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成效

2024-11-06

改造成效(精选8篇)

改造成效 篇1

百色市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一期工程涉及10个县24070户, 政府计划安排资金36105万元, 其中中央、自治区各补助12035万元, 市级配套9628万元, 县级配套2407万元。按照自治区及百色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要求, 相关县加强领导, 强化措施, 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截至10月20日, 一期工程涉及10个县已全部开工建设, 共开工14519户, 开工率60.31%, 竣工1304户, 竣工率5.42%。完成投资14583.86万元, 其中中央资金1486.3万元, 自治区补助754.3万元, 县级配套118.86万元, 其他资金12224.4万元。全市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百色新闻网秦秀忠)

改造成效 篇2

【关键词】供暖电锅炉;节能改造;可行性

0.引言

我国经济在取得发展的同时,能源紧缺问题也日益突出,并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电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电的消耗不断加大。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供暖电锅炉在城市的生活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供暖电锅炉的能耗不仅高,而且能源利用率也低,对环境质量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发展节约经济、节能经济、环保经济已经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此,供暖电锅炉进行节能改造有着重大意义。

1.供暖锅炉节能改造的意义

锅炉作为一种能源转换设备,向锅炉输入的能量有燃料中的化学能、电能,供暖电锅炉输出具有一定热能的蒸汽、高温水或有机热载体。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电锅炉的使用也越来越多,锅炉在运作的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会使得能源的消耗不断加快,同时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供暖电锅炉在在排放气体的时候,会增加温室效应,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一旦人们生存的环境质量遭到污染和破坏,人们的生存空间就会减少,同时也会加剧我国能源紧缺的局面,社会就会难以发展[1]。随着节能理念的广泛传播,供暖电锅炉作为一个能耗大、污染重的设备,对其进行节能改造,可以有效地减少能源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社会形象。同时供暖电锅炉发展节能技术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位大方针的重要体现,对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供暖锅炉的节能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加,供暖电锅炉的使用越来越普及。供暖电锅炉是利用燃料燃烧后释放的热能或工业生产中的余热传递给容器内的水,使水达到所需要的温度或一定压力蒸汽的热力设备。锅炉在“锅”与“炉”两部分同时进行,水进入锅炉以后,在汽水系统中锅炉受热面将吸收的热量传递给水,使水加热成一定温度和压力的热水或生成蒸汽,被引出应用[2]。在燃烧设备部分,燃料燃烧不断放出热量,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通过热的传播,将热量传递给锅炉受热面,而本身温度逐渐降低,最后由烟囱排出。电厂锅炉在运作的过程中所需要消耗的能源有水、煤、天然气、石油等资源,然而我国经济水平及科技还不够发展,锅炉的生产还不够科学,锅炉在运作过程中,锅炉的四壁很容易形成污垢,造成燃料的使用量增加,使得消耗的能源增加,同时由于污垢的存在,燃料在燃烧的时候不充分,由于缺乏必要的技能技术,锅炉大量的使用,必然会造成能源的消耗增加,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使得电厂的发电效率地下,从而影响到了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3.供暖电锅炉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3.1对采暖供热系统的节能重视不够

在我国开展建筑节能工作以来,对建筑节能的主要组成部分采暖供热系统的节能的重视是不够的,可以说始终尚未达到与建筑物节能予以相同的重视程度,即没有真正地列入议事日程[3]。首先,是没有力地加强对采暖供热系统节能新产品开发工作的领导,而这方面恰恰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大的方面,没有符合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又适合国情的各种硬件,供暖节能工作很难有大的突破。

3.2采暖供热系统的设计不全面

在我国当前供暖电锅炉设计中,虽然有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但在实施节能设计把关时,往往侧重建筑热工方面,对采暖供热系统的节能审查不十分严格,再加上没有很多质量过关的节能新产品可供设计选用,因些采暖供热节能设计基本没有大的突破,仍属常规设计。

3.3水资源浪费严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供暖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大,在供暖电锅炉运作过程中,锅炉每天的进水量必须保证一定的量,一旦电锅炉缺乏充足的水,其供暖性能就会受到影响。同时电锅炉在运行一段时间后需要对其进行换水处理,往往在实际工作当中,这些水不能够被加以利用,造成很大的水浪费问题。

4.供暖电锅炉节能改造的可行性与成效分析

4.1余烟再回收

烟气余热是利用换热器将烟气中的热量回收利用,提高锅炉效率。其中较为先进的复合相变换热器,对大多数锅炉可以实现烟气温度的大幅降低,回收其热量加热凝结水、锅炉补水、生活用水等,实现能源的回收和高效利用。通过对锅炉尾部受热面进行改造,采用扩展受热面来增加换热面积,增强换热效果,从而达到降低排烟温度的效果,实现节能减排。

4.2提高管网运输效率

在供暖电锅炉设备中,影响管网输送效率的主要因素有温度、材质、漏风等,为了提高管网传输效率,可以采用在管网外部采用一些保温材料,不仅可以减少散热,而且可以防止锅炉炉膛和烟道漏风,减少热损失。保温材料应满足导热系数小,热稳定性高,对管壁无腐蚀等特点。常用的保温材料有石棉、矿渣棉等[4]。为减少蒸汽管道的散热损失,应尽可能采用小的管径,并缩短输送距离,同时应使其压降较小。在输送蒸汽前将汽压降低到最低必须的数值。如压降较大,则应利用其作功。对于动力装置,应采用高温高压蒸汽;对于工艺用汽,应采用低压和小的过热度。对供热设备和管道进行良好的保温是重要的节能措施。

4.3完善水循环工艺

供暖电锅炉运行的必要条件就是保障充足的水,水的质和量对供暖电锅炉的供暖性能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可再供暖电锅炉系统中增设一个水循环工艺,专门负责电锅炉的排水回收处理。在供暖电锅炉运行过程中,由于高压冷却器换热效果不佳,使运行中的炉水循环泵电动机腔室温度长期偏高,炉水循环泵电动机绝缘持续下降而失效[5]。在锅炉启动点火阶段,一般需投入连续清洗水。当锅炉升压至0.5MPa时,必须及时停清洗水,否则,高压热炉水会进入炉水循环泵电动机腔室而导致绕组过热。为了保障供暖性能,在电锅炉设备的每个接口出要控制好温度,避免温度过高或偏低给锅炉造成影响。

5.结语

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我国环境污染问题、资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供暖电锅炉作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近年来,随着节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供暖电锅炉中进行节能改造,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能源的消耗,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科]

【参考文献】

[1]杜雅飞.供暖电锅炉节能改造的可行性及效果分析[J].科技资讯,2009,35:63.

[2]王立学.锅炉节能改造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核算体系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3.

[3]马广蔚.工业企业锅炉系统节能效果模糊综合评价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3.

[4]张喜来.蓄热式低温余热回收及其在工业窑炉上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2.

改造成效 篇3

来宾位于桂中区域, 是广西油茶核心发展区, 现有油茶林0.83万hm2, 但现有油茶林中80%以上为低产林, 茶油产量仅75 kg/hm2左右, 经济效益极低的低下已严重影响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低产林的成因有多种, 其中因茶油历史价格的低下导致的缺乏管理是最主要的原因。本文在来宾金秀县头排镇进行低产林改造, 并对改造成效进行分析, 旨在为来宾地区大面积实施低产林改造提供理论依据和示范样板。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施地点自然条件

低产林改造实施地点头排镇位于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北部, 距县城56 km, 国道323线与省道307线成“T”字形交贯穿境而过, 交通便利。全镇北部属低山区, 其余为平原和丘陵, 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镇1月平均气温8.8℃, 7月均沮24℃, 年降雨量1 583 mm, 无霜期330 d。

1.2 低产林基本情况

低产林位于头排镇南部, 面积约4 hm2, 红壤土。该油茶林种植于20世纪80年代初, 实生苗造林, 种子采自岑溪软枝油茶的优良林分, 栽植密度140~180株/667m2, 常年茶油产量在100 kg/hm2左右。

1.3 低产林改造过程

经分析, 该林分低产的主要原因是栽植密度过大, 缺乏管理, 杂草丛生, 且从未施肥, 适用于抚育施肥的改造方法。2013年6月, 对该林地的杂灌木进行了清除, 并挖除老劣、历史病株以及过密植株;11月, 结合采果进行了垦复;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2月进行施肥, 667m2施油茶专用肥100 kg, 7月进行中耕除杂。

1.4 数据调查与分析

实施初期, 林地内选择3片10 m×10 m具有代表性的样地, 统计样地内平均植株数。分别于实施当年、次年及第3年10月测定植株的株高、地径和冠幅, 调查单株结果数量、平均单果质量量, 标准枝法调查花芽数量, 依据测定面积推算每公顷的鲜果产量, 依据《植物油料含油量测定》 (GB/T 14488.1-2008) 对果实的含油率进行测定。分析3 a来实施低产林改造的各项投入, 依据产量推算茶油产出。所有数据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见表1, 将劣、历史病株以及过密植株疏伐后3片样地平均植株数量为22.33株。2013年调查植株高度、地径和冠幅分别为3.21 m、6.5 mm和4.13 m2, 平均每株挂果42.4个, 平均单果质量和花芽数分别为21.6g和1213粒, 折算每公顷鲜果产量为2 045.07 kg。抚育改造第2年, 植株的株高和地径变化不大, 但冠幅增长至4.48m2, 鲜果数量和单果质量分别达到67.6个和23.5 g, 花芽数量大增长至2025粒, 折算鲜果产量达到3 547.34 kg。抚育改造第3年, 植株和地径增长不大, 但植株冠幅、单株果实数量、单果质量和花芽数量较2014年又有明显增长, 分别达到4.76 m2、89.2个、和23.7g和2 088粒, 折算鲜果产量达到4 720.65 kg/hm2。可见, 经过垦复和施肥后, 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都有了一定的增长。

低产林2013年进行了砍杂、除草, 并对老劣、历史病株以及过密植株进行疏阀, 投入劳力3 600元/hm2;2012、2013均进行了除草和施肥, 投入劳力3 000元, 油茶专用肥1 500 kg, 按市场价2.4元/kg计算为3 600元, 3年合计投入为16800元。抚育改造3 a期间, 均从林地采摘鲜果进行含油率分析, 分别为6.4%、6.6%和6.7%, 折算2013、2014、2015年的产油分别为130.88、227.03、302.12 kg/hm2, 按采摘当年当地茶油市场价格60、70、80元/kg计算产值分别为7 853.80、15 892.10、24 169.60元/hm2。2014年和2015年产值分别增加了8 039.30和16 316.80元/hm2, 合计产值增加24 356.10元/hm2, 除去投入16 800元/hm2, 实际增加收入7 556.1元/hm2, 投入产出比为1.45。

3 讨论与小结

本文对油茶低产林实施改造3年, 每公顷实际增收为7 556.1元/hm2, 增收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但改造后从第4年开始, 有10~20 a的较高收益期, 每年茶油产量均能维持或超过第3年的水平, 即每年产值能增加16 316.80元/hm2, 而每年的投入进在除杂和施肥投入6 600元/hm2, 实际每年增收9 716.8元/hm2, 为改造前收益提升了123.74%, 经济效益增长明显。

茶油中部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 并富含多种营养物质, 被誉为“东方橄榄油”[4,5],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茶油越来越受到群众的欢迎, 统计表明, 2009年广西茶油均价不足20元/kg, 而2015年广西茶油的平均价格已增长至80元/kg。随着价格的增长, 林农开始重视传统的油茶林, 本文在来宾地区实施低产林改造, 分析抚育改造成效, 可为广大林农实施油茶低产林抚育改造提供借鉴。但油茶低产林改造的方法有多种, 本文实施抚育改造的油茶林种源为岑溪软枝油茶实生种, 种源较好, 种植时间为20世纪80年代, 尚处于壮年期, 因此实施抚育改造效果较好, 而对于一些种源不好或是种植年限长的油茶林, 则不适宜进行抚育改造, 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再进行改造, 才能起到良好的改造效果。

摘要:在来宾地区进行低产林进行抚育改造, 并对改造成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抚育改造后, 植株株高、地径变化不大, 但冠幅增长明显, 果实数量、单果质量和花芽数量也有了明显增长。改造当年、次年和第3年鲜果产量分别为2 045.07、3 547.34和4 720.65 kg/hm2, 折算产油量分别达到130.88、227.03和302.12 kg/hm2, 折算产值分别为7 853.80、15 892.10和24 169.60元/hm2, 实际增加收入7 556.1元/hm2, 投入产出比为1.45。

关键词:油茶,低产林,抚育改造,广西来宾地区

参考文献

[1]陈永忠.油茶优良种质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15.

[2]张日清, 丁植磊, 张勖, 等.油茶育种研究进展[J].经济林研究, 2006, 24 (4) :1-8.

[3]王瑞元.国内外食用油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油脂, 2011, 36 (6) :1-6.

[4]张日清, 丁植磊, 张勖, 等.油茶育种研究进展[J].经济林研究, 2006, 24 (4) :1-8.

改造成效 篇4

关键词:油茶,低产林,综合改造技术,成效,安徽舒城

油茶 (Camellia oleifera Abel) , 属山茶科 (Theaceae) 山茶属 (Camellia)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 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 有2 300多年的栽培和利用历史。油茶主要分布于湖南、江西、广西、安徽等14个省、市、自治区, 现有栽培面积逾300万hm2, 年产茶油26万t[1]。从安徽省茶油产业的发展来看, 省政府办公厅于2009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的政策性文件, 同时省林业厅组织编制了《安徽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 为安徽省油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导与良好的发展环境。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 安徽省除了发展新的油茶丰产林以外, 对现存的油茶低产林进行技术改造, 是迅速提升安徽省油茶产量的有效途径。舒城县作为安徽省国家油茶发展重点县及国家油茶产业发展试点县, 在油茶产业发展与低产林改造技术上均有其代表与示范意义。

1 舒城县油茶低产林现状

20世纪60年代, 安徽省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开始大规模种植油茶, 70年代油茶栽培面积达到最高峰, 约有13.33万hm2;舒城县也在这一历史时期将油茶面积发展到8 000.00 hm2。但当时的油茶种植技术与优良品种率均明显不足, 造成农民与市场动力不足。目前, 安徽省油茶栽培面积6.67万hm2, 年产油茶籽3.6万t、茶油2.1万t。由于历史原因和缺乏指导, 安徽省现有近4.00万hm2的老残低产低效油茶林, 占全省现有面积的60%, 而仅舒城县目前就有成年油茶低产林9 000.00 hm2。从1998年舒城县油茶产量测定来看, 茶油产量平均不足75 kg/hm2;即使在2004年以后新发展油茶良种造林面积较大的山七、晓天等镇, 仍然存在着大面积的老旧低产林。仅舒城县晓天镇郭冲村就有超过533.33 hm2油茶低产林, 每年产油量仅75 kg/hm2左右, 远低于国家丰产林600 kg/hm2的标准。油茶低产林经济效益较低, 极大影响了林农栽培油茶的积极性, 从而限制了油茶产业的发展。

2 低产林改造技术与实践

2.1 低产林改造试验与示范

低产林改造示范点位于舒城县西南的山七镇。山七镇成年油茶低产林面积1 800.00 hm2, 由于管理粗放, 所以产量很低, 2009年测产结果为茶油产量150 kg/hm左右。从2009年秋季开始, 连续2年时间, 舒城县林业技术人员对山七镇要元村村址对面的17.33 hm2油茶林采用了一系列科学的低产林改造技术, 油茶明显增产。

2.2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

结合目前的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 从清园整土到修剪嫁接到病虫害防治, 对舒城的油茶低产林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造。

2.2.1 清园除杂。

将油茶以外的杂木全部清除, 消除杂木对地力的消耗, 确保油茶有充足的光照和生长空间。

2.2.2 适当整枝修剪与调整种植密度。

通过整枝修剪, 使树体结构能更充分利用空间, 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同时, 通过种植密度调节, 保持油茶植株之间枝叶相互不重叠, 一般密度在900株/hm2左右, 郁闭度在0.7左右。对于密度过大、生长不良的植株予以移除[2]。

2.2.3 更新劣株。

对于生长势衰弱的劣株, 采用先栽植油茶良种苗木, 后砍伐低产植株的方式进行更新。对于生长势良好, 但由于品种原因而产油量低的植株, 则采用高接换冠嫁接良种。技术方法恰当, 嫁接成活率可达80%以上。

2.2.4 深翻土壤, 适时施肥。

结合深翻土壤, 施有机肥5~10kg/株作为越冬肥, 从而达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肥力的效果。秋、冬季的深翻土壤也有利于消灭地下害虫。坡度12°以上采用块状或带状垦复使树盘保持水平。每年3月在新梢萌动前15 d左右施速效氮肥0.5 kg/株左右, 可以促进油茶的枝叶生长, 保持旺盛的树势[3]。

2.2.5 注重病虫害防治。

油茶与其他经济林相比病害比较严重, 而虫害相对较轻。舒城县油茶的主要病害是油茶炭疽病, 可用1%波尔多液防治, 1年防治2~3次, 第1次在新梢生长停止前, 新梢出现发病症状时进行;第2次在幼果发病初期进行;第3次在采果后进行。对于发病严重的病枝、病果, 要及时清除[4]。

3 油茶低产林改造效果

从2009年开始, 对舒城县山七镇要元村17.33 hm2的油茶低产林进行了改造。根据原来油茶低产林产油量的不同, 将油茶低产林划分为3个区块, 分别统计低产林改造效果 (表1) 。

测产结果显示, 低产林的技术改造均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由于地势与经营管理措施不同, 在改造前, 3个油茶低产林改造区块产油量分别为90、165、210 kg/hm2, 改造后的第2年就取得了明显的增长, 到第3年产量分别达到285、330、360 kg/hm2, 与改造前相比, 增产率分别达到216.67%、100.00%和71.43%, 增产效果明显。技术改造的第3年比第2年产量要高, 表明持续的低产林改造技术的实施, 会不断地提高低产林分的油茶产量。此次油茶低产林技术改造, 虽然最终结果与国家油茶丰产林的标准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但对于盘活舒城县乃至全省的大面积油茶低产林还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也有着巨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罗健, 陈永忠, 彭邵锋, 等.油茶低产林改造研究进展[J].湖南林业科技, 2012, 39 (5) :109-111.

[2]梁文杰, 戴晨杰, 黄金生, 等.温州低产油茶林成因及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 2012 (5) :20-21, 31.

[3]沈春蕾.咸宁低产油茶林类型及其经营技术[J].咸宁学院学报, 2012, 32 (7) :187-188.

改造成效 篇5

特旱之后的几场喜雨, 把禄丰县恐龙山镇川街片区经过中低产田地改造后的千亩连片烟田、稻田, 催生成为一眼望不到边的绿海, 水池星罗棋布分布田边, 网状的沟渠和机耕路纵横交汇。正在劳作的老乡兴奋地说, 现在山区的薄地也像坝区一样肥沃, 亩产过双千, 收成有保障、旱涝不用愁。

近日, 记者在楚雄彝族自治州10个县市的中低产田地改造片区看到, 在通过土地整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基本烟田建设等项目改造完成的高稳产农田里, 不但实现了满栽满插, 而且大春秧苗的长势明显优于其它田块。双柏县妥甸镇麦地新村在项目区新建了一个3.4万m3容积的蓄水池, 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得到了保障, 小春生产和大春栽种都按节令适时进行, 目前, 项目区烟苗已长到近35cm高、叶片肥厚, 小秧也全面返青。据楚雄州中低改办负责人介绍, 仅去冬今春的田改中, 该州就完成了2192件小型水利工程, 沟渠管网1800余km, 田间机耕路365km, 坡地变梯田1.24万亩, 新增耕地面积6458亩。

改造后的田地在抗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禄丰罗茨、彩云, 牟定江坡、凤屯、共和, 姚安栋川, 楚雄东华, 南华沙桥、兔街等中低改项目区, 有近10万亩小春作物没有受到旱灾影响, 至4月底完成的31万亩做到了满栽满插。近日, 楚雄州政府组成了5个工作组赴各县中低产田地改造现场进行验收, 总结经验, 查找存在问题。

改造成效 篇6

甘肃省共建成2万hm2以上大型灌区23处,现有有效灌溉面积58.9m2,占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46%;其中列入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的大型灌区有19处,除列入黑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4处灌区和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3处灌区外,其余12处灌区均实施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1]。自1998年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以来,甘肃省大型灌区水利配套设施得到了很好地改善,干、支渠道衬砌率提高,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明显提高。

2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实施情况

2.1 立项情况

为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适应灌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999年8月,水利部在西安召开会议,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工作做了安排部署。2000年3月,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编制、上报了甘肃省景电一期、白银市靖会、兴电、武威市凉州区西营、民勤县红崖山、金昌市永昌县西河、东河、张掖市民乐县洪水河、甘州区大满、西浚、高台县友联、临泽县梨园河、酒泉市金塔县鸳鸯、敦煌市党河、安西县(现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双塔等15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规划报告;2004年5月,又编制上报了酒泉市肃州区洪临、张掖市民乐县大堵麻、山丹县马营河、武威市凉州区杂木河等4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规划报告,均被列入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范围。

2002年10月,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的通知》和《关于编制2008年度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及开展评估工作的函》,甘肃省有省景电一期灌区、白银市兴电灌区、靖会灌区、金塔县鸳鸯灌区、民乐县洪水河灌区及武威市凉州区西营灌区等6个大型灌区编制了信息化建设规划报告,并被列入全国及甘肃省信息化试点灌区[2]。

2.2 项目总体实施情况

甘肃有19处大型灌区列入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其中4处灌区列入黑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3处灌区列入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其余12处灌区实施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1998~2013年,国家共下达甘肃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投资计划17.46亿元[1],其中中央投资12.43亿元,地方配套5.03亿元;共改建干支渠道1911km,建筑物7316座。新增灌溉面积0.81万hm2,改善灌溉面积14.43万hm2,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8亿kg,新增节水能力2.78亿m3。

3 节水改造项目成效

随着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灌区骨干工程及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对一些局部破坏较重工程的修复,节水效益十分明显。

3.1 农业灌溉效益

甘肃省大型灌区通过实施节水改造项目,干、支、斗三级渠道衬砌完好率、防渗率和利用率明显提高,大大减少渠道输水损失,输水能力逐年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保证率得到了提高,减轻了农民灌水劳动强度,缩短了输水时间,节约了水量,节省了农民的用水支出。以靖会灌区为例,经过节水改造后,改善灌溉面积11.67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36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117.47万kg,新增节水能力842.2万m3。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灌区粮食经济作物稳产、高产,保障了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甘肃省12处大型灌区效益详况见表1。

3.2 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灌区节水改造对缓解灌区内日趋突出的用水矛盾,土地草场荒漠化,改善灌区内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党河灌区为例,通过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田间灌水技术得到了改善,使灌溉定额降低、灌溉输水效率得到提高,使灌溉用水量下降,从而减少地下水开采量。灌区年灌溉综合净定额由511m3/亩降低到400m3/亩,地表、地下配水量加权后,综合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7提高到0.65。通过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灌区有限的水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这对于促进灌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甘肃省大型灌区通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骨干工程运行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管理比较规范,资金使用合理,较好地完成了年度项目建设任务。如何提高灌区配套设施及信息化建设,使灌区充分发挥效益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4.1 加速田间配套工程建设

由于地方政府和灌区配套资金筹措能力差,部分灌区骨干工程虽然得到了改善,但田间工程不配套,灌区水的利用效率不高,季节性缺水与“卡脖子”旱的状况时有发生。

4.2 加大灌区建设投资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规划早,建设期长。由于前期工作深度不够,物价上涨等原因,甘肃省大型灌区总体建设规模偏小,虽然已完成了规划投资,但灌区骨干老化失修、功能衰减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扭转,一些制约灌区发展的关键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实现灌区可持续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

4.3 信息化建亟需完善

甘肃省灌区信息化建设起步迟,发展慢,达不到规划要求。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投资,使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5 结语

甘肃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实践证明,节水改造项目,不仅大幅度提高灌区的水利用系数,保障农田灌溉,对全省粮食生产、经济快速增长和改善灌区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水利支撑和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甘肃水利年鉴[Z].2015,9.

改造成效 篇7

关键词: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总体规划,节水方式

尊村引黄工程是一座大型多级提水工程,灌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境内,承担运城部分农田的灌溉。运城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全市常年多风少雨,十年九旱,农业对水利的依赖性很大。灌区控制灌溉面积269.8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3,在全市的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自1978年上水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运行,水源脱流、渠道淤积、工程设施老化失修等问题日渐突出,致使泵站装置效率逐年下降,渠系利用率越来越低,严重的制约了工程效益的发挥和灌区经济的发展。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灌区现状,实现灌区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为了切实的用好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我们坚持以节水节能为重点,以扩大灌溉面积、降低供水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合理安排改造项目,科学组织施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圆满的完成了改造工程的阶段性目标。

1 认真调查研究,搞好总体规划

尊村灌区建设之初,其建设目标和渠道防渗率都是比较高的,然而经过三十多年的运行,大部分工程年久失修,损毁严重,渠系工程因泥砂多,纵坡缓基本淤平,已无法过水。为了搞清灌区现状,找准节水改造工作的重点,我们首先从调查入手,组织了专门的调查班子,自1998年开始在全灌区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活动,尤其是因工程原因造成的影响渠道输水、威胁群众安全的问题;摸清灌区田间工程使用情况及毁损情况;弄清水资源利用现状;探讨节约用水、提高灌区效益的途径。通过调研,对灌区工程情况、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系统剖析,弄清了灌区工程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摸清了“家底”,理清了节水建设思路。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尊村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总体规划》,并通过了国家纪委和水利部的审查。按照全面规划、分期实施、效益优先、先易后难的原则,灌区节水改造首先解决影响工程安全运行和严重制约灌区效益的老化及淤积问题,提高泵站效率,增加提输水能力。其次,重点解决影响灌区效益的续建配套问题,完成干、支渠加固、修复和配套工程,进一步扩大灌溉面积,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再次,逐步改善生产条件,完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灌区效益,实现工程管理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该规划不仅为灌区节水改造工作提供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宝贵资料,而且为今后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较为科学的实施步骤。

2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选择节水方式

节水灌溉的目的就是要节约灌溉用水,而节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水资源条件,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节水灌溉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在引黄灌区发展节水灌溉,关键是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节水方式。从尊村灌区的发展情况来看,我们采用的较为适合的节水灌溉模式主要有:

1)渠道防渗技术。尊村灌区每年由渠道损失的水量几乎占一半,浪费水量之多,确实惊人。从实践看,节水效果最明显的为输配水系统的节水。渠道经过防渗处理可减少损失50%~80%,节水效果十分明显。其次,渠道防渗技术简单易行,造价较低,适宜大面积推广。尊村灌区渠道总长2 486 km,现已防渗2 386 km,防渗率96%,每年可节水580余万立方米。实践证明,对引黄灌区来讲,一方面,沉砂含量较高,采用小口径管道容易堵塞;另一方面,提水量较大,若采用大口径管道,不仅造价高,而且生产困难。所以,采用渠道防渗形式最为适宜。特别是近年来广泛使用的“U”形混凝土防渗渠道,具有过水能力大、占地少、受力条件好、工程造价低等优点,是一项费省效宏的重要节水措施。尊村灌区现有“U”形渠道171.59 km,输水和节水效果明显好于梯形渠道。

2)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管灌)技术。管道输水与渠道输水相比,具有输水快、省地、省水、节能、增产等优点。输水损失可减少到5%左右,管灌主要应用于灌区输水系统层次少(一级或二级)的小型灌区,对输配水系统层次较多的大型灌区,管灌可用作田间配水系统。近年来,我们灌区的支、斗渠已开始采用管灌技术,现有管灌面积2.5万亩,管道长度16.94 km,几年来不仅运行良好,而且节水效果十分明显,管系水利用系数达到规范规定的95%。下一步随着沉砂池工程的建设,我们将在末级渠道广泛使用管灌技术,进一步扩大高标准节水灌溉面积,不断提高节水水平。

3)田间工程节水技术。实践证明,在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节水潜力最大的还是地面灌溉。所以,加强田间节水工程建设是减少田间水量损失的有效途径。尤其是渠系配套、平田整地等节水措施,投资很少,效果却很好。过去我们只注意输水过程的节水,而忽视了田间面节水,使来之不易的水到田间后又浪费掉近一半。我灌区的灌水定额一般在50 m3/亩~150 m3/亩,上下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田间工程配套较差。近年来,我们将田间工程节水技术作为灌区发展节水灌溉的一项基本措施大力推广,发动农民进行田间渠系配套、平田整地,改大水漫灌为小畦节灌,畦田长度一般控制在75 m以内,收到了较好的节水效果。

总之,发展节水灌溉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气候条件、作物种植结构以及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采用各种适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和模式,大力提倡推广使用简单易行的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技术,田间节水仍以平田整地、畦灌和管灌为主,同时辅之以科学管水、用水等节水措施。这样既能收到较好的节水增产效果,又容易被群众所接受。

3 以改革促节水,再上新台阶

尊村灌区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在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与兄弟灌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灌区节水改造虽已初见成效,但整体水平还不高,今后改造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尤其是严重困扰灌区发展的泥砂和水源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今后我们将集中力量,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继续深化灌区改革。尊村灌区的改革还处在摸索试验阶段,尽管目前势头很好,仍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此,我们将在近期对前一段的灌区改革工作进行一次全方位检查,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和新的并发症,确保灌区改革健康有序地进行。2005年年底已全面完成机关改革,彻底解决人浮于事,平均主义等问题,建立起廉洁、高效、勤政、务实的服务体系,研究制定各项改革细则,逐步实现灌区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2)进一步加大节水改造步伐,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尊村灌区战线长,摊子大,存在问题多,经过两年的节水改造,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灌区落后面貌仍未彻底改观,跑冒滴漏现象仍很严重,节水潜力依然很大。今后,我们在重点解决水源和漏水问题的同时,一要完成各级泵站超声波流量计的安装,解决泵站计量问题,促进节约用水;二要认真筛选节水改造项目,以扩大灌溉面积,节约用水为目的,分期安排重点支渠的防渗配套;三要加强田间节水工程建设,搞好田间渠道配套,辅之以平田整地、小畦节灌,全方位搞好节水工作;四要科学管水、用水、完善灌溉制度,调整灌溉水价,最大限度地挖掘节水潜力。

3)拓宽供水市场,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节水改造工作健康发展。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后,有力地促进了灌区工农业生产。引黄供水量增加,保证率、利用率提高,既克服了井水灌溉易造成土壤板结和盐碱化等弊端,又确保农业高产稳产,丰产丰收,同时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继而促进了社会稳定。据了解:灌区小麦由原来的350斤/亩上升到800 斤/亩~1 000 斤/亩;棉花亩产籽棉500多斤,亩收入1 500元;果树亩产5 000 斤,收入4 500元~9 000元。农民人均收入由1998年的2 106元增加到2009年的4 500元,灌区第一产业的GDP总值也由1998年的9.52亿元增加到2009年年底的26.19亿元。此外,节水改造工程还向工业用水提供了优质水源,促进了我市经济的发展。我们在抓灌区改造的同时,积极拓宽供水市场。1999年~2009年12月,先后为南风集团、海鑫集团、关铝热电厂等企业供水1.60亿m3,尊村灌区的经济状况将得到彻底改观,为灌区的可持续利用创造了条件。在水源和节水方面的投入也将逐年加大,必将大大推动灌区节水工作。

尊村灌区节水改造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节水改造项目已发挥了显著效益。尊村灌区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灌区改革与节水改造相结合,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相结合,抢抓机遇,加快发展,逐步建设成设施先进、管理一流的现代化节水型灌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再创新功。

参考文献

改造成效 篇8

一、裕华区概况和城中村改造动因

裕华区成立于2001年, 位于省会东南方向, 总面积70平方公里, 人口42万, 共辖7个街道、1个镇、23个村 (其中17个已村改居) 、56个社区居委会。未成区面积高达3/4, 全区23个村中, “城中村”和“城边村”占到17个, 都已经进行了“村改居”, 但是农村的形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特别是被包裹在城市当中的11个典型“城中村”, 已经成为了城市现代化的突出制约,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影响城市总体规划。

由于城中村的存在, 城市总体规划不能有效落实, 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商业设施得不到合理摆放, 一些管线的铺设需要绕村而行, 也产生了许多断头路。

(二) 破坏城市环境的整体协调。

“城中村”里私搭乱建现象非常严重, 楼上楼、“贴面楼”、“拉手楼”、“一线天”等特殊“景观”比较普遍, 建筑密度高, 有的甚至高达70%以上, 同时绿化率低。基础设施不完善, 配套设施不健全, 环境脏乱差, 与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相去甚远。

(三) 社会问题突出。

一些城中村群众沿袭多年来的旧习, 文明程度低, 责任意识差, 群众思想混乱, 各种矛盾错综复杂, 产生了大量社会问题。“城中村”也是外来人口聚集地, 如尖岭村, 本村只有6, 000人, 但外来人口近2万人。而且形形色色、良莠不齐, 存在严重的治安隐患和计生、疾控等各方面管理难题。

(四) 制约城市生产力。

“城中村”的土地使用普遍存在无序粗放、利用率和产出率低的问题, 集体经济规模效益不高。虽然都位于“金角银边”优势地带, 但是大多还基本处于“捧着金碗要饭吃”的尴尬境地。

(五) 加剧城乡二元矛盾冲突。

“城中村”虽然经过“村改居”, 村民已经变成市民, 但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等社会福利方面, 仍然遭遇制度的壁垒, 无法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城中村已经成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对立最突出、最尖锐的区域。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 “城中村”成为了城市的“孤岛”和“角落”, 加快“城中村”的城市化步伐, 已经成为历史必然和现实的需要。

二、裕华区城中村改造的主要做法

“三年大变样”启动以来, 裕华区深刻理解省市决策意图, 首先确定了“以城中村改造为重点, 实施成区连片开发”的思路, 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城中村拆迁改造战役。2008年、2009年两年时间, 共有13个村列入市改造计划, 7个村彻底拆平。回迁楼建设顺利推进, 省市领导多次调查研究, 给予高度评价, 省内外近百个考察团前来学习考察。裕华区的城中村改造, 主要抓了以下六个环节:

(一) 坚持因地制宜, 确定恰当的开发模式。

集体经济势力强或规模不大的村采取自主开发模式, 如槐底、方北、大马、小马。村集体经济实力弱和规模较大的村采取合作开发模式, 如尖岭、东岗头、塔冢、赵卜口等。并且在实践中逐步确定了以合作开发为主的模式, 引进战略开发商, 进行合作开发, 为现实利益和长远发展提供双重保证。与大连万达集团合作谋划了尖岭万达城市广场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80亿元、180万平方米、商业面积40万平方米, 是集多样三产业态于一身的城市综合体。建成后, 可提供10, 000个就业岗位, 年利税超亿元。与上海仲盛集团合作谋划了南焦南茵河城市园林项目, 总占地2, 000多亩, 水系环绕, 建成后将成为现代宜居宜看新城区的范本。

(二) 坚持理念先行, 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针对城中村干部群众眼光狭窄、观念落后、土打土闹的现实问题, 分期分批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到大城市参观, 到理念先进、布局科学、样式新颖、环境和谐的现代化小区里考察, 引导城中村干部群众不断拓宽视野, 更新理念, 不断完善规划设计。大马村在经过几次考察后, 对改造项目双子星金色假日酒店的设计, 进行了完善;小马村回迁楼也由起初的多层连体楼全部改为27层的高层住宅, 腾出了更多的土地规划商业设施。

(三) 坚持民利至上, 让群众最大限度地享受改造成果。

始终把保障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最大限度地考虑群众利益。在回迁安置标准上, 一般每户分配300~330平方米住房;在发展商业上, 每个村民可以分得25~30平方米的商业门脸或产权, 作为失地、失业后永久的生活保证;在过渡安置费上, 每户每月2, 800元, 对于提前按规定时间搬迁的还给予一定奖励。拆迁户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也优先安置, 最大限度地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 坚持统筹兼顾, 均衡各方面利益关系。

既照顾大多数群众的利益, 也兼顾闺女户、职工户、大宅户等少数特殊群体的合法利益, 均制定了合理的安置补偿办法。

(五) 坚持股份制改革与城中村改造同步推进。

在大力开展城中村改造的同时, 裕华区也积极稳妥地不断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 通过对集体资产清产核资, 对村民身份界定, 合理配置股权, 把村集体资产量化到人。做到了村集体资产明晰化, 资产运行透明化, 资产共享合理化。同时, 也明确了闺女户、职工户这些特殊群体到底能够享受到多少利益, 为城中村改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六) 坚持政府主导, 凝聚强大拆迁合力。

变项目单位拆迁为政府主导拆迁, 利用政府拥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组织手段和群众工作等手段多样化的综合优势, 统筹开展拆迁工作, 收到了“拆迁成本最低、拆迁手段最多、拆迁速度最快、拆迁效益最大、拆迁效果最佳”的“五最”效果。尖岭村仅用8个月的时间, 完成全村1, 462宅, 学校、供销社等公用设施11处, 共计80万平方米拆迁任务, 腾地666亩, 6, 000多名动迁群众全部妥善安置, 没有发生一起大的不稳定事件, 没有发生一例重大事故。大马村148户仅用了34天就拆迁完毕, 槐底村469多户不到一个月内拆完, 二十里铺654户也只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完成拆迁任务。

三、城中村改造效果

(一) 极大地改善群众生活。

改造后提供了面积大、质量高、环境优的居民回迁房, 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开发商为村集体提供相当数量商业面积, 其经营收益为广大群众提供了生活保障。纳入城市管理系统, 使广大居民享受到市民的各种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

(二) 提升城市形象。

通过改造, 城中村脱胎换骨, 一大批新建高档小区及商业设施, 出现在城市主要道路, 高楼林立、节次鳞比, 更不乏一些亮点建筑。夜间流光溢彩, 增添了现代化气息。其中, 万达城市广场、剑桥春雨等项目, 还将成为地标性建筑。

(三) 打造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城中村改造腾出的宝贵土地上, 一些大型商业设施相继开工建设, 便利的交通、完善的设施、优美的环境吸引了各种服务业态入驻经营, 形成了新的产业集群和商圈, 大大提高了城市生产力, 也促进了城市的繁荣与繁华。

(四)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城中村改造后, 一些特殊区域社会管理难度大大降低。原尖岭村流动人口超过2万, 是本村人口的3倍, 人员构成复杂, 治安问题突出, 发案率占裕华区的1/3, 改造后这一问题得到根治。在改造过程中, 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一些信访积案、“老大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结合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 将建立新的更加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 避免许多信访隐患和社会矛盾发生。

四、推进城中村改造问题与建议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 也遇到一些问题, 有的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改进, 有的则需要在政策、法律上作出相关规定予以支持,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规划滞后。目前, 石家庄在城中村区域还缺乏区域性的详规, 各地块招商引资各自为战, 缺乏与周边环境的规划衔接。既需要出台详规, 为科学摆布项目提供框架, 也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产业引导。

二是资金缺口大。城中村改造是一个庞大工程, 所需资金投入相当大, 亟须研究措施, 拓宽融资渠道, 为加快回迁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三是回迁楼布局集中。现阶段, 所有城中村项目都是将村民集中安置, 与城市之间还存在相对的隔离, 不利于农村城市化, 需要积极引导各村在旧村改造中减少住宅性房产安置, 增加货币安置和商业性股份安置, 让村民更多地通过回购住宅实现回迁, 从而引进大量城市人口与原村民混合居住, 加快城中村城市化进程。

四是一些特殊问题有待深层次研究解决。城中村改造过程中, 巨大的利益分配带来了尖锐的冲突, 突出的表现在“闺女户”、“职工户”的具体问题上。如何妥善解决这一问题, 还需要从民主制度、法律、政策各个层面进行探讨。

五是“新市民”素质有待提高。村改居后, 大部分“新市民”仍保持原来农村的生活习惯, 特别是婚丧嫁娶中的一些旧风俗, 一时难以摒弃, 需要通过市民学校等平台,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 提升“新市民”的文明素质, 使他们真正融入到城市中。

摘要: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而改造城中村则是城市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任务。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 在人居环境、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负效应正日益显现, 越来越成为城市健康发展的瓶颈。2008年以来, 河北省委、省政府在全省部署并在省会率先启动了“三年大变样”工作, 掀开了省会城市化的新篇章。本文通过对城中村改造工作方法研究分析, 力求把握城中村改造的背景动因、主要方法、工作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三年大变样,城中村,改造

参考文献

[1]马航.城中村改造的城市社会学视野分析[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下册) , 2006.

[2]张光文.城中村改造中的思考与启示[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中册) , 2006.

上一篇:五个“性”下一篇:表面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