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人生

2024-07-25

音乐与人生(共12篇)

音乐与人生 篇1

摘要:分析了唱游与律动课程对智障儿童身心协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阐述了如何利用唱游与律动教学挖掘智力障碍学生的语言与其他潜能。

关键词:唱游,律动,智障生,语言,表达

唱游与律动课是以教育学、心理学、音乐等为基础,根据智障生的特点,将音乐律动与歌唱、游戏、表演和舞蹈相结合,培养并发展学生在听觉、节奏和音乐感受方面的能力,并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许多生动有趣的游戏、律动表演、舞蹈、音乐欣赏以及歌唱等,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种刺激,补偿学生在认知、行为和情感方面的缺陷,提高智障学生在品德修养、音乐审美、音乐表现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一门培智教育课程。

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下,智障儿童存在智力低下、注意力不集中、记忆短暂、多动等缺陷。所以,激发智障儿童学习积极性和交往的自信心,让他们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学校和老师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在对智障学生进行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教育过程中,唱游与律动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唱游与律动课将教育学、心理学、音乐等作为其基础,根据智力有障碍的学生的自身特点,将音乐律动与歌唱、游戏、表演和舞蹈相结合,通过教学、游戏和律动等方式培养并发展学生在听觉、节奏和音乐感受方面的能力。在进行唱游律动课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从智障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从活动切入,让学生在又唱又跳的过程中慢慢感受到节奏的美。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可以让智障学生渐渐活泼开朗起来,愿意与他人开始交流。特殊类学校在唱游与律动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智障学生,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性,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使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一、挖掘智障儿童语言潜能

智障儿童因先天、后天各种各样的原因,在语言方面有着一定的障碍,他们的语言接受与学习与正常的孩子相比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在语言表达方面缺乏自信心。但是他们对唱歌跳舞的热爱丝毫没有削弱,他们也喜欢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在各种活动中也是比较活泼开朗的。他们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思维相对活跃,抓住这个机会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在唱游与律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音乐的旋律、节奏等来激发学生在语言接受和表达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看星》这首儿歌时,我利用学生对数星星的兴趣,提前准备好了7 个星星头饰,在培二的课堂中正好可以一个学生扮演一个星星,让他们参与歌曲本身,“天上多少星星亮晶晶,一二三四五六数不清……”在边听边演的过程中,学生学得饶有兴趣,一会就学会了这首儿歌,并且能够理解歌词的意思,A类学生基本能够记住歌词,相应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激发智障儿童对注意力的控制

众所周知,人的注意力是保证一切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因素,而智障学生普遍注意力不集中,不会坚持,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又极易受外界的干扰,这一缺陷已经成为影响他们正常学习与生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教育学生对注意力的控制,也是特殊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唱游与律动教学中,老师可运用视、听等当面的提示,帮助智障儿童把控注意力方面的控制力。例如,在听到串铃声时就开始做原地跑的动作,在听到铃鼓声时跟着老师一起进行拍手练习……

三、促进智障儿童对情绪的把控

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智障学生的情绪和正常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智障学生因为存在智力方面的缺陷,思维能力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所以对自己情绪的把控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他们正确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这也是特殊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唱游与律动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地融入音乐、舞蹈中,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不同情绪,同时让学生在融入的过程中正确地发泄情绪。如老师可为学生有针对性地编排一些舞蹈,做一些放松性的训练,可以有效地安抚学生过激的情绪,将愤怒和焦虑的情绪良好地发泄出来。

四、挖掘智障儿童运动潜能

医学证明,智障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比一般正常儿童缓慢,除了语言能力外,运动能力的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平衡、协调能力都相对较差。音乐对激发智障学生的四肢协调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跟着音乐做运动是唱游与律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常采用儿歌说唱形式,易于儿童接受和记忆,增加训练的趣味性。如,在教学《八只小鹅》时,学生分别得到八个鹅的头饰,模仿着鹅呷呷呷的声音和走路时大摇大摆的姿势,学生在学和演的过程中十分愉快。又如,学生在学习《数蛤蟆》这首儿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模仿蛤蟆跳跃的动作,学生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同时也掌握了青蛙跳这个动作,增强了其身体协调性。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在先天条件、后天努力等许多方面的差异性,学习进步程度也各有差异,当然也会有少数人落在后面。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启发。

总之,通过唱游与律动教学,老师可以让智力障碍学生在唱、跳、玩、动中对事物感知、认知,启迪语言思维能力,协调注意力的控制,控制好自身的不良情绪,发展基本的运动能力。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收获轻松和快乐的学习,会愿意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促进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陈莞.音乐治疗在智障儿童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6(7).

音乐与人生 篇2

人生如音乐。

有平缓、有激昂,有舒坦、有坎坷,有柔软、有刚烈;时而清澈欢心、时而黯然伤心,时而波澜不惊、时而汹涌澎湃。也许你会恨你的人生,但你肯定会爱上音乐。

人世间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你会感到厌烦、你会埋怨、你会发怒,但这都是些不明智的举动,然后你的脑海一片空白,随即或无意识的或习惯性地放出一首自己爱听的音乐,此时此刻,你会变得冷静,当然,人也变得理智了。是什么使你从愚蠢的愤怒中清醒?毋庸置疑,正是那首听起来令你舒心的歌曲,这是音乐的力量,它总会在你人生道路上的正确方向处为你点燃一盏照亮成功的灯。

人偶尔的失意,会伤心;有一种音乐有一种失落,会伤人。人在失意的时候听失落的音乐会伤心,是否被音乐所伤?谁又说得清。

黄子华就说过这么一句话:“失恋听情歌等于漏煤气关窗。”失恋也是失意的一种。那么,当我们失恋时,是否要听童谣?听京剧?还是听《义勇军进行曲》?但依我看来,失恋以后,听一些疗伤情歌还是可以的,只要不要听伤感情歌。

对于失恋,只是人生中的一种生活特殊历练罢了,而我们没有理由以此来当挡箭牌把失恋后听情歌会更加伤心而把其成为拒绝听情歌的借口,那是逃避,那叫颓废。

要知道,曲不伤人人自伤。

音乐无罪,它不是使我们伤心的本源。它是优美漂亮的,在我们的人生中仅仅充当着心理治疗医生的地位,而我们没有理由把自己的心理一生推上邢台,更没有理由因为自己的失意从而抹杀自己的兴趣爱好。

人生的道路的确很长,也很复杂,如果缺少了音乐的陪伴,走着走着,我们就迷路了。

生活中,我们失意,有音乐鼓励;我们伤心,有音乐治愈;我们开心,有音乐助兴……音乐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它不分贫富贵贱,它不论男女老少,它不以优胜劣汰,它的高尚,无法代替。

社会昏暗庸俗,假如你没有政权可掌握、没有势力可控制、没有的地位可炫耀、不是高富帅、不是白富美……那么你应该感谢音乐,因为只有音乐会在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依然陪伴着你,任由享受。如果你不懂音乐,不相信我说的话,那么你该好好与它了解了解了。

可以放心,音乐绝对不会抛弃你。

但人会抛弃音乐,不是完完全全的抛弃,而是突然对一首曾经很爱很爱听的歌曲感到厌烦,也许是你听到腻了,也许是你觉得OUT了,也许是你犯贱了。

但我只会告诉你,一个人对一首新爱上的音乐的热爱时间与这个人的花心程度成反比。也就是说,越快对一首新喜欢的歌产生厌恶感,就越花心;反之,若能听着一首歌久久未移情,那么则越专一。

人的一生热衷于音乐,音乐也会永远尽忠于人们。但我们对待音乐过于儿戏,只是一时兴起,从不懂永远珍惜。

我曾问自己“何为人生”?当我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我忽然间把人生与音乐联想于一起。那么“何为音乐”?我顿时醒悟,原来人生与音乐如出一辙——重在享受。

音乐是我们人生的导师,所以人生也离不开音乐。

是音乐伴随了我们一生,那么我们至少也要对音乐致上至高的尊重。

音乐与人生的感悟

音乐是一杯香醇的美酒,

你静静地倾听就能感受她的浓郁芬芳;

人生是一壶淡绿的青茶

你全心地品尝才能领略她的酸甜苦辣......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这样的一首诗,感觉写地很舒心,很淡然,又很超脱!呵呵,因为我喜爱音乐,欣赏音乐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她的诗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以致于我不得不拿出来给大家一起分享!

虽然我的五音并不是很全,虽然我也没有向着音乐的`方向发展,但是我喜爱音乐的感觉从未在人生中消失过!在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中我最喜欢的是作家是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我小的时候通常简称他为莫扎特,想必很多人都对他的音乐很了解吧,他是奥地利作曲家,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我很倾佩他!

在小的时候,我就听说过他是英国伦敦的音乐神童.8岁的他在羽管键琴演奏、视奏能力及运用各种乐器的即兴表演和作曲上,都使人叹为观止。

更令我记忆深刻的是,他的父亲为了金钱与荣誉,让莫扎特必须满足听从突如奇来、异想天开的种种刁难性提议,并且,这样的演出几乎每每长达四五个小时之久。这让我想起了我的悲惨的童年,没有快乐、没有玩伴,留给我的都是家人的辱骂和家庭的悲剧,那个时候,我也只能在音乐中寻求自己灵魂的解脱,不过我是个男人,我是个坚强的男人,我会向莫扎特学习。莫扎特在16岁的时候结束了他长达之久的漫游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萨尔斯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但事实上一点都不好过,在大主教眼中,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奴仆,在1781年6月的时候,莫扎特终于在忍无可忍当中与大主教公开决裂。我很倾佩他的勇敢!我希望终有一天的我也能勇敢地走出家庭的阴霾!

我很喜欢老师的音乐与人生课,那不仅是因为我很喜爱音乐,还因为老师长地很有魅力!很多次回到宿舍的时候,室友上选修课还没有回来,感觉特别的安静,习惯性地打开音响,放着那些钟爱的欧美经典音乐,让自己沉浸在那如水如月的歌声中,细细地品味、慢慢地遐想。此刻,感觉世界是如此宁静、人生如此纯粹,远离了尘世的喧嚣,有的只是一种纯净的美。那些来自宿舍外、广场、后山、以及音响里的歌声,轻轻地在空气中划过,轻吻着我的脸颊,弥漫在我的四周,沁入我的心扉。让我有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感动,那是一种岁月所无法触及的感动。默默牵引着我,去感受生命中那丝丝缕缕沉淀的情怀,荡涤着心中的尘埃,还心灵以宁静与平和。

还记得那次看电影,电影的名字叫《放牛班的春天》,那是部关于师生的感人片子。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美,很美。 真的是一部典型的音乐与人生交织在一起的电影!我很庆幸那次我介绍给了老师这部电影,事实上除了看过它的简介外,我都没有好好看过。我很感激老师,感激的是她不仅采纳了我的意见,而且让我真正静下心来好好看了这部电影,让我懂得人生中很多的东西。^.^

在《放牛班的春天》里,我能看到有温暖的阳光,不经意地从某些细节中流露出来,还有迷离飘渺的林中的雾气,光被挑逗得温柔多情,细细密密地铺满法国郊野常见的树林,悄悄地爬上树干。那不是音乐里正想表现出的一种现象吗?这不是人生中一直追求的世外桃源么?对我来说,那真是一种难以忘怀的享受,那些被摄影师定格的美丽镜头,竟流淌成了一首诗。我不得不说,这部片子经典之一,就是那如水彩画般干净的画面,许多水彩画中都出现过的,洒满阳光的浪漫春野和山林,就像音乐从你的心里流淌过一样,特感动,特亲切!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那小主角皮埃尔的歌声,简直就像从天堂飘出的天使的声音,悦耳动听如仙籁般;那可爱又可敬的马修老师,皮埃尔美丽的唇间流出的动人旋律让他惊讶不已,让我陶醉不已;还有孩子们的合唱,如教堂的唱诗班,将一首首歌唱出了令人景仰的神圣。如果上天能给我一次机会,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人生定格在那个合唱班里!

在马修老师老师离开的那一天,从窗口里飞出无数的纸飞机,孩子们把手举过头顶轻轻地摇着,于是楼下的马修老师没有看见孩子们或微笑或流泪的脸,只看见一只只轻轻摇动的手。马修老师说,我有点想哭。可他还是没哭。事实上,电影外的我,却止不住流泪了!真的,如果是我,我如何舍得这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啊;如果是我,我如何咽地下这口气啊!我真的想问:马修老师,您还想哭吗?银幕外的我,替您哭了。

也许,在追求所谓的生之快乐的今天,我们已经在真理面前放弃了追求,在残酷的现实和美好的梦想冲突时,宁愿选择“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中庸之道。学会了割舍,不再为梦想执着,懂得了折衷,不再为真爱牺牲。于是,那些甘愿为情赴汤蹈火的可歌可泣,也只能停留在古人的传奇或作家的遐想中。我们所见到的,只是太多的无奈和遗憾。很多时候,我明知道这是和错误的人生观,但是我改变不了,我一直在试图改变!

老师听过,一首歌么:叫《Everyday》,我最喜欢的英文歌之一。这首歌是《歌舞青春2》的插曲,由两位主角演唱的曲子!上次在课上看到的是《歌舞青春1》,但是由于影片不是高清的电影,看上去效果不是很好。但是已经很不错了,因为这部音乐剧《歌舞青春》里充满活力的body,真挚的友情,珍贵的亲情,令人忍俊不禁的小聪明,热烈的舞蹈,动人的歌声!

让我感觉人生完全可以像他们这样,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未来。

我们都是平凡人,但是,即使这样,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每个人都是一颗钻石,都有许许多多的面,只是,我们因为不自信或者太在意别人的眼光,而隐却了许多光芒。每次我跟朋友们出去KTV的时候,我总会选这首歌,虽然我唱地并不是很好,但是我爱它,我喜欢它,我会把它当成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我们的青春,就只有这么短短的一瞬间,为何不抓住她,做我们想做的事呢.

有时候一切就可以那么纯粹,青春不会是灰暗的、无望的,只要我们愿意,青春可以是彩色的,可以唱歌、可以跳舞,一切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去赞颂, 不是吗?呵呵!

歌舞青春是一部让人无法忘怀的的“高校音乐剧”。 看了这部影片,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不要被局部影响而导致自己无法在竞争中真正快乐,只有勇于面对,才能得到自己希望的结果,才会知道友情、爱情、亲情、师生情的美妙组合该是什么样子。

卢中强:与音乐捆绑的传奇人生 篇3

2009年,卢中强率十三月唱片众将打造中国首部摇滚话剧《那一夜,我们搞音乐》,讽刺了音乐界种种怪现象,一时间引起一阵喧嚣。摇滚人玩话剧,似乎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7月22日~8月2日,该话剧在北演东图剧场启动第二轮演出。

卢中强说,他年逾不惑的人生可谓传奇。

1998年,从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转业的卢中强,在南京开了一家酒吧,过着悠然的日子。一天,他认识了著名音乐人黄小茂,黄小茂就对卢中强说:“你应该来北京,你的歌写得特别好。”一句话让卢中强果断地把酒吧关了,直接来了北京,开始给凤凰卫视写歌。后来又认识了许晓峰,有一天,许晓峰对他说:“你来华纳吧。”于是,卢中强就去了华纳。突然有一天,有个朋友说:“咱们去找风投要点钱,自己做公司吧。”他们就找到IDG拿到第一笔创业的风险投资。

至于选择做摇滚乐队,卢中强说,也跟一个朋友的“忽悠”有关。“最早在华纳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梦想:做一个公司专门做乐队,因为我自己也是做乐队出身。最早签的这些乐队都跟老狼有关系,是他拉的皮条,说‘这个太棒了!你得签。’一会儿说:‘这个也特好,你得签。’等到马条的时候,他说:‘你把条也签完,中国民谣就是你的了。’”苏阳、万晓利、谢天笑,然后山人、马条,这么一批一批签了下来。

其实,卢中强对乐队的选择有着极其严格的标准,那就是中国元素。十三月唱片的口号就是“越中国越时尚”,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批在中国摇滚圈各领风骚的领袖人物:苏阳所代表的西北花儿、山人乐队鲜明的云南特色、马条音乐中丰富的新疆元素、谢天笑的古筝和万晓利的呼麦,这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族元素,就是他们的音乐风格。十三月唱片高举着“新中国摇滚”的大旗,正在一步步向主流媒体迈进——7月底,山人乐队参加湖南卫视“节节高声”,一路披荆斩棘到第三轮比赛。9月份,他们还受邀登上全国收视之冠的节目“快乐大本营”。

玩儿摇滚,搞话剧,创作游戏、影视音乐,卢中强是一个点子特别多的人。更令人惊讶的是十三月唱片还拥有“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的无线合约,随着郭德纲的大红大紫,这块收入在唱片业不景气的当下无疑是块不小的肥肉。

是运气还是未卜先知?且听卢中强聊聊他自己,以及当下与音乐有关的热点。

北京:让生活丰富

在不堵车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北京,呵呵。我在上海也呆过,在上海,如果你一个月收入5000块钱,你身边的朋友收入也差不多。所谓物以类聚的概念在南方很多城市是很强烈的。只有在北京,你可能一个月收入2000块钱,却跟一帮特别有钱的人在一块玩得特别高兴。它的文化中有特别宽容的地方。其实我觉得做文化,在北京比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好。虽然是经济文化中心,虽然是首都,很多东西还是可以出格一下。我觉得这是“五四”以来延续下来的,并不是很左。相对于其他城市,北京应该是做文化的人的首选。

还有就是资讯量,无论是山寨的、草根的、八卦的,所有这些东西合在一起,其实会让你的生活特别丰富,呵呵,挺好。

3万买郭德纲3年?

我们公司的盈利中有一部分是靠郭德纲无线这块的收入。但是这个已经在今年3月份到期了。郭德纲当时在安徽卫视主持节目,我是安徽人,安徽卫视有个节目邀请我去做评委,就跟他认识了。认识以后他请我去德云社听相声,结果我飞快变成了“纲丝”,太好玩了!我介绍了很多人去听。很快郭德纲就火了,他在新浪做完20多万人在线的直播之后,我就和我的一个好朋友——安徽卫视的导演耿小强去找他,说:“老郭,你干脆把无线这块交给我来弄吧!”出于对我和耿小强的信任吧,他就答应了。我当时给了他3万块钱的保底费用,就签了3年。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互有收益,还是比较公平和合理的。

经营选秀:

跟经营夜总会异曲同工

我是第一届“超女”的评委。这一届是因为曾轶可这事儿,我看了一眼。我觉得挺好的,看了湖南卫视的选秀之后你再看其他卫视,都没法看,人家湖南做的就是好看。对吧?起码让我知道了曾轶可。

至于选秀跟音乐,是没有关系的。我觉得中国电视的收视模式跟夜总会模式很像:你要想办法吸引客人来消费才能赚到钱。一个好的选秀和夜总会的相同点是:你把评委和选手之间的角色设计得清楚和有意思,就会招来很多人看。在评委的选择上要想明白,一定要选台湾的评委,因为他们是职业的,无论是作秀还是布局,针对节目怎么去吸引收视率,我们跟人家比差远啦。然后选手的培训,看准一个关键点,发出一个什么东西能形成话题,形成评委间的互动,再根据各媒体的反应综合评估以后,这个事的深入进展是放大还是缩小,或者戛然而止,这个上面其实太有学问了。夜总会也一样,选址、选择什么样的从业人员、什么样的音乐、包间装饰风格、对消费群体的分析等等。我觉得某种程度上二者有异曲同工的地方。开玩笑地说:如果能把夜总会做好,肯定能把选秀节目做好。

选秀跟音乐肯定没关系,完全没关系,为什么要跟音乐有关系?我觉得老要苛求跟音乐有关系这个事儿不对。

户外音乐节:

开饭馆也比干这个强

8月份的张北音乐节,从我们以往的经验看,基本上没有盈利。

其实作为一个户外媒体,音乐节的价值非常大,人群极为精准。但是没有人注意到这一块,现在唯一在音乐节中植入大量广告的唱片公司只有我们一家。有些品牌跟着我们走,比如固铂轮胎、红牛、雪花啤酒等等。现在音乐节的模式都是政府投一部分,然后主要靠门票。门票是这样:如果有10万人,可能有2万人买票,8万人逃票。现在看来,在音乐节变成一个户外媒体之前,不是一个好的盈利模式。现在赚钱最多的也就是热波音乐节,据说主要是中国移动给的钱。像张帆做迷笛这么多年能够坚持下来,变成中国最靠谱的音乐节。类似这样的人,都是凭着热情和责任在做事,都属于没有那种非常大的商业企图和商业野心的人。否则,开一饭馆也比干这个强。真的。

音乐行业的现状和未来:

抗拒互联网无异于螳臂挡车

我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来形容过这个行业:面子没了,里子也没了。面子就是说大家都知道所谓娱乐新闻炒作选秀,都快成自己骗自己了。如今这个时代,无论是一个机构,还是一个所谓行业精英去告诉一个孩子说你通过唱歌能火、能成大腕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说得难听点儿就是一帮骗子。里子就是说大家都知道你们底朝天了,然后所有人都会拿这个行业来说事儿,比如张朝阳也会在ChinaJoy的年会上说:“你看,游戏行业要是不团结,不注重产权保护,我们就会像音乐一样无可救药了。”音乐已然是一个反面教材。

我最近最关注的一个事儿,就是盛大高调抄底音乐行业。我觉得未来这样的公司如果开始关注唱片业,做些事情,是唯一可以挽救中国唱片业的可能。现在不管是内地唱片公司、港台的公司,包括四大,其实还是没有从以前的传统思维中跳出来。大家还是抗拒互联网、抗拒mp3、抗拒一切侵害到自己版权利益的新技术。其实这种抗拒是螳臂挡车,你抗拒不了。国外的版权意识要领先我们100年,中国再过100年能不能达到那种境界还是个问题。

我们得想明白:未来有什么人可能为了音乐去付1块钱、1毛钱,收钱的渠道变得多么便捷,音乐还能为听音乐的人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我想了一个公式,未来的音乐将是游戏+音乐+SNS+微支付。所以我想既然盛大这么大的动静想做,哪怕花十几个亿整合一下,起码通过微支付整合一下渠道的可能性,比如说基于大量的音乐版权做一款游戏,大家在上面玩,通过这样的方法大家是可以挣到钱的。

我觉得通过互联网的思路出发,才能找到办法。以现有的行业方式来做,没戏。

人生中最传奇的事

我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当时想去当文艺兵,因为我能弹吉他。突然,我爸找我说:“你还是得去上大学。”我说别扯淡了,我肯定考不上,中考5门课我考了180多分。我爸就说:“你还是把琴重新拾起来拉一下。”因为我妈一个朋友是南艺的老师,说倍大提琴是个冷门。我小时候拉大提琴,有点儿基础,专业问题不太大。文化课也260多分就够。我斗争了很长时间,跟我爸谈条件,说我就考一年,如果考不上立刻去当兵。在家拼命拉了9个月琴,专业课就顺利通过了。

考文化课的时候,我爸把我送到我伯伯那儿,我伯伯是桐城中学的校长,那是安徽最好的中学,用3个月的时间补习文化课。高考完以后一个叔叔给我估分230多分,那就不可能了。我爸就开始找一些关系,张罗着让我去当兵。结果文化课成绩下来一看,我考了297分,5门课,没有数学。想起来都觉得可笑,没有读过一天高中,统共4个月的时间,一个中考180多分的人居然在高考中取得297分。我觉得这就挺传奇的。

上大学后,整整一年我都在做梦,梦见我的文化课没过,哈哈。太不可思议了,有的时候,很小的一件事就会改变整个人生。

孔子的音乐人生 篇4

古琴演奏家

古琴, 在传统音乐中, 被尊为“乐之君”, 地位不同于一般乐器, 传统琴乐也和中国山水画一样, 构成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孔子学乐于苌叔、学琴于师襄等人。他跟乐师师襄学弹琴曲《文王操》时, 从音乐的各个角度探索音乐的表现力。师襄一再说“可以益矣”, 然则孔子却一再用“未得其数”、“未得其志”、“未得其为人”的谦虚态度来严格要求自己。最后孔子以“精辟微妙之义入神化”的娴熟技巧向老师汇报演奏了这首曲子, 使得师襄佩服得“避席而拜”。所谓“得其数”, 就是要探求音乐的一般规律。所谓“得其志”, 就是要探求音乐中丰富饱满的思想感情。所谓“得其为人”, 就是要探求音乐中充满活力的人物形象和做人的道理。无论走到哪里, 孔子都带着琴, 即使被围于陈蔡, “不得行, 绝粮, 从者病, 莫能兴,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晚年, 孔子回到鲁国, 专心致力于教育和儒家经典文献的整理工作。“ (诗) 三百篇, 一一弦歌之”, “吾自卫返鲁, 然后乐正, 雅颂各得其所”。孔子死, “其所居堂、弟子内, 后世因庙, 藏孔子衣冠、琴、车、书, 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孔子一生, 一言一行都十分谨慎。《论语·乡党》一篇, 专讲孔子的言行规范, 涉及各种场合的各个方面。大到宫廷祭祀、诸侯朝会, 小到坐卧导引、穿衣吃饭, 都以周礼为准则, 从不逾矩。例如, 在语言的运用上, 孔子就十分注重其规范性:“子所雅言:《诗》、《书》执礼, 皆雅言也。”近人杨树达先生解释说:“夫子生于鲁, 不能不鲁语, 唯诵《诗》、读《书》、执礼, 必正言其言, 所以重先王之典训, 谨未学之流失也。”这样一个时时以周礼自勉的谦谦君子,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席不正不坐, 割不正不食”。在选择乐器时必然会考虑到自己的身份与乐器的品质。相对而言, 琴师地位较高, 而琴又是为《诗》伴奏最适宜的乐器, 加以琴体小, 便于携带, 适于孔子周游列国时弦诗、自娱, 孔子好琴, 便是很自然的了。孔子对《诗》及 (诗) 乐的编校传播之功, 却是文化史上不容置疑的丰碑。孔子“弦诗”、“正乐”的工作都离不开琴。孔子一生为政治理想曾四处奔走到处碰壁, 但他始终不慕荣利, 坚持节操, “饭疏食、饮水, 曲肮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这种淡泊的人生态度和古琴简淡朴素的风格十分和谐。也许因为孔子哲圣的地位, 琴从汉代发扬光大。

音乐欣赏家

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 它是音乐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绝不是可有可无。《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说:“与齐太师语乐, 闻韶音学之,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齐问韶, 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在周游齐国的时候, 听到《韶》的音乐后, 很长时间连食肉也不知肉味了。《韶》是一种大型的歌舞曲, 内容非常丰富。据《竹书纪年》记载:“帝舜在虞氏之年已未, 帝即位, 作九韶之乐。”据《尚书益视篇》记载:“萧韶九成。”后来人们形容孔子是“三月不知肉味”。想不到好的音乐, 不仅可以感人至深达到如此程度, 还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正因为音乐有这种力量, 孔子才爱音乐, 痴迷音乐, 学习演奏音乐, 传授音乐, 孔子主张“礼乐治国”。“礼以节人, 乐以发和”。据临淄县志载:“清嘉庆年间城东枣园村人掘得古碑, 上书:‘孔子闻韶处’。后又挖得石磐数枚, 击之悦耳。”关于乐曲, 孔子在鲁国与乐官谈论乐曲时曾这样说过:“乐其可知也;始作, 翕如也, 从之, 纯如也, 皦如也, 绎如也以成。” (《论语·八佾》) 他认为, 音乐的演奏要有层次感, 在乐曲开始时应是合奏, 渲染情绪, 在隆重而热烈的气氛中开始。接下来乐曲的旋律进行则是像小河淌水一样, 流畅奔放, 旋律既要优美动听, 节奏又要明快清晰, 抑扬顿挫, 悦耳感人。音乐只要达到三方面的要求, 就能使乐曲丰满和谐, 感人肺腑。这大概是当时贵族宴饮场合中常用的一种演奏程式。孔子的这一高论, 对乐曲结构的规律做出了简明扼要概括性的说明。这也是他在大量的音乐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孔子把“可知论”首次用在音乐上, 这是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 也为以后的音乐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汉代儒学家的一些音乐基本理论, 便来源于此。音乐文化在礼乐思想的笼罩之下, 自然也有严格的等级之分、尊卑之别。在倡导礼乐时, 极力贬低民间音乐, “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 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孔子在实施礼乐的过程中, 要求严格地遵循四周的礼乐等级规范。孔子在评价音乐演奏时认为:“是故德成而上, 艺成而下, 行成而先, 事成而后。” (《乐记》) 即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 技艺是次要的, 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 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

音乐教育家

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历史禁锢, 高扬“有教无类”, 首创私学, 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孔子的乐教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孔子对音乐具有“兴观群怨”、“移风易俗, 安民治上”的社会功能的充分认识, 因此, 他把教育中“六艺”的“乐”置于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极力主张发挥音乐的作用, 以获得应有的社会效果。他认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文之以礼乐”, 为人必须“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论语·泰伯》) , 用音乐来修身养性, 涵养人的内在品质, 并以“成于乐”作为人格完善的最终目标, 所以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 乐教既是内容也是手段, 既是过程也是目的, 具有严谨完整的逻辑系统性。孔子的乐教内容, 是建立在“礼”、“仁”、“中庸”三大范畴基础上的礼乐道德功利论。尽管他主张“有教无类”, 在教育对象上突破了“礼不下庶民”的等级制的限制, 但他是以周之礼乐制度的等级规范, 作为其乐教的内容和准则为前提的。他对季氏用天子之乐, “八佾舞于庭”所表现出的愤慨之情就是突出的例证。虽然他以“仁”施行乐教, 但却要“止于礼”, 即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就是说, “视、听、言、动”都要合于“礼”的规定, 才是“仁”, 才能“复礼”。他所说的“《诗》三百篇,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思无邪”就是要求乐教之乐的“思”合于“礼”是以礼限乐。因此, “礼”是本、是目的, 而施“乐”不过是“复礼”的手段与过程而已, 是为了更有效地维护他所崇尚的“周礼”。故《论语·卫灵公》记“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 乘殷之辂, 服周之冕, 乐则《韶》《舞》。放郑声, 远佞人。郑声淫, 佞人殆”, 这就是孔子对礼之乐教的道德内容与审美价值取向的定位。孔子把“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论语·述而》) ,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作为教育完成的全过程, 并把“成于乐”视为教育的终极成果。孔子之所以如此崇尚“乐”, 是因为“乐”与“礼”一样, 在周文化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不过是把外在的礼的规范性要求, 通过音乐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个体的心理中, 内化为一种自觉的内在要求。即受教育者学习音乐, 在内心修养、情感意象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陶冶, 再加上心智聪慧与意志体魄这些成人的必要条件, 又在礼的学习中学会各种社会礼仪、行为规范, 使之内外统一, 就是“成于乐”了。显然, 这时的“乐”已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音乐, 而是由“道、德、仁、艺、诗、礼、乐”的教育逻辑过程, 最终所形成的完美人格之“乐”了, 即孔子所说的:“如减武仲之知, 公绰之不欲, 卞庄子之勇, 冉求之艺, 文之以礼乐, 亦可成人矣。” (《论语·宪问》)

结语

“礼”、“仁”与“中庸”是孔子音乐思想的精髓。“礼”与“乐”是“六艺”的组成部分, 也是音乐美学的综合概念, 这在孔子思想体系中有着完整的阐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礼记·中庸》) 孔子追求的音乐是“美”和“善”的统一, 并为“仁”服务, 提倡的是“雅乐”反对的是“郑声”, 主张的是用音乐教化民众, 恢复拯救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 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所以说, 本质上讲孔子的音乐思想是合乎封建统治需要的。晚年的孔子“返鲁“后, 被政府安排在“正乐”部门工作。他在鉴于“周室微而礼、乐废, 《诗》《书》缺”的情况下, 便从周王室的乐工在民间采集的三千多首民歌中, 精选了三百零五首, 编成了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并把这部书选为儒家的必修科目, 这也是我国第一部歌曲总集。

参考文献

[1].王秀明:《孔子和古琴》, 《黄钟》, 1999 (2) 。

[2].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年版。

[3].杨伯俊:《论语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 2002年版。

音乐与人生诗歌欣赏 篇5

音乐与人生诗歌欣赏

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

音乐

你动之以情

诱之以美

叩开心怀的大门

和谐着沟通的气氛

博大着人的魂灵

人性向善

是你呵护着我那心灵的一片净土

免得它被荒沙遮覆

你是一缕疾风

吹走我心底的污垢

让我不停地美好这片世界的.清净

你是性情

你是本能

你在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间传情

你把真善美的福音转达给受众

你用心灵的歌唱

诠释着人类的尊严和自由平等

你塑造的乌托邦

让我身不由己的沉静

让我的灵魂向着蓝天碧海的纯净靠拢

你是人道主义的天使

从不巴结列强

你也从不遗弃弱小

你用悲天悯人的胸怀关怀

以圣徒般的热忱

化解着俗世间的悲哀

你贤惠

你温柔

你满载的爱是涓涓春水

温暖了一颗颗冷冰冰的心

你温馨

优雅

自然

让我乘着你优美的旋律

披着皎洁的月光

在这喧嚣的尘世

耕耘我心灵的净土不停

启迪我的心智

净化我的魂灵

满怀着对未来的梦

音乐与人生 篇6

酷爱音乐,刻苦学习踏上艺术路

谷建芬祖籍山东威海。20世纪30年代初,由于胶东地区连遭大灾、民不聊生,谷建芬的父母为生活所迫,与很多乡亲一起背井离乡来到一海之隔的日本谋生。1935年,家庭生活状况有所好转后,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她就是谷建芬。谷建芬的到来,为家中平添了一分欢乐,生活虽不富裕,但父母为她营造了一个愉快成长的环境。也许是这种环境使然,谷建芬自幼对音乐非常感兴趣,3岁时一听到歌声就会跟着哼唱,那声音虽然稚嫩,但唱得有腔有调,展露出不俗的音乐天赋。父亲看谷建芬如此喜欢音乐,便经常带她去看日本大众化的歌舞伎表演,每当这时,谷建芬都乐不可支,边看边跟着模仿,渐渐地她对音乐的兴趣越来越浓。

1937年7月,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随着战事的扩大,谷建芬父母愤然决定离开日本,1941年他们举家来到大连。在大连定居后,父母将聪慧的谷建芬送进“西岗子公学堂”上小学,希望她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不久因为生活变故,她又转到圣德小学。虽然生活环境不断变换,但谷建芬对音乐的喜爱丝毫没有改变,一听到好听的歌曲、民间小调,马上就学,而且一学就会,是同学中有名的“小音乐迷”。渐渐地,随着学会的歌曲不断增多,谷建芬不仅学会了弹钢琴,而且萌生了长大做一名音乐家的梦想。1950年,旅大(现大连)文工团招收钢琴伴奏员,谷建芬听到消息后顿时觉得实现梦想的机会来了,立即报了名,最终经过严格考试,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1952年,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将来既能演奏也能创作歌曲,谷建芬决定进正规院校好好学习一番,于是考入东北音乐专科学校(现沈阳音乐学院),主修作曲。

来到沈阳,正值青春年华的谷建芬除了认真上课外,把所有时间都赋予了图书馆,每次都全神贯注地学习到闭馆为止。一位图书馆管理员说:“这个小姑娘是我看到的学习最刻苦的学生!”

时光荏苒,转眼3年过去了,1955年谷建芬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业,由于综合素质好,她被分配到中央歌舞团,从此开始了专业作曲的艺术生涯。

矢志不渝,为流行音乐发展呕心沥血

然而就在谷建芬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创作中时,一场政治运动使她的音乐之路笼罩上了阴霾。1958年,因性格直爽,敢于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人和事表达看法,加上出生在日本,谷建芬被划为另类,下放到江苏南京六合农村劳动改造。一夜之间,她这个音乐骄子成了被改造的对象,昔日的琴房变成了广袤的农田,钢琴被水稻代替,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脸朝黄土背朝天地与土地打起了交道。当时,一些与谷建芬一样遭受不公正待遇的音乐尖子,不堪命运的变幻变得消沉了,但谷建芬没有,她坚信音乐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妙的声音,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谁都离不开它。她相信噩梦早晚会过去,只要自己不沉沦,总有一天还会获得创作的机会。于是在辛勤劳作的同时,谷建芬不断深入到乡亲们中间,如饥似渴地搜集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民间歌曲、小调,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矢志不渝地追逐着自己的音乐梦,期待着重获创作权利的那一天。

事情正如谷建芬所料,1976年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不久谷建芬获得政治上的新生,重新回归共和国音乐创作队伍的行列。这一天的到来,对她来说虽长了一点,但岁月的磨砺、近20年的积累,使年过40的她,仿佛又回到了20多岁青春勃发的年代,压抑多年的创作欲望喷薄而出,期望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尽快创作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歌曲。

当时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大门的打开,一些国外流行音乐和港台歌曲进入中国歌坛,很受年轻人欢迎。1980年,谷建芬看到很多小青年整天拎着录音机唱邓丽君等港台歌星的歌,而见不到自己喜欢的内地音乐人的作品时,便根据张同枚的词作,吸收流行元素创作出了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首歌由于曲调优美、旋律流暢,一经推出,立刻受到老百姓的喜爱,不仅迅速风靡大江南北,传唱开来,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从此谷建芬进入了创作黄金期,厚积薄发,先后创作出《兰花与蝴蝶》、《妈妈的吻》、《思念》、《绿叶对根的情意》、《滚滚长江东逝水》等一大批脍炙人口、流传甚广的歌曲。其中上百首作品荣获了“中国金唱片奖”、“全国通俗歌曲创作大赛奖”、“联合国教科文亚太地区优秀音乐教材奖”、“贝尔格莱德国际音乐节通俗歌曲大赛第三名”等一系列国内外大奖。同时由于歌好、人好,德艺双馨,谷建芬当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

在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谷建芬也为中国流行音乐歌手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谷建芬认为:“词曲作者创作出的作品再好,如果没有好的歌唱演员二度创作,也难以体现歌曲的内涵和韵致,更谈不上被大众喜爱,因此要推进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必须培养出一批有实力的好歌手。”正是基于这种认识,1984年她办起了“谷建芬声乐培训中心”。谷建芬对学员的选择非常严格,除了嗓子条件外,还定了两条标准——唱歌不能让她感动的不要;人品不好的不要。很快,经过严格挑选,谷建芬招满了第一批学员,正式开课了。为了实现自己的初衷,谷建芬为学员开了8门课,从乐理、钢琴、吉他、文学知识、外语,以及试唱、练耳、形体训练诸方面对他们进行全面培养。除了自己亲自上阵,她还聘请了金铁霖等音乐学院知名教授和一些资深歌唱家任教,教学水准一点不亚于各艺术院校声乐系。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两年的严格培训,第一批学员在流行乐坛开始崭露头角,屡获大奖。19岁的学员时延燕在1986年“全国首届通俗歌曲孔雀杯大选赛”上一举摘得一等奖;学员苏红则摘得1986年第二届电视青年歌手大赛通俗唱法第一名。这一个个第一,犹如旋风一样刮遍全国声乐界,一时间,流行歌坛的各类演出中经常出现谷建芬学生的身影,如果少了他们演出就会冷清许多。与此同时,经过谷建芬等一批关心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音乐人的共同努力,1986通俗唱法终于登上了中国歌坛的赛场,与民族、美声唱法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谷建芬声乐培训中心”也因此声名大振。

正因为谷建芬呕心沥血不懈努力,20世纪90年代前后,涌现出一大批重量级歌星,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毛阿敏、那英、孙楠外,成方圆、刘欢、解晓东等都出自她的门下,现在这些人都是中国流行歌坛的中坚力量、响当当的锋线人物。

心系祖国,精心谱写儿歌启迪下一代

作为一名作曲家,谷建芬一直十分关心歌曲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予他们思想上的启迪。

2004年秋的一天,谷建芬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一个会议,见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同志。会议休息时两人聊起了音乐。吴仪对谷建芬说:“最近中央文明委决定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这么多年来,你写的很多歌曲年轻人都喜欢听、喜欢唱。不过我发现,现在适合少年儿童唱的儿歌少了点,你能不能再为他们写一些新儿歌啊!”

听了吴仪的话,谷建芬心头一震:是啊!现在少年儿童能唱的儿歌太少,很多孩子每天听到的、学唱的都是大人的歌,一些歌词内容很不适合他们。但是现在好儿歌歌词又太少,怎么创作呢?一段时间里,谷建芬每天都在思索。一天她路过一所幼儿园时,听到老师正在教孩子们吟诵唐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孩子们清脆明亮的声音,一下触发了谷建芬的灵感:“对呀!中国很多古诗词言简意赅,寓意深刻,我何不选一些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诗歌,谱写成新儿歌呢?”这一想法一冒出,谷建芬顿时兴奋不已。当天回到家中,她马上找出《唐诗三百首》和《宋词选》,从中遴选适合创作新儿歌的诗词。斟酌再三选出一些诗歌后,谷建芬立即认真研读起来,她觉得,只有自己理解了古诗词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才能找到触动孩子纯真童心的最佳契合点。经过一段时间孜孜以求的学习,她感到基本吃透了所选的古诗词时,便开始了创作。很快,30首带着谷建芬对少年儿童一片挚爱的儿歌问世了。这些歌曲一经推出,立即在孩子们中间引起强烈反响,大家都很喜欢,这大大超出了谷建芬的想象,几个月来的辛苦劳累一扫而光。不久,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2005年6月1日,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了《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谷建芬儿童歌曲选》的CD碟。后来谷建芬创作的新儿歌被称为《新学堂歌》,陆续推出发行,并且被排成节目登上了中央电视台以及一些大型晚会,迅速在全国少年儿童中传唱开来,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音乐与人生 篇7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进行素质教育,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我们需要进一步端正对音乐课已形成的固有认识。首先它不能像从前的课堂, 以老师灌输、学生接收的方式来讲解注入;也不能采用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 敷衍地教几支歌就算上音乐课的方法;也不能像专业音乐学校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更不能使一门艺术课、美育课不像艺术课, 倒像是语文课、数学课或者是思想道德教育课。我想它应该是以多样的、科学的教学法施诸不同程度的教育对象, 既要有循序渐进的规律性, 又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 随时注意和考虑怎样才能够使学生接受得更多些、更快些、精神上更加愉悦些。

鉴于上述情况, 我对音乐课的授课方式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和想法。

一、欣赏课

教师不仅是课堂的引领者, 还是参与者, 有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才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敢于参与和体验, 这样, 就为欣赏教学的展开搭建了桥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教师可采用发现式教学法, 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进而理解作品, 达到与作者的心理共鸣。

我在讲民乐合奏《赛龙夺锦》时, 除了介绍端午节的民间习俗吃粽子、赛龙舟之外, 还努力引导学生们自己去发现、体会作品中描绘的端午节赛龙舟热闹场面的特点。通过交流, 我发现同学们除了一些共性的体会外, 感受作品明显与学生个性有关。有些同学虽然对乐器特点、特征把握不准, 但对作品的整体表现内容体会很深。所以对音乐欣赏课程来说, 发现式教学法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收到更明显的效果。

小组讨论形式也适应这一教学内容, 如《船工号子》。教师先组织学生学习劳动号子的特点, 再播放音乐, 欣赏后将学生分组, 并将需要讨论的问题板书。例如提问:全曲根据劳动内容的节奏的变化可分为几部分?各乐段速度、节奏、力度、情绪、表现内容各是什么?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 各组代表发言, 教师再对音乐问题、乐曲风格等进行解答和总结。通过小组评议课这种方式进行总结,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集体智慧。

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 游戏式教学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模式。如《船工号子》一课, 教师让同学们学习了劳动号子的特点以及演唱形式, 让同学们进行拔河比赛并喊上拔河号子, 在游戏构成中体会号子协调动作, 统一节奏, 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 体会劳动的趣味性, 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欣赏课也可以运用表演形式。例如在欣赏电影插曲《地道战》时, 教师可让学生在了解音乐故事内容后, 跟随音乐, 表演日本鬼子对冀中平原的抗日军民突然袭击, 深夜偷偷进村扫荡, 被老忠叔发现。为掩护群众撤退, 老忠叔不顾个人安危, 毅然敲钟报警的紧张气氛和急切心情。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忠厚老实、认真仔细的神情来表演老忠叔查岗, 发现敌情临危不惧, 急速奔向村口报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艺术的效果和音乐的感染力, 积极地参与也实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唱歌课

唱歌课上音程演唱是必须的, 利用默唱方法帮助学生唱好跨度较大的音程效果很好。唱好音程的基础是唱准音阶。当学生牢固地掌握音阶的音准后, 唱级进音程是较容易的, 但要唱好跳进音程, 特别是要唱准四度以上的音程就会出现许多困难了。教师可先出示音阶挂图, 用唱级进音的方法领学生从低向高或者从高向低, 遇到用虚线写的音就在心里默唱, 实线的就唱出声来, 进行反复训练后可引导学生到教材中去唱乐句里的音程或者重点乐句, 学生就能很快突破这一难点。

在唱歌课中, 乐理知识的学习是不可缺少的, 而传统的讲授法是音乐教学最直接、最主要的方法。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所讲的内容感兴趣?我选择形象比喻和有趣味的语言, 深入浅出地讲解, 来传授新知识。这样做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也会加深学生的记忆。

趣味练声法在唱歌课上也是很有必要的, 也是唱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练声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声音, 还能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烘托课堂欢快的气氛,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为以后的音乐教学奠定一个较好的基础。音乐课上, 我有意地选择一些有利于进行创造思维的练声曲, 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 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去创编不同情绪的曲子,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向学生出示一条练声曲, 学生很快学会了, 便再问, “如何将这条发声曲唱得优美、连贯、圆润、富有诉说性呢?”“大家可以试着添加我们以前学的音乐符号。”有的同学说把它变成4/4拍, 每个音符的时值扩大一倍, 有的同学会想到在音符上方添加“连音线”。有的同学说还要有附点, 这样才会有诉说的语气重音。还有同学说:“老师, 我想换一些乐器演奏也会有不同的效果, 比如说古筝, 或者小提琴, 也会很优美的。”接下来把同学们说的都加进来, 这样一唱, 声音果然优美了, 连贯圆润了, 还有了诉说的语气。我再问, 我们如何才能让曲子变得活泼、跳跃呢?学生试着唱出跳跃的感觉, 马上有同学想到把开始的曲子用上跳音记号, 再换上笛子演奏, 听完之后有同学又发现了新问题, “老师, 我们把速度加快也许会更好吧?”

就这样通过这一次次小的创造性尝试, 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 因为他们自己创造出了不同情绪, 不同感觉的新乐曲, 产生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 他们也从中真正理解了这些音乐符号的作用和唱法, 不但掌握了有关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也充分体现了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种开放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舞台, 增强了学生对音乐想象的空间,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 使学生的创造思维不受局限, 得以发挥!

在音乐教学中, 我始终能感受到音乐带给我和学生们的美好和快乐。音乐课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艺术氛围中得到了美的熏陶, 促进了德育、智育的发展, 而我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成长, 实现了我的教学梦想。我热爱音乐教育事业, 更追求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音乐与人生 篇8

一、修海林编《大学音乐》的教材评析

修海林编写的《大学音乐》是将音乐学与人文类相融合的教材, 内容包括音乐学术研究成果、各种相关文献、媒体采访、音乐节目制作等等。教材的编写体例上包括音乐作品、音乐作品导读、音乐作品鉴赏、音乐作品的思考与讨论等等, 还附带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光盘。教材中所选择的乐谱谱式考虑到了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 西方音乐作品为五线谱, 中国的民歌、戏曲等等都选用简谱, 以使学生能够尽快接受音乐知识[1]。此外, 教材内容中还融入了音乐文化, 包括音乐作品创作背景、当时的社会环境特点等等, 以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对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思想以深入理解。可见, 修海林编写的《大学音乐》是融音乐艺术与人文学于一体, 使得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灵活运用教材内容, 且可以根据需要对音乐知识进行扩展。从教材的设计上来看, 强调美学教学, 突出音乐文化, 更为注重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为了能够将音乐文化的美学教育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在每一篇的标题形式上, 会以音乐名称作为副标题, 主标题起到引导功能, 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音乐。

二、修海林编《大学音乐》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音乐情感

(一) 强调人与音乐的相关性。对非艺术专业学生开展音乐教育, 就要充分考虑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和音乐教育中所面对的教育对象的特点。在这方面, 修海林编《大学音乐》中则更为充实。由于非艺术专业学生对音乐并不具有专业性了解, 而且多数学生没有接受过音乐培养, 那么, 音乐教育模式上就必然要有所创新, 以符合学生需求。从人文角度将音乐文化注入到音乐教学中, 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体验音乐、欣赏音乐、理解音乐思想, 学生就会在学习音乐课程的过程中将情感融入其中, 并提高了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对教材内容根据需要而选择, 并制作形式多样的教学课件用于课程实地教学, 也可以将课件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供学生课后学习。修海林编《大学音乐》编写内容和编写体例使得音乐教学更具有灵活性, 由此而获得良好的音乐教学效果[2]。

(二) 更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文化领域中, 艺术表达更富于情感, 音乐尤其如此。千百年来, 人类的生存都伴随着音乐, 并推动人类逐渐走向文明。高校对非专业学生开展音乐教育, 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 而是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 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修海林编《大学音乐》本着这一学生培养目标, 在编写上更为强调音乐的人文教育功能, 帮助学生建立情感轨迹, 以音乐唤起学生的积极意识, 能够充满自信地面对自己的生活。修海林编《大学音乐》中, 人文知识颇多, 但不失音乐教育的根本, 让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同时, 所接触的不止于音乐知识, 而是音乐文化知识, 使学生以更为宽泛的视野领会音乐, 包括音乐发展历史、音乐创作的社会背景、音乐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以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 音乐艺术传承的意义等等。学生通过聆听音乐而体会不同的社会文化、感受音乐历史、体会民族文化的魅力, 逐渐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发自内心的对音乐的喜爱油然而生。随着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涉猎范围越来越广, 眼界也会更为开阔, 更能够体会到音乐的魅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修海林编《大学音乐》是迎合国家教育部关于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开展艺术素质教育的指导意见而编写的音乐教材, 无论是内容的编写, 还是体例的编写, 都考虑到非专业学生学习音乐的特点, 突出人文学与音乐学的融合, 以文化引导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 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音乐素质。

参考文献

[1]阳军, 夏小曹, 叶志明, 任音, 纪烨烨, 卿杨.“音乐素质专业化教育”的意义及其培养模式——以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的探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12) :17-20+16.

[2]陈柳.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喜忧参半——从上饶师范学院使用修海林《大学音乐》的效果及反馈说起[J].人民音乐, 2011, (02) :56-58.

音乐与人生 篇9

听!悠扬的小提琴, 拉奏出如画的山谷、雪峰、旷野、木屋、粼粼的波光……琴键模拟的风笛音色, 神奇地再现了牛背上牧童悦耳的歌声、蓝天下洁白的羊群, 还有向更深处延伸的草香……看!乐声流淌出空阔无边的绿色草原, 飞溅倾泻的垂帘瀑布, 叮咚欢唱的山涧溪水, 清香淡雅的素馨兰花, 还有含情脉脉的恋人于月光下的依偎缠绵……

要如何让我的学生也能感受到这流动的音乐语言呢?我想, 由于受到生活环境、生活阅历的限制, 学生的认识具有片面性, 是很难真切地体会到其趣之妙的。所以, 通过教师引导, 学生投入, 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知识, 利用针对式欣赏教学的方法, 让学生成为真正能听得懂音乐的人, 就成了音乐课堂的重点。

下面就谈谈我在音乐课上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境

1. 创设音像情境

音像的使用使“看”和“听”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经常处于一种声、韵、意融为一体的兴奋状态, 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 以乐激情, 动情生悟, 才能达到激发音乐潜能的目的。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它通过声音来打动人的心灵, 使人们在“音”的行进中得到情绪的抒发和心灵的感受, 从而提高人的身心素质。

2. 创设多种欣赏法

白居易从“银瓶乍破水浆迸”的音响中想起“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画面, 列宁从《命运交响曲》中听出了革命性, 这都是音乐审美具有的不确定性。音乐审美的这种非语言性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调整好自己的角色, 即非学生学习的教导者而是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文字欣赏法、图画图形欣赏法和声势律动欣赏法的结合, 达到学生、欣赏材料和教师三者之间的互动,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使学生的想象力在音乐欣赏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 从而提高主体的创造性思维, 并使人格在“高峰体验”中获得升华。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与教化功能正是在这种互动中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起到综合的促进作用。

3. 创设表演情境

表演是情境教学的一种生动的形式,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编, 不仅使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 而且由于学生的亲自参与获得的感受会更深。让学生知道音乐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 就能懂得在有声的世界里, 不仅有噪音和乐音, 还有高音和低音。让学生在创设情境的教学中, 改被动为主动。例如, 我在上“雷鸣电闪波尔卡”这一课时, 运用肢体来模拟大自然的声响, 运用捻指来模拟下雨声, 运用跺脚来模拟打雷声, 运用拍手来模拟闪电等,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潜能, 又在愉悦的情境中了解了各种乐器演奏乐曲的不同作用。

4. 运用流行音乐作为“药引”

由于社会的影响, 初中学生中往往有许多同学偏爱流行音乐, 而不喜欢音乐课上的欣赏内容。学生往往能唱许多流行歌曲, 却说不出一首艺术歌曲或民歌的歌名。虽然这给我们课堂知识的教授带来一定的困难, 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 来帮助学生欣赏作品。例如, 可以用周杰伦、潘玮柏、杨坤等大家熟悉的歌手的歌曲来增加学生的兴趣, 也活跃课堂气氛。

二、多媒体的应用

我国古代著名音乐论著《乐记》中有句名言:“乐者, 音之所由声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音乐教学, 对每一位音乐教师而言都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如果有过硬的电脑应用能力, 能够在互联网上搜索到其所需要的精彩的音乐资料, 就能够巧妙地利用音乐资料和相关的音乐制作软件, 经过精心的选择、编辑、合成, 制作出符合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的多媒体课件。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适当地加入时尚因素。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 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 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这是完成音乐教学任务的关键。例如: (1) 观看视频, 分组交流。让各小组学生彼此交流观点, 同时也列举出各自小组的优缺点。 (2) 通过多媒体, 分组对抗。新课结束后, 把所学内容编成许多小题, 把学生分成几组, 每组一题, 当堂对抗, 比一比, 看哪一组回答得又好又快。 (3) 模拟演奏。在运用多媒体课件介绍西洋管乐时, 课堂上让学生按交响乐队的位次坐好, 每人胸前贴上所演乐器的名称, 配合指挥, 当从音乐中听到自己的乐器演奏时, 就要按自己代表的乐器作模仿表演。 (4) 选优为“师”。可选普通话说得好、艺术素质高的学生到前面操作课件并讲课, 然后由教师总结、补充。

萧敬腾:音乐改变了我的人生 篇10

这样典型《艋胛》式的桥段曾经写满了萧敬腾的叛逆期, 那时候还在上中学的他是不折不扣的不良少年, 因为打架太多, 他不得不接受校外的辅导员辅导, 一次闲聊说起附近的爵士鼓教室在招生似乎很好玩, 辅导员随随便便答了一句:“你喜欢, 为什么不把打架的力气用在音乐上?”

作家余华曾经有本集子《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而在萧敬腾这里, 在他第一次拿起鼓棒之后, 简直像是一部好莱坞式的青春励志电影, 名字就叫《音乐改变了我的人生》。

“他很有天分, 也很疯狂, 常常在这里练到半夜。”爵士鼓教室的老师ALI这样回忆:他练了3个月, 做出了人生第一个重大决定———他要读高中, 继续玩音乐。

“打了最后一场架, 再也不打了。虽然身边的朋友都不读了, 但是我决定要读书。”果然年少轻狂只是因为精力无处发泄, 直到找到最擅长又最喜欢的东西。而萧敬腾的不同之处在于, 他只能从最喜欢的这一点上出发, 延伸出属于他的整个世界。

于是17岁的他成了爵士鼓教室的兼职老师, 还专门去教那些和自己经历相仿的不良少年, 如今网上还能找到18岁的他因此获得台北市“善心人士奖”时的照片。

再后来, 因为觉得爵士鼓太简单, 他又跑去学了键盘, 到民歌餐厅里毛遂自荐, 开始了繁忙的驻唱生活, 还是学生的他每天要辗转三四家餐厅, 周周唱足50个小时, 骑一辆旧机车, 下雨的时候要先手忙脚乱地给琴包上雨衣, 然后才有空照顾自己。“结果有一次在餐厅里唱到一半睡着了, 还是服务生把我叫醒, 幸好客人不多……大家都没发现……”他笑起来, 不以为苦, 只觉有趣。

同样让萧敬腾觉得有趣的还有学新歌, 驻唱时期, 他每天雷打不动要学4首新歌, 后来去上《康熙来了》, 带一只大书包, 里面塞满歌谱, 随时温习。他也渐渐能从刀郎唱到宇多田光, 从周杰伦唱到老鹰乐队, 没有乐队, 只有手里一把电子琴, 指哪打哪, 把所有的歌都唱成自己的风格。

不知不觉当中, 不良少年的进化史终于完成, 化茧成蝶, 萧敬腾的面前展开了一条平坦宽阔的大路, 在他背后, 有自己也看不到的隐形翅膀。

导师点拨

看了萧敬腾的故事, 我想起了一个古老的神话。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个长着狮子躯干、女人头面的有翼怪兽。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上, 向过路人出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 中午用两条腿走路, 晚上用三条腿走路?”如果路人猜错, 就会被杀死。俄狄浦斯猜中了谜底是“人”, 斯芬克斯羞惭跳崖而死。

斯芬克斯作为神的使者, 就是要通过这样的一个谜语来告诫人类:“人, 认识你自己。”

萧敬腾, 一个“不折不扣的不良少年”, 何以能够化茧成蝶?他的隐形翅膀到底是什么?

是他认识了自己, 认识了自己的独一无二, 认识了他对音乐的天赋和热爱。

我们每一个人由于遗传、生长环境和所受教育等诸多因素的不同, 致使每一个人都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个, 所以我们要充分地认识自己, 让自己扬长补短, 散发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

亲爱的同学们, 现在, 请伸出你的右手, 看看这五个指头。你们说, 哪个手指最短?数一数每根手指的关节数, 有什么不同?想一想, 佩戴首饰的机会, 拇指与其他四指有何不同?参与生活和工作的机会, 拇指与其他四指有何不同?

我们对比完之后, 有什么感想?

人的手指不一样长短, 但各有各的优势与劣势。所以我们要开心地接纳自己, 因为你的身上肯定有你自己独特的闪光点。

所以, 亲爱的同学们,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是我们每个人需要考虑的问题。用专业术语来说, 就是我们中学生人人需要职业生涯规划。

所谓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就是让中学生尽早认识自我, 认识职业, 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 学会职业决策, 从小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目标, 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锻炼自己的职业竞争力。这样, 我们在人生起步之前、之初, 就能做好最充分且清晰的心理、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准备, 在未来走上人生之时就能少走弯路, 最大限度地接近自己的理想与目标。

有关资料显示:在大一学生中, 有一半认为现在就读的专业不是自己理想的专业, 其中近四成同学想要通过转专业来弥补。有63.8%的学生填报大学志愿时没有考虑过将来从事的职业, 50%的学生职业理想是在大学期间形成的, 42.1%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专业, 有65.5%的学生表示将另选专业;对现在就读的专业感兴趣的仅占13.9%, 有兴趣学习的占48.4%, 不完全有兴趣的占30%, 根本不感兴趣的占6.6%。这些现象和问题都说明了他们不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性格特点, 不够了解所选的专业和将来的职业。

可见,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并不乐观。

一个人如果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奋斗的目标不清晰, 就是一只在汪洋大海里的小船, 失去了指南针, 没有了方向。那么无论你的学历有多高, 知识面有多广, 那也只能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平庸之人。由此可见, 职业生涯规划对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那么, 我们该如何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呢?———择己所爱, 择己所长, 择己所利, 择世所需。

音乐人生悠悠哉 篇11

少年时爱听歌、唱歌、哼唱的自然尽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就其风靡的广度来说它一点也不亚于现在的某些通俗歌曲。不管怎么说,我喜欢上音乐是从那个时期开始的。进入初中后习练二胡和曼多林(一种弹拨乐器),练着练着也就能奏出个调调来。初中毕业,正逢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凭着对音乐的执着和模糊的革命热情,前往哈尔滨考进了东北鲁艺文工团。

那时,解放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我在腥风血雨的洗礼中走上音乐之路。

建国前的一段日子里我主要在乐队中工作,二胡、板胡和三弦虽不精通,却先后轮流地演奏过。1949年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演出时,我任第二小提琴手。返回沈阳后不久,有机会更多地去基层,在如火如荼的生活中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这一切令我激动不已,按捺不住的灵感溶化成一行行旋律,像涓涓泉水不停息地流淌着,由此我开始了歌曲写作生涯;我的处女作就在那时发表。另一方面,身边的歌曲名家马可、安波、劫夫和刘炽等前辈有形或无形地时时在激励、鞭策着我。

那时写歌曲的人没有现在多,竞争程度不算激烈。初写歌曲时刻苦、忘我,每每是跟着感觉走。只会写单声部、无伴奏的歌曲,凭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献身音乐事业。有一点很重要,即那时强调去基层体验工农兵感情。记得我写《建筑工人歌》时,是在鞍钢生活约半年时间才完成的。常常不分昼夜和假日,不顾劳累和饥饿穿梭于住地和工地之间。

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前,我于1949-1956期间虽在全国报刊上发表过不少歌曲(那时统称群众歌曲),但对附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则完全生疏,我一、二年级参加作品音乐会所写的歌曲,其伴奏为同学代写。每逢此时甚感惭愧,但又是无可奈何的事。

读大三时,我试着写附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在这类歌曲中,记不清《采菱谣》《唱得幸福落满坡》怎么到了声乐系高芝兰教授手中,她还在音乐会上演唱。那一次音乐会后陈钢对我说:“歌曲写得不错,伴奏也蛮好”。此刻,对于自己能写艺术歌曲并被认可,特别是能得到教授的青睐,着实让我兴奋一阵子。1960年我写的《单簧管小曲二首》,曾作为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和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单簧管教材。它虽简单、稚嫩,却也有其特色。

如今虽然上了年纪,体力、视力不佳,但我还是每天坚持写作两小时。尽管写作时间不多,速度很慢,可我不怕累、不间断,持之以恒地写着。最终以平均每天完成5小节总谱的进度,用了整整40天写完《边寨素描》。我是从歌曲写作中冶炼成长、崭露头角的,但并非是纯歌曲作家。

1953年当编辑,1956年做学生,1961至1978年在大学任教。从南到北,历经了四分之一世纪,这段时光正值人生的黄金时代。由于种种原因终未能留在有实践机会的文艺团体里,无缘与演员合作,所写歌曲很少有演唱和传播的机会。遗憾之余让我略感欣慰的是,有两首歌曲入选大学教材。

音乐与人生 篇12

一、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与热情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明确提出:“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 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的熏陶。”新课标对民族音乐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民族音乐的长河中有无数的璀璨明珠在闪烁, 从《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到现代的《一条大河》、《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都久唱不衰, 成为经典。有很多优秀的民族音乐的演唱家代表, 流传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曲目, 成为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许多演唱家们高举民族音乐的大旗, 坚守着民族音乐的阵地, 他们那动人心弦的歌声和他们的音容笑貌一起征服了亿万听众, 定格在人们的心里, 为广大听众所熟悉和热爱, 也深受青少年和孩子们的喜爱。从欣赏演唱这些名曲名篇入手,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激发对民族音乐的向往与喜爱之情。

民族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 我们不但要继承发扬这些优秀艺术传统, 保持民族音乐特有的色彩气质, 还要与时俱进, 赋予它强烈的时代气息, 才能保持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始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中小学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追星的热情, 旗帜鲜明的弘扬民族音乐的精髓, 让孩子们树立对民族音乐的神圣向往和渴望融入的思想感情。

二、民族声乐教学要与戏曲和曲艺联姻

新《课程标准》等文件颁布后, 许多地方尝试着把戏曲、曲艺纳入中小学音乐教材,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学课程中戏曲和曲艺重新回归课堂, 对振兴民族音乐是个很好的尝试。如人教版八年级中的《说唱脸谱》, 让孩子们领悟到我国精粹艺术的神奇魅力, 对弘扬国粹起到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我国种类繁多的戏曲与曲艺是各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在新的历史时期, 将戏曲和曲艺融入中小学音乐教学体系, 与民族声乐融为一体, 更能突出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 对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同时对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普及与提高的双重作用。中国戏曲非常注重唱、念、做、打, 对训练学生的舞台形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在教学中学习一些戏曲表演技巧, 训练一些身段步法, 手势眼神, 既能使教学气氛生动、活跃, 也能给学生日后学习其他歌曲演唱带来益处。

国外音乐评论家们评论吴碧霞老师是“中西合璧的夜莺”, 她演唱《夜莺》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吴碧霞老师曾说:“我的表情与身体会不自觉地随着心中感情而动作。俄罗斯艺术歌曲《夜莺》我已演唱过多次, 随着演唱技巧的提高, 在许多公开演出中, 我试图在花腔部分配合眼神的动作来表现夜莺的灵巧轻盈……一般说来, 好像外国作品不主张有过多的外在动作参与, 但是台上的我却收到了极佳的效果……”吴碧霞老师在演唱中如此重视对戏曲表演的借鉴, 使自己取得巨大的成功, 也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示。很多歌曲的演唱仅靠声音是不能把作品的感情内涵表现得细腻透彻的, 需要加上适当的外部形体动作, 才能传神达意。特别是戏曲中眼神的运用, 能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让人受到强烈的艺术震撼, 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把这些借鉴到歌曲演唱中来, 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戏曲和曲艺的演唱方法也能够给声乐教学带来启示和借鉴, 戏曲演唱都是非常注重咬字、吐字的, 特别是京剧艺术演唱更是要求“字正腔圆”, 如果有针对性地将某些戏曲 (特别是京剧) 唱段拿来教学, 并在咬字、吐字方面要求严格一些, 对学生的发音发声练习, 特别是对纠正学生演唱时的不良习惯会大有裨益。

三、民族音乐教学要与民歌牵手

民歌是民族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 民族音乐教学离不开民歌的教学。我国是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大家庭,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有着取之不尽的具有浓郁风格特征的曲调素材。通过对这些素材的艺术加工, 艺术家们往往能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耐人寻味的民族音乐作品。比如, 八年级人教版的第一单元中王洛宾的著名歌曲《青春舞曲》具有维吾尔族民歌特点, 还有学生爱唱的《打起手鼓唱起歌》、《歌唱解放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弹起我的冬不拉》等, 都有新疆民歌的特点;《祝福妈妈》等运用了蒙古族的素材;《姑娘生来爱唱歌》有西南少数民族轻快活泼的旋律风格。学习借鉴民歌艺术中有用的东西, 演绎各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吸收其艺术的精华, 就能创造出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特色作品, 使民族声乐焕发出新的光彩。从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劳动号子到少数民族的山歌, 从具有说唱风格的民谣到歌伴舞的长调, 经过吸收以后, 用自己的语言再表达出来, 使民族音乐作品更加丰富完美。

吴碧霞老师能原汁原味地演唱传统民歌《洗菜心》, 让人如临其境, 是传承民族音乐的佼佼者。郭兰英老师把传统的戏曲与民歌唱法, 灵活地融汇于现代歌曲的演唱也取得很大的成功, 她们的表演艺术对中国民族音乐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 要重视民歌的教学与欣赏, 民歌的音乐特征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和了解, 从而激发学生走进民族音乐的殿堂。

总之, 民族音乐是艺术美的化身和代表———它有空中楼阁般的想像梦幻, 有荡气回肠的情感体验, 有意蕴悠远的风骚诗韵, 有美神维纳斯断臂的浮想联翩……民族音乐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表现美、向往美。我们重视民族音乐的教学, 目的就是从基础教育阶段入手, 将民族音乐文化纳入教学体系, 希冀从娃娃抓起, 从青少年抓起, 用音乐美化艺术人生, 陶冶美好情操, 并力图使其产生辐射效应, 普及提高民族音乐, 使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的殿堂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生物工程类论文下一篇: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