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气息

2024-08-01

文化气息(精选12篇)

文化气息 篇1

关键词:英语文化,词汇文化,交际文化,比较法,互动法,应用法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既要教给学生扎实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又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引起的英语学习上的困难。

一、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1. 词汇文化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文化承载量最大的成分。它不仅有字面含义,有些还有文化含义。比如,“绿色”在中国文化里象征春天,代表着生机勃勃的景象。但在西方文化中,green却含有“缺乏经验”的意思,例如“You must be green.”常用来表示一个人无知、幼稚。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给学生介绍英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对比、总结英汉文化有别的词汇。

2. 交际文化

(1)语言交际文化。在问候和打招呼方面,中国人见了面一般说“你吃饭了吗?”或“你去哪儿?”以表示关心。如果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听到你问“Have you had your meal?”他们会理解为你想请他们吃饭。路上碰到熟人时,如果你问“Where have you been?”或“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把你的问候理解为询问,认为你对他们的私事感兴趣。事实上,这样的场合英语国家的人取而代之的是“Hello, it’s a fine day, isn’t it?”或“Hi, nice to meet you here.”中国人谈话时常常涉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话题,但西方人在谈话时却要回避这些有关个人隐私的话题。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关于介绍、问候、谈论天气等话题,教会学生如何跟英语国家的人打招呼、交谈。

(2)非语言交际文化。非语言交际主要通过体态语,诸如手势、面部表情、视线接触、身体姿势等来实现。教师要教给学生非语言交际方面的文化。比如,中国人在接受别人的礼物时一般不会当着对方的面打开礼物,以免显得不礼貌,而西方人却是一收到礼物就要在送礼物的人面前打开礼物看看,并且会高兴地说一些赞美之辞。

二、高中英语文化导入的主要方法

1. 比较法

即通过对汉语和英语文化的比较使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中国学生一般都是以本民族的视角来看待英语国家的文化,这样势必会导致学生不理解甚至误解所学的内容。教师向学生阐述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并进行文化对比是帮助学生排除文化障碍、正确理解所学内容的有效途径。

2. 互动法

互动法即把教师与学生作为不同文化的表现者来展开教学,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感知英语文化。互动法可以采取的方法有文化疑惑解析、文化专题研究、文化讨论等,如教师与学生讨论某一文化现象,使学生在探讨中感知英语文化,积累一定的英语文化知识。在讨论中,教师应特别注意以开放、平等、尊重、宽容、客观、谨慎的态度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只有将这些跨文化交际的态度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形成相应的跨文化交际的态度。

3. 实际应用法

教师应注意所传授的文化内容应与学生学习的英语内容密切相关,还应与实际的跨文化交际相结合。这样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为轻松地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如在学习SEFC Book 1A Unit 6“Good manners”时,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扩充讲授一些西餐就餐礼仪及西方国家待人接物的知识,并且设计一定的语境让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学生不再觉得学习英语是脱离实际的,而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

总之,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英语教学尤其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英语文化的输入是非常重要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努力做到把相应的英语文化知识同步贯穿在语言教学中,使学生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文化气息 篇2

——综合性学习复习专题

近几年,综合性学习被纳入徐州市中考的范围,这类试题集语文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侧重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贯通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认真审视徐州语文中考试卷,不难发现,综合性学习试题大多聚焦徐州历史文化,或拟栏目标题,或创作对联,或简介名人,或选择关键词。考查形式多样,渗透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从这个角度入手,同学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一项专题复习。

一、知识储备

徐州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同学们应熟知相关的知识点,做题时才能胸有成竹,应对自如。

例如:徐州的重要地位(自古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两汉文化(共出过11位开国皇帝,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美誉,“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古今名人(彭祖、汉高祖刘邦、项羽、刘向、道教创始人张道陵、音乐家马可、国画大师李可染、白居易、李煜、苏东坡等);相关景点(汉文化景区、徐州博物馆、徐州汉城、戏马台、汉兵马俑、狮子山楚王陵、汉画石艺术馆、龟山汉墓、泗水亭、霸王楼、歌风台、拔剑泉、子房祠、王陵母墓、九里山前古战场、云龙山、云龙湖、泉山国家森林公园、淮海战役纪念塔、新沂马陵山景区等);特色名产(羊方藏鱼、烙馍、苔干、牛蒡、西楚贡菜、沛县鼋汁狗肉、邳州银杏、小孩酥糖、沙沟香油、草编、剪纸等)„„

二、应试策略

1、对于近年来各地内容丰富、题型繁多的中考综合性学习试题,同学们尽量做到多看少做,重点放在我市的中考试卷上,从而了解题型,把握命题规律。

2、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料,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多角度精心设计试题,力求多变。

3、理顺答题思路:读懂题干,弄清要求,分题完成;读懂材料,明确材料内涵;根据不同题型特点,调动自己的知识能力及相关经验,选用不同技巧;要有创意,此类试题往往没有设置标准答案,为考生提供了展示创意的空间;掌握一定的答题规范。

三、例题点拨

1、叩访名人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家乡徐州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她孕育了许许多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让我们先从家乡人开始吧!

⑴用徐州古今文化名人的名字完成下联。上联:狗肉、苏烟、煤炭,徐州物产誉神州。下联:

,彭城儿女扬英名。

⑵请选择你最推崇的一位人士作简要介绍。(50字左右)分析:试题重点考查学生平时的课外文化积累和语言概括能力。⑴选用三个人名,均用两个字表达,⑵要抓住人物特点,表述简洁、流畅。

示例:⑴彭祖、刘邦、马可。

⑵刘邦开创了汉朝四百年帝业,汉文化对后世影响极大,徐州因而成为汉文化的发祥地。

李可染是当代著名画家,把中国山水画的风气神韵从传统推至现代,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山水图式,其影响早已超越美术界。

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为徐州知府率民抗洪,建黄楼、修苏堤,其佳作《放鹤亭记》、《黄楼集》等增强了徐州文化名城的魅力。

马可是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学家。参与新歌剧《白毛女》的音乐创作,对中国新歌剧的创造和发展作了重要贡献。耳熟能详的作品还有歌剧《小二黑结婚》及《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等歌曲。

2、领略两汉文化

如果你是个有品味的人,一定得看徐州的两汉文化。汉代三绝: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定会让你大饱眼福。

同学们,请调动你的文化储备,向游客简明扼要地介绍这“三绝”吧!分析:利用积累的历史文化知识,把汉代三绝最值得品味之处明确展示。示例:龟山汉墓俨然一座地下宫殿,凝结着汉代工匠的智慧和心血,可谓千古奇观,中华一绝。

“祠堂厚土蕴奇葩,线刻浮雕石绽花。”汉画像石精美的雕刻记载了“农商技艺风俗”,给你知识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

“狮子山藏兵马俑,车辚马啸阵恢宏。”汉兵马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现了工匠的杰出创作工艺。

3、饱览名胜

四千多年的文明史为徐州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作为徐州人,张萌同学十分引以为荣。她想将徐州著名的旅游胜地拍照整理成册,为宣传“魅力徐州”出一份力。请你帮助她:

⑴给整个册子取一个名字,并说明你这样命名的理由。⑵给这个册子设计一个封面。(用文字描述)

⑶撰写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概括性地介绍徐州。分析:这类综合题考查的是考生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及学科综合运用能力。这类题人人都能做,答案无所谓对错,只有优劣之分。常见失误是答案缺乏语文味、文学味。比如⑴题,取名“我的家乡”,理由是“这些名胜古迹都是徐州的,有别于其他地方”。这样的答案也没有错,但缺乏文学的味道。如果改成“处处乡情处处歌”,满怀喜悦与自豪,那就充满诗意了,不是吗?⑵题的封面设计也是一样,有的同学写:“我设计一个洁白的封面,在上面用红色的笔写上:我的家乡。”或者写:“我在封面画上五彩缤纷的花,可爱的小鸟与蝴蝶,还有太阳、青山、绿水,中间写上我的名字和书名。”第一种答案过于简单,缺乏必要构思,虽然也是一种设计,但得分肯定不高;第二种纯粹描写封面图画,缺乏将封面与内容结合的意识,偏于形、色的外观描述,少了对设计含义的阐述。总之,这样的设计及描述,一定要注意文学性,不管是命名还是封面设计,表达务必扣紧“怎样设计”“为什么这样设计”“题目、封面与册子内容共同表现的主题是什么”等内容。⑶题,导游词的主要特点是口语化,简洁连贯、生动优美,此外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礼节性等特点,概要介绍主要名胜古迹。示例:⑶四千多年的文明史为徐州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宛如历史苍穹中的璀璨星河。其中尤以“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为代表的两汉文化最为夺目,集中体现了古人的非凡创造力和深邃智慧,极具艺术欣赏和考古价值。历史胜迹诸如戏马台、泗水亭、霸王楼、歌风台、拔剑泉、子房祠、王陵母墓等,每处景点,都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使人联想到楚汉战争的硝烟风云。徐州是闻名世界的战争城市,古有九里山古战场,今有淮海战役新遗迹。而以云龙山水、泉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心的风景区兼有北雄南秀之美,美若西子,秀比江南,使徐州成为一个独具特色优秀的风景旅游胜地。欢迎您的到来!

4、历数名产

徐州名产众多,请至少列举三种,并选择其中的一种拟一则广告。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综合应用的能力,要照顾到语言和内容两方面。内容完备,主题突出,构思巧妙;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可以从对象的名称、特征、功能入手,采用对偶、谐音、双关、比喻、反复、嵌词、化用歌词、套用成语、俗语乃至诗句、押韵等各种手法,使所拟的广告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宣传的目的。

示例:沙沟香油——沙沟香油,香飘九州 邳州银杏——浑身是宝的活化石

沛县狗肉——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

5、细说民俗

近年来,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2007年12月16日,国务院颁布了修订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办法》规定,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

请你参加相关主题活动,完成以下任务。

⑴我的体验——徐州在传统节日中有丰富的民俗活动,如春节贴对联、清明扫墓祭祖等。谈谈你在其他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参加过的民俗活动以及你的感受。

例如:清明节,家人们会聚在一起,扫墓祭祖,踏青游玩。这个日子里,有怀念逝去亲人的感伤,有家人团聚的欢乐,也有享受春光的惬意。

体验感受:

⑵我的观点——对于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有以下两种不同观点。你赞同哪一种?简述理由。

观点A: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应该保护。观点B:时过境迁,某些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可以被淘汰,我们也能过过“洋节”。

分析:这类题目一般是设置一种具体的情境,在情境活动中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常常涉及到理解、分析、概括、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其中独特的体验、个性的表达是关键,应力求避免虚假、矫情。⑴了解本地的民俗活动,把具体内容简洁概括,感受真实即可。⑵赞同观点A,理由如元宵节闹花灯、中秋节赏月等传统民族节庆,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发扬、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应该大力保护。赞同观点B,理由如某些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已远离了现实生活,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所以被淘汰也是正常的。适当地过过洋节,体验一下也未必不可。(言之成理即可)

无论综合性学习试题的形式怎样变化,它终究还是姓“语”,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综合,是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整合。希望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把握关键,灵活处理,适当创新,真正领略两汉的千古雄风。

认真审视徐州语文中考试卷,不难发现,综合性学习试题大多聚焦徐州历史文化,或拟栏目标题,或创作对联,或简介名人,或选择关键词。考查形式多样,渗透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从这个角度入手,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一项专题复习。

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文化气息 篇3

一、言语魅力,凸显数学文化智慧

在教学中我们要展示数学极富魅力的一面,体会数学中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言传引领,使学生达到神领意会。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融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外壳。数学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就是把数学融入语言之中。

谚语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解释:每年的冬至日即为“一九”第一天,九天为一“九”,“九九”共81天。因为每年的冬至日基本上都是在12月22日,所以“九九”的日期也是基本固定的。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理论上来说,地面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为负,这一天地面透支的热量最多,降温幅度最大。其后虽然白昼逐渐变长,黑夜变短,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地面仍是透支热量的,近地面温度仍会不断下降,直到太阳辐射-地面辐射达到平衡,甚至为正为止。这段冬至之后的“九九”天便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也是一个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由负到零,再到正的过程,体现在人们的感受上,便是由较寒冷到最寒冷,再不断回暖的过程。

“夏九九歌”是以夏至日作为头九的第一天,每九天为一九,顺次称为一九、二九……直到九九。在这81天里,是一年由较热到最热又到凉快的日子。它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湿衣服透;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七九六十三,夜眠要盖单;八九七十二,当心莫受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二、动手操作,感受数学文化魅力

人教版标准教材中新增了七巧板的内容。在操作中经历了一次古代数学带来的乐趣。“七巧板”又称“智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板工具。七巧板中有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它的数目不多,却能拼出很多种图形,如能拼出从0到9的十个数字,或汉语拼音字母,也能拼出几何图形、动物、建筑物等。那简简单单的七块板,竟能拼出千变万化的图形。谁能想到呢,这种玩具是由一种古代家具演变来的。

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七巧板可以拼数字、字母、图形、动物、人物、物品等,可以说是奇妙无穷。

数学是一种智慧,这智慧包容着数和形的美妙、具体和抽象的思辨、建设和超越的精神。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去创造数学的美,并在创作实践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挖掘教材,展示数学文化底蕴

孩子的数学学习缺少的正是一种“文化意味”。教师除了要深入挖掘和展示教材中所蕴涵的知识点的文化价值,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提供相关的文化背景,创建轻松的文化氛围,揭示数学文化的内涵,张扬数学文化的感染力。只有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进入课堂、融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更加引人入胜,数学课堂就会更加异彩纷呈。

特级教师华应龙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有一段精彩的运用。生:圆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而且都相等。师:用句古话来说:“圆,一中同长也。”——墨子(板书)师:“中”就是指什么?生:圆心。师:那“同长”呢?生:半径相等。师:那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它们是不是一中同长呢?课件出示: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圆生:不是。师:为什么不是?生:三角形有三个角,三角形的中心到顶点的距离是相等的,但到边上的距离就不相等了。华老师“浓墨重彩”了圆的本质特征,而对于圆的半径、直径的定义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则一笔带过,因为抓住了圆的本质特征,半径、直径,它们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画圆,都随之迎刃而解,水到渠成。还是西方数学哲学中“圆是最美的图形”所带来的无限诱惑?

网师园的园林文化气息 篇4

关键词:意境,诗歌,绘画

网师园是苏州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 是江南私家园林和我国传统园林文化的极致, 是苏州乃至全国, 更是全人类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网师园198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作为苏州古典园林之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80年,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仿照网师园“殿春”, 建造了中国古典庭园“明轩”, 使中国园林文化首次在海外开花。

网师园占地约5 300 m2, 总面积不及拙政园1/6, 但小中见大, 布局严谨, 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叠石与植物相互烘托, 便可独立成景。建筑多却不拥塞, 山池小却不局促, 园内有园, 景外有景。全园清新且韵味十足, 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陈从周先生誉为“苏州园林小园极则, 在全国园林中亦属上选, 是以少胜多的典范”。

1 网师园的主题——渔隐

“渔隐”这一主题, 从网师园最初选址筑园的史正志起就已经奠定了。史正志是南宋淳熙年间的吏部侍郎, 因被贬在蓟门外建万卷堂, 称其花圃为渔隐, 表达了官场失意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清乾隆年间, 退隐官员光禄寺少卿宋宗元买下万卷堂, 承袭史正志渔隐之意, 又因与“王思巷”谐音, 故命名为“网师园”。网师者, 渔翁之别称也, 园主以此园名暗示渔隐之意。清代文人洪亮吉咏诗云:“城南那复有闲廛, 生翠丛中筑数椽;他日买鱼双艇子, 定应先诣网师园。”

网师园内的山水布置和建筑、景点的命名以及匾额、楹联等都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 表达了园主的避世归隐之心。虽然屡经兴废, 园主也多次更替, 但网师园的“渔隐”主题一直被承袭下来。历代园主在对其进行修葺、扩建时也都围绕这一主题对建筑与景观命名, 其中的匾额、楹联也大都沿用旧题、旧联, 因此可以代表网师园的主题意境。

2 隐逸主题的体现

陈从周先生称赞网师园布局合理、设计巧妙, 以幽胜曲折见长。隐逸主题在这里体现的十分突出, 例如建筑、景观命名对主题体现, 或是通过与匾额楹联紧密结合来实现的。园中的文化活动只是精神上的享受, 随处可见的题额匾联都营造了隐逸、避世的意境。

殿春中“墨华晨湛书有味, 灯火夜深字生香”一联, 表现了造园者隐于读书的精神向往。在这里, 读书不带有功利性, 只是造园者自得其乐, 享受书本与文字的乐趣而已。“巢安翡翠春云暖, 窗护芭蕉夜雨凉”是表达主人摒除功利之后, 读书就像欣赏窗外四季景致的变化一样, 充满乐趣。

“看松读画轩”透出一种淡泊的意味, 否定了功利而繁忙的人生, 向往在诗画中获得更高的精神境界。此外, “竹外一枝轩”的对联“护研小屏山缥缈, 摇风团扇月蝉娟”等等。这些匾额楹联表达出造园者内心淡泊宁静, 追求平静的生活方式, 营造一种自然意境, 是舍弃尘世功利、追求内心自由与宁静的精神向往。

在造园者力求融入自然、远离世俗纷争的同时, 这些匾额楹联时刻体现“渔隐”这一主题。从砖额“网师小筑”到主体建筑“灌缨水阁”, 或者直接点明园林主题, 或者强调了渔隐主题。在殿春中, 砖额“潭西渔隐”以撒网垂钓提醒了网师园的主题。除此之外, 园中还有多处匾额间接提到水, 以无处不在的水暗示、重复, 进而与主题发生联系。如“架涧”“待潮”“射鸭廊”。

3 网师园的诗情画意

3.1 情景合一

“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完美特色, 网师园被称为小园极则, 面积虽小但是每个景点的意境十足, 像意味隽永的立体诗画, 纯朴天然, 风格淡雅。造园者独特的造园手法, 如“隐”“藏”等多种艺术安排, 使网师园成为一个清静雅致的环境, 表达了淡远隽永的隐逸思想, 它拥有耐品耐读的书卷气, 是文人雅士远离世俗, 寄托感情的理想场所。张大千评价:“网师园具有中国建筑所特有的长处:庭院、书房、画室融为一体, 淡朴、简易、雅致。用建筑、山石、池水、花木巧构佳景, 多变、巧借、曲折。卷帘一看, 窗外蓝天白云, 山光树影, 尺幅窗, 无心画, 每一扇细木格窗外, 都是一幅绝妙的画。人在画中, 画中有人。”当人们来到这里, 悠闲漫步其中, 感受着淡淡的清风, 品味着融入景观中的诗情与画意, 自然会感到悠然自得的愉悦心情, 在悠游逍遥间忘记烦恼, 寄托情感 (见图1) 。

网师园之水聚而成池, 四周环绕亭廊, 运用尺度对比, 以反托池水广阔清代钱大昕曾评之曰:“地只数亩, 而有纡回不尽之致, 居虽近廛, 而有云水相忘之乐”。 (《网师园记》) 池西的“月到风来亭”建于凸出水面的高埠上, 与水中倒影虚实相映, 上下争辉, 与水面结合的自然贴切, 别有一番情趣 (见图2) 。

网师园通过似断似续的布局与多而不塞的景点, 融合诗情与画意, 步移景异, 余味无穷。人们可以尽可能的与自然接近融入, 体会其中的悠远意境, 还可以在有限的空间中体会到无限的自然风光。这便是造园者所追求的, 也是品味园林的最高境界。

3.2 诗景相依

中国古典园林与诗歌、绘画相互影响, 介于二者之间。富有意境的诗词, 往往会在园林中再现, 使人产生对诗境的遐想以及对诗意的感受, 增添意境之美。从“网师小筑”向西进入花园, 沿着长廊可到达“小山丛桂轩”。“小山丛桂轩”是受《楚辞·小山招隐》“桂树丛生山之阿”和北朝散文家庾信《枯树赋》“小山则丛桂留人”的启发。轩前低矮的湖石花台, 几株桂树植于其上;轩后叠置名为“云岗”的黄石假山, 可以遮去大半园景。假山上种植了枫树、桂树和南天竹等秋季观叶植物, 安静雅清, 产生“桂树丛生山之阿”的意境。

轩西侧的“濯缨水阁”取屈原《渔夫》“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 含“渔隐”之意, 突出了“网师”这一主题。水阁西侧的“樵风径”是一条高低蜿蜒的爬山走廊, 取意于宋人诗句“归舟何虑晚, 日暮有樵风”和杜牧诗句“陶潜官罢酒瓶空, 门掩杨花一夜风”。池西的“月到风来亭”, 亭名取唐代韩愈诗句“晚色将秋至, 长风送月来”和宋代邵雍“月到天心处, 风来水面时”。

殿春是以宋人的诗句“尚留芍药殿春风”立景的小院。殿春指的就是芍药, 比牡丹淡雅, 更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在院内遍植芍药, 既能点出小园“殿春”这一主题, 又显得淡雅明快。

“竹外一枝轩”取自苏东坡的诗句“江头千树春欲暗, 竹外一枝斜更好”, 临水而建, 与“射鸭廊”为一组变化丰富的小品建筑。在这里可以凭栏观赏水景, 透过月洞门亦可以看到几丛竹子绿影婆娑, 应和诗中意境 (见图3) 。

3.3 园景如画

中国古典园林与绘画紧密联系,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彭一刚先生曾说:“中国古典园林……深受绘画、诗歌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影响……尤以绘画对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可以说, 古典园林就是一幅精美的天然图画。如“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山水以形媚道”等都对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 (见图4) 。

网师园荷花池仅半亩, 四周假山驳岸错落, 建筑和植物布置得疏密得当, 层次有起有伏。池水明净, 亭廊花木的倒影清晰可见, 形成了虚实相映的美景。在曲折小桥的映衬下, 池畔藤蔓低垂, 水生植物散落在岸边美化水面, 游鱼在旁边嬉戏, 好一幅天然的山水画。

“看松读画轩”前花坛峰石之间古松傲然屹立, 透过古树枝丫和峰石则是一片开阔的池水。窗外近处是古松、假山石峰;稍远处是池岸的亭廊花木与水中的倒影;再远处则是池南的山树小轩, 景致层次分明、深远, 一幅山水风景画呈现眼前。冬日雪后, 园中一片苍芒, 唯有青松傲然挺立, 便是一幅天然冬日雪松图。轩内有群松绘画图, 既点题, 又应和窗外美景。

4 结语

网师园中处处体现了对“诗情画意”意境美的追求。人们身处其中, 在淡淡清风的陪伴下, 观看园中美景, 品味着融入景观中的诗情与画意, 感受到悠然自得, 忘记烦恼, 寄托情感。这种从园中物质到精神境界的追求, 从景物的表面到景物隐含的寓意, 都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423.

[2]徐文涛.网师园[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7.

[3]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4]杨鸿勋.江南园林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5]周红卫.诗画.意境——论网师园的园林艺术[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30-34.

春的气息作文 描写春天的气息的 篇5

春的气息

春!一个多么美妙而浪漫的季节!不管走到哪儿,你都可以望见柳绿花红。还可以感到她的气息。

我来到公园,去寻找春的气息。瞧,不远处有树木,你可以看到淡淡的新绿。那是一种多么美妙的生命呀!走近绿芽,仿佛那是一个新生的婴儿,虽然它是那么脆弱的芽儿。土地上,种着火红火红 的鲜花,开得是那么娇艳。很有精神,它可不像其他花儿那样害羞,低着头。这红艳,引来了蜜蜂,鲜花也热情的款待她们呢!我们一边走一边欣赏着春景,便来到了湖水旁。你一定感觉到,湖水有什 么气息呢?当然有了,你一定可以看到湖边的绿柳吧!一阵风吹过,湖面漾起清波,绿柳也那么配合着,轻轻的舞动起来!那时,一定是最美最美的风景了!

清波荡漾,绿柳妩媚,还有什么能与这一组搭档一争高下?你不要着急,抬头仰望,那不是天空吗?除了白云和太阳,还有什么值得留恋呀!你错了,你将冬天的天空与春天的天空相比较,你就会 发现你太不仔细了。天空也有春的气息。冬日的天,是一片孤寂的,白的没有一点儿杂色,只留下淡淡的红日。而春天,往往会有惊喜出现,你一定会说:“这天空,朵朵白云,金色太阳,灿烂无比! ”

春,就这样来了,万物复苏。可以说,哪里都有春的气息!整个世界就像是被春姑娘施了魔法一样美呢!

春天的气息

过完了寒冷的冬天,又到了万物复苏的季节,又到了大地勃勃生机的季节―春天。在这个季节里,我们感受到了温暖,感受到了快乐,感受到了生命的苏醒。她把我们从寒冷的冬天的冰封中解救 出来。

在这个季节里,人们纷纷到郊外去踏春。感受春天的气息。在郊外里,人们有的去赏花,有的去野炊,人们都在享受着四季中最美好的季节。

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和家人一起去踏春了。其实,是到郊外去野炊。我们坐着车,看着一路的风景,路边的一派排高大的树从车窗边闪过,产生出虚影。树外,是一排油菜地,黄黄的油菜花随风 摇摆,像一片黄色的波浪。好容易到了目的地,已经是快中午了,大家开始摆起野炊用的东西,你干你的,我干我的,忙的不亦乐乎。终于摆好了,碳也烧着了,爸爸拿出事先穿好的食物,又羊肉、鱼 肉、蔬菜等,放到了铁架上,我摆起了小桌子和板凳。在食物正烤着的时候,我居然追起了蝴蝶,像个小孩子。

过了一会儿,食物烤好了,爸爸在食物上撒好了盐和各种调料,我拿起一个便津津有味的吃起来。味道好吃极了,再加上是在美丽的郊外,还有新鲜的空气,真是人生一大乐趣。

到了下午,我们收拾好了东西,坐着车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窗外的景色,夜晚月光给这些新的生命披上了一层银纱。这就是春天美丽的.地方,让我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春的气息

时光总是这样悄然地流逝于无形无声,凝眸间,又过了一年。当最后的那张日历被轻轻撕下时,心底产生一缕时光远去的惆怅,就这样悄然地随风而逝。

伴随着逝去的冬天,悄悄向我们走来的是20的春天。春天是播撒希望、通政理治的时节。先人忠言:一年之计在于春,寸金难买寸光阴。农谚忠告:“宁舍一锭金,不舍一年春”。一年科学发展的 理想、希望、目标、愿景,一年持续进步的打算、计划、安排、创意,都从春天开始萌发、怀想、酝酿、播种。

春天是耕种劳作、勤业勉学的时节。经过一个冬天的息心藏气,生命充满力量,地气涌动、阳气上升,万物复苏、万象更新,日出而作、耕海犁地,一年改善民生、创造幸福的追求,一年构建和谐社会、勾画“生育关怀”的蓝图等等都从这里开始启动。

春天是亲情奔涌、文心化民、和谐之风溢满九州的时节。感谢先人,为我们精心设计了一个新年美好的开端――春节:放鞭炮、贴春联、唱大戏、游庙会,把那新桃换旧符,为中华文化的传承、积淀留 下了一个衍生发育的时空。在春天,我们得以共享天伦之乐,阖家团圆除却多少相思情愁;在春天,我们得以对接古今,庙会场里发散多少文化情愫。在巨大的喜庆与放飞心情之后,大家得以一身轻松地去开 始新一年的生活。

春天的气息

春天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雁子妈妈带着它的“小宝宝”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春天的歌,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了!整个大地披上了春天的衣裳,发生着新的变化。

大地苏醒了,梅花张开美丽的笑脸,小树苗发芽了,在春风细雨的滋润下愉快地成长,小草也从地里调皮地探出了头,一下子用绿色铺满了大地。清晨,窗外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 小同学,快起床,快起床,上学时间到了。”青蛙公主睡了一冬天觉醒来了,露出它奇怪的脑袋呱呱地叫,欢迎着春天的到来。

春天,它既不像冬天那样寒冷,又不像夏天那样炎热,气候十分宜人,在暖洋洋的太阳下,人们欢快地脱下沉重的棉衣,换上五颜六色的春装,纷纷来到郊外踏青、游玩。观赏春天给人们带来的美 丽景色。

春天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温暖,还给我们带来了新气象,春回大地,一片绿装,预示着新的一年必有好收成,预示着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将取得更大更好的成绩,向我们的爸爸妈妈、向祖国、向人民汇 报。

春的气息

春游,在我们心中无异于去放松一下心情,其实它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去踏青,感受春的气息。

春天,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游览万岁山森林公园,大家知道这个消息后都特别高兴。

星期五早晨,同学们都早早地来到学校,乘坐公交车前往森林公园。公交车一停到森林公园门前,同学们就飞快地冲下来,等待剩余的同学下车。森林公园门前挤满了各年级的学生,同学们焦急地等待 着。人员到齐后,我们在老师有秩序的带领下走进了森林公园。

一进大门,一股又一股的大宋酒的清香扑鼻而来,令人陶醉,令人迷恋。老师首先带领我们来到酿造大宋酒的作坊,走进作坊,一台台的机器映入我的眼帘,有石碾、酿酒罐、造酒石台……尽管那里并 没有人在酿酒,但是那情形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当时人们的辛苦,他们把汗水化作我们饮用的酒。走出作坊,顺着往前走,两旁的红色大鼓又吸引了我,同学们看见了也都不约而同地拿起小木棒“咚咚 ”地敲,为我们无趣的行路增加乐趣。继续往里走,我们来到了大型舞台前,虽然那里没有表演,但那广阔的舞台就足以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接着,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一片空旷的水泥地上休 息片刻,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边吃边喝边说笑,其乐融融。最后,我们又来到快活林观看真人表演:武松醉打蒋门神,表演的小演员们绘声绘色的表演,引出了观众不断的称赞声……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我们大家都怀着依依流连的心情,离开了美丽的森林公园。

春的气息

春天悄悄的来到我们的身边。天气渐渐的暖和了,大地母亲睡醒了,小河解冻了,小树发芽了,小草偷偷的从泥土中钻出来了,大雁从南方飞回来了。看,天空中飘散着春天的气息,许多的风筝也在 空中欢快的迎接着春姑娘,真漂亮呀!

春天来了,春暖花开,无物复苏,小朋友们身上穿的衣服渐渐变薄了。

我很喜欢春天,喜欢春天里阳光的味道,喜欢和爸爸一起放风筝,去郊游,和小朋友一块玩耍,做游戏。

春天真美啊!

春的气息

在我们的脚踏出家门的那一刻,春天就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的我们的身旁。春天,这个阳光明媚的季节;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这个鸟语花香的季节;这个万紫千红的季节,已经来到我们的身旁 。

春天的气息,融合了万物的绿色气息;融合了鸟儿们的甜美的歌声气息;融合了百花的芳香气息,融合了太阳的温暖的气息,让人闻起来仿佛到了仙境一般,吹在人的身上让人神清气爽。

春天,这个温暖的季节。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一起扑进春天的怀抱。

春天的气息

今天天气很好,和暖的阳光,轻柔的春风,我们全家一起去天鹅湖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

天鹅湖好美呀!微风吹得湖面漾起层层波纹,弯曲的小路边开着五颜六色叫不出名字的小花,垂柳抽出嫩嫩的枝芽……

听!那是什么声音?“嘎嘎,嘎嘎”,原来是湖面游来一群小野鸭,它们一会儿扎进水里,一会儿钻出水面,在湖水中游得好开心啊!

美丽的春天,美丽的天鹅湖,快乐的旅行!

美丽的春天

春风吹来,它是春姑娘的使者,带着各种色彩的染料,染红了桃花的腮,染白了梨花的脸,柳条抽出了新芽,春风吹绿了大地,小草苏醒了。和煦的阳光,带来了几分春意,你看,树梢发青了, 田野变绿了,到处洋溢着春的气息,街上,人们脱下了棉衣,换上了春装,花儿在开放,鸟儿在歌唱,整个大自然充满了生机,春天,美丽极了。

春天

春天的太阳像妈妈的手一样温暖。空气中到处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河边的柳枝吐出了嫩芽、小草从地底下探出了头、竹笋也被春雨姑娘和雷公公唤醒了,在妈妈的照料下露出了小脑袋、山下一 片杏花如云、山谷里溪流旋转,奔腾跳跃,丁冬作响。到处生机勃勃,倾吐着浓郁的春的气息。

设计体现学校文化气息的校园网站 篇6

关键词:校园网站;设计;学校文化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22-0080-03

校园网站作为一个学习、娱乐与社会活动相结合的全方位虚拟空间,可以建设和体现丰富的学校文化。网站中的校园文化是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内隐在学校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学校内部制度以及教育环境等因素的价值取向中,其核心是作为学校一种有活力的内在的“人文系统”。从对学生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发展的作用来看,学校文化最终体现的是校园网中的“生活方式”;从构成要素看,具体包括学校的观念文化、网络行为文化、网络制度文化和网络环境文化等要素;从学校文化的主体看,具体包括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管理者文化。

一、设计理念

1.育人。学校本该是育人的,离开育人的本质,学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自然也就谈不上学校文化。

2.延伸性。是学校原有的传统文化的持续和发展,应充分展示学校原有的文化传统和特色,做到了这一点就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3.丰富性。用丰富的内容来吸引所有人的参与。

4.渗透性。重视利用环境育人的功能,创设网络情景,渗透市场经济和文明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教育内容和德育内容。

5.参与性。只有师生积极参与和交流,才能维持活动持续的开展,从而使网上学校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学校文化中教师是重要的文化群体,师生可以隐藏身份平等交流,或实现角色互换。也可以与家长、社区、企业相结合。

图1 功能目标

6.引导性。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是教师应有的责任。

7.组织性。组织有特色的系列文化活动。

8.虚实结合性。模糊虚拟社会与真实社会的界限,使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9.个性化。学校文化是学校个性的体现,缺乏独立精神,唯上唯书不可能建设有传统价值的学校文化。

二、功能目标

一个功能强大、互动性强的网上学校文化系统在实施网络教育的过程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图文声并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与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网上学校文化系统可吸引师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图1为校园网站的功能目标简易图。

三、校园网站的主要内容

网站内容主要包括网上读书活动、网上社会生活、网上科技活动、网上体育活动、网上艺术活动和网上学校生活等六大部分。活动的方式可以通过网上多媒体和通讯的形式模拟进行,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执行,或二者结合执行。校园网站的主要内容框架见图2。

(一)新闻频道

校内信息发布。可建立在线知识社区、电子新闻中心,通过电子邮件投稿,通过电子公告发送电子报纸,内容有天下大事、校园新闻等。

(二)教师园地

图2 校园网站主要内容

1.建设教师专栏模块,关注教师专业成长

在校园网中设置“名师风采”、“教师Blog”和“个人助理”等模块。“名师风采”模块除收集教师的照片、个人介绍外,还链接他们平时的课堂教学风采;在“教师Blog”模块上,教师可随时发表教学心得,谈工作中的困惑,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个人助理”模块可使教师拥有个性化设置,其中的“事务提醒”功能可自动进行部门计划的有关提醒,“电子文档”功能可实现教师个人文档资料的集中存放及教师间文档资料的共享和发送。为配合教师聘任制工作,还可设置“教师成长档案”模块,把教师的教学成绩、公开课、竞赛辅导、科研论文、学生满意度评比、年终考核和获奖情况等录入其中,全面记载各位教师在校的成长历程。

2.开展网上校本培训,促进学习型教师的培养

学校可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制订网上校本培训计划。每一个专题培训开始前将学习资料、培训要求以及考核评价标准放入有关模块,考核评价指标可以是多级别的,根据培训内容,考核可有网上答题和实践等多种方法。教师可随时上网学习、讨论,并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相应的级别申请考核,通过者可获得相应积分。这对于培养学习型教师具有促进作用。

3.开设教师网上论坛,形成学术自由的良好氛围

教师平时工作比较忙,大家集中在一起讨论问题的机会不多。学校可通过校园网上的教师论坛,引导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这种讨论较为自由、宽松,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在“教师论坛”中提出意见和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形成学术自由的良好氛围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情感故事

1.网上读书活动。利用超文本、超媒体技术进行情境在线阅读各种文学作品、杂志,通过网络建立电脑导读系统,利用电子公告牌开设师生书评园地。网上读书活动能培养师生高尚的文学品位。在论坛中可以对某一感兴趣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把自己写的文章张贴在上面供大家阅读。

2.对发生在教师或学生身上真实感人的故事,进行及时收集整理,及时更新。

(四)科技探索

利用计算机网络可构造微型世界,支持某些创造性、探索性的科技活动,还可按主题如计算机、数学等进行合作化的科技学习。

(五)艺术天地

将艺术引入网络领域,可开展电脑作曲、动画制作和艺术欣赏等活动。师生可以通过网络欣赏摄影、绘画和音乐。计算机网络能提供看、听、写、练为一体的活动环境,提高师生的艺术品位。

(六)体育游戏

计算机可支持智力性的体育活动,如电脑棋类和智力拼图游戏以及联网游戏和各种竞赛等。

(七)校园生活

1.向全体教师征集“金点子”,组织学校十件大事评比、教工摄影比赛、征文比赛等主题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

2.开展学生网上主题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和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包括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演讲会、作品展览、社团风采、主题讨论、知识竞赛和论坛、读书或征文主题活动等。学生自己创建和管理班级主页、社团主页和个人主页,通过BBS开展网上讨论,在网上提出自己的问题,对其他学生的问题和观点发表看法,讨论的内容可以是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其他感兴趣的问题。

(八)资源库

1.加强教学信息资源库建设

教学信息资源库包括学科资源库、教学信息库、多媒体素材库、多媒体教学课件库、多媒体中心及电子阅览室等方面。

2.加强学生信息资源库建设

建设适合学生阅读的学科学习资源库、百科知识库、电子图书馆及适合学生在线练习的试题库等,让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把学生的注意力从“网吧”吸引到校园网上来。

3.加强学校管理资源库的建设

包含学校的人事、财务、财产、教学、科研、图书以及学生的学籍等方面的管理信息。

(九)心灵驿站

1.教师和学生的网上心理咨询

为教师提供心理沟通的场所,教师可在这里大胆诉说自己遇到的问题,寻求帮助。这种沟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解除困惑、缓解工作压力、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另外,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和人生转折期,学习压力大,心理负担重,容易出现一些困惑并造成心理上的障碍,需要及时沟通疏导。学校在校园网上开展心理咨询,由于可匿名,因而学生无所顾忌,会敞开心扉与心理辅导老师交流沟通,这样教师容易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2.心理测试游戏

(十)家校直通车

1.重视家长板块的建设

设置“家长园地”、“家长学堂”、“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等内容,使家长关注教育,关注学校,及时了解学校和自己孩子的表现情况,以便配合学校对孩子实施因材施教。

2.畅通家校联系的渠道

“校长信箱”、“短信平台”和“家长论坛”等模块都可以成为家校联系的渠道,可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及时告诉家长,而家长反映的问题、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也要吸收采纳,改进意见,并及时做好反馈工作,通过交流沟通,达成家校共识,形成教育合力。

(十一)校企合作

图3 栏目规则

包括与相关企业的友好链接;发布企业就业信息;已就业学生的跟踪调查;典型事例的宣传。

四、校园网站的栏目规划

学校网站建设的自助式、自动化一站式服务方案提供诸如电子邮件、计数器、聊天室等网站的基本功能,还特别针对学校的典型需求定制各种应用模块,如邮件列表、网上调查、新闻发布系统、网上人才交流等,可大大提高学校教学信息化的应用效率,也可减轻老师对网站建设、维护方面的大量重复繁琐的劳动负担。图3为校园网站的栏目规划。

学生、教师是网上学校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学生成长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校园网中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我们注重发挥网络的优势,构建网络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培育人文环境,组织内容健康、格调高尚、丰富多彩的网络化学校文化活动,让校园充满浓厚的学习气氛、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逐步形成文明的校园环境,使网络教育真正成为远程学习者思想火花碰撞的殿堂。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网络教育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张豪锋,孔凡士.教育信息化评价[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彭雪开.网络思想教育初论[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

[5]严耕,陆俊.网络悖论:网络的文化反思[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12.

[6](英)巴雷特(Barrett.N.),李新玲译.赛伯族状态:因特网的文化、政治和经济[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

[7]鲍传友.论网络社会中学校精神的建构[J].辽宁教育研究,2002(6):35-36.

[8]孟庆军,孙宁.解析“数字化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03(8):87-88.

[9]刘秀芳.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2):69-70.

[10]涂青松.关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74-175.

语文教学如何凸显民族文化气息 篇7

一、挖掘教材的民族文化内涵

“个体人格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 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而这主要是靠挖掘文本的文化意蕴来实现。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蕴涵的文化内涵:

1.单元整合, 了解民风民俗。如六下教材第二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北京的春节》向我们描绘的是一幅节日习俗, 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 温馨与美好。《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主要讲述了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单元整合更能使学生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主题入手, 接受美德熏陶。如五上《慈母情深》一文故事情节简单, 但经作者梁晓声的思考升华, 却蕴涵着民族伦理道德的理念, 课堂上抓住“我鼻子一酸, 攥着钱跑了出去”一句, 通过师生品读、范读、引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浓浓亲情中寄寓的“伟大母爱”。

3.重点语句, 体味人生境界。如学习《伯牙绝弦》, 通过重点句“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的教学, 学生对“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钟子期死后, 伯牙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 朋友间的情谊令人动容!因而, “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 而且名扬海外。

4.字词教学, 展现渊博文化。汉语言文字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的记载, 它们记载着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智慧, 它们图解着我们祖先的勤劳与艰辛, 它们暗示着我们祖先曾经经历无数自然灾难的历史, 它们诉说着我们祖先如何探索科学勇闯难关的过程。如在五上第五组课文开展《遨游汉字王国》这一综合性学习时, 我们以文化的高度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通过查找资料, 举行猜字谜游戏;搜集有关汉字特点的歇后语、笑话;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 了解汉字的起源, 使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二、设置浓厚的文化教学情景

语文教学应根据教材, 营造浓厚的文化教学氛围, 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情志。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 营造一种浓厚的课堂文化氛围;或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和录像, 把音乐图像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 渲染气氛;或利用语文课前的五分钟进行古典诗词知识趣味抢答, 活跃课堂,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或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 故事传说铺垫、蓄势......这样的设置, 让课堂一开始就处于一种文化状态, 这就等于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文化殿堂的大门, 让学生能在广阔的文化宝库中自由徜徉。例如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 让学生在幽雅的古筝音乐中欣赏北京颐和园的图片, 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观, 把语言文字形象化, 引起学生的兴趣, 强化学习动机, 并借此导入。

三、品味作品的民族文化意蕴

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 语言表达丰美而深厚, 这来自于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积累。当我们走近语文, 捧起一部部著作, 也就走近了中国文化, 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味。

1.品词析句, 领悟深意。文章的思想内涵和给人的启迪作用是通过词和句子的逻辑组合来表现的。因此, 我们应抓住作品中某些集中表现主题思想的点睛之笔, 借助于语法修辞等必要的手段, 作一些精当的语言分析, 来揭示蕴蓄于作品深层的丰富内涵。

2.角色扮演, 品味形象。语文教材聚集了众多的艺术形象, 在他们的身上可窥见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五下年级就专门安排了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的学习。如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第一回《猴王出世》, 就是其中较为经典的一篇。为使学生加深理解, 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剖析人物性格, 采用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 从而正确感知作品的形象美。

3.贯通古今, 沟通情感。在对教材中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客观分析时, 还须挖掘其人文内涵, 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社会的哲理, 并联系社会现实、学生实际, 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 沟通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亢奋、深沉的情感体验中, 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如《最后一头战象》对可贵的种族精神和团队精神的热情赞扬;《北京的春节》对精湛传统文化的热忱;《桂林山水》、《七月的天山》等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些或朴实或激情或沉重的文字, 以一种感人肺腑的美, 涤荡着人的心灵。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撰写心得等途径沟通情感, 陶冶性情, 美丽心灵。

文化气息 篇8

文质彬彬的形象,文质彬彬的书风,是我与青年书家郑长安君从相识到相知后的鲜明印象。藉常州刘海粟美术馆邀我作学术讲座的机缘,小郑与我有过多次接触和交流,围绕艺术,天南海北相谈甚洽甚欢。其言行举止文雅,态度诚实从容,做事认真负责,事艺勤勉执著,是一位有理想、有作为的艺苑新秀。

欣赏了这位青年书家的一批作品,感到审美养眼之作竟然不在少数。其用笔、结体、章法的显著特征是清隽明润,充满着文人气息和文化精神。作者在悉心学习传统主要流派的基础上,曾重点临摹过怀素、孙过庭、二王的墨迹,对米芾、苏轼等大家的作品尤见学有所得。据我所知,在书艺实践中,他总是提醒自己,学习古人,却不可以去重复古人,为弘扬民族书艺传统文化,要力求赋予自己的笔墨以新的生命力。在气象儒雅、出锋悠然的博求中,能奏出凝聚时代特色墨线运动的音色、音响。

怡堂小语,29cm×19cm

黄庭坚,武昌松风阁,30.5cm×64cm

黄庭坚,次韵答曹子方杂言,28cm×45cm

果如所愿。书家不少以行草为主体、为擅长的作品中,笔迹朴厚大方,神采奕奕,因此而佐证了后汉蔡邕那句高论:“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当然我们不必武断地说,郑长安的作品已如何完美无缺,已如何了得,但却至少可以说,他的书法有板有眼、笔正锋健、富于特色,作品会让我们感到,作者总是在励精冶性中谋篇布局,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悄然拓展。长安君主要取法于帖学的种种书法创作,大气、正气、书卷气透映在字里行间,绝无半点炫奇弄怪、故作姿态的骄气、霸气,殊属难能可贵。

这位富于才气的书法家,既充满活力,而又不浮不躁。与那些一味吹嘘、炒作的某些所谓书家截然两路。他总是步步为营地不断学习和研究,竭力在强化笔画、结体、章法的审美特色和力度上作个性化的探求。翻阅他的一幅一幅不同的书作,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有意或无意地避开了对成功套路的驾轻就熟的复制,而求内容和形式、诗情和审美在表现上的统调感和独特性。务求此幅与彼幅面目有异、各具魅力。

春的气息 篇9

我们兢兢业业, 坚定执著, 又共同走过了一年。

回眸冰雪消融寒已去的往季:2009, 是改革之年, 是收获之年, 是串在岁月竹签上新的骄傲。展望春回大地万物苏的今朝:2010, 是期待之年, 是发展之年, 是刻在时光年轮里新的起点。

2009, 是教育改革迈出重大步伐的一年, 教育领域激荡透露着春的气息。

均衡是重中之重———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上任伊始, 就提出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 并明确了义务教育均衡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春的气息

北京大学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山东临沂师范学院高分退档;全国10个省份开始课改后的“新”高考, 综合素质评价进入更多人的视野——高考改革在争议中摸索前行, 尽管有些做法还不完善, 却发出了教育改革的新信号。

成都市教育局出台禁令“封杀”奥数;山东省立法禁止有偿家教——尽管沉疴仍在, 却也迈出了清除痼疾的可喜的一步。

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初步起草完毕———教育基础工程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春的气息”。

而新年伊始的教育部2010年工作会议, 让我们闻到了更多的教育之春的气息: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农民工子女权益;资助家庭经济困难段学生;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公平让教育的春天离我们越来越

近。军

完善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效措施;创新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全面部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扭住教育质量不放松让中国的教育“由大变强”有了更多的希望。

进一步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加强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教育管理为教育春天的到来提供了更坚实的后盾。

将研究制定和启动实施教改方案作为工作主线;统筹各级各类教育;改革招生制度;鼓励社会办学———2010无疑将成为教育发展年。

自然的气息 篇10

可不论怎么说, 自然的气息是永恒不变的, 在我看来每一个季节都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气息。冬夏的特点相对鲜明, 严寒酷暑有时会搅得人心烦意乱。因此, 我更偏爱不那么极端的春秋自然气息。

在和煦的春风中, 自然气息变得如此温暖与祥和, 惹得人对户外是万分向往。深吸一口气, 冬日的肃杀之感便荡然无存, 被暖气烘烤烦躁的躯体也趋于平静, 仿佛获得新生一般, 一切如此美好。若是再有一场春雨, 如丝如线, 编织出漫山遍野的绿地毯, 绣出千姿百态的各种花。于是, 沁人心脾的芳香就会在大自然中扩散, 让人陶醉得忘记了时空的坐标点。每当这时我会认为生活中的一切充满希望, 曾经好的坏的统统走远, 这是给予人无限正能量的自然的气息。

而秋天呢, 看似凉爽与清新, 却给人截然不同的享受, 这种驱散炎热的清新气息, 弥漫在金灿灿的野草与红通通的枫叶周围, 冲淡了夏日狂热之时的浮躁。尤其是那风, 有时柔柔的, 拂去心灵的纤尘;有时又生些躁感, 如狂歌劲舞, 让人略感萧瑟。但它荡涤阴霾, 净化秋空, 使人的心情如蓝天般澄净。这时, 若有一杯清茶, 借着淡淡的茶香, 可以更深刻地感悟人生的真谛。秋天是美和创造的季节, 它的颜色, 它的气味, 汇成了万物成熟、硕果累累的华章。而大雁的每一声鸣叫, 都如火辣辣的音符, 把人带入梦幻和欢乐的海洋。每当此时, 我便会放慢自己拼搏的脚步, 将全身融化在自然的气息中, 品味春华秋实的意蕴, 把自己的心和大地贴得紧紧的, 让大自然的气息流遍全身, 还有比这更幸福的吗?

朱自清曾经说春天的气息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那秋天亦何尝不是。春的母亲待我们如新生儿一般, 鼓舞我们向未来迈进, 带给我们生机与希望, 轻轻地推着我们出发。而秋的母亲发现我们步伐太急, 便又轻轻拉住我们, 来享受片刻惬意时光以便积蓄能量。这母亲是如此的温柔与体贴。

大自然如一位巨人, 它把海量的气息遍洒人间, 让我们从中汲取能量, 去创造无数精彩的瞬间和永恒。如此说来, 自然气息是人类的精神之源、创造之源、幸福之源, 那我们缘何不爱护自然、保护我们的家园, 让四季都有芳香的大地, 湛蓝的天空, 使我们的灵魂永远沐浴在清新干净的气息中呢?

指导意见:

“自然的气息”是一个空泛而灵动的文题, 特别不易驾驭。如果追求写作创新, 似可冒难而进, 别开文题的新生面。正像本文起端, 倘若把雾霾对自然气息的污染明确对接, 再用生活中的感受切题, 文章则可收到化虚为实, 表达独有识见的效果。

文章过渡要充分发挥承上启下的功能, 所以, 就应该简洁明快地点出钟情春秋两季气息的缘由, 以便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的内容, 为起承转合自然、紧凑打下坚实基础。文章三、四两个自然段应该力求鲜明、深刻地彰显出春秋气息的不同特质及其独自的体悟, 以避免前后段意的徘徊与叠印。

本文结尾可以看出作者力图深化立意的用心, 设使打通自然气息与人们生存家园、精神家园的关系, 顺势把自然气息的净化和人生价值取向结合起来收笔, 则有重槌擂鼓、余音缭绕的韵味, 文章的感染力自然不同凡响。

(指导教师:张家鹏)

文化气息 篇11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绍兴;艺术气息;保护策略

一、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艺术文化研究

(一)绍兴文化发展的历程概述

绍兴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有着两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四千多年的文明史,曾为先秦时期越国国都,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绍兴人杰地灵,历史上人才辈出,群英荟萃,从政界的范蠡、文仲到书法家王羲之、徐渭再到文学家贺知章、陆游、张岱等,应有尽有。近代以来,绍兴更是产生了一大批革命志士、文学巨匠、科学巨擘,如徐锡麟、秋瑾、鲁迅、竺可桢、钱三强等,数不胜数,可以说,绍兴的文化发展延续千年,绵绵不断,谱写了中国文化史上最精彩的一章。

(二)绍兴艺术文化特征分析

绍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极为灿烂的文化发展历程和非常鲜明的艺术文化特征,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区域性。绍兴地处吴越之间,曾是越国国都,自然会受到越文化的影响,比如越文化中寄情山水、崇尚性灵的文化因子就影响绍兴历代的艺术巨匠,如王羲之等;第二、完整性。绍兴文脉历千年而未断,从先秦到魏晋到唐宋明清至近代,相当完整,是一个完美的链条,这也是其他城市所欠缺的;第三、独特性。绍兴艺术文化,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文学、印章乃至民俗等都有着非常明显的绍兴特色。

(三)绍兴艺术文化的传世价值探讨

绍兴被誉为“天上仙都”、“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前者和绍兴的山水风光有着重要关联,后者则主要归因于绍兴的人文环境。首先,绍兴的艺术文化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到徐渭《菊竹图》,都是我国艺术史上的瑰宝,尤其是《兰亭集序》更被誉为千古行书第一;其次,丰富的人文价值。绍兴艺术文化涵盖多个领域,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文价值,比如张岱的小品文,风格隽洁高雅,士大夫气息浓厚;最后,深厚的历史价值。绍兴艺术文化跨越各个时代,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特色,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的资源。

二、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保护现状分析

(一)文化内涵发掘不深

绍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内涵不仅仅体现在外部的建筑遗迹或者作品遗存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中,也就是说文化精神、文化理念才是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所在,但就目前的名城保护现状而言,保护者的着眼点更多地还是落在文物整理、搜集等环节,对历史遗迹背后的文化内涵发掘地不够深入,未能及时地总结出发人深省的绍兴城市文化内涵。绍兴具有大量优质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卧薪藏胆的勾践、书圣王羲之、女侠秋瑾、文豪鲁迅,都是文化内涵发掘地重要保障。

(二)保护理念略显滞后

古城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任何环节出了差错都有可能造成历史文化资源的损耗与破坏,给人民群众造成极大地损失,因此,更新保护理念就显得尤为必要。当前,绍兴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中,保护理念仍然存在着滞后性,比如未能妥善地处理好专业保护与民众参与之间的关系,使得民众参与古城保护缺乏合理的渠道和机制。又如,古城保护需要突破既定思维,根据古城发展的总体方向制定科学的规划,绍兴在保护中仍然存在着零散性的问题,亟待更正。

(三)保护机制有待创新

保护机制是古城保护工作得以进行的外在保障,保护机制在古城保护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目前,绍兴的古城保护机制存在着许多不足与漏洞。比如,在当前的保护机制中,文化保护与城市职能之间的关系存在着矛盾,如何疏导此种矛盾,保护机制中并未言明,又如,文化保护的最佳手段是创新性保护,市场化保护,在创新与市场的互动中提升保护效能,这一点,现有的艺术文化保护机制中也多有不足。

三、强化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保护策略思考

(一)以古城保护为前提

如前所述,绍兴历史文化具有完整性的特征,古城到处都有存在着大量的文化遗迹,仅市区内就有八字桥、鲁迅路等7片历史街区,其它大大小小的历史人文景致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历史遗迹不仅是古城之所以成为古城的核心依据,也是绍兴历史文化的载体。对此,在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保护中,必须以古城保护为前提。首先,需要制定一个宏观性的保护文件,将需要保护的古城遗迹整理成目录,然后,根据其重要性,将其划分为不同的保护等级,比如沈园、鲁迅故居等需要重点保护,突出古城保护的层次性。

(二)以延续艺术为关键

绍兴文脉历千年而未绝,是中华文化史上的奇葩。在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践中,艺术作品如书、画、印等的保护与价值开发非常关键。换言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必须以延续艺术或者说延续文脉为关键。对此,文化保护部门以及宣传部门需要突出以以兰亭为代表的书法文化、以徐渭为代表的国画文化、以越剧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使文化传承与艺术延续居于古城保护的核心位置,让古城绍兴始终沐浴在浓厚的文化气息中。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古城保护的层次性,还能更好地发掘出古城历史遗存中的文化价值。

(三)以全面参与为路径

古城保护涉及到城市的方方面面,需要社会各界全面参与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对此,在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保护中,还要发挥好全社会的力量。首先,政府需要合理调控好古城的职能,逐步降低古城在交通、行政、经济等职能中的作用,突出古城的文化、旅游、生态职能;其次,古城居民也要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自觉性出发,拆除有碍城市观瞻,且不契合历史文化名城精神的违章建筑,提升城市的美感;最后,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文艺界人士,需要经常性地举办各种文化沙龙,比如王羲之书法论坛、越剧沙龙等,丰富文化保护途径。

(四)以机制创新为保障

体制机制创新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关键所在,对绍兴的历史文化保护而言,机制的创新主要包括两点,第一是古今融合,将绍兴已有的文化资源与现代形式融合起来,比如借助现代雕塑呈现绍兴艺术大师的书画作品,或者将书、画、印等艺术宝藏与现代城市建设,尤其是公园等休闲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如此,既具有古城的文化理念,又具有现代建筑的功能,一举两得;第二是市场与文化融合,走市场化的古城保护之路,以古城保护发展文化旅游,以文化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古城保护,形成良性的保护链。

四、结语

绍兴是一座有着浓厚艺术文化气息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数不尽的文化资源与艺术瑰宝,做好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呼唤“理性回归”[J].城市观察,2011(3):5-11.

[2]丁云,傅建祥,李佳佳.绍兴书法文化与旅游[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20):18-19.

[3]袁立明.大兰亭:“书法圣地”打造绍兴旅游新航母[J].地球, 2016(1):94-99.

声乐教学中气息问题浅析 篇12

我们的呼吸是靠肺的工作产生的, 当我们吸气时, 胸部 (肺) 扩张 (以下简称胸部或胸膛) , 空气通过鼻和嘴进入胸膛, 当我们呼气时, 胸部收缩, 将气息压出体外完成一个吸气与呼气的过程, 就是一个呼吸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气息只能在肺内, 也就是在胸腔里面, 因为人的胸腔与腹腔是被胸膜和腹膜分隔开的, 气息是不能吸到腹部去的, 我们只是用腹部的肌肉 (包括上腹部和下腹部) 帮助横隔膜将气息从胸腔底部向下反向撑开, 由于歌唱时要保持腹部向外扩张的力量。从这两种方法的声音来看, 会有不同的音色, 前者轻松浑厚, 头腔共鸣丰富, 咽喉用力小、持久。手者坚实明亮, 咽音较强, 由于咽喉部肌肉用力较大, 不如前者持久, 但两种呼息的运用, 在正确的指导下都可以获得完美的声音。

气息是唱歌时声音的动力, 正确的歌唱呼吸是科学发声的基础, 它像一条轴线, 把歌唱发展的各个器官连接起来, 形成歌唱运动整体。歌唱呼吸的正确与否, 对于发声是靠水吃水科学、歌唱能否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墨子·非乐》中曾说, “擅歌者必先调其气”。清代陈颜衡《说谭》:“气者, 音之帅也。”可见在较远的年代人们就已经注意到了气息对于歌唱的重要性, 欧洲声乐大师伊丽莎白·舒曼说“歌唱就是呼吸。”可见, 呼吸是公认与歌唱关系最为密切的因素。

“正确的歌唱决定于有节制地运用气息, 应该体会到在很好地发音时, 就像是用口在哈气, 用气哈暖一件东西, 把喉头放松好似打哈欠的感觉。唱音阶一系列的音, 如同穿在一根弦线上的一串珠子, 而气息就是弦线。”这几句话是杰出男高音歌唱家雷兹克经过长时期艺术实践, 得到的一条关于歌唱和呼吸的经验。呼吸虽然只是歌唱活动中的一个部分, 不过绝不是不重要的, 可以予以忽视的部分。因为它乃是各种歌唱技巧的基础。歌唱者悦耳的声音是建立在良好的气息运用基础上, 声带因受到气息的激动而发出的声音。动听的声音, 必须依靠正常而适度的气息作为原动力。一切声音表现技巧都与呼吸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 因为有气才有声, 有声必有气。如果把歌喉者的发声比做工厂的产品生产, 则呼吸系统好比动力车间, 喉头部分好比是成型车间, 共鸣器官好比是加工精制车间。也就是说:发声活动开始于歌唱者从肺里吐出气息冲击声带而发声。因此, 呼吸活动应是歌唱者声音训练诸问题中, 首先要引起足够注意的事情。

吸气时, 要口、鼻同时吸, 要吸得多而深, 让气息充满整个肺部;此时, 腰、腹部应有明显的扩张感, 要特别注意后腰部位的横向扩张感觉;同时, 胸腔充分扩展喉咙打开, 口咽腔、鼻咽腔呈开放状态, 并和喉咙、气管连接形成一个完整、通畅的气、声管道, 并在吸气 (发声) 时, 努力保持这种状态。贪婪地频频深吸芳香的气味和清新的空气。此时, 吸气的动作幅度大, 吸气深, 完全符合歌唱呼吸的要求。仰卧式吸气练习。仰卧时, 吸气状态自然、松弛、协调、均匀而又有一定的深度, 对于歌唱时吸气部位过高、吸气状态过紧者, 可通过爷卧时的吸气感觉不

广, 是校长, 教师, 学生层层往下发展的, 它追求的是一种结果和效率, 要求学生的学习结果来呈现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因此, 教师课程领导的组织观就是教师应该认识到学校组织是开放的, 合作的组织, 教师应该在课程领导的实施过程中, 与校长等行政决策者对话, 表达来自教师的声音, 也表达学生的要求, 与教师同事们进行交流彼此分享合作, 与学生进行交流明确他们的需要等, 这样来促进学校组织成为一个开放合作的组织。

三、小结

只有教师自身形成了上述教师课程领导的理念, 才能对教师课程领导有正确的认知, 才能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以主人翁的精神投入到教育改革, 投入到教师课程领导中, 才能使教育改革的力量得到释放, 最终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然, 在教师形成了教师课程领导的理念后, 如何更好的实践教师课程领导则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格拉索恩著单文经译.校长的课程领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定期调整。但由于此时的吸气力度与实际歌唱时的吸气力度要求还有距离, 所以在做仰卧吸气练习时, 可在腹部上放置些重物, 借以增加吸气时的力度。通过抽泣练习快吸气。在我国民族传统声乐理论中, 把歌唱的吸气和呼气比喻为“吸气如抽泣, 吐气如燃薪”, 这种比喻科学精辟而又通俗易懂, 抽泣中的吸气快、深而集中, 是歌唱中快吸气的理想状态。生活中打哈欠的自然状态是歌唱学习中经常被提及的感觉, 尤其是打哈欠的前半部分。让我们先来看看自己是怎样开始打哈欠的:舌头放平, 舌根下陷, 喉头睛放, 同时将软腭、小舌和后咽壁抬起, 并带动硬腭抬起, 使咽管拉长, 增大咽腔及口腔容时, 在气息畅通无阻的吸入过程中, 使身体整体获得由内向外的膨胀。这是歌唱所要求的最理想的吸气状态, 也是吸气练习中的极好方法。

主要指歌唱时气息的控制。在歌唱呼气时, 要努力保持胸、腰、腹吸气时的状态, 此时, 会在胸、腰、腹部产生明显地对抗力量, 此时小腹底部向上托起, 胸腔始终保持扩张状态以促进这种对抗力量的产生和保持。随着歌唱发声的进行, 肺部气息逐渐因呼出而减少, 此时, 胸、腰、腹部呼吸肌肉群的对抗状态仍必须继续, 才能保持住歌唱吐字、发声、共鸣器官的自如状态和气、声管道的畅通, 以确保歌唱声音的松弛、通畅、饱满而富于表现力。而且, 保持这种吸气状态去歌唱, 不但能保持较深的气息控制, 而且能够获得良好的声音共鸣和声音的高位置, 使高位置声音共鸣和气息形成一个协调整体。其练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丝”气练习。所谓“丝”气练习, 就是在气息吸入后发音部位呈念“丝”字时的状态, 但不实际发声的吐气练习。此时, 要昼让气息吐得细而均匀, 一直到气息的控制状态和控制力量随着气息均匀的呼出而逐渐变化。 (2) 吹气练习。所谓吹气练习, 就是吸气后, 两唇合拢慢慢向外吹气。吹气练习的要求和在感觉上所起的作用与丝气练习是基本相同的。 (3) 存气练习。所谓存气练习, 就是在深吸气后让气息保存在肺中, 使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暂时都处于停顿状态, 保持几秒钟后再一下子把气呼出。要注意做到吸气要深, 气息吸入量要大, 存气时, 要昼保持呼吸器官处于静止状态, 胸、腹和隔肌不可加力。做存气练习最重要的目的是记忆吸气的状态和感觉, 以便在歌唱能够寻找并尽力保持这种状态和感觉。 (4) 无声唱练习。是指在练习时只出气不出声。它要求虽然吐字还要像正常歌唱的吐字一样, 但声带却不闭合、不震动, 整个无声唱的状态及吸气呼出的强弱变化完成依赖胸、腹、膈等呼吸肉群的控制。无声唱可以让我们体会到, 气息是歌唱发声的基础、动力和气息证实歌唱发声活动的真正含义。此外, 无声唱时, 除了吐发字头时唇、齿、舌喉等相关部位着力外, 口腔、喉咙、下巴等器官要处于松弛、开放、流畅状态。歌唱气息控制的关键, 在于气息支点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歌唱声音的高低、强弱的变化, 主要依靠气息支点富于弹性的控制力度的变化。强调气息支点在歌唱中的作用, 不但能够更好地发挥气息在歌唱中的作用, 而且, 会使各呼吸肌肉群处于自如、灵活的运动状态。歌唱气息的支点位置, 以在丹田处为最宜。要获得歌唱的整体协调, 就必须从人的生理、精神中寻找, 使“气”自如地贯通于整个歌唱过程, 这样才能使歌唱者“头顶虚空, 两肩轻松, 气松丹田”。这是我国传统声乐呼吸方法的真谛。

[2]转引自自黄显华, 朱嘉颖等.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7.

[3]吴岩, 周敏.我国小学教师课程领导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新课程研究, 2006 (11) .

[4]赵永勒.论校长课程领导的理念与策略[D].西南师范大学, 2005.[5]徐玉凤.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注释

1.格拉索恩著.单文经译.校长的课程领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转引自自黄显华, 朱嘉颖等.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7.

3.吴岩, 周敏.我国小学教师课程领导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新课程研究, 2006 (11) .

4.赵永勒.论校长课程领导的理念与策略[D].西南师范大学, 2005.5.徐玉凤.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

上一篇:积极价值下一篇:圆形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