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息

2024-06-30

气息(精选12篇)

气息 篇1

又一个新旧交替的轮回, 又一个承前启后的征程。

我们兢兢业业, 坚定执著, 又共同走过了一年。

回眸冰雪消融寒已去的往季:2009, 是改革之年, 是收获之年, 是串在岁月竹签上新的骄傲。展望春回大地万物苏的今朝:2010, 是期待之年, 是发展之年, 是刻在时光年轮里新的起点。

2009, 是教育改革迈出重大步伐的一年, 教育领域激荡透露着春的气息。

均衡是重中之重———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上任伊始, 就提出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 并明确了义务教育均衡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春的气息

北京大学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山东临沂师范学院高分退档;全国10个省份开始课改后的“新”高考, 综合素质评价进入更多人的视野——高考改革在争议中摸索前行, 尽管有些做法还不完善, 却发出了教育改革的新信号。

成都市教育局出台禁令“封杀”奥数;山东省立法禁止有偿家教——尽管沉疴仍在, 却也迈出了清除痼疾的可喜的一步。

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初步起草完毕———教育基础工程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春的气息”。

而新年伊始的教育部2010年工作会议, 让我们闻到了更多的教育之春的气息: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农民工子女权益;资助家庭经济困难段学生;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公平让教育的春天离我们越来越

近。军

完善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效措施;创新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全面部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扭住教育质量不放松让中国的教育“由大变强”有了更多的希望。

进一步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加强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教育管理为教育春天的到来提供了更坚实的后盾。

将研究制定和启动实施教改方案作为工作主线;统筹各级各类教育;改革招生制度;鼓励社会办学———2010无疑将成为教育发展年。

春天是最美的, 也是孕育希望的开始, 虽然我们的身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那样渺小孱弱, 但也能折射出阳光的七彩, 给教育的春天增加一抹亮丽;虽然我们的脚步像一粒尘土般湮灭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 但也会留下前进的印记, 为教育的发展踩出最坚实的步伐。

气息 篇2

久违了灿烂的春阳,一个个生命在春天的阳光下流动,让我想起了我印象最深刻的那个春天。

那年,我漫步在油菜花海中,身边黄幽幽的一片,再加上阳光的照耀,油菜花就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此时,自己便陶醉在油菜花浓郁的香味中。一阵暖风在我身旁轻轻刮过,一股暖气从我的鼻腔流入我身体的每个部位,让我感到了春的气息。

我走在校园那石砖铺成的小道上,一路走着走着,在校园里感受春的气息。

小道旁边,一棵棵梧桐树挺立着,那高大的身影就像一位位健壮的大汉;一株株小草芽从土里猛地探出头来,来迎接春姑娘的到来;风儿轻轻刮过小树,前来看望春天。

茶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树叶挨挨挤挤像披着绿叶的小生灵,在花与花之间的空隙中来回跳跃。茶花也早已舒展开嫩粉的花瓣,露出灿黄的花蕊;可有些还是花骨朵儿,似乎还没准备好迎接春天。

春天的阳光更是灿烂,就像个射出白光的大球,挂在像铺上一层白纱的蓝天上。

春天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春天的气息变得越来越浓。我陶醉在春天的喜悦中。

作者:海曙外国语学校 史佳妮

九寨的气息 篇3

九寨有一种辽远幽深的气息。千年万年的漫漶时间浸润,千年万年的雪域高原造就,才有了今天三沟一百一十八海、五滩十二瀑、十流数十泉的神奇。人称九寨的水是水之经典,她盛在一个个被称为海子的湖泊里。长海——九寨最大最深的海子,把唐朝才有的“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画卷重新展开。幽蓝清澈的湖水倒映着白云蓝天青山,水里的天更蓝,山更青,云更美。站在她旁边,宁静幽深的气息扑面而来,太古之音在耳畔低回,让你感到莫测高深,感到有一种深沉的东西在拔擢你浅薄的心,一种难言的敬畏之感像电流一样涌遍全身。兴奋不已的游人们打破宁静,穿起藏服忙不迭地留下倩影,希图通过照相术建立一种与宇宙的原始联系,与自然的诗性联系,山水人在这里上演天人合一的动人诗剧。而在箭竹海、犀牛海、芦苇海、镜海,这种气息一次又一次地笼罩着我,那种梦境般的蓝色让人神思悠远。海子四周的山冈和林莽,全然蓊郁繁茂,如同中了魔法一样,绿得粗野而疯狂,如成簇成片的绿色火焰。

九寨有一种纯粹透明的气息。卧龙海、熊猫海、五花海、五彩池等海子让我们的心弦一次次强烈地震颤,他们水汪汪地含着极清极纯的碧蓝,没有杂色的碧蓝,真假难辨的碧蓝,一直碧到你的心尖上去。我恨不能储存起来,化为自己的心海。一辈子能见到这种蓝色,是一种幸福。那如丝绸般的卧龙海中有一条白色的钙化带清晰可见,犹如蛟龙伏于水中,美丽的神话传说把单纯和深邃完美统一。熊猫海四周千姿目态的树木拽着长裙,在水的倒影中婆娑曼舞,婀娜飘逸,风乍起时,吹皱一池春水,像抖动着的一匹蓝丝缎,满世界的波光潋滟,晶莹剔透,万种风情让人说不出的心旌荡漾,恨不得一头栽进去,融融其乐融融其中。五花海水底有不少枯树秃枝静伏其中,竟像万花筒似的组成美丽的图案,只有海子才有这般化腐朽为神奇之功。在九寨,美与残缺永远有共同存在下去的理由。而玲删、巧的五彩池则清浅得一览无余,美丽的孔雀蓝令人醉心、揪心。我以为她最可爱的是有一颗透明心,带给人透明的狂喜,澄澈若彼将是生命的最高境界。想想我们那颗被欲望充斥的半浑浊的心,羞惭得只有转身逃走的份儿。

九寨有一种激越奔放的气息。这条嘉陵江源头的支沟水量丰沛,水依山势,亦动亦静,静成海子,动成瀑布。九寨的瀑布以珍珠滩瀑布、诺日朗瀑布、树正瀑布最为著名,银练似的水以生命的激情发出惊天动地的呐喊,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沐浴在他的水雾里,你只想慷慨激昂地对空长啸。突然想起这里是电视剧《西游记》《东游记》的拍摄之地,于是乎旁若无人地大声唱起了《敢问路在何方》,出人意料地是竟招徕一片男男女女的和声。

九寨不光有瀑,还有滩。水在斜坡地带伴着草、绕着树,打着哈哈唱着歌,满坡流呀,跳呀,跑呀,冲呀,让人眼花缭乱。珍珠滩里漫坡滚动的是银白色的大珠小珠,盆景滩里流泻的是巧夺天工的袖珍景物,还有那些无名的河滩,以奔放的形态一路伴着我们飘飘欲仙的脚步。什厶是神仙?全身心切入了这种境界就是神仙也。

自然的气息 篇4

可不论怎么说, 自然的气息是永恒不变的, 在我看来每一个季节都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气息。冬夏的特点相对鲜明, 严寒酷暑有时会搅得人心烦意乱。因此, 我更偏爱不那么极端的春秋自然气息。

在和煦的春风中, 自然气息变得如此温暖与祥和, 惹得人对户外是万分向往。深吸一口气, 冬日的肃杀之感便荡然无存, 被暖气烘烤烦躁的躯体也趋于平静, 仿佛获得新生一般, 一切如此美好。若是再有一场春雨, 如丝如线, 编织出漫山遍野的绿地毯, 绣出千姿百态的各种花。于是, 沁人心脾的芳香就会在大自然中扩散, 让人陶醉得忘记了时空的坐标点。每当这时我会认为生活中的一切充满希望, 曾经好的坏的统统走远, 这是给予人无限正能量的自然的气息。

而秋天呢, 看似凉爽与清新, 却给人截然不同的享受, 这种驱散炎热的清新气息, 弥漫在金灿灿的野草与红通通的枫叶周围, 冲淡了夏日狂热之时的浮躁。尤其是那风, 有时柔柔的, 拂去心灵的纤尘;有时又生些躁感, 如狂歌劲舞, 让人略感萧瑟。但它荡涤阴霾, 净化秋空, 使人的心情如蓝天般澄净。这时, 若有一杯清茶, 借着淡淡的茶香, 可以更深刻地感悟人生的真谛。秋天是美和创造的季节, 它的颜色, 它的气味, 汇成了万物成熟、硕果累累的华章。而大雁的每一声鸣叫, 都如火辣辣的音符, 把人带入梦幻和欢乐的海洋。每当此时, 我便会放慢自己拼搏的脚步, 将全身融化在自然的气息中, 品味春华秋实的意蕴, 把自己的心和大地贴得紧紧的, 让大自然的气息流遍全身, 还有比这更幸福的吗?

朱自清曾经说春天的气息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那秋天亦何尝不是。春的母亲待我们如新生儿一般, 鼓舞我们向未来迈进, 带给我们生机与希望, 轻轻地推着我们出发。而秋的母亲发现我们步伐太急, 便又轻轻拉住我们, 来享受片刻惬意时光以便积蓄能量。这母亲是如此的温柔与体贴。

大自然如一位巨人, 它把海量的气息遍洒人间, 让我们从中汲取能量, 去创造无数精彩的瞬间和永恒。如此说来, 自然气息是人类的精神之源、创造之源、幸福之源, 那我们缘何不爱护自然、保护我们的家园, 让四季都有芳香的大地, 湛蓝的天空, 使我们的灵魂永远沐浴在清新干净的气息中呢?

指导意见:

“自然的气息”是一个空泛而灵动的文题, 特别不易驾驭。如果追求写作创新, 似可冒难而进, 别开文题的新生面。正像本文起端, 倘若把雾霾对自然气息的污染明确对接, 再用生活中的感受切题, 文章则可收到化虚为实, 表达独有识见的效果。

文章过渡要充分发挥承上启下的功能, 所以, 就应该简洁明快地点出钟情春秋两季气息的缘由, 以便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的内容, 为起承转合自然、紧凑打下坚实基础。文章三、四两个自然段应该力求鲜明、深刻地彰显出春秋气息的不同特质及其独自的体悟, 以避免前后段意的徘徊与叠印。

本文结尾可以看出作者力图深化立意的用心, 设使打通自然气息与人们生存家园、精神家园的关系, 顺势把自然气息的净化和人生价值取向结合起来收笔, 则有重槌擂鼓、余音缭绕的韵味, 文章的感染力自然不同凡响。

(指导教师:张家鹏)

乡村的气息作文 篇5

又是六年过去了,乡下的记忆大部分淡去了,其间不是未到过乡下,但也记忆廖廖无几。

现在城里孩子,对乡下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在他们眼里,乡下或许有被绿树包裹着的小山丘,或许人们在小山丘上修起了红砖,黑瓦的房子,或许在响午,烟囱吐出青色的烟儿。说是记忆,它只不过在脑海里缥缈着,消散着。

一天晚上,我在河边散步,走着走着,河对岸的乡间小路出现了,小路弯弯曲曲,伸向各家门前。我突发奇想,想找回我幼时的记忆。我继续向前走着,一圈下来,除了蛙声,只有绿草,小河知道我这个小淘气啦!我吮吸着手帕,含糊的点点头。路边有个小孩,年龄比我小,却十分够哥们儿。因为他们最讨厌吃独食,无论是谁只要有好吃的,总得想办法给大伙伴们留点儿。倘若有谁不遵守这规定,就会被孩子们瞧不起,认为他没出息,不讲义气,以后很少有人会再找他玩。我真幸运。

小时候最使惬意和迷恋的,还是掏鸟窝。树林中栖息着不少的鸟儿,个头大小和长的样子极像麻雀,但是比麻雀更漂亮,更有精神,有股水灵劲儿。我叫不出鸟儿的名字来,更不知它们的习性。这些鸟儿有时被惊动,扑棱棱地从树林里飞起,鸣叫着在低空盘旋一阵,又径直而迅速扎入树林,那情景那阵势颇像万箭齐射齐落,颇为壮观。我们这些淘气的孩子,经常成群结伙,钻进茂密的芦苇丛里,寻鸟窝,掏鸟蛋,抓雏鸟。窝里要是有几颗鸟蛋或几只雏鸟,便高兴地掏出来,轻轻捧走。

想起儿时趣事,我的心潮起伏,热血沸腾。突然听见一小男孩说了一声:“好香啊!”“香”,为什么我不去闻闻小花,小草什么的。我俯下身,嗅了嗅小花,好熟悉的味道。我脑海中的记忆在不断的跳动,升腾。

乡间,刚下过雨的小路上,新生的春泥,夹杂着希望。人们穿着草鞋,“唿嗒唿嗒”地走着,春风抚过你的脸庞,跨过你的腋下,带来了空中飘浮的小雨丝,还夹杂着花朵散发出的淡淡清香,以及泥土的气息。这风不是冷的,而是温暖湿润的。我深深的吸了一口,顿感神清气爽。

调气息 益身心 篇6

人体的情绪变化马上会体现在呼吸节奏上。生气会产生较短促的吸气和喘气较粗的呼气。恐惧会造成急促、不均匀的呼吸。悲伤会造成断断续续的呼吸——和哭泣时那种呼吸一样。另一方面,诸如高兴能使积极情感随着胸腔的放松,诱发更为均匀的呼吸。当大脑因为壮观景色或者发现真相而停止工作时,呼吸也会停止——当人们第一次看到美国大峡谷时的所谓令人窒息,就是这个意思。在更微妙的层次,进入高层次深沉的入静会减缓呼吸,直接冥想精神的反应是微弱呼吸或没有呼吸。

这种联系反过来也成立——改变呼吸方式也可以调整情绪。医生使激动的患者镇定下来的一种方法是:坐在他们旁边,并告诉他们与医生一同做慢速均匀的呼吸。当进入放松呼吸节奏之后,身体也自然而然地进入同一节奏,而患者的激动情绪会逐步平静下来。

印度不同的瑜伽系统传授许多种控制呼吸的高级方式(称为调息),以保持平衡呼吸,但其实际目的绝不是在不同情况下控制呼吸,而是注重将呼吸作为工具,释放身体的紧张,并让身体恢复平衡。

以下是两个平衡呼吸练习。这不是全套的调息,全套是要与冥想和瑜伽姿势同时进行的。如果练习得当,你的肌肉会明显发热、放松。在思想上,平衡呼吸的反应是平静安宁、没有紧张感,烦躁不安的思绪由沉默所取代。

1身体呼吸

静静地坐在椅子里,倾听缓慢的音乐,或坐在室外倾听风吹树梢的声音。在倾听的同时,慢慢让你的意念随着轻松呼吸从耳朵飘出来。重复一分钟时间,然后通过眼睛做同样的事情,让你的意念随着呼吸向前,缓慢地、静静地。通过鼻孔和嘴重复这一练习,然后静静地坐着,用整个身体倾听音乐。

现在让你的意念落到胸部。感受一下心脏的中心位置(在胸骨和肋骨结合之处),然后通过心脏呼气,让你的意念随着呼吸浮动。继续缓缓地呼吸一分钟,然后静静地坐着,感受自己的身体。这一练习需要两分钟,可以通过重复一两个周期而延长。

这一练习有意识地将呼吸与神经系统相联系,协助推动整个身体的结合。这是可以在室外进行的一项愉快练习,不妨坐在流水旁边或在风轻轻吹动树叶的时候坐在树下。感受你的意识随呼吸飘出身体,给你一种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的强有力感受。

2扩展光亮

脱鞋站在地上,合上双眼,两臂自然下垂,并想象你最近一次开心的经历。寻找那种高兴、开心和无忧无虑的感觉。你可以找一个影像,如一段爱恋记忆、一个欢庆胜利的时刻——帮助你找回欣喜若狂感觉的任何事件;如果记忆模糊也没关系,只要有一个意思即可。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缓慢地通过鼻子吸气,并开始缓缓地张汗以双臂。随着吸气,想象着你的气息随着胸膛而扩展。这一扩展的光亮让你轻松张开双臂,随着光亮的扩展,你的愉快、兴奋的感受随之扩展。让这光随意或慢或快地增长,从你的心脏展开,达到你的手指尖,向上走到你的脑袋,向下走到你的脚趾。你在笑,并且这一笑容也在增长。

扩展到极限之后,开始通过鼻子缓缓地呼出气来,并将双手慢慢放下。动作要慢,呼气用的时间要比吸气更长。将扩展的感觉(光亮)收回胸中,直到其小到可以收回心脏为止。随着双臂再次下垂,让你的头向前低。

借助下一次呼吸重复这一练习,再次扩展这种感觉。不要去顾及身体的活动,但要注重自己的感觉。你要随着每一次呼吸像一朵花一样打开和关闭。

声乐教学中气息问题浅析 篇7

我们的呼吸是靠肺的工作产生的, 当我们吸气时, 胸部 (肺) 扩张 (以下简称胸部或胸膛) , 空气通过鼻和嘴进入胸膛, 当我们呼气时, 胸部收缩, 将气息压出体外完成一个吸气与呼气的过程, 就是一个呼吸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气息只能在肺内, 也就是在胸腔里面, 因为人的胸腔与腹腔是被胸膜和腹膜分隔开的, 气息是不能吸到腹部去的, 我们只是用腹部的肌肉 (包括上腹部和下腹部) 帮助横隔膜将气息从胸腔底部向下反向撑开, 由于歌唱时要保持腹部向外扩张的力量。从这两种方法的声音来看, 会有不同的音色, 前者轻松浑厚, 头腔共鸣丰富, 咽喉用力小、持久。手者坚实明亮, 咽音较强, 由于咽喉部肌肉用力较大, 不如前者持久, 但两种呼息的运用, 在正确的指导下都可以获得完美的声音。

气息是唱歌时声音的动力, 正确的歌唱呼吸是科学发声的基础, 它像一条轴线, 把歌唱发展的各个器官连接起来, 形成歌唱运动整体。歌唱呼吸的正确与否, 对于发声是靠水吃水科学、歌唱能否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墨子·非乐》中曾说, “擅歌者必先调其气”。清代陈颜衡《说谭》:“气者, 音之帅也。”可见在较远的年代人们就已经注意到了气息对于歌唱的重要性, 欧洲声乐大师伊丽莎白·舒曼说“歌唱就是呼吸。”可见, 呼吸是公认与歌唱关系最为密切的因素。

“正确的歌唱决定于有节制地运用气息, 应该体会到在很好地发音时, 就像是用口在哈气, 用气哈暖一件东西, 把喉头放松好似打哈欠的感觉。唱音阶一系列的音, 如同穿在一根弦线上的一串珠子, 而气息就是弦线。”这几句话是杰出男高音歌唱家雷兹克经过长时期艺术实践, 得到的一条关于歌唱和呼吸的经验。呼吸虽然只是歌唱活动中的一个部分, 不过绝不是不重要的, 可以予以忽视的部分。因为它乃是各种歌唱技巧的基础。歌唱者悦耳的声音是建立在良好的气息运用基础上, 声带因受到气息的激动而发出的声音。动听的声音, 必须依靠正常而适度的气息作为原动力。一切声音表现技巧都与呼吸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 因为有气才有声, 有声必有气。如果把歌喉者的发声比做工厂的产品生产, 则呼吸系统好比动力车间, 喉头部分好比是成型车间, 共鸣器官好比是加工精制车间。也就是说:发声活动开始于歌唱者从肺里吐出气息冲击声带而发声。因此, 呼吸活动应是歌唱者声音训练诸问题中, 首先要引起足够注意的事情。

吸气时, 要口、鼻同时吸, 要吸得多而深, 让气息充满整个肺部;此时, 腰、腹部应有明显的扩张感, 要特别注意后腰部位的横向扩张感觉;同时, 胸腔充分扩展喉咙打开, 口咽腔、鼻咽腔呈开放状态, 并和喉咙、气管连接形成一个完整、通畅的气、声管道, 并在吸气 (发声) 时, 努力保持这种状态。贪婪地频频深吸芳香的气味和清新的空气。此时, 吸气的动作幅度大, 吸气深, 完全符合歌唱呼吸的要求。仰卧式吸气练习。仰卧时, 吸气状态自然、松弛、协调、均匀而又有一定的深度, 对于歌唱时吸气部位过高、吸气状态过紧者, 可通过爷卧时的吸气感觉不

广, 是校长, 教师, 学生层层往下发展的, 它追求的是一种结果和效率, 要求学生的学习结果来呈现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因此, 教师课程领导的组织观就是教师应该认识到学校组织是开放的, 合作的组织, 教师应该在课程领导的实施过程中, 与校长等行政决策者对话, 表达来自教师的声音, 也表达学生的要求, 与教师同事们进行交流彼此分享合作, 与学生进行交流明确他们的需要等, 这样来促进学校组织成为一个开放合作的组织。

三、小结

只有教师自身形成了上述教师课程领导的理念, 才能对教师课程领导有正确的认知, 才能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以主人翁的精神投入到教育改革, 投入到教师课程领导中, 才能使教育改革的力量得到释放, 最终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然, 在教师形成了教师课程领导的理念后, 如何更好的实践教师课程领导则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格拉索恩著单文经译.校长的课程领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定期调整。但由于此时的吸气力度与实际歌唱时的吸气力度要求还有距离, 所以在做仰卧吸气练习时, 可在腹部上放置些重物, 借以增加吸气时的力度。通过抽泣练习快吸气。在我国民族传统声乐理论中, 把歌唱的吸气和呼气比喻为“吸气如抽泣, 吐气如燃薪”, 这种比喻科学精辟而又通俗易懂, 抽泣中的吸气快、深而集中, 是歌唱中快吸气的理想状态。生活中打哈欠的自然状态是歌唱学习中经常被提及的感觉, 尤其是打哈欠的前半部分。让我们先来看看自己是怎样开始打哈欠的:舌头放平, 舌根下陷, 喉头睛放, 同时将软腭、小舌和后咽壁抬起, 并带动硬腭抬起, 使咽管拉长, 增大咽腔及口腔容时, 在气息畅通无阻的吸入过程中, 使身体整体获得由内向外的膨胀。这是歌唱所要求的最理想的吸气状态, 也是吸气练习中的极好方法。

主要指歌唱时气息的控制。在歌唱呼气时, 要努力保持胸、腰、腹吸气时的状态, 此时, 会在胸、腰、腹部产生明显地对抗力量, 此时小腹底部向上托起, 胸腔始终保持扩张状态以促进这种对抗力量的产生和保持。随着歌唱发声的进行, 肺部气息逐渐因呼出而减少, 此时, 胸、腰、腹部呼吸肌肉群的对抗状态仍必须继续, 才能保持住歌唱吐字、发声、共鸣器官的自如状态和气、声管道的畅通, 以确保歌唱声音的松弛、通畅、饱满而富于表现力。而且, 保持这种吸气状态去歌唱, 不但能保持较深的气息控制, 而且能够获得良好的声音共鸣和声音的高位置, 使高位置声音共鸣和气息形成一个协调整体。其练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丝”气练习。所谓“丝”气练习, 就是在气息吸入后发音部位呈念“丝”字时的状态, 但不实际发声的吐气练习。此时, 要昼让气息吐得细而均匀, 一直到气息的控制状态和控制力量随着气息均匀的呼出而逐渐变化。 (2) 吹气练习。所谓吹气练习, 就是吸气后, 两唇合拢慢慢向外吹气。吹气练习的要求和在感觉上所起的作用与丝气练习是基本相同的。 (3) 存气练习。所谓存气练习, 就是在深吸气后让气息保存在肺中, 使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暂时都处于停顿状态, 保持几秒钟后再一下子把气呼出。要注意做到吸气要深, 气息吸入量要大, 存气时, 要昼保持呼吸器官处于静止状态, 胸、腹和隔肌不可加力。做存气练习最重要的目的是记忆吸气的状态和感觉, 以便在歌唱能够寻找并尽力保持这种状态和感觉。 (4) 无声唱练习。是指在练习时只出气不出声。它要求虽然吐字还要像正常歌唱的吐字一样, 但声带却不闭合、不震动, 整个无声唱的状态及吸气呼出的强弱变化完成依赖胸、腹、膈等呼吸肉群的控制。无声唱可以让我们体会到, 气息是歌唱发声的基础、动力和气息证实歌唱发声活动的真正含义。此外, 无声唱时, 除了吐发字头时唇、齿、舌喉等相关部位着力外, 口腔、喉咙、下巴等器官要处于松弛、开放、流畅状态。歌唱气息控制的关键, 在于气息支点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歌唱声音的高低、强弱的变化, 主要依靠气息支点富于弹性的控制力度的变化。强调气息支点在歌唱中的作用, 不但能够更好地发挥气息在歌唱中的作用, 而且, 会使各呼吸肌肉群处于自如、灵活的运动状态。歌唱气息的支点位置, 以在丹田处为最宜。要获得歌唱的整体协调, 就必须从人的生理、精神中寻找, 使“气”自如地贯通于整个歌唱过程, 这样才能使歌唱者“头顶虚空, 两肩轻松, 气松丹田”。这是我国传统声乐呼吸方法的真谛。

[2]转引自自黄显华, 朱嘉颖等.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7.

[3]吴岩, 周敏.我国小学教师课程领导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新课程研究, 2006 (11) .

[4]赵永勒.论校长课程领导的理念与策略[D].西南师范大学, 2005.[5]徐玉凤.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注释

1.格拉索恩著.单文经译.校长的课程领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转引自自黄显华, 朱嘉颖等.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7.

3.吴岩, 周敏.我国小学教师课程领导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新课程研究, 2006 (11) .

4.赵永勒.论校长课程领导的理念与策略[D].西南师范大学, 2005.5.徐玉凤.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

让数学课堂充满人文气息 篇8

一一、、课课堂堂气气氛氛要要释释放个性

赞赞可可夫夫说说::““我我们们要要努力使教学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 使学生生和和教教师师在在课课堂堂上上都都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气氛氛, , 那那么么任任何何一一种种教教学学方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如在数学教学中中, , 经经常常会会遇遇到到一一题题多多解的问题等, 我总是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进行行讨讨论论, , 各各抒抒己己见见, , 然然后比较各种解法的优劣。同学们经常会在在课课堂堂上上争争得得面面红红耳耳赤赤, 甚至展开激烈的辩论;有时, 我也会让有有特特别别见见解解的的同同学学当当回回““老师”, 让他的“高见”与大家共享。只有有这这样样给给予予学学生生以以人人文文的关怀, 学生才敢尽情地释放个性, 把自自己己所所闻闻所所想想大大胆胆呈呈现现于课堂上, 无须老师一再强调, 学生就轻轻松松学到了知识。

二、学习过程要发展人性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增强与人合作的精神, 能与他人交流, 完善健康的人格个性”。我们要不断激发学生无穷的潜能之源, 创造之源, 使他们体验摘取成功硕果的喜悦, 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我们要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有一段探究数学的经历, 经历挫折与失败, 成功与兴奋, 不断磨炼坚强的意志, 坚持胜不骄、败不馁, 深刻体验人生历程。我鼓励他们大胆评价, 教育他们努力理解其他人, 尊重他人, 让他们知道该交流什么、怎样交流, 进一步激发真心交流的热情。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生, 生活中才会更加善解人意, 乐于学习。

三、挖掘题材要符合人性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 孕育了灿烂的数学文化, 出

为学生设计尝试练习,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先进行尝试练习, 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还在独立创新的学习中发掘了学生自身“沉睡的潜能”, 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 教给学习方法, 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指出:“一个

#有创造性的教师, 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 教会学

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 他更多是一名向导和顾问, 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1997年4月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国际“未来

的学校”教育大会上, 主讲专家都不约而同认为, 今后需要的是能够#自己主导学习与工作的人才。因此, 应立刻转变陈旧的教师观、学生

观, 建立现代的新教师观、学生观。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向导和顾问”的作用, 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首位, 教会学生研究#思考问题的方法,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强化学生已初步形成的创新

过刘徽、祖冲之等伟大的数学家, 有《九章算术》等经典的数学传世之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独有的宝贵资源, 通过一些数学史实, 如圆周率、勾股定理等史料的介绍, 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 了解古人的聪明智慧, 增强民族自豪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可以组织学生玩“24点”和“七巧板”等游戏, 向学生介绍“九连环”、“华容道”等中国传统智力游戏, 引导学生探究九连环的规律和不同阵式华容道的解法。还可以利用历史上的经典古算名题, 如隔墙算、五家共井、知客几何、鸡兔同笼、余米推数、百鸡问题等, 将知识点的训练与提高和文化的传承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这些活动, 激发探索热情, 发展思维能力, 陶冶情操,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

四、课堂评价要研究人性

课堂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注意用心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 切忌简单打断、插话或另请发言者, 注意少用或不用否定性的评价语言。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例如, 对某项学习任务, 有的学生经过努力只能勉强达到要求, 而有的学生则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任务。对此, 不能以整齐划一的标准要求学生毫无差异地达到统一要求。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 让优秀的学生有更高的要求和目标, 让暂时落后的学生看到希望, 树立信心。

如课堂提问, 可根据问题的难易, 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尽量让学生答对, 让每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 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学生获得情感的愉悦后, 才会乐此不疲地去探索新的奥秘。

总之, 我们数学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坚持数学教学的人文化, 关爱学生, 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让数学课堂充满人文气息, 我们学生的素质和个性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能力。

3. 指导论文创作, 升华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创作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中, 应注重指导学生进

行论文写作, 以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升华。先指导学生进行#论文的选题、组材, 这是论文创作的关键;再指导学生进行论#文主要内容的撰写与修改, 这是创作的核心;后指导学生进

行论文宣读与论辩或寄投, 学生将在宣读、论辩中把自己的#创新成果推销出去, 使之得到认可。

综上所述, 创新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的重#要环节。一个民族要前进, 要发展, 不能没有创新;一个学生#

要成功, 要成才, 同样不能没有创新思维和行动;一位教师要

陈淳的时代气息探究 篇9

陈淳的画呈现恬淡清逸气息的同时又透出韧劲,研读其画可总结出如下特点:

一、漫兴墨戏的水墨趣味。他的画取材主要来自文人画传统题材和身边的花卉:梅兰竹菊在他的笔下没有了让人敬而远之的“清高气”,而更多的是人情气息:萱花、荷花、荔枝等耳熟能详的花卉果蔬在陈淳的笔下生灵出另一番清雅,其朴素之心可见一斑。陈淳画作的清雅、别致有赖于朴素之心对笔墨的驾驭:灵动率性的用笔、简淡清丽的用色、轻松经营的布局共同构成了陈淳的画面。

二、谨严的物理。宋明理学在明代处于正统地位,心学作为宋明理学的一个学派在此时有了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推究事物的道理以认识真理的“格物致知”精神体现在画家们的画面中。陈淳师从文徵明,画法受沈周的影响,又与吴门画派诸多画家往来甚密,绘画思想也受“格物致知”精神的影响。

三、以大石和花卉构成的立轴图式。横观陈淳的作品,大多是以太湖石配以花卉;其中又有大部分为立轴,大石立于画面下部,花卉穿插向上生长。这样的画面主体突出、力量集中,有一股坚实、向上的力量生长。以大石配以花卉这一组合形式并不新颖,但如此执着于此一图式并将其与自己的水墨心意融合得淋漓尽致,陈淳当为第一人。而石头作为艺术形象出现在画面中,一方面是绘画题材的传承,另一方面也是作者本身对这一题材的青睐,这一题材符合他的审美。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的传说都有“石头”这一元素,历代书画中更不乏这一素材。石在中国文化的演进历程中已经具备了文化品格,透露着坚实的力量和自我的精神。陈淳对太湖石的坚守恰恰是其对自身人格的坚守,对太湖石的演绎呈现了他坚毅、丰富而又细腻的追求。生机勃勃的花卉传递出浓重的生气,向上的走势也将观者的情绪带上来。

陈淳生活在明代发展的昌盛时期,人们有闲暇与心情关注到周边的生活环境,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人们能够关注到自我精神世界的发展,这在无形中为花鸟画的继续发展埋下了积极因子。

相较于朱耷、石涛悲恸的家国情怀,陈淳的情感较温和,表现的更多是作为个体的关注,这种关注正是同时代背景下其他个体的关注:陈淳以画面的形式展现了他对时代的关注与审美。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增长、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理应可以从陈淳的艺术创作中找到发展的相似性。

中国花鸟画发展到元代有赵孟頫、钱选等人提出的对笔墨、文心的讨论;到明代,文人绘画被提升到一个高度,这个时候陈淳对笔墨的突破在花鸟画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综上所述,陈淳的时代气息正在于元代气格发展下来的开放性格,以及受程朱理学与心学影响所蕴养的格物精神。同时,资本主义的萌芽一方面为陈淳的经济提供基础,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他对个体的关注和向上的性格。简言之,陈淳的时代气息在于漫兴墨戏的自由品格、格物致知的艺文精神及坚毅向上的骨格。

漫兴墨戏的自由品格。纵观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史,院体花鸟画多热衷于描绘珍禽异兽及表现富贵吉祥、节令喜气的题材,而文人雅士多书写能隐喻自身品性的梅兰竹菊等君子题材。陈淳作画更显得信手拈来:取材生活中的常见花卉蔬果。这当然不能忽略了其师从文徵明、深受沈周影响,而沈周又承牧谿衣钵的因素。陈淳的《墨花八种图卷》绘牡丹、荷花、玉兰等八种常见花卉,以简淡的墨色、有力娴熟的用笔演绎,运用了勾画、没骨、篆籀行笔、点虱、双钩等画法,画面恬淡而亲切,花儿们好似在微风中招摇,观者仿佛能看到静静生活的作者的身影。这才是中国画的至高境界,花鸟画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无人之境。情境之余,还有作者明快的书法题诗:“洛下花开日,妆成富贵春,独怜凋落易,为尔贮丰神”、“素质倚秋风,向人浑欲语,春花莫相笑,丹心自能许”、“穷冬多雪霰,桃李不禁摧,独有丹砂质,能临腊并开”,等等,无不显示出画家漫兴墨戏的自由品格。这一点,在《墨花图册》《花卉卷》等作品中均能看出。

格物致知的艺文精神。陈淳迈出了写意花鸟画的重要一步,简练、概括、准确的用笔体现着他的造型功力,又彰显作为一位饱读诗书文人的谨严性和对物理的尊重。格物致知的精神同样是中国画画理的重要部分。早在宋徽宗时期就有体现对物理穷究的故事:宋徽宗赵佶曾诏令画院画家把御花园百花盛开孔雀踏石的美景画下来,待众人作完,赵佶却都不满意。画家们不解,赵佶点示:“孔雀登高,必先举左腿。”众人愕然,待得观察后又不得不心悦诚服。由此可见赵佶很注重观察与尊重对象。作为一位皇帝,这自然也会影响到当时以及之后画坛对此的重视。当下我们仍然常常看到山鸟配荷花、行船鳞波无动的画面,这很值得深思,中国画的精神到底在哪里呢?中国画不同于许多以作画材质命名的西方画种,它对作画者的心性修养要求更高。陈淳的《秋江清兴图》以残荷、芙蓉、芦苇、岸石入画,敷色清冷,一只家鸭游于江面,芦苇上停息的水鸟定定地关注江面仿佛在等待契机捕捉猎物。整个画面构图巧妙,几块大的留白及疏密有致的内容布置,将秋天零落清爽之致表现得相当到位。芙蓉的花季在秋初,正是稍有凉意却也气爽闲逸的时候。此时过了荷花的季节,荷叶渐渐落败,鸭子经过一夏天水中的嬉闹也成长起来。这画面是陈淳对生活的捕捉,也是对物理的尊重,水鸟的布置为画面的灵动性增色不少。再细细探究画面的元素,大荷叶经络的分布、芙蓉花头与茎梗的衔接、叶片与枝子的衔接、禽鸟羽毛的分布与走势,无不借用笔墨工具的特性将之严谨有致地表现出来。这样的画面,这样的秋意,恰恰体现着画家格物致知的艺文精神。

坚毅向上的骨格。陈淳与许多文人画家不同,他处于朝代的繁荣时期,有良好的家世,在宽裕的文人家庭,成长的他没有那种强烈的国破家亡的悲恸情怀。虽也尝试过入仕,但相对不错的家境却使他不必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的田园生活恰恰造就了他。陈淳的文人气节与情怀是先天蕴养和后天修为的共同结果,短暂的仕途生涯没有造就他,却也让他对官场有了认识和失望。父亲的去世,家道的没落,仕途的不顺,拮据的生活历练着陈淳的心性,平淡中带着对柴米油盐的无奈,无奈中又秉持着文化人的朴素自洁。陈淳的骨格是在特定环境里蕴养的,带着文化人的骄傲;隐居田园使他靠近生活,修为了谦虚虔诚的品行。这样的陈淳的画面透露出来的是清逸中坚毅向上的骨格,这种骨格是深厚的文化与恬淡的生活所共同蕴养起来的。熟读诗书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他,借用太湖石这一形象也是很自然的,即便是《牡丹湖石图》《牡丹绣球图》《湖石牡丹图》这些往往被演绎得富贵堂皇的题材在陈淳笔下也显得清新雅致。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篇10

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学生, 在课外要让学生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让学生亲自探索, 发现解决问题, 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 享受创造的乐趣, 获得成功的喜悦,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我们作了初浅的尝试。

一、搜集生活信息, 构建数学意义

传统的数学课, 教师只是按照教材进行教学, 或者教师自编一些习题给学生训练。况且老教材存在着最大的弊端是呈现方式过多地运用形式化的和人为编造的内容, 这些内容往往又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从教材中学到的特定的知识内容既脱离他的经验世界, 又脱离他生活的现实世界, 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对小学生而言, 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为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 适当地调整教材内容, 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 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比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数学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欲望。如教“比一个数多 (少) 几的应用题”时, 让学生回家调查家里每个人的年龄, 然后说说爷爷比爸爸大几岁、爸爸比妈妈大几岁、自己比爷爷小几岁等问题。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性作业, 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并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二、回归生活情境, 寻找数学模型

法国学者卢棱认为, 儿童是理解性睡眠时期, 不宜用理性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训练, 应该让他们接受大自然的教育, 接受感觉经验的教育, 接受实际事物、实际行动的教育。因此,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并充分利用学生环境中的人与事, 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 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教学内容, 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 掌握知识。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 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 进行买卖游戏活动。每个学生准备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等面值的人民币共5元。先让学生认识这些人民币, 再进行活动。在活动中看谁买的东西多, 买的东西好, 买后进行评比, 让学生说说自已买了哪几样商品, 每样商品多少钱 (分别用分、角来表示) 。通过活动, 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 知道了1元=10角, 1角=10分, 会进行换算, 而且深深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就在周围, 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三、借助生活情境, 理解数学知识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 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感受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如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 教师先设计了“猜一猜”的内容替换教材的例题:“昨天我在乘车时, 车上有18人, 包括老师在内, 到大桥时下车8人, 上来7人, 你猜车上还有多少人?”师生围绕此题展开讨论, 模拟乘公共汽车的上、下车的情景, 让学生轮流当乘客上、下车开展活动, 然后老师问:“应该怎样列式好?”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 列出算式, 这样引入“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把枯燥乏味的加减混合应用题加以生活情境化, 使学生乐于接受, 易于理解内化, 并理解了加减混合的含义。这样表演生动真实, 费时不多, 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用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 呈现教学内容, 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也保证了人人参与思考数学问题。

四、注重生活实践体会数学应用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 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情境中用数学眼光捕捉数学问题, 用数学表达交流信息,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促进数学思考。如带领学生到校园里, 让他们有意识地观察校园里有什么?有多少?你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要用数学去表达、交流?并让学生思考:根据哪些数据可以求什么, 怎样求等, 进一步探索数学规律, 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有的同学还能用具体的数字进行“比高低”。新教材中提倡算法多样化, 其实是引导学生按自己的方法将新问题转化为能用已学过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解决旧问题的过程。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转换思想方法的形成, 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

触摸生活的气息 篇11

建筑因人的存在而有了温度,居所因生活的痕迹而使人感到温暖。无论将镜头对准居所的外型,还是专注于室内环境,即使画面中没有人在场,居所的点滴细节也总是能让读者触摸到生活的气息。

居住者的另一面肖像

Marrigje de Marr是荷兰一位退休的社会学家,在60岁那年拿到了摄影的学士学位,自此开始摄影生涯。她所有的拍摄主题都是关于居所的:开始时以废弃的建筑为对象,后来慢慢将重心放到普通人的居住环境中。在她看来,每个人生活的居所都记录着他们的性格和故事,这些物质简单的居所体现着朴素生活里的真实和尊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居住者的一幅肖像。而这一幅肖像透露出的便是生活的气息,甚至比肖像更能反映主人的性格。

Marrigje de Maar说自己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旅行者,一直行走,没有终点。她的旅行没有计划,每次旅程都如同一次探险,依着直觉和经验确定前行的方向。她说:“每一段旅程都吸引着我,期间我会遇到不同的人,了解不同的故事。而这些偶遇让我认识了不同的文化,也经历多样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她居室内的照片都是在旅行过程中拍摄的,她从不会事先构思画面,所有的照片都来自于第一印象和对当下的感受。在拍摄中,Marrigje de Maar从不使用闪光灯,尽量呈现室内本来的面貌,从不刻意突出任何符号化的对象。室内的物品和氛围就这样直接地面对着读者,却能使人浮想联翩,Marrigje de Maar称之为“超越了客观的真实”。

当我们说生活这个词时,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社会化的生活,诸如工作和交际;二是个人化的生活,诸如“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样的家庭琐事。在每一处公共空间,人们总要遵循特定的社会规则,试图与他人保持某种步调的一致,这种生活往往是被限定的,层层面罩下,很难显露完整的性格和状态。家是私人空间,只属于自己,也最能寄托个人的情感,人们在从事每项活动时会做出更具个人化的选择。这个空间所折射出的个体性格和生活状态总显得更为饱满,Marrigje de Maar通过对旅行中所遇到的私人住所的记录,就呈现出了这种饱满。

在十年的拍摄中,Marrigje de Maar走过了很多地方,不仅拍摄城市住宅,也拍摄偏远的地区的那些“最后的村庄”和“最后的居所”。不过,无论怎样的文化背景,也无论富贵与贫穷,她拍摄的这些居所都有着强烈的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是我们称之为“家”的地方,而不是短暂的寄居地或者供人暂住的宿舍。通过拍摄与体验,她想研究是什么让这些房屋变成了家。Marrigje de Maar说:“家的含义不仅是四面墙和一个屋顶,家是一个居所,人们在其中能感受到温暖和爱,感觉受到保护。也许他们的居住地并不理想,但他们一旦回家,也依然尽情释放,和自己所爱的人共享天伦。”这些居所的室内照片诉说着家庭—那是让人感到安全和放松的地方。

Marrigje de Maar认为,摄影的本质是表达个人在某时某地的感受,摄影不仅意味着技术,它是关于观看的艺术。面对拍摄对象,不能让技术模糊了摄影师的感受,而是要睁开眼睛,敞开心扉去观看。这些照片没有包含精湛的拍摄技法,也未必要从人类学和社会学视角加以阐释,观看她的作品,一时的感受被读者转化为个人体验,关乎眼睛,也关乎内心。

Marrigje de Maar的这些照片描绘了生活方式与文化特征,也关照了时间这个更大的母题。居所不但反映当下生活的模样,也留下时间的印记。墙面的挂饰,桌上的摆设,没有清理的杂物,以及随意堆放的器皿,都不只属于现在,也属于和过去和未来。在不同的时态中,居所不会显得死气沉沉,生活的气息也得以流动。因此,在Marrigje de Maar看来,居所的照片往往使人感到更亲近。这种亲近感来自于居所的故事和家的故事,它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了他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追问栖居的本性

有些摄影师擅长拍摄空旷的房间,有些摄影师喜欢呈现住宅的形态,但那些都与居所无关。居所定是留有生活的气息的,定是空间与时间的结合体。

出生在德国的摄影师Ben Marcin也在这个方面有着深入的体验。2010年,Ben Marcin完成了摄影专题《最后坚持的住宅》(Last House Standing)。在这个专题中,摄影师拍摄了一系列美国东海岸的“钉子户”居所。那些独栋的小楼是美国东海岸城市非常特别的建筑现象,这些住宅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在美国属于老建筑。它们并非一直都是如此孤单,19世纪时,他们曾经是一整片联排别墅的一部分,随着时间流逝,周遭的其他房子因城市整体规划调整和环境整治被拆掉或改建,只有它们孤独而倔强地坚持了下来,成为街区中突兀的存在,如同切断了与周遭环境的时间一般。据摄影师介绍,他对这些建筑的兴趣不仅在于其幽灵般的美丽,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整个街区中的意义。为什么它们依然伫立在这里,甚至被翻修和装饰得更为华丽,超过往昔的辉煌?Ben Marcin说:“这些孤立的建筑在美国东海岸城市飞速发展的环境中非常富有戏剧性。它们如同时间的定格装置在提醒人们这里曾经拥有的繁荣。这里曾是很多人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同时它们非常倔强,即使周边的房屋已经被拆毁,它们还在坚守,这似乎也暗示着某种生活的意义。”

有一天早上,当Ben Marcin对着一栋原本以为是废弃的房屋拍摄的时候,门突然打开,一个老男人穿着浴袍走了出来,质问他是否是城里来的,摆出一副随时准备捍卫自己领地的架势。突然间,他觉得自己理解了这些建筑幸存至今的原因:它们是主人的居所,不仅是木料和砖石的堆砌。故土难离,这里有太多生活的记忆,在一百年的时间内,早已和主人有了相同的味道,散发着同样的气息。

Ben Marcin认为,真正的好照片能给读者提出问题,引人思考,而不仅是看到照片中那些显而易见的视觉元素。在这组照片中,摄影师提出的问题很难回答。因为这是一种很难用语言描述和解释的情感。人们与某幢房屋的联系很多时候是偶然的,然而随着时间流逝,这种联系不断转化为某种沟通,人们在装扮居所,也在不断重新建立和加固与房屋的关系,在其中寻找温暖,感受爱恨,久而久之,这些印记成为了自我的一部分。

Ben Marcin还有一组照片,名字叫做《塔》(Tower),拍摄的是城市中高耸的现代住宅。摄影师在一定高度平视它们,用镜头截取高楼的一部分,形成了很特殊的视觉效果,使这些高层公寓看上去很像蜂巢,被连续的隔断拆分成大量的小空间。他拍摄这组照片的初衷并不是捕捉现代建筑的壮观,而是要“通过特定的角度去呈现这些高楼大厦的怪异”。与那些孤零零的住宅不同,这些高层公寓虽然正处在“壮年时期”,很多人在其中生活或工作,却显得没有个性,也没有情感。

当我们把两组照片放到一起观看,Ben Marcin向这个世界提出的问题逐渐变得清晰起来。那也是生活哲学的源问题——什么才是美好生活?我们该怎样生活?当下,城市中的居所越来越密集,从外表看,普遍缺乏个性,生活的印记只停留在家门之内。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这是技术性的栖居,使人在思考栖居这个问题时更多变为对居住面积或居住环境等专题性的考量,缺少了对生活本身的关照。

海德格尔曾说道:“并不是因为我们已经筑造,我们才栖居,而是因为我们要栖居,我们才筑造。”这是对现代居所设计的质疑,也是对回归居所本性的呼唤。Ben Marcin在拍照片时或许未必要响应哲学家的思考,可他的努力却提出了相似的问题。为什么那些独栋的建筑还在坚守?为什么看不到高层公寓的情感?同样,Marrigje de Marr的作品也在试图做出类似的回应。室内的布置与安排是居住的需要,因此人们选择了空间,开始生活。

虽然Marrigje de Marr和Ben Marcin的拍摄对象明显不同,但其中传递的价值有着强烈的共性,它们都关于生活,关于时间,关于居所蕴含的情感。

歌唱气息的训练和运用 篇12

气息是歌唱的基础和动力。优美动听的声音必须依靠正确适度的气息运用, 只有调节和控制好气息, 演唱者才能够获得好的声音效果。我国清代陈颜衡在《说谭》中提到:“气者, 音之帅也。”欧洲声乐大师巴葛亚洛蒂说:“懂得呼吸和发音的人, 就懂得歌唱。”可见, 气息与歌唱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从学习声乐的呼吸气方法、气息训练、气息运用这几个方面来阐述歌唱气息的训练与运用。

一、歌唱呼吸气方法的建立

气息是歌唱的动力与源泉。只有科学地运用气息, 才能具备持续歌唱的能力, 才能拥有长久的艺术生命。歌唱时的呼吸有别于日常生活中说话时的呼吸。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交流距离较近, 所需音量较小, 力度不大, 因此气息较浅。而歌唱时台上台下的距离较远, 因而所需音量较大, 力度要强, 且要根据歌曲表现的需要, 或长、或短、或强、或弱、或高、或低地有控制、有变化地输送气息。要做到这些, 只靠日常的呼吸方法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经过后天艰难而漫长的学习训练、掌握科学呼吸方法才能胜任。在歌唱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人们通过不断实践, 探讨总结出了科学的歌唱呼吸方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即是运用胸肋肌肉、横膈膜、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它是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与欧洲声乐唱法中普遍采用的最有效、最科学的呼吸方法。下面简要介绍胸腹式呼吸法中吸气、呼气的生理运动过程。

1. 吸气

兴奋地打开口、鼻, 垂直向下吸气, 将气吸到肺的底部。此时两脚站稳, 背部挺直, 肩膀放松。吸气时胸腔肋骨扩张, 横膈膜下降, 使前腹和后腰前、后、左、右向外膨胀扩张, 自我感觉好像形成一个气环。在气息呼出前, 仍须保持住吸气时的兴奋扩张状态。总之, 整个吸气过程要做到快、静、深。

2. 呼气

与吸气正好是一个相反的生理运动过程, 歌唱中的呼气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呼气状态。所谓“吸着唱”、“吸在哪唱在哪”就是说歌唱呼气时应保持在吸气的积极状态下完成, 呼与吸形成一种对抗的力量。即呼气时横隔膜上提, 下肋回收的力, 我们称之为向上向里的力, 与吸气肌群形成的向下向外的力协同动作, 形成对抗。在呼气的过程中, 要让吸气肌肉群有控制地、慢慢地放松, 使气息通畅无阻地输出, 直至音节、乐句停顿或结束。整个过程小腹始终要收住不可放开, 胸、腹部仍努力地向外扩张, 有控制地将气匀、缓、稳地呼出。呼出的气息一定要均匀、有节制, 不能时多、时少、时猛、时弱, 破坏正常的歌唱状态, 这样才能实现声音、气息的连贯。

另外, 歌唱的换气又叫“句间吸气”、“补气”, 也是歌唱呼吸的重要环节。第一句开唱以后的句间, 能否吸好或补好气, 关系到吸气与呼气能否循环往复, 关系到已经获得的呼吸支持能否继续保持。换气时可以根据乐句旋律的进行, 也可以根据作品的表现而进行。换气的要求高, 难度大, 需要重点训练。练习时, 可以有意识地放慢歌曲的速度, 让句间换气有足够的时间和准备, 等达到熟练的程度, 逐渐加快到歌曲要求的速度, 使歌唱恰如其分地进行句间换气, 使歌唱真正具有专业水准。

二、歌唱气息的训练

练习呼吸的方法有很多, 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以下四种。

1. 慢吸慢呼

这是训练和歌唱时常常采用的方法。打开口、鼻, 将气息慢慢吸到肺部, 横隔膜下降, 两肋肌肉向四周外扩张, 小腹向内微收。然后通过保持住两肋和横膈膜的状态, 控制住气息, 使之平稳、均匀、持续、连贯地慢慢吐出。就像做深呼吸运动一样, 但要注意的是吸气要与闻花时一样自然、平静、柔和。力度不要太大, 气不要吸得太多, 但要吸得深。因为力度太大, 气吸得过多, 并不能解决歌唱时气息不够用的问题, 反而容易使身体僵硬, 声音不流畅。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具体的练习来体会并获得慢吸慢呼的状态。

A.闻花香:仿佛面前有一盆花香花, 深深地吸进其香气, 控制一会儿后缓缓吐出。

B.举重物、推重物、抬重物之前的吸气感觉 (在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边抬钢琴吸气, 边发声来体验深气息, 对歌声的支撑力。

例如在歌曲《兰花花》中的开头叙述部分, 我们就可以运用慢吸慢呼的气息运动来完成歌曲的演唱。

3. 快吸慢呼

吸气时想象自己有一位离别很久的好朋友, 突然出现在你面前, 你惊奇地倒抽一口气, 几乎喊叫出来, 就停止在这种状态上, 几秒钟后仿佛有一股外部力量将小腹向后推压, 感到小腹在与这股外来力量的对抗中, 气息徐徐向着上齿根的背后发送。这时横膈膜有力地起着支持作用。这种呼吸方法我们在演唱实践中也是经常用到的, 因为在歌曲的句与句之间、字与字之间的吸气不允许歌者有很长时间的停顿, 往往采用“偷气”的办法来吸入且要吸得不让人发现, 这就是快吸慢呼的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具体的练习来体会并获得快吸慢呼的状态。

A.快而深地吸一口气后, 从牙缝中发出“咝——”声, 力求平稳、均匀、持久。

B.数数:快速吸气后从一数到十, 往复循环, 一口气能数多少遍就数多少遍, 要数的清晰响亮。

4. 快吸快呼

通过口、鼻快速、敏捷地深吸气, 气息保持适度, 然后, 快速呼出。整体感觉是一吸一松 (呼) 。

这种呼吸方法一般在情绪激烈、热情洋溢、欢快的歌曲或段落中用得较多。如歌剧《小二黑结婚》小芹的选段《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中段小芹因思念而变成梦的叙述。

此段情绪速度都加快, 声音热情激动, 因此气息的处理是快吸快呼, 唱出小芹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三、气息的实践运用

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后, 并不意味着就能将歌唱好。只有把吸气熟练地运用好之后, 才能为良好的歌唱创造条件。因为每首歌曲 (或乐句) 的用气是不同的。我们在进行胸腹式呼吸时, 呼吸气势的强弱、吐气的方法要根据所演唱曲目的风格特点做出相应的整体安排布局和适当调整。下面我们以歌剧《江姐》的著名女高音唱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为例来具体分析气息在歌唱实践中的运用。

第一段:“春蚕到死—粉身碎骨也甘心”。前半段到“满人间”结束, 音乐以抒情的慢板开始。气息安排应慢吸慢呼, 起音柔缓。慢吸时气息应吸得饱满, 慢呼时气息要均匀流畅, 不慌不急, 通过气息控制好音量, 让音乐沉浸在一个肃穆的境界, 把内心的赞叹之情生动而韵味十足地表现出来。后半段:“一颗红心—心也甘”, 节奏加快, 音乐行腔坚定有力。气息安排应是快吸快呼, 吸气要求饱满而有力。动作干净, 拍子要稳, 使气息完全与音乐的情绪吻合, 把江姐坚定刚毅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

第二段:“久盼望—热血染山川”。这段采用“慢三眼”的板式来展现江姐的革命理想。因此气息以慢吸慢呼为主, 一共六大句, 前五句每句前的换气都要深, 一大句一大句地连音唱出来。气息舒展, 声音开阔, 感情激越。最后一句“愿将这满腔热血染山川”, 在第五句唱完后快而深地换气并托住气息铿锵有力地把字咬出来, 特别是“川”字要用气息把它推出来, 把江姐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表现出来。

第三段:“粉碎你旧世界—幸福的明天”。这段采用“摇板式”的紧拉慢唱, 气息以慢吸慢呼为主。但处理上要收放自如, 如“碎、你、界、役、链、代、来、那、幸、天”这些字气息处理上都应由小到大, 然后甩腔收音。对气息的控制能力要求比较高, 情绪起伏对比要明显, 每句换气都要深。

第四段:从“我为祖国生”到最后结束, 是全曲的高潮, 前半段到“百折不饶志如山”。这段的情绪激昂澎湃, 一拍一板。气息安排应是快吸快呼, 铿锵有力。在“青春”的长音上气息要有控制地收放, 由弱到强, 唱出内心最强音。这种激动的情绪一直贯穿到“贫贱不移”。到“百折不饶”速度突然变慢, 慢吸慢呼, 气口处气息吸得从容、饱满。“志如山”又加快, 气口处要依情绪一叹而出。后半段从“赴汤蹈火”到结尾。这段是流畅的“慢三眼”式, 气息从容, 舒缓而饱满地随着人物的感情起伏, 要把握好气息出口的轻重缓急。最后一句“不觉辛苦只觉甜”在保持高位置的同时气息要深。“甜”字气息要有控制地由小而出, 结束在弱音上。这样使英雄人物的崇高思想境界得到更高的升华。

歌唱中的气息不是一种机械的演唱手段, 它本身是有意义、有表情的。在演唱时我们要根据歌曲的旋律、情绪的松紧张弛, 抓住气息的脉络, 标出气口, 做到合理、灵活地安排好气息, 然后通过不断的练习直至能随心所欲、轻松自如地进行情感倾诉, 这样就能气韵贯通, 一气呵成地把所要表现的形象塑造得更准确、生动。

四、结语

正确的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在声乐学习中, 要注意提高对呼吸方法重要性的认识, 避免在技巧学习上盲目追求高难度、大作品, 走入歌唱学习的误区。要注意通过加强呼吸基础练习, 循序渐进, 深入透彻地掌握呼吸运用的方法, 使呼吸从“不自然”的运动过程, 逐步成为我们歌唱时的一种科学的自然状态, 从而能够根据作品表现的需要自如地调整呼吸。即便达到了这种科学的“自然”状态, 我们仍然要养成在每个歌曲演唱前, 认真分析作品特点, 统筹安排好整个作品演唱中的呼吸运动, 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的习惯, 这样在演唱实践中, 才能通过科学呼吸控制气息, 更好地表现作品、表达情感。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11.

[2]吴碧霞.论中外作品演唱的歌唱观念和思维方法.中国音乐, 2009, (2) .

[3]张鹿樵.声乐入门.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5月.

[4]郭秀芬, 黄亚玲.声乐基础教程 (第一册) (第二册) ,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4.

上一篇:成效展望下一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