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成效(共12篇)
发展成效 篇1
1 前言
广西创新计划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推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重要举措,是广西特有的、跨时最长、覆盖面最广的专项科技工作计划[1]。自1999年启动第一轮广西创新计划以来,截至2014年,广西创新计划已实施15年。对广西创新计划实施成效进行总结和回顾,分析其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对加快推进创新计划实施进度和提高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中实施成效相关数据来源于广西年度科技工作报告和广西创新计划网,文中不再另作标注。
2 广西创新计划实施的背景和主要发展历程
自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后,广西提出了“科教兴桂”战略,提出坚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要把该战略付诸实施和落到实处,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是核心和关键。
为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新突破,1999年广西出台了《关于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新突破的若干规定》,明确提出实现以产品创新为核心,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突破是各级党委、政府实施“科教兴桂”的一项重要任务。1999年6月2日自治区人民政府转批了《自治区科教领导小组关于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新突破总体方案》,正式启动实施了广西创新计划。在1999-2001年第一轮创新计划实施后,经实践检验,广西创新计划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在全区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拉动作用。鉴于此,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继续组织实施广西创新计划,截至2014年,广西创新计划已实施至第五轮,前四轮创新计划为3年一轮,2011年启动实施的第五轮创新计划调整为5年一轮。
广西创新计划实施经历了以产品创新为核心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以产业创新为主线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个阶段的探索和实践。每轮创新计划的主要任务见表1。
3广西创新计划实施的主要成效
从1999年开始实施第一轮广西创新计划以来,在区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5轮创新计划互为关联,互为衔接,有效地推动了广西各行业各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9-2010年实施的4轮创新计划累计投入科技经费26.14亿元,带动社会投入近600亿元,累计实施项目18 032项。共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7 009个(次),先进适用技术3 800多项;开发工业新品种8 287项,工业新产品总产值达3 790亿元。
3.1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
1999年以来,广西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水平不断提升,从1999年的3.62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4.36亿元,增长了15.02倍,各市财政科技投入的拨款都有大幅度提高。广西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83 597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961 967.2万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2.58%。广西专利申请量由1999年的1 604件增加到2013年的23 249件,增长了14.49倍。专利授权量由1999年的1232件增加到2013年的7 884件,增长了6.40倍。专利质量不断提高,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不断增大。
3.2 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在工业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创新发展上,通过组织实施工业产品升级换代计划、科技兴企计划、工业产业科技支撑工程等一批科技工程,重点攻克了一批带动作用大、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的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了一批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新产品,有效提升了产业技术水平。目前,广西已形成汽车、机械、制糖等门类齐全、竞争力强的工业体系,形成了食品、有色金属、石化、冶金、汽车、机械、电力、建材8个千亿元产业。截至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达到了1 218.79亿元。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断增强,逐渐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在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上,围绕广西特色农业发展,通过实施“农产品科技开发计划”、“科技兴农能力提升工程”等一批工程,开展农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开展农业新品种的选育、成果转化和推广,突破了一批广西特色农业关键技术难题,培育了一批农业新品种,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目前,全区动植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广西甘蔗、木薯、桑蚕、奶水牛、罗非鱼等优势特色产业生产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3.3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广西创新计划把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群和产业群作为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高新区技术创新工程”等工程,积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 企业 ,加强高新 区建设 ,取得良好 成效。1999-2012年,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化综合指标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第14-第21位,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排第4-第7位。目前广西已有南宁、桂林、北海、柳州、梧州、钦州6家高新区。2011-2013年,6家高新区全年工业总产值、总收入和出口创汇分别达到8 303.13亿元,8716.05亿元和83.11亿美元。
截至2014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85家。2011年广西364家高新技术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2 232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9.18%[2]。
3.4 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广西创新计划把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作为重点工作,通过组织实施“三金”行动,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为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到2014年,广西建立了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9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94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9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61个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23个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27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5家产业化工程院等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创新平台[3]。
4 广西创新计划实施存在的不足
4.1 个别地区政府的主体责任作用有待加强
个别地区政府实施创新计划的主体责任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在创新计划实施中没有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分析其原因,有领导变动,对创新计划工作性质不了解的因素,有个别领导对创新计划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导致政府责任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妇儿工委的组织领导。
4.2 个别地区科技部门自身建设亟待加强
由于全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市、县科技部门在机构、编制、经费、人员配备、自身建设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仍有个别地区没有很好地解决科技人员编制和办公场所等问题;个别地区没有将实施创新计划专项工作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或财政经费不足;还有个别地区分管创新计划的领导兼职过多过重或岗位变动频繁,很难有时间和精力研究和推进创新计划工作。这些问题使分管创新计划的部门和人员难承担并履行应有的职责,导致个别地区创新计划实施缓慢,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4.3 创新计划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的动态监测机制
主管创新计划的管理部门尚未建立有效的追踪、评估等动态监测手段,对计划实施的进度、实施的效果、经费的投入和使用等没有详细确定的考核指标或者考核指标可操作性不强,未能对创新计划实施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创新计划实施单位存在擅自改动攻关目标、不按文件要求使用科技经费等情况[4]。
5 提高广西创新计划实施效果的对策和建议
5.1 完善宣传培训机制,强化责任意识
对于广西创新计划认识的高度,往往直接影响其重视的程度和工作的深度。为此,坚持不懈地开展广西创新计划政策、目标任务等宣传培训,并形成长效宣传培训机制,是不断提高认识水平、领导力度、工作成效的先决条件。
5.1.1 强化科技主管部门的主体责任意识
虽然广西创新计划实施涉及机构和部门广,但科技管理部门是创新计划实施的主体,在推进创新计划实施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应将领导层面特别是分管创新计划工作的负责人作为重点培训对象,通过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对市、县分管科技的领导的创新意识、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训,引导各级领导特别是主管领导充分认识到各级政府在制定、实施创新计划中的作用和职责,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的责任意识,促进创新计划工作真正纳入决策视野和政府工作日程。
5.1.2 强化成员单位的职能意识
全区14个地市科技部门是创新计划的具体承担者和实施者,对自身职责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其工作态度和成果。为此,要通过宣传、培训和经常性的联系,使成员单位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实施创新中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不断提高实施创新计划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5.2 完善日常管理机制,增强执行力度
从创新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创新计划的管理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协调督办不力,因此,建立刚性的协调督办机制是有效保障创新计划实施成效的有力机制。
5.2.1 严格日常管理制度
不折不扣地贯彻日常管理制度是建立长效机制的基础。推进创新计划实施要严格执行各种会议制度、调研制度、监测统计制度、指标讨论制度等。同时,要注重制度创新,探索建立创新计划实施联席会议制度、重难点指标推进情况通报制度等等,并及时总结经验,将行之有效的创造性举措纳入日常管理制度体系,作为长效机制贯彻执行。
5.2.2 深化考核评估制度
应加快制定和完善包括统计报表、统计流程等内容的广西创新计划统计制度和年报制度,建立完善阶段性考评制度,加强对重难点指标的动态监测,形成反映广西创新计划实施成效的长效机制。
5.2.3 建立激励约束制度
奖罚分明是提高执行力的最有效手段。应将推进创新计划目标任务实施纳入政府和部门年度、月度目标考核,对率先完成创新计划目标任务的部门和人员应给予奖励,对落实工作不力,无故不能完成预定目标任务的部门和人员应给予适当的惩处,形成一个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创新计划实施提供保障。
5.3 完善示范引带机制,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示范引领是创新计划实施以来的成功经验,广西已形成层层示范,比学赶超的良好态势,为创新计划实施创造了生机和活力,带动了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应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形成具有较强辐射效应和引带作用的长效示范机制。
5.3.1 坚持重点指标引带
在创新计划整体指标体系中,每个领域都有相对重要的关键指标,重点指标的达标程度直接影响相关指标的质量,因此,要本着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抓住影响本领域目标实现的重点指标和关键环节,全力攻关,重点突破,通过重点指标的突破带动相关指标的连锁提升,从而推动创新计划目标任务全面达标。
5.3.2 坚持示范市县引带
示范工作的高度,往往代表一个地区乃至全省工作的整体水平。为此,示范工作应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实行动态管理,注重培养和指导。鼓励各市、县结合本地实践,不拘一格,创造性地开展创新计划工作,通过遴选几个实施创新计划成效明显的地区命为示范区,通过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示范引带,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
摘要:文章回顾总结了广西创新计划启动以来的主要实施成效,在分析广西创新计划实施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广西创新计划实施效果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广西创新计划,实施成效,问题,对策
发展成效 篇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反映了社会主义教育本质要求,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校严格按照《安徽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实施细则》要求,着力做好该项工作。现按照要求,从五个方面将我校近年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取得的成效总结如下:
一、资助关爱家庭困难、留守儿童少年、残疾及其他特殊群体学生情况。
关爱特殊群体学生,创建和谐校园,是我校一向很重视的工作。近年来,我校关注家庭困难、留守儿童、残疾及其他特殊群体学生,通过认真地调查、询问、走访,统计出学生中家庭有困难的人,其中特别困难的有人尽可能地给他们以关爱、资助。现将对他们的关爱行动简述如下:
1、学校2007年由苏皖两地爱心人士牵头成立六“育才奖助学基金会”每年资助3-6名贫困学生,几年来共资助学生47名学生,累计资金一万八千余元。2、2010年由裕安区妇联开展爱心妈妈关爱活动:“六一送温暖,留守不孤单”走进了独山镇中心小学。这次爱心妈妈关爱活动由裕安区妇联组织教育局、交通局等区直单位和相关企业的爱心妈妈们开展的。他们不仅为我校50余名留守儿童带来了价值不菲的学习用品,更重要的是给他们带来了母爱的温暖,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的关心爱护。同时,这次活动也将产生重要影响,引导和发起更多的人们关心留守儿童,帮助留守儿童。3、2010年8月皖西日报记者来我校就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进行调研。并对其中许启艳等3名留守儿童进行了价值千余元的资助。4、2012年裕安区民政局的“爱心妈妈”们,赴独山镇开展以“关爱留守儿童,奉献美丽爱心”为主题的送温暖活动。来自全镇20位留守儿童受到了“爱心妈妈”们的亲切关爱。并向留守儿童们捐赠了书包、毛衣等物品。5、2014年我校4名留守儿童受到了“裕安区双百花结对助学项目”的资助;6名留守儿童接受了裕安区团委“微心愿”的资助,3名学生获得了裕安区慈善“向阳花”助学项目的资助,共计获得资助6千余元。
二、教师成长案例
(一)特岗教师倾心倾力于义务教育案例。
康贤川,2009年特岗教师,2011年9月到我校任教。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勤奋努力,成绩卓著,深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欢迎。所教学科的成绩在镇统一质量检测中名列前茅。在工作中发扬无私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他关爱学生,无私忘我。2013年,在裕安区优质课竞赛中获得乡镇组第一名,并被推荐参加六安市优质课竞赛,不负众望获得六安市乡镇组一等奖。
王蕾蕾,2012年特岗教师。她爱岗敬业,踏实上进,努力钻研,在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中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我校占地面积少,建筑面积小,没有教职工宿舍,这对一个外地的女孩子来说困难之大可想而知,可她克服困难,自己在天峰初中和初中生合住学生宿舍,按时到校。由于学校教师缺,任务重,面对学校赋予的任务,王老师没有退缩,也没有敷衍了事,而是认真地准备每一次课,用心的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上课之余,一方面向老教师学习,一方面大量的阅读提高自己。为了把更好的知识教给学生。她同时还注重自己专业技能的提高。在课堂上,她给予学生谆谆教诲,在生活中她则像朋友一样和学生交流。热爱学生一直是李老师努力的目标,对她教过的每一个学生他都投注了深深的感情。她只是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努力、以自己的努力践行着师德的标准。今年在裕安区教育局组织的优质课竞赛中获得二等奖。
(二)教师教学教研成果总结
1、把教学质量视为第一责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校与教师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我校坚持深化新课程改革,狠抓教学管理,开展了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和中青年教师汇报课教学活动等一系列颇有实效的工作;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大力提倡新课程理论学习;重视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近3年来年均派出学习的教师达10人次。
2、我校在认真抓好教育教学的同时,致力于教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大家每期都坚持写教育教学论文,并进行校内、校际交流。近3年,我校10余篇论文获得市区级一二等奖。
3、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每年教育局组织教学比赛,我校均派教师参加,而且组织骨干教师从备课、制作课件到磨课进行全方位指导。每次比赛参赛教师均获得好的名次。近3年康贤川、马伟、陈正莲、邢敦山、王俊、王蕾蕾等教师均获得一二等奖,康贤川还获得了六安市一等奖。
4、为城区学校输入了大量的优秀教师,近年来,我校计向城北、解放路等城区学校输送了近20名优秀教师。这些教师有的以成为省级知名教师。
三、学校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案例
随着课改的深入,要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现将我校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简介如下:
1、严格按照省制定的课表安排课程,每期开学初,对照标准课表,安排各年级课程节次,确保各科节次达标。
2、严格按学校的课表上课。为了让每位授课老师按课表上课,上课时执行登记制,上课时实行查岗制,下课后进行调查询问学生,使学生不仅学好语数,更要了解多方面知识,促进全面发展。
3、开展大课间活动。根据上级要求及我校实际,安排晨会后的30分钟的课间操活动,以及最后一堂课后的自由活动,都是为了保证学生在校体育运动时间达一小时,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每年一届的冬季运动会今年已是第九届了。运动会的开展体现了我校注重学生体质的健康,同时也反映了我校在素质教育方面的成果。
4、开展素质教育展示活动。为了促进学生素质教育,激发学生兴趣,经常性开展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如开展绘画比赛,书法比赛,六一活动,以及读书演讲比赛等,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有关知识,在比赛中锻炼能力,提升各方面素质。
四、政府投入带来校容校貌变化,引起教师、学生家长等的正面评价感言。
由于受场地限制,学校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均不达标,但三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怀下,我校改变了校容校貌。教学楼粉刷一新,更换了门窗,修建了厕所,既简单实用,又科学得体。学校勒紧裤腰带挤出经费更换课桌凳,平整校园操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教师的评价:我校教学条件日益改善,教学质量日益上升。教学楼安装班班通后,会极大提高学校的硬件设施。
家长的评价:中心小学教师个个爱岗敬业,工作认真。尊重家长,关爱学生。我们有理由相信孩子放在这里学习一定会成才的!
五、留守儿童少年受关爱成长案例。
三年来,我校对每位留守儿童,老师们都倾注一颗爱心,呵护他们的健康成长。
六(2)班王立壮同学是留守儿童,也是班级典型的“学困生”。一年级刚上学不久,父母离异,他在整个班级学生群中显得特别醒目,大部分同学是不愿跟他交往。二年级的暑假和小伙伴玩耍时不慎至脑颅出血,经治疗后虽已痊愈,但耽误了一年的学习,复学后他给人感觉更孤僻、不合群,学习上反应偏慢,兴趣又不大。根据这一情况班主任陈正莲老师对他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基本上心中有了数。和家长、授课老师共同制定了帮扶计划。学校也多方协调,几年来共为他募捐资助约5000余元。现在的王立壮同学虽然成绩不冒尖,但也是班上的中上等生了。
五(1)班赵振源刚同学转来的时候,班主任王益俊老师未发现他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人长得挺高,很结实,但上课很少发言,对学习没什么兴趣。可是不久,王老师发现他非常喜欢体育运动,特别喜欢篮球,说起篮球和体育,如数家珍。王老师就从他的这种爱好入手,让他当起了体育委员。他非常高兴,积极组织班里学生参加。整个人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做什么事都很积极,上课发言也很主动。在他的带领下,2013年和2014年两届校冬季运动会上五(1)班分别获得了中年级组和高年级组第一、二名的好成绩。
与此同时我校还结合留守儿童实际,通过儿童节和重大活动等为学生创设展示才华的机会,如唱歌、表演、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展示学生的一技之长,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从心理需求和情感上关注留守儿童,把此项工作抓出成效。
裕安区独山镇中心小学
稳健中见成效 创新中促发展 篇3
我们就惠普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和目前的一些热点问题访问了中国惠普副总裁,信息产品集团大客户部总经理邵冬。
“在中国,为中国”的沉稳步伐
回顾中国惠普的二十五年跋涉历程,从1985年公司成立到惠普全球软件服务中心、惠普(中国)研发中心(CDC)落地上海,从惠普全球运营中心在大连成立到去年10月在重庆筹备建立惠普电脑综合生产基地,可以看到,惠普已深深根植于中国,并在推进信息化进程、税收、就业等多方面倾力付出。可以发现,惠普在中国的二十五年也是一个践行责任、不断奉献的过程。
《经济》:2009年4月,惠普发布了“在中国,为中国”的策略,这句话由此也成为惠普在中国的发展信条和重要使命。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惠普的本土化进程?
邵冬:一直以来,惠普始终把自己定义为中国市场的“耕耘者”,中国是惠普战略投资的重点,我们从来没有动摇过。
惠普坚持产品的本土化,很多产品都是中国研发中心根据本土需求定制研发生产出来的。2008年10月,惠普在重庆筹备建立惠普电脑综合生产基地,确保全国消费者都能触手可及地用上优质的惠普电脑。
为了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惠普在构建本土化渠道方面,采取了深耕策略和区域扩展策略。截至2008年底,惠普的渠道网络已经覆盖全国689个城市、2000多个县市,拥有超过1万个渠道合作伙伴和7000个零售店面。
1999年,惠普推出了享誉业界的“金牌服务”,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便捷、个性化、专业化和人性化的售后服务,获得全面客户体验。历经10年发展,惠普金牌服务网点已经进驻420个城市,网点数量超过500家,得到了消费者的信赖和认可。本土化服务极大促进了惠普品牌美誉度的提升,并成为惠普品牌不断增值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为中国”是对我们一直以来的市场开拓准则的精准概括。自主创新惠普发展的原动力
2009年2月,在全球权威商业媒体、美国最负盛名和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杂志《Fast Company》公布的2008年度全球最具创新公司的50家公司名单中,惠普位列第12名,相比去年18名上升了6位。
《经济》:您能否介绍一下,惠普是怎么看待自主创新的?
邵冬:创新是惠普设计理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其始终秉承的理念和原则。在过去60多年的时间中,惠普的创新发明引领着科技的发展,包括世界上首部分子存储设备原型,以及世界上首个可伸缩、可编程的公用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等。在同业内,惠普每年在研发中的投入是最大的,在过去三年中,惠普在研发上的投资超过了100亿美元,这是其他厂商无法比拟的。
可以说,创新是惠普的DNA。惠普专注于用科技、用研发,还用不一样的设计满足不同行业客户的需求。惠普设立在上海的惠普中国研发中心(CDC),专门规划和开发本土化产品及解决方案,以适应国内细分市场需求。在政府、教育、医疗、金融等重要细分行业,惠普都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满足不同应用环境的IT需求。
绿色环保,从我做起——中国优秀的企业公民
从2003年《政府采购法》首次提到
“环境保护”到如今,环境问题已经摆到了中国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IT产品作为政府采购和大众消费的重要品类,是否具备绿色特性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各大IT厂商纷纷提升自己的“绿色竞争力”,惠普是其中最早系统提出自己绿色理念的厂商,也因为在绿色领域的优异表现而得到众多嘉奖。
《经济》:您如何看待中国政府大力提倡的绿色环保、节能减排?
邵冬:在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日渐熟悉的词汇,可以看到,在政府的推动示范作用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对于整体生产运作的节能降耗更加重视。作为IT供应商,我们一直都在以“绿色先行者”的身份要求自己,不仅仅从产品是否节能降耗这一单一的方面去考量,并且将绿色理念和创新科技融入电脑研发、设计、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再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此外,惠普也率先实现了将绿色标准贯穿于整条供应链,以绿色标准要求供应商,并通过严格筛选、提供专业培训以及考核其能源利用情况等措施帮助更多的供应商达到绿色标准,从而形成以惠普为中心的“绿色科技生态圈”。
《经济》:2009年6月,在《经济》杂志社和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绿色采购高峰论坛”上,惠普获得了“优秀绿色供应商”的称号。在此前,您所在的PSG集团也有多款产品获得了多个绿色奖项,您能此谈谈感受吗?
邵冬:我们的努力正逐渐得到政府部门、个人用户的支持和认可,这不仅是惠普电脑专注绿色的成果体现,更是全社会对环保关注的结果。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巨大,并且已进入快速发展期,每个厂商都有义务和责任提升自己的“绿色竞争力”。
投身政府采购领域
《经济》:“在中国,为中国”,那么,您所在的PSG集团如何看待政府采购市场?
邵冬:对于惠普信息产品集团来说,政府部门不仅仅是一个有特定信息化需求的市场,也是推动中国信息化进程的主体之一,惠普在服务政府部门的同时,也在通过各种形式建立与当地政府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当地信息化发展及整体经济发展。在产品层面,惠普针对政务信息化的不同应用环境也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经济》:政府采购作为国家促进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节能环保的政策工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采购发展重点的调整,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商机。那么,2009年惠普信息产品集团针对我国政府采购市场有哪些发展规划?
邵冬:首先,我们会关注政府采购的行业趋势和热点,比如目前政府部门对IT产品绿色特性的需求。惠普电脑也将贯彻一直以来对各个环节绿色环保特性的关注和重视,并提供绿色的IT产品,以节能减耗的绿色产品特性,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其次,我们会注重加强自身的积淀,惠普电脑希望通过卓越的产品品质带来稳定的应用体验,通过优质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带来踏实的应用感受。
潜山县茶叶发展措施及成效 篇4
1 潜山发展茶树栽培技术的措施及成效
潜山产茶历史悠久, 在唐代就是重要的茶叶产区。新中国建立之初, 全县老茶园都面临低产改造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 推行“三改”技术措施[1]。一是改园, 以查苗补棵为主, 补栽茶树至9 000丛/hm2;二是改土, 结合农闲培土, 将陡坡茶园逐步改成梯形茶园, 以保土保肥;三是改树, 在部分场地实施台刈更新技术;80年代将“三改”扩增为“四改”, 即增加改革管理措施, 以重修剪和深翻改土为中心, 使茶叶当年不减产、翌年稍增产、第3年产量翻一番;90年代引进短穗嫁接改园技术, 与“四改”相结合, 在全县茶区推广应用, 应用面积2000年为133.3hm2、2001年为200.0hm2、2002年为206.7hm2, 老茶园低产改造效果明显。在改造老茶园的同时, 采取双条播密植栽培技术、茶树无性良种优质高产配套技术、改春剪为夏秋剪的整枝技术、速生密植技术、深秋施氮技术等一系列技术措施, 发展一批新茶园。
由于采取了有效的栽培技术措施, 潜山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不断攀升。在茶园面积方面, 1949年为37.4hm2, 1978年为703.6hm2, 1982年为1 144.8hm2, 首次超过1 000hm2, 1994年突破2 000hm2, 达到2 133.3hm2, 2000年更发展到3 000hm2, 目前茶园面积已经接近3 500hm2。在茶叶产量方面, 1949年只有14t, 1978年产茶100.2t, 首次突破100t大关, 1984年达到208.7t, 1989年突破300t, 产茶308t, 1996年产量达到412t, 2000年突破500t, 达到560t, 2001年跃增到620t, 2002年681.5t, 产量增幅明显。
2 潜山发展茶叶加工技术的措施及成效
茶叶加工需要优质的原料, 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茶树良种和采摘技术。为了制作高品质的茶叶, 潜山对地方品种资源———天柱山群体种进行分类, 开展天柱山中叶茶种的优良单株选育工作。先后从安徽省茶叶科学研究所、舒城县等地引进安徽1号、安徽3号、安徽7号、福鼎大白茶、舒茶早、龙井长叶、仙寓早等茶树良种, 进行科学地繁殖培育, 为茶叶加工提供了优质鲜叶, 更使潜山成为安徽省14个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之一。在鲜叶采摘方面, 改革过去“一扫光”的采摘方式, 推广新的采茶方法。幼龄茶园以养为主, 重养轻采;成龄茶园以采为主, 采养结合。适当提早开园, 早采嫩茶, 分批勤采[2]。名茶、优质茶、大宗茶实行不同的采摘标准, 使得鲜叶原料具有良好的适制性, 有利于加工出外形、内质均符合要求的成品茶叶。
优质的鲜叶只是茶叶加工的原料, 要制作高品质的茶叶还必须采用适宜的加工方法。潜山的科技工作者和一线茶叶加工人员, 进行大量的尝试, 取得了喜人的成果。1969年, 建立全县第1座绿茶初制厂, 开始推广机械制茶, 逐步改变传统的手工制茶方式;1978年新建机械制茶茶场5个, 开始推广“一灶多锅”技术, 控制温度的一致性, 并且提高燃料利用率。1979年横中乡下河茶场首次推广长滚筒“一滚到底”制茶技术, 开始试制特种绿茶“滚青”, 滚青后来发展成为名茶天柱弦月, 于1985年被定为安庆地区优质茶。
为了改进茶叶加工技术, 提高茶叶经济效益, 1980年潜山县开始名茶创制工作。县农业局专门成立了名茶创制小组, 样品分别送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安徽农学院进行品质分析鉴定。1985年邀请安徽农学院茶业系著名制茶专家陈椽教授到下河茶场现场指导, 对制茶工艺和品质要求做出明确规定, 并建议将茶叶定名为天柱剑毫。当年天柱剑毫在南京全国名茶评展会上被评为全国名茶。从此, 潜山开始生产全国名茶天柱剑毫, 茶叶加工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继天柱剑毫名茶开发成功之后, 潜山又陆续开发出天柱银曲、天柱翠竹、天柱仙芽、皖山翠曲、天柱毛峰、天柱云雾、天柱香尖等名优茶, 形成了品种丰富的天柱名茶系列。
3 潜山发展茶叶经营管理的措施及成效
1984年以前, 潜山的茶叶经营由县供销社统购统销。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1985年开始放开茶叶市场, 县农业局成立了潜山县名茶联营公司, 翌年改为潜山县名茶开发公司, 一直延续至今。该公司在抓好本县茶叶生产的同时, 积极开拓市场, 自始至终引领全县茶叶市场的走向, 发展成为全县茶叶经营的排头兵。公司还主动参与茶区茶叶初制厂的建设, 无偿提供技术支持, 有力地促进了全县茶叶的发展。1996年, 潜山县茶叶税收实行以亩定产、以值定税的源头控管方法, 使茶叶流通更加便捷, 茶叶市场日益活跃, 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为有效保护天柱剑毫名茶品牌, 县农业局联合县工商局、县技术监督局多次开展整顿茶叶市场活动, 治理假、冒、伪、劣茶叶, 维护市场秩序。
本着规范茶叶市场经营, 加快茶叶产业化步伐的思路, 潜山县实施茶叶品牌、流通、产业化“三大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天柱剑毫的品牌效应, 扩大市场份额;组建茶业协会, 提高茶农的市场组织程度, 改善流通渠道;以潜山县名茶开发公司为龙头, 采取“公司+茶场+农户”的经营模式[3,4], 建立具有潜山特色的茶叶经营网络。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潜山茶叶的发展, 2002年全县茶叶实现历史性双突破, 产量达到681.5t, 比1995年增加301.1t, 增幅达到79.1%;茶叶产值达到2 500万元, 比1995年增加1 630万元, 增幅达到187.4%, 实现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
4 结语
综观潜山茶叶的发展, 总体上发展态势是良好的, 但是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与邻近的岳西县相比较, 在无性系良种比例方面, 岳西县茶园总面积8 533.33hm2, 无性系良种茶园1 773.33hm2, 无性系良种比例达到20%以上。潜山县茶园无性系良种比例只有近10%, 还需要扩大无性系良种繁育规模, 以便提高鲜叶产量和品质, 为茶叶生产提供更多优质原料。在茶园开采率方面, 岳西县开采茶园6 666.67hm2, 开采率在78%以上。潜山县的4个茶叶产区, 2002年中低山茶区茶园面积2 176hm2, 开采1 188hm2, 开采率55%;低山和丘陵茶区茶园面积786.7hm2, 开采593.3hm2, 开采率75%;冈地茶区茶园面积443.6hm2, 开采163.3hm2, 开采率37%;低冈地茶区茶园面积67.1hm2, 开采43.3hm2, 开采率65%。在茶叶营销方面, 岳西县成立了一家茶文化传播公司, 提升岳西茶叶的文化内涵和市场知名度。而潜山县目前还没有成立茶文化传播机构, 但是潜山茶文化的历史悠久, 富有底蕴。历史文献中不乏诸多赞誉天柱茶的文化作品。天柱茶产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天柱山及其周围, 名山名茶, 富含值得挖掘的文化资源。在当前全国茶叶科技与文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 潜山茶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蒋俊云.常州茶叶发展现状及思路[J].茶叶经济信息, 2004 (2) :9-10.
[2]王云.关于加快四川茶叶发展的建议[J].四川农业科技, 2008 (9) :9-11.
[3]姚信恩, 陈荣冰.福建绿色食品茶叶发展的现状、前景与对策[J].茶叶科学技术, 2002 (2) :11-13.
创新党员培养发展机制见成效 篇5
为破解外出务工经商青年联系难的问题,该乡建立“一档两卡”,即建立独立档案、外出务工经商青年登记卡和跟踪管理卡,使当地党组织对外出务工经商青年的动向基本掌握。
为破解优秀外出务工经商青年选拔难关,该乡由外出务工的党员、群众将身边一些思想素质较好、爱岗敬业、勇于创业的外出务工经商青年的人员通过信件、电话等形
式推荐给党组织。为破解优秀外出务工经商青年培养联系人落实难的问题,该乡精心为外出务工经商青年中的入党积极分子挑选培养联系人。
该乡还在优秀外出务工经商青年中开展“五个一”主题活动,即带一名以上村民外出务工就业,为家乡献一条发展良策或提供一条致富信息,联系帮扶一户贫困户,为群众办一件实事,引进一个项目(一批资金)或回乡创办一个经济实体,以实际效果培养和锻炼外出务工经商青年。为破解优秀外出务工经商青年入党审批难问题,该乡注重从制度建设入手,严格发展程序,确保发展质量。
学发展抓重点国防教育显成效 篇6
“13处民族英雄墓和革命烈士陵园修缮一新;国防教育进社区、进街道、进校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国防知识宣传橱窗在主要大街、路口和社区随处可见;广大干部群众在党校、广播、电视、政府信息同和《生态密云报》等平台可以随时接受国防教育……”走进密云人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国防教育的浓厚氛围,这些都是密云县人武部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国防教育方面突出重点、真抓实干的结果。
民兵政治教育广泛深入。他们组织人员认真编写了《民兵国防教育教材》,下发到全县343个民兵连,利用民兵整组、军事训练、高炮集训、兵员征集、执行任务等时机,组织乡镇武装部广泛开展《国防法》、《国防教育法》和《兵役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指导各乡镇武装部结合本单位实际躺印“四课”教案,广泛开展法律法规、光荣传统、理想信念等专题教育,将《中国民兵》、《华北民兵》、《国防》等民兵刊物订发到所有民兵连,依托“青年民兵之家”,利用刊物搞好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民兵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
国防知识宣传全面覆盖。在深入开展国防知识宣传教育进学校、进社区和国防宣传周、宣传日活动的基础上,他们还邀请县主要领导走上街头发放《国防法》、《国防教育法》、《征兵知识问答》等宣传材料,并认真详细地解答过往群众提出的问题。同时,协调驻密部队与驻地中小学结对子,近年来,他们共成立帮扶对子50个,少年军校16所,通过结对子活动在中、小学中开展经常性的国防教育。县人武部每年都会为18个乡镇、两个街道购买不同样式的国防知识和征兵政策宣传挂图,并利用板报橱窗搞好宣传。每年冬季征兵期间,借助县电视台、《生态密云报》等平台,反复播放征兵政策、国防知识等节目,强化了干部群众国防观念和适龄青年的参军热情。
积极举办国防知识竞赛。他们连续第5年组织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开展全民国防知识竞赛,参赛人数达15万多人次,而且每年竞赛结束后,还要对获奖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大力表彰奖励,在调动广大群众参赛热情的同时,达到了宣传教育的目的。近两年,每年在全县民兵、学生中举办两届“密云县国防知识电视大奖赛”,并对决赛进行了现场直播,反复播放,赛后将竞赛情况制作成光盘,作为国防教育专辑下发各乡镇、学校和企业,在全县掀起学国防、爱国防、建国防的热潮。
搭建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平台。近年来,县人武部积极协调县有关部门,大力整合国防教育资源,在全县新命名8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投资475万元新建了白乙化烈士纪念馆,完善了古北口、石城镇“七烈士”等一批抗战遗址。同时,在《生态密云报》开辟国防知识专栏,利用政府信息网建立了武装工作网站,使国防教育活动有场所,学习有内容,宣传有阵地。
积极开展“庆八一迎国庆”主题教育活动
为热烈庆祝八一建军节和喜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八一前,山东省诸城市人武部组织开展了以“庆八一、迎国庆”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走访烈军属、慰问驻地部队、召开军地座谈会、观看军事题材影视片等多种形式,欢度“八一”建军节、迎接奥运会召开,进一步发扬了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在军地产生了积极影响,收到了很好效果。
(尹道发周显富)
发动民兵建设森林重庆
为打造秀美山川,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今年以来,重庆市开县人武部成建制组织8000余民兵,绿化荒山2500亩,栽种树苗12万余株,先后在38个乡镇建成了“国防林”、“武装林”、“民兵林”,建设柑橘、枇杷两个民兵示范基地,较好地推动了“森林重庆”建设有序发展。
(马兴彦梅刚成王建平)
组织开展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军警民联合演习
丽江地处滇、川、藏三省交界处,是西南藏区的前沿,纳西、藏、彝、回等多民族杂居聚居。同时,丽江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和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频发。针对严峻的公共突发事件形势,为研究探索军政军民联合训练的机制和方法,提高党、政、军、警、民联合共同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丽江市政府在“八一”前夕联合军分区、武警、森警、消防、公安和民兵等10个单位组织开展了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联合演习。此次演习主要演练了联合指挥部应急通信系统开设、反恐维稳、抗震救灾、森林灭火行动等4个大类,14课目。
武警丽江市森林支队在扑救玉龙县鸣音乡森林火灾中,火扬东南侧火线在风力作用下形成树冠火,火借风势迅速向西北方向蔓延,严重威胁扑火官兵人身安全,中队指挥员刘广福果断命令,将10余枚灭火弹投向火头,灭火弹爆炸后,4台风力灭火机迅速向前将火线撕开一个口子,官兵“突破火线”进入火烧迹地进行紧急避险。距离火线西南侧150米处,直升机索降4名官兵开设机降点,直升机紧急降落,15名引,火官兵从天而降,集中灭火弹强攻火头,5分钟后,火势明显减弱,扑火官兵采取“分兵合围”战术一举将明火扑灭,至此,火场全线告捷。演习中,导调组根据当前可能发生的公共突发亨件设置多种情况,参演军、警、民联动,灵活机动处置情况。武警森林部队应对突发特大森林火灾,紧急抽调50名精兵强将,熟练运用分队、班(组)灭火战术、索降灭火、水泵接力灭火和军警民联合灭火等多种灭火手段快速扑灭森林火灾。
发展成效 篇7
宽带普及提速全国领先
2012年, 江苏通管局认真贯彻落实工信部“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各项要求, 积极协调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实施宽带普及提速工程的意见》, 把实施“宽带普及提速工程”作为“宽带江苏”、“无线江苏”建设的年度载体, 制定了年度目标和实施方案。2012年, 全省通信业完成建设总投资343.3亿元,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22亿元, 具体用于“宽带江苏”和“无线江苏”工程建设投资161亿元。全省光纤到户覆盖家庭达到892万户, 居全国第二位;使用4M及以上宽带接入产品的用户达到942万户, 占全省总宽带接入用户数的70%, 比东部地区高3个百分点, 比全国高4个百分点;新增12万个WLAN接入点, 总数达到28万个, 公共热点区域无线局域网覆盖规模进一步扩大。
与此同时, 基于宽带和无线网络的智慧城市建设、智慧社区服务、智慧农业发展、智能校车运营等应用给人民生产、工作及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2012年, 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宽带普及提速工作检查组和中央媒体“宽带普及提速纵深行”采访团先后来江苏指导、检查、宣传“江苏宽带发展之路”, 对先行先试、创新机制、条块结合的江苏模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三网融合扩大试点全面推进
2012年, 在三网融合第二批试点城市公布后, 江苏共有8个试点城市。在省三网融合协调办的统一领导下, 江苏通管局一是认真指导第二批试点城市制定、报送试点方案;二是努力协调省电信公司与省广电总台签署IPTV业务全面合作协议, 启动了省级IPTV新平台放装用户工作, 运营半年多来用户量突破了120万户;三是积极推动试点业务双向进入, 深入省内三网融合试点企业进行调研, 探索分业监管模式。到2012年底, 全省IPTV用户总数达到416万户, 稳居全国第一;手机电视业务用户总数达到270万户, 位居全国前列。
积极探索市场份额预警管理
2012年, 在总结前三年各公司经营情况并结合今年经营目标基础上, 对新增电信业务收入提出了各公司份额预警线, 并按月汇总分析各公司经营发展数据, 每季度提出预警。通过一年的实践, 这一机制在有效解决电信市场“过度竞争”局面、促进各公司均衡发展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各企业的新增市场份额比逐步趋向于年初制定的份额比例目标。与此同时, 江苏通管局以校园电信营销规范管理为重点, 加强对营销现场的督促检查, 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 有效防止违规行为蔓延。互联互通监管手段日益完善, 全省网间通信运行安全可靠, 网间通信质量总体稳定, 码号资源管理顺利推进。
不断提升电信服务规范化水平
2012年, 江苏通管局将电信服务监督与行风建设、道德教育、民主评议有机结合, 在全省电信行业深入开展纠正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专项行动, 一是资费套餐清理工作强力推进, 累计清理套餐达5988个, 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取消固定电话区间通话费。二是热点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 督促各公司开展违规收费、恶意误导消费者等突出问题自查整改, 加强对SP合作商的监督处理。三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用户申诉投诉量稳步下降, 满意率有所提高。12300申诉受理中心全年共受理用户咨询和申诉14413件, 较去年同期下降24.18%。百万用户申诉率为11.05, 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4.22个百分点;用户申诉处理满意率为95.08%。
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一是以南京青奥会场馆共建共享为核心, 形成运营企业主动牵头、共建共享全面推进的良好格局, 苏州、无锡等地区的地铁建设、南京麒麟科技创新园区等均实现共建共享。二是三家电信运营企业分别牵头开展了楼宇多制式信号耦合的共建试点。三是《江苏省住宅小区光纤到户通信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和《江苏省通信用户驻地网维护管理办法》在全省范围逐步落实, 并进一步向县区延伸, 组织推动了南京市保障房合作共建, 正在研究制定室内分布无线覆盖标准。四是构建长效管理机制,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全面规范建设市场和招投标管理, 深入开展通信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2012年, 我省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累计节约建设资金约33.45亿元, 全面超额完成两部委下达的指标。
有力深化互联网行业管理
一是全省备案主体信息准确率达80.6%, 位居全国第三, 超全国平均准确率10.1个百分点。二是全年共向各有关部门提供涉及网络淫秽色情、政治性出版物、虚假违法广告等线索269条, 排查梳理网站28.64万个, 关闭违法违规网站384个。三是加强网络安全防护, 全面开展对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的风险评估工作;加强网络安全运行环境整治, 协调运营企业处理高频次木马僵尸受控事件50998起、打击木马僵尸控制端311个;通报处置全省政府部门和重要信息系统网络安全事件4520起。四是发布了2011年度的《江苏省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江苏省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江苏省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 “阳光网络伴我成长”主题系列活动入围, 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品牌提名奖。
增值电信业务连续三年倍增
到2012年底, 全省备案网站达到35万个, 增值电信企业2620家, 预计2012年全省增值电信业务收入将超过200亿元, 实现连续三年倍增。我局以增值电信业务基础信息管理平台应用为基础, 深化业务发展统计分析, 大力推进分类管理, 重点加强了对互联网接入服务、在线交易、BBS等业务审查, 不断完善现场审核机制, 落实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要求。与此同时, 与省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开展调研, 走访移动互联网企业, 现场协调解决问题;指导省互联网协会召开首届“江苏互联网大会”, 评选揭晓“江苏互联网十年风云榜”, 并设置“企业投融资互动论坛”、“互联网企业经营管理发展论坛”、“政府服务专场”, 鼓励网络文化创新发展, 取得良好反响。
圆满完成应急通信保障任务
发展成效 篇8
一年来, 局领导班子统筹行业改革发展安全各方面工作, 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促进行业运行保持平稳
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 制定了年度滚动计划, 加强行业运行分析, 引导行业加快结构调整。2015 年, 全省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764.6 亿元, 同比增长33.5%;完成电信业务收入837.1 亿元, 按照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3%;电话用户数达到10200.3 万户, 普及率为128.5 部/百人, 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数1973.0 万户, 移动电话用户数8227.3 万户 (4G用户数达到3531.3 万户) ;互联网固定宽带用户达到2183.1 万户 (4M、8M、20M以上带宽的用户占比分别达到97.2%、75.8% 和43.8%, 分别比东部地区平均水平高0.5、7.6 和9.3 个百分点,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4、5.9和10.4 个百分点) , 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到6728.9 万户, 省内增值电信企业达到2019家, 备案网站超过38万个, IPTV用户数达到600.3 万户。全省电信业务总量、业务收入、互联网用户数、 IPTV用户数等指标均稳居全国第二位。
加快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与14 个厅局联合开展“宽带中国”江苏2015 专项行动;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示范城市总数达到5 个;支持江苏电信创建“全光网”城市, 无锡、苏州、宿迁先后建成高标准的“全光网”城市。二是推动省政府出台了《江苏省电信设施建设与保护办法》 (省政府令第102 号) 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 (苏政发〔2015〕94 号) , 《意见》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省财政将每年安排1500 万的“以奖代补”资金、实施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行为通报、政府机关所属公共设施免费开放等支持政策;推动四大集团公司与省政府签署的下一个五年战略合作协议在地市的落实。三是召开政策宣贯会, 解读国家和省近年来出台的支持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 积极争取宽带普遍服务资金, 协助宿迁、盐城市申报普遍服务补偿机制试点;加快推进宽带接入市场向民间资本开放, 向9 家民营企业颁发试点批文。四是开展江苏省通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预研, 完成4 项预研课题研究, 启动了“十三五”发展规划及13 市通信行业规划的编制工作。五是深入宣贯光纤到户两项国标, 在全国率先编制出台了《通信用户驻地网室内无线信号覆盖系统建设标准》, 开启了我省室分系统共建共享建设的新模式。制定出台《江苏省通信铁塔等基站配套设施共建共享实施流程 (试行) 》, 规范共建共享工作。截至去年年底, 新建共享铁塔9851 座, 存量共享铁塔20082 座, 节约建设资金超过52 亿元。六是南京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带宽扩容至230G, 开通了南通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 发布了《江苏省宽带发展水平报告 (2015 年上半年) 》。
强化电信市场监管
一是落实电话用户实名制, 深入开展打击“黑卡”专项。推动省政府出台了《江苏省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管理规定》, 与公安、工商部门开展联合检查, 委托第三方开展暗访, 督促企业开展存量用户实名补登记, 全省新增电话用户实名率100%, 存量用户实名率超过90%。二是规范校园电信市场秩序。提前部署, 与省工商、公安、教育等部门建立了工作机制, 与各公司签署承诺书, 层层落实责任, 对全省13 个市的40 余所院校 (校区) 开展了现场巡检, 发现问题及时制止、批评教育, 并对违规企业进行了通报, 今年校园电信市场秩序总体保持平稳有序。三是加强电信服务监督, 召开全省电信行业服务暨纠风工作会议, 向社会公布整治不明扣费等六项服务举措;全年12300 处理各类申诉、咨询1.9 万多件, 同比下降1.54%, 接待用户来访142 次, 结案率100%, 满意率96.02%, 收到用户来电来函表扬1691次。2014年度, 我省电信服务质量用户满意度测评指数为80.39 分, 在全国电信行业处于较高水平。四是加强通信建设市场管理。强化工程实体检查力度, 发现47项问题并推动整改;规范企业招投标行为, 166 个招标项目进入招投标市场;组织安全生产管理培训5 期, 举办了2015 年江苏省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知识竞赛。
深化互联网行业管理
一是成功举办了第三届江苏互联网大会, 以“互联网+, 促进融合创新, 驱动转型升级”为主题, 为促进互联网行业与其他行业、产业的交互融合搭建了“权威发布、行业交流、成果展示、产业对接”四大平台, 参会人数超过1500 人, 规模为历届之最。二是连续三年举办江苏省网络安全职业技能竞赛, 参赛规模超过500 人, 被评为“江苏省十大工种职业技能竞赛”之一。获得竞赛第一名的选手, 按程序推荐申报“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获得大赛前六名的个人选手, 被授予“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称号。2016 年, 该项赛事升级为全省状元赛。三是扎实推进网络信息安全责任考核, 印发省内考核细则, 对省市县三级和地市通信行业管理办公室700 余人进行了宣贯, 对全省13 个市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进行专项检查并及时通报问题。四是加强互联网基础数据管理, 开展接入服务企业星级评定工作, 制定了《接入服务企业星级评定工作方案》, 对部分指标落后的企业予以了通报批评、诫勉谈话和延迟审核的处理。目前, 全省备案主体31.4 万个, 备案网站38.3 万个。江苏备案主体准确率平均为90.03%,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63个百分点。五是净化网络环境, 开展扫黄打非“净网 • 2015”等各类专项20 个, 关停违法违规网站372 个, 采用技术手段对违规网站进行停止DNS解析和黑洞路由处理, 杜绝了有害网站的“死而复活”, 得到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协调处置网络安全事件超过22.7 万起, 发函通报政府部门、高校的网站系统漏洞539 个。六是举办2015 年“阳光网络伴我成长”活动, 连续第七年出台《江苏省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江苏省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江苏省网络安全报告》, 并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
加强技能鉴定、协会学会工作
技能鉴定工作全年组织电信业务类、电信机务类、电信线务类共16 个职业 (工种) 72 批次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 鉴定规模突破2.8 万人次, 较上年增长20%, 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省通信行业协会召开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了新一届理事会, 开展了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改革试点, 获省民政厅5A级社会团体称号。省通信学会承办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学术交流会”、“2015 年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 创新驱动主题论坛”等多个学术交流会和论坛, 承接了6 项政府职能, 组织行业内企业参加了科普日和科普周活动, 被评为“江苏省科协系统先进集体”。省互联网协会调整、增补了部分理事、副秘书长, 重组了部分工作委员会, 新增了“互联网法律咨询工作委员会”, 并联合省司法厅、省律师协会成立了“江苏省互联网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 成功承办了第三届江苏互联网大会。
推动地市通信行管
建立了局长负总责、局领导分片联系、办公室统筹协调、各处室按职责分工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 强化对行管办工作的指导。制订了行管办工作办法、加强向地方党委政府报送信息的意见、相关财务管理办法等, 保障行管办规范运行。各市行管办建立了向市委市政府定期汇报和与各部门沟通的工作机制, 积极配合管局相关处室履行行业监管职能, 推动了通信监管政策的落地、机关作风的转变、市级专用通信局、行业协会和互联网协会工作的深入, 在校园市场管理、行风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盐城、宿迁行管办配合市政府完成了申报电信普遍服务基金试点相关工作;苏州行管办配合完成了苏州世乒赛期间通信保障, 开展了全市网络安全职业技能竞赛;南通行管办协调推进了南通互联网国际专用通道建设;泰州行管办积极推动增值电信企业服务器落户泰州;南京、泰州、宿迁、徐州等行管办积极协调当地政府与运营企业签订新时期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战略合作协议,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常州行管办与经信委协调了信息基础实施建设管理办法的修订, 协助市委宣传部向市民发送了地铁建设短信;无锡行管办协调推进了驻地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的实施;扬州行管办配合市政府成功申报了“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无锡、镇江、淮安等行管办妥善办理了地方两会的建议提案;连云港行管办加强建设市场管理, 提升了基站共建共享水平, 等等。
夯实内部管理基础
发展成效 篇9
中埃两国都是文明古国, 有悠久的农业发展史。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在农业体制、农业教育、农牧渔业、农垦、农产品采集、加工和储藏技术、农机化技术等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中国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装备制造、农机化技术推广等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埃及农业在很多领域还不及中国, 中埃两国有广阔的农业合作前景。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强化, 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国和埃及的农业合作作为国与国之间经济联合方式, 在优化两国农业资源配置、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两国经贸发展等方面,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 两国农业合作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进一步拓展。中国具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资金和广阔市场, 定能够为埃及农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而埃及农业发展的一些先进科学技术, 特别是一些抗旱技术、灌溉技术以及一些优质农产品的品种开发都有力地促进着中国企业开展对埃及的农业合作。同时两国都面临着人口多耕地少的难题, 需要两国加强合作以共同应对。两国在农业贸易方面也有很强的互补性。此外, 根据中国和埃及的经贸政策、技术环境和市场状况分析, 我们对开展中国和埃及农业合作的对策提出了具体建议。如在宏观层面上, 我国政府已与埃及政府签署了农业合作议定书, 克服埃及投资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加大对涉外企业金融领域的支持等。在微观层面上, 发挥市场优势, 促进中埃两国的农产品贸易合作;发挥资金优势, 促进中埃两国的农业项目合作;发挥技术优势, 促进中埃两国的农业生产经营加工合作;发挥资源优势, 促进中国和埃及的农业长期全面合作。
因此, 深入研究中埃两国的农业合作, 对进一步优化两国农业资源配置, 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发展两国农业合作的政策建议
1. 在农业教育领域进行合作
我国非常重视农业教育, 几乎每个省都有农业院校。中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因此, 强大的农学是我国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2004年, 开设农学专业的大学共128所。农学是中国第4大学科。农学包括植物生产、草业科学、森林资源、环境生态、动物生产、动物医学、水产等7个学科类, 共有16个本科专业。
目前, 埃及有13所大学设有农业类专业, 共有17个农学部和8个兽医学部。另有2所私立高等农业教育机构———位于开罗的高等农业合作学院 (HIAC) 和位于Assiut的高等农业合作与推广学院。
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 埃及农业教育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第一, 教学内容陈旧, 仍以传统农业技术、经济理论为主, 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第二, 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者分离, 最新农业、食品技术不能及时进入高校, 不能及时推广到农村;第三, 教学方法、手段落后。大部分高校仍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和落后的教学手段, 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和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埃及对农业教育进行了改革, 我国可以与埃及开展农业教育合作。
2. 加强农机化技术的合作
在农机试验、鉴定、推广、规划、使用、维修、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 埃及农机化体系缺少国际先进水平的农机试验机构、设备和专业试验人员, 笔者在执行项目任务时发现埃及农业部和高等院校对我国的专职农机检验机构很感兴趣。我国在农机化技术方面和国际先进水平接近, 完全能帮助埃及提高农机化水平。
农业是埃及重要经济部门,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3%。埃及政府大力发展农业, 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埃及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还不高, 需要相当数量的各类农业机械。而我国农业机械门类齐全, 各项技术性能比较适合埃及土地、气候条件下使用。加强中埃两国农业机械产品和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对提高双方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率都具有积极作用。
3. 在农产品加工技术领域合作
埃及尼罗河流域和尼罗河三角州水源丰富, 光照充足, 温度积累大, 农作物生长迅速、产量高, 农作物收获后的储存、出口和增值, 离不开农产品加工。根据农产品加工原料的不同, 可以分为粮食作物加工、油料作物加工、棉麻作物加工、果蔬加工、畜禽加工、乳蛋制品加工和水产品加工等。农产品加工离不开加工技术和加工设备。据了解, 埃及自产的农产品加工设备只能满足30%的需求。我国可以在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出口方面与埃方合作。
4. 在儿童食品加工技术和设备方面开展合作
埃及商店儿童食品种类少, 价格高, 很多人买不起, 而我国儿童食品种类繁多, 非常丰富, 可以在儿童食品加工技术和设备出口方面与埃方合作。
5. 在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方面进行合作
埃及是以农业灌溉为主的国家, 由于水资源缺乏, 埃及政府十分重视旱作农业的研究, 注意培育和筛选抗旱良种、研究节水机械和改进节水技术。这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成效。这些旱作农业技术比较适合我国的农业和农村条件, 我们应当借鉴, 科学合理地利用天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 一方面, 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 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投入成本。
6. 开展防沙、治沙方面的技术合作
埃及有96%的土地属于荒漠地区, 防沙治沙是埃及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农业开发重点是利用荒漠地区的土地。但在1952年以前的50年间, 埃及耕地只增加了36万公顷。上世纪70年代以来, 埃及政府组织力量开发荒漠地区的土地达42万公顷。在荒漠地区的土地开发中, 埃及目的明确, 注重长远的社会效益, 将试验研究、示范和人员培训放在首位。埃及对荒漠土地的开发, 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国人地和食品供应的矛盾, 而且为世界其他荒漠地区的开发积累了经验。
在土地沙化严重情况下, 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三北防护林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在防沙、治沙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因此, 中埃两国可以就防沙、治沙防止耕地沙漠化等方面开展技术交流, 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拓展资源立体空间。
7. 加强种质资源交流与合作
埃及的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是非洲最富饶的农业区, 它不仅是非洲最大、世界著名的棉花产区, 还是发展最大的水稻和小麦产区。它的蔗糖、洋葱和瓜果、蔬菜生产均在非洲占有重要地位, 还盛产玉米、大麦、高粱和豆类等。埃及具有丰富的动植物种质资源, 而我国建有亚洲最大的种质资源库。中埃两国在动植物品种资源上各有优势, 加强动植物品种资源的交换, 以利于两国动植物品种改良。
8. 加强棉花技术交流与合作
中埃两国棉花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两国在棉花育种、生产和管理方面各有自己的发展优势。埃及种植棉花的技术相当先进, 埃及的超长绒棉和长绒棉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我国在棉花的抗虫、抗病方面取得了巨大发展。可不断加强双方棉花种质、种子交换以及种植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彼此棉花生产。
9. 进行渔业方面的合作
我国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成效及对策 篇10
1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内涵及成效
1.1 基本内涵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 继承传统农业积累的有效经验, 坚持“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 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 达到生态与经济2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间的协调统一, 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1]。
1.2 成效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取得的成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农业布局基本形成。按照建设“效益农业、精品农业、特色农业”的总体要求, 我国农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规划为重点, 以基地为依托, 以科技为支撑, 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优化农业布局, 培植特色产业, 发展高效农业,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 基本形成了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三元结构”新格局。发展观光农业也成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高。目前,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态势已基本形成, 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6个方面的基本特征: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立足本地优势;依靠科技的进步, 形成规模经营;实行专业化分工;贸工农、产供销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功能的作用。三是生态示范区布局已基本形成。生态示范区建设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对象, 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 旨在调整区域内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构建和谐的社会, 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3]。
2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中的主要问题
依据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现状, 着眼于我国全局性发展生态农业的情况, 有理由认为,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问题是观念上的问题、策略上的问题, 与在继承具体工作中如何下力气抓好的方式方法问题。
3 我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目前,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 要实现高效生态农业的目标还需要不懈的努力, 因此我国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需要立足于坚持发展生态农业的近期目标, 规划和追求实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大目标。即发展生态农业是基础,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努力方向。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解放思想, 强化观念
国家要加大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政策导向力度, 各级政府及各级农经管理部门要积极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引导社会舆论, 制定好规划, 确定好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 从对发展我国生态农业有着直接责任的层次和人员抓起, 增强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 使之能够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 积极负责地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 应向农民积极灌输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传授给其相应的思想和方法[4]。
3.2 转变机制, 培育主体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要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 创新农业经营机制, 坚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原则,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 提高农民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中的组织化程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土地使用流转机制, 促进农业自愿向优势产业集中, 提高生态农业规模化水平。
3.3 依靠科技, 提高质量
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自愿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得发展路径[5]。以农业调整为主线, 以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应用为重点, 实行产学研相结合, 开展科技攻关,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科技贡献率和投入产出率[6,7,8]。
摘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介绍了我国生态农业取得的成效, 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具体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生态农业,内涵,成效,对策
参考文献
[1]何艳桃.我国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 2011, 50 (14) :2809-2812.
[2]苏彩霞, 李惠芝, 郑爱军, 等.浅谈生态农业在兴安盟的发展状况与前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 (4) :7, 13.
[3]唐琳, 赵辉.洛阳市生态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 2011, 38 (10) :166-168.
[4]王肖芳.河南省生态农业效益及协调发展水平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11) :6717-6719.
[5]陈影影, 陈诗越, 王瑞雪, 等.聊城市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7) :4342-4343.
[6]刘小力.发展我国现代生态农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思考[J].新东方, 2010 (6) :66-68.
[7]李光祥, 赵静.关于生态农业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J].绿色科技, 2011 (2) :101-102.
发展成效 篇11
摘 要 2015年,麻栗坡县通过实施水稻高产创建示范项目后,项目区共增产水稻220.66万kg,新增产值551.65万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此提出今后发展建议。
关键词 水稻高产创建;成效;措施;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02
1 水稻高产创建基本情况
水稻高产创建是科技增粮集成技术,提高粮食作物生产水平的主要措施,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2015年麻栗坡县实施水稻高产创建示范项目4片2 697.4 hm2。其中部级水稻高产创建1片,省级水稻高产创建2片,县级自筹1片。为认真抓好高产创建项目,县农科局于2014年12月开始筹备工作,2015年10月实施完成。项目涉及 10个乡(镇)25个村委会522个村民小组13 844户。共完成水稻高产创建2 697.4 hm2。
2 项目完成情况及效益
2.1 项目完成情况
部级水稻一片完成677.8 hm2,分布2个乡镇6个村委会112村小组4 127户农户。省级水稻二片完成1 349.20 hm2,分布6个乡镇12个村委会308个村小组6 673户农户。县级水稻一片完成670.4 hm2,分布2个乡镇7个村委会102个村小组3 044户农户。
2.2 产量指标完成情况
部级水稻完成677.8 hm2,经实测验收麻栗镇盘龙村委会南峰中寨1户9个点30.7848 m2,通过加权平均,单产达582.13 kg,较非示范区增55.33 kg,增10.5%。省级水稻2片,完成1 349.20 hm2,经验收2个乡镇2个村委会2个村小组2户19个点112.02平方米,加权平均单产550.3 kg,比非示范区单产增47.6 kg,增9.5%。县级自筹水稻一片完成670.4 hm2,经验收猛硐乡镇猛硐村委会陶家村小组1户4个点58.68 m2,加权平均单产594.4 kg,比非示范区单产增67.7 kg,增12.8%。
2.3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2.3.1 经济效益
全县实施水稻高产创建项目2 697.4 hm2,加权平均667m2产量589.07 kg,比非示范区667m2产量514.75 kg增74.32 kg,增14.44%。共增产水稻220.66万kg,按市场价格2.50元/kg计算,新增产值551.65万元,项目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促进了项目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2.3.2 社会效益
一是通过科技增粮集成技术应用,增产增收成效明显。二是农民得到了实惠。一方面通过项目核心区和示范区建设,加大了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的扶持投入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的生产投入;另一方面项目区粮食单产普遍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三是科技人员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在项目实施中,通过规范化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培训,县乡农业技术推广100余人通过理论与实际操作的培训,对技术的掌握熟练程度显著提高,为进一步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打牢了基础。
3 采取的主要措施
3.1 组织措施
一是成立工作班子,强化组织领导和指导;二是创新工作机制,采取县级站分头挂片负责制;三是加大宣传培训及技术指导工作力度;四是及时做好档案资料收集、整理;五是强化项目资金投入及管理使用。
3.2 技术措施
3.2.1 统一选用良种
项目区水稻统一选用宜香优1108、川优6203、德优4727三个优质高产品种。
3.2.2 统一技术模式
按照农业部全国粮食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一书要求,结合麻栗坡县实际,水稻选用“长江中下游单季籼稻集中育秧机插技术模式”,选用中熟品种+集中育苗+机插秧(或宽窄行栽培)+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
3.3.3 统一宽窄行栽培
水稻宽窄行采取大行27~30 cm、小行15~18 cm、株距12~15 cm 模式栽插,确保2万~2.5万丛/667 m2;部份机插秧采用等行距栽插,行距18 cm,株距18 cm,确保2万丛/667 m2以上。
3.3.4 统一选用配方肥
项目区全部使用“18∶5∶7”的复混肥,667 m2用50 kg,并根据田间长相长势,适当配套20~25 kg的速氮作提苗肥和攻穗肥。
3.3.5 统一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加强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叶蝉、黏虫及稻瘟病、细条病和白叶枯病等病虫的防治。
4 存在问题
群众意识不高、农村劳动力缺乏,部分连片田块播种期拉长,栽插质量不高,影响项目区作物生长的整齐度及规范化程度。资金投入不足。由于麻栗坡县农村贫困面大,项目资金量小,仅对核心样板和部份千亩样板进行物化补助,大面积万亩区仅进行相关培训,不能体现项目的整体效益。
5 发展建议
一是积极拓展粮食用途,提高粮食价值,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让土地种出“金子”,使农民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惠,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留住农村宝贵的劳动力,促进社会安全稳定。
二是加大扶持。通过开展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加快了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促进了全县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发展,保障了粮食的有效供给,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奠定了基础。建议上级今后继续给予立项扶持。
三是要把水稻高产创建活动上升到政府行为,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加大对高产创建活动的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麻栗坡县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四是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户适用技术水平。要通过采取宣传发动、举办专题培训、以会代训、现场培训和印发科技资料等多种形式,把精细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努力提高农户科学种田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五是加大对山区农业县农科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并加大对杂交水稻新品种的研究力度,培育适合山区农业县种植的品种,为今后麻栗坡县实施水稻高产创建提供技术保障。
六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土地产出能力。要进一步组织实施好土地整治、坡改梯、中低产田改造、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与改革建设等项目,整合一切项目资源,努力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
发展成效 篇12
1 江苏省高效设施农机化“十二五”发展成效
1.1 高效设施农机装备总量增长较快
“十二五”期间, 全省新增精密播种机械、蔬菜移栽机、田园管理机、起垄机、撒肥机、植保机械、茶叶生产加工机械以及设施农业远程信息监控技术设备等10多类设施农业机械60万多台 (套) , 2015年全省设施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面积达到400 khm2。“十二五”期间, 农产品初加工、林果业、设施农业 (园艺) 、畜牧业、渔业 (水产养殖) 等生产机械成为农机装备新的增长点, 保有量达到165.5万台 (套) (详见表1) , 为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装备支撑。
1.2 高效设施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 农机作业领域正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 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 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拓展, 高效设施农业机械正向高性能、多功能、智能化方向发展。2015年江苏省高效设施农业主要环节机械化取得新成效, 农产品初加工、林果业、设施农业 (园艺) 、畜牧业、渔业 (水产养殖) 机械化平均水平达到49%。
1.3 高效设施农机化推广取得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 依托财政政策和项目支持, 江苏省高效设施农机化以家庭农场、合作社、园区的示范点建设为切入点, 取得了很好的推广辐射效果。按照“省市县联动, 产学研推结合, 重点突破, 有序推进”的原则, 依托200多个省、市、县级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 通过实施农机三新工程项目, 积极开展特色农机引进、技术路线探索、机具配套集成、农机农艺结合等一系列试验示范, 设施蔬菜生产、香沙芋生产、辣椒种植、花生生产、畜牧喂饲及水产养殖均取得新突破。全省18个县35个设施蔬菜基地已在重点设施蔬菜生产环节集成应用机械化技术, 青菜、生菜、韭菜、包菜、秧草、甘蓝、番茄、辣椒、芋头等蔬菜生产均应用了撒肥、耕翻、整地、播种、移栽、植保、收获等生产机具, 提高了基地机械化生产水平, 并有效辐射带动周边园区机械化的发展。依托蔬菜生产基地, 结合农机农艺要求, 优化机具配置, 已初步形成了蔬菜机械化生产模式。
2 江苏省高效设施农机化“十三五”发展目标及重点
“十三五”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是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时期, 也是加快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和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构成了农业机械化的核心内容。“十三五”期间, 江苏省将加大力度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同时, 将全力推进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 厚植优势、补齐短板、攻坚克难、提质增效、整体推进,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1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推广增氧机、投饵机、清淤机等渔业 (水产养殖) 机械超过5万台 (套) , 推广挤奶机、禽畜养殖加工、饲料加工成套设备和污水污物处理等畜牧机械5万台 (套) 。新增蔬菜加工保鲜成套设备、保鲜库、精米加工设备、林果茶桑生产加工机械超过1万台 (套) 。积极开展粮食、渔业、畜牧、设施园艺等智能化的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
2.2 提升农机作业水平
全省农产品初加工、林果业、设施农业 (园艺) 、畜牧业、渔业 (水产养殖) 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56%、56%、49%、55%、60%以上。
2.3 大力发展以设施蔬菜为重点的园艺生产机械化技术
依托“菜篮子”工程蔬菜生产基地, 加大设施蔬菜育苗、栽种、水肥一体、收获、环境调控机械的试验示范推广力度, 提升蔬菜耕整、灌溉、植保、采运等环节机械化水平, 探索建立适合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机制。
2.4 切实提高渔业 (水产养殖) 生产机械化水平
推进投饲、增氧、起捕、清淤机械化, 加快高密度养殖机械、水质环境监控设备推广应用。
2.5 巩固提升畜禽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依托规模化养殖场、家庭农场, 提高饲草料生产与加工、饲料投喂、粪便处理、环境控制、畜禽产品采集机械化水平。
2.6 开展林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
依托林业苗木基地、果园基地, 开展林、果、茶、桑园中耕、施肥、植保、修剪、采收、田间转运等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
2.7 提高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
加快发展果蔬保鲜贮藏设备, 以及农产品清选、分级、烘干等装备。
2.8 加强高效设施农业信息化建设
加强物联网、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激光平整、智能监测、远程终端等技术在农业机械装备上的应用。加快设施农业、水产养殖、林果茶桑、畜禽养殖等生产装备信息化技术的试验示范, 通过信息化带动农机化水平的提升。
3 江苏省高效设施农机化发展制约因素
江苏省高效设施农机化发展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
3.1 地区发展不平衡
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 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发展重视程度高、规划早, 发展水平较高;工作重心未转移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机械的部分地区, 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3.2 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
设施水产与设施畜牧农机化水平较高, 设施蔬菜和设施林果农机化水平较低。设施蔬菜生产中的耕整、灌溉、植保环节机械化水平较高, 种植、收获、采运、加工环节机械化水平较低。
3.3 机具补贴不足
相比于大田粮食作物生产农业机械, 设施农业机械的补贴品种和补贴力度还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3.4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种植、收获、采运、加工、管理等设备开发滞后, 许多设施农业机械的研发、生产领域还未涉及。设施农机化装备结构不能适应高效设施农业生产需求。
3.5 农机与农艺融合不紧密
种植模式与机械化作业不能完全适应。基层技术力量不足, 技术指导、培训服务、宣传推广不能满足农民的生产需求。
4 江苏省高效设施农机化发展对策思考
4.1 强化政策扶持, 增加有效投入
鼓励各级农机和财政部门及时整合资金, 优先安排地方财政支农资金扶持设施农业机械发展, 降低农民使用机械成本;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 通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重点补贴本地急需和未列入中央、省级补贴范围的设施农业机械;加大项目扶持力度, 增加项目资金, 扩大立项范围, 促进项目成果转化。
4.2 依托科技创新, 补齐装备短板
加强国外、省外成熟产品的引进消化吸收步伐, 发挥省级农机科技创新中心和省内农机生产制造企业优势, 加强技术攻关, 提高集成创新水平;加强对全国高效设施农业机械的调研, 加大特色适用机械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搭建农机部门、科研院所、生产企业、农机化服务主体沟通交流平台, 研讨、推荐适用于高效设施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装备。
4.3 围绕机艺协同, 推进统筹发展
围绕优势主导产业,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补充完善设施农业机械技术标准、作业质量标准和规范, 制定适合当地实际的机械化作业技术路线和机具配备方案;以示范园区为抓手, 以项目为引领, 打造高效设施农业示范点, 以点带面, 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加强宣传, 提高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普及率;加强基层农机推广部门、高效设施农业园区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 促进示范点、园区技术装备配套、技术指导、政策解读工作落实;通过现场演示和试验示范等形式, 让农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设施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 提高机具操作水平和技术到位率。
4.4 创新服务模式, 构建高效体系
加快培育设施农业机械化新型服务主体, 以市场方式统筹调配设施农业机械装备资源, 形成设施农业机械作业的社会化专业服务模式;依托现有农机服务组织, 通过合同订单、托管服务、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 提高机具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抓好服务典型宣传, 加大对运作较好的服务主体的政策扶持力度。
4.5 优化供给水平, 提高竞争能力
高效设施农业机械需要通过供应、研发、生产方面的稳增长、调结构、提质量, 来优化提高供给侧竞争力。建议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科技投入等措施, 引导农机生产企业合理调整生产方向, 加大机具研发创新力度, 着力破解一批制约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 重点研发、生产、推广应用一批高效设施农业领域空白、急需并且先进适用、附加值高、质量可靠的农机装备, 推动高效设施农业机械供给向上游发展。
【发展成效】推荐阅读:
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成效05-27
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成效07-12
整风肃纪促发展务实求真见成效07-28
对于热带农业科技成效及发展研究论文10-27
我市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增收的做法与成效08-26
将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成效及建议05-17
成效调查05-09
成效因素06-10
服务成效06-11
措施成效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