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欣赏的眼光看作文

2024-05-17

用欣赏的眼光看作文(共13篇)

用欣赏的眼光看作文 篇1

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 -资料

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他的每一个举动、每一次调皮甚至于偶尔的倔强都是可爱的,

当孩子在你的怀中蠢蠢欲动,我们总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祈祷上天一定要赐予自己一个健康的宝宝,这时你的心态也是可爱的,你的愿望如此简单。

当孩子呱呱坠地,他娇憨的睡姿、无止境的觅食、随性的.拉撒甚至肆意的哭闹在于你都是可爱的,我们怀着怜爱的眼光欣赏他的每一个表情、每一次哭闹,心会因孩子的每一个毫无顾忌的表演而充实,会因猜对孩子的每一个心思而知足,会因孩子的片地狼藉而乐不疲此。在这不厌其烦的忙碌中,在期望孩子健康成长的企盼中,我们记下了他第一次听口哨拉尿、第一次有意识地对你笑、第一次坐在小盆里洗澡、何时长出第一颗乳牙、何时学会满地乱爬、何时放手迈开第一步、何时亲口喊你一声妈妈……,呀呀学语,蹒跚学步,太多的太多,幼时的他你记得那么多,那么牢,谈来总觉得那么可爱,

资料

快乐时,你毫不吝惜的褒奖;生病时,你痛彻心扉的牵挂;点点滴滴挥洒着你全部的热情,倾注着你无止境的耐性。

孩子在你细心的呵护中,如你所愿,健康成长,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张,自己的思维。你对他不再那么热情、那么有耐性。“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成了你对孩子最常用的语言。孩子过分地言听计从,你担心他没有主见;孩子过分地坚持,你担心他辱没你的尊严,在你不明朗的教训中,孩子纯真的言语、率性的作为、灵活的思维渐行渐远,慢慢显现一脸迷茫毫无生气。

我喜欢我的孩子,特别是他心服口不服的模样,甚至视死如归的倔强,在我眼里都是可爱的,因为那有我的影子,有我性格的延续。我欣赏他那种姿态,尽管时常迎来异样的目光,但我知道自己的孩子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的思维动向全在我的掌握之中,偶尔的倔强及人来疯只是暂时的情绪渲泄,大多时候他是可爱的。性格中的缺陷及小小的任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大人的引导慢慢丰盈褪色。放手让孩子沿着自己的方向成长,相信每一颗草儿有属于它的一滴露珠;你要做好的就是欣赏他的一切,了解他的一切,要相信即使是顽石,经过时间长河的洗礼也能成圆玉。

用欣赏的眼光看作文 篇2

在所有的学生中, 每个学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但每个学生身上又分别存在着不同的闪光点。我们的着眼点不同, 会给学生造成不同的影响。每个班都存在着这样的学生, 他们聪明、善于表现、积极, 大部分教师都喜欢这样的学生, 虽然有时候这些学生也会犯错, 但却抵不住教师对他们的喜爱, 因为教师看到的是这帮学生的优点, 没有把注意力放在他们的缺点上, 所以这些学生往往表现出乐于学习、积极思考, 最终成绩优异。同时每个班级也都存在着这样一群学生:调皮、任性、搞恶作剧、不善表达, 这样的学生常常让教师头疼, 他们的缺点经常被教师提出, 成为班级声讨的对象, 往往学习兴趣低、成绩差的学生大都来自于这群学生当中。其实这些学生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和优势, 只是教师把目光放在了学生的缺点上, 没有发现学生表现突出的一方面。

当我们对学生有适当的期望时, 人往往表现出更和蔼, 更愉快的态度, 而学生会表现出积极、乐观;当我们表现友好的行动, 微笑, 点头, 伸大拇指时, 学生会表现出努力、坚持的良好表现。可见我们的期望值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在期望中、在期待中、在欣赏中, 我们会收获学生成功的硕果。

尊重和爱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 这个需要会体现在父母平时对孩子的表扬与鼓励之中。孩子想听表扬, 想要上进, 家长要肯定这一点。

因此, 家长要想由衷地欣赏、赞美孩子, 需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用发自内心的喜悦感染、打动孩子, 使其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角度一, 正强化

7岁的明明很有低碳意识, 常把看到的果核、废纸屑捡起来放到垃圾筒, 还被学校德育处评为“低碳小明星”。可是, 最近明明保护环境的做法不如以往积极了, 因为家长和教师觉得孩子在环保方面的表现受到了肯定, 便很少再表扬他的这种表现。孩子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逐渐失去了低碳环保的兴趣。学生表现出优秀的时候, 期望听到家长和教师的鼓励与肯定。积极的肯定, 能使孩子感受到教师和家长发自内心的爱, 从而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 强化他正面的表现, 促使他努力做得更加完美。

角度二, 细捕捉

孩子常常表现出不等的两面性, 有时因为调皮招惹小麻烦, 有时也会自主做好事。在孩子有优秀的表现的时候, 家长要及时捕捉, 要学会赞扬孩子。

在赞扬声中, 孩子会逐渐变得懂事, 调皮的表现会慢慢淡化, 优秀的表现会逐渐发扬。家长如果总把眼光盯在孩子的过错上不放, 就会产生焦虑, 缺乏耐心, 会导致孩子往消极的方向发展。用心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 细心捕捉他的每一点进步, 及时加以鼓励。孩子会逐步改掉不良习惯, 养成优秀的品质。

角度三, 辟蹊径

浩浩是个内向的孩子, 在学校朋友较少。因此他喜欢呆在家中, 看书写字。浩浩的父母担心孩子长大后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 该如何改变他的状态呢?因为孩子喜欢读书, 于是家长引导孩子将读书的感受写下来, 并将这些文章在报刊上投稿, 竟然发表了好几篇。学校组办小记者社团, 浩浩的特长有了用武之地, 成为小记者的浩浩逐渐变得快乐, 也拥有越来越多的朋友, 性格也越来越开朗。

用欣赏的眼光看代沟 篇3

我4个女儿都在企业工作,前两年,我大女儿和二女儿退休,三女儿、四女儿仍在企业工作。令我欣慰的是,她们从未主动或被动地离开岗位,还都获得过先进工作者的荣誉,虽说收入不算高,但对企业都非常忠诚;而几个外孙就大不相同了,大外孙和二外孙工作没几年,就几次跳槽。我曾经对这个很看不惯,教育他们:“学学你们的母亲,安安稳稳地在一个地方好好干。”但两个外孙振振有词地说:“只有适合自己的工作,才可以发挥潜能,我们不是盲目地跳槽,我们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作出抉择的。阅历丰富也是一笔财富。”他们说的理由我不太认同,但既然他们有他们的道理,我也无话好说。所幸的是,他们每一次跳槽都在事业上向前迈了一步。

我80岁之前过生日,4个女儿都会早早地回家来,买来新鲜的肉、蛋、蔬菜等,在家烹制丰盛的家宴,虽然费时费力,但生日家宴办得红红火火。外孙们上班后,这一传统被改变了:生日宴的“阵地”换到了酒店;我们常吃的东北菜也被一些川菜、粤菜和外国菜所代替,一家人边吃边聊边唱。我曾心疼钱,但外孙们说,上饭店吃免去了妈妈买菜、做饭、洗碗的麻烦,大家省事省心,这份轻松自在感千金难买啊!孩子们还主张生日宴由各家凑钱,每家花不了几个钱。我现在觉得外孙们虽然在花钱上不吝啬,但仔细想想,他们考虑事情还是很周到的,因为除了吃得好之外,还把他们的母亲从“苦力”中解放出来了。

人老了特别喜欢管事。几十年前,女儿的婚事我能做主,但是现在外孙们的婚事却在我的掌控之外。先是我的大外孙放弃了离市中心较远的宽敞新房,住进了市中心地带60平方米的旧楼,图的是婚后上班交通方便,既省时又省交通费;二外孙结婚时,选了一家高档酒店,在一个美好的傍晚宴请亲朋好友作为答谢。说实话,结婚仪式放在傍晚,有悖于传统习俗,一开始我有些接受不了。但当外孙讲明了他的想法后,我心里也很高兴,他们这样做既省了钱,还少了诸多麻烦。

我经常看报纸,发现现代社会中有些人对“80后”的做法看不惯,可我觉得对“80后”的一些做法不应一概而论。在我看来,老一辈身上的那种执著认真与“80后”身上与时俱进的激情相碰撞,也能打造新的和谐,这种和谐是家庭生活方式的进步,更是社会的进步。作为老一辈,我喜欢女儿们任劳任怨,也欣赏外孙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我觉得我们老年人应与时俱进,用欣赏的眼光,平和地看待与晚辈之间的代沟,这应该成为新时代生活版本的升级。

用欣赏的眼光看作文 篇4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缺点。这是我校近年来的育人原则。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物是这样,看人又何尝不是这样?作为一个富有灵气、生动活泼的成长中的学生,在他们的身上,值得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的方面有很多很多。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他们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然而,作为教师,要用欣赏者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缺点,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怀、爱护和肯定。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信赖与祝福。当学生感受到你在欣赏他时,他会很容易被打动,使他更具价值感,更具成功感。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是对学生的肯定,也是教师博大胸怀的一种表现。欣赏学生也是一种境界和美德,是一种沙里淘金发现绿洲的快乐。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一定会发现我们的学生也是非常可爱的!

其实,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要学会发掘、欣赏他们的美。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赞赏,教师的一次点头,一个微笑、一句表场就如同一场知时节的好雨,赋予幼苗向上的信心和生长的力量。被人欣赏特别是被老师欣赏,无疑是一种幸福,是一种被点燃的信任。欣赏犹如一盏高悬的智慧明灯,不仅照亮学生,也照亮师者。

孔子说有教无类,对学生要因材施教。作为教师,从内心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好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要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缺点。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用同一个方法去教育所有的学生,用静态的目光看待学生,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尊重,那么就会有许多学生只显现他的“差”。学生的“善”的方面得不到发掘、培养,他的优点就会萎缩以至消失,就必定成为所谓的“差生”。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优点,让他们得到充足的信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缺点,让他们获得足够的空间。教师的关爱、信任、包容的眼光、正确的教导会使我们的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看清前进的道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那么,就让我们以欣赏者的身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缺点,相信你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那么优秀。

用哲学的眼光看改革开放(共) 篇5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具体表现为:(1)反思精神,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斯大林哲学模式进行反思,探索新问题,提出新见解。(2)科学精神,即紧密结合当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3)实践精神,即密切关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4)开放精神,即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研究人类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如实践问题、主体性问题、价值问题、发展问题、文化问题、知识经济问题、全球化问题等。同时,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其次,从内容上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实现了全面推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全方位的,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现实问题的研究。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的交流对话、综合研究。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和新型学科的研究,如:实践哲学、人学、价值哲学、文化哲学、发展哲学、生存哲学、生态哲学等。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再次,从具体范式上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和路径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有的强调把握“真精神”,有的主张凸显“现代性”,有的立足推进“中国化”,有的重视建构“新形态”。这就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强调真精神(文本研究)、当代性(对话研究)、中国化(本土研究)、新形态(综合研究)的多样性和个性化,这对于解放思想,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从思维方式上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实现了重大转换。

用欣赏的眼光看作文 篇6

一、中职学生特点分析

众所周知, 中职学生是经过国家义务教育之后, 由于中考成绩较差被录取到中职学校, 接受职业技能教育的。在大家的认识中, 一般的中专学生是中国教育体制下的“落榜者”, 到校开始都存在各种“问题”, 在行为上也表现出与世俗相偏离的“不良”习惯。归纳起来, 有以下特点:

(一) 学习基础较差, 学习目的不明

据调查, 60%的学生没有达到普高的分数线, 升学无望, 由于孩子尚未成年, 父母只能安排他们就读中专学校。部分家长因各种原因没有时间管理孩子, 将其安排到中专学校“代其照管”, 不在意孩子能学到多少知识, 这样就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 不能自觉主动地学习, 只好得过且过。

(二) 是非观念模糊, 自律能力不强

中职学生大部分年龄处在14~16岁左右, 他们社会阅历浅, 三观尚未成型, 是非观念比较模糊。又由于正处于青春期, 叛逆心理极强, 自律意识不强, 不能按管理规定要求认真学习。

(三) 缺乏家庭温暖, 心理问题较多

依据统计数据, 中职学生的家庭大都存在问题。如单亲家庭, 突发变故等, 家庭的温暖缺失, 导致产生性格孤僻和自卑心理, 性格暴躁, 自暴自弃。

中职生中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家长常年外出打工, 隔代教养, 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教育, 容易产生自卑、失落等各种消极心理。一些中职学生父母文化水平较低, 不知道如何去指导孩子, 有的单纯地用暴力的方式来代替“教育”, 加重了孩子的叛逆心理。

(四) 沉迷网络游戏, 人际交往障碍

在学校的生活中, 部分学生喜欢网络游戏, 厌恶学习;不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 喜欢与虚拟的网络对象交流;青春期学生, 没有正确的引导, 找不到正确的应对办法。这类问题在学生大脑中存在的时间越长, 对学生的影响就越大, 并产生焦虑心理, 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二、欣赏与爱是中职教育的灵魂

(一) 实施爱的教育, 促进心理认同

爱的本质是真诚、信任和责任。“爱生”是教师的天职, “师爱”是一种“博爱”, 应该是可信赖的、真诚的, 但不能无原则地迁就、袒护。爱是一种激励, 能产生强烈的教育情感效应, 没有真诚的爱, 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尤其是对“学困生”, 对学困生的爱最重要的是信任, 它能使“学困生”抬起头来。只有当教师用真诚去开启学生的心扉时, 学生才会真正打开心灵的闸门, 使老师的教诲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他们的心田, 通过“动之以情”最终达到“晓之以理”的目的。

(二) 从严要求学生, 引导学生自律

教育学生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抓“小节”。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是在潜移默化中循序渐进逐步形成的, 学校无小事, 事事是教育。要从身边的小事抓起, 如言行举止、仪表、卫生等小事中进行长期的养成教育。二是抓学风。通过多种教育方式方法不断加强训练强化, 矫正不良的学习习惯, 逐渐形成学生勤奋、严谨、坚毅的学习风气。三是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制度的制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要充分发扬民主, 要切实可行, 不空洞、不求大, 确保制度的执行和有效性。四是严抓学生干部队伍。学生干部是学生的领头人、是标杆, 优秀的班干部队伍对学生能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 优化沟通环境, 营造和谐氛围

中职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以及学生与家长的关系。在师生关系方面, 要努力构建一个师生平等的沟通平台。要实现师生的有效沟通, 教师首先要做一名好的倾听者, 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老师说真话、说心里话, 才能听得进老师对他的建议, 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同学关系方面, 教师要善于营造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集体氛围, 通过组织开展集体活动等方式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营造和谐愉悦的集体氛围。

(四) 持之以恒抓反复, 坚定信心不灰心

中职学生的不良习惯是从小学到初中长期养成的, 不能期望通过一时一刻的教育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作为教师要有十分的信心和足够的耐心, 抓反复、反复抓, 用爱心和耐心去唤回他们的信心。要关注学生的变化, 看到学生的进步, 哪怕是一点小的进步, 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日积月累, 就会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教育效果。

总之, 作为中职教师, 要树立“只有失败的教育,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观念, 摆正位置, 研究特点, 发现优点, 肯定进步, 尊重学生, 关爱学生, 从而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摘要:中职教育的成败关系着未来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 中职学生的素质状况, 要求中职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中职学生特点, 用欣赏的眼光实施爱的教育。

关键词:中职生,欣赏的眼光,爱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永进.对中职学生管理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 2011 (35) .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篇7

[关键词]欣赏 鼓励 表扬

[中图分类号] G6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50106

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动机,就是渴望被人赏识,即人都有被重视的欲望,这种欲望一旦得到满足,工作积极性就会提高。那么如何满足学生被重视的欲望呢?那就是肯定其优点,前提是发现其优点。因此,教师要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学生,以激励的心态对待学生。现在的学生“吃软”不“吃硬”,所以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发现其优点,并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学生,学生受到了尊重,从而从内心接近、认可教师,在班内的各种活动或学习上都能听从教师,按教师的要求去做。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或回答正确时,教师要适时激励,使其有一种成就感,有勇气战胜各种困难而达到目标从而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杨鲁新教授说过:“在课堂上我只表扬我的学生,从不批评他们。我觉得没得到表扬的同学就够难过了,为什么还要批评他们呢?”

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对问题生或学困生是一剂特效药。问题生或学困生在班内有一种特别的自卑感,这类学生往往破罐子破摔,自我放弃,还常常做出很多危害班级的事情。教师平时多关注的是表现好的学生,对他们欣赏有加。也许我们有这种感受,不经意间表扬了平时表现不好的一名学生,想不到的是这个学生对你特别热心,你的要求也积极去完成,表现得特别好。其实欣赏对问题生来说是最需要的。我班有一个男生上课总爱睡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清理操场上废弃的砖,笔者发现这个学生干活特别舍得出力,而且认真,就在班上表扬了他,这个学生特别高兴。后来他对笔者说:“老师,你是高中阶段第一个在班上表扬我的,我总觉得自己学习不好,没用,没想到老师这样看得起我。”从此这个学生很少在课堂上睡觉,而且学习也很努力,在期中考试中比原来进步了二十名。其实这个学生是在感受到了欣赏后,从内心接近了教师,并认可了教师。把更多的欣赏送给那些需要的学生,会产生一种奇效,比任何批评和说教更有力,更有成效。

教师年复一年地要与性格迥异的学生打交道,能否学会用欣赏的目光去看自己的学生,这决定了教师内心轻松愉悦的程度,也决定了学生的自我评价。那么,如何才能尽可能地做好这一点呢?

一、欣赏需要爱心

成绩好的学生多了一点傲气,成绩差的学生多了一点淘气,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何况是知识、能力、经验、品质尚不成熟的孩子?现在学生成分变复杂了——留守儿童、单亲子弟日益增多,学困生、贫困生也有一定数量;学生的教育环境变复杂了——金钱网络的诱惑、黄赌毒的冲击等无时无刻不在洗刷学生的头脑;还有家庭教育不良、学校教育不力,以致学生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加上“唯分数论”仍占有一定市场,学生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这就迫使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如何优化教育方式,从传统的教学樊篱中冲破出来,对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也就是根据学生实际来教学,譬如成功教育、赏识教育、快乐教育、激励教育等。爱是教育的生命,没有爱的教育是可怕的。“教师要关爱学生,严慈相济。”教师要用爱心去唤醒童稚,用爱心去成就学生的未来,教师对学生的爱就应该体现在思想上多教育,生活上多关心,学习上多辅导。虽然因人而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教育学生既要有责任心,又要富有爱心,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在爱心呵护下的学生,一定会像阳光雨露滋润下的幼苗迅速成长起来。

一位哲人曾说:“要用充满爱心的语言,使无可反驳的劝说好似熊熊烈火发出的光和热,而听到这种语言,心中感到暖洋洋的,会让人心情舒畅;但缺乏爱心的语言,也就会把一些颠扑不破的真理,搞成冷酷的、僵死的训诫,语言对意识和情感的影响显得软弱无力。”教师首先要给予学生一颗爱心,其次是了解他们的性格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知他们所想,知他们所知,只有了解了他们,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志向、有个性、有智慧的完整的人。 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他的思想,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就谈不上教育。有爱心的语言,是谈心式的、拉家常式的,让教师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学生的心里,学生也很自然而然装进教师心中。除了和学生交谈语言亲切外,还要在生活上时时关怀他们,他们便会觉得教师很爱他们,甚至会告诉教师许多小秘密,完全把教师当亲人、当朋友、当知己,成为他们信得过的人。这样,教师用爱心去打动每个学生,用爱心去塑造他们的心灵,用爱心去建立一个和谐、文明的集体。

二、欣赏需要细心

要摒弃用单一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正是因为如此,生活才丰富多彩。然而,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过于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习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优等生,用厌恶的眼光看待后进生。人性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尊重与欣赏,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当教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并寄予他某种较高的目标值、期望值时,他在学习和生活中会产生超过平常的动力;相反,当教师用厌恶的眼光看待他时,学生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的欣赏就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对他的尊重和爱。事实上,某个时期的学业成绩完全不能代表学生今后的发展水平。如爱因斯坦、达尔文、牛顿都曾被看成差生,爱因斯坦的老师甚至称他将“终生无所作为”。 我班是一个有56个学生的集体,他们的个性差异都很大。作为班主任,笔者花极大心思或精力去对每个学生、家庭的教育状况做细致的调查了解,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对各个学生做全面公正的分析,对症下药。对不同的学生,不管他的缺点多或少,都注意尊重他的人格,要公平公正,细心观察,及时发现,特别是比较调皮的学生,哪怕是不易被发觉的、极小极小的闪光点,笔者都记在心里,关注他,爱护他,疏导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寻找恰当机会给予表扬。学生可能已经忘了,教师却在某个时机表扬了他,他会觉得教师重视他、欣赏他,从而更加努力地积极表现自己,成为集体中活跃的一分子,成为教师的好帮手。

三、欣赏需要耐心

教师要学会耐心地倾听学生,用行动来播撒内心的关爱。笔者每天坚持找一两个学生谈心,学生无论学业好坏、家庭贫富,都有一些成长过程中难免的苦衷,如长相不佳、受同学孤立、遭人冤枉等,如果教师不主动倾听,他们的苦闷常常无人得知。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中的最微妙的接触。”通过与学生聊天,怀着尊重与关心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求,化解他们的委屈、伤感、悔恨,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学生才能轻松愉悦地在学校学习、生活。

培根说过,“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当教师学会了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学生,于是便有一片温馨、信任的阳光洒向他们每个人的心灵,使他们即使在学习的重负下也能感受到爱与理解;当教师学会了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学生,同样也会有一片温馨、信任的阳光洒进教师的心田,积抑的焦虑、困顿也会一扫而光;当每一位教师都学会了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学生,校园里、课堂上便会充满灿烂的欢笑,充满温暖与生机。

欣赏的眼光作文 篇8

我们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滴水里都藏着一个太阳”,这些名言谚语都有着一个相同的寓意,那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可取之处,值得他人所学习,只有运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才能够发现这些优长。

刘向《后汉书》有这样一句话:“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我觉得很适用于用欣赏的眼光待人。我们如果始终以欣赏的眼光发现他人长处,那我们眼里将都是他人的优点,也就像置身于一个芬芳四溢的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自然也会与之化矣。如果整天用挑剔的眼光纠人之短,也恰恰如入鲍鱼之肆,同样被化之。

培根曾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域、四海枯竭、丛山荒芜。”可见,用欣赏的眼光待人,对己而言,不仅是个人素质涵养的体现,更是一个人健康成长,走向成功的睿智之道,用欣赏的眼光待人,就是在发现和学习别人所长,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已,为自己铺就一条成功之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也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而我们人类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动机,是渴望被人赏识,渴望得到肯定,得到了他人的赞美和欣赏,当这种渴望得到实现,哪怕是一点点,也能让人犹如享受沐浴、阳光和春风,许多潜能和真善美的情感便会奇迹般的激发出来,就会产生奋进之力,向上之志。

列夫·托尔斯泰之所以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家和思想家,是得到了作家屠格涅夫的欣赏和称赞,点燃了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戴尔·卡耐基之所以从出了名的坏孩子成长为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之路的美国欣赏教育大师,是被继母的“他应该是全镇最聪明最快乐的孩子”赏识话所打动,激发了刻苦学习的动力。

我还曾读过一则故事,讲的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年青时曾报到过一个作案千起、手法细腻的小偷,由于他文章最后写下 “像心理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的率真率性的话语,后来使得这个小偷猛然深省,把才智用在了正道上,最后成为台湾几家羊肉炉的老板。所以,用欣赏的眼光待人,对他人而言,不仅是一种尊重和理解,更是给予的一种肯定和鼓励,用欣赏的眼光待人,就是欣赏他的个性、特长、言行、优点和成就,并发自内心地褒扬和称赞,使他们在赞美声中认清自我,建立自信,鼓足勇气,奋发向上。

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教育程度、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同,人和人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这也就影响着一个人的观察问题的视角。只有我们调整好角度去发现,别人的优长和美好就会出现在我们的眼里。

有这样一个温馨感人的故事,讲的是一个非常暖和的中午,一个女孩随爸爸在公园散步时,看见一个老太太紧裹着厚厚的羊绒大衣,脖子还围着毛皮围巾,女孩认为这个老太太十分滑稽,但爸爸却注意到的不是其穿着,而是她注视和欣赏丁香花的生动神情,在指出女儿缺少欣赏别人的本领,与人交往少了一份真诚和友善的同时,由衷的赞美了老太太一番,老太太很是激动,并赠给女儿了一盒甜饼。父女对老人赞美令老人激动,一句简单的夸奖,制造了父女和老人间和谐的氛围。细细回味,如果没有父亲欣赏的眼光,而是女孩挑剔寻找缺点的眼光,也就不会有这温馨和谐的一幕。

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善于理智欣赏别人的人,他总会得到更多人的欣赏和帮助,创造一个更适合个性发展的宽松、和谐又充满人情味的人际环境。”可见,用欣赏的眼光待人,对群体而言,既是一种温馨友善的沟通,更是一种和谐关系的营造,即便是面对特点鲜明的个体,只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感应别人、用敏锐的眼去发现别人,别人进步时真心实意地喝彩,自然会在欣赏中愉悦彼此心灵,融洽人际关系。

要做到用欣赏的眼光待人其实也并非难事,关键是要心有善念,口出善言,力行善举。

拿我们平时的读博评博来说,首先我们要怀着一颗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取长补短感激之心,多看别人的长处和亮点,在努力发现中去学习和借鉴,少以挑剔之心看缺点,即使是面对不足,也要对比自己是否有也有这样的不足,加以改正。

在点评时我们本着多表扬,多鼓励的态度,鼓励和激励他人,从文章立意构思、谋篇布局、内容寓意,到表现手法、技巧运用、文字语言,甚至是最基础的遣词造句都可以找出优点来,如果实在太少,那起码他能坚持写也是优长,这都可以肯定和鼓励,表扬和夸奖,但是你的欣赏和赞美一定要发自内心的,具体到位的,既不要曲意逢迎,也不要过度夸大,否则会让人感到有溜须拍马之嫌、讽刺挖苦之意。当你发现了其中的不足,你完全可以用小纸条的方式对其给予提醒,而不是当众批评和指责,这就是善言善行。

用欣赏的眼光看作文 篇9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每个人、每种物品都会有缺点和不足,也总会有超出他人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呢?像《鸟的评说》里的鸟儿那样只数落别人的不足吗?不,应该留一些眼光看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古人这句话可以说是颇有道理的。荀子《劝学》中曾说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也就是说要成就自己的美德,就要天天检查反省自己,也就是说要留下眼光看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有良好的修养。相反,那些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只把眼光盯在别人身上,只是一心想挑别人的毛病、出他人的丑,从而就认为别人不如自己的自我满足者们,是永远不会有所成就的,就像《鸟的评说》里的鸟儿,麻雀笑话燕子怕冷,但麻雀从没想过它不能像燕子那样从北方飞到遥远的南方;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但它从不能像苍鹰那样一飞冲天,傲视四野。它们只把眼光盯了别人身上,而不是听到了对自己的批评就认真检查自己是否真正有那些错误,从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结果飞翔于云天的仍是苍鹰,唱歌悦耳的依然是百灵,它们谁都没有进步。

我们生活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何必要把眼光盯在别人身上呢?为什么要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呢?就像墙与风向标一样,墙的可贵之处就在其立场坚定,风吹来依旧岿然不动,但它永远不能像风向标那样指示风向。此时墙能做的就是要认真检查自己身上是否有漏洞,而不是去讥笑风向标随风转来转去立场不定了。

把专门挑别人毛病的眼光收回来看看自己吧,认认真真找找自己的缺点,想想如何去改进,如何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益的人,这才是最有益的事情啊!

留一些眼光看自己!

评赏:

用欣赏的眼光看作文 篇10

很多时候,我们对学生常常是“怒其不争”,不是抱怨这个不爱学习,就是数落那个不听话,再一结合学习成绩的话,能令自己满意的学生就那么寥寥几个了。 其实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要学会欣赏学生,我曾见过80岁的老太太被人表扬后乐的合不拢嘴,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认可,希望获得别人的欣赏。欣赏能增加自信心,能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思维活跃,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时,观察更敏锐,思路更清晰,下面我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说的不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优点

抓住时机,发现优点,给予肯定。我们班的一个体育生戴新浩(化名)成绩不是很好,经过努力有回升,但幅度不大,和理想成绩还有一段距离。谈了几次,也明显感觉到在自信心不足,于是我就慢慢去观察,寻找机会发现他的优点,借机会去激励他。最近在收身份证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份证照片照的有点歪,我想机会来了,马上说这个照片照的不如你好看,你看你多么帅啊!说这话时,特别在教室加大了嗓门,为这个事情,他还打电话给他妈妈,说老师表扬他了,甭提多高兴;还有一次试卷讲析中,有一道题,他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一模一样,虽然别的同学也基本答对了,但表述的语言不如他准确,于是在全班同学面前加重语气肯定这一点。我说:“在我阅卷过程中发现有一位同学答案和标准答案一模一样,他就是戴新浩,不要小看这个答案,这证明戴新浩同学逻辑思维非常缜密,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问题的实质。”全班同学鼓掌表示赞许。戴新浩同学也摆出胜利的姿势,很兴奋。在接下来的讲解中,他经常提出这样或那样疑问,明显比以前要积极,据他妈妈说,最近每天5:30起来背生物,上次考试进步了100多名。可见,欣赏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学会用欣赏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情绪

每次考试前后,不少学生的情绪波动很大,特别是每年高考前的五月,学生的情绪发泄更是无常,今年五月1309班的杨思琦(化名),一个美丽而多愁善感的女孩子,本来成绩就处在一本临界位置,加上最近几次又没有考好,稍微有点不愉快的外因,就哭得稀里哗啦,今年高考前发毕业证进行核对,全班发完了,结果她说她没有,我当时告诉她我去教务处找,肯定能找到,可是等我转个背就发现有抽泣声,接下来便是哭得班级不能安宁,尽管进行了安慰,但是效果不佳,第二天早上,她妈妈打电话来,说她哭了一个晚上,认为自己怎么这么倒霉,看来今年要走霉运,高考肯定考不好。我听了这个话之后,经过了思考,想出了一个办法,既然她认为这是运气,那么我为什么不想办法,让她的“霉运”转成“好运”呢?于是发生了下面的故事。

她的毕业证很快在隔壁班找到了,我去文印室又给她彩印了一份,虽然有点不像,但是如果匆忙的去看,不仔细辨认也能蒙过关,怎样才能让他没有时间去辨认呢?于是我找了一个快上课的时间喊她出来,告诉她因为当时毕业证没有找到,所以向教育局申请补办了一张,但是后来又找到了,所以,你很幸运有两张毕业证,再交给我一张照片张贴上去,当天傍晚我就在班上宣布这个事,说她真幸运,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获得了两张高中毕业证,说她是一个幸运的女孩,也是一个优秀的女孩,高考肯定也很幸运,肯定能考好。自此,她的妈妈说,每天早上5:40就起床背英语,但这件事情还没有完,一周之后,教务处老师发短信通知班主任将毕业证领取发下去,我看到短信,马上找到教务处老师,告诉她原委,如果这个时候发下去,她肯定就知道这是假的,那前面的工作就前功尽弃了,后来就因为她一个人,2016届全校的毕业证硬是拖到高考完了才发。最后,杨思琦因为“霉运转成了幸运”以556分的成绩考上了理想大学,全家人都很高兴,她妈妈到处说我们老师真了不起!可见,欣赏能增强学生保持优秀品质的动力。

三、学会用欣赏的心情去包容学生的缺点

小孩子摔碎了一个碗,不同的时机对待这件事情方式是不一样的,农村的妈妈在平时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到这个事情会是一阵责骂,但是如果是在过年的时候,她会高兴的说:“这叫岁岁平安”,这时我想起了一个神童,之所以称为神童,因为他高中毕业才14岁,高考前的五月底的一个中午,别人都在午休,他一个人坐在一个喇叭下,抓着一把石子在砸喇叭,我当时在巡视,看到这个事情很恼火,但是又转念一想,毕竟快高考了,而且他又才十四岁,年龄小心智更小,我思考了一下,也抓起石子也砸喇叭,但是故意砸偏,最后,说他砸的比较准并表扬了他一番,让他回教室睡觉,他高高兴兴的跑了,一个月后,官网公布他是我市理科状元,他就是2012年宜昌市高考状元王梓晁(化名)。

一个班级最难管理的是行为偏差生,做好他们的工作,是一个班级稳定的重要因素。在班级管理中,我一直坚信:学生需要包容和鼓励。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让人欣赏的一面,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任何一位行为偏差生都不应轻言放弃,都要尽可能做到多鼓励多包容,给他多一些发展的空间。

四、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处理学生的犯错

大家都知道陶行知“四颗糖果”的故事,这则故事,本意是宣传的教育智慧,但是我觉得陶校长不仅拥有爱心和教育的智慧,还是用欣赏的眼光去处理学生的犯错,学生犯错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有原因的,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本质中发现他们的有点,不吝啬的去肯定它,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我们班女生寝室,有一次晚上就寝讲话在校内网上通报,一个女生寝室只有三个孩子,我早上到教室,三个女生就主动站在我面前说明原因低头认错,我当时并没有批评他们,经过仔细了解,是因为他们晚上点灯做作业,中途讨论一个问题,被宿管老师发现了,我当时说了三点:第一,交代主动,认错态度诚恳,值得表扬;第二,学习认真,高三晚上睡觉前学校默许搞半个小时学习,以后要注意绝对安静;第三:我充分相信你们以后肯定能注意,不会再讲话,并且把寝室卫生搞好。说完,三个学生用惊讶的眼光看着我离开。的确,事实摆在面前,这之后我们班的女生寝室再也没有出现过违纪,并且绝大部分都是100分。

温和的欣赏教育胜过训斥。反观陶行知在案例中的表现,自始至终没有训斥、没有大发雷霆。陶行知善于从被批评者的错误中,挖掘出闪光点,即以肯定,没有因为一件事而否认孩子的人格,没有上纲上线。这正是孩子能够诚恳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关键之一。发现任何事情应该弄清事情的原委,找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放大孩子的優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得到更多的尊重、理解、欣赏和保护。

用“联系”的眼光看竖式 篇11

一、让竖式计算“双向可行”

知识间的联系多种多样, 其中一种是不同概念间“是”与“非”的并存关系。比如在自然数的范围内有“质数”这一概念, 同时就有“非质数” (也就是“1”与“合数”) 概念的存在;在有理数范围内有“整数”, 同时就有“非整数” (分数或小数) 的存在;在几何中有直线, 同时就有“非直线” (也就是曲线) 的存在;等等。这种“是”与“非”的并存关系, 就是概念之间的一种联系方式。

这种联系最主要的特征是“相对”和“并存”, 也就是失去了一方, 另一方就随之消失。这种成双成对意义的联系, 不妨叫作“相对意义的联系”。类似的例子在日常用语中也不罕见, 比如描述方向时所用的左右、前后和上下等, 都是具有相对意义联系的概念。

相对意义的联系不仅体现在概念及其表述方面, 同时也在方法的使用方面有所体现。比如利用“竖式”进行运算时, 一般习惯“从个位算起”, 也就是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计算, 教科书中通常也会给出这样的提示。如果按照相对意义联系的观点思考, 自然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既然有“从右到左”的计算方法, 就应该有反过来“从左到右”的方法, 二者应当是并存的。事实确实如此, 在19世纪前后的欧洲对于“3709+8540+2618+706”的计算, 就同时存在着从左到右和从右到左的竖式计算方法 (见图1) [1]。

图1中左侧竖式就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的, 右侧算式则是从右到左的顺序计算的。与现在不同的是, 每一位上的各个数相加后的总和要全部写出, 并且单占一行。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将现在所说的“进位数”全部写出来, 避免了对“进位数”的记忆, 当然书写格式显得冗长, 不如现在的写法简洁。对于乘法的计算也类似, 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方法, 与前面加法类似的双向可行的方法都在欧洲出现过, 比如对于“748×632”就有如图2的两种方法 (见图2) 。

图中第一种方法从低位算起, 第二种方法从高位算起。其原理与前面的加法竖式基本一致。相对意义的联系在知识以及过程与方法上的体现, 归根到底都是人的思维方式的表现。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这样的知识以及过程与方法, 适时、适当、适量地让学生经历这种思维方式的思考活动, 同时也能感受到算法的多样性。

二、加、减竖式一码事

事物之间另外一种联系的方式是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着的共性, 如果发现了这样的共性, 就意味着建立了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比如两个数“10”和“17”, 表面看没什么关系, 但是如果在一个月历表中看, 就会发现这两个数对应日期的星期数是相同的, 如果10号是星期三, 那么当月17号一定也是星期三。其原因就是这两个数除以7的余数是相同的。在这个意义下, “10”和“17”之间就有了联系。

通常所说的“探索规律”实际上就是在运动与变化中寻找不变因素[2,3], 也就是在寻找不同事物或者变化着的事物的共性, 一旦发现了共性, 就意味着建立了事物之间的联系, 也就是发现了规律。这种联系在逻辑学中叫作“相合意义的联系”。

众所周知,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在进位和退位时极易出现错误。翻阅古代印度由Bhascara Acharya所著的《算术与几何》[4]中可以发现, 对加法的进位和减法的退位有一种统一的处理方法。对于“3709+8540+2618+706”的计算写为图3的竖式 (见图3) :

[注释:图3中最后一行最左侧的“4”为原文笔误, 应为“1”。]

其中前四行分别为四个加数, 第五行直接写出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的个位数字, 将相关的进位写在第六行的相应数位处, 最后将结果相加得到结果。比如最右侧四个个位数字相加为:

这时应当写“3”并且向十位进位“2”, 这个进位数“2”就写在下一行的十位处了。因此相对于现在的竖式, 古代印度人的竖式中出现了一个“进位行”, 即图3中的“1202”, 这样的进位行起到了帮助记忆计算过程的作用, 而且在计算过程中不需要根据进位改变现有数据。这样的计算过程既可以从右到左计算, 也可以从左到右计算。比如如果一开始先计算千位数之和:

就可以直接写出个位数字“3”后, 将进位数字“1”写在“进位行”万位处即可。对于减法计算可以用完全类似的方法计算, 只不过“进位行”变成了“借位行”, 相应的加法变成了减法。比如对于“702632-428053”的计算, 古代印度人就写成图4的形式 (见图4) :

图4中前两行分别是被减数和减数, 第三行“384689”是依次减得的结果, 第四行“11011”就是借位行, 最后的结果“274579”是第三行“384689”与借位行“11011”的差。这样的计算同样可以是双向的, 既可以从左到右, 也可以从右到左。

加法竖式中的“进位行”与减法竖式中的“借位行”, 古代印度人统称为“Khuti Mahi”, 英译为“Obliterating Line”, 意思是“可删除的线”。现代数学课程中, 这一条线真的被删除了, 因此使得竖式计算中的进位和借位不可见了, 这或许是学生计算过程中易错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比古代印度人加法和减法竖式, 发现三个共同点。第一是每一步计算仅使用现有数据, 无需对现有数据进行改变;第二是双向可行, 既可以从右到左, 也可以从左到右;第三是将进位或者借位数字另起一行书写。这三点都是现在数学课程中的标准竖式所不具备的, 也恰恰应当成为计算教学中重点研究的问题。

三、除法竖式源于减法

事物之间联系的第三种形式表现为事物之间的“依赖与制约”, 也可以叫作“因果关系”。其基本观点是任何事物的发生与发展不可能是孤立的, 一定伴随着其他事物的发生与发展。事物之间一定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也就是互为因果的。

“除法竖式”在西方国家的数学课程中叫作“长除 (Long Division) ”, 其难教与难学是举世公认的, 美国数学教育界于20世纪就掀起过关于“小学生要不要学长除”的大讨论。小学生学习除法竖式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其书写形式与已经熟悉的加法、减法和乘法不同。如果让学生自己写出“20÷2”的竖式, 学生通常会模仿先前乘法竖式的写法, 写为如图5的形式。教师无奈之下只能通过示范, 而后学生通过模仿、记忆与练习进行教学。

运用“因果关联”的思考, 应当相信如今数学课程中除法竖式绝不可能是空穴来风, 一定与其他计算方法有依赖与制约的联系。历史上众多算法中可以发现, 现今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应当来源于减法。以“1554÷37”为例, 在18世纪前后的欧洲就有如图6的算法。见图6)

计算“1554÷37”实际是求1554中包含有多少个37。计算的基本思路是用1554反复减去37, 直到剩余不够减为止。减法的次数就是除法的结果。为了使减法的次数尽量少, 因此首先从1554的高位看, 哪一位开始的两位数比37大, 就从哪里开始减。

图6就是从1554中的“55”开始依次反复减去37 (实际上是减去370) 。第一次减法后的结果是118, 实际上应当是1184, 其中的个位数字“4”省略没写。说明已经从1554中减去10个37。以下类推, 四次后减得的结果是7 (实际上是剩余74, 其中的4省略没写) , 这个剩余的7已经不够继续减37了。此时从1554中减去40个37后还剩余74。接下来连续两次减法就恰好减完, 说明1554中一共包含了 (40+2) 42个37, 也就是“1554÷37”的商是42。

类似于此的方法如今在欧洲部分国家的数学课程中仍在使用, 在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留学的瑞士学生就将“24÷2”写成图7的形式 (见图7) 。

其中是用比号“:”表示除号“÷”。计算过程与前面图6的算法思路是一样的, 从被除数高位看起, 首先能够减去除数2的就是24的十位数字2, 因此第一步从十位减去2, 相当于减去10个2, 剩余4。第二步从4中减去4, 相当于减去2个2, 恰好减完, 说明24中包含了 (10+2) 12个2, 也就是“24÷2”的结果是12。在德国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可以看到类似的计算过程, 比如“945÷5”计算过程的写法为 (见图8) :

后来人们发现这样的方法并不具有普遍性, 比如“22028148÷423”, 从被除数“22028148”的高位看起, 无法找到能够减去“423”的三位数, 因此从被除数中直接减去除数的整十倍的做法就行不通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人们想出的办法是首先罗列除数的倍数, 而后从被除数的高位开始逐步减去最接近的倍数, 过程中在被除数右侧逐步记录减去的倍数, 减完后这个记录的倍数就是最后的结果 (见图9) 。

图9的计算过程是首先在最左边纵向罗列出除数423的1至9倍, 而后从被除数高位看, 发现除数423的5倍2115最接近被除数的前四位2202, 这时就将2115写在2202下做减法, 同时将“5”记录在右侧;减得的结果是878, 在左侧除数的倍数中发现除数423的2倍846最接近878, 所以重复前面的过程, 将846写在878下面做减法, 将2记录在右侧5的旁边, 依次类推。这个过程直到减法结果为0, 说明被除数22028148中包含了52076个除数423, 也就是这个除法的结果是52076。这个除法竖式与现在数学课程中的除法竖式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只不过现在的写法中将罗列除数的倍数这个过程省略了, 将商写在了被除数的上方。

以上例子说明, 除法竖式实际上来源于减法, 其本质是从被除数中逐次减去除数的倍数, 最后将减去的次数统计出来就是除法的结果。因此在除法竖式的教学中首先应当建立除法与减法的关系, 而后从减法竖式引出除法竖式的学习。

竖式是笔算的工具, 属于人发明的知识[5], 其作用是减轻计算过程中的思维负担。按照“变教为学”的观点, 学生学习的过程应当是经历发明活动的过程。发明的结果一定是多样的, 教师应当对这种多样的结果给予鼓励, 运用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自主评判、自主选择, 让学生的发明从“多样”逐步走向“统一”。

参考文献

[1]John Leslie, F.R.S.E.The Philosophy of Arithmetic.Edinburgh:Printed By Abernethy&Walker.

[2]郜舒竹.什么是“探索规律”[J].教学月刊小学版 (数学) , 2013 (11) .

[3]郜舒竹.由此及彼, 探索规律[J].教学月刊小学版 (数学) , 2013 (12) .

[4]Bhascara Achary.A Treatise on Arithmetic and Geometry.Bombay:Printed by Samurl Rans, 1816.

以企业管理者的眼光看企业内涵 篇12

以企业管理者的眼光看企业内涵

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已没有回避问题和矛盾的余地;另一方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势在必行.如何应对经济环境格局的重大变革,不断抑制经济转型带来的.效益下降、职工下岗、产品滞销等问题,这是每一个企业不断探索的课题.虽然在过去几年一些企业顺应经济形势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结构调整,在短期内收到了良好的实效,但过去成功的经验并不一定适合于今天.对企业来说,把成功维系在过去曾使之获胜的策略上,是会被无情的市场竞争抛弃的.只有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塑造全新的企业文化,树立全体员工共同信奉的价值观,才能使企业更具活力和发展潜力.

作 者:唐道五  作者单位:无锡布勒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 刊 名:中国商办工业 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年,卷(期):2001 “”(4) 分类号:F2 关键词: 

用欣赏的眼光看作文 篇13

2016年,以股市熔断机制开头,以雷洋事件不起诉收尾,对于关心社会热点的人们来说,的确让人感觉有点不是滋味。舆情压力向社会主流人群蔓延风起于青萍之末。我从2007年黑砖窑事件时开始研究网络舆情,2016年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迹象,是舆情压力从前些年的农村特别是城乡结合部转向大中型城市,舆情的利益相关方开始向社会主流人群蔓延。前些年一些轰动全国的舆情事件,邓玉娇案发生在湖北巴东县野山关镇,钱云会命案发生在浙江温州寨桥村,虽然也令人焦虑,但毕竟发生在离我们很远的地方,主力网民不容易产生“代入感”;而2016年一线城市舆情压力较上一有明显上升,特别是北京成为舆情高发地区,有了“今天不关心雷洋,下一个遭遇不测的就是自己”之叹。教育类舆情:有常州“毒土地”**,北京、上海等多城市中小学的“毒跑道”事件,湖北江苏高校“减招”**,北京中关村二小欺凌事件等。

医疗类舆情:有山东非法疫苗案、大学生魏则西之死、广州医生陈仲伟被杀等。中等收入群体舆情:除了股市,还有易租宝、泛亚等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受害者的维权事件频发,新一轮楼市调控,网约车合法化问题,如家酒店女子遇袭事件,年收入12万加税的乌龙事件等。企业和产业舆情:有曹德旺投资美国引发的中国企业“死亡税率”之争;外资的撤离迹象等。一些热点舆情如果就事论事很好解决,就怕转型期社会的深层矛盾、公众内心的“集体焦虑”在某些个案中转移、聚焦、发酵,这是当事者难以承受的社会之重。在《2016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我们注意到“广场式舆论场”和“茶馆式舆论场”的隔阂。“广场式舆论场”如微博、BBS、新闻跟帖,在过去的一年相当干净齐整,对政府决策的吐槽基本消失;吏治反腐事件在本的数量和舆情压力值均显著下降,提示反腐红利释放面临拐点;另一方面,“茶馆式舆论场”如微信群和线下的口耳相传,各种“吐槽”如地火运行。“广场式舆论”风平浪静不一定就能高枕无忧,还需要仔细体察“茶馆式舆论”的潜流和线下的社会问题。毕竟直面矛盾、解决问题才是釜底抽薪的舆情应对。

职业群体与公众舆论的冲撞在雷洋事件中,出现了警察职业群体与公众舆论的隔阂和冲撞。北京丰台检察院决定对邢某某等五人玩忽职守案不起诉后,在社会各界的微信群里大多是不赞同的声音;但与警察朋友私聊,发现都是一边倒的赞同。一些我很尊重的警察朋友私下吐槽:“在警察执法过程中,警察的执法权是第一位的。你不满可以事后各种投诉,但当场反抗,甚至是攻击,那么一切的法律顺序全乱了。”“希望这个案件的审理,能够充分考虑到基层民警在具体执法过程中所面对的复杂情况。”在雷洋事件中,站在家属身后的是市民,特别是正在崛起的中等收入阶层。微信公众号有一篇文章分析:“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积蓄了一定的个人财富。有恒产者有恒心,雷案使得他们对自由与财富缺乏安全感,希望通过这次事件的处理获得保障。而涉案民警的身后,是中国日益庞大的基层公务员队伍。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公众对体制的不满,需要理解和关心。”据公安部消息,近年来平均每年警察因公牺牲425人,牺牲者中30岁至49岁超过7成,29岁以下也有一成。毕业于中国公安大学的网友“@林小明Vash”写道:“之前一直好奇为什么警官证上一定都会写上血型,今天问师傅,他告诉我,干这行容易出事,是方便送伤时候急救用的。听了以后心里蛮不是滋味的。”某省公安的官微转发时加一句点评:“还有一点,正面的警服正装照片也不让笑,因为很可能你牺牲的时候,那张照片要用作遗像。”警察的奉献令人泪奔。虽然对警官证的这种解读尚存争议,但“不能让警察流血再流泪”,是一个绝不过分的要求。(@常熟公安:【我的爸爸终于回家了】这是一张爸爸与孩子的合影~照片中的警察爸爸是我局巡防大队的民警,端午节期间连续的值班、加班终于回到家,衣服还没来得及脱就倒在床上,宝宝看到几天不见的爸爸很开心,紧紧的抱住不松手!妈妈用手机拍下了这张让人有点心酸的照片。)

另一方面,也要深切理解老百姓内心的“集体焦虑”。面对一些地方警权的无规则扩张,老百姓权利救济机制乏力。如今企业家有资本向外走的本领,而中等收入阶层怎么办,知识阶层怎么办?有人戏言“雷洋案曲终人散,移民公司或成最大赢家”;还有人哀叹“贫贱不能移”。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基层百姓关注温饱问题、饭碗问题,而城市里的中等收入阶层关注人格尊严、法治保障、程序公正。2016年12月,聂树斌在被枪决21年后终获无罪判决,网友“@深圳刘子晗”感慨:“我们的人生不能就是为了遭受不公,再为不公蹉跎一生!”雷洋案是近年来舆论场撕裂的最新例证。过去在涉警事件、医患摩擦事件中,警察和医生成为被告、被妖魔化,今天越来越多的警察和医护人员自媒体集体发声,抱团取暖,维护职业尊严。特别是自深圳警察酒楼聚餐事件以来,警媒摩擦成为舆论场上一条若隐若现的重要线索,这又引出了警察自媒体的新问题,他们究竟如何才能把握好公职人员身份和自由表达的网友身份?警察处在官民关系第一线。重视以警察为代表基层公务员的“吐槽”,不仅是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值得所有希望社会转型平和推进的人们严肃思考。从2015年下半年以来,体制内的信心问题也是社会舆论场的一股潜流。“八项规定”的严格实施,让公权力的含金量缩水,严厉反腐让众官员“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某些极左言论对计划经济的怀念、对“文革”的美化,也让体制内对社会走向产生了困惑。总书记在2016年对体制内外频频做出政策宣示和精神抚慰:在全国“两会”期间重申非公经济政策;在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小岗村“重温改革”,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在合肥座谈会上,重申对知识分子的意见和批评“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在中央深改组23次会议上,要求“突出对公务员特别是基层公务员的持续激励,更好调动公务员积极性”。在今天,体制内是“关键少数”,修复他们的信心和安全感,对于优化社会心态具有关键意义。舆论场呼吁包容弥合撕裂互联网给社会各群体表达意见诉求,进行利益博弈,提供了平台。希望网上缔造一种平等对视、平和表达、理性思考的氛围。但很多人在网上是“听一半,理解了1/4,零思考,双倍反应”。互联网既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实验场,但也容易培养“愤青”和“暴民”,有可能离“公民社会”更远。需要警惕的,是2016年舆论场上,是网民的心态日趋失衡,对不同意见越来越不宽容。对于怀念过往的言论,动辄斥之为“脑残”、“义和团”;而对批评体制瑕疵、主张学习西方现代管理经验的言论,则“汉奸”“带路党”帽子满天飞。有人养成一种“截屏”进行大批判的爱好。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不能逾越法律和公序良俗;但社交媒体毕竟是一种碎片化的信息,更多的是一种人生感性的体悟和表达,不能要求每句话都像公文那样严谨和周延。“文革”后为纠正当年政治运动捕风捉影的做法,强调看一贯的政治表现。在网络社交媒体时代,也要看网友一贯的价值取向,不宜断章取义,无限上纲。在我们党夺取全国政权前卓有成效的“统一战线”策略,如何在网络时代发扬光大?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我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常态和着力点,在做好“灰色地带”的争取和转化,做好过细的宣导和说服工作。为什么要揪住一个16岁的台湾女孩歌手穷追猛打,为什么津津乐道于“打脸”一个写过“大江大海”、有家国情怀的台湾女作家?如果对需要投入巨大耐心和热情的“灰色地带”,简单地采用对“黑色地带”的强势斗争手段,有可能把有待争取和转化的中间人群推向另一面,智者不为。但现实情况是,在一些成年人的同学群里,经常为一些时事热点问题吵得脸红耳赤,不断有人愤然退群。这样的“老愤青”令人莞尔,但更让人忧心的,是年轻人的“唯我独革”心态受到某种有意的鼓励。网上一些年轻人爱国热情可嘉。从西藏3.14事件、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到南海仲裁案等一系列事件中,他们视国家的主权和荣誉与自己息息相关,与质疑批评现状的“公知”发生激烈论争。与此同时,他们也需要提升知识化、专业化程度,养成现代国家治理所需要的知识和理性储备。尤其需要补上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这一课,了解“文革”专制和封闭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坚定地做“改革促进派”(习近平语)。爱国的根本是“爱”,爱同胞、爱社区,爱身边人,而不是回到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成人社会尤其不能误导他们。不要低估体制的弹性和张力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共召开了12次会议,审议了146个重大改革文件。领导小组确定的97个重点改革任务和128个其他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共完成了194个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改革方案419个。网民期盼多年的深化改革,正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力度付诸实施,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重大突破。2016年8月,“舆情回应”概念写入了国办61号文件,叫做《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这个文件要求: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仅仅过了3个月,国办80号文件《实施细则》就提速了,要求重大舆情“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中央统战部新设8局,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局”。工作对象有三类:非公经济人士,留学人员,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统战部的微信公众号“统战新语”解释,所谓“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包括4种人:新媒体企业出资人、经营管理人员、采编人员、技术人员。早在2015年,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让他们在净化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等方面展现正能量。”这就把互联网治理与统一战线工作打通,发展网上统一战线,壮大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社会力量基础。在成都,代市长罗强在茶馆与当地知名网友樊建川等叙谈,共话雾霾治理,“彭州石化”不再是敏感词。事后网友“@蓉城往事”发出一条长微博《成都雾霾,一场人心的战争》,认为大部分人还是“吃瓜群众”,不能让谣言加深了“吃瓜群众”的担心。“政府拿出诚意,我相信,成都大部分人还是愿意跟政府在一起战斗的,打赢这场跟雾霾的斗争。”体制内的努力,常常不为热衷“吐槽”的体制外人士所了解。但请永远不要低估体制的弹性和张力。曾经请教报社的老同志:从“文革”结束的上世纪70年代末到整个80年代,人们的日子依然过得拘谨,也出现过东北“二王”杀人案这样的极端个案,为什么那时候社会气氛宽松,人心舒畅?老同志回答:关键在于那时候官民之间坦诚相见,沟通顺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文革”中大多受到冲击,家破人亡的也不在少数,深刻意识到计划经济、阶级斗争、闭关锁国那一套搞不下去了,经过一场真理标准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政治社会场景迅速转换,上下一心,营造出政通人和的80年代。彭真在“文革”后曾说:“解放前,我在国民党监狱坐了6年牢;解放后,我在自己人的监狱里坐了9年半牢。这是我们党不重视法治的报应啊!”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上,他发愤推动法治建设,特别是1988年亲自主持制定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彭真思虑深远:村委会是个最大的民主训练班。老百姓现在如果通过这种直接民主形式管理好一个村,将来就可能管好一个乡,管好一个乡以后,将来就可以管好一个县、一个省,真正地体现出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80年代曾有设想,经过20年的村民自治,就可以把直接民主逐步提升到省级。一位青年历史学者无限感慨地回望历史:估计原来按照邓的预期,现在应该是受益于77-78大学生来确定下来现代国家结构的,结果差了一步,就谬之千里了。在一场震撼性的**过后,1990年4月2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来到人民日报国内记者工作会议,对于当时体制内外普遍感到困扰的政治走向问题表态。他抚慰说:“改革开放的方向不能变,也变不了。中国经历了10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确实得到了实惠,且不说沿海开放城市,整个中国都在进步变化,因而这个总趋势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这就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位木匠出身的政治家,对新闻宣传工作的任务解读是:“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理顺人们的情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克服各种困难,搞好经济工作,这就是当前的大局。”为此,他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翻检《人民日报》2016年全年的报道和文章,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326篇,涉及“共产主义”265篇;涉及“对外开放”669篇,涉及“颜色革命”24篇;涉及“舆论监督”117篇,涉及“舆论导向”92篇;涉及“毛泽东”679篇,涉及“邓小平”426篇。如何“打通两个三十年”,既不走“邪路”,也不走“老路”,政府和社会在摸索中前行。同理心比聪明或犀利更宝贵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为政者需要体察民意,把握好国家前进的政策导向;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最重要的恐怕是守护常识,回归平常心。2016年,为患白血病的女儿写出网文《罗一笑,你给我站住》而被“刷屏”的父亲罗尔,因为名下有3套房产却接受网民200万元捐赠,遭遇网络舆论的一边倒谴责。“微公益”代表性人士邓飞却从这个脸色黝黑、神情紧张的罗尔想起了自己父亲的当年,“能理解一个父亲在自己孩子身陷困境时的钻山打洞”。“当然,他做错了事,就要付出代价,承担对应的责任。”在1980年代,邓飞在一个郊区中学念了寄宿,“那是生命中一段黑暗岁月”,挨过饿,在寒风嗖嗖的破窗宿舍里瑟瑟发抖,没有热水,先后和疥疮、冻疮、脚气、沙眼等为伍。一个冬夜,他跑回了家,蹲在小煤炉旁边捧着饭碗狼吞虎咽,母亲抱着他泪流满面。邓飞相信:“一个人的同理心比他的聪明或者犀利更宝贵,我也很幸运不论我长成怎样的模样或走到了哪里,它都在我的身上,温暖如初。”2016年有个政治流行语“不忘初心”,其实它的适用范围更加宽泛。无论现实环境多么艰难曲折,无论网上戾气盛行,让我们始终保有一份超然,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记得2010年11月新浪网组织过一次“网络名人西双版纳行”,一些网络写手、媒体评论员和社交媒体负责人参加。我发现,西南边陲的地方政府那时候已经学会娴熟地利用互联网做地区形象营销和舆情应对。宣传部干部每天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通过网络分享、转发信息。他们相信,互联网正在成为“话语平台”、“信息集散地”,政府不妨以紧贴民生、平等对话、尊重敬畏的视角,观察舆论,连接各方。曾几何时,那趟版纳行一路上品茗畅谈的网友,今天已经星散,有的成为敏感词,有的势同水火,让人有时空错乱之感。当年11月29日我在《人民日报》写过一篇“文化博客”《西双版纳的“网络新思维”》。徜徉在西双版纳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中,凤尾竹掩映下的傣家竹楼前,“这里的傣族先民曾以天然贝叶为载体,创造了古老的贝叶文化;今天在互联网时代,他们正在开启社会各界和谐相处、官民良性互动的网络新思维。”一个和谐相处、良性互动的互联网,是国家之福。

上一篇:土地租赁合同书协议书下一篇:入党可以出国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