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与成效

2024-07-23

应用与成效(精选12篇)

应用与成效 篇1

1 班班通建设成效

教育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实现教育现代化、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要大力推进“班班通”建设, 全国各中小学乘着信息化东风, 不断加大学校信息化设备投入, 提高“班班通”建设质量, 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重庆市铜梁一中是一所重庆市重点中学, 为贯彻落实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步伐, 从2003年开始,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环境,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 更是多方筹措资金, 保证投入。累计投入近700万元添置设备。添置的原则就是要具有超前意识, 一些重要的信息设施设备应在未来几年不能遭到淘汰。经过努力, 学校基本完成设备设施建设, 各种功能完备齐全。目前, 已建成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干线1000M光纤传输100M交换到桌面校园网络系统、电子监控系统、学校信息技术微机室6间, 多功能的电教室、校园电视台、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 实现了“班班通”以及各种常规电教设备, 目前班班通设备共建成85套, 每位教师拥有一台笔记本电脑进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 在实际应用过程, 还注意每年投入几十万元设备的更新, 以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学校牢固树立教育现代化意识, 不断加大“班班通”建设应用力度, 转变观念, 强化管理, 充分挖掘现代媒体功, 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教学,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取得了明显成效。凭借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优势, 学校借“班班通”东风高考连创十载辉煌, 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优质课和基本功大赛近百人次获奖, 制作的教学课件近三百人次获奖。在看到建设及成效同时, 随着“班班通”设备走进每一个教室, 如何应用好管理好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提高使用效益和教学效率, 成为学校和教师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2 班班通应用管理分析

2.1 落实制度与措施, 加强管理, “班班通”正常有序运行有了根本保障

“班班通”建成后, 学校为保证“班班通”设备的应用真正落到实处, 为教育教学服务, 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 提出“校级领导要先懂, 中层领导要先用, 学科教师经常用”的工作思路, 要求校级领导要成为“班班通”应用的榜样, 在教学过程中带头学带头试带头用, 从而带动全校教师学习应用, 营造浓厚的学用“班班通”氛围。同时学校专门成立信息技术教研组和“班班通”推广领导小组, 由专人负责指导学校的电化教学工作, 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亲自指导班班通的管理和应用推广。“班班通”推广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班班通”建设的具体工作, 制定班班通工作的激励和制约机制, 加强对班班通工作的领导, 明确规定中层领导在班班通工作中的职责及带头示范作用。校长亲自组织并参加校级以上电教技术培训和电教教研活动, 成为班班通建设应用的领军人。校级领导的信息化思想和积极的参与, 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鼓起了干劲。为了推广班班通设备使用技术和技巧, 信息技术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和全校教师一起利用晚间等业余时间参加班班通设备使用的学习与研讨, 每次开展班班通使用教研活动, 学校领导都和教师一起讨论设备在教学中运用是否得当, 可以使用哪些功能来进一步辅助教学, 在教学中注重教学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学校领导成为学校使用“班班通”教学的带头人, 全校老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参与, 熟练掌握电脑操作技能, 真正将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做到了有效整合。

2.2 狠抓技术技能培训, 为教师使用“班班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由于教师们接触现代化教育技术时间短, “班班通”使用技能差, 课件制作水平更差, 因此教师熟练掌握相关技能是广泛应用的重要基础。为此, 我们首先做到培训先行, 采取“六定” (定计划、定时间、定内容、定地点、定目标、定考核) 和“三结合” (自主学习与集中授课相结合、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校外培训与校本研训相结合) 的方式, 对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全员培训。培训中要求教师做到“八会”:会用“班班通”、会打字, 会排版, 会下载, 会编辑, 会播放, 会处理电子邮件, 会排除一般故障。同时培训方式多样, 我们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 一是集中培训, 聘请公司技术人员、信息技术教师负责培训, 主要培训内容包括:班班通基本使用流程、电脑常识、操作系统、图文处理系统、课件制作系统、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与保养等。二是配合教科所、技装中心等单位开展的课件制作活动, 选派学科骨干教师参加课件制作培训, 以点带面, 发挥骨干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加强校本培训, 主要通过校园网络方式进行自主培训。教师通过校园FTP服务器进行文件上传和下载、观看视频、相互切磋、共同提高。通过全方位培训, 使教师基本上能灵活操作班班通设备等硬件器材、制作配套课件和电子教案, 并体现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学校还根据各自制定的学科电化教学计划, 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校本电教技能专题培训, 使广大教师熟练掌握“班班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为教学应用铺平了道路。

3 强化过程管理, 落实奖惩机制, 调动教师应用“班班通”的主动性

建设“班班通”难, 管理“班班通”更难。学校进一步建立完善了“班班通”管理和使用评价等制度, 配备了专职管理员, 层层落实责任, 并与每位老师与班主任、班班通课代表签订“责任书”, 做好“班班通”设备的管理、维护以及使用记录等工作。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 重视教师应用过程的管理, 对设备的维护、软件的安装都有统一明确的要求, 对教师教学中使用“班班通”设备的数量也做了明确的规定, 并纳入教师的学期考核, 通过考核促进应用。学校将电子备课与课件制作纳入教师常规管理考核, 细化了教师平常的运用情况管理, 学校规定每位教师必须熟练使用班班通设备, 根据不同学科资源的拥有情况和学科本身的特点, 对不同学科教师每周使用“班班通”设备和远程资源的节次进行明确规定:各科班班通使用率应在90%以上, 信息技术使用率在100%。具体考核办法是:定期检查, 即每日对教师的授课进行抽查, 每周对班级的使用记录表进行汇总检查, 每月将使用记录情况记录在教学常规检查表上以备考核;适时评比, 将“人手一机”“班班通”检查评比纳入班级检查、教学常规检查与评比。学校每月对每个班级的使用情况进行一次检查登记, 在学期和年度考核中加大其所占分值, 激励教师们积极查找资源, 认真备课, 设计课件和配套练习。对于教学成绩突出、能充分发挥“班班通”设备资源的教师, 优先推荐参加各级优质课评选和评先树优。

4 树立“班班通”带头人, 普及“班班通”应用

学校明确提出以“典型”为榜样。学校重视树立教师典型, 让典型教师先开展好课件制作、班班通的合理使用, 以点带面推动“班班通”教学应用。各年级各学科推选“班班通”学科使用带头人, 重点指导各学科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工作, 让“班班通”学科使用带头人成为该学科的典型, 同时学校通过大量开展电教教研活动和授课技能比赛树立教师典型, 让典型教师定期对学科组内教师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培训, 让每个教师都能熟练掌握“班班通”设备使用技术和应用技巧。安排骨干教师讲授公开示范课、参加课件评比, 使得学校的电教水平高起点定位, 让全体教师高质量应用“班班通”设备服务课堂教学, 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最优化。

总之, 班班通的核心是将教学过程合理、科学化, 从而提高教教学质量和教育效率。合理使用“班班通”, 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使“班班通”这一现代的教学设备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其作用, 这是我们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班班通”不是用信息技术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 而是要实现应用“班班通”, 达到教学实践完美结合。班班通“三分在建, 七分在管”。建好后, 就为学生和老师搭建了一个好的平台, 当然“班班通”有了科学化管理和合理的应用, 也必然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上台阶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胜利.“班班通”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及作用.

[2]刘向永.解读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应用与成效 篇2

——礼河实验学校信息化特色项目汇报总结

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蒋亚州

我校信息化特色项目自从今年四月份申报以来,一直按照申报汇报中的预期目标在不断的推进和实施,从学校领导到学校一线教师都参与了信息化特色项目的创建与实施过程,其中行政上的同志培训了3次,全体教师培训了4次,让全体行政人员与全体教师就自己的应用充分了解并掌握。在一年多来的使用过程中,全校教师在主网站发文篇数达到4159篇,利用OA平台报修次数达154次,建设专题网站16个,充分利用了网站和OA平台整合的优势促进了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大大提升了信息技术装备在学校教学中的使用效率,更好的提升了全体教师信息化的水平。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搭建好合适的各类平台

最好的管理是服务,提供了合适的服务平台,就能达到你需要的管理效果。为了适应学校在信息化方面的各种需要,万兆网络公司为我校开发了适合我校实际的校园网站系统与OA系统,我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网站系统进行了局部的修改,以适应我校的教学与管理实际。

1.搭建视频点播,服务教师学习

教务处需要将教师学习的视频资料放到校园网供全体教师学习,我就在“视频点播”栏目开设“教师学习专栏”,将光盘中的视频通过软件转换成网站可以上传的视频文件,供老师点播。此外我还将学校的一些活动也拍成视频上传到网站上,让老师和学生第一时间看到自己的风采。

2.做好校园相册,服务全体师生

现在全体老师的档案意识越来越强,每次活动之后都要问我拷贝活动照片,现在活动也很多,涉及到的老师更多,我感到很力不从心,于是我就利用网站提供的“学校相册”栏目统一存放所有活动照片,照片名称按照“拍摄日期+活动名称”来设置,这样所有老师需要活动的照片就可以自行下载了,极大的方便了全体老师,更减轻了我的工作压力。

3.架设FTP,方便教师文件存储

现在每位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每位老师也都有U盘,但系统崩溃和硬件损坏还是让很多老师头疼,文件资料的丢失给老师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时我适时开通FTP服务器,让老师的一些重要资料可以放在FTP上进行备份,FTP有着很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确保文件资料万无一失。

4、铺设无线网络、打造何时何地都在线的网络

随着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我校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都用上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先进的只能终端。如果不能让这些设备接入校园网,将对这些设备的功能大打折扣,在2011年暑假我就建议学校要建设无线网络,将WIFI信号覆盖全校,让老师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接入校园网。经过一年的实践,无线网络的铺设达到了预期效果,为全体教师网络化办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5、开通学校教师QQ群,方便教师沟通和交流

QQ软件几乎是每台计算机上必装的一个软件,它不仅为人们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现在QQ软件增加的截屏、文件传输、群共享等功能对学校教师群体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信息共享起到了很好的帮助。我在2011年9月分时

就开通了学校教师QQ群,以此作为学校网站的一个有效补充,在群里全部都实行实名制,并严格控制入群人员资格,有效的保证了QQ群服务于学校教学的特性。老师们在群里可以交流、传文件、共享资料、发布时效性较短的通知等,到目前为止,我校教师QQ群共有成员134人,教师入群率达到90%,除了一些年纪较大的教师没有QQ之外,几乎全部教师都加入了QQ群。

二、有效促进管理应用和教学应用

学校网站的生命力在于“有质量的日常更新”。我校自从建成校园网站以后,所有通知都通过校园网发布,减少了对纸张的消耗,基本达到无纸化办公。但如果一个网站仅用于发布通知未免过于浪费,且教师不会积极去参与网站的建设和更新,因此,必须让全体老师都有可用之处,才能调动他们使用网站的积极性。

1、常规工作搬上网,增加网站人气

校园网不仅是发布工作通知的地方,还是发布校园活动情况、公布一些检查评比和校务公开的首选。我利用担任学校通讯员的便利,将每次学校活动都图文并茂的写好通讯稿并发布到校园网,这样就大大增强了老师去点击校园网的兴趣,谁不想看看自己或本班的活动情况呢?我还与体育组和政教处协调,专门开设了“常规检查”栏目,将常规检查评分和黑板报评分都放到网上,并且把好的板报拍照后放到网上,这样一来至少班主任要关心自己班的成绩时必须登录校园网查看。

2、开设专题网站、服务各类应用

现在各类课题研究和各类检查评比都需要建设专题网站,我觉得这是提高教师利用网站进行教学的最好契机,我总是以最快速度与万兆公司的技术人员联系,帮有需要的老师搭建好各类专题网站,并对他们分别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利用专题网站进行课题研究的方法,我的做法受到了全体老师的欢迎。特别是在本学期期初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考核评比中,我校专题网站在四天之内就全部搭建并充实好,为武进区迎评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在11月初我校督导评估验收中,我校督导评估专题网站给全体督导组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为我校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和无纸化办公方面值得推广和学习。另外我还开通了“教师之窗”栏目,让全体教师通过这个平台上传读书笔记、教学反思、培训心得等文章,电教中心没学期评比一次,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教师去读书、去思考,并在同事之间交流心得体会,互相成长,互相提高。开通半年来,我校教师共发文200多篇,有力促进了教师的读书习惯的养成。

3.利用OA平台,报修维修网上查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我校规模越来越大,班级有59个,学生有2700多名,教师有150多位,全体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所有教室里配备了多媒体,维修和保养的工作量很大,原先通过电话通知维修,既容易忘记也体现不出后勤的工作实绩,网站建成时就开通了网上报修系统,并归入OA办公平台,需要维修时教师只需要通过报修系统报修,便能实时查看维修情况,维修人员还可以说明故障或损坏原因,有效防止相同故障或损坏再次发生。开通一年多来,全体教师都知道了“要维修先报修”这个规矩。

4.利用OA平台,快捷实施材料收缴

以往每到评比和验收时,职能部门都需要很多教师上交各类电子文档,往常通过U盘拷贝或者邮箱发送以及QQ文件传送总感觉不方便,很难搞清不哪些老师上交了哪些老师还没交,或者某些老师会拖拉,现在利用OA平台中的材料收缴功能之后这些问题就彻底解决了。负责老师只要发布收缴任务,并选择好需要

上交材料的老师名单(事先将教师分好类别),就可以对上交情况一目了然,并对拖拉的老师发信息提醒,极大的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效率,也方便了一线教师的工作。

三、信息化特色项目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成效

网站开通一年多来,点击率持续提升,至2012年11月20日止,网站总浏览量达80239次,总访问量达69929人次,日均访问达147人次。全体教师在校园网上都有账号,均能熟练使用校园网站和OA平台。一年多来先后共建成专题网站16个,有效的促进了各部门各条线工作的开展。视频点播栏目共有校园视频43个,点播4969次,校园相册里共有图片526张。通过一年多来的不断培训和应用推广,全体教师已经能很自觉的通过浏览校园网看通知、看新闻、看视频、看图片,通过OA平台报修和上交材料,利用专题网站开展工作和课题研究,利用FTP进行文件存储服务,利用QQ群平台进行日常沟通、交流,个别教师之间的文件传输和一些学校公共文件的共享和下载。总之,学校网站系统为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成了教师在学校教学和办公的一部分,全体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已经日益离不开学校的网站系统。

杭州 不断扩大的应用成效 篇3

交换平台的构建

按照国家标准,杭州市建立了政务信息综合交换平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初步满足业务需求。目前有30多个市直部门和3个区、县(市)通过平台进行信息交换,到2009年年底,所辖13个区、县(市)全部联上交换平台。2010年,市政府所有部门将全部联上交换平台。

建立在政务外网上的建立网上政务大厅,就是以交换平台为支撑,以信息目录为资源,可以到达每个公务人员桌面的访问系统,直接面向业务人员提供桌面工作界面,打破了交换平台主要为系统底层交换的技术格局,大大扩大了使用交换平台的面,为提高信息资源利用、促进业务协同起到重要作用。

信息资源组织

按照“统一建模、分步建库,应用积累、滚动发展”的思路,发挥各职能部门积极性和作用,循序渐进,形成资

源分散、交换集中、共建共享的系统格局。通过大项目带动,调动和发挥部门的积极性,在人口、法人单位、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社会经济统计指标数据库等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其中:人口、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由信息化部门牵头建设;城市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由规划部门牵头建设;经济社会统计指标库由统计部门牵头建设。四大基础库信息的共享均通过市政务信息综合交换平台得到实现。基础数据库建设以服务于全市为责任。

目前,初步建成的杭州市人口和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中,法人库涉及单位7个,在库基本指标项10个,扩展指标项175个,在库记录条数1700万条;人口库涉及单位9个,在库基本指标项6个,扩展指标项223个,在库记录条数7700万条。

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覆盖了杭州市六城区范围700多平方公里的1:500基础地形数据、1245平方公里的1:5000基础地形数据、1100平方公里的1:5000正射影像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覆盖了杭州市八城区范围3300平方公里的1:2000基础地形数据,3300平方公里的1:2000航空影像数据,八城区及五县市16000平方公里的1:10000基础框架数据;覆盖了杭州市主城区范围的综合地下管线数据;建成区范围的地名数据(包括各级行政区划驻地,道路、街、巷名称及门牌号,河流湖泊名称,建筑物及企事业单位名称,小区名称及楼栋号等各种富有地名含义的空间及属性信息);实现了37个部门的共享(在线和离线两种方式)。

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按照经济部分、就业生活、城市建设3大类,15小类,计1287项指标,对海量数据进行存贮和管理,能够将全市经济、社会、科技、资源与环境、居民生活和城市建设等信息整合起来,实行统一管理,还能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进行综合应用。

目前,通过进一步构建权力阳光机制工作,正在建立全市统一规划的权力事项数据库,汇集7权力事项基本信息(包括权力编码,权力名称,法律依据、办理流程等)数据指标22项,权力事项节点信息(包括节点名称,承诺时间等)数据指标l5项。汇集了权力事项办理过程的申请人信息、办理人信息、办理事项详细信息、时效信息等信息指标。其中行政审批l30个指标项,行政处罚132个指标项,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工程l44个指标项政府采购1l0个指标项,产权交易2l5个指标项,土地交易72个指标项。汇集7权力事项的办结归档信息、监察结果信息39个指标项。

开展的主要应用

依托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目前,我市已有市民卡系统、企业基础信息互联系统、就业再就业信息共享与协查系统,建筑业市场监管系统房地产市场综合治税系统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系统、社会保险金地税代征缴信息系统、流动人口数据库系统,96345语音服务数据库系统、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系统、“数字档案馆”系统、低保户认定应用系统、政府联合征信系统、“行政联合审批”系统、“金宏工程”数据库系统、杭州市政务实时监督系统等16个业务协同应用系统在线运行,涉及应用单位34家。2009年下半年来,随着进一步构建权力阳光运行系统的拓展,又新增有18家以上单位,到2010年底,市政府部门及各区县(市)将全部接入交换平台。

应用与成效 篇4

自走式水田开沟平整一体机主要是为了解决水稻直播种植生产中水田开沟与平土机械作业的难题, 实现水稻直播田一次性完成开沟与平土联合作业。机械产品及现场作业情况分别见图1和题图。该机械的成功研制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时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又能降低水稻直播田开沟和平整作业的生产成本, 对鼓励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种植早稻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2 技术参数

配套动力:13~15 k W;工作效率:≥0.3 hm2/h;开沟深度:150~250 mm;开沟宽度:350 mm;平土作业宽度:2 000~4 000 mm (可调) 。

3 技术特点

该机械与高速插秧机的底盘配套来实现联合作业功能, 主要采用了以下关键技术。

(1) 增加液压系统双向控制技术。通过改变高速插秧机的原液压控制系统, 增加液压系统双向控制功能, 既可实现秧台的仿形, 又可以对悬挂机构进行保压, 实现悬挂机构的升降。

(2) 仿形保沟器采用左右锥面连接圆柱筒结构, 内部采用弹性结构设计。开沟系统采用开沟保型系统, 前开沟犁进行预开沟, 后仿形开沟器进行沟型保持。

(3) 采用可旋转的鱼鳞型排列板导泥技术。导泥板设计成可活动鱼鳞型排列, 实现均匀分布预开沟产生堆积的淤泥。平整杆采用分段可拆卸设计, 在平整杆上设置刮平板, 提高平整效果。

4 应用成效

应用与成效 篇5

中等职业学校是高中阶段教育的半边天,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当前,中职教育教学面临着学生起点低、差异大、厌学等现象,教师则往往因为查缺补漏、难以完成教学计划等现象而出现抱怨、急躁等情绪.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近几年来,出现在各中等职业学校的一个普遍现象不能不引起重视和关注,那就是:一方面各中职学校使尽了解数去寻找生源,而另一方面各中职学校收到的用人信息是一波未平又起新波,更让人困惑的是,在很大一部分中职学校却找不到用人单位较为满意的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所以,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到实验实习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以下是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动态调整模式的理论框架。

一、建立面向人力资源市场的动态专业调节机制 专业设置决定了人才培养方向。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的教育,因此其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应当是职业。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依据比较混乱,多数专业是以职业为依据设置的,如会计电算化;但也有些专业是以通用技术为依据设置的,如机电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等;有的专业是以行业为依据设置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以通用技术为依据设置的,所以专业定位明确,专业教学目标清晰。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首先必须明确每个专业的职业定向。因此有必要按照职业性原则对专业的动态调整进行疏理。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中最大的难点是如何依据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动态地调节专业设置,造成这一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完全。专业设置要面向人力资源市场,必须依据两个基本数据,即相关产业发展趋势、人力资源市场人才需求情况,以及其他学校该专业设置情况。因而职业学校在论证新专业时,都要进行必要的数据分析。这将大大促进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的对接。有力地推动就业导向教学模式的发展。我校依托沈阳煤业集团,开展订单式培养。沈阳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中国500强企业。现有职工5万余人,年产值210亿元,每年自然减员(离退休)1000余人,需人才补充的来源是我校的毕业生。而这1000人中有60%左右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我校与沈阳煤业集团所属各生产企业签订培养协议,实现“订单式”培养并采用“2+1”模式教学。沈阳煤业集团制定了“变招工为招生”的政策,企业用工全部实行“订单式”培养,使学校毕业生就业得到了根本保证。

学校大力发挥行业、企业办学优势,积极与行业、企业实行联合办学。成立了以中国煤炭职教协会刘富主任参与,沈煤集团总经理及各主要生产厂矿技术负责人参与的专业建设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学校发展的重大决策。学校与东北煤田地质局沈阳钻探机械研制中心,沈煤集团下属机械制造公司等十余个厂、矿企业签订实习就业培训基地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学生顶岗实习全部进入企业,实现与企业紧密型合作、零距离办学。学校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服务,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学校理论教学及生产实习教学,产教结合、工企结合卓有成效。这使专业的动态调整有了雏形。

二、以职业能力标准开发与课程体系重组为核心,开发专业教学标准 就业导向教学模式形成的第二项核心任务是要开发主要专业的教学标准,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职业能力标准开发、课程体系重组到教师资格要求、实验实训装备标准建立等方面,按照就业导向思想系统规范专业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包括以下核心内容。

(一)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定位专业 专业教学标准要通过明确每个专业具体面向的职业岗位来定义人才培养目标。探讨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对于深入认识职业教育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设计而言,这也是远远不够的。清晰地疏理整个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对于设计出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体系非常重要。

我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并非不考虑学生需求,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应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目的。职业生涯发展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工作岗位,因此它是学生们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结合点。

(二)开发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所面向职业岗位的能力标准 职业能力标准既是规范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也是职业学校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我校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在建立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彻底打破学科课程框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体系,建立职业能力标准,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三)建立结构合理的、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学体系的核心要素,在目前这个阶段,教学体系的核心问题是课程问题。如果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沿用的基本上还是基于学科思维的三段式课程体系,使得就业导向教学模式推行非常困难。我校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进行了改革,从而也使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获得动力和方向。

我校的课程体系设计,打破了传统的“三段式”,按照职业能力发展顺序来构建课程体系,把工作实践作为课程体系展开的起点,尽早的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传统的“三段式”把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理论作为教学模式体系展开的起点,旨在追求“厚基础”,但是“厚基础”应当是教学模式体系的目标、终点状态,而非教学模式体系展开的起点。我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调整课程结构,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及生产实习比例,使课程结构更合理、教学更规范。积极开展教学模式及课程改革,促进课程内容更加合理化,更能体现专业的特点。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加大专业技能课程的比重,专业技能课程(含顶岗实习)的学时达到总学时的二分之一。

实训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从分析学生情况入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在教学中,以实训课题为单位,一个课题一测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培养的毕业生受到了企业的好评。

三、开发富有职业特色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教材是教学理念的物化,也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大多数老师没有教材是没法上课的,这一问题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因此,就业导向教学模式的理念要大面积地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动,并真正成为一种模式固化下来,必须有教材做支持。目前职教教材的主要问题,除了内容过于学科化,过深过难不实用,没有反映职业性内容外;在内容组织与内容陈述方面也存在较大问题。绝大多数教材尚停留于直接地、静态地、单向地陈述知识。

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在以就业为导向教学模式下开发了××科校本教材,彻底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大力推行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项目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每个项目的学习都要求按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的确有利于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我们的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而且学会如何应用这些知识。

四、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平台 职业教育教学需要教材,但又远远不能停留于教材。因为职业活动是个内容非常丰富的领域,教材不可能涵盖这么多信息。只有有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才可能实施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才可能丰富多彩,也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授课模式,让学生在大量生动的案例、项目中建构他们的职业能力。职业教育教学同其他教学一样需要教材,但又远远不能只停留于教材。因为职业活动是个内容非常丰富的领域,教材不可能涵盖这么多信息。一个优秀教师一堂课的内容需要占用2G的硬盘,这么丰富的内容显然是无法全部体现在教材中的。只有有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才可能实施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才可能丰富多彩,也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授课模式,让学生在大量生动的案例:项目中建构他们的职业能力。我校通过精品课程等建设项目,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使得一些优秀教师的资源能够为更多教师所共享,使得教师授课时能轻松获得所需要的丰富的课程资源,给单调的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彻底改变课堂教学现状。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受到教师和学生欢迎,提高了教学质量。

我校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真正的建成了受教师和学生欢迎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资源库。

应用与成效 篇6

关键词:英语原版电影;大学英语;教学;成效

语言是活生生、有情景、有场合的思维概括活动与交际活动的统一体。可以说,语言就是文化的载体。而电影是一种视听并用、音像同步的媒体。利用英语电影学习英语,直观、新颖、生动、有趣,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当我们对一门外语的声韵有所领悟时,感受到的不只是语言表现方式的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我们感悟到了语言背后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因此,将英语电影应用于英语教学,对中国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英文电影是提高学习者语言认知水平的理论基础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讲,英语电影让形象和言语结合起来,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外语学习规律。学习过程中,参与的感官越多,学习者收集到的信息就越多,所学的知识就更牢靠、真实。根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教材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具体的、感性的认知活动。可以说,电影是很好的英语学习素材,将电影应用于教学是直观有效的教学活动。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影视教学图、文、声、情并茂,能全面刺激学习者的多个感官系统,增强记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英语电影是口语、书面语、文化特征的最佳统一体,它使学习者摆脱了母语的过渡,而直接通过口语、书面语、文化特征之间的反复认识,构成了模拟语言习得过程,有利于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英语电影对英语学习者的作用

1.英语电影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理解语调及语言所隐含的其他意义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习者接触的各种听力材料往往都是刻意编排过的,说话人的声调、音量、速度等都经过人为的控制和调节。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通过声调、语速变化、音高等非语言手段来表达感情、传递信息。所以,通过正常学习途径学到、听到的英语与真实的英语实际上是有一定差异的,这会导致我国英语学习者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合下,因不能适应对方的语言而造成交际困难或失误。英语影片中的对话则是生活的真实再现,它包含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物之间的对话。通过观看一些合适的电影,可以让英语学习者快速地了解和熟悉英语国家人们说话的真实状况,从而能有效地进行英语学习。

2.英语电影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理解英语单词及成语的文化内涵

很多英语学习者认为,只要记住了单词就能理解和使用英语,这显然是由于对语言特性不了解而造成的。语言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演变而形成的,其中的词汇、成语等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在欣赏汉语古诗词时,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不清楚某个典故,就不能正确地理解整首诗词。这就是文化因素在起作用。英语、汉语是在完全不同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文化内容自然有很大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往往会给英语学习带来障碍,因此有必要让英语学习者进行英语文化的学习和认识。英语电影可以通过真实的场景,让英语学习者深刻地理解英语中一些文化内涵丰富的词语、成语,学会地道、简洁的表达方法。

3.英语电影可以培养学习者直接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英语电影创造了一个理想的语境。学习者身临其境,体察不同地区的习俗,感受不同层次人物的心态;从感情上进入角色,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与剧中角色产生场景共鸣。他们不再拘泥于语言的翻译,而是借助于图像和语言信息,结合丰富的想象力,展开用英语思维的活动。

4.英语电影可以使学习者从中了解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电影反映了英语语言国家的社会状况、生活情景、文化教育,提供了地理、历史、民族、习惯、民俗风情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知识,有利于英语学习者拓宽知识面。如英文版Discovery频道,其纪实片内容丰富多样,涵盖自然、科技、历史、探险、文化和时事等领域,这是学习英美文化、提高辨音能力、提高英语水平的很好的渠道。

5.英语电影为学习者的口语及听力训练提供纯正的语音材料

英语电影中,口语化的对白非常贴近实际生活。英语学习者在观看原版英语电影时,不仅能听到纯正的语音,而且可以熟悉不同年龄、身份的人的语音特点。如小孩和老人的发音比较含糊,黑人习惯词语上的省略。另外,在原版英语电影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熟悉各种口音的差异,以便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语言在实际生活中同外国人交流。

参考文献:

[1]李世令,刘亚非.浅谈英美原版电影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J].山东外语教学,2007(3).

[2]赵俊平.论英语原声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电影评介,2007(19).

[3]姜淑芬.影视教学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J].外语电化教学,1996(3).

应用与成效 篇7

关键词: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成效

设施农业技术是农机技术与园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应用设施农业技术, 能大幅度提升可控条件下的集约化和高效化生产经营水平, 保证作物稳产高产, 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从事和扩大经营服务再生产。近年来, 甘肃省农机化推广部门根据农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在全省各地推广了适合当地应用的设施农业技术, 进一步改善了设施农业生产条件, 从而更加有效地保证了农产品的供应, 提高了农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 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 耕整地技术推广

1.1 适用技术

采用2.5~4.5kW动力驱动的小型耕作机械, 以旋耕整地为主, 更换作业部件后, 可进行犁耕、培土、开沟、深松、作畦、起垄、除草、打药等项作业。旋耕作业时靠发动机直接驱动旋耕部件旋转, 不装驱动地轮, 靠旋耕部件工作时产生的推力带动机具前进, 并设有“阻力棒”, 以控制耕深和前进速度, 手把上下左右可任意调整, 以利温室大棚边角作业。

1.2 应用成效

1997年—1999年, 甘肃省农机推广总站引进NF—40型多功能农田管理机, 在兰州市、白银市、临夏州、靖远县开展设施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和机具性能测试对比分析。1998年, 兰州市农机推广站引进江苏扬州产NF—40型多功能农田管理机, 在兰州市睾兰、红固两县区的日光温室进行示范推广, 完成作业面积100 hm2。在此带动下, 兰州市西固等县区农机部门引进山东产沭河—41型、沭河81—1型微耕机40多台推广使用, 因其机身小、转弯灵活、操作方便、性能可靠等优点, 受到当地农户欢迎。2003年—2005年, 白银市农机推广站在当地的日光温室通过开展对比试验, 连续3年对国产7个厂家11种型号的微耕机进行选型与推广应用, 该类机具使用情况良好。

2 卷帘技术推广

2.1 适用技术

卷帘技术适用于温室卷铺草帘、保温被等。根据行走方式的不同, 卷帘机械分为固定式卷帘机 (卧式卷帘机) 和自走式卷帘机2种, 而自走式卷帘机根据结构的不同, 又分为跑车式、摆臂式和摇臂式等几种。其工作原理均是利用减速机来实现卷拉覆盖帘, 减速机多采用双蜗杆立体交叉结构, 体积小, 传动扭矩大, 减速比大, 自锁性好。

2.2 应用成效

2000年, 白银市农机推广站研制出一种爬轨式卷帘机, 采用单根圆管作为电动减速器仿行移动轨道, 卷放管接头为套筒插销式结构, 适宜50~60 m中型温室使用, 配套动力为1.1 kW, 380 V电动机, 经试验, 卷放帘时间8 min。2002年, 张掖市农机推广站研制出JP—600型温棚保温帘卷铺机, 适应高度平齐、拱架曲线形状一致、两拱架距离1 m、棚长40~80 m的塑膜温室保湿帘卷铺作业, 卷铺形式为侧置摆杆式, 配置0.75 kW蜗轮蜗杆二级减速器, 经试验, 上、下卷铺时间各5min。2003年, 酒泉市肃州区农机推广站研制出XLJ—100—1型悬臂式温室卷帘机, 集电动卷帘与手动卷帘功能于一体, 在无电区域可实现全手动机械卷放帘, 适应棚长40~80 m, 配套动力1.5 kW, 380 V和2.2 kW, 220 V电动机, 经试验, 电动卷放帘时间5~6 min, 手动卷帘时间15~18 min, 手动放帘时间2~3 min。

3 滴灌施肥技术推广

3.1 适用技术

滴灌施肥技术包括供水泵、输水管网、滴灌带、施肥、过滤、调控装置等, 输水管网由主管、支管及毛管组成。多个棚室可选用中小型单项供水泵, 单个棚室选用微型单项供水泵。输水主管和支管选用PE管, 毛管选用低压工作状态下的滴灌管。毛管依作物走向布置, 供水泵、施肥器、调控阀等布置在输水主管上。

3.2 应用成效

2002年, 张掖地区农机推广站在全区的几十座塑膜日光温室大棚, 进行微喷灌技术示范推广和系统设备安装, 棚内种植有脱毒马铃薯、各种花卉、经济苗木等作物, 采用微喷灌技术, 可使温棚内的水、肥、温度等发生相互作用, 充分调节水分, 节水50%~70%, 减少蒸发和渗漏, 防止病虫害发生, 土壤不板结, 增产率达20%以上。2004年—2007年, 兰州市农机推广站开展灌区经济作物膜下自压软管微孔灌及配套机械化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以机械覆膜铺管、机械抽水等农机化技术为支撑, 与水窖结合, 与一家一户小地块相配套, 形成大田和温室大棚膜下自压软管微孔灌水系统。4年共完成推广面积260 hm2, 辐射带动面积340 hm2。

4 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

4.1 适用技术

棚室内常用的防病虫害设施主要有硫磺熏蒸器、臭氧解毒机、频振杀虫灯等。其中温室病害臭氧防治机是以温室内的空气为原料, 通过高压放电技术使氧气结合成三氧原子的臭氧, 可对温室内空气、植株表面的有害细菌、真菌、病菌等快速杀灭或钝化。完成杀菌消毒过程后, 由于臭氧的还原特性, 在常温下几分钟后臭氧又还原成氧气, 无污染、无残留。

4.2 应用成效

2003年, 兰州市农机推广站引进山西产日光温室蔬菜电子病虫害防治仪, 在兰州市永登、红古两县区的温室大棚进行示范推广, 完成作业面积26.67 hm2。试验表明, 每台防治仪可供8~10座温室大棚使用, 可使棚内用药量减少73%, 提高产量18%, 使蔬菜提前7~10 d上市。2006年, 兰州市农机推广站引进河南郑州产欧丽牌喷射式动力烟雾机2台, 在兰州市红古区日光温室进行蔬菜及瓜类烟雾喷射作业10 hm2, 起到杀菌、防疫、打药灭虫作用, 杀虫率达90%以上。

5 发展方向

应用与成效 篇8

关键词:抗菌药,组织和管理

国家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专项整治, 分别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1]56号)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32号。其原因是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 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可以治愈或挽救患者的生命;不合理使用, 则会贻误患者救治时机;长期滥用将导致细菌耐药, 破坏人体微生态平衡, 引起患者内源性感染, 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和增加医疗费用[1]。如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所说的:“子孙后代将无药可用”。因此, 医院对抗菌药物应该进行严格管理, 药剂科也应该积极参与此项工作, 现将我科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开展的主要工作及成效进行分析, 以体现药剂科在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 临床资料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12年1—12月全院及围术期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部分外科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经过治理后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发生明显变化 (见图1~4) 。除此之外, 围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 如预防用药选药不合理 (使用氟喹诺酮类、青霉素类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给药时机不适宜 (术前预防用药时间>2h、术前未用术后用等) 、术后用药疗程过长等明显减少。

3 讨论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是目前医院感染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不规范应用抗菌药物易导致医源性感染的发病率增加、细菌耐药性增长、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增高、医疗费用增加等。2012年起我院药剂科与医务科协作加强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主要管理措施有: (1)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培训, 每年对我院医师及药师进行一次规范化培训, 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按照职称授予相应处方权。发达国家抗菌药物使用率在28%~32%[2], 有研究表明:国外对抗菌药物管理起步早, 对临床医生进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培训是卓有成效的原因之一; (2) 对抗菌药物进行专项处方点评, 点评结果报医务科, 由医务科进行经济处罚并将点评结果纳入科室年度目标考核; (3) 参与医务科组织的每季度在架病历大检查, 主要检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生进行经济处罚并将检查结果纳入科室年度目标考核; (4) 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执行力度, 制定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制度, 成立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会诊专家组。明确规定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需由会诊专家组的2名专家 (其中至少一名为药师) 会诊后方可使用; (5) 药剂科成立临床药学组, 建立临床药师查房制度, 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 (6) 与各临床科室签订责任状, 明确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指标。每月对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进行统计, 超过规定指标的进行经济处罚; (7) 每月对使用抗菌药物排名前10位的医生进行公示; (8) 每年对使用量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进行公示, 对不合理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分析, 并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上通报; (9) 对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进行统计等。

通过以上措施,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有了较大改善。但因缺乏抗菌药物管理软件系统, 对抗菌药物使用标本送检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等仍无法统计。下一步我们将配合医院完善电子病历, 在电子病历中引入抗菌药物管理软件, 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田碧文, 何庭辉.抗菌药物应用管理与成效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9, 8 (5) :343-345.

应用与成效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4月—2013年5月, 我科收治200例患者, 其中男129例, 女71例, 年龄50岁~88岁, 平均年龄69.48岁, 原发性高血压86例, 急性心肌梗死47例, 心力衰竭35例, 主动脉夹层20例, 心律失常12例。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 2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疾病种类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整体护理模式, 病区班护士参加交接班及查房, 查房后负责科室整个病区的输液、病情观察、健康宣教及护理记录书写;治疗班不参与交接班及查房, 负责整个病区的所有治疗、术前准备及生命体征的测量;早晚助班负责晨晚间病房的管理及患者的生活护理。观察组采用责任制整体护理, 将传统的排班模式转换为APN连续性排班, 并对护士进行层级管理, 设有护理组长、责任护士, 根据护士的年资及经验能力、责任心等情况综合分析, 设立护理组长及分组护士, 以病房为单位分管患者, 将护理工作落实分配到责任护士。

1.2.2 评价标准

2组患者出院时均填写1份满意度调查表, 以评定护理效果。

1.2.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 , 见表1。2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3 讨论

我科实行了责任制整体护理以后, 主要在以下方面得到了改进:

3.1 改变排班模式

将传统的排班模式转换为APN连续性排班, 这种排班方式的好处是: (1) APN的排班方式, 呈连续性更加合理的不间断交接班形式, 极大地减少了在交、接班时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2) 传统的排班模式中, 中、晚班人员较为不足, APN排班增加了中、晚班薄弱环节的人员力量; (3) 在A班和P班配备有1~2名护师以上高年资护士担任病区的护理组长, 对高难度护理及危重患者的护理进行把关, 充分保证了护理安全。

3.2 明确分组及分工

护理服务模式决定着护理服务质量, “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 应使护理工作责任到人, 让每名患者都有专人负责[1]。我科共有床位58张, 护士长1人, 护士14人, 其中高级责任护士6人, 设立护理组长4名。将病区分为4个组, 每组依据住院患者数固定1~3名护士负责。

3.3 完善工作制度及岗位职责

3.3.1 落实当班责任制和首问负责制

责任护士当班时, 按照标准完成分管患者的全部护理工作。如:以真诚的服务态度向患者行自我介绍, 采集患者患病过程及治疗经过等详细病史, 进行健康宣教及入院告知, 并落实疾病诊断治疗措施及方案;检查患者护理措施是否落实到位, 收集其意见和建议, 尽可能地解决患者所提出的合理要求;将病情危重或有特殊检查治疗、定点治疗及存在安全隐患的患者列入重点交班, 确保护理措施的落实及患者的住院安全。

3.3.2 实施组长负责制

护理组长以A、P班为主, 年度内必须完成所聘职称需完成的夜班数;护理组长是组员中的核心, 日常工作中要保持公平、公正, 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并对本组护士 (责任护士) 尽到监管及帮扶的职责。不定期地组织本组护士进行技术交流和讨论, 分析总结阶段性工作情况, 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汇总到全科交流会中或向护士长进行沟通解决, 使护理服务技术力量不断提高和改进, 让科室护士骨干得到锻炼的机会, 使低年资护士更快成长、更加优秀。A班设2名值班护理组长, P班设1名值班护理组长;当班组长参加晨、晚间患者床边的交接班, 并参与医生、护士的早交班, 协同责任护士跟进医疗组查房, 指导落实诊疗护理计划方案, 当护士长不在位时则需临时履行护士长岗位职责。

3.3.3 推行分组责任交班

改进床边交接班流程, 实行责任制分组交接班。交接班前, 护士集中在科室护理站, 由各组交班护士轮流汇报本组负责的特殊患者情况、是否有特殊事件及需交代的内容等情况, 然后各组的责任护士、护理组长同护士长进行本组患者的床边交接班。

3.3.4 实行护理小组管床轮换制度

因每个护理小组分管患者病种、床位数量及病房的远近等不同, 每月组间管床进行轮转1次, 每位护士、责任护士分管房间 (患者) 相对应调整, 尽量让组间工作量相对公平、公正, 让所有的护士得到全面锻炼。组间患者轮换前, 2组的责任护士共同到患者床边进行交接, 并向患者说明;接管的责任护士主动向患者作自我介绍, 并详细阅读患者资料, 了解诊疗、护理内容及特殊事项。

3.4 加强护士在职培训, 提高护理技术水平

在日常工作中促使护士不断学习护理新知识、新技能, 以提高整体护理服务水平[2]。完成医院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同时, 进行专科护士及层级护理人员的技能及理论学习, 更加有针对性地对本科相关专业的知识进行强化。由护士长及护理组长经过讨论后制定出业务学习的课程, 将内容分配给每位护士, 每月举办1~2次专科理论培训及患者健康知识讲座, 通过学习培训提高护士专科知识水平及服务技能。

心血管内科病区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优势:实施小组责任制整体护理, 既能发挥每名护士的优点及整体团队的精神, 以层级管理及责任整体护理模式优化工作流程;又能将护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使每位护士都有了“我的患者”, 增强了责任心及主动服务意识, 能够更加及时、有针对性地为患者解决问题, 指导患者参与自我管理及进行医疗决策, 增加患者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使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提高[3]。通过健康知识讲座, 使患者对于自身疾病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从而更加配合医护人员开展工作, 对疾病的恢复起到了较为关键的作用。整体责任护理通过改变护理模式、简化护理文书、责任式分管患者、明确岗位职责、互相监督, 从而有效促进了护理工作的全面开展。本文结果显示, 实施责任制护理模式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和健康知识知晓率高于传统管理模式,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责任制整体护理可以有效发挥全体护士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护士的工作热忱, 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患者对医疗护理的满意度,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吉善.改革护理管理提升服务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1, 18 (1) :34-36.

[2]徐丽, 于明峰, 阮海涛, 等.深化责任护士包干负责制的护理管理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 2011, 11 (3) :21-22.

应用与成效 篇10

该成果以为全国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性、战略性科研支撑条件为目标, 围绕农业科研用户信息需求, 综合集成大规模文献数字化、数字资源整合、农业知识组织、智能检索及嵌入科研过程的知识服务等关键技术, 研究构建了面向农业科技创新的多层次知识服务体系及技术支撑平台, 在农业科研项目申请、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合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该成果:1) 建立了规模化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分布异构资源的整合与集成揭示的技术体系及支撑平台, 构建了集农业科技文献、科学数据、互联网开放获取资源以及其他第三方开放资源于一体的农业综合科技数字知识仓储, 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数字知识资源基础设施保障;2) 创建了基于农业科学分类体系、农业科学叙词表及农业科研本体的农业知识组织体系, 为农业知识资源的有序化组织和知识服务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3) 提出服务模式及支撑技术体系, 研发了首个面向农业科研创新主体提供文献检索、原文传递、参考咨询等普惠式公共服务的网络化基层服务平台, 以及面向科研一线的研究机构、学科团队、重点实验室以及科学家个人提供知识发现与获取、知识关联导航、知识管理与共享以及科研交流与协作等个性化知识服务的数字化科研知识环境。科研形成的共性技术和工具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广效益。

科研成果受益面广泛、应用成效显著, 现已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所属的39个研究所、全国1200多个地区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及全国农业科研用户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稳定服务近8年, 累计服务的共性技术在北京、山西、新疆、西藏等省级农业科技信息机构节省了国家为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所进行的科研投入, 避免了重复和浪费, 实现了节本增效。

该成果总体设计科学合理、技术先进适用, 功能丰富有效, 创新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成果的应用对于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应用与成效 篇11

【关键词】交互电子白板 数学 学生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073-01

交互电子白板在初中教学课堂的应用中,通常就是一块看似普通的白板。这个白板与计算机、教学软件、人机互动连为一体,并最终以电子感应为端口,显示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试图模拟一种现实的教学环境,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应器官,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一、模拟教学情景,促进主动学习

交互电子白板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大地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有效地整合了多种教育资源。在实际教学互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交互白板中的综合材料,将理性的知识,化作可理解的、感性材料。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对这些感性材料的加工和升华,获得更加深刻的理性知识。

利用交互白板教学,可以增加课堂趣味性。同时,学生往往还会被生动的动画、优美动听的歌曲和详实的材料信息所吸引,增加他们学习的热情。教育工作者利用该教学模式,还可以有效地将课堂知识,化作生动的情景模拟,是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中产生共鸣,改良了他们传统的学习方式,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创新评价方式,实现主动发展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强化学习的过程和评价体系。教学实践中,交互电子白板以其独特优势,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比如,以声音评价、动画模拟评价、笑脸或花朵评价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获得新知,提高成绩。

良好的人机互动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几十主动的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还能有效提高教师掌握学生学习进度的效率,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创新教学评价模式,可以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不断成长进步。让学生了解自己成长的每一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乐趣,树立良好的学习理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够加强教学控制,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增加感性认识,拓展知识领域

交互电子白板的趣味性和形象性,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加感性认识,扩充知识容量。感性认识是理解知识的窗口和前提。人的认识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只有经由大量、详实的感性认识,才能促成理性认识的不断积累和提高。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特性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交互白板为学生们演示三角形的稳固性。首先,列举大量的现实例子,从日常中经常见到的三条腿的椅子、自行车的支架等说起,说明为什么人们总会选择三角形作为稳定物体的原因;进而为学生们展示自然界中存在的三角形的情况;如三角形的土粒比四边形的土粒稳固,进而证明为什么黄土高原上会出现千沟万壑的水土流失的现象,进而扩展学生的地理知识,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理念。这就体现了交互电子白板在增加学生感性认识上的优势,是学生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理性认识,进而扩充知识领域。

四、教学直观、可视,突破学习难点

直观形象的画面展示,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利于突破教学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梯形可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时就,就可以利于交互电子白板进行直观演示,并让学生说出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在梯形ABCD中,对CD进行拖动,当CD边逐渐缩小,最后C和D重合,原来的梯形就变成了三角形ABC;仍然以梯形ABCD為例,AB边不变,移动CD边,当CD边扩大至与AB边相等时,则原来的梯形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通过演示,让学生说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它们的面积公式,阐明它们的内在联系。可以说,交互白板可以利用其直观、可视的特性,将本来复杂的难点问题,通过动态的演示过程,变成简单问题,方便使学生深入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

五、链接网络,融入生活

交互电子白板可以改善枯燥无味的课堂练习,通过网络链接功能,充分融入现实生活。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教育教学要贴近生活,融入生活。例如在学习《数据在我们周围》与《感受概率》这两章时,数学教师可以巧妙利用交互电子白板搭建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桥梁。在课堂上,直接到相关网站收集一些网上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让学生在一堂课上就能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形成完整的统计意识。比如,在网站上,查找天气预报,讲解降雨概率;通过体育彩票网,显示彩票号码,讲解中奖概率等。这些方式,都会提高学生学习概率的兴趣,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总的说来,交互电子白板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形象性,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充分互动,并及时反馈教学成果,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既丰富了课堂气氛,有提高了教学质量。因此,在未来教学实践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交互电子白板的作用,继续开发和挖掘它的潜能,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文光.从教学适用性角度考察交互电子白板[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06(19):51-53.

应用与成效 篇12

一、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做法

学校认真研究旅游行业应用型管理类人才特征, 包括心理特征、知识结构、能力体系, 在分析研究与实地考察国内外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基础上, 紧紧围绕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这个永恒主题, 立足学校教育资源实际, 通过学校自身内涵建设及与企事业单位等部门机关的深度密切合作, 积极探索地方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机制,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 科学制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 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束缚, 增强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和培养行业高素质管理人才的意识, 快速响应, 灵活培养。

第一,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系统、具体地分解、落实人才培养的心理素养要求、知识结构与能力体系, 改革与制订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 改变封闭式课程体系弊端, 构建通识课程、学科课程、 实践课程三者结合的课程平台, 通过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 建立了开放式、多层次、立体化、模块化的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第三, 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既侧重管理类人才的宽厚专业基础, 又强化职业素养与实战训练, 并设计全程渗透的实践教学环节。

第四, 把管理实践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 教育的重要延伸, 通过举办大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学术沙龙等方式, 组织学生参加国内高规格旅游管理类理论与实践技能竞赛, 丰富学生的行业知识和管理体验, 提升学生管理能力。

第五, 研究并有效解决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中的系统教学管理问题。 涉及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 学分的认定、考试管理、教学团队的管理、教学工作量计算、教学效果评价等一系列教学管理问题, 学校从顶层设计层面研究解决办法并形成了相关管理制度。

第六, 改革和建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建立多元化质量控制体系。 除了执行例行的教学督导制、听课制、评课制、教师准入制外, 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强化了专家指导与过程管理。 选拔了最优秀教师担任核心课程, 同时在教师考核、培训进修、职称评定、项目经费、国内外名校访学、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等方面对教师给予大力支持。 尤为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 下大力气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用提供支撑与保障。

第七, 深入持续探索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架构。搭建开展学生管理创新、实践活动的平台, 与国内外旅游知名企业、政府旅游部门开展产学研合作, 不断探索联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开放机制。改革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框架, 更新课程教学内容, 增加课程实训、项目练习、企业实训等项目和内容。 积极利用企业基金联合举行学生管理实践、管理创新竞赛, 成立了工作室用于学生管理训练, 扩充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管理实践活动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二、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成效

信阳师范学院近几年来一直在反复摸索地方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 大力进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一, 学校进一步强化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内涵式发展, 更加尊重学生兴趣与能力趋向、张扬了学生管理潜质。 第二,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平台资源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控制等综合改革与系统建设, 突破了局部改革和校内资源的局限, 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高更好的平台。 第三, 学校提炼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 以高水平、规范化、科学化的资料管理与示范效应得到了河南省教育厅充分肯定, 同时被学校相关院系及兄弟院校借鉴、学习、参考。 第四,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中不断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确立了学校较高的人才质量标准, 满足了区域社会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更好地服务了地方社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 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高有华, 张静利.美国大学国际化课程建设特点及启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3) :64-68.

[2]王长林.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研究——基于教师职业能力的视角[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9) :75-78.

[3]于瑞强, 谢艳娟, 覃志航, 罗之尚.新升格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5) :72-77.

上一篇:电能量计量计费系统下一篇:工程建设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