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技能型人才

2024-09-21

复合技能型人才(共12篇)

复合技能型人才 篇1

一、复合型人才定义

复合型人才应该是不仅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要做到出类拔萃, 并且在各个方面都具备一定能力的人。也就是说, 复合型人才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具有突出的经验储备, 还应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这些相关技能, 不止包括那些与专业相关的, 还有一些基本职业素质:包括数字化办公能力、公文处理能力、与同事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等等。

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当今社会专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 技术集成, 知识融合, 所以,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匹配社会人才需求, 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就显得日益突出了。

二、针对行业特点实现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 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是培养高级的专门人才, 是高层次的, 专业化的教育。因此, 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中各行各业对专门人才需要的预测, 决定各个专业类别的招生数量, 各个学校就按照招生的专业方向对学生进行本专业的技能教育, 毕业后, 学生按照专业方向“对口就业”成为了高等教育运作的基本模式。半个多世纪以来, 这种办学模式为我们培养了一千多万各类专业人才, 对促进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当今的时代, 任何高科技成果无一不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因此, 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技能型创新人才, 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已经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 这就引发了高等教育的深层次的变革。许多国家的教育纷纷摒弃了专业化教育模式, 把高等教育转移到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轨道上来。例如图形图像专业学生应达到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

(一) 知识要求。

掌握本专业必需的美术和外语知识及相关知识;掌握素描、色彩、平面与立体构成的基本知识;掌握平面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知识;掌握二维动画设计制作、三维动画设计制作的基本知识;掌握建筑装饰材料的性能及构造;具有室内环境设计和一般建筑设计的必要知识及表达技能;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 掌握软件开发和实现的基础知识;掌握网页制作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游戏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图形图像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

(二) 能力要求。

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精神;具有相关计算机应用软件运用能力;具备绘画素描、绘画色彩的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平面设计能力;具有动画设计与制作能力;具有计算机绘图能力、广告设计与制作能力;具有室内设计及建筑环境设计能力;具有网页设计能力;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具备较强的图形图像设计与制作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审美能力与艺术表现能力, 具有学习新技术的能力。

(三) 素质要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好的文化修养和美学修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从这些必备素质我们可以看出, 单纯的计算机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了, 在高职教育中, 专业技能教育是每个学生的专业选择教育, 是学习的主体专业。通过2~3年的专业教育与训练, 最终能熟练掌握一门专业知识与技能。那么, 除了专业技能,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 学生还需要具备一些其他社会能力或是人文素养, 通过必要的社会实践和素质教育, 提升自身的综合职业素质, 最终形成就业的职业能力。

就以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来说,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综合能力,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经系部申报、教务处初审、课程负责人试讲、听课人员评议, 确定5门课程作为学院第一批人文素养公选课列入2013级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并且学院将以服务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重点, 继续遴选公共选修或讲座课, 打造名师名课, 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力。

除了人文素养的提高外, 针对专业特点, 还需要学生具备一些其他的相关知识, 比如说美术, 或者建筑知识, 产品包装, 书籍装帧等等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们在课程设计过程中, 也要加入这些知识的讲解。

三、高职教育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反思

职业教育与普通学历教育不一样, 它是立足职业技能, 面对社会, 直接为我们的经济建设服务。职业教育是开发实践性人才资源的手段, 是把先进的科技和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它同时又具有促进人的智能优势发展的功能, 是提高人的个性优势发展的活动。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社会变化越来越快, 信息产业日新月异, 知识更新的周期在不断缩短,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从科学技术的发明到产品生产的周期越来越缩短, 机器设备的更新和产品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 面对多变和动态的社会, 我们更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到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 在对计算机行业相关企业调研中, 我们认识到高职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 必须适应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需要实行一定范围的跨专业, 开发一些针对性强的基于工学结合和以项目、案例为学习目标的课程和教材, 促进学生潜在复合技能的形成。

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变动, 要紧跟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变化, 及时听取来自一线企业专家的意见, 并且要考虑到职业岗位的要求, 只有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课程教学的改革、学习模式的创新以及丰富学习资源等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问题上, 善于思变、不断创新, 才能适应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 在实施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中, 课程改革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并且最终的实施者是教师, 改革成功与否就在于教师。教师的教学理念、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的更新与提高是一项十分繁重的任务, 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的新的挑战, 也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教师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需要教师付出百倍的努力才能跟得上新的形势。相信经过社会和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将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锁庆, 蒋玲.高职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5

[2] .张碧君.浅析高职院校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J].今日财富, 2011, 11

[3] .刘尔, 郭培华.对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思考[J].高职教育, 2007

复合技能型人才 篇2

就人才类型而言,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总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其中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由职业教育来培养,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技术型人才也称工艺型、执行型、中间型人才,他们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只有经过他们的努力才能使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转换成物质形态或者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这种人才又可分为三类:生产类,如工厂技术员、工艺工程师、农艺师、畜牧师、植保技术员等;管理类,如车间主任、作业长、工段长、设备科长、护士长、护理部主任以及行政机关中的中高级职员;职业类,如会计、统计、牙技师、导游、空勤人员、农业生产经营者等。技术型人才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不必达到工程型人才要求,而更应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由于他们大都是在生产现场工作,因而与工程型人才相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相关专业知识面要更宽广,如工艺人员除需要工艺知识外,尚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二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特别要具备解决现场社会性问题的应变能力,以及一定的操作技能;三是由于生产现场的劳动常常是协同工作的群体活动,因此,人际关系能力、组织能力是这类人才极为重要的素质;四是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更强调工作实践的作用。

技能型人才也称技艺型、操作型人才,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主要应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他们与技术型人才的区别在于主要依靠操作技能进行工作。技术工人不属于这类人才,一些高技术设备的操作者,虽有操作任务,但不能简单地归入技能型人才,尚须分析其智力含量的多寡,才能决定其是技术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

把上述各种人才类型与教育联系起来,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可称之为技术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可称之为职业教育(或技能教育)。①在国外,同样存在这两种教育,分别为vocational education和technical education。因此,职业技术教育既能够培养技术型人才又能够培养技能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 篇3

当上主任的李福财侍候的第一任局长喜好打麻将。李福财陪一正两副三位领导外出开会考察时,局长想打麻将,可李福财不会玩,三缺一,局长干着急。为了弥补这一短腿,李福财忙里偷闲,勤学苦练,终于练就了一手高超的麻技,吃上家、臭下家,关键时刻还能给局长点炮呢。

第二任局长爱喝酒,几乎每天中午晚上都得喝上半斤白酒。有客人时局长和客人一块煮酒论英雄,没有客人时,局长就让李福财陪着喝几杯。局长还没喝好呢,不胜酒力的他倒趴到了桌子上,还得让局长操心通知司机把他送回家里。听人说酒量可以后天开发出来,趁局长去省委党校学习的空儿,李福财和哥们儿有事没事就在一块喝酒,有时早晨在家还喝一杯呢。半年后,局长学习回来了,在接风宴上,李主任喝了四杯白酒竟没有趴下,局长高兴地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李主任侍候的第三任局长既不喜欢打麻将,又不爱喝酒,最大的爱好是唱歌。李主任专门去学校找到了当音乐老师的高中同学,向他请教唱歌的技巧,晚上下班又一个人跑到歌厅唱歌。后来他陪局长去歌厅时,也能有模有样地唱上几首了。

李主任服務的最后一任局长爱好广泛,喝酒打麻将唱歌样样在行。局长领着李主任外出招商引资考察时对他的表现很满意。局长逢人便说,李福财是复合型人才啊,咱们搞招商引资就得陪人家老总喝好唱好玩好啊,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是局里的后备力量啊。

一名副局长退休了,在局长的大力举荐下,李福财作为复合型人才当上了副局长。不懂什么业务的李副局长每天的工作就是三陪,陪上级领导,陪招商引资客人,陪兄弟单位朋友,陪酒陪玩陪唱。

谁知好景不长,局长和另外一名副局长因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收受贿赂被判刑了,李副局长也因工作不作为,被组织部门撤去了副局长的职务,成了副主任科员。

新上任的局长大刀阔斧进行人事改革,全员竞聘上岗,没有科室聘用只会喝酒玩牌唱歌的李福财,只得到一楼收发室当上了收发员。

背后大家经常开玩笑说,咱们局里的唯一的复合型人才成了收发员,这是人才浪费啊。

(陈胜娣荐自《新民周刊》)

责编:Ester

复合技能型人才 篇4

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 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指出,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 我国已经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人才资源大国, 各类人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大显身手。同时, 当前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 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 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

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 特别指出,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们要重点抓好的工作中特别要坚持突出工作重点, 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 抓紧培养造就一批复合型、高层次、通晓国际规则的适应对外开放的人才。

同时,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 当今世界,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突出表现为科技、教育和人才竞争。科技是关键, 教育是基础, 人才是根本。《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与已经发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即将发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相互支撑、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 一定意义上讲, 属于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2 我国人才数量缺口分析

国际比较研究表明, 以现代科技经济为主导的发达国家, 劳动人口的文化程度一般以高中为起点,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至少要达到人口总数的25%以上, 本科以上的比例不少于15%。

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 但国民整体素质不高。对从业人口而言, 2000年, 我国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8%,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5%。而199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国家对应指标的平均值分别为80%和26%。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约为8年, 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左右, 如美国为13.4年、爱尔兰为11.7年、韩国为12.3年。显然, 国民受教育程度比例远远不能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国民整体素质不高, 导致了我国人才严重缺乏。

2.1 各类应用型人才严重缺乏

据一些调查研究表明, 我国许多行业都面临人才缺乏的问题, 比如金融人才, 从业人员占全国人口的比例, 我国为2.7%, 而美国为11%, 日本为8.67%, 德国为9.9%, 英国为13.7%, 法国为11%, 加拿大为12.6%, 韩国为8.5%。再比如WTO专才和国际经贸法律人才, 全国精读过全部WTO文件及中国入世法律文件外语原文文本的人不足10人。在国内, 全部通读WTO全部法律文件、欧盟全部条约、北美自由贸易区条约和东盟条约体系的英文文本的人士几乎为零, 摘要泛读过的人士不到100人。其它部分专业人才的缺口参见表1。

2.2 高级技能型人才总量严重不足

技能型人才是指, 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 掌握了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 并具有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目前, 我国技术工人文化程度低的多, 高的少;技术等级低的多, 高的少;高等级技术工人年龄大的多, 年轻的少。我国工人队伍中技术工人只占23%, 其中高级技工仅占5%, 中级技工占35%, 初级技工占60%, 而发达国家工人队伍中技术工人高达75%, 其中高级技工占35%, 中级技工占50%, 初级技工仅占15%。据测算, 到“十五”末, 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将增长20%~25%, 其中, 高技能劳动者所占比例预计增长15%~20%。为了解决我国高技能人才缺乏问题,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启动实施了“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 目标是从2004年到2006年的三年内, 在制造业、服务业及有关行业技能含量较高的职业中, 培训50万技师、高级技师和其他高等级职业资格人才。

注:数据来源于政府网站及新闻媒体

2.3 缺乏高端技术专家和复合型人才

所谓复合型人才, 就是指掌握两个专业以上的知识、技能、技术等的人才, 比如技术与管理复合、双专业复合, 以及技术、外语、法律等与计算机复合的人才等。复合型人才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 是一种稀缺资源。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科技人员为例, 据《信息产业“十五”计划纲要》在分析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时指出“ (信息产业) 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 普通劳动力过剩, 管理人才、技术带头人以及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其表现之一是在对科技含量要求较高的部门, 人才所占比例偏低。高端人才缺乏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一大隐患。在高端信息人才中, 中国信息产业尤其急需“软件系统分析员”和“高级软件设计师”等专家人才, 以及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从上述部分行业人才缺口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 迫切需要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同时, 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也决定了我们必须把人才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上, 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建立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 三类人才匮乏原因分析

3.1 高等教育发展明显滞后

我国正规教育已取得的发展成就主要得益于基础教育巨大发展。而除基础教育外的正规教育, 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则明显滞后。1990年, 典型的发展中大国大学生粗入学率至少是我国的2倍以上。2000年, 尽管我国大学生粗入学率仅为7.5%,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甚至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滞后,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人才发展的速度。以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例, 实际每年毕业的技工学生数量非常少, 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技工学校数量和学生数分布如表2所示。

注: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3.2 职业教育人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规定, 取得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 应当具备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而2002年, 我国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仅为48.75%, 学历层次偏低。而且由于在计划体制时期, 中等职业教育长期不关注社会需求, 始终采用“教师、课堂、书本”传统教学模式, 这不仅导致所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而且也导致教师不注重对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 存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 甚至在当前仍不能转变教学观念, 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3.3 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在人才严重短缺的情况下, 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优势和科研优势, 采取重金收买、高薪聘用、就地利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实施高科技移民和绿卡政策等一系列手段, 从世界各地争夺人才, 一场无硝烟的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 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人才争夺的目标, 在发达国家享受人才流入收益时, 我国面临的则是人才大量流失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有资料显示, 1985年以来,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分别有76%和82%去了美国;美国签发的H-1B签证达11.5万, 其中, 中国大陆就占了10%。从1978年到2003年, 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70.02万人, 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7.28万人。

3.4 人才培训落后

很长一段时期, 我国的许多企事业单位把教育培训、薪酬福利等支出当作纯成本, 不舍得把它作为重点投资与投入对象, 对人才培训重视不够。因此, 一直坚持的是以节约为原则, 而不去考虑边际产出。多数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 招聘录用、考核评估、报酬分配及开发培训的管理仍处于机械的孤立状态, 并没有将四者依照它们的内在联系有机结合起来, 而我国若想造就一大批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队伍, 仅凭员工入职之前 (下转第91页) (上接第181页) 掌握的基本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许多的知识需要通过各类培训来系统的学习与掌握。

4 应对措施

针对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改变当前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匮乏的现状。

加强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要充分发挥企业、行业的参与和支持作用。企业是培养和使用技能劳动者的主体, 是聚集高技能人才的载体, 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作用离不开企业。企业应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 大力推行企业培训师制度和名师带徒制度, 建立技师研修制度, 并通过技术交流、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形式, 促进职工岗位成才。企业应建设学习型组织, 加强人才的在职教育。在此基础上, 大力加强员工岗位轮换和交流的力度, 为培训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同时, 我们应该鼓励企业加入行业技术创新联盟, 使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行业技术联盟为中介与高校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 可以解决企业所担心的“高投入, 低回报”的问题。行业技术联盟的成员企业共同承担与高校合作办学的成本, 共享收益, 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

加强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教育和培养作用。高等院校是高等人才先期培养和持续提高的基础,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紧密结合企业岗位要求, 确定和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同时, 高校要转变观念、提高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 要明确校企合作对学生培养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 打破传统, 更新观念, 重视校企合作工作, 放下架子, 积极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充分发挥培养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

总之, 我国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 我国人才工作正来自国内与国外两个方面的挑战, 我们只有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走人才强国之路, 才能快速、可持续地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们全社会都应该提高对校企合作的意识,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创新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从根本解决我国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的问题, 解决应届毕业生与企业结合困难的问题。

摘要:文章从我国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三类人才数量的缺口调研入手, 分析了三类人才匮乏的原因, 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 以应对我国人才工作所面临的来自国内外的挑战。

关键词: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宁.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1, 10.

[2]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技能型人才紧缺说明了什么 篇5

我国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基本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但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仍属薄弱环节。常常见到“高级技师断层”、“高薪招聘高级技师竟无人应聘”的消息见诸报端,这些都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信息:我国劳动力结构失衡,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

以教育部等六部门日前确定的四个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领域为例,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现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设施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运用,比发达国家至少落后10至20年。这里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企业普遍缺乏信息化人才,特别是既懂业务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劳动力市场上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技术素质不高的呼声不断。2002年是我国汽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汽车年生产量达到325.12万辆,增幅达38.49%,年销售量达到324.81万辆,增幅达36.65%。因此,汽车维修行业的车源、车种、服务对象以及维修作业形式已发生新变化。而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却不能适应需要。从业人员中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多,文化程度偏低。据交通部统计,2002年从业人数达240万,而其中至少还有25%即约60万人没有取得从业资格。

一项调查表明,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0%左右的“蓝领层”技术工人,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人才。而“灰领层”人员的需求也明显增加,高层次复合型“金领层”人才更显紧缺。

企业招聘技能型人才比招研究生还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现状至少可以说明以下几点。

我们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型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由教育部职成司牵头,对北京、天津等省市773个中等、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专业毕业生进行的调查表明,职业教育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有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工作,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从事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工作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相对较少,而实际上这些岗位非常需要职业院校毕业生。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随着

树立良好学风培养技能型人才 篇6

【摘 要】文章就学风的概念和内涵、中职学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了全面阐述,并就加强中职学校学风建设提出了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学风 重要性 建议 技能型人才

一、学风的概念和内涵

(一)学风的概念

学风是一个范围很广的话题。从广义角度看:所谓学风,一般地说,就是对待理论与实践的立场和态度。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习、实践、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思想方法、思想感情和立场来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严格地说是一个学风问题。因此,学风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从狭义角度看:所谓学风就是学界或学校的学习研究之风。是求真务实,还是弄虚作假;是理论联系实践,还是唯本唯上;是脚踏实地,潜心研究,还是急躁浮夸,急功近利。这些不单纯是一个学术层面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深层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问题。本文所谈的学风,仅指学校的学习风气,既有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的研究型学习,也包含学生的传授型学习,但更多的是传授型学习,这是中职学校学风的主体。

(二)学风的主要内容

学风是对待学习的立场、方法和态度,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否明确?为什么学?为谁学,学什么?这是一个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标的原则问题。

2.学习态度:是认认真真、脚踏实地学,还是马马虎虎、一知半解地学;是严守校纪,诚实守信,还是不守校规,弄虚作假。

3.学习精神:是刻苦钻研,勤学好问,还是轻率浮躁,得过且过。

4.学习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多动手,勤思考,常应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还是唯书唯本,死记硬背,眼高手低,书本中修理,教室里制造,只能动口不能动手。

5.学习氛围:是一个校纪严明、健康向上、学习热忱高、公德意识强的学习环境,还是一个纪律松弛、不思进取、不良习气滋生的场所。

(三)学风、班风、校风三者关系

学风是学生对待学习的立场、方法和态度。班风是指一个班集体所呈现的氛围和班貌,包括班级学习氛围、早操、晚自习、课堂纪律、考风考纪、团队精神、公德意识、班级文化、学生行为习惯和文明准则规范等。班风的好坏对学风的形成有直接影响,良好的班风能给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生活环境,能使学生精神振奋,班级正气上升,学习气氛浓郁;不良的班风会使学生受到不良风气熏染,不思进取,集体意识涣散,学习气氛淡薄。校风是一所学校的整体精神风貌。学风、班风是构成校风的基础,是校风的主体部分,对校风起决定作用。良好的校风又能促进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三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

二、树立良好学风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一)当前中职学校生源状况

中专教育已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教育、学历教育转向职业教育、普及性教育。近几年其生源状况令人担忧:学生整体文化基础差,养成教育缺乏,文明素质较差,公德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人生目标模糊,少诚信,重功利,贪实惠,图享受等。如何使中职学生成人成才,学风建设显得尤其重要。

(二)国家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随着电子、机械、汽车、数控、化工等一批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崛起,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显得十分紧缺。虽然我国是人口大国,但尚不是人才强国,“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极不合理现象在许多地方普遍存在。近年东南沿海出现的“用工荒”现象清楚地说明了我国人才结构极不合理,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仅是我国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的根本体现,也是现代化建设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

(三)树立良好学风的重要性

学风是学校的风骨,学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良好的学风能使学生学会自强、自尊、自律、自爱。“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尚重视学习环境的选择与营造,我们今天更应该重视学风建设,为中职学生营造一个学知识、学技能的良好氛围。

三、树立良好学风的措施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学风建设的组织领导

学风建设是当前中职学校的一项中心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评价、教学质量。在中职学校生源状况不良的情况下,加强学风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根本保证。因此,学校领导要把学风建设当作学校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教务科、学生科等职能部门都要结合实际制定计划,精心组织,明确责任,齐抓共管,务求实效。

(二)突出班主任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主管,是综合课程老师,是学风班风建设的谋划者、决策者、组织者和执行者。班主任的垂范作用,是树立良好学风的关键。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班主任要做到举止文明,仪表庄重,乐学好问,遵纪守法,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各方面做学生的典范与楷模,使他们学有榜样,做有约束。

(三)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学习上要认真刻苦,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勤学好问。要理论联系实际,手脑并用,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要注意学习方法的归纳总结。掌握学习方法,注重学习效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知识,掌握技能的关键。

(四)细化准则规范,注重制度落实

复合技能型人才 篇7

党的十八大提出, 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这是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转变的重大决定。“文化产业”首次写入中央文件是2000年,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 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2001年颁布的《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到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再到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已经将文化建设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要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高职教育就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 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更多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化产业发展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aestheti鄄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英文术语的中译名。日常生活审美化有两层含义:第一, 艺术家们摆弄日常生活物品, 并把周遭环境看做是艺术的对象;第二, 人们将日常生活转变为某种审美规划, 旨在从服饰、外观、家居物品中营造出某种一致的艺术风格。当前, 经济与文化已融为一体, 商品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商品带来的个人情感和审美愉悦, 这意味着审美体验在商品消费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成为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组织原则, 它不仅出现在文化学、美学和文艺学中, 也出现在经济学领域和社会学领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导致日常生活审美化, 文化产业研究就此兴起。文化产业可从服务对象即消费者角度出发定义, 分为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情感需要三大类文化产品。凡是能满足消费者审美需要, 特别是精神性审美需要的产业, 就是审美文化产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施密特和西蒙森指出:“其实企业过程和核心竞争力并不能为顾客带来价值, 即使品牌本身也不会;只有当顾客的需求得到满足时, 价值才会产生。在这个世界里, 大多数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已经得到满足, 如果能够满足顾客对于体验的需求——即他们的美学需求, 就可以很容易地产生价值。”因此, 能否满足现代人的情感需要和审美体验已成为商品价值最重要的组成因素。叶朗教授认为, 中国商品短缺的时代基本结束, 社会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人们开始追求一种精神——文化含量更高的生活和消费, 社会经济开始向精神———文化消费转型, 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内在而必然的需求。

复合型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 实现由产业低端向产业高端延伸转变, 需要的不仅是高、精、尖的领军人才, 也需要大量工作在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的复合型创新技术技能人才。

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深刻地刺激与影响了学术界和教育界。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联系紧密的教育类型, 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等职业教育在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 要进一步了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 与时俱进地调整学校的目标和定位, 发挥教育创新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文化产业发展对复合型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职院校要关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重点, 结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需要, 创新体制机制, 积极探索“政校企合作, 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 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教育集团和服务平台, 合作办学、共同育人, 合作就业、共同发展, 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复合型创新技术技能人才, 为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复合型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

杨叔子院士提出:“崇尚科学易被接受, 以人为本易被忽视”。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相融, 远不是教育模式的问题, 而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问题, 更是教育改革创新的切入点, 这就要求我们从更深层面上重新思考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首先, 明确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而不是单向度的“工具人”。因此, 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重在德育, 做到美育与德育并重, 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具备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涉及大学体制、学科结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而这些又最终归结到大学的教与学这一核心之中。高职院校按照自己的学校类型和培养目标对教学要素进行科学设计, 结合经济学逻辑和美学逻辑设置课程及专业, 建设教育性与艺术性相融合的校园环境, 培养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 坚持德育与美育并重

高职教育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要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就要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推进素质教育, 增强学生自信, 满足他们的成长成才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 我们的社会缺乏审美教育, 道德教育效果也有问题。“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由鲁吉教授于1994年提出, 檀传宝教授在《德育美学观》中认同了这一命题。德育将道德修养具象化为言谈举止美、风度气质美, 将遵循社会规范转化为追求个人幸福, 由此提高学生对德育教育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日常生活中提倡言行美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 孔子曾说:“不学礼, 无以立。”现代大学生价值观偏离、言行不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言谈举止美是提升自我、尊重他人的行为守则, 是学会做人做事的第一步, 是构建文明校园、和谐社会的基础, 是真、善、美的具体体现。我们要把言谈举止美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基础, 让他们掌握社会交往的礼仪规范, 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优良的气质和风度。

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强调人性美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将感恩教育与构建“大德育”体系结合起来, 通过心理健康指导、素质拓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与集体教育, 使广大青年学会感恩, 学会励志成才, 成为人格健康、心理健康、有高度责任感的有用之才。学校相继开展了以“学感恩、知荣辱”、“文明修身”等主题教育活动, 在学生入校第一课“军训”中就贯穿感恩教育, 教导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哺育之情和关爱之心。学校通过无偿献血、救灾捐款、义工服务、爱心救助等一系列活动找准学生的感恩神经, 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对抗情绪, 用人性之美、情感之美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第一阶梯。

在自我完善中达到风度气质美 “气”在我国古代具有哲学的、伦理的、道德的、文艺的、美学的种种涵义, 在哲学中指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本源, 在道德修养上指正大刚强之气, 在美学中强调主体审美素质的培育。在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的过程中, 提升文化软实力要求当代中国人特别是年轻大学生, 要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优美的外在形象。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举办“艺术节”、“科技节”、“文化素质大讲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品牌文化活动, 通过金牌导游大赛、经典诵读和青年企业家与学子面对面等活动, 使学生体会到礼貌礼节是道德修养的基础, 气质风度美则是更高层面的自我要求, 它是由表情、姿态、语言、行为举止、心理状态等显示出来的综合美, 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叶俊威同学以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拼搏进取的精神气质和为人风范, 被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2008年度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二) 结合经济学逻辑和美学逻辑设置课程及专业

艺术类人才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应从课程、专业、服务平台等方面, 运用美学知识, 使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将经济学逻辑 (生产—产品—消费) 和美学、艺术学逻辑 (创作—作品—欣赏) 结合起来, 促使学生了解人文学科与艺术理论的基本知识, 具有较高的审美鉴赏力。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需求设专业, 依托行业建专业, 校企合作强专业, 重点建设了工业设计、家具设计与制造、珠宝店管理、艺术涂装等专业及专业群, 在教育教学中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重视产品的符号系统和视觉形象系统。 (1) 加强审美教育, 优化课程设置。学校工业设计专业不仅要有素描、色彩、图案、制图、平面构成、机械与结构构成等强调基本技能的课程, 更应增加中外美学史、美学概论、设计简史等理论课程的比重,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美的理念和对待美的态度。 (2) 围绕发展重点, 调整专业设置。根据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调整、整合专业及专业群, 特别是工业设计、建筑环境设计、数字媒体与视觉传达设计三大专业群。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院以“国际视野, 本土实践, 远学欧美, 近联港台”作为办学思路, 在产学研相结合过程中将中国古典美学与现代西方设计理念结合起来, 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的整体突破。通过举办毕业设计作品展暨珠三角设计人才招聘会, 做到了教学、科研、企业生产经营、市场需求密切联系。 (3) 创新体制机制, 开展多元办学。为适应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学校成立“设计研究中心”, 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实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该中心建在广东工业设计城, 由政府出资、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办。通过大量的设计研发和实践探索, 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 增加文化含量, 延伸文化产业链, 填补了高等职业院校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空白, 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高端技能型设计人才,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 建设教育性与艺术性相融合的校园环境

作为社会前进的“思想库”、科技进步的“孵化器”、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高等教育要以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来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环境是集自然与人文、物资条件与文化氛围于一体的学术生态空间。校园环境的教育性与艺术性直接关系到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更关系到高等教育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校园景观内涵建设应突出育人性, 以其无处不在的渗透性深刻影响有形的存在和有形的现实。校园景观在设计建造上应突出艺术性, 通过美的形象、美的意蕴启蒙心智、愉悦身心, 教学楼、实训楼、行政楼以及学生活动中心的装饰要努力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为了使校园环境文化中净化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校园景观文化”征文活动, 并组织力量编写了《校园文化读本》一书。学校文化景点润物无声的育人内涵已逐渐为师生所接受和理解, 爱护校园、美化校园已成风尚。学校始终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育人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来抓, 2010年被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唯一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同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成为全国同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

[1]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 等,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2]杨叔子.杨叔子文化素质教育文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3]凌继尧, 张晓刚.经济审美化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10.

[4]施密特, 西蒙森.视觉与感受——营销美学[M].曾嵘, 等, 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

[5]向勇.文化产业前沿报告[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8.

[6]陶东风.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新文化媒介人的兴起[J].文艺争鸣, 2003 (6) :9.

[7]张宇, 张坤.大审美经济正悄然兴起[N].光明日报, 2005-05-10: (B2) .

[8]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J].北京大学学报, 2007 (7) :64-68.

复合技能型人才 篇8

1 创建一种复合型高端技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1) 要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现代服务系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高职高专教育理念。立足我校现代服务系的实习实训基地, 以国家需要为前提、社会需求为导向, 不断探索数字传媒时代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复合型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专业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转变, 成为以理论为基础、应用能力、技术能力更强的双师型教师, 在教学改革与研究, 通过组建工作室、外出培训、参加项目等方式逐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角色, 成为更适应当代社会飞速发展的技术理论相结合的教师。

(2) 课程设置应该从单学科教育转变为多学科综合教育, 课程类型多元化, 聘请行业专家进课堂。通过短课程、微课程和学术讲座, 让学生边学理论知识边听社会生产一线的经验知识。

2 改革评价机制

2.1 改革课程评价方式。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考核原则为: (1) 考核要客观、要有统一的规则和标准。对于学生课堂上完成的任务切勿偶然任意主观的评价。 (2) 实训指导教师坚持经常地、有计划地对实训项目进行考核, 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加以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3) 老师在评定学生成绩过程中要公正、准确, 制定合理的评分标准, 同时公开每一个学生的实训课成绩, 要将成绩变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我们的评定要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 使学生的成绩具有真实性和严肃性。

2.2 推行成果评价方式。

新闻采编专业要一改往日以期末试卷定成绩的评价方式, 而是要将项目验收、作品评分等作为成果评价的方式。学生成果的展示能够很好地鼓励他们更努力的学习、创作。根据学校教学改革的安排, 系部可以与教务处协商自行调整课时, 设计"学生技能训练展示周", 可以通过技能比赛、成果展示、成果汇报、成果交流等形式, 对学生作品和训练成果集中评价和验收。三五个学生们可以组成工作室或进行校外采访、或进行网络电台的组建、教师可以将对学生的评语变为成果评价, 同时学生的这些成果也可以接受收回到评价, 如若产生经济效益, 学校要给予更大的鼓励。对于三年级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成果要结合实习单位的鉴定及学生互评给予评价。对于学生的成果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教师进行评价。另一部分成果可由师生评价, 这种评价是柔性的, 通过受众信息反馈和受众调查获得。

2.3 考核内容

(1) 考核评分结构:考核的总成绩满分为100分, 平时所考核项目及所占比重下图所示:

考核名称:出勤率日常作业项目过程考核项目结果考核理论考试成绩

考核代码:A BCD E

考核占比:5%5%10%60%20%

(2) 考核内容: (1) 出勤率:本指标满分为100分, 缺勤率超过20%的学员, 取消考试资格。作为考核学生基本学习素质的一项指标, 考核标准要求要严格, 迟到3次算做缺勤一次。 (2) 日常作业:本指标的满分100分, 根据学生日常的作业表现情况, 作业的认真程度及优劣程度由老师给出具体分数。 (3) 过程考核:本指标的满分为100分, 每个学习阶段完成后, 老师都会布置一个项目进行实际演练考查同学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期末进行全部项目的考核。 (4) 结果考核:本指标的满分为100分, 期末进行全部项目的考核。 (5) 考试成绩:本指标的满分为100分, 主要采取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来考查学生在整个学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人才培养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过程中, 我们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挑战。作为高职院校的现代服务系的核心专业, 新闻采编专业技能型人才模式思路是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 在借鉴其他院校改革的经验的基础上, 在实践中, 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们所要走的路会更长。

参考文献

复合技能型人才 篇9

技能型人才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成长已经有几千年历史, 但技术型人才的出现只有将近一百年。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 最初作为工程师的助手, 以后又成为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主力。

1. 工程师的助手

据美国一位专家说:“由于工程和其他职业教育的理论内容增加了, 工程师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提高了;———在商业、工业和农业中, 出现了一种新水平的职业去填补由于工程师升级而造成的真空, 在教育上出现了新水平的人才。这种教育的新水平称为技术教育。”[注1]关于技术型人才作为工程师助手的职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文件认为, 包括:管理 (生产人员的组织协调) , 技术 (了解工程师意图后, 进行试验调查、制图, 作出生产计划执行等安排) , 商业 (了解劳动和产品价格和市场趋势) , 会计 (做费用分析, 进度记录) , 安全 (一定工作范围内保障生命和健康的安全预防, 并承担责任) 五个方面职能。

2. 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系统理论知识

20世纪中后期出现的现代高新技术包括:生物技术, 信息技术, 激光技术, 新能源, 新材料技术等, 这些技术并不象传统经验技术那样来自生产实践, 而是来自科学原理的应用。例如, 信息技术起源于美国科学家香农 (C.E.Shannon) 1948年出版的《通信的数学理论》, 从理论上阐明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度量概率信息的公式, 并逐步形成运用科学方法研究信息传递、处理和识别的共同规律。一般认为这是“信息论”诞生的标志。这应用于“控制论”后形成现代控制论, 推动了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开展。

当前迫切需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技术,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必须培养既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系统理论又能实际应用的高级技术型人才, 满足社会需要。

二、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学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4年发表的术语

早先, 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学制都属于非学历教育, 一般是对技术工人进行培训成为技术员。德国曾规定技术工人的两个提高方向, 一个继续提高技能等级成为高级技术工人, 另一个通过培训成为技术员。技术员属于中级技术型人才。

用学历教育培养技术员的学制, 最早出现在前苏联, 列宁主张“把第二级学校改为专业技术学校”, 1928年又明确中等技术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员。在西方国家, 最早是美国, 1946年以高等专科二年制培养技术员, 1965年又以高等本科四年制培养技术师, 这属于高级技术型人才。其他国家大都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举办技术员学制, 到60年代, 很多国家开始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

根据《教育研究》文章。在116个国家或地区中, 培养技术员类人才大体可分四种类型[注3]:第一种包括朝鲜、泰国、韩国、新西兰、赞比亚等12个国家或地区, 用高等专科学制培养单一层次的技术员或技术工程师。第二种包括英国、法国、日本等86个国家或地区, 以高等专科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分别培养高级技术员和技术员两个层次人才。第三种包括前苏联、古巴、土耳其等17个国家或地区, 用中等技术学校培养单一的技术员层次。第四种包括美国一个国家, 用高等本科和专科分别培养技术师和技术员两个层次人才。以上统计说明, 到20世纪80年代, 世界各国区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 用技术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已经很普遍, 但由于举办技术教育的时间不长, 在具体培养目标和层次区分上并不统一。20世纪80年代以后, 高级技术型人才增长很快。例如美国培养技术师的在校学生数, 1997年为14193人, 2004年发展到281538人, 7年中增长将近20倍。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技术和职业教育术语Terminology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1984》。第7条为:“技术和职业教育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第8条为:“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第9条为:“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也明确区分两类教育。

“技术教育”条的释文中说:“技术教育包括普通文化教育, 学习理论的科学和技术的学科, 以及相关技能训练”。培养目标分两个层次, 中级层次“培养技术员和中级管理人员”;高级层次“培养高级管理岗位的技术师 (technologist) 和工程师 (有些国家称高级技术型人才为工程师) ”, 这和“职业教育”条所规定的培养“技能人才 (skilled personnel) ”有明显区别。

三、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不同的学习途径和教育目标

1. 最近一百多年来对“从做中学”教育研究的重要探索

现在有“从做中学”和“从知识载体 (包括书本) 中学”两种学习途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都要学习知识和技能, 但职业教育主要“从做中学”, 以学习技能为主, 并结合学习一些知识。技术教育主要“从知识载体中学”, 以学习系统理论知识为主, 并结合学习一些技能。从知识载体中学, 按照知识由浅入深的程序组织教学, 并按知识的深度区分教学层次和人才层次, 几千年来, 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知识分类和学科体系。从做中学, 创立的“学徒制”虽然已经存在几千年, 但在工业革命前长期不承认“从做中学”属于教育范围, 这方面的教育研究十分贫乏。

美国教育家杜威 (J.Dewey) 是提倡“从做中学”的著名教育家, 他在世界各地发表了很多演讲, 在1896至1903年间, 他创建“芝加哥实验学校”, 试图按照“一切学习来自经验”原理, 也即完全从做中学, 拟订课程, 编出教材, 以代替传统的课程和教材, 但结果失败了;并没有说明失败的原因。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 (B.S.Bloom) 在1948年召开的美国心理学年会上发表对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的设想。他主张教育目标分成三个主要领域:认知领域, 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首次明确“从做中学”的教育目标是动作技能;并组织编写三个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分册。他本人参加编写第一第二两个分册, 华东师范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翻译出版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两本分册, 并把其他专家对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的研究汇集成第三分册 (动作技能) 。

2. 教育目标分类学应用于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几点认识

(1) 职业教育主要从做中学, 所形成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动作技能, 没有提到心智技能。这是由于心智技能并不随着动作技能的提高而相应提高, 却随着知识的提高而相应提高。人们的知识程度提高后, 阅读写作、计算等心智技能必然相应提高, 因此, 心智技能归属认知领域。也就是说, 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动作技能必然大幅提高, 但心智技能的提高必须看他们所掌握知识提高到什么程度。

(2) 职业教育按动作技能由低到高的程序组织教学, 按动作技能的高低区分人才层次。这和技术教育按知识由浅入深程序组织教学, 按知识深度区分人才层次完全不同, 两类教育构成两个不同的人才层次系列, 无法合而为一。

(3) 学习动作技能要求同时掌握相关知识, 但由于不按照知识由浅入深的程序组织教学, 在学习中主要得到经验知识, 对知识深度的提高十分有限。有一个课题组曾发表“技工教育课程领域的探索”文章[注4], 对这种经验知识作了生动描述:“知识面宽且浅而不陋, 实用性强并学以致用。”“其内容上采用了较多的实际应用知识和工厂实例, 复杂的公式和原理只讲结论和应用, 重点分析其特点和实际中的运用, 而不作详细的推导和理性分析;对于设备和元件则较多地讲授其功能和使用方法, 而对其原理和结构只作一般的介绍。”依靠这种经验性知识, 技能型人才能在宽广的范围内工作, 例如, 他们对应用高新技术的数控机床, 同样能进行操作和常见故障的维修工作。但是, 不能解决需要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技术创新项目。由此也能说明杜威“芝加哥实验学校”失败的原因, 可能就在于从做中学只能得到经验知识, 无法代替系统理论知识。

四、对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不加区分的危害

1. 影响职业高中教育质量的提高

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 曾对初办的职业高中进行调查, 发现有多种培养模式。有的仿照中等专业学校, 有的仿照技工学校, 有些面向第三产业闯出自己的道路。但因师资设备等条件限制, 往往任意减少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课, 增加文化课;很差的学校只是高中文化课加一些职业培训。当时职教司内成立职业教育处和技术教育处, 何东昌同志曾提出是否在职业高中区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 分别管理。但因情况太复杂, 无法完全区分。由于没有明确培养目标要求, 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相差十分悬殊。

2. 模糊了技术工人的培养途径, 导致高级工严重紧缺

前不久报道东北某企业愿意月薪5000元聘请高级工, 还是招不到。如何培养高级工?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花了很大力量试验用高等专科学制培养高级工, 先是技工学校, 高等专科学校, 后来是高等职业学校, 但至今没有一所学校培养出高级工。高等专科学制是从知识载体中学, 按照知识由浅入深程序组织教学所形成学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怎能培养成高级工呢?实际上,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订的《国家职业标准》已经明确培养途径。以车工为例, 规定报考高级工的主要条件可以是, 具有中级工资格证书后从事本职工作至少4年, 再参加高级工资格培训, 获得结业证书者;也可以具有中级工资格证书后从事本职工作7年以上者。明确指明学习途径主要是“从做中学”, 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3. 由于不明确培养技术型人才, 导致高级技术型人才紧缺

由于新技术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需要, 社会上迫切需要高级技术型人才, 发达国家培养“技术师”“高级技术员”的学生数成倍增长。但在我国, 人事部门还没有明确高级技术型人才的职称, 教育部门还没有制订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规划。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是,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专科学制, 只能培养中级技术员, 而能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技术本科, 或者与培养技术员学制衔接的培养高级技术员学制, 学生数都很少, 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以上问题已经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一定影响, 并将进一步产生更严重的影响, 希望得到各方面的重视。

摘要:技术型人才最初作为工程师助手, 以后又是掌握高新技术的主力。在20世纪, 已有很多国家举办技术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发表了有关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术语。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不同的学习途径和教育目标。职业教育主要从做中学, 教育目标主要是动作技能, 技术教育主要从知识载体中学, 需要掌握高新技术等系统理论知识。不区分两类教育会造成高级职业技术人才供应紧缺。

关键词:从做中学,从知识载体中学,动作技能,经验知识,系统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注1] (美) B.R.Shoemaker“论技术教育的发展和设施”教育部中等专业教育司编外国教育丛书〈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1982年版

[注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1年出版的文件《工程技术员:命名和分类的几个问题》第1部分第2点“技术员的定义部分。

[注3]《教育研究》1984年第11期文章“世界职业教育学制研究“

复合技能型人才 篇10

1 公司人员现状

2006年6月水管体制改革后成立的聊城安泰黄河养护公司, 现有在职职工164人, 其中有141名工人, 这些工人中有修防工技师6人, 高级工98人, 中级工12人, 初级工5人, 无等级人数20人 (主要是05、06年参加工作的退伍士兵) , 可以看出工人中技师和高级工的数量能够占到74%, 这表明该公司高技能人才较多, 数字令人欣喜。但是让我们再看一下公司人员的年龄结构, 51岁以上40人, 41岁-50岁41人, 31岁-40岁23人, 30岁以下50人, 在职职工平均年龄41岁;并且年龄较大的多数在维修养护一线, 从事体力劳动。而且工人文化水平较低: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有49人, 占47%;综合分析一下, 现状就令人担忧了:技能人才较多但年龄普遍偏大, 再加上体弱多病, 已不适宜从事体力劳动, 承担繁重的养护任务, 力不能及。水管体制改革后的维修养护企业人员结构相差无几, 技能人才的开发, 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势在必行。

2 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性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 要“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开展人才培训, 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11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中进一步强调:“重视技能、重视技工, 要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文明时尚。我们不仅要尊重那些有理论素养的教授、专家, 也要尊重那些自已动手、实际操作, 有发明创造的技术专家。”, “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社会贡献, 扫除重学历轻技能、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落后观念, 使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 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 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为从事工程维修养护为主的企业, 特别是将来要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维修养护体系, 高学历、高理论素质人才固然重要, 有实际操作技术的技能人才更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操作技能人才素质的高低, 决定着工程质量、决定着市场占有率、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 技能人才的开发、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3 建设技能人才队伍的做法

怎样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 实现维修养护企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 增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充分发挥公司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公司可以结合生产发展和技术创新需要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 并纳入公司发展总体规划。依法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 加强上岗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可以推行名师带徒制度, 并通过技术交流等活动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通过岗位练兵、岗位培训、技术比赛等形式, 促进职工在岗位实践中成才。

3.2 重视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法

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 结合公司对人才的短期需要和长期需求, 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 通过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 与职业院校联合制定培养计划, 提供实习场地, 选派实习指导教师, 组织学员参与技术攻关。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 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而对年龄长技术熟练的职工, 多从实用技能方面进行培训, 使其有一技之长, 提高工作效率。

3.3 支持和鼓励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鼓励广大职工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 钻研岗位技能, 积极参与技术革新和攻关项目, 不断提高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运用新技术创造新财富的能力。为鼓励职工学习, 公司可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参加培训人员的薪酬制度和激励办法, 对参加公司紧缺职业 (工种) 高级技能以上培训, 获得相应职业资格且回公司继续工作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培训和鉴定补贴。

3.4 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 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竞赛选拔和技术交流机制

健全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大力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 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 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结合生产和服务岗位要求, 强化标准, 健全程序,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进一步完善符合高技能人才特点的业绩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 反对和防止高技能人才考评中的不正之风。对在技能岗位工作并掌握高超技能、作出重大贡献的骨干人才, 可进一步突破工作年限和职业资格等级的要求, 允许他们破格或越级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

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各养护公司可以联合在维修养护工作任务不是很繁重的时节, 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和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 为发现和选拔高技能人才创造条件。对职业技能竞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技能人才, 在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的同时, 可按有关规定直接晋升职业资格或优先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

积极组织高技能人才技术交流活动。通过科技协会、技师协会、职工技术协会、职业教育培训协会以及高技能人才工作室等, 举办各种形式的高技能人才主题活动, 为高技能人才参与高新技术开发、同业技术交流以及与科技人才交流、绝招绝技和技能成果展示等创造条件。

3.5 建立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和表彰激励机制, 激发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健全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进一步推行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充分发挥技师、高级技师在技能岗位的关键作用, 以及在解决技术难题、实施精品工程项目和带徒传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 在进行重大生产决策、组织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时, 要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带头人的作用, 并给予经费等方面的支持。

公司应完善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完善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办法, 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奖励政策, 对高技能人才在聘任、工资、带薪学习、培训、休假、出国进修等方面, 制定相应的鼓励办法;对参加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 并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 可从成果转化所得收益中, 通过奖金等多种形式给予相应奖励。

3.6 加大资金投入, 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

按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 (职工工资总额1.5%—2.5%) , 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进行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 应按相关规定提取职工技术培训经费, 重点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S

复合技能型人才 篇11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困境未来之路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60124

技能型人才的定义:具有专业的知识背景,具有实践能力的一类专业化人员。中等职业学校是专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地方,特别是为许多企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市场更加国际化,国际人才交流日益加快,国外的优秀技术人才进入对国内的人才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作为培育技术人才的教育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已暴露出许多问题,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但是,相对普高教育和大学教育,中职教育对社会、对市场人才的培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成为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平台,妥善解决发展中的各类问题,是我们每个人最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当前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要求[1]。

一、中等职业学校的困境

1.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理念问题

很多教师还是像以前那样,教育模式僵化,在教学课程上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互动,总是认为教师只是教,学生只是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2.职业学校学生对学习认知的问题

一些中职生认为,他们不能够进入大学,技术学校或职业学校的文凭也不能在社会上获得较高的地位,不能实现自己的劳动价值,但是社会上找工作又必须有文凭。因此一部分学生在这种矛盾的状态下进入职业学校,这种矛盾的心态必定使得学生在学业上毫无作为,天天在学校混日子[2]。

3.职业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的问题

职业学校目前的体制较为僵化,还是计划经济时代那一套,导致好多专业和课程设置充满了“政治色彩”,不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市场脱轨,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毕业即失业。教育资源不能对学生带来有效的提升,造成极大浪费。另一方面,这种后果导致人民普遍认为职业教育的前景不好,因此更加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进入中职校学习,进一步加重了中职校的困境。

4.教学设备等教学设施的配套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是有很多的不同,最明显的就是硬件设施中的区别,中等职业学校因为很多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需要实验设备、教学器材等来满足授课需求,因此投入的资金较多,而普通学校对这块的投资相对较少,巨大的招生压力和紧张的资金压力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发展非常困难[3]。

5.中职学校教学人才的流失问题

中职学校目前本身就不被社会看好,而且中职学校的学生升学空间狭窄,阻碍了其未来的发展。一些家长在择校的时候宁愿让孩子上较差的普高,也不愿让孩子上中职。另一方面,由于招生困难,导致中职学校的收支不能平衡,学校难以为继,教学老师的待遇普遍不高,导致优秀教师人才的流失。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1.高中教育与高中社会总需求缺口

高等教育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扩张阶段,促进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甚至一些原来的普高学校,但是顺应当时的潮流,也开始办起了职高。这种“野蛮”的做法引起了很多人士的批评,但是其实这种潮流是有其客观的经济规律的,它直接反映了社会对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而且,扩大中职招生同时也是提高国民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的有效措施。

2.中职教育的扩展和毕业生的有效就业

90年代以来,新的中职院校的发展在全国社会中不是很理想,甚至新的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向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也在探索阶段。中职教育怎么同市场接轨?教学模式怎么创新?怎么提升中职教育的价值?中职教育是否符合原设计要求?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而就业率直接决定了中职教育的成败[4]。

3.中等职业教育与市场的结合

中职学校应该是教育系统里面最灵活的一类,不像普高教育,主要任务是为高等院校输送人才,不像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研究型人才,中职教育需要时刻与市场进行接轨,为市场培养所需人才,换句话说,与市场结合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因此,应该特别注意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

三、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方式

1.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科技发展越来越迅猛,产业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产业之间的交叉越来越明显,需要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广,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专业素养也越来越高,各个企业都特别渴望“一专多能”“多专多能”的人才。在这种大背景下,市场对中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知识,还需要学校培养其工作素养,塑造团结、协作的工作态度。“教育、财富、社会信息的产生和发展,它不再是可能需要稳定的工业工人的教育体系,但在未来的改革和发展中,培养应适应个人的快速变化”。德国的一个学者这样说道。这其实也是对传统的教育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在有些人看来,中职教育是最下等的教育,最没有用的教育,面对这种对中职教育的轻视,中职学校更加应该做出改变。在新时期的现代社会,加强中职技能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不仅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还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能有效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

2.以人为本,以满足教育的需求

我国的教育与国外的不一样,在美国,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但是在我们国内,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从中美两国的差距看,中国教育要在确保自己优势的前提下,进行教育思路的调整,我们所要学习的是那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服务理念,学校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应该有充分的选择自由。“教育不仅是经济和社会人才,它不是一个经济的工具,而是一种人的发展”,其实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教育的本源是不自主选择生源、不规定内容、学习充分自由,主要是看学生自己的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越来越体现出大众化的特性,为了符合这个趋势,中职教育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从教学内容、途径、地点、教学时数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实现真正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才能在本质上得到提升。

3.增加投资,学校和企业联合

要调整学校设置的专业,与此同时,我们应积极增加投资专业设备的实际操作,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不易,花精力到新的专业设计和设备确实困难。但是学校应该看到希望,尽可能改变专业和实践环境,旧的教学设备落后于实践的网站,很难看到学生学习的结果。只有增加投资,才能看到一群运营专家出现。中职学校需要和企业联盟,因为企业拥有先进的设备,可以弥补学校缺乏实践设备的不足,高级职业学校和青岛海尔集团联盟之路就是职业学校的模型。强大的业务是一片肥沃的土壤,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发展作出贡献。只有这样,学校的教学、招生、管理和就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职业学校才可以进入健康发展,真正让中职学生感受到其人生改变。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等职业学校在发展中面临很多问题,这些因素限制了中等职业学校的良性发展。然而,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做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好自己的品牌,努力展示自己。用这种方式来取得社会的信任,才能争取更大的发展,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西武.马太效应[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戚晓鸽.浅谈中等职业教育改革[J].东京文学, 2010(7).

[4]袁静.中等职业学校就业问题与建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3).

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复合型教师 篇12

就职业技术院校本身而言, 经过十几年的洗礼, 学校生存能力的强弱, 越来越取决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而培养合格人才的前提首先是合格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就是说, 能否建设一支以复合型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 决定着能否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也就决定着学校的生死存亡。

一、近年来在培养复合型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 各学校围绕培养复合型人才做了大量工作, 诸如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 讲授科目的不断调整, 实习设施的努力改善等等, 都为实现这一目标创造了条件。但是作为人才培养最重要因素之一的教师队伍的培养, 进展却仍很迟缓, 效果也不够明显, 教师队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育人工作需求。主要问题是:

(一) 培养目标重学历, 轻素质

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及评定职称等功利因素的干扰, 近年来教师培养大多着眼于学历的提高, 这种培养尽管是必要的, 却不是最重要的。简单学历教育培养的教师并不具备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素质, 教师培养目标与学生成才的需求之间出现了一段“真空”, 培养的教师仍难具备培养学生所应有的素质。

(二) 培养途径单一, 培养质量不高

拘于在岗教师工作量较大及培养经费不足等因素, 目前教师培养大多采取函授、电大学习等形式,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这种学习方式很难保证教育质量。尤为严重的是培训内容陈旧, 教学方法单一, 缺乏新信息和新知识, 而且, 师范类院校重视心理学、教育学等教育专业知识的讲授, 但它的培养目标却局限于中小学教师。专业院校缺乏对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知识的讲授, 而且专业分类明确, 缺乏相互之间的关联。

(三) 机制不活制约着培养质量的提高

这里所讲的机制主要指的是教师的日常管理及使用问题。加强管理也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一种有效形式。许多学校通过加强教学环节管理, 鼓励教师撰写论文, 开展教学研究等方式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但是这种方式伸缩性太强, 没有硬性的考核标准, 容易流于形式, 而且这种教研活动大多局限在本专业范围内, 无助于培养复合型教师。况且, 在用人机制上, 仍难脱论资排辈, 学历至上的窠臼, 也制约着教师素质的提高。

二、采取综合措施, 加强教师培养工作

(一) 加强师德教育, 提高教师工作责任心与积极性

师德教育要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要创新, 内容上也必须创新。有的学校强调多上课、上好课, 但这是对任何一名教师的起码要求, 关键是要把提高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动性、自觉性作为教师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 提高教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把素质教育作为考虑问题、研究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引导教师把培养复合型人才与自身的利益相连, 与学校的生死存亡相连。

(二) 采取多元化、多渠道培养方式, 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目前, 绝大多数教师已取得大学本科学历, 开展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培养工作已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方式主要是:1.走出去, 加强横向联系, 学习借鉴其他学校的好做法, 研究同类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加强教师工作的经验, 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培养教师的目的。2.积极与有关高校联系, 创造条件, 采取短期培训或专题研究等方式, 帮助教师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及专业技能, 使其具备或不断提高完成好教学任务的基本素质。3.做好内部的横向交流。密切文化课与基础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习课以及教学与生产、教书育人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联系, 处理好相互关系。4.主动与企业、社会联系, 探索、寻求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 引导教师丰富教研课题, 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5.目前, 省教育厅有关部门加大了骨干教师培养力度, 但是这种培养仍以本专业提高为主, 应逐步向相关、相近专业延伸, 并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进行探索。

(三) 深化管理与监督考核工作

管理工作指两个层面:一是人员管理, 一是教学工作管理。

就人员管理而言, 学校应创新人才使用, 破格选拔有用之才, 充实到教学一线, 有助于竞争机制的形成, 从而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努力提高素质, 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积极性。

就教学管理而言, 从目前的工作实际来讲, 加强环节管理仍然是教学管理的有效手段, 首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备课阶段的目标是:拓宽基础, 突出素质, 强调联系。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各种资料, 努力拓宽知识面, 优化知识结构, 丰富知识量。首先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明确该学科 (课程) 在本专业中的位置与作用, 研究如何才能为提高学生素质提供最好的服务, 做到有取有舍, 有详有略, 围绕素质培养开展工作。

讲授阶段的目标是研究教学方法, 丰富相关知识, 加强相互联系。目前, 许多学校在讲授阶段的管理方式大多为听课, 听课不应局限于本教研室, 要跨学科, 跨专业, 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后评价促使教师在学习研究讲课方法的同时, 了解相关专业知识, 扩大知识面, 更好地相互配合。

管理工作的目标是:改革考核方式, 优化测评标准, 加大引导力度。管理部门要有意识地围绕培养目标开展考核工作, 促进教学研究朝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继续做好学生测评工作, 通过精心组织, 既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 又要确保测评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四)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改善学习条件, 图书室、阅览室应优化藏书结构, 增加相关专业书籍, 甚至是一些科普资料;增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最新资料;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 通过网络等方式获取最新科技及教育知识。根据目前的实际, 可以考虑安排专人收集资料, 分类整理, 以供大家享用;加强对教师更新知识, 研究教学工作情况的考核奖励。可以进行专题考核, 内容不需多, 关键在实效。每学期只要求在某一个方面, 或者是某一项具体措施上, 进行一些扎实的研究工作。

上一篇: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下一篇:朝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