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效展望

2024-06-30

成效展望(共3篇)

成效展望 篇1

沙棘是一种抗逆性较强的水土保持植物, 而且浑身都是宝, 有着很大的经济开发潜力, 成为改善生态环境尤其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先锋树种。1985年以来, 我国沙棘生态建设与开发工作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在水利部门的有力推动下, 逐步进入了健康、稳步发展的时期, 在生态建设、科学研究、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有力地解决了生态经济环境问题;同时, 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项目的推动, 为沙棘资源培育和产品开发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 (以下简称“植管中心”) 在以沙棘为代表的水土保持植物规划设计、标准制定、科学研究、示范推广、咨询管理、产业开发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工作,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特别是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简称农转资金) 项目的促进下, 沙棘生态建设与产品开发取得了较好进展, 促进了农民的收入, 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农业科技发展规律的沙棘生态建设与开发体系正在我国逐步形成。

1 我国沙棘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

近30年, 我国的沙棘事业不仅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同时也受到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领导亲自到延安、鄂尔多斯等地, 视察沙棘种植和产业发展情况。沙棘事业进入了健康、快速发展时期, 在科学研究、沙棘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全新的营养健康产品, 为人类健康做出了贡献。

1.1 沙棘生态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成效显著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沙棘资源量最多的国家, 近年来我国每年投入近1亿元用于沙棘资源建设与开发, 通过全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退耕还林 (草) 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沙棘生态治理专项等项目的实施, 沙棘的种植面积成倍增长;同时, 植管中心在管理模式上不断创新, 在沙棘种植地区成立了“农民沙棘协会”[1], 专门负责沙棘的种植、管护和收购等工作, 以沙棘产品加工和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从而大大提高了农民种植沙棘的积极性, 加快了沙棘资源的建设步伐。

目前, 我国沙棘资源以每年6.67万hm2左右的建设步伐稳步前进, 总面积266.67万hm2, 规模由零散向集中连片发展, 不但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而且促进了沙棘营养健康产品的开发。其中由植管中心承担的“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晋陕蒙砒砂岩区窟野河流域沙棘生态减沙工程”项目[2], 已累计完成逾33.33万hm2的沙棘种植面积, 成为目前国内沙棘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沙棘项目区植被面积逐年扩大[3], 多样性不断增加, 土地退化局势得到有效遏制, 生态环境日趋好转。

1.2 科学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 技术不断创新

多年来, 植管中心积极开展多部门合作, 联合诸多科研机构和企业、大专院校在沙棘良种选育和新品系推广、沙棘栽培和抚育管理等技术创新、沙棘黄酮等有效成分的提取技术、沙棘治疗烧伤、烫伤、胃溃疡等方面开展了专项课题研究, 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方法, 并获取了有关技术专利, 为沙棘健康产品的市场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围绕沙棘良种选育, 植管中心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九成宫基地等地, 陆续完成了“叶用型沙棘良种选育研究”、“东北地区沙棘良种选育研究”、“半干旱区生态经济型沙棘育种研究”等3个育种项目[4], 选择出20多个优良品系 (类型) , 其中“叶用型沙棘良种选育研究”获2007年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沙棘杂交育种研究”获2010年水利部大禹奖三等奖。

1.3 沙棘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内蒙古、陕西等沙棘主要种植省 (区) , 仅沙棘果叶采摘一项, 砒砂岩沙棘项目区一般户均年收入在300~1 200元, 最高村达到2 100元。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昭乡炭窑渠村是沙棘生态建设的重点村, 全村人均沙棘年收入为310元, 其中有30个农户的户均沙棘收入达到5 000元。东胜区布日都梁镇补洞沟村农民李家夫妇2人, 在冬季抽出1个月采果, 每天采果75~125 kg, 收入达2 400余元。小小沙棘的种植开发, 已成为能发区许多农民的摇钱树, 为当地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2005年以来, 高原圣果、水域山等陆续在鄂尔多斯市建成加工线, 每年加工沙棘果的能力可达2万t, 以其丰富的沙棘资源和雄厚的沙棘产品开发实力,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棘工业园区, 发挥了沙棘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我国沙棘企业发展势头迅猛, 沙棘产品已拥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目前, 全国现有各类沙棘加工企业200多家, 开发出沙棘医药、饮品、日化、保健等八大类300多种产品, 年产值逾10亿元。企业发展促进了产品竞争和创新, 国内沙棘产品研发规模不断扩大, 加工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各类沙棘产品生产技术和包装等方面不断创新, 生产出了种类多样、高档次、高质量、包装环保新颖、可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要的产品, 不仅拓宽了沙棘产品销路, 使沙棘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倍受消费者青睐, 也保障了人类健康。

2“农转资金”对沙棘资源建设与开发成果转化的推动作用

2006年以来, 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 植管中心陆续申请到了4个“农转资金”项目, 完成了3个项目, 有力地推动了沙棘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顺利进展。“农转资金”项目的开展有力地支持了植管中心沙棘科研成果进入生产的前期性开发, 项目实施已经为项目区沙棘资源培育和产品开发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农转资金”项目的实施, 植管中心已经逐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农业科技发展规律、有效支撑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新型科技投入保障体系。“农转资金”项目的启动和落实, 不仅给拥有科研成果、亟需科技投入实施转化的植管中心提供了宝贵的资金, 更重要的是在获得国家支持的同时, 使中心获得了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对于更新理念、提升创造性思维、更加科学地开展类似工作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2.1“沙棘生态经济型新品系成果转化”项目

项目年限2年:2006年8月至2008年7月。项目繁育了“经济型”沙棘良种苗木6万株、“生态经济型”沙棘良种24万株;在辽宁、黑龙江推广“经济型”沙棘良种33.33 hm2, 辽宁土石山区、内蒙古砒砂岩区、山西黄土区和陕西毛乌素沙地推广“生态经济型”沙棘良种133.33 hm2。项目以辽宁阜新和黑龙江绥陵为良种繁育基地, 2个“经济型”良种已经繁育出3万株无性扦插苗木, 3个“生态经济型”良种已经繁育出10万株无性繁殖苗木;在东北地区分别推广“经济型”、“生态经济型”沙棘良种40、100 hm2。项目已超额完成了预定研究推广任务。

2.2“沙棘杂交新品系成果转化”项目

项目年限2年:2007年8月至2009年7月。项目繁育了沙棘杂交新品系24万株;在内蒙古砒砂岩区、山西黄土区和陕西毛乌素沙地推广133.33 hm2。项目以九成宫基地为繁育中心, 已经繁育沙棘良种苗木10余万株, 并建立了良种采穗圃。项目已超额完成了预定研究推广任务。

2.3“叶用型沙棘良种转化应用”项目

项目年限2年:2008年8月至2010年7月。项目繁育了“叶用型”沙棘良种无性苗木20万~24万株;在晋陕蒙砒砂岩区、甘肃玛曲黄河源头等地区, 建立了133.33 hm2“叶用型”沙棘新品系示范林基地;每年向沙棘企业和当地的养殖企业 (包括专业户) 提供优质沙棘叶原料1 000 t, 作为提取沙棘叶黄酮、加工沙棘叶食品的原料, 或作为高品质饲料添加剂, 发展畜牧业。项目已超额完成了预定研究推广任务。

2.4“半干旱荒漠地区俄×中沙棘优良类型中试转化与推广”项目

项目年限2年: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目前正按计划有序开展有关工作。

3 我国沙棘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前景展望

我国沙棘资源开发近30年来, 已经形成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共同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通过沙棘生态建设, 对黄土高原等地区的水土流失灾害起到很好的治理作用, 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 还扩大沙棘资源建设规模;通过沙棘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研发新技术, 开辟新领域, 通过对沙棘的营养价值进行充分发掘, 创造营养健康的沙棘产品, 以促进沙棘产业发展, 推动沙棘生态建设, 建设一片青山绿水。

如今人们生活中越来越注重健康, 人们对纯天然、无污染、绿色、营养丰富、具有保健作用的功能性食品情有独钟;也逐步接受保健的理念并对其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为沙棘功能性药品、食品的开发创造了广阔的前景和新的机遇。这些产品的研发生产, 将为沙棘企业腾飞、拉动沙棘资源建设步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沙棘生态建设和开发工作任重道远, 虽然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沙棘科研与成果转化工作, 需要继续得到科技部、水利部等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展望未来, 植管中心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为指导, 审时度势, 不断开拓进取, 创新沙棘生态建设与开发理念, 发展沙棘健康产业, 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地区贫困的消除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安宝利, 郭敏.农民沙棘协会的作用及其发展[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2008, 6 (2) :9-11.

[2]胡建忠.砒砂岩区生态建设的一种创举——沙棘模式[J].中国水利, 2007 (6) :25-27.

[3]邰源临, 胡建忠.从陕西吴起种植开发沙棘资源来谈中国的植被建设与开发问题[J].中国可持续发展, 2006 (3/4) :10-14.

[4]金争平, 温秀凤, 顾玉凯, 等.不同种质沙棘在干旱条件下营养生长适应性的研究[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2008, 6 (1) :3-8.

成效展望 篇2

十八大报告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并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党中央十八大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水利部提出要“顺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 优化水利基础设施功能和布局, 提升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全面增强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1]。农村水利信息化是农村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标志, 要实现农村水利现代化, 就必须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 以农村水利信息化推动和促进农村水利的现代化。

1 农村水利信息化现状分析

1.1 农村水利信息化发展概况

1.1.1 工程基础

我国已经建成灌区、泵站、塘坝等各类农田水利工程2 000多万处,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0.6亿hm2[2];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52万余处, 其中日供水量大于1 000 m3的集中供水工程9 600余处。近十多年来,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 国家加大农村水利建设投入, 启动实施85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 实施398处大型灌区、216处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完成中部4省139处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 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597.6万hm2。这些项目的实施对实现粮食连年增产, 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发挥了巨大作用, 也为实施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工程基础。

1.1.2 行业管理

“十一五”期间初步建成了全国和部分省级农村水利信息系统、门户网站、信息平台和行业数据库。已建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查询、统计和汇总功能, 作为一种快捷工具,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行业管理部门相关工作需要, 但系统数据量小并且质量不高, 尚难以成为行业管理决策的支撑。已建行业门户网站通过文件发布、通知通告、新闻动态等功能提供行业宣传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成为广大用户和社会各界了解农村水利相关法规、文件、标准、规范、期刊等信息的便捷窗口, 在实现信息公开、规范行业管理、接受社会监督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1.1.3 项目管理

随着农村水利建设资金大幅度增加, 对项目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十一五”期间陆续开发了全国大中型灌区、饮水安全、小型农田水利、大型泵站、节水灌溉、牧区水利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多个项目管理子系统。实现了部省两级项目统计数据上报审核、查询浏览、统计分析、电子地图应用及部分项目申报审批功能。同期, 吉林、浙江、广东、广西、重庆、贵州等十几个省 (市、区) 分别陆续建成各具特色和有所侧重的农村水利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如吉林省建立了饮水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贵州省建立了涉农资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等。

部分系统在监督项目实施、规范项目管理、实行信息公开等方面已陆续开展应用, 发挥了较好作用, 为进一步推动农村水利项目管理信息化积累了经验。

1.1.4 工程运行管理

目前全国已有50个大型灌区和19处大型泵站开展了信息化试点建设, 分别占规划总数的11%和5%。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工情和水情等信息采集、闸门和水泵等设施运行监控、计算机和通讯网络建设, 以及配水和优化调度等业务应用系统。

据初步统计, 近年来全国大型灌区共开发完成各类业务应用系统352套, 建成水位、闸位、流量、雨量、墒情、水质等各类自动监测站点3 222处, 闸门、泵站等自动监控站点875处, 视频监视619处。平均到每个灌区仅有自动监测站点约7处, 自动监控点约2处, 视频监视点约1.5处, 尚难以实现信息化建设目标。另约有1/3的日供水量1 000 m3以上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开展了信息化建设, 但绝大部分仅能监测供水机组启闭状态及总供水量、用电量等少数运行参数, 极少能够涵盖制水工艺过程、水质在线监测、管网运行等重要环节的信息化管理。

以上建设的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陆续投入试运行, 在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保证安全运行、供水水质达标、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也为下一步全面推进工程运行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和建设经验。

1.2 农村水利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认识不到位

农村水利信息化是利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行业的复杂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管理理念、制度、技术上的重要变革, 对农村水利行业领导、干部和职工来说还是新生事物。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无处不在的今天, 仍有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农村水利终究也要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没有将信息化工作纳入常规管理体系, 职责不到位、任务不明确、经费难落实、管理机制不顺、管理改革力度不够, 甚至对数据共享、信息公开、过程监督等产生抵触情绪, 严重制约了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

1.2.2 发展总体滞后

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起步晚、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均衡, 不仅明显落后于其他相关领域, 也与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目前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总体上仍处于试点、探索阶段, 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工程管理单位极为有限, 且已建系统规模小、节点不足、信息量匮乏。大型灌区运行数据监测点平均近0.5万hm2才有1个;中型灌区刚刚开始启动信息化方面的工作, 远远难以满足工程管理信息化需求。更为突出的问题是业务应用明显滞后, 应用覆盖面窄, 系统功能单一, 业务协同能力弱, 易用性、适应性、通用性、扩展性不强, 加上数据不够完备、数字化程度低、相关数学模型不够成熟, 不仅难以提升原有业务应用, 更难以在仿真模拟、信息融合、分析决策等深度应用上发挥作用。

1.2.3 标准不统一

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在数据模型、数据库结构、数据管理 (采集、存储、维护、共享与交换) 、系统架构、支撑平台、业务应用、硬件环境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技术要求;在农村水利元数据库、数据字典和工程设施代码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这些原因造成了已建信息系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系统之间互联互通困难, 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加上技术文档不够齐全和规范, 系统整合难度很大, 存在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的现象。

1.2.4 保障环境差

目前推动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较少, 信息化项目普遍缺乏立项依据和资金保障, 发展速度缓慢, 维护更新困难, 加上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快, 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应用层面由于缺乏针对性的制度保障和规范的管理体系, 信息化管理尚未纳入常规工作体系, 信息系统应用与实际业务工作脱节, 没有形成信息化管理体系下新的高效业务平台, 难以发挥信息化管理高效快捷的优势, 管理效率和水平提升有限。因此, 促进农村水利信息化发展的保障环境有待形成。

2 农村水利信息化发展前景展望

农村水利行业管理由中央、省、市、县四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分级负责, 各类农村水利工程则按照受益范围和规模分别隶属于各级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或农村集体管理, 规模较大的农村水利工程通常实行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具有管理层次多、各层次间关系复杂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管理信息系统层次多、结构复杂、各级需求多样化和差异显著, 同时农村水利工程面广量大, 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 工程型式和管理模式千差万别, 数据高度分散、采集环境恶劣, 数据采集保障程度差。

面对农村水利信息化复杂情况, 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应发挥各级主管部门的优势, 坚持统一规划、分级建设;需求驱动、分步实施;协调推进、资源共享[3];健全制度、确保安全的原则, 以提升农村水利管理水平为目标, 全面推进农村水利行业、项目和工程运行等管理信息化建设, 着力强化政策、科技、人才、体制对农村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支撑作用, 探索农村水利信息化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

2.1 总体框架

根据农村水利信息化“十一五”发展现状、当前农村水利和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确定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为, 以行业、项目、工程运行的管理信息化建设及保障环境建设为主要建设任务, 以信息化建设重点工程为主要抓手, 以全国农村水利综合信息系统为集成平台, 形成布局合理、覆盖部、省、市、县和工程管理单位五级用户的农村水利信息化体系;积极推动各地在统一技术架构下开展地方农村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互联互通, 资源共享;重点加强数据资源建设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整体提升农村水利信息化管理应用水平。

2.2 行业管理信息化

通过门户网站、数据管理体系和灌区监测体系的建设, 搭建开放式的全国农村水利行业管理信息平台。

2.2.1 建设完善各级农村水利门户网站

在已有基础上完善中国农村水利网、节水灌溉网等部级网站建设, 健全信息采集和更新制度, 加强农村水利行业信息宣传, 加大政务公开力度, 为公众提供专业信息服务, 提高行业管理透明度。

积极推进并指导省级农村水利门户网站建立, 推进有条件的市、县建立地方农村水利门户网站。

“十二五”期间, 完成部、省两级门户网站建设, 实现政务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发布。“十三五”期间, 形成以农村水利网为核心, 覆盖省、市、县多层级的农村水利门户网站体系。

2.2.2 建成全国农村水利数据管理体系

充分利用全国水利普查成果, 在已建农村水利行业、项目管理数据库的基础上, 统一数据库结构和数据模型, 规范数据管理流程, 建立健全数据采集、审核、更新、维护等制度, 建成全国农村水利综合数据库。

各省依托省级水利数据中心或应用系统负责建设省级农村水利综合数据库。

“十二五”期间, 完成全国农村水利综合数据库建设和基础数据采集;“十三五”期间, 形成覆盖全国农村水利数据管理体系, 数据全面详实、及时有效, 为农村水利管理信息化提供全面数据支撑。

2.2.3 构建全国灌区监测体系

以建设国家灌区监测系统为依托, 构建全国灌区监测体系。以大中型灌区和大型泵站等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为基础, 充分利用气象、农业、国土、环境等部门, 以及水文、防汛、抗旱、水资源等行业的共享信息资源;重点加强对各类灌溉排水工程运行状况、灌溉水源、土壤墒情、农业气象等动态信息的采集;加强重点灌溉试验站的信息化能力建设, 收集并进一步开发利用灌溉试验、效益分析、水利用效率测算等成果提供的数据。形成对粮食主产区、大宗农产品主产区、易旱易涝地区等重点地区农田灌溉排水态势的宏观监测、预测和影响评估能力, 指导全国灌溉排水工作,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各省负责建设省级灌区监测信息节点, 并负责组织省内各类信息节点建设。

“十二五”期间, 启动国家灌区监测系统建设, 基本形成灌区监测体系框架, 并开展各类试点、示范工作;“十三五”期间, 建成国家灌区监测体系, 实现对灌区灌溉排水的宏观管理。

2.3 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

建设涵盖部、省、市、县和重点工程管理单位五级用户的部级农村水利项目管理平台, 推动省级及以下项目管理系统的建设, 形成全国农村水利项目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建设任务:

在现有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建设完成统一底层支撑、统一技术构架、结构模块化、可灵活定制、具有多种数据共享接口的部级农村水利项目管理平台, 实现对项目前期、实施、验收、后评价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同时可为省级及以下相关管理部门提供项目管理基本功能和公共服务。

积极推进地方农村水利项目管理信息化工作, 指导有条件的省参照全国农村水利项目管理平台的体系架构建设各自的项目管理系统。

“十二五”期间, 完成部级农村水利项目管理平台建设, 全面推行项目的信息化管理, 实现对在建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和监督。“十三五”期间, 实现新启动农村水利建设项目的信息化管理, 进一步优化农村水利项目管理平台的体系结构, 提高整体性能, 增强综合分析评价能力。

2.4 工程运行管理信息化建设

围绕大中型灌区、大型泵站、大型供水工程及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以国家投入带动地方投入, 在“十一五”试点建设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信息化建设标准和内容, 开展工程运行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建设任务:

以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输配水效率、保证工程安全运行为目的, 继续推动灌区信息化建设, 提高灌区信息采集、传输、储存、处理和应用能力, 全面提升灌区运行调度能力和管理水平;以节能降耗、安全运行、减轻劳动强度等为目的, 继续推动灌排泵站信息化建设, 实现泵站优化调度和集中管理, 提高泵站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以确保供水水质达标、提高供水保证程度和安全运行为目的, 继续开展农村供水工程信息化建设, 提高水厂日常运行调度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以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建后管护及县域灌溉用水管理为目的, 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信息化建设, 实现重点县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 推进地下水动态监测、灌溉用水监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等信息化工作。

工程运行管理信息化建设任务应与其他信息系统建设任务衔接。工程基本情况、运行管理等主要信息应能汇集进入农村水利行业管理平台;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应能汇集进入农村水利项目管理平台;各类灌溉系统的主要实时监测数据应能汇集进入国家灌区监测系统, 避免重复建设。

“十二五”期间, 加快实施规划内大型灌区、大型灌排泵站和日供水能力1 000 m3以上供水工程信息化建设;开展重点中型灌区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信息化试点工作。“十三五”期间, 全面完成大型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任务, 全面开展并基本完成重点中型灌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信息化建设任务。

2.5 信息化保障环境建设

按照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 构建由安全体系、建设及运行管理、政策法规、运行维护资金和人才队伍等要素组成的农村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 支撑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

2.5.1 信息安全

结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配置安全设施, 制定安全规章和策略, 健全安全管理机制, 形成农村水利信息安全体系。

部级管理信息系统、农村水利综合数据库和国家灌区监测系统等部署在水利部信息中心, 信息安全纳入水利部信息安全体系, 地方各级信息化安全体系由地方负责建设。

2.5.2 制度建设

根据国家政策, 结合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实际要求, 不断完善鼓励并支撑农村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逐步理顺农村水利信息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相互关系, 保障资金投入, 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管理体制、规章和措施;积极调整与信息化建设不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业务流程重组和管理体制创新。

水利部根据国家相关政策, 研究制定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管理相关政策, 积极推进相关管理体制改革。

2.5.3 人才培养

各级农村水利主管部门要按照农村水利信息化发展需要制定信息化人才培养计划, 落实培训经费, 组织选编培训教材, 遴选培训教师, 并开展各类培训工作。信息化建设单位要根据信息化建设和管理需要, 负责信息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组织精兵强将全程参与信息化系统开发、集成、安装和调试工作, 责成系统开发、集成单位负责培训使用和维护。

2.5.4 标准化建设

根据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研究并提出与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及现行水利信息化标准相衔接的农村水利信息化技术标准编制任务。主要包括:农村水利的信息分类和工程设施编码、元数据标准、数据库数据字典、业务数据流程规范等。

组织编写《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 并结合水利信息化技术标准宣讲活动, 切实强化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要求, 解决标准不统一、数据不能共享、系统难以互联互通等瓶颈问题。

“十二五”期间, 初步形成农村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 保障信息化建设有序、稳步发展。“十三五”期间, 进一步完善农村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 健全制度保证, 形成长效机制, 支撑农村水利信息化的长远持续发展。

3 结语

从宏观上阐述了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的具体建设任务, 为农村水利信息化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对农村水利信息化资源统筹安排、合理配置、有效整合和共享, 实现信息资源的快速交换与互联互通,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雷.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在水利部传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12-11-16) [2013-10-28].http://sxm wr.gov.cn/dgcx-2012 sbd-dbd-3-news-26871.

[2]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总工办.2010年中国灌溉排水发展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2011:1.

成效展望 篇3

记者从会上获悉, 中农博远公司组建运行一年来, 当年试运行就取得了跳跃式发展的良好业绩:全年共产销各类农业装备产品3 600多台 (套) , 其中玉米机2 400台, 圆草捆机160台, 深松机900台, 青贮机等100多台。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 是2010年的1.8倍。其主导产品3行、4行自走式玉米机销量已经连续3年位居国内同行厂家首位。

中农博远公司成立一年来的经营业绩, 不仅体现在量的快速增长, 更是体现在质的提高。

首先是产品研发方面。2011年, 公司加大了新产品研发的投入, 加快了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速度。全年共立项技术改进项目20多个, 引进开发新产品5个, 如多功能、高性能的脱粒式大型玉米 (小麦) 联合收获机、花生收获机、新型玉米割台等;在圆草捆机、青贮机、深松整地机等产品方面, 也都有新机型的推出和新的改进。2011年7月份公司获得了“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在人才引进方面也迈出了新的步伐:全年新引进各类中高级人才十几位, 对博远机械的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培训服务等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其次是市场营销方面。一是产品出口有了突破, 博远玉米机分别出口巴基斯坦、菲律宾、喀麦隆等国, 使用状况良好。第二是着力强化了市场服务措施。首先是依托广大经销商设立了43家博远机械服务站;其次是加大投入开展博远机械技术服务培训, 对博远营销公司全体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了5期强化综合培训, 培训170多人 (次) ;举办服务站和经销商技术服务培训班3期, 共计培训120人 (次) , 举办3期配套厂家协同服务人员培训班, 培训60多人 (次) ;举办博远机械用户培训班40多场, 培训用户2 560多人 (次) ;还配合各地农机主管部门的政府阳光工程培训班15场 (次) , 培训1 100多人 (次) 。各类培训班的举办, 充分体现了博远公司“以培训促服务, 以服务创品牌”的服务理念。

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的强势投入, 不仅拉动博远公司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 还必将对博远公司的持续快速发展起到长效作用。

博远人面对公司成立一年来的成功业绩没有显露出任何骄傲与自满情绪, 而是面对我国农业装备产业, 特别是玉米联合收获机行业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 自我加压, 针对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指示精神, 博远公司描绘的未来3年快速发展的美好蓝图, 具体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迅速开始新基地建设。中农博远农业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坐落在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 距石家庄火车站17 km, 总占地面积33.5 hm2, 计划总投资13亿元。首期工程2012年3月开工, 年底计划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首期建设项目有以玉米、小麦联合收获机为主要产品的现代化流水装配线, 达到汽车化水平的电泳涂装线、综合试车场以及公司综合办公楼、职工公寓、高标准食堂等配套设施。陆续开工建设的有高自动化水平的下料生产线、冲压线、焊接线、机加工车间、商品车仓库等。所有建设项目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届时, 可形成年产各类联合收获机、青贮机、圆草捆机、深松机等农业装备3万多台 (套) 的生产能力, 成为河北省大型农业装备生产制造基地之一。

二是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力度, 成立国家级农业装备研发中心。依托中国农资集团公司总部在北京的地理优势, 创造吸引人才的良好机制, 广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使各类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贡献大, 迅速提高科研开发、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各方面能力, 全力提升公司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成立国家级的农业装备研发中心, 形成强大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

三是不断扩展产品领域。力争3年内, 将博远机械产品从目前的大田作业类向相关农业装备类扩展:如农用工程机械、动力机械、水利机械、牧草机械、粮食深加工、农作物秸秆综合加工、环保设备类等拓展, 实现农业装备的全方位发展。

四是迅速提升营销服务能力。立足国内市场, 开拓国际市场, 开展国际营销, 拓展市场发展空间。

五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是公司持续发展的立足之本, 博远公司将在持续保持产品技术领先的基础上, 严把质量管, 重视售前、售中、售后全程服务, 同时加大企业和产品的宣传力度, 尽快实现“博远机械功能齐全、性能先进、质量好、服务优”的良好品牌形象。

六是努力实现核心零部件的自制和质量控制。对诸如发动机、前桥、传动箱体等关键部件, 采取参股、控股或兼并上游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等方式, 加强质量控制;对于自主研发的技术含量较高的零部件, 要提高自制能力和水平, 实现自制。

七是加大对相关企业的兼并、联合, 迅速扩大企业规模, 实现3~5年上市的目标。根据中农博远近几年来的发展速度, 依托中农资集团的强力支持, 博远公司将适时与相关企业进行重组、联合, 迅速扩大企业规模, 促进公司产品种类、产值、利税不断翻番, 力争在3~5年内实现上市的目标。

八是努力使2012年的各项经营指标再上一个新台阶。2012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第2年, 也是中国农资集团和原博远机械强强联合成立中农博远公司的第2年。经过2011年的磨合和运行, 中农博远公司已经走上了跳跃式发展的快车道。根据2012年国家继续强力支持三农发展, 继续加大购机补贴力度的大好形势, 中农博远公司确定的2012年的经营目标是:生产销售各类农机产品5 000台, 其中玉米机4000台, 销售收入5亿元。另外, 产品出口要有一个量的突破, 努力拓展国际市场。

【成效展望】推荐阅读:

成效调查05-09

成效因素06-10

服务成效06-11

措施成效06-28

特色成效06-30

技术成效07-12

成效探究08-15

经营成效08-28

课堂成效09-08

成效综述09-15

上一篇:结算业务下一篇: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