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2024-10-15

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精选12篇)

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篇1

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 -资料

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他的每一个举动、每一次调皮甚至于偶尔的倔强都是可爱的,

当孩子在你的怀中蠢蠢欲动,我们总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祈祷上天一定要赐予自己一个健康的宝宝,这时你的心态也是可爱的,你的愿望如此简单。

当孩子呱呱坠地,他娇憨的睡姿、无止境的觅食、随性的.拉撒甚至肆意的哭闹在于你都是可爱的,我们怀着怜爱的眼光欣赏他的每一个表情、每一次哭闹,心会因孩子的每一个毫无顾忌的表演而充实,会因猜对孩子的每一个心思而知足,会因孩子的片地狼藉而乐不疲此。在这不厌其烦的忙碌中,在期望孩子健康成长的企盼中,我们记下了他第一次听口哨拉尿、第一次有意识地对你笑、第一次坐在小盆里洗澡、何时长出第一颗乳牙、何时学会满地乱爬、何时放手迈开第一步、何时亲口喊你一声妈妈……,呀呀学语,蹒跚学步,太多的太多,幼时的他你记得那么多,那么牢,谈来总觉得那么可爱,

资料

快乐时,你毫不吝惜的褒奖;生病时,你痛彻心扉的牵挂;点点滴滴挥洒着你全部的热情,倾注着你无止境的耐性。

孩子在你细心的呵护中,如你所愿,健康成长,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张,自己的思维。你对他不再那么热情、那么有耐性。“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成了你对孩子最常用的语言。孩子过分地言听计从,你担心他没有主见;孩子过分地坚持,你担心他辱没你的尊严,在你不明朗的教训中,孩子纯真的言语、率性的作为、灵活的思维渐行渐远,慢慢显现一脸迷茫毫无生气。

我喜欢我的孩子,特别是他心服口不服的模样,甚至视死如归的倔强,在我眼里都是可爱的,因为那有我的影子,有我性格的延续。我欣赏他那种姿态,尽管时常迎来异样的目光,但我知道自己的孩子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的思维动向全在我的掌握之中,偶尔的倔强及人来疯只是暂时的情绪渲泄,大多时候他是可爱的。性格中的缺陷及小小的任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大人的引导慢慢丰盈褪色。放手让孩子沿着自己的方向成长,相信每一颗草儿有属于它的一滴露珠;你要做好的就是欣赏他的一切,了解他的一切,要相信即使是顽石,经过时间长河的洗礼也能成圆玉。

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篇2

在所有的学生中, 每个学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但每个学生身上又分别存在着不同的闪光点。我们的着眼点不同, 会给学生造成不同的影响。每个班都存在着这样的学生, 他们聪明、善于表现、积极, 大部分教师都喜欢这样的学生, 虽然有时候这些学生也会犯错, 但却抵不住教师对他们的喜爱, 因为教师看到的是这帮学生的优点, 没有把注意力放在他们的缺点上, 所以这些学生往往表现出乐于学习、积极思考, 最终成绩优异。同时每个班级也都存在着这样一群学生:调皮、任性、搞恶作剧、不善表达, 这样的学生常常让教师头疼, 他们的缺点经常被教师提出, 成为班级声讨的对象, 往往学习兴趣低、成绩差的学生大都来自于这群学生当中。其实这些学生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和优势, 只是教师把目光放在了学生的缺点上, 没有发现学生表现突出的一方面。

当我们对学生有适当的期望时, 人往往表现出更和蔼, 更愉快的态度, 而学生会表现出积极、乐观;当我们表现友好的行动, 微笑, 点头, 伸大拇指时, 学生会表现出努力、坚持的良好表现。可见我们的期望值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在期望中、在期待中、在欣赏中, 我们会收获学生成功的硕果。

尊重和爱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 这个需要会体现在父母平时对孩子的表扬与鼓励之中。孩子想听表扬, 想要上进, 家长要肯定这一点。

因此, 家长要想由衷地欣赏、赞美孩子, 需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用发自内心的喜悦感染、打动孩子, 使其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角度一, 正强化

7岁的明明很有低碳意识, 常把看到的果核、废纸屑捡起来放到垃圾筒, 还被学校德育处评为“低碳小明星”。可是, 最近明明保护环境的做法不如以往积极了, 因为家长和教师觉得孩子在环保方面的表现受到了肯定, 便很少再表扬他的这种表现。孩子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逐渐失去了低碳环保的兴趣。学生表现出优秀的时候, 期望听到家长和教师的鼓励与肯定。积极的肯定, 能使孩子感受到教师和家长发自内心的爱, 从而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 强化他正面的表现, 促使他努力做得更加完美。

角度二, 细捕捉

孩子常常表现出不等的两面性, 有时因为调皮招惹小麻烦, 有时也会自主做好事。在孩子有优秀的表现的时候, 家长要及时捕捉, 要学会赞扬孩子。

在赞扬声中, 孩子会逐渐变得懂事, 调皮的表现会慢慢淡化, 优秀的表现会逐渐发扬。家长如果总把眼光盯在孩子的过错上不放, 就会产生焦虑, 缺乏耐心, 会导致孩子往消极的方向发展。用心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 细心捕捉他的每一点进步, 及时加以鼓励。孩子会逐步改掉不良习惯, 养成优秀的品质。

角度三, 辟蹊径

浩浩是个内向的孩子, 在学校朋友较少。因此他喜欢呆在家中, 看书写字。浩浩的父母担心孩子长大后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 该如何改变他的状态呢?因为孩子喜欢读书, 于是家长引导孩子将读书的感受写下来, 并将这些文章在报刊上投稿, 竟然发表了好几篇。学校组办小记者社团, 浩浩的特长有了用武之地, 成为小记者的浩浩逐渐变得快乐, 也拥有越来越多的朋友, 性格也越来越开朗。

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篇3

苏东坡信奉佛教,一次与佛印禅师论经,坐于蒲团之上,相论许久。佛印说:“施主,我在你眼里是什么?”苏东坡说:“你在我眼里是一堆牛粪。”方丈微微一笑,说:“施主,你在我眼里是一朵花。”苏东坡满意而归,与苏小妹谈及此事。小妹说:“佛家有言,心存污秽缘恶念,你胸中有牛粪,才会把别人看成牛粪。”苏东坡听罢,满脸愧色。

大学毕业至今,已担任五年多的班主任工作,由开始遇问题时的大动肝火到现在的冷静对待,由遇到困扰时的急躁不知所措到现在的耐心分析处理,五年多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我的班级管理观念也转变了很多。这一切源于对学生看法的转变。

一个教师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就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如果用求全责备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往往只看到他的缺点,而看不到他的优点,在教育中处处挑剔、苛责。如果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教育效果会大不同。

那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欣赏学生呢?

首先,欣赏学生的优点。

2014年我带毕业班,刚开学不久,一名学生因为抽烟而被迫回家反思一个月。该生回家后,每次班会上我都大讲特讲,目的就是防止学生再次出现此类事件,没想到的是,这名学生还没有返校,我班刘某又因为抽烟而回家反思了。对此我特别生气,因为班级连续出现了两例同样的违纪事件,再加上刘某平时表现就不怎么好,很少有端正坐在座位上认真学习的时候,不是说话,就是做小动作,于是他回家时我对他说:“你无视学校纪律,好好反思一下。”等刘某带着留校查看的处分返校之后,我密切地关注着他,一出现问题就批评训斥,可他身上的小毛病没有任何改观,进入学习状态慢,偶尔还会出现纪律问题等。而他有一个优点:对班级的事情特别积极,每次发书时,他都积极地搬书,每次大扫除都踊跃参加,几乎班级所有的劳动他都积极参与。

一次劳动之后,我找他谈话,见到我,他不由地低下了头,还以为我又要批评他,但我却针对他为班级做好事这一点而表扬了他,还鼓励他要把学习提上去。简单的谈话之后,刘某有了些变化,之前的小毛病少了很多。过了一段时间,我再次找到刘某,当着他的面给家长打了个电话,在电话中特意表扬了他的可喜变化,同时,在那一周的班会课上,还将刘某的转变作为正面典型进行了表扬。之后的刘某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成绩进步很快,在接下来的期中考试中,他在年级进步了一百多名。

“教子十过,不如扬子一长”,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与其大声训斥,不如换个角度,发现优点,因为欣赏学生等于给了他改过的自信。

其次,欣赏学生的进步。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来自教师的赞赏会成为推动学生前进的巨大动力。因此,教师要摘下有色眼镜,根除内心不合理的信念,定期对学生所取得的点滴成绩进行正强化。

我校每次考试后都要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发奖品进行表彰。我每次发的是奖状,这个奖状就是给家长的喜报,因为通过实际调查发现,5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动力来自于父母和家庭。所以,我会定期把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反馈给他们的“动力源”。每次考试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定目标,如果觉得能够在年级进步100名以上,或者能考进班级前十名,可以提前领取一张没有写名字的喜报,等考试成绩出来以后再具体落实,实现目标的学生会在班会上当场在喜报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再领取一个信封,写好收信地址后通过邮局寄出。实践证明,这种奖励方式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很大。2013年刚毕业的一个学生,平时成绩在班级40名左右,我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对她取得的进步进行激励,她2011年高考时考了657分,9月份教师节她给我发了一条短信:“真的谢谢您,每次考试后当看到您在班会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在喜报上写上我的名字时,我都非常激动,同时也想象着我的父母收到喜报时的那份喜悦,正是这种动力一直支撑着我走到高考,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做您的学生。”

学生每天都会有进步,欣赏学生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学生会回馈给你意外的惊喜。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作者单位:河北衡水中学,衡水,053000)

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篇4

展的眼光看学生

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刻,他都在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

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学习成绩就像一只绩优股一样一路飚升的毕竟只是少数,还有很多人像华罗庚、巴尔扎克等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天赋。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实际上这是一种静态看人的观念。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人小时候的表现就能预测其在事业中的成就。要真是那样的话,教师就不是一个教师,而成为一个预言家了。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以静态、更不能以眼前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强,潜力大,我坚信对学生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首先意味着应该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中国有句古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确切的反映了这样一种动态的眼光。发展意味着变化。儿童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其变化是永恒的。儿童潜在的能力是无限的,正如有人所说,学生的潜能是气体,你给其多大空间,他就有多大的体积。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意味着应该以一种独特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个性。现代儿童身心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在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原因是。每一个具体儿童在某个阶段的智力水平、认知水平、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各不同。教师不能用机械的、凝固的、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而应当尊重的个别差异,促进健康发展。因此,了解和关心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捕捉和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灵性,并加以培植,培养其自信心,促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完善。这是发展的应有之义。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是新一轮课改中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形成科学的学生观和评价观的基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就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作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思想、有丰富情感、有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个性的张扬与完善提供宽松的环境。

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篇5

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童声,最美的图画是儿童画。怎样去欣赏世界上最美的画呢?很多人认为儿童画很简单,只要画得像、色彩鲜艳、内容完整就是一幅好的儿童画了。甚至一些美术工作者或中小学美术教师也是这样认为的,其实,这种观念是陈旧的,是不了解儿童的,当然就是不对的。积于我多年的少儿绘画辅导的经验,总结了几条不成熟的经验,与大家共勉。

一、儿童画不是越像越好。

绘画大师是吴冠中说:我国现阶段“美盲要比文盲多”。这里的美盲是指不懂欣赏美术作品的人。这些人认为画得越像越是好画,其实这种说法早已在上世纪中叶已被否定:由于摄影技术的产生,已不需要用绘画来再现物象了,你画的再像能比摄影还逼真吗?所以从那时起绘画不再追求像,而是通过绘画这种手段来表达画者的思想。儿童画更是如此!他们要画出所有的内容,而不是画像所有的内容,因为儿童画得像不像不是技法的事,而是还不到具备认知事物的年龄。他们画的画,不符合比例,不合乎逻辑,没有科学根据,千奇百怪:画得房子歪歪斜斜,人比房子都高,画得西瓜红皮绿瓤,画得蓝色的太阳在草地上,甚至乱七八糟,不听他讲解都看不懂,这些都是正常的。反之,如果楼房画得很直,人和动物画得很比例协调,西瓜画得使人流口水,太阳画得圆得不能再圆,画面完整、不乱、很干净,倒是不正常了,至少能确定画上的东西不是孩子独立完成的,有成人思维,成人意识及修改过的嫌疑,我将这样的画称为“成人化的儿童画”。

二、儿童画不讲构图、不论技法。

一幅儿童画可能出现多种画法,也可能使用多种工具材料。孩子喜欢尝试各种工具材料,特别是他第一次见到用到,他不管这种东西是不是用来画画的,也不管这种材料是多么昂贵,也不考虑色彩的搭配,他只管自己高兴、快乐。儿童画画省略了很多“思维”程序。没有整体构思,没有作画秩序,没有方法步骤,更没有“胸有成竹”,画的结果在事前是没有任何“设计”的,效果更是不可预见的,是推着往下画的,画到哪里是哪里,连他自己也不清楚,画到什么时候是好,画到什么时候是完,画好应是什么样子。儿童认为重要的东西要画大、不重要的要画小,用得着的画在画面中心,用不着的靠边。画面的安排和布局凭的是感觉不凭真实现象,主观意识远远超过客观现实,自己喜欢的或熟悉的物品优先在画面上出现。儿童在用色上有自己的特点:一幅作品五颜六色,色彩斑斓,光嫌颜色品种少,恨不得把所有的颜色都用上,画的画“花里呼哨”不整体,或是每一幅颜色都相似,几幅画过后,喜欢的颜色所剩不多,不喜欢的颜色原封不动。孩子用颜色既不表现客观、也不考虑协调与对比,他们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色。有一个画童把太阳画成了黑色,问其原因,他说今天他做错事,挨了打,心情不好,连他的太阳也伤心呢!有个孩子把熊猫画成了彩色,他说他长大要做科学家,培育出彩色的熊猫,更可爱。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吧!他们是多么童真、多么率直,他们画出了心里话,谁能不为之感动呢?

三、儿童画不需要技法作支持。

儿童画是儿童自发的一种表现愿望,是一种认识社会的生活痕迹,无须绘画基础或“技术”作支持,也用不着模仿成人,只要有生活经历就有画画的能力,就能顺利得表达自己的想法。但这种“想法”不容易被成人理解或破译,如果成人想知道儿童的想法,画的是什么,反而须懂儿童的发展心理才能与儿童沟通。儿童画画是不需要“绘画技法”的、幼儿有自己“无师自通”的学习方式和“天生”的创造能力和条件,我们成人,特别是教师和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和自然“天赋”,重视利用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去教育儿童,千万别干“统一”画法,传授“技法”等抹杀孩子个性的傻事。

四、儿童绘画只求过程,不求结果。

孩子们画画时的眼睛,不会盯着成功,也不会盯着失败,只管眼前“利益”,画即是玩,玩即是画,高兴就好,在绘画过程中自娱自乐。特别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新的绘画工具材料,还来不及听完老师讲课,早已跃跃欲试,乱涂乱抹起来,虽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精神十足、信心百倍,全然不顾手上、脸上、衣服上也被当成了画纸。成人与他们比起来就顾及的太多啦,要弄懂这种材料的使用方法,看看别人怎么使用,还要在废纸上试一试,讲究作画姿态优美等等,如此的瞻前顾后,怎能画得痛快、玩得痛快呢?更有甚之,看到儿童尽情“玩耍”,总是看不顺眼,要在旁边唠叨一番,心急的人士可能还要把孩子训斥一番,甚至把手举得高高,影响了儿童作画情绪,他还以为这是为了孩子好!儿童绘画主要是表现内心感受的,他们往往边画边喃喃自语,自编自画,如同做游戏一样,尽管画得似像非像,别人难以看懂,他自己却乐在其中,不考虑画面最后效果,而在乎绘画过程中是否快乐和尽兴,是否能最大限度的表现自己的感受。儿童绘画不是为了当画家才画的,也不为什么理想或责任而画,唯一的动机就是兴趣,好玩,成人不应把太多所谓的道理和规距加在孩子身上,干预孩子的思维活动,影响他的情绪和自由涂画。实践和经验证明: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是主要的,即“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五、想像是儿童画永远的母题。想像—是儿童精神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幼儿,他会把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想像成有生命的,它们有语言、有思想、有动作、有家庭,就像他自己一样。想像是梦幻的童心世界,是科学想像的幼虫期。儿童画中的观察生活可以想像,内容情节可以想像,物体形象也可以想像,甚至色彩也可以想像。想像力是发自孩子心灵的闪光,千万不可因为天真幼稚,不合常理,违背科学而枉加责怪。艺术是求异的,就是要表现不同人的个性与思想,展示不同人的内心世界,绘画是没有统一答案的,如果太阳就是一个无比的圆,周围是放射状的直线,房子就是一个三角形下面一个正方形,小船就是一个倒梯形上一个三角形,那绘画作品不就可以用机器批量生产了,还要我们画干什么?而非那五彩缤纷,绚丽多姿,赏心悦目的绘画作品,我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又从何谈起呢?

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篇6

马云说:请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我们的运气在别处 ——献给高考失意的你

高考过后,得意者有,失意者亦有。

马云说:如果你考进了名牌大学,请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别人!如果你考进或考不进大学,请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你一定有自己的机会的。

太阳照常升起,明天依然灿烂。你的运气在哪里?你的机会在哪里? 收拾心情,眺望远方,寻找属于你的未来:

风趣愉悦的课堂,德艺皆优的教师,安全舒适的寝室,方便优雅的生活,五彩缤纷的校园……

高考成绩或许唯一,但选择不同,则人生答案大不一样。或许,你的运气在美丽的南方,你的机会在这所广西最美的大学、广西唯一一家与世界500强企业共建PANDA机器人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的高校——广西城市职业学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广西城市职业学院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备案,具有独立颁发国家承认学历文凭资格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校,现有在校生10000余人。学院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塑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校园文化,培养“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努力建成现代化职业教育基地。【师资雄厚,设施优良】学院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方法、以“双师型”教师为学科带头人的师资队伍,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与日本、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9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学生交流的关系。学院共投入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130多万元,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提供了硬件设施保障,教学及生活设施完善。

【四大学科,皆有所长】学院现设有经济技术分院、机电工程分院、建筑工程分院、人文科学分院、管理科学外国语分院5个分院。开设有学前教育、投资与理财、财务管理、数控、模具、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等51个专业,形成工科、文科、管理、经济多个学科交叉互补的办学格局。被确定为“自治区首批专本衔接试点院校”。

【文化陶冶,环境幽雅】学院坐落于祖国南疆的左江河畔,占地880多亩,毗邻南宁国际机场,交通便利,环境幽雅。校内最大的综合实训基地——逐羊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点,文化百家林、飞龙在天、奇石馆、红木馆、玉器馆等自然与人文景观遍布全院每一个角落,这里是你求学治学的理想之地。【科技人文,完美糅合】学院倡导科技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自主创意、设计和建设了一系列富含智慧与哲思的校园文化景观,开拓你的科技创新思维,培养你高尚的文化修养和客观的心智,使你学会坚忍不拔地前行并适当地选择拐点,以华丽的姿态迈步人生。

【社会实践,成就梦想】学院明确提出了“立足专业求生存,跳出专业求发展”的要求,积极组织你参加职业能力实践,让你与企业无缝“零距离”接触,从而学会思考企业、行业的区域定位与资源、人才、交通、政策的内在关系,感悟现代企业的新科技和良好的管理制度,提高对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等问题的敏感度,从而提高你的就业竞争力。

【放眼世界,国际人才】学院立足自身,放眼世界,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学院已与越南的海防大学、太原师范大学和荣市大学,泰国的北碧皇家大学、昭帕亚大学,新加坡亚澳学院等6所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国际化人才。

【创业精英,老板摇篮】学院努力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氛围,让你树立“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创富”的意识,努力为你打造创业平台。专款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基金会,为具有创业意识、具备创业激情与勇气、综合素质较强的你提供创业培训和资金支持,引导你走上科学、务实的自主创业之路,成为真正的创业精英。

【精神家园,心灵故乡】无论什么季节,当你漫步在这片蓬勃向上、激情跃动的热土上,都会被她特有的精神活动和文化氛围所濡染。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说话,每一片叶子都在抒发情怀,每一块基石上都记录人城院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广西城市职业学院是一块圣地,也是莘莘学子心灵故乡。……

拥抱城院,青春无悔!

在美丽的南方,和你一起仰望青春。在广西最美丽的大学,和你一起仰望青春。在广西城市职业学院,和你一起仰望青春。

在这里,你美丽的青春,由梦幻中的色彩,变成带水的云。

在这里,你美丽的青春,由梦幻中的色彩,变成能够吹动云的风。

在这里,你美丽的青春,由梦幻中的色彩,变成能够携带风的人。

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篇7

幼儿绘画过程是幼儿表达内心世界的过程, 绘画的作品是幼儿传情达意的视觉语言。现在, 幼儿的美术课不仅仅是培养幼儿成为一名画家, 而是来开拓幼儿的思维与创造力, 让幼儿那纯净的思想能在更广阔的天空中飞翔, 而不是把他们牢牢地束缚起来。当然教师在教育上也应该更加偏向于引导幼儿, 让幼儿自己想象发挥, 而不是按照一个既定的路线来走, 要多开拓, 多创造。

一、幼儿美术教育存在的误区

教师在设定目标时, 往往会出现误区, 把美术教育等同于其他技艺教育, 认为教会幼儿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 做出一件漂亮的装饰品就算完成了任务, 把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主要任务, 忽视了对幼儿情感、智力、审美心理素质等的培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而不是把孩子当成一个机器人一样塑造。如果这样做, 只会让孩子受到无法挽回的伤害, 并不是真正的一切为了孩子好。因此, 教师应让幼儿在感受体验、操作尝试、探索发现中去理解知识、学习技能。

二、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的作品

在活动中, 教师应给予幼儿作品充分的关注, 并作出合理评价。如在一次以环保为主题所设计的美术活动中, 我让幼儿用线描画的形式来装饰各种不同的小鱼, 最后要求幼儿将小鱼送回“大海”。小杰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动手能力都比较弱, 但在那次活动中, 他很快地为自己的小鱼装饰好了漂亮的花纹, 并且将它送回“大海”。当时我没注意到小杰画的鱼, 当所有的幼儿都画完后, 在进行活动评价时, 我发现他的小鱼画反了, 尾巴装饰成了鱼头, 而鱼尾变成了鱼头, 于是便及时给他指出了错误。这时, 小杰站起来低着头说:“老师, 我……”当我再仔细去观察小杰画的小鱼的时候, 我发现他将鱼反画, 画出来的效果很不错, 还是很有创意的。于是, 我觉得我们教师应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幼儿的作品, 不要一味地让幼儿朝着自己所预先设定好的方向前进。

教师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绘画的作品, 给予幼儿适当的鼓励, 能增强他们绘画的信心, 使他们喜欢创作。幼儿绘画的作品可以以好看的形式放入主题墙壁或者幼儿的作品栏里, 我发现这样做很能吸引幼儿的注意, 他们会在课间时去看自己的作品, 还会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自己的作品。这样, 不仅能够让幼儿知道对自己创作出来的作品要珍惜, 而且能增强幼儿的创作积极性, 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孩子们感受到自己作品被肯定的价值时, 它就像一个助燃剂, 点燃了孩子们内心的世界, 让孩子的世界不再是单调的模仿, 他们的内心、他们的脑海也是可能有颜色的, 可以五彩斑斓。

三、培养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兴趣

兴趣是调动幼儿学习的动力, 它能引起幼儿创造的愿望。如在一次教学活动“小熊的图书馆”中, 是让小朋友理解故事的内容, 然后续编故事, 将故事的内容续编到书上。在活动中, 该故事非常的有趣, 很是吸引小朋友。当我要求他们用好看的图画来给故事续编时, 他们可开心了, 小脑袋里装满了各种奇特的想法。这时我们发现, 这样的效果比平常的美术课要好。所以, 我经常在绘画活动中插入如讲故事、念儿歌、唱歌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这样既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 又调动了孩子们的绘画积极性, 从而取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绘画教学中, 我发现, 假如教师在黑板上出示范例, 很多的幼儿会跟着你的范例画, 这样全班幼儿绘画出来的画都是一种类型。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 不要拘泥于一种类型。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 不是为了从小训练未来的美术家, 不在于对美术技能技巧的机械训练, 而在于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和促进其创造性。所以, 教师要做的不是去布置一个简单的复制任务, 而是去引导幼儿, 让他们在绘画中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 不管最后他们画出来的是什么奇形怪状的图案, 只要是自己通过思考想象出来的东西, 就值得教师去肯定和鼓励。教师应该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发现、启发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让他们喜欢动脑, 善于动脑, 乐于动脑。

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篇8

关键词:欣赏;关爱;尊重信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10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6.070

“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教育是用心灵塑造心灵的事业。进入初三,在中考的压力下,学生表现出迥乎不同的精神状态。有的学生为了追寻梦想,如饥似渴的学习,再苦再累从不叫一声。而有一部分学生,上课不听讲,作业不完成,上课会周公,下课似猛龙。更有甚者,自己学不进去,又无事可做,于是不停地和周围的同学说话,扰乱得大家都无法安宁,整个班级都被这几个人弄得乌烟瘴气。他们似乎总想搞出点什么状况,来吸引师生的眼球。这部分学生让教师们很头疼,“想说爱你不容易”。

记得开学初,学校要求老师调整宿舍,需要搬运床铺,因为铁床很重,需要男生帮忙,课外活动时间,我到教室问哪位男生愿意帮老师搬床,呼啦一下子围过来好多,其中还包括刚在课上受了我批评的阿川。学生多么朴实,无论你怎么教育他,他也不记恨你。当时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说不清是愧疚还是感动。

因为铁床生锈,床面非常粗糙,阿川和阿雷的手被划破了,殷红的血渗出了皮肤,我很心疼,也很抱歉,连声说:“对不起,阿川、阿雷,很疼吧?要不去医务室包扎一下吧?”他俩对我扮了个鬼脸,竟调皮地对着我唱起了郑智化的《水手》“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我的心里涌起了一股热潮。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一名班主任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先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够保证学生会有所进步。怎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这些细节,帮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老子》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人生就多一份成功的机遇,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作为教育者,我们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小通本性善良,头脑聪明,还是一副热心肠。只是学习习惯不好,又缺乏自制力,所以成绩很差。自然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和教育。可他依然恶习不改,我行我素。从日记中我了解到,他内心很自卑,相当然地把自己归到差生里面,但内心深处又十分渴望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于是抓住机会努力地表现自己,运动会上200米荣获冠军,班主任的一句“小通,好样的!”让他感动不已,

教师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用真心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用爱心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犯错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对待学生的错误多一份宽容,就给了学生更多的希望。教师遇到学生犯错误时,应本着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宽容学生的原则,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反思和改正的时间。以真心换真心,用真爱换真爱,让“爱”成为教师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桥梁,让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师的关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会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形成。

媛媛是个可爱的女孩,活泼开朗,乐于助人,如果不以学习成绩考核的话,她一定是个非常优秀的学生。有一次我印了很多试卷,需要全发下去,让学生装订起来备用。媛媛自告奋勇要帮我数。说实话我有点不放心,平日里冒冒失失的她,要是数错了,会带来多大的麻烦呀。看她很热心,我不好意思拒绝。出人意料的是,她不仅数得准确无误,而且按顺序排列,并在反面上注明,页码、班级、页数,连我教的另一个班的试卷,也整整齐齐地放到了我的办公桌上。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一打打整齐有序的试卷,是课堂上一问三不知的媛媛搞定的。

一件件一桩桩,撞击着我的心灵,时刻警示着我,万万不能把学习差的学生看扁了。学习成绩不好,并不代表他们一无是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他们或许真的不适应学习和考试,但是,说不定跨出校门以后,一旦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他们定会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照样可以成就一番事业。斗志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也是一种有待开发的潜能,一旦引爆,就表现为强劲的力量。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鼓励性评价比否定性评价的效果好。批评和惩罚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自卑心态,降低教育效果;而表扬与鼓励会使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强教育效果。

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篇9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新乡市5所高校体育政策影响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前途是光明的,领导对学校体育政策的重视程度较高;符合大学生根本利益,得到了大学生的支持。道路是曲折的,在执行力方面,领导重视的“口号性”多于实际行动,降低了执行力;在执行机制方面,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健全性欠佳;在执行资源方面,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短缺等。

【关键词】大学生

高校体育政策

发展

执行现状

新乡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3.023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对象

新乡市部分大学生1000名、体育教师40名、领导(分管副校长或体育组组长)10名

访谈对象:体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1名、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1名、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专家1名、学生10名、体育教师5名、领导(分管副校长或体育组组长)2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数据库,了解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其中文件及有关数据来源于教育部、河南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的官方网站及权威公报。

2.访谈法确定访谈对象后,就《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制定的流程、科学性、执行情况的检查与监督、执行效果评估等问题进行访谈。

3.问卷调查法制定《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影响力调查问卷》(包括《学生卷》和《体育教师及领导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医学院、新乡学院和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5所院校发放。问卷回收后,对所得相关数据进行常规数理统计。

4.实地考察法对新乡市5所高校进行实地考察,听取部分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学生的意见,深入了解高等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情况及影响执行力的深层次原因。

二、《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影响力的实证调查结果

1.《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总体评价基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相关理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本文从基层了解体育政策的出台对高校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体育老师和领导对其学校重视体育工作程度的评价为“较重视”及以上的分别为72.0%和80.0%,说明体育老师和领导对于学校重视体育工作程度的评价较高。大学生对其学校体育工作满意度的评价为“较满意”及以上的为68.7%,说明他们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基于高校体育政策主体和客体的调研结果显示,总体上体育教师、领导和学生对体育政策发展的总体评价较高。

2.《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相关政策发展现状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而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教体卫艺〔2013〕787号)相关政策要求:学校每学年至少要举行二次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主题的全校性体育运动会。开发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体育竞赛项目,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把运动会办成学生喜爱、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体育节日。调查结果显示,上学年被调查学校均举行过1~2次全校运动会。从学生的实际参与情况看:50.1%的大学生参与过1次及以上的全校运动会;42.3%的大学生每周参与3次及以上的课外体育活动。从中可见,学生参与校运会、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较低。《十项规定》中第八条要求:场地建设、器材配备达到标准。调查结果显示:47.9%的大学生反映对其学校的体育设施并不满意。从中可见学校体育工作经费、体育设施和各项体育活动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第九条要求:严格执行学生达到体育基本标准的相关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考试科目,体育课不及格不予颁发毕业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学生及其他先进荣誉称号、奖学金评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不到50分按肄业处理。调查结果显示:有80.0%的学校未将“三好学生”、奖学金等评选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十项规定的公布、宣传制度还未得到很好执行。

三、高等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现状分析与评价

第一,前途是光明的。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学校体育相关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的前提,而学生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满意度是执行效果的直接反映。体育老师和领导对其学校体育工作重视度极高,大学生对其学校体育工作的满意度也较高。可见《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十项规定》符合客观规律,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

第二,道路是曲折的。在与部分体育教师与领导的访谈中发现,这种重视的“口号性”多于实际行动。即使是表示重视学校体育政策的领导,在他们处于多重利益的考量中,经常会将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健全性欠佳,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短缺,并不是每一所高校都具备十项规定实施的条件,导致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漏洞与疏忽。我们一定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参考文献

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篇10

教师的工作虽然辛苦、劳累,但很充实。几分酸涩,几分欣慰,几许感叹,但同时也跟一群群可爱的学生一起多了几分成长!教师要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名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以仁爱之心开启每一名学生的心灵之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仁爱之心施展教育的魅力,以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告诫他的弟子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表明要充分尊重学生,不伤害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教师的仁爱之心是以师生相互信赖为基础的,这种信赖是尊重、理解和关怀。

一、真诚地尊重学生。

有人说,好老师的眼神应该是慈爱、友善、温情的,透着智慧、透着真情。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作为一名教育者首先要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有用之才。教师的这一尊重是把学生看作独立完整的社会人,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进一步而言,教师的尊重还在于学会欣赏学生,这种欣赏不是简单的赏识,更不是单向的旁观,而是让学生在获得尊重、信任的同时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做好老师应该懂得既尊重学生,使学生充满自信、昂首挺胸,又通过尊重学生的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尊重他人。

二、充分地理解学生。

老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的需要,既包括学习的需要、成长的需要,也包括休息的需要、交友的需要等,特别要理解学生具有人格尊严的需要。教师充分的理解是师生间对话和沟通的导向,理解的过程就是师生双方相互探讨交流、交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善于分享自己的感受,从而达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人格与人格的对话。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性格爱好、脾气秉性、兴趣特长、家庭情况、学习状况不一的学生,必须精心加以引导和培育。因为他们都承载着每个家庭的希望,我们不能轻言放弃。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老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

三、宽容地关怀学生。

教师的宽容是一种无私的仁爱,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宽容的关怀不是妥协,是教师用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宽容的关怀不是迁就,是教师施展教育的艺术,在适当的情形下用恰如其分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获得成长;宽容的关怀不是放纵,是教师自始至终把爱心融化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以关爱的心态分析学生的不足与过错,进而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与志趣,以高度的责任心达到育人的目的。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画 篇11

一、丰富直接经验,从兴趣入手,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

1.丰富幼儿的直接经验,让幼儿画自己心中的画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属于自己的画面,这个画面是与众不同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要鼓励,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发现,去创作,我们要在操作前给孩子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孩子根据自己理解的情境去自由绘画,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画出真正自己心中的画。

记得有一次美术活动,内容是《我的妈妈》。显而易见,这是要求孩子们画出自己的妈妈。从导入开始,我就在灌输孩子们有关妈妈的特征:长长的头发,大大的眼睛,白白的皮肤,温柔的笑容,飘逸的裙子……在示范操作的时候,我也是画出了我自己对“妈妈”的感觉。就这样,孩子们开始操作了,尽管有提示,有帮助,最后展示出来的妈妈都是大同小异,很多孩子画的“妈妈”并不是自己真正的妈妈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思来想去,我认为是我把“妈妈”定义得太狭隘,没有让孩子们自己去想一下自己的妈妈的样子,我犯了旧教学模式的错误。为了弥补这次的过失,我特地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另一次美术绘画活动《我最爱的人》,这一次,我没有过多的导入,没有多余的解释,我让孩子们自己思考、自己感受,自己最爱的人是谁,她的特征是什么样的,有了构思后直接开始绘画,这下,画面几乎各不相同,孩子们画出了自己心中的所想。

2.从兴趣入手,让幼儿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做任何事,只要是有兴趣的事,一定完成得很出色,绘画亦是如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了解幼儿的兴趣,尊重幼儿的兴趣,并从幼儿的兴趣入手,让他们画自己感兴趣的画。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绘画中找到自信!在日常教学中,同一个绘画活动我们可以用分组的形式来组织,

3.适当适时的引导,为幼儿的绘画画龙点睛

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主体是幼儿自己,让幼儿自己根据主题来构图、绘画,无论幼儿的画面上出现了什么,我们都不能强硬地去责罚,我们应蹲下身,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画,去感受孩子画面中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给孩子自己诠释画面内涵的机会。当我们初步理解幼儿的想法后,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其丰富画面,完整构图,这才是“点睛”之笔。

二、用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话语,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

欣赏是美术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艺术欣赏和艺术表现是艺术活动的两大方面,是不可偏废的。”美术活动中的欣赏环节有助于幼儿眼界的拓宽,能让幼儿的品位提升,在相互的欣赏中能让幼儿在不知不觉间学到别人画中的优点和精髓之处,并将这些精髓吸收变为自己的内涵。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不能一味只是看,也要让幼儿参与评价,将欣赏后的感受一一说出,从中得到美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1.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不同于我们成人的,他们的想象更加没有逻辑,甚至有些天马行空之感,但只要是孩子的想象,我们教师就可以充分认识和利用起来。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画,用赏识的心态去理解幼儿绘画的内心世界,不仅仅看到幼儿画上的店、线、面,更要看到点、线、面背后的孩子心中的画。在绘画活动的最后环节,我们大多数会选择展示孩子的作品,让幼儿互相欣赏,互相评价,欣赏和评价的方式有很多,但目的都是一个,就是在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其评价能力;同时,通过欣赏、评价这个环节,不仅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取长补短,还让我们教师从中发现孩子的每一点一滴的进步,给这样的进步相应的表扬和奖励。

2.尊重幼儿绘画的想法。在评价儿童画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孩子间能力的差异,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画也就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我发现特别是小班的幼儿,他们的画往往都需要我们去深思、去仔细观察,有的画只有等孩子自己来诠释的时候我才看得懂,才发现原来如此。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要尊重幼儿,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的精华所在,表现出接纳、赞许的态度,只有这样才可能和幼儿沟通。

用“联系”的眼光看竖式 篇12

一、让竖式计算“双向可行”

知识间的联系多种多样, 其中一种是不同概念间“是”与“非”的并存关系。比如在自然数的范围内有“质数”这一概念, 同时就有“非质数” (也就是“1”与“合数”) 概念的存在;在有理数范围内有“整数”, 同时就有“非整数” (分数或小数) 的存在;在几何中有直线, 同时就有“非直线” (也就是曲线) 的存在;等等。这种“是”与“非”的并存关系, 就是概念之间的一种联系方式。

这种联系最主要的特征是“相对”和“并存”, 也就是失去了一方, 另一方就随之消失。这种成双成对意义的联系, 不妨叫作“相对意义的联系”。类似的例子在日常用语中也不罕见, 比如描述方向时所用的左右、前后和上下等, 都是具有相对意义联系的概念。

相对意义的联系不仅体现在概念及其表述方面, 同时也在方法的使用方面有所体现。比如利用“竖式”进行运算时, 一般习惯“从个位算起”, 也就是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计算, 教科书中通常也会给出这样的提示。如果按照相对意义联系的观点思考, 自然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既然有“从右到左”的计算方法, 就应该有反过来“从左到右”的方法, 二者应当是并存的。事实确实如此, 在19世纪前后的欧洲对于“3709+8540+2618+706”的计算, 就同时存在着从左到右和从右到左的竖式计算方法 (见图1) [1]。

图1中左侧竖式就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的, 右侧算式则是从右到左的顺序计算的。与现在不同的是, 每一位上的各个数相加后的总和要全部写出, 并且单占一行。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将现在所说的“进位数”全部写出来, 避免了对“进位数”的记忆, 当然书写格式显得冗长, 不如现在的写法简洁。对于乘法的计算也类似, 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方法, 与前面加法类似的双向可行的方法都在欧洲出现过, 比如对于“748×632”就有如图2的两种方法 (见图2) 。

图中第一种方法从低位算起, 第二种方法从高位算起。其原理与前面的加法竖式基本一致。相对意义的联系在知识以及过程与方法上的体现, 归根到底都是人的思维方式的表现。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这样的知识以及过程与方法, 适时、适当、适量地让学生经历这种思维方式的思考活动, 同时也能感受到算法的多样性。

二、加、减竖式一码事

事物之间另外一种联系的方式是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着的共性, 如果发现了这样的共性, 就意味着建立了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比如两个数“10”和“17”, 表面看没什么关系, 但是如果在一个月历表中看, 就会发现这两个数对应日期的星期数是相同的, 如果10号是星期三, 那么当月17号一定也是星期三。其原因就是这两个数除以7的余数是相同的。在这个意义下, “10”和“17”之间就有了联系。

通常所说的“探索规律”实际上就是在运动与变化中寻找不变因素[2,3], 也就是在寻找不同事物或者变化着的事物的共性, 一旦发现了共性, 就意味着建立了事物之间的联系, 也就是发现了规律。这种联系在逻辑学中叫作“相合意义的联系”。

众所周知,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在进位和退位时极易出现错误。翻阅古代印度由Bhascara Acharya所著的《算术与几何》[4]中可以发现, 对加法的进位和减法的退位有一种统一的处理方法。对于“3709+8540+2618+706”的计算写为图3的竖式 (见图3) :

[注释:图3中最后一行最左侧的“4”为原文笔误, 应为“1”。]

其中前四行分别为四个加数, 第五行直接写出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的个位数字, 将相关的进位写在第六行的相应数位处, 最后将结果相加得到结果。比如最右侧四个个位数字相加为:

这时应当写“3”并且向十位进位“2”, 这个进位数“2”就写在下一行的十位处了。因此相对于现在的竖式, 古代印度人的竖式中出现了一个“进位行”, 即图3中的“1202”, 这样的进位行起到了帮助记忆计算过程的作用, 而且在计算过程中不需要根据进位改变现有数据。这样的计算过程既可以从右到左计算, 也可以从左到右计算。比如如果一开始先计算千位数之和:

就可以直接写出个位数字“3”后, 将进位数字“1”写在“进位行”万位处即可。对于减法计算可以用完全类似的方法计算, 只不过“进位行”变成了“借位行”, 相应的加法变成了减法。比如对于“702632-428053”的计算, 古代印度人就写成图4的形式 (见图4) :

图4中前两行分别是被减数和减数, 第三行“384689”是依次减得的结果, 第四行“11011”就是借位行, 最后的结果“274579”是第三行“384689”与借位行“11011”的差。这样的计算同样可以是双向的, 既可以从左到右, 也可以从右到左。

加法竖式中的“进位行”与减法竖式中的“借位行”, 古代印度人统称为“Khuti Mahi”, 英译为“Obliterating Line”, 意思是“可删除的线”。现代数学课程中, 这一条线真的被删除了, 因此使得竖式计算中的进位和借位不可见了, 这或许是学生计算过程中易错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比古代印度人加法和减法竖式, 发现三个共同点。第一是每一步计算仅使用现有数据, 无需对现有数据进行改变;第二是双向可行, 既可以从右到左, 也可以从左到右;第三是将进位或者借位数字另起一行书写。这三点都是现在数学课程中的标准竖式所不具备的, 也恰恰应当成为计算教学中重点研究的问题。

三、除法竖式源于减法

事物之间联系的第三种形式表现为事物之间的“依赖与制约”, 也可以叫作“因果关系”。其基本观点是任何事物的发生与发展不可能是孤立的, 一定伴随着其他事物的发生与发展。事物之间一定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也就是互为因果的。

“除法竖式”在西方国家的数学课程中叫作“长除 (Long Division) ”, 其难教与难学是举世公认的, 美国数学教育界于20世纪就掀起过关于“小学生要不要学长除”的大讨论。小学生学习除法竖式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其书写形式与已经熟悉的加法、减法和乘法不同。如果让学生自己写出“20÷2”的竖式, 学生通常会模仿先前乘法竖式的写法, 写为如图5的形式。教师无奈之下只能通过示范, 而后学生通过模仿、记忆与练习进行教学。

运用“因果关联”的思考, 应当相信如今数学课程中除法竖式绝不可能是空穴来风, 一定与其他计算方法有依赖与制约的联系。历史上众多算法中可以发现, 现今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应当来源于减法。以“1554÷37”为例, 在18世纪前后的欧洲就有如图6的算法。见图6)

计算“1554÷37”实际是求1554中包含有多少个37。计算的基本思路是用1554反复减去37, 直到剩余不够减为止。减法的次数就是除法的结果。为了使减法的次数尽量少, 因此首先从1554的高位看, 哪一位开始的两位数比37大, 就从哪里开始减。

图6就是从1554中的“55”开始依次反复减去37 (实际上是减去370) 。第一次减法后的结果是118, 实际上应当是1184, 其中的个位数字“4”省略没写。说明已经从1554中减去10个37。以下类推, 四次后减得的结果是7 (实际上是剩余74, 其中的4省略没写) , 这个剩余的7已经不够继续减37了。此时从1554中减去40个37后还剩余74。接下来连续两次减法就恰好减完, 说明1554中一共包含了 (40+2) 42个37, 也就是“1554÷37”的商是42。

类似于此的方法如今在欧洲部分国家的数学课程中仍在使用, 在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留学的瑞士学生就将“24÷2”写成图7的形式 (见图7) 。

其中是用比号“:”表示除号“÷”。计算过程与前面图6的算法思路是一样的, 从被除数高位看起, 首先能够减去除数2的就是24的十位数字2, 因此第一步从十位减去2, 相当于减去10个2, 剩余4。第二步从4中减去4, 相当于减去2个2, 恰好减完, 说明24中包含了 (10+2) 12个2, 也就是“24÷2”的结果是12。在德国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可以看到类似的计算过程, 比如“945÷5”计算过程的写法为 (见图8) :

后来人们发现这样的方法并不具有普遍性, 比如“22028148÷423”, 从被除数“22028148”的高位看起, 无法找到能够减去“423”的三位数, 因此从被除数中直接减去除数的整十倍的做法就行不通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人们想出的办法是首先罗列除数的倍数, 而后从被除数的高位开始逐步减去最接近的倍数, 过程中在被除数右侧逐步记录减去的倍数, 减完后这个记录的倍数就是最后的结果 (见图9) 。

图9的计算过程是首先在最左边纵向罗列出除数423的1至9倍, 而后从被除数高位看, 发现除数423的5倍2115最接近被除数的前四位2202, 这时就将2115写在2202下做减法, 同时将“5”记录在右侧;减得的结果是878, 在左侧除数的倍数中发现除数423的2倍846最接近878, 所以重复前面的过程, 将846写在878下面做减法, 将2记录在右侧5的旁边, 依次类推。这个过程直到减法结果为0, 说明被除数22028148中包含了52076个除数423, 也就是这个除法的结果是52076。这个除法竖式与现在数学课程中的除法竖式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只不过现在的写法中将罗列除数的倍数这个过程省略了, 将商写在了被除数的上方。

以上例子说明, 除法竖式实际上来源于减法, 其本质是从被除数中逐次减去除数的倍数, 最后将减去的次数统计出来就是除法的结果。因此在除法竖式的教学中首先应当建立除法与减法的关系, 而后从减法竖式引出除法竖式的学习。

竖式是笔算的工具, 属于人发明的知识[5], 其作用是减轻计算过程中的思维负担。按照“变教为学”的观点, 学生学习的过程应当是经历发明活动的过程。发明的结果一定是多样的, 教师应当对这种多样的结果给予鼓励, 运用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自主评判、自主选择, 让学生的发明从“多样”逐步走向“统一”。

参考文献

[1]John Leslie, F.R.S.E.The Philosophy of Arithmetic.Edinburgh:Printed By Abernethy&Walker.

[2]郜舒竹.什么是“探索规律”[J].教学月刊小学版 (数学) , 2013 (11) .

[3]郜舒竹.由此及彼, 探索规律[J].教学月刊小学版 (数学) , 2013 (12) .

[4]Bhascara Achary.A Treatise on Arithmetic and Geometry.Bombay:Printed by Samurl Rans, 1816.

上一篇:乌什县阿合雅镇中心小学少年宫汇报下一篇:争做职业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