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造林成效

2024-07-04

人工造林成效(精选7篇)

人工造林成效 篇1

更新造林工作是扩大森林面积与提高森林覆盖率及增加林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人工更新造林的成活率与保存率考核林业企业硬指标, 作为评定人工更新成效的成活率和保存率的计算方法更为重要。

1 更新造林过程中成活率和保存率的作用

造林后的管护工作是提高成活翠的保障, 所以造林后必须及时进行趟抚和刀抚, 加强栽植后苗木田问管护工作, 此项工作也是保成活的关键一环。成活率和保存率的高低,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树种不能达到适地适树条件, 造林时不按树种的生活习性配置, 使成活下来的苗木有莲年死亡的现象, 有的还长成小老树, 没有明显主干, 生长不良, 对成林有很大的影响;二是造林后管护工作差。常言说三分造七分管, 造林后不及时进行抚育, 造林将是一句空话。综上所述, 要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首先要适地适树。把好苗木关, 然后加强造林后的管护工作, 及时抚育, 严禁放牧和割烧柴。防治病虫害, 加强防火工作, 只有僦到这些, 才能保证造一片, 成一片。

2 造林更新的两率计算方法

在人工更新造林成效验收中, 发现影响更新造林成效的碌因之一是密度不均匀, 占造林地块不台格面积的15%左右。在造林成效验收中, 密度的调查采取量测60对棣行距的办法, 这60对株行距要均匀分布于造林地内, 通常根据造林地的形状, 在造林地的四个角和中心分别量出这60对数据, 然后算出平均株距, 平均行距, 以此计算出整个地块的平均密度。计算公式为:

平均密度=10000/ (平均株距×平均行距)

在现地核查中, 采用标准行或样地, 在其中只重视苗木的健康程度, 而忽视了更新额度对人工更新造林成效的影响。计算“两率”的公式是:

成活率 (保存率) = (壮苗数+0.5弱苗数) /穴数

3 更新造林成效的评定

为了保证更新造林成效的科学评定便于今后的经营管理, 达到造林的目的, 就必须保证更新的密度均匀, 除造林调查设计质量外, 必须加强植苗现地质量和均匀栽植度, 改变植苗分布不均而产生空地现象, 既使在不良的立地条件下, 也要采取必要措施控制人工更新造林的密度和均匀度。所以, 更新频度在人工更新造林成效评定中应用是必然可行的。更新频度在生态理论上指有效更新样方占总样方的百分数, 而在人工更新造林成效评定上指造林地块内合格样地占总样地数的百分数, 计算公式为。

更新频度=合格样地数/总样地数

此合格样地是指单位面积上达到了规定的植苗栋数范围构样地。从而表明植苗密度多与少都不行, 造林密度必须适于设计密度范围内, 因此, 在制定合格样地区间范围时, 既要考虑调查设计密度, 又要把评定林业企业造林成效考核指标联系起来, 考核指标为当年成活率的85%, 三年保存率为80%, 所以, 应采用当年成活率的合格祥地昀区间为设计密度× (1±l5%) , 三年保存率合格样地的区间为设计密度× (1士20) %。

在人工更新造林成效评定时, 仅有合格地区间是不够的, 它只说明单位面积样地内是否达到规定构更新造林密度, 对造林地小班还不能进行综合评价。所以, 要以国家颁发的《采伐更新管理办法》为依据, 观确规定, 采伐迹地进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天然更新, 三年更新频度不低于60%, 这为人工更新也制定了可靠的指标, 保证了造林地成均匀分布, 减少了种苗用量, 节约了育林资金。在计算“两率”时, 首先考虑到更新频度指标, 利用样地的总数作为更新频度捅盘的总样地数, 每个样地内的橡数均作为考核样地是否合格的一个基数, 同时电反映了该造林地的更新额度, 电就是在达到了人工更新频度指标后, 当年成活率不低于85%, 三年保存率不低于80%, 方为合格视为有数造林面积, 否则为造林失败。

在实际造林密度落在规定密度范围内, “两率”的计算应采用下式。成活率 (保存率) = (壮苗数+0.5弱苗数) /穴数× (实际密度/设计密度) 若实际造林密度超过规定密度上限时, 可按上限值来计算。总之, “两率”计算结果不能大于l00%, 避免因高密度而产生的“两率”大于l现象, 为人工更新造林成效的评定提供可靠的数据。

以上我们对人工更新造林的“两率”的计算和造林成效的评定相统一进行了论述, 为了更好地反映和评定造林成效, 就必须把人工更新造林的更新频度指标与“两率”计算和造林成效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使更新频度指标在实际工作中实施, 首先在提高人工更新造林调查设计质量的同时, 必须加强现地植苗的均匀栽植度, 严格按调查设计施工, 改变苗木秃头空地的现象, 保证更新造林的密度均匀, 加强更新造林的检查验收督促和评定工作从而达到人工更新造林和恢复森林的目的。

提高飞播造林成效的关键措施 篇2

1 选择播区和树种

1.1 选好播区

在飞播造林前, 要根据飞播作业设计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播区。首先, 播区要有一定规模。由于飞机飞行特点, 选择的播区要具有一定的面积, 坚持“集中连片、从近山到深山”的原则, 其面积一般不少于飞机一个架次的作业面积, 同时宜播面积应占播区总面积的70%以上。其次, 播区应具备种子发育的生态因子。应选择在郁闭度小, 或林下更新不良的低质、低效林地的地段, 尽量选择阴坡、半阴坡, 有利于提供种子落地发芽所需的水分、温度的需求[3]。第三, 播区应在群众接受并能够自觉管护的区域。只有群众基础良好, 播后管护工作才能到位, 才能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2 选好树种

要根据飞播作业设计和播区立地条件、造林目的和适地适树原则以及种源供应条件, 选择飞播造林树种, 尽量采用带状或混播等方式进行播种培育混交林, 可有效提高飞播林分的森林防火、水土保持和抵抗病虫害能力。根据地域特征, 渭南市主要飞播树种选择油松、侧柏、漆树、华山松等。

2 适时播种

播种时期的确定, 必须具备以下2个条件:一是保证种子落地发芽生根所需的水分和温度;二是保证种子发芽生根后有足够的生长期, 确保苗木能够安全越冬。因此, 必须根据播区的气候情况和特点以及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科学确定最佳播种时期, 最好是“播前有透雨, 播后有均雨”, 这样才有利于种子发芽和生长。如果播期太早, 气温太低且水分不足, 影响种子发芽;如果播期太晚, 幼苗生长期就会减短, 以致苗木较弱影响幼苗越冬, 从而降低飞播成效[4]。

渭南市春季温度较低且降雨量少、夏季高温且旱期长、秋季多雨涝, 特别是干旱对飞播成效影响最大。根据渭南市气候特点, 结合多年的飞播经验, 渭南市最佳飞播期宜选在雨季来临之前, 以6月下旬至8月上旬最佳。此时飞播, 既可以保证种子发芽温度, 又可保证种子有充足的水分和养分, 还可以延长幼苗生长期, 保证幼苗充分木质化, 安全越冬。

3 科学施工

在具体施工中, 必须严格做好播前准备、飞播实施2个环节, 尤其是飞播实施, 是决定飞播造林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

播前准备工作是飞播造林的关键。首先, 要重视播区地面处理工作。组织人力采取砍灌或破土等方法, 对灌草盖度过大、地被物较厚或土壤板结, 可能影响种子触土的地块进行处理, 以保证种子和土壤的密接, 给种子触土发芽做好准备。对于灌草覆盖度大于0.7的地段, 沿等高线每隔4 m割一道宽3~5 m的空带, 并及时清理地表;对地被物厚或土壤板结的地段, 用铁锄等工具随走随刨, 反坡式的挖1万个/hm2左右的接种坑。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减少雨水对种子的冲刷位移, 而且能够改变土壤的局部坡向, 截留雨水, 提高土壤水分含量, 使土壤变得疏松, 有利于幼苗生长。其次, 飞播种子要选用优质种子且要进行药物处理, 以提高出苗率。目前采用多效抗旱驱鼠剂 (RPA) 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GGR) 对飞播用种进行拌种, 1 kg RPA加水20 kg, 拌种300 kg, 对鼠害有理想的防御作用, 而且具有抗旱效果;GGR一般采用10~40mg/kg浸种12~24 h, 能够有效促进种子发芽, 提高出苗率。

飞播实施工作是飞播造林的重点。这一过程中要明确计划、财政、林业、气象、电力、通讯、宣传以及飞行单位等参与飞播工作部门的职责, 并密切配合。要严格按照飞播作业设计, 落实地面指挥、通讯联络、实地接种、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工作人员, 明确每个人员的工作职责, 建立岗位责任制。飞播造林是高空飞行人员和地面人员必须紧密配合的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关键是确保各方联系畅通, 互通信息。机组人员要按播区范围、播带、播种量、航高等设计要求严格作业, 并根据风向、风速和落种情况及时调整侧风偏流、移位及出种门开关, 确保落种的准确和均匀;地面工作人员要准确向机场报告播区天气、落种接种情况, 并准确无误接种, 通过机场检查GPS航迹监督和播区接种线样方检查, 并通过对接种样方落种统计和落种宽度的测量, 计算平均落种量、播幅宽度, 发现漏播等问题立即报告机组人员或机场指挥部, 以便及时调整飞行时的高度和撒种密度, 保证种子撒播均匀, 提高飞播质量, 保证飞播工作顺利进行正常作业[5]。

4 强化管护

对播区进行管护是提高飞播造林成效的关键性工作, 缺少了管护势必造成劳而无功、收效不佳的结果, 因此, 必须提高认识, 树立“一分造, 九分管”的管护意识。在飞播前, 把所要实施的播区权属进一步明确到具体单位, 落实责任领导, 签定飞播造林责任合同, 夯实管护责任。施工结束后, 立即落实管护人员, 采取死封硬堵与巡山制度相结合的办法, 在播区人口流动较频繁地段, 制作铁丝网围栏, 设立宣传碑、警示牌, 在播区附近乡村, 招聘专兼职护林员, 坚持每天巡查进行管护, 禁止人为破坏, 随时监控病虫、火灾的发生, 进行全封3年、半封2年, 积极做好防控工作。严厉打击乱垦乱挖、乱砍乱占播区行为。针对林改后林地归属农户这一实际情况, 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 采取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方式, 深入农户, 向群众宣传加强林木管护的重大意义, 提高全民参与飞播造林管护的积极性。

摘要:通过对渭南市飞播造林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措施总结, 从选择播区及树种、播种、施工、强化管护等方面提出了提高飞播造林成效的关键措施, 以为在荒山荒地荒沙地区推广飞播造林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飞播造林,成效,措施,陕西渭南

参考文献

[1]王翠忠.对提高飞播造林成效技术措施的探讨[J].太原科技, 2003 (2) :71-73.

[2]李满平, 赵素侠.浅议提高飞播造林成效的技术措施[J].陕西林业, 2011 (2) :17.

[3]姚峰, 霍宝民, 张宏文.对提高河南省飞播造林成效技术措施的探讨[J].河南林业科技, 2005, 25 (4) :47.

[4]杨兴文.提高飞播造林成效的技术措施[J].农技服务, 2011 (12) :1732.

人工造林技术 篇3

1.造林作业设计

1.1作业设计依据

造林作业设计依据为林业主管部门批复的造林规划、计划和造林项目实施方案、经批复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森林资源调查成果以及相关规定等。

1.2造林作业设计的主要内容

在地造林地调查和立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 进行造林典型设计或造林模式设计 (包括造林密度、树种配置方式等) , 提出造林用工、苗木、肥料和费用等的安排及避免或减少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对策或措施。

1.3作业设计审批

造林作业设计应在造林施工前编制, 报林业主管部门或造林项目审批 (审核) 部门批准。没有作业设计或虽有设计但未经批准的, 不得施工。作业设计一经批准, 应遵照实施。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更时, 应在设计单位修改后, 再报原设计批准部门批准。

2.造林地的清理与整地

整地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 通过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 清除灌木, 杂草和采伐剩余物。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 还可以改变小地形, 使透光度增加或减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 增加透光度, 因而在白天地表层的温度要比有植被覆盖时上升的快。整地后改变了土壤物理性, 使土壤温度状况发生变化。因而, 能提高造林成活率。整地还能保持水平, 减免土壤侵蚀, 同时也利于造林施工, 提高造林质量。造林整地一般要在造林前一年或当年伏前整完。容易发生冻拔害的地方, 可采取随整随造的方法。沙丘可不整地, 开大沟造林。整地时间春、夏、秋三季都可以进行, 但以伏前整地为好。

2.1造林地的清理。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垦土壤前的一道工序, 把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竹类以及采伐迹地上的枝丫、梢头、倒木、伐根清除掉。分为全面清理, 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三种方式。

清理的方法可分为割除清理, 火烧清理和用化学药剂清理.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也可以是用机具, 如割灌机, 切碎机等机具, 清理后归堆和平铺, 并用火烧方法清除。也可以采用喷洒化学除草剂, 杀死灌木各草类植物。

2.2整地方式和方法。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 局部整地又分为带状整地和穴状整地, 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 主要用于平坦地区, 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

2.2.1全面整地:在杂草繁茂、地势平坦, 不受风蚀和水蚀的地方, 以及平原机械造林均要进行全面整地, 机械翻地深度要达到27-30cm, 要扣垡严密, 不留生格, 翻后耙细耙平, 不准种农田, 要休闲耙草。

2.2.2状整地, 在易受风蚀的沙荒, 山坡岗地上可进行带状整地。带宽, 带距和深度。应根据造林的行距和立地条件而定, 一般带宽为1m, 带距应根据设计的要求确定。整地深度与全面整地相同。山坡岗地整地应沿等高线进行。

2.2.3穴状整地:在山区、半山区和丘陵地区可采取穴状整地。一般盘径不应小于60cm, 坑径30-40cm, 深度30-40cm, 要搂去杂草, 挖成上下口径一致的坑, 然后回填表土, 腐植土, 拣净草根石块。

2.2.4高台和大垄式整地:在沼泽地间歇性的积水地和易涝地, 采用高台整地 (台高50-70cm, 台宽不小于150cm) 和大垄式整地 (以两犁合成或锹叠宽为80-100cm, 高30cm以上的大垄) 方法。

2.2.5在土层瘠薄, 干旱的荒坡岗地应采用鱼鳞坑整地方法, 换土造林, 高山陡坡为避免水土冲刷, 可作面向内倾的等高梯田。

2.2.6半流动沙丘造林时, 可采取随整地随造林的方法, 也可不整地、开大沟用全株苗造林, 沟宽应达到80cm以上, 深50cm以上沙丘, 可采取先育草, 固沙后造林。

3.树种选择

原则应以优良的乡土树种为主。根据造林目的和当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 必须适地适树。

3.1根据森林主导功能和经营目标选择造林树种, 优先选择生态目的和经济目的相结合的树种。

3.2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立地条件相适应。

3.3根据经营目标, 因地制宜地确定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乔木和灌木的合理比例, 选择多种造林, 防止树种单一化。

3.4选择稳定性好, 抗性强的树种

3.5优先选择优良乡土树种, 慎用外来树种。需要引进外来树种时, 应选择经引种试验并达到GB/T14175标准的树种。

3.6对容易引起地力衰退的树种, 种植一、二代后, 应更换适宜造林树种。

4.造林技术。常用的造林方法有两种

4.1植苗造林

苗木的选择, 苗木要选择生长健壮, 苗高、胸径符合造林要求, 根系发育良好, 主根短而直, 侧根须根多, 根茎比大, 高径比适宜, 苗木重量大, 无病虫害, 无机械损伤, 顶芽明显、饱满, 全部木质化, 并适应林地条件的树种, 苗木起苗后特别要加强保护, 防止水分散失, 最好是随起随栽。

4.1.1穴植:穴植可用于栽植各种裸根苗。穴的大小和深度应略大于苗木根系。苗干要竖直, 根系要舒展, 深浅要适当, 先培表土提苗踏实后, 再放心土, 填土一半后提苗踩实, 最后覆上虚土。

4.1.2缝植:缝植一般用于新采伐迹地、沙地栽植松柏类小苗。在已整地的造林地上用锄或锹开缝, 放入苗木, 深浅适当, 不窝根, 拔出工具, 踏实土壤。

4.1.3沟植:沟植主要用于地势平坦、机械或畜力拉犁整地的造林地造林。将苗木按一定的株距摆放在开好的沟里, 再扶正、覆土、压实采

4.1.4造林时间:每年春季在土壤解冻深度超过20cm后苗木萌动之前进行为最佳时间。雨季或秋季造林也可, 但效果略差。

4.1.5注意事项:起苗要在苗木萌动前, 并将根部打好泥浆, 打包装车, 运到造林地后要将苗木成捆假植并灌足水分。并随栽随拿, 不要将苗木暴晒在空气中, 以减少根部水分的流失。

4.2播种造林

播种量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种子质量、立地条件造林密度确定。

4.2.1穴播:在植穴中均匀地播入数粒 (大粒种子) 至数十粒 (小粒种子) , 然后覆土镇压, 覆土厚度一般为种子直径的2倍~3倍, 土壤粘的可适当薄些, 沙性土壤可适当厚些。

4.2.2条播:在播种带上播种成单行或双行, 连续或间断, 播种入土或播后覆土镇压, 覆土厚度一般为种子直径的3倍~5倍, 土壤粘重的可适当薄些, 沙性土壤可适当厚些。

4.2.3播种造林时间。雨季适宜于小粒种子播种造林。秋季适且于大粒、硬功夫壳、休眠期长、不耐贮藏的种子播种造林。

4.3后期管理及抚育:栽后必须有人看管, 采取相应措施, 把责任落实到人。防止人畜破坏造林成果, 才能保证造林成活率。造林后每年要进行抚育, 抚育次数为第一年三次, 第二年二次。第三年一次, 保证苗木有足够的水分, 阳光, 营养, 使之尽快生长达到郁闭成林。对新造林地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森林病虫害防治要贯穿于营造林全过程, 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法, 协调使用各种防治方法, 提高森林抗御病虫害的能力

参考文献

华木莲人工造林技术研究 篇4

1.1 测量工具

天平、胸径尺、数显游标卡尺、直尺等。

1.2 试验材料

华木莲(Sinomanglietia glauca)幼苗、华木莲大树、各类肥料(复合肥、磷肥、有机无机复混肥、腐殖质、有机肥、火烧土等)、生长调节物质、不同类型土壤等。

1.3 试验方法

华木莲人工造林技术主要从立地条件选择、整地方式、基肥种类、抚育方式、造林时间等方面开展相关试验。其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1.3.1 栽培措施。

整地采用沿等高线作水平带,由低处高筑成反坡,带宽2 m,必要地段用草块或杂灌外侧作档垫土,带面靠内侧开挖60 cm×60 cm×40 cm洞穴,穴内下足基肥,并与表土拌匀,填于穴内。苗木为宜春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培育的实生苗,于翌年春季种植。

1.3.2计算方法。

每年对华木莲及其混交树种的生长量、保存率、病虫害、生殖生长等情况进行调查。生长量主要是调查树高、胸径及冠幅。

1.3.3 苗木选择。

选择生长长势一致的华木莲1年生苗(若有不一致的先分级,再均匀分布到每个处理)进行上山造林对比试验。本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

1.3.4 穴规格因素试验设计。

主要分为不同穴洞规格:(A)40 cm×40 cm×40 cm;(B)60 cm×60 cm×40cm。每个处理50株苗,4个重复。试验采用从山顶到山脚进行作业。

1.3.5 施肥。

施肥量各处理为:①施钙镁磷肥0.5 kg/穴;②有机无机复混肥0.5 kg/穴;③复合肥0.5 kg/穴。每个处理组合重复4次。

1.3.6 人工林抚育试验。

当林内杂灌长到一定程度(杂草覆盖率>20%,杂灌平均高度>30 cm)并生长稳定时,开始进行除草及施肥作业。本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

除草因素分3种除草方式对比试验:①穴状除草,以华木莲幼树根部为中心,半径50 cm挖出草根及其他植被根系;②带状除草:沿种植行左右各l m,进行垦带除草;③不除草。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坡位对华木莲生长量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设置在山窝地、中上坡位等不同坡位种植华木莲[1]的对比试验,并于10 a后对所种植华木莲的胸径、树高等进行调查。结果见表1。表1结果表明,种植在山窝的华木莲平均胸径、树高生长量均比种植在中上坡的更大,分别高出2.53 cm、1.202 m,差异极显著,说明不同坡位立地条件对华木莲生长有较大影响,山窝地土壤水分和养分更充足,究其原因,华木莲喜欢土壤深厚肥沃环境。

2.2 不同土壤类型对华木莲生长量的影响

分别在红壤土、山地草甸土两种不同土壤类型上进行造林,10 a后调查胸径、树高,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10年生华木莲人工林在红壤土、山地草甸土不同土壤类型条件下,胸径分别为9.864 cm、12.353cm,树高分别为l0.16 m、10.05 m。方差分析显示华木莲胸径生长差异显著,在山地草甸土上生长更好;树高生长差异不显著。说明华木莲更适合在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山地草甸土上生长[2]。

2.3 穴规格对华木莲幼林的影响

设置80 cm×80 cm×60 cm和40 cm×40 cm×40cm两种穴规格,分别对应大、小规格种植穴;种植1年生华木莲,1 a后调查树高、地径,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和表4。调查结果显示,华木莲在大、小规格种植穴上的地径分别为10.68 mm、9.45 mm,树高分别为71.35 cm、53.57 cm。经过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穴规格对华木莲幼林的粗生长差异不显著,但对华木莲幼林的高生长差异显著。此外,在华木莲多点造林时,均采用60 cm×60 cm×40cm的穴规格,且效果良好。综上分析,华木莲初植造林适宜打穴规格应为80 cm×80 cm×60 cm,或60 cm×60 cm×40 cm。

2.4 不同基肥对华木莲幼林的影响

2011年3月,在机关试验林场根据野生华木莲生境调查及其土壤类型对华木莲生长的影响,在华木莲造林时分别施放磷肥(钙镁磷肥)、有机无机复混肥(有机质含量≧25%,NPK≦30%)、复合肥(N︰P︰K=15︰15︰15)3种基肥。1 a后对种植的华木莲树高、胸径、死亡率等进行调查(表5)。

从表5中可以看到,施放磷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复合肥的1年生华木莲幼林地径分别为8.77 mm、11.53 mm、8.51 mm,树高分别为58.37 cm、66.92 cm、52.39 cm,死亡率分别为23%、17%、31%。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表6),不同基肥对华木莲地径、树高生长有极显著的差异。

从上述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有机无机复混肥作为基肥的华木莲地径、树高均较其它处理的华木莲生长量高,死亡率也更低,因此,初步认为有机无机复混肥比较适合华木莲生长。华木莲对磷肥不敏感,响应度低。复合肥作为基肥的华木莲地径、树高均较其它处理的华木莲生长量低,而死亡率更高,因此,初步认为复合肥不适合华木莲幼树生长,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复合肥中的尿素含量较高,对华木莲幼苗刺激较大造成的。本次试验造林总体成活率低则主要是由于造林时间较晚的影响[3]。

2.5 不同抚育方式和追肥对华木莲生长的影响

华木莲作为濒危植物,其原始生境为阴湿的乔灌草结合的群落系统,华木莲人工林幼林需要更多的杂草杂灌为其提供一个相对的阴湿环境,还是尽可能地减少杂灌杂草对华木莲幼林的营养竞争,为此本项目设置了穴状除草、带状除草、不除草的试验。

同时,本研究为了尽可能地为华木莲提供足够的营养需求,还设置了每株不同追肥量(复合肥)(50g、100 g、200 g)的试验,以探讨华木莲幼林对肥料的需求。本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在4年生华木莲人工幼林林分中进行试验。

于1 a后调查除草方式对华木莲生长量(地径、树高、冠幅)的影响,结果见表7。由表中可以看出,穴状除草、不除草、带状除草处理的华木莲地径分别为2.7 cm、3.0 cm、3.5 cm,树高分别为2.11 m、2.22 m、2.7 m,冠幅分别为0.76 m、0.89 m、0.97 m。同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表8)不同除草方式对华木莲树高影响不明显,但对华木莲地径、冠幅生长量的影响较为显著。多重比较分析后,发现穴状除草与不除草差对华木莲地径、树高、冠幅的影响不显著,但带状除草对华木莲生长量的影响是极为显著的,这说明尽管华木莲原始生境是阴湿的乔灌草结合的生态群落,但杂灌杂草对华木莲幼林期是有负面影响的,另一方面穴状也对华木莲生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可能是因为穴状除草容易伤害到华木莲树体,特别是华木莲根部,而其恢复能力相对较差造成的。因此华木莲人工林是需要进行带状除草抚育的,且除草后需要将杂灌杂草覆盖于华木莲蔸部。

考虑到追肥效果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影响到华木莲的生长,于2 a后对不同追肥量的华木莲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表9,方差分析(表10)表明,不同施肥量对华木莲生长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可能华木莲生长对复合肥需求量不大,因此本研究不同复合肥施肥量对华木莲生长基本无差异。

2.6 华木莲的适宜造林时间

分别在不同月份用1年生华木莲苗木造林,其成活率差异很大,详见表11。由表11可见10月和3月造林,成活率极低,1月底至2月中旬前造林则效果较理想。这主要是因为冬季前造林,在漫长的冬季对新移栽的华木莲幼苗损害较大,而到3月时,华木莲已完全萌动并展叶,此时造林成活率自然极低。过早或过晚移栽,即使是在苗圃地就地移栽,其成活率也很低(表12)。由表12可见移栽后不仅成活率很低,而且即使少量苗木成活,其生长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2.7 p H值与华木莲生长的关系

在全国各地不同土壤p H值的地区种植华木莲,其生长情况见表13。从表13中可见华木莲在p H值4.50~7.54的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但在p H 7.83以上的碱性土壤中则会死亡。这说明华木莲较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但不能在碱性环境中生长。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1)华木莲树体大,生长周期长,观赏价值高,可作为大径材培养,也可作为绿化观赏树种培养。

2)14年生华木莲其最大胸径可达30.8 cm,年均胸径生长量平均达到1.48 cm以上。同等立地条件下华木莲材积生长量可达杉木的两倍以上。所以华木莲属于早期速生用材树种。

3)华木莲生长要求丰富的有机质和钾肥。钾肥能较好地促进华木莲粗生长,有机质能较好地促进华木莲高生长。华木莲对磷肥的要求不高。华木莲幼苗对复合肥中的尿素刺激性较敏感,在进行营养钵育苗或施基肥时不可使用。枯叶土、火土灰、有机无机复混肥等能较好地促进华木莲生长。

4)不同坡位立地条件对华木莲生长有较大影响,种植在山窝的华木莲,胸径、树高生长量均比种植在中上坡的明显更大。

5)华木莲初植造林打穴规格以80 cm×80 cm×60cm,或60 cm×60 cm×40 cm为宜。

6)不同除草方式对华木莲生长影响不同,带状除草对促进华木莲幼林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除草后可将杂灌杂草覆盖于华木莲蔸部。穴状除草对华木莲幼林生长有负面作用。

7)华木莲初植密度以2 m×3 m为宜。一般立地条件下,6~7 a后即可郁闭成林,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度移出部分幼树。培育华木莲大径材时,其株行距应保持在10 m×10 m左右。

8)华木莲适宜在1月底至2月中旬进行造林。过早或过晚造林,则成活率较低。但在带土球进行华木莲大树移栽时,在保证华木莲根系不受到严重损伤的情况下,可以在不同季节进行移栽。

9)华木莲在p H值4.50~7.54的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但在p H值7.83以上的碱性土壤中则会死亡。

10)华木莲林分经营策略:适当加大初值密度,促进郁闭后,按苗林一体化思路,视林相情况,逐年间(移)出部分华木莲,最终保持10~15株/667m2,使大径材材积保持40~60 m3/667m2。

3.2 建议

1)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好华木莲,需要对华木莲进行必要的材性分析研究。

2)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华木莲病虫害的调查和防治研究。

3)对华木莲良种选育的研究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建议地方、省乃至国家不间断地对华木莲科研投以一定经费维持其基础研究。同时,也建议更多的科研机构参与到华木莲全方位的研究中来。

参考文献

[1]刘素梅,徐光辉,龙桂根,等.华木莲原生地生境调查研究[J].南方林业科学,2015,43(6):19-20.

[2]刘素梅,徐光辉,黄芝云,等.华木莲繁育研究[J].南方林业科学,2016,44(1):15-16.

矿山迹地构树人工造林模式研究 篇5

构树(Broussonetia papeyrifera)分布广、适应性强,能耐北方的干冷和南方的湿热气候;耐干旱瘠薄,也能生长在湿地;喜钙质土,可在酸性、中性土中生长;喜强阳,又能在林荫下正常生长;萌芽力强,速生;根系发达,侧根系分布幅冠大,形成网络状;易繁殖,种子自播和地下走根萌生新株的能力强;抗风防沙强,对粉尘、烟尘和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抗性很强,且病虫害极少[2,3,4,5]。通过在矿山迹地上对构树的人工造林试验及对各种造林模式进行了生物量及生产力的对比分析研究,以期探索出适合矿山迹地恢复的造林模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大田县前坪乡山川村“回民矿”,海拔650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8.9℃,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0.1℃,最高月7月平均气温26.9℃,绝对最高气温39.6℃,绝对最低气温-2.8℃;年降水量1 577.1 mm。土壤以黄红壤为主。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个造林模式处理,分别为:构树纯林(A)、马尾松纯林(B)、构树与马尾松混交林(C)。于2004年造林,密度均为3 000株/hm2,每处理标准地面积为666.7 m2,每处理5个重复,按随机区组设计。

1.3 测定内容及方法

1.3.1 每木检尺。

对标准地内林木进行每木检尺测定其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并调查土壤的厚度、腐殖质层厚度,林地的坡度、坡向、坡形、坡位以及林下植被的种类、高度、多度、盖度等。根据调查材料计算平均胸径和树高,用标准木求算林分的蓄积量。

1.3.2 群落乔木层的生物量。

群落乔木层的生物量采用间接收获法估测[6]。根据每木检尺求算林分平均树高和胸径,选择平均标准木。以1 m区分段,分别称树干、树枝、树叶新鲜质量和地下各部分(根桩、粗根、细根)的鲜质量,再随机抽取各部分样品,测定含水量,求算各器官的干质量,用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和平均木的干质量(或某一器官的干质量)求算林分的生物量。

1.3.3 下木草本层和枯枝落叶层现存量测定。

下木草本层和枯枝落叶层现存量测定采用直接收获法[6],即在标准地内布设2个样方(1 m×1 m),收集下木及草本(连根)和枯枝落叶称其质量,并随机抽取一部分样品测定含水量,计算每公顷下木及草本、枯枝落叶的生物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林分生长情况

各造林模式处理林分生长情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构树和马尾松混交模式林分生长最好,构树和马尾松的胸径、树高分别达到5.7 cm、6.5 m和5.3 cm、5.8 m,综合蓄积量达31.95 m3/hm2;构树纯林的蓄积量仅为27.0 m3/hm2。

2.2 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

2.2.1 林分总生物量。

各造林模式林分总生物量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在各造林模式中总生物量最大的是构树与马尾松混交林,达92.36 t/hm2,其次是构树纯林为85.23 t/hm2,马尾松纯林的总生物量最小仅为74.21 t/hm2。乔木层生物量,构树与马尾松混交林最大,达84.35 t/hm2,其次为构树纯林,为68.02 t/hm2,马尾松纯林最小,仅为61.32 t/hm2。活地被物和枯枝落叶生物量最大的为构树纯林,达17.21 t/hm2,其次为马尾松纯林,为12.89 t/hm2;最小为构树和马尾松混交林,仅为8.01 t/hm2。

2.2.2 乔木层生物量及其分配。

各造林模式处理的乔木层生物量及其分配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造林模式六年生林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不同,构树纯林的地上部分生物量较地下部分小,其他造林模式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则大于地下部分生物量。且生物量的分配情况也大不相同,地上部分按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构树纯林为树干>树叶>树枝;马尾松纯林为树干>树枝>树叶;构树和马尾松混交林为树枝>树干>树叶。地下部分生物量大小的顺序:马尾松纯林为粗根>根桩>细根;构树纯林和构树与马尾松的混交林均为根桩>粗根>细根。

2.2.3 各造林模式的生产力。

经分析,各造林模式处理的生产力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在各造林模式中,林分总生产力和乔木层生产力皆以构树与马尾松的混交林为最高,构树纯林次之,马尾松纯林最小。这说明,进行合理的混交可以进一步提高林地的生产力,并能充分利用林地。

3 结论与讨论

浅根性的构树和深根性的马尾松混交,能较好地发挥混交林的效益,其胸径、树高的生长量及综合蓄积量都最大。对营养空间的利用能力,以构树与马尾松混交造林模式的林分总生物量最大,达92.36 t/hm2。乔木层生物量以构树与马尾松混交林的最大,构树纯林次之,马尾松纯林最小。构树与马尾松混交林分生产力最大,马尾松纯林最低。构树速生,根系发达,侧根系分布幅冠大,形成网络状,具有很好的固土作用;且抗风防沙强,对粉尘、烟尘和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抗性很强,适宜在矿山迹地生长。同时,其落叶和根系的根瘤菌具有很好的森林自肥效果。

摘要:通过对矿山迹地上构树采用纯林与混交林方法进行人工造林试验及对各种造林模式进行生物量、生产力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构树和马尾松混交林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生产力,为矿区植被恢复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造林参考。

关键词:构树,造林模式,生物量,生产力,矿山迹地

参考文献

[1]杨之珍.矿山露天开采的生态复垦概述[J].能源与环境,2009(3):85-87.

[2]蒙小洁.构树育苗栽培技术及在荒漠化中的治理[J].中国西部科技,2007(7):72.

[3]杜宏伟.速生构树超短周期原料林栽培技术[J].专业户,2003(3):14.

[4]罗盛碧.石漠化石山造林发展构树大有可为[J].广西林业,2002(2):34.

[5]崔友勇.构树育苗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00(3):33-34.

人工造林技术的探讨与分析 篇6

1 人工造林技术一定要以当地的实际条件为依托, 进行合理规划

根据造林地区气候、土壤、植被、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经济情况和土地资源, 按照造林的目的和要求, 对整地规格、株行距、肥料、苗木要求、施工技术要求、工序和工期要求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林地规划应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 在对造林地调查和立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 进行造林典型设计或造林模式设计, 并提出造林用工、苗木、肥料和费用等的安排及避免或减少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对策或措施。人工林宜选择土沃深厚、地势平坦、郁闭度在0.3以下的荒山、荒地。根据不同的林种和森林培育目的, 在设计中应区别对待。造林工程规划设计是造林工作施工、检查、监督和验收的依据, 是造林成林、提高造林质量的前提。

我们以定远县为例, 定边县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春多风、夏干旱、秋阴雨、冬严寒, 日照充足, 雨季迟且雨量年际变化大, 年平均气温7.9℃, 年平均日照2 781.4h, 年平均降雨量330.7mm, 多集中在7~9月, 年平均无霜期129~196天, 年蒸发量2 409.2mm。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沙尘暴、霜冻、冰雹等。为例, 在选择人工造林的品种的时候, 就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这种气候特征, 选择最为合适的品种, 为达到预期的收益提供有力的保障。

2 做好林地的清理工作尤为重要

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垦土壤前的一道工序, 即把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竹类以及采伐迹地上的枝丫、梢头、倒木、伐根清除掉。造林地选好之后, 对进行林地清理, 为了有利于施工作业, 又能防止水土流失, 要改变改变过去那种砍山、炼山的方法。林地清理分为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3种方式, 清理的杂、灌、草应采用带状或块状堆沤, 以增加土壤的腐殖质, 提高土壤肥力。一般实行局部清理, 按行距要求铲垂直带或沿等高线铲水平带, 带宽1~2.0m为宜, 保留清理带内原生乔木树种, 割除带内杂草、灌木等。清理物沿带呈水平堆放或清除造林地, 带与带之间相隔3~3.5m。清理的方法可分为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用化学药剂清理。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也可以是用机具, 如割灌机、切碎机等机具, 清理后归堆和平铺, 并用火烧方法清除。也可以采用喷洒化学除草剂, 杀死灌木各草类植物。

3 挖窝整地不容忽视

整地是保证造林成活的最重要环节, 通过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土壤物理性、土壤温度状况等, 整地能提高造林成活率, 还能保持水平, 减免土壤侵蚀, 同时也利于造林施工, 提高造林质量。造林整地一般要在造林前1年或当年伏前整完, 容易发生冻拔害的地方, 可采取随整随造的方法。沙丘可不整地, 开大沟造林。整地时间在春、夏、秋三季均可进行, 但以伏前整地为好。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 局部整地又分为带状整地和穴状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 主要用于平坦地区, 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一般说来, 整地方式宜按方形穴状整地, 整地规格按60cm×60cm×40cm进行, 挖出的土壤表土和心土分开放置, 回填时先填表土后填心土, 窝子要求成升子底瓦背形, 做到“三净一细, 碴子石头捡干净”。种植点配置沿等高线呈三角形配置, 株行距为2m×2m。

4 选苗造林很关键

根据森林主导功能和经营目标选择造林树种, 优先选择生态目的和经济目的相结合的树种;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立地条件相适应;优先选择稳定性好、抗性强的乡土树种, 慎用外来树种, 适度合理选择已驯化表现良好的外来物种。根据经营目标, 因地制宜地确定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乔木和灌木的合理比例, 选择多种造林, 防止树种单一化, 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能力和抗性。苗木要选择生长健壮、苗高直、侧根须根多、根茎比大、高径比适宜、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顶芽明显饱满、全部木质化并适应林地条件的树种, 一般选1年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 在每年的春季土壤解冻深度超过20cm后苗木萌动之前进行造林为最佳时间, 雨季或秋季造林也可。苗木运到造林地后要将苗木成捆假植并灌足水分, 并随栽随拿, 不要将苗木暴晒在空气中, 以减少根部水分的流失。不栽靠山苗, 先剪去劈裂根, 把苗木置于坑中央, 先埋表土, 后填心土, 严格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的要求, 把苗木扶正栽直踩紧, 使苗木直立, 根系舒展。

5 务必做好后期管理工作

栽后必须有人看管, 采取相应措施, 把责任落实到人, 防止人畜破坏造林成果, 坚持“造管并举”, 造林后应及时进行松土除草, 松土除草应做到里浅外深, 不伤害苗木根系, 深度一般为5~10cm。同时对长势衰弱和死亡的树木要合理修剪和清除, 增强树木的抗虫能力。根据树种的物候期和土壤解冻情况及时安排补植, 一般在树木发芽前进行补植。加强林地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病虫害宜以生物防治为主, 综合协调使用各种防治方法, 提高森林抗御病虫害的能力。加强管理, 确保高质量完成造林任务的同时, 又能确保造林后期效益的发挥。

摘要:近些年来, 伴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的持续发展同样重要, 而造林无疑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举措。定远县一直积极致力于造林工作, 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 以“造林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展开深入、细致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人工,造林,造林技术

参考文献

[1]柯志军, 吴道圣.迹地人工更新的树种选择与造林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 2005, (7) :15-16.

森林的功能及人工造林技术 篇7

1 森林的功能

在地球上, 可以稳定地球气温的首先是海洋, 其次就是森林, 可以改变地球的生态环境。森林是地球历经了数亿年的变化, 逐步从低等的单细胞生命体进化成了形态各异的高等生命体, 从而形成了广袤的森林。森林除了具有一定的气候调节作用外, 还具有其他的作用:一是森林拥有众多的资源, 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是一个庞大的基因库;二是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碳贮库, 能够吸收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 为人类社会和其他生物提供丰富的氧气和能源;三是森林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 在雨季能吸收大量的降水, 减少降雨对社会的危害。在旱季, 森林可以将雨季吸纳的雨水滋润干涸的土地, 还可以将地下水通过根系引到地表, 释放到大气, 从而改善气候;四是森林通过吸收和释放热量来调节一个区域的温度。在现代社会, 植物还具有一定的美化环境的作用。

2 人工造林技术

2.1 树种选择

人工林营造要根据造林地的地域、气候、立地条件等因素确定造林的树种、规格、规模, 做到适地适树, 最好选用乡土树种, 以降低人工造林的成本。

造林苗木的来源一般有2种:一是到苗木的产地选购;二是自己建立培育苗木的苗圃。不论采用哪种方式, 在苗木调运及种子选购过程中, 应当遵守“苗木可以向南、向东迁移上千公里, 向北、向西应当见小迁移”的原则, 这是因为植物的耐寒、耐旱相对来说比耐高温、耐湿的性能小, 这样有利于保证造林成活率。

2.2 建立苗圃

正常来说, 如果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就应当建立自己的苗圃, 这样一是有利于降低成本, 二是在造林季节减少运输过程中苗木的损耗, 有利于保持苗木水分, 提高造林成活率。要选择交通便利、水源充沛、地势平坦、土壤通透性好、坡向向南的地块建立苗圃。先建设苗圃的附属工程, 如苗圃的道路、排灌设施等, 然后按照规划平整土地、做床等, 以满足苗木培育的需求。

2.3 造林苗木的培育

苗木的培育分为营养繁殖和种实繁殖。营养繁殖是利用优良植株的营养体通过扦插繁育成单个的植株体, 这种繁殖方式育成的苗木, 后期植株形体整齐划一, 生长迅速, 个体都具有优良的性状。种实繁育是用植株的子实体繁育成植株个体, 这种方式繁育的苗木可以保持植株的所有性状, 是植株的传承。

2.3.1 营养繁殖。

正常情况下, 营养繁殖是在植株生长到一定季节 (夏季或秋季) 时进行, 此时营养体已发育到一定程度, 在适宜的环境中可以发育成为一个独立的植株个体。具体操作方法:先做好温床, 搭好荫棚, 在适宜的季节剪下植株的营养体, 以当年生健壮的枝条为宜。剪成20 cm长的插穗后, 把插穗插入苗床, 将苗床用塑料薄膜搭成封闭大棚, 对插穗保温、保湿, 必要时要进行遮荫, 有利于插穗生根, 形成完整的植株体。

目前,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可以利用更为先进的喷雾等设施, 将较难扦插的树种繁育成无性系苗木, 这样就可以繁殖一些优质树种进行人工造林, 既扩大了优质材种的人工造林范围, 又为人们利用优质木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 也减少了用材树种成材的时间, 因为无性系苗木具有生长迅速、树形整齐划一的特点, 这是在现代城市绿化中难求的绿化资源。因此, 大大增加了森林经济效益。

2.3.2种实繁育。

先做好苗床, 在适宜的季节 (多数为秋、春2季) 采摘树木的种实, 最好要随采随播。把植物的种实播入苗床, 覆盖秸秆或稻草, 以利于苗床保温和防止苗床水分的过度蒸发, 减少鸟雀和其他动物取食, 保证种实的出芽率。

播种后的苗床要勤于观察, 尤其是到了春季, 正值植物种子发芽的季节, 要根据发芽情况, 在合适的时间揭去苗床上覆盖的稻草, 一般是在阴雨天或是傍晚时揭草, 一次不可揭草过多, 以免刚萌发的幼芽被太阳晒死, 要分3~4次把稻草揭完, 此时种实的发芽率应超过90%。在此期间, 要保证苗床湿润, 也不可以让苗床积水。

在稻草揭完后, 要根据阳光的强烈程度适时给幼芽遮荫, 随时去除苗床滋生的杂草。还应当根据出苗状况, 对幼芽进行适当的移植, 保持苗床幼苗有合适的生长空间。过密, 形不成一级苗;过稀, 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种子发芽齐全后, 要适时遮荫、浇水、锄草、松土、施肥, 直至秋季苗木完全木质化。

苗木验收, 分级:进入秋季, 正常情况下, 一年中育苗管理工作基本结束, 要对苗木进行验收, 分好等级, 做好详细的记录, 以便苗木出圃。

苗木的冬季管理:进入冬季苗木也需要恰当的管理。例如防冻, 在极端寒冷的天气, 要做好苗木的防冻, 要保持苗床有一定的湿度, 防止苗木产生冻拔现象, 或者在田间覆盖作物秸秆, 减少田间气温辐射, 为苗木保存温度。

2.4 造林

2.4.1 造林前准备。

造林开始前, 要对造林地进行清理, 清除造林地上的杂灌, 按造林树种的生长特性, 确定造林的密度 (即确定株行距) 。在确定的种植点挖穴 (明穴或暗穴) , 规格为60 cm×60 cm×50 cm。最好是在秋季完成挖穴工作, 因为寒冷的冬季可以冻死土壤中的寄生虫, 有利于疏松土壤, 还可以截留秋冬季节的降水, 为来年造林提供充沛的水分。

2.4.2造林。

根据人工造林需要及造林地的气候特征, 选择适宜的季节造林。根据造林的需求量, 要求按等级起苗, 做好包装, 及时送到造林地, 及时造林, 以保证造林成活率[3,4]。

造林结束后, 还应当对新造林进行必要的管护, 防止牲畜对幼树的践踏, 在极度干旱的天气要给幼树浇水, 确保幼树成活率。当年幼树的抗逆性差, 要对幼树进行抚育, 正常是划定60 cm×60 cm的团状范围, 将范围内的杂草锄净, 将土拢向幼树。如此的抚育工作造林当年重复3遍, 减少杂草对幼树的侵扰, 还可以为幼树保持一定的水分。此外, 冬季, 要做好新造林的防火工作,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王春福.拯救森林资源修复森林功能[J].农民致富之友, 2012 (22) :58-59.

[2]何昌新, 叶君往.发挥城市森林功能提升城市森林效益[J].现代园艺, 2011 (19) :91-92.

[3]张同图.人工造林技术及提高成活率的措施[J].民营科技, 2009 (7) :101.

上一篇:羔羊大肠杆菌病下一篇: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