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气息论文

2024-08-08

生活气息论文(精选12篇)

生活气息论文 篇1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如果脱离学生自己的生活讲品德,则他们得到的仅是“关于品德的知识,是枯萎的品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思想品德承载着新理念步入了校园与课堂,回归到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来。因此,要引领孩子在真真切切的生活中,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进行体验、感悟,感受正确的生活态度。而要让教育贴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领成长的方向,我们就要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思想品德课堂。因此在平时的品德课堂教学中,我努力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融入生活,激活真情

作为思想品德老师,我们每天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生命主体。他们拥有童心,富有童趣。他们有权享受应有的权利,如得到尊重,碰到问题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合理的要求等。因而,课堂教学能真正体现出尊重与关怀、快乐与有趣,顺应他们的个性,依据他们的内需,让他们在玩中学,乐中悟。这样生活中的道德就能让他们快乐地接受,教育的活动就会有其真正的价值和作用。

那么,怎么体现生活的课堂,让学生生命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活力,进而无痕地化为道德行为?

在学习《我和父母》时,我用音乐创设情境导入:《可爱的家庭》,比一比谁听得最入迷。听完歌曲后,你最想说什么?有的说:这首歌非常好听,可以看出这一家人亲亲热热,非常和睦。有的说:我也爱自己的家,我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顺势问: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有疼爱我们的家人,谁愿意说说自己的家人,让其他同学也分享你的幸福和快乐呢?同学们有的说,家里有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他们可心疼我了,有好吃的东西都给我吃。有的说,爸爸妈妈对我很严格,我知道这样做是为我好。我又问:为了我们的成长,父母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一曲充满诗意《可爱的家庭》的歌曲,把孩子们带到温馨的家,让他们想起自己的爸爸妈妈……这种情境的创设,起到了以情激情的作用,孩子们都沉浸在对“家”的遐想之中,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把课堂与家庭有机结合,有效利用教育资源,这种活动方式让课堂充满了活力,达到了动态的生成的目的,拓宽了品德教育的空间,增强了品德教育的实效性。课堂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品德教育就会在悄然中浸润孩子的心,这种巧妙设计,适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二、营造相互尊重的氛围,构建共同生活的课堂

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个体,是尚未成熟的个体,因此,发生错误,存在缺陷是不可避免的。缺点、错误和优点、正确都一样,都是学生成长的阶梯,过分的指责、批评和打击只能阻隔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呼唤,是灵魂对灵魂的触动。美好的生命应该是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的。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享受生命的美好,就应该和学生共同营造相互尊重的氛围,构建共同生活的课堂。

如超级女声风摩全国的时候,很多学生带着周笔畅、李宇春的图片来学校,甚至在我的课堂上看。我发现了并没有生气,而是告诉他们,我也很佩服超女,也看她们的海选。这样一说,学生马上和我亲近了,觉得我们是“同道中人”。当然我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和她们一起讨论超女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令这么多人喜欢她们?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认为她们勇敢、有才华、有坚强的意志。适逢学生面临中考一轮轮的复习有点不耐烦,我引导学生要正确对待“社会流行”,要把她们身上的精神发扬光大,勇敢面对中考,战胜中考。这以后,学生明显对我“放心”了,更乐意和我共同学好思想品德这门课。

三、挖掘生活教育资源,体验美好生活魅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我们要把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充分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只要我们是生活的有心人,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到处是鲜活的教育资源,它们是带领学生感悟人生、体验生活魅力的桥梁。

首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课本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对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身边的诱惑”一课,考虑到“领奖台的诱惑”,对于大部分与“领奖台”无缘的学生来说是不实际的,我便把这部分教材内容调换成“取得好成绩的诱惑”和“获得老师表扬的诱惑”,这样就使教材紧紧地与学生生活贴在一起。

其次,要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开辟本土教材新领域。每一个教育者都深知,要激发学生的热情,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让学生走进他自己的生活中,从自己生活中提炼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感受生活的魅力。如我们在学习《民族精神》这一课时,可以结合泉州的本土文化充实教材的内容。泉州几乎每一个市区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如:惠安石雕、德化陶瓷、永春漆篮、安溪铁观音、泉州高甲戏、晋江木偶,等等。上课前先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去体会,再让他们把它们带到课堂上。这样,不仅学活了教材,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生活的品位。

总之,只要我们做有心人,生活处处有教材,而这些美好的生活教育资源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它不仅可以打造精彩课堂,而且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气息。

四、开展各类实践活动,践行积极生活态度

教育实践活动是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素质、爱好和天赋才能的根据地。品德教育要打开“鸟笼”,顺应学生的个性,把学生“放飞”到社会的“天空”之中,创设多种体验实践活动,和学生一起走出课堂,走入社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教育与生活和谐统一,学习与实践和谐统一。这就是课堂的延伸,延伸的课堂使课堂不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学生心目中永远的课堂。

如在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我就先让学生亲临实践,调查我们社区、学校、家庭的环境卫生状况和资源利用情况,以及超市里面不免费提供塑料袋等问题。又如讲到我们每个人都享有对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时,就让学生举一些贴近生活的事例,比如母鸡生的蛋、母猪下的仔、存款利息、房屋出租等都是合法收益,都受我国法律的保护。通过践行生活,原本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

总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在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我们要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让学生体验生活气息,树立“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的观念。在课堂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将学生现实生活的活动作为载体,视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学生,让学生走进生活,让《思想品德》课堂融入生活。这样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努力追求美好生命的过程。这样的课堂,充满着师生的生活激情和灵性,充满着美丽的情感和生命体验。这样的课堂,才能使每一个生命体在教学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建构起知识的大厦,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生活气息论文 篇2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 袁海艳

【摘 要】学科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文章以《消费心理面面观》的教学为例,论证了教学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可行性。

【关键词】生活经验;政治课堂;消费心理

一、背景分析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高一学生已经参与经济生活,在实践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相关经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引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以此为教学起点,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政治课堂的生活气息,又能将抽象的理论生活化、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获取智慧、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合作探究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物价等因素会影响消费,这些因素对消费者而言是外在的、无法随意改变的因素,可称之为客观因素。除此之外,消费还受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些主观因素是什么呢?

师:(教师随机请起一位同学)你穿的这件衣服是自己买的吗?

生:是的。

师:为什么选中这件衣服呢?

生:因为它的款式与众不同,穿着它不会轻易撞衫(生笑),而且我喜欢红色,红色让我很有激情,还有重要的一点是不贵(生笑)。

师:可见,看似简单的消费活动其实是大有文章的,大家消费时都会考虑一些问题,会伴随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这些思维活动反映出个人的消费心理,是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最终“出手”还是“不出手”在很大程度上受这些心理活动的影响。

师:消费时追求与众不同、展示自己的个性是求异心理的表现;考虑物美价廉且适合自己是求实心理;如果跟着潮流走,看别人买什么自己就买什么则是从众心理;如果出于炫耀而一味消费名牌则是一种攀比心理;偏好某种颜色款式等是偏好心理,还有求安心理等。其中,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和求实心理对消费行为有着广泛的影响,如何看待这几种主要的消费心理呢?

(学生阅读教材第20-21页的内容,分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讨论成果展示)

第一组: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是跟风随大流;有的起积极作用值得提倡,有的起消极作用不值得提倡;要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列举的事例有:当前的低碳消费热、全民健身热等对社会及个人都有利,值得提倡;对于中学生而言,若盲目从众吸烟酗酒等消费则不值得提倡。

第二组: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是: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要考虑社会的认可和代价;不提倡过分标新立异。举例:张爱玲生前爱穿奇装异服,旗袍外穿短袄被近几年的流行时尚借鉴;多年前赵薇的军旗装事件。

第三组: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是从众攀比;这种消费心理不健康,不值得提倡。举例:莫泊桑的《项链》,中学生压缩吃与学习的支出一味追求名牌商品的现象。

第四组: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特点是讲究实惠;评价是一种理智的消费,但过度求实则不可取,不利于发挥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作用;态度是值得提倡。(学生议论纷纷,教师示意发言的学生坐下并维持课堂秩序,让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发言)

生1:第四组对求实心理的分析是自相矛盾的――既然有不利之处,就不能笼统地加以提倡。

生2:我觉得他们尽管找出了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特点,但没有真正理解。讲究实惠不代表不消费,不一定就制约消费。(学生鼓掌)

师:大家的讨论很有效,其实第四组同学把求实心理与过度节俭混淆了,没能准确把握求实心理主导消费的特点。但是,第四组同学知道过度节俭不利于经济发展,而且知道消费对生产有拉动作用,说明他们动脑筋了且知识面很广,这一点值得肯定。他们告诉我们要适度消费,不是吗?(学生鼓掌)

师:大家对四种消费心理的分析很到位,列举的事例也非常贴切,如何对待这四种消费心理,送大家几句话。

(多媒体显示)“盲目从众不可取,过分标新吓死人,虚荣攀比活受罪,理智求实乐融融!”

【课堂练习】(多媒体显示周杰伦代言的优乐美奶茶广告图片)商家利用公众人物做广告来推销自己的产品,主要是利用了消费者的_____心理。有的学生回答从众心理,也有的回答攀比心理,教师给出答案是从众心理。

师: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都有盲目从众的特点,但二者的区别很明显,从众心理是受别人的影响照本人的行为去做,而攀比心理重在“攀”字,何为“攀”?

生:攀肯定有向上的意思。

师:对!所以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的重要特点就是“向上看齐”,即低收入者向高收入者看齐,是低收入者向高收入者的模仿,消费的商品超出其承受能力范围。回到刚才的题目,大家都知道周杰伦是高收入者,但忽略了一个问题,难道一杯普通的优乐美奶茶咱们普通民众都承受不起吗?(学生会意地笑)

三、教学反思

《消费心理面面观》这一目的内容在第三课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四种主要消费心理的评价涉及一些哲学思维,由于高一学生尚未系统接触有关的哲学知识,所以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找准切入点,化繁为简,努力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做到通俗易懂,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并掌握知识。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本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以下方面:

1.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无论是教师引入新课,还是学生的举例分析,都没有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教学素材的选择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理论知识的分析不乏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及师生互动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课堂气氛活跃且不乏实效。

2.正确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分析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时,学生的发言不仅引起大部分人质疑,也大大出乎笔者预料,于是顺水推舟让其他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圆满地解决了这一意外,而且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分析,充分利用这一生成资源成功地为后续教学打下了基础。

3.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意识。教学过程中对四种消费心理的学习,用表格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加强与同组同学的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相互借鉴,加深理解,完善答案。从学生的发言中可以看出,无论哪一组学生的发言都不是个人理解的成果,都包含了小组的集体智慧。

4.对难点的讲解比较到位。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与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有一些共同点,二者的不同点就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中,笔者先以课堂练习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掉入“陷阱”,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对“攀”字的理解分析二者的区别,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生活气息论文 篇3

作文是语文教与学的重要内容。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作文才能体现生活,表现真实情感;并且在强调记叙文写作的江苏高考评判倾向下,指导学生会写浓浓生活气息的习作应该是我们作文有效教学的一个方向,也是实现有效作文教学的一种手段。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生活素材 生活气息

现在强调人性化的教育,要求学生关注当下。而生活即教育,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生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是我们成长的印记,更是我们的性格品质的外在表象。因此,我们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写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的记叙文,要指导他们能够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反思生活中写出自己的个性化的篇章。

一、关注感受生活,让作文有米可炊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学生能够写出内容丰富的作文,首先需要占有和合理地运用素材。但是我们学生较多时间生活在校园,绝大多是精力放在学习上;并且他们多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况且对生活缺少仔细观察和深入思考,即使写记叙文,要么是多年前的往事,要么,是平淡如常,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而且还不知道如何挖掘事件深处的含义。生活不是缺少美,也不是缺少素材。如2015年江苏卷记叙文满分作文《王大爷的早餐店》就是通过身边的事,写身边的人。卖早点的王大爷用精心制作、价廉物美的早餐高质量的满足小区邻居们的需要,而在亲人般的交流和欢声笑语中获得生活的乐趣,并在质朴中流露生活的智慧。因此,我们生活中大有素材。我们在一次考试中遇到了一篇名为《总与一缕炊烟有关》的现代文,在练习讲评之后,我让学生认真学习这篇文章的写法,从语言、人物、故事情节等等方面谈记叙文的写作。最后,让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哪些人物让自己感动,让自己记忆深刻,然后进行写作,并要求他们写完之后,反复的修改。这样,我的学生每个人都至少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素材。这样,他们在写作中,至少有一点点可以成“美炊”的素材。

我们知道,学生都是不愿意写作文的,是把写作当成一种任务的。但是,我们培养学生关注生活,能够深入思考生活的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在平时就学会有意识的形成文字,那么,我们学生就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可以在不断的训练中就有可能写出好的记叙文。

二、重视学习观察,提升做美炊能力

我们学生拥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生活素材,却有可能写不上质量较高的记叙文。其中的原因就是不会运用语言、不会细描细绘、不会谋篇布局、不会让情感浓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别人的生活,体会别人的情感,并学习优秀作品的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如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可谓是一经典,我们在阅读学习中,可感受到对生活失望、处于人生窘境的史铁生是怎样走出人生低谷的,这对我们学生面对生活的困境与苦难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其中的写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如史铁生对地坛景致几次描写就值得我们学习、玩味和借鉴。散文的景物描写对渲染氛围、主旨凸显、表现人物以及揭示情感等有重要的作用。可让学生认真研读和分析“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部分,这是当时地坛的真实记录,写出体坛衰败但并不荒凉的特点。这一方面表明作者百无聊赖之后的生活,另一方面,园中的小生命们却以它们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顽强——它们并不因为生命的卑微而放弃展示自己的机会,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如此,这样的景物描写使作者感受到生命的涌动,促使他与命运进行抗争;要好好活着,活得精彩。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所见,只不过我们没有细心品味,没有联系自己的喜怒哀乐写作。如校园的早晨,我们如果很早到学校会看到的是一番景象,因为我们不必急急忙忙的赶到班级,可以研究一下高大的银杏树,想想如此苍老却郁郁葱葱;可以留意那株半死不活的桂花树,写写它曾经的芬芳。我们在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那么,这些事就可能是我们老当益壮的祖辈,可能是银发点点而美丽犹存的女老师。如此,我们运用自如,那么,往年的高考作文,如“绿色生活”“忧与爱”我们就有素材可写,也可写的与众不同。

另外,我们要培养学生反思生活的能力。高中时代的学生处于叛逆时期,也是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时期。因此,我们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写对生活的不满,写对生活的感触。深入的思考和辩证的我们所遇到的事情,力求深入地分析与理解。如语文课上,一个同学没有认真听讲,而是在玩手机,那么,老师没收手机之后,会怎么处理?于是,忧与爱就能写出来。当然,反思在对生活的再现与提升。这需要我们学生注重细节的描写,在不动声色中将情感表达出来。如老师收了手机批评几句就将手机还给学生,或者让家长来带回手机,或者交给班主任或者学校,我们都要注意写出老师的内心的情感。当然,可能有些老师做的比较过分,伤害了学生的情感;但我们学生在写作中最后不要过多的从坏的方面写,这涉及到价值倾向的问题,或者说学生自身品质的问题。这与要求和鼓励的写真话、抒真情不是等同的。

【结 语】

总之,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特别是强调写出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的记叙文写作中,我们要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更要学会如何合理的运用素材。只要我们学生能够将生活高度提炼,能够有艺术表现生活的能力;那么,这样的记叙文比那些无病呻吟、假大空的作文要强的多,也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孙 慧.高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2013(12)

生活气息论文 篇4

一、选取活动课题, 培养丰富情感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 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陶冶情操, 培养兴趣。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实践经验, 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课题, 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 使学生产生情趣, 维系学习动力。因此, 选取学习课题时, 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 缩小距离, 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建桥梁, 得以沟通。例如, 在《寻找春天》主题活动时, 可以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种一种、拍一拍、画一画、学一学, 真切感受春的气息, 这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更具说服力。

二、扎根校园生活, 拓展实践渠道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改变以‘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 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儿童生活的联系。”因此,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对自我、自然、社会、科技、文化引起关注, 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观。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特定的背景条件, 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 贴近学生生活, 让学生在活动之前就“蠢蠢欲动”, 使探究活动因心动而精彩。如开展“商品交易会”活动, 要求学生把家中的玩具或喜爱的图书标上价格, 想好介绍词, 向学生推销,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就会兴致盎然。

三、立足家庭生活, 丰富实践内容

拓展学校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学习, 主动参与社会生活, 服务社会, 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让学生利用工具书, 学会使用媒体, 收看有益节目, 在田野里亲身体验干农活的乐趣, 增强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1. 使用各类媒体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学会收集、整理信息, 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 促使他们养成思考记录的习惯, 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在教学中, 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 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多种媒体收集信息, 选择重要内容做好摘录, 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 记载研究情况, 记录个人体验。通过活动, 学生不但开阔了眼界, 还提高了阅读和写作能力, 养成关心身边事物的习惯。

2. 体验生产劳动

根据实践活动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原则, 可以围绕种植方面做文章, 与家长联系, 要求学生参与生产劳动, 如给植物松土、除草、施肥, 及时施药防治病虫害。这样在劳动中就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成功的喜悦、劳动的艰辛以及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四、关注社会生活, 生成实践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要做, 要真正做, 只有到社会上去, 以社会为学校。这样, 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 都可以大大增加, 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 到农村参观, 参与劳动、采访, 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的了解和接触, 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掌握劳动技能, 增强科技意识。

1. 进行社会调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就某一社会现象进行调查研究, 是学生走近社会, 感受生活的极好形式。比如, 我校旁边有条环绕学校的小河, 以前河水清澈见底, 可现在水质极差, 时有漂浮物。针对这一现象, 组织学生开展“保护母亲河”的调查活动, 让学生查清河水污染原因, 提出有效治理对策。活动中学生学会了与人交往, 锻炼了自己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 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养成收集、分析、整理信息、交流思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开展实践竞赛

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 旨在通过多种形式, 激发学生兴趣, 丰富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提高综合能力。如开展“钉纽扣”比赛, 要求学生准备好材料, 在规定时间内钉完五颗纽扣, 要求间距相等, 针脚牢固。活动结束班里评出“最佳针线手”, 并予以奖励。实践证明:孩子兴趣浓厚, 效果显著。

五、发挥距离效应, 实施生活教学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 大力倡导生活教学。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 教育应该在生活中进行, 可见他极其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 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因此, 理论联系实际是小学综合实践课的特点。当今世界社会现象千变万化, 引入社会热点问题为主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地达到目标。

富有生活气息的美文欣赏:送错瓜 篇5

无聊哟,无聊。来镇长走出房门,来到走廊上。出去走走吧,来这镇里也有一年半载了,还轻易未到街上玩过。他信步走下楼梯。看到街上竟然有许多人,才记起今天是这镇上赶场。随便走走看看,也算是体验民间风情吧。

天气虽然很热,但街上的人却依然不少。两边山岸上的老百姓就靠这一天下来买卖东西。卖点农产品,换回点生活必需品。因为这一天人集中,有个时候还有车坐,就方便多了。平时一般没有车,所以就麻烦多了。所以天气虽热,赶场的人却不少。

不知不觉来镇长就来到了集市中心,集市中心人更多,都有点挤不动的感觉。

“来镇长!“

来镇长回头一看,一个卖水果的中年妇女正在笑盈盈的向他打着招呼。她站在水果中间,各种水果堆得连她人都有点看不到了。

”来镇长,您也有时间出来赶场啊。“中年妇女又一次打招呼。

”嗬,嗬,天气太热了,出来透透气。“来镇长停下脚步。一下子回忆起来了。这位妇女是杉木村的,曾经来镇里找过他两次。她家的情况也确实可怜。丈夫早逝,去世的时候留下两儿一女,大儿子在读高中,小儿子读初中,小女儿读小学。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她一个女人的肩上。呆在家里刨土肯定解决不了一家人的生活。在镇上做生意又没有太多本钱。做水果生意虽然起早贪黑累点,但投资也不大。在镇上上学必须要有房产证或营业执照,房是肯定买不起,办个营业执照还很容易。执照办下来村里就搞建档立卡,她因为有营业执照,所以未被评上。因为有营业执照,就连贫困户也评不上。

”来镇长啰,我家情况您也知道,我当时死了老公,难道就应该坐在地上等政府救援?我不该自立自强来镇上做生意?为什么国家这么好的政策却什么也和我家无关?只有坐在家里等死的人国家才救援吗?………“中年妇女越说越气愤,大有滔滔江水天上来的感觉。

”停,停,停。“来镇长边打手势边说”你家的情况我知道,但政策规定我也没有权力更改。你家情况特殊,我们镇里正打算用其他办法考虑。“来镇长一半是真,一半是假,他也同情她们一家。

”来镇长,给我们一个建档立卡指标吧,你看有了建档立卡,孩子上学就不用交钱,看病也少钱,我们家的经济就不会这么紧张了。“中年妇女越说越着急。忽然看到来镇长身后一个小男孩紧随着来镇长,她抱起一个大西瓜”来。宝贝,抱个西瓜回家打口干(解渴)。

小男孩先是一愣,然后抱起西瓜连谢都未说一声的快速走了。

“那个小男孩不是您儿子?是个赶场的?”中年妇女满脸疑惑地问。

“我怎么知道他是谁。”来镇长理直气壮的说。

追,小男孩已经走得很远了。

赋予数学浓郁的生活气息 篇6

一、教学内容与生活“接轨”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家长、学生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用好教科书,就是要理解教科書的编写意图、渗透理念,充分利用教科书已有的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学生生活,把数学引向生活,强调数学跟人类现实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使数学学习基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基础,从而带来对数学学习的更大热情。

在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中,本章的“章头语”引用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更加说明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实践表明,生活实际的需要是推动、激发人的求知欲望的第一原动力,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找数学模型,还原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能增加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获得求知的欲望和源源不断地创造源泉。

二、教学情境与生活“链接”

教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与数学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课堂设置成生活的舞台,把真实的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情境的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我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利用屏幕创设了如下图文并茂的问题情境;在“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背景音乐下,在一个绿色环绕的池塘里,荷花亭亭玉立,在微风吹拂下,频频“点头”示意……然后,打出一首诗来:

平平湖水清可鉴,面上半尺坐红莲,

出泥不染亭亭立,忽被强风吹一边,

渔人观看忙向前,花离原位两尺远,

能算诸君请解释,湖水如何知深浅?

诗词入课堂,课堂顿时沸腾起来,我适时提问:同学们,透过这美妙的诗意,你能发现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你知道这湖水的深度吗?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呢?学生们再也按捺不住了,跃跃欲试!

这样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中心集中到所学的问题上,整节课学生体验了数学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一扫过去那种启而不发的沉闷气氛,让课堂其乐融融。

三、教学活动与生活“牵手”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不但要紧扣课程标准,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

因此,书本上的很多知识,只要有可能,都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实践,让他们在活动中深入领会知识的内涵。在“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这节课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背景出发,精心设计了一个活动情景,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有的学生想到的是中国民间的剪纸——先将一张纸对折,在折痕的一侧剪下一块,打开即可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纸片;有的学生想到的是做墨迹——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能较好的纸,在纸的一侧上滴一滴墨水,将纸打开、铺平,所得图案就是轴对称图形;而有的学生想到的是扎眼——将一张纸对折,用大头针在纸上扎出一个图案,保证每次扎的眼都能扎透每层纸,将纸打开,所得图案就是轴对称图案。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轴对称图形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有了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积极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一节课显得那么短暂。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能使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充分发展,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数学是一门学科,更是实践的产物,它从生活中来,终将回到生活中去,也只有回归生活,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初级中学)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篇7

关键词:情境导入,生活化,设计问题

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已经将它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德国哲学家恩格斯认为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的确,现代数学要求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来阐述世界。小学数学是学生初步接触抽象的数学关系的阶段。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从心理学发展阶段来看,小学生的感知能力还不够清晰,注意力不够稳定,而且他们的关注点常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下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谈几点感受。

一、以生活情境导入新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有效率的课首先应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小学阶段是个体最先接受的正规学校教育,学生还不具备有效的学习需要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应当从创设生活情境入手。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对生活中所接触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对于枯燥抽象的数学关系比较陌生,缺乏兴趣。所以,在课堂伊始,我一般会根据本课所要教授的新知识点模拟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来认识新的知识。例如,在教授“角”一课的内容时,我借助调整时钟这一生活场景来说明问题。时钟作为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物品,容易引起学生的共识。对照时针、分针和秒针,我形象地引出射线的概念。接着我假设时间是三点,请一位学生把时钟调整到三点的位置,根据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角度引出直角的概念。然后我又假设时间是六点,请另一位学生调整时钟至六点的位置,根据时针与分针所形成的角度引出了平角的概念。再次我又假设时间是两点,请第三位学生调整时钟到两点的位置,根据时针与分针所形成的角度引出了锐角的概念。最后我假设时间是四点,请第四位学生调整时钟到四点的位置,根据时针与分针所形成的角度引出了钝角的概念。这样,原本抽象的概念,在调整时钟的生活场景中呈现,不仅使课堂变得有趣味,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更愿意学习新知识。

二、在生活问题中学习新知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小学生还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关注一个事物,而且他们关注的事物常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必须借助学生生活中的问题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新知识上。为此,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例如,在教授“方程”一课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妈妈给了你120元零花钱,让你上街买水果。你来到水果店,发现自己喜欢吃的苹果要8元一斤,妈妈喜欢吃的橙子要4元一斤。一番犹豫后,你决定让自己和妈妈都能吃到尽量多的水果。请问你买了几斤苹果和几斤橙子?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问题后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有的互相讨论,有的举手回答。最后在大家的回答中我引出了方程式4x+8y=120。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课学习的知识点ax+by=c。生活化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能够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里始终以很浓的兴趣关注本课学习的内容,这样使原本上课效率不高的学生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课余设计问题巩固知识

在现代教育“减负”的呼声下,小学生的书面作业越来越少,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觉得教师可以布置适当的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比较迎合小学生生来具备的活泼、好动的特点,他们也渴望自主,渴望获得成就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本课所学知识,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设计问题。一方面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他们会有很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设计问题,他们会有一定的成就感。例如,在学完“混合运算”的内容后,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妈妈交本月水电费共计62元,水费2元一吨,电费5角一度,现在电表显示本月用了80度电,求本月用了水多少吨?(2)小明去南京旅游,先坐大巴后坐出租车,坐大巴花了45元,坐出租车每公里2.8元,坐了15公里,求小明坐车一共花了多少钱?(3)爸爸干活每天的收入是180元,他一个月干活25天。洗衣机的市场价格是900元,求爸爸一个月的收入可以买多少台洗衣机?在这样开放式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知识。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充分认识到他们在感知能力方面的笼统和不精确,在注意力方面的不稳定和不持久,以及在记忆力方面的无意识和机械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生活情境搬进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认识新知识。课堂上要设计生活化的问题展现新知识,以维持学生的最佳学习动机。课后给予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的权利,并让学生互相解决彼此设计的问题,查漏补缺,在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方能轻松自由地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让化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篇8

一、将化学融入生活, 使课堂充满活力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 贴近生活, 贴近时代, 充分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 服务生活, 创造新生活”的思想.

对刚上高中的学生来说, 他们对化学世界充满了好奇, 也充满了困惑, 更使得他们对化学知识充满了渴望. 作为化学教师在角色定位上, 要摆正位置, 减少“身份角色”, 不以势压人, 多注意感情上的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发扬民主, 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鼓励学生间的辩论, 也鼓励师生间的辩论, 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相关知识时, 这章的重点内容是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但是确实很不容易完成实验, 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煤炉燃烧的过程进行讲解. 煤炉中低层的碳与氧气接触之后形成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在上升的过程中与碳反应之后生成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与氧气接触之后生成蓝色火焰, 进而使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得到了充分验证,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二氧化碳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的理解. 当然, 这个时候教师还有必要对一氧化碳的生活知识进行补充, 让学生知道煤气中毒, 进一步扩展可以对中毒的原理讲解并教会学生如何预防煤气中毒现象的发生. 这样就将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与生活实例结合起来, 不仅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也有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课堂探索生活化, 引导学生理解新知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教学即生活, 生活即教学; 学习的过程, 即是生活的过程; 课堂教学活动, 就是师生共同体验生活的活动. 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 提取其中的化学知识元素, 在不断反复解释生活现象、尝试运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比如, 在一次化学课堂上, 我说: “昨天晚上, 电视报道有居民楼发生火灾, 居民用泡沫灭火器进行灭火. 泡沫灭火器的原理是什么? 若你是在现场, 能帮他解决吗?”在平时的化学课堂上, 我也会模拟一个真真切切的生活画面, 并设计一系列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小常识, 巧妙的将学生融入到这“生活化”课堂, 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 议论纷纷, 积极讨论, 让枯燥的复习课堂也焕发生命的活力.

毫无疑问, 生活中的学以致用, 能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化学, 让学生感悟到化学的价值和功能, 才会真正明白和理解新知, 学生才能爱学、乐学. 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 定能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的关注,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课堂延伸生活化, 提升学生创造能力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学习课堂, 作为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问题, 诱导学生对身边的所见所闻产生联想. 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 令他们暂时满足, 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探究潜能, 应鼓励他们进行实验、猜测、推理、创造等活动, 也就是指导学生“搞研究”.

如, 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人类保护臭氧层的行动”, 这既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 也是一个“人文意识”问题, 我围绕“从电冰箱的普及与换代到臭氧层”开展探究, 指导学生查阅文献, 访问网站, 获得知识. 在讲授“重金属汞的性质”时, 我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其危害; 讲述“汞蒸汽对人体的危害”, 使学生认识到用行动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 例如, 怎样清理破碎的水银温度计、如何处理含汞的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等,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这使化学教学更贴近于社会实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所学知识富有时代感, 具有实用价值, 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人文关怀, 将自然科学融入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分析. 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的生活中应用化学, 使化学和生活能融会贯通, 让化学立足于社会生活.

让生活气息充盈数学课堂 篇9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现实数学教育的出发点是将情境性问题作为学生自己再创造数学的依托。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兴趣。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积的近似值”时,我们就可以模拟到玩具商店买购物的情境,(玩具流流球13.4元、拼图板11.52元)等由老师担当营业员,让学生轮流当顾客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生1:买2个玩具流流球,营业员:请您付26.8元;生2:买3个玩具拼图板;营业员:请您付34.6元--突然,生2提出疑问玩具拼图板11.52元,买3个怎么要付33.6元,应该付34.56元。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也纷纷提出了同样的疑问。这样的教学安排,满足了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学生学习数学时就显得更加积极主动,从而愿学爱学乐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积的近似值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二、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思维动向,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学生对生活数学掌握情况,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在随时变化的起点上抓住时机,及时切入,点燃这探索之火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对问题的挖掘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上下车问题”,是我们普通的日常生活问题,借助学生同样也有上下车的经验,当生活经验被挖掘时,学生会发现“数学就在我身边”。在教学中把学生放学坐车回家的坐车、上车、下车的情境提出有关数学问题,车上原有多少人?到站后有多少人下车?又上来了多少人?情境图显示:车上原有6人,到站后下去4人,又上来5人。提问:那么,这时车上有多少人?你们会算这道题吗?按照小孩子的思维顺序和日常生活习惯都会按照条件给出的顺序解答。生1:会。6-4=2(人)2+5=7(人)答:这时车上有7人。算式6-4=2(人)表示什么意思?生1:6-4=2(人)表示下车后还剩多少人。2+5=7(人)表示剩下的和到站后又上来的加在一起就是这时车上的人数。接着追问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生2:有,6+5=11(人)11-4=7(人);生3:还有,5-4=1(人)6+1=7(人)。这样的教学安排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探索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真正做到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学生就不再觉得数学是那么抽象了。

三、回归日常生活,注重实践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生活即教育,实践出真知。学习应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将数学知识学习经常性地与学生自己的生活充分融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发现、认识、探究,“学以致用”,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生活实践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多创设一些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学习了“比和比例”后,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计算出操场上旗杆的高。旗杆那么高,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杆,下来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如何上去?这时我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于是我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量旗杆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旗杆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旗杆影的长,算出了旗杆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旗杆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旗杆高:旗杆影长;或:旗杆高:竿长=旗杆影长:竿影长。这样的教学安排,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同时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生活中的数学是鲜活的,脱离了生活实际的教和学是无味的。学生在课堂上不只是在听数学、看数学、练数学,而是更多地做数学、玩数学,更多地是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应用中学数学。数学只有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所在,孩子们才不至于对数学望而生畏,从而敢于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生活进行诠释与发挥。

让作文课充满生活气息 篇10

一、把习作课引向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 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生活。”的确, 生活处处皆语文。

现实的作文课, 往往都是以书中的范例为学习内容, 学生读例文, 教师总结例文写法, 书中的范例对学生来说显得苍白无力, 比如要写“寻找春天”这篇作文就成了纸上谈兵, 因为苏北的春天来得较迟, 孩子们还穿着厚重的棉衣, 大地依然是萧条一片, 到哪里去寻找春的气息?即使春天已悄悄来临, 但让学生在毫无春色的教室里描绘美丽的春天, 没有亲自感受春天的脚步, 怎么能写出春天的景色?因此, 要放飞孩子, 把课堂引向大自然中, 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 用自己的眼睛发现春天, 寻找春天的足迹, 把课堂引向生活, 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像春天般多姿多彩。

每当遇到此类的作文, 我常常把作文课堂迁移到校外, 我带着同学们来到学校西郊的西双湖畔, 那儿湖水碧绿, 新建的狮子拱桥横跨在西双湖上, 站在桥中央, 便会看到两岸庄稼葱绿, 树木苍翠, 野花遍地, 芳香扑鼻, 看到眼前的美景, 同学们像出笼的小鸟, 完全沉醉了, 他们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 深深体验到大自然的美丽, 在尽情玩耍的同时, 眼中的春天随处可见, 他们寻找到真正的春天。因此, 作文课上, 同学们激情高涨, 汇报着他们的收获, 教室沸腾了, 这样的活动激活了他们的写作欲望, 真实而美丽的文章在孩子们的笔下静静地流淌。

二、把命题作文变成自主作文

以往的作文课, 教师把作文题写到黑板上, 学生只好硬着头皮去写, 教师从来不注意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生苦不堪言。只要写人物, 除了写爸爸, 就是写妈妈, 学生总是重复着他人的故事, 并没有写出内心的真实感受, 这样的作文课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与情感的发展, 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 要改变统一命题的狭窄路子, 大胆放手, 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人或事, 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空间, 真正做到以我手写我心抒我情, 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写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与感人事例。

比如写人的作文, 以前教师统一命题, 写人就写爸爸妈妈, 爸爸或妈妈被写得大同小异, 没有新鲜的故事, 没有新的感受, 凸显不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如今教师改统一命题为自主命题, 学生可以写自己想写的人, 有的写自己的同学, 有的写心中的英雄人物, 有的写帮助过自己的人或写想念的人……学生的写作范围扩大了, 冲破了统一命题的狭窄圈子后,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个性鲜明, 写出各自内心的真实感受, 这样的文章就是好文章。学生都说, 其实作文并不难。总之, 教师必须给学生自主空间, 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尽情体验作文的快乐!

三、把评价作文权交给学生

习作写出来了, 但学生并没有完成任务, 习作不厌百回改, 长期以来, 往往是教师给学生一本本批改, 教师累得头晕眼花, 学生却对教师的批改视而不见, 这种现象真是苦了教师, 误了学生。因此, 我改变习作批改模式, 把评价权交给学生, 学生先自我修改, 然后同学们再互评互改, 写上眉批和总批, 也可以以学生习作为例, 大家互相给予评价, 促使学生习作更完美。这样的评价方式, 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又让学生动起来, 人人参与到评价作文的活动中来, 同学们的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也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真正体现了学生是习作课的主人。

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篇11

【关键词】初中英语 生活化教学

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主张“为生活而教学”。而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也为: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就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生长过程。他们都认为“课堂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语言源于生活,脱离实际生活的语言是不真实的。生活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课堂学习是建立在社会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独有的生活经历走进课堂,学成后再把知识用于生活。因此,一个毫无生活气息的语言课堂要额必定是索然无味,是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只有将英语教学融入生活,才能唤醒学生强劲的学习能力,英语课堂才能绽放魅力。

一、创设生活化的英语学习氛围

对一门语言来说,说话人说话的时间、地点、场合及身份等因素都制约着他说话的内容、语气等,要想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和活用语言的能力,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情境之中,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去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在自觉和不自觉的状态中去看、去听、去说、去感受,达到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室是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物品都会“说”英语,这种“拟人”的教室环境会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氛围。教室里的每一件物品的摆放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班级文化布置里也要有英语的一席之地。如:班牌、墙上贴英语插画、英语警句等;把校园标语双语化。如:“Keep polite”,“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No parking” 等;在校园、教室里设立英语角,布置具有国外风俗习惯的图片增添英语儿歌和英语文化知识等,可让学生去找内容,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在这样富有英语气息的校园环境里可以让学生时刻感觉到英语的存在,时刻有英语印入眼帘,潜移默化地获得了知识,受到了教育。

二、组织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我们现有的英语教材都选材于生活,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因此,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留意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教材为依托,由师生共同整合生活资源,尊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独特体验的同时,寻找到教材的语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的结合点来进行语言训练,拓展训练渠道。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课堂“剧情”的需要,给每个学生都搭建一个生活化的平台,并采取多种组织方式,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尽情发挥,努力尝试担任各种角色,使英语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实践的舞台。如,让学生带着家人的照片来介绍家庭成员,“This is my father.He is a driver.”“This is my mother.She is a teacher.”“This is me.” 等。又如,让学生简单地描述自己的房间或家,“ Welcome to my home.This is my bedroom.And this is our living room.”等。只要努力把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无形之中便会淡化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了主体意识和生活意识,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步入英语学习。

三、拓展生活化的英语活动时空

“采取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是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它明确规定: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语言知识来设计富有趣味性、科学性的英语活动。因此,在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相仿的活动,力求拉近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模拟真实的生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生活化的英语课堂,就是把无生命的语言与有生命的生活结合在一起。生活化教学使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更好地生活,保证他们综合全面的发展,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振德.转变教育观念适应课程改革[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3(03).

[2]谭秀媛.生活化教学的反思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3]庞文娟.初中英语教学情境创设的适切性研究[D].西南大学 2012.

[4]李松林.论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论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1).

[5]迟艳杰.教学意味着“生活”[J].教育研究.2004(11).

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篇12

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把实际带进数学课堂: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 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黄金分割”时,为贴近生活,我就从身边的事物入手:“同学们,我们的课本以及大多数杂志是什么形状的呢?”同学们回答:“长方形的。”我又问: “大家觉得课本的形状美观吗?”学生答: “美观。”我又说:”这么美观的形状是否有其特殊的地方呢?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出课本的长和宽,并求出宽与长的比值,看看是多少呢?”学生的答案有:0.6、0.61、 0.62、0.617等答案。我说:“由于度量的误差,你们的答案略有不同,但是都接近一个数字即0.618,这就是我们马上要学习的黄金分割。”通过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消除学生对数学枯燥无味、高深难学的看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积极动手操作,学生感受数学、解 数学原理

中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中主动探索、 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原理。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升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亲自感受学习的乐趣,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例如,在教学“概率的计算与估计” 时,对于问题:如果任意调查两人,用A表示“两人生肖不同”,用B表示“两人生肖相同”,怎样求事件A,B的概率呢?实地调查费时费力,我在班里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摸球试验来解决上述问题:将大小一样的十二个乒乓球,分别标上1,2,…12的数字,分别代表十二生肖,放入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做这样的盒子六个,分别分给班级的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做四十次试验。每次试验是:从盒子中任意摸出一球, 记下号码,放回去,再从中摸出一球,记下号码。两个号码相同,表示两人生肖相同; 号码不同,表示两人的生肖不同。

学生兴高采烈地进行摸球、记球试验。最后,课代表汇总各组的结果;两个号码不同的情况有210次,两个号码相同的情况有30次。因此,得到结论:估计A的概率为0.75,B的概率为0.125。与书上通过计算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这说明了书上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把大量的试验分组合作,既节约了时间,又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试验当中。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学生感兴趣的试验活动,使学生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

三、模拟生活情境、解决现实问题

在数学教学时往往教师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糊里糊涂。这时,我们可以做接近实际情境的试验,学生便会对所讲内容有清晰的认识。

例如,教学“用一个平面去截正方体, 边数最多可得到六边形”时,我费尽心思、 用各种方法讲,累得满头大汗,可学生还是一头雾水,一点也不明白。后来我拿了一块豆腐,切给同学们看,学生一下子全部清楚了这个问题。

四、从身边事例入手,让学生感受生 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并不脱离现实生活,学好数学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等。

例如,在教学与图形有关的章节时, 可以让同学们想一想或到教室外看一看生活实际中的美丽图案都是由哪些基本几何图形构成,或者是由基本图形经过我们数学上的平移、旋转、对称等而得到。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图案进行“优秀图案评比”活动,增加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其实,只要老师足够用心,把生活实际和数学课堂结合起来并不难。生活实际中有许多数学的影子,数学课本也融进了大量的生活实际。

总之,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依托,动手实验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只要教学中把数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一定能喜欢学数学,更能学好数学。

上一篇:会计教师下一篇:补偿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