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成效(共7篇)
战略成效 篇1
市政行业随着国家经济扩内需、保增长、大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市政建设发展过程中,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品牌,才能增强核心竞争力。作者结合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以下简称上海城建院)的实际情况,结合专利战略制定研究与规划,提出一些设想。
1 企业概况
上海城建院成立于1963年,是以市政公用行业为主的甲级勘察设计研究院,具有公路行业(公路)、公路行业(特大桥梁)、建筑行业(建筑工程)、市政公用行业(燃气除外)、水利行业(城市防洪)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和工程勘察综合甲级资质。
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海城建院对知识产权工作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日益激烈,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主要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自2007年上海城建院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专利培育企业工作方案。在培育期间,制定了《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职务发明专利管理与奖励办法(试行)》,充分落实了“有领导、有机构、有人员、有制度”的“四有”制度,技术管理部拟定了详细的专利管理流程,建立了台帐,对申请及授权的专利和专利资金进行动态的管理。夯实专利管理工作,提高工作绩效,使上海城建院2009年顺利通过验收,成为上海市专利工作试点企业。
2 专利战略的目标与研究
上海城建院紧紧抓住国家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的发展机遇,根据“重点突出,整体发展”的原则,坚持以市场为中心,技术为核心,管理为动力的总体思路,通过实施专利战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了上海城建院在市政建设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1)完善专利布局,提高市场竞争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的核心技术,争取到2015年全院申请专利数达300项,其中发明专利150项。
2)以巩固传统设计领域市场份额为原点,在道路、桥梁、轨道交通、给排水和环境工程、地下空间应用、智能交通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跻身国家一流设计行列。
3)建立专利管理体系,有效推动知识产权工作,设置专利管理机构及相关的企业专利管理组织体系结构。
4)形成一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通过重点项目科技攻关,培养一批创新意识强且具有专业特长的技术骨干,形成不同层次的人才梯队结构。
2.1 近期的基本专利战略
1)基本专利是指将某项技术或某件产品的核心技术申请专利并取得专利权。基本专利是企业实施专利战略的基础,一个企业拥有的基本专利直接影响该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近期采用的专利战略以核心技术为依托申请基本专利。在申请基本专利的准备过程中要对申请决策和审查、信息披露、发明人配合、申请文件审阅、申请过程控制、资金预备等进行管理。
同时围绕基本专利构筑严密的外围专利网,及时了解该领域的相关专利信息。以资金为杠杆,做好基本专利和外围专利的比例控制。
充分利用技术研发的优势,开展专利的有偿转让和许可,进一步扩大技术市场份额,巩固自身的竞争优势,尤其在投标阶段,突显优势。
2)探索在市政行业企业交往中使用专利交叉许可手段。如果企业拥有一些自主专利权,而竞争对手的专利对本企业技术实施构成障碍,就可以采取交叉许可战略。注意向外扩展,对有可能在国外进行工程建设或设计的项目,提前进行专利的申请和布局。
2.2 重点专业的专利申请规划
上海城建院对道路交通、桥梁工程、轨道交通、给排水及污水处理、电气自动化专业5个专业要求在重点方向申请专利数每年不低于10件。
1)对高等级道路的软基处理、路基处理、路面结构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须加大研究力度,并针对路面质量不理想,特别是桥头跳车较严重的情况,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研究,形成专利。
2)拓展城市高架桥及大型立交桥梁工程设计领域,对轨道桥梁、低速磁悬浮桥梁的结构进行探索和创新,注重美学、留下精品、留下特色。
3)地下空间、轨道交通工程的专利申请尤其在轨道交通车站与下立交、综合地下管线通道一体化的设计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形成核心。暖通专业在结合地铁风井和越江隧道的风井改造中,探索空气治理技术研究等领域。
4)对已开展的中小河道的生物治理、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技术和回水消毒等技术进行总结,提出核心技术保护方案;结合迪斯尼工程项目,开展中水回收利用等技术研究。
3 专利战略的实施与管理体系
专利战略的实施包括专利管理体系建设、信息体系建设和培训体系建设,其次是专业合作策略与相应的专利诉讼与应急机制建设。
1)企业专利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是设置专利管理机构及相关的企业专利管理组织体系结构。专利、商标和著作权等都是企业知识产权的主要组成部分。明确管理机构的职能,有效地推动企业专利工作开展。
2)加强专利工作人员的职责。专利工作是企业发展的一种手段,需要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全员参与,搞好企业专利工作,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
3)通过3 a时间,进一步完善《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职务发明专利管理与奖励办法(试行)》等制度,在原有的技术创新奖、优秀设计奖的评选基础上,研究设立专利奖项。
4)知识产权培训计划。在研究中注重研究人员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强调科技研发和理念的创新。结合国家、市级重点科研项目,开展技术交流活动。通过专题讲座、技术交流学习,提高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组织针对各专业(每年根据实际情况选5个专业)特点开展专利实务培训1次。
5)适时成立知识产权研究室,开展科技情报包括专利情报的收集、整理,捕捉国内外设计技术最新信息,形成科技简讯和专利动态报告,供研发参考。对授权的专利进行维持评估,有利于专利纠纷协调管理。
6)建立城建院专利数据库使用、维护计划。《城建院专利信息数据库》是根据我院的专业特点量身定做的,涵盖了技术与创新的专利信息数据库。利用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主办的上海知识产权信息平台网站(www.shanghaiip.cn)为上海市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促进科技创新。利用上海研发公共平台、万方数据库、清华同方CNKI数据库等进行联机检索,为技术人员提供服务。同时,对城建院专利数据库的使用情况定期收集反馈意见,开展《城建院专利信息数据库》更新与升级。
3.1 合作研究中的专利策略
当今科技飞速发展,一项专利技术创新往往是各方通力协作、联合攻关的结果,涉及到创新成果权益的归属和分享问题。由于专利科技成果权益归属问题环节多,单位多,容易出现专利成果权益不清的扯皮现象和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
专利作为合作研究的科研成果之一,其权益包括发现权、发明权、专利权、实施权等,这些权利归属应按国家有关专利法律规定确认,成果归属应在合同约定好。
在合同中,尤其是联合开发合同,关于专利技术成果权利归属应该明确如下几个方面。
1)专利申请权、专利权归属和处理。
2)非专利技术使用权、转让权归属和处理。
3)关于技术成果发表的形式、署名方式、申报奖励的方式、实施该技术方式,由该技术成果产生经济利益的分享。
权属确定中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职务技术成果与非职务技术成果的区分和确定,专利法和合同法对此问题均有明确规定。既要保护和调动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又要维护企业的权益。
3.2 专利诉讼防范预警、应急机制
预警机制策略是借助建立的专利管理、专利信息系统,及时掌握相关专利数据库,做好相关专利的保护,保证专利技术知识产权归属审核等。应急机制策略是针对专利侵权等方面及时做好法律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损失。
4 专利战略实施取得
4.1 自主知识产权创造
上海城建院自成为上海市专利试点企业以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实施专利战略,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大幅提高。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295项,其中发明专利59项。
4.2 专利工作示范企业创建
2013年6月,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组织开展“2013年专利工作试点和示范单位”申报工作。通过总结近年来企业专利战略制定和实施、专利专题数据库建设、专利信息利用、专利战略和预警分析等。至今年8月,上海城建院共申报专利约82项。
4.3 多项专利在市政建设工程中推广应用
通过专利的推广应用形成一定规模的科技产业。近期技术开发紧紧围绕核心技术及在建的重大工程。
在桥梁建设领域推广应用:跨越大江大河的桥梁设计与施工技术、曲线连续梁桥结构力学行为与设计方法研究、桥梁顶升移位改造技术研究、全预制桥梁设计施工技术研究等专利成果。
在污水处理领域推广应用:河道生物治理、膜生物处理技术、污水处理工艺、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技术及中水回用等专利成果。
在城市雨洪领域推广应用:城市雨水径流管理、蓄排协同提高城市雨水系统防汛标准关键技术等专利成果。
在智能交通领域推广应用:大型交通枢纽综合交通信息管理系统、世博智能交通及新城区ITS规划与设计等专利成果。
轨道交通工程领域推广应用:依托交通建设的综合技术、轨道现代有轨电车综合技术、AE技术在轨道交通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等专利成果。
道路建设领域推广应用:高速公路路基路面整治关键技术研究、旧沥青混合料再生利用技术等专利成果。
电气工程领域推广应用:道路LED等的应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车路协同城市交通综合管理系统研究等专利成果。
4.4 多项专利成果获得奖励,企业获得荣誉称号
2010年以来,多项专利成果先后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金奖、银奖,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等奖励。
凭借着自主创新能力的飞跃,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凭借拥有先进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开拓出一片市政建设领域的新天地。通过抢占行业的“制高点”,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影响力的提升夯实了基础。上海城建院获得2011-2012年度“上海市创新型企业”称号。
5 结语
1)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专利战略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支撑,要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专利战略要望眼长效机制。
2)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专利奖励制度影响到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专利战略的实施。
3)制定企业的知识产权中长期目标,需要从专利战略角度,借助管理和信息等多方位协同配合,确保专利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服务一本通[M].上海,2010.
[3]企业技术创新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8.
战略成效 篇2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实施情况与成效
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门融合管理科学与领导艺术、既有理论范式又强调灵活应
用的综合性、实务型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具有分析和初步解决职能层、事业层及公司层战略问题的思维和能力,能够运用
战略管理理论和方法诊断并解决企业一般性的战略及战术问题,为他们进一步从
事综合性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通过本学期该课程的教学,在实施过程
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课程建设主要实施成效
1、强调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大实训
力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论教学是我国高等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一直
强调的关键因素,出纳实务因其本身的特点,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除了应强调这“三基”的理论教学以外,我们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紧跟设计实践
性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另外,在分析中还应注重定性与定
量分析的相结合。加大实训教程的投入,使学生更能胜任未来的企业管理工作
2、制定并不断完善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标准》和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整体设计》,使教学活动有了新的依据和标准。
在原有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并实施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企
业战略管理课程标准》和《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整体设计》。使得本课程的课
堂教学和实训实习的设计、实施,以及教学管理和考核评价有了更为明确具体的教学依据和标准。
3、制作并不断完善教学课件和电子教案。
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团队合作,根据已经制定并实施的新的《企业战略管
理课程标准》和在“整体优化”教学理论指导下完成的《企业战略管理教学设计》的要求,重新制作并优化了本课程的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
4、师资结构的不断优化
经过不断优化和建设,本课程教师教学水平、实践能力和教研能力显著提高。
课程组的各位教师,思想活跃、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专业基础理论扎实,综合业务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师资队伍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逐步培养
建设成了一支思想过关,业务过硬,作风优良,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的精神,整体素质较高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这是一支结构合理、能力较强、富有经验并且思想稳定的队伍。
5、考核方式的改革: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与体系
我们改变了单一的试卷闭卷考试形式,以试卷考试、课程论文、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同时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笔试相结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不仅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考察。
二、存在的不足
1.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学管理
(1)根据学科发展动态,结合考试要求,不断更新、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2)教学方法应坚持“少而精,启发式”、“学为主,教为导”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继续探索和不断完善科研化教学方法。
(3)完善教学环节,加强教学全过程的管理。一是认真备课,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二是精心授课,严格课堂纪律;三是课后辅导、巩固、拓展课堂所学知识;四是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加强教风建设,严格教学管理,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坚持教书育人,全面关心大学生成长。
2.课程体系改革的主体和中坚力量是教师,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课程的剖析、进程的拟定、技能的确定、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教学过程的组织都离不开教师。但教师的能力水平不平衡,个体差异较大,同时教师的职业技能不足,具有实际经验的实训教师短缺,教师的这种职业技能局限,影响到改革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核心教学能力,同时要培训和引进实际经验丰富的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战略成效 篇3
一、匈牙利教育的发展现状
1. 匈牙利教育的基本情况
基于早期的教育改革,匈牙利教育在欧洲处于中等水平,教育普及率非常高。目前,匈牙利政府认可的大学及学院有71所,在校学生43万,其中全日制学生24.9万,外国学生1.3万,在职学生15.5万,远程教育学生2.6万。自1990年以来,国家每年对教育的投入占GDP的5.1%~5.5%。
2. 匈牙利教育的相关法律和政策框架
匈牙利教育与培训系统的基本操作规则、管理和财政政策由匈牙利国会颁布的四个行动计划来保证,包括公共教育行动计划(ACT LXXIX,1993),职业教育和培训计划(ACT LXXVI,1993),高等教育行动计划(ACT CXXXIX,2005)和成人教育行动计划(ACT CI,2001)。
从纵向看,教育和培训机构的管理大部分是非集权化的。地方政府(2 000多个)不是简单地在其管理领域负责公共教育机构的运作,而是在财政、人力资源等方面作决策,并视察学校教育计划实施的有效性及批准计划。在政府层面,由匈牙利教育文化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事务部共同协调管理教育与培训系统的拓展和基本政策的实施。其中,教育文化部负责公共教育和整个高等教育管理,成人教育和培训则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事务部管理和指导。有关学校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管理任务,由两部委共同完成,其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事务部负责决定高等职业教育项目的内容,整体的协调事务则交由教育文化部负责。
与其他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相比,匈牙利近年来在初中和高中教育上的生均投入比较少,而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相对多一些。另外,匈牙利教育结构的绝大部分经费来源于政府的直接和间接拨款。
3. 匈牙利教育与培训系统取得的成就
在传授知识和与竞争有关的效率、质量和平等上,在有关知识社会的需求和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上,根据国际比较数据,匈牙利教育与培训系统取得了很多成就。在匈牙利相关年龄人群中,高中以上的教育普及率为85%。自1998年起,匈牙利公共教育开始实施国家核心课程(National Core Curriculum,简称NCC),每三年修订一次。职业教育则建立了新的国家职业教育质量注册制度。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更为显著,仅仅10年的时间里,匈牙利大学或学院的全日制学生人数就增长了4倍,这不仅是劳动力市场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反映,而且是社会整体对知识技能需求的一个清晰印证。而高等教育因大规模实施本—硕—博三阶段教育,全面引进与博洛尼亚进程相关的学分体系,使得新项目和课程的发展更加适应劳动力市场和技术进步的需求。此外,匈牙利的外语教学也取得明显成就,不仅成为中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学生取得高等教育学位的必要条件。
在某种程度上,匈牙利目前最大的就业市场是教育和培训领域,共有16.5万教职工,占总人口的1.65%。
4. 匈牙利教育与培训系统的不足
尽管匈牙利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但与经合组织国家相比,其基本的国际性指标略显停滞和下降,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获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具有不平等性。过去20年,匈牙利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在地区和社会层面的不平等性加大,其明显的特征是学校硬件设施不好,先进仪器设备少,这严重阻碍了高质量教育的传播以及教育公平原则的实施。
其次,公共教育缺少一个简单而系统的评价体系。1989年东欧巨变后,匈牙利中央集权的学校质量检查制度被废除,地方或自身评价程序取而代之。在某种程度上,这不能保证每个教育机构或教师表现具有正常的可比性。
再次,教育不能有效反映地方需求。在终身学习计划中,成人的参加比例明显落后于其他欧洲国家,同时还缺乏经济效率以及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反应。
二、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目标与战略规划
与大多数欧洲教育系统一样,匈牙利教育与培训系统遭遇了诸多挑战:一是来自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市场的全球化竞争,以及从老龄化社会到不可预知的社会和技术的迅速突变;二是作为欧盟成员,匈牙利必须为整个欧盟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作出有效贡献;三是匈牙利经济长期不景气,本国财政严重不足,教育投入有限。为克服以上困难或不足,迎接新挑战,匈牙利政府制定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目标、战略规划等措施。
1. 战略目标
力争在2013年之前,把匈牙利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装备良好的、平等高效的教育与培训系统,以传播教育与培训领域各层次的竞争性知识,保证社会获得核心竞争力,提供促使国家完全融入欧盟社会,在经济、科技和人文领域取得飞跃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
2. 战略规划
(1)积极推动博洛尼亚进程,紧扣欧盟情境下的教育与培训发展规划
自1999年加入博洛尼亚进程以来,匈牙利积极推动有关博洛尼亚进程事项的实施。2005年11月,匈牙利国会通过高等教育行动计划并决定于2006年3月1日起实施;2006年9月1日,引入新博洛尼亚二循环体制,即本科3年~4年,硕士1年~2年,特殊职业硕士5年~6年的模式。为顺利实施博洛尼亚进程,匈牙利极力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为融入欧盟高等教育圈作准备。在高等教育领域,他们实施了“匈牙利大学计划”,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学制改革;在行政管理方面,教育文化部赋予了大学足够的自主权。
(2)制定所有层次教育的中长期共同战略规划
匈牙利在实施第一个国家发展规划(2004~2006)并取得一定成效后,又于2005年10月发布了《匈牙利教育部公共教育长期发展纲要2005~2015》,提出要普及具有提升竞争力作用的知识,缩小教育的不公平性,建立高效、包容性强的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竞争力,大力提高经济社会竞争力,促进社会融合和稳定。具体措施为:第一,创造开放、灵活有效的新匈牙利教育体系,保证教育机构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为国家提供富有竞争力的、具有新知识和持续学习能力的、能不断提高自我的劳动力;第二,保证人们特别是弱势群体,在任何年龄阶段和情况下接受教育的权利,促进各种文化的融合,培养受教育者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第三,保证高效使用资金、专款专用,提高物质和人力资源条件。
(3)促进终身学习战略与欧盟情境下的欧洲终身学习战略相适应
在整个欧盟国家中,匈牙利25岁~64岁年龄段人群参加终身学习的人口比例较低,大致在3%~4.5%,而欧盟平均水平在9%~10%,因而为提高人口素质,匈牙利政府于2005年开展终身学习计划,以适应欧盟终身学习战略的要求。
(4)第二期国家教育发展规划(2007~2013)即新匈牙利发展规划的教育部分
第二期国家教育发展规划(2007~2013)是新匈牙利发展规划的教育部分,得到了欧盟的大力支持,包括15个区域和层面的具体操作计划。为此,匈牙利政府将获得224亿欧元欧盟基金的投入,力图使其接近西欧的发展水平。此项基金将由欧盟纳税人提供,以激发匈牙利目前在教育领域的各种潜力,并消除制约使用该项基金的障碍和不足。新匈牙利发展规划将分配超过7亿欧元项目基金用于更新教育培训领域的设备,提升人员素质,这相当于每年10%的政府预算。
三、战略措施与战略保障
在明确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目标及规划的基础上,匈牙利政府又制定了相关的战略措施及保障。
1. 战略措施
(1)保证“质量、平等和效率”,力求改革向前推进
政府将力求保证实施“质量、平等和效率”三项目标任务,注重教育与培训的内容、结构和治理,兼顾其微观结构。这三项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运用适当的教育学工具和方法论,并与培训教师相结合。2009年之前,匈牙利将建立起与欧盟教育框架完全匹配的一个综合的国家教育质量框架,这将是匈牙利实现更好的转型、做到透明度高和具有可比性的重要一步,也将加强欧盟内的学生流动和学分转换能力。
(2)发展微观结构,力求务实
为保障教育和培训的质量,匈牙利必须发展微观结构。首先要为边远地区或山区提供支持,保证质量;其次要在公共教育领域引进先进理念,鼓励创新教育,获得核心竞争力;再次要更新学校硬件设备,提供现代化的技术,特别是信息通信技术设备,加强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建设。
(3)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拉近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距离,是保证教育质量的一个基本、必要的措施。公共就业服务将加强从学校到劳动力市场的平稳过渡,并提供对学校和就业服务单位同等重要的信息。为达此目的,匈牙利必须在高等教育领域建立国家数字网络,以系统地收集、检索和处理大型的数据库,这将集成劳动力市场介入和所有大学毕业生两种资源,为就业提供方便。教育改革将更加支持高等教育领域知识的发散作用和研发能力,进一步深化产业与大学间的合作。同时,匈牙利还鼓励大学开展成人教育,以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加强社区对教育和培训的支持,发挥他们在执行关键内容与结构性创新方面的独特窗口作用。
(4)取得更好的教育公平性
匈牙利政府力图保证留级学生和过早失学学生的学习,在教育学、方法论上具体分析其特点,防止学龄儿童过早失学;对后进学生提供帮助,使他们达到教育规格的标准要求。
(5)减少改革的社会成本,预测变化
匈牙利政府采取了一定措施,减少学校合并(重组)的社会成本,为那些将要失业的教师提供辅导和“再回炉”计划,使他们获得从事该项工作的新技能和方法。
2. 战略保障
要保证这些巨大而深远的规划得以圆满实现,必须保证各个方面的全力支持。这其中,匈牙利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地区层次,从相关部委间的协调到各团体、各不同部门的组织代表,从教学到学术研究领域,从学生家长到其他机构,都必须形成一个强大的、合作的整体。所有这些部门都应参与发展规划的起草,明晰和实现评估过程。需要强调的是,所有这些改革的实施并不意味着一种激进的、完全脱离当前政策目标和实践的行动,相反,这应该建立在既有成就、经验、技巧、智库和组织汇集的基础上。
四、匈牙利优先发展教育战略的阶段性成果
1. 学校能够提供较好的教育资源,教育普及率提高
在初步实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规划之后,匈牙利的学校能够提供比较现代化的资源,如语言教育,覆盖所有公共教育领域的“教育网”,素质教育、音乐和艺术教育系统等。另外,学校提供了课堂教学以外的教育培养活动,并且在进修机制上比较灵活。此外,匈牙利接受教育人口的知识水平比上一辈有显著提高,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时间明显加长,接受中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大幅提高。
2. 第一个国家教育发展规划(2004~2006)取得显著成效
欧盟为匈牙利第一个国家教育发展规划投入了具有重大意义的财政支持,共有4亿欧元被分配到教育发展领域,以改进学校的硬件、微观结构和仪器设备,发展教育与职业培训领域的实质性内容和方法论,实现了政府提出的中期发展目标。
在政策层面,匈牙利进一步加紧建立基于知识社会的教育和培训体系,进一步更新了里斯本战略所提出的目标。在一些领域和具体的案例中,匈牙利又向欧盟政策层面靠拢或创造性地适应,发展了一些创新措施和模式。另外,在教育和培训相关社区计划中,匈牙利积极支持各个领域的现代化进程,加强与欧盟教育与培训的研究与发展领域的极大整合。
(作者单位:中国驻匈牙利使馆教育组)
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效与启示 篇4
一、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 凭借出口补贴促进出口、关税限制进口等政策手段, 扶持本国战略部门, 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从而在这样的贸易干预中把利润从外国转移到本国企业使本国获利的一种“具有保护主义色彩的”贸易政策。克林顿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体现在“管理国际贸易的理论”上,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国际贸易体制, 扩大出口是带动国内经济增长的关键。
(一) 不断实行以政府为主导的贸易政策和战略
1993年9月制定了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国家出口战略》, 以推动美国经济从内需主导型向外需主导型的转变。为美国企业扩展国际市场, 加强其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通过扩大出口带动经济增长,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采取的措施包括开发“新兴大市场”, 减少政府对技术领先产业的出口管制, 提供贸易融资, 提供贸易咨询等, 将出口的重点集中于其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信息、生物工程及服务业等产业。
(二) 积极开发和应用高新科技, 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制定“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和“全球信息基础计划”, 以保持美国在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1997年2月, 克林顿政府又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 进一步把信息产业作为垄断世界市场的根本措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革命性地改变了美国企业经营方式, 提高了企业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提高了其综合国力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 积极利用政府的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为其扩展国际市场
克林顿贸易政策重点是减少其贸易伙伴的关税壁垒, 为本国的商品和劳务出口打开市场。其充分利用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 积极通过双边和多边谈判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多边贸易体制。克林顿政府所强调的国际经济政策是:“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从长期看比贸易保护和孤立主义是更好的提高工资和生活水平的途径。”同时, 其政府通过自身控制的国际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 迫使一些国家开放市场, 强调“美国将继续向外的国际主义政策承担义务, 而国际主义政策也要求受危机影响的国家保持自己的市场继续开放。”
二、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效
1993年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以来, 美国虽然推动了其外贸的发展, 带动国内生产效率的提高, 经济快速增长并增加了就业, 扭转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国际经济地位不断下降的进程, 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其在美、欧、日三极力量对比中的地位, 提升其经济竞争力。但是, 也带来了本国净福利损失, 恶化了贸易条件。
(一) 贸易出口总量不断增长, 世界市场的占有率逐年下降
在过去两个政府的16年里, 美国国际贸易取得了快速增长。1993-2000年克林顿政府期间贸易出口额由6428.63亿美元大幅度增加至10705.97亿美元, 增幅高达66.5%, 随后放缓, 然后大幅增长到2008年的18357.85亿美元。美国出口贸易额占GDP的比重, 从1993年的9.7%上升到1997年的11.3%, 随后下降至2003年的9.3%, 又逐年回升, 2008年已达12.8%。与世界出口相比, 其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从1993年13.5%下降至2008年8.8%。1994-2008年美国出口额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7.4%, 与全球年平均10.6%的出口额增长率相差3.2个百分点。
(二) 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 商品贸易逆差日益扩大
两届政府都大力出台了各项政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克林顿政府的《国家出口战略》主要针对战略性产业, 提出一系列扶持政策。布什政府延续前政府的措施, 并强调要进行技术革新, 强调新环保能源开发。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美国取得迅猛发展, 美国在电信、半导体、汽车等高科技领域恢复了劳动生产率的领先地位, 创造了所谓“新经济”神话。美国总统办公厅科技政策办公室公布了第3个美国国家关键技术报告, 报告表明, 美国在27个关键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就为高科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同时, 新技术的开发与技术竞争地位的改善, 使美国成为当今世界第一技术贸易大国。1993年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为4871亿美元, 到2000年已突破10000亿美元, 随后回落, 到2007年再度突破10000亿美元。总产值占GDP的比例从1993年的7.3%, 提高到2000年的10.2%, 截至2007年的7.9%, 年平均水平为8.4%。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美国出口贸易的增长, 通过技术溢出效应, 对其他相关产业辐射并扩散技术和管理诀窍, 带动了各相关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协调发展, 推动了美国的经济和就业的增长。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商品与服务贸易也快速增长, 服务贸易额基本维持, 近两年增幅较大;商品贸易逆差逐年扩大, 虽然前期基本保持, 但2000年开始逆差较大。因此, 贸易总量增长的同时伴随着国际贸易的长期逆差, 主要是商品贸易的逆差, 1993年的贸易赤字为703.11亿美元, 后逐年递增, 2006年贸易赤字为7532.83亿美元, 近两年赤字有所回落。
(三) 经济持续增长, 经常项目赤字逐年增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重新获得了在未来工业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对外贸易的强力推动下, 美国经济持续增长, 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1993-2008年, 美国GDP增长了55.4%, 年均增长2.97%, 大幅超过主流经济学家公认的2%的年增长速度。克林顿政府时期, 增长了30.3%, 年均增长3.71%, 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的3.40%;布什政府时期, 增长了18.34%, 年均增长2.23%, 但是比世界同期低了1.73个百分点。美国GDP年均增长率高于同期的发达国家和日本 (见表1) 。
数据来源: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数据整理
随着GDP的增长率的提高或放缓,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美国经常项目一直处于逆差状态 (见图1) , 赤字占GDP的比值走势与经常项目走势相似。1993-2008年, 赤字占GDP的比重从1.3%上升到4.7%, 年平均比重为3.6%。
(四) 就业市场状况良好, 净福利损失严重
《国家出口战略》提出了一条公式:出口=就业。美国商务部预计到2000年出口部门将支撑近1600万个就业机会, 其就业回报率将比平均水平高出30%。截至2007年, 美国总体就业人数为14605万人, 新增就业人数为2579万人。1993-2007年, 平均每年新增183.7万个就业岗位。2000年, 失业率冲破普遍认可的6%的正常界限, 回落到4%以下。
数据来源: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数据整理 (单位:亿美元)
波特国际竞争优势都包含了共同点:重视一国 (地区) 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和长期盈利能力;竞争力意味着国民财富的增加和实际国民收入的提高。然而, 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需要美国支付昂贵的费用, 通过对某行业的补贴使一些人受益, 是对国家财政收支的再分配, 它是以牺牲其他行业的利益为代价的, 而且深受其害的是使用其产品的国内消费者, 当消费者福利的损失超过生产者利益的增进, 国家净福利恶化。例如,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美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政策进行系统研究, 运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CGE) 测算出1991年美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给本国经济造成的损失达15.9亿美元, 相当于美国当年GDP的0.03%。伽拉维 (Gallaway, Blonigen&Flynn, 1999) 等运用相同方法再次考察美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的总体福利效应, 发现1993年名义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给美国造成的福利损失达2.09亿美元, 但考虑到许多出口商通过提高出口价格成功地在行政复审中降低了倾销幅度, 减少缴纳反倾销税, 从而将美国政府的税收收入转化为出口企业的收入, 反倾销反补贴每年给美国造成的福利损失在20-40亿美元。通过分析表明, 反倾销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是一种合理的政策措施, 一个合理的解释即特定利益集团的作用。
(五) 恶化贸易伙伴的贸易条件, 加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促进国内的出口, 还深及诸多贸易伙伴的进口。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冲击下, 发展中国家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小, 利润越来越低, 比如技术壁垒的冲击。一方面, 设置许多进口手续, 并产生相关费用, 导致贸易伙伴进口美国成本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 成本上升, 竞争力下降, 经营效益降低, 使企业贸易收益降低, 贸易条件恶化。例如, 2005年美国和欧盟对中国纺织品实施的特保措施, 使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达到了高峰。尽管通过反复磋商谈判, 最终中国采取主动配额暂时平息了这场争端, 但在配额时代结束的第一年, 中国纺织品出口未能充分享受到纺织品自由贸易释放的市场空间, 却仍要受主动配额的约束。贸易摩擦频发不仅使企业蒙受了巨额损失, 而且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 不利于中国出口的可持续增长。
美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也加剧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 导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趋向增强, 破坏贸易自由化秩序。例如, 战略性贸易政策大量使用R&D补贴、信贷优惠、税收减免、生产补贴以及低价外销或进行外汇倾销等政策工具, 势必引起有关国家的强烈反应, 并加强相应的贸易保护措施。这将把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推向更高的水平, 加剧国际贸易领域中的矛盾和斗争, 恶化国际贸易环境。比如, 近年来欧盟诉美国《外销公司法》案, 就是美国贸易伙伴对美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强烈反应。
三、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取得经济增长及就业增加等成就, 有其特殊的背景和条件。当时美国处于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 信息完备, 政府能高效地进行独立决策, 经济实力雄厚, 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干预。科技虽然稍微落后于欧洲, 但相对于世界水平仍然是处于发达地位。它保护的行业具有规模经济, 而且能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 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出口扩张。这些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目前不可能具有的。然而,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 发展中国家有劳动力和资源的比较优势, 发达国家有资本和技术丰富的比较优势。目前发展中国家实力增强, 如果再运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制定贸易政策, 将不利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更加不利于发展中国家提升经济地位。因此, 中国在制定贸易政策, 改善贸易现状时应韬光养晦, 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 遵守WTO规则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不恰当实施会遭到贸易伙伴国的报复, 加剧贸易摩擦, 导致国与国之间的不友好。根据博弈论的研究成果, 如果有两个国家对相同的战略性产业实行对等的扶植政策, 必然会引发过度竞争, 导致“囚徒困境”的出现, 战略性贸易政策也就无法有效地推行。所以, 中国应在WTO的原则框架内, 在不断开放市场的同时, 加强外交与谈判, 促使他国取消对华不平等待遇, 减少贸易摩擦, 开放市场, 放开对华出口限制。建全外贸预警机制, 及时预料别国贸易政策的变化, 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努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推动全球化进程。
(二) 优化产业结构
一方面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尽快扭转中国R&D经费占GDP比例过低的局面, 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动力, 鼓励企业多出口高技术含量的和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产品, 带动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培育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产品, 实现更多的规模经济, 使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逐步处于有利的位置, 利用国际贸易推动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 提倡环保, 节约能源。提供财力支持科研项目, 开发新产品, 促进出口, 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三) 优化外贸环境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体系。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政府必须提高决策效率, 提倡科学公平决策, 摆脱特殊利益集团的影响。政府应与各行业协会紧密结合, 建立行业信息网络, 及时搜集和发布国内外同类行业信息, 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提高政府对出口的服务职能, 简化现有的出口手续。联合各大银行, 对企业出口提供融资支持。
(四) 灵活运用政策
金融危机下, 中国产品和企业面临“走出去”的严重困难。产品不能销售就转内销, 国内市场竞争加剧, 企业利润下降, 失业人数增加。因此, 要灵活运用配额、进口许可证、政府采购和技术壁垒等非关税措施合理保护国内产业, 制止外国企业在中国的不合理行为。继续运用出口退税等关税措施鼓励企业和支持产品走出去。
(五) 发展服务贸易
发展国际服务贸易, 对促进一国国内服务产业面向国际市场, 参与国际分工、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有着重大作用。中国目前服务贸易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和管理混乱的问题已经凸显。政府应高度重视发展服务贸易, 把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产业设为战略性服务贸易产业, 给予保护政策和资金支持。优先发展国内的旅游服务、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行业, 提高这些行业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 增加贸易附加值。
摘要: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自1993年实施以来, 经历了克林顿和布什政府。伦敦《经济学家》称克林顿时期为“有史以来最长久的经济扩张”。这期间美国贸易出口总额大幅度上升、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就业市场良好、国际经济竞争力提高等, 这些发展都离不开两届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而中国国际贸易却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出口大幅度萎缩, 面临严峻社会形势。文章通过分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效, 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得出关于完善中国国际贸易政策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管理国际贸易,贸易保护主义,启示与对策
参考文献
[1]、何传添.地缘经济学与美国的贸易政策[J].国际经贸探索, 2001 (2) .
[2]、罗伯特.吉尔平.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21世纪的世界经济[M].上海世纪出版社, 2001.
[3]、戴军.战略性贸易政策与美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复兴与再造[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4 (6) .
[4]、孙文远.全球视角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M].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8.
[5]、沈铭辉.美国战略性出口贸易政策研究[D].武汉大学, 2004.
德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战略初见成效 篇5
对此,德国相关机构已举办了数轮圆桌会谈,并对于职业教育国际化在海外的具体推广活动达成了共识。德国联邦总部于2013年底在波恩成立了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作为负责其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中心咨询机构。在联邦政府和专业部门的合作下,德国职业教育的全球合作在各国得到了很好地推广和实施。
近两年来,此项目获得了长足发展。首先,职业教育培训是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的显著特色,在全球具有吸引力。理论和实践知识来源于企业和职业学校,便于学徒在高质量、高要求的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更快成长。其次,保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标准、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同时保证教职人员的流动性。再次,鉴于职业教育和职工密切相关,社会团体、联邦政府和经济组织合作开发的关于职业教育培训方面的发展框架可以实现员工与雇主以及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从而保证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推行质量。具体措施包括设置区域职业教育委员会、公认的职业教育领域培训结业考试、对教育标准的规定即开展职教人员能力的认证。与实际接轨的“双元制”教育模式、与实际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与重要利益团体相结合的教育宗旨使更多德国青年在完成职业教育培训后更好地步入劳动力市场。
战略成效 篇6
“再工业化”是相对于“去工业化”而言的概念。
在工业化进程向发展中国家深入推进的过程中, 以美、德、日等为首的发达国家纷纷于20世纪60年代实施了“去工业化”, 其优势在于将价值链中加工、组装等附加值较低的制造环节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新兴国家转移, 以集中有限的人财物专注于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和品牌营销等环节, 更好地整合发展中国家资源, 以提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同时, 人们逐渐认识到金融衍生品市场比制造业市场的投资回报率高, “去工业化”也就意味着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取代先进工业的虚拟经济备受关注。
然而到20世纪70年代, 为解决重工业基地改造, 又提出“再工业化”概念, 而今它已成为一个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并深化其含义的可动态理解的名词。韦伯斯特词典里强调“再工业化”是通过政府, 来复兴旧工业部门同时也鼓励新兴工业部门的增长。这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 是通过工厂、机器化生产、市场运作、政府政策等一整套环节下, 使产业结构转型面向知识密集要素和高附加值产品以及鼓励新技术创新为主的产业等, 从而服务于新型市场和经济环境;由于在各产业发展中, 工业的地位下降, 工业性投资转移至海外, 工业品的竞争力削弱, 所以在很多西方学者的研究中, “再工业化”昭示着“回归”——回归是回归实体经济, 使工业关注齐聚于国内, 以挽救产业结构空心化局势。
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提出背景
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的过渡是有一定原因和背景的。发展过程中危机的出现就源于熟知的三类支柱性产业——传统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 他们之间的矛盾关系和产业比例的失衡。
对于传统工业, 受到资源与环境的约束越来越严峻, 另外, 由于发达国家相对增长的高成本, 传统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状况也不容乐观, 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对于高科技产业, 电子信息技术的巨大“创造性破坏力”而带来的更新换代, 使其产业内部商业模式的发展远远滞后, 也使短期投资行为获得了投资者的格外青睐。而对于金融服务业, 因为自我增值能力强大, 迅速扩张, 发展虚拟化程度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 造成虚拟经济膨胀和产业泡沫现象, 使得前期过度亢奋的虚拟经济在2008年后迎来其对实体经济的重创。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 经济出现的“空心化”终于尝到恶果, 人们意识到, 本应该作为国家支柱性产业的制造业在发达的金融行业的打压之下, 摇摇欲坠。
优化国内产业结构被美国政府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提上了日程, 而“再工业化”战略是工作重点, 于2009年匹兹堡举行的二十国峰会上,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发言拉开了“再工业化”的序幕, 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措施, 以此解决贸易赤字和国内失业问题, 其本质就在于对实体经济的回归。而身为发达国家的其他地区, 如英国商务大臣所说“只有发展制造业, 才能使经济在可持续基础上长期增长”, 在2013年公布的制造业及工业产出数据遭遇“滑铁卢”后, “再工业化”已是势在必行。
“再工业化”实质上就在于强化实体经济的基础地位, 开发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挤出前期虚拟经济泡沫。但是, “再工业化”和“去工业化”并不是独立的, 而是相继伴随着, 同样重提“再工业化”也是为了经济发展, 找到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路径, 两者都是手段, 而不是主要目的。“再工业化”其本质就是一个反思, 一个过程, 一个以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主体的路径, 一个以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优势的选择, 一个发达国家对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 一个持续创新的工业化发展前景。
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成效概述
金融危机后, 美国政府的行动向世人传递了重要信息, 美国制造业协会对美国“再工业化”提出了几个宏观目标:第一, 使美国重回全球工业中心的地位并保证美国成为最吸引FDI的地方;第二, 第二, 扩大美国制造业产品市场, 吸引全球消费市场95%的客户;第三, 使劳动力素质与美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同步, 提升本国生产者的技术水平及生产率;第四, 保护知识产权, 加强科研投入, 激发研发活力, 使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改革创新的领先者。而欧盟在发布“指向增长与经济复苏的更强大的欧洲工业”的通报后, 也开始了“新工业革命”, 其核心内容是开发与应用可实现清洁能源生产的先进技术和“关键使能技术” (KETs) , 提升新制造技术与工艺, 财政框架里尤其强调“灵活专业化”。
发达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再工业化”战略, 这些措施可以分为重归制造业、发展低碳经济、扶持新兴产业、提升信息化建设和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下面以美国为例, 来探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成效。
(一) 制造业恢复和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
“再工业化”战略推动美国制造业的恢复和发展, 缓解了美国失业压力,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可以从美国制造业就业状况、制造业增加值两个方面表现其战略成果。一方面, 从就业绝对数量来看, 金融危机影响下, 2009年美国失业人数显著增加, 由2008年的892.4万人上升到2009年的1426.5万人, 增幅高达60%, 2008年失业率为5.8%, 2009年骤增至9.3%;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以来, 失业人数逐渐减少, 2010年至2012年失业人数分别为1482.5万人、1374.7万人、1250.6万人, 2012年与2009年相比减少了12.3%, 三年间失业率分别为9.6%、8.9%、8.1%, 呈不断下降趋势, 由此可见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成效初显。另一方面从美国制造业增加值看, 美国“再工业化”取得了一定效果。美国经济分析局数据显示, 同期以服务业为主的虚拟经济占比由56%增至68%, 而实体经济在金融危机时下降至19%,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制造业的萎缩, 其占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30.2%下降至2008年的11.4%, 危机发生后的2009年达到历史最低点的11.0%;但2010年开始回升, 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分别为11.2%、11.5%、11.9%。
(二) 促出口效果明显, 平衡贸易赤字
“再工业化”战略的政策中促出口的效果显著, 减少贸易逆差, 有助于美国平衡贸易赤字。由于美国出口倍增计划的实施, 出口不断攀升, 且出口的地区多元化趋势加强。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统计, 2012年美国商品和服务出口刷新历史记录, 高达2.2万亿美元, 比2009年增长约39%;其中制造业出口的表现尤其突出, 2010年, 美国制造业出口实现8 7 3 2.5亿美元, 同比增长幅度达到17.5%;2011年, 美国制造业出口9716.7亿美元, 同比增长11.3%;2012年, 美国制造业出口实现1.16万亿美元, 突破万亿美元大关, 同比增长幅度高达19.7%。2010至2012年期间, 年均增长幅度为16.2%, 超出理论上的15%水平。
美国贸易逆差趋势明显, 与其制造业产出绩效密切相关, 由数据可知, 与美国制造业萎靡同步的, 是美国货物贸易逆差的不断增长。而美国“再工业化”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 把减少贸易逆差作为其主要战略目的之一。2008至2012年美国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 贸易逆差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2009年美国经济萎靡不振, 当年其对全球进口大幅度减少, 逆差由2008年的6983.38亿美元陡然降低至2009年的3812.72亿美元, 降幅45.5%, 经济回暖之后, 2010至2012年贸易逆差回升至5000亿美元以上, 进口又呈反弹趋势, 但是美国政府极力通过出口倍增计划、提振制造业等措施促进出口, 控制进口, 因此2009至2012年美国贸易逆差环比增幅是逐渐降落的, 分别为31.15%、11.97%、-3.64%, 尤其是2012年, 由于出口创记录地达到2.2万亿美元, 因此逆差相比2011年减少了3.46%。由此可见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有助于美国实现平衡贸易赤字的目标。
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通过数据显示, 确实在危机之后的短期复苏中成效明显, 但是综合近几年的情况, “再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也确实存在颇多阻力。制造业的“触底反弹”还处于脆弱而不持久的状态, “再工业化”是否能成为发达国家趋势性的大转变还尚难定论, 战略前景也值得重审与重视。
摘要:2008金融危机爆发后, 产业空心化在新一轮的挑战下愈演愈烈, 为重振本土工业,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美国出台“国家先进制造业战略计划”等政策举措, 将“再工业化”战略正式提上日程;欧盟、日本等也陆续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发挥并提高了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也给世界对外贸易格局及全球经济发展秩序带来深远影响。
关键词: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成效
参考文献
[1]林珏.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研究:措施、难点、成效及影响[J].西部论坛, 2014, (01)
[2]左全世.美国“再工业化”之路——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评析[J].装备制造, 2012, (06)
战略成效 篇7
一、匈牙利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1. 匈牙利教育的基本情况
基于早期的教育改革,匈牙利教育在欧洲处于中等水平。目前,匈牙利政府认可的大学及学院有71所,在校学生43万,其中,全日制学生24.9万,外国学生1.3万,在职学生15.5万,远程教育学生2.6万。自1990年以来,每年教育投入占匈牙利GDP的5.1%~5.5%。
2. 匈牙利相关教育法律和政策框架
匈牙利教育与培训系统的基本操作规则是:管理和财政政策由匈牙利国会颁布的四个行动计划来保证,包括公共教育行动计划(ACT LXXIX,1993),职业教育和培训计划(ACT LXXVI,1993),高等教育行动计划(ACT CXXXIX,2005)和成人教育行动计划(ACT CI,2001)。
在政府层面,由匈牙利教育文化部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事务部共同负责协调管理教育与培训系统、系统的拓展和基本政策的实施,其中后者的职责主要包括高级职业培训等活动,同时协调国家质量注册委员会的更新和成人教育。
从纵向看,教育和培训机构的管理大部分是非集权化的。匈牙利各个地方政府(约2 000多个)不是简单地在其管理领域负责公共教育机构的运作,而是在财政、人力资源等方面作决策,并监督学校教育计划实施的有效性。教育文化部负责公共教育和整个高等教育管理,成人教育和培训在国家层面则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事务部管理和指导。另外,有关学校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管理任务由两部委共同完成,其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事务部负责决定高等职业教育项目的内容,整体的协调事务则由教育文化部负责。
近年来,匈牙利政府用于教育上的投入占GDP的5.1%~5.5%,与其他同等国家相比,匈牙利在初中和高中教育上的生均投入要少一些,而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多一些。匈牙利教育经费的绝大部分来源于政府的直接及间接拨款。
3. 匈牙利教育与培训系统取得的成就
在传授知识和与竞争有关的效率、质量、平等方面,在有关知识社会的需求和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上,根据国际比较数据,匈牙利教育与培训系统的平均表现相当复杂。尽管教育与培训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近年来教育与培训的基本国际性指标与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相比出现停滞和下降。
自1998年起,匈牙利公共教育开始实施国家核心课程(National Core Curriculaum,NCC),每3年修订一次;职业教育则建立起新的国家职业教育质量注册制度;高等教育的扩张更为显著,在仅仅10年时间里,大学或学院的全日制学生人数就增长了4倍。无疑,这一发展不仅是劳动力市场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反映,而且是社会整体和个体对知识技能需求的一个清晰印证。另外,高等教育因大规模实施本硕博三阶段教育和全面引进与博洛尼亚进程相关的学分体系,使得新项目和课程的发展更加适应劳动力市场和技术进步的需求。
此外,外语语言教学取得明显成就,成为中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是大学学生取得学位的必要条件。
可以说,匈牙利目前最大的就业市场是教育和培训领域,现共有16.5万教职工,占总人口的1.65%。
4. 存在的不足与挑战
在过去20年,匈牙利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在地区和社会层面的不平等性加大了。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学校硬件设施不好,先进仪器设备少,这严重阻碍了高质量教育的传播,也阻碍了教育公平原则的实施。
公共教育缺少一个简单而系统的评价体系。1989年东欧巨变后,原匈牙利中央集权的学校质量检查制度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地方或自身评价程序。这不能保证各教育机构或教师表现具有正常的可比性。在高等教育中,首先要确定一些初步的步骤,以保证发展和引进外部培训驱动的模式。
另外,教育不能有效反映地方需求。终身学习计划中,成人参加的比例明显落后于其他欧洲国家;同时,匈牙利经济和财政效率低下,缺乏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反应。
二、战略目标、规划、措施及保障
与大多数欧洲教育系统一样,匈牙利教育与培训系统也遭遇了诸多挑战。首先,全球化和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市场相应的全球竞争,带来了从老龄社会化到不可预知的社会和技术的迅速突变。其次,作为欧盟成员,匈牙利教育必须为整个欧盟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作出有效贡献。最后,匈牙利经济长期不景气,对于教育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为克服以上不足,匈牙利政府制定了教育战略目标、规划和措施。
1. 战略目标
在2013~2015年之前,匈牙利要建成一个现代化的、装备良好的、平等高效的教育与培训系统,以传播教育与培训领域各层次的竞争性知识,保证社会获得核心竞争力,并提供足以促使国家完全融入欧盟社会所需要的在经济、科技和人文领域取得飞跃发展的人力资源。
2. 战略规划
(1)积极推动博洛尼亚进程,紧扣欧盟情境下的教育与培训发展规划
自1999年加入博洛尼亚进程,匈牙利就积极推动有关博洛尼亚进程事项的实施。2005年11月,匈牙利国会通过《高等教育行动计划》,2006年3月1日起实施并于2006年9月1日引入新博洛尼亚双循环体制,这是一种本科3年~4年,硕士1年~2年,特殊职业硕士5年~6年的模式。
为顺利实施博洛尼亚进程,匈牙利极力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为融入欧盟高等教育圈做准备。匈牙利在大学实施了《匈牙利大学计划》,以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学制改革;在行政管理方面,教育文化部也给予大学足够的自主权。
(2)制订所有层次教育的中长期共同战略规划
匈牙利第一个国家发展规划(2004~2006)在实施并取得一定成效后,又于2005年10月发布了《匈牙利教育部公共教育长期发展纲要(2005~2015)》,提出要普及具有提升竞争力作用的知识,缩小教育的不公平性,建立高效、包容性强的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竞争力,大力提高经济社会竞争力,促进社会融合与稳定。具体措施为:①创造开放、灵活有效的新匈牙利教育体系,保证教育机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国家提供富有竞争力的、具有新知识和持续学习能力的、能不断提高自我的劳动力;②保证人们在任何年龄阶段和情况下接受教育的权利,促进各种文化的融合,培养受教育者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③保证高效使用资金及专款专用,提高物质和人力资源条件。
(3)促进终身学习战略与欧盟情境下的欧洲终身学习战略相适应
在整个欧盟国家的25岁~64岁年龄段,匈牙利的终身学习人口比例较低,大致在3%~4.5%,而欧盟平均水平在9%~10%。为提升人口素质,匈牙利政府于2005年展开终身学习计划,以适应欧盟终身学习战略的要求。
(4)制订第二期国家教育发展规划(2007~2013),即新匈牙利发展规划的教育部分
第二期国家教育发展规划(2007~2013),即新匈牙利发展规划的教育部分得到欧盟的大力支持,该计划共分15个区域和层面的具体操作计划。在2007年~2013年,匈牙利政府将获得欧盟基金224亿欧元的投入,以缩小与西欧国家的发展差距,并接近西欧的发展水平。此项基金将强化匈牙利目前教育领域的各种潜力,消除制约该项基金利用的障碍和不足。新匈牙利发展规划将分配超过7亿欧元项目基金用于更新教育培训领域的设备,并提升人员素质。该基金相当于每年10%的政府预算。
3. 战略措施
(1)保证质量、平等和效率,力求向前推进改革
匈牙利政府将力求保证实施“质量、平等和效率”三面大旗,注重教育与培训的内容、结构和治理,兼顾其微观结构。这三项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发展适当的教育学工具和方法论,并与培训和再培训教师相结合。2009年之前,匈牙利要建立起完全与欧盟教育框架相匹配的一个综合的匈牙利国家教育质量框架,这将是迈向更好转型、透明度高和具有可比性的重要一步,也将加强欧盟内的学生流动和学分转换能力。
(2)发展微观结构,力求务实
为保障教育和培训的质量,必须发展微观结构,首先要为边远和山区的社区提供支持,保证质量;其次,要为公共教育引进先进的理念,鼓励创新教育及获得核心竞争力;再次,要更新学校硬件设备,提供现代化的技术,特别是ICT设备,以加强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建设。
(3)促使教育与工作领域更接近,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保证教育质量的一个最基本的措施是拉近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距离。而公共就业服务将加强从学校到劳动力市场平稳的过渡,并提供对学校和就业服务单位同样重要的信息。在高等教育领域,为达此目的,匈牙利必须建立起国家数字网络,以系统地收集、检索和处理大型的数据库,这将集成劳动力市场介入和所有大学毕业生两种资源,为就业提供方便。教育改革将更加支持高等教育领域知识的发散作用,进一步加强产业研发能力,并将产业与大学间的合作深化,同时鼓励大学开展成人教育,以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另外,匈牙利大量加强社区对教育和培训的支持,发挥他们在执行关键内容与结构性创新方面的独特窗口作用。
(4)取得更好的教育公平性
为保证留级学生和过早失学学生的学习,在教育学、方法论上具体分析其特点,匈牙利政府防止学龄儿童过早失学;并对后进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使他们达到要求的质量。
(5)减少改革的社会成本
匈牙利政府采取措施,以减少学校合并(重组)的社会成本,并为那些将要失业的教师提供辅导和再回炉计划,使他们获得从事该项工作的新技能和方法。
4. 战略保障
要保证这些巨大而深远的规划得以圆满实现,匈牙利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地区层次,从相关部委间的协调到各团体、各不同部门的组织代表,从教学到学术研究领域,从学生家长到其他机构都必须形成一个强大的、合作的整体,所有这些部门都应参与发展规划的起草、明晰和事先评估过程。
需要强调的是,所有这些改革的实施并不意味着一种激进的、完全脱离当前政策目标和实践的行动,相反,它们应该建立在既有成就、经验、技巧、智库和组织道德汇集的基础上。
三、取得的成效
第一,学校提供较好的教育资源,人口接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经过规划的初步实施,学校能够提供比较现代化的资源,如语言教育、覆盖所有公共教育领域的教育网、素质教育、音乐和艺术教育系统等,学校提供课堂教学以外的教育培养活动,进修机制比较灵活。接受教育人口的知识水平比上一辈有显著提高,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时间明显加长,接受中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大幅提高。
第二,第一个国家教育发展规划(2004~2006)取得显著效果。欧盟为匈牙利第一个国家教育发展规划投入了具有重大意义的财政支持,共有4亿欧元被分配到教育发展领域,以改进学校和大学的硬件、微观结构和仪器设备,发展教育与职业培训领域的实质性内容和方法论,实现了政府提出的中期发展目标。在政策层面,进一步加强建立基于知识社会的教育和培训体系,进一步更新里斯本战略所提出的目标。在一些领域和具体的案例中,向欧盟政策层面的靠拢或创造性适应,发展了一些创新措施和模式。另外,在与教育和培训相关的社区计划中,积极支持各个领域的现代化进程,这加强了与欧盟教育与培训、研发领域的极大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