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024-08-16

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通用12篇)

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篇1

一、复合型应用型新闻人才的社会需求

传媒业在中国属于新兴行业,新闻传媒业的繁荣与扩张,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和健全的今天,院校新闻教育理应关注人才市场的需求,而来自市场的信息是:目前,媒体已经不缺少一般的新闻从业者,其所需的是具有某领域专业功底的新闻从业者。

旅游业已成为云南省战略性支柱产业。作为助推旅游产业发展的载体,各大媒体急需能胜任旅游新闻报道、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的人才。

从纸质媒体来看,《云南日报》每周一期固定的旅游专版,《云南日报》的子报《春城晚报》有旅游专刊《旅游特快》。旅游类的栏目有《盘点云南》、《炫世界》、《食全酒美》、《市场》、《州市》、《关注》等。同时《云南日报》还印发《旅游》专刊,目前已经成为《云南日报》的精品版。

从电视媒体来看,云南电视台开设有旅游民族频道,大理电视台开设有旅游文化频道等。除了专门的旅游频道外,一些州市以及县级电视台还相继开播了与本地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类栏目,大多以专题栏目为主。

从广播媒体来看,云南人民广播电台香格里拉之声(SW6035),是我省唯一的对外广播媒体。其中,《漫步彩云南》、《世界真奇妙》两档栏目都是专门的旅游栏目。各州市也有一大批专门介绍当地风土人情、特色景点以及旅游产业发展的栏目。

在新媒体方面,旅游产业与新媒体的结合可谓空间巨大。随着“携程”、“艺龙”、“途牛”等在线旅游网络的兴起和“去哪儿网”、“酷讯”等旅游搜索引擎的快速发展,游客获得旅游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可观的上升空间不仅让景区、酒店、旅游企业等旅游产品推广方对新兴媒体的传播方式青睐有加,更使得新媒体大有可为。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试图在旅游产业上做大文章。未来对于传媒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紧迫。

二、复合型应用型专业建设的思考

第一,找准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作为复合型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旅游新闻方向)专业承担着培养在新闻、旅游行业双栖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本专业应树立“在做新闻中学新闻、懂旅游,在学新闻中做新闻、懂创意”的理念,使本专业既能适应新媒体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又具备在新闻专业与旅游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厚实度,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继续发展。

第二,培养模式紧扣社会需求,突出地方特点、学校特色、时代特色。

首先,专业建设的软件、硬件的配套。

软件方面主要是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实力团队,引进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强化专业教师的培养。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双师型”和“复合型”教师,然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媒体人才往往不具备高学历或高职称,而双高人才又缺乏实践经验。

加快专业教师的成长,获得业界认可。利用3-5年的时间使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师迅速成长,专业水平得到业界认可。鼓励教师到一线进行实践交流,结合横向课题,不定期到一线合作单位参与相关节目创作及节目策划、诊断。

硬件方面的重点是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除了打造校内外专业实训室,还可以利用现有资源,把学校宣传部、官方网站、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临沧师专报等列为实训室。在充分利用现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向外拓展,提高校外实习基地的专业化程度,积极与市内相关传媒机构达成日常合作机制,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甚至与省内、国内的多家传媒集团合作,实现订单式的培养。

其次,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课程体系。建设网络课程,建议尝试开发课程网站,建议开通专业微信、微博、QQ群,实现课程资源网上共享。增设网络传播、旅游发展等相关课程,增强学生在新媒体时代对视听新媒体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旅游新闻业务数字化发展所带来的变化的适应能力。开展专业类校园品牌活动,激发新闻专业实践潜能,展现传媒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

再次,推行“双证制”,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和毕业标准设置。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行“双证制”,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在毕业前通过国家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资格证、国家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从业资格证及导游资格证考试,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方向,使学生具有双重职业能力。设置学生毕业标准,本专业学生必须参与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学分考核依据。学生可在省内或家乡所在地开展实践活动,撰写调研报告或者DV短片等影像资料。

摘要:本文以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旅游新闻方向)为例,分析当前复合型应用型新闻人才的社会需求,并就高职院校复合型应用型专业建设作出思考。

关键词:复合型应用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篇2

张丽杰

赵凤萍

(宁夏理工学院

中国

宁夏

753000)

摘要: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是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研究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而且有益于提高教学技能和效率。本文从教育理论实践出发,阐述了双主教学模式以工科教学为基础,论证了双主的实践应用理论,对于双主教学模式针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关键词:双主教学模式 复合型人才

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是关键。目前在西方流行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建构知识意义的主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传统的模式中,教师只是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最终达到有效地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的目的。双主模式则介于上述两种模式之间,它不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完全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即把“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种模式的长处吸收过来,避免它们的消极因素;教师在起主导作用的时候,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时候,学生是在教师帮助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我们把这种模式与培养工科类复合型人才结合在一起,深刻领悟“双主教学模式”内涵的精神实质,彻底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不断创新充实。

一、双主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前提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我们在探索双主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如下要求要求。首先,在双主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但要继续当好课堂上的传授型的教师,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导师。要懂得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自主学习与探索;懂得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懂得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懂得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辅导学生,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教师要成为“双主教学模式”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教学模式具有层次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同一种教学模式,有总模式与子模式之分,总模式我们从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切入,制订了大类培养方案,如电气信息类课程配置为: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综合实践类。在人文社科类中开设了人文素质选修课;在专业课程类中设置了跨专业选修;在综合实践类中设置基

础技能、专项技能、工程社会实践。子模式是具体到每一个学习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模式,比如传感器课程教学。子模式可以是具体到每一个学习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模式(传感器课程)准备阶段:教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制作好网络课件。网络课件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翻版,应比教材内容更详实、体现传感器课程特色。必须要经过老师的编辑和重组。网络课件要体现出超文本的特性,在进行知识点和应用的讲授时,要能随时接入相关网站,动态的演示传感器相关信息。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建构阶段:明确主题,布置任务。只有使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才能为自己的学习确立非常明确的目标,为学习任务的完成打好基础。搭建框架、进入情境引导。独立探索,可能有一些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教师应适时、适当给予辅导,尽量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完成搜索任务。这个环节,是教学任务的主要实施阶段,教师要敢于放手,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这样才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独立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协作学习,分组协作讨论,发挥网络教学平台(在线讨论)的辅助、互动、交流和讨论功能,结合语言协商、小组协同与竞争、师生互动等方式,展开建设性、开放性、创新性的意见交流。学生互相交流和探讨,这将会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的建构上更丰富、更全面、更有深度和内涵。归纳总结点评,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体系,点评讲学生作品,表扬学生的创新点,反馈存在的问题,指出今后提高的方向。

另外,教师还应该是一位学者,即学习研究者。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教师要胜任本职,就必须不断地研究本专业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知识、新思想和新问题,不断地充实自己。

二、双主教学模式中创造性教学方法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手段

1、合作与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凸现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相互交往,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别人,克服过去在传统意识下被扭曲的竞争意识。由于小组是由共同目标结合起来的集体,每人都有小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每人都团结—致为小组目标的达成做出努力,把一个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各个思考的无限空间。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仅把合作学习看作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方式,而且把合作学习既当作是学习的手段,又是学习的目的,合作不仅仅要促进学习,更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型人格,即表现为具有一种兼容并蓄、宽容大度的态度,对事不存有偏见,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成果,这是学生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人格品质。没有合作的意愿和品质,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合作学习。

2.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从合作学习的含义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显然是合作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任务仅仅是发布“下面请大家开展合作学习”的指令。在合作学习中,首先,教师应当是一个组织者:生成有价值的合作学习问题和任务,提供有效的操作材料,营造安全(民主,平等、尊重)的合作环境;其次,教师应当是一个指导者和调控者: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教师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例如发言人如何发言?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辩论?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如何集中意见向全班汇报? 再次,教师应当是一名参与者与引导者:在学生交流时,教师要鼓励成员发表独立见解,积极肯定和赞扬合作学习的共同成果,善于把个人或小组的创造性观点转变成集体的智慧。

3、分层教学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学习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如将学习者分析和学习策略设计相结合,在有效地对学习者进行前期分析的基础上,设定不同主题,以适应不同认知水平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学习需要。把班级学生根据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分成两到三个层次的平台教学,比如公共课中的英语和高数等课程,针对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相应难度的学习问题。

4、过程监控和阶段性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使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在双主教学模式中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保障

为了更有效、合理的培养复合型人才,教育方法需要创新、必须以素质教育为基础。而素质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起。教师在实践环节中更要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在实践环节中,我们设置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工程实践模块、社会实践模块,在每一个模块中我们又进一步细化,比如,在传感器课程设置的实践性训练环节有:实验、创新制作、课程设计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进行以上各实践环节,专业素质会有一个大的提高。①自主创新实验项目,将学有余力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课外科技制作小组,直接参与实验室相关建设项目。此举的意义,不仅仅使大学生们获得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提高了软硬件开发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两个能力以及

协作精神和实干作风,增强了创造性,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和可以具体操作实施的人才培养之路。②课程设计的实施步为:第一步,教师准备教学文件,编写出设计任务书和画出参考电路图。第二步,组织学生实施的一项任务: 学生分组领取任务书,三天后提交本组的实施方案。要求方案中必须包括:题目、原理图、功能方框图,必要的计算及所需的元器件清单。第三步,教师根据各组提出的清单发放元件。第四步,组织学生实施第二项任务: 各组在面包板上搭建和调试电路,教师只负责必要的答疑和检验结果。第五步,学生提交总结报告,报告为一完整的科技文档,报告中除包括实施方案中所有的能容外,还应有调试过程和结果的分析。通过这种教学形式,使教和学相得益彰,更注重学生的“学”,共同开展教改实验,实现教学相长。同时也促进教师培养独树一帜的学术风格,引导学生自觉行为,对他们产生重要学术拉动效应,实现学术浸润功能。

我们将进一步全面把握“双主教学模式”的内涵,对这种模式所依附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及其依附的结构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实践和人才培养方案,对双主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类的课中做广泛的应用和探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张丽杰,1974年2月出生,女,宁夏石嘴山人,硕士,讲师。在宁夏理工学院执教,曾从事五年实践教学。现任电气信息工程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电路与系统。通信地址: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山水大道学院路1号宁夏理工学院,753000,联系电话:***,邮箱:DWKZLJ@126.COM 参考文献:

商务英语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篇3

一、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具备从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适应开放的外向型企业开展商务活动对专业人才的要求。通过对语言基础课、语言技能课的学习,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通过商务知识、商务技能课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商务知识和技能,能听懂外商一般的商务洽谈,能使用英语和外商进行一般的业务洽谈和交流,能读懂外商的信函业务单证和文件等,能用英文书写一般的商务文书。具体来说定位于国际贸易业务员、外销员、跟单员等具备从事国际商务业务工作上岗资格和能力的专业人员。

二、行业先导、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纷纷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办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协作完成教学计划,校企共创考核方式等方面正在做着尝试,有了初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基础。在教改和实践创新基础上,我们滨州职业学院进行了大胆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采用了“语言能力+商务管理和操作能力+行业知识技能”构成的商务英语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本培养模式以高职高专教育政策和教育理论为导向,以高职高专教改和教学实践为基础,深入探讨和实践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这种行业先导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行业先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思路,在商务英语专业传统的“语言能力+商务管理知识+商务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加上行业知识技能和特色,创建以“语言能力+商务管理和操作能力+行业知识技能”为核心的崭新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了以就业为主导、以行业知识技能为特色的商务英语专业行业人才培养新路。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应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形成以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专业发展实际为依据,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重要补充,校内校外有机结合,构建全方位的工学结合平台,有力地促进人才的培养,形成与行业一线单位合作的有效机制。

1、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首先,可以在实训室安装国际贸易实务实习平台,引导学生进行逼真的商务活动模拟训练。每位学生都拥有一家自己创办的模拟公司,独立在网上虚拟从事国际货物买卖交易。学生在主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逐步养成敏锐的市场意识、良好的商业交往能力以及快速应变、理性分析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模拟实习中主要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有目的地不断创设仿真商务场景,促进学生对已掌握的英语知识和国际商务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深度运用。

其次,还可以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室让学生多接触外贸企业中真实的应用文献如一些单证、说明书、手册、专利、合同、广告等。对于一些常见应用文体如通知、商业函件、个人简历、合同等,要求学生能做到填得出,写得好。

最后,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加强专业教学和管理,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学校可以聘请企业界的管理人员、专家和行业协会的代表擔任委员,成立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举行会议和考察,商讨专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审定专业教学计划,协调管理学生实训,指导学生就业。

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首先,校外实训可以是到实习基地参观、请基地人员现场教学等。校外实训可以安排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专业认知实习和岗位认知实习,如有能力还可担任兼职业务员,指定老师加强指导,组织优秀学生参与实践,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其次,注重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可使学生“零距离”接触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加强与企业的联合,与产业的结合,与社会的融合,保证其科学先进性,使学生和受训者参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的实际运作,通过实践使受训者更深刻地了解并准确把握岗位技能、要求、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和企业运作管理模式等。校外实践基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要充分挖掘资源,与企业加强联系,只有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结束语

对于商务英语这个较新的专业,要紧紧围绕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采用行业先导、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握实践性和实用性的专业特色,坚持英语交际能力和商务知识、商务操作技能并重的原则,就一定能够将商务英语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培养出有特色、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林.创新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7,(7).

[2]王金洛.“工学结合”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杨筱玲.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J].市场现代化,2007,(6).

[4]彭述初.关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5]陈梅.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篇4

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 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指出,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 我国已经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人才资源大国, 各类人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大显身手。同时, 当前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 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 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

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 特别指出,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们要重点抓好的工作中特别要坚持突出工作重点, 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 抓紧培养造就一批复合型、高层次、通晓国际规则的适应对外开放的人才。

同时,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 当今世界,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突出表现为科技、教育和人才竞争。科技是关键, 教育是基础, 人才是根本。《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与已经发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即将发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相互支撑、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 一定意义上讲, 属于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2 我国人才数量缺口分析

国际比较研究表明, 以现代科技经济为主导的发达国家, 劳动人口的文化程度一般以高中为起点,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至少要达到人口总数的25%以上, 本科以上的比例不少于15%。

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 但国民整体素质不高。对从业人口而言, 2000年, 我国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8%,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5%。而199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国家对应指标的平均值分别为80%和26%。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约为8年, 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左右, 如美国为13.4年、爱尔兰为11.7年、韩国为12.3年。显然, 国民受教育程度比例远远不能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国民整体素质不高, 导致了我国人才严重缺乏。

2.1 各类应用型人才严重缺乏

据一些调查研究表明, 我国许多行业都面临人才缺乏的问题, 比如金融人才, 从业人员占全国人口的比例, 我国为2.7%, 而美国为11%, 日本为8.67%, 德国为9.9%, 英国为13.7%, 法国为11%, 加拿大为12.6%, 韩国为8.5%。再比如WTO专才和国际经贸法律人才, 全国精读过全部WTO文件及中国入世法律文件外语原文文本的人不足10人。在国内, 全部通读WTO全部法律文件、欧盟全部条约、北美自由贸易区条约和东盟条约体系的英文文本的人士几乎为零, 摘要泛读过的人士不到100人。其它部分专业人才的缺口参见表1。

2.2 高级技能型人才总量严重不足

技能型人才是指, 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 掌握了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 并具有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目前, 我国技术工人文化程度低的多, 高的少;技术等级低的多, 高的少;高等级技术工人年龄大的多, 年轻的少。我国工人队伍中技术工人只占23%, 其中高级技工仅占5%, 中级技工占35%, 初级技工占60%, 而发达国家工人队伍中技术工人高达75%, 其中高级技工占35%, 中级技工占50%, 初级技工仅占15%。据测算, 到“十五”末, 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将增长20%~25%, 其中, 高技能劳动者所占比例预计增长15%~20%。为了解决我国高技能人才缺乏问题,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启动实施了“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 目标是从2004年到2006年的三年内, 在制造业、服务业及有关行业技能含量较高的职业中, 培训50万技师、高级技师和其他高等级职业资格人才。

注:数据来源于政府网站及新闻媒体

2.3 缺乏高端技术专家和复合型人才

所谓复合型人才, 就是指掌握两个专业以上的知识、技能、技术等的人才, 比如技术与管理复合、双专业复合, 以及技术、外语、法律等与计算机复合的人才等。复合型人才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 是一种稀缺资源。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科技人员为例, 据《信息产业“十五”计划纲要》在分析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时指出“ (信息产业) 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 普通劳动力过剩, 管理人才、技术带头人以及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其表现之一是在对科技含量要求较高的部门, 人才所占比例偏低。高端人才缺乏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一大隐患。在高端信息人才中, 中国信息产业尤其急需“软件系统分析员”和“高级软件设计师”等专家人才, 以及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从上述部分行业人才缺口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 迫切需要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同时, 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也决定了我们必须把人才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上, 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建立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 三类人才匮乏原因分析

3.1 高等教育发展明显滞后

我国正规教育已取得的发展成就主要得益于基础教育巨大发展。而除基础教育外的正规教育, 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则明显滞后。1990年, 典型的发展中大国大学生粗入学率至少是我国的2倍以上。2000年, 尽管我国大学生粗入学率仅为7.5%,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甚至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滞后,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人才发展的速度。以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例, 实际每年毕业的技工学生数量非常少, 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技工学校数量和学生数分布如表2所示。

注: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3.2 职业教育人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规定, 取得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 应当具备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而2002年, 我国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仅为48.75%, 学历层次偏低。而且由于在计划体制时期, 中等职业教育长期不关注社会需求, 始终采用“教师、课堂、书本”传统教学模式, 这不仅导致所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而且也导致教师不注重对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 存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 甚至在当前仍不能转变教学观念, 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3.3 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在人才严重短缺的情况下, 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优势和科研优势, 采取重金收买、高薪聘用、就地利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实施高科技移民和绿卡政策等一系列手段, 从世界各地争夺人才, 一场无硝烟的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 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人才争夺的目标, 在发达国家享受人才流入收益时, 我国面临的则是人才大量流失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有资料显示, 1985年以来,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分别有76%和82%去了美国;美国签发的H-1B签证达11.5万, 其中, 中国大陆就占了10%。从1978年到2003年, 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70.02万人, 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7.28万人。

3.4 人才培训落后

很长一段时期, 我国的许多企事业单位把教育培训、薪酬福利等支出当作纯成本, 不舍得把它作为重点投资与投入对象, 对人才培训重视不够。因此, 一直坚持的是以节约为原则, 而不去考虑边际产出。多数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 招聘录用、考核评估、报酬分配及开发培训的管理仍处于机械的孤立状态, 并没有将四者依照它们的内在联系有机结合起来, 而我国若想造就一大批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队伍, 仅凭员工入职之前 (下转第91页) (上接第181页) 掌握的基本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许多的知识需要通过各类培训来系统的学习与掌握。

4 应对措施

针对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改变当前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匮乏的现状。

加强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要充分发挥企业、行业的参与和支持作用。企业是培养和使用技能劳动者的主体, 是聚集高技能人才的载体, 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作用离不开企业。企业应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 大力推行企业培训师制度和名师带徒制度, 建立技师研修制度, 并通过技术交流、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形式, 促进职工岗位成才。企业应建设学习型组织, 加强人才的在职教育。在此基础上, 大力加强员工岗位轮换和交流的力度, 为培训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同时, 我们应该鼓励企业加入行业技术创新联盟, 使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行业技术联盟为中介与高校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 可以解决企业所担心的“高投入, 低回报”的问题。行业技术联盟的成员企业共同承担与高校合作办学的成本, 共享收益, 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

加强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教育和培养作用。高等院校是高等人才先期培养和持续提高的基础,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紧密结合企业岗位要求, 确定和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同时, 高校要转变观念、提高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 要明确校企合作对学生培养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 打破传统, 更新观念, 重视校企合作工作, 放下架子, 积极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充分发挥培养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

总之, 我国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 我国人才工作正来自国内与国外两个方面的挑战, 我们只有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走人才强国之路, 才能快速、可持续地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们全社会都应该提高对校企合作的意识,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创新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从根本解决我国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的问题, 解决应届毕业生与企业结合困难的问题。

摘要:文章从我国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三类人才数量的缺口调研入手, 分析了三类人才匮乏的原因, 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 以应对我国人才工作所面临的来自国内外的挑战。

关键词: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宁.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1, 10.

[2]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现双赢 篇5

曾几何时,精通某一领域的专业性人才还是用人单位眼中的“香饽饽”,可随着行业的进一步细分,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关注复合型人才。毕竟相对于占需求量较少的“专才”,复合型人才才是企业决胜市场的关键所在。

一、复合型人才的涵义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教养,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这个涵义相对比较模糊,但是我们可以明确地理解,复合型人才应当构建的基础是在专业性上。

复合型人才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而且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能出类拔萃的人,即有一项专业技能,并在另外领域有特长的;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还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其特点是能够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

二、复合型人才的现状

市场上缺乏复合型,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的职能主要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后让他们按专业方向“对口就业”就成为高教运作的基本模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当今的时代,任何高科学技术成果无一不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所以目前高校培养的“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遍通过实施减人增效,建立一支高素质、多能型,勇搏市场冲浪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企业为了适应日趋复杂的经营环境,都在设法建立弹性组织结构,要求职工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当公司经营方向或业务内容发生转变时,能够迅速实施人力资源转移。于是公司要求职工不能只满足于掌握单项技能,必须是复合型人才。

四、复合型人才的形成

要塑造复合型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应该体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体现在对人文社会科学内各学科的融会贯通;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上。复合型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又繁杂的工作,不仅要做好职工本岗位的应知、应会培训,还要进行定期的轮岗、培训。更要有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只有企业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它才能健康持续、有条不紊的进行。1. 提高综合素质,实现超越

要成为复合型人才首先要有极强的自觉性。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这一特征决定每个人都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个人既要拓展知识面又要不断调整心态,变革自己的思维。在原有的专业人才基础上努力向π型人才发展,所谓的π型人才就是在原有的T人才基础上努力发展与自身的兴趣、特长相符合的另一项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会两条腿走路,这样才能成为日益变化的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正如一位相声演员说过“他是相声界电

工轮换担任若干种不同工作的做法,从而达到考查职工的适应性和开发职工多种能力、进行在职训练、培养主管的目的。在大企业中,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职工,被宣布进行横向流动,这已成为现代企业员工管理的普遍现象;是使员工成为多面手的有效渠道。

岗位轮换在企业经营上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岗位轮换制有助于打破部门横向间的隔阂和界限,为协作配合打好基础。其次,轮换有助于职工认清本职工作与其他部门工作的关系,从而理解本职工作的意义,提高工作积极性。除了在员工能力开发方面的作用之外,岗位轮换制度还可以满足个人求知欲,扩大知识领域,延长直线升迁的时间,防止既得利益现象的出现和发现管理上的弊端。

培养复合型专业管理骨干,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对于高级管理干部来说,应当具有对业务工作的全面了解能力和对全局性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这些能力,显然只在某一部门内做自下而上的纵向晋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使干部在不同部门间横向移动,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并且与企业内各部门的同事有更广泛的交往接触。

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篇6

关键词:大赛;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就业技能;实用;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22-03

一、大赛背景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引发了全球性的产业革命,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信息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与物质、能源成为人类发展的三大基本资源,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必须要树立起搞好信息化建设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而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是关键。

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是一项面向全国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的竞赛活动。大赛自2000年5月启动以来,一直以“倡导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就业技能提升”为宗旨,以“实用、高效、创新、创业”为理念,在“公开、公平、公正”的举办原则下,引导学校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促进学生就业技能的提高,满足企业选择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得到了参赛师生和企业的广泛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大赛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展示个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机会,为指导教师提供了互相学习和提高教学水平的舞台,为参赛学校提供了展示教学特点和教学成果的平台,为用人企业提供了发现优秀信息技术人才的捷径。

二、大赛基本情况

第九届大赛从4月正式发布通知到12月的颁奖典礼,历时9个月。共设智能水中机器人技术应用与设计、洗衣机创意设计、机械创意设计与制造综合技能、旅游信息化创新应用、单片机系统设计、家居产品创意设计、Sysmac自动化控制应用设计、电子商务运营、服装创意设计及现代制造技术、智慧城市创新经营模式、平面设计等11个比赛科目,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13所院校积极组织参赛,参赛团队数为7524个,参赛规模比去年增长了37.62%。经过专家委员会的初赛评选,共选出868个代表队进入现场决赛,进入决赛的比例是11.53%。

本届大赛参赛规模和质量再创新高。很多参赛学校连续多年参加这项比赛,今年报名参赛团队数最多的学校依然是德州学院,该校从去年的87个大幅增长到今年的222个。此外,青岛滨海学院、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武汉科技大学、滨州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等6所学校报名參赛的团队数也都超过了100个,表现出了对大赛的高度重视和极大热情。平均每个学校的参赛团队数超过了10个。另外,本届大赛还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众多知名院校的师生参与,参赛作品质量有明显提升。学校以大赛促教改,将比赛科目与学校教学计划结合,促进专业教学改革。很多学校制定政策,将比赛成绩与学生的专业实习成绩挂钩,与教师的表彰奖励结合。

由于对比赛环境和设备的特殊需求,有2个比赛科目提前安排了比赛时间和地点:5月在潮州举办了水中机器人科目的现场决赛,11月在上海举办了智慧城市科目的现场决赛。其余9个科目于12月6日、7日两天,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中举行了现场决赛。经过专家严谨科学的评审,最终共产生了9个特等奖、270个一等奖和589个二等奖。除了奖金和奖品的鼓励,更值得一提的是参赛者还有机会被企业直接录用,有的作品将会被企业直接采用转化生产。

三、大赛命题和比赛方式

为了更好地体现大赛宗旨,本届大赛各科目的命题紧随行业前沿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方向,或直接来自于企业的需求,或采用企业中主流的技术和产品。比如平面设计科目的命题为“数据·链接”,这样的命题既给了参赛学生开放的想象空间,又与信息时代的大环境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思索大数据时代赋予平面设计的新含义。

比赛采用作品提交的方式。大部分科目要求以2-3人组成团队进行参赛。其中电子商务、智慧城市等科目还要求团队成员必须来自不同的专业,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心,也能更好地实现成员间的优势互补,确保比赛效果。

四、大赛调整变化

大赛已连续举办九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规模不断扩大,得到了多方大力的支持和院校热情的参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对大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本届大赛也根据实际需求做了一系列调整变化。

1.重组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对于比赛来说至关重要,高水平的专家委员会确保了命题的高质量、评审的公平公正。所以本届大赛我们重新组建了专家队伍,分科目邀请了国内知名院校的专业领军人物和优秀企业代表参与比赛流程设计、命题与评审,促使大赛整体水平的提升。

2.探索最佳评审方式。为了体现大赛的公开、公平、公正,在评审标准的制定上,强调与实际应用接轨。电子商务运营、单片机系统设计等科目在初赛和决赛环节设置了上机实操环节,旨在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平面设计科目在初审阶段增加了学生参与环节,多层次、多角度的评审缩减了主观裁量的差异。家居、机械、洗衣机等科目增设了网络投票模块,调动了更多参与者的积极性,也进一步提升了大赛的影响力。这些调整,都是为了突出大赛评审的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从而确保了大赛的公开、公正。

3.精心设计现场决赛环节。9个科目的决赛在同一时间举办,参与人数众多,不少院校还同时有多个科目的学生入围决赛。比赛场地集中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机实操和现场答辩安排在机房和教室,场地赛安排在体育馆。平面设计科目增设了作品展览环节,使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其他优秀参赛团队的作品;机械设计科目,要求学生先进行三维扫描,然后进行3D打印;服装设计科目,安排了企业现场演示模板缝制设备;家居设计科目,为部分参赛作品提供了3D模型打印;自动化应用科目用机械臂打了一场足球攻防大赛;单片机的飞行器科目,展示了一场穿越障碍的飞行表演;水中机器人科目也特意在场地赛现场进行了精彩的展示。这些比赛内容及流程的安排,让学生既了解到了众多新技术的实际应用,也近距离地接触了当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开阔了眼界,开通了思路。

4.提高一等奖的获奖比例。随着比赛规模的扩大,在比赛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为了鼓励更多的参赛师生,给予他们应有的肯定,本届大赛大幅提高了一等奖的获奖比例。去年在进入决赛的团队中,获一等奖和二等奖的比例是1∶9,今年则为3∶7。

五、组织工作

为了办好这届大赛,大赛组委会前期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做了大量的工作。

1.集中和分科目多次召开专家会议,对大赛的科目设置、考试形式、评审标准及评审流程等进行细致的讨论。

2.开发大赛网站,作为工作平台,发布信息,网上报名,公布成绩等。在网站上开放了竞赛专区、历届大赛真题等资源,供师生参考。

3.在北京、天津、南京、济南等八个城市召开了赛区筹备会。向当地学校组织者讲解大赛的目的和实施流程。

4.举办九期暑期师资培训班,共培训指导教师400余人。讲解出题思路和大赛的目的,指导教师开展赛前培训。

5.召集内部工作会议21次。研究讨论大赛组织细节,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等。

6.对历届大赛所涉及的各项工作文档进行全面梳理,形成了一套工作制度以及标准化的工作文档等,以便未来的工作更加规范、高效。

六、大赛成果

连续举办九届的大赛,目前已经成为在信息技术领域规模最大的一项赛事,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形成了品牌,提升了主办单位的美誉度,为信息化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这项赛事之所以能够连续举办九届,得到众多参赛师生的广泛好评,得到众多优秀企业的青睐和关注,归根结底,是因为在这项活动中,学校、老师、学生、企业都能够切实从中受益。在去年大赛结束后,大赛组委会对部分获奖作品和获奖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下面选取了部分典型案例。

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派队参加了服装科目的比赛。大赛组织严密,责任管理精细,理念先进,强调服装设计领域中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另外形式上具备考赛结合、教育与就业结合的特色,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对日常学习也有很好的引领作用。通过比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专业的关注度明显有很大提升,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改善,对信息技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也空前关注和投入。

四川现代职业学院:该校持续三年参赛,为了进一步营造全院积极参加全国各类的专业竞赛氛围,学院分别给予指导教师7000元、一等奖获奖学生5000元和三等奖获奖学生2000元的奖励。去年获奖的6名学生全部获得校企合作单位成都瑞迪机械有限責任公司顶岗实习的机会,其中刘成文为外贸工程师助理、其他五名学生岗位为工艺工程师助理,而且企业承诺对这些学生均可享受本科生的待遇并进一步培养。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该校参赛作品“无机膨化纤维防火保温泥合成机 ”在第八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机械装备设计制造科目中最终获得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无机膨化纤维防火保温复合泥是国家A1级防火保温新型生态环保材料,是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目前在我国乃至全球推广的新型建筑材料。无机膨化纤维防火保温泥合成机是无机膨化纤维防火保温复合泥干料的专用生产设备,是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和濮阳市正利合机械设备厂联合研发、生产的专用生产线系统设备。目前该获奖作品已在吉林白山建筑材料有限公司、长春长城消防工程有限公司投产运行,并销往国外。通过本次大赛的参与,强化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学生未出校门便有机会参与企业的研发生产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大赛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为适应企业需求培养出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青岛大学:比赛给该校学生程敏的学习和工作带来极大的收益,第一次接触世界顶级的运动控制器,第一次编写运动控制功能块,很多第一次让她受益匪浅。通过对欧姆龙NJ运动控制器的学习,系统掌握了ST语言编程,对功能、功能块,尤其是运动控制有了深刻的理解。该生参加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工作面试时,凭借参加认证培训、OMRON杯大赛获得的知识及受到的工程训练,顺利通过严格考察,从众多的面试者中脱颖而出。现在其工作中使用的PLC语言就是这种工控界通用的ST语言,参加工作后对新型PLC的掌握上完全实现“无缝连接”,很快独立胜任工作,能够流畅地编写项目中的程序,基本没有碰到阻碍。大赛不仅提高了其自身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也培养了团队协作的精神。吃透原理,静心思考,细致观察,充分准备,让其克服了工作中许多难题,能够得心应手完成工程项目中复杂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东北大学:该校学生张凯通过比赛接触并学习到了OMRON公司先进的NJ系列PLC控制器,以及包括伺服电机和机械手控制方面的运动控制知识,丰富了专业知识,开阔了眼界。除此之外,比赛也使其与老师和队友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得到提高,在多方面得到锻炼和提升。

另外大赛也成为企业宣传形象、推广技术的平台,以及企业发现优秀人才的平台。

欧姆龙公司:去年在自动控制科目的比赛现场,既派来了技术事业部的人员到比赛现场保障比赛正常进行,还派来了人力资源部的人员,最终成功招聘大赛获奖学生。

南京奥派公司:作为电子商务科目的赞助商,承诺凡进入决赛的参赛学生,都可免笔试、专业面试,直接进入公司综合面试和实习环节。

微深科技:决赛现场发现部分参赛学生的技术能力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优势,希望后续有机会录用优秀的参赛学生。

七、结束语

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篇7

1.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界定

所谓应用型本科人才, 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与所从事的职业相结合的一种专门的本科人才类型。这类人才能够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技能, 但是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特征主要包括:第一, 社会适应能力。即本科毕业生就业之后在工作、生活、心理上能够较快地熟悉和适应, 并尽快地融入环境的能力。第二, 实践能力。应用型本科人才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具有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这种能力是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得来的。第三, 创新能力。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具有产生新思维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2.复合型本科人才的界定

复合型本科人才, 是指在本科毕业时, 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可以是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复合, 也可以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复合。成为复合型的本科人才, 在本科阶段必须要经历从通才向专才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复合型的本科人才要具有的能力特征:第一, 综合能力。多重专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复合能力, 这不是各个学科的简单相加, 而是学科之间相互的取长补短, 并且形成综合的分析能力应用于实践。第二, 创新能力。综合也仅仅是手段, 目的是创新, 更是在应用中创新, 能够用复合的新思维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但在当前, 各高校本科生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比如, 产学研脱离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脱离了社会需要、教学方式不适应教学对象的发展诉求等等。因此, 笔者根据自身从事本科生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经验出发, 对培养规格、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内容、专业设置等提出了基于国外相关经验比较的合理化建议。

二、培养目标的改进

本科应用型人才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被归属到5A2类, 在各类不同的技术领域分设专业, 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但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本科人才”方面, 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义, 即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而不是技能型的, 更不是学术型的。作为有着较强社会经济实用性和适用性诉求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必须要求这类学生知识面宽, 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强, 综合素质较高。

三、培养手段的改进

手段为目标而服务, 人才培养的手段也要人才培养的目标而设定。人才培养的手段主要包括培养制度、培养内容、培养方式三个方面。

1.关于培养制度的建议

人才的培养制度是指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则、规定以及实施方法、体系, 制度是人才得以得到培养并且遵循制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2.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 在教师素质方面, 各类高校目前招聘教师的基本条件为“博士”, 并且在相关学科领域内较为优秀, 其具体标准由学校内各院系掌握。但根据笔者曾经组织的调研, 学生们最喜爱的教师类型排序是“具有多年工作背景并进行相关研究的综合性人才”、“工作多年的企业资深人员 (如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者财会工作等等) ”, “从事本专业研究多年的博士或者博士后”, “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归国人员”。

因此, 在高校对专业教师的招聘中, 应该招聘“双师型”的教师, 即不仅能够讲授本专业的知识, 并且要具备从事本专业相关岗位的丰富经验, 能将自己所学结合所用, 能将所用揉入讲学之中, 并且最好具备一定的国际背景, 了解国外相关领域的前沿和研究方向。这样的师资力量, 是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和基本前提。

其次, 在教师结构上, 国外的经验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两个比例均大于普通本科大学, 这两个比例是:实践型教师/理论型教师, 校外兼职教师/本校专职教师。这一比例有效地保证了师资队伍具有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也能够满足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但是在我国, 目前尚且没有哪个学校能够达到实践型的教师多于理论型的教师, 更不用说能够达到校外兼职的教师多于本校专职的教师了。因此, 对于一些有志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人才的高校, 不一定要向国外同类院校看齐, 但应有倾向于引进实践型教师的意识, 尤其是在实践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 如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 招聘、培训、薪酬、绩效等等都是具有极强实战性的课程, 用人单位往往希望毕业生毕业就能上岗, 就会开展评价中心的测量、制定培训计划、完善薪酬体系等等, 因此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不能局限于课本中所阐述的各类理论以及各种人力资源工具的描述和分类, 而是必须要手把手地教授学生们使用这些工具, 在不同的实际情况下利用何种工具才能发挥最大效能。而这样的教师的丰富的经验往往不能从其在学校读到博士或者做过丰富的科研而得来, 实践出真知, 只有亲身经历过这种工作, 亲身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中, 才能真正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也才能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教授学生。

同时, 对于校外兼职教师与本校专职教师比例的扩大, 在短期内, 在我国、在各大高校都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但是我们可以鼓励我们的教师“走出去”, 即多多参加各类公司的项目, 如为某企业制定其成套的人力资源计划, 在制定的过程中带领我们的学生参与其中, 也能够有效地达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3.关于培养内容的建议

培养目标是基础, 但是培养内容则是中介, 培养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专业的设置、课程的计划、教育的内容以及课外实践活动。

(1) 关于专业设置的建议

针对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 专业的设置上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侧重社会的需要而设立专业, 这样专业的学生在面临招聘时都会成为抢手的应聘者。第二, 专业的设置要坚持市场导向, 现在市场紧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专业人才, 用人单位通常要求应聘者不仅要具有一线的操作知识, 也要具有丰厚的理论基础和管理实践, 而现实情况中这几类行业一线从业人员普遍职业素质和学历的有限程度也使用人单位的需求进入到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因此, 高校如果能够开设各类行业的一线操作专业, 同时通过4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使得最后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一线的实际操作知识和经验, 同时还具备宏观层面的经济管理知识, 相信这样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上一定供不应求, 而因为这种供不应求的状况而得到良好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

(2) 关于课程体系设置的建议

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是对行业的透彻了解, 包括对行业所需人才的素质、知识和能力, 从而具有明显的职业定向, 在课程的设置上才能突出技术的重要性。

在公共课和基础课的组合特点中, 我们可以总结发达国家的课程组合类别:

第一, 横段式的课程组合。德国和日本都采用这种课程组合方式, 专业课排在基础课之后, 同时二者之间呈现明显的阶段, 这样的排课有利于基础理论的掌握和扎实。

第二, 纵条式的课程组合。在上述几个发达国家中, 丹麦采取这样的排课方式, 课程的组合以问题为导向, 所有课程的安排均围绕该问题展开, 这样排课方式针对性强, 有利于提高专业课程能力。

第三, 自主式。美国的课程安排属于自主式, 课程的安排没有明显的安排和强制, 只有一个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的大致方向, 其他都由学生自主进行选择, 学生们的自主权利较大。

在以上三种课程安排方式中, 大部分高校现阶段的课程安排方式和日本、德国较为相近, 学生在大一、大二年级主要学习基础课, 在大三大四年级主要学习专业课。笔者对高校的课程安排有如下建议:专业课程中联系较为密切的几门课程应该同时开设, 相互之间有承接的课程应该在相邻的学期开设。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 绩效和薪酬是紧密相连的两门课程, 应该在同一学期开设;而宏微观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是具有承接性的课程, 应该在相邻的学期开设。

课程内容除了分为公共课和基础课, 还可以分为实践内容和理论内容两个部分。笔者对上述发达国家的实践内容和理论内容整合方式的类别归纳如下:

第一, 交融式。采用这种方式的代表国家是丹麦, 这种方式主要是在学习中融入相关的问题, 使同学们带着问题去学习, 同学们结合成课题小组的形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第二, 双元式。德国的高等学校采用的是双元式的内容安排, 也就是说, 教学任务要由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完成。这种课程安排由于是在企业的指导下校方进行安排的, 因此, 课程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理论和实践也能较完美地融合。

第三, 渗透式。日本的高校在理论和实践教学安排中采用渗透型的组合, 美国的部分高校也采用这种方式。在渗透式中, 各课程要求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把实践的要素有机地融入到理论内容中去, 整合程度较高。

第四, 交替式。英国和美国的高校普遍采用交替式的理论实践结合方式。这样的方式是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按照学期或者学年交替进行, 并且相互配合。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将理论在实践中消化和学习。

目前, 各类高校实践内容和理论内容的整合方式应该是变相的交替式, 也就是在大二、大三的暑假给学生们进行实习的时间。但是这一时间不仅远远不够, 也无法将学生们的所学应用于实践。在四种方式的选择中, 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各个院系和课程的特点自行进行设计。

4.关于培养方式的建议

既然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 那么在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上一定要更加实用性和具有实践性, 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 在指导思想方面, 如果力图努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 应该将教学的中心从以理论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在实施过程中, 一是要强调实践性, 即坚持以实践为本, 时刻以学生未来倾向性最大的职业为蓝本进行教学, 多采用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二是要注重互动, 要时刻与学生进行课堂上的交流, 使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自身参与到了课程之中。

第二, 教学方法上应多样化和丰富化, 不仅仅只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和机械的考试, 应充分利用案例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等。同时学校应该积极促进与企业的联合, 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

第三, 在教学组织上, 学校应该主动扩大联系机构, 不仅要有企业、科研院所, 一些社会团体, 公益部门也应成为相关专业的实习基地。

只有对高校本科生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内容、专业设置进行合理化改进, 各类高校才能培养出真正在劳动力市场上受欢迎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本文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重点课题。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国家化,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人才成了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具有国际视野地结合了国外高校培养模式的经验, 对高校本科生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内容、专业设置等, 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篇8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需要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一般包含本科的二三批次院校,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主力军。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其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复合型舞台表演人才的培养,正是为了满足当代社会发展对该类人才需要的体现,通过这种复合型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能够使教学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更加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

(二)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伴随着文化艺术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舞台表演活动越来越多,在对人才数量要求提升的基础上,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作为用人单位来说,他们希望所引进的人才,能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适应尽可能多的岗位需要,也就是一专多能,实现人才利用率的最大化。这既是当下用人单位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这门事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三)舞台表演的特征使然

舞台表演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无论是声乐、器乐、舞蹈、朗诵等表演活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以声乐表演为例,涉及到歌唱技术的运用、演唱者的仪表服饰、与台下观众的互动、演唱者对一些突发问题的处理等多个方面, 如果一个演唱者仅具有扎实的演唱技术,则是远远不够的, 换言之就是音乐表现力的欠缺,而音乐表现力的欠缺,自然难以称得上是成功的演出。所以说,培养多种复合技能,乃是舞台表演专业本身的需要。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复合型舞台表演人才的培养 途径

(一)教学理念方面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并对后续的教学行为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舞台表演人才,首要做的就是树立起正确的教学理念。具体来说,这种理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培养复合型舞台表演人才必要性的认识。对此前文中已经有过表述,无论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方向,还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舞台表演艺术本质的艺术特征,都需要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培养方向。其次是培养计划的制定。在明确了其必要性之后,则需要作出从宏观到微观的培养计划。从宏观方面来看, 包含教学目标、师资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多个方面; 从微观方面来看,则是看每一项工作计划的实施情况,并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最后是保障工作的完善。为了使整个教学沿着一条良性的轨道发展,有必要进行一系列的保障工作,包含各种奖惩制度、突发问题的处理原则和方式、相关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等多个方面。通过对必要性的认识、教学计划的制定和相关保障工作的开展, 能够让整个培养计划得到最为坚实的保障。

(二)课程设置方面

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学什么的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结合复合型舞台表演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来看,笔者认为,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在选修课上重点下功夫。选修课是高等教育中一种重要的课程设置形式, 通过选修课的设置,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多数高校的选修课开设并不成功,没有实现选修课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在选修课类型的选择上, 并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多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选择,这就使很多学生的学习诉求难以得到真正地满足; 另一方面,虽然是选修课,但是也应在具体的开设和评价上有所要求,方能保证其正常的推进。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因为其是选修课而在很大程度上心存轻视,教和学都不认真,几乎没有相应的考核。所以要尽快变革当下的选修课体系。在选课环节上,要采用师生协商共同选定的课程类型。在授课环节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秉着一种认真的态度和精神。在考核环节上,要选择真正适应课程类型的考核方式,并使考核成为一种驱动力。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变革,才能真正体现出选修课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三)师资建设方面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要想培养出复合型的学生,首先要具有复合型的教师,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前提和保障。具体来说,作为学校方面,要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扩展有充分地重视,主动为教师提供一些学习的机会,如外出学习,举办教学研讨会等,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和物质支持,以此来体现出学校的重视。作为教师来说, 更要认识到自我丰富和提升的重要意义,主动学习和舞台表演相关的一切知识和技能,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双师型教师,不但教学成就出众,在专业上也是出类拔萃。教师的这种主动学习,能够对学生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使他们得到的良好的熏陶和感染。

(四)教学评价方面

教学评价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对教学起着导向和反馈的重要作用。现在强调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理应对该环节进行变革,使之成为了推动教学进步的重要力量。具体来说,既然强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要建立起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比如在以往的教学中,都强调某一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在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下,就要关注学生综合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而且该部分在整个评价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具体的评价方式也是十分灵活地,不能仅局限于量化考核这一种方式。比如可以针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表现,采用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形成评价结果。通过这个结果,能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存有不足,以便在下一步的学习中进行完善。唯有此,才能真正发挥出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辅助方面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强调复合型舞台表演人才的培养,对于教学场所、设施也是有着一定要求的,否则就难以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比如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舞台实践,要求排练教室、音乐厅等在数量上的充足和使用中的顺畅。对此学校应该拿出专门的资金,对此进行建设和完善,并委派专人进行管理,保证其能够正常、高效的运用。如果学校内部的场地和设施有限, 则应该由学校出面,和当地的一些文艺团体或单位建立积极的联系,将对方建设成为校外的实践基地,既缓解了学校场地和设施的不足,还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除了这种硬环境的建设外,软环境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比如在一些舞台表演活动中,如果学校领导能够亲临现场,那么对于广大师生来说将是一个极大地鼓舞,并逐渐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起一个浓厚的氛围,在无形中有力推动了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摘要:作为舞台表演艺术来说,其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是有着较高要求的,所以在高校教学中,理应树立起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让学生掌握尽可能丰富的舞台表演知识和技能,方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实际需要。鉴于此,本文结合实际,就复合型舞台表演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具体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篇9

1 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时代内涵和特征

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复合型和综合性的技术(包括理论和技术。有技术或操作技术方面的经验,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专业的社会实践,结合生产和社会实践,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是一个精通外语和外语等专业或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人。

在专业知识方面,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应该具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深厚的文化知识,在熟练掌握英语的基础上做到英语的合理运用,主要包括在翻译、教学和管理研究方面工作的学科知识,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2 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在这样的背景下,外语专业的毕业生也不例外,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实践中,口语表达不流利,外语综合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外语专业毕业生的表现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外语教育到底存在哪些问题。

我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体制,高等院校外语教师一般只注重完成人才培养计划中的课程,不太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外语专业学生一般只完成外语专业课程,很少学习其他学科,外语水平也只是停留在进行普通日常交流的水平,很难将外语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实践中。传统外语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背诵和记忆,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没有与时俱进。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背诵英语单词和语法,进行大量的英语阅读,外语考试层层过关,但是收效却甚微。大多数外语专业学生不能流利地用外语进行交流,外语成了“哑巴外语”,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我国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待重新定位,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都把外语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不高。外语教育应该把外语当作一门工具去对待,应该加强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让学生把学到的外语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水平。

3 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英语专业的学生知识面狭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较弱,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为适应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要,高等院校应改变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元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3.1 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根本途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对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学科方向明确、体系合理、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模块。要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就要改革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使学生不仅具备过硬的外语专业基本功,还能将外语专业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掌握外语这样一门工具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外语专业的基础和应用课程、理论和实践课程、选修和必修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外语专业学生除了学习好外语专业的基础课和理论课,还要辅修一些选修课,例如旅游英语和商务英语等课程,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外语专业的学生在高年级时,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外语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提高外语应用能力。

3.2 创新教学方法

学生是外语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往的外语教学往往是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满堂灌,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今后的外语教学中,应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由过去的注重教师教学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身需求。鼓励学生在外语课堂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反思性学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其次,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一、二年级强化基本功,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技能和语音、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高年级阶段突出专业方向和技能,开设翻译、商务等专业方向的课程除了加强课程建设,高等院校还应积极改善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外语专业的教学应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外语教学环境,探索外语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

3.3 加强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

要培养应用型的外语专业人才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教师自身应该加强实践锻炼,增强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实现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外语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根本。我们不仅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还要注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只有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了,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一方面,高等院校应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定期到基层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熟悉企事业单位的运作环节,加强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高等院校还应鼓励外语教师从事与外语相关的导游和翻译等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双师型教师适当的奖励。

3.4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要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重要的途径。高等院校应积极与各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学生开辟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在实训基地的锻炼,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理论知识需要从实践中回归实践,社会实践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实践可以检验知识,发现自己的缺点,成为理论研究的动力。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讲,可以及时发现理论在实践中是否脱节,是否需要制定课程设置和及时修改人才培养计划,切实开展教学改革。社会实践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4 结语

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全面扎实的外语基本知识,还要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把英语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是我国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教师在了解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改进课程建设,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既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又受社会欢迎和认可,基础扎实,综合能力高,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

摘要: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加深,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要。本文从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时代内涵和特征出发,以外语人才需求的趋势和外语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为基础对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致力于构建以适应经济发展为培养目标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朱萍.新时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12):137.

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篇10

一、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

什么是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芽周远清同志在关于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讲话中指出, 要培养具有“三方面的知识、三个能力、四方面的素质”的合格外语人才。三方面的知识即本专业的基础和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的知识、科学文化知识;三个能力即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创造知识的能力;四方面的素质即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全球经济一体化给各国带来了无限的商机, 社会对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高。加紧培养英语和经贸、旅游、法律、化工、机械、电子、信息技术和冶金等社会需求的专业相复合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外语人才是势在必行的, 也是教育部交给各高校的刻不容缓的任务, 是市场经济的需要, 是时代的要求。

二、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

要切实保证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效果, 我们在培养方式上必须清楚认识到, 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复合”并不是简单的叠加, 而是各种知识技能的有机融合和优化组合。这就决定了复合应用型英语人才首先要以英语为前提和基础, 要具备过硬扎实的英语基本功。下面介绍目前较为普遍的三种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模式。

1、外语+专业知识

这里的“专业知识”指的是英语语言的文化、文学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一模式的教学旨在使学生对英语语言结构和使用规律有一个理性、科学正确的认识;除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之外, 同时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欣赏英语文学原著, 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增强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2、外语+专业方向

这里的“专业方向”即指英语语言的应用方面, 如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经贸、旅游、法律、教育、电子和冶金等学科领域。此模式更接近“厚基础、宽口径、长技能、高素质”的知识构建原则, 更接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3、外语专业+外语专业

此模式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双语”。这种双语教学的模式在中国越来越普遍, 如日语+英语, 西班牙语+英语、德语+英语等等。这种模式满足了社会对其他不同小语种复合外语人才的需求。

三、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对策

1、转变教育指导思想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型的新形势, 我们就要克服过去专业口径过窄、人文社科知识薄弱、知识结构单一等陈旧的教育指导思想, 坚持知识、能力与素质相协调, 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相统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同时为丰富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层次, 着力解决“趋同化”现象, 各高校根据市场需求努力培养专业对口、能对当地经济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

2、优化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要拓宽专业口径, 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优势。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区域自身特点, 合理设置与之相复合的其他专业课程, 使之与外语有机结合、优化组合, 努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

3、加强实践环节,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兼顾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的需要, 处理好专业知识、语言训练和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 以符合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要求。高校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应把课堂的基本知识传授、实验室仿真实训和企业全真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仿真和全真实训的实践教学功能和效率;另外还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努力培养复合型师资队伍。

结语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21世纪高速发展的经济既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 高校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应当抓住机遇通过转变过去陈腐的教学指导思想, 优化不合理的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等培养出多元化、多模式、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年。

[2]李悦娥:《创建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高教研究》, 2000, (8) 。

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篇11

关键词 复合应用型 实践教学 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作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其目标以需求为导向: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满足社会行业需求。要求比普通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服务社会。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交叉专业,它融合了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系统科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知识。为了更好地融合专业体系下的各种知识,我们提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信管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 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应用教学效果不明显。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时常常将关注力放在专业理论的传授上,却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忽视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相辅相成的重要性。

(2)实践教学体系架构不完善,缺乏对交叉学科交叉课程的融通。实践教学体系架构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整体构思,没有形成递进式的模块化设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个交叉学科,其实践教学环节却常常出现各门课程自己编写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有些内容仅针对本门课程,未能确保各个课程体系之间、专业方向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②缺乏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设计与整体的规划,综合性实践环节薄弱。

(3)实践教学专业方向评估不够合理,复合能力考查有待加强。作者所在高校,本专业分电子商务方向、企业信息化方向、财务信息管理方向、金融信息管理方向、物流信息管理等方向,大学三年级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修不同专业方向课,可是实践教学效果评估多是依赖最后提交的一纸实践报告,而对于影响实践教学的专业方向、实践开展进度等因素的评估,尤其是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复合能力考查缺少评估办法。

2 以实现复合应用型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改革

2.1 针对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1)课程实践:根据具体某门课程的教学目的、配合教学计划要求和理论教学内容而制定的课程实践环节。任课老师在确定课程实践内容时,不但要结合本门课程,而且要结合已讲授的专业课程内容,结合专业背景,配套设计相关案例,更好地开展课程教学。

(2)专业实践:在专业实践的设置上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践的比例,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3)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专业实践的辅佐性教学活动,学生在掌握了专业技能后,学校根据社会需求、专业现状、专业最新发展动态等情况安排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调查,使学生更好地消化专业技能,并锻炼了沟通协调能力。

(4)毕业实践:毕业实践是高校教学实践环节中最后的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校根据专业背景安排一些实习企业,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自行选择,或经学校批准同意自己寻找满意的实习单位。毕业实践对于企业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比较好的双向选择机会,学生在毕业实践过程中就可以同有意向的实践单位签订协议,即使没有定下来的学生,在他们走出校门前的这段经历,也会明显提高其实践能力。

2.2 面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化实践教学融通选题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身是一门交叉专业,面向社会管理体验,精心组织设计内容鲜活的实践选题,以重点辐射全面,充分结合专业方向是有必要的。比如C语言课程实践的“评委打分系统”、ASP.NET课程实践的“电子商务系统”选自学生最熟悉的现实社会生活,在完成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入考虑专业方向拓展基础选题。重视以学科的视野组织不同专业方向学生融会贯通,有侧重性的实施选题,开阔视野,强化突出专业方向能力。

2.3 注重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教学手段因材施教

(1)课题答辩式教学。“ERP技术与开发”这门课程,结合教学目标,ERP二次开发属于开放性的内容,所以根据学生兴趣,自由组队,共同合作,开发出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ERP软件,完成ERP的可扩展性。整个实践教学项目的完成,着重培养学生的业务逻辑能力,设计与实现能力,训练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项目驱动式教学。大学教学偏重“知识”,数据库作为信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教学采用传统的听讲式是不利于学生掌握的。为使教学内容立体化,在实践中掌握数据库的知识,采用数据库项目驱动教学法,围绕某一现实生活中的项目(如“教学管理系统”数据库的开发)展开并贯穿整个教学,使学生在体验项目研发的过程中掌握数据库知识的应用,并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协作能力。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亦可进一步分专业方向为学生量身设计,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实践课题,突出学生的复合应用能力培养。

2.4 围绕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完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实践教学评估体系的完善,可以促使实践管理部门更准确地掌握实践教学信息,优化实践教学过程,实现科学化管理。实践教学效果评估的多元探索,根据不同专业方向采取不同的评估方式,比如选取课题答辩式考核、上机操作考核等多层次考核方式。

2.5 实现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校内外实践实训平台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有实践基地作保证。一种是建设校内实验室:企业管理信息化模拟教学软件及提供信息系统开发所需要的工具和软硬件环境等。第二种方式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结合学生专业方向、就业意向的能力拓展教育,结合企业用人要求进行能力拓展教育,为学生走出学校,体验真实的社会环境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3 结束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着力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而在独立学院的背景下,这门学科又要求很强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所以,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不断地完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加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使学生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在未来的就业和创业竞争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

注释

① 黎艳阳.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索[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4).

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篇12

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具备从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适应开放的外向型企业开展商务活动对专业人才的要求。通过对语言基础课、语言技能课的学习, 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通过商务知识、商务技能课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商务知识和技能, 能听懂外商一般的商务洽谈, 能使用英语和外商进行一般的业务洽谈和交流, 能读懂外商的信函业务单证和文件等, 能用英文书写一般的商务文书。具体来说定位于国际贸易业务员、外销员、跟单员等具备从事国际商务业务工作上岗资格和能力的专业人员。

二、行业先导、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院校, 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 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 纷纷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办学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在订单式人才培养, 校企协作完成教学计划, 校企共创考核方式等方面正在做着尝试, 有了初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基础。在教改和实践创新基础上, 我们滨州职业学院进行了大胆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采用了“语言能力+商务管理和操作能力+行业知识技能”构成的商务英语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本培养模式以高职高专教育政策和教育理论为导向, 以高职高专教改和教学实践为基础, 深入探讨和实践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这种行业先导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行业先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思路, 在商务英语专业传统的“语言能力+商务管理知识+商务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加上行业知识技能和特色, 创建以“语言能力+商务管理和操作能力+行业知识技能”为核心的崭新行业人才培养模式, 创建了以就业为主导、以行业知识技能为特色的商务英语专业行业人才培养新路。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 应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形成以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 以专业发展实际为依据, 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 以校外实训基地为重要补充, 校内校外有机结合, 构建全方位的工学结合平台, 有力地促进人才的培养, 形成与行业一线单位合作的有效机制。

1.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首先, 可以在实训室安装国际贸易实务实习平台, 引导学生进行逼真的商务活动模拟训练。每位学生都拥有一家自己创办的模拟公司, 独立在网上虚拟从事国际货物买卖交易。学生在主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 可以逐步养成敏锐的市场意识、良好的商业交往能力以及快速应变、理性分析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模拟实习中主要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有目的地不断创设仿真商务场景, 促进学生对已掌握的英语知识和国际商务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深度运用。

其次, 还可以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室.让学生多接触外贸企业中真实的应用文献如一些单证、说明书、手册、专利、合同、广告等。对于一些常见应用文体如通知、商业函件、个人简历、合同等, 要求学生能做到填得出, 写得好。

最后, 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为加强专业教学和管理, 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 学校可以聘请企业界的管理人员、专家和行业协会的代表担任委员, 成立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定期举行会议和考察, 商讨专业的发展方向, 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审定专业教学计划, 协调管理学生实训, 指导学生就业。

2.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首先, 校外实训可以是到实习基地参观、请基地人员现场教学等。校外实训可以安排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专业认知实习和岗位认知实习, 如有能力还可担任兼职业务员, 指定老师加强指导, 组织优秀学生参与实践, 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其次, 注重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可使学生“零距离”接触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实训基地的建设, 必须加强与企业的联合, 与产业的结合, 与社会的融合, 保证其科学先进性, 使学生和受训者参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的实际运作, 通过实践使受训者更深刻地了解并准确把握岗位技能、要求、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和企业运作管理模式等。校外实践基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要充分挖掘资源, 与企业加强联系, 只有形成以就业为导向, 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结束语

对于商务英语这个较新的专业, 要紧紧围绕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采用行业先导、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握实践性和实用性的专业特色, 坚持英语交际能力和商务知识、商务操作技能并重的原则, 就一定能够将商务英语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培养出有特色、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林:创新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7)

[2]王金洛“:工学结合”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3]杨筱玲:高职商务英语教学, 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J].《市场现代化》, 2007 (, 6)

[4]彭述初:关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上一篇:多学科视野下一篇:跨文化营销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