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

2024-07-25

生活化(精选12篇)

生活化 篇1

数学来源于生活, 存在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创设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 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的研究已成为小学数学教研的主趋势。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来创设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

一、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 可以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比如, 在教学“测量不规则石块的体积”时, 我让学生回忆乌鸦喝水的故事, 让学生明白, 每当乌鸦投入一块石子时, 水面会上升。让学生实际操作, 把溢出的水用容器测量一下, 从而得出结论:上升水的体积等于石子的体积, 还可以说溢出水的体积等于石子的体积。这样设计让学生在亲切自然的情境中, 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体验着学习的乐趣。

二、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数学

学数学首先是为了应用, 应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会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学习“分秒”后,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 把自己从早到晚的时间安排好, 并按照时间来学习和休息。既可以巩固所学 (下转第4页) (上接第3页) 的知识, 又可以培养学生惜时用时的良好习惯。

三、营造数学化的生活氛围

学生每接触一个数学知识必须知道这些知识从何而来, 在生活中有何用, 所以我们必须增强实践环节, 强化数学的应用。

实践出真知, 我们要实现生活化的课堂, 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通过实践操作, 让学生产生直接经验, 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 这就需要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氛围。如:在教学“角的分类”时, 先让学生认识什么是角, 然后,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角。同学们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 他们想到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门窗、国旗、黑板、凳子等等, 找出后让学生画一画角, 学生的兴趣高涨, 一张张纸上画出了大大小小的角。然后学生分组把画出的角进行分类。老师归纳总结, 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平角、钝角、周角五大类。整堂课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生活到知识再到生活”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这样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既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又调动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正真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总之,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 我们应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素材,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如此的贴近, 体验到学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小学

生活化 篇2

生活课堂化

网络是当今社会人们沟通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对网络的认识不仅要从对电脑本身的特点去领悟,更重要地是要从使用电脑的过程中去体验,还要从网络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中去了解。如何把信息技术课程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教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运用在当今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学习信息技术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我认为这是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那么如何让学生的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让学生的生活课堂化,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去考虑。

一、创设生活情境

有效地课堂课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创设生活情境,就要把学生不知或浅知的东西带到某一特定的生活场景中去。寓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和生活情境中,可以让学生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例如在给学生讲解了word的基本操作方法以后,让学生欣赏了许多用word设计制作的贺卡。便结合每年有母亲节和教师节这一契机,动员学生用所学的技能给自己的妈妈和老师设计制作一个精美的贺卡。学生们设计热情很高,一节课下来设计出了许多有创意的贺卡。但这些贺卡又如何送到妈妈和老师手中呢,这又设及到了电子邮件的发送知识,我便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讲解了如何发送电子邮件。虽然这两个章节的知识不连贯,但也让学生轻松掌握了。

二、感受信息生活

现在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已经成为人们了解客观世界地基本工具。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给学生讲解了上网知识以后,使他们明白了可以通过网络全面了解外面的世界。可以看看近期的新闻事件,可以查询近期的天气情况,可以查询要购买商品的近期报价,可以通过网络对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交流探讨。这时候我出了一道数学难题,带领学生通过一个QQ上的教师交流平台,很快解决了这道难题,还查找了一些英语单词等。使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原来网络对学习也是有很大的帮助。

三、探究生活问题

“让电脑成为舞台、让网络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信息技术与生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回想生活中那些实际问题能用网络来解决。例如教师想征求学生意见,把自己的信箱地址告诉学生,让学生把自己的意见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自己。或者老师说自己想买一台电脑,让学生回去在网上调查一下那种电脑性能超前,质优价廉。把自己调查到的情况反馈给老师。这些问题的设置都可以练习学生运用网络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突破了教学难点,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生活化 篇3

关键词:回归;训练;目标

“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语文教学要尽可能地使课文贴近学生生活的同时又要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我们教师的训练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教育应紧扣课文本身的教育因素,又须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还要注意这种教育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有学生说,高中语文学习很累,很枯燥,语文课上尽是一些枯燥的字形、字音、文言文、古诗词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二、语文训练“生活化”

语文训练,既指语修逻文的知识巩固,也指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语文训练“生活化”,要求我们教师的训练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所用的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样,学生在接受训练时,便会感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讲语段、句子知识,可以从学生的请假条入手;改病句练习,最好从学生周记、作文中找例子;修辞方法的训练,不妨联系学生熟悉的各类广告……另外,语文训练是最容易在“统一标准”中扼杀学生的思维个性的,因此,我们尤其应该注意保护甚至鼓励学生的创造欲望。我们让学生写周记,刚开始有不少学生总喜欢编造脱离自己生活真实与认识能力的“成人化”语言、“英雄化”思想,我们说这样写不好时,他们还不服气:“以前老师就是这样教的嘛!”我们应用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明白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是文章的生命;同学们在没有成为雷锋之前,却人人编造“雷锋日记”,这首先不是作文是否真实的问题,而是做人是否真诚的问题;每一位同学的生活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每一位同学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为什么到了作文中却如此“规范单一”呢?我们要让学生们逐渐明白,周记不是交给老师检查的,而是自己心灵的轨迹和生活的镜子。

三、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找一个生活的切入点,解决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新教材·语文·说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我们不难发现,当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结构和容量等发生显著变化的时候,我们为每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的数量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仍旧包含有提高道德品质、加强思想修养、培养某方面能力等几个目标。试问:一堂课或者一篇课文真的如此神通广大?一堂课能解决一个问题就很不容易了,目标越多,越容易“有的”而无法“放矢”了。目标只要一个,也不能过大,并且只有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荷塘月色》中能让学生体会到景中饱含的情,《我与地坛》中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米洛斯的维纳斯》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让学生虽然身处校园却始终保持着热爱生活、关心改革、思考社会的好习惯。

生活化 篇4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技能的训练, 是在教语文课本, 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 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有学生说, 高中语文学习很累, 很枯燥, 语文课上尽是一些枯燥的字形、字音、文言文、古诗词等, 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 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 “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 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 让教学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这样, 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 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 做生活的强者, 做生活的主人。

二、语文训练“生活化”

语文训练, 既指语修逻文的知识巩固, 也指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 语文训练“生活化”, 要求我们教师的训练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 而非学以致考。所用的训练材料, 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 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样, 学生在接受训练时, 便会感到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讲语段、句子知识, 可以从学生的请假条入手;改病句练习, 最好从学生周记、作文中找例子;修辞方法的训练, 不妨联系学生熟悉的各类广告……另外, 语文训练是最容易在“统一标准”中扼杀学生的思维个性的, 因此, 我们尤其应该注意保护甚至鼓励学生的创造欲望。我们让学生写周记, 刚开始有不少学生总喜欢编造脱离自己生活真实与认识能力的“成人化”语言、“英雄化”思想, 我们说这样写不好时, 他们还不服气:“以前老师就是这样教的嘛!”我们应用生活中的例子, 让学生明白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是文章的生命;同学们在没有成为雷锋之前, 却人人编造“雷锋日记”, 这首先不是作文是否真实的问题, 而是做人是否真诚的问题;每一位同学的生活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每一位同学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 为什么到了作文中却如此“规范单一”呢?我们要让学生们逐渐明白, 周记不是交给老师检查的, 而是自己心灵的轨迹和生活的镜子。

三、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找一个生活的切入点, 解决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新教材·语文·说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 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我们不难发现, 当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结构和容量等发生显著变化的时候, 我们为每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的数量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仍旧包含有提高道德品质、加强思想修养、培养某方面能力等几个目标。试问:一堂课或者一篇课文真的如此神通广大?一堂课能解决一个问题就很不容易了, 目标越多, 越容易“有的”而无法“放矢”了。目标只要一个, 也不能过大, 并且只有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荷塘月色》中能让学生体会到景中饱含的情, 《我与地坛》中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米洛斯的维纳斯》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 让学生虽然身处校园却始终保持着热爱生活、关心改革、思考社会的好习惯。

总之,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也处处用到语文, 语文教学生活化, 生活语文化, 不仅能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知识的弊端, 而且可以优化教学过程, 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 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开创一片灿烂的晴空。

摘要:在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把“应考”的需要作为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这种“应试语文”不但使语文在学生眼里失去了应有的魅力, 而且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 学与用的脱节, 最终我们所追求的语文教育成效也自然无从谈起, 也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这与我们所追求的语文素质教育的最佳目标相比, 无异于南辕北辙!

生活化作文 篇5

【文 摘】当前,相当一部分小学生的作文抄袭严重、语言贫乏、情感淡漠。追其根源主要是学生脱离生活,缺乏丰富真切的生活体验。针对这种情况教育界呼吁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希望通过丰富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体验、思考生活,赋作文以生活的气息、生命的灵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生活认识水平增强作文创新能力。基于杜威、叶圣陶等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的启发,本文提出了以下生活化实施策略: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作文教学手 段生活化,作文评价生活化。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教学;生活化

当前,小学生作文教学重写法,轻过程,已严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这种教学方法导致相当一部分小学生的作文抄袭严重、语言贫乏、情感淡漠。要改变这种局面,小学作文教学应该由“封闭课堂”走向“开放课堂”,走作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一﹑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写作教学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教师重知识传授轻情意培养,重技能训练轻自由表达,这导致作文教学严重脱离现实生活,这种没有实践、没有体验、没有情感的写作让生活经验还十分贫乏的小学生苦不堪言。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这一极具生命力和号召力的教育主张,对学校教育脱离现实生活,难以适应生活需要的弊端进行了抨击,他指出:“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社会生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 “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这些话都充分表明:小学作文教学应当重新树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语文教学观。

所谓作文教学生活化旨在引导学生探究生活,独立地去观察分析生活,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气息、生命的灵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作文创新能力。

二、作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叶圣陶曾说:“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其实“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写封信、打个报告、写个总结„„诸如此类,不是各行各业的人经常要做的事吗?”作文与生活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看田间绿草,听林中小鸟啾啾,写封信,写张请假条等都表明作文需要生活,生活需要作文,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必须学会从生活中取材。下面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作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即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作文教学与学校生活,作文教学与家庭生活。

(一)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

关于社会生活的素材,举不胜举,比比皆是,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人间的悲欢离合人情冷暖,大自然的花开花落阴晴雨雪等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重视生活经验积累,将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小学生虽然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刻,体验也肤浅,但这并不妨碍学生关注生活。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大自然神奇美妙,一切都在他们身边,只要他们稍微留意下就可以积累多种写作素材,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应试教育,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是否关注社会生活,其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是否丰富直接影响了学生这篇作文的好坏,因而关注社会生活是学生写好作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里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探讨:

1、社会生活中的体验。作为教师应该给多点学生自由,引领他们走进社会,接触各色各样的劳动者,了解各行各业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体验劳动成果的快乐与满足。比如说,可组织学生开展“当一天小交警”、“清洁队跟班一日”、“我是售货员”、“我是小记者”等活动,增强学生自律意识和升华学生热心助人的情感。笔者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放学后给街上店铺的招牌找错别字,找出越多越好。通过这个实践活动,我们发现了很多店铺的招牌或者名称都是有错别字的,这不但巩固了我们的识字基础,而且使我们多了一份对生活的关注。

2、大自然中的体验。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引领学生走向自然,不但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还可以看祖国河山,听鸟兽虫鸣,为写作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笔者在琼海大路青天小学实习期间就有这种深切体会,我们通过郊游的形式让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学生在那里野炊,参观、玩耍,获得了大量教科书上所没有的第一手材料。这种开放式作文教学得到很多教育者的认同,它不但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了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使他们从小在体验中形成健康的体魄和高尚的情操。

总之,实践性的生活体验,可以让学生更关注人生,用心体味生活;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学会感恩;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学会分辨是非的能力。它是联结生活与作文的桥梁,将会给我们的作文教学输入新的血液,给我们的作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二)作文教学与学校生活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有计划开展校内活动是引导学生参与生活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增长见识,获得生活情趣,还可以丰富学生情感。杜威认为在学校开展各种活动把学生引进生活氛围浓郁的情境可以增强学生个人体验,有利于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他指出:“哪里的学校设置了实验室、车间和园地,哪里充分地运用了戏剧、游戏和活动,哪里就存在种种机会。” “使学生在代表重要社会情境的主动作业中有机会获得观念和知识,并有机会去体验这些观念和知识。”我们都知道学生课余空间是非常有限的,比如课间的十分钟往往只能解个上厕所之急,加上学习的重担,读书的孩子往往失去应有的童真与活力,为改变这种不良状况教师在校给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是非常有用的。有一次活动课,笔者给学生安排了乒乓球和羽毛球比赛,比赛过程中本人也跑去和男生打乒乓球,学生见教师也来参加都显得异常兴奋,团团围了过来为笔者加油,还个个争抢着要和笔者一比高低。由于教师的参与,学生感受特别深刻,这次活动课后很多学生把这件事写进了日记本,有些同学对人物描写还非常细致。教师把学生引进一个广阔的空间来进行作文教学,不必刻意只要乐趣,能做到无心插柳柳成荫,你就成功了。这样的作文课我们教师又何乐而不为?

(三)作文教学与家庭生活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很大程度来源于家庭。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在作文训练当中,可以实行让学生多“说一说”、“演一演”、“做一做”的方案,比如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庭劳动任务,如扫地、买菜、购物、做饭等等,然后让他们写一写,说说亲自当家的感受。在“小鬼当家”活动中,有位学生写《我学剖鱼》一文中有这样的感受:“„„我双手捞起一条滑溜溜的鲫鱼,把它放到砧板上,左手按住它的头,腾出右手拿起菜刀,刚想刮鳞片,鱼儿不知哪来的劲,一挣扎,‘扑’的一声,头尾都翘了起来,我的妈!吓得我扔下刀往后退,这真是‘鱼儿好吃,剖鱼难’。”这段话一开始就连用了好几个动词,把剖鱼前的准备工作写得形象生动,真可谓生活体会有多深,写的就有多真,这就是实践出真知的结果。

三、作文教学与生活亲密接触的途径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对作文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想教好作文,学生要想写好作文两者都应该走进生活中去,因为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就没有真切的感受,也就没有丰富的情感,这样一篇作文永远都是干巴巴的,那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让作文教学与生活亲密接触呢?下面只要从四个方面来说明:

(一)溶入社会,走进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古迹、自然风光等语文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比如面对污水横流、乱砍乱伐、废气污染、温室效应等问题,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将会带给人类的危害。针对这类问题,教师可以引导高年级的小学生写调查报告,利用互连网和书本查找相关资料,写成真实可靠的文章,为自己的家乡甚至社会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写调查报告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它是自己和小组成员艰辛劳动的成果。教师带领学生溶入社会,走进生活,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提前接触各种社会现实,为其走进社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二)注意观察,积累经验

要写好作文,注意身边的人和事是最基本的方法,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学生常见或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恰当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理解事物,积累写作素材。就笔者来看教师在引导学生写关于观察类的作文时可以从两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一是学会观察事物特点,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二是学会及时记录新发现,并且能通过整理、分析,转化为作文材料。张卡冰老师在指导作文时认为:我在教学写作《我们的校园》时,先带学生到校园各处观察,引导他们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联想,能挖掘平时没有发现的地方。再按照方位顺序,从校园门口的两棵松树写起,教学楼,左侧的操场——学生的乐园,以及后面的学生公寓。并且重点要求抓住一个地方具体来写。观察后,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做导游,向大家介绍校园风景,教师及时指导评论,分析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的地方。其实无论对哪些学生,如果他们能长期进行这种作文写作,坚持观察积累,就能丰富写作素材,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三)亲身实践,体验生活

光看是不够的,看多了就会麻木,生活化作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与生活亲密接触,真正做到事事在作文,处处有作文,给学生树立“四季变化皆是景,嬉笑怒骂皆成文”的信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现实社会中去获取习作的源泉,如:植树节去植树、星期天去淋花,还有帮邻居阿姨看孩子、去市场买菜,去当售货员等等。也许学生根本就不会去做这种事,因此有条件时教师可以亲自带学生到外面看一看,做一做,比如星期天去扫街道,做为人民服务的“小红帽”,早上带学生去菜市场做做志愿者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这种实践活动,不但能得到市民的认可增加学生的自豪感,还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高尚的劳动情操。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丰富了生活经验,提高了对生活的认识,从而为写作奠定基础。

四、搭建融洽作文教学与生活的桥梁

作文教学与生活联系的途径是多样化的,那我们应该搭建什么桥梁来融洽两者的关系呢?下面也从四个方面来谈实施策略。

(一)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要从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生活开始,教师指导从作文内容着手是解决作文难,无话可说的关键。当前学生作文效率低,内容枯燥,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作文缺乏生活素材,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生活中引水,寻找生活化的习作内容。

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⑧这句比喻形象地点出了作文内容与生活的关系,作文内容的“新鲜血液”得于生活的供应。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取水”。

(二)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

有了汩汩流淌的“活水”,还需要把 “水”巧妙顺利地引进 “田”中,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和教师的通力合作。

1、准备阶段生活化。生活化作文与传统作文的区别之一也就在于写作前的准备,传统作文根本就没有准备阶段,全凭平时积累,生活化作文则重视写作前的素材积累,在写作之前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写作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就有了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去实践,体验,感悟。带着任务,学生就会有目的的观察所要寻找的事物,摒弃了平时对周围事物熟视无睹的心态,带着好奇,带着憧憬,他们会为自己的无意的发现而惊喜,这往往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不断去探索,那么在写作的时候他们就能对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有感而发。如写关于动物的文章,在写作前一段时间,教师就应告诉学生习作的要求,范围,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对动物进行观察,条件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把些小动物带进教室,让没养动物的同学也亲自养养,观察他们的外型、吃相、习惯、爱好等,体验这种亲近大自然的乐趣。准备前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作文的源泉,有了第一手真实的生活素材,加上丰富的感情的沉淀,学生就有了强烈的写作愿望,有一吐为快的需要了。

2、指导过程生活化

小学生正处于非常崇拜,依赖大人的年龄阶段,这种心理导致他们对事物懒于思考,当出现问题就把希望寄托在大人身上。如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常常遇到一些困难,或思路阻塞或材料短缺而觉得无话可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把目光转移到可以帮自己解决问题的物体上,不是抄袭范文就是向家长和教师求助,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分析困难症结所在,通过旁敲侧击的点拨,引导他们自行克服困难。作文指导生活化主要通过活动实现:

(1)社会活动。优秀的作者不是在教室里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作文教学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能让学生感知人间冷暖,悲欢离合。社会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提倡个人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感知,体验,积累素材,教师在这过程中充当带头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如,栽花种草,参观访问,打扫卫生,帮孤寡老人做家务活等,这些活动过程都可以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体验。

(2)校园活动。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在校园内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人际交往,沟通交流,团结友爱。这些活动可以通过表演、游戏、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

(3)家庭活动。今天的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过着衣来身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庭的过分溺爱,使他们体会不到父母生存的艰辛,体会不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因此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进行家校联合活动,给学生适当安排一些家务活动,如,写作文《第一次„„》就可以鼓励学生回去做生活的小主人,亲自参加劳动,在锻炼自己能力的同时感受劳动的快乐。如第一次洗碗、煮饭、钉纽扣等小事都可以从小培养。

(三)作文评价生活化

作文讲评是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重要一环。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是教师独自面对一大叠作文逐字逐句的批改,耗时费力,又不能及时反馈,真是吃力不讨好。学生关注的永远是他的分数,当他们拿到作文本,他们只会扫两眼分数立即把作文本盖上,这种情况根本就不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那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活作文评价究竟应该怎样呢?

1、作文评语多样化

实习的时候我认真观察了那里语文教师作文的评改情况,发现每个教师在评改作文时都会写下几句评语,好的几乎都是那几句话,作文思路清晰,内容详实,观察仔细,写字工整漂亮;不好的则是这几句话,都不知你写了什么,离题,重做。这些话语总是那么生硬、呆板、俗套。学生看多了也就麻木了,丝毫引不起注意,抱着要骂就骂要批就批吧,没关系的心态。当今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评价要体现针对性、启发性、激励性,这三种评语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

(1)针对性评语。这种评语要求教师针对学生作文做出恰当的评价,可以针对某个词、句子、某段文字或整体结构,文章思路,语言等对他们的优缺点做个详细的点评,使学生知道自己好在哪些地方,哪些地方又还需要改正。比如,假如学生作文里有句话:“弯弯的月亮像香蕉”,那么教师在写评语的时候就可以画条香蕉送给学生,有条件的可以打个香蕉印章再配上相应的评语:“你写的真是太妙了,把月亮的形状和颜色通过香蕉形象地表现出来,让人通俗易懂。”相信这种评语点评方法会更受学生欢迎。

(2)启发性评语。学生作文哪个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或对习作中出现的不合常规的思想,教师可以给学生画出来或在旁边提出自己看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形成爱思考的习惯。比如,“弯弯的月亮像香蕉”,如果教师不同意这一看法就可以把两样物品画出来做个比较,还可以配个问号,增强学生的探索欲,不过可能这些评语可行性有限。

(3)激励性评语。叶圣陶说:“学生作文里任何一点可取的地方,都应找出来,肯定他的想法和写法。”⑨现在都提倡欣赏教育,所以对习作中的优点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但激励性话语也不宜过多,要针对习作内容而言。这种做法也可以通过符号点评方式来进行,比如利用星星印章配上鼓励话语。

生活化作文教学是通过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刺激性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它是一种与社会、校园、家庭紧密相连的作文教学,它从头至尾都笼罩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描写真实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它的整个实施过程实际就是呼吁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脱离出来做生活的主人,它是解放学生思想,解放学生个性的最佳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叶圣陶《写作教学观审视当今小学作文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Z1期。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篇6

关键词:数学;生活;实际问题

教育要从小抓起,在小学基础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教师要更加重视对他们的数学学科基础教育,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明白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数学知识更好地融入现实生活中来呢?

一、运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找到数学知识中的规律,进而发现现实生活中的规律,同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境或案例,让学生切身体会,亲自探索实践,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二、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数学的存在

让数学回到现实生活中,例如,在学习小学人教版六年级“圆柱、圆锥表面积、体积”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的手工作业,并带他们在课外实践时,观察附近的建筑,联想这些建筑的构造,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让数学知识为现实生活服务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要多联想在数学课堂中的知识,可能一直想不通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样既能巩固知识,加深印象,又能解决实际问题,一举两得。

总体来说,教师应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课程教授过程中,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尽量把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与常见的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很好地融合起来,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感觉,让本来死板枯燥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并通过多样化的生活内容进行教学,实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目标,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生活变得更加奇妙、多彩,也让数学学科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李丽华.数学中的问题解决[J].科技信息,2013(16).

生活化 篇7

如何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我认为, 教师必须真正理解课改的新理念, 以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来支持。在这个探索中, 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实施课堂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兴趣, 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

一、创设生活情景教学内容生活化

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而创设生活情景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 把生活搬进课堂, 用生活情景再现教学内容, 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 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情感上产生共鸣, 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 引发学生的体验。通过创设生活情景, 在课堂教学中再现生活,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引发学生体验的愿望与需求, 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 置身于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 进而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内化效果。师生身边发生的故事、新闻时事、影视片断等都可以为课堂教学生活化源源不断地提供素材。

二、教学流程生活化

(一) 课前引导的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挖掘生活化的资源

新课改强调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自主获取新知识;主张用富有生活意义的案例呈现问题, 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 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活化知识;注重以学生生活逻辑为主导,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 态度和情感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 教学生活化首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才是更好的教科书。教师在课前要经常指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中查找相关资料, 核实整理成文字材料, 带到课堂中与同学、老师进行展示、交流。例如学习长征时, 让学生去搜集长征的故事, 然后在课堂上就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完成教学活动。

(二) 课中教学的生活化———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及活动, 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生活

教学是教与学的系统工程,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选取一个学生生活和发展的大系统, 来考虑教学意义与价值。实施生活化课堂教学就是需要以学生未来生活这个大系统作为进行教学的参照坐标。因而,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 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 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开展各种有利于学生积极学习的活动, 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 促使他们主动积极的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 并达成生活体验。

(三) 课后作业布置生活化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说过:“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 不指向社会现实, 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 是非道德教育。”在学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后, 布置学生实地考察学校附近的河流污染情况, 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方法调查水质变坏的真正原因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最后根据所调查的情况写成调查报告和建议书, 交给当地的环保部门。参与这样的实践活动,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资料整理和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 还能使学生实实在在、确确切切地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使他们能自觉地在现实生活中落实环保行动。

三、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的策略研究

(一) 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思想品德实践活动

使学生成为思想品德课的主体。思想品德课实践活动应该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联系, 增加道德人文关怀成分, 善于在最现实、最本质的生活中, 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善良之弦, 让正直之举、同情之心成为他们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生活行为。如开展“一日家长”“一日校长”“一日班主任”等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家庭的联系, 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 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等, 使他们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对生活充满憧憬, 对生命学会尊重、关怀和爱护。在宣扬生活真善美的同时, 要敢于让学生面对和剖析生活中的矛盾和丑恶现象。如开展“关于学校收费问题的调查”“影响家乡经济发展的社会调查”“单亲家庭生活状况调查”“家庭体罚情况的调查”等活动, 通过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形成过程, 来促使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和内化。

(二)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班集体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班集体内一种生活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人生初期思想品德观形成的重要支柱和基石, 教师可以用自己的遗憾警示学生, 用自己的人格感染学生。可以以班级、年级、学校为单位, 开展有关德育生活化的大讨论、沙龙等活动, 组织指导学生走进生活, 探究、思考人生发展的道路, 感悟生活中的欢乐和苦恼。

(三) 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品德课文化活动, 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化情趣

由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只注重道德的说教和灌输, 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因此, 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通过举办校内广播、校刊、报告、参观、集会、访问、绘画、书法、工艺制作、戏剧等文化艺术方面的活动, 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缓解学生的压力和生活情绪。进而培养他们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培养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还有, 在设计生活化的活动时, 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如模拟法庭、幸运45、开心一刻、小品表演、故事会、角色扮演、角色阅读、辩论、座谈会、演讲会、等都是学生喜欢的生活化的好形式。

生活化 篇8

关键词:生活,地理,教学,探索

国家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这与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即教育”是一脉相承的, 其旨在倡导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对于“生活化”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想从分析短语看去掉修饰语变成“习地理”, 怎样学?从生活中学, 地理来自生活;还有一个修饰语“对生活有用”, 因而指出了“学习地理”的目的———对生活有用。简而言之, 地理既源于生活, 又融于生活, 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和真谛。

一、地理源于生活, 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

由于初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较差, 而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较抽象, 接受较困难, 怎么有效地学习地理呢?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有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以自己的经验做根, 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 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的上去。”我把这理解为下图。

我想学生的生活经验就是“根”, 由生活经验获取的知识就是“枝”。生活素材是师生间的载体、桥梁, 教师利用生活素材传授知识即“接知”, 学生透过生活素材把“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的上去”。地理教学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 将复杂难懂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赋予其中讲解。那么, 怎样捕捉陶行知先生所谓“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呢?

1. 地理教材生活化。

通过灵活处理地理教材, 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 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还原生活背景, 培养学习地理的乐趣。如2014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介绍了中国各地美食生态。中学生亮亮发现生活在南方的人们, 旧时饮食大都小碟小碗, 一次食净。对于一时难以食净的食品常有腌制的习俗, 如侗族的“酸食”、傣族的“酸肉”、“酸辣菜”等。而生活在北方的人们, 炖菜、烩菜食风颇盛, 为长期保存还可以支撑干菜、干肉、干鱼, 夏季也不例外。思考南北方饮食与当地环境有何关系。

2. 乡土地理生活化。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大自然是学生美育的总要源泉。学生身边的大自然, 恰好是最真实、最丰富、最有活力的地理资源, 最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最能激发地理学习的乐趣。如在讲到徐州的季风气候, 想一想徐州地区夏季和冬季风向是否发生显著的变化?冬、夏季在降水上有什么差异?

3. 社会热点生活化。

与日新月日迅速发展的现实热点相比, 教材内容总是相对滞后。地理教师要有敏捷思维能力、锐利的眼光, 善于捕捉与地理学科有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关注新闻事件, 积累新闻事件, 新闻生活化, 走进学生的地理学习, 感受地理乐趣。在学习《巴西》一节时, 可利用巴西举办世界杯这一社会热点创设情境引入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如人民网北京6月13日电?“2014年巴西世界杯开幕式在圣保罗竞技场隆重举行。”想一想为什么桑巴舞、足球、混血人种成了巴西的代名词?

地理源于生活, 从生活中学习地理, 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

二、融于生活, 感知地理学习的真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止步于获取地理知识。章太炎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做学问有两种, 一是求是, 二是致用。”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求是”的过程, 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和必要的地理素养的过程, 但学习的最终目的乃是“致用”, 是为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与生活实践, 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我想地理源于生活是“求是”, 而融于生活则是“致用”。因而在地理教学上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锻炼各种生活和生存技能。 (如下图)

1. 学会观察生活, 发现地理问题。

关注身边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关注国内外社会热点, 从中学会积极捕捉生活素材, 想一想它们与地理的联系, 从中发现地理问题。

2. 学会思考生活, 分析地理问题。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出的“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在那里?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这是地理科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学会思考生活现象中蕴含的地理原理, 学会分析地理现象的来龙去脉, 努力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 学会实践生活, 解决地理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会用手, 不教用手的人会用脑。”这说明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学生实践的弊端。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最终目的是利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更好地发展与生活, 提高生活质量。只有增强自我实践能力、提升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二十世纪青少年的必备技能。

总之, 在融于生活的过程中, 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活和生存技能, 从中真正感悟地理科学的真谛。

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就是地理既要源于生活, 又要融于生活, 则是地理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从中才能感知地理的乐趣, 感悟地理的真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1.

生活化 篇9

但是现实如何呢? 大量有关调查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初中学生已经过多年数学学习, 却积累浅薄, 数学基础知识较薄弱;学得很苦收获却很少, 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越来越少, 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 厌学情绪较重。究其原因, 我们发现有学生自身的因素, 但认真审视, 不难发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面对这种现状, 我认为, 要真正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就必须扩大学数学和用数学的时空, 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 到生活中广泛运用, 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应用能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变狭窄的课堂教学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所指出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在具体的教学中, 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课堂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三句话:从生活中来, 在生活中学, 到生活中去。

一、营造生活环境, 提高学习兴趣———从生活中来”

“学习的动力在于兴趣。”这句教育家的名言如今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只有将兴趣点燃, 才能使学生成为积极的进取者和知识的真正主人。所以数学与生活接轨, 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在这里关键就是教师要转变角色观念, 营造生活氛围。教师应通过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 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营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 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不偏不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 才能产生较强的感召力, 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 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 并适当鼓励,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二、挖掘生活因素, 促进个性发展———“在生活中学”

教学实践证明: 凡是和学生生活贴近的, 形象直观的内容, 学生都容易接受。这就告诉我们:学生个性的发展, 数学素养的提高都离不开生活。我们应该善于挖掘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因素, 让学生在生活中“点击”数学。

(一) 创设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感悟。

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 贴近学生认识水平的情景, 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自生活情境中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在讲解教材中例题、练习、习题等时, 渗透建模思想, 教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技巧,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例如解应用题的教学, 我们可以试着把问题情景化, 适当地把一些问题转化成对话的情形。以下具体看个例子:

原题:李小波带100元去买奖品, 计划购买10支钢笔和15本笔记本, 已知每支钢笔比每本笔记本贵2元, 最后找回5元, 问钢笔和笔记本的单价各是多少?

改编后题目:七年级三班在召开期末表彰会前, 班主任安排班长李小波到商店购买奖品, 下面是李小波与售货员的对话:

李小波:阿姨, 您好!

售货员:同学, 你好, 想买点什么?

李小波:我只有100元, 请帮我安排买10支钢笔和15本笔记本。

售货员:好, 每支钢笔比每本笔记本贵2元, 退你5元, 请清点好, 再见。

请根据这段对话你能算出钢笔和笔记本的单价各是多少吗?

这样变枯燥的应用题为学生较感兴趣的、熟悉的生活情景, 使学生有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 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 学生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自然而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 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做快乐的享受。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 从教材中适当地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 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现象, 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 模拟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教学之中, 除了提供给学生感悟外, 还应引导学生深入其中, 合作探究。如刚才那个小波买奖品的情景可以让学生表演, 在小组内通过讨论、合作交流解决这个问题。这样问题更生活化, 学生也能更深切体会情景的涵义。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与同伴密切交往, 热心互助, 真诚相待等习惯, 其社交意识和社交能力也得以发展。

三、拓展生活空间, 培养实践能力———“到生活中去”

数学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数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资源, 构建课内外联系, 校内外沟通, 学科间融合的数学教育体系, 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数学, 用数学。因此, 我们要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中, 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正如生活需要数学,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必须依靠数学。只有学以致用, 知识才能内化为能力。因此, 我们必须放开学生的手脚, 让学生投身于生活,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在生活中学数学的同时,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数学, 运用数学为社会服务,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与能力。

具体的, 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 拓宽数学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 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丰富知识, 提高能力。如在课内外组织参观访问、办数学报、演数学剧、开数学故事会等。

初中数学生活化思想是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 课堂与生活联系, 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 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当然, 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 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用生活取代教育, 而是要在学科本来的系统性、科学性的基础之上增添生活气息, 使学科更具活力。能使学生将所学运用于生活, 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 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生活化 篇10

一、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素材,将生活实例引进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新课的安排是否得当,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高;教学效果的良好与否,取决于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找生活中的物理素材,把学生熟悉的、蕴含着物理规律和物理原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将教材中单调、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还原为实际生活的物理情境,让物理教学生动又切合实际,使学生感悟其中的物理知识。

如:讲到超重和失重时,采用简短的自拍视频(如利用学校隔壁小高层的电梯,让学生站在体重计上,观察电梯运行中体重计示数变化情况),这样就很好地解释了超重与失重、实重与示重的概念;讲曲线运动中的速度方向时,从实验室拿来砂轮,让学生直接观察炽热微粒的飞出方向,更直观地说明了曲线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学生看到视频中熟悉的同学和环境,学习兴趣迅速提升,与老师的配合也更加积极、踊跃。

二、利用熟悉的生活材料自制实验仪器,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感受。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物理研究方法的认识、研究过程的体验,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实际教学中,实验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有时实验室器材短缺,几个班级同时开课不够用;有时在进行演示的过程中,实验现象不够明显,只有靠得近的学生能观察到;有时实验仪器结构复杂,只能由教师操作,学生只能观看,不能动手,缺乏真实体验;更有时实验现象持续时间短,对测量造成困难……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材料,如:易拉罐、乒乓球、橡皮筋、饮料吸管、胶带、汽球、儿童玩具、废旧电器零件、鸡蛋、建筑和装修的各种边脚料等来做物理实验或自制实验仪器。不仅能让学生逐步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真实感受,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还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如:《向心力》一节“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演示实验中,让小球沿事先画好的圆做圆周运动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即使成功,圆锥摆的运动持续时间也不长,造成周期的测量误差较大。笔者利用小电风扇的电动机带动圆盘转动制作了一个电动圆锥摆,使得实验稳定,测量精确。

三、选择有实际科技背景或以真实物理现象为依据的问题设计习题。

《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一个好的习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在设计练习和习题时,应选择有实际科技背景或以真实物理现象为依据的问题,习题的背景可以从物理学史、生产和生活的实际、现代科技等方面选取。此类题联系生活实际,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能量的守恒定律与能源》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曾采用了这样一个例题。据专家介绍变频空调比定频空调要节能,因为定频空调开机时就等同于汽车启动时,很耗能,是正常运行的5至7倍。空调在工作时达到设定温度就停机,等温度高了再继续启动。这样会频繁启动,耗电多,而变频空调启动时有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而运行过程是自动变速来保持室内温度,从开机到关机中间不停机,而是达到设定温度后就降到最小功率运行,所以比较省电。阅读上述材料后,探究以下说法中合理的是( )

A.变频空调节能,运行中不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B.变频空调运行中做功少,转化能量多

C.变频空调在同样工作条件下运行效率高,省电

D.变频空调和定频空调做同样功时,消耗同样电能

此题中,要选出答案对学生而言不是非常困难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是平时家用空调被搬到了物理习题中,并用物理知识做出了明确解释。

四、引导学生课外探究,积累生活中的物理信息,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处理,提升学生的建模能力。

由于受到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物理中涉及的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缺乏真实的感受与了解,建模较困难。生活经验与体会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教学时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多思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进行课外探究,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这些生活经验和体会中学习、理解物理知识,并促使他们形成科学的认知过程。其次是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摆事实、讲道理的科学态度和习惯,注重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了解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建立概念,归纳规律的过程中受到物理思想与方法的熏陶,提高物理建模能力。

如:(2011年江苏卷第4题)如图所示,演员正在进行杂技表演。由图可估算出他将一只鸡蛋抛出的过程中对鸡蛋所做的功最接近于( )

A.0.3J B.3J C.30J D.300J

此题看似简单,但是没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就不会知道一个鸡蛋多少重;如果不会仔细观察、进行比较,同样不能求出鸡蛋抛出后上升的高度。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物理知识只是物理学习的一个方面,把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生活原型,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是物理学习的另一个方面。在教学中我们若从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物理现象入手,把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引入到物理中来,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自然地应用于生活,将物理与生活巧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提升科学素养和品质,就可以使我们的物理和生活更加精彩,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回归生活”。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源于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的物理教学也应该构筑在生活的基础上,做到物理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本文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习题教学和课外探究中隐含的“生活化”元素出发,展开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思考与探究。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物理现象,生活经验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教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篇11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更强调学生探索数学的规律,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从而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1.“导入”生活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物体和图形》时,由于这些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到处可见,如果在教学中只是按照书本上的例子和知识介绍给学生,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不但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无法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因此,我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地找找教室周围的图形和物体,然后告诉同学、老师。安静的课堂立刻沸腾起来,学生个个争着告诉伙伴自己的发现。有的学生找到窗户是长方形的、桌面是长方形的、支架是三角形的……学生积极投入地学习启发了我:每个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成长的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现象都是充满好奇的。我们就是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这分好奇心,结合课程标准,创设出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体验数学。

2.“例题”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学生的亲身经历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时候,我让学生自学,然后找出生活中有角的物体。课堂上,让组内学生交换物体,互相观察,找出角的特点,从而总结出角的有关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练习”生活化。

学生学习数学就要在生活中应用它,这样才能学以致用。我们不妨在小组活动中开设这样一些活动。比如办一个小超市,由学生自己打理,有助于帮助他们理解有关数学运算的知识。

二、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教师应该坚持给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喜悦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从而更热爱生活,更有兴趣学习数学,逐渐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社会、认识生活的意识和习惯。

1.写写:写写身边的数学故事。

写日记,能够培养他们的生活问题数学化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从他们的平常行为出发,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并把它们记录下来。下面是几个学生的日记:

(1)平时购买时感受数学。有学生写道:今天是大年初二,我们全家一起到外婆家做客。我和表姐、表弟玩了一会儿,外婆对我们说:“走,你们陪我到超市买点东西。外婆顺便给你们买点好吃的。”我们都很高兴,就随着外婆一起前往超市。在超市里我们买了好多东西:面包5元4角、牛奶8元6角、蛋黄派6元5角、鱼肉丸6元7角、扫把4元2角。外婆考我们:“你们谁能先算出共要多少钱?”我和表姐开始计算起来……一会儿,我抢先一步,说出了答案:31元4角。外婆买了一串冰糖草莓奖励我算得又快又准。

(2)日常生活中领悟数学。我们班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放学回到家,刚好邻居大姐姐订婚,就拿了一把糖果给我吃,总共有二十块。妈妈叫我分一半给堂妹吃,可我自己又嘴馋,就拿了五块给她。刚好被大姐姐看到。她说我不公平,我实话实说是自己嘴馋。大姐姐听完后笑着对我说:“那姐姐问你几个问题,如果你都答对了,我就不说你了,而且再拿一些给你吃。”我心想:数学可是我的强项,谁怕谁啊?于是拍拍胸脯说“OK。”“你的糖比妹妹多了多少呢?你的糖果是她的几倍?”我想了想说:“多了10个,是她的3倍。”“真聪明。”说完姐姐又抓了一大把给我,这回我学乖了,拿了很多给堂妹。

(3)平常玩耍时领悟数学。有位学生写道:这周末,我跟着爸爸、叔叔到工厂去,看他们在包装水龙头。无聊中就数了一下他们各自包装的水龙头,结果是:爸爸122个,叔叔105个。他们看见我在数,就问我:“谁包得比较快啊?”我说是爸爸。“那多了多少个了?”“17个。”“看来我的孩子很用功念书啊,长大后肯定比我强。”

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生活本来就是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如果每位学生都能很好地记日记,那么他们还会厌倦数学吗?

2.找找,找找身边的数学问题。

买东西,可以说是每个学生都有经历过,但他们会注意到这里面也蕴涵着数学吗?带着这样的数学疑问,在上实践活动课“买东西”(第二册)时,我让他们从平时的生活出发,经过一周时间,找出发生在他们周围的购物的场景,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有学生这样记录到:

星期一,帮妈妈买酱油:4.7元;帮爸爸买香烟:5.2元,总共花了9.9元。

星期二,和妈妈去超市,妈妈帮我买了玩具:15.3元。

星期四,和奶奶一起去买菜:9.7元。

星期天,和哥哥去外婆家,外婆给我买了蛋黄派:3.5元。

……

这样记录下来,不仅仅培养了他们的计算能力,学生的潜力也被激发出来。由此看来,数学教学不能只重课内,还要重课外、重实践。

物理生活化生活物理化 篇12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呢?可以在物理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生活体验, 科学、有效地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熟悉的物理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索物理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 与学习的方式关系很大。一般来说, 学生听老师传授, 能记忆的东西占10%~20%, 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忆30%, 既听老师讲又看到实物或现象, 能记50%, 如看到实物或现象, 自己又描述过, 能记忆70%, 如学生既动手做过, 又描述过, 则达90%。因此在物理教学中, 若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并且学以致用, 就有必要再现当时的物理情境。如在光的折射, 反射定律时尽可能多地讲述生活中关于这方面的生活知识及一些有趣的现象, 光的反射定律教学中可以举“猴子捞月”的故事为例子, 而光的折射教学中可以举“水中捉鱼”的例子。这样可以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作用, 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光的反射, 折射现象的物理情境, 验证学生的设想, 这样所收到的效果不错, 又如在讲述火车过桥或隧道问题时, 很多学生都不理解怎样才算火车全部通过, 这样就有必要重现当时的物理情境, 可以拿一本书比作火车, 讲台为桥, 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再现当时的情境, 让学生自己体验此生活情境中的物理现象, 并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决问题, 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物理现象,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达到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目的。

二感悟生活物理, 使物理生活化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态和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是一门自然科学中的基础科学。物理学与生产技术的联系极为紧密, 物理学中每当有重大研究的突破都会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 促进新的科学技术的兴起。牛顿力学的建立和热力学的出现、电磁理论的创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由此可知, 物理知识一旦与实际应用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展现出生动的智慧光芒。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知识的传授时, 还要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物理现象所蕴藏的物理知识相联系, 让学生觉得物理来源于生活。在物理教学中, 老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还原物理知识的生活情境, 将书本上的知识放到生活中来学习它、比较它、研究它, 使得物理问题生活化。如在教学“光的直线传播”时, 首先在物理实验室中做出光的直线传播的演示实验, 然后再帮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类似的生活情境, 与学生一起分析。学习“浮力”时可以例举“曹冲称象”的寓言故事,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中加深了对所教知识内容的理解, 学习“惯性”时可以同学生回忆刹车时的情景, 让学生再次亲身体验生活中自己遇到的物理现象, 从而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加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从中感悟生活中物理的大道理,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探究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让生活物理化

在进行物理教学时, 物理老师应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资料和有关动画, 以及动手自己制作一些简易实验。这样在教学中, 再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 尽量形成一个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物理教学风格, 并鼓励学生亲自搜集资料, 制作简易实验器具, 开展讨论等活动, 让学生真正感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并因此而获得探究的体验, 培养乐于探究的精神,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生活物理化。如我们学过大气压强时可以指导学生回去制作自动饮水器, 学过天平的知识后可参照书本章后阅读材料, 让学生进行课外作业制作天平等。通过自己动手创作, 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的欲望, 并培养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精神, 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程度,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与物理的密切联系,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因此, 物理教学要注意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生活, 要将课堂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 理解物理是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要积极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 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 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探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 让他们深深地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令学生真真切切地懂得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中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 要想学好它, 就要亲自享受到在平时探究物理时生活物理化, 物理生活化过程中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胡明、杨国金主编.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音乐与人生下一篇:知乎网言语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