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继续教育的意义

2024-06-17

音乐继续教育的意义(共12篇)

音乐继续教育的意义 篇1

引言

艺术是人类精神追求的终极目标, 艺术教育者正是为着所有人成为完整而有情趣的人而努力。学校教育繁重且目的在于应试, 受教育者的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于此, 而且精神不能真正的放松, 音乐继续教育才是一个人音乐素质大幅度提高的重要阶段。

一、学校音乐课堂能解决的音乐技能问题有限

新旧课程的最大对比在于培训音乐技能的态度, 上海的“二期课改”提出了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于方法, 知识与技能。将情感目标放在首位, 知识目标在后, 重体验轻技能训练, 使学生能全面地体验音乐, 这对音乐教师的要求是十分苛刻的。众所周知, 音乐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有创作意义的宣泄情感, 能实现想弹就弹想唱就唱的目的实在需要大量厚重的理论及技能做基础, 音乐的学习初期是枯燥而辛苦的, 打好理论基础又至关重要, 即有教学大纲严格约束, 又有新课改目标从旁制约的音乐教师实在左右为难, 不能完全放任, 听喜欢的歌弹简单的曲, 又不能有效的为音乐精英奠定根基。由此看来, 学校教育对音乐学习的意义仅在于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音乐。

二、音乐继续教育对国人各项能力的提高

“乐能启美”是讲音乐能培养人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 什么是审美能力呢?人们感知、感受和创造美的能力就是审美能力。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虽然有很多途径和方法, 但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正是音乐教育。音乐继续教育可以使从事各个行业的劳动者获得一定的知识和审美能力, 更好地认识、理解人类社会, 从而激起他们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 树立起崇高的理想, 有效的促进生产力发展, 巩固家庭和睦社会安定。

“乐能启智”是讲音乐有开启人思维的能力, 从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对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音乐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直接的感觉经验, 使直接感觉经验与其他经验联系起来, 构建并不断完善词语和非词语之间的桥梁, 使严密逻辑紧密联系情感, 把沉闷的思路从逻辑中解脱出来, 重新获得创造能力, 使思维更敏捷更集中, 使人们走出纯专业的狭窄空间, 进入一个有益于个性发展的广阔天地。

三、适合音乐继续教育的一般形式

音乐继续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演唱或演奏技术的精进, 也不能只局限于纯粹的音乐欣赏, 如果适当进行合唱合奏等音乐训练将会十分有力的巩固和提高个人的音乐技能。

四、积极开展音乐继续教育有利于国人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发挥音乐教育作用的经验。《乐记》上记载:“先王之为乐也, 以法治也, 善则行像德矣。”意思就是“乐”的作用, 是对人的思想实施教育, 是用来治理人民的一种方法, 用得适当就能够使人们的行为符合道德要求。例如,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选用一些爱国歌曲, 优秀的民间、民族音乐, 用于介绍祖国大好河山, 悠久历史,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来加深受教育者对祖国文化发展的了解, 从而激发国人热爱现在的生活, 热爱自己的专业, 使消极懒惰变为积极勤奋;热爱自己的工作, 使怨声满腹变为心情愉悦。又如在欣赏肖邦的乐曲时, 给学生讲述他在外国的流浪生活, 生命的最后, 托付朋友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并请求朋友从祖国带来一杯黄土, 与自己葬在一起, 表示自己即使死去也要同祖国在一起, 即使死去, 心也是向着祖国的。除此之外, 有很多优秀的歌曲乐曲都是以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集体、热爱亲友, 教育学生要树立积极而远大理想、继承并弘扬革命传统, 尊师重教、友爱亲朋等为, 从多种角度帮助国人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五、恰当的音乐继续教育可以提高全民素质

音乐教育是情感的教育, 因而它主要通过抚慰人的心灵来陶冶人、教育人。因此, 好的音乐能提高人们应对挫折的承受力, 促进心理建康和身体建康。古希腊的思想家、教育家柏拉图认为:“音乐与乐曲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的心灵最深处, 如果教育方式适合, 他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 使它也就美化”, “受过这种良好音乐教育的人, 可以很敏感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 很正确地加以厌恶, 但看到很美的东西, 他就会赞赏他们, 很快地吸收到心灵, 作为滋养, 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在继续教育和音乐活动中, 也可以培养爱美、审美、合作、包容、创新、真诚等品质。在潜移默化中, 净化了国人的心灵, 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六、音乐继续教育是专业音乐教育的有力补充

中国、中央及各地方音乐学院相继开设成人音乐继续教育学院, 尝试开办音乐教育、演唱、中国民族乐器演奏、军乐演奏、键盘乐器演奏、音乐剧、乐器修造艺术、音乐学和音乐表演等多项专业, 为非专业爱好音乐的国民敞开大门。音乐继续教育开设实施以来,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音乐虽不能直接形成生产力, 音乐再不是贵族的教育而是深入全民, 音乐的创作再不会曲高和寡而是普遍鉴赏, 好的音乐作品再不会因专业性强而丢失。

除此之外, 全民音乐素养提高了, 音乐创作和流传将不局限于专业领域, 近几年电视、网络等媒体相继涌现出众多的非专业人士的原创音乐作品, 这就是音乐继续教育在推广之初得到的意外收获。

七、结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 中西文化的交流, 艺术教育的逐步融合, 国人音乐素质的提高也越来越重要, 这就要求幼儿教育、学龄前教育、学校教育、专业教育不断完善和提高的基础上, 成人的音乐继续教育有力的补充进来, 真正实现音乐教育的终身关注。

音乐继续教育的意义 篇2

【关键词】音乐教育 音乐作品 音乐鉴赏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高中的音乐鉴赏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内容的基础上的拓展和扩大,增加了中国音乐、西方音乐简史、中外通俗音乐、计算机音乐以及标题音乐、非标题音乐和音乐美学的一般常识。因此,要更侧重在聆听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比较和评论。

高中阶段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决定更应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其内涵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上的变化由传授变为感受,由讲解变为理解,由分析变为描述。其次,增大课堂音乐信息量,从音乐题材、体裁、结构、风格、形式上去把握音乐,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去探究音乐,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音乐教育理论界普遍认为,音乐鉴赏有助于培养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它是音乐教育的重要支柱,所以音乐鉴赏既是中心内容,又是基本途径。这就要求音乐课堂教学要把培养音乐鉴赏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

一 音乐鉴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支柱

1.培养音乐鉴赏能力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 第一,从音乐学科的性质来说。人文性是音乐学科的重要性质,也是音乐课程的基本特点。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长期以来,音乐教学更多关注的是知识性、技能性,往往忽视了其人文性,于是音乐教学变成了对音乐作品的肢解,佳作名曲在学生心目中变得支离破碎、枯燥无味,音乐学科失去了它特有的光彩与魅力,甚至使部分学生视乐理学习为畏途。在此情况下,应重视音乐鉴赏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使其自觉接受美感教育,使音乐教育真正成为知识性、技能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第二,从音乐学科教育的目标来说。学生通过音乐学习,能在音乐鉴赏中体味音乐艺术的多姿多彩,感受音乐作品中的艺术美,激发热爱音乐的感情,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音乐鉴赏,体会音乐艺术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并使学生对艺术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教师若能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教育必将更加卓有成效。

2.音乐鉴赏有助于培养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 第一,音乐鉴赏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新视角,教育行为中人文精神的定位、张扬和培养现已成为当代教育的亮点。笔者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是科学与人文相融的教育——通过科学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培养技能、开发智力、增强理性、尊重事实、发现规律、培养实证、理性、创新、民主、开放的科学精神;通过人文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热爱生活,涵养道德,愉悦情调,使学生在情感、智慧、感悟力等方面受到教育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

具体说来,音乐鉴赏有利于健全人格和塑造人的灵魂,最终达到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学生认识音乐艺术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第二,音乐鉴赏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手段。学会鉴赏民族音乐,可以培养民族文化意识。一个民族的艺术是经历数千年发展而保留下来的,代表着民族文化,且具有审美教育功能。例如,斯美塔纳是捷克民族的名片,一曲《我的祖国——沃尔塔瓦(vltava)》,让无数人认识了美丽的捷克和坚强不屈、浪漫忠贞、热情奔放的捷克人民。通过对斯美塔纳《我的祖国——沃尔塔瓦(vltava)》的鉴赏,我们魂牵梦萦于捷克的美丽风景,感受到伟大音乐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无限的爱。这就是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与德育、智育、体育一起构成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它强调的是“陶冶”,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让人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气”是主观的精神状态,可理解为一种高尚的正气和节操,其集中体现在热爱祖国、自强不息。在优秀音乐作品中,爱国与自强历来被看做一种“大节”,形成了充满浩然正气的主旋律。爱国主义这个概念虽然是近代才有,但爱国思想和行为却早就成了优秀音乐作品的主要内容之一。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才能成就未来。把学生们培养成有大爱的人,正是审美教育的目标。自强不息也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贯彻古今的光荣传统,它是一种自我超越、不断进取的品质,体现的是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意志力。这种精神是优秀音乐作品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倡导,它是我国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音乐教育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培养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审美精神。

二 音乐鉴赏对于音乐教育既是内容又是途径 优秀音乐作品是音乐教育底蕴深厚的资源,换言之,音乐鉴赏是音乐教育的中心内容。音乐鉴赏绝不仅仅是一种被动性的接受行为,而是一种积极的主体性创造活动。如果作曲是一度创作,演唱与演奏是二度创作,那么音乐鉴赏就是三度创作。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它可以起到培养和发展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作用。

1.音乐鉴赏是音乐教育的中心内容

第一,通过音乐鉴赏激发学习兴趣。音乐教育要把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放在首位,进而培养真正爱音乐、懂音乐、会音乐的人。而兴趣的激发和巩固,必须通过音乐鉴赏来实现。以《春江花月夜》的鉴赏来说,学生要求并喜欢听此类曲子,是源于他们对音乐审美的需求,没有审美需求就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意志,也不可能学好音乐。因此,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是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最美的音乐作品作教材,这些教材可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愉悦,进而激发他们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音乐的美感染了学生并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追求音乐美的欲望形成了他们学习的动力和意志。

第二,通过音乐鉴赏培养创造性和想象力。音乐鉴赏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是音乐实践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人们创作,演唱演奏音乐,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鉴赏。音乐鉴赏是以音乐创作的成果——音乐作品为对象的,正是音乐作品培养了人们的音乐鉴赏能力,以及创造性、想象力。

音乐鉴赏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再创造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音乐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资源,紧跟国际潮流,吸收国外优秀先进教学模式、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地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表现美。

2.音乐鉴赏是音乐教育的基本途径

第一,音乐鉴赏可培养和发展音乐感知能力。鉴赏音乐必须具备感受音高、音强、音色的能力,把握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等变化的能力,还必须具备从整体上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否则美好的音乐只不过是一些模糊不清的印象而已。培养和发展音乐感知能力的基本途径,就是在音乐艺术领域里不断地实践、体验和鉴赏其美感。美好的音乐可以调节人的循环、呼吸、神经等生理系统的机能,可以丰富人的生活,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从而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例如,声乐曲《春江花月夜》的第二部分,在民族乐器琵琶音响韵味的引导下,作者创新地采用美声唱法华丽跳跃的花腔唱段,那一串串玲珑剔透、轻盈透亮、灵巧纯净的花腔演绎,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月夜春江波光粼粼,两岸花草摇曳,生机盎然,多姿多彩的艳丽景色。其音乐形象生动活泼,使人听后怦然心动,心旷神怡。可见,音乐鉴赏为音乐理论的学习提供感性认识、实力印证的机会,从而奠定理论学习的基础。

第二,音乐鉴赏可激发学生对艺术美的创造能力。音乐鉴赏可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音乐新作品,扩大其音乐眼界,在培养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情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鉴赏优秀音乐作品可使人从中获得对于真善美的理解和认识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对艺术美的创造能力。学生通过欣赏优秀音乐作品,学会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具备了良好情操和美好道德,从而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可见,音乐欣赏是人们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再创造,并从中获得艺术审美愉悦的过程,它是音乐教育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浅析音乐审美教育的意义与发展 篇3

【关键词】音乐审美;教育;创新能力;意义;发展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

音乐教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46年,由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所提出,他将音乐教育作为一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距今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与此同时,在世界的另一边古希腊文明古国中也广泛流传着关于音乐的神话,神话中将音乐作为引导灵魂之路的重要条件。而哲学家们也都认为优美的音乐对人的心灵以和道德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而纵观世界宗教发展史,佛教与基督教都有各自的代表音乐,基督教徒在教堂中唱诵赞美耶稣的圣歌,只为强化自己的内心,坚定对主的信仰,佛教所创的佛乐也有着洗涤心灵,清洁心中污浊之气的作用。由此看来,音乐是一门贯穿人类发展历史的重要艺术。关于美的含义,曾有哲学家做出这样的解释:美是一个社会的道德。美作为一种社会道德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认识也在不断改变。例如,唐朝以肥为美,而拿到现今社会来说,人人都希望自己身材纤细,美的享受是由社会发展变化统一的情感,通过各种方式让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精神与道德上获得陶冶的都是美,而通过审美,可以让人更好地认识世界。音乐是一种艺术,艺术能够展现世界最真实、最本质的东西,也是最高级的艺术类型,具有十分显著的社会性特征。当社会主体在欣赏音乐艺术时,主体所具备的艺术欣赏能力往往优于他的艺术创作能力,由此可见,音乐审美教育也是一项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业。社会中的人们都具备各自的审美需求,并且在心中也保持着对音乐之美的追求,而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实现人类的审美价值。

二、音乐审美的教育意义

(1)有利于完善学生心理审美结构。一个发育成熟的心理审美结构主要涵盖了主体的感知力、想象力以及理解力等内容,通过音乐审美教育能够分别从三个方面对审美主体不断补充与完善。一是主体感知力的培养。音乐艺术是由多个音乐表现要素组成,音乐感知力就是对各个要素具备一定的认知、分辨能力,能够反应和把握不同要素在音乐作品种的具体表现。通过音乐审美教育能够对学习者深层次的音乐感知能力进行挖掘,在一些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也将音乐感受能力作为课程教育目标。欣赏音乐艺术,并不只是分辨对单一的音乐要素,而是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旋律、节奏以及整个创作结构等有正确的感知,也就是具备“音乐之耳”。二是主体想象力的激发。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有质的不同,音乐没有具体的视觉形象,也不像文字一样感知艺术逻辑,但是在大部分音乐作品中也融合了大量的美术和文学艺术,而这些都需要审美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才能深入的感悟。音乐是一种无形态的朦胧艺术,以音符为画笔,为人们勾勒出各种各样的视觉形象,审美主体必须开动脑筋,跳出世俗的艺术桎梏,遨游在节奏之上,跟随着旋律在内心感受一系列的情景变化,也可以说,音乐源于想象,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学习者在感受音乐的同时激发自己的思维,对主体的智力发育也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三是主体理解力的提高。音乐艺术中包括多种意蕴,以不同的形式灌注在音乐作品之中,通过音乐理解力的培养,主体才能够在情感上更投入、对音乐作品的层次结构表达感悟更深刻。(2)有利于审美主体情感与人格的升华。音乐本身就具备陶冶性情、精华心灵的天然作用,人有七情六欲,人困与情欲之中一旦失衡必然难以走出窘困。音乐欣赏是一个心灵洗涤的过程,对音乐作品中蕴含的谆谆寓意有所体验必然在内心感悟世间之美,从而萌发出真与善,满足饥渴的内心空寂,化忧愁为欢愉,平衡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降低内心的粗野与浅薄,重塑理性。(3)有利于审美主体的智力发育,思维创造力的完善。很早以前就有著名学者将音乐作为开启人类智慧的三大法宝之一,数字有公式规律,文字有形态内容,只有音符无形无态、飘渺朦胧,但恰巧是音乐能够真正达到全方位知觉能力的培养。人有五官,五官所代表的视、听、触觉都是随着人类智力的发展逐渐成熟。音乐属于听觉艺术,音乐审美教育可以说是对人听觉能力的训练培养,但音乐审美也并不止于“听音辨律”,而是更进一步地对人类所有感官的刺激与调动,听觉为线索,视觉与触觉的想象都是感受音乐之美的必要条件。

三、如何进一步发展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审美教育最根本的还是一种教育行为,只是以音乐艺术为主要教育载体才突显其特殊性,因此音樂审美教育内容必须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授。音乐作品种的各类表现要素作用原理都需要基础课程的学习才能够理解。基础技能中包括器乐学习与乐谱学习,这一过程是锻炼学习者触觉与视觉的过程,也是为音乐审美能力的获取奠定基础。其次,即为音乐审美能力的掌握,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学习者需要集中注意力感受音乐织体,调用记忆力识记乐谱、旋律,发挥想象力感悟作品。因此,发展音乐审美教育可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1)更新音乐教育观念,重视音乐审美教育价值。音乐教育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但也是长期不受重视的小学科。自清末办学为起点,音乐就是基础教育课程之一,也是我国开展素质教育事业的重要窗口,但由于音乐教育观念的陈旧与落后,应试教育下一时难以普及教育均衡理念。一些学校将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技能教授的途径就已经偏离的音乐审美教育的内涵。(2)革新音乐审美教育技术,科学开展音乐教育课程。音乐是一门以音乐艺术为载体的特殊学科,必须运用到多用器乐以及多媒体技术来丰富学习者的音乐视野,调动音乐审美学习兴趣。而音乐教师所承担的是学习者心灵陶冶的责任,应采取寓教于乐的方法,突显音乐课程优势,弱化枯燥理论,将音乐审美教育服务于学生智力成长于发育的需要。(3)重视学生思维创新,开展音乐审美实践。音乐审美教育包括音乐理论、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音乐审美教育对学生的思维创新促进作用,通过开展音乐审美实践活动能够检验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也能够巩固音乐审美的教育意义。音乐审美实践活动应融合所学音乐基础知识于技能,重点考察学生的知识吸收与利用能力,让课堂上所学所悟有所用。自学期初教师就应对学生的音乐素养有所掌握,以分级分层的方式制定实践内容,重视学生的先天条件,坚持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的教育步骤,让学生真正感知音乐的魅力所在。

音乐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一般学科教育,音乐是一种艺术性载体,也应以艺术的形式在教育活动中贯穿,音乐审美教育首先是服务与人类社会的审美需求,其次才是满足音乐理论与音乐技能的学习需求。社会对美的追求是发展音乐审美教育的根基,必须始终坚持以美为先,以人为本。(作者单位:保山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①朱裔文.中国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渊源探索及其对音乐教育的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5

②刘满华.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育理念的思考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3

③陈雅先.论音乐基础知识学习与音乐审美教育的关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40~143

④蔡卉.音乐审美教育对后进生转化的价值及其实现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幼儿音乐欣赏教育的意义与原则 篇4

通过对音乐与幼儿精神世界的分析, 我们发现二者具有同构对应关系, 音乐不仅是幼儿内心意象的表现和投射, 还是使幼儿向善、向美的引力, 适当的音乐教育有助于帮助发展和完善幼儿的内心世界。

1. 音乐的非具体性有利于激发儿童的想像力。

音乐的存在是非具体的, 它只能借助于声音表现于不断流失的时间里。因此欣赏音乐其实是音乐的感受和所导致的想像力的延展的过程, 在受众的脑子里, 形成无穷的形象画面。音乐的这一特性正好与幼儿丰富的想像力这一特点相契合。音乐的音响是创作主体发挥其创造能力, 把自然声响模仿、升华、加工而成。所以从音乐的产生来看, 音乐本身就是把想像力转化成现实的过程, 本质上也是创造力的产物。在现代音乐领域, 人们更加注重心灵的自由表达, 而非严格遵守调性, 对想像力和创造力的要求更高, 一些艺术家们注意到了儿童早已表现出来的自发性歌唱, 他们随意哼出来的那些无法用任何调性来规范的歌曲, 已经具备了典型的无调性他曲的某些因素[1]。因此音乐创造性的特征, 对进行音乐欣赏的人提出了想像力、创造力的要求, 所以让幼儿进行音乐欣赏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想像力, 是对他们珍贵的想像力的保护和关爱。

2. 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容能唤起儿童情感体验。

好的音乐作品体现社会丰富的生活, 直指人们内心世界, 是引导听众向善的精神力量。正确地选择音乐, 利用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信息引起幼儿的共鸣, 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途径。一位教师在给幼儿欣赏《二泉映月》后, 问幼儿有什么感受, 有个小朋友说:“像喝王老吉一样。”幼儿天真的回答让我们充满惊喜和意外。他们敏感的心灵对音乐表达出来的情感是能够理解的, 苦苦的王老吉不正像曲子里表达出的悲恻的情绪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吗?在活动室里一边摆弄着玩具的小朋友们, 一边随着教师放的轻松愉快的音乐扭动着肢体, 有时候还忍不住手舞足蹈———他们感受到了音乐的欢乐气氛。此外有实验表明, 让幼儿一段时间内, 在一个放着比较忧郁低沉的音乐的环境里, 幼儿便会表现出烦躁不安和怀疑的情绪。这说明孩子的心灵对音乐里包含的感情有共鸣, 音乐传达的感情已经传达至儿童心里。从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 早期儿童尚保持着完好的联想能力, 刺激物可以让他们联想到具体的人和事物, 并直接刺激着他们的情感, 对此我们不难理解看动画片或听故事时, 当他们喜爱的人物遇难时他们便难过。他们把音乐当作一种情景一种情绪。从人类实践活动来看, 音乐欣赏本身就是一个个体与社会交互的过程, 儿童在接触到音乐作品时, 这些作品体现出来的情感色彩必然会影响儿童, 使他产生交流与共鸣。能够辨别周围人的情绪情感, 并能设身处地体验, 本身就是幼儿情感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上, 这个称作“移情”。实验证明, “移情”训练不仅是帮助幼儿自身情感发展和体验, 还能够使幼儿产生同情心。因此, 当他们对音乐作品表现出个人情绪时, 已经迈出了社会化的第一步。

3. 音乐美的特质帮助幼儿提高审美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 通过聆听音乐获得美的感受以及精神愉悦, 就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人是音乐欣赏的主体, 就决定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是被动接受音乐, 而是经历了快乐与悲伤, 喜欢与厌恶, 这是一个心灵重构, 对世界发生认识的过程。例如, 小朋友在欣赏舞台剧《半夜鸡叫》时, 在坏主人公周扒皮出场的音乐背景下, 他们个个屏住呼吸, 小眼睛狠狠瞪着舞台, 小手紧握……当周扒皮落得满身鸡屎, 在滑稽的音乐背景中, 小朋友们个个笑逐颜开……音乐中的情节和故事帮助小朋友区别什么是丑什么是美, 什么是善, 什么是恶, 是一个美化心灵的过程, 对幼儿来说也是一个道德审美的过程。从音乐的特性来看, 优秀的音乐作品, 各种音乐元素的结合是美好、和谐的, 符合人们审美的范式。让幼儿进行音乐欣赏, 是培养他们从小对人类艺术文化成果进行赏析辨别的能力的途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时代错过的东西, 到了少年时代就无法弥补, 到了成年时代更加无望了, 这一规律涉及孩子精神生活和各个领域, 特别是美育。”[2]音乐是一种深刻的审美教育, 同时又是一种比较全面的审美教育, 幼儿时期的音乐审美教育好比在他们心灵的活土撒下种子, 将来会生根发芽, 并婆娑成荫。

二、幼儿音乐欣赏的原则

1. 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与氛围。

环境是一种塑造和强化人们行为的重要力量, 帮助幼儿进行音乐欣赏一定要从环境开始, 使幼儿习惯性地处于一种良好的音乐熏陶中。由于幼儿对音乐有种自然的随从性, 教师可在平时的常规中用音乐的语言组织活动。如让幼儿回座位, 就用钢琴弹一曲《坐好歌》;需要孩子安静时, 就来一段安静的音乐;游戏之前来一段小朋友喜欢的欢快歌曲……利用音乐的情绪把幼儿带入活动, 不仅使教师组织活动更容易, 而且在幼儿的一日活动里都处于音乐的氛围下。同时, 对教师的要求是:具备起码的音乐鉴赏能力, 能够给幼儿选择合适的欣赏作品, 在源头上保证流入幼儿课堂的音乐作品是健康而美好的。此外, 由于幼儿还不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 只有教师的帮助, 音乐欣赏才是可行的, 教师应能够恰当运用各种手段帮助幼儿理解感受音乐。在这样的环境下, 音乐成为幼儿生活的一部分, 并有一个能循循善诱的教师给他们指引, 相信音乐能给幼儿心灵成长以阳光和水分。

2. 借助具体的实物帮助幼儿从想像到现实的超越。

幼儿在理解事物时, 比较依赖能够直接知觉到的具体实物。而音乐特别是单纯的乐器演奏音乐, 又是比较抽象的, 所以我们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欣赏教育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各种介质形成映像——即心理的再产生, 为他们搭建从想像到现实、从抽象到具体的桥梁。一位教师在给幼儿欣赏《梁祝》片断 (第一部分的副部和结束部) 。这部分表现了梁祝“同窗共读”的快乐和依依惜别的情景。音乐欢快活泼, 深情优美, 以2/4拍为主。教师旨在让幼儿体会音乐愉快的情绪, 同时初步了解2/4拍音乐的节奏。教师在黑板上贴上两丛为一组的花丛, 曲子在2/4拍的小节上时教师手上的蝴蝶随着音乐在花丛上飞舞。这一动作, 实际上把音乐的内容故事化了, 小朋友们明白这个音乐讲的是蝴蝶的故事, 同时把2/4拍这个抽象的具体化到蝴蝶的活动。这样不仅帮助幼儿感受歌曲也初步有了节拍的概念。所以, 教师在帮助幼儿进行音乐欣赏时, 要善于利用各种“道具”, 它们不仅能让课堂变得生动, 而且还是让教学变得有效的“法宝”。

3. 调动幼儿全身心参与音乐欣赏活动。

在一堂音乐欣赏活动中, 教师让幼儿欣赏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野蜂飞舞》, 这首乐曲生动地描绘了野蜂振翅疾飞、袭击两个坏人的情景。放完音乐教师就让幼儿以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一位小朋友在一张纸上画了几个旋转的圈圈, 这旋转的圈圈, 与曲中上下翻滚的音乐相呼应, 好像画出了音乐的轨迹, 不正描述了森林里一窝野蜂在人们头顶上盘旋的风景吗?另外一位小朋友用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他只简单说一句:“我觉得好痒, 好像被蚊子追着咬。”这位小朋友表达出来的更是身临其境的感受。参与是教育活动的永恒意义, 幼儿全身心参与是获得知识和活动的前提, 也是教学活动评价的标准。而鼓励幼儿全身心参与, 是给他们自由选择合适他们的手段去表达和理解音乐。同时让幼儿全面感受和表达对音乐的想法, 超出了理解的范围, 是把想像力化成创造力的过程, 对幼儿来说更是一个有意义的体验和过程。

4. 把音乐欣赏寓于游戏中。

游戏是儿童生活和学习的方式。孔子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幼儿来说, 音乐欣赏的趣味性, 能让他们对音乐保持浓厚兴趣, 而对于教师来说, 赋予音乐教育于趣味性是对儿童天性和个体差异的充分尊重, 是满足幼儿需要快乐的情感生活需要[3]。小班幼儿对音乐活动《走路》乐此不疲, 百玩不厌。教师用钢琴伴奏, 借助音高、速度和跳跃等弹奏出几种动物走路的不同, 然后幼儿就转成圈子模仿动物。跟随着音乐, 幼儿在模仿中获得满足, 情绪全放开了, 音乐结束的时候还处于愉快中。同时在这个过程, 幼儿不是也感受到音高低、强弱的变化了吗?所以在这个音乐游戏中, 幼儿既获得了趣味又得到了知识。

总之, 在儿童早期教育中, 让幼儿进行音乐欣赏, 是发展他们创造力和培养丰富感情的珍贵礼物, 教师在进行活动的时候, 应该对活动计划和方案多思考, 以期获得最大效果。

参考文献

[1]边霞.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128.

[2]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1.239.

音乐继续教育的意义 篇5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强调儿童是音乐教育的主体,注重培养儿童的音乐创造力;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的原则是继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让音乐属于每个人,而且重视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在目前我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中,吸收他们的理论和方法,应具有积极的作用。

如何使孩千们在儿童时期就能接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一直是教育理论

界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国外一些音乐教育思想和方法先后传人国内,例如德国的奥尔夫教育体系、匈牙利的柯达伊教育体系、瑞士的达尔克罗兹 体态律动学、日本的铃木教学法、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法等,对音乐教育产生 了很大影响。本文尝试对萁中有代表性的奥尔夫教育体系和和I达伊教育体系 进行分析,并指出其启示意义。若一首乐曲含有某一种情绪的象征,作者将之融汇于音乐中那些抒发情绪的声音 中,那这音乐便能成为好的音乐。可是若音乐只能局限于语言的层而,那它就不是有音乐感的;若音乐的教导只给学生一个印象或将某些情绪象征地用了一些形容情绪的符号来代替,那么这个教导也是没有音乐感的。

音乐不可以说是一种语言,它不是一种非文字的言语,例如数字、音乐符号或身体语言等等。它也不是一种“没有定义的语言’,音乐好像是一种“不合格的语言”,就像我们不懂得如何运用文字去表达清楚的意思,T是要表达的东西便显得十分含糊,但事实上,音乐及其他艺术都不是含糊的,它们是精确地做着它们应做的事情。

②音乐是否是自我表达的一种媒介

常听到有关对音乐与情绪关系的见解,即音乐乃是一种“情绪(或感情)的 表达”。若真要有效的表达情绪或自我表达,那人的行为必须是可看到的,是公开的,与当时所要表达的情绪有紧密的关系。如快乐时的大叫大跳,镇静时的颇抖,害怕时的惊叫,悲哀时的硬咽。这些全都是有效的表达情绪的方法,也就是我们拥有的真正“情绪的语言”。每一种身体的动作都是一种情绪表达的象征,这些情绪言语是自然流露,完全自觉不受某种特定形式的控制,不需要某特定艺术形式的限制。若一个人的行为是受过多次的排练,有着自我意识,受着某种形式的限制,我们会强烈的怀疑这些情绪的表达是否真诚。若一个艺术家只是将在创作时某些特定的情绪表达在作品中,他的艺术作品肯定是没有艺术性的,因为这部作品没有由艺术之特质组织起来,一个自然的行为没有任何艺术性的特质,它是自我表达的,而对情绪特制的创作就需要一个“加工”的过程。这包括r对思想的控制,与情绪的单纯流露有着相反的方向,因为情绪的发放是将之完全释放出去,如一声啼哭。可是无论是创造性的作曲家或演奏家,若他太多地进行个人的自我表达,那便很容易失去音乐卜的恰当表达。例如一位歌唱家演唱一首感人的歌曲,当他在完全表达自己的情绪时,突然泪如泉涌,音乐表达就会无法继续,虽然许多人也会被他当时的情绪所感动,但却无法继续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苏珊·朗格(susannrianger)在《艺术的问题》(1957)一书中曾讲到,“艺术家在作品中描绘一种悲惨的情感,无须是在个人的悲哀情况下创作出来的’,事实上,也没有许多人能在此情况卜创作,因为他的脑海里已被各种困扰支配着,而自我表达也无须创作出来或显示给人看,若观众真的盼望观看艺术家真情的流露,也许看一个因肚饿而啼哭的婴儿更为真实,可是却没有人如此做。

若音乐真的是音乐家或演奏家在当时的自我感情抒发,我们现有的音乐教育课程与之毫不相千,那我们为什么要学弹奏音阶,学怎样分辨附点节奏及连音,学习转调及奏鸣曲式等?这一切的东西都与自然的感情流露毫无关系。若音乐真的是自我感情的表达,那么任何人在任何时刻都会表达。那么为何我们还要对音乐教育那么重视?其实这是我们对艺术的误解,即把它作为感情的抒发而以为它与真正的知识价值无关。若艺术教育工作者也抱有这种错误态度,就损害了艺术教育最基本的存在价值,而实际上艺术是可以超越“情绪发泄”的。

二、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面向儿童、面向元素性的音乐的教育有一定交叉联系,但更多的是补充。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A尔坦的音乐教育原则,就是继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传统,让音乐属于每个人,成为每个匈牙和人都能理解的语言。柯达伊抱着要使音乐属于全体人民的理想.投身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事业中。柯达伊意识到,青少年被引向音乐下的颓废堕落甚至比成为音乐上的文盲更糟糕,他认为,音乐不是少数人的享受,它是A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高度重视儿童形成性格时期的音乐教育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从整体上足建立任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基础上的。儿童在这一时期体验、获得的东西,培养形成的良好趣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2.以优秀民间音乐和创作歌曲的演唱(主要是合唱)为基础 柯达伊在儿童音乐教育改革之初,就提出优秀民间音乐应成为幼儿园的主要音乐材料。柯达伊认为,小孩于唱歌和说话一样自然,通过这一人人都能进行的切实可行的、容易奏效的活动,使每个人的歌唱更臻于完善,可以使音乐更深入人心。柯达伊还认为,合唱可以培养圳练多声部听觉。存匈牙利普通中小学音乐救育中合唱是必修课。

3.在音乐教学巾使用首调唱名体系“首调唱名法”使旨阶调式中的每个声音都有了-个名字,在唱出唱名时也就确定了它在调式里的作用。采用这种教学手段,调式感强,相对音也易唱准,即兴伴奏便利,移调方便。

4.以游戏和儿歌为手段,以真正的民间音乐和优秀创作占乐为基础教材。柯达伊认为:“只有最好的才是最适合儿童的”。在柯达伊看来,除符台这一原则的传统民间音乐外,适合于学校教育的作品应该是具有匈牙利风格特色的音乐。柯达伊作为一个热情的民旗主义者,认识到建立民族音乐中心地位的必要性。在学校运用民族和民间歌曲作为音乐教材进行音乐教学,通过这种方法发展个人的音乐能力,开辟建立民族音乐中心的大道。

5.重视音乐教师的选择,注重学校的救育作用

柯达伊曾说:“一个歌唱教师要比一个歌剧指挥重要得多。因为,一个蹩脚的指挥只能令听众失望,但是,一个糟糕的教师会在整整三十年内将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统统扼杀掉。”这句话突出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两种教育体系的启示 在今天,素质教育巳成为潦人人心的教育理念,以上两种教育体系对我们进行音乐教育改革,提高音乐教育水平有狠多借鉴启示意义。

1.改革教育观念,强调“素质重于知识”。就是主张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奠定学生人生道路的素质基础。奥尔走音乐教育正是从人的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出发,强调音乐应该属于每一个人,他有一句格言反复被人运用:。音乐教育悬人的教育”,即音乐教育康墨糖对所有的受教育者,发掘和培养学生昀音乐潜能,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和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奥尔夫把丰富的音乐教育内容融合任简单的节奏、和声、和弦等音乐要素中,让学生在音乐的整体结构中感受音乐,这种态度和方法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方法和观念。

2.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存任着把组成音乐的诸要素或其相关学科相分离的错误教学理念,如把歌词、舞蹈、乐器等彼此剥离,进行教学;还有在教学中先学和声,再学复调等。这种机械的教学片法阻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住奥尔天音乐教育体系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首先把语言、动作、舞蹈结合进行教学,对于相关学科,奥尔大致力于重建茛问的天然联系,冉结台儿童的牛活体验,阔动和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儿童的唱、奏、薪蹈都是建立存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3.我国现有音乐教材,重视欧洲音乐体系,缺乏对我国民族民问旨乐的学习和介绍。在这一点上,柯达伊对民族昔乐文化传统的发扬精神,当足我们的楷模。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民族民间音乐十分丰富.使学生了解和学习这些民族民间音乐,蛮际上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音乐继续教育的意义 篇6

关键词:蔡元培 音乐美育思想 现代音乐教育 借鉴意义 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151-01

1 蔡元培的音乐美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也是我国近代倡导并组织实施“美育”的先驱者。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在借鉴西方进步思想成果与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相结合起来,将它与我国社会现实的需要相连接。1912年,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以中国古代礼乐思想为例,指出“礼为德育,而乐为美育”,联系中国当时的音乐教育现实,更明确表述“唱歌,美育也”,[1]明确的把音乐和美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將美育作为中华民国的教育方针从此被确定下来。蔡元培在关于美育问题的论著中,着重主要是阐述美育的陶养感情的作用,在美育的实施中,蔡元培是积极主张学习,在汲取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要保持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的特性。由此他提出:“所望后之留学者,必须以‘我’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所同化。学业修毕,更遍游数邦,以尽吸收其优点,且发达我特性也。”[2]蔡元培也指出,在保持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特性的基础上学习吸收外国文化的优点,保持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的特性。不仅对于留洋学习室如此,对于国内从事音乐教育以及各项文化、教育建设也同样如此。

2 音乐美育

音乐教育是以音响为素材,通过听觉诉说感情的艺术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一种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美育则是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方面,是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1 音乐美育的陶养感情的作用

在现代教育体制中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精神。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审美性,音乐是能够直接抒发人的情感世界,能比其他艺术更直接更有力的拨动人的心弦。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当今,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显现的苍白,要通过培养人们的超越精神,使人们的精神世界丰富。提高人们的想象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的美育对于社会的文明的进步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2.2 音乐美育能够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

蔡元培从艺术给人的精神影响的作用出发,提出艺术可以激发人的创造精神的论点。创新不仅是当今社会的永恒追求,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目标的重点之一。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把自己成功的经验一部分归结为音乐,他说“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音乐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收到了这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3]人们在平时音乐活动中能够借助于歌词给自己联想,音乐史人类用感情活动创造的艺术,是用心里、生理活动所改造的艺术,所以音乐美育能够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

3 音乐美育的实施

蔡元培对于实施美育的实施方法,包括了家庭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

3.1 家庭音乐教育是美育的起点

家庭音乐美育是蔡元培家庭美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美育的主要对象是幼儿和儿童,亦称为儿童美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严重影响着孩子,每个父母都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家长要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追求高雅的艺术享受,让孩子学习一些乐器能够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还审美情趣,通过家庭教育,使得孩子从小就心里就有了欣赏美的能力,具有善良的性格和美好的心灵,从而为孩子将来在学校的学习打下了智力与创造力的基础。

3.2 音乐美育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完成的

学校是每一个人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并且学校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化建设人才。学校音乐美育是音乐美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学校音乐教育能够系统的、循序渐进地传授审美知识和培养审美能力。也是蔡元培在学校美育实践中收效最为显著的一个方面。蔡元培先生曾经说“美育的基础,利在学校”[4]蔡元培所规范的普通音乐美育是与体育、智育、德育并举的,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和谐的精神,学校要对音乐美育课有充分的学时保证,将音乐美育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随着现代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硬件的加强,教师将与符合学生心理的音乐材料准备充分。在学校教育中要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的同时,使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相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3.3 音乐的美育通过社会音乐来延续

学生作为社会的主体,接受更多的也是社会教育,社会音乐美育作为社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会音乐美育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水平,对于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提升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当今社会中音乐无处不在,自古以来音乐就有着强大的社会功能,人们在参与社会各项活动的时置身于音乐,不仅能够愉悦身心,而且还能得到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发展。例如社区中的合唱、合奏、文艺演出都能够感受群体的和谐的氛围。各种形式的演唱会和演奏会都是充满感情的世界,人们分享着这种情感体验和享受其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蔡元培先生的音乐美育思想促进了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对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的不可估量的贡献,我们要在继承蔡元培先生的音乐美育思想的优秀传统上,积极吸收国外音乐教育的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论,更好的为建设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是我们共同的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1]余宇姿,张媛.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白月桥.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论“弹唱”对高师音乐教育的意义 篇7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的音乐教育课程当中, 多以歌唱教学为主, 为了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 需要以弹唱相结合的这种既直观又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如果能一边用甜美的歌喉演唱所教的歌曲, 一边娴熟地弹奏钢琴, 这种弹唱自如、声情并茂的“范唱”教学, 不仅能激发孩子们的音乐思维和音乐智能, 还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兴许还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敬佩之情。从这个层面上来讲, 也就决定了弹唱能力是高等音乐师范专业的学生在今后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的基础。由于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一般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 因此他们所学的知识一定要有针对性, 因此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以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内容为主进行学习。同时音乐专业的学生不能只是学会一种技能, 必须要同时学会声乐与钢琴伴奏的这两种重要技能, 这是因为声乐演唱往往离不开钢琴伴奏, 这是人声的旋律线条和和声的完美结合, 从而直观、生动地展现音乐的美感。因此学生们要有重点的学习如何将声乐和钢琴伴奏两者完美相结合。

二、如何将“弹、唱”相结合

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开设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 多以讲授伴奏技巧为主, 由于课程的专一性所限, 往往忽视声乐和伴奏如何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个问题, 而这个问题却恰恰是我们音乐师范生今后工作中的重点之一。唱、弹密不可分, 伴奏是以和声形式强有力地支撑整个音乐, 使音乐形象鲜明、节奏性强、旋律美丽、有感染力、易被学生接受和激发其情绪, 因此在高师音乐院系开设弹唱专业课程是相当重要的。

怎样将“弹唱”相结合呢?首先, 毫无疑问的需要将二者分门别类进行学习、训练。没有娴熟的弹奏、歌唱基础与技巧, 再美的音乐、歌曲也无法诠释出来。当学生们有了一定的钢琴、声乐基础时, 作为钢琴、声乐专业的高校音乐教师需要同时并及时、适当、有针对性的向学生们教授一些儿童歌曲, 通过少儿歌曲的例子介绍、讲解、示范如何边谈边唱, 如何将声音与钢琴完美融合, 使之更加悦耳动听;如何处理音乐;如何诠释音乐等等。虽然中小学的孩子们可能不明白这当中很多的专业理论, 但他们是完全能够从老师的示范当中亲身感受到音乐的各种情感 (喜、怒、哀、乐) 。无论孩子们是否能够在学习当中唱得动听, 还是弹得美妙, 最重要的是培养乐感, 是理解音乐, 通过音乐来表达个人感情。我个人认为这才是中小学开设音乐课程最本质的目的, 从而也就决定了我们高师音乐教师培养基础音乐教育人才的主要教育方向。

中小学歌曲弹唱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其中和声理论课程是钢琴、声乐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涉及到音乐最本质的框架及声音结构, 决定着音乐的生命色彩。因此基础和声连接不仅仅是中小学歌曲伴奏中的骨架, 还是歌唱音色色彩体现的理论依据。通过和声功能进行, 明显能够感受到音乐线条的明亮与柔和。歌唱时除了可以根据歌词含义表达情感, 更要从和声、曲式分析入手进行歌唱, 这样才能更好地通过和声表现出来的强弱把握歌曲的情绪、力度从而更好的表达歌曲的含义。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介绍不同体裁、风格的少儿歌曲的伴奏类型及演唱方式。一首歌曲是否能演唱好, 伴奏很关键。尤其是在中小学的歌曲教学中, 伴奏需要弹得符合曲目特点, 学生自会快速地、比较准确地掌握曲子。通过对歌曲伴奏类型的和声分析, 学生可以大致掌握歌唱部分怎样处理歌唱声音及情感表现。

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对歌曲的“呼吸”气口进行训练。气息对于歌唱是很重要的, 巧妙安排"呼吸"音乐中动机、乐节、乐句等的划分, 不仅来源于音乐的原则, 更是来源于人类的语言规律。语言中有停顿、换气, 音乐中也一样。对于钢琴部分来说, 乐句之间的句逗, 乐句中间微妙的分组等都是“呼吸”之际, 需要注意得是伴奏中的“气口”最好不要与歌声中的“气口”同步, 否则将在瞬间时产生"两者皆无声"的局面, 使歌声的流畅性受到影响。重视前奏、间奏、尾声部分, 要将它们作为独奏来弹, 尽情发挥, 以激起演唱者的感情, 使其很快地投入。由此可见加强学生对音乐“呼吸”气口的训练对于音乐作品的完整性是多么的重要。

三、弹唱对于高师音乐培养人才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师范音乐专业的教学也在不断的改革与拓展, 努力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在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同时逐渐向培养综合型实用人才方向转变, 从而适应新时期社会与教育发展需要。因此弹唱课程在今后的高师音乐教育工作中将放在首要位置。它的开设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音乐理论知识, 熟练地掌握多种音乐技能起着关键的作用, 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未来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 或学前音乐教育, 都具有重要意义。掌握了这样的过硬的实践技能, 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今后培养中小学学生时就能更加生动, 灵活的展现音乐的风采, 使祖国的未来能够更好的接受素质教育。

摘要:当今高师音乐院系开设的各门课程都是有一定的整体目标, 但因专业性的限制而分开授课, 很少关注、研究各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衔接和整合, 难以实现各门课程的综合功效, 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主要目的是培养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的教师, 它与音乐学、音乐表演等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 它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综合技能为宗旨的综合性学科, 其中“弹唱能力”则是基础音乐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种实用技能。本文作者对此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论证, 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的认同。

音乐继续教育的意义 篇8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与高等教育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当代的大学教育现处在一个急速发展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3 0年以来,高校自身的建设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如下:

1、教育理念的变化。

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模式,让更多人获得受教育的权利,有机会走进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

2、教育资源的建设。

众多院校合并,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大学发展模式受市场经济影响较严重。

3、偏向学科的硬件建设,忽视人文教育建设。

上述三点反映了当前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笔者总结了由此现象带来的一些弊端和问题:一是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势必会造成高校对人才数量的增加而忽视其质量的提高,这就必然会造成对人才培养的粗放型发展以及社会对精英人才的需求缺乏;二是众多院校的整合,从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使得学校教育资源有机会进行优化配置,但是这种用商业经济模式套改大学教育的方法,更多的体现在经济利益的追求。这无形中偏离了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原则;三是学科硬件建设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学生受教育的外部环境,但是人文关怀的缺失,人文建设的忽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理念的共同匮乏导致了人文教育的实施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使得大学教育的学生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气息,以至于学科专业的发展没有民族的鲜明个性和自由创新的精神。

音乐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这些现象的逐步影响中失去了鲜明的民族气质和文化艺术内涵。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音乐教育应该彰显教育的科学性、人文性和艺术性,但是,我们现在却看到音乐教育中“人“的责任在淡化,人的教育被忽略,而强化了纯粹的专业化知识教育。

二、音乐教育在高校大学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文化大革命等特殊时期,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一定程度上割裂了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社会的全面发展,使得音乐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特殊地位表现的更加突出。

1、音乐教育是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音乐教育作为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承载着陶冶情操、抒发性情的审美功能和构建学生心中人文世界的历史使命,如何使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发挥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作用,这里还涉及到一个审美导向问题。作为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因势利导,兼顾学生的审美意向,注重审美导向教育,在音乐内容的取舍上,必须立足民族音乐,把民族音乐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因为民族音乐本身具有一种血缘文化的亲切感,更加贴近人的生活,容易引起人的情感共鸣。

其次,审美所需要的文化修养,除了可以培养学生具有更多的音乐专业知识以外,还可以开阔学生认识美的视野,增强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音乐教育是中国文化延续的特殊载体。

纵观中西音乐发展的历史,我们都能清楚地看到一部反映文明进步和民族兴衰的社会发展史。从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来看,音乐教育侧重于音乐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音乐与各种古典哲学,文学和科学的有机结合,从而对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西方音乐教育的发展来看,音乐与宗教活动密不可分,也具有陶冶品性的教化作用,对开启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音乐教育本身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高校青年学生作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他们一定要认识和遵循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规律,结合我们民族的艺术创作规律,同时吸收西方音乐文化发展的精髓,继承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结合现实,进行创新发展。这样,我们的音乐教育才能朝着一个良好的态势发展下去。

三、人文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实施

在全社会大力呼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今天,高校音乐教育更应该发挥出它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重要作用。人文教育将人文关怀视为对人的终极关怀。所以,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更应该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本。人文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表现在改变音乐教育中只注重专业教育而缺乏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人文教育不是简单的课程上的人文知识传授,还包括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提炼和培植学校的特色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让学生感悟大学教育的文化熏陶,从而逐渐感悟和理解人文教育。

音乐教育中如何实施人文教育,首先,应该提高对人文教育的认识,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人文教育从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等不同方面丰富和提升人的精神内涵,体现人的精神价值,人文教育不只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它渗透于各学科之中,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因此,音乐教育应注重更广泛学科的相互借鉴学习,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等方面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真正理解音乐教育与人文教育间的深刻贯通与渗透关系。

其次,调整音乐教育中学科课程的设置。课程的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最基本途径。因此,要加强人文教育学科的拓展,在学科结构和学生知识结构上重视人文教育对音乐教育的渗透。在音乐教育理论上扩展知识结构,调整不合理的课程设置。比如,有的大学在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上,学生到了大三、大四才开设音乐欣赏和艺术概论课程,这必然会影响学生专业技能课程的领悟能力和艺术表现力。这些基础性的专业理论学生必须在大一和大二就要学习和掌握。这样学生对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才会从理论认识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从而有助于指导学生在音乐作品表达处理上更加具有艺术内涵和艺术表现力。另外,增加文学、历史、哲学等文化学方面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提高学生情商的培养,使得学生智商与情商的发展趋于平衡。因此,加强人文教育,既要重视学生智商的开发,也必须重视学生情商的发展。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就是要做一个有良知、有智慧、有修养的人。学习成绩对于学生固然重要,但学生还必须学会生活、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音乐教育必须从人文关怀出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培育学生体味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文化素养,开启学生的人性自觉,启发他们从心灵深处去感悟音乐之美。

最后,人文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实施与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紧密相联。我们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不断加强音乐教育教师的知识和人格魅力,同时,将音乐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学校人文教育的实施结合起来,把统筹规划教师的继续教育以及提高教师素养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举措,纳入到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之中,让教师本人在音乐教学中受到启发。总之,上述因素的综合协调发展,将会使人文教育在当代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意义和影响更加深远!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下,人们偏重视于音乐教育硬件设施的完善,偏注重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堆积和专业技能的提高。缺乏、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完善的人格培养。使得音乐教育的发展缺乏艺术创新能力和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本文旨在从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出发,以人文教育为突破口,结合音乐教育的特殊性,谈一谈人文教育在当代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育现状,高校音乐教育,人文教育,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展望》戴定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论人文系统中的教育》项贤明教育研究2001年12月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曹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音乐美学基础》张前王次炤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6月

音乐继续教育的意义 篇9

一、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人类的整个文化构成之中, 音乐占了很大的一个比例, 其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音乐既是一种文化现象, 又是一种艺术形式, 具有非常显著的社会价值, 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也可以得知, 音乐对于儿童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儿童在很早的时期就已经开始接触音乐, 就已经开始音乐体验, 并对音乐充满了热爱和好奇的心理, 音乐已然和儿童的成长融为了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因此, 将学前音乐教育作为儿童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和迫切了。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音乐能够很好地表情达意, 同时也能够很好地陶冶情操。因此在学前儿童素质教育中要用音乐教育来促进儿童思想品德的教育, 将音乐教育与德育相结合, 用音乐的艺术感染力来替代传统枯燥的说教理论, 使儿童在愉快的氛围当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除此之外,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还有利于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 有利于挖掘儿童的潜能, 开发儿童的智力, 拓展儿童的视野, 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等等。

二、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策略

1. 转变观念, 重视对儿童的全面音乐素质的培养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音乐教育获得了十足的发展, 但是在对学前音乐教育的认识方面也存有不少的误区。好多儿童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送其去学习音乐, 希望孩子以后能成为一名出色的音乐家。在这种错误观念的诱导下, 家长对儿童的音乐学习要求特别高, 十分重视儿童对音乐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而忽略了儿童自身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 违背了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长此以往, 儿童音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压抑, 音乐学习兴趣也会慢慢减少, 甚至会出现对音乐的抵触心理。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人体大脑的左右分工是不同的, 人体的右半脑主要负责音乐赏析、图形感知、情感体验等较为感性的思维活动, 而人体的右半脑主要负责数学、概念、计算、逻辑推理等理性的思维活动。音乐的学习可以使儿童的右半脑得到充分地开发, 有利于促进儿童皮层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以及语言感知能力, 同时也可以间接地促进左半脑的发展。由此可见, 在学前音乐教育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重视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不仅能促进儿童能力的发展, 而且对儿童的个性发展以及情感意志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无论是儿童音乐教师还是家长, 要重视儿童的情感体验, 要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规律, 掌握学生的音乐学习特点, 转变已有的陈旧的思想观念, 因材施教, 科学合理地引导儿童音乐学习, 从而使儿童的身心都得到发展, 是儿童的音乐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2. 学前音乐教育应彰显民族性和多元文化性

当今,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已渗透到各领域, 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也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一种以世界多民族音乐文化为关照对象的音乐文化教育, 世界各民族音乐具有同等的文化审美价值, 音乐教育应当重视“弘扬民族化”与“理解多元文化”。

针对此, 我国当今的音乐课本的选编内容也逐渐增加了民族音乐与世界各民族音乐题材所占的比例,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音乐教育界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视, 学前音乐教育也不应忽视民族音乐的作用。1995年我国第六届全国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提出了开展“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口号;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肯定音乐教育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性交往、文化传承等四种价值的基础上, 架构了五个终极标, 第五条就是“尊重艺术, 理解多元文化”, 第八条为“弘扬民族文化”, 第九条为“理解多元文化”。

3. 要提高学前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

学前音乐教育的开展在很大一部分是依赖于教师来实现的, 是在教师、儿童以及教学信息素材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下而展开的。学前儿童一般年龄比较小, 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的实施音乐教育, 不可放任儿童的自由发展, 要对儿童加以适当的引导和影响, 以实现学前音乐教育开展的最终目的。在学前音乐教育中, 教师要以审美情感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 将审美教育与情感体验有效融入到儿童的音乐学习、音乐表演的过程中去。这就要求学前音乐教师要具备以下几种素质;首先, 教师要具备基本的音乐鉴赏与分析能力, 教师要能敏锐地识别到什么样的音乐比较适合儿童, 并能清晰地洞察到音乐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教育价值;其次, 教师要具备较好的音乐表现能力, 要在拥有一定的音乐知识鉴赏能力的基础之上, 掌握一定的音乐表现能力, 会运用一些乐器以及音乐伴奏能力;再次, 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 包括乐理知识、乐器知识、舞蹈知识等。总而言之, 作为一名学前音乐教师, 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整体素质, 才能有效提高幼儿音乐教学质量, 才能实现学前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摘要:学前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广泛性和针对性, 其对于培养儿童的审美观念、发散儿童的思维、提高儿童的智力、陶冶儿童的情操以及促进儿童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此, 本文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内涵及其意义进行了探究, 并提出了有效提高学前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望能够对广大的教师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学前音乐教育,意义,策略

参考文献

[1]铃木镇一著.《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 2004.

[2]孙继南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3]王志军.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认识.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版) , 2004, 11.

[4]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5]汪爱丽.谈幼儿音乐教育[J].学前课程研究, 2009 (5) .

音乐继续教育的意义 篇10

一、音乐教育可以强化品德教育

孔子“在他的哲学中, 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 力图以音乐在提高品德”。欧洲一直到中世纪, 大学的四学科之一便是音乐。柏拉图认为音乐是一种最有利社会和政治的教育工具。“音乐作为达到最高的境界而服务的东西而受到尊重, 它是有教养的人所必须的学习科目。”音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 它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在反映现实的具体性上和直接性上, 音乐与美术、摄影、戏剧、电影、舞蹈、文学等艺术是不同的。它在社会生活中有自己的特定性。音乐教育可以浸陶人的心灵, 涵养人的精神, 陶冶人的情操, 鼓舞人的斗志。伟大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 (1770-1827) 被人称为乐圣。“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迸发出火花。”这是它的一句名言。他的作品反映了人民要前进, 社会要革新, 人权要解放, 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 争取民主革命热情和理想中的英雄主义。他的《热情奏鸣曲》和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九《合唱》交响曲正是这种精神的反映, 近一百多年来, 一直在世界上流传, 激励着人们用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去争取自由。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 礼乐之邦”的美称, 我国的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我国历史上, 曾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在很长的时期中, 我国的民族音乐在许多方面一直居于世界音乐文化的先进之列。运用音乐教育使学生了解这些, 便会感到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 作为炎黄子孙是应该骄傲而自豪的, 从而更加热爱自己伟大的民族和祖国。在进行近代、现代音乐史教育时, 介绍近百年来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正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音乐文化同反动音乐文化不断斗争的过程,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完美品德的生动教材, 是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加倍刻苦学习, 努力攀登知识高峰的强大动力。

二、音乐教育可以开发智力教育

音乐教育可以开发人的智能, 丰富人的联想, 启示人的思维, 升华人的知识。它的特殊作用有时是不能用其他手段代替的。人的大脑在功能上有明显分工, 大脑左半球分管逻辑思维, 负责处理语言、数字和其他分析功能, 大脑右半球除了部分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外, 特别对形象思维、直觉信息, 如空间图形、色彩、声响等有较强的处理能力。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和谐发展, 从而大大提高记忆和思维能力。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学者都非常爱好音乐, 有的从小就受到音乐教育和训练。他们对音乐都很有造诣, 这些名人学者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就, 与音乐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审美教育

音乐教育中包含着美育, 美育又不可缺少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美育又可以在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得到实施。对学生进行美育, 就要充分运用音乐教育。通过其独立的特殊性, 在使学生得到音乐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音乐通过清晰动听的旋律, 灵巧生动的节奏、节拍、变化的速度、力度、丰富的和声、调式、调性、优美的音色、不同的音度等来塑造各种艺术形象。音乐还是一门激发人的情感的艺术, 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感受音乐的情感, 理解音乐的内容, 表现音乐的形象, 这样才能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导致其丰富的联想。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人, 使人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美的教育。要使学生具备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条件, 就必须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所以在音乐教育中需要进行音乐基本能力的培养, 进行音准、节奏、强弱、速度的训练。音准的表达, 节奏的掌握, 力度的控制, 速度的变化, 这些训练和人的生理、心理、情绪、动作又有密切联系。可以说这些教育、训练对学生情感、意志、性格、风尚逐步得到塑造和自我完善具有一定的、独特的、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功能。音乐教育课程有理论作曲、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视唱练耳、作品欣赏、史论教育等。这些都具有一定的艺术美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有的是直接的, 有的是间接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 利用不同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比如进行声乐演唱、器乐演奏教学时, 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演唱、演奏表达音乐、享受音乐, 则须进行一些似乎是枯燥、单调的技术性工作训练。而正是在这种训练中又能锻炼学生顽强的毅力、坚韧的耐力、进取的自信力、不拔的自制力。

重视音乐教育, 其意义是深远的。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如何通过音乐教育, 使学生全面发展, 以期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这需要我们从新的角度去观察研究, 要深入一层去探索总结。

摘要:音乐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教育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 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 其目的是培养人,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音乐欣赏对小学素质教育的意义 篇11

关键词:音乐欣赏;小学素质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26-02

林语堂说:“鹤足的挺拔之美是逃离危险的结果,熊掌的雄壮之美是捕捉食物的结果”,音乐的艺术之美也许就是陶冶情操的结果了。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优美的旋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其中的诗情画意,而且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更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小学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核心教育内容。尤其是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阶段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意义,它对以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奠基作用。同时它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是提高国家综合势力,实现科教兴国的重要保障。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素质教育能激发学生的潜能。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开发人的潜能,以完善和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就要求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在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同时,素质教育还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多的主动探索、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潜能。

2、小学素质教育事关国家发展的前途。国家在代际之间延续,国家明天的发展要靠今天良好的素质教育来支撑。因此小学的素质教育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未来。有人曾说过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就看今天的孩子,可见小学素质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全局性的作用。

3、小学素质教育高低影响社会发展方向。一个现代、民主、有序、公平的社会不光要靠民主法律体系,高尚的道德标准,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健全的法律体系、高尚的道德标准需要普通大众的认同,需要他们对现有民主制度、公序良俗的维护和遵守。一个守法的公民、道德高尚的公民需要良好的教育。

因此小学素质教育承担者培养善良公民的义务。小学素质教育是我们素质社会的基础工程,素质教育的指向,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

二、音乐欣赏的意义

音乐欣赏,顾名思义,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音乐欣赏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活动。美国音乐学家默塞尔认为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1、音乐欣赏能提高听者的音乐修养。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必然会使听众提高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不同的音乐节奏及演奏模式及唱法唱腔对听众的音乐欣赏水平是一个考验,也是促进听众提高欣赏水平与音乐修养的重要方面。一个人总是从无知开始,通过提问求索提高知识面。因此听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对于不明白的地方、困惑的地方总是会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掌握音乐的相关知识。所以说音乐欣赏能提高音乐修养。

2、音乐欣赏能拓展听者的思维能力。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分左右脑,而这二个部分是具有不同的功能的,左脑主音乐和教学等抽象能力,右脑主语言、文字等形象思维。在欣赏音乐时,人们的大脑是完全放松的,但是我们的大脑却不是空白的,多变优美的音乐节奏反应到脑海里,会促使听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更加活跃,思维的反应也更加的灵敏。就如爱因斯坦说的:“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三、音乐欣赏对小学素质教育的意义

作为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在小学素质教育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它对小学素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欣赏对小学生的智力发展具重大的意义。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加登纳提出了人类的七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交往智能、人格智能等。加登纳指出,没有音乐教育,这些智能将会丧失或部分丧失,个体因而会变成一个智能不健全的人,由此证明,音乐教育能有效促进人类智能的发展。美国学者罗斯彻研究发现通过音乐欣赏和音乐教育小学生的智力提高了46%,而不上的只有6% 的改善。

2、音乐欣赏对小学生道德影响。任何道德素质教育如果没有情感做基础,只靠空洞的说教或生硬灌输,都将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我们的祖先认为音乐教育可以移风易俗,可以教化民心 。音乐是具有浓重情感和鲜明意向的艺术,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和思想倾向。通过音乐欣赏,是小学生在旋律中感悟真善美,并将这种感悟的真善美内化于心中成为他们的道德准则。这就是音乐欣赏对小学生道德的影响。

3、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学习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教师应充分挖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的审美实践与创造中逐步发展与丰富。由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首先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用爱心与激情在孩子们情感世界里播种出绚丽的彩虹。让他们带着一份真情去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使之产生共鸣,愉快地进行教学。

4、音乐欣赏能提高小学生的创造力。小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时要充分的发挥想象,通过经常的想象,使想象成为他们的一种学习习惯。我们知道创造力是从丰富的想象开始的。爱因斯坦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因此音乐欣赏对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都具有极大的提高。

总之,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语言具体地表达出来”的东西,音乐的内在感染力,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内心体验、一种艺术审美愉悦的体验。音乐欣赏对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积极意义远不止于笔者上述论述,由于篇幅原因未能深入展开是笔者的一大憾事。问题不清,笔根不辍,笔者将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吴昊:《音乐欣赏的重要性》,《大舞台》,2010(7)。

[2] [ 奥] 爱德华·汉斯立克、杨业冶译:《论音乐的美》,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年版。

[3] 徐枫、白冬林:《音乐欣赏之初探》,《许昌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7 年。

试论音乐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篇12

一、什么是音乐游戏

就是让音乐在具体的游戏场景中展现,随着游戏的展开,让幼儿欣赏音乐,即通过音乐的手段、游戏的方式促进幼儿在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幼儿音乐游戏其一是音乐,其二是游戏,二者缺一不可。音乐包括歌曲、乐曲伴奏、节拍等,游戏包括场景游戏,还包括多元想象情境,比如扮演圣诞老人游戏,可以让某个孩子或老师扮成圣诞老人给孩子们分发礼物,让孩子们跟随圣诞老人一起在音乐中跳舞。

二、音乐游戏的特点

1. 综合性。

传统的音乐教育注重音乐的独立体系和技能,是一种单一性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游戏则是将音乐、文学、美术、戏剧等艺术形式从整体上加以综合,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主动参与的音乐教育方式。幼儿在感受音乐的时候,又唱又跳、手舞足蹈,借助语言、纸、笔、道具等材料让幼儿在生动有趣、材料丰富、自由探究、自主表现的游戏中有更高涨的热情,使其真正成为音乐游戏的主体。

2. 参与性。

幼儿天性喜欢唱、喜欢跳、喜欢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这与成人是不同的,我们教育儿童,就必须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行动、步调、节奏及兴趣和需要。以往的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往往是教师设计活动形式,幼儿被动参与,所有的环节都是教师设计好的,而音乐游戏则是让幼儿参与到活动设计中来,自由发挥自己的特长,表达内心的感受。幼儿内心的感受往往通过肢体的动作表达出来,这在音乐游戏中会表现得淋漓尽致。幼儿在享受游戏的同时,身体和精神得到了放松,智力和情感得到了自由,知识技能得到了巩固。

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音乐教育应开始于做。”这个“做”,即是参与。音乐游戏的游戏性使得幼儿主动、快乐地参与其中,获得表现和交流的快乐体验,促进幼儿身体运动能力和协调性的发展。

3. 愉悦性。

游戏的基调是喜悦与热情。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他们之所以游戏,其根本动力在于游戏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即在游戏中他们体验到一种愉悦的情感。而音乐本身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其情感性特征激起幼儿的积极动力。音乐游戏使幼儿情不自禁地进入游戏情境,深层次地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或快乐、或悲伤,这种随心所欲、物我两忘的心理状态就是一种愉快至极的体验。

三、实施音乐游戏化教学的注意事项

1. 选择适合幼儿的音乐旋律。

为了使幼儿更好地欣赏音乐,所选择的曲子必须都是适合幼儿的音乐旋律。例如,在某个幼儿过生日时,可以设置一个生日场景,并选择《生日快乐》这首曲子,该曲目旋律优美,简单好记,使幼儿很容易跟上节拍一起唱起来。倘若选择拗口难记的,幼儿很容易在音乐中迷茫,也就谈不上融入场景中去。因此,选择适合幼儿的音乐旋律十分重要。

2. 选择适合儿童的游戏场景。

我们选择的音乐游戏场景,既要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又要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游戏场景的选择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使幼儿产生安全、愉快、积极的情感与心理状态,促使他们更乐于观察、尝试、探索与创造。同时,也不要局限于一种游戏场景化,游戏场景既可独立创设,又可相互交叉。

3. 幼儿教师的引导。

在进行音乐游戏之前,教师要认真细致地备课,要把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清楚,想出解决方法。这样才能使音乐游戏这个教育方式发挥它最大的优势,达到最好的效果。每个孩子的表现能力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和了解,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并在音乐游戏中不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予以鼓励,让孩子获得成功感,使音乐游戏达到预期目标。

四、幼儿音乐游戏的意义

1. 音乐游戏有利于幼儿身体的发展。

音乐游戏内在的自主、愉悦、体验的精神为幼儿提供了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这种没有紧张、没有焦虑的环境,有利于幼儿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性作用,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如身体活动的需要、交往和表达的需要等。幼儿要在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同时,掌握基本动作技能,促进生长发育,从而保证身体健康发展。

2. 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增强。

幼儿音乐情景化教学可以让幼儿成为音乐活动的主体,引导幼儿积极自信地参与音乐活动。音乐情景化教学可以让幼儿在愉悦的情绪和游戏化的活动中感受音乐的乐趣。随着音乐做动作,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充分建立自信,形成自信心。

3. 音乐游戏能促进幼儿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

在音乐游戏中,幼儿参与游戏的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可以让幼儿展开充分的幻想、表演和展示,自由地进行自我表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音乐游戏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音乐游戏中,教师“教”的色彩淡化,由“教学具”引领幼儿自主学习,让幼儿在这种宽松、自由、自主的学习中真正体会到作为独立学习个体的存在感和自豪感,这对于幼儿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音乐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游戏则是幼儿成长阶段必不可少、容易接受、比较喜欢的一种方式。因此, 将音乐和游戏结合在一起, 让幼儿在乐曲中成长, 在游戏中学习, 是幼儿教育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上一篇:立体定位活检下一篇:产业互联网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