(1) 经营决策中的环境责任。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应将环境责任纳入考虑因素中, 把握环境与发展的来龙去脉, 影响环境的各种制约关系。将环境责任体现在企业决策中, 将直接决定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2) 产品成本中的环境责任。现今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 这就要求上市公司在进行成本动因分析是不能只是考虑以往的传统成本, 而应进行绿色成本管理。绿色成本管理指在以往的成本管理上, 把因生产经营给环境带来的污染, 资源耗费以及在环保、节能方面的支出等因素考虑进去。通过对全部成本 (传统成本和环境成本) 的分析, 正确地分配各项间接费用, 从而更加准确的计算出产品成本。

(3) 产品生产中的环境责任。上市公司要在产品生产中履行环境责任, 这就要求上市公司进行绿色生产。绿色生产 (Green Production) 是指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的问题, 即在污染前采取防范, 将污染物消除在整个生产过程之中, 对工业生产进行全程控制。主要有两个途径:第一多次合理利用资源;第二开发新型技术,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二、我国上市公司环境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分析

近年来, 我国上市公司在履行环境责任方面虽已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从接二连三出现的环境污染案件中可以看出, 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在履行环境责任中是不及格的。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原因:

1. 上市公司缺乏承担环境责任的意识

上市公司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既没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也没有考虑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 大部分上市公司过度开展自然资源, 并向自然界排放大量废弃物, 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2. 上市公司内部环境保护制度不健全

大部分上市公司在产品生产过程当中, 并未过多考虑环境因素, 造成资源浪费, 大量的污染物被排放, 付出巨大的治理费用而带来的效果却十分微小。此外, 上市公司内部缺乏环境监督制度, 造成生产流程没有得到有效合理控制。

3. 外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 缺乏社会评价体系

现今在中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总体偏软, 关于污染环境赔偿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 进而企业污染、政府买单的现象频繁出现。另外, 缺乏对环境责任的评价监督体系。不能及时揭露上市公司环境责任履行情况, 不能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作用, 忽视了道德意识的倡导与培育。

综合可知近年来, 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与社会环境的要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由此看来, 我国上市公司在完善履行环境责任这一问题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上市公司环境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企业要想实现长久发展, 必须认识到履行环境责任的重要性。同时, 相关部门也必须探寻评价上市公司履行环境责任的评价指标和科学方法。本文认为, 可以从财务指标及非财务指标两方面角度, 设计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财务指标

通过对上市公司环境责任进行量化的财务指标研究分析, 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方面, 进而反映出上市公司履行环境责任的能力, 便于对上市公司的综合能力评定研究。

2. 非财务指标

非财务指标可进行非量化的评价研究, 我们将从法律、税收、罚没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 环境法律指标。当下社会上仍存在很多随意排放废物废气, 污染环境, 没有合理的遵守环境法的企业。因此, 我们可以选择环境法律中一些定性或定量的规定来衡量企业遵守环境法律的情况。如关于是否符合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指标,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反映在各个方面。

(2) 环境罚没指标。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资源的过度利用,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而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却没有设立任何具体的税种来规范。适时地就要求政府设立相关的环境罚没指标, 通过行政手段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 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 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无论是从消费利用环境资源, 还是环境污染等方面来说, 企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可以从以下指标来反映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情况:

环境污染罚没指标: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等特定行为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程度。这些环境污染行为包括向环境排放废水、废气、废热、固体废物、噪声、放射性物质等行为。

环境消费罚没指标:反映企业消耗的环境资源包括汽油、天然气、煤、焦炭、重油、臭氧等等是否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

环境资源罚没指标:反映企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或是稀有资源是否超标。

(3) 环境优惠指标。现今虽然存在很多企业罔顾环境责任, 肆意利用社会资源来牟求发展, 但是也仍然存在不少企业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环境优惠即通过国家行政手段对既发展了经济又不破坏环境甚至贡献环境的企业, 给予一定方式的优惠。是否达到环境优惠可以从以下三个个方面来衡量:企业在环境保护中所投入的经费, 企业环境保护所达到的效果, 企业在废物废气排放, 资源消耗等方面的提高程度。所以, 从这三个方面综合评价, 才能衡量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是否达到政府给予环境优惠的水平。

(4) 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施行环境绩效评价的目的在于以持续的方式向管理当局提供相关和可验证的信息, 以确定企业的环境绩效是否符合组织的管理当局所制定的标准的内部过程和管理工具。引用IS014001中对环境绩效评价内容的定义, 可以从经营绩效指标 (OPIs) 和管理绩效指标MPIs) 两方面进行评价。

(5) 公众满意度指标。21世纪, “以人为本”的观念早已被世界各国所重视, 而重视公众对周围环境的满意程度正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可以通过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即公众满意度来反映, 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否给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巨大隐患, 公民满意度指标是最能直接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环境保护程度, 毕竟老百姓的心声是最真实的。对公众满意度的衡量至少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周围环境的居民对企业的评价。二是公众媒体即社会舆论对企业的评价。

四、加强上市公司履行环境责任的对策建议

自觉履行环境责任, 成为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接下来本文从如何加强上市公司履行环境责任, 提一些建议对策。

1. 上市公司应树立正确的环境责任理念

从近年来媒体揭露的环境污染案例中可以得出, 企业只顾利益, 不顾环境的主要原因就是环境责任缺失。企业应把承担环境责任作为自己的经营原则之一, 在衡量一个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时, 还应加上环境竞争力。企业应把正确的环境责任理念在企业内部融会贯通, 充分的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策略和内部管理之中。

2. 上市公司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环境责任管理体系

企业内部环境责任的建设需要一套完整的内部环境责任管理体系。通过环境责任管理体系, 上市公司可以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要求, 落实到每项工作、每名员工。其企业环境责任管理体系可以合理地系统监控企业的环境行为, 有利于企业实现对社会的环境承诺。

3. 健全环境法律

遵守环境法律, 是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基石。强制性环境法律法规要求的是企业最底层的环境责任, 只有当强制性法律规范得到完善并被严格执行, 企业才会因为可能面临司法权力制裁而具有更大积极性去保护环境。而我国目前的环境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矛盾与冲突并存, 法律规定的过于原则化而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行政处罚设计不合理;司法诉求工序不完善, 受污染者难以实现诉权等。因此, 我国必须完善环境法律法规, 加强执法机构的建设, 确定环境违法成本, 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使企业在权衡利益得失之后能够主动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

4. 政府要积极引导和监督上市公司承担环境责任

政府作为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统筹调配部门, 应从根本上摒弃追求GDP的做法, 实现政府、企业、环境三方面共同发展。政府应从以下方面引导和监督上市公司承担环境责任:完善相关制度, 建立经济激励机制, 实行环境税收, 设立评估机构。第一, 政府应该完善有关上市公司环境责任的相关制度, 达到合理的引导和规范企业的作用。第二, 通过经济手段激励企业选择环境友好行为, 对于符合环境优惠指标的企业给予相关经济优惠, 激励和鼓舞其他企业朝着环境友好型企业发展, 最后达到企业盈利目的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第三, 按照“污染者承担”原则, 设立环境资源税税种。对保护环境的生产者给予一定的税制补贴, 具体手段包括减免税收、比例退税、特别扣除等形式。对于达到环境罚没指标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制惩罚, 具体手段包括重复收税、加重税收比率等。

5. 社会公众要监督企业承担环境责任

发达国家的企业之所以能够有效地承担环境责任, 除了政府部门的监督和激励外, 还离不开广泛的社会公众参与。完善公众参与度, 赋予公众一定的权利通过一定的途径, 方法来参与环境保护。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使得公众能对企业的污染破坏环境行为加以有效监督。

综上所述, 上市公司承担环境责任是与其自身发展是不可割裂的。我们不仅应从道德角度规范企业环境责任的承担, 还应从实际出发, 通过国家强制性法律对其进行约束, 使上市公司切实地履行起环境责任。

摘要:进入21世纪, 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国际上至关重要的话题。企业环境责任是国内外经济全球化, 经济可持续发展化和绿色经济的必然结果。上市公司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中特殊存在着的重要主体, 承担环境责任, 迎接挑战, 义不容辞。本文基于企业环境责任的要求, 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环境责任履行情况, 同时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这两方面, 设计了上市公司环境责任评价体系, 并据此提供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环境责任,评价指标,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刘永祥, 张友棠等.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应用研究财会通讯[J], 2011 (13) .

[2]吴国刚.公司的绿色责任[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2) .

[3]万莹仙.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若干思考[J].财政监督, 2009 (10) .

上一篇:共同预防下一篇:采访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