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因子是什么

2024-08-03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因子是什么(共14篇)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因子是什么 篇1

员工管理规划资料共享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因子是什么

企业文化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支撑企业稳步前行,正因为其没有实物外观,因此有些人对其并不从内心中认同,也才有了重视实物竞争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企业文化竞争力的倾向。企业竞争力的文化因子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

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的创新机制和外在形象的树立体现出来,其中最重要的、核心的因子有两个大的系统:一是企业自身的生长力;二是企业外部的形象力。

创新机制诠释企业成长力

21世纪是伦理经营时代,所谓伦理经营就是更加注重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文化因素。有专家称科学管理最终要向文化管理发展,这也是企业管理的一种软化趋势。软化不等于不重视企业硬件建设,而是将重心转移到文化竞争力上。企业的成长机制是文化力中最核心的因素。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企业内聚力。包括经营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感情紧密度、企业的团队精神、向心力等。任何一个有文化内涵的企业,都需要建立感情投资机制。没有感情上的投入,任何企业精神以及经营伦理都是建立不起来的。要管理就应先尊重对方,使地管理者建立起信任情结,有了这个感情上的纽带,企业员工对经营管理人员就有了感情依附意识,管理就比较顺畅;同样,企业管理人员就会充分尊重员工的人格。古语称,人心齐,泰山移,就是这个道理。这里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教育与管理的关系,以人为本。团队精神是通过运用集体智慧将整修团队的人力、物力、财力整合于某一方面,创造出惊人业绩,整个团队拥有同一精神支柱和精神追求,各方的价值体系得以融合,从而迸发出创造力,主动将自己的行为与企业的荣誉融为一体。

二是才能激发机制。企业要保持永久的创造力,必须建立起才能激发机制。将调动员工积极性当成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行为,在企业中养成一种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每个人都能从中感受到事业成就感。

三是企业持续不断的延续机能。技术是不断更新的,企业文化因素是永存的。技术可以外借而文化只能自生,有了文化力的支持,企业的生命力会得到源源不断的软支持,企业的发展就有了弹性。高增长时企业一路高歌,处于发展转型期时可以顺利过渡。

形象推进企业市场竞争力

文化力中有一个重要的组成方面就是形象力。形象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市场信誉,关切到企业被消费者认可的程度和速度,不可小觑。形象力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构成因子:

一是企业信誉。包括企业的道德责任,即不是为了趋利避害才遵守企业伦理规范,而是把企业道德当作一种责任。处处从消费者的关切点考虑企业的经营和服务,把追求经济利益和履行道德责任结合起来。监理英才网人力资源部分享资料

员工管理规划资料共享二是企业美誉度。也就是社会对一个企业的认可程度。包括对产品质量的美誉,对服务的美誉,对企业经营理念的美誉。文化力强调企业的伦理责任,重视企业对“人”“己”的处理方式,是否关注消费者的利益,能否把企业的经营基点放在极大满足社会需求上。把消费者的利益融入企业的利益中。

三是市场亲和力。海尔的产品广为社会认可,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海尔的市场亲和力好。其他一些名牌企业的产品之所以被消费者认可,保持相当的市场占有率也是这个原因。市场亲和力包括企业的自律行为,即企业员工能够认识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并以这种认识来指导企业的行为。处理好企业与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从社会整体考虑企业的经营决策和市场营销策略等。

监理英才网人力资源部分享资料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因子是什么 篇2

一、以党和国家全局为核心, 努力建设“大局”文化

电力企业是为全社会服务的特殊行业, 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仅直接关乎本行业职工的工作和生活, 而且与全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息息相关, 因而对电力行业广大职工来说, 不仅肩负创造丰富的经济效益, 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任务, 而且还承担着艰巨的社会责任, 是重要的社会效益的创造者。因而, 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大局, 在企业中不断培养全体员工的“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 将是电力企业企业文化的核心, 教育员工不断树立全国一盘棋的观念, 树立全国电网大一统的观念, 树立为全国改革发展做贡献的观念, 特别要树立一切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出发服务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观念,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观念, 构建企业文化建设, 才能使电力企业“优质服务”工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赋予“优质服务”工作以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以电力客户为重点, 努力建设规范的服务文化

无庸置疑, 国家电网公司不仅是全国资金密集、人才密集、科技密集的重要国有企业, 而且是客户数量最大, 涵盖最全, 服务层次最多, 服务要求最高的企业。在现代社会中, 电能已成为全社会须萸难离的产品。因而, 为电力客户提供一流的优质服务, 则是电力企业职工天经地义的职责。建立电力企业企业文化, 也必须将对电力客户的优质服务, 做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电力企业的优质服务工作, 与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社会效益的提高及企业自身的发展一脉相系, 共生共荣。要持之以恒的做好优质服务工作, 决不能随心所欲一哄而上, 必须在企业中建设厚重的服务文化。一是要不断加强全体员工的素质培养, 用“安全文化”建设推动企业的安全生产, 提高设备健康水平, 没有企业的安全生产和一流的电网设施做保证, 为客户提供优质和不间断的供电只能是一句空话。因而, “安全文化”的建设则必然是“电力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基础, 只有具有浓烈的“安全文化”, 才能使“电力文化”底气十足。二是必须加强规范服务, 使优质服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服务中的无序现象, 既能防止服务的不到位, 也可避免对客户的“轻诺而寡信”, 造成企业的负面影响。三是强化服务工作的效率, 既要杜绝内部部门之间的扯皮, 又要防止部门和员工的拖沓和不当不做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服务文化”的建设就必须与规章制度的执行, 员工素质的提高, 电力设施的改造, 配网建设的推动相结合、相依附, 这样才能使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成为有源之水, 有本之木。

三、以“三公调度”为纽带, 真诚为发电企业服好务

随着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推进, 原本为一家人的诸多发电企业成为供电企业的兄弟单位, 做为从电力生产到电力销售最后到电力消费链中的中间环节, 供电企业便成为电力能源生产者与消费者中重要的联系纽带和不可或缺的媒介。因而, 供电企业不仅要真诚优质的为电力客户服好务, 而且要则无旁贷的为发电企业服好务, 要做好这一工作, 坚持“三公”原则必不可少。一是要严格执行国电公司“三公”调度工作管理规定,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调度原则, 依法加强统一调度, 平等对待所有发电企业;二是规范上网管理, 电力交易和资金结算, 努力为发电企业公平竞争搭建平台;三是定期进行厂网交流沟通, 联系政府为发电企业充分利用供电企业与地方政府联系紧密的优势, 解决电力供应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四是教育职工牢固树立厂网一家, 一荣俱荣的观念, 建立良好的电力生产, 销售秩序,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为社会提供一流的电能产品。因而, 电力企业文化建设, 必须立足于完整、统一的电力市场, 任何人为的隔裂和自我封闭都将是不明智的。

四、以社会发展为依托, 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理念

电力企业是一个全国联网的全国型企业, 然而具体到某一个供电单位, 则是紧紧依附于地方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那种只将眼光局限于企业内部, 设想只靠企业“打斗”而取得发展, 不仅是不现实的, 而且也是不可能的。一是要充分发挥供电企业与地方政府联系紧密的优势, 及时与地方政府沟通, 获得地方发展信息, 及时的给“项目”服务, 在支持地方发展的情况下使自己获得发展;二是要依靠供电企业与所在地方企业联系广泛的优势, 及时优质的为他们提供电能服务, 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也为自己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要主动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积极协助地方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这项任务的完成, 虽能为企业提供丰厚的利润和经济效益 (也不排除在经济上还要做一些贡献) , 但却可以为企业的发展获得民意和政府的支持, 为自己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四是要根据地方发展规划, 及时制定和调整企业发展规划和计划, 既能保证企业抢占到市场的先机, 又能保证服务工作的及时和到位。只有仅仅依附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围绕地方经济提供一流的服务, 才能使企业真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游刃有余。

五、以企业内“服务意识”的培养为基础, 全面建设“服务文化”

一提及优质服务, 许多同志马上联想到的是对客户的服务和对社会的服务, 而对企业内部的服务关系, 则往往被忽视, 使得服务工作形成缺失。实际上, 企业内部的服务关系, 是企业内强素质和理顺工作关系的重要方面, 没有企业内部顺畅的关系, 要搞好优质服务也是不可能的, 一是领导为员工的服务, 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体, 也是企业的主人, 企业中各级领导为职工群众服好务, 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充分体现。因而, 企业领导必须坚持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有机统一, 坚持管理和服务的协调融合, 制订计划, 规划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员工的切身利益, 这样才能真正上下合心, 为企业的发展同心协力;二是坚持机关为基层的服务。机关是企业领导有效指导工作的专门部门, 机关工作人员对基层的工作不仅有督导权, 同时也有指导和服务的义务。各机关部门集中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在对基层工作检查时, 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相结合, 特别是要将注意力放在帮助基层解决问题上, 只有这样,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生产为营销的服务, 生产单位和部门是供电企业的重要工作部分, 但供电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将电能出售给客户, 因而营销工作才是电力系统工作成果的最终体现者和经济效益的实现者。因而, 生产部门一切工作都要为营销工作创造良好的基础和环境, 只有这样, 才能使企业工作更加顺畅。四是营销必须为市场服务。对营销部门和人员来说, 必须和客户建立紧密的联系关系, 不能将工作理解为单纯的“买卖”关系, 更不能抱着对客户“恩赐”心理而高高在上, 必须及时了解市场, 使服务工作更加到位和及时, 也只有这样, 才能使营销工作再上台阶。

供电企业的工作是服务性工作, 而优质的服务是社会的需求, 只有将“服务”作为一种文化来建设, 才能是优质服务工作长兴不衰。

摘要:本文从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论述了做好优质服务对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结合“四个服务”介绍了如何搞好优质服务。

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是什么? 篇3

在经济学上,这个问题可以很明确地说清。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前,经济的增长依靠自然资源,主要是土地。土地开发越多,经济自然就增长,但自然资源毕竟有限,所以当时有一个很悲观的论调,即当人口增长超越土地增长,经济发展就会落入陷阱、停滞不前。后来的产业革命证明了这一论断的错误。

经过大约半个世纪,人们发现产业革命所奉行的发展方式仍然不行。

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经济发展需要投资。投资比例越来越高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是生产过剩,二是社会贫富分化。

二十世纪新的产业革命爆发,人们发现经济发展了,但资本在总产值中的占比没有继续提升。按照原来的理论,生产增长只有两个因素,一是劳动,二是资本,人均产出的增长只有一个因素就是投资。二十世纪上半期投资的比重没有增长,但经济发展并没有停顿,证明原来的理论是错的。

后来,经济学家们认为影响人均产出增长的有两个因素,一是劳动,二是效率提高。技术进步,以及人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促进了效率提升。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核心就是提高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在增长中的贡献,而不是依靠资本,不是依靠物质资源。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和本质无非也就是提高产出中的技术含量、知识含量。

促使效率提高的东西是什么?是信息、知识、思想、观念、技术等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说到底就是要提高信息、知识、思想、观念、技术等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就是我们目前所面临最大问题的本质所在。印刷行业的雅昌,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充分发挥了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以及文化在支持企业发展中的作用。雅昌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功,虽然不同的行业各自有自己的特点,但大家都能从雅昌的经验当中得到启发。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因子是什么 篇4

推荐阅读:

2014安徽省事业单位考试笔试面授辅导课程

2014安徽省事业单位考试笔试网校辅导课程

2014上半年安徽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专题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中,公民道德建设也是常考的知识点。公民道德建设这部分内容,考生对其中的重点知识进行记忆即可。比如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指导思想和方针。下面讲练结合帮助考生们巩固公民道德建设的知识点。

【思考练习题】

()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

A、为人民服务

B、诚实守信

C、爱党爱国

【知识点链接】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中公点拨:为什么说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呢?

第一,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对我党和我国人民几十年来道德建设发展的总结。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作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从此,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写进党章,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道德。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赋予了为人民服务以新的内容,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员等先进分子应有的品质,而且广泛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第二,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后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和矛盾,只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道德,才能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和矛盾。因而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三,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的劳动只有通过市场与他人的劳动实行交换,他的劳动才是有效的。每个人只有为他人服务,才能使自己获得应有的报酬,才能去享受他人的服务。经济利益的一致性就成为为人民服务的现实依据。

第四,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有利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道德充分

发挥作用。为人民服务有高层次和普遍要求之分。高层次的要求针对的是先进分子尤其是共产党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他们应当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普遍性的要求是对于广大群众来说的,只要是合法经营,诚实劳动,客观效果有利于社会,那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样,有利于广大群众对为人民服务的认同、接受、执行,有利于为人民服务这一道德要求的推广和充分发挥作用。

【答案】A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因子是什么 篇5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第一,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就一定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撑,一定要改变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物耗能耗高、生态环境代价高的现状。必须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创造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创造自主世界著名品牌,提高制造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增值服务,鼓励发展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必须在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的同时,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实现由世界工厂向创造强国的跨越,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大幅提升自主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实现人均高生产率、高收益率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低物耗、低能耗、低排放,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第二,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科技的竞争,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我国人均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供应严重不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对经济发展构成日益严峻和紧迫的瓶颈约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本出路。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增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科技事业蓬勃发展。我国已建成世界上少数国家具备的、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有充足的科技人力资源,已经具备较强的科技实力。据测算,我国科技综合创新指标已相当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00至6000美元国家的水平,在生物、纳米、航天等一些重要领域研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中华民族重视教育、辩证思维、集体主义精神和丰厚的文化积累,为我国未来的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因子是什么 篇6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文化建设,是公司党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公司党组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分析公司内外形势,深刻认识公司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承担的重要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审时度势,科学定位,确立了“四个服务”的企业宗旨,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和“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企业理念;在实践中总结提炼了“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公司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具有国家电网特色的、统一的企业文化体系。今年年初出台的公司党组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是公司党组全面总结企业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的重要理论创新,是公司党组根据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公司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实践证明,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为公司发展、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符合公司发展的客观需要。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全面准确、深刻理解公司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全面准确、深刻理解公司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公司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诚信是公司发展的基础。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行一致、恪守承诺,诚信经营、依法治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诚信是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内在统一,讲诚信就是公司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就是公司对电力客户和利益相关方讲信誉、重信义、守信用,就是要求公司员工坚决贯彻落实党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自觉遵守公司纪律。夯实诚信基础,就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人人讲诚信”活动,促进全员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想作风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责任是公司发展的使命。公司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与国民经济命脉、服务遍及千家万户的全球最大公用事业企业,承担重要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勇担责任,就要把责任理念融入公司发展战略、渗透到生产经营实践、落实到干部员工行动中,切实履行“四个服务”的企业宗旨,坚持局部服从整体、小局服从大局,把对国家负责、对企业负责、对家庭负责作为日常行为准则,认真履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实现公司发展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创新是公司发展的动力源泉。创新精神集中反映了公司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和勇于变革、敢为人先的价值追求。保持创新活力,就要大力弘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牢固树立敢为人先的思想,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以创新的思维破解发展难题,加强学习,勇于实践,不断创新适应“四化”工作要求的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更高目标,创造更大价值,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奉献是国家电网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品质,是推动公司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弘扬奉献精神,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企业理念,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发展公司、服务社会,爱

1岗敬业、团结协作,恪尽职守、甘于奉献。以公司的发展实现员工成长、客户满意、政府放心,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努力推动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企业与社会共同进步。

“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明确宣示了公司所遵循和倡导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了公司员工的精神追求和行动信条,与企业宗旨、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和奋斗方向等内在联系,高度统一,一脉相承,构成了高度凝练,科学完整的价值体系,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生存的根本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把公司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公司各项工作中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文化建设,要把公司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安全生产中,确保安全可控、能控、在控,实现电网安全、员工平安、企业稳定、社会和谐。要把公司核心价值观落实到优质服务工作中,在为服务对象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公司价值;要把公司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电网发展建设中,实施“一特四大”战略,建设坚强电网。要把公司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营工作中,勤俭办一切事业,形成集约高效的发展方式,提高经营效益和效率。要把公司核心价值观落实到企业管理中,促进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公司管理水平。要把公司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内质外形建设中,树立“统一品牌、统一形象”。要把公司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中,弘扬“干事、干净”的廉洁理念,努力营造“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企业氛围,树立“诚信守法,廉洁经营”的良好企业形象。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重在建设的原则,切实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

一是建立健全企业文化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切实把公司党组提出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落到实处。二是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宣传,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公司党组的决策部署上来。三是加强企业文化环境建设,推动优秀企业文化全面落地。四是加强企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着力打造企业文化精品工程。五是深入开展企业文化活动,着力增强优秀企业文化的穿透力、影响力和震撼力。

什么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篇7

物竞天择, 大浪淘沙。现如今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竞争, 竞争几乎已经渗透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作为个体, 差不多从进幼儿园开始, 就可能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走进社会以后, 不论是务工还是务农, 不论是经商还是从政或是搞科研文化, 竞争几乎无时不在, 无处不有。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会自然地想到一个问题:什么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怎样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唯心论的命运说、先验论的天才说、机械论的机会说, 什么“天生就是当官的料”、“注定就是发财的命”, 等等。这些只看一点、不及其余的说法都是片面的、错误的。如果自己这样说, 那是自我麻醉;如果对别人这样说, 那会误导别人。

什么是竞争?《辞典》解释:“竞争就是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跟人争胜。”只要存在竞争, 胜负就是竞争主体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事。既然内因是决定的因素, 那么构成个体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应该存在于自身而不在他人。在我看来, 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应该包括自身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目标动力。

首先是学习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离开学校走进社会以后的继续学习能力, 包括如何安排学习时间、采用什么学习方法、选择什么学习内容, 尤其是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如今的市场经济, 是伴随知识经济同时发展变化的。这就毫无疑问地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凭借刻苦的学习使自己的知识技能专业水平不断更新、不断提高就成了在竞争中获胜的基本前提和主要途径。科学研究表明, 随着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一个人的体能、技能、智能对社会财富的贡献率分别为1:10100。即一个仅有体能而没有技能、智能的人与一个既有体能又有技能的人相比对社会贡献率的差距为10倍;与一个体能技能智能兼备的人相比对社会贡献率的差距则是100倍。据世界银行测算, 投资于物资的资本, 平均回报率为110%;投资于金融的资本, 平均回报率为120%;投资于人才开发的资本, 其回报率为150%以上。正因为如此, 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千方百计地抢占人才、科技、知识的制高点。同样, 对个人来说, 年轻时进学校的学习是基础教育, 走进社会参加工作以后的学习是继续教育。在基础教育不断进步、日趋普及的今天, 继续教育即毕业以后的学习就成了竞争要素之中的关键。一方面是因为毕业以后所学专业已有一部分不适用或因为专业不对口而用不上, 更重要的是知识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更新快、发展变化快, “三天不学习, 就可能出问题”。近些年信息产业的技术更新率一般每年都在20%以上。不要说新知识新技术发展变化快, 就连社会上流行的新鲜词都让人感到眼花缭乱。因此, 只要面对竞争, 不管从事什么职业, 不论你多大年龄, 只有坚持继续学习, 及时掌握现代理论科技文化知识, 尤其是时刻关注本行业的前沿理论, 才能在竞争中具备获胜的基本条件, 否则只能打着白旗败下阵来。

其次是实践能力。就是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干事能力, 就是已确定任务的完成能力、规划目标的实现能力, 也就是俗话说的真功夫、真本事。

知识就是力量, 但这个力量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来, 才能体现它的作用;这个力量只有在现实竞争中获胜, 才能证明是超越他人的力量;这个力量也只有在实际竞争中获得检验的基础上继续升华为新的理论知识, 然后再去指导新的实践, 才能保证一个人在竞争大潮中不断地获胜。有些人书读了不少, 但不善于应用在工作和科研的实践中, 学而不用, 束之高阁, 这样的人只能算作“两脚书橱”。有些人也能坚持学习, 却不善于在实践当中不断地吸取经验教训和总结提高, 所以在小胜之后亦难再有大胜。还有些人会满足于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成就而不愿继续地努力学习、大胆实践, 最终的结果也必然是由于自己的停滞不前而给别人留下了赶超机会。从理论到实践, 再到新的理论、新的实践, 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 才是一个人核心竞争力提高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 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总是体现在一个动态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当中。可以说, 没有一成不变的竞争力。

其三是创新能力。就是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所以学习和实践活动也是永无止境的。任何一个人的学习实践活动都不应该是过去的简单重复, 而应该是永远站在新的起点上, 与时俱进, 与时偕行。《诗经》说, “其命维新”。汤之《盘铭》说, “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江泽民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现实社会的竞争当中, 创新就是制胜的法宝。那么, 创新是什么?创新就是要突破已有的常规、突破原来的框子。这就需要在学习和实践当中不断地解放思想。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要靠有胆识, 要敢于突破, 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二要靠有魄力, 要敢于怀疑, 善于提出问题;三要靠振奋精神, 要不怕困难, 不畏艰险, 永远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四要靠讲科学, 要尊重客观规律, 做到实事求是。所以, 踏上一条创新之路, 就要不断地反对裹足不前的保守主义、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懒字当头的享乐主义、主观臆断的唯心主义。

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 是目标动力。就是一个人所选择的正确的理想信念、具体明确的奋斗目标。这是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动力源。

仅用10年时间跻身于法国50富翁之列的媒体大亨巴拉昂, 1998年逝世时的遗嘱规定, 把他的4.6亿法郎的股份捐给医院, 另外留下100万法郎要奖给揭开贫穷之谜的人。谁能答对“穷人最缺的是什么?”就拿走这100万。在45 861封回信的答案中, 只有叫蒂勒的小姑娘答对了巴拉昂预设的答案:“穷人最缺的是野心”, 即奋斗目标。这个故事说明, 奋斗目标是一个人学习、实践、创新等等努力的“发动机”。没有目标, 就没有源源不竭的动力。即使学了、做了, 也可能是凭借一时的冲动。赢了很容易骄傲自满而停滞不前, 输了自然会萎靡不振而一蹶不起。美国耶鲁大学做过这样的调查。让学生回答是否有奋斗目标?如果有, 是否曾写了下来?回答有的占10%, 写明白的确定的占4%。20年之后的事实验证, 写明白了自己奋斗目标的人, 工作和生活水平都远远超过了其余的人, 这4%的人的个人财富超过了另外96%的人的总和。这个调查足以说明目标动力在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中占有决定性的位置。有的人从来都没给自己定下一个奋斗目标, 所以只能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最终也很难唱出自己的歌。有的人因为理想信念是动摇的, 所以目标也是不牢靠的, 因而容易见异思迁甚至“轻于去就”。真要发挥目标动力的作用, 就必须使自己的奋斗目标建立在正确的理想信念之上, 这样才能做到矢志不移, 这样才能像郭沫若的一幅名联所写的:“有志者, 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 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选定一个正确的符合自身条件的奋斗目标, 然后埋下头来不断地刻苦学习, 努力实践, 勇于创新, 这就构成了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以竞争求生存、以竞争求发展是当今社会的普遍法则。所以, 努力提高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每个人的首要任务。

企业文化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篇8

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力之源泉

市场产生竞争,竞争裁判优劣。企业在竞争中存在与发展,也在竞争中衰败与消亡。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力量与智慧的凝聚,也是竞争的法宝。 企业竞争环境千变万化,客户需求也五花八门,不可能一切都在事先的预料之中,而企业文化则能决定员工如何应对突变情况。如神华集团煤炭运销公司把“重义言利,合作双赢”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在与客户的交往中,无论市场如何变化,他们都坚持定期访问用户制度,要求员工对新老用户都要笑脸相迎,对大小客户都要一视同仁,做生意交朋友要诚实守信。特别是2003年以来,煤炭市场由买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出现了多年未见的需求旺盛、供应紧张的局面。在这样的形势下,神华集团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把实现集团效益最大化作为营销工作的中心,把客户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销售工作的出发点”的经营理念,要求全体员工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务必恪守质量为本、用户至上,坚持信守合同,保证煤质,强化服务,以用户燃料供应为己任。在市场形势发生剧烈变化,全国煤价大幅上涨,计划外价格远远高于计划内价格的情况下, 该公司着眼长远,注重长效,不争一时之利,不带头涨价。而在全国范围内煤炭质量大幅下滑的情况下,该公司加强煤质管理,使各项指标基本与2002年持平。在黄骅港航道条件受限的情况下,这个公司又自找苦吃,开展“三港零待泊”会战,尽量减少用户损失,这一系列措施,真正做到了和用户感情沟通到位、技术服务到位、处理问题到位,赢得了广大用户的高度评价。 通过长时间努力,神华煤的品牌效应已经显现,真正实现了企业与用户的双赢,推动了公司的跨越式发展。

企业文化能保证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

如果说,企业文化是对员工意识形态领域的塑造,是属于思想观念范畴领域的“软件”,那么制度建设规范了这种观念塑造,是意识形态在经营活动领域中的“硬件”。在一个企业中,大部分行为是由显性管理制度所约束的,但是有很多的行为是显性管理制度无法约束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约束力量,它能很好地控制显性制度很难控制的那些因素,并且能够很好地引导企业发展的大方向,获得空前的发展空间。

企业文化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手段

企业作为社会细胞需要和谐,只有细胞和谐才能达到社会和谐。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内部和谐有序的重要手段。因为企业文化是员工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共同向往的愿景,没有和谐有序的要素流程、管理体系、决策执行和资源优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谐。如“做神华人,办神华事”是所有神华人的信仰;“用神华煤,还天空一片蔚蓝”,“经济、社会效益并重”是神华人不变的追求,但实现这一切的根基在于神华人的友情合作、整体推进。神华内部产、运、销之间存在着相对的稳定和某个时间段、某个区域的绝对不稳定,这就需要各兄弟单位之间能够互补互助,也就是在这些方面,神华人显示了良好的战斗风格和强大的整体实力。

企业文化能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而企业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强调100%的完美,但我们强调的是持续改进。 在新的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发展方向、发展水平、发展速度等都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通过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可以正确引导职工的思想价值,坚定政治信念,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职工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为企业在竞争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总之,在科技高度发展,经济高度信息化、市场化的今天,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铸就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不断丰富和创新自己的企业文化,唯有如此,企业才能永立不败之地。

企业文化的真相是什么 篇9

企业文化的真相是什么

近两年,普华永道的员工纠纷,联想、惠普的大裁员让大家纷纷质疑这些企业的文化,似乎我们都被他们骗了,更有一些企业文化顾问认为企业本身就是经济动物,文化不过是为企业获取利润的手段和工具而已.笔者对此不敢认同,的.确这代表了很多人的观点.不处理好文化与利润、理想与功利之间的关系,企业就会陷入迷茫之中.盲目的否定与盲目的崇拜对企业一样是有害的.

作 者:韦华伟  作者单位:北京远创管理咨询公司 刊 名:东方企业文化 英文刊名:ORIENTAL ENTERPRISE CULTURE 年,卷(期): “”(4) 分类号: 关键词: 

企业文化的含义是什么1 篇10

(一)统一的平台集中管理工作中大量的文档

(二)透明化的电子审批平台,提高协同工作效率

(三)有效的内部信息发布和交流平台,及时了解公司最新动态

(四)实现项目工作管理、会议管理等日常工作的自动化管理

(五)获取分散在业务系统中的数据,通过图表为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六)精细、严谨、规范,是西安康明斯的企业文化。微宏解决方案:

(一)工作流程管理平台:实现企业内部高效协同,规范化、制度化工作

微宏工作流平台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和实践应用,在为企业提供流程解决方案过程中,越来越驾轻就熟。微宏强大的智能表单(Intelliform)和智能流程(Intelliflow)技术,不尽通过独特的表单驱动模式解决大量实际应用难题,同时在与用户交互中有更好地

体验。

(二)知识文档管理平台:实现文档安全共享,积淀企业知识财富,充分打造学习型企业

知识文档管理作为企业的隐性资源,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也作为企业内部协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任务管理平台:实现任务下达、部门配合工作的全称跟踪与反馈,有效提升执行力

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管理工作指令,就是利用一个实时、快速、统一、高效的平台,来实现工作指令整个生命周期的流转。在这个信息化平台当中,领导可以通过系统下达工作指令,设置专人监督,执行者定期反馈工作进展情况,最后通过系统进行绩效考核生成相应分数,量化工作执行和反馈质量,督促员工提升工作效率,最终达到提升企业执行力的目的。

(四)协同管理工具:有效辅助日常办公管理

除核心应用的功能模块外,XCEC应用了大量协同管理模块,如信息发布、个人事务、人事管理、会议管理、车辆管理、办公设备管理、预算中心、项目管理等,通过多角度的协同工具,有效提升公司内部信息化管理水平。

(五)“采购申请——价格审批”一体化流程解决方案 采购申请以应用部门为单位发起,而价格审批则以相同供应商为单位合并。举个例子,A部门采购申请单列出10件申请采购的物品,其中有可能到5个供应商处去采购,B部门提交15件申

请采购的物品,可能到7个供应商处采购。而采购工程师需要汇总所有的采购申请单,并将同一家供应商处采购的物品,归并到同一张价格审批单并直接发起流程,即采购申请和价格审批存在多对多的关系。

(六)与业务系统深度整合应用

什么是城市价值理念的核心 篇11

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公共品,可以说,城市升级过程中我们只注重把这个产品做精做优做特、做得好看,而在城市升值过程中,则是要把这个产品做到好用,真正让市民方便地使用。

过去我们搞城市升级,更在乎的是楼够不够高,马路够不够宽,广场够不够大,城市形象是不是高大上。更多地放在决策者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站在使用者角度去考虑,形式大于内容。至于在城市生活的人是不是方便,是不是好用,是不是舒适,是不是生活得更美好,则很少体现和关注。

如此做法不能全面体现城市价值所在。

城市价值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与当下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思想一脉相承。在我国很多城市,城市的有形资产可谓发挥到了极致,但最后却成了空城甚至鬼城,没有人气,关键在于无视城市价值中人的需求。

只注重外在,忽视了内在,最终成为掣肘城市价值最大化的短板,也让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尝到了苦头。

城市价值理念要更多发挥市场的作用。我国城市建设大多是由政府或政府主导的公司负责,这种政府包揽一切的做法,无形中容易造成城市价值的流失和损耗。

而市场主体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但是供给方,也是需求方,会站在人(需求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把城市这个产品真正让人用起来。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发挥好市场的作用,对实现城市价值最大化至关重要。

城市价值最大化的互动体现在三个层次,一是城市和城市的互动,互为需求,互为供给,如城市群的提出;二是城市公共品与城市顾客的互动,需求与创造需求、供给与创造供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但也有主动与被动的差别;三是城市顾客之间的互动,这里包含了政府、企业、个人等,也可以体现为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供给与需求关系。

城市价值是城市全体人的价值反映,创造出有利于发挥每个人价值最大化的环境,是城市价值理念的核心内容。而一切有利于城市人的价值最大化的空间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制度环境、生态环境等都是城市价值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厚此薄彼。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在于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公平的发展机会,更有创造力的工作生活环境。让城市价值理念回归本源,发挥出每个人的最大潜能,才能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企业伦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篇12

伦理道德自古以来就是维系各种关系和组织机构的必要因素, 企业各个层面的活动均不可能摆脱伦理道德的约束。无数事实表明:只讲经济目标不讲伦理目标的企业最不经济;只讲伦理目标不讲经济目标的企业也必然损害伦理。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概述

1.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特征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 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 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知识, 是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主动和优势的某种其他企业不可模仿的力量。核心竞争力要成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必须具备如下特征: (1) 价值性。核心竞争力能为用户提供根本的好处和效用, 为顾客带来长期性、关键性的利益。同时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 创造超出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 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2) 独特性。核心竞争力具备独特性, 难以被对手模仿和超越。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培育、积累、沉淀而成, 深深打上了企业独特组织、特殊经历的烙印。核心竞争力蕴含于企业文化, 融合于企业内质, 为该企业员工共同拥有。 (3) 延展性。核心竞争力具有延展性, 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 是企业其他各种能力的统领, 能为企业提供广泛的产品或市场支持。核心竞争力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 同时有效地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

2. 核心竞争力的力量要素

虽说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特殊的组织知识和精神气质, 但如同人的精神气质最终会通过人的具体行动及其结果体现出来一样,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通过企业的行动和结果体现出来, 从而形成一种鲜明的与众不同的优势。美国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企业是创造价值的主体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所谓基本活动涉及企业生产、原料储运、成本储运、销售、售后服务和结算, 而辅助活动涉及人力资源、财务、计划、研究开发、组织制度等。这些活动以为企业创造价值为核心, 上下相连互相影响, 形成两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价值链。如果能够找到一种能够同时对企业价值链产生影响的力量, 然后通过努力为这种力量注入不可模仿的禀赋, 企业就能够培育出提高企业价值创造效率的核心竞争力。经过研究, 迈克尔·波特认为能够同时对企业价值链产生影响的力量要素只有四种, 分别是技术创新力、市场营销力、制度力和文化力。

二、企业伦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影响和塑造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很多, 企业伦理越来越成为一条重要因素。自由经济政策强硬支持者之一的弗里德曼认为, 市场经济对利润的追逐只有在一定的道德价值的情况下才能达到其所希望的效率。达夫特认为:“伦理是在何为正确何为错误的角度上规制个人或团体有关行为道德准则和价值原则”。企业伦理, 就是指活跃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道德意识、道德良心、道德准则、道德行为活动的总和。它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企业内部管理, 处理内部各种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良心、道德准则和道德道德行为活动;二是指企业对外经营, 处理企业与外部各种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良心、道德准则和道德行为活动;三是指企业管理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伦理准则。企业伦理所规范的关系不但包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职工与企业、企业与其他企业或非企业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关系, 而且还包括企业与市场、企业与顾客、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下面通过企业伦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四个要素的影响来揭示企业伦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1. 可持续的技术创新力优势依赖于良好的企业伦理

按国际工业产权组织对技术的定义, 技术是指制造一种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的系统的知识。无论哪一种技术, 其中都要涉及和回答这样一些伦理问题:第一, 如何处理为顾客创造价值和公司技术成本的问题。任何受市场和顾客欢迎的技术, 必定是对消费者有价值并且符合社会消费主流的技术。如果某项技术具有创新性, 又能节约成本, 但对顾客缺乏真实长久的价值, 违背社会消费的主流趋势, 这种技术难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二, 技术要素管理能否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源效率和文明进步的问题。有竞争力的技术, 是符合社会普遍利益的技术, 只有那些有助于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生态平衡、人们健康的技术, 才可能具有竞争力。第三, 如何协调企业经营实力过程中, 人与物、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的问题。任何一项管理技术都不可能将人变成机器或木头人, 技术本身也不可能将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抹杀。管理技术是否有效, 还取决于是否拥有使企业变成能量的管理伦理。总之, 企业如果不具备对顾客、市场和社会的人文关怀, 仅有经济算计, 是难以创造出新技术的。第四, 如何使产品技术、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能够产生和发挥效率的问题。如果一个企业内部缺乏相互信任的氛围和公平公正的激励, 根本无法拥有技术创新的能力, 即使拥有了新技术, 也可能因为内耗而失去技术优势。技术力要释放出赢得竞争的技术能, 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企业理想的员工不行。总之, 能够成为竞争力的技术, 从产生、传播、创新和学习都需要伦理的协调。

2. 可持续的强势市场营销力依赖于良好的企业伦理

根据战略管理的理论, 有利于企业赢得竞争的市场力主要包含低成本、快速度、大网络等。首先, 低成本能够使企业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和经营主动性, 是企业非常重要的成功因素。但是, 是否存在现在或未来损害利益相关人利益的可能。战略管理的利润观是合理的利润, 是充分考虑了利益相关人利益后所留存的利润。所以, 真正能够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低成本是有许多先决条件的。其次, 以最快的速度用较低的费用将产品和服务销售出去, 是企业赢得竞争的重要因素。但是, 其中同样涉及伦理问题: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注重赢得领先竞争优势, 获取先机利润, 还是站在顾客利益和企业商业信用的角度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成熟性和稳定性, 结果是大不一样的。欲速则不达的教训在企业中是屡见不鲜的, 先发展后规范的做法往往使企业和社会付出了更高的代价。第三, 广大的营销网络的确是企业赢得竞争的宝贵资源, 但是, 能够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销售网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忠诚的顾客群、良好稳定的供销关系和社会美誉度。而形成这些条件的前提是公司与顾客、供销商和社区拥有良好的伦理关系。也就是说, 没有严密一致的道德和制度维护, 不仅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市场网络和市场力, 还可能因为销售网撒得太开而导致公司的被动。企业的营销网络没有良好的道德维系是不可能长久的。企业的营销网络和市场力只有在体现或表达着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人的和谐时, 才具有真正的不可模仿性。

3. 可持续的高效率的制度力是良好企业伦理的体现

以研究企业效率为主要内容的制度经济学关于企业制度有四个重要的命题;第一, “企业是运行着的制度”。不同的产权主体通过谈判形成了一系列的合约, 而参与合约的主体受不完全信息和有限理性的局限, 决策和行为都有不确定性, 都有可能损害他人的利益。第二, 合作性的企业需要制度来规范和协调。而企业中运行的制度有两种, 一种是具有法律强制性的正式制度, 一种是依靠舆论和心理活动发挥软约束力的非正式制度, 如道德、传统等。第三, 两种制度遵循同一个意志:合作者集体的共同利益高于个人的特殊利益, 企业集体行动的逻辑是不损害合作者的利益。第四, 企业制度安排要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一个企业在治理结构中安排控制权的时候, 如果能够既考虑资本所有者的利益, 同时也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那么, 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很可能使企业因更具有向心力而更具竞争力。例如偷懒的问题。如果一个企业内不能通过一种权力的安排来解决偷懒的问题, 那么该企业的竞争能力、核心竞争力就根本说不上。从本质上说, 企业制度是企业伦理的具体体现, 是企业伦理追求和观念转变为具体行为标准的载体。

4. 优秀的企业文化力是因为具备良好的企业伦理之魂

首先, 伦理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 是为一个组织中所有成员共同享有、并作为公理传承给组织新成员的一套价值观、指导信念、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企业文化代表着组织内部不成文的、可感知的部分。海尔的“吃休克鱼”, 就是利用海尔优秀的企业文化和经营价值观, 注入到被兼并的企业, 结合他们优质的生产设备, 从而产生极大的经营效果。科特认为“企业文化, 特别是当它的力量十分雄厚的时候, 会产生极为强有力的经营结果。无论是对付自己的竟争对手, 还是为顾客提供服务, 它都能使企业采取快捷而协调的行为方式, 也能引导掌握知识者在欢歌笑语中跨越经营的险滩”。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是为全体成员接受并愿意付诸实践的对事物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因为企业成员的行为具有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性特点, 所以在价值观层面进行引导和协调, 可以激发员工高度的信任和尊重, 展现勇于前进和甘愿奉献的精神, 有利于形成凝聚力。价值观在内容上分为:真假、善恶、美丑。其中善恶观 (伦理观) 即对事物“是”和“非”的判断渗透在企业基本的经营活动中。“用产品的高质量, 还是用坑蒙拐骗盈利”、“顾客满足我, 还是我满足顾客”、“我是企业的主人, 还是打工者”等都是关于“善”、“恶”、“是”、“非”的判断, 而企业价值观形成和完善无不受到这些日常生活中细微的伦理判断的影响。其次, 伦理思考对文化具有判断和调适作用。企业文化分成强力型、策略性和灵活适应型三种。其中对于强力型文化来说, 主要表现为企业具有简单的理解力, 一种高度的传播力和一种很大的固定性, 所以对外界具有较强的排他性。施泰因曼认为:“强力型企业文化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封闭趋势, 一种重新定向的排斥, 一种执行阻碍, 一种集体的回避态度, 一种灵活的欠缺”。可以说, 强力型文化是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整套规范和价值观, 进而系统地排除了通过论证达成理解的可能性。在价值观上的伦理思考, 通过论证的理解过程来阻止文化的刚性。王安电脑公司的强文化阻碍了公司最高层对基本客户的察觉, 从而在1980年末未能采取适当的策略, 从而走向衰亡。

综上所析, 要将企业的技术创新力、市场营销力、制度力和文化力培育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最根本在于企业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水准。可见, 在外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背后, 存在着一种影响企业竞争的最为根本的力量——企业伦理。所以说, 企业伦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和最本质的因素, 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来自于明确而正确的价值观和与时共进的企业伦理体系。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 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 惟有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文章通过分析企业伦理对外显的核心竞争力要素——技术创新力、市场营销力、高效率的制度力和优秀的文化力的作用, 得出企业伦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的结论。

关键词:企业伦理,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欧阳润平著:道德实力:国有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础[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2]欧阳润平:道德实力:企业赢得竞争的真正核心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 (2) .

[3]戴维·贝赞可戴维·德雷诺夫马克·简利:公司战略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4]蒋学伟:持续竞争优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5] (美) 约翰·科特等.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曾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

什么是企业文化 篇13

刘叔铭从七个方面来阐述企业文化的定义。一是《辞源》对文化的解释是“文治和教化”,“文”是慢慢积累的意思,所以企业文化是无法一蹴而就的。二是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个性:团体的共同信仰、价值观和行为。三是企业文化是象征的、整体的、惟一的、稳定的、难于改变的。四是企业文化既有有形的部分,也有无形的部分,是由有意识学习与无意识学习组成的,不是书面的理想、愿景和使命,而是日常的实务、沟通和信仰。五是简单地说,它是在一个企业里事情如何做好。六是企业文化还可以看做一个循环、哲学表达价值,价值体现于行为上、行为说明哲学。七是企业文化也可以看作一个系统。

企业文化现象有哪些?

刘教授认为企业文化现象有七个方面:一是风俗、习惯、舆论,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舆论,有可能成为这个地方的企业的文化现象。二是思维方式。刘教授以一个事例来说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美国人和日本人一同遇到狮子时,日本人把鞋带系紧准备跑,美国人就嘲笑日本人:“你跑得过狮子吗?”日本人回答:“我只要跑得过你就行!”三是行为准则。美国人在办企业时,利字当头,而日本人则更讲究忠诚。四是价值观念。主要有利润价值观和服务价值观两个方面。五是精神境界。六是作风。有的企业推行强势管理,有的企业倡导“仁”字。七是待人艺术。

企业文化有哪些要素?

刘教授说企业文化包含五个要素:一是企业文化。不同的地方有可能产生不同的企业文化,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二是价值观,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三是英雄人物,即企业的灵魂人物,“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领导就可能带出什么样的一帮下属。四是习俗与仪式。五是文化网络。企业内部的信息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在传送,这就形成了网络,而文化网络一旦形成,较难改变,除非继任者强行推翻它。

为什么了解企业文化

是重要的?

刘教授认为了解企业文化至少有几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作为企业的执行人员,识别、了解和影响组织文化,可以确保公司的敏捷性和财务成功。二是作为潜在雇员,瞥见组织的真实文化,可以帮助你决定一家公司是否适合你做出贡献与发挥。三是可以作为公司的用人的依据,去聘请到能在公司成功的人。四是制定政策和任务来增加公司获利能力和对市场需求作出反应。五是面对真正威胁时,公司能够作出正确的反应。

如何识别企业文化?

刘教授告诉大家可以从十个方面进行识别:一是识别工作团队的态度、行为偏好和工作环境。二是要同时观看有形的和无形的。三是看建筑物、办公室、店面和公众形象、公众关系。四是看真正的报酬结构。五是看建筑和设计。六是看服饰。七是看组织过程和结构。八是看仪式、象征和庆祝方式。九是看常用语言和口头禅。十是看标志、宣传文件和宣传标语等。

企业文化如何影响企业发展?

最后,刘教授对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作了八点总结:一是振兴企业、改善管理。刘教授说,海尔集团于1995年收购青岛线星电厂后,没有投入资金,却救活了这条“休克鱼”,就是应用了海尔的企业文化。二是目标导向、全面发展。三是注重协调,促进文明发展。四是凝聚人心、增加向心力和合力。五是美化环境、优化生活。六是教化激励、培育人才。七是道德约束、制度控制。八是服务公众、辐射社会。

建设一个企业的文化,好比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急不得。在本次企业家文化沙龙上,刘叔铭教授一再强调:企业好比人,企业的命运好比人的命运,是由性格所决定。要改变企业的命运就必须先改变企业的性格,要改变企业的性格就必须先改变企业的习惯,要改变企业的习惯就必须先改变企业的行为,要改变企业的行为就必须先改变企业的观念。而完成这一系列的改变,就是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所以,一切从改变观念入手。

什么是企业文化 篇14

很多人在谈论企业文化,但是却也有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企业文化。那么,今天让我们来深度探讨一下企业文化问题!

1、什么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企业的意识形态,企业领导者把文化的变化人的功能应用于企业,以解决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就有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理论和企业文化管理理论都追求效益。但前者为追求效益而把人当作客体,后者为追求效益把文化概念自觉应用于企业,把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人作为管理理论的中心。这种指导思想反映到企业管理中去,就有了人们称之为企业文化的种种观念。

2、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一词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改革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中国所要建设的企业文化只能是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正是根据这种逻辑,我们出版的许多企业文化专著,都冠以“社会主义企业”的名称。

3、应该怎样认识、理解企业文化?

首先,要有哲学的方法,从中国企业文化的现实出发,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把握企业文化各种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依据实践经验,从感认认识到理性认识,进行科学的概括、总结。其次,要通过实践把所认知的企业文化的本质及一般的特征去伪存真,从而确定企业文化的本质。第三,要认识到企业文化不是单一的因素构成的,找出企业文化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因素及其与诸因素的关系。第四,要看到企业文化这个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发展中形成,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丰富和变化。

4、对企业文化涵义的片面认识常有哪些?

企业文化这个名词,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而人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在企业内搞的各种文体活动,如打球、唱歌、跳舞等;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形象设计,也就是CIS战略;也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自己办厂刊厂报,为职工提供一个文化园地,还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搞思想教育„„

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些说法都不够全面。上述种种只是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并不能等同于企业文化。应该明确的是:企业文化不是企业加文化,也不是企业与文化嫁接,更不是企业家与文化人的联谊会。

5、企业文化的涵义是什么?

企业文化的内涵具体包括如下一些因素:价值观、行为准则、企业经营管理哲学、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等构成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企业为生产经营管理而形成的观念的总和。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论,它强调管理中的软要素,其核心涵义是企业价值观。

6、什么是企业文化的结构?

企业文化结构是指企业文化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时空顺序,主次地位与结合方式,企业文化结构就是企业文化的构成、形式、层次、内容、类型等的比例关系和位置关系。它表明各个要素如何链接,形成企业文化的整体模式。即企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形态。

7、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的异同之处是什么?

相同处是它们都属于人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范畴。不同处是企业文化除理念文化那部分内容外,还有其他的内容,如组织制度化,物质文化等。意即企业文化的内涵要大于企业精神。

8、构成企业文化的要素有哪些?

构成企业文化的要素有5个方面: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典礼仪式、文化网络。

9、企业文化的三大结构要素是什么?

其三大结构要素,即企业物质文化要素、企业制度文化要素、企业精神文化要素。佛教与企业文化的共通点

佛教博大精深,特别是隋唐时期西风东渐以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对佛教本身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与其他宗教相比,佛教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承认人自身的伟大,从人本身去寻求真知,既没有中国传统道教的出世观(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道教不是宗教派别,但道教的哲学观还是自成体系的),也没有基督教教、伊斯兰教的原罪说。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才使佛教几千来生生不息,被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庶人所接受。

但佛教与企业文化有什么关系呢,要说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定义好什么是佛教,什么是企业文化。

从上述不难看出,佛教是不同于其他宗教的一种讲求以人为本的宗教派别。我们一般认为宗教是相信和崇拜超人和超能力的控制力量,而佛认为其本身只是人类的一员,他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於人的努力与才智。人,而且只有人才能成佛,并且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能。因此佛教是一种“强调以人为本的,用以规范人的思想、行为的一种强有力的规则体系”,这种体系类似于哲学的定义,因此也有人在佛教到底是宗教还是哲学上争论不休。

对于企业文化,国内外学者就不同的视角给企业文化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总的说来,国外的学者更多的是从观念形态上着眼,以企业的价值观体系为基础,同时与管理哲学、管理行为相联系。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呢?Terence E.Deal(特伦斯)和Allan A.Kennedy(阿伦)在《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一书中给企业文化的定义是,“用以规范企业人多数情况下行为的一个强有力的不成文规则体系。”通过对于佛教和企业文化的定义,可以看到佛教与企业文化的许多共通点。

佛教精神对于企业文化的借鉴意义

佛教精神不是简单的佛教教义,而是佛教信仰者身上所具有的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这种处世态度对于在具有深厚东方文化传统的中国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有着许多积极意义。以下即是就佛教精神对于企业文化的积极意义所作的阐述:

1、经世济众

为自己和别人解脱痛苦,是佛教蕴含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佛教的自力拯救不能理解为只追求自我个人的解脱,佛经说:“惟行菩萨行者得成佛,其修独觉禅者永不得成佛”。佛理说佛与众生同出一源,本为一体,岂可有一独悟而众生迷。所以佛教根本上兼济天下而非独善其身,要求把自我拯救建立在每个人的努力并引导众生的共同努力基础上。自度度他、自济济人,或说通过超度他人以求得自己的超度、通过救济别人自求得自己的救济,这是佛教中经世济众的基本精神。

作为社会组织之一的企业,应该吸纳经世济众的精神,把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作为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虽然企业的组织目的就是赢利,但并不表明企业以赢利为唯一目的和准则。其一,企业可以通过其用以获利的产品来给别人带来思想、身体上的解脱,对于企业的经营方式、所经营的产品,都要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香港李嘉诚先生就曾经力排众议,否决开设赌场的董事会提案。企业经营的产品只有是利他的才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才会给企业在任何时期任何地区带来更稳健的经营风格,才能使企业获得更长期的利润。其二,企业通过赢利来帮助企业员工以及社会解脱痛苦、寻求快乐。而企业员工和社会得到企业的帮助后,会自然而然地信奉企业本身所倡导的一些思想和理念。企业树立了经世济众的精神后,通过一定的途径,让企业员工和社会知晓、认同这些精神,会为企业本身的经营带来极大帮助。无论是金蝶“发展软件产业、振兴中华民族”的民族大义,还是商务通“科技让人更轻松”的温情关怀,都会激发企业员工的使命感,使员工工作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同时也会使社会对企业本身给予更多的信赖,以利于企业自身发展。

2、众生平等

佛教教义不要求人绝对服从于某种意志或力量,在佛教中,没有创世者与被创造者,没有领导与被领导。佛教中佛与佛弟子的关系,不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而是先觉与后觉、师与徒的关系。释迦佛创立了僧团组织后,没有以领袖自居,而是把自己当成僧团中的一员,与普通僧众一道,持钵乞食,赤足云游。(引自《阿含经》)佛陀之所以提倡众生平等,按佛经佛理所言,在于众生皆有佛性,与佛本来平等一体。按现代组织论的原则是每个人在这个组织中都是平等的,只是在组织中的分工不同。佛只存有大慈大悲之心,而绝无主宰支配众生的意图。而在佛教徒心目中,佛虽福慧双圆、神通广大、自在逍遥、至尊无上、功德无量,却毫无领导者、主宰者的威慑性,而是可亲可敬,可学可效的。在佛教中,佛与人没有不可逾越的界线,人人可以成佛,而在其他宗教中,人永远成不了上帝(领袖或主宰),只能是上帝的奴仆。众生平等是佛教的又一特质和基本精神

对于企业文化而言,众生平等应该作为其基本精神之一,应倡导企业内部员工平等相侍。企业的创立者并非绝对神圣,他可以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作为企业里最早为该企业寻找到生存和发展途径,并引导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角色。企业的各级领导者是各级团队中具有不同分工承担不同任务的普通一员,领导者不是带领团队去执行他所决策和定义的工作目标,而是与团队的其他人员一道去共同实现大家所认可的工作目标。每位员工都有权利和义务去定义所属团队的目标,也有权利去否决他所在团队的工作目标。在企业里扁平化管理模式应取代A型管理模式,互助观应取代领导观。除平等相待外,企业应尊重每位员工在企业的发展权利,在企业文化里要突出每位员工无论资历深浅、能力大小,只要自己不断努力,都有可能成为领导的观念。每位领导都是帮助员工成功的兄长和朋友,每位员工都希望成为领导以帮助更多的员工成功,这样的企业没有理由不发展壮大。海尔提出了著名的“赛马场”策略,使海尔的每位员工都有公平感、成就感,也使海尔的诸多才俊脱颖而出,他们为海尔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3.弃恶从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佛教的基本主张,虽然许多宗教都有弃恶从善的主张,但佛教的弃恶从善有独特内容。佛教的善恶观是绝对的善恶观,并附有因果报应说。佛教中的弃恶从善主要包括以下几层意思:

一、善恶是从心里滋生出来的,人心的本性无善无恶,因一时的念头所引起的真妄及其衍生的善恶均没有实性,“真赅妄本,妄彻真源”,由此善恶不过是真妄分别而导致的后果。

二、善恶是可以转化的,去妄存真、弃恶从善是有内在根据的。

三、善恶是绝对客观的,没有任何理由或借某种名义,可以行恶而以之为荣。在佛教那里,不可能以佛的名义去征服所谓蛮族,也不可能以佛的名义去屠杀异教徒。善恶是自明的,永远不可能由人自己去做论释。

四、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在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六道轮回中,是上升还是堕落,取决于人自身。总之,以绝对善恶观为核心的劝善止恶是佛教的又一特质和基本精神。

对于企业文化而言,对应于佛教精神,弃恶从善有以下意义:

一、员工本质没有好坏之分,本性没有善恶之分,当他行善时便是行善了,当他行恶时便是行恶了。因此著名的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的人性假设理论应受到挑战,如果持X理论(即人性本恶),就忽略了人从善的根基,如果持Y理论(人性本善),就会缺乏弃恶的主动性。在建设和宣导企业文化时应充分考虑员工从善的根基,并引导员工主动弃恶。

二、善恶是可以转化的,对于曾经违反过企业法规的员工不是简单摈弃,而是努力帮助教化。对于曾经为企业带来过利益的员工不能盲目信赖,松懈对其管理和教化。同时,要根据企业员工的善恶行为现象,从企业文化自身去寻找根源,对于能够带来好现象的文化精神要发扬,对于能够带来不好现象的文化精神要抛弃。并且注意在企业文化里应包含更多的宽容精神和引导观念。

三、员工出现违反企业规章,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不要轻信其辩解,错了就是错了,即便是好心办了坏事也得受到处罚或谴责。同时注意在企业文化里不要掺杂攻击和蔑视其他企业即便是竞争对手的成分,企业员工和企业本身应树立起自觉与所在的社区和所处行业友善相处的精神。

四、企业应渗透褒谴、奖罚的道德和制度体系,让因果报应说在企业文化里具有全新内容得以提升到新的高度。

4.重智尚真

佛教作为宗教希望寻求的是人的终极归宿,但是佛教却不是一种盲目信仰的宗教。佛教强调发挥人本身具有的智慧,通过现象来看本质,洞彻声色,证悟真如。佛教之所以重智尚真,在于佛教自认为其所认知或了悟的是客观的真理。佛祖不是真理的创造者,只不过是真理的发现者。“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引自《阿含经》),所以佛教更强调“以法为师”。佛教所崇拜的是“真如”,而不是佛祖,由此禅宗才敢于唾佛骂祖。佛教如此重智尚真,因而也就崇重理性和实证,虽然佛教之所谓客观仍逃脱不了“万法唯心”的范畴,但佛教徒常会不自觉地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圭臬。这与其他宗教的神秘主义截然不同。

重智尚真对于企业文化的价值,显然不在于其“万法唯心”的主张,而在于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不为事物表象所迷惑,崇尚真理、质问权威的精神。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是企业永葆青春的法宝,3M公司为了激励员工的主观创造能力,设立了自己的诺贝尔奖——金步奖,在IBM一些富有成果的工程师拿着和总裁一样高的薪水,这些都是企业为了鼓励主观能动性而采取的措施。在企业文化里应明确一点,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管理制度方面永远没有完全了悟其所有真谛,到达终级目标,还有许多本来就存在的资源和潜力没有被我们利用和挖掘,以此来激励企业员工借助自己的智慧不断探求和接近各自工作领域的真理。对于企业内部乃至行业内的权威,虽不赞成去唾骂,但也要感于去质问和挑战。在企业文化中应该鼓励员工去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错误和缺陷,并及时去修补经营中存在的错误和缺陷。对于企业已有的文化要不断地在企业经营中去加以检验,以便适当扬弃。敢于对企业已经形成的企业文化挑战,是企业文化中重智尚真的重要体现。

纵览古今,很多佛教信仰者以特有的佛教精神为人处事,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科学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同样有很多人借助佛教精神建立起特有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自身的独特魅力,为打造百年老店奠定深厚的企业文化基础。双星集团在企业文化里引入佛教精神,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为佛教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结合树立了典范。

企业精神是现代意识与企业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每个企业都有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它往往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通常通过厂歌、厂训、厂规、厂徽等形式形象的表达出来。

一般的说,企业精神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它可以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

企业精神作为企业内部员工群体心理定势的主导意识,是企业经营宗旨、价值准则、管理信条的集中体现,它构成企业文化的基石。

企业精神源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践之中。随着这种实践的发展,企业逐渐提炼出带有经典意义的指导企业运作的哲学思想,成为企业家倡导并以决策和组织实施等手段所强化的主导意识。企业精神集中反映了企业家的事业追求、主攻方向以及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基本指导思想。企业家常常以各种形式在企业组织过程中得到全方位强有力的贯彻。于是,企业精神又常常成为调节系统功能的精神动力。

企业精神总是要反映企业的特点,它与生产经营不可分割。企业精神不仅能动的反映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本质特征,而且鲜明的显示企业的经营宗旨和发展方向的。它能叫深刻的反映企业的个性特征和它在管理上的影响,起到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

企业的发展需要全体员工具有强烈的向心力,将企业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企业的经营目标上去。企业精神恰好能发挥这方面的作用。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最难把握的因素。现代管理学特别强调人的因素和人本管理,其最终目标就是试图寻找一种先进的、具有代表性的共同理想,将全体员工团结在企业精神的旗帜下,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企业精神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各方面和各个环节,给人以理想、以信念,给人以鼓励、以荣誉,也给人以约束。

企业精神一旦形成群体心理定势,既可通过明确的意识支配行为,也可通过潜意识产生行为,也可通过潜意识产生行为。其信念化的结果,会大大提高员工主动承担责任和修正个人行为的自觉性,从而主动的关注企业的前途,维护企业声誉,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从企业运行过程中可以发现,企业精神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它是企业现实状况的客观反映。企业生产力状况是企业精神产生和存在的依据,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及其由此带来员工、企业家素质对企业精神的内容有着根本的影响。很难想象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企业会产生表现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观念的企业精神。同样,也只有正确反映现实的企业精神,才能起到指导企业实践活动的作用。企业精神是企业现实状况、现存生产经营方式、员工生活方式的反映,这是它最根本的特征,离开了这一点,企业精神就不会具有生命力,也发挥不了它的应有的作用。

2、它是全体员工共同拥有、普遍掌握的理念。只有当一种精神成为企业内部的一种群体意识时,才可认作是企业精神。企业的绩效不仅取决于它自身有一种独特的、具有生命力的企业精神,而且还取决于这种企业精神在企业内部的普及程度,取决于是否具有群体性。

3、它是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企业精神一旦确立,就相对稳定,但这种稳定并不意味着它就一成不变了,它还是要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企业精神是对员工中存在的现代生产意识、竞争意识、文明意识、道德意识以及企业理想、目标、思想都具有稳定性。但同时,形势又不允许企业以一个固定的标准为目标,竞争的激化、时空的变迁、技术的飞跃、观念的更新、企业的重组,都要求企业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反应,这就反映出企业精神的动态性。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使企业精神不断趋于完善。

4、它具有独创性和创新性。每个企业的企业精神都应有自己的特色和创造精神,这样才能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活动具有针对性,让企业精神充分发挥它的统帅作用。企业财富的源泉蕴藏在企业员工的创新精神中,企业家的创新体现在它的战略决策上,中层管理人员的创新体现在他怎样调动下属的劳动热情上,工人的创新体现在他对操作的改进、自我管理的自觉性上。任何企业的成功,无不是其创新精神的结果,因而从企业发展的未来看,独创和创新精神应当成为每个企业的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

5、要求务实和求精精神。企业精神的确立,旨在为企业员工指出方向和目标。所谓务实,就是应当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注意实际意义,切忌凭空设想和照搬照抄。求精精神就是要求企业经营上高标准、严要求,不断致力于企业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提高。在现代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质量和信誉是关系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一个企业要想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发扬求精精神。

6、具有时代性。企业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企业个性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具体化。优秀的企业精神应当能够让人从中把握时代的脉搏,感受到时代赋予企业的勃勃生机。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企业精神应当渗透着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确立消费者第一的观念、灵活经营的观念、市场竞争的观念、经济效益的观念等。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应成为每个企业培育自身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

一、佛教建立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佛教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人们“了生死,求智慧”,从它的出发点上就把其定位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上,它从解决人的现世之苦(生、老、病、死四大苦)出发,为人们设立了一个理想的彼岸世界(即达到涅槃的境界),实现无生无灭的目的。佛教通过对人之佛性的精细分析,把能否成佛和如何成佛又完全归于人的自身,归于人的自我努力和内心的自我净化上,提出“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明确修行的目标就是明心。在这里,佛教把人及人心提高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从而确立了人及其思维的中心地位。

在这点上,现代企业管理同样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强调经营人心,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上,强调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强调企业在选人、用人、留人、育人等环节上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根据每名员工的能力、性格特点,选拔、培养适合的人,并放在适合的岗位上,并针对每人、每岗的特征,选择适合的激励手段,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实现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共同实现,从而实现双赢。另一方面在企业的市场运营管理上,同样要善于经营客户与消费者之心。企业的经营也要象佛教以对心的修炼为住,强调并重视人及人心。正如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石滋宜博士在给《蒙牛内幕》作序中所期望的,“归根结底,蒙牛的成功在于善于‘经营人心’:在企业内部,注重向下经营人心,以聚揽人才,激发其工作热情;在市场上,善于经营客户之心,消费者之心,善于抢占其心智资源,建立企业品牌的美誉度与忠诚度。如果中国企业都像蒙牛这样注重‘心’的经营,那么一定会很快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的企业”。

二、佛教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圆融的辩证法思想。佛教向人们描述了万物的结构,如实地分析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让人们深切地认识到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并教给人们去清醒地认识它们的方法与途径。般若经提出“空色不二”,维摩诘立“不二法门”,天台宗提倡“三谛圆融”,华严宗提倡“六相圆融”等,都强调此岸与彼岸、现象与本体、全体与部分,乃至一多、大小、长短,隐显、成坏等等对立与差別之间都是相通互融的。禅宗主张的人即佛、佛即人、世间即出世间、烦恼即菩提、迷即悟、生死即涅槃等也是一种圆融无碍的思想。这些辩证法思想不仅开导了我们的思维方法,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而且提高了人们的思维能力,为人们认识整个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当然佛教的圆融无碍观是建立在一心和概念思辩基础之上的,与唯物辩证法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有所不同。佛教的圆融观认为万法容于一心,故万法相容无碍,一与多、总与別、成与坏相依赖而存在,故二者之间相互容含,一体无別。虽然二者所建立的基础是不同的,但是佛教的圆融无碍观作为一种观点、一种方法、一种境界,不仅体现了辩证的思辨智慧,而且体現了对待诸矛盾大而容之、圆而通之的精神,在当今矛盾重重多极化的社会里,仍然需要这种辩正智慧和精神境界。圆融是学佛之人的一种境界,功德圆满,成就人生;是一种处世态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贯通。这里的圆融并非奸诈狡猾,而是提倡一种“方而不怪,圆而不滑”的处世原则。

在企业管理中,圆融同样是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在公司的战略和政策方针确定后,实现战略的关键在于执行,但在实际执行战略的过程中,由于我们会经常遇到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种种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用圆融无碍的辩证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去灵活执行战略和方针政策,不能僵化顽固。否则很难将公司的战略得以彻底地贯彻和执行。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管理上也要用圆融无碍的思想建立一支团结协作的团队,在团队中体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切配合,融合贯通的合作精神,使团队的执行力发挥出最佳效能。

三、佛教向我们揭示了“诸行无常”这一永恒发展变化的规律。

“诸行无常“说的是一切有为法,皆生灭变异,不可常住。“诸行”讲的是范围,意思是“一切”,“无常”是这句话的中心,“无常”的意思讲的是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生命)每一刹那都处在生灭变异之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常存不变的,相反,它们都是瞬息化、流变无止境的。

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正如《杂阿含经》云:“当观知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无常。„„如是观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无常”。在佛教看来,不论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不论内部还是外部、不论宏观还是微观、不论近处还是远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世界上没有常存不变之物,无物不变、无时不变、无处不变,变化普遍存在于一切时间和空间。

对于企业来讲,要将这种“诸行无常”的发展变化观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我们所处的市场环境在时刻变化着,市场需求在变化、竞争对手在变化、经济环境在变化、宏观政策在变化、世界格局在变化、小环境在变化、大环境也在变化。面对这纷繁复杂的变量,就要求我们的企业管理能够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以变应变,以变制变,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和放松,就要有海尔总裁张瑞敏的那种感觉“每天我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唯有战战兢兢地为生存和发展努力,不断努力适应外界和内部的变化才能塑造出百年的企业和世界级的企业。

四、佛教提出了“诸法无我”的大智慧和大境界。

佛教讲“诸法无我”,“诸法”是指世间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内部,“无我”即是无自性,无自己的特征。它体现了佛教空的思想。天地宇宙包罗万象的一切东西,其演化与运行遵循着自有的诸多大法,可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些法有的至深至奥,有的至简至明,有的亘古不变,有的应运生灭。但无论怎样变化,万物都不可能脱离大法。

佛教强调要达到“合于诸法”,就必须首先进入“无我”,因为“无我”而“法现”,因为“有我”则“蔽法”。强调“无我利他。普济众生”。古人云“由无我,方能经世;由利生,方见无我”。也就是说,心中破了“我相”,方能治理国事、世事,要知道自己是否达到“无我”的境地,就要看看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已经利益众生和他人了。

“无我”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和大智慧,企业管理也应运用这种“无我”的大智慧、大境界角度。一方面从企业的营销管理看,现实的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应探究市场的发展规律和需求,从而设定我们的战略方法和战术手段,而不能主观地臆断和盲目决策。比如一个产品能否在市场上打开销路,关键在于这一产品能否满足消费者即他人的消费需要,适应他人的消费心理,应以“顾客为中心”,而不是简单地“以产品为中心”,只关注这个产品能否满足自身的理想需求,“闭门造车”的产品是不可能被市场所接纳的。

另一方面,在企业外与客户和消费者的沟通、在企业内上级和下级、平级间的沟通中,同样应以对方为中心。放下“自我”,去掉“我执”,在沟通中体现众生平等,要以感恩的平等的心对待每一个消费者、每一个上级、下级或平级,去掉我,体现“无我”的境界。据调查2/3的人在处理和判断问题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我们只有心存“无我”的心态,才有“利他”的结果,才能使客户在接受我们产品的同时,接受我们和我们的公司,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积极进取、团结敬业、精诚合作的氛围。

在佛教看来,人就是人,人性本净,但由于受无明之覆,贪、嗔、痴三毒之染,再加上外缘之攀援,才有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欲求。佛教对人欲求的产生分析是详尽且合理的,并且佛教认为这些欲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是可以对治与去除的。它大胆地把人性进行了细致和真实的分析,将人具体化、实在化。同时由于佛教不但分析了人的外在表征,而且探究了之所以如此的内在根源及其发展趋向,强调了人的如实人性与动态人性,使其将人性理论架构得更为全面、真实和契世。基于此,企业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一方面在管理当中要勇于认识自身存在的“贪、嗔、痴”三毒,时刻警惕它们,并在一念未生前看住它、盯住它,先觉悟到它,避免被贪心、愤怒、愚痴控制住自己,始终保持谦和、廉洁、平易的管理风格,加强自身修养,这不仅对于自己而且对于整个团队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另一方面管理者也要用佛教对人性的分析原理,去激励和管理整个团队,鼓励团队成员戒除“贪、嗔、痴”三毒,从而提升整个企业团队的文化和素质。

六、佛教对僧团队伍的管理揭示了企业管理的关键

作为传承二千年的佛教,佛教僧团队伍作为一个组织能历千年而不衰,经数代而不竭,这与佛教用清规戒律管理佛门弟子以及它组织完备的丛林(即寺庙)制度有关。作为一个团体组织,它向它的成员传达了人人成佛的理想目标,指出只有按照“众恶莫做,众善奉行”的思想行事才能修成正果,并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上有严格和详尽的规定。另外作为佛教传播的基地(寺庙)也建立起了严格的组织机构,在方丈之下有24个序职、24个列职、24个杂职,一般寺庙设有4大堂口、8大职事。纪律严明,上下明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这种严密完备的组织方式及严格的规章制度保障了佛教历经千年流传到今而不衰落。

作为现代企业,从佛教的组织和管理中应得到的启发是:必须明确高尚的企业目标,必须组建合理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的操作规程、职务说明书、行为准则等规章制度来规范和指导员工的日常工作,要有“规矩”来管理企业员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时规矩的建立不是摆花架子,还需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对任何违反规章制度的人员要严格惩戒,不能姑息。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工作有章可寻、有的放矢,并以此建立责任心和自我反省能力,促进有质量的工作成果,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最后,佛教用让每一个人成佛的理念激励着每一个崇信佛教的人们,与佛教及寺庙组织共同成长。作为现代企业,要善于从佛教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提升企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之,企业要顺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提出企业发展的愿景,用圆融无碍的辩正观,将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定为己任,丰富和完善企业文化,去掉“我执”,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实现员工个人发展的目标,实现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双赢、多赢的局面。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成为百年企业,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我的未来不是梦”——未来人生规划班会主持稿下一篇:小学作文别让生活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