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营销人才

2024-10-16

复合型营销人才(精选9篇)

复合型营销人才 篇1

摘要: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设立, 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不足:培养目标定位不明;课程体系设计不完善;实践环节较少等。有鉴于此, 应在准确定位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 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以培养出复合型的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医药行业是获得国际公认的关系国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特殊产业, 也是融入较多高新技术, 高投入伴随高回报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自2 0世纪7 0年代以来, 世界医药产业产值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增长, 预计到2010年, 销售额将达到600亿美元;而且中国有可能在2020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医药市场, 中国巨大的医药消费潜力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球制药业的广泛关注。为此, 国际上知名的医药企业纷纷抢滩中国的医药市场, 并且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我国的医药产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仅体现在产品研发上, 更体现在营销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上。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医药营销人才, 对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的竞争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医药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趋势

医药产业是朝阳产业,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也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尤其中药产业是我国最具知识产权和竞争优势的产业,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扶植民族医药和中医药事业, 因此行业发展需要大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从目前情况来看, 制约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缺乏既懂医药又懂经营管理的高素质营销人才。另据来自北京东方慧博网、智联招聘网以及中华英才网的信息也显示, 虽然营销类职位是目前招聘类别中的热点, 但从2007年已发布的招聘信息看, 有技术类专业背景的营销人才是目前企业最急需的。现今很多用人单位招聘市场营销人员时, 已不再单纯看重市场营销专业的背景, 更注重是否具备某一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由此可见, 医药市场对既具有医药知识背景, 又懂得经营管理的营销人才需求是非常旺盛的。这无疑为医药院校大力发展市场营销专业, 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且不成熟。

目前, 在全国约75所高等医药院校中, 开办市场营销专业的有31所, 如目前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但因我国高等医药院校规模普遍较小, 在加上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设置起步较晚,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不成熟, 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所以, 培养的学生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看, 都与医药市场发展的需要有一定的差距。

2.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和清晰。

“培养目标是高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实施教育过程而使学生最终达到的人才规格。2 1世纪的人类社会将进入信息, 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与协作化, 科学技术发展高度专门化与综合化的双重趋势。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创造能力有新的更高要求。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是对所培养的21世纪高级商科人才规格和质量水平做出的规定。”因此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究竟是什么?与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差异在哪里?这都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3. 课程内容结构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首先从课程体系设计方面看, 缺乏规范性。市场营销专业在我国是较年轻的专业, 而医药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更是近几年才开始兴办。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表现出一定的不成熟。师资的安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往往都采取了“边建、边改、边完善”的做法。其次, 在课程内容上交叉重复的问题比较严重。这主要是由各位教师在授课时对教学内容沟通较少造成的, 这使得有些内容多门课程都讲, 严重重复;相反, 有些内容任课教师认为应由其他教师来讲, 而实际上谁也没有讲。这些都导致学生学习知识的困难和对某些知识点认识的混乱。再次, 有时由于过于强调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教师总是强调教学内容多, 计划学时少;而另一方面, 学生则认为教学信息量小, 听课不“过瘾”。而旧课程体系中必修课多, 选修课少的情况, 也使得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有选择的进行学习。

4. 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严重。

医药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 它不但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营销理论和医药知识, 更强调学生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能力。目前, 我国医药院校市场营销的教学, 还处于灌输理论的阶段,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接触到营销实践的机会很少。这就导致了培养出的学生虽然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 可是实践动手能力较弱。这正好与重视能力, 从而更加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式相反。

三、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

随着医药院校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高素质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将会受到医药企业的欢迎。因此, 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 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调整本专业设置以及专业额培养目标, 并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落实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上来, 这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也是保证医药市场营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准确定为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

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别于综合类和财经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推进全面素质教育时, 必须强调和利用自己的特色, 培养出具有医药特色的人才。因此, 其培养目标应根据国家方针政策、经济社会发展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根据医药经济发展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要求来设立。同时也要立足医药高校自身发展条件来定位。并且在就业方向、人才类型和质量方面, 都能够适应医药经济的发展, 要开拓出反映医药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旨在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素质全面、富有科学”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营销人才。

2. 合理设置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

不能把本科教育等同于专业技能或职业技能教育, 过窄的专才教育会局限学生的视野和未来的发展潜能,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要凸显医药的特色, 因此应建立能够彰显医药特色的课程体系。该体系涵盖工商管理、经济学和医药学三个学科。课程体系设置应为以下几大模块: (1)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思想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体育等;这部分课程确保作为一个新世纪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除专业知识以外的德、智、体、美和技能方面的素养。公共课由公共基础课和公共任意选修课组成。 (2) 经济学课程模块:西方经济学、医药国际贸易等;这部分课程保证作为一个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经济学科专业知识。 (3) 管理学课程模块:管理学原理、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医药企业管理等;这部分课程保证作为一个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管理学科学知识。 (4) 医药课程模块:基础化学、中医基础、中药学、方剂学、现代医学概论等;这部分课程保证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医药知识和技能。 (5) 营销专业课程模块:市场营销学、推销与谈判、公共关系学、广告学等;这部分课程保证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 (6) 工具课程模块:统计学、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应用文写作等。 (7) 实践教学模块:统计软件SP SS、市场调研、营销模拟实验、医药企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专题设计等。此外还应适当增加任意选修课课程。

3. 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内容是动态的, 是随着市场营销学的学科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吧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渗透到课程中去;另外, 由于医药商品的特殊性, 都决定了市场营销专业的一些课程, 不能照搬一般的课程内容进行讲授, 而是要把医药知识与营销知识有机的融合。

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要树立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观念,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改革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影响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 应当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 加强师生的双向交流, 实现教与学相辅相成。

注重教学手段的更新,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目前, 在网络普及的情况下, 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的条件更加成熟, 现代化设备使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抽象问题, 增强直观认识。

4. 强化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和课外实习及实践活动上。包括案例分析、实验课、课程的课间实习、开展读书活动和学术活动、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和教师的科研项目、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赛、进行市场调研、市场策划、毕业专题实习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尤其是毕业实习这一实践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 必须有一个可供学生实际业务操作的实习基地, 以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和创新环境, 使学生通过实习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迅速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此要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实践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吕未林: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4)

[2]石秀丽:创建特色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教育研究版) , 2004, (2)

复合型营销人才 篇2

根据《人才工程实施方案》及市委、市园区办《关于编制人才工程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引进和培养子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经济开发区及入驻企业人才需求的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方针和目标任务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围绕开发区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和趋势,着力解决经济开发区和入驻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招商引资人才和复合型管理高层次人才总量匮乏,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结合开发区“五大主导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工作创新,采取重点培养、重点保障的措施,大力引进和加快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队伍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为实现开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开发区需要重点引进和培养懂市场、精业务,会招商引资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入驻骨干企业需要引进具有带头示范作用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研发人才。采取招录、调入、聘用等方式,把具有较高学历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的人才引进和重点培养。

总体目标是:今后五年需要重点引进招商引资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12名,培养12名,引进的人才应当具有学士以上学位,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的要达到20%以上。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加大对企业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将引进人才与用好现有人才有机的统一起来。

具体目标为:启动年计划引进招商引资人才1名,复合型管理人才1名;培养现有人才2名。第三年计划引进招商引资人才3名,复合型管理人才3名,培养现有人才5名,第五年计划引进招商引资人才2名,复合型管理人才2名,培养现有人才5名。同时以五大主导产业为基础,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心,到2014年开发区整体人才开发引进的目标是:

1、全面提高员工的文化、科技素质。所有企业员工文化水平要达到高中以上,其中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达到30%以上。

2、具有高、中级职称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达到员工总数的10%以上。

3、培养造就有研发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科技领军人才,要达到员工总数的5%以上。

为了实现上述人才目标,我们要大量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下大力气培养造就本土科技人才,还要培训一大批掌握熟练技术的岗位技能人才,真正形成强大的企业人才群,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方法和措施

(一)建立完善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

1、以培养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为主体,建立多途径的培训机制。根据开发区五大主导产业基地的发展需要,及开发区引进人才计划,与xxx学院联系,从员工中挑选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学员,通过全国成人统一考试录取,学习化工、机械、管理等相关专业,使其成为企业生产骨干。

2、以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为重点,建立灵活的引进人才机制。

重新修订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对招商引资人才根据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引进项目的规模水平,以及实际到位金额给予奖励,对与开发区签订5年以上长期工作协议的引进人才给予安家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提供帮助。同时,为落实好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开发区计划今年盖人才公寓和专家公寓。

3、以建立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为保障,稳住和用好人才。

对于引进的高科技人才,除了在住房、用车和生活上给予优厚待遇外,视其贡献大小实行高工薪制和专项发明奖励。对于一般科技人员在工资待遇上从优,设立“创新奖”以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释放他们的创造性。

在企业中,参照先进企业的待遇条件,制定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积极性和配套政策,合理确定优秀企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收入,同时大力宣传来开发区工作的优秀人才和专家的先进典型,营造尊重外来人才的良好舆论环境。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一是组织人才培训。采取集中学习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地考察相结合,专题讲座与学员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重点培养和轮训。培训内容以经济与贸易、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政府公共管理和现代管理科学为主。做好“三抓”;抓政治理论学习,抓业务知识学习,抓学历教育。让开发区现有人才综合素质在本职岗位上有新的提升。

二是组织挂职锻炼。创造条件把有培养前途的人才送到先进地区、单位挂职锻炼或进行轮训,以提高其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同时,积极联络相关单位,请有识之士来开发区挂职锻炼和交流,为开发区的工作带来新的活力。

三是实行动态管理。对引进的人才实行滚动培养、动态管理,由开发区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门人员按照竞争、择优的原则,对引进的人才进行考核评价,根据考核结果,对实绩突出的或做出重大贡献的领军人才及其团队,给予更大的支持、奖励和推优。对考核情况较差的,要督促其查找原因,及时整改,帮助解决有关问题和困难,对评估不能胜任工作的,要进行适时调整。

(三)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积极组织企业举办和参加市人才市场招聘活动,以市人事人才网为平台开发建立人才信息库,人才供需信息库,开通网上人才信息、交流、招聘功能,开展网上招聘活动。加快引进专业人才,特别是五大主导产业急需的与有色金属工业相关的采矿、冶炼专业人员,与装备制造业相关的机械加工等专业人员等。

(四)用好用活现有人才

加快经济开发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要坚持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动态匹配原则。紧紧围绕开发区有色金属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现代物流业等五大主导产业建设整合人才资源,盘活现有人才。要把重点产业人才开发与院校人才开发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鼓励现有人才向重点产业流动,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深入重点产业的企业中搞技术兼职服务,引导优秀毕业生到重点产业的企业中就业,推动重点产业的发展。

三、实施步骤

(一)由开发区人才工程领导小组牵头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方案。

(二)组织企业与所需各类人才或人才聚集区对接。为企业和开发区各局办引进人才牵线搭桥。

(三)组织骨干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到先进地区创新型现代化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四)定期组织开发区现有人员及企业经营管理者参加知识更新培训。

(五)依托市委党校这一教育基地,组织人员参加各类培训。

(六)年底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的总结。督促对引进人才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四、组织领导

复合型营销人才 篇3

中国是第四大农产品国际贸易国, 且每年以约10%的增长速度在不断发展, 但面临着日本“肯定列表”制度以及其它国家日益上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急需一大批懂WTO规则, 熟知国外农产品贸易技术标准, 又懂英语和农产品的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 中国高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人才和商务英语人才达不到复合型人才水平, 且即使在农产品外贸大省的山东、广东等省份, 也很少有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复合应用型农产品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人才的单一化和同质化导致国际贸易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色不明显, 竞争力不强。

2 农产品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 2013年贸易总额为1866.9亿美元, 其中出口总额为678.3亿美元, 2014年1-11月贸易总额为1757.9亿美元, 其中出口总额为647.5亿美元。因农产品外贸总额在我国超过4万多亿的外贸总额中所占比重不大, 所以高校在国际商贸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农产品国际贸易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即使是涉农性高校也是如此。以农产品外贸第一的山东省为例, 本科的山东农业大学的外国语学院的英语双专业和经济管理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均没有开设农产品国际贸易方向课程。此外, 山东外贸职院、山东外国语职院、山东经贸职院等从事外贸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也没有开设农产品国际贸易专业或方向课程。又以笔者所在传统农业大省的湖南为例, 仅茶叶出口就达1亿多美元, 但无论是本科的湖南农业大学还是其它高职院校, 都没有开设农产品国际贸易专业, 或是开设农产品国际贸易方向课程。而另一方面, 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和营销促销能力, 培养复合型农业外经贸人才, 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 农业部和农业贸易促进中心等自2008年以来每年都要组织开设“农产品国际贸易经理及管理人员培训班”, 对农产品外贸企业人员进行农产品营销理论与实务、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农产品可追溯查询系统与供应链管理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此外, 国家和各级政府也在不断努力, 通过采取建立农产品出口基地、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技术和建立大型农产品集团等措施, 着力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

3 主要市场营销理论

市场营销的精髓在于在挖掘客户动态需求的前提下, 发掘适合的细分市场, 精准定位目标客户群, 科学设计管理价值链和客户关系, 持续不断地向客户提供其所需的产品或服务, 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实现客户和自己的价值。

3.1 客户需求

市场营销理论与传统销售理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市场营销的所有活动均源自于客户真正的需求, 也阶段性地终止于满足客户的需求。挖掘和分析客户的真正需求是一切营销活动的前提和根本, 客户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 不仅要满足其现时的需求还要谋划, 引领和满足其未来的潜在需求;客户的需求是不断升级的, 产品和服务必须能满足客户不断升级的需求, 才能在竞争者立于不败之地。

3.2 细分市场

市场营销理论认为, 绝对而全面的竞争优势是很难实现的, 而在局部的相对竞争优势则是完全可以达到的。竞争者要在客观分析竞争对手和评估自身的价值链的基础上, 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 找到自身的产品或服务具备相对竞争优势的领域, 并充分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 在特定的细分市场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话语权, 甚至成为该领域的领导者。

3.3 差异化

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就始终认为, 竞争者不论大小和名气, 歧异性是赢得市场竞争的法宝。歧异性其实就是产异化, 差异化体现在整个价值链上, 从客户需求甄别一直到产品的定位, 设计, 推出和后续服务上。竞争者必须推出具有满足客户需求的差异化产品或服务才能最终赢得市场的认可, 以及取得溢价。即使是很有名气的国际大牌公司, 如果产品或服务没有差异化, 也很难赢得竞争。

3.4 先动优势

先动优势理论认为率先进入市场的竞争者相较于后来者往往有更好的竞争优势。市场先入者率先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往往更容易给客户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树立品牌和取得溢价, 且客户会习惯地锁定先入者的产品或服务, 无形中设置了市场进入壁垒, 获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此外, 先入者对市场往往会更了解, 能以更低的价格进行技术服务的升级, 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4 启示与对策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步入由精英教育转到大众教育的快速发展道路上, 毛入学率不断攀升, 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 因学生所学无法满足市场真正需求, 结构性就业问题愈加突出。随着高考人数逐年减少和2015年启动的高考改革, 学生未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 高校间的生源抢夺战将愈演愈烈。随着大批本科院校甚至是少数重点大学转型从事职业技术教育, 高职院校将面临更残酷的竞争, 如何培养有别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又满足产业需求的特色技能型人才是各高职院必须回答的问题。

在“生源—高校 (-高校) —市场”的市场生态圈中, 高校之间尤其是培养类似人才的高校之间, 如高职院校之间和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专科之间, 已是直接的竞争对手, 必须面对就业市场的选择, 其结果又直接决定了高校对生源的吸引力。高校越能培养出区别于其它高校又能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差异化人才, 就越能形成市场品牌和吸引更多的生源, 并形成良性循环。反之亦然。

可见, 在市场需求导向型的高教人才培养的新形势下, 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已然变成了市场营销者, 必须结合自身条件和资源灵活应用市场营销理论和手段进行学校和专业的整合营销。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善于发现市场及市场需求, 并设法满足此需求。

复合应用型农产品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是整个人才需求市场中的一个细分市场, 且是一个被绝大多数高校忽视或忽略的需求在不断扩大的细分市场。谁先发现并进入该细分市场, 谁就是该细分市场的先驱者, 就有可能赢得政府和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 以更低的投入培养出市场需求的差异化特色人才, 树立自己的品牌, 为后来者设立市场进入壁垒, 或至少比后来者更容易取得人才市场的信任, 以更低投入获得更大市场份额, 获取更大效益。

高校在培养复合应用型农产品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 必须以从事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相关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需求为中心, 多形式多途径开展人才培养: (1) 复合应用型人才。高校要坚持“适度理论、重在应用”和“语言够用、专业娴熟”的指导思想, 破除现在单一型和理论型人才培养弊端, 培养具备“国际贸易+外语+农产品+主要或特定贸易伙伴农产品贸易要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2)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高校要想培养出市场需求的毕业即能上岗的应用型人才, 就必须走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的道路。高校要主动寻求与农产品国际贸易企业合作, 采取订单培养, 联合办学, 组建职教集团, 业务外包, 校办公司等形式, 确保学校教育无缝对接市场需求。笔者所在的高职院, 就依托湖南省供销总社的资源, 在国际贸易开设农产品国际贸易课程, 学校还成立了惠民供销公司, 专门从事农产品的电子商务业务, 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此外, 还要认真研究如何让企业在合作中更积极地参与办学, 企业主导型的办学形式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3) 立足本地, 打造品牌。高校要在科学分析所在区域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前提下, 在一般性出口农产品的基础上, 加大对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 依靠差异化和特色化人才培养来打造自己的品牌。

5 结语

在中国高教进入买方市场及国家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情况下, 运用营销思想, 结合区域产业和经济特色, 培养差异化和特色化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已是一种必然。随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总额和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的不断增加, 高校尤其是身处农业省份的高职院校,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做大做强, 就必须首先成为一名优秀的营销者, 在继续为工业化培养人才的同时, 投入资源培养复合应用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用差异化和特色化赢得竞争, 树立自己的品牌。

参考文献

[1]马晓花.地方性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4.

[2]谭雪.市场营销理论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中的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8.

[3]方永建, 蒋建明.试论营销差异化策略[J].广东茶叶, 2006, (1) :30-31.

[4]罗万纯, 刘锐.中国农产品贸易区域格局分析及展望[J].农业贸易展望, 2010, (4) :60-61.

复合型人才需求量上升 篇4

泓泉 炬刚 锦霞 王曦煜 2005-9-8

2005年9月17日,杭州市人才开发中心和杭州高新区人才中心将联合举办杭州第5届高新技术人才招聘会。华为3COM等80余家知名企业将招聘软件开发、通讯电子和环境技术等专业的800多名技术和管理人才。

复合型营销人才 篇5

一、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中存在的问题

复合型人才是指高校在教育改革创新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广泛的文化素养和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并得到社会认可且成功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通与专、知识传承与创新的统一的“T型”人才。理想状态下的复合型人才是一个具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见、科学家的严谨”的人才。知识、能力、人格的复合,高技术与高智商、高情感的综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技术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结合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内在统一。

高等学校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根据2008年北京大学教务部主持完成的一项“大学生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状况的评价”调研结果显示,学校有近40%的学生对学校“实践课程充实程度”“注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掌握实践性和应用性知识技能”表示出不满意。以上数据可以说明,目前我国高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形势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重视不够、自觉性差和投入不足等,尚未将复合型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这也说明我们高校教育改革的步伐有待加快,力度需要加大,尤其在培育复合型人才方面尚需下大工夫。我们高校教育改革的根本在于让学生接受教育时“对未来技术社会所作的最好的准备不是为某一特定职业所进行的狭窄训练,而是一种能使学生适应变化中的世界的教育。”这就是我们高校教育创新发展的目标在于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当前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地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仍然存在明显不足,高校人才培养的功效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却显得相对落后,成为制约高校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突出表现在,近些年来高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成效不尽如人意,这与高校的理论教学、实验与实训以及社会实践诸方面相互脱节、缺乏整合性有直接关系。高校基本上是延续传统的教学途径和方式,从书本到书本,脱离实际;有限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形同隔靴搔痒,远离社会生产第一线,还有课程设置过于散松,来自不同学科的课程群各自为政,各门课程独立开设,缺乏统一的专业导向。由不同的院系来承担不同学科的课程,课程之间难以形成交流与合作,难以形成课程群之间的配合,不能使每一门课程都有效地服务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这使得人才培养在教育途径上相互脱节,缺乏整合性。

另外,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20世纪功年代初期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需要而建立的,这种模式以特定的职业岗位为目标,以生产对象或生产过程划分专业,强化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教育,其特点是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对口岗位的工作要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不足是:专业面过窄,在培养方式上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很窄的专业范围内发挥作用,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重组和创造能力。

因此,培养适合新时期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如何在高校培养出更适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当前高校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努力方向。

二、从人才学视角重新审视高校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工作

人才学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才培养、成长的发展进程,从而揭示人才培养的科学本质和客观规律。人才学科学理论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才培养的本质和运作规律,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从人才学视角重新审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对人才学科学理论的本质和规律的研究,不仅能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在我国的创新发展,同时也有助于避免高校人才培养政策违背人才培养、成长的客观规律的现象。高校人才培养政策的制定、执行、反馈调节等均离不开人才学科学理论的指导,加强人才学科学理论指导对促进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政策的科学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从高校的“实际”出发、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这是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和现实支点,各高校在自身特殊的“实际”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影响下形成不同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尤其是在地方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因此,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是科学的,具有科学的内容。复合型人才是高校为社会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者和先进文化的践行者。而复合型人才培养作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帮助他们形成多种学科交叉的综合知识和智能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当前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应把复合型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目标,进行重新审视,纳入高校教育改革计划。

(一)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实践人才学科学理论的内在要求

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应符合人才学理论发展的方向,遵循人才学理论发展的内在规律,重视人才培养的内在发展,是实践人才学科学理论的内在要求。

高校是知识创新、理论创新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要载体,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综合平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通过了解、分析社会发展和科技产业对人才、科研成果和服务的社会需求,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也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主要标准。

高校培育复合型人才,需要在系统分析高校所处的外部条件和拥有的内部条件之后,要以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变化为坐标,以高校现有的条件为基础进行综合定位,才能充分有效地实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人才培养层次定位,还是人才服务面向定位,或者是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都要坚持从高校自身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循序渐进,制订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切实可行方案。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既要把握科技发展的前沿及趋势,又要基于高校自身的基础和特色,同时要遵循人才学科学理论中人才培养、成长的客观规律;既要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现有资源环境条件,又要考虑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合理性和相关性,注重学科、专业的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形成相互支撑、结构合理、特色显著、优势突出的学科、专业结构,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

(二)复合型人才内涵与人才学理论在人才培养方向上本质一致

人才学理论不仅蕴含一般人才的培养的理念,而且包含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一般人才的培养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融合统一,是人才学理论的最重要特征。人才学理论有助于促进培养人才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有机统一,培养出既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具有精深的科学素养,并且具有专业领域宽、创新能力强、技能应用广的未来科技人才,正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学理论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由此可见,复合型人才内涵与人才学理论在人才培养要求和目标方向上是本质一致的。

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高校复合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中,“全面发展”“一专多能”“高素质”“复合型”是其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就是要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必要的、通用的、基本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服务,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通过充分发挥人才学理论在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加大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一批批具有宽口径、厚基础、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促使高校率先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前沿阵地,是真正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为此,高校人才培养有必要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开拓能力、职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等多方面的复合能力,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创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出既具有精炼的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全面发展。

(三)实践人才学科学理论必须不断强化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力度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赋予了高校对人才培养更大的责任。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重点,这也是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方针相一致。

作为承担着传播人类先进文化和育人功能的高校应担负起践行人才学理论、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任务,成为人才学理论的宣传载体、教育载体和践行载体。高校既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各类人才的主阵地,又是大家学者云集的营地,应该成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领头羊。当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问题既是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容。尤其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践人才学科学理论,坚持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主旋律,培养复合型人才,对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要,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从实践人才学科学理论高度推进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不断创新

人才学是以人才和人才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的、综合性、历史性、实践性和广泛性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人才现象的特殊矛盾性,即把人才现象作为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来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关于人才的本质及其在社会历史上的作用、关于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关于人才辈出规律的研究、关于人尽其才的研究等理论、应用研究。

高校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贯彻和实施人才学教育和实践的重要阵地。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首要目标和根本任务。高校不仅需要培养出具备科研能力的学术型尖端人才,更需要培养出大量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复合型人才。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高校坚持“两手抓”,一手主要是按照国家学科体系培养一批学术型尖端人才,一手重点是面向社会经济建设主战场需求来培养大量复合型人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以培养学术型尖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牵引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使得两方面协同,步入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轨道,这既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又是高校创新发展的出路。

(一)树立人才学科学理念,强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对学生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是贯彻人才学科学理念的重要举措和具体体现,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人才复合观。因此,我们在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进程中,必须深刻领会和把握人才学的综合性、历史性、实践性和广泛性,切实发挥人才学科学理念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被公认为世界科技原始创新的最显著标志。近代科学技术产生以来,对世界文明曾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中国却在诺贝尔奖上的“零纪录”,成为国人的一种遗憾,这应引起我们的深思。当然造成目前我国科技原始创新不足的因素很多,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而看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紧迫性。根据这一思想,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在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高层次的人才质量其要求就应该更高。因为这不仅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而且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人才水平和科技水平。基于此认识,高校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展科技原始创新的最理想的阵地,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高校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校作为我国教育的主要载体,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要求,高校作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构建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例如北京大学一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形成了“秉承传统、创造卓越、质量是关键、创新是灵魂”的人才学科学教育理念,其目标就是要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素质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二)占领人才培养制高点,将复合型人才培养纳入高校改革创新体系

对于社会变革,高等教育界应该对其有敏锐的反应,高校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只有积极适应社会变革,主动吐故纳新,才能够更好地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稳步、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教育的永恒主题”,这样的口号已经喊了近30年。在这30年中我国高校切实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近几年,高校教育招生规模迅速发展,如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高校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大力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全方位搭建人才培养创新教育平台,构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从而有力地促进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广西大学积极开展以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跟踪社会需要、突出教学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办学特色,有利于促进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根本需要。

早在1986年美国本科生教育的重心已经逐渐地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转移到能力培养方面。。阿尔弗诺学院(Alverno Collegr)是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成为开路先锋,它最早制定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目标是:培养有效的交流能力,完善分析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完善社会交往的能力,养成理解个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培养理解当代世界的能力,培养理解和感受艺术和人文学科知识的能力。1998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下属的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全国委员会发表《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REINVENT-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A Blueprint for American'sResearch University)报告,提出了改革本科生教育的10条途径,明确地揭示90年代至21世纪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新趋势。

我们进行借鉴国外高校人才培养的做法,并不是主张要照抄照搬国外高校的人才培养体制和模式,而是希望有助于准确了解国外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关情况,并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科学和客观地确定我国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发展途径、结构类型与发展模式,为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英杰.美国提出改进本科生教育的二十七条建议[J].比较教育研究,1985(3):8-13.

[2]方东.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及其反思[J].高教探索,2008(4):135-136.

[3]徐体高.试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144-145.

[4]叶忠海,陈子良等.人才学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8-10.

[5]王斌华.能力培养——八十年代美国本科生教育的改革方向[J].全球教育展望,1991(1):13-20.

[6]史朝.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八九十年代本科生教育经验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0(2):59-64.

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复合型教师 篇6

就职业技术院校本身而言, 经过十几年的洗礼, 学校生存能力的强弱, 越来越取决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而培养合格人才的前提首先是合格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就是说, 能否建设一支以复合型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 决定着能否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也就决定着学校的生死存亡。

一、近年来在培养复合型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 各学校围绕培养复合型人才做了大量工作, 诸如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 讲授科目的不断调整, 实习设施的努力改善等等, 都为实现这一目标创造了条件。但是作为人才培养最重要因素之一的教师队伍的培养, 进展却仍很迟缓, 效果也不够明显, 教师队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育人工作需求。主要问题是:

(一) 培养目标重学历, 轻素质

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及评定职称等功利因素的干扰, 近年来教师培养大多着眼于学历的提高, 这种培养尽管是必要的, 却不是最重要的。简单学历教育培养的教师并不具备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素质, 教师培养目标与学生成才的需求之间出现了一段“真空”, 培养的教师仍难具备培养学生所应有的素质。

(二) 培养途径单一, 培养质量不高

拘于在岗教师工作量较大及培养经费不足等因素, 目前教师培养大多采取函授、电大学习等形式,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这种学习方式很难保证教育质量。尤为严重的是培训内容陈旧, 教学方法单一, 缺乏新信息和新知识, 而且, 师范类院校重视心理学、教育学等教育专业知识的讲授, 但它的培养目标却局限于中小学教师。专业院校缺乏对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知识的讲授, 而且专业分类明确, 缺乏相互之间的关联。

(三) 机制不活制约着培养质量的提高

这里所讲的机制主要指的是教师的日常管理及使用问题。加强管理也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一种有效形式。许多学校通过加强教学环节管理, 鼓励教师撰写论文, 开展教学研究等方式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但是这种方式伸缩性太强, 没有硬性的考核标准, 容易流于形式, 而且这种教研活动大多局限在本专业范围内, 无助于培养复合型教师。况且, 在用人机制上, 仍难脱论资排辈, 学历至上的窠臼, 也制约着教师素质的提高。

二、采取综合措施, 加强教师培养工作

(一) 加强师德教育, 提高教师工作责任心与积极性

师德教育要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要创新, 内容上也必须创新。有的学校强调多上课、上好课, 但这是对任何一名教师的起码要求, 关键是要把提高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动性、自觉性作为教师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 提高教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把素质教育作为考虑问题、研究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引导教师把培养复合型人才与自身的利益相连, 与学校的生死存亡相连。

(二) 采取多元化、多渠道培养方式, 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目前, 绝大多数教师已取得大学本科学历, 开展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培养工作已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方式主要是:1.走出去, 加强横向联系, 学习借鉴其他学校的好做法, 研究同类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加强教师工作的经验, 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培养教师的目的。2.积极与有关高校联系, 创造条件, 采取短期培训或专题研究等方式, 帮助教师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及专业技能, 使其具备或不断提高完成好教学任务的基本素质。3.做好内部的横向交流。密切文化课与基础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习课以及教学与生产、教书育人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联系, 处理好相互关系。4.主动与企业、社会联系, 探索、寻求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 引导教师丰富教研课题, 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5.目前, 省教育厅有关部门加大了骨干教师培养力度, 但是这种培养仍以本专业提高为主, 应逐步向相关、相近专业延伸, 并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进行探索。

(三) 深化管理与监督考核工作

管理工作指两个层面:一是人员管理, 一是教学工作管理。

就人员管理而言, 学校应创新人才使用, 破格选拔有用之才, 充实到教学一线, 有助于竞争机制的形成, 从而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努力提高素质, 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积极性。

就教学管理而言, 从目前的工作实际来讲, 加强环节管理仍然是教学管理的有效手段, 首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备课阶段的目标是:拓宽基础, 突出素质, 强调联系。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各种资料, 努力拓宽知识面, 优化知识结构, 丰富知识量。首先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明确该学科 (课程) 在本专业中的位置与作用, 研究如何才能为提高学生素质提供最好的服务, 做到有取有舍, 有详有略, 围绕素质培养开展工作。

讲授阶段的目标是研究教学方法, 丰富相关知识, 加强相互联系。目前, 许多学校在讲授阶段的管理方式大多为听课, 听课不应局限于本教研室, 要跨学科, 跨专业, 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后评价促使教师在学习研究讲课方法的同时, 了解相关专业知识, 扩大知识面, 更好地相互配合。

管理工作的目标是:改革考核方式, 优化测评标准, 加大引导力度。管理部门要有意识地围绕培养目标开展考核工作, 促进教学研究朝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继续做好学生测评工作, 通过精心组织, 既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 又要确保测评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四)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改善学习条件, 图书室、阅览室应优化藏书结构, 增加相关专业书籍, 甚至是一些科普资料;增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最新资料;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 通过网络等方式获取最新科技及教育知识。根据目前的实际, 可以考虑安排专人收集资料, 分类整理, 以供大家享用;加强对教师更新知识, 研究教学工作情况的考核奖励。可以进行专题考核, 内容不需多, 关键在实效。每学期只要求在某一个方面, 或者是某一项具体措施上, 进行一些扎实的研究工作。

物流振兴需要复合型人才 篇7

“复合型物流人才”通常是指, 具备良好的物流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属于管理技术先进且专业技能较强的, 具有现代化和国际化特色的综合型优秀人才。目前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方包括政府机关、科研院所、企业的物流部门以及各类型的物流企业。其中物流企业包括由铁路公路、航空航海、内河运输、港口装卸、船东货代、仓储加工、邮政配送、外贸咨询等传统行业, 还包括新兴的第四方物流企业、物流金融和物流信息技术等类型。根据服务功能的分工和物流市场的细分要求, 需要大量的初级操作运营人才和中高级管理人才, 也特别需要一大批专业技能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复合型物流人才作用

物流行业是复合型产业, 需要复合型的人才。物流是各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是为其他行业提供支持的生产型服务业, 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 已经对中国物流提出了“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的要求。物流产业功能结构的特点和服务对象的多样化, 要求物流人才必须具备综合性的能力和知识结构, 需要一定的“商品学、交通运输及物资管理、市场营销及公共关系、信息技术、经济管理、财务金融、人事行政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经济的多元发展, 决定了物流行业的多元化;非常需要复合型的人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顾问丁俊发曾经指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 要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第一个有效的措施就是要大力发展物流业, 因此, “十一五”规划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列在生产性服务业的第二位。

用科学发展观振兴物流行业, 需要紧跟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充分研究不同产业和不同区域的物流需求, 提供经济高效的物流服务, 不断降低社会物流平均成本, 推广标准化和学习化服务, 提高行业技术服务与管理水平, 支持中国经济实现与国际经济的接轨。

物流行业发展的多元化, 要求物流人才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有丰富的产业经验、深入了解不同区域经济的特色, 有较强的分析策划、标准执行、流程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估调整等方面能力。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积累和服务模式的完善, 是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的要点, 也是难点。

物流企业发展形成功能定位和服务模式差异化, 迫切需要一大批复合型人才。中国物流企业发展历史较短, 30年的发展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 与国际水平相比有很大的距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全国物流企业50强中, 前十名基本上是国营企业, 他们的基础资源雄厚、经营规模较大;外资进入中国物流市场后发展迅猛, 有显著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在70多万物流企业中, 作为数量庞大的民营物流企业, 存在着多而杂, 小而差的现象。据统计, 中国物流企业目前有70多万家, 物流业务总量约90万亿。他们大多是从运输仓储成长起来的, 发展起点都比较低, 规模小、资源分散, 技术含量低、物流平均成本高且资源浪费严重, 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急切需要规范行业秩序和整合社会资源。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很多企业出现了经营困难, 部分企业甚至退出物流行业。扶持和培育优秀的物流企业刻不容缓。

根据不同企业的服务模式和不同层级的岗位要求, 企业对物流人才的任职需求差异巨大。物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并存的产业, 市场细分结构复杂。据统计, 目前从业人员高达1700多万, 物流行业的发展对增加就业有着明显优势。物流人才是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 复合型的高级物流人才更是抢手。

物流振兴规划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重要发展趋势。与国际水平相比, 我国物流发展总体水平比较低,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物流教育滞后于物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造成现代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实施物流人才培养工程, 造就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的复合型人才, 对于解决我国物流人才短缺, 缩短与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差距意义重大。

物流行业既需要高端策划和管理人才, 也提供了大量的普通操作岗位, 涉及行业多、就业容量大, 各专业类别的人员都有用武之地。把物流业列入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对于改善民生, 扩大就业,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不可低估。黄有方 (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 曾经指出:人才是发展物流产业的保证。目前, 我国培养物流人才基本上是通过学历教育、培训认证和岗位学习三个途径进行的。学历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物流从业者的素质、培养高级物流人才的最佳途径。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建议

物流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政府、教育部门、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 是一个包括高校学历教育、物流职业教育、企业岗位教育、社会培训机构继续教育互相结合、多种层次、互为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物流行业的需要, 制定复合型人才培养战略并与时俱进。复合型物流人才培养战略, 应该围绕经济发展和行业需要来制定和实施。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科研教育机构、物流企业和相关行业应该围绕“物流调整振兴规划”的要求来开展。制定最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特色、最符合行业和市场需要的培养战略。

物流行业的振兴发展, 将促进运输仓储、装卸配送、分拣包装、货代服务、信息技术和咨询研究等相关业务的联动发展;都需要大量相关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需要创新型的人才, 满足“企业自主物流、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物流金融等多种服务模式”不断提升的人才需求。

围绕物流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创新的需求, 制定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根据物流市场需求的细分, 物流行业有着非常专业化的分工合作, 每个物流企业都有自己的市场定位, 都有自己的经营模式和核心竞争力, 都选择最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第一, 《规划》提出要重点发展九大物流区域和建设十大物流通道, 确定了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1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 它对物流人才提出了明确的区域经济与产业布局联动的技能需求。第二, 《规划》提出“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 确定了10个重点领域, 它对物流人才提出了明确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需求。第三, 《规划》提出了物流业发展的九大重点工程, 它对物流人才提出了详细的专业技术研究和服务模式创新的要求。

如何培养音乐复合型人才 篇8

一、复合型人才概述

复合型人才, 是指具有两个 (或两个以上) 专业 (或学科) 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一是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以及多种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正如专家指出的, 由通才转向专才, 再由专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化, 并不是一种回归, 而是在更高起点上的又一次质的飞跃, 具有更广泛、更丰富的内涵。

复合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的知识特征:1基础宽厚, 知识面广。复合型人才要基本通晓两个 (或两个以上) 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此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宽厚的基础, 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了条件, 也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知识的交融。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学科的知识, 但这些知识绝非松散而没有联系, 它们是经过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新知识, 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

除上述知识特征外, 复合型人才还有以下能力方面的特征:1能力的综合性。宽厚的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有利于能力的形成, 但又不是各学科能力的简单相加, 而是彼此之间互相取长补短, 并在多种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能力, 在实践中发挥其综合功能。2能力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而达到对原来的知识、能力的超越, 即能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所遇到的问题, 提出新的解决办法。这也是人的创造力的迸发, 是人的智能的飞跃。

二、音乐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建国以来, 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基本上走的是专业培养的模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所培养的人才分科太细、专业性太强、知识面过窄, 脱离了社会的需求。而当今社会, 对音乐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十分紧迫, 我们要在教学中告诫学生, 在音乐专业学习之余, 也要关注专业领域之外的音乐知识, 对文学、美术等其他艺术门类也要潜心积累, 以丰富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做到“一专多能”, 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对于学校和教育者方面, 也要要下力气为学生提供成为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环境与条件, 将培养一专多能的音乐人才作为音乐教育的目标。

在办学理念方面, 培养音乐复合型人才要注重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办学, 坚持艺术教育与社会接轨、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与时代接轨的办学理念, 形成层次立体、知识复合、优势突出的现代办学格局, 打造出真正独一无二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在课程设置上, 要突破常规的基本教学框架,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方向性模块课程和大量拓宽学生就业领域的选修课程, 让学生从交叉学科和姊妹艺术专业中获得更丰富的营养, 拥有更多的知识技能,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成为市场所紧缺的复合型人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培养音乐复合型人才要实行专职和兼职两种教师聘用形式。专职教师需要具有很高的教学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外聘教师主要来自于重点艺术院校和国家级艺术团体的专家、教授, 以及活跃在演艺界的著名艺术家和明星。学校要将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纳入到师资构成的重要力量中, 聘请高尖端人才学校举办相关讲座, 这些相关学科的政府官员、著名学者、行业翘楚、一线歌手、演艺明星、著名制片人、著名经纪人等都可以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 为学生带来学科最前沿知识和技能以及最先进的学习理念及知识。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方针, 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学校在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过程中, 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最具前瞻性的专业课程设置, 同时还要把职业规划、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全部融进学院的整体教育教学体系中来, 并积极实施“校企联盟”制度, 通过校企双方的相互支持、优势互补和资源互用、“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为促进学生就业搭建科学高效的重要平台。比如在课程设置方面, 在声乐专业的基础上, 开设乐器演奏、音乐制作、音乐多媒体、录音艺术、声音设计、音乐教育、舞蹈表演、现代歌舞、国际标准舞、影视表演、播音主持、影视编导、多媒体与动漫、影视摄影、化妆与造型艺术、艺术设计、艺术管理等专业的相关课程。

三、音乐复合型人才培养示例

1. 音乐专业与传媒专业相结合——音乐传媒专业

音乐传媒是艺术学科向信息领域拓展的新方向, 旨在培养兼具艺术和技术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和现代高级工程技术。通俗地说, 音乐传媒就是音乐作品从创作出来到被老百姓接受到它中间的一系列过程, 这些中间过程就是音乐传媒课程所涉及的范围。音乐传媒课程涉及的方面很广, 分支很多。开设音乐传媒课程可以使学生更适合社会的发展, 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2. 音乐与医学相结合——音乐治疗专业

音乐治疗专业是一个由音乐艺术、心理学与医学科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 于1940年在美国卡萨斯大学正式建立, 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音乐治疗已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边缘学科, 从上世纪70年来开始, 音乐治疗传入亚洲。音乐治疗就是运用一切音乐活动的各种形式, 包括听、唱、演奏、律动等各种手段对人进行刺激与催眠并有声音激发身体反应, 使人达到健康目的。比如利用音乐治疗高血压, 通过音乐的节奏与韵律, 调整心脏及循环失调, 调节人们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 使身心全然放松, 长期聆听, 可以显著降低动态血压中的收缩压。

摘要:音乐的生存、传播、发扬不仅需要艺术家, 更需要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学科、多专业的优势, 为社会输送跨学科的复合型音乐人才。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培养音乐复合型人才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论述。

关键词:音乐,人才,复合型,培养

参考文献

[1]邢丽琴, 芝达林.关于“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 2017 (04) .

[2]黄莉.就业视角下的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J].大众文艺, 2014 (09) .

[3]朱思思.音乐教育对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作用[J].江西教育, 2010 (07) .

[4]马岩峰.谈高素质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J].甘肃高师学报, 2001 (01) .

[5]来扬博.高校音乐人才培养和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研究[J].音乐时空, 2013 (24) .

高职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 篇9

各类院校, 尤其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高职院校, 应该努力寻求适合于本校、本地区的复合型英语学科办学模式。

一、高职英语培养模式现存的问题

1. 教师教学理念和执教水平滞后

高职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普遍存在, 对知识点的讲授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致使语言课陷入“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单调、机械、无效的无限循环怪圈,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同一门课程, 教师不同, 学生实际的收获就不同, 外语课程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成长历程, 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工作态度。由于历史原因, 大多数英语教师毕业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对其它相关知识知之甚少, 影响了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

2. 学生语言基本功不扎实, 知识面狭窄, 目标认识模糊

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宽广的知识面是英语专业学生的根本优势。但在教学实践中了解到, 高职学生语言基本功很不扎实:基本语法概念不清, 口语表达缺乏质量和准确度, 书面表达能力薄弱等;知识面狭窄, 文化底蕴不深。为了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 他们除了要通过专业考试外, 大一就疲于参加各种证书考试, 忙于做试卷, 背笔记, 在校期间根本没有阅读过一些课外书。学分制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管理形式之一, 适合高职办学实际条件及教学特点。然而, 大部分高职院校仍未实行学分制, 周课时多, 学生只能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修课, 学习缺乏自主权, 影响了知识面的拓展。同时, 学生对专业现状及未来前景认识模糊, 不清楚自己的实际需求, 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机。这些都制约了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二、高职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 把握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核心, 突出专业特色

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广博的专业文化知识, 是英语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课程设置上要优先建设好技能课程和知识课程, 在教学实践中必须保证基础技能课教学的课时和质量, 把提高学生的技能落到实处, 同时将技能课与人文知识课结合, 增加技能课的知识性, 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

(1) 课程设置相互渗透, 夯实英语综合能力

高职英语课程存在一些弊端:泛读不“泛”, 阅读量极其有限;沿用翻译法教授精读;技能训练单一;听力课听而不说等, 影响了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针对以上问题, 可将各类课程、不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 如阅读课实行读写结合, 以阅读指导写作, 写作促进阅读;听力、口语合二为一, 语言输入与输出同步提高;大一不分专业, 所有学生按基础分班, 进行语言基本技能训练, 确保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技能的全面提高。

(2) 兼顾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任何语言都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即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把复合型英语课程划分为3个模块: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 既不宜只强调基本技能培养, 以为通过各种考试, 就是合格的英语人才;也不能为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而过分强调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 让学过一点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英语专业学生和经贸、旅游等专业的学生一比高低, 结果可想而知。应该重视英语专业知识课程 (英语语言、文学、文化) 的学习, 在外语课堂要加强文化知识的输入, 这不仅有利于外语学习, 更有利于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外语教学决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 要与文化知识、社会背景等紧密结合, 因为语言仅是一种载体, 文化知识才是内涵, 没有丰富内涵的语言教学必定是苍白的、枯燥的、不受欢迎的 (刘润清, 2006) 。

2. 调查学习需求, 指导课程设计

通过多种形式, 调查学生学习需求, 了解学生欠缺知识、想学和必学知识, 找出其现有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与他们期望达到的程度之间的距离, 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精力放在最需要重视的方面, 也为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学习任务提供依据。课程设计时, 要始终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消除教师教学的盲目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用人单位服务, 学院应调查分析市场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帮助工厂、企业量身定制急需人才, 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纽带, 使所设专业的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 课程设置完成后可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

3. 发掘可利用资源, 拓展跨学科新方向

笔者认为, 高职院校英语系应该充分利用系际间资源共享, 师资共享的有利条件, 尝试与其他相关专业, 如财经贸易系的国际贸易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国际金融专业、电子商务专业联合建立“国际贸易英语”、“旅游英语”、“涉外文秘英语”等新型专业方向;和公共事务管理系联合开设一定数量的中国文化类课程, 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改善, 理解、翻译语言信息的能力得以强化, 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必修课的框架外, 根据本人的专业方向、择业前景, 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跨系、跨专业、跨学科修课, 培养其复合型能力。因而, 在高职院校可推行第二专业、辅修专业等制度为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开辟途径。

4. 培养合格师资队伍, 保障复合型人才质量

合格的师资队伍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外语教学作为涉及多学科的复杂教学活动, 需要教师具有比较宽泛的知识结构、“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的能力、因人施教的智慧和敬业奉献的精神。然而实际调查了解到, 教师们采用的教学活动大多是自己学英语时经历过的各种活动, 难以体现国内外在外语学习理论上的新知识。因此, 学院要有鼓励教师全心全意投入教学的管理机制, 运行良好的师资培训制度, 老教师的传帮带, 以及健康的教师晋升体系;外语系也应充分依靠自己的力量, 利用他方资源, 建立一支适合本系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队伍: (1) 选拔骨干教师到高校进修专业知识, 进公司接受职业岗位锻炼, 加速成为“双师型”教师, 或到本校相关系部跟班听课。 (2) 利用网络资源, 通过自学, 更新知识, 提高素质。 (3) 引进“外资”, 邀请企业、公司专家到校担任“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并承担相关教学工作;发挥外籍教师作用, 一改外教只担任口语教学的局面, 让他们教授复合专业课。地道的语言, 新鲜的案例, 将开阔学生的视野, 活跃思维。

英语是一种载体, 只有当英语与某一被载体结合才能形成专业, 传统英语专业是英语与文学、英语与语言学的结合, 在新时代的今天已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 必须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和就业市场需求, 确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保持英语优势的前提下, 选择复合专业, 创造多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形式, 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忠.培养技能, 发展智能[J].外语学刊, 2007, (6) .

[2]管春林.试论需求分析在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意义和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3) .

[3]袁传有.燕山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跨学科建设与教育管理探讨[J].教学研究, 2001, (3) .

上一篇:世界眼光下一篇:石油期货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