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文化

2024-07-06

武侠文化(精选11篇)

武侠文化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 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想文化交流呈现出互动性、辐射性及全球性特点。在当前风起云涌的国际环境中, 积极准确地把握不断变化的文化发展形势、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与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标志。

自古以来,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团结凝聚和历史传承的文化血脉和精神基因。作为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武侠文化一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的融合与升华, 武侠文化是在不断传播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变化而臻于理想化、完美化的一种复杂多元的文化现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武侠已经逐渐内化成为一种特有的精神寄托。时至今日, 作为勇者、智者、侠者的武侠文化无论是“忘我之道、普度众生”的佛之侠还是“清静无为、独善其身”的道之侠抑或是“为国为民、兼济天下”的儒之侠, 都淋漓尽致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展现得入木三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人们的价值选择趋向多样化、社会思潮亦呈现多元化态势。一些公共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逐利忘义的丑恶现象。如何抽绎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武侠文化中的有益成分, 构建法律规范、道德约束、文化教育三者相结合的优秀文化传承保障体系, 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都具有重要价值。众所周知,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五千年文明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与时代发展的先进文化结晶, 是维系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石, 其既总结吸收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 又顺应时代发展赋予新的内涵, 使之成为“文化精髓”、“兴国之魂”。其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提倡的“三个倡导”从社会理想、公共秩序、行为准则三个层面体现了当代社会的美好愿景与价值诉求, 这与武侠文化的教化、训导、熏陶等作用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广义的文化存在与历史积淀, 抑或是狭义的行为准则与精神诉求, 从其本质来讲, 武侠文化都是“利他”性的完美展现, 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彰显武术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

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 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所以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增强社会创造活力, 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法律规范, 但同时缺少不了道德约束。只有在制度保障的外在规范与道德文化的内化影响双重作用下, 才能使社会长治久安、安定和谐。抽绎武侠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恰如其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 传统武侠价值中的“侠义”始终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基本标准, 为坚持真理、保卫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而挺身之“仁义”。其中的“见义勇为”、“重诺守信”、“助人为乐”等表现都是在当代社会值得继承与发展的重要文化因子。

古人云:“非新无以进, 非旧无以守。”辩证地分析, 武侠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也具有鲜明的矛盾性与两重性。它既有民主性的精华, 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 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为此, 我们要按照“批判继承、弃糟取精、综合创新”的原则并在符合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进行有批判、有选择、有目的地继承, 使之成为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国家文化发展需求的社会主义先进精神文明组成部分。

武侠文化 篇2

昆虫中还有武侠?且听我慢慢道来。一天,爷爷奶奶都在拾杏,我偷懒不干活,坐在一棵树下乘凉。突然,我眼前一亮——头顶的树枝上扒着一只螳螂!我伸出手想把它捉住,但这时突然有一个念头在我的脑海中闪过:“先别捉它,万一等会儿有什么好玩儿事儿发生呢!”。于是,我收回了手,继续观察它。只见它像古装武打片里的侠客玩轻功那样,在树枝间跳来跳去。忽然,他停在一根树枝上,开始摩擦两只像镰刀一样的前爪,并把前爪缩在胸前,蓄势待发。仿佛武侠开战前的摩拳擦掌。我想:“如果这只螳螂上辈子是个人的话,那么它一定是个武侠。”

这时,一只蝴蝶飞了过来,它扇动着它那对美丽的翅膀,在空中翩翩起舞,全然没有意识到身边潜藏的危险。说时迟,那时快,螳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抡出前爪。这一幕将我着实看呆了——螳螂的前爪撕破了蝴蝶的翅膀,钳制住了蝴蝶的颈部;我还没看太清楚,螳螂的嘴已经咬在蝴蝶的身体上了。我不由得心想:“这个武侠真厉害。”。我伸出手指去逗弄它,它刷地一下甩出前爪,划了我一下。瞧他那抡前爪的迅疾和它移步的灵巧,谁能不由衷地赞叹?

更精彩的一幕来了!这只螳螂一转身,扑到了另一根树枝上,刚好拦住了一只大甲虫的去路,真不知这只螳螂是想继续享受美味还是想找人切磋武艺,只见它朝甲虫冲了过去,他们两个便较量起来了。螳螂先发制人,往前挪了一步,试探性地挥了一刀。甲虫也不是等闲之辈,它一张嘴,咬住了螳螂的右爪,然后又用力拉拽,想把螳螂扔下树去。我的注意力完全被两个小家伙的一举一动牵制住了,我在想:“谁会赢呢?”这时,螳螂左爪一勾,拦腰抱起了甲虫,又一口咬在甲虫的头上。甲虫的六脚依旧徒劳的空抓着,但已是既无还手之力,又无招架之功了。甲虫已经成了这样,但螳螂却依然不依不饶地啃咬着甲虫,我便想给螳螂捣捣乱。我捏住螳螂的后背,将它提了起来,甲虫掉在了树枝上,狼狈地逃走了。这只螳螂真是个杠头,它丝毫不畏惧我这个庞然大物,用嘴和两只前爪向我的手指发动猛烈的攻击……

九阴真经,武侠文化的世界电竞梦 篇3

说到中国特色,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中国武侠文化。它的侠义与神秘,体现了最为典型的东方个性,没有之一。从金庸式的武侠豪情,到李小龙的精武精神,再到社会文化中无处不见的武之灵魂,都可看出武侠是中国精神是一种独特元素!随着社会发展,文化繁荣,金庸笔下的乔峰、令狐冲,古龙麾下的李寻欢,精武门下的霍元甲,咏春世界里的叶问等等,他们的风采,被一一搬上了舞台和大荧屏。近十年,由于网游的迅速兴起,这些题材被改编,我们也得以更真切地感受大侠风范,凭借超凡的个人能力,在武侠世界里行侠仗义。

由蜗牛斥资千万打造的《九阴真经》武林大会,再一次让武侠强势踏入电竞领域。有很多人会提出质疑:网游怎么能够做到电子竞技公平、公正的赛制,丰富激烈的对抗呢?以升级,打宝为特色的这类游戏,个人成长往往被放置在了第一位,如何做到电竞的水准呢?

这得从竞技的本质说起。网游竞技,就是玩家们在对抗性突出的游戏中,更多的依靠操作来取得胜利。这类游戏往往具有极为出众的动作效果,可操作性强,打击感十足。近年来诸多网游之所以被冠以竞技头衔,就是因为具备了上述特点。《九阴真经》就是其中的典型,其推出的《九阴真经》武林大会版本,更明确彰显了游戏的竞技元素,令中国玩家的江湖梦想与侠肝义胆有了完美的释放机会。

《九阴真经》所蕴含的竞技元素是无限的,对抗的变化也是无限的。本作最大的特色为武功招式繁多,门派武学无所限制,人人可学,没有明显职业界限,且虚招、实招、架招相生相克。在对抗竞技的过程中,这些设置为选手的可操作性提供了无数可能。此外,该游戏的画面效果、动作连贯性、打击感,都是经过了无数玩家验证的。相比诸多大众认知中的职业竞技游戏,甚至犹有过之。相比于西方魔幻和科幻类型的竞技游戏,《九阴真经》的竞技体系设置,来源于中国传统武术思想。在玩家操作与应用招数的过程中,你可以贴切地体会到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相生相克”的哲学思想。

天生就带有东方文化烙印的《九阴真经》,必然带来更深刻的竞技体验。

《九阴真经》武林大会启动于2012年2月18日。作为贯穿2012年的武侠网游电竞赛事,武林大会一经开始就以超低的门槛,高达百万的单项奖金,极强的竞技性和公平公正的赛制吸引了广大玩家和媒体的关注。从最初的218擂主争夺战,到九座城市的线下海选赛,再回归到线上“华山论剑”线上赛。2013年3月,由世界功夫巨星李连杰现场亲自授奖的世界总决赛也将盛大开幕。整个比赛吸引了百万玩家的共同参与,也得到了数以万计的玩家与媒体的认可。

电子竞技,是信息社会的体育运动,是驾驭电脑的艺术,是数字英雄的舞蹈,是虚拟现实的比武。鼠标、键盘和跳动的指尖间进行的竞技比赛,电子竞技在代表不断进取体育精神的同时亦能产生丰富多彩的新文化,直至上升为艺术。《九阴真经》武林大会的核心就是弘扬中国武侠文化,传递中国武侠内涵。或许有一天,在WCG等世界电竞大赛的比赛项目中,我们能够欣喜的看到中国武侠题材为主的电竞比赛项目,最终让全世界的玩家体会到中国武侠文化的魅力,真正实现武侠文化的世界电竞之梦。

武侠的文化渊源与历史存在 篇4

众所周知,从古到今,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度里,从来不乏侠的身影和足迹。侠,既是一个群体,又是一个个人;既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文化。或许,在不同的时期我们对侠的称呼和认同程度不同,但是,侠这样一个群体在我们中国历史里有着自己的位置和分量。侠者,必以武相伴。武侠,没有武,就没有侠。侠客行侠仗义所凭借的工具就是武术,就是功夫,没有了这些,侠身上所具有的光环便会消失殆尽。侠是游离于中国正统历史之外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们不仅可以凭借历史史料来了解和研究侠的内涵,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电影这样一种娱乐方式来再现侠的风采和历史。武侠与电影的结合是中国电影人对武侠精神诠释的一种方式,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的解读。

2 武侠释义

武侠既是历史存在,又是一种文化,我们不能简单地界定它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因为两者都存在。武侠文化是一种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式,它既不同于西方的骑士文化,又不是日本的武士文化;它不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主流系统,但却以自己独特的支流文化形态而存在,并影响着中国显性的主流文化系统。[1]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下层人民和阶层所看到的只是漫漫黑夜,没有尽头;他们向往光明的生活,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给了他们精神寄托的理想空间,于是能够在苦难之中施之以援手的“侠”便成了他们心目中企盼已久的英雄。这是中国武侠之所以能够存在的历史依据和社会根源。

3 武侠的文化渊源

中国武侠的产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在学界应当没有异议。只是,对于武侠的文化源流是归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儒家、墨家还是道家,亦或是与这些传统文化都有关系,学界长期以来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学者对武侠的归属做了相当程度的研究,但是观点各异,有的主张侠出于儒,有的认为侠出于墨,也有的以为是出于儒墨两家的,各执其辞,莫衷一是。主张侠出于墨者以冯友兰为代表,主张侠出于儒者以章太炎为代表,钱穆则主张侠与儒墨皆有联系。[2]我们认为,不管武侠是否应当归属于这些文化系统,但武侠文化当中直接或者间接的存在着他们的文化基因,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其实,在讨论侠与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没有必要把侠限定在某一个学派或者职业。对于侠来讲,他们是奉行侠义原则、实施侠义行为的一群人,通过他们的原则和行为,进一步形成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不同程度地分布在不同的学派、地域和职业人群当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侠与中国的武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共同结合的产物,并不单独属于哪一家哪一派。我们对于侠的认识也必须站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综合地进行考察和分析。[3]

3.1儒家与中国武侠文化

儒家对中国侠文化的观念体系产生了很深的影响。[4]儒家是一种倡导积极入世的文化,为了济世救民,不计成败得失,不问荣辱安危,坚毅果断,不折不挠。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5]“知其不可为而为之”,[6]以至“杀身以成任”[7]表现的正是入世为民的执着和决心。儒家把“道”置于政治权威“势”之上,不愿“枉道以从势”。[8]在这种认识基础上,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9]儒家的这种人格感召力量正是中国古代侠者风气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孟子·公孙丑上》有一段论述勇气的话,与侠的气质很是相似:“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此段文字里面的北宫黝的勇气,一是不怕痛,不怕死。肌肤被刺而毫不为之所动,双目被刺而目不转睛。第二则是有强烈的自尊,哪怕只是一件小事,他也认为是奇耻大辱。第三是独立性,小民匹夫和万乘之君都同样不能拉拢收买他。其四则是大无畏的精神,刺杀国君就如同杀死一个普通人一样。第五是强烈的报复心,无论对方是贵是贱,是尊是卑,只要有仇,睚眦必报。这种人格特性,在后世都几乎是侠的必备品质。[10]

儒家对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古代武侠赤胆忠心、尊师敬长、光明正大、仁义并举、入世为民等伦理道德。

3.2 墨家与中国武侠文化

墨家对侠的人格理想和行为方式也有巨大的影响。韩非子多次将孔、墨与儒、侠并称,这说明在当时的人眼里,墨、侠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以至于常常被混为一谈。实际上,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两者是不相同的:墨家是一种学派,侠则是一种行为;墨家经常是团体行为,而侠则是单枪匹马;墨家内部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要求,侠则松散放达。不过,墨家有许多地方和侠是相似的,这表现在他们的文化形式和行为方式上。

墨家与侠存在着行为方式上的联系:都是以武立世。[11]墨家之所以能够为义“赴火蹈刃,死不旋踵”,[12]并能够拯救弱国与危难之中,他们所凭借的正是本身高超的武艺和防御策略。侠能够济危扶困、行侠仗义所凭借的也正是自身出色的本领。墨家以武士团体为基本的组成成员;侠士当中,有朱家那样的独立之侠,有郭解那样的豪强之侠,有水浒梁山那样的团体之侠;侠的形式中这些山寨、帮派等团体之侠与墨家的团体组织非常相似。

墨与侠在思想上的联系同样也十分紧密。首先,作为小生产劳动者的代表,墨子特别尚“力”尚“强”,他的思想里包含着以自身力量去改造社会的内容,而这正是侠以武士面目立身社会的基本立场。其次,墨家“兼爱”思想包含着平等待人和消除暴力的成分。墨子所崇尚的是无差等之爱,推崇“强者不劫弱,贵者不傲贱,多诈者不欺愚”,[13]因而当身处乱世时,墨家弟子能够为实现无差等的大同社会理想前赴后继。对照侠的匡扶正义、力求公正、同情弱小、渴望平等的道义理想,我们不难看出两者内在的联系。[14]

3.3 道家与中国武侠文化

在先秦道家典籍当中,只有《庄子·说剑》等有关于剑士的记载,但没有明确叙述道家与侠士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先秦时期的侠与道家并没有多大的联系。只是到了西汉时期有了许多黄老之学与任侠之风结合的记载。在《史记》中,《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居下邳,为任侠”,从韩国被秦所灭到西汉初年,他至少有20年的任侠经历;但是他得到黄石公的指教,黄石公又是道教中著名的神仙。这是当时道家之侠的例子。[15]

到了魏晋时期,在墨学衰微之后,出现了墨侠与道教方士合流形成的墨侠道三位一体的现象。在道教中关于墨子的神仙化以及墨子具有神通广大的道术的传说也有很多,葛洪《神仙传》谓:“墨子者名翟,宋人也,仕宋为大夫。外治经典,内修道术,著书十篇,号为《墨子》。”《神仙传》中说:墨子八十二岁时入周狱山精思道法,遇神人“授以素书、朱英丸方、道灵教戒、五行变化,凡二十五篇”。墨子被神化成了道教的神仙,这是魏晋时期把墨子列入神仙的最早记载,而且说墨子的道术来自神仙。[16]

道家与侠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

一是道家思想与游侠原则的某些暗合。[17]道家追求个性和顺其自然的原则与游侠蔑视礼法、任性而为的性情相通;道家非体制、非法律的观念,与游侠对朝廷权威的挑战以及自由潇洒浪迹江湖的行为相合。

二是道家武功与侠文化中“武”的构成有密切关系。[18]在传统武术中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就是少林为外家正宗,武当为内家正宗,峨眉为女家正宗。三派之中,武当是纯粹的道家,而峨眉的祖师先入道家,后入佛门,算是半个道家。在中国普遍流行的武侠小说当中,以武当派为代表的道家武功,已经成为整个武林江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道家的哲学思想有很多深层次地融进了武侠的“武学”之中。

三是道家高度幻想和远离现实的间离特征,以相对抽象的宗教形态,为侠文化的文艺形态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19]著名的唐代传奇《聂隐娘》被称为中国第一篇真正的武侠小说,这篇小说就塑造了基于宗教幻想的剑侠形象。唐代贞元年间,神尼看中了魏博大将聂锋的女儿聂隐娘,带她到深山石穴中练武。四年后,聂隐娘学成归来。元和年间,她受魏帅之请前往刺杀陈许节度使刘昌裔,而刘则有知人之明,聂隐娘为其所感而投其麾下,先后挫败了前来刺杀刘的两批魏博刺客。刘入京,聂不愿跟随,“自此寻山水访至人”,不知所踪。在这部传奇里,聂隐娘之师,虽然号称“神尼”,却隐迹山林,教人武功,训练杀手,早已经不是“我佛慈悲”,更多的表现出“侠道”之“刺客死士”的作派。另外,聂隐娘的功夫出神入化,这与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以及神仙幻术的想象想呼应。此外,聂隐娘的最后归隐山林的结局与道家的侠隐结局如出一辙。从这里可以看到道家对侠的影响。

4 武侠的历史存在

明白了侠的文化来源,我们现在来追溯侠的历史源头。

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是没有异议的。春秋时期社会激烈动荡,百家争鸣,学派林立,纷争不断,这正是出现侠这一历史现象的历史依据。游侠至少在春秋末、战国初已有令人注目的活动,但由于“儒墨皆排摈不载”,致使许多闾巷布衣之侠,虽修行砥名,结果仍是湮没无闻,不被世人所知。也有可能儒墨两家另有文献记载游侠事迹,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在汉初已经亡佚了。不过,正史没有记载并不等于历史上的不存在,在其他很多先秦典籍和历朝野史当中就有不少记载侠的活动的内容,得以让后人了解先辈特立独行的人格和超凡的作为。

《左传》中有很多关于游侠的记载。比如《左传·庄公十九年》所载的鬻拳就是一位性情刚烈的侠义之士。当时巴人兴兵伐楚,楚文王领兵抵抗失败。当文王率残兵回城时,为楚鬻拳所拒,文王没有办法只得率军转伐黄,败其师。回军途中,染疾而死。文王不幸身死,使鬻拳感到自己“惧君以兵,罪莫大焉”,已经没有再活下去的理由,所以一旦料理完文王的丧事,即自杀以谢罪。鬻拳拒不纳文王,是因为其怯敌辱国,而当君死,便毫不犹豫地以死相报,可谓侠节凛然。[20]

像鬻拳这样的人,在春秋战国之际,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趁乱世的风云际会,活跃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重要领域。这些人虽然没有侠之名,但他们慷慨幕义之举,舍生忘死之志,其言必信行必果,受恩必定图报的作派,与后世所谓游侠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可以称之为侠的前身。

汉初,强秦灭亡,社会变动剧烈,这种状况导致游侠纷起。刘邦在位时的齐贵族田横的门客五百人闻听主人在赴京途中自杀身亡,遂集体自杀,此种行为可真算是侠义一族了。西汉的游侠身份复杂,有灌夫、宁成这样的豪强之侠,也有朱家、郭解和剧孟这样的闾巷布衣之侠,更有如栾布、袁盎这样亦官亦侠的卿相之侠。至东汉时期,由于统治者采取偃武修文崇尚儒学的政策,加上国家对游侠活动的打击,此时的游侠活跃程度远不及汉初。

东汉末期,政权腐败,社会动荡,一批拥有私人武装的州郡大僚和豪强地主逐渐羽翼丰满,他们以所拥有的地盘和武装为资本,开始不受中央政府的约束。[21]如袁术就曾对袁绍说:“禄去汉室久矣,天下提挈,政在家门,豪雄角逐,分割疆宇,此与周末七国无异,惟强者兼之耳。”[22]从这些人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游侠的影子,他们是所谓公族豪侠的来源。

两晋时期社会矛盾突出,流民问题十分严重。在饥寒交迫无助的情况下,他们纷纷起来,酿成轰轰烈烈的流民暴动高潮。在暴动的流民中,我们可以看到游侠活动的踪迹。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二月,东莱人王弥率流民起兵造反,据史籍记载,王弥本人就是游侠,为人有才干,博涉群书,经常在京师一带行侠。

以后历朝历代,从史料上的记载来看,从来不乏侠的身影。他们来自社会不同的阶层,但他们都有一些共同信念和行动方式,如:助人为乐、忠于知己、诚实守信、言出必行、允诺必践、爱惜名誉、慷慨轻财、伸张正义等等。

希望中国的侠文化能够继续在中国传统文化系统里果敢前行,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增添光彩和力量!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方法,在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武侠文化的历史文化渊源和侠这一群体的历史存在作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文章指出,中国武侠文化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背景之中;中国侠群体的存在是武侠文化的外在历史表现,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武侠文化 篇5

一个好点子能成就一个富翁。

普通的重庆妹子如何在餐饮行业另辟蹊径,

不但使自己在市场中立住了脚

同时也挤身富婆的行列,

她的成功宝典是什么呢?

2003年,李蕾从师范大学毕业后,便开始在重庆四处寻找合适自己的工作。作为应届毕业生她从商场的促销员到小公司的文员,从报社的兼职校对到私营学校的代课老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都干过。现实的残酷让她深刻地体会到为生活奔波的真谛。

2004年8月的一天,李蕾和以前同寝室的几个好朋友在一起聚会。当时,新版的《笑傲江湖》正在央视如火如荼的热播,大家的话题自然也就落在了这个上面。有同学半开玩笑的说道,不知道人世间是不是真有小说里面写的那样精美无比的菜肴。要是真有,就算是天涯海角,也要去亲自品尝一番。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同学无意中的话让李蕾似乎又看到了一次机遇。

想归想,在将想法变成现实之前李蕾仍然进行了详细的市场调查。综观整个国内的餐饮市场,川菜以其麻辣、鲜香的独特口味在极短的时间里席卷了全国各大城市。甚至于在很多大中城市出现了川菜一枝独秀的局面。但是,随着时光的推移,广大消费者在吃腻了各种口味之后,注意力开始转向了吃文化大餐,越来越多的人在选择就餐地方时更加看重餐厅的文化底蕴。

10月国庆节的长假,李蕾专程回了一趟四川老家将自己的打算告诉父母,并得到了他们在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长假结束后李蕾便带着向父母借的8万块钱回到重庆,准备实现她的创业之梦。

经过大约一个星期的调查、走访,李蕾决定将餐厅的位置选在江北新区。这里虽然人气没有对岸的老城区旺,但是这里却座落着数家大学的新校区,同时围绕这些大学周边还有数量惊人的高科技企业,更让她高兴的是,江北的租金还不到老城区的三分之一。于是,李蕾以3万5千元每年的价格租下了一个面积150平米一楼一底的门面。

门面租下来之后,紧接着便面临最麻烦但却又是最重要的装修问题。李蕾前前后后跑了5、6家装饰公司,但是都因为对方报价太高而未能谈成。就在她焦急万分的时候突然听说以前的一个同学毕业之后一直在搞室内设计,并且经过这一、两年的打拼已经在业内小有名气了。于是李蕾辗转问到了她的联系方式,并且说服她来门面实地看了一下。

没过几天同学就把自己精心设计的图纸交到了李蕾手里。设计图纸看起来确实非常漂亮,也非常符合武侠餐厅的文化背景。并且还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将大部分应该用木材的地方改用竹子来做,单这一项就节约了装修费用40%。

随后,李蕾让人在大厅当中挂着“屠龙刀”和“倚天剑”,左右对联横批用的小说原话“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周围四个桌位分别对应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对应物品是竹箫、纸扇、佛珠和打狗棒加酒葫芦。而其余的桌位则分别是少林派、武当派、华山派、明教光明顶、丐帮、天鹰教、青城派等一干江湖大大小小的帮派,或挂长弓,或悬木剑,又或是其他物事,总之一切都和“武林”息息相关。

独具特色的“招牌菜”是任何一家餐厅的灵魂。李蕾开的是家武侠餐厅,那“招牌菜”自然得是要在武侠小说里面出现过,并且深入人心的才好。于是,李蕾把自己的想法和厨师长商量时,没想到他张口就说:“当年《射雕英雄传》在内地热播时,基本上是万人空巷,里面黄蓉给洪七公做那个叫化鸡也是深入人心的,不如就用那个名字?”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随后李蕾就决定将厨师长用独特秘方烹制的“叫花鸡”作为招牌菜来吸引顾客。

2005年12月7日,经过一个多月的装修和准备,李蕾的“饿人谷”江湖菜武侠餐厅终于在江北新区开业大吉了。她特意在门口挂了一幅很醒目的对联“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武侠餐厅的服务员一律穿汉服,基本是按照古代店小二的模样来进行打扮的。每当顾客进门,他们都会大声的吆喝道:“掌柜的,有客到。”然后热情的招呼起来:“大侠舟车劳顿,请上坐。”而每当顾客吃完离开,店小二又会双手抱拳说:“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各位大侠就此别过,后会有期。”目的就是要让前来消费的顾客真实的感受到武侠的氛围。

但是,餐厅开业之后,由于没有进行广泛的宣传,没有在重庆打响知名度。连续几个月的生意都是不温不火,每到营业时间都是那么零星的三、五桌顾客。月底一盘点,或多或少都是亏损。这样的状况确实让李蕾很恼火,因为她的钱只有那么多再这样亏下去迟早要关门大吉。

就在李蕾一筹莫展的时候,命运之神似乎有意垂青于她。一天中午,附近大学的一位年轻老师请他同学来李蕾店里吃饭。他们没吃一会就把李蕾叫了过去,又是问这又是问那的。最后,才介绍说那位老师的同学是本地某报社的记者,她感觉李蕾这个武侠餐厅非常有特色,非常有创意,有新闻价值。临走的时候,她还专门给武侠餐厅拍了几张照片。对于这样一个小插曲,李蕾当时根本就没发在心上。

但没想到的是,三天之后重庆某报纸在显著位置以《各大门派齐聚江北,武侠餐厅风云迭起》为题目发表了记者的报道。随后,其他报纸纷纷转载。就这样,仿佛在一瞬间,原本冷冷清清的餐厅一下子顾客爆满。人最多的时候,一晚上顾客前前后后要吃四、五轮。每天的营业额都保持在5000元以上,李蕾的武侠餐厅终于在开业后的第5个月实现了盈利。

就在李蕾高兴的时候,餐厅里却发生了一起不大不小的意外。原来,有一个山东来的顾客,身高有1米9左右。在下楼梯时不小心碰破了头。事情虽然不大,却好似给李蕾敲响了一记警钟,毕竟顾客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于是李蕾找来纸笔写道:“人在江湖走,哪能不低头”并且立即让人贴在了楼梯口处。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一句提醒的话后来却成了店里一道非常著名的风景。很多顾客来吃饭的时候,都要专门跑到这句话下面拍照留念。

就这样,随着每个月的积累。2007年元旦,李蕾的第一家分店很快在重庆最繁华的瓷器口开业了。凭着武侠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饿人谷”菜品独特的口味以及在顾客中良好的口碑,开业的当月就实现了盈利。李蕾开始每天穿梭于嘉陵江的两岸。到4月的时候,两家店每个月已经可以给她带来10万块的稳定收入。如今,李蕾又把目光投向了临近的成都,正盘算着怎样去占领闻名天下的成都“好吃嘴”的市场。虽然这样不断的发展很累,但是李蕾感觉过得很充实,也很幸福。

投资预算:

总投资:6-8万元,具体分配如下:

租一间面积在50-100平米的门面,月租金根据各城市及地段差异每月大约在3000-5000元。装修费用大约在3万左右,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和卫生许可证等2000元左右。流动资金5000元即可。

员工:厨师1名,月工资2000-3000元;店小二数名,月工资700-1000元;杂工数名,月工资500左右。

编者手记:

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怀着发财梦,像李蕾这样的成功者,一路走来也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往往只看到她们成功的微笑或者光环,但未必看得到她们背后的艰辛与眼泪,不管怎么样,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决心和勇气,还拥有创新的头脑,翻过去,将是光华灿烂的一页。

武侠文化 篇6

一、理念创新

理念是支撑一个期刊乃至一个产业的核心, 它指导和规范着产业的每一个活动和策划, 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理念是传媒的灵魂, “其中对受众的明确定位和鲜明的差异性分析是媒介理念的核心”。《今古传奇·武侠版》的受众定位非常明确, 其所针对的读者是武侠爱好者和模仿者, 主要的读者群是初三到高三的学生以及爱好武侠的大学生。明确的受众定位, 使其市场指向更为针对性。考虑到受众年龄阶层较低, 《今古传奇·武侠版》非常重视生动性和趣味性, 在刊登武侠小说的同时注意封面和插画的鲜活明快, 并在中长篇武侠小说中间设置“金古学园”板块, 以漫画的形式借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物调侃现世生活, 从而使读者在轻松愉悦中进行长篇阅读。期刊的发展不仅仅需要一批数量庞大且固定的读者群, 还需要良好的知名度。因为“依托‘认知度’‘知名度’‘美誉度’建设起来的媒介品牌形象将是成为纸质传媒产业中强势媒体的生长点”。所谓知名度, 就是公众对一个企业或品牌了解和认识的程度。《今古传奇·武侠版》非常重视其知名度的创建, 在其创刊时, 向全国的文化市场派送了10万册, 强行启动市场, 其口号是要在一夜之间让武侠爱好者了解武侠版。这一举措是其进入市场、树立知名度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 它首先保证了潜在受众能够接触到期刊, 继而以较高的期刊品质巩固和扩展受众群, 形成巨大的生长力。

明确的受众定位促使《今古传奇·武侠版》在发展中不断建立和发展自身的差异性, 形成其核心理念--大陆新武侠。大陆新武侠是《今古传奇·武侠版》于2004年首倡的, 发生在21世纪, 以中国大陆作家的创作为核心, 辐射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的所有新武侠的总称。根据《今古传奇·武侠版》的官方网站编辑陈青眉文章阐述“大陆新武侠”旨在提倡“新江湖、新侠情、新体验”:新江湖是21世纪华人社会的象征, 是都市的、当代的、复杂的、活跃的当代城市文明的缩影;新侠情既提倡“侠之大者, 为国为民”, 也肯定自由、独立的小侠;新体验提倡丰富多元、个性化及青春朝气。《今古传奇·武侠版》始终以其“大陆新武侠”核心理念选择和编辑原创武侠小说, 培养了小椴、时未寒、沧月、沈璎璎等一大批大陆新武侠作家。此外, 2006年底, 《今古传奇·武侠版》首次提出“武侠文学代表民族文学”的观点, 被天涯社区推荐为首页头条, 引发了武侠文学的大讨论;紧接着, 2007年借“U-80新武侠征文”之机, 倡导“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 也是“青春的童话”的, 从而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大陆新武侠”理念。

《今古传奇·武侠版》始终坚持和发展其核心理念——“大陆新武侠”。在选择和编辑所要刊登的武侠小说时始终以“大陆新武侠”这一理念为指导, 并且通过作者的创作和一些大型创作互动活动完善和发展这一核心理念。《今古传奇·武侠版》在拟改周刊的报告中指出:“《今古传奇·武侠版》在成功创刊三周年之际, 提出了‘大陆新武侠’的概念。刊物以缔造21世纪大陆新武侠为宗旨, 以今古传奇体为指针, 以侠情义为主旨, 是中国21世纪武侠文学的核心与基地。我们将在刊物中引进多种元素, 在继承的基础上也要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然后我们将结合网络、漫画、影视、游戏等多种平台, 它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武侠文化的阵地。”这种公开的宣称和以其为指导的实践活动, 保证了理念的深化和发展, 促进了自身差异性的发展。理念创新这一文化创意, 促使《今古传奇·武侠版》形成了自我独特的竞争力, 保证了期刊的健康和强势发展。

二、经营创新

期刊, 作为一种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纸质文化传媒工具, 既具有物质产品的属性, 也具有精神产品的属性, 是两者的统一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 期刊作为物质产品的商品属性日益凸显出来, 它和企业生产的其它产品一样, 同样在激烈的竞争中遵守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并经受着市场的检验和优胜劣汰。因而, 期刊经营者把经营策略融入期刊的建设和发展中, 在追求内容创新的同时, 重视经营的创新。《今古传奇·武侠版》之所以能够居于期刊业的前列, 除了凭借其独创的大陆新武侠理念, 还借助其创新的经营方式—品牌延续和开放性的办刊方式, 而这也是《今古传奇·武侠版》另一重要的文化创意。

中外期刊历史表明:做期刊而不成为品牌, 既难以实现自己应有的文化力量, 也难以实现自己应有的经济力量。《今古传奇·武侠版》深谙此道, 它借助《今古传奇》的品牌增强其市场认可度和知名度。《今古传奇》的品牌是三代人用了二十年时间, 以精神、品格、智慧和信心打造出来的, 《今古传奇·武侠版》是品牌延续的一个成功案例。其对品牌的延续首先体现在秉承《今古传奇》的精神和旗号。《今古传奇》打出的旗号是“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大众意识、时代精神”。《今古传奇·武侠版》将其运用到小说文本的选择上, 它所刊登的原创武侠小说既彰显了传统的侠义精神, 又融入了时代的自由独立精神, 从大众的审美意识出发, 为中国传统武侠文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努力践行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武侠文化的阵地”的宣言。“用通俗的形式反映严肃的社会内容, 用严肃的态度办通俗文学大刊”是《今古传奇》所坚持的精神追求。《今古传奇·武侠版》借助武侠小说这一通俗文学形式, 融合21世纪当代文明, 以鲜活畅快的武侠世界反映人性、政治等严肃的社会问题, 使其既具有消遣娱乐的功能, 又发扬社会教化的作用, 提升了品牌形象, 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通俗文学期刊的严肃性与教育性。

《今古传奇武侠版》对“今古传奇体”的继承是其品牌延·续的又一体现。《今古传奇》从创刊开始便不断探索, 其所编发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今古传奇体”。“今古传奇体”的作品特色是:奇、情、趣, 无奇不传, 有情有趣。传奇而不离奇, 通俗而不庸俗。它包括:独特的题材、精彩的故事、明晰的结构、传奇的人物、特定的手法、雅洁的语言、优美的包装。《今古传奇·武侠版》在“大陆新武侠”的理论基础上, 以“今古传奇体”为具体指导方针, 要求创作曲折动人的故事, 具备不落俗套的创新, 塑造积极向上的侠情人物, 行文通俗易懂而意蕴充足。而对“今古传奇体”的坚持既保证了《今古传奇·武侠版》对《今古传奇》品牌的延续, 也促进了其品牌的完善和成熟。在《今古传奇·武侠版》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整个《今古传奇》期刊品牌的发展, 同时又借助其品牌影响力增加市场占有率, 形成广阔的期刊发展空间。

《今古传奇·武侠版》创新经营的另一大表现是开放性的办刊方式。首先是办刊的公开性和互动性。2006年7-8月, 《今古传奇·武侠版》举办了首届“开门办刊”活动, 在全国范围内挑选读者前往武汉与编辑共同工作、生活, 从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从源头上深入了解《今古传奇·武侠版》的途径, 真正实现了编辑和读者的互动交流。其次是创新的邀稿方式。2008年, 《今古传奇·武侠版》从长篇储备的初衷出发, 先由编辑向作者发出邀请, 再由社长亲自和作者沟通, 邀请作者居住在《今古传奇·武侠版》部门内进行创作, 安排专门的编辑负责作者的生活和跟进小说写作进度, 并预付部分稿费。这就保证了创作者能够专心写作, 保证了小说质量, 而原创小说的质量是《今古传奇·武侠版》赖以打开和占有市场的核心, 是其期刊质量的基础, 因而这种邀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和提升了《今古传奇·武侠版》的品质。开放性的办刊方式保证了《今古传奇·武侠版》灵活高效的获取消费者的需求信息, 从而进行自我调整, 使期刊更接近消费者, 迅速和强有力的打开和占领期刊市场。同时, 这一办刊方式也反映了《今古传奇·武侠版》的大众意识, 体现了《今古传奇》品牌的精神追求, 使其获得更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从而强化品牌形象这一强势生长点。

《今古传奇·武侠版》以其理念创新和经营创新促进和完善了自身的发展, 体现了文化创意与期刊经营的良好互动。由此, 我们可以说期刊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出色的文化创意。

摘要:文化创意是以知识为元素, 融合多元文化, 整合相关学科, 利用不同载体而构建的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期刊与创意的结合, 是其在市场化时代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今古传奇·武侠版》凭借其以理念创新和经营创新为主导的文化创意在期刊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文化创意,今古传奇,武侠版,理念创新,经营创新

参考文献

[1]白庆祥, 李守红.文化创意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8.

[2]章旭清.新闻策划的类型与媒介发展探析[J].新闻界, 2005 (1) :90, 90.

[3]敖裕兰.经营期刊的三大要点[J].出版广角, 2002 (5) :48-49.

[4]独孤我然.历史的脚印——《今古传奇武侠版》7周年庆[J].今古传奇武侠版, 2008 (9) :1-4, 1-4.

[5]郑保纯.武侠文学的历程与大陆新武侠的复兴——兼论《今古传奇武侠版》[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2.

[6]张伯海.中国期刊步入品牌成长期[D].中国图书商报, 2003-1-17.

武侠文化 篇7

关键词:金庸,武侠作品,传统文化武术

1 前言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武术文化。但是,在当今文化全球化,奥林匹克理念深入人心的现代体育大背景下,中华武术却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巨大挑战:武术的奥林匹克之旅颠簸难行,传统武术亦门可罗雀。武术界在苦苦探询武术的发展之路。反观武侠作品,尤其是金庸武侠作品,则流传之广,一度无作品能望其背项,受到了社会大众的普遍青睐。原因何在?借鉴金庸武侠作品寓文于武、以武化文的方式方法,是否也是一种武术教学传播的有效方式呢?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金庸武侠作品从其文化内涵、时代精神、武功现象作了深入分析。旨在通过分析金庸武侠流传的内在原因从而为武术的发展提供积极思索。

2 分析

金庸原名查良镛,“金庸”二字是从其名字中镛字分拆而来的。金庸祖籍浙江海宁,其祖上查继佐、查慎行等人都是明清时期有名的学者,仅康熙年间查氏家族就出了十个进士,时称“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康熙皇帝曾亲笔书写“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金庸于四十年代远赴香港创业,经三十余载而创立《民报》,并使之成为香港首屈一指的时势评报,而其自身也因为办报的成功跻身香港富豪(曾居香港富豪排名第64位)。2005年3月18日,金庸作品《天龙八部》被教育部节选入中学生语文高中课本。“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武侠作品。”“金学”始作俑者,香港著名作家倪匡的话生动地道出了金庸武侠作品的流传之广。

2.1 金庸武侠作品的传统文化品味

严加炎先生认为金庸武侠小说包含着迷人的文化气息、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民族精神。他在《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中写道:金庸以写“义”为核心,寓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及人生哲理,做到互为启发,相得益彰。这里涉及儒、道、释、墨、诸子百家,涉及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众多的文史科技典籍,涉及传统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如诗、词、曲、赋、绘画、音乐、雕塑、书法、棋艺等等。作者运用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深广学养,使武侠小说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

卢敦基在《金庸新武侠小说的文化与反文化》中先是谈到金庸的三部巨作《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天龙八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释三家遥遥相对。《射雕英雄传》透露的是刻意求善、希冀和平的顽强精神和宽大胸怀。苏嶝基认为《射雕》是金庸武侠中布局最完整、气派最宏大的一部作品。漫天飞雪中,丘处机道袍斗笠、与郭杨两义兄雪地试枪,肝胆相照,遂成莫逆。丘处机以岳飞《满江红》中的靖康二字为郭杨两家尚在腹中的孩子起名郭靖杨康,以寄不忘靖康之耻。不想风雪惊变,金国六王爷完颜洪烈恩将仇报,使宋朝叛将来半夜劫杀,于是郭啸天战死,杨铁心流落江湖,杨康成为了金国小王爷,而李萍雪地产子,被蒙古人救起,江南七怪一诺千金,郭靖终成一代大侠,而成吉思汗竟欲收其为金刀驸马。书中武功气概、令人扼腕,情节故事、跌宕起伏,读来真是令人血脉贲张。最后郭靖守襄阳而身死,以一身武功赴天下之难,真正是儒家精神的绝好写照。

《笑傲江湖》则鲜明地展示了道家思想的可敬可爱。雄霸江湖、逐鹿天下,武林中同样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虚伪和野心。左冷禅利欲熏心,东方不败不男不女,任我行大奸大恶,但因有了令狐冲这般的孤傲之士,江湖终不至于被野心家统治,人们不会苟屈于独夫脚下,这正是讲究忠孝的儒门之士所难及的地方。《笑傲江湖》批评的不是习惯的为非作歹、为害百姓等,而是一种追求权利的欲望。其从自由主义的立场出发,严厉地批评这种权力欲,高扬了尊严的、独立的人格,强调了人格本身具有的善。金庸悄悄地用自由主义改造着道家,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结合作出了成功的榜样。

《天龙八部》则全然不同,它洋溢的是对苦难人生的悲悯之心。茫茫尘世、芸芸众生、无人不冤、有情皆孽。倪匡说:《天龙》是千百个掀天巨浪,一个巨浪打过来,可以令读者沉下数十百丈,再一个巨浪掀起,又可以将读者抬高数十百丈。论故事之离奇曲折、人物之多、历史背景之广泛、想象力之丰富,《天龙》在武侠小说中的地位,堪称第一。看《天龙》人物,阿朱苦、阿紫苦、赵钱孙苦、慕容苦、乔峰苦、叶二娘苦、李秋水苦,那么多人有那么多说不出的苦,可是全书偏偏不苦!苦化为激情、苦化为力量,洋溢在整部书的字里行间!正如温瑞安指出的:整部《天龙》实则是一部深具人道主义精神的书。《天龙八部》其实是一本伟大的寓言,一部具有佛心的小说。旅美学者陈世骧教授认为,《天龙》里透出的那种悲天悯人、博大崇高的人文格调,没有作家对佛教哲学的真正会心,是很难做到的。少室山上风云际会,雁门关外金戈铁马,一部《天龙》确实道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道出了历史的沧桑变幻。

反文化也是一种文化,在昌盛传统的同时,金庸也在努力尝试着对传统的突破。《鹿鼎记》是金庸的封刀之作,被学届誉为金庸小说中写得最好的一部。《鹿鼎记》中的主人公韦小宝本是扬州的无赖少年,他母亲是丽春院的妓女,其父也不知是谁。韦小宝自幼在妓院长大,无聊轻薄、不学无术、毫无羞耻,可谓一个标准的市井流氓。殊不知这竟成了他以后在政治上出人头地的根本。金庸站在历史的高度,调侃得传统的忠义尴尬无比,也对狭隘的儒家民族观进行了肆虐的嘲弄。海德格尔在《艺术品之源》中说:艺术家和艺术品都依赖于一个先于他们而存在的第三者,这就是艺术。金庸正是以民族文化为基调,又以个人独特的想象力为主旋律,以行云流水、任意所之之势,把内涵丰富、哲理深奥、历史悠久、精彩神奇的中国武术与习武之灵提升到了一个属于文化哲学的新境界,并在这个境界里独自体现着他的生命情感,才会把全世界的人民网入他的情感系统里。马克思.韦伯在《经济与社会》曾经指出:科技昌明并不代表人类的终极关怀。武侠小说所展现的那种古风饶朴的生存图画,那种将传统理想生存境界诗意提纯并升华的飘逸美丽,正是对现代人苦寂心灵的一种莫大安慰。

2.2 金庸武侠作品的时代精神解析

金庸武侠作品早已脱离了旧式武侠蒙冤-学艺-报仇,及行侠-孝忠-封荫等的固有模式,也从根本上批评和否定了“快意恩仇”“任性杀戮”的观念。金庸武侠还将侠义精神从简单的兄弟义气提升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高度。《天龙八部》第十九章写乔峰蒙冤受屈,在聚贤庄用太祖长拳力敌少林功夫:被群雄骂为契丹胡狗的乔峰,使的是开国皇帝的太祖长拳,而口口声声以中华武术正宗自居的少林派,使的却是天竺胡僧传下来的达摩功夫。金庸有意设计这样的情节,向传统的儒家思想提出了质疑。《天龙》中,则把乔峰这样的契丹大英雄写得惊天动地,感人至深。而在几年后的《鹿鼎记》里,金庸更是倾心描绘了一代明君—一康熙大帝,书中写道:康熙对韦小宝说:“我做中国皇帝,虽然说不上什么尧舜禹汤,可是爱惜百姓,励精图治,明朝的皇帝有哪一个比我更加好的?现下三藩已平,台湾已取,罗刹国不敢来犯僵界,从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天地会的反贼定要回复朱明,难道百姓在姓朱的皇帝统治下,日子过得比今天好些么?”至此,可以说金庸武侠作品已完全跳出了传统武侠文学狭隘的汉族本位思想,生动体现了其宽广的现代主义精神。

在《射雕英雄传》的最后,郭靖与成吉思汗有过这样一次争执:年迈的成吉思汗回顾一生,认为自己所建国家大到无与伦比,古今英雄,无人可与之相比。郭靖却说:自来英雄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以我之见,杀得人多却未必算是英雄。郭靖这里所说的意见,当然代表了金庸的想法。金庸自己在《射雕英雄传》后记中这样写道:《射雕英雄传》所颂扬的英雄,是质朴厚道的平民郭靖,而不是灭国无数的成吉思汗。

“在金庸的小说中,作者只是以其充沛的激情,通过营造爱情的乌托邦而隆重地推出了一种自由生命的理想”,徐岱在《论金庸小说中的信仰之维》指出:金庸的武侠世界里,存在着由儒家的入世精神为一方,以佛道联手的出世精神为一方的张力关系,并且通过这种关系审美地表现历史人生。而这种艺术的张力场只是金庸先生构建其艺术宝殿的基础,这座宝殿真正的竣工在于对这个佛道世界的超越,也正是这种超越形成了金庸小说的信仰空间。在胡斐与杨过的率性和令狐冲与乔峰的执著上,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对佛性人生的皈依,而是超越。他们的故事之所以让我们回味无穷,不是因为他们的曲折经历乃至不幸结局使我们看破红尘,从而树起虚无的旗帜,而是在于他们的英雄事迹和超越的人格使我们体验到存在之有和人生的意义,这既是对对世俗情感的自我超越,也是对现实人生的忘我追求,表现出的是一种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人生态势!

通过营造爱情的乌托邦而隆重地推出了一种自由生命的理想,金庸武侠作品所要表现的其中一个良苦用心即在于此,以爱打动人心,以爱影响世界。武术的终极意义其实也在于此,神武才能不杀,仁者必定有勇,不战而屈人之兵,武术的精神旨归是崇和。

2.3 金庸武侠作品的武功透视

罗立群从“武功的雅化”、“武功的文化精神”、“武功的人格寓示”、“武功的诙谐幽默”四个方面对金庸武侠作品的武功进行了论述,指出金庸武侠作品的武功在深层意义上蕴涵着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对东方文明的推崇,是一种符号化了的中国哲学精神,是力图用有限的招式去破译中国哲学中无限的道。并指出这种抽象化了的武功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精神的主观演绎。温瑞安同样指出:金庸武侠的武功,是个性的投影、情绪的表现、身份的象征,也有很深的文化寓意。金庸的武功论里,最高的境界不是讲究变化多端,不是讲究沛莫能御,而是以“无招胜有招”。《神雕》中独孤求败毕生未逢一败,是与王重阳等量齐观甚至犹有过之的第一高手,其最后的境界是“无剑”。《笑傲》里绝顶神功“独孤九剑”也是不变之变、不应之应,是无招之招。这种武功境界突出的都是“空”即“无”、“无”即“有”的哲学理念。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郭靖性格中有一种不偏不倚的毅力、综合的意志,力求取法乎上,圆荡地实现个性中的一切而得和谐。”这使他的武功能博采众长、正道至高,达到了儒家“善的巅峰”。而如果说“降龙十八掌”对郭靖表现出刚强质朴的话,那对乔峰则是爽直豪放了,乔峰豪迈粗旷、肝胆照人,配以刚阳纯猛的“降龙十八掌”,更显示了天生神武之本色。这又暗合了内外一致、天人合一的思维取向。

金庸本人在《射雕英雄传》后记中这样说道:“我一直希望做到,武功可以事实上不可能,而人的性格,总应该是可能的。”

3 结语及建议

蔡龙云先生说:“要把自己置身于战斗的场景”,邱丕相老师说武术发展到今天,至少可以分为健身的、艺术的、格斗的三个板块。站在文化的高度,探索发掘武术中具有时代意义的精神内涵,是武术发展的需要。金庸武侠作品蕴涵丰富的传统文化气息,并且标榜豪迈进取的武功精神,金庸武侠作品的广泛流传,也显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武术文化精神较高的认知度及认同度,金庸武侠作品寓文于武、以武化文,凭借纯民族的文化精神,以传统武功的表现形式,借武技较量传播中华文化内在精神的特点对武术教学具有深远意义。在当今文化碰撞的时代,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是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秉承解析传统文化内涵是武术传播的动力之源,也是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武术是一宗深沉蕴积的文化遗产,她历经数千年的迁衍流变而愈见博大精深,武术的教育功效灿若披锦,加强对武术传统文化内涵的解析是武术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对武术教育功效的最好挖掘。而如何以武术练习的形式体会感悟传统文化,如何以武术的精神特色演绎传统文化内涵,则对武术工作者的传统文化认知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傅国涌:金庸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4.

[2]王敬三:阅读金庸世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8.

[3]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

[4]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半月谈[M]上海:上海体院武术系2005.

[5]李志超,课程研究的文化本土性失语与归位[J].教育科学论坛,2009,(3):11.

[6]戴国斌.武术技击观的解咒[J].体育与科学,2004,(1).

[7]戴国斌.武术——身体的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武侠文化 篇8

1 当代体育精神与武侠精神

一般认为,当代体育精神主要是指在世界体育界占主导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萨马兰奇认为奥林匹克主义是世界人民的文化财富、人生哲学,它将身体与精神的各种品质融为一个整体,并使之提高。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旨在通过体育与文化的结合,以及在一种寻求相互了解、友善待人、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的指导下参与没有任何歧视的体育运动,对青年进行教育,以期建立一个和平的更加美好的世界。我国一些学者认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内涵主要有三个大的方面:一是以人为本,奥运会首先是对人性的发扬,在精神和肉体两方面对人进行“野蛮”和理性的双重锻造,使人成为身体健康而且富有“博爱、忠诚、尊重他人、勤奋、谦虚、友爱和友谊”等品质的人。二是教育,奥运会对人的教育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和平、科学、环境、进取、协作、艺术等等。三是“立法”与公平竞争意识。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是一项贵族化向平民大众化发展的文明演进过程,其中立法与公平意识突现了参与者地位的平等,含有正义的因子,因而决定了其它两个方面的内容。

什么是武侠精神?简单说来,它是武术伦理的外在表现。人类社会早期,在与自然搏斗的历程中形成了崇尚力量与勇猛的尚武风气。这股风气赋予了人们战胜自然、树立自信的力量之源。当拥有武力的人随之增多、并有武力泛滥的趋势的时候,便逐渐衍生出规范勇武之人行为的社会准则,也一度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经由时代的沉淀和武术界理论与实践的检验,最后形成了被武术界公认的行为准则,这就是武侠精神衍化为武术伦理的一般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武侠文化传统意识,则已经积淀成为中华民族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规范着社会秩序并作用于其他社会道德标准。在尚武崇德的古代体育界,深受墨家、儒家文化影响的武术界,习武之人对武侠精神的坚守与传承,一直是教化社会风气、维持社会正义的重要规范。抽象出二者对行业主体利益的维护与行业发展的规则性规范,我们可以看到,在正义的诉求与保护上,它与现代体育倡导的公平竞争、公正进取的体育精神产生了共振。

2 武侠精神正义特质的文化渊源

古代武侠行为和武侠侠士,是武侠伦理的结合体和载体。在古代武侠中,“武”是一种手段,“侠”是一种目的,通过武力的手段来行侠以达正义的目的。按照现代武侠小说家梁羽生的说法,侠就是“对大多数人有利的正义的行为”(梁羽生《从文艺观点到武侠小说》),然而实际在古代武侠中,侠的意义很明确,大到保家卫国、为国为民之士,小到锄强扶弱、济困扶危的个体,都在侠的范围之内。侠义其本质是“替天行道”,是正义诉求引发的主体抗争。以下从对武侠精神的形成影响最深的几点加以阐释。一是从墨家来看,它更符合于下层生产者和劳动人民的普世观念。综合文史资料,最早的侠士起源于战国时代的墨家。墨子提倡“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提出攻守兼备,以武靖国;“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从墨家弟子的社会结构和行为规范来看,墨家具有武侠的雏形。按照钱穆的四分法,他把中国文化划为城市文化、乡镇文化、山林文化和江湖文化,并指出:“中国古代有游侠,富流动性,山林人物富静定性。在山林而具有流动性者,则谓之江湖。”侠士本质上的特性是强调独立人格、个体尊严,它不单纯为正义而正义。二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侠士们追求的是绝对的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并为此目的而不断前赴后继。这不是仅仅像金庸小说中郭靖之口阐述的那样“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武侠阶层的正义特质却并未因此而消失。侠士们以鲜见的血性,大义凛然、率性而为、勇于担当,并把这种气质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性格的主流之中,逐渐成为上到士大夫、下至黎民百姓认同的高贵品质。翻开史册,在西汉以后的士大夫阶层中,尽管见不到五大三粗的士子提枪上阵锄强扶弱,但他们在朝堂之上,面对专制的皇权和君权据理力争、为民请命,甚至出现“死谏”、“尸谏”(指官员以自身性命为代价唤醒君主以求改变某一政策)等极端的行侠义举。唐朝的魏征、宋代的包拯、明代的海瑞,无不以文人士大夫的清高品质诠释着侠士的侠义精神。

武侠精神具有一种悲剧之美。以武力论高低的时代里,似乎注定了践行武侠精神的侠士的一种悲剧结局。为了维护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安全,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如同孟子说的“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不能不说是正义规则在侠士的骨子里支配着他们的行动。武侠精神成为内化为中国人性格的一种民族性格,它成为普罗大众和士大夫骨子里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在西汉以后,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的到来,先前以墨道为主的武侠精神深深地打上了儒家的印记。与先秦墨家不同的是,儒家强调武侠精神的社会调和作用。以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其主要内容之一是“君子”文化,它把“君子”的行为、道德规范作为“成人”的标准,希望人们去努力达到。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以及所提倡的“文武双全”、“仁勇兼备”的思想一直以来对武术界有着显著的导向作用。儒家伦理道德的主线条为“仁爱”,强调“仁”为“爱人之本”、“忠恕之道”,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以“仁爱”为基本伦理思想所派生出的“忠、孝、智、仁、勇、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论语》)等道德标准,一直以来都作为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使武术这一战斗的力量、伤人的手段被纳入了道德伦理的法规之中,使武术不光成为技击、健身之道,更成为了精神修养、人格净化的途径。因此,“在仁爱的伦理道德法则中,追求文武双全,提倡仁勇兼备,是武术中儒家思想的主要文化内涵”。

3 武侠精神正义特质的社会功用

“侠”是道义的一种体现,是对“王法”———社会法定规则的一种补充,同时又是中华民族心理的“不平之气”的一种凝聚。侠和武侠精神得以有广大受众,得力于国人“人格崇拜”的心理,以维持社会正义为己任的具有武侠精神的侠士成为人格神的象征。他们替天行道,代表神的使者坚守和弘扬正义,向人间的不平之事及其背后的邪恶势力开战,并由此而成为行侠仗义的救世主的榜样。以近代武术改革家霍元甲为例,他在内忧外患的时候竖起弘扬国术的旗帜,时刻以国家民族为念,强国人体质,扬眉吐气。表现的就是一种弘扬社会民族正义的武侠精神。正义在不同的社会,它的形式具象各异,但经过抽象却具有同一性的正义。所谓同一性正义,是指按同一原则或标准对待处于相同情况的人与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视同仁,它包含着平等的意义。由此我们不难得出:“基于人的同一性的正义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指相同的人得到相同的对待”。对于古代武术练习者,搁置人的财产地位的社会属性的差异,考量原初的人的自然属性,他们也自然地期待实现正义“得到相同的对待”。当出现强势者凌驾于弱者,弱者岌岌可危之时,而社会法规对强者又无所作为时,往往有侠士挺身而出“主持正义”,以第三者的外力来维持社会个体力量的均势。在这里,侠士们朴素的生命个体同一观起到了支撑武侠精神的作用。同一性原则主要是一种个体之间基于类同一性的比较关系:你是人,我也是人,所以我们要平等对待。当同一性的某一主体受到非正义的对待时,侠士们就以自身的力量遵循着侠士精神向非正义的主体发动报复,从而期望社会总体正义达到平衡。从《史记·刺客列传》中,我们可以见到一群侠士对“正义”的坚持与维护,荆轲刺秦王,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而刺杀赵襄子。荆轲为赵国的集体利益而图穷匕见,豫让为实践与他人相保的诺言而替死去的智伯复仇,即是侠士们对同一价值的领悟与坚守。在弱势个体与强权对垒的时候,侠士们“替天行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诺千金,纵然赴汤火亦坦然”。这恰好对应着当今在竞技角力中的拼搏精神,在集体赛事中为团体争得荣誉的动力和恪守规则的契约意识。

4 从武侠精神观照当今体育人文精神的正义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它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深刻影响,无论是武术的运动形式要领、训练过程,还是拳理律法、道德规范,都反映了依附于武术的武侠精神的涵养和维系正义的光辉。正因为武术有致人于死命的威力,侠士可以用它来惩恶扶正、伸张正义,奸佞也可以利用它来行凶作恶、伤害善良。因此,武术家们在选择门徒,传授武技时都要把考察学习者的道德正义感作为首要标准。武当拳派中就有“五不可传”的规定:“骨柔质钝者不传、心险者不传、好斗者不传、狂酒者不传、轻露者不传”,中国武林各门各派都强调了应该将武艺传授给重义的正派人士,不能传给品行不端的恶人歹徒而助其危害社会。即体现了武侠精神所寄托的社会正义在武术界的承传,这是对人的同一性的承认和肯定,反映出人对正义的无条件维护,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呼唤和平、制止战争、追求平等、公平竞争的人文内涵异曲同工。这和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作用下对人的行为的评价一样,都有着严格的准则。只不过西方判断人的正义与否是从外到内,注重其社会影响,即个体的社会价值,是向心式的;而中国评价正义与否,则专注于内在素养,“内圣外王”,是离心式的。

奥林匹克精神源于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指出:“奥林匹克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以乐于付出努力、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它宗义开明地指出,奥林匹克主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活动,它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人生方式”,它高度重视竞技运动的教育价值,认为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通过与体育相关的人文知识教育和运动本身的人文教育价值,培养人们的坚定性格、善良心地和崇高理想等人文精神。顾拜旦复兴奥运会的根本目的,也不仅仅是推动竞技运动的普及,而是将它纳入教育范围,即通过科学的锻炼和平等的竞争去实现教育的目标,以提升人文群体素质,从而达到正义的彼岸。

西方现代体育理念滋生于商品经济社会,它深深打上了这一社会的竞争特质。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提高、在竞争中求完善成了人们的普遍心理,竞争机制必然进入体育领域,成为西方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竞争性强的运动项目成为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在体育竞技中,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只有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人们利用公平合理的竞争,表现自己的体能及体验征服对手(人、自然和社会)所带来的良好心理感受。西方近代体育的竞赛规则,是保证公平竞争的法律性文件,是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为基础构成的,从而保证了人们以一种契约的正义形式相联系。契约观念是对封建等级特权的否定,契约特别强调缔约者地位平等,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契约关系来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凭借特权和地位来获得这种满足。因此,西方近代体育竞赛规则的核心是对等,它由个体正义延伸到了社会正义的范畴。在这种规则制约下的体育竞争中,人们之间由社会赋予的差异消除了心理距离缩短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人们进行和平、友善、既符合人性又符合人类社会理想的交流,体育精神正义特质的功能得以凸现。

武术是体育之技,“侠”是体育中凝聚了个体正义、社会正义的“力”和“勇”的延伸。因此,我们体育人在现代体育精神的传承中,不能没有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作支撑,不能在体育精神的建构中抛弃它的正义特质,具体来说就是:不能没有“侠”气!不能没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不能没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般的铮铮铁骨!与“体育文化是一种竞技文化、有序文化,更是一种道德文化”一样,武侠精神也是一种体育文化精神,一种正义特质的沉积。当代体育精神除了为己的个体正义外,更多的人关注的是它的社会正义,即规则的执行范围、体育规则与体育权益分配的效率和公平问题。当今体育界浮躁不正之风愈刮愈烈的形势下,重提中国古代武侠精神的正义,对于体育职业之风的转变,是有积极作用的。

参考文献

[1]毛明春.奥林匹克与中国武术精神[J].搏击.武术科学,2005(4).

[2]冯友兰.原儒墨,载《三松堂学术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321、354.

[3]徐岱.论武侠文化——关于金庸小说的人文思考[A].廖可斌.金庸小说论争集[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219.

[4]倪南权.浅议武术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J].四川体育科学,1999(1):1214.

[5]易小明.差异性正义与同一性正义[J].哲学研究,2006(8):116119.

[6]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4.

[7]杜舒书.武术人文精神论释——中国当代武德的失范与构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经典武侠电影赏析 篇9

“侠”是正气。侠者,胸怀宽广,性情直率,直来直去,谈吐大方。以这个时代经典的武侠电影为例,主人公性格的塑造都是相对单纯的,没有拐弯抹角、瞻前顾后这些所谓“内心深层次探寻”的消极表现。电影的拍摄手法也更洗练、紧凑,从而突出主题,观众享受着淋漓畅快之感。香港电影人也深知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在哪里,收放有度。

“侠”就不要无病呻吟、自爱自怜、自顾己抒,拿腔拿调并不叫“侠”,充其量就是武夫,市井小人而已。因此,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已背离武侠精神的初衷,以“武侠精神”的外衣来包装市井之人的形象,只得本末倒置、徒有虚名而已。其尚且可以认为是武侠作品力求突破实验中的失败之作,可是对于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拍过的武侠电影,只能说武侠电影语言的匮乏,电脑技术的滥觞,对于侠义的无知,已至成为武侠爱好者的笑柄,亦或许早已被观众淡忘。斯皮尔伯格曾说张艺谋的《英雄》不会讲故事。饱和的色彩,宏大的场面无法掩盖内容的苍白,华丽的色彩运用过度只会令观者审美疲劳。冯小刚的《夜宴》如何看来都像是莎士比亚的歌剧,而《无极》一再被悉心的观众调侃之余,陈凯歌竟然不明所以的夸下海口:这部电影要观众五年以后才能看懂。实在是内地武侠电影的哀伤。要知道,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冯小刚的《甲方乙方》、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等文艺片、生活片、历史题材影片都是何等震撼,而拍摄武侠电影实非其所长。无论出于何等商业目的和对武侠电影的偏好,没有丰富的经验,强大的团队,特殊的时代背景,单凭一己之力和金钱之力是无法完成一部成熟武侠电影的。

时下的中国武侠电影沉闷且乏味。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影片的镜头语言和故事结构都是有问题的。“有佳句无佳章”,虽然单独的场景都很好看,但是拼凑到一起之后,从结构的角度来说就只能用“散乱”来形容了。看起来缺乏中心,没有张力。继而言之无物,空洞乏味,从而转入细枝末节来填充时间,利用特技来粉饰苍白。好的故事结构需要有成熟的世界观和稳定的价值观才能形成,而这种关键点上往往是不能被中国当下电影人所把控的。叙事重点一直在飘忽不定,我们经常在看内地武侠电影时,苦苦寻找了九十分钟,但寻不到能够统领整个影片的核心线索。相反,香港巅峰时期的经典武侠电影,始终能保持整体的节奏。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是何等的气概,何等的豪迈。武侠电影中必须有侠义精神的贯穿,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气概,更是义薄云天。改编历史名著,在武侠电影中屡见不鲜。1992年由陈会毅指导的《水浒传之英雄本色》既不背离原著的精神,又独出心裁。影片一经上映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1992年由李惠民指导的《新龙门客栈》则开创了新派武侠电影的先河,场面气势非凡,是武侠电影中少有的极品之作。被国外影评人誉为“东方的卡萨布兰卡”。

雷雨交加的夜晚,方圆不过百尺之地,几波人马交替登场,客栈内刀剑生寒,凶险万状,一场生死搏斗在龙门客栈展开。张曼玉的豪放,林青霞的飘逸,梁家辉的沉稳以及刘洵的老辣,都使得影片精彩百出。影片成功的最大功臣非李惠民莫属,执行导演和总导演有着本质的区别,徐克在影片指导中,虽然功不可没,但执行导演在现场的机智才是影片成功的决定因素。这一点在完全由徐克一手操刀的《龙门飞甲》中可见一斑,没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所拍摄出来的作品是不能和《新龙门客栈》同日而语的。香港电影的武术指导和执行导演都非常精通电影拍摄,他们指导的武打场面是与摄影机的位置运动以及后期的剪辑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些人都是在不断的大量的现场拍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香港电影的高效率是世界闻名的,在功夫片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只要形成一个由总导演、执行导演、武术指导、功夫明星组成的相互熟悉的精诚合作的团队,优秀的武侠电影就会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被生产出来。他们之中缺掉任何一环都不可能成就经典的武侠电影。因此,香港武侠电影培养了像胡金铨、张彻这样的大师级功夫片导演,袁和平、刘家良这样的圣殿级武术指导,也涌现了像李小龙、成龙这样的超级功夫片巨星。充分体现了香港电影工作者扎实的生活根基,卓越的智慧和才华。

徐克指导的黄飞鸿就是这样一个完美团队形成的完美作品。空前强大的团队阵容,让影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使得《壮志凌云》、《男儿当自强》、《狮王争霸》这三部黄飞鸿系列电影位列经典。武侠片是中华民族向世界贡献的一个独特的电影类型。凭借这一类型,中国人那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被影响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中国武侠片的体系中,有一个电影系列是最为闪亮的,那就是黄飞鸿电影。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黄飞鸿。在香港武侠电影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黄飞鸿电影在不同的时代呈现着迥然不同的面貌。前代作品的武打场面,都是一些花拳绣腿的舞台招式,毫无真实感可言,观众也已经感到厌倦。电影人为了避免以往功夫片中武打动作过于虚假的情况而改用硬桥硬马,真刀真枪。因此,身为粤剧武生的关德兴成为了最佳人选。关德兴共拍摄七十多部黄飞鸿电影,几乎成了黄飞鸿系列的代表。但是,时代背景的特点,电影技术的发展还不够成熟等原因,使黄飞鸿电影并未登峰造极。徐克在自己的黄飞鸿电影中选择了李连杰,之前李连杰因为出演《少林寺》已经在华人世界拥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在电影中他全面展示了自己超凡的武术造诣和精湛的表演才能,连续五年夺得全国武术套路冠军的李连杰,以其良好的形象赋予了黄飞鸿新的定义。

在当下这个一切皆有可能的电影市场,一切历史都会被现实迅速地甩到身后,喧嚣和繁华背后,中国电影所隐藏的种种危机也正在逐步显现。被炒作过度的内地商业大片,在票房飘红之后,市场热情迅速退去。如同《赤壁》、《武侠》、《关云长》等武侠影片所遇到的问题一样,这种灾难同时波及到其他类型的电影,当内地电影人尝试武侠电影失败后,便转入神鬼题材影片,《画皮》以及翻拍的《倩女幽魂》所遇到的瓶颈与翻拍武侠电影如出一辙。企图以转移观众视线的方法来赚取票房,这种做法与想要拍摄好电影的想法实在是南辕北辙。

武侠文化 篇10

游戏改编自著名小说作家黄易的《大唐双龙传》、《寻秦记》、《覆雨翻云》等十余部经典名作,重现时空穿梭、火烧阿房宫、寇仲以少胜多困炀帝等大量经典历史桥段,让人遍阅古今、流连忘返。来这里,和项少龙一道改变历史、和寇仲一起征战疆场! 原汁原味的黄易武侠风,怎能不让玩家领略到末世武侠的侠骨柔情!

除了系出黄易大师笔下外,《黄易群侠传2》还是由中华网龙吕学森总经理率领游戏开发部高管团队于前作上线6年后全新推出,集结了150名研发精英参与开发的心血之作。

6年的努力,不仅仅是一款游戏的问世,更多的是将经典延续下来!

另类玩法 玩转武侠世界

《黄易群侠传2》设有人形、幻兽、水生物、妖怪、亡灵、龙族、虫族、野兽等八种类别的宠物,共有300多种不同造型,既有霸王龙、猛犸象等史前巨兽,也有未来警察、机甲战士等科幻英雄。

尤其是人形宠物,更是将黄易笔下的一大批美女囊括其中,届时玩家可将秦梦瑶、师妃暄收作专属爱宠,相伴江湖。

同时《黄易群侠传2》还首创无小怪副本,玩家进入后直接挑战一个个Boss,迎接刺激战斗和惊喜掉落,直击最满足的那一瞬间。而时空扭曲带来的冲击,更为玩家创造了一个个惊险异常的绝域境地,游戏中的惊悚怪物、旷世珍宝、奇山异景都将“震爆”你的视觉。

在宠物和副本系统外,《黄易群侠传2》又设计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成就魔轮”系统。

玩家通过采集各种卡片达到相关成就,除了获得称号之外,还会取得金、银、铜三种不同等級的徽章,设计者们在“成就魔轮”中开启多种神秘能力等你来探索。所以“成就魔轮”为休闲玩法爱好者,提供了追赶大侠、登上武学巅峰的捷径!

编辑点评

中英武侠小说对比分析 篇11

一、历史文化背景比较分析

在中国, 武侠文学有两个重要的源头, 一是汉朝初期的刺客与游侠列传, 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记体’志怪与神异小说。这两种文学源头, 为中国武侠小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将魏晋南北朝以前称为武侠小说发展的前奏时期吗, 那么隋唐时期武侠小说就真正进入到了萌芽时期。在发明火药之前, 中国还处于冷兵器时代, 刀枪剑戟成为当时主要的武器。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 习武之人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世人眼里, 武术不仅可以安邦定国, 而且可以功成名就。因此, 会武术的人深受朝廷重用, 驰骋沙场, 浴血奋战, 为统治阶级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武侠小说当中, 也有一群特殊的侠客, 他们讲义气、重感情, 但有时为了报恩或复仇不惜牺牲国家利益与他人利益。在黑暗的时代, 这种“替天行道”的行为往往深得百姓拥护, 而这恰好体现了百姓对侠义精神的广泛推崇。

从来源看, 西方的骑士制度最早可追溯与日耳曼人的军事传统。在中世纪, 古罗马帝国逐渐衰落, 各地战乱不断, 整个西方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战乱的环境, 锻造了日耳曼人的骑士精神。他们忠心为主、勇猛无畏, 书写了一段又一段的历史传奇。因此, 忠诚与勇敢也成为骑士始终信奉的准则。到11世纪, 西方的封建制度日益完善, 封君封臣现象到处可见。各级封臣誓死效忠封建主, 履行自身的封建义务。在他们身上, 效忠原则体现地淋漓尽致。而从社会阶层上看, 骑士属于封建主豢养的武力阶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 骑士在战争掠夺和防身自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得到了封建主的广泛青睐。在这种情况下, 骑士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发展程度也日益增长。到12—13世纪, 骑士制度已经进入到了鼎盛时期。而随着战事的不断减少, 骑士的作用逐渐弱化。而且, 教会也明令禁止比武。在这种情况下, 骑士的性格特征以及追求目标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们不再崇尚比武斗狠, 也不再追求冲锋杀敌, 而开始注重培养自身的谦逊性格和文雅气质。他们开始讲求风度, 对女士格外尊重, 与现代的骑士以及骑士精神逐渐吻合。

二、文化精神比较分析

侠客精神是中国武侠小说的主要内容, 而剑意象又是侠客精神的主要体现。在武侠小说当中, 剑象征着游侠勇武精神。在古代, 剑意象常被用来抒发边塞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尤其是在唐代, 更是体现地淋漓尽致, 这在许多诗句中都有所体现。李峤在《剑》中写到:“我有昆吾剑, 求趋天子庭。……倚天持报国, 画地取雄名。”这首诗句借剑抒志, 将作者的踌躇满志形象地表达出来。此外, 剑有时也会用来象征除奸刺佞的正义精神。当然, 在抒发正义的同时, 有些义务也会牵涉其中。 (1) 快意恩仇, 睚眦必报。俗话说:“滴水之恩, 当以涌泉相报。”古代的狭义之士, 比较注重情义, 受到别人恩惠会永记于心并知道回报。 (2) 一诺千金, 守信重诺。诚信是每个侠客必备的素质。他们只要做出承诺, 就会想方设法去实现, 绝不会半途而废。 (3) 舍己助人, 除奸去恶。在武侠小说《三侠五义》当中, 有过这样一段描述:“真是行侠作义之人, 到处随遇而安。非是他务必要拔树搜根, 只因见了不平之事, 他便放不下, 仿佛与自己的事一般, 因此才不愧那个‘侠’字。”可见, 舍己助人、除奸去恶, 是侠义精神的重要内容。然而, 在司马迁看来, 正义是特定条件下的伦理道德, 而不能简单地了解为人间永恒之善恶。

虽然骑士精神是一种以个人身份优越感为基础的贵族文化, 而且为上层社会所特有, 但是西方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元素在其中也有所体现。在文化精神方面, 骑士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个体人格的尊重和保护, 二是具备奉献乃至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三是对代表美和爱的女子的理想化崇拜。在骑士身上, 会发现其他社会人群所不具备或者没有完全具备的品质。骑士集公正、诚实、英勇、正直、谦卑、奉献等品质于一身, 成为人们不断追逐的目标。对善良的人, 骑士会发自内心地尊敬, 而且这种礼貌与生俱来;而对待邪恶的人, 他们却会嫉恶如仇, 勇敢地同各类邪恶势力作斗争;对待弱者, 他们会秉着一颗包容的心, 对其进行无微不至的帮助;对待强者, 他们会持有一颗敬畏的心, 向其发起绝以生死的挑战;对待牺牲, 他们会毫无畏惧, 为了他人不惜牺牲自我;对待荣誉, 他们会不惜一切, 努力去争取和奋斗;对待友人, 他们会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 善待一切友好之人;对待敌人, 他们会怀有一种必死的信念, 对抗一切非善之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中西文化视野下, 加强中国武侠小说与英国骑士文学对比分析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为了将该项工程做大、做强, 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 要对加强中国武侠小说与英国骑士文学对比分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一个清晰认识;其次, 要对当前中国武侠小说与英国骑士文学对比分析的现状有一个全面分析;最后, 要对加强中国武侠小说与英国骑士文学对比分析的路径有一个科学把握。

摘要:中国武侠小说与英国骑士文学是中西方文化的特有产物。两者都推崇尚武精神, 但在精神内涵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背景、文化精神、对现代人影响三个方面。加强两者的对比分析, 有助于我们正确审视中西方文化, 加速中西文化的融合。基于此, 本文以中西方文化为视角, 对中国武侠小说与英国骑士文学作了详细的对比与分析。

关键词:中西文化,中国武侠小说,英国骑士文学,对比

参考文献

[1]占程程.英国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之比较[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09 (09) .

[2]方草.中国武侠小说与欧洲骑士文学之比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0 (04) .

上一篇:分析项目教学法下一篇:高校期刊、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