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复合型音乐人才(共3篇)
全新复合型音乐人才 篇1
一、全新复合型音乐人才的主要特征与培养目标
全新复合型音乐人才指具备艺术领域综合能力,能够掌握艺术类学科基础知识,并将音乐、舞蹈、戏剧、舞美艺术中的传统精髓,融合性地汲取和传承,形成一种纯熟而精湛的复合专业能力。此类人才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力,通常具有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等特征。是人文、音乐、歌舞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是最新艺术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未来音乐人才的培育者。
全新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在专业技能方面,要广泛了解和掌握音乐、歌唱、舞蹈、戏剧表演、舞美等专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全面开发个人艺术潜质,努力掌握多项表演技能,不断开阔艺术视野,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总的来说,应该从音乐、歌唱、舞蹈、戏剧表演等方面着手:
(一)音乐素质方面。
1. 音准及音乐感受力。
音准指“五音俱全”,是获得美妙歌声的基础。音乐感受力包括音乐听觉和情绪感受两部分。如果先天缺乏听觉当然不可能有所感受,音乐听觉的要求比语言听觉要高,要求演员音调准确,能够听出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等。
2. 音乐节奏感。
音乐中声音的强弱和时间长短有周期性规律的变化构成了音乐的节奏。要求能够准确把握音乐中的节拍速度及强弱关系,能够依据作品风格或表演需要,保持速度、拍感的稳定,合乎逻辑地诠释好各种非均分律节奏,如渐快、渐慢、突快,突慢、延长音等等。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唱歌、舞蹈、戏剧表演都离不开节奏感。
3. 音乐表现力。
结合良好的音乐听觉、敏锐的节奏感觉,在抒发内心情感、交流情感、表现人物性格、情绪时所采用的非常普遍的、自然的表演方式,要具备正确把握音乐基调的能力。
(二)歌唱方面。
1. 要具备声乐演唱的基本素质。
通过训练,能够掌握演唱的基本方法;音域较为宽广;音准、节奏正确,吐字清楚;能通过控制自己的音色、音量、力度的变化,较为生动、细腻地演唱声乐作品。
2. 能够完成“戏剧性”的演唱。
由于现代音乐、歌舞表演中常常带有叙述情境、展现人物行动、抒发人物情感、展示人物个性等内容的唱词,所以要求演唱要服从“戏剧性”的目的。演员要具备分析唱词、旋律的能力,善于利用对唱词的处理来开展舞台行动、塑造人物形象。
3. 能“说唱结合”、“唱跳结合”。
尤其在流行歌舞表演中,歌唱、舞蹈通常是交融在一起的。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表演人才能自觉地将这几种表演方式有机融合进行表演,这是由新型歌舞艺术样式的表演创作特征所决定的。“说唱结合”要求演员台词、唱词衔接自然、流畅清楚、平滑连贯;“唱跳结合”要训练演员在表演中边唱边跳的能力,尤其在激烈的形体动作中仍然能保持演唱的清晰与准确。
(三)舞蹈方面。
1. 具备舞蹈基本素质。
包括身体的柔韧度、协调性;良好的肢体节奏感、模仿力、爆发力、弹跳力、表现力等。这些舞蹈的基本功是要通过专业、规范的学习和持之以恒的训练来掌握和保持的。没有舞蹈基本功,在综合表演创作中,任何形式和风格的舞蹈都是难以胜任的。
2. 能够完成“戏剧性”的舞蹈表演。
舞蹈在新生代歌舞表演中具有多种功能与作用:交代规定情境、创造剧情展现需要的节奏和气氛;展现剧情、舞台行动和冲突;营造戏剧情势、强化戏剧节奏、渲染戏剧高潮;刻画人物性格、诗化剧本的思想哲理等等。要求在表演时,舞蹈动作要符合剧作的规定情境;符合角色的人物身份与性格;符合角色的情绪与情感基调;要符合音乐整体戏剧性表达的需要。
3. 能够掌握多个舞种的舞蹈风格、语汇。
现代音乐、流行歌舞、音乐剧、歌舞剧都包含着大量不同风格、不同种类的舞蹈。在具备良好的舞蹈素质的基础上,还应该掌握多个舞种的舞蹈风格和语汇,尤其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几个舞种:芭蕾舞、现代舞、爵士舞、踢踏舞等等。
(四)戏剧表演方面。
1. 具备戏剧表演的基本素质。
掌握表演艺术的实质、表演的基本元素、核心元素、舞台人物形象的创作方法等等。增强自身的创作素质,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感受力、判断力、思考力、适应力及表现力;具有真挚的信念与适度的真实感;善于捕捉人物特征的形象感;幽默感;具有适应行动发展所需要的节奏感。
2. 能将“歌、舞、说、演”有机融合。
在新生代歌舞剧、音乐剧中,无论是音乐、舞蹈、台词还是舞美等元素都是为戏剧的叙事、抒情和主题表达服务的,都服从于戏剧性的表达。所以,演员应当具备将“歌、舞、说、演”有机融合的能力,有效开展人物行动过程、塑造人物形象。
3. 具备爆发力、张力与舞台热情。
能够在真实的生活形态与歌舞表演非生活形态中迅速地跳进跳出,进出自如,具有表演的弹性与张力。尤其在流行歌舞表演中,追求节日般欢乐的氛围以及舞台与观众席共振同热的剧场效果,要求演员具备较好的表演激情与爆发力。
综上所述,全新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具备上述“音乐、歌唱、舞蹈、戏剧表演”素质与技能、具有正确艺术观念与艺术道德、具备一定艺术理论修养的表演人才。
二、构建全新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机制的前提
培养全新复合型音乐人才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是时代的发展孕育了这种崭新的艺术人才培养理念,并且它需要音乐、歌唱、舞蹈、舞美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这类人才需要通识相关的学科技能,依靠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和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来满足他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创作热情。在构建人才培养机制的过程中,现代艺术教育强调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艺术人才全面发展。以学生个体为主,积极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强调艺术教育方式、过程要个体化、个性化;强调建立以实用性为目标的交叉学科结构;强调实践过程,使人才获得广泛的艺术生活经验、完整的艺术生命概念。
三、构建全新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措施
(一)拓宽专业口径,构建新型学科方向。
音乐剧、现代音乐、流行歌舞等外来新型综艺样式的传入,使人们的审美心理蕴含了新感性的支点与视觉新奇。音乐、歌舞交汇融合的演出方式及绚丽的舞台美术效果越来越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人们的审美能力在顺沿一定层级逐步攀升,这必然对音乐、歌舞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尤其在流行音乐市场,艺术人才正朝着复合型、唯美型、个性型的商业化方向迈进。传统的艺术教育形式使毕业生只能掌握单一型专业技能,难以适应社会需求。按照全新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要整合新的专业方向。一方面对传统专业进行梳理,拓宽专业口径,精炼专业内容,优化现有专业。另一方面,把握人才需求信息,积极发现市场热点,构建实用性及竞争力强的复合型专业(如:舞蹈编导表演合一专业)或交叉学科方向(如:音乐表演歌舞方向)等等。
(二)建立特色课程体系,加强课程间的联系。
建立全新复合型音乐人才知识结构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制定教学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时应充分体现这个需要。要形成较宽的课程平台,分配好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之间的比例。课程设置应强调科学性、系统性及互通性,加强课程间的融合与渗透,便于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及相邻专业知识。此外,原有专业的教学改革也需要与时俱进、行之有效,各专业教师应该即时总结出:现阶段的教学课程设置是否科学、课程内容是否实用、课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以及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等等,如有改进空间,可以结合各高校现有师资、教材、教学内容及硬件资源配备等情况,提出有利于该学科良性发展的建议及解决方案,努力形成科学的、实用的、统一的,具有普及意义的教育战略发展体系。从根本上完成由“因人设课”向“因需设课”的飞跃性的革新与进步。
(三)合理规划艺术实践活动,加强人才实践能力。
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的艺术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与技能,需要通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来得到验证。合理规划艺术实践活动,明确实践性教学的范畴、内容、形式及管理办法,打破以往艺术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课内教学、课外实践脱节的现象,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参与的校内外艺术实践活动统一纳入到专业教学的视野当中进行规范和计划,甚至可以在教学空间方面将教室设在舞台上,为学生开拓良好的教学环境。艺术实践活动将有利于展示课堂教学成果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活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需要推动课程建设。
在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必将取得更大发展的时代,在国家和社会共同期待新型音乐表演人才的今天,在高校全面而深入思考办学规律、效率和质量的节点上,构建全新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时代发展对音乐人才的需求,能够有效缓解甚至解决多年来传统音乐教育办学中存在的弊端,值得广大音乐教育者进一步研究、探讨及完善。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全新复合型音乐人才的主要特征与培养目标, 而后探讨了构建全新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机制的前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全新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高校,全新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机制,构建
参考文献
[1]马达.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5) .
[2]黄凯.试论音乐剧表演人才的培养规格[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 (4) :99-105.
[3]郑艺.综合艺术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建构[J].现代教育科学.2011 (1) :157-159.
[4]林雯.当前我国艺术人才培养、需求状况及其对策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9 (3) :125-129.
[5]袁恩培, 文静, 庞杰.论中国艺术教育转型中的文化传承[J].东南大学学报, 2009 (1) :98-125.
全新复合型音乐人才 篇2
全新复合型音乐人才指具备艺术领域综合能力,能够掌握艺术类学科基础知识,并将音乐、舞蹈、戏剧、舞美艺术中的传统精髓,融合性地汲取和传承,形成一种纯熟而精湛的复合专业能力。此类人才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力,通常具有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等特征。是人文、音乐、歌舞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是最新艺术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未来音乐人才的培育者。
全新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在专业技能方面,要广泛了解和掌握音乐、歌唱、舞蹈、戏剧表演、舞美等专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全面开发个人艺术潜质,努力掌握多项表演技能,不断开阔艺术视野,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总的来说,应该从音乐、歌唱、舞蹈、戏剧表演等方面着手:
(一)音乐素质方面
1. 音准及音乐感受力。
音准指“五音俱全”,是获得美妙歌声的基础。音乐感受力包括音乐听觉和情绪感受两部分。如果先天缺乏听觉当然不可能有所感受,音乐听觉的要求比语言听觉要高,要求演员音调准确,能够听出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等。
2. 音乐节奏感。
音乐中声音的强弱和时间长短有周期性规律的变化构成了音乐的节奏。要求能够准确把握音乐中的节拍速度及强弱关系,能够依据作品风格或表演需要,保持速度、拍感的稳定,合乎逻辑地诠释好各种非均分律节奏,如渐快、渐慢、突快,突慢、延长音等等。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唱歌、舞蹈、戏剧表演都离不开节奏感。
3. 音乐表现力。
结合良好的音乐听觉、敏锐的节奏感觉,在抒发内心情感、交流情感、表现人物性格、情绪时所采用的非常普遍的、自然的表演方式,要具备正确把握音乐基调的能力。
(二)歌唱方面
1. 要具备声乐演唱的基本素质。
通过训练,能够掌握演唱的基本方法;音域较为宽广;音准、节奏正确,吐字清楚;能通过控制自己的音色、音量、力度的变化,较为生动、细腻地演唱声乐作品。
2. 能够完成“戏剧性”的演唱。
由于现代音乐、歌舞表演中常常带有叙述情境、展现人物行动、抒发人物情感、展示人物个性等内容的唱词,所以要求演唱要服从“戏剧性”的目的。演员要具备分析唱词、旋律的能力,善于利用对唱词的处理来开展舞台行动、塑造人物形象。
3. 能“说唱结合”、“唱跳结合”。
尤其在流行歌舞表演中,歌唱、舞蹈通常是交融在一起的。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表演人才能自觉地将这几种表演方式有机融合进行表演,这是由新型歌舞艺术样式的表演创作特征所决定的。“说唱结合”要求演员台词、唱词衔接自然、流畅清楚、平滑连贯;“唱跳结合”要训练演员在表演中边唱边跳的能力,尤其在激烈的形体动作中仍然能保持演唱的清晰与准确。
(三)舞蹈方面
1. 具备舞蹈基本素质。
包括身体的柔韧度、协调性;良好的肢体节奏感、模仿力、爆发力、弹跳力、表现力等。这些舞蹈的基本功是要通过专业、规范的学习和持之以恒的训练来掌握和保持的。没有舞蹈基本功,在综合表演创作中,任何形式和风格的舞蹈都是难以胜任的。
2. 能够完成“戏剧性”的舞蹈表演。
舞蹈在新生代歌舞表演中具有多种功能与作用:交代规定情境、创造剧情展现需要的节奏和气氛;展现剧情、舞台行动和冲突;营造戏剧情势、强化戏剧节奏、渲染戏剧高潮;刻画人物性格、诗化剧本的思想哲理等等。要求在表演时,舞蹈动作要符合剧作的规定情境;符合角色的人物身份与性格;符合角色的情绪与情感基调;要符合音乐整体戏剧性表达的需要。
3. 能够掌握多个舞种的舞蹈风格、语汇。
现代音乐、流行歌舞、音乐剧、歌舞剧都包含着大量不同风格、不同种类的舞蹈。在具备良好的舞蹈素质的基础上,还应该掌握多个舞种的舞蹈风格和语汇,尤其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几个舞种:芭蕾舞、现代舞、爵士舞、踢踏舞等等。
(四)戏剧表演方面
1. 具备戏剧表演的基本素质。
掌握表演艺术的实质、表演的基本元素、核心元素、舞台人物形象的创作方法等等。增强自身的创作素质,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感受力、判断力、思考力、适应力及表现力;具有真挚的信念与适度的真实感;善于捕捉人物特征的形象感;幽默感;具有适应行动发展所需要的节奏感。
2. 能将“歌、舞、说、演”有机融合。
在新生代歌舞剧、音乐剧中,无论是音乐、舞蹈、台词还是舞美等元素都是为戏剧的叙事、抒情和主题表达服务的,都服从于戏剧性的表达。所以,演员应当具备将“歌、舞、说、演”有机融合的能力,有效开展人物行动过程、塑造人物形象。
3. 具备爆发力、张力与舞台热情。
能够在真实的生活形态与歌舞表演非生活形态中迅速地跳进跳出,进出自如,具有表演的弹性与张力。尤其在流行歌舞表演中,追求节日般欢乐的氛围以及舞台与观众席共振同热的剧场效果,要求演员具备较好的表演激情与爆发力。
综上所述,全新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具备上述“音乐、歌唱、舞蹈、戏剧表演”素质与技能、具有正确艺术观念与艺术道德、具备一定艺术理论修养的表演人才。
二、构建全新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机制的前提
培养全新复合型音乐人才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是时代的发展孕育了这种崭新的艺术人才培养理念,并且它需要音乐、歌唱、舞蹈、舞美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这类人才需要通识相关的学科技能,依靠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和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来满足他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创作热情。在构建人才培养机制的过程中,现代艺术教育强调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艺术人才全面发展。以学生个体为主,积极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强调艺术教育方式、过程要个体化、个性化;强调建立以实用性为目标的交叉学科结构;强调实践过程,使人才获得广泛的艺术生活经验、完整的艺术生命概念。
三、构建全新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措施
(一)拓宽专业口径,构建新型学科方向
音乐剧、现代音乐、流行歌舞等外来新型综艺样式的传入,使人们的审美心理蕴含了新感性的支点与视觉新奇。音乐、歌舞交汇融合的演出方式及绚丽的舞台美术效果越来越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人们的审美能力在顺沿一定层级逐步攀升,这必然对音乐、歌舞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尤其在流行音乐市场,艺术人才正朝着复合型、唯美型、个性型的商业化方向迈进。传统的艺术教育形式使毕业生只能掌握单一型专业技能,难以适应社会需求。按照全新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要整合新的专业方向。一方面对传统专业进行梳理,拓宽专业口径,精炼专业内容,优化现有专业。另一方面,把握人才需求信息,积极发现市场热点,构建实用性及竞争力强的复合型专业(如:舞蹈编导表演合一专业)或交叉学科方向(如:音乐表演歌舞方向)等等。
(二)建立特色课程体系,加强课程间的联系
建立全新复合型音乐人才知识结构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制定教学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时应充分体现这个需要。要形成较宽的课程平台,分配好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之间的比例。课程设置应强调科学性、系统性及互通性,加强课程间的融合与渗透,便于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及相邻专业知识。此外,原有专业的教学改革也需要与时俱进、行之有效,各专业教师应该即时总结出:现阶段的教学课程设置是否科学、课程内容是否实用、课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以及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等等,如有改进空间,可以结合各高校现有师资、教材、教学内容及硬件资源配备等情况,提出有利于该学科良性发展的建议及解决方案,努力形成科学的、实用的、统一的,具有普及意义的教育战略发展体系。从根本上完成由“因人设课”向“因需设课”的飞跃性的革新与进步。
(三)合理规划艺术实践活动,加强人才实践能力
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的艺术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与技能,需要通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来得到验证。合理规划艺术实践活动,明确实践性教学的范畴、内容、形式及管理办法,打破以往艺术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课内教学、课外实践脱节的现象,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参与的校内外艺术实践活动统一纳入到专业教学的视野当中进行规范和计划,甚至可以在教学空间方面将教室设在舞台上,为学生开拓良好的教学环境。艺术实践活动将有利于展示课堂教学成果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活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需要推动课程建设。
在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必将取得更大发展的时代,在国家和社会共同期待新型音乐表演人才的今天,在高校全面而深入思考办学规律、效率和质量的节点上,构建全新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时代发展对音乐人才的需求,能够有效缓解甚至解决多年来传统音乐教育办学中存在的弊端,值得广大音乐教育者进一步研究、探讨及完善。
参考文献
[1]马达.《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 (5)
[2]黄凯.试论音乐剧表演人才的培养规格[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9 (4) :99-105
[3]郑艺.综合艺术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建构[J].现代教育科学, 2011 (1) :157-159
[4]林雯.当前我国艺术人才培养、需求状况及其对策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 :125-129
浅析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 篇3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的大融合, 出现了经济文化一体化格局, 国与国的竞争归根到底可以说是人才的竞争, 由此产生了“科教兴国”战略目标, 目的是为了在世界范围内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①所谓“人才的竞争”, 要求我们对人才的培养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 更要在质量上有所突破。音乐院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为将来能够很好地参加到社会竞争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充分发挥音乐教育中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研究出一套适合音乐教育与培养音乐人才的高效教学机制与教学模式, 培养出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优秀的复合型的音乐人才。由此可见, 培养音乐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
但目前高校的音乐教育状况令人堪忧, 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依然盛行, 专业知识等教育偏向于理论, 关于个人技能这方面教育严重的缺乏, 就某些方面教育以及培训而言已经不能符合当今社会的要求, 有的甚至完全背离了教育的准则。仅从音乐知识来单纯的设置课程, 划分课程也做的过细, 所以出现了不少特别相似的教学课程, 这会直接造成人力物力等资源的紧缺和浪费。学习安排的学科间联系紧密度不够, 课时安排的不够协调, 只是单方面重视一些所谓专业必修课程, 让学生学习并能掌握到技能的那些选修课重视不够, 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更是抱着可去可不去的态度, 忽略实践技能与综合人文素质的锻炼和培养。学校为社会的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才是教育的真正目, 所以我们音乐教育也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判断要培养怎样的人才, 确定培养的人数以及培养的具体方向, 社会现在或将来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②我们教学的模式目标需要得到转变, 课程的教材、课程设置甚至课程配套的实践方面都需要调整, 更好适应发展需要, 培养出有用的复合型的音乐人才为社会做贡献, 从而有力推动高校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必要性
那么复合型人才的定义是什么呢?其实复合型是一种“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 他们有着扎实的专业才能还有广泛的爱好和教养, 能力多种多样, 发展潜能不可限量, 发展的个性和谐, 还有着很好的创造性。音乐方面“复合型”人才指有专业的音乐才能和多种才能知识的音乐专业人才, 要懂得如何把学到的这些知识融会贯通,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就要在音乐方面多培养出一些“复合型”的人才。③
我们音乐的教育应该先从调整音乐教育管理体制和教学体制、目标开始, 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方法以及内容,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为社会培养真正有用的复合型音乐人才。
前几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工作岗位急剧减少、大量的员工失业、随着毕业生的数量不断的增多, 面对这样一个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 对于那些才从大学毕业的学生们来讲, 就业简直是难上加难, 工作的经验、社会的经验都没有, 年纪小不成熟, 经受不了大的挫折磨难, 没有办法短期给公司赢得利益, 所有这些不利因素, 最终促成在校的大学生处境艰难。从上面的情况来看, 我们学音乐的学生应该更加要提高自身素质, 学校方面也应探索获取更适合社会发展的教学方式, 为国家培养音乐复合型人才,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含金量, 让他们在市场的竞争有一席之地, 做“一专多能”的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
我国的市场岗位有限、找工作的人数供大于求, 严重不平衡, 没有什么过人的一技之长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太难。对于音乐专业来说也是“适者生存”, 而那些所谓适者就是指复合型音乐人才。
三、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的措施
为了使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能快速的适应社会要求, 我们就必须要把培养复合型的音乐人才当做是我们教学的目标、方向, 对以前老的教学教育方法进行改革。
1.改变专业性的知识结构单一, 重视多能
我们要想培养出复合型音乐人才, 就要优化知识结构, 扩宽知识面, 学生的能力以及全面素质都要得到提高。
(1) 优化专业必修课, 加大选修课、必要技能课的力度。
必修课的数量适当减少, 我们可把内容相关重复的课合并到一起, 从而精简优化必修课, 同时增加专业必修课知识的量, 处理好课与课间的横向关联, 各科知识达到相互补充、渗透的效果, 从而达到教学效率的提高。④比如说外国和中国音乐史以及音乐欣赏, 这是三门课程, 但是我们可把它们合成中外音乐史与欣赏一门课。我们这样做不仅可节省上课的时间, 还可帮学生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 (史论以及审美) 上学习欣赏音乐的作品, 还能对中外的音乐文化、历史以及中外音乐不同的审美观念和特征有系统的比较性的研究。为了解决学生的音乐知识单一, 基本功比较差的问题, 要求我们适度的减少与合并专业必修课的课时, 适当地开设一些专业的选修课, 帮助同学们掌握必要的技能知识。 例如开设舞蹈课、器乐课、弹唱课、声乐课等选修课科目, 学生应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一些自己喜欢并且适合自己的选修课。这样做不但给学生提供了辅修机会继续学习, 也给他们创造了条件让他们全面提高自己的音乐能力。 除此之外, 我们了解到学生的弹唱和即兴伴奏能力较为薄弱,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突出的问题, 我们应该将钢琴即兴伴奏与弹唱变为一门选修课,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即兴伴奏弹唱的能力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2) 削减理论课课时, 适当增加实践操作课课时。
音乐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 可以适当地削减理论课课时, 适当增加实践操作课课时, 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的能力。例如, 增加舞蹈编导制作与电脑音乐课以及指挥合唱等课的课时, 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我们音乐系已经开始了排练课的教育, 担任课程培训的老师都是我们精心挑选的, 大部分都具有较强的能力与丰富的实践经验, 由学生自己组织学生排练舞蹈、乐队等, 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和艺术锻炼的机会, 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设置跨学科课程, 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 体现博学理念。
高等院校一再扩招, 我们学校的生源文化普遍出现素质较低现象。学音乐的学生在素质结构中可能文化素质会出现有较薄弱部分, 文化知识贫乏的限制必定会使学生艺术才能的顺利发展受到遏制。 我们可以根据在校学生的具体情况, 可以适当增开一些类似像法律教育、音乐教育学、语文学、美学课等一些跨学科的课程, 用这些课学到的知识弥补文化素养的不足与缺陷, 在增强学生文化修养、开拓视野的同时, 还可以增强学生步入社会后的适应性与竞争力。
2.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科研、知识创新与教学的能力
我们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 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不会达到, 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1) 改变传统授课形式, 技能课改为个别、小组、集体课相结合的形式。
我们要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践的能力, 就要探索集体课程的教学。小组课程与集体课程以及中小学课程的上课形式十分相似, 因此, 我们可选用直接示范的教学方法, 这样对学生可能以后会用的教学能力培养有很大的优势。集体方式的教学还可在教学的效率上得到提高, 教师教学的行为也得到了规范, 可以适当的缓解学校教师人员不充分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个别、小组、集体课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对刚刚入学的新同学进行统一的摸底考试, 进而了解学生的钢琴水平、声乐水平, 把学生按程度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 在每学期的期末进行考核, 然后我们根据考核的情况来重新对小组进行分配。
(2) 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由“灌输式”逐步转成“积极主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因为传统“灌输式”方法无法有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 减少了同学间探讨的机会, 束缚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的学习, 更是缺乏将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能力, 无法用理论指导实践, 对于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 一定要做到重点突出, 讲难点、讲疑点、讲思路、讲方法, 给学生留下更多时间练习和探讨。⑤提倡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式”学习, 让学生自己掌握主动权, 寻求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培养学生的研究、学习和创新能力。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 不断深入地探索音乐的教学方法, 针对课程体系的改革, 不断地探索培养音乐人才的模式。
四、结语
复合型的音乐人才是我们社会发展的产物, 应运而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复合型的人才是复合音乐教育的趋势。我觉得只要我们掌握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及时调整我们教学手段和模式, 转化教育机制, 调整教育的结构, 以便培养更多的能适应社会需要的音乐人才, 让更多的音乐人才具有“复合型”, 只要我们坚持目标, 我们的音乐教育事业一定会一天比一天进步的, 前景一片大好。新的世纪对于我们音乐专业来说已经不再是单一歌唱和乐器的代名词了, 它将是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艺术音乐学科。我们要在根本上转变理念来改革音乐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树立音乐教育的新观念, 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首先要强调基本功扎实, 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科学设置专业课程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对学生开展更加科学的管理,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音乐人才, 让他们更加的适应当今的社会。
注释
1曹莉芳.“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的教学机制和培养模式研究[J].大众文艺, 2010, (21) :287.
2曹莉芳.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内涵及发展趋势[J].艺海, 2010, (7) :114-115.
3李红.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内涵及发展趋势[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5, (3) :96-97.
4马岩峰.浅析新世纪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J].甘肃高师学报, 2001, (1) :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