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成效

2024-06-30

特色成效(精选10篇)

特色成效 篇1

·产销形势喜人蔬菜继续増长2014年全县蔬菜面积达25.66万亩 (其中竹笋4.7万亩、生姜3.2万亩) , 产量45.15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 分别增加4.9%和5.9%。面积和产量的增量主要是竹笋, 分别占总增量的65.2%、68.3%, 其次是生姜, 分别占总增量的18.3%、59.0%。二、茶叶稳步增长, 全县现有茶园面积3.5万亩, 同比增加0.3万亩。产茶3100吨 (含绿茶900吨) , 比2013年增加50吨, 产值3750万元, 比2013年增加W0万元;名优茶400吨 (其中名茶40吨) , 产值1650万元, 产量、产值同比持平。前8个月红茶出口2500吨, 创汇220万美元, 同比减7.9%。引进适制名优茶新品种4个。三.水果总体保持稳定。各类水果面积7.92万亩, 总产量2.77万吨。其中, 柑桔3.13万亩, 产量1.06万吨;伏淡季水果面积3.89万亩, 总产0.51万吨;西瓜面积0.9万亩 (大棚西瓜0.1万亩) , 总产量1.2万吨。水果中晚熟柑橘发展较快, 大棚西瓜抗御多雨寡日照等恶劣条件优势明显, 收益较高。·开展的主要工作特色项目实施和管理。2014年申报成功市级以上项目共计36个 (含技术支撑2个) , 争取到位项目资金961万元, 同比增加36.3%。其中:茶叶12个项目239.2万元, 水果4个项目180万元, 蔬菜18个项目518万元。同时加强项目的监管和服务指导工作, 确保按时保质完成任务, 并对已完成建设任务的项目及时组织验收。此外, 还牵头承担全县特色效益农业项目的申报、协调等工作, 涉及蔬菜、优质粮油、畜牧、笋竹、茶叶等五大经作产业, 畜牧、林业、农业等三大部门, 项目资金近3000万元。

特色成效 篇2

——泸溪县委组织部2011年工作总结

2011年以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州委组织部的具体指导下,我们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要点,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团结协作,狠抓落实,常规工作有特色、主要工作有亮点、自身建设有成效,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工作计划,为实现“工业强县、产业富民、环境创优”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2011年的工作情况回顾

(一)常规工作有特色。

1、夯实基层组织建设。一是规范“三制一卡”党建工作模式。全县435个基层党支部全面落实“三制一卡”(党建责任制、公开承诺制、考核评价制、行动目标卡)党建工作模式。突出党员公开承诺,以公开承诺制的落实体现先进性,充分激发党员体现先进性的内动力。在承诺内容上,坚持“自己提、群众评、组织定”三项程序,突出“贡献性”,严格“程序性”,体现“公开性”,彰显“先进性”。党组织落实公开承诺2000多条,党员公开承诺事项2.4万多条,每名党员达到 2 条以上,签署公开承诺书1万多份。全县制作了统一规范的“三制一卡”公示牌400多块。有50个党支部被确定为县级创先争优党建示范点,11个党支部被确定为州级创先争优党建示范点。二是科学设臵

党组织,理顺党员归属。以“健全组织、规范管理”为主线,新成立了1个县委直属机关党工委和7个县直单位党委,归并了56个党支部,新成立了15个非公企业党组织,试点成立了金圆桔城楼宇小区党支部,划转了化工总厂等3个破产国企的党组织和党员的关系,规范了党的基层组织设臵和党员归属,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和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三是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过程中,乡镇党委书记自办点示范点,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具体责任人共同推进“四议两公开”工作的落实。15个乡镇共派出联村领导121人,驻村干部298人,选举村民代表4859人。解决实际问题277个,实施村级重大事务决策329个,210个村民小组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解决2.2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89个村修建通村公路198公里,完成村间道路硬化20万平方米,完成其他事项64个。四是落实村干部“一定三有”,推进社区“四有一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加强村(社区)党建工作的部署,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保障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努力实现“一定三有”(定职责目标,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后有基本保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四有一化”建设,把社区组织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工作的重点来抓,坚持以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为宗旨,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作用,做到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有处议

事,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据统计,16个社区已先后获得省、州、县各种奖励达15项。今年先后投入68.5万元建设的41个村部楼项目年内全部完工,使我县村级活动场所达到87.3%,实现基本覆盖。

2、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为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改善党员结构,提高党员素质,下发了《泸溪县二○一一年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全年共发展党员240名。将发展党员的重点放在生产、工作一线和知识分子群体、优秀青年中,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的文化、年龄、性别等结构。新发展党员中,35岁以下达到75%以上,女性比例不少于30%,工作生产一线比例达80%以上。加大了在农村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发展党员工作的力度,杜绝了农村党支部连续三年不发展党员的现象。同时,加强对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情况的检查。对全县各乡镇、县直各部门的党员的工资基数进行了核查,按工资基数重新核定党员应交缴党费。县委组织部对县直单位及各乡镇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查,并在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上提交了全县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情况的报告。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服务群众的有效渠道。今年对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科学发展指导员、大学生村官共举办了3期培训班,7月-11月,分四批组织全县150名村(社区)村支书到省、州委党校对进行集中培训。

3、推进远教平台建设。今年远教工作以“双创双争”为载体,重点推进全国农村商务信息服务试点县工作和“天翼”信息化示范乡镇村创建活动。4月29日,与商务局、电信局共同召开了推进会,对全年的远教、商务、天翼信息化工作进行了布臵。确定了60个商务试点,在夏季农村品对接会上,信息发布量居全省第二。完成了88个行政村开通互联网,行政村通网率超65%。强化了红星视频学用工作,从7月份以来,保持全州领先状态。远教站点全部推行以公开承诺为主题的“双创双争”管理模式,顺利通过省、州远程教育检查小组验收检查。此外,我们还配合县电视台拍摄了《巴斗山上一劲松》的专题远教资源片,向乡镇、村级远教站点推广播出。优选了20名农村青年村干部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历教育,使全县一村一名大学生目标达到了51名。

4、强化“三支队伍”建设。今年共选派了12名村党组织第一书记、23名大学生村官、13名科学发展指导员服务农村、帮助发展。出台了三支队伍的管理办法,做到严格管理考核、优质保障服务。12位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深入12个重点移民村(社区)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围绕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党的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集民力,聚民心,兴办了村级集体经济农副产品销售窗口5个,引进项目10余个,投入资金300余万。目前在岗大学生村官44人,在乡镇和村(社区)主动工作,健康成

长。县委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原则,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养、管理考核和激励关爱工作机制,强化措施,建立了选派大学生培养、选拔、使用、管理“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实现了大学生“村官”工作有序有效推进。全县13名科学发展指导员配合建整扶贫工作队,主动寻求项目,帮助联系资金,引领农村发展,引进项目60余个,投入资金近2000余万。

5、完善档案信息管理。在县委、乡镇换届中,提供查阅干部档案240人次,收集、整理、审核、归档干部档案材料1200份,完成干部任免审批表150份,整理档案10卷,转交档案8卷。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大组工网”技术培训班的精神,加强硬件建设,配备了专职信息查收员,负责“大组工网”信息资料查收工作,并负责系统安全保密管理。

6、抓实建整扶贫工作。我县以实施新一轮建整扶贫工作为契机,采取“领导联点、单位包村、干部驻村”的方式,全县110个县直副科级以上单位集中整合,组建20支建整扶贫工作队(省、州7支)开展建整扶贫工作。每个建整扶贫村至少有1名县级领导联点,实行各部门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县直副科以上在职领导干部都要联系1户贫困户,把建整扶贫工作作为党政领导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纳入当年对县直各单位“四个文明”考核目标,实现人员、经费、管理“三到位”。

(二)、主要工作有亮点。

1、换届选举工作“先”。自1月5日乡镇党委换届工作启动以来,我县按照省委和州委统一部署,切实加强领导,科学制定方案,严格过细操作,切实确保成效。一是率先试点。我县洗溪镇党委在年初被确定为全省乡镇党委提前换届试点以来,省委、州委、县委高度重视、精心指导,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郭树人听取了洗溪镇党委关于乡镇党委换届专题汇报,州委乡镇党委换届指导组副组长、州委组织部副部长钟立文两次到洗溪镇指导,县委常委会两次专题研究部署,县委书记刘时进、县长杜晓勇等多次到镇里指导,县委组织部从宣传发动到代表提名,从人员培训到程序把关全程进行指导。3月2日,湘西州全省乡镇党委提前换届试点工作在洗溪镇圆满完成,拉开了全省乡镇党委换届选举的序幕。3月3日州委组织部将洗溪镇的 “坚持五个做好、实现五个确保”的经验做法在《中共湘西自治州委组织部通报第3期》上全文刊发向全州推广。二是率先召开党员大会。3月22日,八什坪乡作为全州召开党员大会进行党委换届的试点,从“五种类型”党员调查到上门宣传动员和接送代表参会,每项工作都责任到人,全力保证党员参会。22名流动党员接通知后从吉首、白沙、武溪等地赶回参会,使党员参会率达98%。整个大会组织精心、安排细心,代表开心,圆满完成了选举工作。三是率先完成乡镇党委换届。3月22日,随着八什坪乡党员

大会的成功召开,同时也标志着全县15个乡镇的党委换届工作圆满成功,这也是全州第一个完成乡镇党委换届的县,实现了县委提出的“选出好代表、形成好报告、配强好班子、营造好风气,带准好方向”的目标。

在县委换届中,我们紧紧围绕“公信度高、结构合理、复合人才”的要求,始终坚持做到“正气”保驾,“清风”护航,预选了66名政治坚定、能力突出、群众信得过的两委班子预备人选。提名的40名县委委员、候补委员预备人选的平均年龄43.5岁,女干部4名,少数民族33名;提名的26名县纪委委员预备人选平均年龄40.3岁,女干部4名,少数民族13名。新当选的11名县委常委平均年龄42.9岁,其中研究生学历7人,大专、本科学历4人。在党代会换届选举工作中,县委常委向全县人民郑重承诺带头履行“5个严禁、17个不准和5个一律”,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和评议。同时,聘请了10名党员干部为换届风气监督员,省、州组织部还委派了督导员到大会会场进行指导和监督,并对换届风气、换届纪律知晓情况进行测评。6月17日,省纪委、省委组织部党委换届选举工作指导暨换届风气督查组在我县听取了全州换届工作情况汇报。

2、创先争优活动“实”。今年来,全县各级党组织扎实做实开展公开承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和评选表彰活动四个环节,按照规定步骤有序推进,达到了创先争优活动效果“创先争优就是和自己比,今天比昨天做得好;和

过去比,今年比去年做得好;与同行比,我比他人做得好”的目标。一是公开承诺实。践行公开承诺以来,全县6000余名党员干部在扶贫帮困、抗旱救灾、村支两委换届和计划生育集中服务活动中践行公开承诺,取得明显成效。二是宣传活动实。全县在州以上宣传媒体上稿600多篇,自办《简报》40期,电视电台播出530余条,扩大了创先争优活动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覆盖率。4月30日,《团结报》以《在科学发展中崛起》为题,从工业强县、产业富民、环境创优和社会事业等几个方面,通过专版形式刊载我县创先争优活动经验和经济社会取得的突出成就,社会反响强烈。三是工作成效实。我县紧紧结合“走出机关、服务群众”活动,把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的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作为为民服务工作重点,围绕推行“六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全程代办制、一票收费制、责任追究制),重点在32个窗口服务单位广泛开展“三亮三创三评”(亮身份、亮承诺、亮形象;创岗位奉献先锋、创群众满意窗口、创优质服务品牌;党员自评、领导点评、群众测评)活动,实现工作常态化。

3、庆90华诞节目“多”。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积极营造“创先争优、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我县开展以“忆党史、铭党恩、强党性、促党建、肃党纪、正党风”为重点的“六个一”系列庆祝活动,即“表彰一批先进、选读一本好书、共唱一支颂歌、举办一场球

赛、重温一次誓词、走访一批党员”,通过活动引导党员增进爱党之情、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省委表彰了1名优秀共产党员,州委推荐表彰4个先进基层党组织、6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县委于6月21日召开全县“七一”庆祝表彰大会,隆重表彰了20个先进基层党组织、2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和90名优秀共产党员。

4、干部选拔机制“全”。我们今年来在选人用人上推行公开选拔、公推竟选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进一步落实干部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完善干部选拔机制,切实增强干部人事工作的透明度,形成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优秀干部干事业的良好环境。一是公开选拔职务多。今年5月县委拿出县教育局副局长、县物价局副局长等7个职位;9月又拿出县安监局副局长、县法制办副主任等6个职位在全县进行了公开选拔,通过笔试、面试、考察等环节,13名优秀的年轻干部走上了副科级领导岗位。8月县委将县交警大队正科级领导、县公安局正科级领导和县一中校长3个职位进行了公推竞选。二是面试环节机制活。在公开选拔面试环节中首次实行大众评委评分制度,面试评委由专家评委和大众评委两部分组成。专家评委和大众评委按照7∶3的比例折算成面试总成绩。大众评委主要由“两代表一委员”、参加过公开选拔考试的领导干部代表等组成,全程参与和监督面试评分,进一步增强了面

试的准确性、公平性和透明度。三是干部选拔机制全。由于近年来我县每年都举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在探索中逐渐完善、形成了一整套的干部选拔机制,在选拔中把选举权交给专家、评委,扩大群众的参与面和知晓面,更好的体现了民意,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今年9月在全州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的面试环节中,凤凰县还专程邀请我县 人组成专家评为赴凤凰参加面试。

5、绩效考核成效“显”。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村级班子及村干部绩效考评办法,规范考核考评程序,准确考评履职情况,建立完善业绩考评档案,加大考核考评成果运用力度。出台了《关于规范村(社区)干部任免程序的通知》(泸组通﹝2011﹞16号),花垣县委组织部一行到我县探讨绩效考核的主要做法,州电视台还专程到我县拍摄绩效考核的电视专题片,我们也重点向省州推荐了泸溪村干部绩效考核工作经验,并在《湘组研究》、《湘组信息》上刊发。县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村干部激励机制的意见》、《泸溪县村(社区)干部绩效考核办法(试行)》,由县委组织部统一安排,乡镇党委具体实施,对村(社区)干部实施绩效考核。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村组干部岗位职责,建立和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确定考核指标,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根据考核等次奖优罚劣。

6、乡镇干部管理“新”。我县自2009年实行干部驻村“两分一包一突”的工作方式,使乡镇干部与基层群众

“零距离”接触,通过两年的实践,今年再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乡镇干部包村驻点工作的通知》,将干部包村的工作细化,并将群众的知晓率和满意率作为干部职务调整、提拔重用、评优评先的主要依据。今年我县开展的“两分一包一突”工作获省委、省政府肯定,9月株洲县委由县委副书记黄亮文带队一行10人专程到泸溪县考察“两分一包一突”工作;10月在全省基层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集中轮训培训班上,将我县的“两分一包一突”做法作为典型交流材料装订成书。2011年,全县村(社区)运转经费总计超700万元,其中134个行政村运转经费总计627.75万元,村均运转保障经费为4.68万元。共发放离任村干部补贴66.78万元。同时,积极拓宽村(社区)干部的“政治出路”。一是在村(社区)干部中定向招考公务员、乡镇事业站所人员。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吸引了大批能人、强人和文人加入村干部队伍。在今年村支“两委”换届选举中,全县在外经商、务工的近100位能人、强人返乡参与竞选,白沙镇还率先试点,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文人”村干部,吸引了15名高素质回乡大学毕业生参与竞争。二是积极尝试选拔优秀年轻的村(社区)主干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县委每年“七一”县委隆重表彰做出突出成绩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并积极拓宽他们的政治出路。从40岁以下高中文化的村(社区)三大主干中选聘6人担任乡镇基层事业站所工作人员。先后有261名村干部通过规定

程序当选为州、县党代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今年八什坪乡塘食溪村支书张健强被破格提拔为合水镇副镇长。

7、干部教育培训“活”。为了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抓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建设,我县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下发《关于2011年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的通知》,对全县干部培训作出了具体安排。一是课程设臵活。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党员干部的实际需求,我们将干部自主选学这一做法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在开设主体班前将《泸溪县委党校自主选学调查问卷》的“菜单”发放到每位参加培训的学员手中,由学员自己“点菜”,从而提高党员教育的实效性。二是二是教学基地活。我们还与湖南省委党校、无锡市委党校联合建立了干部培训外培基地,在县内设立了浦市镇马王溪村新农村建设基地、湖南金旭集团新型工业化基地和县人武部国防教育基地。在今年干部培训中,中青班、外培办、新提拔干部培训班的120名学员都到教学基地实习锻炼,撰写出一批高质量的理论调研文章。按照干训计划,全年共举办干部教育培训班 期,调训 人次,其中主体班 期,调训 人次,非主体班 期,调训 人次。中央、省、州调训 人,县内调训 人次。

8、科技特派帮民“富”。我们高度重视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先后制定和下发了《泸溪县2011年科技特派员工作实施方案》和《2011年科技特派员工作考核方案》,今年来共选派科技特派员105人,其中省派7人、州派2人、县派9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51人,这批科技特派员分别进驻42个新农村示范点、10家民营企业、11所乡镇卫生院、3个养殖场、5个种植基地和3个社区。科技特派员采取无偿服务、全额承包、技术入股、创办实体、松散结合等技术服务形式开展工作。服务农业的科技特派员在工作中推广了“浦市铁骨猪”“网箱养鱼”“油茶低改”等新技术16项,引进辣椒、黄瓜、白菜、玉米等新品种20余个,83户接受科技特派员服务的农户均增收5000元;服务工业的10名科技特派员结成9个利益共同体,实施5项企业技术改造,研制出6个新产品,获得3项专利,带动实现项目总投资460万元、工业增加值7400万元、利税470万元。

9、人才队伍注重“培”。我们认真履行组织部门人才工作牵头抓总职能,制定了《关于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的意见》、《泸溪县2011年人才工作要点》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干部人事工作的意见》,不断拓宽引才渠道,实行项目引才、基地聚才,共集聚各类人才 名。其中,招考公务员20人,为卫生、教育、财政、城管、计生等部门招聘工作人员122人,高学历人才引进4人,自愿回县工作的研究生、重点本科毕业生安臵27人,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人员安臵5人,引进事业单位急需专业技术工作人员39人。县委组织部加强对去年引进的4名高

学历人才的跟踪管理,及时了解引进人才的工作和生活动态,并于今年8月将这4名高学历人才全部明确副科级,1万元的安家费也全部发放到位。为解决工业企业紧俏技术人才的匮乏,我们出台了《泸溪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引进人才管理办法》,以文件形式明确规定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引进的人员按照事业单位人员进行聘用制管理,引进人员在县内企业服务2-5年,工作期间财政发放基本工资,企业根据个人工作能力和表现按月发放不少于财政津贴的待遇。共从全国本科院校成功引进了16名化工冶金、经济学、国际贸易等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其中包括数名硕士研究生和重点本科毕业生,极大地缓解了县域企业的人才压力。在对引进人才的管理上,采用双重管理模式,即由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用人企业双重管理。以企业管理为主,引进人才的工作业绩由企业评价,考核与职称的评定由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管理。

(三)、自身建设有成效。

1、组织工作满意度得提升。我们高度重视组织工作满意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和改进组织工作,推动组织工作满意度不断提升。一是高度重视。我们把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纳入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范畴,作为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专题谈心谈话、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的重要内容。县委领导出席与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有关的会议、与干部谈心谈话、到基层调研,必谈组织工作满

意度。全县的各类评优评先,都将组织工作满意度作为重要参考依据。今年国家统计局和省统计局联合对我县组织工作民意度进行调查,在民调中我县组织工作满意度排名全省前列。二是注重宣传。结合贯彻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广泛开展干部工作政策法规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四进”活动,充分运用创先争优简报、县电视台、政府网络等媒体,及时宣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全年发表原创网评文章 篇,转帖 篇,跟帖 篇;在省部《湘组研究》上千字文3篇,《湘组信息》上稿 条;在《湘西组工》上千字文 篇,《湘西组工信息》上稿 条;在《湖南日报》上千字文1篇,《团结报》上千字文6篇;在《湖南日报》上信息3条,在《团结报》上信息50多条;在《人民网》、《红网》等省级以上网站上稿50多条(件)。

2、组工干部素质得锻炼。2010年部机关获得全州“书香机关”的荣誉称号,今年来更是狠抓学习型机关建设,不断提升组工干部素质。每月的第一周星期二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开展集中学习,不定期开设“组工干部大讲堂”,开展部机关室主任和组工干部授与受、讲与听、问与答互动。相继邀请了10名在县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有影响的专家讲课。组织全体机关干部深入部机关驻点村良家潭乡布条坪村和所联系的达岚镇指导党建工作、组织工作,并与村党支部开展联谊活动。在加强学习型机关

建设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和锻炼年轻组工干部,今年来提拔重用了2名工作优异、成绩突出的组工干部到县纪委、乡镇担任领导干部,在部机关提拔了4名干部担任科室负责人,并选派了1名干部到州委组织部跟班学习、1名干部到州委统战部跟班学习,进一步激发组工干部工作的热情,使组工干部团队的整体素质得到锻炼提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年采取了“强制性修公休假”的办法,部办公室将每位组工干部参加工作年限核实后,按《公务员公休假的规定》列出休假的天数,要求每人都必须带薪休假,达到放松工作压力,释放工作的激情的目的,为组工干部更好的、更精力充沛的投入工作打下基础。

3、工作作风变务实。结合“讲重作”活动和县委开展的“走出机关、服务群众”活动,我们一年来分别召开了党务干部、干部工作监督员、县直单位中层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和基层党员群众代表等不同层面征求意见的座谈会,通报组织工作开展情况,专门印发组织工作民意调查表,征求参会人员意见和建议。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给相关组室进行梳理分析,按照党员干部群众所思、所想、所需确定公开承诺事项,制定整改措施,制定《泸溪县委组织部便民服务接待首问责任制》,落实专人对来人来访进行接待,实施便民接待首问责任制,全年共接待来人来访52人次,办结46件,在年初,部机关就着手制定《泸溪县委组织部机关工作人员制度汇编》,建立

了目标考核、责任追究、奖优罚劣等一系列制度,改进考核方式,以考核显导向,以考核促压力,以考核增动力,充分调动了组工干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强化组工干部的公道正派意识,时刻注重组工干部党性教育,牢记“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的理念,争做“六个组工”(理性、铁面、规范、阳光、人文、勤廉),树立“四可形象”(可亲、可信、可靠、可敬)和建设“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严格执行有关政策,严格按程序办事,树立了组工干部公道正派的形象,赢得群众普遍赞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今年来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尚存不足和薄弱环节。一是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村级组织的建设不均衡;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的问题较为突出;部分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在干部工作方面,干部监督四项制度的学习贯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解决干部“进退留转”的任务还比较艰巨。三是在自身建设方面,与新形势对组织工作的要求比,还有差距,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今后工作中,我们打算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1、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注重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培训、培养。继续做好农村远教工作和完成边远村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

设。

2、继续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3、继续加强组工干部自身建设。认真抓好部机关作风建设,创建学习型书香机关,使组工干部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

特色成效 篇3

有特色的产品总是容易受到人们的欢迎,指数分级基金(以下简称“分级基金”)这一投资工具也不例外。

据《投资者报》“大牛市热卖的基金”特别报道统计的数据,在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间,招商基金共推出了6只新分级基金,合计首募规模为38亿元,位列“大牛市热卖的基金指基排行榜”前十。市场人士指出,招商基金旗下分级基金得以热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招商基金在管理指数产品方面恰恰有着自己独到的投资心得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简言之即“有特色”。

“招商基金是市场上较早布局分级基金的公司之一,一直以来我们在分级基金的产品布局及设计方面都充分考量标的的投资性和市场的需求性。在看好国内股市的大背景下,考虑到行业轮动、投资者需求等因素,现阶段布局的分级基金主要是行业内股票表现趋同性较高、具有较好中长期投资价值的行业分级基金。未来,招商基金将继续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在一些创新性产品如多空分级、商品分级和杠杆ETF等产品方面,力争为投资者提供具有良好投资特性的指数化投资工具。”招商基金相关人士告诉《投资者报》。

多个行业“首只”分级指基花落招商基金

大盘接近5000点区域后,“普涨”行情更多时候已经只是美好愿景,越来越多的投资机会来自于板块及主题的轮动。显然,要想快速捕捉住市场的波段机会,跟踪行业板块表现的分级指数基金是投资者最佳选择之一。

作为业内主打特色量化产品布局的招商基金,适时而动,在刚刚过去的5月份,一举推出了跟踪中证银行指数、中证煤炭等权重指数、中证白酒指数和国证生物医药指数的4只分级基金,其中,招商中证煤炭等权重指数分级基金与招商中证白酒指数分级基金均为业内首只跟踪相应细分领域的分级产品。

1个月内接连发行了4只指基,这要放在别的基金公司似乎不可思议。但对于在管理量化产品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投资心得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的招商基金来说,却做得得心应手。据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5月19日,招商基金全球量化投资部管理的指数型基金业绩全线飘红,10只产品上市以来全部获得正收益。其中,截至6月16日,招商深证TMT50ETF累计净值为2.696元,今年以来的收益为120.33%,在701只同类产品中位列前10%。

“大盘在经历了近半年的快速上涨后,在5000点展开宽幅震荡是较为正常的市场行为。目前市场出现一定的调整对于后市行情的发展也是有利的。指数基金作为一种被动化的工具型产品,是适合进行长期投资的工具之一。而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在没有过多的时间、精力用于证券市场分析的前提下,选择指数基金进行长期配置是一种不错的理财选择。” 招商深证TMT50ETF的基金经理,同时也是招商中证银行分级基金和招商中证煤炭分级基金的基金经理王平告诉《投资者报》,分级基金从2007年进入市场以来经历过多个发展阶段,目前主要是行业、主题性分级基金的大发展时代。作为招商基金而言,在分级基金标的的选取方面会综合考量标的的成长性、标的行业内股票表现的趋同性以及标的指数的波动性等特征来选择,力争为投资者提供具有良好投资特性的指数化投资工具。

“国际化视野”投研团队确保“特色”

细打“特色”牌是近两年招商基金在指基产品开发方面最鲜明的特点。公开资料显示,招商基金除了开发常规宽基指数外,还先后开发了国内首只TMT主题行业基金、首只中证大宗商品指数分级基金、首批媒体指数基金和首只跟踪沪深300指数的高贝塔风格基金。本波大牛市中,招商基金又抓住行业分级热潮,更加着力塑造个性鲜明的分级军团,连续发行了“首只”煤炭、白酒行业分级基金。

以业内首只煤炭分级基金为例,招商基金推出的这只产品除了在投资标的上具有独一无二的稀缺价值外,该产品还以中证煤炭等权重指数为跟踪标的,采用分级设置,将产品份额分为三类:基础份额 “招商中证煤炭份额”、稳健收益类份额 “招商中证煤炭A份额”与积极收益类份额 “招商中证煤炭B份额”。其中,A份额和B份额的基金份额配比始终保持1:1的比率不变。A份额的约定年基准收益率为5.5%,B份额作为杠杆化产品,其初始杠杆比率为2倍,呈现出高风险、高预期收益的特征。

“招商基金继成功塑造固收金字招牌后,正在着力塑造特色分级基金供应商的品牌形象。而对其形成强大支撑的是招商基金全球量化投资部这样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量化投资团队,致力于为各类投资者提供专业、细致的量化投资服务。”一位接近招商基金的市场人士告诉《投资者报》, 招商基金全球量化投资部主要业务领域涵盖被动指数基金(工具型)、主动管理型产品(绝对收益型)以及跨境平台类业务。招商基金全球量化投资团队成员共11位,由具有金融工程、风险管理和信息技术等专业背景的人员构成,其中80%具有研究生学历,且平均从业年限超过6年。

“未来,招商基金除了继续在指数分级基金领域进行深耕细作之外,还将继续打造长期、优良、稳健的投资业绩,优选布局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新业务、新产品、新模式,以期在资管行业大放开、大竞争、大创新、大变革的背景下稳步前行,取得更好的成绩。”招商基金相关人士对《投资者报》如是表示。

特色成效 篇4

1 会泽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1 抓产业布局, 促结构调整

结合会泽县实际, 围绕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和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 科学合理布局全县畜牧产业发展重点, 着力建设四大基地, 促进畜牧产业结构调整, 即以金钟、者海、迤车、乐业4个乡 (镇) 为重点, 在全县21个乡 (镇) 全面推进优质肉猪产业基地建设;以金钟、者海、五星、上村、迤车、田坝6个乡 (镇) 为重点, 建设优质仔猪繁育基地;以新街、金钟、者海、乐业、迤车、娜姑、上村7个乡 (镇) 为重点, 建设优质肉牛基地;以金钟、驾车、大海、田坝、鲁纳、火红、马路、上村、待补9个乡 (镇) 为重点, 建设优质肉羊基地。

1.2 抓科学规划, 明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会泽县情, 结合高原特色畜牧产业发展方向, 明确了高原特色生态牧业的具体任务, 即:到2017年, 畜牧业综合产值突破42亿元, 进一步加强良种体系建设, 提高良种普及率, 重点推广秸秆青贮及氨化技术、牧草高产栽培技术和天然草地改造技术, 巩固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及肉牛肉羊基地县成果, 加强26.67万hm2天然草山、6 666.67 hm2人工草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实施“百千万”工程, 加大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示范场建设力度。

1.3 抓项目储备, 促持续发展

通过采取调查研究、建档立卡, 编制规划, 组织公示, 组织上报4个步骤, 本着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培育壮大畜牧产业、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产业的工作思路[1,2], 以强化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养殖, 发展高原特色畜牧经济和生态畜牧业为重点, 逐步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 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3,4], 全县各乡镇共规划上报储备畜牧产业项目633项。

1.4 抓园区建设, 促产业升级

采取项目投入、资金扶持、政策引导的方式, 按照“县有科技示范园、乡有产业示范区”的全县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发展布局, 2013年重点建设金钟镇以礼河现代农业生态园区、田坝乡黑山羊养殖园区和者海镇肉牛养殖园区3个县级示范园区, 云南天兆隆升牧业有限公司、会泽天伟火腿有限公司、会泽县大明养殖有限公司、会泽县绿海食品有限公司及清泉古都酒业有限公司5个龙头企业, 大海乡山区生态养殖示范园、五星乡仔猪养殖示范园、火红乡黑山羊养殖示范园3个养殖示范园。

1.5 抓经合组织建设, 促共同发展

全县已建成畜牧养殖协会、合作社132个, 其中:已登记注册的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达到100个、养殖产销协会32个, 农民组织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

2 会泽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成效

2.1 调整农业产业布局, 建设经济示范带

围绕生态、优质、绿色、品牌的思路, 集中力量做强做大会烟 (红大) 、会菜 (辣椒、生菜) 、会花 (百合) 、会药 (三乌胶) 、会鱼 (鲟鱼) 、会畜 (猪、牛、羊) 、会果 (核桃、盐水石榴) 、会薯 (马铃薯) 等特色农业。按照突出特色、规划先行, 注重规模、相对集中的思路, 调整全县农业产业布局, 使农业产业由小规模向大群体、粗放型向集约型、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 着力建设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改变“撒胡椒面”式的做法, 每个产业着重选择1~2家有潜力、有实力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县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资金, 签订责任书, 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扶持, 扶持金额与企业的投入、产出、利润挂钩, 经严格考核超额完成的多奖, 完不成的按比例扣减, 坚持5年以上, 力争到2016年全县高原特色产业综合产值和加工产值总量达100亿元以上。

2.2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速度加快

会泽县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新植核桃7 333.33 hm2, 补植核桃8 000 hm2, 建成迤车、马路、纸厂等6个万亩核桃种植示范基地, 全县核桃总面积达5.93万hm2。在待补、上村、迤车等乡 (镇) 建成4条冷水鱼养殖带, 重点发展虹鳟鱼、鲟鱼养殖, 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3 360 hm2。建成火红、大桥、驾车、五星4个万亩脱毒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标准化生产基地, 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4.84万hm2, 同比增长11%。全县累计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117个, 发展规模养殖大户1 128户。

2.3 新兴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近年来, 会泽县先后引进了会泽天邦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云南阿穆尔鲟鱼集团等企业在待补、迤车、以礼、上村等地建立虹鳟鱼养殖基地、种苗繁育基地和鱼子酱加工出口基地, 初步形成了养殖、加工、出口一条龙的新兴产业格局。目前, 会泽县已成为全省最大的冷水鱼养殖基地, 也是全省中华鲟、虹鳟鱼、金鳟鱼最大的养殖基地。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已达3 920 hm2, 总产量达7 530万t, 年产值1.4亿元, 冷水鱼产量及产值占到全省的2/3, 从业人员人均增收1万元。

3 会泽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方向

下一步, 会泽县将科学规划玛卡基地建设, 重点在高寒冷凉山区的大海、大桥、驾车、矿山、火红、五星等乡镇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玛卡种植基地, 力争到2015年, 建设玛卡标准化生产基地2 000 hm2, 每年生产及粗加工玛卡5 000 t。同时, 完善招商引资政策, 引进和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带动能力强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到会泽县投资办厂, 开展玛卡咀嚼片、玛卡营养酒、玛卡精片等系列产品深加工, 努力把玛卡产业打造成会泽高原特色农业的一个亮点和一个响亮的品牌。

摘要:从产业布局、科学规划、项目储备、园区建设、经合组织等方面介绍了会泽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分析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成效, 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现状,成效,发展方向,云南会泽

参考文献

[1]曾小力.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路径问题探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6) :17-21.

[2]张金勤.基于高原特色农业战略的云南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 2013 (33) :304.

[3]黄建伟.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视角下土地流转机制问题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 :54-58.

观门街小学工作亮点、特色及成效 篇5

汇报材料

本在上级部门及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及关心帮助下,我校遵照规范加特色的教育理念,坚持德育为核心,安全为保障,同时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这个中心,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现将本学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特色

(一)“一个加快”:加快设施建设。

(二)“两个改善”:办公和学习条件。

(三)“三个创新”:管理创新、体育活动创新、教学创新。

(四)“四个强化”:

1.强化德育工作(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建设为主); 2.强化班队建设(加大班级常规检查力度); 3.密切家校联系;

二、亮点

(一)体现在教学创新上,开展了“课标回头看”一系列活动、“学课标—记课标重点—将课标理念运用于课堂”活动,校本培训抓好“我的学科教学问题探讨及策略”、“我的教育故事”等,将经典诵读纳入课程管路,并与队列队形行进相结合。

(二)从精细化管理入手,让学生自主管理,将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工作细化、量化,分工到人,监督到人。

(三)体育活动以六项改革试点工作之一,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改革为试点,班班有自己的特色校园集体舞展示,队列队形,每月一活动,自编乒乓操展示,滑板展示,使学生充分享受阳光体育的快乐。

三、取得的成就

(一)经典诵读活动有效开展提高了学生素养,师生的各类作文、论文比赛成绩显著,学生养成了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二)管理创新使我校各项管理进一步规范,依法治校的得以落实。

(三)教师队伍建设得以加强,通过多种教学研讨模式,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习培训,重视校本培训,教师整体素质得以提升。

(四)科研课题促教师专业发展,今年8月我校“个性化阅读”国家级课题已顺利结题并获证书,另外两个德育及信息技术正在开题阶段。

(五)育人质量得到提高,一是坚持体育、艺术节活动的扎实开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二是“阳光体育”工作的创新特色,“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的要求得到落实,开展了“跳出健康,跳出快乐”的自编乒乓舞活动。

四、不足之处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校本课的开发有待于立足分析学校校情,学生学情需要,在实际需求上再挖掘有利资源。

(三)教师老龄化严重,严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特色成效 篇6

关键词:特色校园文化,实践,成效,康巴文化

一、引言

四川民族学院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的, 在康巴地区特殊人文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康巴文化人文精神。对于“康巴文化”的界定, 笔者同意杨嘉铭教授的观点:“康巴文化从广义角度认识, 应是区内 (康巴地区) 各民族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创造并积累下来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康巴文化以藏族文化为主体, 兼容其他民族文化, 具有多元性、复合性等特色的区域性文化”。

二、积极搭建学术研究平台

1、广泛收集文献资料

学院康巴文献馆和康巴旅游讲解室收集了康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历史、宗教和民风民俗等各类康巴文献资料10000余册。收藏品涉及格萨尔文化、民族服饰文化、康巴饮食文化、居住文化、民间技艺、民间艺术、等类别。这些文献资料和收藏品, 搭建了认识、了解、研究及传承康巴文化的平台, 打造了典型的民族校园文化品牌。

2、成立研究机构

为营造科研氛围、整合系部科研资源、聚集研究力量和培养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团队, 学院建立了康巴文化、高原生物、民族政策与法学、民族旅游、民族歌舞、民族经济、民族教育和民族美术等系所合一的研究机构, 较好的促进了教学科研的互动, 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学院研究康巴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题有《康巴文化的积淀、保护与发展》《康巴民族文化史》《德格县八邦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等百余项;出版了《甘孜州稳定与发展研究》《康巴藏族史》 (藏文) 《康巴历史与文化》和《甘孜藏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等数十部专著;连续召开了八次改革与发展研讨会, 集结出版了《康巴高等教育发展研究》论文集;学院学报开设了“民族研究”、“康藏研究”等专题栏目, 刊发了大量特色研究论文;院报也开设了“康巴文化”和“读写说康巴”两个专栏。

三、开展特色教育

《教育发展纲要》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靠人才, 基础在教育。”

1、设置特色专业

为了满足康巴藏区的政治, 经济、教育跨越式发展对中高层次人才的强烈需求, 学院开办了藏汉翻译、民族旅游、民族经济、高原畜牧业、藏汉双语法律、民族音乐舞蹈等专业, 实行藏汉双语教学。

2、加强“六观”教育

大力加强世界观、道德观、法制观、公民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和文化观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世界观教育培养学生懂得利用科学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道德观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处事能力, 学生能自觉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法律观教育让学生懂得怎样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 熟悉法律基本知识, 培养法制意识;公民观教育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立足民族地区, 面向基层去发展的重任。

3、开办特色选修课

为传承康巴文化, 更好的促进校园文化发展, 学院开设了康方言藏语基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藏传绘画、民族音乐舞蹈、民族体育和康巴历史与文化等选修课程。通过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教育与指导, 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四、举办特色校园文化活动

举办具有康巴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有利于营造高雅、健康、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 有助于推动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读、写、说”康巴活动

持续开展以热爱祖国、热爱康巴为主题的“读、写、说”康巴活动。“读康巴”是通过阅读康巴文化的文献资料和参与社会实践, 使广大师生对康巴文化形成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写康巴”是让广大师生把“读康巴”所形成的感悟用文字、歌舞、音像等形式表现出来, 深化对康巴文化和康巴社会的认识;“说康巴”则是通过课堂教学、学术讲座、演讲、歌舞表演等形式, 谈康巴的人和事。此项活动获得了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四川省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一等奖;集结出版了自建校以来广大师生讴歌康巴大地的诗歌、散文集《康巴魅力》上下册。

2、康巴女儿节活动

以“美丽的康巴女生”为主题的康巴女儿节, 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 弘扬了民族文化, 彰显了康巴儿女的魅力, 突出了校园文化的民族性, 成为民族团结的深厚纽带。学院康巴女儿节活动获得四川省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奖。

3、藏族锅庄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 由藏语文系牵头举办的藏族锅庄舞会都在校园操场进行。藏族师生带头示范, 全校师生员工广泛参与的寓文化、健身、艺术为一体的大型锅庄舞会, 为不同民族的师生互相学习、交流和借鉴提供了平台, 促进了各民族师生间的团结、友爱与和谐。

4、“巧手绣康巴”活动

巧手秀康巴活动主要是征集全院师生的书法、绘画、工艺、摄影、DV、设计等作品, 引领师生审美创新, 充分发挥师生的聪明才智, 树立了热爱祖国、热爱康巴、热爱校园的情怀。

五、开展特色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长期坚持组织师生深入康巴藏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优秀青年教师康巴行;“重走长征路·读康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藏区中小学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开展“三下乡”活动等。

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共建活动, 发挥高校的校园文明辐射功能, 坚持从文化、法律、教育等方面对口帮扶多个贫困村。以实践教学基地, 对口支教民族地区中小学校等等。

在主动参加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和庆祝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庆过程中, 学院发掘民族文化资源, 结合康巴藏区特点, 创编创了具有浓郁康巴民族地域特色的音乐和舞蹈。, 如:声乐作品《香巴拉》;藏汉文书法作品《吉祥艺术节》、《康定八咏》;舞蹈作品《灵魂的故乡》、《阿嘎飞舞定居欢歌》、《太阳部落》、《天边的摇篮》等。这些声乐舞蹈作品向外展示了康巴校园文化的亮点。

学院利用藏历年、跑马节、彝族节、羌族年等民族传统节日, 开展了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 多角度、多层面提高了大学生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民风民俗等的认识和理解。学院还积极组织参加省州文化艺术活动, 通过活动培养提高了师生文艺水平, 拓展了校园文化展现空间, 不断扩大民族特色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六、结论

回顾过去, 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得到了康巴地区人民和学校师生的普遍认同。展望未来, 校园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 校园文化建设应作为一种长效机制, 纳入学院十二五规划, 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 加大对康巴文化的进一步考察和研究, 努力把校园文化建设系统化、科学化、网络化、制度化、个性化, 强调校园文化的康巴特色、科学管理、信息化含量和师生的个性, 为向康巴地区基层输送“下得去、干得好、靠得住”的合格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嘉铭.康巴文化综述[J].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27 (4) .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特色成效 篇7

1 光山县发展油茶产业潜力和优势

光山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 淮河以南, 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 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 极适宜油茶生长。光山县历史上就有栽培油茶的习俗。上世纪70年代, 光山县大面积发展人工油茶林, 建立一批油茶基地, 目前仍保留老油茶林约13333.3 hm2, 群众也有在房前屋后种植油茶的习惯。光山县林地资源丰富, 全县林业用地面积6.2万hm2, 大部分都适宜种植油茶。其中有低山丘陵岗地约3.33万hm2, 可以调整结构种植油茶。另外, 全县农村四旁隙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约1.33万hm2, 也适宜种植油茶。全县适宜发展油茶的潜力非常大。

光山县虽然处在油茶分布的北缘地带, 但实践证明, 油茶的生长势和结果能力, 不比油茶主产区差, 甚至超过油茶主产区。特别是光山地形以浅山丘陵为主, 山势坡度平缓, 交通便利, 便于油茶园的管理和采摘, 适宜产业化经营。

2 新造油茶和老油茶林改培完成情况

2.1 新造油茶林完成情况

光山县从2008年秋冬季开始, 在槐店、文殊等乡低山丘陵岗地利用工程机械整地, 开挖水平梯田, 种植油茶。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 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县完成新造油茶面积6 000 hm2, 由于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重视新造油茶林的管护和补植补造工作, 使油茶林苗木成活、保存率在96%以上。站在山头放眼四望, 层层梯田上已经开花结果的油茶林集中连片, 生机勃勃, 蔚为壮观。

2.2 低质低效老油茶林改培情况

上世纪70年代, 全县大面积种植油茶, 目前仍保留老油茶林约1.33万hm2, 由于长期对油茶缺乏管理, 导致油茶树衰老或旺长、林木稀、稠不匀, 杂灌丛生, 产量低甚至果实无人采收、效益差。为把这些老油茶资源利用起来, 使之真正变成农民的“摇钱树”, 该县因地制宜地制定优惠政策推动大规模低质低效老油茶林改培工程。县委、县政府每年安排项目专向资金用于低质低效老油茶林改培和科技投入, 县林业局组织科技人员分乡包村到户提供技术服务。老油茶林改培采取的主要措施为间伐抚育、修枝、除草割灌、松土施肥等。经过努力, 昔日低产老油茶林3 333.33 hm2得到有效改造, 产量翻番增长, 剩余低效老油茶林将按计划逐年完成低改任务。去年文殊乡猪山村村民改培低效油茶林10.7 hm2, 当年收获油茶果7 500 kg, 卖鲜果收入2万多元。

3 主要做法

3.1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发展目标明确

2009年, 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的决定》, 成立了油茶产业开发领导小组, 提出了打造全国油茶北缘强县和全省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县的奋斗目标。2011年, 县委、县政府把油茶作为新兴战略产业, 纳入全县“双十工程”。县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 支持油茶产业发展。2012年, 县委、县政府把油茶产业作为光山的三大特色产业之首, 重点给予支持, 提出了实施全民油茶种植计划, 打造油茶产业集聚区, 实现家庭食用油自给, 全县油茶面积发展到20000 hm2的目标。

3.2 强化科技支撑

2009年以来, 该县在油茶产业发展上,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 加强与油茶科研院校的合作。县政府先后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和湖南林科院签订了油茶科技合作协议, 聘请了10多名全国油茶知名专家共谋产业发展, 引进了1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油茶科研项目落户光山。为了配合油茶科研项目是实施, 县林业局成立了科技协作组, 举办了油茶技术骨干培训班。在槐店乡建立了0.13万hm2油茶优良品系实验林基地。2011年, 国家“十一五”林业科技支撑计划“油茶可持续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研讨会和“全国北部边缘区油茶良种应用集成示范”项目验收会议先后两次在光山县召开。2010年9月, 该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油茶科技示范基地”。

3.3 建立良种苗木繁育基地

为保证该县油茶造林所需良种壮苗, 光山县先后成立了河南省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 育苗基地建在弦山街道办事处方楼村, 光山国伟生态林业开发有限公司, 育苗基地建在槐店乡冯大山村。公司始终坚持把强化科技支撑和种源控制放在首位。在良种引进上, 听取专家的建议, 把“长林”品系作为主打品种, 按照国家林业局提出的“四定三清楚”的要求, 坚持从科研单位和国家定点的采穗圃引种, 依靠科技, 自繁自育。实行公司化管理运作, 封闭式育苗、分品系育苗。近年来, 公司成功繁育油茶良种嫁接营养钵苗2000多万株, 为全县油茶造林提供了数量充足、品种纯正、质量合格且易于成活的苗木。

3.4 创新发展机制, 实现良性发展

目前该县在油茶产业发展上,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龙头带动, 企农合作的”的发展思路, 走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以2009年组建的“河南省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同时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动员油茶种植大户和创业成功人士回乡投资, 目前已引进国伟公司、诚信公司、五岳集团、双峰公司等15家企业, 100多个大户参与。近年来, 全县发展油茶投入4亿元, 其中80%来自企业和民间投资。2011年8月, 经过政府引导, 有关油茶企业联合发起, 组建了光山县神龙油茶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搭建了油茶产业发展大平台, 目前申请入社农户已达170户, 面积约4 000 hm2, 这将成为光山县油茶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4 下一步油茶产业发展构想

油茶产业已将成为光山县新兴的富县、富民特色产业。该县下一步油茶产业发展构想为, 在油茶产业发展上要紧紧围绕建设全国油茶北缘强县和河南省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县的奋斗目标, 要加快基地建设步伐,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实现全县油茶种植规模达到20 000 hm2的奋斗目标, 为工业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供资源保障。同时, 随着油茶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 新建油茶林陆续进入结果期, 要启动油茶加工厂建设, 引进一流的企业、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技术, 实现油茶的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加强油茶系列产品的加工利用, 拉长产业链条, 提高产品附加值, 实行效益最大化。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 实行产、学、研一体化, 产、加、销一条龙, 打造光山油茶品牌。

(责任编辑:王团荣)

摘要:2008年光山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发展油茶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振兴林业的突破口, 提出通过5年努力, 使全县油茶面积发展到20 000 hm2。动员全县农民积极参与, 利用四旁零星空地广种油茶, 实现家庭食用油自给, 让全县17万农户受益, 打造全国油茶北缘强县和全省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县奋斗目标。经过几年不懈努力, 取得了显著成绩。已完成新造油茶面积6 000 hm2, 油茶林木成活、保存率在96%以上, 前两年新植油茶已经开花结果。经测算, 油茶林龄6年时可实现单株结果量生产0.5 kg油。完成昔日低产老油茶林改培3 333 hm2。随着油茶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 新建油茶林陆续进入结果期, 计划下一步启动油茶加工厂建设, 加强油茶系列产品的加工利用, 实行效益最大化。

特色成效 篇8

1 特色蔬菜发展现状

按照“突出主导、多元互补”的模式, 推进蔬菜产业种植规模化、品种多元化、经营集约化、生产标准化、分工专业化、管理信息化, 促进蔬菜产业优化升级。2016年全县完成特色蔬菜种植1万hm2, 其中:芹菜4 666.67 hm2, 胡萝卜2 000 hm2, 蒜苗1 333.33 hm2, 设施西红柿666.67 hm2, 西兰花、甘蓝等1 333.33 hm2。加大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 建设了硝河刘屲、马莲张堡塬、吉强万崖等6个永久性蔬菜基地400 hm2, 将台明荣、吉强杨坊等7个露地蔬菜基地666.67hm2, 将台火集、东坡、西坪等4个设施蔬菜基地400 hm2, 建设了火石寨大庄芹菜汁加工原料基地、将台牟荣蔬菜育苗中心和将台火沟特色蔬菜技术集成示范园。预计2016年蔬菜销售市场形势良好, 6月蒜苗上市, 市场价4元/kg, 产值24万元/hm2以上, 生产效益显著[1]。

2 项目建设内容

2.1 蔬菜生产设施建设项目

新建全钢架日光温室35.33 hm2, 其中:县农牧局在将台乡牟荣村新建12 hm2, 宁夏向丰家庭农场在马莲乡张堡塬村新建14 hm2, 西吉县绿农生态休闲农业专业合作社在田坪乡大岔村新建0.67 hm2, 西吉县土豆种业公司在吉强镇万崖村新建5.33 hm2, 西吉选彪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吉强镇套子湾村新建3.33 hm2。新建全钢架大拱棚48.13 hm2, 其中:大跨度全钢架拱棚4.13 hm2。宁夏华林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在将台乡西坪村新建22.27 hm2, 宁夏佳立马铃薯产业有限公司在将台牟荣村新建17.73 hm2, 西吉小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将台乡牟荣村新建4 hm2, 宁夏向丰家庭农场在马莲乡张堡塬村新建4.13 hm2 (大拱棚) [2,3]。

2.2 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面积266.67 hm2, 其中:西吉助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兴隆镇张节子和单南村建设基地66.67 hm2, 西吉绿发蔬菜种植保鲜购销专业合作社在硝河乡隆堡村建设基地66.67 hm2, 宁夏向丰家庭农场在马莲乡张堡塬村建设基地66.67 hm2, 宁夏华林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在将台乡西坪村建设基地66.67 hm2。

2.3 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技术推广项目

日光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推广面积13.33 hm2, 建设地点为将台乡牟荣村, 由西吉牟荣设施农业专业合作社示范推广。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推广1套, 建设地点为将台乡牟荣村, 由西吉小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示范推广[4,5]。

3 取得的成效

3.1 经济效益

蔬菜生产设施蔬菜平均纯收入15万元/hm2以上, 完全可达“一亩园十亩田”的收益。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纯收入达7.5万元/hm2以上, 为全县特色蔬菜多元化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基地建设不仅保障了城乡居民菜篮子的稳定供应, 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对农业产业的带动作用更加显著, 同时了带动三产发展。

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示范推广, 预计蔬菜一般大棚可增收2.25万元/hm2以上, 单产提高10%, 增产约15%, 增效可达1.5万元/hm2左右, 综合经济效益增加20%。

3.2 生态效益

秸秆生物反应堆产生的有机质、矿物元素及抗病微生物能够为作物提供必需的养分, 提高了作物的抗病能力,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减轻了环境的承载压力, 有效缓解了土壤板结、盐渍化等问题, 防止了农业面源污染, 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秸秆的循环利用, 有效避免了农村秸秆的任意堆放, 美化了农村环境;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 农产品品质的提高, 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性;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广泛应用, 促进了生态环保型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杨, 辛俊, 龙卫国, 等.江苏省特色蔬菜资源分布与保护利用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7) :57-63.

[2]陈忠, 朱忠南, 施德洲, 等.崇明岛特色蔬菜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 2006 (3) :105-108.

[3]杨金汉.面向市场发展特色蔬菜产业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19) :52-53.

[4]黄得志, 谢华娟, 高慧娟.对兰州市城关区城郊特色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J].甘肃农业, 2014 (21) :5-6.

特色成效 篇9

截止2010年底, 江苏全省已拥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301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71家, 省级孵化器165家;全省孵化器总数、省级和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孵化面积超过1500万平方米, 占全国的1/3, 在孵科技企业15000多家;全省科技创业园区建设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苏南、苏中地区县 (区) 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覆盖率已达100%, 苏北75%以上区县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性孵化器建设进一步扩大, 满足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需求的专业孵化器达近50余家, 全省孵化器在数量、质量、种类以及服务功能、孵化效果、产业升级等方面实现了全面突破与提高, 已初步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模式。

1、以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为中心, 实现我省孵化器整体规模再上新台阶

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是支持孵化器发展的根本保证, 要进一步完善细化鼓励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引导政策, 持续优化孵化器发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完善、落实科技企业孵化器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在减免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基础上, 积极探索加速折旧、投资税收减免、延迟支付等间接优惠方式, 充分调动企业从事科研和技术开发积极性;继续加大全省国家级孵化器组织力度, 2011年新增创建10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力争全国大学科技园达12家。

2、以打造科技与金融相结合为抓手, 切实解决在孵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难

深入开展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 通过创新投入方式和金融产品, 改进服务模式, 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加强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引导银行对科技型在孵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探索利用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和银行科技支行等方式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鼓励设置设立多层次、专业化的科技担保公司和再担保机构, 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通过风险补偿和奖励等政策, 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或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项目贷款提供担保服务。

3、以强化对孵化器的统计、分析和指导为契机, 建立健全孵化器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加强对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统计、分析工作, 是规范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 正确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措施, 也是考制定科技企业孵化器综合绩效评价体系重要依据。各孵化器应有专人负责本孵化器各项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 不断完善统计分析数据的准确性、系统性、适时性, 为孵化器自身发展和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信息。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孵化企业的准入和运作机制, 在孵化器企业入驻率、年度毕业企业数、入驻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数、提供的服务及服务满意度等方面加大考核力度。通过第三方评估, 考核孵化器综合绩效, 形成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激励和退出机制, 不断提升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规模和质量。

4、以拓展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增值服务能力为目标, 优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坚决贯彻以科技创新服务为宗旨, 以支持特色产业发展为基点, 通过拓展孵化器服务中心各项服务功能, 深化服务机制, 推进科技中介、市场营销、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产权交易、投融资等增值服务, 提高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专业化程度, 满足科技企业的服务诉求, 降低在孵企业的运营成本, 积极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大力推进孵化器服务建设再上新台阶。

5. 以吸引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为引领, 提升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国际影响力

进一步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服务工作, 制定并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总体规划及相应政策措施, 建立规范性的海外留学人才项目引进程序, 打造智力充裕的科技创新人才储备库, 提升江苏孵化器承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整体实力;加强对引进人才的服务和培育力度, 创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发展的完备服务体系和政策环境;加快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载体建设, 重点建设苏州国际科技园、无锡高新区科技创业园等10家规模大、服务功能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国际创业园, 使孵化器成为全省培育高科技企业的主要载体和吸引高端海外高层人才的重要高地。

摘要:站在“十二五”的起点, 江苏省正处在科技创新的活跃期, 是实现由经济大省到经济强省的第三次转型、推进‘两个率先’的重要阶段, 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其核心是以‘新驱动战略’作为江苏跨越发展的核心战略, 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推动更多的“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提升。

关键词:江苏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特色做法,成效

参考文献

[1].马凤岭, 夏卫东, 张峰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理论与实务》。

[2].殷群:《企业孵化器与自主创新》。

特色成效 篇10

遂昌县金竹镇地处遂昌西北部, 距县城48km, 东南部和应村乡、大柘镇相邻, 西接湖山乡, 北毗高坪乡并和衢县交界, 全镇面积140km2, 辖1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 总人口14665人。2011年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19426万人, 居民人均纯收入7556元。金竹镇是丽水市首批中心镇, 近年来, 金竹以中心镇建设为契机, 着力打造原生态精品农业镇, 通过油茶等主导产业优化升级, 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较好、较快发展, 农业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 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有效改善。

2 项目概况

油茶是金竹镇的传统林业经济作物, 金竹镇向来就有“浙西南油库”之称。目前全镇有山油茶面积5万亩, 主要分布在古楼、茶竹岭、和夏东等村, 占全县山油茶种植总面积的1/5以上。2008年金竹镇农业推广服务中心进行了金竹镇油茶无公害标准化推广实施示范项目申报, 经省质量安全协调办公室审查, 2009年4月, 《金竹镇油茶无公害标准化推广实施示范》项目列为省级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项目, 并在当年的项目审查中被评为优秀。通过开展油茶标准化栽培, 促进了金竹油茶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加快了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有效增加山区农民收入。

3 主要做法

3.1 加强领导, 科学管理

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 切实提高油茶标准化生产水平, 促进效益林业发展, 成立了由相关技术人员组成的金竹镇油茶无公害标准化推广实施示范项目实施小组负责项目实施工作, 同时, 积极聘请林业、标准化方面专家亲自把脉项目推进, 为项目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项目实施过程中, 制定实施《金竹镇无公害油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意见》、《金竹镇无公害油茶村村标准化生产基地认定办法》, 并与各建设基地相关村签订《无公害油茶生产基地建设责任书》, 明确责任。建成4个无公害油茶示范区, 总计面积7000亩。基地内设立826个示范户, 应用推广浙江省无公害油茶籽地方标准, 从土壤管理、病虫害控制及生态环境等环节入手, 采用平衡施肥;生物和物理防治方法控制病虫害, 不用高残高毒农药;通过建设水土保持林带、立体经营等方法改善和维持油茶生态、生产环境等无公害生产技术, 以点带面推动无公害油茶标准化建设。

3.2 示范推广, 辐射带动

通过示范基地建设, 全面推动油茶产业的发展。项目建设在《浙江省无公害油茶籽油地方标准》基础上, 结合油茶生产特点, 还分别制订了《金竹镇无公害油茶丰产技术 (标准化) 推广》、《金竹镇无公害油茶生产模式图》, 让林农一目了然, 按图操作, 达到标准化生产效果。同时, 以品牌为纽带, 建立了以企业加基地连农户的标准化推广模式和质量运行机制。在机制带动下不断提高示范基地油茶效益, 以经济增收吸引广大油茶种植户参与油茶标准化生产, 进而在全镇形成良好的标准化推广示范氛围。

3.3 强化培训, 提高效果

加大宣传, 提高标准化推广的实际效果,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 重点开展了以油茶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等的生产管理技术、食品安等内容培训。项目实施以来, 共举行6次专项培训班, 还通过召开过座谈会、示范户现场指导、林业站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培训等其他方式进行宣传培训, 据统计参加培训人员和接受指导人员达900余人次, 发放《金竹无公害油茶生产模式图》1000余份, 《金竹镇无公害油茶丰产技术 (标准化) 推广》资料400余份, 通过宣传培训, 提高了林农操作技术水平, 强化了林农对油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意识。

3.4 加强监测, 把好质量

一方面积极申请, 借助省、市、县各级检测机构技术力量, 经常性开展产品监测和技术指导。同时由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不定期对农户记录情况及基地农药使用等生产过程及投入品进行检查、监督, 对违规操作者进行处罚。并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协调会议制度, 完善自律和约束制度, 使油茶标准化生产过程形一个完整的监督网络。与遂昌文泰山茶油厂、浙江回龙油茶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协议, 做好做强“金竹”牌山茶油, 发挥优势, 提高产品质量, 扩大影响, 加强产品竞争力, 同时以公司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经营形式给当地林农带来实惠,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林农油茶生产的积极性。

4 特色工作

4.1 以节庆文化为亮点, 加大油茶品牌宣传

金竹镇高度重视油茶产业的健康、高效发展, 以节庆文化提升金竹油茶底蕴, 不断加大品牌培育和宣传力度, 提升金竹油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2008~2011年连续4年成功举办“金竹山茶油开榨节”, 使每年国家、省、市级媒体和消费者聚焦金竹开榨节, 对金竹油茶品质、品牌和产业发展等情况进行全面、深入报道, 同时, 一批大型企业通过活动开展参与金竹油茶产业发展, 从资金、技术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大帮助, 有力地推动了金竹油茶品牌建设和产业健康发展。

4.2 以中心镇建设为契机, 助推油茶产业优化升级

金竹以中心镇建设为契机, 紧紧围绕打造“原生态农业精品镇”的战略目标, 积极培育原生态农业, 主打山油茶品牌。金竹镇素有“浙西南油库”之称, 栽培山油茶已有2300多年历史, 原生态的生长环境, 原生态的榨取工艺, 原生态的食用方式造就了原生态的金竹山茶油。金竹镇紧紧抓住山油茶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做到产业成形与转型并举, 发展以质量和速度为先, 不断夯实产业基础, 提升发展水平, 并坚持从品牌、科技、诚信方面入手, 抓好产业的谋划和管理:一是鼓励茶油加工企业打品牌, 打造产业龙头企业;二是利用现代先进适用技术对低效油茶林进行低产改造, 在改善茶油品质的同时大幅度提高油茶单位面积产量;三是对茶油加工企业加强诚信教育, 着远山茶油产业的长远发展, 金竹镇在部分加工户提出诚信经营倡议的基础上, 研究出台山茶油加工行业自律细则, 使每一个加工户都以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精心维护金竹山茶油原生态的高贵品质, 为金竹山油茶产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5 效果分析

通过项目实施, 建成油茶基地7000余亩, 辐射推广面积4万亩, 带动户数872户。2011年山油茶种植面积达2.8万亩, 产山茶油30余万kg, 山茶油价格稳定在56元/kg, 亩产达650余元, 实现产值1800余万元, 成为惠及全镇广大群众的支柱产业。2012年, 油茶更是喜获大丰收, 全镇油茶产量增加约1/3, 在山油茶产量单方取样对比中, 最高亩产2500斤, 单株产量达100kg, 全镇油茶产值有望突破2000万元。借助油茶标准化种植推广, 使油茶从粗放经营向规范化管理转变, 从无标准生产向标准化生产, 增强了林农标准化意识、无公害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 提高了林农的科技素质。形成以龙头 (公司) 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经营形式, 树立当地油茶品牌形象, 辐射和带动周边乡镇油茶产业按照无公害标准高效益生产, 不仅提高油茶的经济效益, 增加了林农的收入, 同时还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推进金竹油茶可持续经营。同时, 项目实施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为市场提供安全健康食品, 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金竹镇人民政府.遂昌县金竹镇油茶标准化推广示范总结[J].金竹:金竹镇人民政府, 2012:12.

[2]蔡春燕.遂昌县油茶产业提升项目的现状及对策[J].绿色科技, 2010 (6) .

上一篇:营养液膜下一篇:财务弹性价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