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效与思考

2024-06-29

成效与思考(精选12篇)

成效与思考 篇1

2015 年, 是上海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的第二年。为推动公交都市建设, 上海要求各区 (县) 积极落实公交城区创建工作, 通过市区合力, 促进公交都市建设取得更多成效。2015 年, 公交都市创建推进有序, 节能和新能源等环保型公交车投放力度大, 安全运营总体受控, 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

一、公交都市评价指标推进情况

(一) 关于评价指标

根据交通部《公交都市考核指标体系》和《上海市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实施方案》, 上海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的评价指标共33 项。其中, 交通部批复同意上海增加的特色指标3 项, 包括轨道交通站点与公交站点衔接情况、公交站点候车亭覆盖情况、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首末班车时间衔接情况。

(二) 指标推进情况和达标预判

2015 年推进较好的指标, 主要有公共汽 (电) 车线路网比率、万人公共交通车辆保有量、公共交通乘客满意度、公共交通投诉处理完结率和轨道交通责任事故死亡率等。

2015 年推进较慢的指标, 主要有公共交通站点500 米覆盖率、公共交通正点率、公共汽 (电) 车进场率、公交专用道设置比率、公共汽 (电) 车车均场站面积和公交优先通行交叉口比率等。

提前完成2017 年目标要求的指标近50%。30 个指标中, 已经提前完成2017 年目标要求的指标有14 个, 其中考核指标有9 个、参考指标5 个, 包括公共汽 (电) 车线路网比率、万人公共交通车辆保有量、早晚高峰时段公共交通平均拥挤度、公共交通乘客满意度、绿色公共交通车辆比率、公共交通运营补贴制度及到位率、公共交通乘车一卡通使用率、公共交通人均日出行次数、公共汽 (电) 车车龄、公共交通投诉处理完结率、公共交通港湾式停靠站设置率、公共交通职工收入水平、公共交通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 以及城乡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营比率。

预计能够较好完成2017 年目标要求的指标有10 个, 包括公共交通正点率、公共汽 (电) 车进场率、公交专用车道设置比例、公共交通一卡通跨省市互联互通城市、公共汽 (电) 车线路网密度、公共汽 (电) 车车均场站面积、公共交通优先发展配套政策制定情况、公共交通智能化系统建设和运行情况、轨道交通责任事故死亡率及公共汽 (电) 车责任事故死亡率。

通过努力推进能够完成2017年目标要求的指标有4 个, 包括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公共交通站点500 米覆盖率、早晚高峰时段公共汽 (电) 车平均运营车速和交通影响评价实施情况。

较难完成的指标有2 个, 包括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公交优先通行交叉口比率。

二、公交城区创建情况

(一) 指标推进情况

1.2015 年推进较好的指标

30 个创建指标和2017 年目标相比, 推进较好的指标有公共交通乘客满意度、城乡客运线路和公交化运营比率、公共汽 (电) 车责任事故死亡率、轨道交通责任事故死亡率、公共交通投诉处理完结率和公共汽 (电) 车平均车龄等。

2. 各区 (县) 下阶段需要强化的指标

根据2017 年创建目标, 各区 (县) 下阶段推进力度需要强化的指标如下。

(1) 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嘉定、金山、奉贤、崇明2015年的推进值与目标值相比, 差距为6% ~ 7.5%。

(2) 公共汽 (电) 车线路网比率。金山2015 年的推进值与目标值相比, 差距为12.9%。

(3) 公共交通站点500 米覆盖率。 嘉定、 奉贤2015 年的推进值与目标值相比, 差距为8.2% ~ 10%。

(4) 公交专用道设置比率。松江、金山、奉贤现状值与目标值差距较大。

(5) 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奉贤现状值与目标值差距为8%, 完成难度很大。

(6) 公共汽 (电) 车线路网密度。金山、奉贤、嘉定现状值与目标值差距为0.5 ~ 0.6 公里/ 平方公里。

(7) 公共汽 (电) 车车均场站面积。闵行区现状值与目标值差距为4.5 平方米/ 标台。

(8) 公交优先通行交叉口比率。除闵行、奉贤区推进了公交信号优先外, 其他区 (县) 暂未实施。

(二) 公交城区建设措施亮点

一是区 (县) 推进公交专用道建设和信号优先。年内宝山和闵行区分别新建32.2 公里和12.05 公里的专用道。闵行区建成SCATS路口99个, 在建SCATS路口62个, 优化161 个公交线路途经SCATS路口的信号灯绿信比、时差方案, 设置绿波带50 条, 公交优先通行交叉口比率占总路口数的18.5%。

二是有轨电车开始施工建设。松江区现代有轨电车示范线T2 线正式进入施工阶段。

三是绿色公交推进力度较大。区 (县) 节能和新能源公交车占年度更新车辆比例达60% ~ 80%, 松江、嘉定建成公交充电桩130 个。

四是区 (县) 智慧出行措施多元。其主要包括区 (县) 线路纳入“上海公交”APP、微信公众号、电子站牌、公交站点二维码、集群调度、首末站RFID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和公交车辆免费WIFI覆盖等。

三、公交都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公共交通出行比重增长缓慢。近几年中心城年均增幅不足1%。2013 年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重 (不含步行) 为47.2%;2014年为47.6%。郊区新城公共交通出行比重非常低, 而个体机动交通增长快速。郊区内部以个体机动交通为主, 公共交通与个体机动交通的比重为1∶3。2015 年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尚无较大提升。

二是郊区 (县) 公交线网服务水平较低。部分区 (县) 公共汽 (电) 车线网服务水平尚未达到上海市对于郊区新城2 ~ 3 公里/ 平方公里的线网密度要求。

三是公建配套的不同步制约公交服务的有序提升。城区部分新建大型居住区周边交通配套设施尚未完善, 公共交通资源相对有限, 一些公交枢纽周边路网尚处于建设初期, 对公交线网优化有所限制, 配建的公交设施设计建设标准偏低、规模较小、预留发展空间不足, 不利于大型居住区公交配套服务的扩容。

四是郊区 (县) 公交基础设施财政投入不足。区财政对公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 制约了公交服务的提升。

四、与建设世界先进水平公共交通的差距思考

通过公交都市创建指标的对标分析, 预计上海2017 年能够完成交通部对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的考核要求。尽管国家公交都市创建比较顺利, 各项指标推进情况较好, 但是距离2020 年建成世界先进水平的特大型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目标要求, 尚存在一定差距。

与世界知名的公交都市相比, 上海公共交通吸引力不足, 突出表现在公交出行分担率偏低。上海公共交通占全方式出行比重仅相当于东京的60%、巴黎的50%、新加坡的75%、香港的35%。其根本原因在于公共交通运力供给、公交路权、公共交通站点覆盖及轨道交通站点接驳等方面与世界知名的公交都市存在一定差距。

公交都市的建成与否、水平高低, 关键在于群众感受。从群众角度看, 一个高水平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主要在于公共交通的获得感、公共交通出行可计划性和出行服务的品质化。为建设与小康社会相匹配、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高水平的公交都市, 就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发展指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关于提升公共交通可获得性的指标。公共交通可获得性主要体现在以中心城外围区域、郊区新城、新市镇为重点的公共交通覆盖。上海公共交通发展的突出矛盾是区域不平衡, 公共交通资源主要集中于中心城, 中心城外围区域公共交通覆盖率低, 中心城外围区域公共汽 (电) 车500 米覆盖率约80%, 部分区域远低于上述水平。此外, 轨道交通站点与公共汽 (电) 车衔接不足、公众换乘不便, 全市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50 米半径范围公交覆盖率仅75%。建议下阶段重点关注中心城外围区域公共汽 (电) 车线路覆盖率及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50 米半径范围公交覆盖率等指标。2020 年实现中心城和外围区域公共汽 (电) 车500 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全面达到100%, 全市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50 米半径范围公交覆盖率达到100%。

二是关于提升公共交通可计划性的指标。公共交通可计划性主要取决于公交电子站牌、公交时刻表、公交专用道等方面的建设。建议“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全市公交电子站牌建设, 逐步扩大公交时刻表发布范围, 推进公交信号优先试点。2020 年实现中心城公交电子站牌覆盖率达到80%, 郊区 (县) 核心区、郊区新城电子站牌覆盖率达到50%。在20 条线路试点发布公交时刻表的基础上, 针对班次间隔15 分钟以上的线路发布公交时刻表。同时, 力争公交专用道信号优先取得突破。

三是关于提升公共交通品质化的指标。公共交通品质化主要体现在轨道交通早晚高峰时段乘车舒适性方面。上海轨道交通早晚高峰时段平均拥挤度为85%;工作日早高峰轨道交通全网拥挤断面为96 公里, 较2009 年增加了78%, 出现拥挤的断面逐步外移;1 号、2 号、7号、8 号、9 号线部分断面高峰小时客流通过量超过3 万乘次, 高峰时段部分断面客流饱和度达到130%, 人民广场、世纪大道等多线换乘的枢纽站点客流密度已经超过2.5人/平方米。建议“十三五“期间着力改善早晚高峰时段轨道交通线路的拥挤度, 2020 年轨道交通早晚高峰时段拥挤度控制在85% 以内。在轨道交通大客流走廊, 研究建设高等级公交专用道, 进一步发挥骨干公交有效分流轨道交通大客流的作用, 降低轨道交通高峰客流负荷。

成效与思考 篇2

宁波公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林勤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动车高速铁的迅猛发展,道路运输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企业在求生存求发展过程中已意识到先进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作用。几年来,我们宁波公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根据交通运输部、省厅关于《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精神,始终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坚持以学习创新为动力,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服务发展为宗旨,逐步形成了具有时代气息、健康向上、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和取得的成效,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道路运输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供同行参考。

一、基本做法

过去几年来,我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先后制订了企业文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积极的尝试。

1.建立文化体系,实施文化战略。一是制订规划,明确目标。2006年我公司通过对几十年企业文化建设的背景分析,结合实际制订了五年(2006年-2010)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从而确立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明确了以企业文化建设来提升企业形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和具体内容。二是大力宣传,营造氛围。2007年至2009年公司自上而下进行全员企业文化培训教育,先后组织了企业文化讲座、知识竞赛、座谈会、1 研讨会、演讲比赛、文艺会演、技术比武和征文活动等,掀起了企业文化建设规划的贯彻落实。三是聘请专家,建立体系。2009年至2010年公司在北京和谐中交企业文化咨询中心帮助下,对公司近60年历史文化进行调研、分析、归纳和总结,提炼出“一个品牌战略、三大目标(愿景)、四项责任(使命)和致新、致诚、致远的企业精神”为核心的文化理念体系;编制了企业行为规范和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形成了以公司为母文化、所属各单位为子文化的具有独特个性、内涵丰富、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反映企业特色的先进的“宁波公运”文化体系,从而完成了规范的“宁波公运”文化管理手册。

2.重视文化领导,完善管理机制。一是完善工作机构落实职责。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班子,做到总经理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党工部门具体抓、其他部门和下属单位专人抓,形成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企业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二是建立目标责任机制。制订文化建设工作标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议事日程,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并渗透于其各个环节之中,做到不脱节、不空位、不摆设。三是建立检查考评机制。制定科学、规范的工作考评标准体系,并做到定性与定量、自评与互评、员工评议与实际效果相结合,对不符合要求或工作不到的单位和个人提出整改意见,采取有效措施,从而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扎实进行。四是完善奖罚机制。坚持每年度考核,对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对企业文化建设中由于工作不到位出现造成影响的追究责任,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入了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做、有奖罚兑现的良性循环。

3.营造文化氛围,推动文化建设。一是强化领导层对企业文化的示范作用。公司首先是组织各级管理者带头学习、倡导企业文化,率先研究、践行企业文化;其次是到先进企业学习考察,通过与先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对比分析,汲取其精华。二是邀请专家、学者到公司授课。学习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先进理论,以此来增强各级经营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起好积极带头示范作用。三是强化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挥广大员工的主体作用,多次举办企业文化建设培训班,培训企业文化建设骨干,召开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会,开展企业文化课题研究,交流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以此来提高员工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创造力,发挥其作用。四是深化文化载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开展了“创文明城市,树行业新风”和“文明窗口”、“文明班线”、“工人先锋号”等活动;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还开展了“迎、讲、树、创”社会志愿者活动和“创三优一满意”活动;同时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坚持开展了各类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和系列文体活动,并坚持培养先进个人(集体)典型,挖掘和宣传先进事迹,开展了 “优秀员工”、“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经营者”等系列评选活动;为搞好典型引路,营造优良文化氛围,2012年公司开设了道德讲堂,有力地促进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发展。

4.夯实文化基础,提升服务质量。一是抓员工教育。我们坚持每季一次文化创建工作会议、各窗口单位每月一次专题会议、班组每周一次现场会、员工每天一次岗前队列教育,教育员工切实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二是抓员工培训。坚持举办业务知识、规范操作、3 服务知识和服务艺术、服务礼仪和英语、哑语系列培训,举行服务工作大讨论,组织服务质量案例分析演练和现场服务教育体验,引导广大员工在规范服务、主动服务、个性服务、延伸服务和细节服务上下功夫,不断提高优质服务和诚信服务意识。三是抓制度建设。几年来公司分别在各服务窗口建立健全了星级服务员评定制、末位待岗制、首问首办责任制、“二微”服务制、站立服务制、岗前队列制、导乘服务制、服务承诺制等规章制度,实行服务质量评议与考核制度,建立服务质量档案卡,并坚持日常督查与跟踪监督相结合,做到以制度管理人。四是抓服务质量。根据公司“用心服务,追求卓越”服务理念,我们制定微笑规则,进行微笑考核,实行微笑检查,举行微笑比赛,并推行主动服务、首问服务、超前服务和延伸服务,使服务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五是抓典型。我们在服务员中深入开展争当“形象大使”、“服务大使”、“微笑大使”、“岗位能手”、“技术标兵”、“服务尖子”等活动,重视和坚持培养先进个人典型。

5.创新服务举措,打造企业品牌。一是创新服务形式。我们在汽车南站、中心站分别推出了“四心四化”、“四车三点、七大七小”服务新项目,展现服务亮点,创出服务特色,使旅客在到站前、进站候车、旅途中和出站后都能感受到热情和温馨。二是创新服务工作法。我们在各客运站推行了服务工作法和岗位工作标准,规范服务内涵,创出了“脸笑、嘴甜、眼活、手快、脚勤、心诚”十二字工作法和“钻、勤、真、情”四字诀工作标准,同时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嘴勤、眼勤、手勤、腿勤和脑勤,努力做到服务流程化、规范化和个性化。三是重视品牌建设。我们先后在汽车南站、中心站、汽车北站、宁东出租分公司推出了“3561服务”、“衷心服 4 务”、“道德银行”、“公运的士”服务品牌,使原来的分散式服务组成了一个服务网,实现无缝隙服务。四是创树服务品牌。2006年,我们经过精心构思和策划,挑选具有较好服务涵养和素质的服务员,在汽车南站成立了“3561”服务班,并以“追寻雷锋足迹,弘扬绿叶精神”为宗旨,推出了“用心服务,给你满意”的“3561”服务品牌,努力做到“四精四有四到位”,即“迎门服务精细、导乘服务精细、提醒服务精细、重点旅客服务精细”、“让旅客进站有亲切感、候车有舒适感、乘车有安全感、出站有留恋感”和“接待旅客到位、回答旅客问题到位、解决旅客困难到位、提供服务措施到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被广大旅客亲切地誉为“老人的拐杖,聋人的耳朵,盲人的眼睛,哑人的嘴巴”。

二、取得成效

几年来,公司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得到了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公司已跻身于全国道路运输百强企业的前十名。

1.企业形象得到提升。通过几年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公司司旗、司徽、单位标牌、部门指示牌、各种标识标识、广告牌都按标准颜色样式,统一规范制作;员工统一服装、挂牌上岗,统一整齐;车辆车体做到颜色、图案、标志、字体四统一;办公用品全部按标准设计制作,办公场所做到绿化、净化、美化,公司的良好形象在社会公众中产生了较大影响,树立起了“大公者,运天下”的“宁波公运”崭新形象。

2.员工素质有较大提高。优秀的文化为员工提供了展现才能的人生舞台,在“海纳百川,量才录用”的用人理念的激励下,员工的学习热情、工作激情空前提高,同事之间团结协作、协调配合,凡事用心去做,力求 5 高效完美,学习业务知识、学习技术技能蔚然成风,“用心服务,追求卓越”的服务理念成为检验员工的工作标准,员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增强。

3.先进典型层出不穷。多年来,公司高度重视先进典型培育和宣传,为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交通行业影响力作出了积极贡献。例如,2006年9月到2007年7月,公司所属汽车南站“3561”服务班作为重大先进典型,先后在市、省、全国主流媒体进行了全方位宣传,并光荣入选“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候选名单、“浙江骄傲——2006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入围名单和2006年度宁波十大新闻;又如,2014年5月鄞州日报和东南商报对汽车中心站“衷心”服务班班长潘霞先进事迹作了为期7天的连续报道,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响,较好地发挥先进典型作用。同时,公司还涌现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工人先锋号、交通部、浙江省、宁波市劳动模范和宁波市首席工人等先进模范人物,汽车南站“3561”品牌还被评为“宁波市最具有影响力文明服务品牌”。

4.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宁波公运秉承“创造财富,服务社会,关爱员工,回报股东”的企业使命,坚持做强客运主业,加快跨行投资的经营发展战略,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开拓市场为中心,以加强管理为基础,积极应对困难,迎难而上,奋发进取,使公司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近年来,公司始终名列中国道路运输百强诚信企业前10位,并进入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浙江省服务业百强企业、宁波市服务业“纳税20强”,并被授予浙江省老字号企业、宁波市首批优势总部企业。

5.企业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公司及所属单位先后获得了市、省、全国 6 文明单位、全国交通行业文明示范窗口、全国道路运输系统文明汽车客运站、全国“安康杯”优胜企业、全国先进职工之家、全国出租租赁汽车行业先进出租汽车企业、全国道路运输系统汽车维修文明企业、交通部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省文明示范窗口、省治安安全先进单位、省“十佳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宁波市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宁波市最具影响力城市文明品牌。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几年来,宁波公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真正意议上的企业文化建设标准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着眼过去,展望未来,笔者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道路运输企业文化建设作了思考。

1.必须有正确定位。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结合企业实际进行正确定位。一是企业文化建设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使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目的性、可操作性,而不要盲目追求形式。二是在实际企业管理中不论规章制度多么完善,也不能从根本上规范每一个员工的行为,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可以用一种规范和理念来可以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三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经营管理相互融合,纳入日常管理之中,成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努力实现经济与文化、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四是要把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统筹考虑,保持企业文化建设的连贯性、统一性,做到长期坚持。

2.必须有领导示范。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一是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领导者必须率先垂范,躬身实践,努力影响和带动广大员工;二是领导者应该带头学习文化知识,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实质,并有独到的见解和长远的战略思考;三是要亲自参与文化理念的提炼,提出具有独特的个性化和前瞻性的管理意识,指导企业文化各个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四是要通过自身的管理思想、人格魅力和管理艺术感染和影响广大员工,调动广大员工参与热情,确保企业文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3.必须让员工共同参与认同。企业文化没有员工的参与认可,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是企业文化建设要广泛发动员工,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酝酿、讨论,让员工自我启发和自我教育,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同和认知。二是要通过员工的反复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员工文化素养,同时要充分运用各种载体和宣传工具加大对企业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的宣传力度,营造积极和向上气氛。三是要培育企业共同价值观,强化团队意识,建立利益共同体,形成“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共识。四是要通过不断的、有效的工作,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增强员工责任心,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综合素质。

4.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要将员工的思想意识行为统一到“创造财富,服务社会、关爱员工,回报股东”的企业使命上来。一是要加强形势任务教育,增强员工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强化其行为意识和使命意识,促使其爱岗敬业,敬业奉献,实干创新。二是要培养“海纳百川,量才录用”用人理念,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鼓励 8 立足本职,岗位成才,对成绩突出,贡献大的员工进行奖励提拔。三是要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加强员工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竞技能力和综合素养,认真倾听员工意见和建议,切实关心其实际困难,帮助树立自强、自信、自尊、自爱的优良品质。四是要大力培植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营造积极向上氛围,潜移默化地将企业文化理念、价值观成为员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行为标准,从“要求我这样做”转化为“我应该这样做”。

5.必须具有独特个性内涵。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企业的个性特点,突出自身特色。一是在进行企业文化设计时,要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自己的企业,注意继承发扬企业长期形成的优秀文化积淀,认真探求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二是要突出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愿景、使命等核心理念的梳理、提炼,注意企业的行业特色、地域特色和所在地区人文环境等因素,避免雷同现象;三是要有丰富的载体和内涵,广泛开展以技术比武、安全生产、文明创建、优质服务等劳动竞赛,积极发掘员工容易接受且又蕴含丰富精神内涵的寓教于乐文体活动;四是要总结自己企业优良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上所形成的文化闪光点,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加以发扬光大。

6.必须坚持长期持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既要体现企业良好的历史传承,又要符合时代发展需要。一是企业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中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不同的,对企业文化建设要求就会不同;二是企业文化总是随着社会形势、市场环境和企业发展发展状况的不同做出适当的调整深化,使企业文化的内容更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实际;三是企 9 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任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使文化理念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实现,要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长期思想准备。四是企业文化建设是不断创新发展过程,需要在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去营造、培养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才能展示其魅力活力和超强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提升财政监督成效的思考 篇3

【关键词】财政监督;成效;对策

所谓财政监督,是指财政监督部门依法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类组织的财政资金运作状况实行检查与监督,检查其是否符合我国相关的财政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其财政资金运作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实行全面的监督。实行财政监督,对于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经济监督体系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约束和规范各类组织对财政权利的行使,是使各类组织财政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得到保证的重要方式,能够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在健康有序的环境中实现快速的发展。

一、现阶段内我国财政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财政监督法律法规

财政监督主要是由相关财政部门依法对各类组织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实行监督,需要有严格的法律法规来作为支撑。现阶段内,我国财政监督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比较落后,没有形成专门针对财政监督的法律法规,使得财政监督工作实际操作起来具有较大的难度,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和独立性,造成财政监督的成效不高。

2.财政监督的体系建设不健全

财政监督体系必须要保证高度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这是使财政监督成效得到保证的重要前提。目前来说,我国财政部门与审计、税务、工商等其他部门之间对职责的界定还比较模糊,相互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明确。

3.财政监督的方式、内容缺乏创新性

我国的财政监督在目前还是以合法性监督为主要内容,对财政绩效的监督力度较小;财政监督采取的方式与手段比较传统,主要还是使用直接、专项、事后等检查手段,与实际的财政管理有着较大的差距,导致财政监督工作处在被动的状态之中,进而就大大限制了财政监督的成效。同时,财政监督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无法适应越来越重的监督任务,导致财政监督工作缺乏一定的连续性,使得财政监督的效率低下。

4.财政监督机构与队伍的建设较弱

监督机构与监督队伍的建设对财政监督的成效有着直接性的影响。目前,财政监督机构还属于财政机关的范畴,使得其在权力制约上有着很大的不足,由于职权不够,从而使得财政监督工作无法得到顺利的开展,往往会受到许多的限制。而且当前监督队伍的人员素质与水平无法与财政管理的发展相适应,监督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缺乏全面化和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提高我国财政监督成效的对策

1.健全和完善我国财政监督的法律体系,提高财政监督的规范性和制度性

首先,利用立法的方式,进一步明确并提高财政监督工作的合法地位。结合财政监督管理发展的趋势及其需求,站在法律的角度上,对财政监督工作中的机构职责、监督方式、设置原则等实现合法性的明文规定,将充足的行使权利和权限赋予给财政监督机构,使财政监督行为能够得到有效的约束和规范,推动我国财政监督工作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加强力度来对财政监督法律法规及其政策进行宣传,使典型案件的曝光力度加大,保证每个人都能主动自觉地接受监督,推动财政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

2.建立并完善我国的财政监督体系

要加强财政监督工作的成效,就要设立一支具备高度的独立性的部门来支持财政监督工作。首先要明确财政监督部门在整个经济监督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明确其职责与任务所在,加强财政监督部门的职责,全面提高我国财政监督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同时,还要与其他监督体系之间实现有机的协调和配合,使有效信息和资源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从而形成一个高效、完整、权威的经济运行监督体系,使财政监督的成本降低,提高财政监督的成效。

3.加快创新财政监督工作的思路与方式,加强财政监督效果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使得我国财政管理出现了宏观化、科学化、精细化的发展趋势,在这个大背景之下,要提高财政监督的成效,就必须要不断创新财政监督工作的思路,将财政监督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从而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建立并完善我国的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的财政监督机制,采取全面监督、专项监督、日常监督、突击监督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手段,其中尤其是要做好日常财政监督工作,使财政监督能够保证足够的连续性。全面丰富财政监督的内容,重视对各类组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以及绩效的监督和检查,站在全方位、全流程、全过程的角度对组织的财政资金进行监督。

4.加强对我国财政监督队伍的建设

要提高财政监督的成效,就必须要打造出一支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财政监督队伍,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到财政监督队伍的建设中来,从政治素养、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多方面展开对财政监督队伍的建设,使财政监督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有效的提升,从而为财政监督工作奠定队伍基础。同时,还要建立起有效的监督队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促进财政监督人员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监督工作中,对于违法乱纪的一切行为要进行严格的惩罚,在财政监督队伍中形成良好的风气,从而使财政監督的水平实现质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财政监督成效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而言有着突出的作用,针对我国财政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从各方面不断地加强财政监督工作,使财政监督的作用能够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金莲淑.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机制切实推进财政监督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在全国财政监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财政监督,2005,07:16-22.

[2]刘明福,王忠远.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体会[J].决策与信息,2014,Z1:8-157+2.

[3]刘剑文,耿颖.新形势下人大财政监督职能之建构[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01:22-31.

[4]安徽省财政厅课题组,刘浩,陈文权,季必英,连发玉.财政“大监督”理念与乡镇财政职能转换[J].经济研究参考,2012,11:11-17.

成效与思考 篇4

1 涉县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成效

1.1 因地制宜搞创新

涉县是一个全山区县, 乡镇区域跨度大, 农技服务范围广, 为了为农民提供更快捷、有效的服务, 全县通过多方调研, 充分听取群众代表和基层农技人员等的建议, 选择以乡镇为单位建设了17个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明确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县级农业推广机构派出的财政全额预算事业单位, 实行以业务部门直接管理为主, 乡镇协调联动的管理体系。

1.1.1 机构设置合理、人员编制到位

全县综合设置乡镇农业推广机构17个, 为全额事业单位, 承担本区域内的公益性农技推广和服务职能。所有人员纳入县财政编制, 其工资、办公经费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全部纳入县财政预算。全县核定编制86人, 其中:县级农业推广机构26人, 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为92.3%;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编制60人, 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为98.3%。在所有农业技术人员中, 有农技推广研究员1人, 副高职称5人, 中级职称30人;其中有研究生3人, 大专以上学历85人。

1.1.2 财政投入加大, 农技推广手段得到改善

通过整合项目资金, 改善办公条件, 在各乡镇农技推广原有条件的基础上, 每个乡镇农技站落实了办公场所160~200m2, 包括综合办公室 (农技服务大厅) 、化验室、会议室 (培训室) 等, 为乡镇农技站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办公家具等办公设备和农药检测仪、土壤速测仪、水分速测仪、GPS、投影仪等工作必要的检验检测仪器, 并为每个乡镇配备一辆车作为农技推广时使用。

1.1.3 严格规章制度, 加强人员管理

印发了《涉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 (涉政呈[2008]7号) 、《涉县人民政府关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改革的意见》 ([2009]80号) 、《中共涉县县委组织部、涉县农牧局关于印发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管理办法的通知》 ([2009]28号) 等文件, 制定了《乡镇农技站管理办法》、《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考核细则》、《农牧业技术人员行为规范》、《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咨询服务制度》、《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培训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实行量化考评和绩效挂钩机制,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基层服务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特别是在全县“吨粮田”建设和特色产业等发展中, 技术指导员、推广体系和示范户发挥了主要的作用。通过对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的任务完成情况和服务效果进行督导考核, 每年评选三分之一的优秀农技站和优秀农技员给予重奖。机制、体制的创新和完善, 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为推进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为农技员晋升、聘任以及调整工资福利待遇提供了依据和平台。近两年, 全县乡镇农技人员有7人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提拔为副科级领导。

1.2 在推广机制上, 以示范基地建设为突破口

为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以及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保障, 使农技推广工作获得农民满意、社会认可、领导重视的效果, 首先自己要苦练内功, 在农技推广工作上有所作为, 建一块让农民摸得着、领导看得见的试验示范基地。把示范基地建设作为突破口, 通过示范基地的典型带动, 让农民零距离接触现代农业技术, 让领导认识农技推广在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性, 让社会认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紧迫性, 以此带动农民、鼓舞领导、感动社会。

1.2.1 设施蔬菜产业

高标准建设新桥、石岗、赤岸等示范基地, 指导支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有序流转土地, 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和示范, 引导全县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先后组织50多个村的干部及科技示范户到基地参观学习。通过示范带动, 全县设施蔬菜面积由2009年的500亩发展到2014年的3 000亩, 并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

1.2.2 粮食生产

整合粮食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病虫测报等项目, 建立了小麦、玉米两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方, 谷子高产创建示范基地, 开展技术试验示范30余项, 推广新品种10余个, 年观摩培训300余人 (次) 。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 适时开展技术观摩培训等多项措施, 带动农民改变传统种植观念, 实现全县粮食均衡增产。

1.2.3 中药材种植和林药间作

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推广道地中药材种植和发展林药间作。立足涉县野生药材资源优势, 科学引导农民人工种植中药材。2008年开始, 技术人员在王金庄等地指导农民在核桃林间种下了荆芥、菊花等喜阴、低秆的中药材,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 扶持涉县太行山药材实业有限公司、王金庄五街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等龙头企业, 在索堡、王金庄、关防、神头等地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组织农民开展基地观摩培训, 年举办培训班50期以上, 培训农民技术员500名, 并组织全县村委干部到安国、亳州等地考察学习。林下间作菊花、射干、丹参技术和野生连翘、柴胡、酸枣仁人工抚育技术已被农民熟悉和掌握, 种植中药材亩增收效益1600元左右, 是种粮收入的1.5~5倍。通过示范带动, 截止目前, 全县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达9万亩, 带动农户5万余户, 形成了“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市场”的发展运行模式。

示范基地建设上的突破, 既锻炼了技术人员又达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推动了涉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 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高度重视, 为农技人员争取编制、落实工作经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围绕农技推广, 大力实施素质工程

1.3.1 组成专家组, 实行专家技术负责制

选聘5名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农技推广人员组成专家组, 在同级农业行政部门领导下工作, 实行技术工作专家负责制。负责制定主导产业农技推广工作方案, 筛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指导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培训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 指导其开展技术服务工作, 每个专家负责所包乡镇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

1.3.2%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包村联户, 进行一对一服务

完善以“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机制和“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 结合开展农技人员“百千万”下基层行动, 组织100名技术人员包3~4个村, 联系10个以上科技示范户, 围绕“吨粮田”建设和特色农业发展, 帮助解决生产关键季节的技术难题, 开展技术服务。

1.3.3 建立农技人员定期培训制度

组织县级技术指导员到河北农大等院校和基地学习。乡镇技术指导员分批到河北工程大学参加学习培训。

1.3.4 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

组织农技人员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实地考察、观摩交流、发放明白纸和编印技术书籍、制作电视讲座等方式开展培训, 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231次, 对示范户的培训达2.5万余人 (次) , 发放明白纸2.5万余份。创新性地开展了农村劳动力阳光培训, 为涉县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2 新形势下乡镇农技站的功能定位思考

新农村产业发展成效思考 篇5

摘 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经营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和特征,而发展特色农业又是区域经济优势选择的结果。农业现代化使农业生产力水平获得极大程度的提高,使农业由相对独立的家庭小生产逐步演变成关联性很强的社会化大生产。本文以邢市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对策建议。关键词:种和养产业 规模化

一、邢市村发展特色产业中的障碍及成因

邢市村位于澧水流域南部,辖区15个村民小组,现有总户数508户,总人口2015人,幅员面积1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总面积4200亩,其中水田1500亩,旱地2700亩。湖区面积4000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1100元,全村幅圆面积大,村民居住集中,2011年前该村的种植以传统种粮食为主,主要是:水稻、小麦、棉花为主。该村田多地多湖区多。农民种植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又没有好的价格保障,导致人口大量外流,土地湖区荒芜严重,传统农业难以为继。经过2010年和2011年,在政府的大力帮扶下,该村作为澧南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村,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和产业基础逐步成形,虽然邢市村的产业已具雏形,但产业发展仍任重道远、障碍重重。其具体表现为:

1、传统观念难以改变,土地流转不畅。村民习惯于家庭承包经营和传统稻麦种植的影响,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认识不足,一方面不大愿意参与经济作物的种植,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村民不愿意把自己的承包地转包给大户经营。在他们的心里,不种粮食作物就会失去温饱、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生活的依靠。

2、主导产业扩大效应弱。就全村来看,当前200亩的葡萄和草莓种植示范片最具规模和最具影响力,但是没有发挥葡萄和草莓种植的示范效应和扩大效应,形成应有的产业发展氛围。全村200亩的葡萄和草莓种植面积,零星分布在10个组,且大多数是村干部及极少数农户发展起来的。虽然今年种植实现了专业村发展格局,但无论是产业基地发展规模、产业产品区域集中度都远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与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3、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澧南邢市村的在家人口共982人,其中0-18岁有270人,18-60岁有492人,60岁以上有220人。0-18岁的不是要人照顾,就是在校读书。60岁以上的有很大一部分是体弱多病,多无劳动力。18-60岁的人口中主要成员是45-60岁的,他们是最正式的劳动力,但是这部人中又有相当一部分虽然在家,但是却不在家务农,他们多在县城打零工,主要是从事建筑,早出晚归。50岁以上的老人担当起了生产的重任。而这部分从事生产的人员中,几乎都是小学文化,甚至文盲,他们对传统种植倒是能轻车熟路,可是对农业产业化和特色产业的建立可就两眼一抹黑,无法有效满足产业所需劳动力。

4、资金短缺。资金上的短缺制约邢市村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和扶持力度不够。尽管今年来,政府对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增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总体来看,投入不足仍然影响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资金紧缺,该村没有一条硬化的支路及人行便道,在收挖季节需要大量的人工运输到主干道上,从而大大的增加了生产成本,导致产业发展零星繁杂,该强的没有实实在在加强。同时,农民自身虽有积极性来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但同样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二、乡村发展产业障碍的原因分析

1、群众思想发动不够导致参与产业发展积极性不高。虽然镇、村都对产业发展能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做了很多的宣传,但是对为什么要发展这一产业、怎样发展该产业、怎样市场化运作,群众仍然是不太明了。群众是最现实的经济学家,他们必须明白清楚的看见做这件事的实效,知晓该产业的来龙去脉,他们才愿意投赞成票。就如该村的紫苑种植,开始无人问津,直到村主任带头种植、请来专业人员来现身说法和组织部分群众实地考察,才逐步壮大了种植队伍。

2、经济来源单一导致农民不敢转让土地。一直以来,农民的生活就靠着自己的一点土地,在自己的土地上养活自己,繁衍后代,土地几乎是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是他们的命根。直到80年代,人员开始外流打工,他们的经济来源才多了打工收入。可是随着大量人员的外流和国内国际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往家里寄钱越来越少,从事生产的农民经济来源渠道又逐渐封闭起来。他们开始怀疑打工族挣钱的可持续性,他们相信有一天,还是要靠土地来养活自己,因而不敢贸然丢掉自己的那几分地。

3、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差及传统种植效益低导致人员大量外流。种点粮食、棉花卖不出好价钱,等有钱买洗衣机,却没有自来水无法用。种植就以种水稻为例,假设没有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亩田除去种子、农药、化肥等开支,人力和耕牛的劳动力不算钱,仅能获取八百余元的收入,要是按当前稻谷用收割机请人收割一亩按200元计算,将劳动再算成本,农民种水稻就完全没钱赚,就相当于所有的劳动投入只换来一口饭吃。而邢市村种植的作物主要就是水稻、小麦和棉花。由此导致很都年轻人都愿意到外地打工,哪怕在外只有每月一千元的工资。再加上通过升学等手段出去的年轻人更不愿意再踏上农业的道路,进一步恶化了村的人力资源形势。

4、商业运作不熟悉导致发展思路不清晰。首先,邢市村目前的产业完全是靠澧南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发展,没有自己的专业户,也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品牌,专业户在产业规划中,只留意到当期的投入,忽视产业链条的培养。后期产品的加工、销售、品牌营销等后续产业发展未见显著成效,更没有注意到突出品牌重点,发挥品牌效应。邢市村一方面没有注意培育农村产业经纪人队伍来促进农产品流通;另一方面也没有足够的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各类农产品市场提供信息。

5、发展思路不清晰导致资源优势不明确。该村的哪些资源该发挥作用、哪些资源还没有被利用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邢市村湖区水利资源丰富,四千多亩的湖区面积非常适合家禽、鱼类养殖。而该村的发展仅仅停留在对现有的耕地上,忽略了湖区的经济价值开发。

6、农村政策不够灵活减弱助推力。农民投身产业在资金投入本上一直是个大问题,一般都迫切需要财政和金融上的支持。可是财政仅停留在对政府大力推动产业的扶持上给予支持,其他的种养带头人则全靠自己奋斗。另外,小额贷款限额的政策限制种养大户扩大规模。即使是申请贷款的大户只能用城镇产权抵押,且只能申请固定限额的贷款资金;政策的不灵活一方面不能有效刺激村民的种养激情,另一方面制约产业的迅速成长壮大。

三、邢市村发展产业的思路及对策

(一)发展思路

邢市产业发展应立足市场需求按照“分土地类别的一组一品”的思路,在政府的主导下,协调区域产业、统筹人力资源、自然资源、金融资源等资源,农田水利、特别是交通等基础设施,通过流转土地,直接以“公司+大户+农户”、“大户+农户”或“公司+农户”的模式,建立自己的合作组织,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优势资源,引导农户遵循生态循环原理,促进种养良性互动,进行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在推进工程中注重协调全面产业规划和其它资源的联合开发,并通过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的策略来强化示范效应和扩大效应,通过规模化、产业化,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吸引社会资金和其他行业资金流入本村,实现资源的集聚效应,确保乡村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策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大力宣传发动。发展村级特色产业是提升农业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村组干部要创新工作方法,把工作重心下沉到农户,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工作抓手,基层政府要加强对发展村级特色产业的组织领导,明确分管部门和工作职责,齐抓共管,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并在组织保障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宣传单、讲座、光碟、书刊等宣传工具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切实加大对特色产业的宣传,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群众氛围。积极组织开展先进经验和致富典型的宣传活动,激发广大农民学先进、学典型的热情,增强广大农民自主创业,推动产业深入发展。

2、制定发展规划、建立激励机制。农民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无法把握各方面的信息来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政府有义务在认真研究本地资源、区位和布局特点,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规律,找准产业和产品发展的切入点的基础上,帮助农民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各阶段的实施重点和发展目标,加强宏观指导。产业的推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村级特色产业的发展要重抓示范点、示范户,通过示范效应和扩大效应来不断扩大产业业的推进实时跟踪,并辅以一定的激励措施,在规划实施期内,每年制定奖助标准,对实施规划的情况进行追踪,对成绩突出的单位或个人给予表彰,激发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3、培育产业农民,建立合作组织。农民是特色产业发展的主体。村级产业发展,关键是培育新型农民,让农民认识自我,认识本村资源优势,认识本村发展潜能,努力开发具有本村特色的产业和产品。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以科技进村入户、阳光工程等为平台,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注重培训效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能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规避或降低市场风险。通过培养新型农民、培育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完善产业发展的生产经营体系。

4、注重市场信息,加快科技创新。农村信息服务终端和农产品批发市场,能让农民及时、准确把握市场动向,政府要为农业的转型提供信息引导。同时在产业成长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着力加快良种良法推广步伐,大力推广对增产增收提升品质作用明显的农业实用技术。一方面要大力开发优质专用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先进农技的推广,由农技推广单位、龙头企业、示范村、农村专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单独或合作实施,积极引进推广农作物和畜禽新优良种,学习先进生产工艺和包装新技术。再就是要聘请产业专家组,聘请农业院校或市县农业专家担任技术总监或“顾问”,定期到村调研,提供技术指导,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障碍和实际问题。

5、注重财政引导,加强信贷支持。产业调整初期,需要财政有倾向性的引导来带动,对于合乎村情的产业,在示范阶段应该由财政给予一定的帮扶来促进其发展。同时,要多渠道保证金融资源的供给,灵活财政和信贷政策,积极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通过担保、入股、订单、抵押等多种形式,提高产业资金投入总量,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通过财政和信贷,优化引资引智环境,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成效与思考 篇6

高中生如何突破作文学习难点,是提升语文教学成效的关键。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广泛开展阅读活动,进行阅读成果的积累与提炼,把握文章写作的技巧手法,还可以开展下水示范和自主评改,综合推动作文教学开展。

【关键词】

高中作文 教学效率 探索研究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在各个阶段都属于重大难题,高中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如何提高高中作文教学成效,成为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既认真分析了高中生的实际状况,又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开展了积极的尝试,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初步探究。

一、要求开展广泛阅读拓展学生视野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与理解能力,同样对增强学生作文写作水平也具有较大的帮助。笔者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立足作文教学实际需求,要求学生开展大量广泛的阅读活动,通过大量的阅读为写作奠定基础。首先,笔者要求学生养成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将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其次,笔者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规范的引导,特别是注重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避免一些参差不齐的书籍进入学生视野。笔者和学生共同拟定了学期阅读计划,通过学生家庭藏书、图书馆借阅书籍等多种方式建立班级书库,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阅读空间。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笔者发现从当初的教师要求到学生主动积极开展读书活动,读书已经成为了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极大地拓展了学生视野。

二、指导阅读积累提炼积累文学底蕴

阅读可以拓展学生视野,阅读的成果积累对学生作文写作的帮助较大。学生在阅读中不能囫囵吞枣,一定要细嚼慢咽,逐字逐句的进行感悟分析,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到选题立意的技巧、写作方法的运用,从而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做笔记的良好习惯,无论是阅读一篇文章还是一部作品,在阅读过程中或者阅读之后都要进行记笔记。可以将其中一些优美的语段摘录下来,进行消化吸收、欣赏借鉴,也可以通过文章框架提炼的方式,更加深刻地把握一篇文章的布局谋篇。通过这样的笔记摘录,使阅读中的成果以文字形式沉淀下来,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技巧。另一方面,在阅读积累过程中,笔者还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想感受,将阅读中获得的技巧内化为自己的方法,实现他山之石为己所用,有了这样的逐步积累,学生的文学底蕴将会得到快速有效的提升。

三、结合课内阅读分析把握写作技巧

课内阅读指导仍然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提高作文写作能力,必须高度重视课堂阅读分析的画龙点睛和启发引领作用。笔者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发挥其与阅读教学的联系,引导学生分析一篇课文,无论是进行课内提问还是设置思考题让学生自由思考回答,都有意识地渗透写作技巧方面的内容。例如,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篇文章,是通过哪些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思想的,这一篇课文是采取什么样的布局格局达到重点突出的,这一篇文章是采取了什么样的方式更加形象地刻画人物的等等。这些方面的阅读分析,让学生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同时,深刻理解这些写作技巧,从而使学生更加准确把握各种写作方法,这对于增强学生作文创作能力具有积极帮助。将课内阅读所掌握的技巧与课后自主创作,以及课后进行的仿写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实现从模仿到自主创作的蜕变,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四、教师主动下水示范增强把握效果

下水作文示范是许多教师取得成功的重要实践之一,无论是什么阶段,教师亲自下水示范,对学生作文写作的引导都会更加直观形象和生动。笔者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坚持下水示范,从文章的构思方向、立意选择、素材确定、布局谋篇等方面亲自操刀、亲自示范,并结合具体的写作手法,有效增强了学生在不同类型文章写作方式方法领悟方面的效果。无论是写人还是写事写景的文章,有了教师的主动下水示范,学生可以直观地把握其规律,将教师运用的手法与自己平时的积淀感悟融合起来,形成新的构思,产生新的思路,这对学生高质量创作各种类型作文具有积极的意义。笔者每一种类型的作文教学都坚持下水示范,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愉快,正因为作前指导中的下水示范生动形象,才有了学生学习感悟的深刻把握,他们的作文创作激情得到了激发,难度明显下降。

五、实施自主评改作文体现借鉴吸收

高中生在学习参与要求方面明显提高,作文评改以往一直属于教师自编自导的模式,教师评改后学生最多看一下、订正一下,深刻思考的比例不高。因此,提高作文教学成效,自主评改模式可以作为一个抓手进行广泛运用。笔者每学期选取三分之一的篇目进行自主评改,对学生进行了评改方式的指导,从错别字、病句到文章结构再到思想主题和写作手法,逐一进行评价。对一篇文章开展了深刻的分析,不仅要求学生自己去评改,同时还要求学生在小组里面对每一篇文章进行集体分析研究,力求对文章的评价更加准确,对其成功之处提炼更加全面,对其不足的点评更加透彻。在完成这些方面的自主评改之后,笔者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与原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指出这一篇文章成功之处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以直接反馈信息的方式提高作文评改的互动效果,也让学生在评改过程中更加深刻认识到自身作文创作存在哪些问题,还可以从批改的作文以及小组其他作文中得到启发引导,吸收一些好的方法技巧。

综上所述,提高高中作文教学成效需要多方面着力,广大教师要能够创新理念,拉长增粗作文教学模式链条,使作文指导更加生动形象,学生参与激情更高,综合推动作文教学效率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翠玉.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教学建议【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成效与思考 篇7

1.1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使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1999年彭阳县林木保存面积、森林覆盖率分别为5.41万hm2、13.9%, 实施退耕还林后二者分别增加到13.03万hm2、24.0%;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分别达到92条、1 712 km2, 治理程度达73.0%, 泥沙流量减少近680万t/a;林区和流域新增修道路700 km, 生物种类增多, 林草覆盖率明显提高, 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1,2]。

1.2 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退耕还林工程使退耕户直接受益, 累计兑现退耕补助金额8.165亿元, 平均达1.95万元/户、4 562元/人, 全县农民人均增收3 496元;在全县耕地总量减少的情况下, 粮食总产量稳中有升, 每年基本稳定在10万t左右[3,4]。

1.3 基础建设稳步发展

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解决了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生产问题, 消除了退耕户的后顾之忧, 提高了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10多年来, 新修基本农田2.35万hm2 (累计达到3.75万hm2) , 人均1 626.67 m2, 解决了8.1万人的吃饭问题;新修山区道路700 km, 解决了145个村行路难问题;新建集雨井窑5.8万眼, 解决了近17万人、5.6万头大家畜、5.8万只羊的饮水问题;新建农村“一池三改”能源沼气池3 150座, 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1.4 社会效益日趋明显

彭阳县先后多次接待了国家相关部委领导及专家教授的视察、调研和检查, 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退耕还林工程, 对彭阳县生态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2 工作经验

2.1 突出科技支撑, 提高工程成效

科学配置林木, 按照“隔坡地埂苜蓿、柠条, 土石质山区针阔混交, 山顶沙棘、山桃株间混交, 山坡桃杏缠腰”的模式, 实行封造结合, 林草间作, 因地制宜地镶嵌配套乔灌草;大力推广抗旱造林新技术, 创造性地总结推广了“88542”隔坡反坡水平沟整地技术标准[1,2,3,4]。

2.2 坚持科学规划, 推行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小流域、梁、峁、沟、坡、塬、滩, 统一规划山、水、田、林、草、路, 捆绑使用农、林、水、牧等项目资金, 坚持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相结合, 集中连片、规模治理整座山、整条沟、整个流域, 做到一次到位[1,2]。

2.3 强化组织领导, 完善工作措施

成立退耕还林领导小组, 推行“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 层层落实。彭阳县的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 全民参与, 每逢工程整地、植树造林的季节, 县领导和机关干部停止办公2周, 参与工程整地、义务植树, 多年来已经形成一项制度[1,2,3,4]。

2.4 注重质量管理, 巩固建设成果

在工程实施管理上, 严把“七关”, 确保建设质量, 及时组织开展质量“回头看”, 确保建设成效;在粮款兑现上, 推行专户储存, 单独核算, 专款专用, 归口管理;在资源管理上, 建立健全林业干警、乡林业站和护林员3级管护网络, 强化监督, 严格执法, 从2003年5月1日起全面实行封山禁牧。

3 退耕成果巩固

实施退耕还林10多年来,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第二周期补助减少, 如何稳定解决退耕农户生计并实现农民增收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也是巩固退耕还林建设成果的现实问题。只有提高退耕的造林质量, 确保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 才能谈及兑现农民的粮款补助;彭阳县每年严格按照退耕地补植补造方案进行补植补造, 认真实施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专项计划。

4 工程效益监测

彭阳县从2002年开始进行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工作, 在城阳乡长城村和草庙乡崾岘村各抽取10户退耕户, 由专门的人员每年跟踪进行入户调查, 详细填写相关表格, 统计、汇总数据, 为单位决策提供依据。

5 存在的问题

5.1 林木保存难度大

由于彭阳县长年干旱少雨, 水资源短缺, 造林成活率和林木保存率不高, 一季造林需要多年补植补造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验收标准, 造林成本高, 超出了国家补助标准[1,2,3,4]。

5.2 林木管护水平低

随着林地面积的逐年增加, 林地抚育管护、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任务越来越重, 林木管护水平仍处在较低层次。

5.3 后续产业发展慢

尽管近几年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培育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是由于彭阳县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低下, 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 造成后续产业发展缓慢, 农民增收渠道单一。

5.4 退耕成果巩固难

退耕还林全部为生态林, 树种以山桃、山杏等为主, 经济效益十分低下, 加之林地抚育管护经费、森林病虫害防治经费严重不足, 后续产业因资金缺乏而发展滞后, 导致退耕后农民的收入不明显, 直接影响退耕还林建设成果的巩固。

6 发展对策

一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的专项投资, 解决退耕农户生计问题, 为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打牢物质基础。二是多措并举, 切实扶持工程区发展退耕后续产业。三是加大退耕还林补植补造投资, 提升建设质量和造林成效。四是落实林区基础设施、抚育管护、农民科技培训资金。

摘要:介绍了彭阳县退耕还林取得的成效、工作经验, 总结了该县退耕成果巩固和工程效益检测的情况, 对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以供林业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退耕还林,成效,经验,发展对策,宁夏彭阳

参考文献

[1]张天禄, 王会平, 王维峰.彭阳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 2011, 52 (6) :26, 28.

[2]晁建勇.总结经验求实创新推动林业建设又快又好发展[J].宁夏林业通讯, 2006 (1) :37-38.

[3]王建, 马占芳, 路志霞, 等.彭阳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经验总结[J].宁夏农林科技, 2006 (5) :67-68.

成效与思考 篇8

甘肃省共建成2万hm2以上大型灌区23处,现有有效灌溉面积58.9m2,占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46%;其中列入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的大型灌区有19处,除列入黑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4处灌区和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3处灌区外,其余12处灌区均实施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1]。自1998年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以来,甘肃省大型灌区水利配套设施得到了很好地改善,干、支渠道衬砌率提高,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明显提高。

2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实施情况

2.1 立项情况

为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适应灌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999年8月,水利部在西安召开会议,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工作做了安排部署。2000年3月,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编制、上报了甘肃省景电一期、白银市靖会、兴电、武威市凉州区西营、民勤县红崖山、金昌市永昌县西河、东河、张掖市民乐县洪水河、甘州区大满、西浚、高台县友联、临泽县梨园河、酒泉市金塔县鸳鸯、敦煌市党河、安西县(现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双塔等15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规划报告;2004年5月,又编制上报了酒泉市肃州区洪临、张掖市民乐县大堵麻、山丹县马营河、武威市凉州区杂木河等4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规划报告,均被列入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范围。

2002年10月,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的通知》和《关于编制2008年度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及开展评估工作的函》,甘肃省有省景电一期灌区、白银市兴电灌区、靖会灌区、金塔县鸳鸯灌区、民乐县洪水河灌区及武威市凉州区西营灌区等6个大型灌区编制了信息化建设规划报告,并被列入全国及甘肃省信息化试点灌区[2]。

2.2 项目总体实施情况

甘肃有19处大型灌区列入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其中4处灌区列入黑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3处灌区列入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其余12处灌区实施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1998~2013年,国家共下达甘肃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投资计划17.46亿元[1],其中中央投资12.43亿元,地方配套5.03亿元;共改建干支渠道1911km,建筑物7316座。新增灌溉面积0.81万hm2,改善灌溉面积14.43万hm2,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8亿kg,新增节水能力2.78亿m3。

3 节水改造项目成效

随着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灌区骨干工程及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对一些局部破坏较重工程的修复,节水效益十分明显。

3.1 农业灌溉效益

甘肃省大型灌区通过实施节水改造项目,干、支、斗三级渠道衬砌完好率、防渗率和利用率明显提高,大大减少渠道输水损失,输水能力逐年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保证率得到了提高,减轻了农民灌水劳动强度,缩短了输水时间,节约了水量,节省了农民的用水支出。以靖会灌区为例,经过节水改造后,改善灌溉面积11.67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36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117.47万kg,新增节水能力842.2万m3。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灌区粮食经济作物稳产、高产,保障了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甘肃省12处大型灌区效益详况见表1。

3.2 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灌区节水改造对缓解灌区内日趋突出的用水矛盾,土地草场荒漠化,改善灌区内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党河灌区为例,通过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田间灌水技术得到了改善,使灌溉定额降低、灌溉输水效率得到提高,使灌溉用水量下降,从而减少地下水开采量。灌区年灌溉综合净定额由511m3/亩降低到400m3/亩,地表、地下配水量加权后,综合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7提高到0.65。通过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灌区有限的水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这对于促进灌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甘肃省大型灌区通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骨干工程运行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管理比较规范,资金使用合理,较好地完成了年度项目建设任务。如何提高灌区配套设施及信息化建设,使灌区充分发挥效益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4.1 加速田间配套工程建设

由于地方政府和灌区配套资金筹措能力差,部分灌区骨干工程虽然得到了改善,但田间工程不配套,灌区水的利用效率不高,季节性缺水与“卡脖子”旱的状况时有发生。

4.2 加大灌区建设投资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规划早,建设期长。由于前期工作深度不够,物价上涨等原因,甘肃省大型灌区总体建设规模偏小,虽然已完成了规划投资,但灌区骨干老化失修、功能衰减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扭转,一些制约灌区发展的关键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实现灌区可持续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

4.3 信息化建亟需完善

甘肃省灌区信息化建设起步迟,发展慢,达不到规划要求。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投资,使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5 结语

甘肃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实践证明,节水改造项目,不仅大幅度提高灌区的水利用系数,保障农田灌溉,对全省粮食生产、经济快速增长和改善灌区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水利支撑和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甘肃水利年鉴[Z].2015,9.

成效与思考 篇9

1 总额预算管理的效果

医疗保险制度实施以来,张家界市以项目付费方式为主。由于医疗服务是供方主导的卖方市场,市场规律在这里失灵,消费者和第三方(医保部门)对其影响有限,表现在付费上就是“照单付费”,“合理”成为医保管理方的一厢情愿。2001年到2011年,全市职工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从3万人升至10万人,基金收入从1000万增至11800万元,基金支出从520万增至12200万元,其中参保人数增长3.3倍,基金收入增长12倍,支出增长23倍。特别是2009年以来,在参保人数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三年基金收入从9618万元增至11800万元,增长率为22.7%,而支出从8864万元增至12200万元,增长率为37.6%,支出增速明显快于收入增长速度。连续三年,区县当期收不抵支,个别区县出现累计赤字。总额预算控制实施两年多来,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势头得到一定控制,医保基金良性运行,个人负担比例相对平稳。

1.1 本地住院人次、费用合理变动

从医疗总费用、基金支付、次均费用几方面来看,均未出现大的变化,住院人次基本持平,至于基金支付比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同期调整了住院起付线与自付比例(见表1)。

1.2 异地就医平稳,无大幅增长

总额控制付费在压缩本地医院空间的同时,有可能引发逐级推诿病人,进而增加转外就医。由于在改革伊始,就同步调整了政策,鼓励医疗机构开展新项目新技术,对推诿病人现象进行严肃处理,从近3年情况来看,这块业务并没有出现较大的变化,人次、费用还有减少的趋势(见表2)。

1.3 基金运行平稳,抗风险能力增强

确保基金收支平衡是医保平稳运行的前提,无论何种支付方式,其基本的目的,必须在满足参保患者基本医疗需求前提下,不断增强基金保障能力,促进医保制度可持续发展(见表3)。

1.4 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2013-2014连续两年,年终决算数同年初预算数比较,未出现大的偏差,准确率均在90%左右,表明医疗机构对预算指标的普遍认同与自觉执行(见表4)。

2 总额控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医疗行为的不可预测性,付费方式改革初探,最大的困难还是如何确保预决算的一致性,这不仅在直观上反映医、保双方博弈结果,同时也关乎参保患者的切身利益。

2.1 总额预算内涵窄

由于总额预算控制付费只涉及到本地住院,没有包含特殊病种与异地就医,这两块业务费用不在控制范围,其中特殊疾病门诊费用从2011年的489万元上升到2014年的842万元,异地住院医疗费用三年来都在1000万元以上,总体上基金支付压力依然较大。

2.2 总额导向有待加强

鉴于2012、2013两个年度实际发生人次、费用没有超出总体预算,我们认为是机构间病人分流所致,所以在最终的决算时,对个别超预算单位没有实行工作量的扣减,只在次均费用上执行了协议标准。2014年,虽然总体上工作量超年初预算不足5%(见表4),但超指标对象有增多趋势(见表5),除开预算指标不够精确外,总额预算控制力有所下降,也是不能忽视的因素。如不能对此现象进行认真分析并适时作出应对措施,付费制度改革将陷入被动局面。

2.3 决算方式有待完善

付费方式改革3年来,决算方法尚未最终成型,没有明确统一的规范,对个案问题处理过分依赖决算人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难免造成决算结果存在偏差,进一步影响下一年度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 几点思考

合理的付费方式,不仅优化医保基金支出结构,还对医疗机构业务形成过程产生积极影响,比如控制过度治疗、防范式检查、抗生素滥用等,最终对患者诊疗起到保护作用。在本市总额预算控制实践中,以下几个方面对制度的实施和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应予以重视。

3.1 综合应用多种付费方式

鉴于具体医疗行为的多样性及不确定性,单一的付费方式必然存在局限,通过调查研究,最终采用了以总额预算控制为基础,单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按项目付费等综合应用的复合式付费办法。

3.2 突出“三定”为基础

定工作总量是总额控制的前提条件,定费用总额是其核心内容,定工作质量与考核指标,则是确保制度稳步推进的外在要求。“三定”方案的贯彻落实,为付费方式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确具体的控制指标,实施科学预算,不仅牵涉到医、保、患三方利益,更关乎到改革能否顺利推行。指标控制过严,医疗机构难以完成,势必影响其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不利于参保病人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指标控制过于宽松,又起不到影响医疗行为的作用,不能控制医疗费用过快上涨,基金支付减压目的则难以达到。

3.3 完善协议以保障指标落地

由于服务协议是医、保、患三方共享的联系纽带和传送医保政策的有效载体,要确保总额控制指标的落地,必须借助服务协议这一平台,所以完善协议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协议中不仅包含“三定”指标,还对诸如分解住院、挂床住院、推诿病人等监管指标实行量化考核。按照“一下一上”的模式,建立与医疗机构的协商谈判机制,确保协议公平有效,提高医疗机构履行协议的自觉性。

3.4 监管工作不放松

对于总额指标,我们并没有机械的去执行,而是对协议执行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具体措施有:指导医疗机构出台配套办法,分解协议考核指标;延伸服务,派驻现场监管员;针对一级医疗机构可能出现的,以门诊病人充填住院工作量的情况,实施常态化夜间查房,发现住院前三天不在床的病人,视同挂床住院处理;对重点个案病人实施个案监管;实施意外伤害备案登记、现场调查核实等措施。

3.5 实行弹性结算,激励与负担并用

总额控制付费框架下,有效的结算办法至关重要。本市实行的是月结算与年终决算相结合的基本模式:月结算以全年总额指标1/12为限额,实行指标结余和费用暂扣双重处理;年终决算是在月结算基础上,综合考虑新技术、新设备、新业务等的影响,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结余归己、超支共担”的政策要求,实施弹性决算,力争做到奖励有度,拒付有理。

3.6 合理定位支付制度的作用

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关系到参保人、医疗机构、经办机构等多方利益,不能仅靠人社部门,必须是多部门联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充分发挥业务优势,对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进一步规范;建立双向转诊制度,促成病人合理分流是合理诊疗的基础;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总额指标调剂,避免单一医疗机构受制于指标限制,进而推动医疗服务合理化,是下一步细化总额控制管理的重要内容。

成效与思考 篇10

1 学科建设与评估概况

某军种总医院于2010年7月对重点学科开展了学科评估, 结合学科评估结果, 将专家意见、科室思路、机关谋划、领导决策有机融合, 形成《某军种总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三年发展规划》, 作为3年内该医院学科建设的行动纲领。按照建设规划, 医院连续3年以“学科建设”作为年度工作主题, 分层次、分批次落实学科发展支持措施。3年来, 先后投入资金1.1亿元, 购置各类医疗装备200余台套;引进各类拔尖人才20余名, 先后有10名学科带头人通过竞聘上岗升任科室主任职务, 顺利完成学科带头人新老交接;通过整合优势学科、优化和整合服务流程, 形成了以肿瘤疾病诊疗中心、脊柱脊髓损伤综合治疗中心、心脏中心为代表的多学科联合诊疗中心, 不断探索运行机制, 多学科大协作的互补优势初见成效;重点学科的建设水平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 医院学科建设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为科学评估重点学科3年建设成效, 2013年底, 该院采用同样标准, 邀请同批评估专家, 对10个重点学科进行再评估, 并对评估结果进行科学分析, 为制定下一个3年学科建设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2 学科评估的组织实施

2.1 评估标准

采用军队医院较为常用的评估标准, 并根据该院实际情况, 通过专家咨询法对部分指标进行适当调整。其中一级指标包括学科带头人、人才结构、基础条件、技术水平、工作绩效、教学、科研、其他业绩等8个项目, 二级指标为更为细化的42个项目;每个项目根据优劣程度给予1-5分评分, 共5个等级;根据专家咨询结果, 每个指标赋予相应权重, 最后标化后总分为100分。详见表1。

2.2 实施方法

评估工作采取整体设计、量化指标、科学考评、专家评估、结果讲评等步骤方法进行;评审对象为全军医学研究所、医学专科中心、专病中心以及医院重点扶持科室共10个学科。2011年与2013年两次评估均邀请到20名军内外知名专家和本院4名专家作为评审专家, 专业涵盖所有被评估学科;其中20名专家前后参加了2次评估, 占比83.3%。评估过程对外开放, 现场打分、现场统计、现场宣布评估结果, 过程公开透明, 公平公正, 评估结果可靠。

3 评估结果

根据两次评估情况对比, 该院重点学科建设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两次学科评估中, 进步幅度最大的科室 (心脏中心) 综合评分超过90分, 同时, 相较2010年, 处于80-89分区间的重点科室数量由5个增加至7个, 而处于80分以下低分值段的学科数量由5个减少至3个。说明该院重点学科建设整体水平有所提升, 基本实现了学科建设阶段性目标。详见表2。

4 讨论

4.1 学科评估中反映出的主要学科建设成效

经过2轮科学评估, 在3年 (2010年-2013年) 建设周期内, 该院年重点学科建设成效主要表现在:

4.1.1 人才队伍建设进步明显。

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发展的根本因素, 更是一家医院最具潜力、最可持续、最可依靠的要素[2]。2010年以来, 根据重点学科发展规划, 该院在人才培养机制上做了大胆尝试, 通过引入公开答辩竞争上岗机制、完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办法、改革专业技术干部培养办法、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推行主诊医师负责制等措施, 培育了一批素质过硬的技术骨干力量, 人才梯队建设呈现良好态势。学科带头人的影响力与牵引力主要体现在学术任职和代表性成果的评估上。其中A类任职 (在国际性学术组织任要职或本专业国家级组织任主任委员) 和B类任职 (本专业国家级学术组织副主任委员、统计源期刊副主编或军队、省级学术组织主任委员) 的学科带头人数量均有所增加, 增幅达30%;从最具代表性成果的评估情况来看, 高质量医疗、科研成果同样大幅增加, 增幅为55%

4.1.2 设备条件明显改善。

设施设备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基本要素, 没有尖端的设备条件和舒适设施环境, 学科建设层次很难有所突破[3]。2010年制定的重点学科支持计划, 重点对设施设备建设进行大举投入, 计划投入1.18亿元购置医疗设备, 完成1.1亿元支持计划, 总体完成率在93%。从设备总值来看, 相比2010年初, 医院重点学科设备总值增长50%以上。从科室设备仪器先进性来看, 重点科室均拥有部分国际领先/先进仪器。总体来说, 该院重点学科医疗设备支撑条件已经达到同类医院先进水平。

4.1.3 技术水平有所提升。

加强特色技术建设提升医院的品牌形象有效途径, 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技术建设是学科建设的落脚点[4]。从评估情况来看, 医院总体技术水平稳中有进。专家认为综合技术水平位于军内领先的学科有6个。此外, 能够开展“国内领先的、同类医院开展例数居前”的学科数量增幅达40%;且不少临床科室在3年内开展了高水平的特色项目和新技术新业务, 专家均给予较高评价。

4.1.4 工作绩效进步显著。

2010年至今, 该院重点学科在床位规模未大幅增加的情况下, 各项医疗工作绩效指标呈现出较快发展趋势, 各重点学科门诊量、出院人数、平均住院日、床均效益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各科室在多收快治、提高效率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医院增加学科建设投入特别是设备投入后, 拓展了医疗服务技术范围, 支撑了医疗业务工作的展开, 有效拓展了病源。

4.2 学科评估中发现的短板问题

根据评估结果, 发现目前各重点学科仍然存在不少制约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是部分科室学科发展定位还不够明确。从各学科带头人汇报情况看, 在科室规模和技术建设方面, 不少科室仍在盲目追求“大而全”, 还未凝练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学科建设发展方向, 对于“走什么路?怎么走?”的问题考虑还不成熟, 需要进一步认清形势、理清思路、科学规划。

二是缺乏独有的特色技术。目前, 该院在军内外、国内外缺少较强竞争力的特色技术和优势项目, 品牌影响力不足, 综合实力处在全国前列的学科数量较少, 传统优势学科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深厚的基础, 但在全院学科建设的引领、辐射作用以及对医院特色、品牌效应的拓展发挥等方面, 与该院当前的现实需要还有距离。

三是学科带头人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从评估结果来看, 较高层次的学术任职、研究生导师、代表性医疗成果主要集中在科室主任和学科带头人身上, 年轻人才掌握的资源有限, 说明科室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对年轻人才的主动培养意识有待加强, 年轻人才潜力挖掘还不够, 学科带头人储备的数质量不高, 部分学科人才断档问题比较严重。

四是科研思路和科研能力水平有待提升。从评估情况看, 该院高层次、高质量的科研项目和奖项相对较少, 高质量的SCI论文数质量仅处于同类医院中等水平, 大部分科室的科研思路不够明晰, 切入点还没找准;另外, 对科研有支撑作用的“两室”建设 (实验室和资料室) 不尽人意, 目前仅停留在基本满足本学科研究工作需要的层次, 这与前期大量资金的投入应当取得的成效不相匹配。

5 对策与建议

根据先后2次学科评估对比分析情况, 结合专家意见, 并充分考量医院发展现状, 拟从以下方面持续加力, 继续采取有力措施, 促进重点学科建设的健康长远发展。

一是充分论证, 科学规划发展蓝图。以科学决策促科学发展, 在2次学科评估的基础上, 继续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证, 将专家评估的意见作为重要参考和指南, 结合科室发展思路与领导决策, 形成下一步学科建设规划, 作为下一学科发展周期的总体纲领与实施参照。

二是有机组合, 精心培育学科特色。坚持“集中精力办大事”的重点建设思路, 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建设的“重点”上, 合理配置学科资源, 增强学科协作, 打造特色品牌, 提高建设效益。以重点学科为龙头, 以现有优势学科为中坚, 以疾病诊治链为纽带, 以高新技术为依托, 以人才建设为根本, 以重大研究项目为切入点, 进行优势学科群建设, 突出临床, 突出重点, 突出质量, 快速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5]。

三是建立机制, 切实抓好人才建设。要建立有效机制, 致力于培育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队伍, 并建立“能者上, 庸者下”的学科带头人考评任用机制;要把人才梯队建设列为学科带头人任期考评的重要指标, 充分挖掘青年人才潜力;继续完善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引进、人才使用和人才考核相关政策, “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 通过多种措施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 优化学科技术队伍的知识、年龄和技术梯次, 使人才队伍向多元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四是开拓创新, 积极推进临床科研。坚持科研为临床服务的宗旨, 大力营造临床科研氛围, 着力解决临床中遇到的难题。制定相关措施, 鼓励各学科进行诊治技术的创新和治疗方法的改进, 培育临床高新技术重大项目;对科研骨干进行系统培训, 有计划地启动优势病种和特色技术的临床研究, 使临床科研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深入, 走出一条融科研于临床, 做临床促科研的发展道路。

五是做好谋划, 有序孵育科技成果。在对学科建设特别是科研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深入挖掘潜力, 及时沟通信息, 做好顶层规划, 精心制定策略, 分层次、分步骤、分系统培育特色鲜明的高级别课题项目和科研成果;同时应对医院现有成果进行梳理, 将有推广应用前景的成果进行转化。

参考文献

[1]李静, 邱长荣, 程传苗, 等.教学医院优势学科群建设[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3, 10 (3) :268-271.

[2]王丹, 程传苗, 杨骅, 等.大型综合性医院学科建设战略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6, 13 (1) :15-16.

[3]孙金海, 张鹭鹭, 孟威宏, 等.71所医院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 2010, 14 (3) :7-9.

[4]马中立, 邹志康.大型综合性军队医院学科建设循证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 2009, 29 (2) :15-16.

成效与思考 篇11

摘要:各个高校每年都在向社会输送着大量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但是同时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这一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一些计算机工作包括一些设计计算机业务开展的公司,在面对大批的毕业生却在感叹没有适合的人才可供选择。反映了我们的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缺乏专业人士的那种独立思考能力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个问题的根本则是说明了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与社会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认识不到这种差距的存在,或者忽视用实际行动去减少和拉近这种差距,那么就会导致我们的教学理念产生偏差、教学体系缺乏完整,最终阻碍我们的教学成效的提高。本文从严抓基础教学与开展校企合作两方面入手,结合我校发展实际,阐述了自身关于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成效的思考。

关键词:提高;高校;计算机;成效;思考

【分类号】TP3-4

计算机技术是迄今为止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技术领域,其知识和技术的更新之快可以说是前所未有,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应用技能已成为当下社会人才的基本技能之一。在此形势下,各个高校每年都在向社会输送着大量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但是同时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这一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一些计算机工作包括一些设计计算机业务开展的公司,在面对大批的毕业生却在感叹没有适合的人才可供选择。反映了我们的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缺乏专业人士的那种独立思考能力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个问题的根本则是说明了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与社会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1]。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认识不到这种差距的存在,或者忽视用实际行动去减少和拉近这种差距,那么就会导致我们的教学理念产生偏差、教学体系缺乏完整,最终阻碍我们的教学成效的提高。对此,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与教学观察,从我校计算机教学实际出发,对如何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成效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想法。详细论述如下:

1.严抓基础教学

高校计算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并重,二者决定着我们的教学成效。而提高我们教学成效的基础,则需要每一位教师严抓基础教学。基础教学成效的提高受制于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分别是我们的教学管理不到位和对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工作不到位。

在大学,学生的学习相对来讲有较大的自主空间。从教育理念上来讲,高校的教育更加突出或者偏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然而,高校教师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工作却不到位,这就容易导致学生的懈怠与放纵。在我们的教学管理让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相对于学生从小接受的教学模式来讲,大学教育如果没有做好这两种教学模式的跨度衔接工作,就非常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心态发生偏差,那对于教学来讲也是得不偿失的。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循循善诱的过程。所以,需要我们的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让他们在大学逐渐地去认识和学习该如何有效地自主学习,而不是机械式或者是流水线式的开展教学,那么纵观我国整个教学系统,高校教育已经发展脱节了。对于高校计算机教学来讲,也存在着这个问题。比如,面对几个班级一起进行理论课学习的时候,本身纪律就难以维持,面对一堂课好几个班级的诺大受教育群体,教师无法向高中那样去严格纠正每一位学生的纪律,我们需要将学分制纳入教学管理的同时,引导学生们学会自主学习。而不是教师只顾完成自己的课堂教学计划,抱着一种爱学不学的教学心态。对于实践操作课来讲,教师也需要对每一位学生的课堂操作情况进行有效的掌握,并计入平时量化成绩。从而让每一位学生在上机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理论所学,自主地去认识并解决每一个问题,从而扎实计算机基础知识。

2.改进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教育也同样延续我国整体教学模式,整个教育过程都是基于教材知识以及教师的讲授过程下完成的。高校是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站,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我们的教学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另外,对于计算机这门对于理论与实践要求都较为严格的专业来讲,不能够将教育止步于校内,应该发掘和利用更多地有助于提高教学成效的教学资源。近年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是一个较为切实时代发展特征的教学发展趋势。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企业要想发展扩大就必须要与高校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而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上升,高校也必须与企业加强合作,通过培养订单式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2]。对此,高校需要借助政府相关政策支持与市场引导下,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建立适合与本地区发展实际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对于高校计算机专业来讲,通过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可以使办学理念上实现新的认识与突破,从单一重视理论教育向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方向发展,从而达到知识结构均衡、应用能力强的目标[3]。需要学校在政府的帮助与指导下,与相关计算机工作或者设计计算机业务的公司进行协商,建立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即管理监督模式,并由双方法人签订合同。一般来讲,校企合作主要采取“顶岗实习”、“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模式。以“顶岗实习”为例,就是学校内的人才培养中的实习部分交给合作企业,学生可以在实习中不断学习和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与能力,最终再由企业在所有的实习生中间择优录用,双方签订就业合同。可以按照以下模式来进行:大一到大三在学校上课,四年課程压缩到三年学完,大四上学期或者大三暑假去合作企业实习,直到拿到毕业证之后,企业通过择优录用来签订正式就业合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教育所面临着的来自于社会各界的压力也越来越重,对于教育本身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面对当下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成效较差的实际情况,我们需要结合时代发展情况,寻求能够提高教学成效的切入点,整合与利用教学资源,推动教学成效的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何迪.关于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几点探讨.辽宁行政学院学报[J].2005.04.224-225

[2]刘明忠.孙旭东.孙杰.王军红.高校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价值工程[J].2015.03.235-236

成效与思考 篇12

1 主要成效

2013年江津区的农作物良种补贴工作,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 在基层各部门的配合下, 较圆满地完成了农作物良种推广补贴工作, 让党和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了实处, 广大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 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得到了农民和基层干部的欢迎和肯定。

2013年粮油作物种植面积达10.19万hm2, 粮食总产65.98万t, 其中:水稻种植面积4.55万hm2, 比2012年增加0.03万hm2, 单产535 kg/667 m2, 比2012年增加5 kg/667 m2;玉米种植面积2.07万hm2, 比2012年0.02万hm2, 单产431 kg/667 m2, 比2012年增加4 kg/667 m2;小麦种植面积0.05万hm2, 比2012年减少0.07万hm2, 单产243 kg/667 m2, 比2012年增加3 kg/667 m2;油菜种植面积0.57万hm2, 比2012年增加0.08万hm2, 单产105 kg/667 m2, 比2012年增加1 kg/667 m2。

2013年江津区农作物良种补贴工作, 全部采用直接发放现金的补贴方式, 涉及白沙镇、永兴镇等28个镇 (街道) , 覆盖水稻、玉米、油菜、小麦四大作物, 累计补贴户数72.09万户, 补贴面积6.03万hm2, 补贴资金1204.27万元, 其中:水稻补贴32.06万户, 补贴面积3.99 hm2, 补贴资金897.52万元;玉米补贴28.89万户, 补贴面积1.54万hm2, 补贴资金230.90万元;小麦补贴1.50万户, 补贴面积0.06万hm2, 补贴资金8.51万元;油菜补贴9.62万户, 补贴贴面积0.45万hm2, 补贴资金67.33万元。粮食作物良种补贴计划基本完成、油菜良种补贴超额完成, 实际种植面积, 除小麦有减少外, 水稻、玉米、油菜作物面积基本稳定或约有提高。

2 主要措施

2.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工作机构

江津区政府成立了江津区农作物良种补贴工作小组, 由分管区长任组长, 财政、农业等部门为成员单位, 负责良种补贴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 由区农业局、区财政局有关科室专业人员组成, 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镇街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 镇街农业和财政部门会同统计、纪检等部门组建良种补贴工作实施小组, 并设立办公室, 具体负责农作物 (油菜) 良种补贴工作的实施和监督。农业部门负责良种补贴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管理, 编制实施方案, 核实良种补贴面积, 推介展示良种, 组织生产管理、技术培训和提供咨询服务, 监管实施过程, 评估实施效果等。

2.2 制定工作方案, 补贴工作有章可循

根据重庆市农业委员会、重庆市财政局《关于印发重庆市2013年农作物良种补贴实施方案的通知》 (渝农发[2013]242号) 和重庆市财政局《关于拨付2012/2013年度油菜良种补贴资金的通知》文件精神, 结合江津区粮油生产实际和近年来农作物良种补贴工作情况, 区政府制定了《重庆市江津区2013年农作物良种补贴实施方案》, 并印发各镇街实施。方案明确了良种补贴的范围、对象, 补贴标准和方式, 以及补贴兑付程序等内容。对镇街实施这项工作的人员进行了专门的培训。

2.3 搞好宣传发动, 扩大影响力

江津区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对国家农作物良种推广补贴工作进行了广泛报道和宣传, 共开展新闻报道5期、专题报道8期, 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和明确农作物良种推广补贴工作, 让党和国家对种粮农民的关心支持深入民心, 工作得到农民的理解和支持。各镇街也通过板报、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 办板报70期, 标语348幅。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 使良种补贴工作家喻户晓, 人人明白, 广大群从积极申报, 有力推动了推广补贴工作的顺利开展。

2.4 严格执行补贴申报、公示制度, 确保补贴资金公平、公开

坚持“谁种植, 补贴谁”, 以每个农户的实际良种种植面积据实补贴。江津区在良种补贴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对申请良种补贴的农户必须进行由种植户所在地村 (居、社区) 逐户进行登记并交补对象签字确认, 最后集中村委会或村、社集中活动场地统一张榜进行公示, 并明确了公示的内容, 公示地点不少于2个, 时间不少于7 d。各镇街对公示无异议后的补贴申报表报江津区农委、区财政局审核, 审核无误后报重庆市农委、市财政局备案。

2.5 严格补贴资金直补农民, 确保补贴资金不挪用

为了确保补贴资金安全发放到补贴对象手中, 江津区将补贴资金交江津区邮政储蓄所进行代理发放, 并为每个补贴对象建立储蓄专户和储蓄卡, 在对补贴对象的资料审查核实无误后, 将补贴资金直接拨付到农户在邮政储蓄所的账户上, 从而保证了补贴资金不被截留和挪作他用, 也避免了取款多次往返增加支出, 降低补贴效果的不利方面, 增加了农户的满意度。

3 存在的问题

3.1 总体效果好, 部分效果较差

通过良种直补政策, 对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加深农户对党和政府的感情, 保持农村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良种补贴中, 水稻、玉米由于种植面积大, 加之每家每户均有种植, 农民申报积极, 而油菜、小麦由于种植面积小, 加之零星分散, 每户种植面积小, 而补贴资金小, 农民申报不积极。

3.2 行政成本高, 补贴标准低

直接发放现金的补贴方式中, 发放现金与实际种植面积挂钩, 增加了基层的工作量, 增加了良种补贴实施成本, 不利于良种专业化、规模化布局和推广,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品种布局“多、乱、杂”的问题, 良种补贴初衷有被淡化的趋向。一般每登记审查1户需要工作经费3~5元, 各种补贴政策的行政成本均较高, 覆盖率越低, 行政成本越高。补贴标准, 水稻每667 m2补贴15元, 玉米、油菜、小麦每667 m2补贴10元, 当前种子价格普遍上涨, 且上涨幅度较大, 农民从农作物良种补贴中得到的好处被农资价格的上涨抵消, 农民得到的纯利润并未增长多少, 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良种补助资金的作用。

3.3 工作量大, 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户数太多, 每次的分户情况又不一样, 登记和数据录入中难免发生错误, 加之部分镇街具体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不足, 造成每项补贴都有不能按时到位或被遗漏的情况发生。群众则既感谢政府, 又抱怨手续烦琐。对农作物补贴工作, 各级政府十分重视, 基层的村、社干部多数重视程度不够。

4 对策与建议

4.1 合理选择补贴方式

要真正体现良种补贴的政策初衷, 直接发放现金补贴的形式难以做到, 只有与品种挂钩, 即实物补贴才能实现。目前农作物良种补贴已全改为现金直接补贴, 而玉米、油菜主体品种不突出的作物也难以实行与良种挂钩的实物补贴方式, 小麦在江津区的种植面积不大, 水稻是江津区的主要粮食作物, 占全区粮油作物播种面积的44.6%, 而水稻的主体品种相对突出, 为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 建议对重点补贴的水稻品种恢复与品种挂钩的实物补贴方式, 以缓解基层的工作压力和工作量。

4.2 加大监管执法力度, 遏制哄抬良种价格

强化种子市场监督管理, 特别是供种期间要把好种子质量关, 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种子和哄抬良种价格的行为, 保证种子市场的有序经营, 一定程度上增强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发挥的作用。

4.3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农作物良种补贴在实施中程序繁杂, 工作量大。建议要加强现代电子信息技术, 特别是3S遥感技术等在面积测算等方面的应用, 以减轻基层的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 提高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瑞士的教育特色下一篇:瓦斯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