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课堂成效

2024-06-02

语用课堂成效(共7篇)

语用课堂成效 篇1

语用课堂的魅力 普洱观摩心得

2014年9月20日至21日,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全国小学语文好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普洱思茅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举行。两天时间听了四堂课,一个讲座和一次评课,五堂课各有千秋,各具特色,每堂课都有值得借鉴和引发思考的地方。这几堂课虽然教法不一样,教材不一样,但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即紧扣语文课程标准,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知来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品味语言文字的特色,使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知识渊博,对教材的解读能力超凡,细读文本并能超越文本,超越教师本身,没有囿于教材的束缚,传达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而展现出自己的教学特色。听课中有很多收获,总结归纳以下:

1、创设情境手段巧妙。

王崧舟老师在《去年的树》一课教学中,善于挖掘文本中浅近的语言文字所描述的事物的价值,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以及教师充满感情的朗读和语言带领学生进入美好的童话世界,感受人世间的真、善、美。整堂课就像一首美好但带着淡淡忧愁的诗歌,令人回味无穷。

2、评价中肯充满激励。

几乎每位老师对学生的问题和回答都能迅速作出反应,给予中肯的评价,那一声声“真好”“你真是太棒了”是给听课的孩子给予了充分的信任,让孩子能够自信大胆的表达,营造了一个无拘无束,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这些评价并不是空洞的表扬,而是实事求是中肯的评价,同时又带着激励,带着鼓舞,带着智慧,仿佛自己就是一名学生,进入其中,忘却了学生的身份,在场的每位学生相信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体现,这样的课堂,学生受到尊重,得到肯定,发现自我,从而成为真正的主人。

3、细读文本超越教材。

张敬义老师执教《珍珠鸟》一课,他带领学生积累语言,品味语言,揣摩表达手法,每一个环节的设定就像一个个连环套,一步一步走入文本的深处,却又是那么不漏痕迹,这正是文本细读后的领悟,对教材张弛取舍后的思虑,一切是那么不经意间,仿佛妙手偶得,却又是精雕细琢后的精品却不着痕迹。只有自己被感动了,才会有学生的感动。什么是真正走入作者的内心,走入孩子们的内心,与孩子、与文本、与作者产生穿越时空的对话与交流,这堂课让我走近了这群上课的孩子,也感受到了王老师的真性情。真好,课已经无足轻重,心灵的交融已经开始。

4、语言训练脚踏实地。

几堂课听下来,发现自己与真正的语文课堂是愈走愈近,因为在他们的课堂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所有的不平凡均来自于平凡之中,这是实实在在毫无花架子的课堂,这是踏踏实实进行语言训练为孩子成长奠基的课堂,这是能让坐在台下引发思考却又能模仿学习的课堂,王崧舟老师在评课中提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也就是学语文是为了什么?道出了语文的本质属性:学习语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他的课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主线展开教学的。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训练呢?首先要创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王老师利用文本浅近的语言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通过学生自己独特的想象和体会感受童话的语言魅力,带学生入情入境。其次就是增加语言的容量,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也不是童话欣赏课,要提供语用实践的平台,提升语用的质量。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每次的教学实践都是有备而来,语言的运用前有要求,运用后有评价,如写小树和小鸟的外貌时强调“特别”二字,体现鸟和树的“唯一”之处,在指导孩子进行写作时为孩子提供词语菜单,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帮助孩子构筑语言的大厦。这样的语言学习并没有脱离文本,却又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融入到了课文的教学之中,没有生硬的提问文章主要内容和段落大意是什么,而是不断重复鸟儿与树在春天的约定引导学生勾勒出文章的大体轮廓。一切都是那么不显山漏水,一切都是那么水到渠成,情感的熏陶,人生意义的启迪与思考都在这里显现,短短的一堂课却让思绪飞越千年,一段永恒的感情超越时间、空间,听课的我心也成了痴痴的了。

5、方法传授不漏痕迹。

很多时候会提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身在其中,很知道这样的道理,却不能在课堂上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要么是割裂开来,上成思想品德课,要么是工具性过浓,上成乏味的学法指导课而失去了语文的味道。在这几堂课中,听到了老师们对孩子学习方法的指引,例如:老师在课的伊始就强调学生书名号的用法,每提出一个问题就让学生进行复述问题,为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和提高分辨筛选信息的能力。精彩之处在于对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优点进行提炼归纳,形成意识,如“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提出问题,查查资料”“一边思考还要一边听别人发言”。在课堂上强调“做完一件事马上去做另一件事就是节约时间”来提醒学生要注意学习效率。鼓励学生一边读一边进行思考,在这样的课堂,学生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能提高学习效率。

整整两天的听课结束了,心却满满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老师们上课的情景,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声叹息早就留在了心底,浮现出在他们的课堂中的孩子们,那迸发的一朵朵小小的火花是被点燃的一盏盏的心灯,浮现的还有课文中的那些人与事心中有了丝甜甜的味道,因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其实是很幸福的,因为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点燃文学的火花,点亮一盏盏心灯,和孩子们获得心灵的成长。心也蓦地变得沉重起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是觉得任重而道远,那因为心灵的懈怠一稍不留神就会毁坏至少属于自己的那畦秧苗,走进名师的课堂,聆听大师的心声,唯有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自己的心灵充盈,让自己的学识丰富,从而意志弥坚。

语用课堂成效 篇2

开口即是“语用”时,强调“语用”学习不能着眼、停留并局限于从文本中学习典型 “语用”知识技能,应全面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特别是课堂上学生每一次的言语表达,如回答、提出疑问、师生对话、生生交流等言说活动。如此,只要开口说话,学生就会意识到要讲究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与准确,要正确、清楚、生动和完整地给予表述。即当学生真正具有这样的“语用”意识、态度与习惯时,即“语用”学习真正与人的日常表达完全统一之时,也是“语用”素养真正形成与实现之时。只有这时,“语用”学习才真正富有现实意义,否则皆为“纸上谈兵”,局限于“模拟练习”中,而非切实地存在于当下的学习和生活中。

一、课堂评价:从注重正确与否走向言说质量提升

教师在课堂上要自觉关注学生的每一次开口表达,而非只盯着自己基于文本所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与学生所答是否正确。也就是说,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言说,着力于切实提高其质量。而这一富有实际意义的应当贯彻于每节课的重要的“语用”教学内容,正是“语用”教学之必需,教师应关注“语用”(言说)的质量与效果,有效达到“语用”与生活的统一,让学生形成富有实际意义的“语用”素养,将“语用”学习与日常生活中语言运用的现实生活结合,体验“语用”学习带来的言语质量的改善,获得提高言说质量的快乐与学习成就感。

1.及时指出言说错误,助其改正

课堂中的“语用”学习与学生切实的言语表达存在“两张皮”的情况,造成“语用” 学习效果较差,不能有效地改善其言说存在的错误与不足,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语用”学习课堂,及时指出学生言说的错误,助其改正与完善,促进“语用”课堂学习。

笔者在讲授《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时, 对山谷中的“谜”究竟是什么的内容进行过如下设计。

生:东坡只有雪松。

师:对此,你明白,但别人听得懂吗?

生:(完全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师:没头没尾,只是在阅读文中语句, 其他人还是不明白,特别是开头的“它” 指什么?自己理解、知道答案还不够,需要说清楚和完整,让他人一听就明白。这是重要的语文本领!再想想,该怎么说?

生:山谷中的“谜”是:这个山谷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没有其他任何树。

师:这样一说就很清楚了,还可以怎样说?

生:为什么这个山谷的西坡长满松、 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却只有雪松呢?这就是山谷中的“谜”。

师:这样说也很好!

上述教师切实地引导与训练,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对最初存在言说欠缺(说话不完整、指代不清、没头没尾)的学生来说, 他们一定比较关注,真正学习与感受如何把话说明白和完整,也会在其今后说话或应答时注意:不仅要答案正确,还要有言说质量。

对学生在课堂发言中出现的“语用”错误或不妥,教师应重视,并敏锐捕捉,及时指导,使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语用”能力, 在课堂上“听到”学生拔节成长的声音!

2.关注学生精彩表达,及时鼓励与欣赏

关注学生言语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给予积极评价与课堂点评,引导学生发觉别人表达中的好词好句,发现独到见解,让学生切实获得及时鼓励,获得学习成功感,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及在课堂与生活中自觉、 主动地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积极性。

有教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会引导学生简要概括故事及交流“斯杰潘老人为什么没有向天鹅开枪?”

生:湖面结了冰,天鹅群没有了食物。 一只老天鹅奋不顾身地用身体撞击冰面, 其他天鹅齐心协力,破开冰冻湖面,找到食物。

师:有两个词用得好!

生:(不约而同地答)奋不顾身、齐心协力

……

生:老人看到天鹅破冰的动人一幕, 有感而发:天鹅为了求生,奋力破冰,不仅是天鹅,所有的动物都一样,遇到困境都会奋不顾身寻找求生之路。

师:动物为了求生,在关键时刻会爆发出令人类惊叹的壮举,说得多好!

生:老人知道动物也有爱心,也会团结互助。我们应该不再伤害动物,不再乱砍树木,不再破坏大自然,那该多好啊!所以,他把猎枪挂在墙上,每次看到时就给自己一个警告。

师:三个“不再”排列得多整齐,给人以警醒!

这一欣赏与鼓励,是对学生发言的鼓励, 也是学生追求“语用”质量的动力,激发他们的热情。

二、言说活动:精心设计,提升语用能力

“语用”课堂不但要通过积极的课堂评价予以引导,提高学生的言说质量,还应结合文本的重难点,精心设计与组织言说活动,积极开展言语运用精加工,着力发展言说能力。

笔者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时并未轻轻滑过,停留于大致了解故事梗概层面,而是精心设计与组织,把口语表达与阅读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听、说、读、思等活动与能力培养统合起来,着力发展学生的概括表述能力。

师:这是一篇叙事性文章,阅读这类文章首先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思考它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从战火中救出两个失去父母的日本小姑娘。聂将军知道后细心照料这两个日本小姑娘,还拿一个洗干净的梨让美穗子吃,并派人挑着两个筐子把她们送回日军指挥部。40年后,美穗子前来中国感谢聂将军的救命之恩。

师: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他说得很完整,认真阅读与思考了,也抓住了叙事性文章的第一要素——情节。文中有四个关键情节,体现在四个关键词语上,大家发现了吗?

……

生:救出、照料、送回、谢恩。

师:好!抓得准!

师:其实,还可以说得再简洁一些,把四个情节整合起来,突出主要人物与情节。

生:抗日战争时期,聂将军细心照料从战火中救出的两个日本孤女,并将她们送回日军驻地。40年后,美穗子前来谢恩。

师:很好!抓住关键情节,突出主要人物,注意整合,把事情说得清楚而简洁。

以上“概括故事主要内容”这一环节的教学,没有匆匆飘过,而是抓住这篇课文叙述故事情节的独特语用价值,把阅读活动, 如浏览、整体把握与学生的口语表达交际活动(学生的“说”——概括简洁、抓住关键词、注意整合、删除细节等无关信息;学生的“听”——再说一遍、认真听、找出关键词……)等有机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并引导学生听、说、读、思,着力于概括能力与概述能力的突破与发展。

聚焦课堂话“语用” 篇3

今年三月,弋阳县和山东滨城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联谊活动在美丽的授田英才学园隆重举行。活动中,弋阳县展示了两堂“语文主题学习”观摩课,分别是弋阳二小游园丽老师执教的《乞巧》和弋阳逸夫教育集团汪美琴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这两堂课在关注语文教学的“语用”上很有代表性。

下面笔者聚焦这两堂课例,谈谈对“语用”的认识和感悟。

一、“语用”的内涵:阅读和写作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和习作训练……其他学科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叶老的这番话较好地解释了“语用”的内涵,那就是阅读与写作。因此,我们可以把“语用”分为两大类:

(一)阅读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学段的阅读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小学阶段的阅读能力有许多,如认识自然段和逻辑段、查字典、朗读、默读、浏览、速读、作批注、会复述、展开想象、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这些阅读能力需要教师用课文作例子,教会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以游园丽老师执教的《乞巧》这堂课为例。游老师就是把“语用”的落脚点放在了阅读策略上。《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诗中一、二句叙述了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三、四句则是对人们过节时热闹场面的描写。游老师巧妙地借助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古诗大意。在游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轻轻松松地掌握了“借故事想象画面”来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习作表达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段写作的具体要求,小学阶段的习作表达能力可大致归纳成这几个方面:1.运用学到的词语,如叠字词语、关联词语等;2.学习文章的结构,如首尾响应、总分结构、详略得当、虚实结合等;3.运用文法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4.学习不同文体特点,如说明文、寓言、戏剧等;5.掌握习作的技巧,如动静结合、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对比手法等。这些习作表达能力也需要教师去“教”。

从汪美琴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这堂课来看,其语用点就侧重于习作表达。《猴王出世》一文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在教学中,汪老师大胆取舍,构思新颖,在指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后就让他们把目光聚焦在“怎么写”上。汪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其语言规律,即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和三个字短语的运用。最后指导学生运用这些语言表达方式撰写孙悟空的颁奖词,凸显了语言文字训练的价值。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因此语文老师应该以此为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在阅读策略和习作表达上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二、“语用”的依据:课标和文本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文章所隐藏的“形式”就是语文学科本体性的特点和功能。那么我们确定“语用”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一)课程标准

根据小学生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新课标由浅入深地划分为低、中、高三个年段目标。各年段分别依据相对应的年段目标来编排教材内容,不同年段的语言训练点不尽相同。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会出现“越位”或“缺位”的现象,不能较好地把握课标中对章节或课时的教学要求,不能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一定要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熟悉本学段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才能更好地找到整合教学的“语用点”。

再来看《乞巧》这堂课。《乞巧》是三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古诗词的目标是:“加强记诵积累,结合文后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结合诗句,联系生活经验大致理解诗句,想象诗句的情景,感受诗句的意境。”因此游老师在确定语用点时能紧紧扣住课标,没有逐字去分析诗句,而是通过范读、师生合作读、创设情境读等各种方式训练学生记诵积累诗句,并借助诗中的故事以及结合文中的注释、资料袋引导学生大致理解诗句的含义。游老师的“定位”恰到好处。

(二)教学文本

小学课文中有诗歌、童话、神话、寓言、说明文、文言文等,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表达特点,语文教学也应该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只有深入钻研教学文本,关注文体,才能找到文本中可教学的因素来确定语用点。

《猴王出世》是一篇古代白话文,语言很有特色。汪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抓住第一自然段中“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这处句子,反复朗读、品析感悟,引导学生发现其半文半白的语言规律:有排比句、对偶句、动词开头的三字短语。汪老师匠心独运,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她抓住这一写法上的特点来确定语用点,教会学生学习表达的方法,品出经典语言的魅力,使课堂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语言文字训练点确定得好,语言文字训练才会卓有成效。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教材中精当的用词、多变的句式、丰富的修辞、生动的描述、严密的说理、巧妙的构思……这些语文因素都是训练的素材。所以,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文本,从字词句段篇和语修逻文等方面去捕捉和挖掘文章蕴含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语用”天地无限宽广,整合教学都应在“语言文字运用”上下一番功夫。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把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当作是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既获得语文知识,又提升学习能力,从而为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奠定基础。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那么“语用”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希望语文这一“百科之母”根深叶茂,尽情展现其独特迷人的风采。

(作者单位:江西省弋阳县教研室)

责任编辑 王 慧

语用课堂成效 篇4

高效课堂显生机 三年课改见成效

尊敬的各位专家、校长:

今天我主要汇报二个方面的工作,忻州三中学校概况、近三年学校课堂教学改革。

一、学校概况

忻州市第三中学校是一所隶属于忻府区人民政府的普通高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55亩,建筑面积25620平方米,14轨38个教学班,学生2310多人,住校学生2166人。

2010年借校安工程之契机,在忻府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投资五千多万元,新建、重建了教学楼1幢,学生宿舍楼2幢,礼堂兼餐厅一幢,学生实验楼一幢,配备有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美术教室,实现了广播系统、多媒体系统进教室。

学校现有教职工178人,143名专任教师,平均年龄34岁,教师略有不足。其中硕士研究生3人,本科以上学历达99.5%,高级教师32人,中级教师45人,省级骨干、教学能手3人,省级模范班主任4人。

学校地处忻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受城区优质高中挤压,学生入学成绩偏低,生源质量差。以2013年为例,城区最好的高中学校录取分数线618分,最高分662分。我校最高分为587分,入学均分463分,500分以上351人(详见下表),占招生总人数的40%,且315人中往届生216人,占62%。在城区学校中与一流学校差距较大,处于靠后位置。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与做法 首先我来汇报一个数据: 2012年,我校高三未实行课改,高考二本以上达线56人,其中理工类5人,文史类7人,艺体类44人;2013年,二年课改初见成效,二本以上达线119人,其中理工类18人,文史类16人,艺体类85人;2014年,三年课改,我校高考再创新高,二本以上达线157人,其中理工类30人,文史类37人,艺体类90人。成绩的取得,课改功不可没!——忻州市第三中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汇报材料

第 页

共6页 忻州市高中校长座谈会忻州三中课堂教学改革汇报材料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于2011年3月启动,2011年9月全面铺开。我们深知课程的改革在课堂,课堂的改革在教师。传统教学模式僵化,形式单一,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压制了人的个性提升,课堂教学改革为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保护了人的个性发展,为提高人的素质提供了保障,不课改教育就没有出路,忻州三中的发展就没有出路,课改势在必行!

同时,我校作为一所普通高中,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有许多有利因素:

1、普通高中,社会和家长对学校高考期望值相对较小,高考压力小,这为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年青教师占任课教师的70%,他们在课堂教学上还处在教师发展的适应期和发展初期,从心理上正处于由学生向教师转型的过程,既有工作热情又精力充沛,政策的执行力较强,他们为课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成员信念坚定,思想统一,倾全校之力投入新课改,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是课堂教学改革强有力的推手。

为此学校对课改进行了艰难的探索。

(二)忻州三中课堂教学改革经历的几个阶段

1、参观学习、统一认识、启动课改(2011.4.12——2011.4.30)

2011年4月12日13日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参观学习泽州一中,回校后,学校组织每位教师人人谈感受、谈做法;并于2011年4月20日,成立忻州三中课堂改革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领导小组各成员分工负责各学科课改工作的指导。

2、确定班级、选好教师、大胆尝试(2011.5.8——2011.6.30)

当时的高一3个层次3个班,高二4个类型4个班,课改班级各个学科挑选一名有课改意识、善于学习和研究、教学能力较强的任课教师为该科课改教师,为该科课改工作充当“带头人”,课改教师定期上课改示范课,负责指导该学科课改,校长、分管校长、主任与教师一起听课、评课,逐步探索具有我校特点的、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课改模式。

3、不断实践、专家指导、逐步完善(2011.9.1——2012.6.30)

2011年9月初,学校组织教师进行课改理论专题讲座,校长做了题为《我校课改的实践与探索》的专题讲座,该讲座理论联系实际,具体客观地回答了在课改实践中的困惑,阐明我校课改的原则,指出了我校课改的基本方针、基本思路。

第 页

共6页 忻州市高中校长座谈会忻州三中课堂教学改革汇报材料

课改领导组副组长课改骨干教师李国红做了《导学案设计五步七个环节的标准》,课改班主任窦凌霄做了《班级合作学习小组建立与管理》。

2012年4月17日18日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再赴新绛中学参观学习,同时聘请省教育学会张会长一行三人在我校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观摩指导,为我校课改的深入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4、依托泽州、规范次序 全面推进(2012.9.1——2013.6.30)

暑假伊始,学校启动了任务繁重的学案编写工作。首先,将所有教师按两个年级十八个小组,每组指定教学经验丰富,兼具统筹规划能力的教师担任组长,人人参与,群策群力,然后由学案编写小组一篇篇,一章章逐字斟酌,逐句推敲,逐题审查,形成共识,最后装订成册,付印成书。

开学初,一本本凝聚所有教师心血的学案如期发到学生手中。

通过学案编写,学校所有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业务技能得到加强;多年来学校倡导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落到了实处,成功实现了教师有差异,教学无差异的效果。

开学初,学校重新修改了津贴标准,要求教师课前批阅50%,课后全批,起到了诊断,反馈,指导、激励教学的作用。

课程设置修改,每一科每一节课程都配备了前置自习,增加了自习课课时(预习),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自习能力。

九月初,学校通过全校教师大会详细地安排了课堂教学改革观课议课活动。由教学块领导担任九大组组长并具体负责实施,所有教师所有班级做到了人人过班班过,累计听课达267节。

5、大胆创新、总结提升、形成模式(2013.9.1——2014.6.30)

2013年暑假,学校再次投入,本着“精简内容、降低难度”的原则对上学案进行认真修改。高年级教师将学案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或困惑以书面形式提交课改领导组,低年级教师结合上使用情况对学案进行二次修改。

借2013年忻府区教育局课改实验年东风,结合我校上一课改实际,新学期开始,我校以学科分组,对课改模式大胆创新,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每组人人过,推出典型,写出做法;第二步,对推出的典型,组织全校教师观摩验收,总结提升,形成模式。

全校基本形成了以泽州模式为基础的多种课改模式。如语文课李国红老师的“136

第 页

共6页 忻州市高中校长座谈会忻州三中课堂教学改革汇报材料

模式”、化学课武彦伟老师的“问题引领模式”、政治课“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模式”等。

三、课改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果

1、教师观念得以改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育人观得到转变,从而大大激活了老师们的合作意识、学习意识与反思意识。

2、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正在悄然变化。

第一、从教学方式上看,现在的课堂与传统课堂有了明显的变化。

①角色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开发者。

②课堂形式上由原来的单一知识传授变为现在的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了自主学习知识沉淀,注重展示交流的方法提升,注重联系实际的情感投入,真正实现了三维目标的达成。

③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转化,教学模式的变革,舆论宣传的导向是教师慢慢由台前走向幕后,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第二、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追求式学习。①学生的学习兴趣日趋浓厚。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师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深入研究学情,找准知识形成的切入点,使教学环节系列化,问题设置趣味化,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学生学习任务明确。

教师在研究制定学案时对学习目标确定具体,可操作性强,学生学起来任务明确,学习活动参与率普遍提高。

③转变了学生的依赖心理。

我们从学案的制定到新知预习,从展示交流到拓展升华,都迫使学生扔掉“拐棍”,真正成为独立“行走”健全的人。

④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幸福指数增加。

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身体亲自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亲自去感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胆放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让他们亲自去实践、亲自去探究、亲自去体验。

⑤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尊重。

第 页

共6页 忻州市高中校长座谈会忻州三中课堂教学改革汇报材料

课堂教学改革,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彻底改变过去“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⑥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

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课始“带着问题走进来”,课末“带着问题走出去”,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4、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原来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只是听懂了,但没有理解、消化为自己的知识,现在的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构建,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强化小组学习功能,承认并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5、提高了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使我校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发展成为可能。

首先,各科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是必须要掌握的,但并不是说非要在牺牲学生的休息、娱乐、情感发展、正常交往等的基础上去获取知识。

其次,在师生关系上,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再次,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化交往中的教学,使教学活动成为一种师生共同交往、共享经验的过程,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在特定情境和为特殊目的而进行的知识、态度、价值观等的分享活动。

四、存在的问题

1、受条件限制,还有个别学科课程开不出,如通用技术;实验器材、场地缺乏,有许多动手操作的课程进行不了;校本课程开发不够,没有实质性进展。

2、尽管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在课堂教学改革进展的过程中,仍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例如:如何真正的把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知识的巩固、过程的参与、技能的提高、情感的体验;如何完善课堂评价体系使之更具有效性;怎样实现课堂教学的分层互动等等。另外,面对教师负担加重的情况下,如何增强老师的研究意识与老师的奉献精神;怎样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等等,也是课堂教学改革面临新的挑战。

五、对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1、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从领导到教师付出极大的艰辛,才能趋于完善。

第 页

共6页 忻州市高中校长座谈会忻州三中课堂教学改革汇报材料

2、课改是对传统课堂的挑战,是教师重新塑造自我的过程,是大破大立的过程,是化蛹为蝶的过程,势必经历痛苦与挣扎。

3、课改的成败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素质决定课改的绩效。

4、领导的决策和支持决定课改的力度和高度。

5、课改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出现些问题和走些弯路是不可避免的。

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如何塑造人的历史使命,在课改的大潮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课改是教师观念更新的过程,是重塑身心的过程,是凤凰涅槃的过程,我们有过太多的痛苦,有过太多的疑惑,也有过发自内心的快乐。在课改中我们需用科学发展观来看待和包容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要努力营造课改文化,进而构建课改“生态”,其实,课改的问题说白了终究是文化的问题,好在,我们就在路上、路就在我们脚下!

2014-6-30

第 页

语用课堂成效 篇5

一、把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段目标,到位而不越位

在分组研讨中,大家对学段目标初步达成以下共识:各学段目标是“阶段”自然发展的“连续”,又是“连续”中的各个“阶段”,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教学要顾全局而有所侧重——到位(不降标也不越位),融会贯通、一气呵成。

第一学段:

1.重在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保护儿童天性;

2.重点做到“四好”:认好字,写好字,学好词,读好文;

3.识字写字学词学句重在方法的学习与指导;

4.字词句训练要抓住关键点,即对阅读理解有帮助、有启发、可以迁移运用的点;

5.字词句式的理解与运用要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打开学生的思路;

6.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突出“四要素”:读(多种形式的朗读),说(敢说想说),背(背诵积累的内容要有价值、终身受用),演(在游戏、活动中学习运用)。

第二学段:

1.重视围绕听(倾听与提问)、说(说具体连贯)、读(表达感情的朗读方式)、写(围绕一个意思写完整、写具体)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2.确立教学目标以段为主,逐步向篇章过渡,渗透学法指导与运用;

3.逐步树立训练意识,重视从文本中发现、挖掘语言文字训练点。训练点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空泛;

4.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要提供一定的时空主动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既要保证学习的趣,又不断提升学习的质;

5.了解学生的已知(经验、能力、水平),取舍学生的未知,激发学生的想知,引导学生的需知;

6.加强语言的积累,逐步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7.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课堂语言质量,为学生提供示范。

第三学段:

1.挖掘文本蕴含的核心价值,找到、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要学会取舍,力争一课一得;

2.加强体会、揣摩文章表达方法的学习,重视读写结合;

3.增强文体的意识,注重整体性,明确教学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

4.语文学习要言意兼得,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得意得言;

5.注重语言学习的开放性,在生活中、大自然中学语文、用语文,不断扩大学习运用的领域;

6.注意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掌握的阅读和习作的方法,形成综合运用能力。

二、从“理解·表达·交流·分享”四个维度理解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

陈先云理事长就“学习语言文字”的内涵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狭隘处理表现为——仅只每节课动动笔写一写就算“运用”了,或多在阅读教学中讨论、在口语和书面语运用中讨论——这是误解、窄化。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还要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学习、运用。

(二)厘清概念,少走弯路。(1)什么是“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利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满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需要。(2)其要素有哪些?包括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或其他方面的运用。(3)“语言文字运用”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运用是目标,学习是过程。要区分语文课堂运用与生活运用。(4)学校开设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5)“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语言文字的训练”联系在一起,是不是又回到“以训练为主”的道路上去?这种担心是有必要的,忌矫枉过正。训练要在学生已经会用的情况下思考、讨论,不要忽视“过程”——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是不完整的。“学习”与“学会”有本质区别,“学习”要有科学方法的引导,方法贵在实践中运用。“学习”体现由不懂到懂、由知少到知多、由不会到会、由不得法到得法、由不能到能。要体现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综合的、多元的、具体的、实践的。即便如此,训练也不应该成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唯一方式。

(三)“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可以从“理解·表达·交流·分享”四个维度来认识。

(1)理解。理解与运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不可。理解是前提和基础,运用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体会内容和主旨;品味和积累语言;学习表达的方法和实践。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已有能力去思考和推测。联系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阅读经验以及具体语境理解、推断字词的意思、中心句或关键句的意义、文本的主旨和表达方法。思考、推断、揣摩,既是理解的过程,也是学习运用的过程。理解的重要途径是什么?是读。读是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形式。要训练,才能获得技能和策略。

(2)表达。形式主要是写。表现为书面语言文字表达,实现由口语向书面语转换。口头语言体现在教学中、生活中,书面语言发展主要通过学校语文课程实现。传统阅读教学的做法——读写结合——值得提倡。理解是手段,运用是目的。

(3)交流。表现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教学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陶行知先生在谈启发式教学时说,“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反馈评价环节是交流的集中反映。在评价环节,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规范,评价要到位,不要太随意。

(4)分享。有对象才有分享。分享还有个人情感因素,离不开参与者的倾听——倾听的习惯与能力要培养。交流分享的过程既是运用听说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听说能力的过程,同时还是培养情感价值观的过程。

这四者的关系:理解是前提,表达是目标;有了理解和表达,才有交流和分享。四者都不忽略、不割裂。语文课堂不仅是引导学生亲历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分享学习成果的课堂,还是情感激荡、思维碰撞的过程。总之,没有理解与表达是空泛的,没有交流与分享是无趣的。

三、用“四种视角”察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段目标

由于语文学科目标(学段目标)是清晰与模糊的“混合物”,所以笔者以为,教师要运用四种视角来审视目标,在“清晰”与“模糊”之间“游刃”而至“有余”。

第一种视角——平视,察视学段乃至年级、单元、课时目标,找准此时此在“教(学)什么”;第二种视角——俯视,察视“此时此在”之前,它从哪里来、是什么样;第三种视角——仰视,察视“此时此在”之后,它去哪里了、又是什么样;第四种视角——环视,将平、俯、仰视所得汇聚成一个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精进语言文字运用并汲取语言智慧。这样察视学段目标,练就“庖丁解牛”之功,逐步抵达为我所用,游刃有余之境,实现“不教”之教。比如,阅读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之一)目标。其来龙去脉——第二学段是“能初步”;之前的第一学段没有明确要求,但对“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提出“向往美好情境”“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之后的第三学段发展为“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基本表达方法”,进而又分文体提出阅读要求:“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诗歌,大体把握诗意”“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以及第四学段的再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本专辑责任编辑:辛铭)

本文摘自中国论文网,原文地址:http://

加强语言训练 提高语用能力

摘要:实施语用型教学,要落实三个关键。一是积累语言。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让学生乐于积累,学会积累,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库,使学生在今后语言运用方面得心应手。二是培养语感。有了语感,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语言的表达。应从多读、品词析句、联系生活来培养语感。三是语言训练。语用型教学以语言运用为主线,这就要求教师要找准语言训练点,落实并强化语言训练。

关键词:语用 语言 语感 积累 培养 训练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重新界定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只有学会“运用”,才能让学生逐渐熟练、妥帖、合理使用语言,直至创意性 地“使用语言”。实施语用型教学,要落实三个关键。一是积累语言。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让学生乐于积累,学会积累,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库,使学生在今后语言运用方面得心应手。二是培养语感。有了语感,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语言的表达。应从多读、品词析句、联系生活来培养语感。三是语言训练。语用型教学以语言运用为主线,这就要求教师要找准语言训练点,落实并强化语言训练。

一、积累语言,为语用打基础。

1、课堂教学,积累语言。

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读多了,读熟了,才能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课文的语言进入学生的心田,而只有在理解语言基础上的读,才会读有所值,读有所得。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要处理好阅读与理解两者的关系,让阅读、理解能力平衡发展,从而达到有效积累语言的目的。例如《荷花》这篇课文的第四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写得十分优美。教学时我通过图文结合,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想想:表示看的时间长,表示看得很专心,或者表示看时显出爱荷花的神情的词有哪些?这时学生语言的储蓄库被打开了,他们说:“我(久久地)看”,“我(默默地)看”,我(出神地)看”,“我(目不转睛地)看”,“我(凝神)看”,“我(深情地)看”,“我(全神贯注地)看” „„在此,我及时引导:课文中“我”爱荷花,因为荷花非常之美,语言文字也写得美。现在,就让我们深情地诵读课文,并背诵积累。

2、课外阅读,积累语言。

我除了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积累语言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我采取了以下二方面的措施:(1)选择课外读物。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刊物让学生自行订阅,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2)教给阅读方法。教材只是提供了例子,教师应通过教材的例子教会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激励他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涉及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如:教给学生摘录、归类、整理的方法,教会学生读时批注,读后写心得体会的方法。这样的课外阅读,才是真正的以读促积累。

二、培养语感,为语用搭桥梁。

具备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把握言语之趣味,更能使其步

第2/6页

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美的熏陶。可以说,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是构成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

1、以读为本,培养语感。

“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朗读、范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

2、品词析句,训练语感。

品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也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力。由此,我们在课堂上要着力引导学生推敲词句,品析文本,感悟用词的准确性,感悟语句的意境,体验语句的情感,增强语感的灵敏度。

3、联系生活,汲取语感。

训练语感,应引导学生把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茅盾先生也说,理解文章应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中去。由此可见,培养语感必须联系生活经验,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使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三、言语实践,落实语用。

第3/6页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读促写,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创造性的口头表达,书面写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言语的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言语之神妙,把握言语之精髓,也使课文的思想得以延续,自身的语用能力得以提高。

1、在词句训练中,加强语用。词和句是构成语言的材料,理解词句是阅读的基础,也是表达的基础。在中年级阶段,词句训练是教学的重点。在阅读课上,我们不能孤立地理解词句,而应结合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去品尝,并加以运用。如《卖木雕的少年》一文出现较多的优美四字词,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并积累这些四字词外,还编写练习题进行训练: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这里(),景色十分()。摊点里陈列的非洲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刻得(),使我一看就()。这样的训练,让学生既积累了语言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在段落教学中,加强语用。

加强段的教学对开发学生智力,发展思维,提高读写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结合理解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连句成段的能力,是段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段的理解与表达训练,为向篇的过渡打下坚实的基础。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写夏天的一段,先指导学生理解这一段一共有几句话?每句各讲了夏天的什么景物?作者抓住了这些景物各自的什么特点?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理解了这段话的内容,掌握了连句成段的方法,就可让学生摹仿课文的写法,进行段的景物描写的训练,学以致用。3.精心设计练习,加强语用。

语言运用的训练是较高层次的训练,是学习课文中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现

第4/6页

象的“迁移”训练,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我们要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使理解和运用有机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仿写;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选择典型性的句式或构段方式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如《太阳》一文第一至三自然段,作者采用先总写后分述的写法。在学生理解了本段的内容后,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特点进行段的训练。

(2)扩写:阅读中抓住文章最感人的最能体现人物品质的部分设计练习,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加深学生对主人公内在精神的把握。如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一文“中国留学生久久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时,我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此时中国留学生在想什么,让学生进行扩写,从而加强语用能力的训练。(3)续写: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教材的训练点,精心设计练习。在教学《小摄影师》一文后,我让学生根据高尔基和秘书的一段对话,展开合理想象,续写小男孩为高尔基照相以及高尔基的照片贴在墙报上的经过。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总之,培养学生语用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因为语用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用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参考文献】: 1、2011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

3、《小学语文教学》2007年293期 2012年437期

语用能力与英语课堂教学 篇6

1语用教学的必要性

英语教学包括教案设计、教学资料的编辑、课堂教学和课程测试这四部分, 其中英语课堂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如今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过于注重单词和语法的积累, 教师却往往忽视了贯穿于英语句子中的语用规则。通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们常常只是记住了一些语法规则, 背熟了一定量的单词, 但是当他们有机会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进行交流的时候, 却难免要犯一些语用错误, 这样的交流也常常达不到预期目标。在日常的英语学习中, 学生经常出现的语用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当代语言学, 何自然:170) :

(1) 话题选择不当。众所周知, 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信仰体系、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在西方, 年龄、收入、信仰都属于个人隐私, 一般情况下不得随便问别人这些方面的问题, 然而有的学生由于缺乏这些文化背景知识, 在与母语为英语人交往时, 常常问一些诸如“Howoldareyou?”“Whatsyoursalary?”“Areyoumarriedorsingle?”“Whats yourreligion?”之类的问题。

(2) 不了解“语言形式”与“交际意义”之间的关系。有些学生在想表达“自己想做某事”这一言语行为时, 往往不会想到使用“Iwouldliketo...”这种恰当的语言形式, 而错误地使用了“Iwantto...”这种句子结构。

(3) 根据母语特定行为的常规作出不得体的反映。中国文化视谦虚为一大美德, 英美文化则不全然, 因此中国人和英美人对别人的恭维和赞扬的反映很不一样, 中国人总是对别人的赞扬表示否定, 以示自己的谦虚, 而英美人却每每采取接受的方式, 并感谢对方, 以示友好。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如下对话实例: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错误并不是由于语言错误引起的, 而是由于说话人的说话方式或是英语习惯造成的, 由此我们不能把语言能力简单地定义成语用能力, 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不能完全等同于英语语用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应单纯地教授给学生单词和语法的知识而是应该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如何去正确地运用语言。

2语用教学的途径

2.1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文化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以及技术的总的模式。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 它是在特定环境下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所共有的习惯。我国文化和英美文化中有许多相似点和差异, 如果学英语的中国学生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别的话, 他们必然会在跨文化交际中犯语用错误, 作为英语教师就有必要让学生意识到东西方两种语言的不同, 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特点。文化和语言间存在着辨证的关系———语言是文化关键的一部分, 而文化反过来又影响规范着语言行为。不同国家的人们有着自己特有的历史背景和生活方式, 这便折射出他们文化的不同。中国人常常以自谦为美德, 当听到这样的赞扬“Youwriteverybeautifully”的时候, 中国人常会谦虚地说回答说“No, no, ”;但是西方人则会很高兴地回答“Thanks”。这表明不同的文化特征会引起不同的语言现象, 由此可见在英语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1) 在教材中, 加入有关讲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内容, 同时使学生了解语言的使用与年龄、性别、民族、社会阶层及职业等社会因素的关系。 (2) 利用英文电影和录像进行教学。在看电影和录像时, 学生和教师都应特别注意日常生活的情景, 如商店售货员和顾客的对话, 打电话时的用语, 大街上相遇时随便谈话等。在看过电影或录像后, 师生可以交换意见, 相互补充。 (3) 鼓励学生与母语是英语的外国人交往, 这样轻松的个人间的交往可以使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4) 充分发挥外教的作用, 请他们为学生办讲座, 介绍有关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对问题的通常看法。 (5) 举办有关文化习俗方面的讲座, 特别是其中与中国不同的文化习俗, 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区别和判断能力, 使学生明白学习外国文化并不意味着要把外国文化不加区别地全盘接受下来。

2.2培养学生不同层面语言运用能力

说话人的意图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现出来, 所以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 语境影响着对语言的掌握。“语用学强调对语言得体地应用, 所以在教授语言使用的时候, 不光要讲解受到社会制约的语言的结构, 还要解释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潜在的具体意思。” (Hllidy, 1978:109) 。也就是说, 在讲解语言点的时候不但让学生了解它的言下意, 还应该让学生理解它的言外意。在讲解单词的时候, 有必要从两方面来看它, 一方面是单词的本身意, 另一方面是它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从而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单词的意思。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老师常常是先读出一个新单词的发音并给出单词的汉语意思随后会让学生来跟读;或者老师给出这个单词的解释然后再给出一两个孤立的句子作为例子来解释单词的用法。但是我们知道英语单词的意思常常不止一个, 我们只能通过具体的语境才能确定单词具体的意思。举个例子来说, 根据字典上的解释, “fish”作为名词是指一种在水里生活, 通过鳃呼吸, 靠皮肤来游泳的冷血动物。如果我们单纯地把这个定义教给学生, 当他们读到这句子“Johnislikeafish”的时候势必会感到迷惑。这个句子可以应用在不同的语境中, 其所表达的意思也各不相同, 而且没有一个意思符合字典中的定义。

所以根据字面意思, fish只是指一种动物, 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中, 它却可以被用来指那些具有鱼的某些特性的人。

除了教学中的语境意之外, 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到某些音系学的知识在交流中的应用。我们知道发音的特征包括重音、音长和语调, 这些特征能够使交流中表达的意思更加突出。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 教师应该使学生意识到如果不重视这些发音特点的话, 在交流中可能会使人产生误解。以句子重音为例, 我们知道重音并不是随意使用的, 它有一定的规律。在一个句子中, 重音常常落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是指示代词上, 而其他的单词往往不重读。但在现实的交流中, 说话人有时却违背了这个规律, 人们常常把主要的音落在想要着重强调的事物上。根据这个特点, 老师可以提供不同的语境来让学生意识到说话人不同的意图。举个例子来说:Jacklikesfish.老师可以给出以下几个语境:

根据已给的语境, 句子中的重音部分可以标注为:

通过对句子重读成分的分析, 学生会了解到话语的主要意思会随着句中的重读成分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进一步来看语调对语意的影响。我们可以用话语来告诉别人我们想说什么, 还可以借助语调来表明我们对事物的感受是什么。研究表明语调中的错误往往要比语法中的错误更让别人接受不了。如果说话人犯了语调方面的错误, 听话人会意识到这种错误并能体会到说话人想说的内容, 例如某人说“Ibornin 1980”, 听话人很容易明白是“Iwasbornin 1980.”他能够很容易地意识到交流中的语法错误并自动改正过来。但是如果说话人在语调上犯了错误, 听者可能就不会意识到这是一种错误。以下我以“Hello”为例来分析语调的不同对语意的影响。

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使学生意识到英语在不同层面使用的特点, 鼓励学生在不同层面体会并使用语言。

2.3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为主的教学模式

基于前面的分析, 我们知道语用学习过程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 教师不能替代他们去体会、去学习, 所以我们不能忽略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角色。近些年来, 以老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是讨论的热点。有些学者认为在讲解目标语中的语言学规则上前一种教学模式更有效, 特别是当学生处于较低水平的时候;还有一些人认为在语言知识具体运用的时候后者更有效。事实上这两种方法同时都存在优缺点。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过分地强调了教师的角色, 从而忽视了学生课堂中的重要角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又夸大了学生的自主性, 忽视了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因此, 在外语教学中, 这两种方法应该结合运用。但是综合来看, 教师应该是个指导者, 而学生是执行者, 教师应该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提高语用能力。课堂上教师应该采用的疏导方法使学生重视语用的特征和它的交际功能并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单词和表达方式在已给的情景中进行交际练习。作为引导者的教师, 他的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条件, 观察学习过程, 了解学习的特点, 作出分析和评价。除此之外, 老师还应帮助学生了解这个过程, 从而使学生从一种无意识、缺乏规范的学习状态转变到一种有意识、合乎规范的状态。举例来说, 在课堂上, 当任务分配好后, 学生开始自己活动, 这时教师可以开始监视这种活动。如果学生感到完成任务有困难时, 他们可以寻求帮助。作为运行者的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能学会如何应用目标语。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模仿和话剧表演的方式提供更多的语境给学生, 让他们多方面练习, 逐渐使自己的语言使用合乎标准。“Itisonlythroughusethatappropriacycanbe learntandtaught, iflanguageistaughtthroughuseandfor use, appropriacyissomethingyoucannotignore” (LiXiaoju, 1990:63) .

“得体只有通过运用才能被学会和掌握, 如果语言是以运用为目的来教授的话, 那你一定不会忽视得体。” (LiXiaoju, 1990:63) .

3结论

从教学的角度, 分析了语用能力对课堂英语教学的影响, 强调了语用教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可以采用相关的教学方法。社会和文化因素从各方面影响着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所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应该首先基于这个因素。同时语境、音系学也影响着语言的理解。英语教师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和语言能力为目标, 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灵活地进行英语交流。

参考文献

[1]Kenneth R.Rose, Gabriele Kasper:《语言教学中的语用学》[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与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6.

[2]何自然, 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5]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6]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7]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8]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9]贾玉新.对比语言学与外语教学中的对比[J].外语学刊, 1991, (5) .

呼唤“语用”让语文课堂更有效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统一;和谐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其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情感的感悟,体现“人文性”,同时也要注重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等表达方式,体现“工具性”,要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将两者和谐统一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不断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那么,要怎么做到两者统一呢?

一、利用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在字词教学中,许多老师在课堂上对文本内容的阅读理解环节之前,总是先让学生认读,然后解释词语。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落实和拓展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和应用,也肯定会影响到接下来进行的阅读理解环节,并牵连到学生的思维的准确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整合“人文性”和“工具性”,依此来精心设计词语教学的环节。如一位老师执教《冬夜读书示子聿》,在理解诗句“古人学问无遗力”的意思时,教者先出示了“工夫”“无遗力”的意思,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很容易就理解了诗句的意思,然而教者并没有就此停止,又出示了一个练习:用“工夫”和“功夫”,进行选词填空,更加注重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巩固了对诗中词语“工夫”的进一步理解,更好地把握了对诗句的正确理解,教者又继续拓展学生:“刻苦读书的成语还有哪些?”学生回答的“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等,这样理解、运用和拓展,学生更能切身的感受到古人做学问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教者的设计有深度度,有效度,有力度,很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用品析词句的方法

品析词句是通过对一个词语、一句话、一段文字的细细品析,从而触摸笔者的内心,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可以通过文字来想象、丰富作者的精神世界。教师用针对性的问题引领学生在围绕文中笔者的思、情、感进行思索、品读、辩论,学习作者的写法。如笔者在教学《小草和大树》一文时,抓住“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这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句子,通过如:从两个“硬是”说明了什么?从“钢铁般的意志”体会到什么?从“浇灌”说明了什么?这样抓住词语,让学生从词语中体会人物成功过程的艰辛和人物不屈不挠的精神。学生由句中的词实现了对句子的逐层品析,由词语自然而然地引出句子,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现了对词的理解到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生,课堂生成达到精彩。

三、感悟内容与表达

学一篇文章,一定要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内容,更要深刻理解作者的文章表达形式,从内容中得来的东西只有结合语言表达形式,才能真正读懂、为己所用,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如教学《钱学森》一文,在引导学生抓住描写钱学森的两段语言描写的同时,让学生思考: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钱学森在美国的生活情况,为什么要描写其中一位留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也来感知作者对比的表达方法,更加衬托出钱学森渴望早日回国的决心。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故意的”指导学生学会作者的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学习文本的语言的各种表达形式,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为今后语言的运用奠定了基础,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加强模仿与借鉴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的目的。利用一些必要的模仿和借鉴,可以加快培养学生初步的写作能力。在如:笔者在教学《詹天佑》一文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结构: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围绕这个中心,作者选取了哪几个典型的事例?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作者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学生从文本中习得写法,在实践中练习运用,加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人文内涵的同时,应根据文本的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练写平台,不断激发学生们练写的积极性,使其达到不断积累语言,熟练运用语言和交际的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要想真正实现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也只有这样,才能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更加准确,更加成熟的认识与把握,为伟大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多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曾玲玲.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我的词语教学观,《小学教学研究》,2014第26期18-19

[2]林成华.词语教学新探,《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7:36-36

【语用课堂成效】推荐阅读:

语用型课堂07-05

课堂成效09-08

语用07-14

语用文化05-11

语用模式06-02

语用理论06-20

语用特点06-28

强化语用08-04

语用因素08-05

语用对策08-06

上一篇:外贸函电总结报告下一篇:2红十字会竞赛题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