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眼光文化是什么

2024-06-12

文化眼光文化是什么(精选8篇)

文化眼光文化是什么 篇1

城市主题文化是站在全球高度以世界眼光谋划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

——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院长 付宝华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经济的跨越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蓬勃兴起,文化的蓬勃兴起又为特色城市建设、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中国的城市正在从“文化城市”走向“特色城市”,从“特色城市”走向“特色型国际化城市”,从“特色型国际化城市”走向“世界名牌城市”。而在这一次次文明走向的过程中,在这一次次城市文明华丽转身过程中,城市主题文化无疑成了传承过去、承接未来、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大趋势、大方向、大目标、大战略。中华大地正呈现出城市主题文化为特色城市建设、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壮行,城市主题文化与特色城市建设、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共进的生动景象。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为城市进入特色城市、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和世界名牌城市提供了物质上和文化上的基础与保证。很多城市领导都认识到城市现代化水平越高,人们对城市特色要求水平就越高,特色城市建设、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成了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种崭新追求,成了城市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名牌城市发展战略即大战略,我们的城市要向世界名牌城市发展,就应该把名牌城市战略作为一个大战略来思考和经营。我们看到,世界名牌城市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完成了名牌城市的发展历程,塑造出了鲜明的城市特色和城市个性。仔细分析,一个城市从默默无闻到小有名气,再从小有名气到世界名牌城市,都有其规律可循的。在这个过程中,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城市特质,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坐标,都有一个区别其他城市的城市主题文化贯穿其中,并统领这个城市发展,方可成为世界名牌城市的。这个城市主题文化可能是政治的,也可能是经济的,也可能是文化的,也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是建筑的,但城市只要有了这

个与众不同的城市主题文化,城市就有了一把打开世界名牌城市之门的金钥匙,城市就有了进入世界名牌城市的通行证。

城市主题文化与特色城市建设、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息息相关,从世界名牌城市形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具有城市主题文化的城市有上升为世界主流文化的趋势,反之没有城市主题文化的城市有被世界主流文化边缘化的可能。世界众多名牌城市的形成,都是凭借城市主题文化构建成功的。

因此,一个城市要想实现世界名牌城市的目标,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有与世界名牌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城市主题文化。世界名牌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城市没有城市主题文化,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城市化大背景下,曾经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传统城市,如果不能适应特色城市建设、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不能应对特色城市建设、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的时代挑战,不能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推动城市向特色城市、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和世界名牌城市发展,就会在特色城市建设、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中处于劣势地位,就会被那些具有城市主题文化的城市无情的甩在后面。

因此,抓紧制定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目标,进行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定位,实施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必定能源源不断地为特色城市建设、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精心营造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环境,以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方向为目标,围绕城市主题文化来建设城市和发展城市,我们的城市就会迅速崛起为特色城市、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和世界名牌城市;就会在世界名牌城市中占有重要角色和形成新锐力量;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一过程中,城市主题文化是决定传统城市能否成为特色城市、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和世界名牌城市的关键和决定因素;是实现世界名牌城市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是让城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举措。城市主题文化对于塑造世界名牌城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实现世界名牌城市的定位仪;是实现

世界名牌城市的助推器;是实现世界名牌城市的导航标。一个传统城市只有具备了城市主题文化的品格,具备了城市主题文化丰富的内涵,城市主题文化的优势才能在特色城市建设、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中发挥出来;才能实现特色城市建设、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和超常规发展;才能具有强势发展态势;才能笑傲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城市主题文化是二十一世纪特色城市建设、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的重大命题,是特色城市建设、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最有挑战性的发展战略。

特色城市建设、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是每一个城市吸引世界、影响世界、融入世界的现实追求,迅速提高特色城市建设、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的水平已经成为当今城市的当务之急。如何加速特色城市建设、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的步伐,用传统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特色城市建设、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和发展需要了。因此,必须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来加速特色城市建设、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的步伐。

过去,因为我们的特色城市建设、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没有找到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使特色城市建设、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步伐缓慢,甚至失去了特色城市建设、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

为什么说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决定特色城市、特色型国际化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成功与否呢?就是因为特色城市、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和世界名牌城市都不是通过一般城市文化形式和一般意义的特色文化形式构成的,而是通过城市主题文化形式构建成的。城市主题文化不是一个城市资源的一般整合;也不是一个城市要素的一般配置;也不是一个城市功能上的一般堆砌;也不是一个城市形象和品牌的一般塑造。而是通过城市主题文化特质禀赋、特质资源、特质功能、特质品格进行系统构建而得以成功的。也就是说,一个城市要想建设特色城市、特色型国

际化城市和世界名牌城市,构建城市主题文化是先决条件,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城市主题文化,可能连特色城市的门槛都迈不过去,一个城市如果连特色城市的门槛都迈不过去,就更不具备成为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和世界名牌城市的能力。

从世界名牌城市的角度看,世界名牌城市都处于优势文化等级、优势文化位置、优势文化势能的制高点。这些优势文化等级、优势文化位置、优势文化势能不是通过普通的文化形式塑造出来的,而是通过城市主题文化优势文化势能塑造出来的,具有这些城市主题文化优势势能的名牌城市往往是世界优势文化的标志性文化和领袖性文化,并对整个世界有决对的影响力,这些世界名牌城市通过不断积累自己城市主题文化的优势文化势能,不断提高自己城市的优势文化势能,聚集和形成了优势文化势能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吸引力,从而形成了影响世界的文化品牌、文化符号、文化标志。

当今时代,这种主题文化势能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世界名牌城市的重要条件,成为世界名牌城市的重要标志。谁率先占有了这种城市主题文化势能,谁就拥有了世界最强大的城市主题文化核心竞争力,谁就能够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和率先获得发展先机。

世界名牌城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特色城市建设、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是一场城市主题文化的选择和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特色城市建设、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就是城市主题文化建设。二十一世纪,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较量,就是城市主题文化与城市主题文化之间的较量;二十一世纪,城市与城市之间竞争,就是城市主题文化与城市主题文化之间的竞争。谁率先把握了城市主题文化的发展先机,谁的城市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城市主题文化的构建已经不再是城市的一种简单化主题筛选、主题口号征集、主题精神建设、主题形象塑造,而是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来寻求城市发展的大目标、大方向,是站在世界角度谋划特色城市建设、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建设和世界名牌

城市建设的一种大战略。只有具备城市主题文化才能适应特色城市建设、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城市主题文化的构建就是对世界城市名牌化这一发展趋势的主动适应。城市只有构建城市主题文化,才能实现城市角色的重新定位,才能以全新的姿态参与到全球化的角色大分工中,才能以全新的角色成为特色城市、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和世界名牌城市。

城市主题文化是一个城市得以独立的身份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最高表现形式。一个城市具备了城市主题文化和城市主题文化精神,也就具备了成为特色型国际化城市的条件和实现世界名牌城市的资格。一个城市要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突出这座城市的主题文化,必须在坚持以城市文化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高度重视城市主题文化建设。在城市文化和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今天,一个没有主题文化的城市就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不足以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事;不足以谋万事者,不足以谋一时。而这一切需要一种大战略来谋划,而城市主题文化就是这种大战略谋划的基础和核心。只有构建城市主题文化,才能塑造出标志性文化、战略性文化、统领性文化和强势文化。所以构建城市主题文化,是塑造城市标志性文化、战略性文化、统领性文化和强势文化的一项长远的大战略,是城市参与全球一体化竞争能否取胜的大战略。

让我们看看那些光辉耀眼的世界名牌城市,我们就知道城市主题文化对这些世界名牌城市产生的重要作用。维也纳是通过“世界音乐”城市主题文化成为世界名牌城市的;佛罗伦萨是通过“世界绘画与雕塑”城市主题文化成为世界名牌城市的;洛杉矶是通过“艺术梦幻”城市主题文化成为世界名牌城市的;巴黎是通过“世界时装”城市主题文化成为世界名牌城市的;慕尼黑是通过“啤酒”城市主题文化成为世界名牌城市的;拉斯维加斯是通过“***”城市主题文化成为世界名牌城市的;里约热内卢是通过“狂欢”城市主题文化成为世界名牌城市的;沃尔夫斯堡是通过“汽车”城市主题文化成为世界名牌城市的;威尼斯是通过“水”城市主题文化成为世界

名牌城市的;鹿特丹是通过“世界港口”城市主题文化成为世界名牌城市的;夏威夷是通过“波利尼亚”城市主题文化成为世界名牌城市的;罗马是通过“建筑艺术”城市主题文化成为世界名牌城市的;汉诺威是通过“会展”城市主题文化成为世界名牌城市的;伯尔尼是通过“钟表”城市主题文化成为世界名牌城市的;爱丁堡是通过“文学与艺术”城市主题文化成为世界名牌城市的;摩纳哥是通过“赛车、***、邮票”城市主题文化成为世界名牌城市的;洛桑是通过“体育与酒店管理”城市主题文化成为世界名牌城市的;硅谷是通过“创意”城市主题文化成为世界名牌城市的;毕尔巴鄂是通过“新艺术”城市主题文化成为世界名牌城市的。

当今中国城市都在打造特色城市、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和世界名牌城市,这一切说明了中国城市已经认识到了特色城市建设、特色型国际化城市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战略重要性。城市主题文化建设,是以全球化的视野谋划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一个城市立志屹立于世界名牌城市之林的重大举措,是站在全球的角度以世界眼光谋划城市发展的重大举措。一个城市越有特色,就越有品位,就越有吸引力和知名度,就越有符号意义和标本意义,从而也就越有可能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中,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中形成城市品牌和率先赢得发展先机。

城市主题文化越张扬,城市的影响力就越大;城市主题文化越鲜明,城市的增值潜力就越高;城市主题文化越显著,城市辐射力就越广;城市主题文化越系统,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城市主题文化越突出,城市成为世界名牌城市的机会就越多。

一个城市用什么来吸引世界,影响世界,融入世界,走向世界,是城市主题文化。因此,构建城市主题文化,是一个城市吸引世界,影响世界,融入世界,走向世界的根本之举。一个城市有了城市主题文化,就可以把世界的目光都吸引来;一个城市有了城市主题文化,就可以凭借城市主题文化的强大优势,影响世界;一个城市有了城市主题文化,就可以融入世界,走向世界,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眼光文化是什么 篇2

现在, 突显学校的自主性和文化性是各地教育改革的共同追求, 学校由教育活动的空间存在转向文化存在, 由教育决策的边缘走向教育决策的中心, 成为自我、自律、自为的文化主体。

在实际的学校文化建设中, 有很多成功的经验, 但也有很多让人遗憾的地方, 那么, 在实际的学校文化建设中, 我们又做了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校文化?

文化不是附庸风雅, 而是深入到学校每一个成员血液里的精神

笔者曾经和一所学校几位老师闲聊, 当聊到这所学校的校训时, 老师们一脸的茫然, 最后教师自己解嘲说:“我们整天忙得团团转, 谁顾得上那个, 把书教好就行, 其他的是领导们的事。”而事实上, 那所学校的校训正高高地挂在教学楼的外墙上。

还有一次到一所文化氛围很浓的学校参观, 看见学校内几乎所有的墙上都挂着制作精美的名人名言, 于是课间, 在走廊上问了几个学生, 只有一个学生说曾经看过, 而另外的学生却对挂在教室里的四条名人名言, 一条也说不上来。

关于学校文化的理论性文章随意在网上搜索, 出现的词条成千上万, 但在现实中学校文化又体现在什么地方?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 它产生于学校自身, 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 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学校文化如果只表现在形式上, 也许很多学校都做得很好, 校园里每一堵墙都“说话”, 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教风、学风等标语口号高高地挂在墙上……但学校文化的关键之处还要学校的全体成员的认同并维护, 而我们许多学校的领导想一夜之间就创造出学校文化。当然, 只要有钱, 形式上的校园文化确实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让人耳目一新。但一所学校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 许多学校遭到毁灭性地破坏, 但老校长登高一呼, 四方响应, 很短的时间一所学校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是什么?这就是一种精神力量, 这才是一所学校真正的财富, 这才是真正的学校文化。

当然, 我们不反对在校园里有浓浓的文化氛围, 相反我们还要大力提倡, 但这些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我们在创造文化氛围的同时要让学校的文化精髓深入到每一个师生的血液里去。

学校文化不是为“看”的文化, 而是为“人”的文化

一天, 女儿放学回家晚了一会, 问其原因, 原来下午上级领导要来学校检查, 大厅里刚打扫完, 怕学生放学走脏了, 让学生从大厅侧面的狭小过道出来。无独有偶, 上级领导要来某中学视察, 早上学生把楼梯用水擦干净后, 学校专门派了一位教师守在那个楼梯口, 不准学生使用, 因为按照安排, 领导将从这个楼梯上楼到会议室听学校领导汇报……

笔者曾戏称某些学校的管理是“检查管理”, 并戏称将其推而广之, 这些学校的文化也就是“检查文化”了。

一次上网搜索“办学理念”, 大部分学校的办学理念都是“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诸如此类的话。“以人为本”更是挂在领导们的嘴边, 但我们有没有把这句话真正落实到学校的每项工作中去, 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以人为本”或“以学生为本”这无疑是学校文化的价值核心, 但这不能仅仅体现在“办学理念”上, 而要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上。也许那清洁漂亮的大厅, 干净的楼梯能博得领导的赞扬, 但留给学生的是什么?也许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的是“灰尘”: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是给自己的, 而是为了博得领导的一声赞扬, “权”的阴影也许在学生心目中挥之不去。实际上, 这也是我们学校管理者的“官本位”思想的体现。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学校的管理, 不仅仅是为了学生, 更重要的是得到领导的肯定。因为决定他们的命运的不是学生而是领导, 以此来理解学校的“检查文化”也就不奇怪了。

重建我们的学校文化的一个关键是要把对学校说“是”或“不”的权力交给教师和学生。重建我们的评价制度, 让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工作真正拥有发言权, 特别是对管理者的考评不能停留在表面上, 而要深入到教师和学生中去, 同时我们领导对学校的检查也要深入到教师中去, 深入到学生中去, 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一所学校的文化内涵。

学校的管理应该确立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思想。学校领导要真正把师生当成服务的对象, 改革以上级检查为中心的定式, 创造具有亲和力的学校生态环境, 使学校成为师生兴奋、留恋的地方, 使师生感受到真正的人文关怀和做人的尊严。

学校文化不是“他人”的文化, 而是师生“自己”的文化

到一所农村中学听课, 最后不仅被课的本身吸引, 而且被这所学校的一个现象吸引:在这所学校的各个地方都有一些学生自己的作品。走廊墙上挂的是由学生书写的“名言”, 一个学生告诉笔者, 其中的一幅是他想的, 也是他自己写的, 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教室里不是挂着统一制作的漂亮的标语, 而是学生们自己办的图书角、生活园地、手抄报等, 初看上去确实有点乱, 确实没有电脑制作的东西漂亮, 也没有名家作品的档次, 但这的确吸引了听课的老师。

近年来, 学校文化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走进学校, 从校名的题写到校园里的标志、标语、口号等无一不是制作精美, 而那些东西都是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而真正属于学校自己的东西却少之又少。

也许学校文化实施者的思维定势是:名人是权威、领导是权威、专家是权威、书本是权威, 学校的标语是名人说过的, 领导的指示要坚决贯彻, 专家的论说要好好领会, 书本上东西永远是对的……崇尚权威泯灭了学校的个性, 在这种情况下, 各个学校的文化建设千篇一律也就不奇怪了。

笔者曾经和这所学校的领导交流过自己的看法, 他戏说学校没有钱, 只好发动师生自己来搞。实际上这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 而是学校的文化理念问题。这也使笔者想起了吴菲老师《不跪着教书》里的一个情节:上海市打虎山路第一小学的校名是该校的一名小学生写, 而在学校门厅里镶着的几行大字“我希望自己拥有最出色的学生, 所以我必须使自己成为最出色的教师”是该校的一名叫“朱亦磊”的普通教师的心声。这所学校肯定不会在乎那几个钱, 但学校没请名家题写, 也没有请领导写, 而是让学生和教师自己写, 试想每天师生走进校园看到这些的时候, 心里会有一种什么样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为师生的发展服务, 文化建设必须贴近师生的实际, 并和学校的生活息息相关, 同时学校文化建设是在师生共同活动中产生的, 不是谁强加的, 也不是谁凭空臆造的, 只有师生共同创造的文化才能深入到师生的心灵深处, 真正成为学校的文化, 才能最大地发挥文化的张力。

制度是为了规范人, 而制度转变为文化则是为了发展人

近来得到了两本小册子, 一本是某学校的教师手册, 另一本是学生手册。听说这所学校以制度建设而闻名, 笔者仔细阅读了这两本小册子, 不禁敬佩这所学校的管理严密, 这两本小册子对师生的所有行为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并有详细的处罚细则, 如学生迟到一分钟扣班级1分, 五分钟扣班级3分。清洁区有一张纸扣班级2分, 班级出现一次打架事件扣班级8分。教师备课项目要齐全, 每少一项扣教师××元, 字数要达到××字, 少于××字扣××元等等, 并且和教师的考核和奖金挂钩……

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尽管重要, 也仅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文化研究, 我们许多学校还停留在表层, 于是许多学校的管理者就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校的文化环境建设制度建设上, 因为这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 能使校长有一种成就感。

实际上, 制度和文化可以相互融合, 在制度中融入文化, 同样, 制度也可以衍生文化。李希贵老师曾经介绍过山东高密一中的一个事例。学校为了表示对老教师的尊重, 规定对老教师的备课不予检查, 而是以自愿的方式, 每学期将他们的备课集中到学校的资料室存档, 供青年教师借阅, 同时规定, 学校按借阅率的高低付给他们一定的稿酬, 于是, 借阅率成了大家关注的一个问题, 老教师以此为荣, 精心研究备课, 每学期下来, 学校统计的备课簿借阅率成了大家瞩目的大事。

就是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规定, 衍生出了令人欣喜的深层次文化, 使人们崇尚的东西变得崇高起来, 这比硬性规定更容易让人接受, 也容易变成人们自觉追求的目标。

制度制定容易, 让其规范师生的行为也可以做到, 但要使制度真正成为文化, 成为师生自觉遵守的行为, 这就不仅仅是规定违反什么扣多少分, 备课少写多少字扣多少钱就能做到的。

文化是什么,文化在哪里 篇3

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回的零钱?

如果他在会议、教室、电视屏幕的公领域里大谈民主人权和劳工权益,在自己家的私领域里,他尊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吗?他对家里的保姆和工人以礼相待吗?独处时,他如何与自己相处?所有的教养、原则、规范,在没人看见的地方,他怎么样?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提问者事后告诉我,他以为我会谈音乐厅和美术馆,以为我会拿出艰深的学术定义。

我当然没有,因为我实在觉得,文化不过是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

否则,我想我会慢条斯理地继续说:胡兰成描写他所熟悉的乡下人,俭朴的农家妇女也许坐在门槛上织毛衣、捡豆子,穿着家居的粗布裤,但是一见邻居来访,即使是极为熟悉的街坊邻居,她也必先进屋里去,将裙子换上,再出来和客人说话。穿裙或穿裤代表什么符号因时代而变,但是认为“礼”是重要的——也就是一种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尊重,却代代相传。农妇身上显现的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底蕴。什么叫底蕴呢,不过就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因为祖辈父辈层层传递,因为家家户户耳濡目染,一个不识字的人也自然而然陶冶其中,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就是文化。

希腊的山从大海拔起,气候干燥,土地贫瘠,简陋的农舍错落在荆棘山路中,老农牵着大耳驴子自橄榄树下走过。他的简单的家,墙漆得雪白,墙角一株蔷薇老根盘旋,开出一簇簇绯红的花朵,映在白墙上。老农不见得知道亚里士多德如何谈论诗学和美学,但是他在刷白了的墙边种下一株红蔷薇,显然认为“美”是重要的,一种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环境的做法。他很可能不曾踏入过任何美术馆,但他起居进退之间,无处不是“美”。

在台湾南部乡下,我曾经在一个庙前的荷花池畔坐下。为了不把裙子弄脏,便将报纸垫在下面。一个戴着斗笠的老人家马上递过来自己肩上的毛巾,说,“小姐,那个纸有字,不要坐啦,我的毛巾给你坐。”字,代表知识的价值,斗笠老伯坚持自己对知识的敬重。

什么是企业文化 篇4

刘叔铭从七个方面来阐述企业文化的定义。一是《辞源》对文化的解释是“文治和教化”,“文”是慢慢积累的意思,所以企业文化是无法一蹴而就的。二是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个性:团体的共同信仰、价值观和行为。三是企业文化是象征的、整体的、惟一的、稳定的、难于改变的。四是企业文化既有有形的部分,也有无形的部分,是由有意识学习与无意识学习组成的,不是书面的理想、愿景和使命,而是日常的实务、沟通和信仰。五是简单地说,它是在一个企业里事情如何做好。六是企业文化还可以看做一个循环、哲学表达价值,价值体现于行为上、行为说明哲学。七是企业文化也可以看作一个系统。

企业文化现象有哪些?

刘教授认为企业文化现象有七个方面:一是风俗、习惯、舆论,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舆论,有可能成为这个地方的企业的文化现象。二是思维方式。刘教授以一个事例来说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美国人和日本人一同遇到狮子时,日本人把鞋带系紧准备跑,美国人就嘲笑日本人:“你跑得过狮子吗?”日本人回答:“我只要跑得过你就行!”三是行为准则。美国人在办企业时,利字当头,而日本人则更讲究忠诚。四是价值观念。主要有利润价值观和服务价值观两个方面。五是精神境界。六是作风。有的企业推行强势管理,有的企业倡导“仁”字。七是待人艺术。

企业文化有哪些要素?

刘教授说企业文化包含五个要素:一是企业文化。不同的地方有可能产生不同的企业文化,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二是价值观,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三是英雄人物,即企业的灵魂人物,“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领导就可能带出什么样的一帮下属。四是习俗与仪式。五是文化网络。企业内部的信息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在传送,这就形成了网络,而文化网络一旦形成,较难改变,除非继任者强行推翻它。

为什么了解企业文化

是重要的?

刘教授认为了解企业文化至少有几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作为企业的执行人员,识别、了解和影响组织文化,可以确保公司的敏捷性和财务成功。二是作为潜在雇员,瞥见组织的真实文化,可以帮助你决定一家公司是否适合你做出贡献与发挥。三是可以作为公司的用人的依据,去聘请到能在公司成功的人。四是制定政策和任务来增加公司获利能力和对市场需求作出反应。五是面对真正威胁时,公司能够作出正确的反应。

如何识别企业文化?

刘教授告诉大家可以从十个方面进行识别:一是识别工作团队的态度、行为偏好和工作环境。二是要同时观看有形的和无形的。三是看建筑物、办公室、店面和公众形象、公众关系。四是看真正的报酬结构。五是看建筑和设计。六是看服饰。七是看组织过程和结构。八是看仪式、象征和庆祝方式。九是看常用语言和口头禅。十是看标志、宣传文件和宣传标语等。

企业文化如何影响企业发展?

最后,刘教授对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作了八点总结:一是振兴企业、改善管理。刘教授说,海尔集团于1995年收购青岛线星电厂后,没有投入资金,却救活了这条“休克鱼”,就是应用了海尔的企业文化。二是目标导向、全面发展。三是注重协调,促进文明发展。四是凝聚人心、增加向心力和合力。五是美化环境、优化生活。六是教化激励、培育人才。七是道德约束、制度控制。八是服务公众、辐射社会。

建设一个企业的文化,好比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急不得。在本次企业家文化沙龙上,刘叔铭教授一再强调:企业好比人,企业的命运好比人的命运,是由性格所决定。要改变企业的命运就必须先改变企业的性格,要改变企业的性格就必须先改变企业的习惯,要改变企业的习惯就必须先改变企业的行为,要改变企业的行为就必须先改变企业的观念。而完成这一系列的改变,就是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所以,一切从改变观念入手。

什么是企业文化 篇5

我们可以做什么?What might we do?

我们能做什么?What can we do?

我们应当做什么?What should we do?

什么是企业文化?

(1)企业文化是在工作团体中逐步形成的规范。

(2)企业文化是为一个企业所信奉的主要价值观,是一种含义

深远的价值观、神话、英雄人物标志的凝聚。

(3)企业文化是指导企业制定员工和顾客政策的宗旨。

(4)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中寻求生存的竞争“原则”,是新员工

要为企业所录用必须掌握的“内在规则”。

(5)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通过物体布局所传达的感觉或气氛,以

及企业成员与顾客或其他外界成员交往的方式。

(6)企业文化就是传统氛围构成的公司文化,它意味着公司的价值观,诸如进取、守势或是灵活--这些价值观构成公司员工活力、意见和行为的规范。管理人员身体力行,把这些规范灌输给员工并代代相传。

(7)企业文化就是在一个企业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和历史传

统,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信息,将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于

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

(8)企业文化是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混合,即指在企业界形

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在人群中和社会上发生了文化的影响。它不

是指知识修养,而是指人们对知识的态度;不是利润,而是对利润的心理;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所体现的处世为人的哲学。

企业文化是一种渗透在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的东西,它是企业的美德

所在。

(9)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组织的基本信息,基本价值观和对企业

内外环境的基本看法,是由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行为规

范,价值体系,是指导人们从事工作的哲学观念。

(10)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

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

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

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9.文体活动

10.引进新人,引进新文化

落实4R路径

第一步,R1,入眼

入眼R1,是指企业文化的认知。梳理、凝练企业文化的核心:

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写成体系(手册),让全员认识、感知自

己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具有的,需要全体员工共同认知的。那么如何达

到共同认知呢?

一、氛围营造

1、企业文化手册设计、印刷

2、氛围营造、策划

二.考核

组织全员进行企业文化考核,采取自下而上的考核。

第二步,R2,入脑

入脑R2,是指企业文化的认可。通过培训、研讨企业文化核心,让全体员工认可、感觉自己的企业文化。

入脑的主要步骤方法:

一、宣讲与培训

1、为高层领导提供企业文化基本知识的宣讲

2、为高层领导提供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培训

3、为中层领导提供企业文化基本知识的宣讲

4、为中层领导提供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培训

5、为基层员工提供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宣讲培训

二、考试

1、借助一些活动,如知识竞赛、诗歌朗诵、看板等方式。

2、组织企业文化考试。

第三步,R3,入心

入心R3,是指企业文化的认同,通过讨论、研讨企业文化核心,让全体员工认同、感受自己的企业文化。

一、讨论与研讨

分专题进行讨论,分层级进行研讨。

二、征文、演讲等比赛

三、故事征集

四、成果汇报

第四步,R4,入行

入行R4,是指企业文化的践行。通过讨论、公开承诺,让理念变成行为,让全体员工践行、体验自己的企业文化。

一、汇总讨论成果,形成行为规范

二、汇总故事案例,形成故事集

三、对照行为准则、规范,修正自己的行为。

四、理念变为行为

什么是企业文化 篇6

企业文化是指在必须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经过社会实践所构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构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指导和升华。

说是指导,是指它的前瞻性。它应当提前制定出来,去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说是升华,是指它的后发性。它应当来源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或是经过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检验和校正,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反过来又会极大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如果不去践行,只是整理一些词汇,贴在墙上、写在纸上、说在嘴上、讲在会上,就当成是企业文化,肯定是不对的,也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只可是是一些口号、标语,表面功夫而已。

如果企业成功了,就任意总结出一套东西,说就是在这一套企业文化指引下获得成功的,也是牵强附会、故弄玄虚,只能是唬弄别人来彰显自我,也同时在糊弄和误导着自我。自欺欺人时间长了,往往使自我也信以为真,甚至骄傲膨胀,最终反而导致失败。

真正的高效的企业文化是随着企业发展壮大而逐步累积和完善的,是事先提出和事后践行并不断完善而构成的对企业行之有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个企业的无声灵魂。

企业文化的作用

1、企业文化是企业系统的重要构成因素

有个人经过一个建筑工地,问那里的石匠们在做什么?三个石匠有三个不一样的回答。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做养家糊口的事,混口饭吃。第二个石匠回答:我在做最棒的石匠工作。第三个石匠回答:我正在盖一座教堂。思考:谁在工作中更有活力,更努力,绩效更好?为什么?

(1)目标与战略,解决了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

(2)组织结构和制度流程,解决了工作秩序和效率的问题;

(3)业绩测评报酬奖励,解决了激励与动力问题;

(4)企业文化,解决了价值意义和行为规范的问题。

2、企业文化是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企业文化实践始于日本,理论成于美国,80年代引入中国。企业文化是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比以往任何管理方式更加注重“人”的要素。

企业文化竞争是最高层次的竞争。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企业变革,先变革文化。没有执行力的文化,就没有执行力。

管事先管人,管人先管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仅有淡季的思想。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竞争优势原点变化:产品、营销、战略、文化。国家富强靠经济,经济发展靠企业,企业发展靠管理,管理提升靠文化。

接下来,我们重点来讲解一下企业文化精神礼貌最重要的核心理念:使命、愿景、价值观

1、使命

就是企业存在的意义,即“我是谁?我存在的目的和理由是什么?企业对社会和成员(股东、员工)的价值”。

那怎样检验企业的使命是否准确?可从以下几点来确认:

一是是否明确了企业所担当的主角。就是企业在社会中所扮演的主角,是企业的身份证,别人经过使命来辨认一家公司究竟是什么样的企业。

二是是否比盈利更有价值。盈利是企业的目标没有错,可是盈利的同时是否能给顾客及企业相关者带来附加的价值、隐性的价值,才是企业存在的本质价值。

三是是否能给相关者带来无限的力量。真正的使命会激发员工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使命感会产生永久的力量。

四是是否包含职责感。卓越的企业使命隐含慈善家的情怀,对员工、顾客和社会充满职责感。

2、愿景

就是企业存在的目标,即“我往哪里走?我未来是什么样的?企业成员期望共同创造的未来景象”。

检验企业愿景定位是否准确,可用愿景的几个重要特征来检视:

第一、愿景是否“清晰可见”。愿景是还没有实现、没有到达的一个图景,正因为是不真实的,还需要产生力量,那就必须给人以清晰的感觉,它越清晰,就能让员工感觉这个愿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仅有“清晰可见”才能产生感召力。

第二、企业的愿景是宏观的,要“宏大”。愿景的哲学意义在于“你想成为什么”,而不是“你能成为什么”。如何让员工敢想?就需要愿景富有力量。

第三、员工愿景是微观的,要具体。大多数的企业仅有宏观的公司愿景,没有微观的员工愿景,员工愿景是连接企业与员工的桥梁,和员工要有密切的关系。企业想要员工坚持一条心,就必须明确告诉员工,企业的愿景实现的时候,将培养出多少位总经理,培养出多少位行业专家,培养出多少位百万富翁,这才是愿景产生巨大感召力所在。

所以,企业愿景的定位不仅仅要研究企业自身,更要研究其他两个层面。一个是对外的社会层面的愿景,一个是对内员工层面的愿景。不研究社会层面的愿景,得不到社会和大众的支持,不研究员工层面的愿景,得不到员工的支持。

3、价值观

就是企业如何生存,即“我怎样走?我认为什么是正确的?在完成使命和实现愿景的过程中,遵循的思想和行为依据及准则”。

价值观的定位要贴合以下三项原则和六个基本点。

三项原则:一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二是共同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三是客户价值和社会价值高于企业的生产价值和利润价值。

六个基本点:以人为本、以顾客为中心、平等对待员工、努力服务社会、平衡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及提倡团队精神。

在价值观的定位中,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对价值观要有准确的表达和完整的描述。仅有对价值观所表达的真实含义做出准确、完整的描述,员工才会理解,才会去遵循。

使命生发驱动力,愿景生发感召力,价值观生发统合力。企业文化就是组织的成员以价值观为底线,以愿景为导向,为实现使命而自愿生发的思想和行为。

企业为什么需要文化? 篇7

1. 文化正日益成为管理与创新的基础, 乃至企业的灵魂

企业文化是凝聚、规范、引导和激励员工为实现企业共同目标而奋斗的精神力量, 在现代企业中占据灵魂的位置。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文化不但可以打造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也可以奠定现代企业管理与创新的重要基础。这是因为: (1) 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更好地营造一种整个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意识和一致行动的氛围。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 员工的潜力和团队力量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 (2) 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也是彰显个性和创新的强大推动力量。将充满企业个性和活力的文化发展成一种基于能力的绩效管理文化体系, 使之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支撑和牵引, 就可以起到通过树立远景目标来激励和引导组织与个人的作用, 使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自主和自由地发挥。 (3) 切合实际的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人才的培养与成长。人才的文化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升则构成了企业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2. 市场营销的战略重心正从产品先导转向文化先导

正如国家的扩张其实是一种文化的扩张一样, 企业市场扩张的实质也是企业文化广为传播并被接受的过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来临, 经营文化、营销文化在成功开拓市场中越来越重要。心智资源、文化概念资源正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一个新的制高点。新技术、新产品等往往要借助于新概念、新知识的传播才能更好更快地为日益理性的顾客所接受和认可。因而, 企业的营销理念能否唤起顾客的文化共鸣成为营销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总之, 市场营销战略必须更注重文化先导的作用。例如蒙牛乳业倡导的“为了优质生活”、“强壮每一个中国人”的营销理念, 就很好地激发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同感。

3. 先进的文化可保障企业实现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的高度统一, 从而获得更强的适应力

在多变的市场中, 如何才能体现企业不变的原则, 保证产品质量与服务品质始终到位?在突发事件面前, 如何体现企业不变的理念和宗旨, 使之成为树立社会形象的契机?要想企业行为不走样, 不变的只有原则, 原则来自企业文化, 文化来自永恒的价值信念。企业只有坚定其承担一份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的信念, 找准自身的定位, 才能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 不断增强竞争能力。要在制度上实现企业文化和社会先进文化的接轨, 达到二者的良性互动, 使企业文化真正体现社会文化的先进性。例如, 在突发的环保事件面前, 企业应当将社会责任意识融入企业文化中去。

4. 管理的新进展大多与文化观念的创新密切相关

近年来兴起的知识管理、价值管理、客户管理、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管理等都基于以人为本的先进企业文化。彼得·德鲁克早就指出:“所谓企业管理, 就是对人的管理”。中国众多成功企业的事实也反复证明“要让企业有活力, 首先要让人有活力”。这些观念的树立无疑促进了企业管理的进步。只有让员工深刻理解了自己的企业文化, 才能使他们在各种新的管理方式中成为有活力的人;反之, 创新管理方式也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同时, 文化本身的创新往往可以在一个更高层次为管理创新开辟一条通途。例如, 如果百货公司售货员把向顾客推销衣服的观念转变为帮助顾客买衣服, 那么, 其整个营销方式都会发生改变。

5. 高水平的管理在整个社会文化观念进步的基础上得到更充分的实现

什么是文化? 篇8

现在讲国学、讲文化的人,很多;但了解什么是国学、什么是文化的人,可能并不很多。我不揣浅陋,冒昧以“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什么?”为题,希望对文化作一点基础性本源性的探讨。只是漫谈,信笔写来,还祈方家不吝指教。

本期先谈谈“什么是文化”。先说“文”。世间万象,生生灭灭,佛家叫诸行无常;马克思主义叫一切事物,不是静止的,都是发展变化的;在中国传统文化(《周易·乾卦》)中,就叫“天行健”。君子要体会这个天行健,觉知这个天行健,效法这个天行健,才能以自强不息。三个不同说法,都是一个意思:感受天地宇宙,万事万物,无不在各自的流动运行之中。流动,运动,变动,恒动,生动,感动,有声有色,有光有彩,沛然辉耀,不一不异,这就是文。

天有天文,地有地文,人有人文,水有水文。云霞也有文,飞鸟走兽,都有文。君不见,大如凤凰孔雀、狮狼虎豹,小至鱼蛇蜂蝶,无不有文。你知道当初伏羲画卦是怎么画出来的吗?《易·系辞传》中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对呀,向上看,天象天文,向下看,地理地文,四周看,鸟兽鱼龙皆有文,所以后来提炼出一句话来:经天纬地谓之文。

“郁郁乎文哉”,孔子如此惊叹于周继承了夏商二代礼乐、典章、制度。可见,“文”,是大格局,大华章,大气魄,大手笔,高质素,高涵养,高品味,高境界。

再说“化”。化是无常的形态,也是无常的必然。改变了就叫化,转化、变化、融化、化和、化合,到了出神入化、化妆无妆的地步,是为化境,那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我”、那个“他”了。

《乐记》中讲“和,故百物皆化”,正因为百物(万事万物)能化,所以才能“和”。和,就是化的结果。《黄帝内经·素问》中又说,“化不可代,时不可违”,故宇宙就称为“大化”。化而后生,故又称造化。《列子·天瑞》中说:“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这里,大化就成了生命的代称。人的大化,走到第四个阶段,就必然要火化了。在道家,那就叫化鹤,在藏传佛教,那又叫虹化了。

与上述不同的是:在我们佛教中,大化恰恰与教化同义。《法华玄义》卷十云:“说教之纲格,大化之筌蹄。”这个“大化”才是最宝贵的东西,即人可以改变自己,可以化度,能化能度,是教化的结果。所以,教化,化育,在文化中才有了最重要、最本质的意义。教育的本质是感化,教化,施化,因而《管子·心术上》说,“化育万物谓之德”,这是德的栽培,德的化成;是教化人培育人的伟大事业;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崇高目的。于是,春風化雨,桃李满天下,就成了对教育工作者、教化工作者的赞颂之词。

我们回溯历史,中国古人最初提出“文化”这一概念,原是相对于“武功”而言。“以文化之”正是周公总结了商代穷兵黩武的教训,从而下大力制礼作乐的初衷。这从现存《周礼》、《礼记》、《仪礼》等古籍中一再强调的“夫礼,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即知。可见,中国的“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于昌明礼乐的教化作用,这也可以说明孔子对“乐”的重视,甚至要超过“礼”(孔子学琴于师襄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就因为看到了音乐的教化感化作用。“以文化之”,这才是文化的最初义,本来义。

谈到佛教,可能有些朋友还不知道,佛寺亦称化城,这是从《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中来的。进入化城,感受佛法,断惑证真,获得解脱,这不是人生的崇高境界吗?所以唐诗人王维《登辨觉寺》诗云:“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那座辨觉寺,就是莲峰下的一座化城啊。

为了把这个“化”的深义说得更清楚一些,请允许我再援引一则关于六祖惠能大师的著名故事。《坛经·机缘品第七》: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

这则故事很生动。六祖惠能大师自黄梅接得衣钵,回到韶州曹侯村,没有人知道他。那时候曹侯村有一个刘志略,是一个儒士,他的姑姑出家了,叫无尽藏比丘尼。无尽藏比丘尼经常诵《涅经》,听说惠能行者来了,跟刘志略友好,就来请教他。惠能说:哎呀,字我都不认识,你给我读一下吧。这位比丘尼生疑:你字都不认识,怎么来解呢?六祖回答得真是厉害,他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无尽藏比丘尼一听,就大为叹服,再请教那些义理,都很透彻。她马上跟村里的长者说:这是圣人哪,这是一个大修行人,应该迎请供养。

好一个“字即不识,义即请问”!无尽藏不解了,“字尚不识,焉能会义?”问得不错,任谁都会这么问的。而六祖的回答,石破天惊,至理名言:“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无尽藏比丘尼果然不是等闲之辈,大为叹服,这是圣人啊,是难遇难见的大修行人啊。尼问的是字,师答的是义。前已交待,她在那里诵《涅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能解说,是因为他暂听,已听,听到了,耳根圆通,这就是“化”呀,由听而化,由耳根而化。不化,怎知妙义?“化”的功用,妙矣哉。这是“化”的生动实例。至今西方还在逻辑、概念、计量、数据、量化、技术、核数、统计等操作中寻求,2000多年前,或1500年前,中国人就知道跨越逻辑思维,跨越语言文字,直达直觉妙悟的化城、化土、化境了。这个“化”,才是文化的核心义。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欲查看其他资本圈精英评论,请扫描版权页二维码,下载并登录“新财富酷鱼”和我们互动。

上一篇:安全及应急救援预案下一篇:假期主题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