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对人生的意义

2024-07-19

音乐对人生的意义(精选9篇)

音乐对人生的意义 篇1

回头看自己走过的人生历程,不知不觉中已经走过了二十个年头了,想想当初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而如今我已经可以独立思考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未来了。自己幼年、童年和青年时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仍旧充满了回味,但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淡忘。

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中,和别的孩子一样上学,放学后使劲的去玩。小时候,爸妈也没有强迫我说,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让我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我的童年过得还是非常愉快的。

上初中时有段不堪回首的经历。在初一下学期,和朋友去了次网吧,之后,一不上课就经常去网吧,好在爸妈及时发现,狠狠的训了我一顿,学习成绩在初三好转了。

高中,是我活了二十载最难忘的一段时间了。有过努力,奋斗。也有过堕落和疯狂。忘不了高中的战友,一起生活,一起学习,直到分道扬镳。我虽然成绩不好,但也有努力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最喜欢的名言之一,取自《周易》。大意是指天地永不停息的运转,而作为男人大丈夫更应自强不息,顶天立地。就是说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

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深埋着凌云的不屈之志;都跃动着君临天下的豪迈之气;都梦想着有朝一日,踏上成功的彼岸......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现实中我们有着个种无奈。在有些事面前本来选择放弃,但有种精神在激励着我,让我放手一拼。我想了好久,也只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才能表达我的感想,慢慢的回味这句话,也让我受到许多启发。觉得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一切在于自己的选择。我想如果我不能兼济天下,我可以选择独善其身。如果我不能改变社会,我可以选择从我做起。众所周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坎坷的人生路上,我们唯有自立自强,才能攀的更高,才能走的更远!以前,我纯真的以为大学是成功者的圣地,是走向辉煌的摇篮。而今,春去秋来,在这梦想中的大学里,我看到了堕落与迷茫。自立自强的信念早已被抛之脑后,游戏,抽烟,喝酒充斥着生活。好吧,我承认我也有过迷茫堕落,在这我自我检讨。但经过快一年的大学生活,也经历过大学为期末不挂科而努力的复习,补考让我从迷茫中醒来。让我知道大学还要像高中那样认真的学习。沉沦不是我生活的态度,现实不是我堕落的借口。在我眼中不是只有黑夜的残酷,转过身去我发现光明的天堂。面对社会,我或许是弱者。但是作为一个人,我可以选择让自己成为一个强者。可能这种选择会很辛苦,但是我相信这才是真正的希望所在!

一个学期的思修课结束了,通过半年的学习,我收获颇丰,思想和认识有了很大进步。以前总觉得思修课和专业课不搭杠,没必要学,但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才明白,思想品德是人的灵魂;如果品德不好,就算你学历再高,那也是无利于社会的;所以思修课是不可缺少的。它与我们的学习、生活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困难。我认为思修实际就是教我们如何为人的一门课程,为人重在人的内外结合。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在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征、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

思修课每次一上就三节,时间好长,但老师仍旧孜孜不倦的讲课。让我懂得了做人应该有信仰,应该有信心。引导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我的人生要认真,务实,乐观,进取。同时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是每个公民的责任。通过学习我知道现在就要为工作做好规划,努力掌握各项技能,也懂得职业道德要求我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通过学习我对法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了责任和义务关系,了解了程序法律制度,不仅懂得了保护自己的权益,还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融入社会打下法律基础。

在此感谢思修老师的教诲!

人生如争战。人无时不刻不出在战场上。人要和自己争战。要“逼着”自己学习、提高。人要和别人争战。人要面对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竞争,不胜则败,不进则退。人要和社会争战。人要在社会的各种

不平等、不公义中求生。

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在不断的努力奋斗中,体现出人的价值.人的价值观来源于人的使命感.只有奋斗才能走出困境不奋斗就会落后关于奋斗。毛主席说的:艰苦奋斗。无数次的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个新国家的诞生,一个新世纪的开创,都就在于不断地积极进取。正在大学中的我们,更加应该明白这一道理,不应一直沉浸在现有的美好而止步不前。不应让生活的台阶停留在成功与辉煌的面前,而应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

我的人生格言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断追寻真理,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我为自己而活,为父母而活,为一切关心我的人而活。

音乐对人生的意义 篇2

一、人超越性的存在

作为“地球上开出的最美丽的花朵”的人类, 相对于动物, 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这种超越性的存在主要表现在:动物只是机械地按照一种本能在生存, 但是人类却在自觉的劳动中有意识地生活于世。动物与人类的这种区别使得人在一定程度上远远地超过了动物, 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活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活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1]而且, 动物的生命活动方式只是机械地重复一种觅食、求偶、繁殖、死亡的过程, 而人在这一过程中却还要思索更多超过这种活动范围的其他方面, 如人要思索人作为人生存于世的价值和意义, 人要追求一个自己确立的目标等等, 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形式是动物远远不能相比拟的。有意识的这种生命活动使人类超越了自然, 作为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而存在。而这种有意识的活动, 却不拘泥于一种形式, 意识的多样性要求人类在生活的过程中, 要以多样的方式来进行生活。这种多样性似乎也同人的心灵一样, 寻求一种五色斑斓。正如孙正聿老师说的“人的心灵同人的眼睛一样, 需要五颜六色。”[2]人的意识也一样, 在不断思索生活的时候, 就会不自觉地运用自己的思维以各种形式去觉解生活的意义。觉解是一种能够认识事物, 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能使人 “知觉灵明”, 可以使未来一个无知的世界被人了解, 使事物的性质被人了解。冯友兰认为“有觉解是人生的最特殊显著的性质”。因人生有觉解, 人在宇宙间才不同于其他生物。觉解使人生的生活方式不同, 而生活方式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生的不同。由此可见, 觉解使人生而自明, 使人存而不同, 觉解是人生最重要的特质。

二、觉解人生境界的高低

人作为“万物之灵”, 在与其他动物相比具有“超越性”之后, 它对宇宙事物觉解程度, 直接决定了人生境界的差异, 而境界的不同则塑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正如在冯友兰提倡的境界论中说的那样:人处于不同的境界之中, 则用不同的思维模式去觉解人生, 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生活态度和生存方式。有的人处于自然境界, 不著不察, 一生只知道按普通的生活方式行走, 只是在为生活而生活, 而不是为心灵而生活。正如孟子所说的“行之而不著焉, 习矣而不察焉, 终身由之, 而不知其道者众也。”更有处于功利境界的人, 一生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 觉解于自己的行为, 知道这一行为是怎么回事。但归根结底, 这一切都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总而言之, 人生境界的不同使得人生态度也不同, 从而使每个人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人生。

《指月录》二十八卷中有一记载:“老僧三十年前, 未参禅时, 见山是山, 见水是水。及至后来, 亲见知识, 有个入处, 见山不是山, 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 依前见山只是山, 见水只是水”。由此可见, 老僧通过对人生的感悟将人生分成了三个阶段。而笔者觉得, 众生觉解人生境界的不同, 使得人的行为变化将自己的人生定格在不同阶段。第一阶段:生而初立, 涉世之初。人生就是人生, 忙忙碌碌, 柴盐油米酱醋茶般生活, 不知所终。而在破除心智障碍, 到达第二境界时, 却又发现人生不同于自己起初的见解。而这时也是人涉世之时, 不同的见解与思索就构成了两种生活态度。一种是积极进取的生活心态。不断追索、不断进取,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不断追求成功, 为了自己的目标而急流勇进;另一种就是消极下滑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中, 生活阻力超过了心中觉解能力, 人生出现了各种消极表现。这一阶段中, “见山不是山, 见水不是水”。生活的假象导致人心灵的不断变化。否定人生, 否定自我, 使人永远处于这一阶段而达不到第三阶段。同时, 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能直接导致人产生邪恶, 或敲诈勒索、或杀人放火, 使人愤愤于世而终生不明。当突破心界, 到达第三境界时, 人已经经历了许多是非曲直, 这时才发觉人生依旧“见山是山, 见水是水”, 彻彻底底地大悟于世上。

“觉解是明, 不觉解是无明, 觉解是无明的破除。”只有觉解生活的真谛, 人生才能充实而有意义。正如冯友兰所说, 人生是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生活。只有不断地觉解才能使生活过得有意义。

三、觉解人生的意义

在这个世界上, 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 都有其特定生存于世的意义。尤其是作为世界上最高级动物的人, 必定更有其生存于世的意义。“天生我才必有用”, 每一个人必定有他生存的意义。在哲学上, 冯友兰认为“意义”主要是指:“事物的性质, 事物所可能达到的目的或可能引起的后果, 事物与别的事物的关系。从人的观点看, 人若对于宇宙间的事物了解愈多, 则宇宙间的事物对人则愈有意义。”[3]由此可见, 人若要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 则必须要对宇宙间的事物有所觉解。正如孙正聿教授所说, “人在做事情的时候, 都渗透或融注着他对人生的整体‘意义’的‘觉解’”。个人觉解不同, 则人生的意义也不同。那么,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心理需求界定为七个层次, 他认为人有最基本的生理和生存需求, 而人最高的需求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只有意识到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才是最大的幸福。于是, 人生的意义在他那里就是自我的实现。而庄子却认为“生是逍遥而来, 死是逍遥而去”。在他那里, 人生却变得索然无味, 一切皆毫无意义可言。更有甚者, 尼采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夺取权力去统治、管理、奴役别人。在现实生活中, 不同的人也对人生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人觉得人生如戏, 一场游戏一场梦;有的人也觉得人生就像漆黑的森林一样, 到处黑暗, 找不到一丝光明。在各种追求和信仰泛滥的年代, 人们的思想也各种各样、千奇百怪。

综合各方面的思考和体验, 笔者认为应当确立对人生积极的态度, 急流勇进, 不能人云亦云, 要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做适当分析, 从而不断上进。应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要通过不断地努力奋斗去寻找自己生存于世的价值。就像《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一样, 做一些尽管很琐碎但很有意义的事, 不可终日嬉戏, 将日子堆叠式地浪费在麻将桌、电视上。要在平凡的日子里做平凡的事, 从而成就不平凡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2]孙正聿.哲学修养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屈原《九歌》对人生意义的解决 篇3

关键词:拯救 解脱 《九歌》 司命

20世纪初,处在“西学东渐”和“旧学新知”门槛上的几辈中国学人为中国究竟何去何从殚精竭虑,从学习西方器物(洋务运动)到学习西方制度(戊戌变法)再到学习西方文化(新文化运动),他们试图为中国找到一条富强民主的科学道路,同时更渴望为中国人灵魂的安放找到居所。在科学与玄学的论战中,宗教究竟该处于何种位置成为学人一时讨论的热点。

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自古是个缺少宗教情怀的国度,西方世界在“犹太——基督教”传统作用下发展出的“耻感”和“罪感”文化,坚信上帝的拯救是人得以救赎的唯一方式。整个漫长的中世纪,欧洲人活在上帝的荣耀中,人的渺小和上帝的全能形成了鲜明对比,人在上帝处的救赎成为人之为人的全部意义,宗教精神为西方文化精神注入了重要的力量。处在观念转换关键期的中国学人看到宗教情怀的作用,但他们并不要直接引入宗教,而是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以道德代宗教”(梁漱溟)来实现“国民性”改造。

又一个百年过去了,我们今天仍在讨论社会道德如何沦丧、怎样净化国人心灵这样在百年前就得到深刻讨论的问题。回望百年甚至千年,前辈学人丰硕的智慧之花已经给了我们解疑的路径。

一、 人生意义的获得:解脱与拯救

人活一世,除了吃喝拉撒睡等基本的生理需求,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如何获得人生的意义,这几乎是东西方不约而同面对的问题,。

“儒家的道德历史哲学、道家和禅宗的超脱主义、古希腊和近现代理性哲学、基督教的救赎思想以及现代的虚无主义哲学”[1]74。如果按照在世态度来分,可以把上述种种信念体系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对世界的道德形而上学态度,对世界的宗教解救态度,对世界的审美超脱态度。”[1]74而最为根本性的精神品质差异就是“拯救”与“解脱”。

在中国精神中,恬然之乐的逍遥是最高的精神境界,老庄的“自然”观念,孔子的“吾与点也”便是如此;在西方精神中,上帝让他的独子耶稣降临罪孽深重人世,当耶稣背负着十字架穿过闹市走向牺牲时,他为人类赎去了罪孽,从而人在死后有可能到彼岸的天堂。这两种精神品质的差异引导出“解脱”与“拯救”的精神冲突。

当人感到自己与所处的世界有鸿沟时,有两种方法可以让人重新获得与世界的联系、重新找到在世界中的意义。一是以现在消融未来,往后不断退却来获得不变的永恒而拒绝进入现代的激流之中,即解脱;一是将目光投向未来,在现世努力挣扎奋斗以求未来的安顿,即拯救。二者的大不同是,“解脱”不同于“拯救”,它只求在此生此世求得内心的安定,而不把希望寄托于彼岸或来生。

二、 《九歌》、《天问》中的人生意义

在《九歌·大司命》和《九歌·少司命》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两个掌管人类生死的神祇,鉴于楚文化和《楚辞》在华夏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发问:楚文化孕育出的屈原对待生命意义的获得是如何规定的?以今天的目光来看,有解脱或者拯救的倾向吗?笔者通过一点点梳理,试图来看清屈原生命意义获得问题的实质。

《九歌·大司命》一句“固认命兮有当,孰离合兮可为”道出了屈原对死生天命之态度:死生自有天命定数,面对人世间的离合又能怎么样呢?显然,《九歌》对人生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是悲观的,死生既然由天决定,那人能做什么呢。通观《九歌》全文,即便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美好爱情,也因为盼望不得见而充满了淡淡的苦楚。

如果说《九歌》尚没有明确回答人生的意义,那么《天问》就更直接了。《天问》在屈原的著作中地位特殊、独树一帜,一个“问”字道出了他对人、天、自然和精神的种种不解,这个“问”既是疑问又是质问。屈原为什么会如此发问?不可否认,屈原是一个政治家。作为楚国专操神事的宗祝,他是儒家学说哺育长大的,他的基本信念都归本于儒家精神。屈原把儒之君子比作美人,梦寐以求;比作橘树,以歌咏之;比作贤人,以香草象征。坚持完美的人格,受命不迁,哪怕蒙受苦难也在所不辞。

“君子道德是儒家学说的基本内涵,无论政治问题还是自然世界问题,都由君子道德来解决”[2]271。君子的个人道德品质对于整个社会秩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有“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272的从政担当。君子的修为甚至对于人们掌握自然的核心有着不同寻常的作用,所谓“参赞化育”,“与天地参”的内圣精神。君子道德人格的修为对社会秩序和自然世界的支持和把握作用,对君子人格的养成提出了苛刻的条件,也使君子形成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精神:“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3]258;“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理。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4]163由此,君子对自身道德人格的修养,不仅仅为了自我道德实现,更是完成“与天地万物齐一”并震撼于胸中的前提条件,社会和自然在君子心中融会贯通,君子成为“内圣外王”的完备之人。

这样看来,屈原确认了君子人格的道德自律和无所不能,哪怕在现世政治面前被击到粉碎,仍然执着于君子理想,并非没有理由。屈原年轻时就已经知道,君子的仁义道德并非口头或者书本的那样空洞之高尚,它“重仁袭义”,融汇天地,才能“定心广志”,充塞万物。基于这样的信念,屈原才能在遭到放逐之后仍矢志不渝,“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5]115;“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5]16。

由此,屈原自己去问“天”了。“天”不来关照他,他只好自己找上门去。由于屈原信奉的儒家王道的有限性,君子人格与历史王道的统一是他逃不过的宿命。儒家对于陷入困境的屈原,没不能依靠一个彼岸寄托屈原对未来的憧憬,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的完备精神显然在此时对于屈原毫无作用,他骤然发现自己被整个地抛弃在人间、四面楚歌。

屈原对于“天”的问,既有深深的疑惑也有略微的愤怒,即是疑问也是质问。而到头来,终究没有问出什么名堂,从问中开始在无解中结束。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荒谬和悲观!

三、 林怀民《九歌》中对“司命”的处理方式刍议

在林怀民的《九歌·司命》中我们可以将这一幕分成两个部分加以讨论:以大司命和少司命的出现为节点。

在大司命和少司命出现之前,人的状态既焦灼又貌似处于末日狂欢状态。舞台上的舞者几乎全身赤裸,像极了伊甸园里尚未偷吃禁果的亚当和夏娃,在那里是没有羞耻感的,他们凭着原初的生命力繁盛地生长。男女舞者两两相配,时而紧密纠缠在一起,时而被迫分开又迅速重新聚合,好比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描述的那样: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活在理念世界,在这样一个“无垢”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或男男合体的完整的人,到了这世界才被生生一分为二。所以人在此生的任务之一,就是找回自己的“另一半”。人在这种状态下是没有处身于历史时间的洪流中的,他们为爱欲分散聚合、焦灼狂欢,体现的是不受压抑人性的永恒。

大司命和少司命随即出现,人的生存状态立马发生了变化,我们看到,人俨然不能独自站立,而是以整齐划一的动作匍匐在土地上,随着司命的手势而起伏不定——司命既是生命寿辰的掌管者,也是生命活动的操纵者。人只能匍匐在神性的光辉里,永不得翻身。

此幕最后两具司命傀儡——从台湾民间庙会的无常造型得来灵感的出现,更是将人的傀儡性得以充分说明——人既不能掌握生死,也不能掌握各自的行动,人就是神的傀儡。

由此,林怀民对《九歌·司命》的理解得到了充分阐明。人生意义问题是无法解决的,人生存的荒诞感从远古至今(结尾部分那个穿着西装打雨伞提皮箱的现代男子)无法消弭。人生的解决就在于不解决,在神性的光辉中人去荣耀神。“上帝已死”(尼采)在这里是没有话语扎根的土壤的。上帝永不死,神永不消弭,人也永不得解脱。“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5]55;“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可为”[5]58;“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5]60。

人生的荒谬感和无力感跃然纸上,这是怎样的一种悲观。

由此可见,林怀明对屈原《九歌》原著的精神把握是精当的。

闻一多和郭沫若久久热衷于《九歌》的舞剧探索,甚至将《九歌》改写为舞剧剧本。由文字的《九歌》改编成舞剧的《九歌》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何况林怀民的《九歌》始终有无尽的现世关怀:打伞提包的旅人,从文天祥到邹容、陈天华到莫那·鲁道的呼喊。林怀民对灵魂的安放自然有自己的理解,观众能在观看的瞬间自行体悟便已功德无量。

归根结底,人生一世对于生命意义的找寻似乎从未停止也不可能停止。灵魂一刻无处安放人就一刻不得安宁。李可染那枚“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钤印不仅印在画上,也印在每个人灵魂深处。

《招魂》一句最摄人心:魂兮归来!

参考文献

[1]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2] 邹憬.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3] 方勇.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 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

谈理想信念对人生的意义 篇4

摘要: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一种精神现象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对莫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里态度和精神状态。理想具有可能性、时代性等特征;信念具有稳定性、不同层次性等特征。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我们能够成功的动力和源泉。当代大学生应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关键词:理想信念 大学生 成长成才 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引言: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一. 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时代,人们的理想各不相同,同一阶级、同一时代人的理想也不尽相同。理想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产物。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理想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才能实现,理想与实践相互作用,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推动着人们立足现实、眼着未来,在奋斗中追求,在追求中奋斗。

理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从形式上看,理想是主观的精神现象。主体的需要、价值观、人生观等都会影响人的理想的形成。但从内容上看,理想又具有客观的因素。

理想具有时代性 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既不是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因此,它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1)信念具有稳定性。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信念的稳定性也不是绝对地,科学的信念必然会随着客观实际的改变而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

(2)信念有不同的内涵,也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人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乃至截然相反的信念。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形成关于社会不同方面的信念和相应不同的信念。

二. 理想信念的作用

(1)指导人生奋斗目标(2)提供人生前进动力(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4)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走什么路,为什么学

三. 理想信念对人生的意义

苏格拉底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因此,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信念就是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理想信念能够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所以,树立正确远大的理想信念对我们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的希望,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满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学们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践才干,更要坚定,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确作人的根本。

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人的理想信念,反映的是对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期望。因此,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以什么样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在大学阶段,“做什么人”是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会时时面对的人生课题,只有树立起高尚的理想信念,才能够很好的回答这一重要的人生课题。

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大学时期,同学们都普遍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生活态度的形成、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的设定、工作岗位的选择,以及如何择友、如何恋爱、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克服困难,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这就需要确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将来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是宝贵的一生富有价值,卓有成效,充满自豪。

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指引大学生为什么学。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为什么学的问题,是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起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自身成才而发奋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于使命感,努力掌握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本领。把今天的学习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是理想信念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

总之,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力量,理想信念越坚定,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就越坚定。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和所承担的任务与以往不同了,但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同样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克服困难和应对挑战的坚强意志。

三.当代大学生怎样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当代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

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首先,我们要坚定对中共的信任,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取得胜利地关键,坚定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信心。只有紧密的团结在党的周围才能将自己的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联系在一起,坚定了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才能够自觉按照党的和人民的要求为人、学习、做事,健康成长成才。

其次,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相结合。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同时立志需躬行。志当存高远就是放开眼界,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屈从于一时一地的困难和挫折,更不要斤斤计较个人私利的多与少、得与失。当然,雄心壮志只能建立在踏实的基础上,“雄心壮志需要有步骤,一步步地,踏踏实实地去实现,一步一个脚印,不让它有一步落空”。

再次,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在逆境中孤而不堕,逆境的恶劣环境,对于挑战者而言,可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应高潮而快上,乘顺风而勇进,抓住时机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

对人生有指导意义的励志语录 篇5

1.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

2.成功是努力的结晶,只有努力才会有成功。

3.勤奋是学习的枝叶,当然很苦,智慧是学习的花朵,当然香郁。

4.不求做的最好,但求做的更好。

5.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6.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7.成功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然后狠狠去做。

8.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9.付出就要赢得回报,这是永恒的真理,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突破它。然而,如果有人能够超越它的限制,付出而不求回报,那么他一定会得到得更多。

1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1.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12.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着。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13.任何事物都不如习惯那样强有力。

14.不要对挫折叹气,姑且把这一切看成是在你成大事之前,必须经受的准备工作。

15.目标不是都能达到的,但它可以作为瞄准点。

16.当你无法从一楼蹦到三楼时,不要忘记走楼梯。要记住伟大的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学会分解你的目标,逐步实施。

17.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

18.注意你的思想,它会变成你的言语;注意你的言语,它会变成你的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它会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它会变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变成你的命运。

19.同在一个环境中生活,强者与弱者的分界就在于谁能改变它。

20.其实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如果,有时候,我们一瞬间失去的东西就是永恒。

21.人生要学会沉淀,沉淀经验,沉淀心情,沉淀自己。

22.生活磨砺了人生,这一路走来,学会了接受。

23.相信自己,一路风景一路歌,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24.只要你有骨气,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只要你有和气,就没有办不好的事。

25.停下休息的时候不要忘记别人还在奔跑。

26.很多事先天注定,那是“命”;但你可以决定怎么面对,那是“运”!

27.不要问别人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别人做了什么。

28.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29.你一天的爱心可能带来别人一生的感谢。

30.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

31.应对失败和挫折,一笑而过是一种乐观自信,然后重振旗鼓,这是一种勇气心。应对误解和仇恨,一笑而过是一种坦然宽容,然后持续本色,这是一种达观心。

32.不去追逐,永远不会拥有。不往前走,永远原地停留。

33.没有所谓失败,除非你不再尝试。

34.立志趁早点,上路轻松点,目光放远点,苦累看淡点,努力多一点,奋斗勇一点,胜利把名点,祝你折桂冠,成功新起点,幸福多一点,笑容亮一点。

35.要想让这个世界更快乐,其实轻而易举。为什么?只要对寂寞灰心者说几句真诚的赞赏的话就可以了。虽然你可能明天就忘记了今天说的话,但接受者可能珍视一生。

36.用我们的奋斗和梦想扬起青春的船帆,当我们努力拼搏地摇浆时,成功的闸门也会慢慢地再为我们打开,我们将享受一份青春的美好,收获一份成功的喜悦。

37.人永远不能停止梦想。梦想是心灵的养料,就像饭菜是身体的给养。人生路上我们常会看见自己的梦想破碎了,渴望落空了,但我们仍需做梦。

38.有理想,有目标,攒足力量向前冲;有勇气,有信心,艰苦奋斗不放松;有恒心,有毅力,百折不挠不认输;加把劲,提提神,前途光明见曙光。

39.希望是惟一所有的人都共同享有的好处;一无所有的人,仍拥有希望。

40.我们的生命,就是以不断出发的姿势得到重生。

41.生活不是用来妥协的,你退缩得越多,能让你喘息的空间就越有限。日子不是用来将就的,你表现得越卑微,一些幸福的东西就会离你越远。

42.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我们错过了昨日的日落,再也不能错过今日的日出,保持平衡的心态,以最美好的心情来对待每一天,每一天都会充满阳光,洋溢着希望。

43.人生快不快乐看心情,幸不幸福看心态。漫长人生中,什么都不是一眼看到头的,一时的春风得意算不了什么,一时的失败也不能算数。

44.请一定要有自信,你就是一道风景,没必要在别人风景里面仰视。

45.人若有志,万事可为。

46.并非神仙才能烧陶器,有志的人总可以学得精手艺。

47.有志者能使石头长出青草来。

48.雄鹰必须比鸟飞得高,因为它的猎物就是鸟。

49.无所求则无所获。

50.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51.志坚者,功名之柱也。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

52.心志要坚,意趣要乐。

53.一人立志,万夫莫敌。

54.有志的人战天斗地,无志的人怨天恨地。

55.追踪着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

56.谁不向前看,谁就会面临许多困难。

57.你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辜负了曾经历的苦难。

58.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少问别人为什么,多问自己凭什么。

59.只有承担起旅途风雨,才能最终守得住彩虹满天。

60.自我打败自我的远远多于被别人打败的。

音乐对人生的意义 篇6

摘要;《易经》是一本人人皆知却又深奥莫测的古老经典。它是中华宝贵的文化,蕴含着许多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任然对人们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我对易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感悟!

关键词:易经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包容 随顺 含蓄从容

《易经》历来被称为“群龙之首”,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则客气地称其为“群经之首”,说它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关于《易经》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把它看做中国古代占卜用书,在我看来未免太片面了。

《易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在当今社会竟然受到那么多中外人士的热切追捧,他对我们的个人事业和企业成长究竟有什么样的现实指导意义?接下来我就把自己学习和研究的《易经》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易经的原理贯穿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着中国文化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人生和社会规律探索的经验成果,其中不易、变易、简易的“三易”原理,就是在现代企业组织变革、运营创新、战略决策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的文化结构决定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性格,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是一个文化成熟较早的国家,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为我们留下了恢弘的治国之道与管理之道。易经中蕴藏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六十四卦更是耐人寻味。《易经》乾卦告诉我们:不论你是身处“潜龙勿用”阶段,还是已达“飞龙在天”,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境遇下都要懂得适时调整和应对。乾卦的卦辞其实很简单,就是四个字:元、亨、利、贞,从这简单的四个字里,我感悟到成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不仅要有好的品格,还要懂得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懂得固本培元,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执行能力和控制能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几千年来乾坤卦的这句卦辞成为了炎黄子孙做人做事的准绳。他的意思是说天上的日月星辰在不断运行,我们做事就要像天那样不断运行,不断努力;土地的地势厚广,可以承载万物,我们做人就要像大地一样,要积累道德,才能承担事业。历代不少学者,能深刻体会这种精神并自觉的加以践行。清华大学也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正是易经文化的传承。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市场的竞争说白了就是文化的竞争,企业的成长不能忽视企业文化的构造。企业管理哲学是企业文化的基础,松下幸之助的成功是因为他懂得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而《易经》作为中国本土文化,我们更应该汲取其优秀基因,同时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建设自身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这是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作为整体的中国传统之中的中国人,从来都不缺乏文明意识,从来都不缺乏理想与现实的实践精神,并以其形而上道的思想、求实的态度,果然地付诸于实践的勇气,一代代地探索着文明、进步的客观发展的道路。作为一名大学生,大学时期是我们灌溉根的好时期,为未来打基础的黄金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将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利,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段时期,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所谓的“心中有丘壑,风雨又何惧”,只要我们够自强不息,我们将“直挂云帆济沧海”。

乾德如天高,坤德似地厚。翻开报纸,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我们说话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作为个体,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学了《易经》我们就会明白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道理;一件事打达到极点就会走向反的方面,一个人倒霉到了极点就会开始走运,自古荣辱周而复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把握乐天知命的无忧人生呢?所谓的“失之泰然,得之淡然”,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人生的潮起潮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是何等的境界啊,难道你不向往吗?

音乐对人生的意义 篇7

关键词:音乐,校园文化,可行性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能对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得以培养,同时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也有着积极促进作用。通过从理论层面对音乐教育的发展进行详细研究,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发展。

一、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可行性

(一)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没有成熟化,加强对学生的音乐教学,对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情感的培养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比较有利。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认识能力还比较低,在受到外界的影响方面比较突出,所以在通过音乐教学中,就能通过动感的音乐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够思想情感的丰富性方面起到积极促进作用。通过音乐教育,就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二)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可行性

音乐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通过对学生开展音乐教学,对学生的个人素养就能有效提升,从而为学校的文化建设的活动促进有着积极意义。音乐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贡献作用是比较突出的,只有对音乐教学的质量水平得到了提升,才能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有效提升,对校园文化建设才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美是音乐教育的基本属性。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真诚的品质,完善他们的人格,使他们的心灵向美好的方向发展,因为“真善美”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通过美妙的声音打动人,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通过情感感受音乐,学习方式由被动化为了主动,这样有助于他们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促进良好校园文化的建设。

此外,音乐教育还具有很强的凝聚性。校园文化最重要的是使师生形成凝聚力,凝聚力是学校的灵魂。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丰富情感、良好行为规范”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开展的歌咏比赛、合唱、乐器表演、舞蹈排练等活动,增加了同学和老师相互交流的机会,使同学相互帮助。音乐教育不同于其它文化课程,它既培养了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又让师生关系更加紧密,增强了校园凝聚力,校园成为了真正的大家庭。

二、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和有效策略实施

(一)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分析

从实际的音乐教学现状来看,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在整体的认识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还有就是音乐的教学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在课堂的教学效率水平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没有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加以有效提炼,这样就很难通过音乐教学来对校园文化建设得以有效加强。

另外,在音乐教学中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没有科学化的体现,在校园环境文化和音乐教学之间的统一性没有良好呈现。还有就是在音乐教学的形式上没有和校园的精神文化得到有机结合。这些方面的问题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目标实现就有着很大阻碍。

(二)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实施

为能将学校的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得以有效实现,就要能从多方面得以充分重视,注重策略的应用科学性。笔者结合实际探究了几点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就有着积极意义。

1. 音乐教学要能在音乐氛围的良好营造方面得以充分重视。

要能对学校的广播站的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学校的广播在不同的时间段选择适当的音乐加以播放,能够对学生起到放松的作用,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以及心情愉悦的效果得以良好呈现。只有注重音乐氛围的良好营造,对校园文化建设才能起到积极作用。

2. 对音乐的教学结构要结合实际加以优化。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中,已经不能起到积极作用,这就需要音乐教学老师在教学的思想观念上及时转变,将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用。对音乐的教学结构进行优化,通过先进的技术在音乐教学课堂中加以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

3.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呈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要充分重视。

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通过音乐教学的多样化形式的实施,就能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在教学中对音乐教材的挖掘要得以充分重视,将音乐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和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充满新奇感,这就比较有助于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4. 通过将音乐教学的内容进行积极的拓宽,就能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整体水平上得到有效提升。

对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培养也比较有利,通过这些相关教学措施的实施,就必然会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音乐教学的加强以及优化,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在具体的措施实施过程中,就要善于和实际的发展情况相结合,只有在这些基础性的问题上得到了注重,才能真正的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笛.广西本土音乐资源在音乐教材中的应用研究[J].音乐时空,2015(21).

[2]蒋海云.舞蹈教学在音乐课堂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学习(上),2015(01).

[3]王彦蘅.音乐课堂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J].音乐时空,2014(01).

音乐对人生的意义 篇8

关键词:蔡元培 音乐美育思想 现代音乐教育 借鉴意义 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151-01

1 蔡元培的音乐美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也是我国近代倡导并组织实施“美育”的先驱者。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在借鉴西方进步思想成果与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相结合起来,将它与我国社会现实的需要相连接。1912年,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以中国古代礼乐思想为例,指出“礼为德育,而乐为美育”,联系中国当时的音乐教育现实,更明确表述“唱歌,美育也”,[1]明确的把音乐和美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將美育作为中华民国的教育方针从此被确定下来。蔡元培在关于美育问题的论著中,着重主要是阐述美育的陶养感情的作用,在美育的实施中,蔡元培是积极主张学习,在汲取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要保持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的特性。由此他提出:“所望后之留学者,必须以‘我’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所同化。学业修毕,更遍游数邦,以尽吸收其优点,且发达我特性也。”[2]蔡元培也指出,在保持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特性的基础上学习吸收外国文化的优点,保持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的特性。不仅对于留洋学习室如此,对于国内从事音乐教育以及各项文化、教育建设也同样如此。

2 音乐美育

音乐教育是以音响为素材,通过听觉诉说感情的艺术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一种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美育则是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方面,是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1 音乐美育的陶养感情的作用

在现代教育体制中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精神。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审美性,音乐是能够直接抒发人的情感世界,能比其他艺术更直接更有力的拨动人的心弦。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当今,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显现的苍白,要通过培养人们的超越精神,使人们的精神世界丰富。提高人们的想象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的美育对于社会的文明的进步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2.2 音乐美育能够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

蔡元培从艺术给人的精神影响的作用出发,提出艺术可以激发人的创造精神的论点。创新不仅是当今社会的永恒追求,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目标的重点之一。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把自己成功的经验一部分归结为音乐,他说“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音乐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收到了这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3]人们在平时音乐活动中能够借助于歌词给自己联想,音乐史人类用感情活动创造的艺术,是用心里、生理活动所改造的艺术,所以音乐美育能够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

3 音乐美育的实施

蔡元培对于实施美育的实施方法,包括了家庭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

3.1 家庭音乐教育是美育的起点

家庭音乐美育是蔡元培家庭美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美育的主要对象是幼儿和儿童,亦称为儿童美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严重影响着孩子,每个父母都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家长要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追求高雅的艺术享受,让孩子学习一些乐器能够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还审美情趣,通过家庭教育,使得孩子从小就心里就有了欣赏美的能力,具有善良的性格和美好的心灵,从而为孩子将来在学校的学习打下了智力与创造力的基础。

3.2 音乐美育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完成的

学校是每一个人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并且学校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化建设人才。学校音乐美育是音乐美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学校音乐教育能够系统的、循序渐进地传授审美知识和培养审美能力。也是蔡元培在学校美育实践中收效最为显著的一个方面。蔡元培先生曾经说“美育的基础,利在学校”[4]蔡元培所规范的普通音乐美育是与体育、智育、德育并举的,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和谐的精神,学校要对音乐美育课有充分的学时保证,将音乐美育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随着现代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硬件的加强,教师将与符合学生心理的音乐材料准备充分。在学校教育中要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的同时,使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相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3.3 音乐的美育通过社会音乐来延续

学生作为社会的主体,接受更多的也是社会教育,社会音乐美育作为社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会音乐美育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水平,对于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提升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当今社会中音乐无处不在,自古以来音乐就有着强大的社会功能,人们在参与社会各项活动的时置身于音乐,不仅能够愉悦身心,而且还能得到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发展。例如社区中的合唱、合奏、文艺演出都能够感受群体的和谐的氛围。各种形式的演唱会和演奏会都是充满感情的世界,人们分享着这种情感体验和享受其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蔡元培先生的音乐美育思想促进了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对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的不可估量的贡献,我们要在继承蔡元培先生的音乐美育思想的优秀传统上,积极吸收国外音乐教育的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论,更好的为建设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是我们共同的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1]余宇姿,张媛.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白月桥.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音乐对人生的意义 篇9

摘 要: 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我国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音乐,都蕴含着本民族的精神、气质和神韵。学生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祖国的音乐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以及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初中的民族音乐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各个学校和每个教师都应该高度重视民族音乐的教育。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育 弘扬民族音乐 初中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213-01

一、民族音乐教育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1.增强学生的民族观念

现在的很多学生都去追捧现代的爱情歌曲、摇滚之类的音乐,很少有学生去欣赏民族音乐中的美。其实民族音乐中蕴含着很多珍贵的财富,民族音乐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观,民歌、戏曲、说唱和以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现代音乐是民族音乐教育的四个方面。从不同的方面来看,民歌具有不同的风格。这些民歌的旋律都能传达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学生在学习和鉴赏民族音乐的时候,可以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吸收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神韵,从而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情操。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

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感受本民族的精神和气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民族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我国民族音乐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历史与现实,使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发展变化。从而使学生在兴趣中掌握知识,了解民族音乐的艺术特征,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知识水平,还有助于学生认识民族音乐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教育的体现

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紧紧围绕中华民族音乐,它在音乐教材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体现了民族音乐的丰富性,教材的六个单元,不仅介绍了各种乐器,还强调了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音乐;还包括了民歌、各种乐器、有声乐曲、有器乐曲。形式各异,内容丰富。另一方面,民族音乐的经典教材包括一些经典民族音乐作品、京剧、越剧等经典唱段,还介绍了经典的舞剧音乐。

4.民族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国家各级部门的不断探索下,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性的法规和文件,此外,在音乐教学基础设施的改善及科研方面都取得显著的成果,这都推动了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不少专家学者和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研究逐步深入,音乐教学改革也正在进行着。但是,我国音乐教学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传统教学方式与现实音乐教育的不相适应、传统文化失落与流行音乐兴盛的不相适应、音乐理论教学与教学实践主体的不相适应等问题在音乐教学中仍然存在。因此,我国的音乐教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人教版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民族音乐教育的途径

1.在理念上加强民族音乐教育

在我们使用的教材中,包含着我国各民族音乐的精华。所以学校应该合理安排民族音乐课程,教师也必须深入研究这些教材,用有趣的教学形式和多样化的教学环节来吸引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教师应该把民族音乐作品的学习作为学习目标,并安排足够的课时来让学生学习民族音乐。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选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教材,这样才能凸显出来音乐教学的民族特色。

2.重视民族音乐教育,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

每个教师都应该意识到民族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也是加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学的民族音乐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应该重视中学的民族音乐教育。此外,为了激起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学校应该多举办一些和民族音乐相关的活动,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教育,教师也应该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民族音乐作品。

3.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增加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培养学生的兴趣。需要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握好各个教学环节,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要训练学生不同的技能。如在欣赏环节中。应该深入解析一些民族调式;在歌唱的环节中,在学生学习之后,要鼓励学生模仿演唱;在肢体舞蹈训练中,要让学生去实践,去尝试去跳;在学习器乐时,学生要多选学民族器乐,积极建立民乐队,开设民乐合奏课。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新,鉴于初中民族音乐教学在学生整个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使学生感兴趣且易接受。如在学习江苏民歌《茉莉花》时,可以让学生演奏不同的版本,然后进行比较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挖掘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初中教学中的民族音乐对学生以后的音乐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承担着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功能,在我国的民族音乐中蕴含着本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神韵,以及独特的审美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内涵和审美观念,并从中学习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心理等。

5.培养强大的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的音乐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培养出大批的合格的民族音乐教育工作者就尤为重要。从事民族音乐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教师要有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对于那些具有影响力的戏曲需要掌握,还要能演唱一些风格不同的民族音乐作品。除此之外,至少掌握一种民族乐器,还要具有音乐客场外的知识。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教学中避免课堂浪费下一篇:变截面连续梁桥常用施工方法及经典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