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世界与现实人生(共6篇)
武侠世界与现实人生 篇1
武侠小说是中国通俗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身怀绝技、见义勇为或叛逆造反的行为。当代武侠小说创作最成功的当为金庸,有“华人世界有井水处皆知金庸”之说,金庸也不愧为一代武侠小说大师,他用精深的历史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对武侠精神的独到理解,对武术知识的深刻领会,对人物性格的深刻把握,加上精彩的叙事与描写,造就了异彩纷呈的武侠世界。如他在家喻户晓的《射雕英雄传》中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有机结合,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武侠形象。北京大学陈平原先生认为:“武侠小说中的‘侠’的观念,不是一个历史上客观存在的、可用三言两语描述清楚的客观的实体,而是一种历史记载与文学想象的融合,社会规定与心理需求的融合,当代视野与文类特征的融合。”不可否认,当时间走到了现代,人们心目中的武侠形象几乎全部来自于文艺作品,或者说,全部来自于创作这些作品的作家们。
我们这一代是看着金庸的武侠电视剧长大的,我们喜欢武侠世界的刀光剑影是因为现实人生的单调寂寞,喜欢武侠世界的爱恨情仇是因为现实人生的平淡无奇,喜欢武侠世界的风花雪月是因为现实人生的索然寡味。爱情的地久天长,利益的乱世纷争,大漠的金戈铁马,萧峰的侠肝义胆,黄蓉的美丽灵巧……武侠世界承载了我们太多的憧憬和幻想。武侠世界是现实人生的一个缩影。武侠故事是作家们结合现实及个人的理想编制出来的。武侠世界内的人和事,人际冲突与理想追求,虽然表面看来与现实社会大相迥异,但,它们从本质上说大体又是一致的。武侠世界中反映了某些现实人生中的情景,现实人生也可以影射出武侠世界的某些片段。
首先,有人的地方就必然会有江湖。因为人即欲望,有人就意味着有纷争,有恩怨情仇。几乎所有的武侠小说都有着永恒不变的主题———复仇,当然,也有的是其它的情仇。而现实生活中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恩怨:因为名声,因为利益,因为个人的感情纠纷,有的甚至因为一句话、一个行为,更有甚者,也许仅仅因为一点所谓的面子问题。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如金钱、地位、情感、虚荣……武侠世界就是将这些进行艺术的扩充。《射雕英雄传》中有郭靖为师傅复仇,不分青红皂白地抛弃蓉儿、找黄药师拼命的情节,现实生活中也时刻上演着这样的故事:一个人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与另一个人有了矛盾,可能有真正的利益冲突,也可能根本没有,在法律的基础上,其实完全可以用很好的解决方法,但他偏偏做出许多本不该做的事来,然后再引出一系列更深的仇怨。
其次,报恩意识也是武侠精神的重要源头。“士为知己者死”、“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武侠精神信条,在武侠世界被义士侠客广泛地接受,成为武侠人生的基本伦理规范。往往有人过分偏执于狭隘的报恩观念,引发本不该发生的怨怨相报的悲剧。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悲剧:一个人为了报答自己的恩人而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令自己万劫不复,也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提出“仁者无敌”的口号,就是想平衡快意恩仇的武侠传统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守信重诺”是“侠客之义”的基本内涵,不仅成为了武侠精神中最重要的核心要素,而且也随着武侠精神在大众社会中的传播得到了民众的普通认可,成为了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念中最为推崇的美德之一。《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天龙八部》中的虚竹……都是“守信重诺”的侠客典范。现实人生中,那些诚实守信的人们也如郭靖、令狐冲、虚竹一样,受到人们普遍的信赖与敬重。
武侠世界中经典爱情也是经久不灭的话题,就好像现实社会中男欢女爱也永远不过时一样,不论是武侠当中羞涩纯真的爱恋,还是现实生活中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它们传递的都是一样的美好与浪漫,所表现的都是人性的美丽。郭靖与黄蓉,杨过与小龙女,胡斐与苗若兰等等都给我们留下经久不衰的思恋与想望。因为美丽而执著的坚贞爱情不论在哪个社会,哪个年代,甚至哪个时空,都是人们心中的向往,时间也许沉落下去,尘归尘,土归土,但爱情却依旧美丽地存在。
金庸的武侠小说思想性极强,很多情节耐人寻味。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可以在金庸武侠小说中找到对应点。但现实人生不是武侠世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在武侠世界中,主人公无论聪明或笨拙,都会有奇遇学到高深的武功,并且会因为是“好人”而在机缘巧合中得到一个较为满意的结局,尽管他必须经历诡异狡诈的险恶江湖。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只是社会中微小的犹如一粒尘土的一部分,我们所要考虑的东西包括很多很多,生存与发展还有其他,甚至低俗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都不得不考虑,我们面对的是真实存在的世界与人际关系,我们要处理的也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并不是像武侠世界中我们能够主宰谁的命运,要他们生他们就生,想他们不死他们就能不死。就像郭靖一样,在《射雕英雄传》中,他憨厚老实,但也很笨拙,却总是能够化险为夷;就像虚竹,这个武侠世界中的幸运儿,他憨厚质朴,可上天却总是眷顾着他,给他一切他想要的或不想要的,权利,金钱,武功,美女。他们都不需要担心生存的问题只需要坚持就行,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却永远也无法有如此的运气,奋进途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我们不能期待奇迹的出现,只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去化解。
金庸小说中的人物是不用为吃穿发愁的,仿佛是老天的眷顾,多少善良的侠客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之中是不可能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主角就必须不断努力,不气馁,不妄自匪薄。只有充满活力,敢拼的生活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我们可以学习武侠世界的侠客精神,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无论遇到什么障碍都不放弃。金庸小说中的人物,报恩可以快意,为亲复仇可以随意砍杀,路见不平可以率性而为,“守信重诺”可以放弃原则,但在现实人生中,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必须恪守法律的准则。武侠世界中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立的个性,这样,形形色色的人物就构成了世间百态,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郭靖是金庸笔下所塑造的一个十分典型的形象。他天资并不聪慧,却练就了盖世神功,他并不风流倜傥,却娶了黄蓉这个绝世佳人,他立志保家卫国并因此而为南宋奉献了他的一生。有人说他是因为机遇好,受到了老天爷的特别照顾,但一个人的成功固然与其机遇分不开,却也同样不能忽略后天的努力,没有艰苦的奋斗,辛勤的付出,即便机遇再好也是枉然。武侠世界承载了我们太多的憧憬和幻想,它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中想象自己的生活,从而让我们能在某个疲惫的夜晚身心都得到宽慰。或许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很大,但人需要的不仅是物质方面的富足,更需要精神方面的支撑,哪怕这种支撑有些不切实际,但只要有一种理想与希望,这种精神就不会坍塌。
还有一点,也是武侠与现实的最大差距,那就是江湖文化、武侠文化,是小农社会以血缘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的反映,它以维护家庭、家族和小圈子、小团体的利益为基本特征,具有反社会、反正统秩序、反法制,把“江湖”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的强烈倾向,在武侠世界中,人死不足为奇,江湖英雄纵横四海虽然潇洒,他们以道德的名义或者出于个人意气任意杀人,而从来不承认法律的权威,并且,要是好人杀了坏人还会受到世人的赞扬,而这是和现代社会法律意识无法相容的。在现代社会,法律高于一切,当道德触犯法律时一样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现实社会中,我们必须遵循社会规则以及潜规则,也必须尊重法律的至高无上。当我们触及到法律范围时,道德就会自动失效,这也是现代社会优于武侠的一方面,因为法制让社会更加的和谐与安宁,也让社会的发展不像武侠一样没有规律靠人的主观意志决定。所以,也正由于武侠这样的弊端,也让现在社会的人们了解,人们在追求个性解放、感情张扬的同时,必须建立一种尊重每一个人的自由和利益的秩序;我们必须破除江湖文化中的那些糟粕,找到属于我们的真正的个性自由。让武侠与现实有机结合。
相信不少走过大学里程的人们,都是从无止尽的书山题海中走出来的。尽管有些厌倦这种学习方式,但又不得不习惯,习惯背着书包来回在黎明和黄昏下,习惯深夜仍伏案奋笔疾书,习惯一成不变的乏味与劳苦。这就是我们的现实人生。我们背负的是自己的理想、别人的期望,也是自己的无奈,我们的路看起来很平坦,但走起来却异常艰辛。艰辛的跋涉曾经把我们那些美丽的梦想、火热的激情逼得无处藏身,这时我们眼中出现了另一个世界,电视抑或是小说里的武侠世界,那让我们眼前一亮的世界。
人生如书,不仅仅是一本百科书,也是一本武侠书,我们可以像韦小宝那样惫懒,可以如郭靖黄蓉般豪侠,可以似萧峰般顶天立地,也可能如杨过般遗羞后世。在现实人生中,我们也可以活得比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更精彩,因为我们可以把握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任何角色,我们可以活得比韦小宝有尊严,可以比令狐冲潇洒风流,可以比郭靖灵活机变,还可以比黄蓉幸福安定……
武侠与现实,相互交融又互相隔离。在我们刻意去学武侠人物的时候,在我们感叹羡慕武侠人物的时候,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想想,将现实世界当成另一种江湖人生的体现,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只要我们做得到我们想做的事情,幸福精彩的武侠梦同样可以在现实人生中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一川.金庸可能当大师[N].中国青年报, 1994.08.25.
[2]陈坚, 章隆江.金庸小说生命意识及悖论[A].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09.
[3]金庸.射雕英雄传[M], 神雕侠侣[M].电子版.
[4]陈墨.新武侠二十家[M],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2.06.
[5]百度百科.
突破网络虚拟与现实世界的壁垒 篇2
美国有将近40%的小企业几乎与网络绝缘,在网络世界看不到它们的影子。这个数据让我十分困惑。难道这些人还以为消费者都会一页页查找黄页,来寻求产品或者服务?但还有一些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现象:我知道一些纯粹互联网公司也认为在现实世界中没有任何商机。在我看来,这二者需要协调沟通,搭建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桥梁也切实可行。
让网址无处不在
如果你给人的印刷品上没有附带任何网址信息,那么你这番举动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咖啡旁边配的纸巾上可以印下公司的顾客忠诚度计划;揭晓商业机密的书籍也可将人引导到其博客站点,了解书籍作者实时更新的博文(《销售圣经》的作者杰弗瑞·吉特默便将读者引导到自己的博客追踪最新更新信息)。将有效的网址信息搭载到你提供的印刷品上,为公司信息贴近潜在顾客或者目标人群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比如,让其获得公司电子邮件通告等,进一步延伸消费体验。
重视现实世界的体验艺术
最近我们对Human Business Works进行了改版。我们的创意总监乔什·费希尔(JoshFisher)和我一直在讨论设计商务卡、便签纸以及你很有可能忽略的其他展示武器:做PPT演示的纸张。这并不意味着需要用打印机打印出大量PPT底板。
我们转而没计了一些可视的实物纸张,并将它们放入一个很精致的公文包里,下面缀上一串重物,与一个按钮连接,启动按钮时纸张会自动转动,以便届时真真切切地随着PP?充分演示出来。我们一次性打印出来了数百份,并且分发给大家,放置在演示PP?的场所,以备不时之需。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互联网创业者需要牢记现实世界的切实存在性,现在是时候将虚拟与实体经济进行结合了。所以,准备一些打印出来的纸质材料十分重要。比如,在开设一家临时实体商店(1~2个月)时,在推广中除了采用网络媒体外还可以尝试一些更为传统的方式,也许效果会大大改观。2010年10月,总部位于旧金山的按需印刷技术提供商Blurb,在曼哈顿SOHO区开了一家临时小店。在其店内展示出了大量实体印刷品,像一册册书一样有着精美的装帧。如此一来,光顾该店的客人便能够切实感受到:其成品不像人们当初预想的那样,不是普通的剪贴画或—沓沓薄纸片。更具智慧的是,该公司还在现场开设了演示课堂,让大家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将原本在网络世界中可以完成的服务,引入到现实世界中进行体验,无疑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寻求联合之道
不管仿争家认为网络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实体公司,还是一家彻头彻尾地相信商机只存在于互联网的网络公司,应该都能够体会到在二者之间架设桥梁的必要性,探明这些将为你打开更为丰富的商业机会。若要问其中是否还有一些风险,我认为惟一的风险来自于缺少找到桥梁的策略。在审嗅、健康策略的指导下,打通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壁垒,也就打开了通往更广阔商业世界的康庄大道。届时,你将不再仅仅找到了一条消费者习以为常的沟通渠道,而赢得了主动出击、接近目标人群的新机会。
武侠世界与现实人生 篇3
关键词:虚拟世界,现实世界,人际交往
网络技术的兴起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直接介入人际交往领域, 为人类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网上空间——虚拟世界[1] (有学者称之为“网络世界”[2]) , 使人类的交往方式、交往结构和交往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并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这里我们把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以间接方式进行的人际互动称为“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 (有学者称之为“网络人际交往) 。把现实生活中人们借助于语言、动作、表情等以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情感、信息、需要的人际互动称为“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
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新形式, “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具有虚拟性、快捷性和开放性等优势, 但也引发了道德失范[3]、人际情感弱化[4]和人际信任危机[5]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虽是直接的、生动的、具体的、真实的, 但受到时间、空间、地域等方面的制约。在信息化的时代, 进一步加强“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的研究, 有利于加深人们对“虚拟世界”的认识, 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弥补“现实世界”人际交往的不足, 使二者相得益彰, 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人际交往的研究现状
许多学者多从不同的视角出发, 对人际交往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这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虚拟世界”人际交往的动机、特点研究。这里的“交往动机”即平时所说的“上网动机”, 即虚拟交往的动机。这里所说的特点是指“虚拟世界”人际交往存在交往的虚拟性、快捷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2、“虚拟世界”人际交往中的伦理困境及策略研究。面对“虚拟世界”, 人们在网络上表现出更加自由的一面, 会“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 对包括自己、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品质、可感知的意向以及社会风尚在内的各种道德现象进行善恶褒贬的道德判断活动”[6], 而较少地受到社会、伦理、法律、舆论的影响。
3、交往方式的变化引发的社会问题及策略研究。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和结构的同时, 对传统的人际交往也提出了挑战, 产生了人际交往失范、人际信任危机和网络成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述,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以促进“虚拟世界”中的人际交往健康有序的发展。
目前, 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单一、不够全面、不够深入, 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认识, 对“虚拟世界”中的人际交往与“现实世界”人际交往的比较研究较少。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本文试从综述的角度探讨“虚拟世界”中的人际交往与“现实世界”人际交往的异同, 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二、“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与“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的对比
1、从人际交往产生的根源来说, “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源于人类的内在需要, 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 随人类的发展而发展, 历史悠久, 形式多样, 伴随人类社会的始终。而“虚拟世界”中的人际交往是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和普及逐渐发展起来的, 仅有二三十年的历史, 其发展速度惊人。在信息化时代, 它使人际交往的范围得到了最大化, 富于人际交往更广泛的意义和内涵上的升华, 使各种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2、从人际交往方式上来说, “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是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 主要通过面对面的交谈、书信、电报、电话等来完成。罗群英认为:“现实交往是指通过文字语言和体态语言 (如:手势、表情、眼神等) 的交往形式, 以交流思想和抒发感情为主要目的的人际间的互动活动。它是一种直接的交往方式, 交往对象会发生直接的接触。它是现实社会人际交往关系变化的直接反映, 常见的表现形式有面谈、电话沟通、演讲等”[7]。而“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需借助计算机和网络以“主体—符号—客体”的间接方式进行。这就要求交往的主体和对象必须具备交往工具, 即上网条件和上网知识。交往的基本形式包括:E-m a i l (电子邮件) 、I R C (网上在线聊天室) 、IP电话、ICQ (网络寻呼机) 、BBS (网上电子公告版) 及其他网上传输[8]。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人际交往又出现了人机交互性更强的表现形式——B L O G (博客) 、R S S、W I K I和D I G G O等。
3、从人际交往的主客体的关系来说, “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双方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 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实体, 有特定的身份、地位, 扮演着稳固的社会角色。交往者既是交往的主体又是交往的客体, 二者构成“点对点”的、直接的、符合一定社会角色的、平等与不平等的交互关系。而“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实现的,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致使交往者的身份虚拟化、多样化、复杂化和交往方式的间接性、抽象性, 交往主体和客体都在人为塑造出来的虚拟的角色, “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形象成为人们自己想象的产品和自己调整的客体”[9]。二者构成较为单一的、模糊的、易变的、平等的交互关系。
4、从人际交往的动机上来讲, “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主要是通过竞争和合作, 交换信息和资源, 交流情感, 增进了解, 达到资源共享、信息交互、情感共鸣、相互认同, 以摆脱孤独、焦虑、压抑等情绪。而“虚拟世界”中, 人际交往主要是以减轻压力、克服孤独、获得社会支持、情感交流、发泄为目的。正如史华兹 (E.L.Schwartz) 说:“网民进入互联网最主要的目的, 并不仅仅是为了寻找信息, 更主要的是为了寻找符合自己想象中的他人, 以便与之进行互动[10]”。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成了人们娱乐和休闲的场所, 而网络空间人际交往则变成了自娱自乐的手段[11]”。
5、从人际交往的内容来说,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总是以某种身份、地位和角色进行交往, 这种交往受到身份、地位、道德、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制约, 交往的内容多以物物交换和信息交换居多。而在“虚拟世界”中, 网络的虚拟性和交往主体的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身份、地位、道德、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制约, 使交往更加自由开放, 主体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发表言论、表达思想感情、展示个性, 网络中的人际交往以精神交往为主。正如米平治所说:“在农业和工业时代, 人与人交往的内容最主要的是为了满足物质上的需要。…网络时代的交往不再局限于物质方面, 而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人们将以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 进行交流, 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使人们交往的内容向更高的层次发展[12]”。
6、从人际交往的特点上来说, “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要求交往双方必须在场, 通过言谈举止等多种方式表达思想感情, 实现交流信息、传递情感、增进了解目的。这是一种直接的、生动的、具体的、真实的、个性化的、全面的、封闭式的交往, 交往双方都受到身份、地位、场合、地域、时空等方面的限制, 而且交往效率低, 成本较高, 信息独占性强。网络的虚拟性、快捷性和开放性使“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 消除了“这里”和“那里”的界限, 拓展了人际交往的范围, 加速了信息的传播, 使人际交往具有虚拟性、广泛性、开放性、间接性、随意性, 并且具有信息传输速度快、交往成本低等特点。正如尼葛洛庞帝说:“在数字化的世界里, 距离的意义越来越小。事实上, 互联网络的使用者完全忘记了距离这回事。在互联网络上, 似乎距离还往往起了反作用, 与近距离的通信对象相比, 我常常更快地收到远方的回信。由于时差的缘故, 远方的朋友可以在我晚上睡觉的时候回信, 因此感觉反而好像离得更近[13]”。还有的学者认为:“网络人际交往具有一切后现代文化生态的基本特征——平面化、碎片化、无深度、审美化。[14]”这是由于交往的间接性与匿名性, 使交往双方能够隐藏真实的自我, 以虚虚实实的形象出现在“虚拟世界”, 真实性就会大打折扣, 即“你只能获取一个人的一部分”[15]而不能直观感性而完整的感受交往对象, 阻碍了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及精神的交流, 致使交往的片面、简单, 容易产生信任危机和行为失范。
7、从人际交往对个人的影响上来说, “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是直接的、生动的、具体的、真实的、个性化的、全面的、封闭式的交往, 使人能够感受世界的真实, 有利于增强人际间的情感, 提高交往能力, 促使其服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 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促进人际关系向着稳定、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但这种人际交往的规则具有强大的约束力[16], 需要承担较多的责任, 会形成压力, 使个体处于紧张之中, 引导不当会引起心理障碍。而对于“虚拟世界”人际交往的存在两种的评价, 第一种评价认为“虚拟世界”人际交往打破了地域、时空和责任压力的界限, 扩大了交往范围, 有利于缓解了各种矛盾引发的面对面的冲突, 减轻责任压力, 满足个体自我宣泄的欲望, 使人们尽享沟通无限的乐趣。另一种评价则认为这种交往方式具有简单片面性, 导致人际情感的疏远, “造成社会知觉的模糊性”, “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降低, 归属感变差”[17]产生信任危机, “使网民的社会卷入减少, 心理幸福感降低, 表现为孤独感和抑郁感的增加”[18]和网络行为失范等社会问题, 并容易使人沉溺其中, 引发心理病变——网络成瘾。
三、协调“虚拟世界”人际交往与“现实世界”人际交往, 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人际交往的空间的同时, 又为人们提出了一个难题:如何协调“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和“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综合考察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人与社会等各种因素, 把克服技术负效应与克服人自身的局限同时并举。
首先, 建立具有普遍意义的“虚拟世界”人际交往规范。“虚拟世界”人际交往的随意性和缺乏面对面监督与约束, 很容易产生信任危机和行为失范。而“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的规范又很难适应“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的需要, 并且网络发展初期制定的一些交往伦理规范还很不健全, 缺乏普遍意义, 迫切需要制定相应的人际交往规范, 防止交往者彼此间的侵害, 保证网上交往活动顺利进行, 又要防止交往者彼此之间的行为越轨, 造成过度侵害。
其次, 加强“虚拟世界”人际交往的正面宣传, 倡导健康文明的人际交往观。“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虽然可以帮助人们一时摆脱现实的烦恼, 找到一时的情感寄托, 却不能真正满足活生生现实人的情感需要, 不能真正解脱现实社会人们心灵的孤独, 反而会使一些人由于过分沉溺于虚拟世界而对现实中的人产生更大的疏离感。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宣传力度, 倡导健康文明的人际交往观, 又要指导人们通过网络进行合理的宣泄, 缓解心理压力, 使人们能够进入一种开放、自由、放松、共享的状态。
第三, 制定完善的“虚拟世界”人际交往的相关法规, 打击网络犯罪。无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在虚拟世界中, 完善的法规都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目前, 网络犯罪已对“虚拟世界”人际交往造成很大威胁, 直接影响了“虚拟世界”人际交往的秩序。加之网络立法滞后, 在某些方面出现了法律上的“空白”, 致使一些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因此, 应制定出一整套严厉打击网络犯罪分子的法律法规, 增强“虚拟世界”人际交往的安全感和信任度。
武侠世界与现实人生 篇4
4月18日,在巨大的马达轰鸣声与车迷的尖叫声中,车手汉密尔顿的赛车呼啸着冲过终点。F1上海赛的新科冠军来之不易,在上跑道之前赛车出现发动机燃油泄漏,一度使人以为汉密尔顿会失去发车杆位,但最后一分钟,汉密尔顿还是拖着未完全装好的赛车进入赛道。其后的过程一波三折,发车抢位,一路领先,被超越,追赶,反超越,最后时刻的冲刺,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
在上海嘉定的赛车场外,你会看到这个城市正在发生的变化,如同汉密尔顿的上海站赛程一样,充满了曲折。21年前的同一天,上海浦东新区宣告成立。在中国沿海,那些被宣布获得特殊政策的城市已经沿着市场经济的大道向前冲刺了十多年。上海在那时犹如出现燃油泄漏的赛车一样,才刚刚冲上跑道。但接下来的比赛中,上海一路狂飙,后来居上,在21圈过后,将国内参赛者远远甩到了身后。
现在,欢迎来到世界城市顶级赛事,与上海争雄的城市是纽约、伦敦、巴黎、新加坡、香港这样的重量级选手,决心要回到世界之巅的上海面临挑战。
浦东如何“二次创业”
“一滴水从天而降,落入平静的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顾晓鸣快速地讲着滴水湖——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的创意理念,声音快到别人感觉不到这种文字的诗意。
“滴水湖的面积和杭州的西湖一样大,环城水带堪比意大利的威尼斯,最窄处42米,最宽处240多米,可以通船,甚至游艇都没问题。河道通往城市的各个角落,所以临港新城有江、河、湖、海的优势。临港产业区292平方公里,产业区未来是中国重装备、物流、保税区集中区,中国商飞公司的重装产业区、机床产业、机电产业⋯⋯” 他熟练地介绍着临港新城,各种数据信口拈来,绝不看任何材料,显然对现在的一切以及未来的规划,都已烂熟于胸。
半个小时后,这位临港新城管委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任把临港新城“似城似乡,非城非乡,半城半乡,亦城亦乡”的未来讲得清清楚楚,此时的投影仪方才来得及播出滴水湖层层涟漪,带出功能各异的城市环带。
顾晓鸣描述的,有的已经变成了现实,有的还是纸上的蓝图。上海人在过去八年中不吭不响地围海造地,生生开出了33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是一座从无到有的新城,坐落在浦东的最南端。从上海市中心开车过来需要一个多小时。但现在已然成为上海最热的土地,包括胡锦涛总书记在内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们,几乎悉数都曾到这里考察过。
从高楼林立、热闹繁华的陆家嘴刚到静悄悄的临港新城时,顾晓鸣颇不适应。最初他所在的管委会只有四个人,两个将、两个兵,谈项目合作是全员上阵,到任何城市办事都采取早上飞走、晚上飞回的方式来节省时间,他常常要淘淘不绝到嗓子完全哑掉。但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送给他们的话,却是令人热血沸腾的,他谈到了顾晓鸣之前任职的陆家嘴,说“以陆家嘴为例,它是20世纪90年代赶超型的标志,它有例可循,比如以曼哈顿、香港中环、日本银座为目标,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超越,而临港是要做一个领先型的城市,没有目标可循,就是要做成别人的目标,集各城市优点于一身。比如绿色,可以进行低碳、无碳的探索,管委会和公司代表政府开发,要出精品,打造极品,而且是世界级的!”
不仅是临港新城,整个浦东新区,都把目光瞄准了“世界级”的未来。
4月8日,上海临港集团、同盛集团、外高桥集团、浦东现代产业公司、益流能源集团在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准备成立合资公司,联合开发洋山保税港区。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主任杨雄称:“上海综合保税区要深化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向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区转型升级。”
在浦东“十二五”规划中,五年内将有超过3000亿的投资规模,并将打造迪士尼国际旅游度假区,其中大多数属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这相当于浦东开发开放前20年的投资总额,力度之大,超过国内所有经济区。
4月底,设立在浦东大道981号的浦东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登场亮相,包括上海浦东航运发展促进中心、上海浦东航运行业协会等在内的多家功能性机构都将入驻。
这被视为浦东新区提升国际航运中心能级的重要一步,在国际航运服务中心辐射的半径内,可以看到外高桥保税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以及洋山保税港区,由此三港合并而来的上海综合保税区目标直指自由贸易园区。
除了航运中心与金融中心的积极举动之外,刚刚动工的迪士尼撬动了上海高端服务业的升级,而国家战略性产业大飞机项目落户此地,无疑为这里的先进制造业充当了龙头。
浦东的能量,在以新的方式积聚和爆发。
上海的“中心”四面开花
在上海市十二五规划中,将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时间点锁定在2020年。
但决定性的工作,则取决于未来五年在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方面的全方位突破。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结束了对欧洲四国长达12天的访问返沪。此趟出访,除了与部分政要、上海友好城市市长或州长会晤,与部分海外学者代表座谈外,俞正声所率的代表团重点访问和考察了25家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高层。
总部经济,正是上海着力要攻关的。
上海市商务委提供的信息显示,截至3月底,外商累计在上海设立投资性公司已达22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26家,外资研发中心323家。上海的外资总部经济机构在中国内地省份居首位,但这还远远不够,世界五百强的总部有一半仍然在纽约。
但上海的吸引力正在放大,中国欧盟商会联合罗兰贝格管理咨询有限公司4月份发布的《2011年亚太地区总部调查》显示:跨国公司在亚太地区设立总部首选上海。但与此同时,参与调查者也认为,与其他同类城市相比,上海的法律和监管环境构成了主要挑战。与新加坡和香港相比,相对较高的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削弱了上海的竞争力。企业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政府对企业商业活动监管的理念和体制、外汇管制、税收政策等三方面。
这正是下一步上海迈向国际化都市必须跃过的门槛。
这一劣势造成了人们对商业环境的普遍担忧。在上海的转型中,需要尽快破除这种担忧。处于大虹桥区域的长宁区,试图在这方面有所改变。
“对于不涉及前置审批的内资企业设立平均审批时间为2.8天,外资企业平均审批时间为4.4天;对涉及前置审批的平均审批时间为10.4天。”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长宁分局局长夏利民说,现在的工商部门主要就是提供服务,所以服务时间要精确到小数点后,对从事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经营活动的企业,则提供绿色通道年检服务,免于提交审计报告,进行简易审查,当场办结。浦东新区则承诺做到“行政收费最低、审批时限最短”,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来优化经济环境。
不止是长宁,在闵行、青浦、普陀、嘉定、松江以及更多的地方,都在试图把转型创新作为当地重新出发的新动力,在世博理念中形成的“服务”意识越来越多的成为一种制度。
上海未来发展一头在大浦东,另一头落在了大虹桥。
在出任上海市委书记后,俞正声提出将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落户大虹桥,这被认为是打通上海与長三角联系的重要落子。之前浦东与长三角地区隔着浦西,产业衔接与贸易往来并不十分紧密。借助上海世博会的东风,位于大虹桥地区的虹桥枢纽已基本完成。按计划,6月份京沪高铁将通车运行,届时虹桥枢纽将实现机场、地铁、高铁无缝对接。
大虹桥地区的开发有效地解决了上海和长三角之间不够的问题,“以前浦东和长三角之间联系不紧密,大虹桥作为一个枢纽增强了上海对长三角的辐射作用。”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钊教授说,上海产业发展的合理空间布局应当是,中心区域成为高端服务业的集聚地,市郊区域则成为先进制造业组团式发展的集聚地,而长三角的制造业则对上海的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支撑。这种支撑体现为长三角制造业与上海先进制造业及高端服务业之间的一种共生状态。
在浦东的西面,将崛起一个86平方公里的“虹桥商务区”。它以虹桥交通枢纽区域为中心,涉及到上海长宁、闵行、青浦、普陀、嘉定、松江六个区。这样的布局,像极了杠铃。上海将不再进行中心城区的外扩,而是打造崇明城桥新城、宝山新城、嘉定新城、松江新城等郊区十大新城,以卫星城的形式来容纳上海未来的产业发展和百万人的人口导入,十大新城又环绕在浦东和大虹桥两个中心点上。
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市社科院研究员卢汉龙认为,上海的多中心发展模式,可以避免摊大饼式的城市病的出现,使得城市布局更为合理,发展更为协调。
世界大都市的梦想与现实
在确定将世界级现代化都市作为一个目标时,上海要超越的目标是纽约和伦敦。
在全球金融中心的追赶上,上海最近第一次赶上了东京,但是距离香港仍有相当差距。在今年3月底最新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显示,上海较去年上升一位,首次進入前五名,不过是以694的得分与东京并列。
报告显示,伦敦、纽约和香港得分遥遥领先。总体而言,44个金融中心得分下降,25个金融中心得分上升。
上海在最近三年内连续跃进,从十名之后一路上升至当下的第五名。此前的2009年,在金融风暴导致纽约失去榜首位置的时候,加拿大《环球时报》的国际专栏作家马科斯吉即以“告别纽约、奔向浦东”的文章,预言纽约金融中心的作用不久将被上海、香港和其他亚洲以及中东的金融中心所取代。
不过,中国研究者似乎力图证明上海还可以做得更好,由上海浦东国际金融航运双中心研究中心编制的一份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指数在2010年4月发布的时候:宣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位居全球第三,仅次于纽约和伦敦。
此举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有人甚至抨击上海是“自封第三”,但也有人认为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同时,争夺金融领域话语权将是下一步的必修课。事实上,连排榜者庄崚也并不讳言:“上海与纽约、伦敦等领先中心之间的差距非常巨大。”
更直接的竞争最有可能在上海与香港之间展开,香港在今年获得试点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政策,各金融机构纷纷推出试点的人民币债券、人民币保险产品。而一直筹划成立离岸结算中心的上海,唯一可以抗衡的利器是正在酝酿推出的上证国际版。国际版允许外资跨国企业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进行IPO(首次公开发行)的消息不断放风,按之前上证所发布的“十二五”规划,将在2013年之前完成国际版的开设。
能否取代纽约和伦敦呢?在金融中心的打造上,上海需要做的事情仍然很多。4月份来访上海的伦敦金融城市长白尔雅给出的建议是:“培养、提高、引进更多的金融专业人才应该是你们的当务之急。”
上海正在这样做,在白尔雅游说“希望伦敦成为人民币离岸交易的中心”时,上海纽约大学在金融业大鳄云集的陆家嘴奠基,这家准备在2013年开始招生的“混血大学”,其专业集中于金融、国际商业、经济学等领域,这正是纽约大学的“王牌”专业,也正是上海急需的人才。
在航运中心的建设上,上海似乎走得更快一些。中国海关总署副署长、党组成员孙毅彪对《小康》记者说,在2010年全国2.97万亿的贸易总额里,上海已经达到30%的份额,有9085亿美元,是很大的提升。上海在航运、金融这个中心当中已经率先走在前面。
在之前的五年中,上海港的货物年吞吐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更是超过新加坡港,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但是,在远东地区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仍是香港。正在竞争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还有釜山和高雄。
上海市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推进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
目前在与香港、釜山、高雄的竞争中,上海的软肋在航运服务体系建设上。孙毅彪进一步解释说,从软实力来说,上海还停留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特别是航运金融服务相对滞后。孙毅彪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全球与航运金融相关的交易每年达到数千亿美元。其中船舶贷款规模大概在3000亿美元,船舶租赁交易规模大概在700亿美元,航运股权和债权融资规模大概在150亿美元,航运用费延伸品市场规模大概在1500亿美元,还有海上保险市场大概在250亿美元。这些市场几乎被全球公认的三大船舶融资业务中心——伦敦、汉堡、纽约掌控,“而现在上海在这些方面涉足很少,占全球的市场份额大概不到1%,这个可能是下一步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孙毅彪的另一条建议是硬件上的,在他看来,上海虽然已经建立了很好的基础,但在国际航运中心、金融中心的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我感觉现在公路的压力是越来越大,有一个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公路的运输比例高达62.5%,水路的运输大概在37.1%,铁路现在是运能不足。空运方面,上海的空港货运量大概要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二,这是很了不起的,去年的空运量大概在3244亿美元,占上海进出口的35.7%,三分之一是空运这边承担的,并且还在高速增加。”
这样的货运模式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公路的压力太大,运转不过来。孙毅彪建议,今后要充分研究综合性的航运体系,将海上的、水上的、江上的、陆路上的、铁路上的,跟空运的航运中心形成一个综合的体系,而不是各自为政,互相割裂,“希望能够建立一个综合性的集中调度的航运体系,这样能实行联运,水路、水铁、水空,进行中转,进行快速的运转,这会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对节能减排、环保有好处。”
上海如何超越纽约
在《盗梦空间》里曾潜入未来城市的好莱坞影星约瑟夫•高登•莱维特4月份乍到上海,便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城市感觉代表着未来。
在上海“十二五”规划的日程表上,其目标不止是建成四个中心,更要奠定未来国际化大都市的根基。
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把世界城市的特征概括为: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包括地区性总部);国际化组织;商业服务部门的高速增长;重要的制造中心;主要交通枢纽和人口规模。考之于上海,已经初具雏形。不用回顾世博会给上海带来的加冕礼,也能看到上海正在回到世界中心的趋势。世界上最豪华的邮轮在4月份密集造访上海港,紧急着是一架接一架的豪华商务机赶赴上海,在月中的时候,法拉利和奔驰的老总都把纽约车展抛到脑后,急吼吼的赶往上海车展揭示自己的最新车型。
上海国际汽车展和纽约汽车展的撞车,被认为是上海与纽约在全球影响力争夺战中的又一次直接对话。这不是上海和纽约首次进入二选一的境地,未来这样的状况可能会越来越多的出现。
纽约,常被拿来当作上海超越的目标。现在的上海正在经历之前纽约由制造业为核心的港口城市,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驱动力的创意之城的转化。
但超越纽约,并非易事。在金融、贸易、文化产业的成熟度上,在就业、出行、居住的自由度方面,上海与纽约的比较都饶有意味。2009年金融危机中,全世界都是唱衰纽约的声音。有诸多研究者认为,产业空心化或者会导致纽约经济大衰退。但金融业实际上占纽约经济的比重并不大,只占纽约就业岗位的8%,而上海的这一比例不到1%。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姚欣保说,上海要成为世界级金融中心不能操之过急,金融与贸易中心有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上海不要轻易改变经济结构,而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
比较一下纽约与上海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便可看到差距。即使在2009年最糟糕的6月份,美国《商业周刊》进行的一份调查仍显示,美国大学生毕业后最想去工作的城市,排名第一的是纽约。在全美230万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抽样调查中,每10个受访者中就有8个想去纽约工作,远超过排在第二位的华盛顿地区。
上海,无疑也是对中国年轻人最有吸引力的城市之一。但上海市教委与复旦大学在2011年4月份刚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上海学生的“恋沪情结”不再浓重。2009年留沪就业的毕业生总人数为12万人,占毕业生总数比例比2008年下降了11%。这项调查同时显示,大学生的平均起薪为2900元,这份薪水只能保证这些年轻人选择蜗居,“逃离北上广”是年轻人面对现实的无奈选择。
人才,无疑是上海急需补救的短板。在降低入沪门槛、加大人才流动性方面,连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都倍感头痛,他在2010年直言,户籍问题是上海发展的一个必须要突破的瓶颈问题,上海应该采取更宽松、更透明的政策,让更多专业人才和优秀技术工人落户上海。在他的推动下,上海有43名蓝领工人拿到了上海户口。
在纽约的上班族当中,35%的人集中在金融行业。其中不少人不住在纽约,有些甚至住在费城,但纽约发达的交通使他们得以自由流动。
上海正预备在未来五年实现“45、60、90”通行格局,就是在城中心任何两个点通行不会超过45分钟,在上海6787平方公里通过各种交通方式可以在60分钟实现互通,城际铁路和京沪、沪宁、沪杭在长三角的中心城到上海90分钟可以到达,以此来使上海变得更加宜居。
一个以上海市经信委工会工作委员会主任汪仲华领先的课题组在2010年末上交了一份名为《国际经济中心人才高地建设》的调研报告,在分析了上海与纽约、东京和伦敦面临的不同处境后,指出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也就是今后五年需要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但是强调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共同发展,到2020年,实现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也就是以服务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
武侠世界与现实人生 篇5
一、倒逼“教材变革与课堂转型”的路径嬗变
近几年来, 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人生规划问题, 人生规划课也在许多学校进入课堂。但在当前,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单纯以升学为目标的学业学习仍然大行其道, 学业与职业相脱节现象严重, 教育以书本学习为根本, 即使开设人生职业规划课也只是个点缀而已, 没有很好地将学生的实际与未来的发展融合在学业学习与计划当中。
(一) 教材内容没有走出学科知识为本的窠臼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应该说, 当前高中学生的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已在从知识本身向生活本身转变, 但实质上仍然存在以知识为本的现象:理论知识堆积, 现实案例匮乏, 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 重知识本位轻生活体验;同时, 教材中还缺乏相关的职业知识储备, 没有做到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职业需求有机结合;另外, 必修与选修课程缺乏整合度, 再加上选修教材本身参差不齐, 缺乏科学性, 而选修课程的效果又不能立竿见影, 致使教师对其重视不够, 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 教学形式没有走出教师为本的桎梏
我们的教育一直提倡以生为本的教学方式, 但在实际操作中, 很多教师为什么又回到了以自我为本的老路, 教学方式反复无常, 原因之一便是传统教法一旦形成就很难寻求改变, 习惯成就了教学方式,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以及上级有关部门在考评方式上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因此, 很多教师难逃“过程再完美也敌不过完美结果”的诱惑, 致使教学形式单一, 以我为本而无视学生未来的发展。
教材最终应为生产与生活服务, 按照学生的人生规划与社会的客观要求, 教材内容与课堂形式的变革势在必行。因此, 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 在教材中融入职业知识, 专门设立有关职业规划的综合探究课, 或在练习与实践中加入职业模拟活动等实践内容很有必要。在教学形式上, 也应从职业归宿的角度挖掘教学点, 以职业为取向, 以能力为目标, 将课堂与人生规划紧密结合, 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让课堂成为学生步入社会的实践阵地, 成为学生唱主角的人生舞台。同时, 树立职业规划意识, 围绕学生的职业需求开发开设选修课, 不断提升选修课质量, 让学生学有所选、学有所值, 为学生的职业走向打好坚实基础。
二、呼唤“发掘潜能与尊重人本”的理性回归
2014年9月, 我省高考改革方案出台, 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高中阶段教育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 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 并“采取多种方式, 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从实际出发, 对学生在理想、心理、学业与职业取向等方面进行指导, 帮助他们以其特长兴趣为基础进行职业规划, 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真正促进学生的适切发展, 最终实现学生的人生追求与幸福成长的终极价值, 可以说, 这是人本理性的回归。但当前, 学校还存在诸多非人本化现象, 严重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 “被理科”现象严重
在学生学业选择上, 很多学校的老师仍然坚持原有的发展观, 不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而是片面地强调理科, 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学习理科, 重理轻文, 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 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 更没有从学生的人生规划高度、未来发展要求、职业取向等角度综合考虑。现行高考改革方案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 “被理科”现象有一定程度好转, 但由于受学科教师的影响, “被理科”现象依然还有一定程度的存在。
(二) “被学业”现象突出
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与重点率, 唯分论英雄, 视“学业”为高中学生生活的一切, 学生所有的活动都要为“学业”让路, 有相当数量的教师“自扫门前雪”, “学霸”观盛行, 未考虑学生其他方面的需求, 以自我为中心, 追求眼前利益, 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特长, 使学生的发展与职业要求相脱节。
(三) “被专业”现象明显
高中三年, 很多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 他们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干什么, 能干什么, 漫无目的地学习, 等到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 才考虑自己未来的走向。有很多学生盲目地选择专业, 有些专业甚至是自己不喜欢的, 但为了考上这所大学, 也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学生“被专业”现象明显, 等到大学读完, “被职业”问题也就理所当然了。
高中时期是人生重要的转折期, 是学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期, 也是兴趣爱好培养的激发期。“盲目地把不同智能的学生都集中到一条‘逻辑’的跑道上进行比赛, 必然导致大量孩子被裹挟, ‘被理科’。从而使大量的孩子越学越丧失自尊、自信, 越学越厌学。”[1]无论是“被理科”, 还是“被学业”“被专业”, 说到底都是忽视学生人本, 缺乏规划意识, 盲目促进发展。高中生人生规划应着眼于学生及其未来的发展。因此, 高中学校理应树立人本意识与规划意识, 依据学生的实际, 尊重学生的选择, 站在学生的角度, 帮助他们激发兴趣, 培养专业潜能, 确立人生目标, 使他们“车到山前必有路”, 实现个人潜能的发展与人生最大的出彩, 为未来终极幸福奠基。
三、满足“面向未来、实现创造”的职业需求
孔子曾道:“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志于道”旨在人生追求, “据于德”重在德行修养, “依于仁”绝不背离人生正途, “游于艺”悠游自在, 涵泳六艺之中。孔子的这四句话揭示出职业生涯就是以终为始的人性之旅。[2]“人尽其能, 物尽其用”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但我们也看到, 当前的高中教育在很多情况下还是比较短视的, 以单纯的学业为本, 以成绩为目标, 没有走出培养学生的传统模式, 未能从社会创造的角度规划未来, 缺乏对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 也未能为学生的创造实践提供应有的方便。
知是为了行, 说到底是为了未来社会的创造。当前知与行还缺乏统一度, 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 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职业规划意识的缺失, 没有将学生的学业与职业需求有机结合。任何人迟早都要踏入社会, 着眼于未来社会的创造与发展, 是高中学生人生规划的“应有之义”,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亦应成为高中学校教育的“应有之责”。
现代社会是一个创造型的社会, 相应地, 高中生人生规划也应最终以追求社会效能最大化、实现个人创造为目标追求, 这必然要求我们调整知识结构, 丰富社会实践, 课堂上以学生的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 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 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学校的目的在使学生得知各种实务和实业的实在情形, 对将来选择终身职业有适当的标准, 不致有误。”[3]实务实业是学生职业选择的最终走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也指出, 学校应“将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积极开展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 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 从人生规划的高度注重学生创造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适应未来社会创造效能最大化的目标。
四、促进“国家、社会与学校多边联动”的系统培育
在没有人生规划的时代, 要求学生适应学校, 而在当今, 需要学校适应学生。正视高中生人生规划, 要求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变革教育教学方式, 提供符合学生人生规划的适切教育, 让学生极早地认识、规划自我。同时, 为了保证规划的有效性, 除了需要高中学校培养机制转型外, 还需要国家、社会与高校多边联动, 系统培育。
从学校教育来看, 高校是培养学生成才的最后一站, 它的一头连着社会, 一头连着高中教育。因此, 高校人才的培养既要兼顾社会需求, 又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规划, 只有将两者有机统一才可能实现有效培育。2014年10月中旬, 教育部发布了近两年高校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 电子商务、动画、表演、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市场营销等15个专业榜上有名。令人难以置信的是, 动画、播音主持、市场营销等近几年被追捧的专业也含在其中, 大学本科热门专业面临就业难困境。高校的专业如何设置才能避免“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这不仅考验着高校办学的应变能力, 同时, 从宏观上动态消除以上不良现状, 政府不能置身事外。
社会是检验人才培育效果的试金石。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有赖于国家、社会与学校的联动优化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到, 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 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 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 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 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大熔炉的检验, 需要国家政策的指引与信息服务, 更需要学校培育的灵动转变, 只有多方联动互通才能实现人才培育的优化目标。
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正是储备知识形成能力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让他们对自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特别是对职业取向的适切认识, 这不仅关系着学校教育的发展, 更关系着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 重视高中生的人生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衍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立群.莫让孩子“被理科”[J].人民教育, 2014 (19) :44.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154.
武侠世界与现实人生 篇6
一、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
冯友兰的境界说是建立在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之上的, 这种对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的自觉了解是构成某种境界的关键。冯友兰说:“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 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在此基础上, 为通天人之际而明内圣外王之道, 冯友兰抱着“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建构了自己的人生境界理论。冯友兰认为, 人所具有的境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在冯友兰看来, 自然境界是最低层次的, 生活于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最大的特征就是“顺才”或“顺习”的。在自然境界中的人, 他们顺其自然之性而生活, 但是他们并非毫无觉解, 只是觉解很少或程度很低而已, 用冯友兰的话说就是“浑沌”或“混沌”。
在功利境界或道德境界中的人, 境界层次都要比自然境界的要高, 这两种境界之所以高于自然境界, 照冯友兰的看法, 就因为这两种境界中的人有完全的自觉。在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人, 他们都以“为利”而行事, 但是他们所为的利是不同的。功利境界中的人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个人私利, 而道德境界中的人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社会的利益。在为公为私的问题上, 冯友兰用传统的义利观区分出两种不同的境界, 同时他肯定了人的社会性, 他认为“社会与个人并不是对立底。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个人, 是有些哲学家的虚构悬想。”照冯友兰看来, 功利境界中的人是完全“为私”的, 道德境界中的人是完全“为公”的。因此, 道德境界要高于功利境界。
天地境界是冯友兰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至此, 冯友兰完成了他的人生境界理论。冯友兰认为, 只有进入天地境界, 才能真正地拥有“圣人气象”, 才能实现人生最高的追求, 找到“安身立命”之地。生活于天地境界中的人, 他们对宇宙人生有极高明的觉解, 他们自觉是一个个体的人, 一个社会的人, 更重要的是他们更自觉是宇宙的一员。他们肩负贡献于社会和宇宙的责任, 其不需要专做“惊天地, 泣鬼神”的事, 即便是洒扫应对这样的平常事也可以尽性致命, 亦可以“参赞化育”。正如冯友兰所说:“他已知天, 所以他知人不但是社会的全的一部分, 而并且是宇宙的全的一部分。不但对于社会, 人应有贡献, 即对于宇宙, 人亦应有贡献。”
二、冯友兰人生境界理论的特点
从横向关系上看,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可以并存的, 他们是并列的, 至少在冯友兰看来世界上是存在这四种境界的。这种境界的划分, 明显地体现了冯友兰用西方哲学改铸中国哲学的痕迹, 凸显了其哲学系统“辨名析理”和“哲学概念”的充分发挥。他用明晰的逻辑体系对四种境界加以区分, 向人们阐发了四种境界的主要特征, 厘定了它们各自的界限。
从纵向关系上看, 在冯友兰的人生哲学系统里, 四种境界在逻辑进程上是递进的, 四种境界不是单独孤立毫无联系的。人们可以从最低的自然境界上升到天地境界, 在精神上实现自我超越。但是, 要实现自我超越从而达到境界的提升, 进而实现人生最高的理想, 最关键最核心的是什么呢?
冯友兰认为是觉解。冯友兰似乎明显地受到了禅宗的影响, 禅宗认为“觉”字乃万妙之源, 冯友兰为了建构自己的人生境界理论, 他于是提出了“觉解”的概念。他认为:“我们可以说, 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 或有较高程度底觉解底生活。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人生之所以异于别底动物的生活者。”可见, 人生最大的特征就是在于有觉解, 觉解是人异于禽兽的关键所在。以觉解为逻辑原点冯友兰提出了他的人生境界理论。冯友兰认为, 觉解的多少决定境界的高低。他于是说:“境界有高低。此所谓高低的分别, 是以到某种境界所需要底人的觉解的多少为标准。”人要达到高一层的境界, 就必须要有更深更高的觉解, 境界的提升要靠觉解来实现。
冯友兰认为, 通过哲学的途径人们可以到达天地境界, 并可以常住于天地境界。冯友兰也承认, 人的境界不是永久不变的, 人能不能常住于天地境界就要靠一定的修养方法。在冯友兰看来, 陆王一派的修养方法是:先有觉解, 然后用敬;而程朱一派的修养方法是:一面求觉解, 一面用敬。为了克服陆王与程朱两派在休养方法上空疏与支离的缺陷, 冯友兰强调向哲学本身寻找答案, 他说:“欲常住于天地境界, 则人须对如此底哲学底觉解“以诚敬存之”。研究哲学, 是“进学在致知”;“以诚敬存之”, 是“涵养須用敬”。先有哲学的觉解, 然后“以诚敬存之”, 是“先立乎其大者”。”冯友兰可能意识到了天地境界的“玄妙”, 他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 于是, 冯友兰把解决的途径转向哲学本身, 并且认为用“诚敬”存“哲学的觉解”是人常住于天地境界的最好方法, 但是却未摆脱其人生境界理论的真正困境。
三、冯友兰人生境界理论的现代意义
1. 有利于提高现代人的精神境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西方腐朽文化的传入, 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 物欲日益泛滥进而造成道德的失序和精神家园的没落。冯友兰在中西文化的抗争融通中不断地徘徊、抉择, 它充分意识到了中国人生哲学的长处与缺憾, 他运用西方“新实在论”的观点对中国的人生哲学加以改铸, 使中国哲学的人生境界理论得以有层次的阐发。中国传统的哲学家都讲境界, 但是他们讲境界是不分层次的, 他们往往一上来就讲“天人合一”, 这样最大的弊端就是给人一种高不可及的感觉, 尽管他们讲了很多实现的办法。冯友兰也讲境界, 也讲天人合一 (天地境界) , 他不但讲而且大讲特讲, 但冯友兰把境界讲出了层次, 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给现代的人们展现了一个清晰的逻辑层次和递进过程, 更适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这对人们精神境界的修为是有帮助的, 他为中国人“内圣”提供了一条出路, 尽管他的方法是值得探讨。
2. 冯友兰对东西哲学及其文化的观照
冯友兰处于一个东西文化冲突的时代, 作为一个有责任和使命感的哲学家, 在西方哲学对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挑战面前他不得不做出回应。他以开放的胸怀敏感地触及到人生的问题, 他融通中西哲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生境界理论, 使中国哲学在提高人的境界, 帮助人到达理想的境界具有永恒的价值。中国哲学能不能走向现代, 以及如何走向现代化, 这一直是所关注和争论的话题。我们现在一再地提“返本开新”, 可是返什么样的“本”与开什么样的“新”实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在提高人的境界方面是有贡献于中国和世界的。照这样看来, 冯友兰已经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本”, 这是我我们所应汲取的。而冯友兰用西方哲学多中国哲学的改进无疑也是一种“开新”的尝试。冯友兰能站在时代的角度去观照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这种与时代同步的哲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 宗教与哲学之间——一种哲学出路的创见
众所周知, 就哲学的功能讲, 西方哲学长于认知而中国哲学长于超越。有学者在谈及哲学教育改革时提到:“在超越论层面, 要坚持往上讲, 要近于宗教又不能同于宗教, 要大胆地开掘哲学的超越功能。”这种提法对于哲学的改革和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哲学的回答是有创见性的。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有重要贡献的, 冯友兰的天地境界说是哲学近于宗教有不同于宗教的伟大尝试。这与冯友兰对哲学超越功能的关注和洞见是分不开的。他认为:“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 我相信, 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 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 必将有未来的哲学来满足。”在谈及哲学与宗教是他又提出哲学能够代替宗教, 体现哲学的“宗教情感”。他说:“在未来的世界, 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结合的。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 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 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综上所述, 尽管有人批评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过于“玄妙”, 真正的天地境界只能在哲学的思辨中实现,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是脱离于实践的。诚然,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理论没有在实践上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手段与方法, 最后只能出现理想与现实的紧张。但是, 冯友兰人生境界理论理论的现代意义还是值得开掘的。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第549页
[2]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第511页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第553页
[4]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第553页
[5]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第522页
[6]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第554页
[7]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第658页
[8]耿彦君:《锦州医学院学报》.2003年第1卷, 第15页
[9]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六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第303页
【武侠世界与现实人生】推荐阅读:
武侠小说的江湖世界09-15
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08-31
现实生活世界06-17
非现实世界11-21
现实里的童话世界07-03
平凡世界的人生05-31
从蚂蚁世界看人生06-02
世界美丽感叹人生作文07-29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生11-20
宽容的心态对待世界感悟人生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