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眼光

2024-10-16

世界眼光(共9篇)

世界眼光 篇1

如今,出国留学早已不是新鲜事。然而,在教育国际化大环境的“感染”下,出国留学的学生主体却在悄然改变。

“近几年,中国留学生的年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高中生人数明显增加。”在日前举办的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学教育国际交流分会第一届年会暨中学校长国际论坛上,美国卡普兰高等教育高级副总裁安德鲁·希克如是说。那么,基础教育国际化,是否已成为必然趋势?立足本国国情,我们还存在哪些问题?

出国留学低龄化趋势明显

教育部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为41.39万,比2012年增加1.43万人,同比增长3.58%。另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4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显示,2012-2013年,中国在美就读私立高中人数增至23795人,而2010-2011年,这个数字仅为6725人。

“2014年低龄学生出国留学人数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峰,赴海外读高中的学生比往年增加两到三成,高中毕业赴海外上大学的学生比往年增加一成多。”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满生表示,“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树立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维,不能因为我国教育存在较大的东西部差异、城乡差异就否认基础教育的国际化,也不能因强调教育公平就否认基础教育的国际化。

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市高考考生创历史新低,比2012年减少5.27%,统考考生比2012年减少3000余人。2014年,北京市高考共7.05万人报名,比2013年减少了2000余人。上海高考报名人数仅5.2万人,比2006年的11.38万人缩减了超过50%。对此,周满生表示:“报考人数下降有多方面的原因,但高中阶段出国或弃考留学的人数显著增长是其重要原因。”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瓶颈在哪儿

近几年,高中国际部已成为负面新闻的重灾区。“收费惊人”“外教水平堪忧”等问题屡见不鲜,有些国际部甚至成为招择校生的“地下通道”。

“部分高中依靠国际班‘创收’来解决教育经费短缺问题,经济利益驱使下难免会对常规教学带来影响。”周满生表示,“‘市场无序、缺乏监管’,外教市场的混乱状况不容忽视。很多外教不合格,没有教师资格证。中介机构撮合求职者和求聘学校,并从中收取费用,甚至为其提供未经认证的教师证。”周满生说。

哈尔滨三中校长赵文祥介绍,该校从1998年开始做国际化教育,推行了很多项目,包括美国大学直通车、日本留学项目,以及近期举办的欧美留学班等等。“有些项目受到了很大限制,经济欠发达、思维观念欠开放等,都是受限原因。”

石家庄市教育局局长闫纯锴则认为,不要把基础教育国际化简单变成国外教育机构或是中介机构的单方面推动和影响,“教育国际化应纳入各级政府总规划、总指导,并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推动其发展。”

抓好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核心

有专家认为,西方教育的长处在于尊重青少年的个性,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自信自强。而我国学生基础知识虽扎实,但普遍存在学生做题多分析少,注重知识教学,忽略思维方法的训练,忽视学生的个性、兴趣等问题。所以,应突破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让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探索应是全方位的,包括政策导向、质量评估标准、教师专业素质、课程改革内容等。

“当前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渠道和方式较多,包括组织学生到国外短期学习或者组织教师及管理人员出国培训等。但我认为,抓好课程建设与改革应是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周满生强调,学校不应该把引进多少国际课程作为评价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唯一标准,要给孩子们提供多样化选择的机会。

“国际教育,不仅仅把孩子培养出国,更多的应是让孩子拥有世界眼光,特别是将来回国后参与国家建设时,可以借助国外的优秀经验与方法。”呼和浩特二中校长郭炳胜强调,基础教育国际化,应该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国际规则,了解国际社会对当代人的要求。

世界眼光 篇2

这本书介绍的主要是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影响世界的财富巨人的创业经历,也是他们胆识、智慧、才干的结晶品。

创业书籍推荐二:《李嘉诚全传》

身无分文的青年李嘉诚如何赚得第一桶金;出身寒微的李嘉诚如何征服名门小姐的芳心;李嘉诚如何从小老板变为“塑胶花大王”;李嘉诚如何把握地产市道良机;李嘉诚如何兵不血刃以7亿搏60亿;李嘉诚如何连续多年稳跨全球华人首富宝座。他掌控着香港的经济;他一年财富激增6成;他经营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享有顶级地产商和零售商的美誉;拥有最大移动手机运营商的头衔;他被美国《商业周刊》誉为“全球最佳企业家”;他统领的“和黄”集团被美国《财富》杂志封为“全球最赚钱公司”;惟有他能够在他的领域中频繁地被世界所感知,进而影响全球这一行业的未来„„

创业书籍推荐三:《马云传》

本书以传记的方式,从马云出世写起,全面解析马云的成功历程,力图向读者展现一个全面的、立体的、鲜活的马云形象。使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从中得到一些激励、一些感悟和一些灵感,开创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人生。

创业书籍推荐四:《世界因你而不同》

这是李开复唯一的一本自传,字里行间,是岁月流逝中沉淀下来的宝贵的人生智慧和职场经验。捣蛋的“小皇帝”,11岁的“留学生”,奥巴马的大学同学,26岁的副教授,33岁的苹果副总裁,谷歌中国的创始人,他有着太多传奇的经历,为了他,两家最大的IT公司对簿公堂。而他的每一次人生选择,都是一次成功的自我超越。透过这本自传,李开复真诚讲述了他鲜为人知的成长史、风雨兼程的成功史和烛照人生的心灵史,也首次全面披露了他亲历的苹果、微软、谷歌等IT巨头风云变幻的内幕。娓娓道来,字字珠玑。抓住一切去探寻生命的意义,总有一天,世界将因你不同。

以上几本创业书籍推荐是关于世界、中国及海归创业成功者们的创业经历,这些有助于创业者形成创业思维,塑造具备创业潜质的个人素质。这方面的书籍很多,甚至还有比这几本更优秀的书。到此为止,如果创业者具备了胆识、意志和能力,那么接下来就应该是如何进行创业了。对此笔者又做了以下创业书籍推荐,旨在向志在创业的朋友介绍创业方法和策略,说白了是指明创业路应该如何走的问题。

创业书籍推荐五:《蓝海战略》

《蓝海战略》为企业甩脱竞争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在这本颠覆传统战略思维的著作中,作者展示了一套经过实践证明的分析框架和工具,供企业成功地开创和夺取蓝海。通过对各种产业中为数众多的战略行动的分析,作者还提出了成功制定和执行蓝海战略的六项原则。这些原则告诉企业,该如何重建市场边界、注重全局、超越现有需求、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克服组织障碍并把战略的执行建成战略的一部分。

创业书籍推荐六:《中国商人最容易犯的一百个错误》

毋庸置疑,中国的商人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政府的支持、资源的丰富、劳动力的低廉、巨大的市场等等,然而,他们在经营中却存在着明显的缺憾,存在着长期为人们忽略的错误!进一步说,对商人而言,企业的规则、资本的运作、企业的经营、管理、销售和产品的市场定位等诸多方面,都严重欠缺理论的指导和经验的积累。

创业书籍推荐七:《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企业***都知道:只有每一位员工成为高效能人士,企业才会真正成高效率企业。这本书几乎覆盖所有美国成年人,它是美国成年人中最具影响力的书。一个强大的美国是由每一位高效能的美国人决定的,不能不说与这本书有重要的关系。

创业书籍推荐八:《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适合自己的创业模式

二、捆绑成功人的创业模式。

创业成功的一个有效秘诀就是跟对人,跟成功的人做事。有一个关于个人财富的统计,一般你所拥有的财富是你身边朋友的平均值。因此我们看到,穷人有的都是穷朋友,富人有的都是富朋友。在你有个人创业打算后,就要找出一个成功的人,想方设法地结交他。不管困难也好,冷落也好,屈辱也好,跟定他。无论东南西北风,咬住青山不放松。要有目的,有准备地用心去学习成功人如何做事,如何思考.要用心智去感悟成功人是如何成功的,因为成功是有方法和途径的,要认认真真地帮助成功人做事,成为成功人的朋友,让成功人能真心地帮助你,教导你.千点万点,不如明师一点.成功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重叠成功人的脚印。

三、从业务代表做起的模式。

先确定一个你日后要经营的行业和产品,在这个行业中选择一个好的公司,然后去做这个公司的业务代表。在你所在的城市为这个公司开拓市场,销售产品,进而熟悉这个行业,了解这个产品,拥有这个市场。条件成熟后从业务代表转换成代理商,开始自己的创业。为此目的只要选择到好的公司,无论什么条件,无论有没有底薪,你都要接受。因为你接受的不是打工的条件,而是接受未来的梦想。

从中国最新最赚钱的十大行业看计算机考研方向选择 本帖最后由 jsj8 于 2010-9-29 15:44 编辑

一下是我转载自网络的中国最新最赚钱的十大行业,其中就包括3个与IT相关的!

1、同声传译

年进账三四十万没问题

同声传译员被称为“21世纪第一大紧缺人才”。随着中国对外经济交流的增多和奥运会带来的“会务商机”的涌现,需要越来越多的同声传译员。“同传的薪金可不是按照年薪和月薪来算的,是按照小时和分钟来算的,现在的价码是每小时4000元到8000元。”“4年之后入驻中国和北京的外国大公司越来越多,这一行肯定更吃香,一年挣个三四十万元应该很轻松的。”业内相关人士表示。2、3G工程师

基本年薪15万元至20万元

据计世资讯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称,估计国内3G人才缺口将达到50万人以上。

由于目前3G人才比较少,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奇缺,预计4年之后3G工程师的基本年薪会在15万元至20万元。“从目前的一些趋势来看,在无线增值服务行业里的一些精通2.5G技术的人才年薪都在10万元左右,3G到来之后这些人才的收入应该会更高。”空中网的相关人士表示。

3、网络媒体人才

年收入在10万元至12万元

目前,类似于在新浪和搜狐的网络编辑的月薪都在5000元左右、中等职位的收入在8000元至10000元。

“相信4年之后整个网络媒体的广告收入越来越多的时候,从业人员会有一个更好的回报。”新浪网的一位编辑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颇有信心。据预测,年收入应在10万元至12万元。

4、物流师

现在1年就能挣10万

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为600余万人。相关统计显示,目前物流从业人员当中拥有大学学历以上的仅占21%。许多物流部门的管理人员是半路出家,很少受过专业的培训。

据相关人士透露,壳牌在国内招聘的应届大学生目前的薪金是每月6000元到8000元,在一年之后还会由相当大的提升空间。“现在一年就能挣个7万元至10万元,估计4年之后只会多不会少,因为能源越来越紧俏。”该人士表示。

5、系统集成工程师

估计年收入10万至20万元

一名刚刚毕业,毫无经验的大学生应聘系统集成工程师之后的薪金是年薪8万元。用户对系统集成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从最初的网络建设到基于行业的应用,再到对业务流程和资源策略的咨询服务。未来系统集成工程师应该是一路走高的职业。

据招聘网站人士预测,系统集成工程师在未来的年薪估计会在10万元至20万元。

6、环境工程师

年收入将在8万元至10万元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从业人员仅有13万余人,其中技术人员8万余人。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计算,我国在环境工程师方面的缺口在42万人左右。

记者从相关途径获悉,随着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国内园林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的月薪都在七八千元左右。据预测,年收入应在8万元至10万元。

7、精算师

年收入在12万至15万元

我国被世界保险界认可的精算师不足10人,“准精算师”40多人,在当今的国内人才市场上,精算师可谓凤毛麟角。

随着国际保险巨头在中国开拓市场以及国内企业的需要,精算师是几年后保险业最炙手可热的人才,目前在国外的平均年薪达10万美元,国内目前月薪也在1万元以上。4年以后,随着人们对于保险认识的加强,必然会需要更多的精算师。据预测,年收入应在12万元至15万元。

8、报关员

年挣10万元很轻松

“入世”后,我国的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使得对报关员的需求增加。据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网显示的资料,报关员目前的收入每月在5000元至8000元之间,目前在贸易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报关员月薪都在七八千元。

未来几年内,就业市场对报关员的需求将有数十倍的增长。报关员的工资涨幅一般在年10%-20%,到那时一年挣个10万元几乎不是问题。

9、中西医师/医药销售

年收入至少应在6万元左右

“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有三条路可以走,一是进入医院,急救医生、产科医生、妇科医生、眼科医生、儿科医生及牙医和理疗医师都将十分吃香;二是进入医药生产流通企业;三是继续深造。”某招聘网校园部总监表示,这个行业的特点是越老越值钱,目前的医药行业月薪水平在3000元到5000元,相信4年之后会有一个更好的薪金水平。据预测,年收入至少应在6万元左右。

10、注册会计师

年收入将在10万元左右

根据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至少急需35万名注册会计师,而目前实际具备从业资格的只有8万人左右,其中被国际认可的不足15%。

每年包括德勤、毕博在内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都会在高校招收毕业生,专业涵盖统计、法律、数学等。而进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应届毕业生月薪大都在五六千元,再加上每年丰厚的奖金,收入会超过10万元。

从其中可以看出来:IT这个行业是很能赚钱的,现在比较热门的就是3G移动开发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级的开发。大家在考研时可以考虑这些方向!

大学生创业调查

郜韶飞 上海五分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创立时间:2006年9月

五分钟()致力于成为一家卓越的社交游戏开发与运营商,代表作品“开心农场”自2008年11月推出以来,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社交游戏之一。

倪张骊 上海理工大学本科在读学生,上海理工大学大学生创业项目“牛人文化”CEO

创立时间:2010年3月

“牛人文化”是在校学生的一个创业项目,组织在校学生在校园和学生宿舍中分送饮用水罐,同时派发广告,以解决大学校园内广告投放的精准性和延续性

查立: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在大学创业?

郜韶飞:现在想来,大学阶段的很多尝试确实是我们一毕业就走上创业之路的基石。我和两位伙伴大二搞计算机信息交流协会,举办的第一届电子竞技大赛现在已经到第七届了,成为上海高校中非常知名的一个电子竞技品牌;大三搞工作室,承接各种与互联网有关的外包项目;在折腾了很多事情以后,发现自己最最喜欢的是互联网,决定创业,就这样,一拍即合,没有太多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就决定创业了!

倪张骊:大二时想到要自己掌控事业与命运,于是选择创业,并且立即行动。如果我中学就明确了要创业,中学也会创的。

查立:但很多人说大学生没有经验、没有资源,不适合创业。你怎么看?

郜韶飞:大学生的确没有经验,没有资源,但是他们更有胆量、激情、负担小、成本低;工作时间久的人可能有经验,有资源,但未必敢于创业,就算能创业也未必能放空自己,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这个角度很难说到底谁更适合创业。

倪张骊:正因为没经验,大学生才更不会被传统所束缚,更容易创新、打破陈规,创业永远不会是等你积累够了资源后“只欠东风”的事情,即便你在一个行业再有经验,创办企业也会遇到管理、融资等别的方面的新问题。其次,毕业后到某个岗位摸爬滚打个几年所积累的经验、资源,也未必就会比在大学中就开始创业所累积的多。

查立:嗯。从战中学会战争。你们的创业开始很难吗?

郜韶飞:我们得到了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的帮助,这笔钱虽然不多,但是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勇气,让我们能够更加有信心的度过创业的最初阶段。后来,基金会老师们的帮助,也让我们比社会上的大量小公司更加正规和成熟,得到社会的认可。

倪张骊:最初只是与几个有兴趣的同学一起聊idea,吸引了有同样兴趣并且优秀的同学组成团队,各自联系资源、筹集资金、调研、公关、选址等,到成立公司、持续经营。

查立:创业中,你们最大的担忧是什么?

郜韶飞:说实话,创业之初几乎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创业过程中,的确遇到过各种的困难,曾经多次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但是每次更多的是要考虑如何让公司继续活下去。成功是坚持出来的,只要不断的想办法让公司活下去,成功就不远了!公司价值的体现,就是公司能活着,并且为社会创造价值。什么是成功呢?难道一个产品像开心农场那样受欢迎就是成功?难道公司今年赚了很多钱就是成功?的确,这都是成功,但千万不要忽略,这些东西都是阶段性的,过了就是历史,恐怕更重要的是企业的永续经营吧!

倪张骊:想失败比成功多。一来,创业的死亡率确实太高;二来,失败了要想好会败到什么程度,我和团队的成员能否承受?当时担心多的是学业冲突,时间精力安排不过来。

查立:你们不为没有去大公司工作而后悔吗?

郜韶飞:我觉得重要的不是创业还是打工,而是你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创业和打工。对于大公司的工作,我并没有太多向往,当然我也认为大公司的工作经验非常重要,但是我比较反对的是对于大公司的盲目崇拜,因为这会让你进入一种外在光环大于内在实力,而自己又浑然不觉的境地,从而麻痹你的心智,扭曲你的判断,阻碍你的进步。

倪张骊:在这个过程中会了解到要做一个企业,要建设团队,要稳定销量、要研究顾客等等都是多么不容易,更能懂得坚韧、坚持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创业能学到的更多。

查立:创业中什么是你最失意的事情?

郜韶飞:困难和挫折,不是有没有的问题,是有很多,说都说不完,一定要说最失意的,我想还没有发生,可能下一个困难永远都比已经遇到过的大很多!

倪张骊:当然会有。比如刚开始做销售,进客户的门前要给自己打气,扯掉一些关于面子的情节。又比如有个项目长期没有收入,原CEO退出了,团队需要我来重组;最失意的挫折也是那个项目中最好的朋友没能留下来帮我。

查立:如果你重新来一遍,你会采取不一样的手段吗?

郜韶飞:我想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突破自己,这是创业成功的必然瓶颈,突破自己瓶颈的速度有多快,企业成长的速度就会有多快!

倪张骊:肯定方式方法上会有所调整的,因为这一遍下来不也学到经验教训了么?如果重新再来自然是尽量规避掉犯过的错误,比如再进货的时候就会“货比三家”。

查立:因为年轻,有足够的时间一次次从头再来!作为一个过来人,你对正在考虑创业的大学生们有什么建议?

郜韶飞:你永远不会因为自己的短板而失败,肯定是因为你不愿意突破和成长而受阻。你永远不会因为错过机会而没能取得创业的成功,真正属于你的机会上天是不会让你错过的,听从自己内心的指引,或者叫做听从上天的安排!

纤维眼光,艺术世界 篇3

此次首届三年展,邀请有来自亚洲、欧洲、美洲等国的近五十位艺术家参展。纤维艺术一直存在民间,现代纤维艺术在20世纪初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到60年代已经产生了一批著名的纤维艺术家,并且在瑞士洛桑举办了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纤维艺术展。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发祥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保加利亚功勋艺术家万曼(马林·瓦尔班诺Maryn Varbanov)在浙江美术学院建立的中国第一个现代壁挂研究所,而总策展人施慧,正是万曼先生的得意门生。

纺织与纤维艺术历来是人类生活、艺术的重要方面,同时又与不同地域不同时空不同文明构成多元文化的端倪,以纤维艺术作为一个切入点,不但能看到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还能很大程度上厘清和重建传统文化与今日生活的交织互动的关系。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表示 “丝绸代表的是江南文化,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将唤醒这个丝绸之城曾经的历史品牌,重塑杭州的文化地标,呼唤有质量的中国创造。”三年展还将致力于织物制造中包含的传统与创新、思想与生活的诸种关系,以织物化的品质重构当代生活的东方内蕴。与此相呼应,由旅法艺术家肖戈策展的"纤维之爱:万曼&宋怀佳"将于今年10月份在巴黎开展,并会参加稍后的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大型壁挂艺术展。(S.Station)

世界眼光 篇4

一、善于发现问题及其价值

科学探究的内容、方法、形式具有多样性, 呈现的问题本体也不相同, 因而猜想假设也各不相同。在探究教学活动中, 多问几个为什么, 多进行替换思考、比较思考, 多挑剔一点、多批判一点, 努力学会两个问题:我们有没有发现问题?我们发现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即提出的猜想、假设是否合理、有意义。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在正确的方向上进行符合逻辑性与科学性的探究。

二、社会实践获取概念和原理

三、形成数学观念, 培养数学能力

就数学教育而言, 问题解决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创造性地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及实际情境中构造数学, 而不是机械地去复述数学。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感悟, 主动构建自己的数学思维。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除了强调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外, 还要提倡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与研究, 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往往能产生打破思维定律的创造性想法。因此,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实际上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推理论证, 以及使用合作交流等形式促进学生的数学基本思想的形成和数学观念的构建。这个过程不应只是简单地传授, 而应是包含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四、逐步树立数学应用意识

对于数学的学习, 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作用, 尽量缩短数学与人、自然之间的距离, 数学只有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情况下才是有用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标准》) 强调的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这也是《标准》的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要让学生的数学能力付诸实践, 让他们感受到时时有数学, 处处有数学, 这样数学科学才能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 实践是数学发生的源泉, 是数学发展的动力, 是检验数学真理的标准。在《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下, 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只有很好地坚持在实践中学习数学,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勇于实践, 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冯海霞.怎样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高中数学[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7) .

第三节 面向世界的眼光教案 篇5

一、讲解内容:

1、我们要培养面向世界的眼光。理由:

我们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共同的家园;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有着共同的感受、共同的追求。因此,我们要培养面向世界的眼光。

2、面向世界的眼光的涵义:

是指平等、开放、以及参与的全球观念,就是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和尊重世界各国的前提下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尊重世界各国,同各国人民平等交往;

(2)关注世界、关注世界和平与发展、关注世界全人类;

(3)奉献出我们力所能及的爱心,让世界充满爱。

二、课堂讨论:

关注伊拉克战争后的伊拉克青少年生活。谈谈他们的生活怎样?

活动形式:讨论

题目:

1、举例说明如何从世界的高度来看待中国的能源问题。

2、看到或者听到世界局势动荡地区的同龄人的生活状况(例如看到课本23页介绍的伊拉克少年塔拉里的遭遇),你想到了什么?

程序:同前<略>

结论:

1、举例说明如何从世界的高度来看待中国的能源问题。

中国的能源问题表现为人均能源占有量少,能源的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用面向世界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能源问题就要求我们:

(1)认识到我们中国的能源问题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能源问题,而且也是世界的能源问题。世界能源是有限的,中国对能源的消耗与世界息息相关,关系到世界未来的发展局势。

(2)在解决我们中国能源问题时,单靠从国外大量进口能源的方式不行,还必须要求我们在开发和利用能源时,坚持保护能源的国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

2、看到或者听到世界局势动荡地区的同龄人的生活状况(如课本25页介绍的伊拉克少年塔克里的遭遇),你看了后想到了什么?

首先,我们应该对他们的遭遇表示同情,同时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其次,我们应该谴责那些发动战争的人,积极倡导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

用数学眼光看身边的世界 篇6

一、 为什么选这个课题?

在现实教学中,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二《打包问题》探究活动课被相当多的教师忽略,原因是与高考无直接关系。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放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对教材内容不能简单依据高考试题要求妄作推断,随性裁剪,舍本逐末。新课改明确要求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对自身在课程决策、开发与发展中所处地位、作用与责任要有相当的自觉。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课程资源意识,能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并利用与开发各种课程资源。省优秀课例展示交流活动是省内具有影响力的重要赛事,对教学科研有指导示范的作用。这是我选择《打包问题》作为展示课题的原因,期待能唤醒一线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

二、 如何使用教材?

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打包问题》中的问题是一个在小学高年级、初中课堂做过多次的数学建模讨论课。针对高一学生怎么上?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与掌握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现代建构主义也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

高一学生数学认知能力与小学高年级、初中有很大不同,在备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已经具备相当强的动手能力,而高一又是培养数学思维和良好习惯的好时期。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做了两个调整:

1.在不影响问题解决的情况下,将教材的10个物体打包改为6个物体打包,以易于学生找到实验材料并得到清晰的实验结论。

2.将数学实验内容前置,作为课前导学,让学生填写实验报告。课堂上着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世界,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三、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合作方式,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能够进行探究的问题,使学生在模仿、实践中逐步形成探究的意识,发展思维能力,领悟数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认为恰当的问题设置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关键。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较高质量的思维。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

问题意识是指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索、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为“问题意识”。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的问题不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还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借鉴教师优秀的提问角度、提问方式,在学习中模仿进而创造性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从而养成提出问题的好习惯。

下面就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四个关键问题逐一阐述。

1.激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

设计生活情境:2015年9月25日李鎮西老师来到美丽的上饶走进上饶中学讲学,他非常喜欢我们上饶的特产——野生葛粉,买了六盒,欲将其打包托运。怎样打包可以使外包装材料最省,也就是表面积最小呢?

选择故乡特产设置问题引发了学生的自豪感。李老师欲将所买特产打包托运自然过渡到打包问题,并且让学生产生一种主人为客人解决问题的使命感。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对于解决打包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是一个低门槛、开放式的问题,并没有限定解决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激发学生突破性思考的问题

在实验基础上获得了解决“6个物体打包问题”的经验,同学们信心满满认为可以通过实物摆放测量数据的方式解决李镇西先生的问题了。此时,在表扬学生的同时,笔者抛出了新的问题:李先生的问题是解决了,可是张先生(笔者姓张)的问题来了。对不同规格的六件物品打包,总不能都要一次次测量计算吧?有没有一种终极的解决办法呢?

学生顿时一片安静,陷入沉思。不久有学生提出建议:设字母!

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尝试将各种情形的表面积用字母表达。

3.触及学生深层次思考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都顺利得到了表达式。

从具体到一般性操作:①引入数学符号,设打包小长方体物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可令a ≥b≥c;②学生分组探究出九种模型对应表面积公式,汇总得到

S1=12ab+12bc+2acS2=12ab+2bc+12ac

S3=2ab+12bc+12acS4=12ab+4bc+6ac

S5=12ab+6bc+4acS6=12ab+6bc+4ac

S7=12ab+12bc+2acS8=6ab+4bc+12ac

S9=6ab+12bc+4ac

这时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知道含字母的式子谁大谁小呢?学生再次一愣。此时,我启发学生回顾函数单调性证明中是如何比较两个函数值大小的。有学生回答:作差!大家在得到启示后跃跃欲试。

从特殊的给定长宽高的长方体打包问题过渡到一般的六个长方体打包问题,由具体的计算问题升级为一般情况的比较问题,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学原理,而且使学生了解一般的建模过程和思路。

4.引发学生的反思、促进思维模式转换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教师指导,各小组最终均得到了下列结论:

在a ≥b ≥c时,

当3c>b时,S6最小;

当3c

当3c=b时,S6 S3均最小

問题似乎得到了完美的解决,临近课堂结束,我不依不饶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1)6个相同长方体打包发现了9种打包模型 ,会不会有遗漏?有没有解决办法?

(2)10个相同长方体会有几种打包模型?12个呢?

这两个问题,留作课后探究。从而使得本节课从课前延续到课后,让学生思维品质在严谨性和思维深度上进一步得到提高。

与学生交流这节课的体会,学生认为: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探究让自己投入得更多;发现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用字母反而比具体数值方便;数学很有用等等。

课堂教学作为渗透新理念、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载体,教师应注重设计和认真研究,从而为学生创设合理的学习情景和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思维潜能充分开发出来。

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过程的教学,在课程内容与要求中,特别强调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历经数十年的教学生涯,笔者认为重视“双基”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重视“双基”更不是单纯训练学生做简单题,而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数学问题的发生、发现、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充分展示解决问题过程中合理的处理方法及合理的思考,而不能一味追求技巧的酷炫和结论的完美。教师首先自己要学习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世界,要努力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打包问题》是高中阶段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放弃实在是可惜。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利用与开发各种课程资源,愿与致力新课程改革的各位同仁一起努力前行。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中学 )

□责任编辑 喻汉林

世界眼光 篇7

《新华视点》取得如此良好的收视表现, 足以说明它的策划、编排和节目内容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特点。

1、以犀利的快评解读时事

对于《新华视点》来说, 犀利的“今日快评”是备受观众好评的环节。随着电视观众对于观点的需求量逐渐增大, 电视新闻节目正在从信息的传递者, 变为观点的提供基地, 电视新闻也正在进入评论员时代。附着在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价值、社会价值如何解读, 都需要依靠评论员的声音得以准确的评判和传递。

尽管评论环节在每天的《新华视点》中只有不到三分钟的时间, 但是评论员仍然在极短的时间里表现出对新闻事件核心价值的把握。同时, 以条理清晰、观点鲜明的表达方式传递出来。和其他新闻节目的评论环节不同, 《新华视点》的评论, 观点旗帜鲜明, 表达极具张力。在长时间的探索后, 这一环节已经形成了风格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体特点。

从节目效果来看, 小处入手, 做大文章, 构建了《新华视点》的“快评”从选题到评论员表达的合理结构。这一版块, 也经常是节目收视的最高点。

现在, 在编导和评论员的共同努力下, 《新华视点》充满个性的快评环节已经成为整个节目的亮点。也正因为收视的高企, “今日快评”也逐渐形成了版块效应, 并显示出了对前后版块的收视拉动。针对这一现象, 编辑部也开始优化评论功能, 精选评论员及选题, 使评论更有高度、更有深度, 彰显节目的权威性。

2、以世界眼光占据传播制高点

《新华视点》节目之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收视, 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眼光的开阔和与其他省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不同视野。

长期以来, 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以关注本地民生为重要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按照新闻的接近性原则, 这是无可厚非的, 而且也是地方媒体的必然选择。但毫无疑问, 作为卫视来说, 本地新闻、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的比重一定有所不同。按照新闻立台的整体思路, 黑龙江卫视必然面临与东方卫视等卫星电视频道的激烈竞争。如何在竞争中迅速脱颖而出, 如何在新闻栏目中提升“龙视”的品牌效应, 这是黑龙江卫视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而显然, 《新华视点》的开播让黑龙江卫视找到了一个极好的切入点。

而新华社是我国的国家通讯社, 更是具有相当实力的世界性通讯社, 拥有雄厚的新闻资源、优秀的采编队伍和先进的新闻理念。但是, 苦于政策的限制, 现在还无法在境内进入有线电视的传送网络之中。选择与各省级卫视合作, 打造自身电视品牌成为新华社发展电视的重要发展模式。

正因为合作双方有着共同的努力方向, 使得《新华视点》能够在一开始就迅速驶上快车道, 引发业内关注。按照双方合作的最初设想, 新华社将与黑龙江电视台共同对新华社的中国新闻名专栏《新华视点》电视版、黑龙江电视台的《今日话题》节目进行整合, 将《新华视点》打造成为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电视新闻节目。显然, 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 双方成功的互相借力, 搭建了一个广阔的传播平台。

3、在新闻竞争中显出强大的快速反应能力

和其他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不同, 《新华视点》的新闻报道覆盖面极广。从国内来说, 依托几乎无所不在的新华社分支机构, 《新华视点》常常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现场, 这就在短消息之外, 增加了解释性新闻的落点, 使新闻价值能够有效及时的被进一步解读。例如, 乌鲁木齐“7.5”事件刚刚发生不久, 《新华视点》便在第一时间改变当晚的节目原有编排, 打通了整期节目, 通过现场视频和记者电话连线的方式, 全面而迅速地报道了事件真相及当地情况, 真正体现了栏目所追求的新闻第一落点的目标。这次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新华社视频业务的不断发展, 也使得现场报道在电话连线之外, 增加了即时的视频内容。目前, 一些分社已经具备了视频直播条件, 在某些突发事件面前, 演播室和新闻现场可以实现实时的视频互通, 丰富了节目形态, 也使节目的信息量又上一个新台阶。如2010年8月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生后, 在《新华视点》节目中演播室与吉林分社记者做了视频连线, 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更能体现出这种效应的是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 节目在直播时连续一周与前方记者做视频连线, 收视率不断攀升, 最高一天达到0.2%, 为节目创办以来最高值。

与此同时, 新华社的国际新闻网络资源也让《新华视点》节目有了更广阔的获取信息、发布信息的平台。自1948年在布拉格建立第一个国外分社以来, 新华社相继在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总分社、分社、支社和编辑部, 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聘用了一定数量的外籍报道员。这些海外新闻采集发布网, 每天用中、英、法、西、阿、俄、葡等7种文字24小时不间断发稿。这样优质的资源成为《新华视点》强大的内容支撑, 使得《新华视点》的触角可以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现在在《新华视点》日常播出的节目中, 国际报道平均能占到1/5左右。每当发生国际重大事件的时候, 节目总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力求通过与现场记者电话连线的方式来求得节目的新闻性、时效性和信息量。尽管开播只有一年半的时间, 但《新华视点》已经表现出了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正在成为中国电视新闻领域中, 一个拥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栏目。■

世界眼光 篇8

今天的世界我们已经叫它地球村了。

对我们而言,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事都不可能与我们完全无关了, 我们不能面对地球上的风起云涌视而不见、闻如未闻, 不可能再关起门来自顾自地自我发展了, 我们已经融入这个世界。另一方面, 中国的事务、在中国境内发生的事件, 又一定要对世界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甚至震动, 世界也不能无视中国的存在、中国的作用、中国的影响, 世界正在一步一步地与中国相互接轨……借用美国人托马斯·弗里特曼说的:世界是平的 (TheWorld Is Flat) 。

1. 厌中国与世界高关联度的客观要求

2006年9月中旬, 发生在西非国家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港的数百吨有毒工业垃圾, 不仅当场熏倒了中国大使, 而且据联合国专家小组的调查, 这些工业垃圾的剧毒污染已通过海洋、湖泊、垃圾倾倒场地等渠道进入了我们的食物链, 我们都在劫难逃了。可见, 一国之生态自然的破坏, 对他国, 哪怕是相距千山万水的国度, 乃至对整个世界的影响, 都是不可等闲视之的。

2006年8月份, 发生在泰国的军人政变, 引得东南亚一带也跟着风生水起般地恐慌, 还波及到了当时正处于“倒扁风潮”中的我国台湾省。可见, 一国之政治动荡, 对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影响所及。

2006年9月20日~22日到访我国的美国财长亨利·保尔森, 在其上台伊始的“中国政策讲话”中说得明白:“经济的全球化已经把美中两国的繁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从正面评说的。在美国国会还有一些反面的说法, 就是一些人在那里叨咕人民币升值的事, 他们认为,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被人为地低估了40%, 促进了中国的出口, 却使得数百万美国工人失业了!这样的叨咕至今不息。不管正面或反面的说辞, 都在说明西方世界的美国与远东中国的联系密不可分, 至少经济层面的关联度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秦刚在2006年9月12日向外界透露:“中国政府已向联合国表示, 愿意向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增兵”。这一消息至少说明, 中国正通过越来越多地介入一些国际性事务, 彰显一个爱好和平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而且也表明, 一国之事务越来越成为国际性事务, 一个国际性事件也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世界上相关或不相关的国家和地区。

还有人民币升值问题、苏丹的达尔富尔事件、俄罗斯与格鲁吉亚问题、朝鲜核试验、伊朗核问题等等, 跟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相牵连着, 想摆脱都摆脱不掉。

正像美国企业研究所研究员托马斯·唐纳利和副研究员科林·莫纳汉说的:“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 并认为“中国的崛起本身就会影响国际体系”。[1]

尤其是2009年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 很快便成了影响全球的大事件, 多个国家、地区受其影响, 危害不浅, 而且影响至今并未彻底消除。

———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到:中国正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社会中去, 在国际性或地区性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中国自身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地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密切和深刻, 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和世界对中国的影响, 都是前所未有的。

总之, 现在“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 可以导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一气象动力学上的“蝴蝶效应”, 人们是真真切切地在人文社会、经济社会等等进程中强烈地感受到了。

2. 国际经济政治传播新秩序的需要

无论从国际政治还是国际经济来看, 中国与世界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这正是邓小平在中国推动改革开放的高明之处及其丰硕成果。因为, 当年小平同志在考察中国问题与发展时, 就是把中国置于世界格局下来考察的, 他深知, 解决中国问题离不开世界, 所以中国要对外开放, 就是要世界进入中国、要中国融入世界。这就要求中国无论是参与世界事务、还是处理本国事务, 都要有一种世界眼光。就像中国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明说的:“今天中国的事情已经和世界的事情连在一起了。你考虑它, 它会考虑你, 没有全球眼光, 肯定走不远的”。[2]美国企业研究所研究员托马斯·唐纳利和副研究员科林·莫纳汉也说:“北京不采用一种全球视野, 就不可能轻易成为一个地区的角色”。[3]

从国际传播秩序和要求来看, 在世界大家庭的全球大合唱中, 少了哪个国家的声部都是不健全、不和谐、不完整的,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有必要和可能对世界事务发出声音、阐明观点, 中国自己的事务也需要向全球发布、传播, 在国际传播中, 中国也是责无旁贷、不可缺少的参与者。

一个国家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或处理世界性事务时需持有全球视野、世界眼光, 作为整个国家机器一部分的传播机器, 当然不可以没有全球眼光和世界视野。在这样的形势下, 今天的读者在阅读新闻及其评论的时候, 自然而然地就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中国出现的情况, 世界各国是怎样的呢?我们的做法与国际惯例、世界规则有多大的距离, 别国发生的问题与我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我们能对这个世界表达一些什么、能做一些什么?

与此同时, 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 又是世界性通讯社, 其职责就有一个向世界推介中国、向中国解释世界的任务, 在引导国内舆论、影响国际舆论、塑造中国形象方面, 责无旁贷地要把国内国际连接起来, 阐释中国的内外政策, 发表中国对世界问题的立场、看法、主张。这样, 就要求新华社在传统的以传播新闻信息资讯为主的同时, 也要加入观点传播的部分, 这是新华社参与国际传播与发展的需要, 也是客观传播形势发展、媒体市场变革对新华社提出的需求, 更是国家进一步对外开放、进一步融入全球化大格局的需要。

不仅提供新闻信息, 也要提供观点信息, 本着这一原则要求, 《新华时评》及其组织机构在2001年应运而生了。主客观的要求, 都注定了包括《新华时评》在内的新华社报道, 没有世界眼光、国际化视野是不应该的, 也是不可能的。

我们探讨的世界眼光应是怎样的呢?

1.所谓世界眼光, 就是凡事都要将其置于全球范畴, 在国际化的大视野中进行考察、分析、论说、评判、阐释。比如, 2006年9月1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的评论《国内油价下跌为何不与国际接轨》, 就是一篇很有世界眼光的新闻评论。在一些垄断部门为给本部门产品或服务涨价找理由, 动辄拿出“国际惯例”、一出“与世界接轨”的潮流下, 无情地揭露了当着国际上降价的时候, 这些部门却不再提国际惯例, 以及与世界接轨降价的无耻嘴脸和丑恶心态。

同样地, 从国际上的一些动态也可以联系国内的情形, 做些比较、联系、分析, 看看相互之间的动因或影响。新华社在组织报道中, 十分注重对于国内国际关系的统筹把握, 在每日报道中, 都力求把中国发生的事与世界影响结合起来、把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与中国国情联系起来。比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增加中国、韩国、土耳其、墨西哥投票权的决议, 中国所占的投票权从2.98%提升至3.72%。增加投票权意味着增强了中国的声音和代表性, 说明中国的影响力相应增加。对此, 我们不仅发了消息、采访了在新加坡出席会议的中国人民银行官员, 而且还结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运行机制, 做了相对通俗的解读, 并发表言论。比如, 对我们的邻国日本发生的事情, 总是提醒所有的终审发稿人, 在签发国际稿件时, 要时刻想着国内情况、要研究国内民众的反应, 把所组织的稿件重点放在理性分析和外交大局上, 以引导好国内舆论和民众情绪, 争取对国际舆论发生积极的影响。

2.所谓世界眼光, 就是我们看问题、想事情、出观点、提看法的角度, 不仅要善于纵比还要会横比, 要多角度、多维度、多向度地进行比较鉴别, 得出结论。譬如我们看中国的发展, 今昔纵比已是天壤之别:我们从积弱积贫到总体小康、从商品短缺到商品丰盈, 其变化之大, 确实是翻天覆地的, 但一拿到世界上, 特别是与发达国家横比, 就还是个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知道温总理的“乘除法”, 就是包含这样的意味的。

3.所谓世界眼光, 就是要体现出我们不仅是国家通讯社, 我们还是世界性通讯社, 要始终牢记我们肩上负有的这一职能。这两项职能要求我们, 对内要引导国内舆论、对外要影响国际舆论, 塑造中国对外良好的国际形象。这就要求我们, 在思考问题的时候, 必须要兼顾国内与国际两个方面, 要有国内国际两重思维, 在写作新闻评论暨《新华时评》时, 既要会说中国普通话, 也要会说国际普通话。

4.所谓世界眼光, 就是要放开眼界、胸怀全球、放眼世界。就是要把眼光射向世界甚至射向宇宙, 以此拓宽时评及《新华时评》的评论视角、评论视域, 使我们的时评视野开阔、说理生动, 持论新颖、独特、全面。

2006年9月15日, 中科院发布信息:我国将与印度、尼泊尔和不丹三国科学家一道, 首次实行对喜马拉雅山南坡的综合科考。此次国际科考队队长、中科院高级工程师陶宝祥说:“在政治、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如何研究促进喜马拉雅山地区各国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使喜马拉雅山走廊带更好地为南亚各国的发展提供支撑, 如何建立与完善南亚大通道的作用, 都是本次科学考察的重要任务。”对此类事件, 新闻及评论报道如果没有对相关问题做全面综合的了解和掌握, 怎么能从事并胜任这样的报道?而一些没有国际视野、世界眼光的报道, 确实使得许多报道漏洞百出、相形见绌。

如何才能使时评及《新华时评》具有世界眼光呢?可以提出这样一些建议———

1.思想上要有对这个问题的重视。要始终明白职责所在, 牢记所承担的职能, 头脑中始终要有一根弦:遇到事情, 想一想国际上的情形是怎样的、是如何处理的, 已有了哪些成功的范例和失败的教训?运用它山之石, 经过联系、观照、比较、分析, 从中开阔思路、放开眼界、得出结论、找到方向。为此, 要加强对国际问题、国际事务的研究, 要深度研究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情况及其理论问题, 增强放眼世界的素养, 提高忠实履行职责的能力。

2.在机制上要有相适应的人员和组织机构。比如, 组建熟悉国际国内事物的专业人员评论部, 组建新华社评论委员会 (日本的不少媒体都有“论说委员会”, 美国也有媒体组建的“社论编辑委员会”等相关的评论策划、组织、撰写机构和人员, 均可借鉴。) 新华社社长田聪明要求:“整合国内国际资源, 建立沟通机制。”新华社副社长何平也有针对性地提出“拆除篱笆墙”, 都有这样的意思。其实, 新华社评论人才很多、实力很大, 而且以新华社遍布世界100多个分支机构的人力资源来看, 传播新闻信息和观点信息、秉持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是有这个可能和绝对优势的, 现在需要的是真正做起来, 真正将新华社分散的新闻评论力量整合起来, 形成新华社评论的“拳头”力量, 真正发挥新华社引领舆论的影响力。

3.在品牌塑造上应着力做大做强做亮《新华时评》。《新华时评》在2006年度中国新闻奖评选中, 以少有的全票获得了中国新闻名专栏奖, 现在应借助这一获奖的契机, 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 将新华社有关国内国际问题的评论都纳入到《新华时评》的框架之中, 使《新华时评》真正成为新华社的《新华时评》。

4.在写作上要纵横捭阖, 力求会说中国普通话, 也要学会用“国际普通话”。要借鉴时评鼻祖梁启超所做的定位:“务为平易畅达, 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纵笔所至, 略不检束。”以及列宁、毛泽东等政论大家的时评手法和风格:纵横捭阖, 恣肆汪洋, 纵论天下大势。也有许多优秀的新闻评论作品可供学习借鉴。在这方面可以举几个例子, 供参考借鉴。

2003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两个评论奖之一的《微笑, 并保持微笑》, 开头就是“用4个英语单词对‘SARS’进行了全新的解释:Smile And Retain Smile”。在文中又引用了“法国哲学家阿兰在他最著名的著作《幸福散论》中说的:‘在医生的药箱里, 没有别的药品比微笑更能带来迅速、和谐的疗效’”。作为一个地方报纸发表的也是评论体裁 (另一篇一等奖是人民日报同体裁、同题材的社论) 的作品, 而能获同一个题材下的最高奖, 其国际化的眼光在此应功不可没。

2006年9月20日的《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写中国卡车司机辛苦奔忙的文章, 翻译过来的题目是《中国运煤司机为世界辛苦》。文中写道:“考虑到中国是世界的加工厂, 而煤又是为加工厂提供动力的主要来源, 像朱先生这样的司机可以看作是世界的运煤卡车司机。”一个外国记者写中国工人的情形, 却是与外国的关系连接上的, 说明这位记者是有世界眼光的。[4]

CCTV新闻频道从2006年10月9日开始, 每晚一集地播出电视专题纪录片《1911-再读辛亥》, 一开场就把中国的康乾盛世置于世界各发达国家巨变的大格局下:康熙28年 (1689年) , 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权利法案》;乾隆41年 (1776年) , 美国《独立宣言》发布, 宣告美利坚合众国成立, 乔治·华盛顿当选第一任总统;乾隆54年 (1789年) , 法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监狱,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在这个大格局下, 帮助人们认识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封建统治的背景和意义, 认识我们今天与这些发达国家的差距和症结所在, 对我们是有启发的。

上述事例, 都是可以为评论和《新华时评》的世界眼光提供佐证和参照的, 而真正做到了这些, 时评及《新华时评》才会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结语]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在国际传播新秩序亟待重新建立的形势下, 在媒体市场和受众需求的条件下, 中国的新闻评论、时评及《新华时评》, 都必须持有全球视野、世界眼光, 在世界大格局下观察事物、考虑问题、传播信息、发表看法、阐明主张、引领舆论, 并进而参与到国际经济、政治、新闻传播新秩序的重建与确立中, 发挥传媒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展望》2007年4月号, 美国企业研究所出版。

[2]《中国企业家》2006年3月号。

[3]同[1]

用纯真童趣的眼光打量世界 篇9

这是一个十五岁的姑娘,用纯真、童趣的眼光打量着这个世界。

她笔下的同学小燕,一心想去做双眼皮,理由却是同学有意无意,甚至无心的议论,真是幼稚的理由,幼稚的冲动。她眼里的猫是猫君,一袭米黄色的衣服,迈着轻巧的步子,能用眼睛沟通人的心灵。他能够和小孩说天书,看我扔实心球,听我说心里话。

因为打量世界的眼光是纯真、童趣,所以她的文字干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小燕郁闷,因为长相,原因一带而过。经过做双眼皮的折腾,初中同学一句话“双眼皮,你怎么——”,小燕从高兴巅峰又跌回到了郁闷的深渊,结尾戛然而止,让人去想象小燕此时复杂的心理活动,颇有一点莫泊桑《项链》结尾的意味。简洁并不简单,将小燕在做双眼皮后渴望被欣赏的急切写得一波三折,本班同学,隔壁班的同学,远方的初中同学都在做着评价,最后小燕像经历一场轮回似的从郁闷走向郁闷。写猫君捕食小鸟,只用了“除了有一次发现他嘴角粘着两根鸟毛和红色血液有点让我发怵之外”一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在处理篇章结构方面,干净、简洁的能力。

干净、简洁还体现在用词的精准。猫君在远处是一团“黄黄”的东西“移来”。一个移字,既体现了观察的距离,又写出了猫的优雅。猫的眼神“饶有趣味”,和小男孩“四目相对”,看我时“满怀期待”,还能够带着“谢意”“感激”,甚至有“诗人的迷离”,就是这些朴实的字眼画出了猫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语言富有表现力。

打量世界的眼光纯真、童趣,却并不幼稚。

小燕的形象生动真切,她年纪小,行为幼稚,引人深思,正因为其年龄小,所以更唤人醒悟。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平时对生活细致的感受和深入的思考。作者把猫当成朋友,看成诗人,在这种角度观照下,她自觉自己是自然中的一种动物,不起眼的一句话,真的有众生平等的意识。

这个十五岁的姑娘就是这样用心感受着生活,用她的笔抒写着生活。

上一篇:炭黑材料下一篇:复合型营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