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应用论文

2024-08-04

生活化应用论文(精选12篇)

生活化应用论文 篇1

摘要:生活化教学,是将学生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运用生活化教学内容、采用生活化教学过程、选择生活化课后练习、注重生活化评价,将生活化教学融入信息技术课堂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应用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已经作为一门课程进入千万间普通课堂。无论是日常学习还是生活,信息技术应用都无处不在。传统信息技术教学对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及认知还很薄弱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甚至有些学习内容在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难以用到,所以传统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而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通过将教学形式生活化、内容生活化、过程生活化、练习生活化和评价生活化,能有效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理解,提高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常用方式,通过情境教学能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到学习氛围之中,从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质量。低年级学生知识结构简单,生活知识储备量大于书本知识,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虽然当前的学生都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从小便接触到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但一般只限于“玩”,没有对其工作原理及生活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更快、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学习。例如,在学习“管理好文件”一课时,许多学生认为管理文件就是把文件往硬盘里面放,没有学习的必要,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在课上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大家想不想让自己的小秘密存在电脑中不被发现呢?比如日记或某些照片。因此,要给自己的文件夹“上一把锁”或者直接将文件夹“藏起来”。学生的隐私意识及独立意识都比较强,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适当教会学生一些小技巧,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学习积极性。

二、运用生活化教学内容

学生活泼好动,对长时间的理论知识学习会感到枯燥而提不起精神,无法集中注意力。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教师首先要注重时效性,关注学生生活内容,不能将自身童年生活内容放到当前教学之中。当前学生一般物质生活较为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空白,课余时间多被电子产品所占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放大物质生活特征,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例如,在学习“认识画图”一课时,教师在教会学生运用基本绘图工具或绘图步骤后,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上画出自己的卧室并介绍给同学、画出自己最喜爱的一件物品或最想要的一件物品,也可以让学生画一幅全家福,还可以把老师画下来。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情感、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取得更高的成就。

三、采用生活化教学过程

教学方式是知识内容的载体。对于信息技术学习来说,教师要尽可能地以生活为依托,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生活化教学过程要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注重生活实际的内在联系,创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课堂。例如,学习“安装与卸载软件”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安装技巧。由于商业利益的关系,因此,安装软件时,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捆绑安装多个不要的软件。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模拟生活场景,将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生活化。比如下载某一软件,逐步教会学生如何避免被捆绑安装多个不要的软件,学习如何正确安装、卸载。要力求贴近现实生活,做到与生活实际相一致,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选择生活化的课后练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不应用,理论知识永远只是理论。对学生来说,要提高实际能力,信息技术作业必须上机操作。传统练习方式难监督、易造假,课后练习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教师可以将课后练习生活化,如在学习“画图”时可以画出自己的家,也可以跟同学一起玩“我画你猜”的游戏。生活化、趣味化的作业,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质量。

五、注重生活化评价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般评价方式是教师通过测验检查学生整学期的学习成果,忽略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公正的,也是素质教育所否定的评价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随时评价、多方面评价、生活化评价,通过评价促使学生进步。例如,对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优异、知识接受较快的学生可以不定期表扬,表扬学生有计算机天赋;对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学生多鼓励,评价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在教学中,多关注学生过去到现在的变化,给予学生未来发展意见,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学生实现智力、情感的双重发展。

六、结束语

生活化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将学生从单调、无趣的学习过程中解脱出来,使得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学习带来的乐趣,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将学生生活、知识内容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运用教学艺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魅力,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琦.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22).

[2]郑恩.探索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新模式[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生活化应用论文 篇2

问题的提出 课题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新的《课程标准》已不独立设置“应用题”单元教学,取消对应用题人为分类。而是分学段目标中将“解决问题”、“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及“情感与态度”并列,分学段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实现解决问题目标的基本课程渠道之一是应用题的教学改革。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然而,时至今日,我们这届学生使用的还是浙教版的老教材,教材中随处可见的仍然是“修一条水渠„„”、“加工一批零件„„”等严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经典”应用题。学生既不知所学的数学“从何而来”,更不知将“走向何处”。他们每天只是在反复的“类化”训练中习得机械的解题技能,而一旦面对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他们往往束手无策,更别说通过数学学习来促进他们“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解答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

图通过将现行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应用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并让他们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学习和发展数学。从而增强应用题的应用味,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题教学的效果。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将现行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可能的接近生活、接近自然,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周边事物和问题的应用能力、运筹优化意识和创新精神,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并积极主动地将学到的数学的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能够分析、解释并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2、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3、拟解决的问题

习需要的状况,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唤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弗赖登塔尔(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的数学教育理论。弗赖登塔尔主张“现实的数学”,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5、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研究内容

1、应用题内容生活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选择教学内容应该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性生活化、亲切的内容。我们在处理教材时,既要尊重教材,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生

2、应用题表述多样化

传统教学的应用题的例题呈现,一般是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改变准备题的条件或问题,出示课本例题,例题的教学基本上遵循了这样一条呈现方式:读题审题 ——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式解答——说解题思路。这种呈现方式单一而封闭。那么,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意追求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如改过去应用题“纯文字化”的表述模式,有机地将表格、漫画、情境图、数据单等引进应用题教学。

3、应用题教学“开放化”。

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调查物品价钱、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情况等等,引入应用题的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通过探究,让学生学会思考,自主感悟,自主获取知识,并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敢于争辩,教师进行适时、适当地点拨、归纳。让学生在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证明等活动,发现知识的特征和与其他知识的关系,再现

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能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五、研究目标(一)总体目标

本课题试图通过“生活一数学一生活”的实践过程,将现行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培养学生能数学地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及运筹优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具体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研究,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和用数字、符号、图形描

述现实生活的过程,在经历过程中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理解和掌

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初步的数感、符号感、空间感和统计感。

2.思维能力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教学设计要充分

展示学生思维过程,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再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等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研究,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

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使学生自觉形成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积极主

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

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处事态度,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和

独立质疑的习惯。

4.应用能力目标

通过研究,让学生成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明智使用者,学会在实践生活中 数学地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解释并解决一些简 单的现实问题。

六、课题研究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访谈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通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实践——反思——研讨,再设计——实践——反思——研讨等反复探索,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生活化”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新一轮课改为我们提供了机遇,本课题是紧密结合课改而提出的。平时,课题组以学习有关小学数学应用题“生活化”教学的相关案例为重点,采用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办法,根据研究课题每月摘录一篇理论文章,撰写一篇学习心得。

2、我们着重对现有老教材进行全面的研究,发现存在很多不符合学生实际的应用题形式。搜集其中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应用题例题和练习,并进行分类、整理。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思维、学习的特点。着重在教学中把握时机,去诱发、强化和稳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热情,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实物或事例进

3、阶段性研究成果展示。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强调研究过程的“回头看”,即加强课题研究的阶段性过关,找到成功的地方,也发现存在的不足,以便不断的改善自己的研究过程。

(1)阶段性成果交流汇报。每个学期我们有三次交流汇报活动,活动的形式是结合学校每两周开展一次的“课题组长会议”以及“教学沙龙”活动。活动的内容是参与课题的教师交流研究指导心得,探讨存在的不足以及获得的经验,展望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等。

(2)实验各个阶段的理论小结。每学期进行期中和期末的理论小结,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获得的经验上升的一定的理论层次加以阐述。

(3)结合县教育局的下乡支教活动组织实验教师上课题研讨课。上学期由我执教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和课题组柳素华老师在桐乡执教的《分数应用题》以及何秀华老师执教的《平均数应用题》均受到的同行的好评。以及江滨教育集团每学期一次的集团相约教研活动开展以新课程背景下的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的有效整合为主题的研

生活作业》获省教育学会一等奖;吴文俊老师的论文《扎实开展实践活动,有效促进校本教研》获市二等奖;论文《解决问题式应用题教学初探》获县一等奖;案例《重组现行教材,让数学生活化》获县一等奖。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2007.3——2007.8)分析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撰写课题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落实目标。

第二阶段:(2007.9——2008.6)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探索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深入课堂进行教学实践,边实践边研究修改、交流、讨论,及时总结经验。

第三阶段:(2008.7——2008.9)整理、分析各种过程材料,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经验推广和辐射。

(二)进行应用题内容生活化的研究。、现有教材的搜集和整理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其实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老师要找准每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但在现有的教材中,存在很多不符合学生实际的应用题形式。因此在进行研究之前,我们着重对教材进行全面的研究,搜集其中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应用题例题和练习,并进行分类、整理。(1)对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类型进行删除。

经过对五至六年级数学教材的筛选和研究,发现脱离现实、要删除的内容较少,更多的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征对应用题的内容进行改编和重组。

(2)学生一知半解的题目进行解释和转换叙述形式。

对于学生的一知半解的题目,教师能解释清楚当然很好,但有些内容是经解释后学生仍无法理解的果断地进行转换,改变其内容。

3)增加一些学生日常常见的应用性的题目。

生活材料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产生亲切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这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学习应用题不仅仅表现为列式解答,而要更多的关注社会,对生活现象提出数学问题,成为有数学头脑的人。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关注社会、关注学生的生活,才能提出、提供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解释、去解答。这些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应用题,不仅教师可以积累直接提供给学生,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去思索,并用在课堂上提供给同学思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改编应用题题材,使内容生活化。

老教材中的某些应用题,由于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生活味、应用味,学生既无相关的生活经验或模型可参照,更无法透彻地把握这类问题的结构,这给我们学生学习带来困难。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来取代教材的例题,或由教师改编,或由教师引导学生自行改编,会使他们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不断激励他们积极探索求解的强烈愿望。因此应用题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收集与现代生活密切相

题组采取以下几点策略:

(1)改编原有的教学内容

教学时,可以对数学问题的具体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课题组上实验课第九册的“列方程解一般应用题”的第一课时,把例

1、例2改编并串成一个生活中逛超市买东西的场景并借助课件呈现给学生:星期天的早上,小明带着妈妈给的钱来到超市买东西。“起先,小明买了5大瓶牛奶,每瓶6.2元,口袋还剩9元钱。猜猜,小明带了多少钱?接着,小明又用剩下的9元钱到另一个柜台买了4节5号电池,找回了0.6元。每节5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这样的改编,拉近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进一步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同样的课题,有位教师围绕“今天我当家”这样一个主题,根据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结合钱、时间及如何安排等具体情况,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方程应用题。要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等等。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

带给学生生活化、可应用的数学 篇3

一、重视知识背景,突破教学重点

“统计”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新课标把体会、经历和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作为统计教学的首要目标,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把统计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生活中去;要让学生走进真实、有趣的生活情境,亲身经历调查、统计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并能通过统计出来的数据发现、提出新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和策略,领悟统计的价值。

在小学阶段的统计研究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获得“有效的数据”或者称为“有价值的数据”。这个问题要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我个人认为所谓“有效的数据”是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客观反映实际背景的数据。因此学习抽样方法,最好针对生活中、身边的事情。比如:同学们的身高、作息时间、雾霾天气状况等。在这其中可以得到一些生活化的结果。有了一定的数据背景做基础,学习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中教材以“老龄化”为题材展开教学。指出影响“老龄化”的两个因素: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因此出生和死亡人口数既是调查的对象更是学生完成本节课学习的重要依赖的对象。要反映老龄化社会现象,需要比较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变化情况。教学前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老龄化社会的相关材料,课中让学生谈谈影响老龄化社会的因素,学生互相学习评价。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重点应突出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可让学生通过静态和动态的对比发现:出生人口数总是少于死亡人口数,并且差距越来越小。此时教师应势利导给出“人口负增长”概念,返回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本课中出现了纷繁复杂的知识点如:老龄化、人口自然增长数等。对于五年级的学生他们一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二没有实际的生活经验。这时就要求我们教师让学生课前先做调查、课中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由浅入深的帮助学生看到现象,发现规律进而突破本课重点。针对“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本课中我给出我国目前人口状况和上海人口增长率的相应新闻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并能够合理预测“未来数十年间上海人口自然增长情况”。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充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他們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主动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有深刻的体会,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到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重视创设联系生活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现象源于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问题情境,问题情景越贴近学生生活,能见度越高,问题激活思维的程度就越好。

例如《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的练习中:“分析应用”时让学生大胆猜想折线统计图反映出的二氧化硫浓度冬季浓度高的原因,并提出措施。由于接近学生生活,学生是畅所欲言,说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

师:二氧化硫浓度折线两边高,中间低。两边高,左边是一年的哪几个月?右边呢?根据我们刚才从资料里了解到的知识,你能大胆地猜想一下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为什么在一年里两头高中间低吗?有办法解决吗?

生:我国冬季气温低,需要采暖,我从电视上了解到烧煤会产生二氧化硫,所以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在一年里两头高中间低。少烧煤,可以采用其它清洁能源代替,减少煤的使用。

生:现在私家车多了,五一、十一黄金周出行的人多了,汽车会排放大量的尾气。

生:春秋两季风比较大,污染物可能会被吹散。

生:少开私家车,可以坐公交车,国家那么重视,给公交补贴,车票可以打着多方便呀。

生:可以绿化我们的环境,植被可以净化空气,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

教学效果证明这样处理真正激发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重视加强实际应用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要把它运用于实践,并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奥秘。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得越深刻越准确,实际运用的能力也就越强,反之就不能有效地应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多从生活中寻找应用的例子,举一反三,使理解、巩固和应用三位一体,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例如,教学六年级“比例尺”这一部分内容时,虽然实际生活中经常应用,但由于“比例尺”是比较抽象的思维活动,学生一开始掌握起来很难,这就要求他们多从生活中发现、探索。在教学中多设计学生方便动手、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的题目,如眼镜上的镙丝钉长3毫米,镙帽宽1毫米,假如你是技术员,请你画出它的平面图,你有什么困难?怎么办?又如:我们学校要新建一座足球场,如果你是设计师,请你设计出足球场的平面图,并标出比例尺。(足球场长是95-120米,宽65-90米)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单纯地体现在课堂上,更多地是体现在生活实践中的,因此加强实际应用很重要。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应用探析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

数学是来自于生活实际并为生活服务的重要学科,课程标准与改革理念中对生活与各个学科的密切联系进行了强调,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观念也应运而生。生活化教学的理念正逐渐广泛地被学生和教师接受,初中数学教师也将其应用和实践于日常的初中数学教学,发现并推广了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可实践性与可行性。在初中数学教材中也已引入了许多与实际生活有密切关联的教学实例,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充分且合理地利用这些教学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生活化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数学知识,真正地发挥数学学科的魅力与生活实际价值。同时激发并增强初中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最终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学生明确数学来自生活

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初中数学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使学生能够运用课堂所学,对生活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只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求出答案,只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却忽略了培养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以及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热情与积极性的激发,对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与结合也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因而,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时应当注意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同时能够走近生活,并走进生活。在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时给学生营造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环境,在进行知识传授时注重生活实际事例的引入,使数学课堂教学能够为生活服务并实现对生活的回归。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要联系生活具体事例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给数学知识创造一个富有生活意味的教学框架,使学生明确知识与生活的紧密关系,为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教师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中有关数据的收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要求学生在课上相互收集学籍号码以及各类图标,让他们明白数据的收集不仅来自数学,更加来自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真谛。

二、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关

在数学教学的具体改革过程中,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得的生活经验,并对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以及学习技能有很好的了解,进而能够更好地明确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的确切关系。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都与社会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生活中收集到的数学教学知识及内容务必要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够使初中的数学教学实践不断地实现生活化,并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学习和掌握初中数学知识。教师在进行数学的教学时,要突出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现有经验有紧密联系的数学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所学解决生活问题,提高自信能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能够将数学与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中感悟生活,扩展其数学学习的知识领域,了解生活常识,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生活化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际问题进行举例研究,解决在利润方面的生活实际问题。如用新年所得压岁钱购买债券,在利润固定的情况下一年后所得本息之和,通过方程求出利率。此类问题不仅能够使学生对利润问题有所理解,还能够使其在生活实际运用中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

三、课后练习生活化,巩固学生已学数学知识

生活化教学成果的巩固需要课后的练习,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应当在课后练习中也进行生活化的实践,使学生既能将课上所学的知识有所巩固和加深,也能实现课后数学练习的生活化。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在课下给学生布置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相关的数学练习,使其所学能够真正地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以培养与加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改革的进步使生活化的教学成为了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师不仅要做到在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更要做好课堂下课后练习的生活化实践,使学生能够意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与实用性。进而意识到数学对实际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在课下练习时有所得并有所思,使其在生活化的初中课堂中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够有所运用,从而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成效。

例如,在进行华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中《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章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生活化的课后练习与作业,及要求其找出在生活当中所看到的四边形,并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进行交流与沟通,加深其对于平行四边形的了解。

生活化应用论文 篇5

----《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组

课题研究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课改纲要、教育部精神为指导,加强学校德育有效性研究。

二、主要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构建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符合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和理论框架,切实加强和改进本校的德育工作,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整体构建德育网络。夯实以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我教育的德育体系。

2、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为人处事、价值取向、学生生活等方面的素质有更大的提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自主的成长。

3、重点培养一支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德育队伍。探索构建和谐班级的策略与途径,进而构建和谐的学校德育体系。

4、培养一支具有丰富德育生活化教育教学经验和理论研究水平的骨干教师队伍。

三、年度主要工作安排

2008年9月

1、制定本学期学校课题研究计划

2、召开学校德育课题研讨会

10月

1、学校课题研讨会议

2、分年级召开家长会,开展家长学校联谊活动

3、举行班级德育活动方案评比

11月

1、班级德育活动竞赛的开展

2、学校优秀德育个案评比

12月

1、召开学校课题研讨会议,通报研究情况

2、部署寒假课题研究任务

2009年1月----2月

1、课题研究情况检查

2、评选课题研究优秀教师

3月----4月

1、学校课题研究学期总结

2、举行优秀家教征文评比

5月-----6月

1、学校优秀德育论文评比

2、收集整理课题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四、课题应用计划

课题组以深化德育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为突破口,以爱国主义教育、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以健全德育管理机制、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为保障,立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方法,积极 1

拓宽德育渠道,使德育不断向社会和生活延伸,向学科教学延伸,逐步形成了具有木头凳初级中学特色的德育工作新思路,新体系。

一、抓住机遇,深化德育课题的实践和研究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工作一直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即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行为养成。作为“五育之首”的德育基本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里,德育的内容、手段、方法和机制等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滞后于青少年思想发展的状况,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又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为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充分发挥德育的动力、保障和导向作用,我们以德育科研促德育思想、方法、手段、机制的转变,促德育工作全面上档次、上水平。

二、转变思路,突出重点,力求德育生活化

随着德育课题实验的逐步深入,我们提出了“三个不要、三个转变”,以“做”为特色,以“活动”为载体的德育工作新思路,即不要把德育封闭、孤立起来,不要把德育政治化,不要把德育口号化;把德育工作由静态转变为动态,由“远、大、空”转变为“近、小、实”,由抽象空洞转变为具体实际;在做中感悟人生,在活动中受教育,使德育工作鲜活闪亮,富有魅力。

1.整体优化,突出重点

我们坚持“整体规化、重点突出”的方针,对全区的德育进行了整体优化设计。首先制定了德育工作总目标,即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了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尊师爱校;爱国效国;尚志笃行;仁爱友善;戒奢尚俭;勇敢坚毅;尊长孝父;见利思义;以公为先;谦恭礼让。

其次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三大重点,力求重点突破,形成特色。三大重点虽贯穿每个学段的始终,但表现在不同学段上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小学阶段,注重养成教育,从行为习惯入手,要求儿童学会求知、做人和做事的基本规则。初中阶段,重点加强爱国主义和法纪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国家意识、规则意识,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

2.德育生活化,生活主题化

为使爱国主义教育、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大德育主题相彰相协,扎实有效,我们提出“德育生活化,生活主题化”的德育工作新理念,把德育融入生活,融入学生成长过程的始终。

我们立足学校教育发展的实际和学生思想发展的状况,积极优化德育的方法,实施了“三三八德育工程”,以“做”为特色,以“体验”为追求,融德育于生活,使德育亲切感人,真实有效。“三三八”德育工程就是在学生中学习生活中实施“三件事、三尊敬、八学会”的做人规范要求。即要求学生每天“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件事”,在初中以上的学生群体中,要求每周留心记下“最感动的一件事”和“最让我深思的一件事”,并记在“人生笔记”自检本上。在做好“三件事”的基础上,要做到“三个尊敬”和“八个学会”。“三个尊敬”即尊敬父母、尊敬师长、尊敬他人。“八学会”即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健体、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三个尊敬”和“八个学会”是“三件事”的主体内容。

三、造就高水平德育理论和经验的教师队伍

通过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真正树立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的应用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策略

一、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教学开展的意义

1、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中,如果缺乏兴趣,再好的教师、再好的设备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应该首要关注的焦点。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往往有着非常奇妙的效果。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既能够让学生觉得学习与自己生活之间的距离非常接近,同时又能让学生放松身心,以一个轻松的心态来进行学习。一般情况下,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取得的教学效果比其他教学方式要好很多。

2、能夠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物理作为初中阶段的必修课,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动手实践能力是其中一个教学目的。但是,纵观我国目前的初中物理课堂,其教育过程一般都很枯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物理教学优越性的体现。而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开展正好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觉得物理是一门能够帮助自己解决生活难题的学科。

二、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利用生活素材提升课堂实效。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即生活,因此,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作为物理老师,也应把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教学符合学生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提升学习的兴趣。物理知识内容复杂,也抽象和枯燥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或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和规律,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例如,学习力的知识,其学习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力的规律。教师可以利用小塑料瓶做一些小实验,让学生理解这方面的内容和知识。边做实验,边让学生观察和分析:(1)用手挤压小塑料瓶,瓶子会变形;现在加大力,瓶子变形的程度增大,那么力的作用与什么有关?(2)在小塑料瓶的屏蔽的不同高度钻两个小洞,然后装满水,水从两个小洞中流,下面的洞流的比较急,这说明了压强怎么样?(3)装有热水的小塑料瓶,摇晃后将水倒掉,然后盖上瓶盖,过一会儿发现瓶子有点变瘪,这说明了什么?(4)小塑料瓶翻到在桌面,我们从侧面吹风时,瓶子会滚动,但是从底部吹风时,很难使瓶子滚动,这说明了压力相同条件下,压强怎么样?这些物理小实验结合了生活中素材,利用材料小塑料瓶做,里面也是我们生活中常遇到到形象,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效果大大提升。

2、教学活动生活化。(1)教学过程的生活化。物理的理论知识是从各种物理现象中总结而来的,在学习了物理知识之后还要将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举的例子要尽量贴近生活。例如,可以举例:人在下坡奔跑的时候会很难停下来;公交车在行驶的时候突然紧急刹车,车上的乘客身子会往前倾等等。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会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物理的亲切性与实用性,能够使学生感到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2)探究活动生活化。要能够让学生自主认识到物理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一门学科,就要让学生利用身边触手可及的事物进行物理探究活动,拉近生活与物理的距离,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生活的关系。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安排多安排一些实验课程,让同学利用身边的生活日常用品进行实验。丰富多彩的实验可以让同学体会到科学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3、课后作业的生活化。(1)课后作业生活化,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生活化的初中物理作业可以让同学感到亲切与熟悉,能够让学生发现知识来源于生活,从而更能激发起同学寻求知识的渴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生活化的初中物理作业能够让学生发现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发现生活的神奇之处,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我们所处的大自然是怎样的。学题的设计要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生活、产生联想、提出问题、归纳分析为主。诸如:如何测量家中的酸奶与油的密度、学校建筑物的高度等等。(2)以解决生活的问题为最终目的。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是来源于实际的生活中,并且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4、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寻找相关的物理现象。在初中阶段,在课堂上应用了一段时间的案例教学之后,学生们都比较明显的能够理解了物理和生活的关系,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教师就可以放开课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在学习新课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提前预习,看看下一节课要学习的物理现象在生活实际中有什么例子,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时准备好自己的案例。这种开放式的作业对于学生来讲,负担小,但是却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让物理走入生活,创设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情境,是一种十分科学、高效的初中物理教学实施理念。

参考文献

[1] 宋静.现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的一致性分析——兼论高中物理选修教材的评价方法[J].?湖南中学物理.?2015(11).

[2] 崔雪梅,卢海洋,郭优,曹铷,黄晓霞.??新旧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科学内容”的难度比较[J].?物理教师.?2015(12).

[3] 尚玄冰,郭英智.??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与教学[J].?山西青年.?2013(16).

生活化应用论文 篇7

一、创建生活情境

化学知识是由专家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 教师要想实现化学教学生活化, 就要在化学教学中, 创设生活情境, 发挥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作用。

1. 引入化学问题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情境的创设, 引入化学问题, 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 探讨化学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关于硬水软化知识的过程中, 可以将生活中有关水污染的化学内容引入课堂中, 使学生明白质量差的水不一定被污染过, 较为纯净的水也并不一定可以作为饮用水。

2. 引导学生的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 存在许多化学原理, 教师已经认识到这一点, 将生活融入教材中, 采集相关生活现象, 将其引入化学课堂中,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化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常见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时, 要求学生整理相关生活材料, 获取新知识。教师可以创设情境, 将近期新闻引入课堂中, “某地质检多种银耳, 发现表面白皙的银耳中会含有大量二氧化硫”, 教师提问:“银耳是怎么变白的?”与此同时, 教师将生活中银耳挑选的常识引入教学, 并解答问题:“银耳变白是因为非法分子将银耳放入带有硫磺的蒸笼内, 将银耳蒸白”, 这样, 学生不仅学到化学知识, 还会提高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应该在课堂中, 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延伸,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可以将生活问题引入化学课堂中, 使化学问题得到拓展。教师在生活中收集化学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教师在教授关于蛋白质的知识后, 将生活中有关化学的例子引入课堂, 要求学生分类, 了解食物中富含的成分, 制定出健康的食谱。

二、生活化教学实验

在中专化学教学中, 化学实验课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 目前一些中专化学教师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堂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只重视学生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化学实验课程很少。学生在这种环境下, 会逐渐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实践能力无法增强, 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 就业率也就无法提高。所以,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在增加实验课程的基础上, 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入化学实验中, 教师应该利用生活案例解释实验操作过程与结果, 这样, 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理解, 并且将新知识利用到生活中。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为各个小组发放实验设备, 一些简单的实验仪器,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要求制作材料来源于生活。例如:教师在讲解提取二氧化碳相关知识的过程中, 首先, 将石灰石与鸡蛋壳带入课堂中, 其次, 要求学生将石灰石与鸡蛋壳放在一起, 倒入醋酸, 经过一段时间后, 查看其反应情况, 最后, 要求学生记录石灰石、鸡蛋、醋酸的化学性质。这样, 学生在实验中就可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记忆, 明白化学源自生活的道理, 增强动手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学生在小组实验过程中, 可以养成团队协作的精神, 为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课外活动

教师要想在化学教学中, 发挥生活化模式的作用, 就应该对课内教学进行延伸, 为学生创建课外教学, 也就是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比课内教学更有优势, 第二课堂具有空间灵活、内容较多、学习素材丰富等特点。在中专化学教学中, 教师重点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 创建课外活动变得极为重要, 因为课外活动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了解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并且在实践中探索化学原理。

在实际生活中, 存在许多化学知识, 这对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有很大帮助, 并且生活中存在许多学生较为好奇的化学知识, 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入课外活动中。在下课期间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化学案例贴在黑板上, 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 与此同时, 教师应该为学生设置较为简单的化学实验, 实验时间要在十分钟之内, 例如:教师在讲解废电池的功能时, 要求学生了解废电池的特点, 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了解新知识, 还可以增加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四、生活化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将教学内容生活化, 才能发挥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收集到的生活素材带入课堂, 教师应该利用多年的教学经验, 采取有效方法, 将生活素材融入课堂中,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接受教师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采集化学信息,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归纳总结, 表扬总结良好的学生, 鼓励归纳一般的学生, 这样, 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化学知识, 还可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理论教学为基础, 以实际操作为重点, 增加学生的化学知识。例如:教师提出问题:“油条为什么会膨胀”, 要求学生在不做实验的基础上, 想象油条膨胀的过程, 猜想油条为什么会膨胀, 在学生讨论之后, 教师讲解问题答案, 因为油条中放入了小苏打, 当小苏打与水相遇后, 会发生反应, 生成可分解的碳酸氢钠, 之后生成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 使油条中间产生气体, 进而膨胀起来, 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 在黑板上列出化学反应式, 这样, 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讲解之下明白化学原理, 在此基础上, 提高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布置课后作业

在中专化学教学中, 课堂教学时间较少, 教师无法充分的将生活案例融入教学中, 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求。所以,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利用家庭时间学习化学知识, 为学生布置家庭作业。但是, 由于中专学生并不存在升学问题, 在学习上没有压力, 没有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的态度, 如果将家庭作业设置为复习题, 学生就无法认真完成作业。所以, 教师应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 将课后作业设置为化学练习题, 练习题要包含实践内容, 采集生活中的化学资料。例如:教师在家庭作业中, 要求学生收集糖尿病信息, 将信息制作成个性板块, 在板块中填写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搭配, 这样, 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糖类知识, 还为日后教师讲解相关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再如:教师要求学生在家中做实验, 实验的内容是盐与雪的反应, 并且采集相关材料, 要求学生在第二天的课堂上, 提出“为什么在雪上面撒盐, 会发生反应导致雪慢慢融化”的问题, 表述较好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奖励, 表述较差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鼓励。只有这样, 才能将学生的课余时间充分利用,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乐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六、结语

在中专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将生活案例引入教学中, 根据生活化教学方法的特点, 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 引入化学知识。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家庭作业, 在家庭作业中, 为学生设置生活化的实验作业, 使学生在总结化学知识的同时, 增加学习的乐趣, 教师要引进所有和化学有关的生活实例, 使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融, 发挥生活化教学方法的优势, 实现最初的教学目标。

摘要:随着我国教学体制的改革, 化学教学作为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 不仅要实现教学专业化, 还要求将生活案例应用在教学中。中专学校化学教学与其他学校有着一定的差距, 公立中学注重的是增加学生的化学知识, 而中专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培养化学技能型人才。生活案例的应用, 可以在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所以, 中专化学教师应该尝试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总结经验, 探讨适合的方法, 使生活化教学模式得到有效发挥。

关键词:中专院校,化学教学,生活化案例

参考文献

[1]江琼.中专化学教学中“生活化”案例的应用[J].科教文汇, 2013 (15) :58-59.

[2]黄新茂.浅谈实施中职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J].数理化学习 (教育理论) , 2013 (4) :88.

生活化应用论文 篇8

一、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现实作用

1. 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知识。

生活化教学将更进一步地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拉近和知识间的距离。初中数学知识在重视基础的层面上又含有很多较为复杂的知识。以往的教学方式较为枯燥而机械,缺乏弹性,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脱节,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了解不透彻。但是运用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通常,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来进行讲解,以便于减轻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2. 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初中数学教师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初中生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提升数学成绩,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熟练掌握理解。事实上,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会让学生拥有更多自由的课堂学习权利,增强其课堂表达交流欲望。教师在提出数学问题时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情况来设置,而学生在讨论回答时教师主动减少对学生的灌输,如此一来,让学生自主、独立地进行学习,最终的效果会很好。此外,在不断反复的热烈讨论中,学生可以自由而真实地表达自身想法,又进一步使得教学氛围更加轻松和谐,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

3. 有助于增进师生情感。

简而言之,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其实就是改造那些严肃而理性的数学知识,然后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融入比较人性的因素让课堂更加活跃。从教学方式来看,生活化教学也促使教师在重视学生独立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实施教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教师通过现实生活的实际案例为学生解决课堂上的数学知识问题,并强调与学生的互动沟通,不断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然后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人性化的教学内容贯彻生活化教学措施,彻底改变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也由此变成课堂上的核心,教师更加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其主体地位。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得到教师的尊重与认可,那么他们的积极性也就会渐渐被激发出来。生活化教学使得教师不再是严肃而呆板的,反而变得更加亲切,那么学生和教师的沟通也会更多,也愿意在困难的时候和教师讨论。

二、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方式

1. 模拟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该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并运用其中,让学生可以根据课堂所学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纵观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通常只是让学生解决问题得到答案,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多集中在他们是否了解与掌握的范围内,很少教会学生在实际生活如何有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因而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一直被压抑着,很少通过现实生活情况来运用数学知识,理论学习和应用实践之间脱钩。所以,在平常的数学课堂上,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情境创设应该模拟现实生活,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的学习不是为学而学,要能够融入生活,运用到生活中。创设的数学教学情境应该让学生感觉到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并在知识讲解过程中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让数学教学服务于生活、回归生活。换言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里,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例子来营造教学情境,让数学知识框架有生活的影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不可分割的练习,从而奠定生活教学基础。

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数学》的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数学是一种表达交流工具,并能够运用它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师通过投影仪可以给学生设置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广袤的原野、热闹的股市、繁华的大街。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画面和数学课的练习是什么,并可以想到哪些内容和数学相关?然后观察思考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比如北京奥运会会徽的印形与五环的意义、车轮为什么是圆的、汽车票中有什么信息等等。让学生相互讨论回答,同时在多媒体图片展示中,学生要尽量以数学语言来诠释,由此激发其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从而使之对数学源于生活的意义有深刻而直观的理解。

2. 促进数学内容生活化,和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连。

从当前的数学新课改来看,相关的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对学生是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生活经验进行持续关注,深入了解学生对于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最终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经验情况都有准确的把握。在新课改教学中,初中数学知识有不少都是和现实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要高度重视从生活中收集数学教学知识及其内容。唯有如此,初中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策略才能真正执行下去,而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也会更加容易和熟练。数学教学中,教师重点传授和学生所学知识以及当前经验关系紧密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多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解决生活问题。把教学内容生活化,就是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中了解生活,不断丰富数学学习的知识范围,进一步懂得更多生活常识,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可以通过学生熟知的生活问题来举例说明。以解决利润这种实际生活问题为例,用新年压岁钱购买债券,然后基于固定利润的前提一年后得到本息和,然后运用方程求利率。以这样熟悉的生活情况来让学生了解利润问题,并根据它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计算,对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

3. 通过课后训练生活化巩固所学知识。

生活化教学效果依然也需要通过课后练习来不断巩固。教师在布置课后数学作业时,也应该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课堂到课后都能够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融合,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对数学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使得生活化教学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主流趋势,教师的生活化教学不仅在课堂上,也包括在课后练习过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到生活化教学的实用性,从而能够有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课下练习时有所得并有所思,使其在生活化的初中课堂中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够有所运用,从而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成效。

例如,在苏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生活化的课后练习与作业,及要求其找出在生活当中所看到的四边形矩形、正方形、菱形,并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进行交流与沟通,加深其对于平行四边形的了解。

总之,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师在口常的生活中就要观察和数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素材,积累生活化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情境,让同学们进行知识的学习。生活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发展,值得大力推广。

摘要:数学来自于生活实践,并由此升华到理论高度。而对于初中生来说,要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就需要将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加强生活化教学实践。从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来说,把数学知识教学和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其效果远比枯燥的课堂讲解更为有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率。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如何让数学教学走进现实生活,提高其应用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会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守忠.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应用探讨[J].赤子(上中旬).2015(04):75

[2]肖娅.生活化教学.让初中数学教学更加精彩[J].学周刊.2016(08):146

生活化应用论文 篇9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具体落实到课堂的教学中, 就是课堂情境的创设。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 要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教学资料, 在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教材, 创设生活情境, 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

例如, 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 我们就可以用两袋洗衣粉作为新课的引入, 一袋是普通洗衣粉, 另一袋是加酶洗衣粉, 然后让学生仔细阅读其成分与使用说明, 提出:“如果让你来洗衣服, 你会选择哪一种洗衣粉?为什么?”“为什么加酶洗衣粉的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里面提到‘最好用温水进行浸泡和真丝类、皮毛类的衣物禁止使用’?”等问题。这样一来, 学生就会七嘴八舌地做出回答, 不论答案是否正确, 都说明了学生已经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了, 从而会有更大的兴趣投入以后的学习活动。这种通过实物情境的导入, 既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 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欲望, 可谓“一箭三雕”, 何乐而不为呢?又如在学习“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时, 可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大家平时看到放在阳台上的植物的枝条生长出现怎样的现象呢? (向光性) 台风过后, 水稻、植株倒伏后, 过一段时间后又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这又是为什么呢? (根向地性, 茎背地性) 要回答以上问题, 必须学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再如在学习内环境稳态时, 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参加过长跑的同学都知道, 越跑到后面呼吸越急促, 且越没有力量,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发烧时胃口不好, 也没有力气, 很不舒服?为什么尿毒症患者要定期到医院做血透?为什么阴天喝水后, 会经常小便, 而夏天大量出汗后, 小便少且会觉得口渴?这些贴近生活的普遍现象, 其实蕴涵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通过创设以上这些问题情境, 很容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挖掘其学习内动力, 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一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像火山一样喷发, 学生就会自觉地勤奋学习, 当然课堂效率就高, 学习效果也会好。

二、教学中注入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增强教学正反馈提升学习力

课堂中的教学反馈, 既有积极的、全心投入的正反馈, 也有消极的、不配合的负反馈, 怎样才能提升教学正反馈呢?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 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 任何活动必须促进活动者内部的体验, 从而引起对学习活动的浓厚兴趣、取得活动的好效果。从事和参与教学活动的师生, 都是具有丰富感情的人, 好的情绪可以产生正反馈, 而坏的情绪必然产生负反馈, 因而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因素是不能忽视的。

教师要有更多的时间去关心、了解学生, 要有更多的精力与学生建立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要有更多的机会与每一位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才能为教师提高课堂正反馈铺垫情感的基础。

首先, 教师要放下架子, 以平常心对待自己。无论何时何地, 都能视学生为朋友, 以真心换真情, 说话语气亲切、面带微笑, 课后主动与学生交心, 关心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烦恼, 在爱心沐浴下的学生, 精神愉悦, 对教师充满好感和信任, 课堂上自然会得到更多的正反馈。

其次, 要做到一视同仁, 以平等心对待学生。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学困生是产生负反馈的土壤, 尽管如此, 他们对于情感的需求却是共同的, 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鼓励和关爱, 所以, 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以公正、友善、慈爱的态度对待他们, 让他们也能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对于他们的缺点、错误, 要像对待生活中的亲朋好友那样给予诚恳的帮助, 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真心, 让这块土壤也能开出正反馈的花朵。我的做法是: (1) 鼓励而不打击。上课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 即使表现不佳, 也要进行鼓励, 决不打击, 让他们在鼓励中树立信心。 (2) 信任而不怀疑。要让他们自信, 首先得做到他信, 他信的对象主要来自教师。教师要相信他们的为人, 相信他们的承诺, 相信他们能改正自己的缺点, 相信他们也能把事情做好, 不怀疑他们的决心, 给他们时间, 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3) 帮助而不揭短。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谁都有做错事的时候, 而且谁都有自尊, 对于做错事的学生切忌当众揭短, 教师一句不中听的话往往会让学生耿耿于怀, 情感的伤害自然会带来课堂的不配合, 所以, 对于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要个别指出, 诚恳帮助, 决不能当众讽刺挖苦。

三、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 促进学生提升学习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中提出“生活即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 生活化教学是指要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做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课堂教学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世界, 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引导学生不断地超越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 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 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并巧妙地与教材知识相融合, 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使生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还会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重要价值, 使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状态从愿学到乐学、爱学、会学。

1. 课堂教学生活化,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生活化, 可打破课堂沉闷的局面, 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并可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我给学生讲了一个真实案例:公安人员抓到一对拐卖儿童的夫妇, 但这对夫妇一口咬定孩子是他们亲生的, 拒不认罪。后来一位法医观察“面相”:只见他们都长了一双单眼皮的小眼睛 (已知基因为aa) , 他们的“孩子”却长了一双双眼皮的大眼睛。请问这个孩子是否是被拐卖的?为什么?这样的设计, 既是对“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相关知识的回顾, 同时又自然过渡, 可谓是一举两得。这些源自生活的例子, 都能紧紧牵着学生的“鼻子”,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引起了学生的深思, 可收到极佳的效果。

2. 课堂教学生活化, 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考试大纲上明确要求学生“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 并能运用这些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如欧盟将全面执行新食品法, 提高中国农产品准入门槛, 而中国的肉类出口将受“特别关照”, 特别加入“善待动物”福利条款, 规定“猪必须享受到以下福利:一出生就必须享有至少吃13天母乳的权利;拥有铺了稻草的猪窝的权利;拥有供其拱食泥土的权利;运输8小时就休息24小时;宰杀时必须隔离, 不被其他猪看见;宰杀时必须使用电击法, 在猪完全昏迷后才能放血和解剖”。否则, 猪肉就不合格。学生一听纷纷表示愤慨, 认为这是人为设置的贸易壁垒, 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在学生情绪激昂之时, 我浇上一盆冷水:“欧盟经济高度发达, 会无理取闹故意刁难我们吗?他们提的要求难道一点科学道理都没有吗?”于是学生静下心来, 运用所学知识展开讨论。仔猪吃母乳能使仔猪增强疾病抵抗力, 可以在饲料中少加或不加抗生素;猪窝铺上稻草可减少感染寄生虫和细菌的机会;拱食泥土可摄入饲料中缺乏的天然矿物质, 提高猪肉的鲜美滋味;运输途中停车休息, 是防止生猪因碰撞挤压而受伤得病;宰杀时要隔离并用电击法, 是防止生猪受到极度惊吓时体内产生酸性物质, 而这种酸性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害。这样通过周围生活中鲜活的例子, 学生更深切地领会到学好知识的重要性。

3. 课堂教学生活化, 提高自身健康的意识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生物学课程的目标是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其中特别注重生物科学意识的培养。结合课本知识, 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保持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在讲授“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时, 师生可共同关注发布的最新克隆信息, 细胞及转基因食品安全等问题;学习“细胞, 免疫”等涉及“病毒”的相关内容时, 引入学生最想知道的“非典”、禽流感等, 如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哪些细胞, 是如何危及人的生命的?禽流感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的?吃鸡蛋和鸡肉会传染吗?通过这些生活的例子, 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反思, 有的甚至能让学生受益终生。

四、课堂探究实验生活化,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验探究活动是师生共同体验生活的活动。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 提取其中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的元素, 都可以使课堂实验探究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例如在《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教学中, 细胞作为生命系统最基本的层次, 那它的边界是什么?细胞膜是否真的存在?由于细胞很小, 显微镜只能看到细胞之间有一个界限, 这个边界是什么无法直接观察。能否通过生活实验让学生亲自去感受细胞膜呢?笔者在教学中选择鸡蛋作为探究的材料, 让学生先观察蛋清和蛋黄之间有明显的界限, 学生通过观察能初步感受到细胞膜的存在, 然后引导学生在去掉蛋清的情况下, 用筷子轻轻接触蛋黄, 学生可以看到蛋黄向内凹陷、有弹性, 这时学生的探究欲望被调动起来, 积极性很高, 最后引导学生捅破蛋黄膜, 学生发现蛋黄流出来。通过以上实验观察, 学生能真正地感受到细胞膜的存在。

五、课后作业生活化, 促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价值

课后作业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 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目的就是要应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学生的作业应该由传统教学中的“统一”“专制”走向“自主”, 由“封闭”走向“开放”, 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 应该具有个性化、活动化、生活化。在“细胞的癌变”一节教学后布置学生周末去医院访问癌症患者调查症状、病因、治疗措施等作业, 让作业与学生生活世界紧密联系,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能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生物学知识的价值, 体验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 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学习生物学。

生活化应用论文 篇10

一、让语文贴近生活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源自于生活。教学更是要以生活为基点, 增强生活与教学的契合度, 适当扩大教学内容, 让课本中的内容不断向生活中延伸, 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 让学生走进生活并受到一定的感染和熏陶。

如, 书籍和电视杂志就是教材最好的补充。在将《西游记》和《水浒传》相关选段过程中, 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还原人物形象, 在利用相关图片将人物和故事情节进行升华, 最大程度的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生活所要面对的挫折和磨难。在教授《热爱生命》过程中, 我先给学生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和相关事迹, 并且向学生推荐《敬畏生命》、《生命的意义》等文章,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灵魂的不去和生命的坚韧。只有激发学生对生命哲学的思考, 才能明白生活中遇到挫折要如何面对。这样既增强了语文教学的可行性, 也让学生间接性的将生活与学习结合, 也让教育和生活接轨。

二、让语文走进生活

文学来自于生活, 语文课本内容多数是引用生活中所发生的故事, 其目的就是诱发学生主动思考生活现象, 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把握生活, 让语文教学更加“接地气”。

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技能训练和知识传授, 忽略了实践和知识的结合。单一的教学方式也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导地位, 被动的听学让学生的思维受到压制, 课堂气氛也缺乏生机变得死气沉沉。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 将语文课堂变成艺术的课堂。在语文课堂上, 可以通过音乐、朗诵以及游戏等方式, 拉近学生与语文之间的距离。如, 在戏剧单元, 可以让学生自主表演课本剧, 也可以让学生模拟辩论场景。让学习真正融入到教学实践之中, 让学生学习充实的同时, 也点燃了激情的火花并激发了一定的学习兴趣。

如, 在讲授《十八岁和其他》这篇文章时, 可以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 继而联想自身的父母。在不知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写出在成长过程中提鲜父爱母爱的片段;选择一张成长的生活照片, 并配备有针对性的解说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发言, 积极的晒出自己内心的幸福。同时, 还可以继续延伸, 如, 对父母说声“我爱你”、“你们辛苦了”等等感言。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到亲情的可贵。这样身临其境的教育方法, 远远胜过空洞的原始教学模式。

三、让语文服务于生活

作为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语文课本中的生活素材很多。教师要充分利用相关课件, 让文本回归于生活。如, 在课外阅读《我的母亲》一文中, 老舍先生在文中所体现的思念之情和母爱之情无处不见。教师要充分结合实际生活环境, 对比作者所处的生活年代, 让学生明白生活环境的不同内心感受也就不同, 积极引导学生感受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语文无处不在。大到网络媒体小到广告标语, 都是学习语文的重要资源。只有让语文走进生活, 才能为学生创造多元化的学习空间, 拓展学生视野, 增长学生见识。新课改以来, 强调学生生活技能拓展, 走出学习的小天地, 走进生活的大可能。这就要求教师要设计精彩有趣的课外活动, 而非机械性的教授, 要让教学不断拓展延伸, 利用生活实际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相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 教师不应该将教学看做成学习任务, 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让语文走进生活,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在文本中找到自身的影子, 潜移默化的受到美得熏陶和感染, 并塑造出高尚的人格和品德。语文教学生活化, 不仅能让学生拥有情感上的体验, 也能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和阅读能力, 能更好的在情感上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 只有学生拥有一定的理解和领悟, 才能让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王红梅.乘着“生活”的翅膀飞翔——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文理导航 (上旬) .2016, (01) .

[2]韩磊.“说”出历史的生活味道——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生活化[J].新校园 (阅读) .2016, (01) .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生活化教学    应用

从目前来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出现一些问题:课堂教学缺乏生活化内容,使物理学习变成了纯粹的理论、概念化学习,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价值;物理实验与生活脱节,学生很难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处;物理作业、练习也缺乏生活味,学生对作业提不起兴趣等。因此,要重新构建活力的物理课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注入生活元素。那么,教师应如何将生活化教学应用到物理课堂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化的情境能够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出来。因此,在实施生活化物理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物理教材内容,设计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去思考。有“疑”有“趣”,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物理课堂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要注意情境与物理内容的衔接,并具有一定的难度,促进学生思维转动与发展。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这一课时,笔者以熟悉的生活为背景材料,加工成问题情境,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首动听的音乐,然后问学生:你知道这是怎么发声的吗?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教师继续引导:生活中,你认为还有什么方法能够发出声音?活跃的学生一下子敲起了桌子,并说“敲桌子能够发声”,有学生“跺跺脚,发出声音”,有学生“鼓掌”……物理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了。“你们知道声是怎么产生的吗?想不想一起一探究竟?”学生纷纷点头,显露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以生活情境,引进物理声音的产生这一课的学习。

二、设计生活问题,诱发学生探究

探究学习是新课改极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这主要是因为探究学习能突出学生主体,学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其他能力也逐渐得到培养。在探究中,教师主要起引导性作用。当然,探究不是设计问题,带动探究那么简单的一件事。能否诱发学生探究,关键还在于问题的设计。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可以将物理与生活结合起来,设计生活问题,让学生觉得有探究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潜能,促进探究活动的展开。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生活情景问题,诱发学生探究。1. 把一张平整的纸条放在平滑的台面上,将一个水杯压在上面。你能做到不接触也不影响水杯而把纸条拿掉吗?如果能,请探究为什么你能做到?2. 有一辆运动的小车,上面装有方块。如果小车突然停止,上面的方块会怎么样?请探究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融入情景,带着生活问题探究,逐步学习有关“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

三、生活融入实验,提高学习效果

实验教学中融入一定的生活内容,能够提高实验学习效果。以往的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纯粹地演示实验,让学生看;或者是让学生自主实验,学习枯燥的物理知识,学习效果不高。因此,教师要将生活内容融入实验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去实验,寻求答案,促进学生合作。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浮力大小到底受什么影响。生活中,也有很多相关的内容,教师在实验前提问:船、木块能浮在水面,这是为什么?你们知道原因吗?很多学生摇摇头。师:请同学们以小组形式展开实验,一起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揭开谜底。学生需要自主设计实验,包括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教师提供学生实验时需要的器材。在学生实验后,教师继续出示一个生活问题:人们在游泳时,从浅水区走到深水区,人感受到的浮力越大。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将实验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实验兴趣,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设计生活作业,刺激学生探索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以往的物理作业缺乏生活气息,学生找不到解题的动力,感觉作业就是一种“负担”。因此,为了改变学生对物理作业的看法,教师要多设计生活化物理作业,刺激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学习,获取更大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探究熔化和凝固的条件》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生活化作业,取得很好的效果。1. 严寒的冬天,温度不断下降,这可急坏了果园主。于是,果园主吩咐工人给橘子树喷水。气温降低,水结成冰,橘子终于保住了。果园主为什么要给橘子树喷水?请结合物理知识分析。2. “蜡浴”在体育场所随处可见。你知道“蜡浴”运用了什么物理原理吗?这两道作业与生活紧密相关,很容易驱动学生去努力完成。生活化的作业能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延伸,还能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看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以此反过来促进学生学习。

总之,新课改下,教师要在物理课堂上实施生活化教学。教师要不断思考如何将生活与物理融合起来,让生活化教学引领物理课堂走向高效与精彩。

【参考文献】

[1]赵春岗. 关于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探索[J]. 考试周刊,2014(85) .

[2]赵斌.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2) .

生活化应用论文 篇12

教学生活化可以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生活化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相关素材拉近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学习的内容, 进而增加学生自主运用知识的兴趣。

二、高中数学教学走进生活在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数学不等于生活

生活化教学并不是将生活实例照搬到课堂上, 而是将生活素材加工利用转化成数学问题。一味地给学生讲实际生活实例, 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存在的数学问题的做法是错误的, 因为数学不等于生活, 生活中的问题也不能全部用到数学。所以, 教师需要对素材进行修改, 这样同学才能够通过生活素材联想到相应的数学知识, 进而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二)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一种教学方式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这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此, 教师就需要反思, 对课堂模式进行改进, 只有课堂模式多样化, 才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学效果才会好。

(三) 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事情, 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找到好的学习方法, 自身的能力会提高, 综合素质也才会得到的培养。然而数学教师为了应付高考一味地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认为学好数学就是要靠题海战, 这是错误的, 急需改进和注意。要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主学习。

三、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实际分析

(一) 注重对教学素材的选择、加工、利用

虽然提倡高中数学教学生活化, 但教学并不是生活, 真实的生活素材也并不一定适合教学, 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对素材进行加工。高中数学素材生活化就需要老师对素材筛选、加工和利用。比如, 在学习立体几何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利用周围的建筑, 在建筑中建立合适的X轴、Y轴、Z轴, 增强学生的立体感, 这样会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这样也实现了在生活中取材。函数贯穿整个高中数学, 对此老师就需要准备大量的生活素材, 加工之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同时, 学生在学习函数的时候可以对比教学生活素材, 看其中有没有关联的地方, 找出相同点, 这样可以加深理解, 学得更牢固一些。在学习解析几何的时候, 老师可以让给学生通过观看大量的建筑照片, 感受这些建筑里面的图形。教师可以根据图形改编成解析几何的问题, 再将相关的一些条件提供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条件自己解答出来。最后, 教师公布正确的结果。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他们将题目解出来会有一种当设计师的感觉, 会有一种荣誉感, 在学习中就会发现更多的乐趣。

(二) 利用多种手段, 使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一些学生觉得数学抽象深奥, 学习起来很难;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问题与条件之间存在的联系, 想象不出来抽象内容里面的具体情况, 无法形成清晰的条理。这时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 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如立体几何问题,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形象的将问题描述出来, 将条件与问题之间内在的联系展现出来, 使学生可以根据问题一步一步地往前推, 找到相应的条件。学生也可以根据条件一点一点的地往后整理思路, 得出需要的问题。再如, 对于学生最头疼的组合排列问题, 老师可以拿来不同的糖果让学生自己排列。这种寓学于乐的方法会更受学生的欢迎, 这也将更有利于学生对于深奥问题的理解。

(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学习方面, 一些学生由于懒惰, 喜欢投机取巧, 对于作业只看一眼而不去具体操作。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不仅可以改掉学生手懒的毛病, 还会让学生喜欢上动手解决问题。比如, 学排列组合的时候老师可以带些小木棍;学几何剖面图时, 老师可以带些橡皮泥, 让学生自己动手将问题演示一遍。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 教师要引导其反复练, 直到完全弄清弄透在。如此这些题的解题方法思路就会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学生学习的好坏与老师的教学质量密切相关, 一个优秀的老师要善于调动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中数学教学走进生活要求老师掌握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 并且通过实际的教学素材来引导学生将数学用于生活、使数学更加实用。教师要通过数学生活化教学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 教师要通过生活化教学教会学生如何面对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其中包括学习和实践能力。笔者以为, 加强高中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取材于现实, 运用于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高中教学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及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生活,实践,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建青.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J].语数外学习:高中数学教学, 2014 (3) .

上一篇:复习探究下一篇:初中数学课的问题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