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生活化论文

2024-10-18

知识生活化论文(精选12篇)

知识生活化论文 篇1

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 不是让学生能解决书本上的问题, 而是要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 我们要尽力让学生去发现、体会、理解生活中的数学,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一、生活问题数学化

1.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源、空间和时间,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理解和感受数学知识。

2.帮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问问题题::学学生生不不是是一一张张白白纸纸, , 在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 而这些经验起了沟通实际问题与其数学含义的桥梁及思维杠杆的作用。因此, 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 努力把数学知识置于实际情景中去, 帮助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问题, 寻找每个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形, 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

1.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理解生活世界: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有利于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既满足了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 又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培养数学兴趣。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尽可能地将数学问题接触生活实际, 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 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 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更理解。

2.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把数学生活化,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有趣, 使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 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 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 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

3.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做数学”:当前数学教育家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做数学。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我们必须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做数学”, 让学生在“做”中发现, “做”中感受, “做”中理解, “做”中解决。

总之, 数学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 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 并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 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知识生活化论文 篇2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高中化学是高考中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其将会直接决定高考成绩的好坏,为了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化学知识水平,就需要注重高中化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将课堂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样既能够加深自己对化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提高自身的化学素养,为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堂内容的生活化

在进行高中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由于许多化学公式、化学概念显得枯燥与单调,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从而高中化学课堂学习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提升。此时就需要高中学生尝试借助课堂学习内容的生活化来有效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加深他们对高中化学概念、化学公式的了解和掌握,有效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进行《铁的氧化与还原》这部分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搜集一些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现象。如将苹果切开,放置一段时间后苹果的切面会呈现出红棕色,此时学生就可以探究为什么切开后的苹果放置一段时间会变颜色呢?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来对其进行相互探究和交流,并对可能的诱发因素进行梳理和总结,然后在教师的辅导下就可以非常清楚的掌握其所发生的化学原理。切开苹果后,由于外皮保护不复存在,将会导致果瓤中的铁元素直接与空气中的氧发接触并发生氧化反应,从而将铁元素氧化成红棕色Fe2O3,这就是苹果切开后放置一段时间变为红棕色的原因。因此,课堂学习内容的生活化,既能够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有个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一些常见的化学现象进行思考,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堂实验的生活化

实验是高中化学课堂学习中比较常见的`学习方式,通过开展课堂实验的生活化,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种化学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使学生更好的体验和感受各种化学现象,在提高学生化学逻辑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对课堂化学知识的掌握,并将其更好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通常情况下,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课堂实验的生活化给予高度的重视,并结合生活化特点来对实验学习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身边化学现象的辨识。例如,学生还可以从生活中收集一些材料来进行简易电池的自制实验,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通过生活化的化学实验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通过课堂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化学问题和学习,既能够实现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有效拓展,又能够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化学实践应用能力。

三、课外实践活动的生活化

新课改明确提出要注重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因此高中学生在进行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自身生产、生活实践意识的培养,从而有效激发自身参与化学实践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并能够对与高中化学相关的生活问题作出科学、合理、正确的判断。因此作为高中学生,要对课外实践活动的生活化给予重视,由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才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进而实现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有效延伸与升华。此外,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生活化过程中,要尽可能的结合教材内容来开展,从个更好的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例如,在对离子反应相关知识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关交流与讨论后,学生可以掌握水壶中水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加热条件下Ca2+、Mg2+、HCO3-发生化学反应后得到CaCO3、Mg(OH)2所致,随后在通过如何除去水垢的课外实践活动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酸碱中和的原理,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生活化,既能够使学生学会如何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养成用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的良好习惯。

四、课外作业的生活化

通常情况下,课外作业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并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在进行高中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对课外作业给予重视,并将作业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最好不要把作业内容简单的局限于教科书范围内,要尽可能满足课外作业的生活化要求,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同时,高中学生还需要意识到化学课外作业所具备的纽带作用,其既能够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而且还可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学生可以在课后开展重金属回收调查作业,在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样既能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卫生意识及团队协作能力。综上所述,新课改明确提出要注重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因此高中学生在进行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自身生产、生活实践意识的培养,从而有效激发自身参与化学实践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并能够对与高中化学相关的生活问题作出科学、合理、正确的判断。作为高中学生,在进行高中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要注重课堂内容的生活化、课堂实验的生活化、课外实践活动的生活化、课外作业的生活化,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让数学知识“生活化” 篇3

一、让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生活化”。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只有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我先给学生讲种地的过程:“先播种,然后浇水施肥,田间管理,最后收获种子;来年又是播种,浇水施肥,田间管理,最后收获种子……”,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2、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口算比赛和跳绳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两次比赛活动,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20-97=120-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 难以理解。我便设计了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我要过生日了,妈妈带了120元钱去商店买一个97元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在120元中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3元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理论(简便运算的方法),学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记。

让数学回到生活为生活服务,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必要的,从而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让数学知识的运用“生活化。

学习就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例如,在学习了利息后,让学生去银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关知识,让学生当家长的小参谋:家中多余的钱怎样存最合算?并帮助家长计算利息和利息税。

2、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

3、加强操作,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学生的感性知识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学生获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在这个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在生活中用。

学习了平均数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如: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数、教师平均年龄,附近菜场某一蔬菜的平均价格等。学生在互相协作活动中,自然而然地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浅谈数学知识生活化 篇4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 又回到生活中去, 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那么, 如何创设条件使数学课堂生活化?如何将生活实际和数学知识紧密结合?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操作经验所获得的成效, 谈谈个人的一些建议。

一、课堂知识教学生活化

1. 创设情境导入, 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学生思考问题倾向于依赖直观、具体的东西支撑, 因此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就是根据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把数学知识、数学问题还原到生活情境中去, 把抽象的数学教材“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 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数学世界。如《数学》七年级 (下) 8.1“认识不等式”:

探索问题:“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 一次购买满30张, 每张票可少收一元。现在去世纪公园的人数少于30人, 请同学们帮我解决至少要有多少人去世纪公园, 买30张票反而合算?”学生可以分工合作完成。教师用投影的方式展示问题。展示内容如下 (画线部分为学生填写部分) :

我们一起来分析上面提出的问题。

一次买30张票需要4×30=120元, 而120元在不享受优惠购票条件下, 实际可购票120÷5=24张按下表要求填写。

让学生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提出问题,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等式”的实体模型, 学生借助“票价”这一具有实际意义的“不等式”, 初步感知不等式的特点, 体会求解不等式的基本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注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然后教师用投影的方式展示, 引导学生通过有序思考和分工合作解决问题。这样, 就为后面学习不等式提供了现实素材, 积累了直接经验, 并达到教材的学习目标。

2. 课堂例题生活化, 让学生体验、感受数学

学生思维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 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 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 学具、实物模型的情境操作是最好的显性活动。

如在教“可能性”时, 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个摸奖游戏, 其中有6个白球、2个黄球、3个绿球, 设有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品有铅笔、圆珠笔、一个笔记本。“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帮我设计一个摸球有奖游戏规则, 谁能帮帮我呢?”学生在看到题目后, 经过讨论都能确定摸到黄球为一等奖, 摸到绿球为二等奖, 摸到白球为三等奖;但在奖品的分配上出现了分歧, 这时老师作为指导者告诉学生在奖品的分配上要考虑奖品的价钱, 学生再次经过热烈的讨论, 最后确定了摸球有奖游戏规则。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有所增强,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3. 课后练习生活化, 提高学生操作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中小学数学, 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在教四边形的特征时, 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些四边形模型并要他们思考:什么形状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它们有什么特征, 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图形来到课堂时, 四边形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 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 个个胸有成竹, 争先恐后发言, 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活跃吗?

如讲方程后, 布置学生“观察你家中的物品, 找出几道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方程式”, 如“你家一天生活费用是多少”, 记录下来, 制成表格, 再进行计算, 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有助于学生理解, 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二、课外生活问题数学化,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 它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特别是中小学数学, 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 有着其特殊的应用价值, 能活学还不够, 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 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如让学生记录下日常生活中的数学记录并进行解答,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下面是一些学生的数学日记。

(1) 学校组织我们年级的65名少先队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 七 (1) 班同学每人搬6块, 七 (2) 班同学每人搬8块, 总共搬了400块, 问七 (1) 班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

(2) 今天我和妈妈去商店购物。买了8包食盐, 每包1元;2条毛巾, 每条4元;1瓶花生油68元, 1袋大米, 一共用了139元, 问1袋大米多少钱?

因此, 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为此, 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 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 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参考文献

[1]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方明一.中小学教育.中国教育学会, 2007 (6) .

知识来源生活作文 篇5

让我们照我们说的做。我先找一块松木板,然后找一些小钉子,一个瓶盖和一把锤子。

首先,我压下木板,把酒瓶盖放在木板的一端,用小钉子在酒瓶盖上钻一个小洞。然后,我正要用一把小锤子钉钉子,但是锤子砸到了我的手。我把创可贴放在手上。我开始第二次打钉子。这一次我保持警惕。我把滑冰用的塑料手套戴在手上。“毛!”就在这时,钉子被钉在了酒瓶盖中间的木板上。“我做了一个刮鳞机!”我喊道。当我母亲听到这些时,当她看到我手里的刮垢器时,她忍不住闭上了嘴。

我从中学到了一个真理:如果你用你的头脑做任何事情,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此外,遇到困难时不要灰心,否则你将一事无成。

提交了两篇文章供通过。男孩女孩们,我在生活中发现了一个叫做“肥皂再利用”的小把戏。每个人都不应该知道如何去做。现在让我告诉所有人!

知识生活化论文 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 生活化教学 生活常识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再只满足于应试,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及对日常现象的感悟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生活化要求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将生活常识融入知识尤为关键。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专注于将晦涩的现象规律说明白,以考纲为主教学生如何进行问题解析和传输答题技巧,并没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需求,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尽管费心尽力,但学生并不买账,这对深入学习地理知识是非常不利的。地理学科具有文理兼容的特殊属性,其辐射的范围从人文知识到天文自然,若以常识带动知识的传输,教师的教学难度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得以有效提升,那么该如何实现高中地理生活化?我在实践中探索出以下三个步骤。

一、实例导入新课

地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将自然现象、人文现象进行总结归纳,探寻出解答生活中地理事件发生的谜底。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很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即脱离实际看问题,认为某些新知识有难度但考试的概率低、范围窄,不具备“深入挖掘”的教学意义,认为学生只要掌握定律应付考试即可,导致教学与实际生活的严重脱节。这样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都是功利性的。事实上,我们追求的是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考试只是其中一种检验方式,不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且应该让他们带着疑惑寻找答案。在实际教学中,我非常重视课堂教学的“实”因。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高效地进入课堂学习,我通常会寻找与本课时相关的生活原型进行新课导入,以常见的问题打开学生思维的宝盒,随后的知识呈现便可水到渠成。

在《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关于锋面气候的课堂导入环节,我以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做导入。在以前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直接呈现冷锋过境与暖锋过境的示意图,再教会学生如何解析,我发现这样的效果差强人意,学生将示意图及解析方法死记硬背,脱离实际的知识便很快被遗忘,更谈不上运用到生活当中。在课堂上,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报了沈阳某地12月份的天气预报,以天气播报、记者互动形式,引发学生讨论,随后将其五天内的气候情况以图表形式进行展示。学生眼、耳、脑并用,以多种感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一下子就能发现该地区气温骤降,但天气却逐渐晴朗。此时天气预报员说到了“冷锋过境”一词,学生立刻回想到平时观看天气预报时也经常听到这一词,同时那几天的天气也是“晴冷”。趁热打铁,我将冷锋示意图展示出来,学生茅塞顿开,未经我的解析他们大部分都明白了冷锋过境时会是怎样的天气。通过联系生活来感知天气的方法,将原本抽象的地理名词转化为生动的生活现象,以灵敏的天气感知,唤醒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以此提高学生们对“冷锋过境”这一现象的理解与识记。以生活现象的感知与探讨,作为课堂导入的素材,能有效地强化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纽带,促进学生们的理解与应用。

二、动手验证知识

高中地理虽被归为文科,但其理科属性显而易见,甚至其实践性和实验需求都是非常明显的。常识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而知识则源于实践的结果。科学家用实验得出结论,而我们在课上也可以用小实验验证知识,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与勤于动手的精神,这对构建立体化的地理课堂,大有帮助。

关于“锋”的认识是教学中的难点,历届学生在学习中有这样一个矛盾:已经知道冷暖锋过境的天气情况,但是“锋”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移动?他们却有些迷糊。为了化抽象为具体,解开学生的疑惑,我做了个小实验,工具是塑料盒子、防水卡片、同等体积的染红热水和染蓝冷盐水。操作步骤很简单,防水卡片平均隔断红蓝水,再向上抽出卡片的数秒中,当出现倾斜面时,红水跑到蓝水之上。这个实验模拟了冷暖空气由于密度差异而导致的锋面移动,学生在动手实验之后终于明白了“锋”的由来,这比起教师重复解释轻松而有成效。可见,在解析一些抽象化的地理现象或地理名词时,借助一些生活化的小实验,远比教师反反复复、絮絮叨叨的讲解来得更有效。在这个过程中,即便是那些平日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聚精会神地盯着老师的双手,迫不及待地想动手试试看,如此一来,教学化被动为主动,地理教学显得更加接地气了。

三、解惑生活难题

我们以常见的生活现象导入新课,又运用实验对疑惑知识点进行验证剖析,而我们所学所得都将回归生活,让它的生活性落到實际问题中。这时候,就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与知识相关的真实环境,让知识“看得见,摸得着”。

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学生:地理成绩非常优越,对每个知识点掌握得相当稳固,甚至都可以将课本倒背如流,但是他却不懂得用这些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外出旅游不懂得根据气候增减衣物,买了地图却不会用……因此,我们会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收集疑惑问题进而转入课堂针对学习,另外又可以将所学知识恰当用于解决生活难题。

举个例子,“一场秋雨一场寒”“一阵春风一阵暖”,说的都是锋与气候的关系,在学习这块知识之前,学生并不理解这些常识从何而来,学完之后他们就可以与他人解释,也感慨中国文化处处蕴藏着地理知识。可见,基于生活常识的难题解析,对于帮助学生深化地理知识、解答地理困惑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最为直接的运用,应该就是观看天气预报了,学生说,以前看天气预报就是听听气温多少,现在也会根据地图显示的图标进行分析,得出今后几天的气候变化,这样就可以在暴雨来临之前提醒妈妈记得关门窗,在气温骤降之前备上厚衣物。为了能让学生的问题得以收纳,我们每周都有半小时的“常识小分享”环节,让学生把最近累积的生活常识进行分享,也尽可能地用地理知识解释,同时,如果有不理解的现象,我们马上进行讨论解答。学生很喜欢这个设置,参与度很高,甚至对教学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这个生活常识的答疑解难中,班级的学习小组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当学生遇到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时,笔者总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借助网络平台寻找材料,并以采访的形式,向生活中的老者们取经,以小探究的汇报形式解决问题。通过这些生活中具有探究性的“疑难杂症”,学生向地理学习又迈进了一步,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有实践、有合作、有分享,激活了教与学之间的循环互动。

总之,现代地理教学已经摆脱了应试的束缚,我们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地运用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让生活更简单、更便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不仅要以常识带动知识,更要引导学生主动探寻知识,学会用知识去解释常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秉着让课堂“返璞归真”的教学态度,积极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让学生在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的课堂中,充分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生活气息,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

生活化——还原符号知识的背景 篇7

数学“生活化”, 就是要从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中捕捉数学现象, 引导学生尽可能把生活中的数学上升为科学, 再用科学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对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 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问题情境——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教学模式, 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模式。根据这个模式, 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创设情境, 提供给学生开放性、生活性、现实性的信息, 从而让学生根据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它蕴含着两层含义:一是我们要努力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因子”, 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自然地、适时地引人数学课堂;二是创设的生活化情境, 应该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 有效地实现“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之间的沟通与融合。

构建知识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篇8

一、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小学数学知识是按照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进行难度设计的, 随着年级的增长, 小学数学逐渐变得枯燥复杂, 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降低了, 因此, 在课堂上学生会有开小差的表现。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个问题, 我们不能将之看成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任其发展, 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 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 将生活中的情境导入课堂教学, 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动有趣的生活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苏教版小学数学《千克与克》一节中, 质量单位对成人来说很容易理解, 但是在小学生的思维中质量是模糊不清的, 需要学生利用抽象思维进行思考才能完成本课的学习。为了让小学生增加对质量单位的学习兴趣, 我在课堂上导入了生活情境, 提问:“同学们, 我们在周末的时候常常会陪妈妈去超市, 会看见自己喜欢吃的零食包装上都有千克和克的标识, 大家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么?”学生听到零食就被吸引了, 都精神非常集中地听我讲课。然后我继续进行引导:“同学们, 现在让老师来为你们解开包装上的秘密好不好?”数学起源于生活, 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情境给学生以启迪, 使学生爱上数学知识并产生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 可以降低数学知识的枯燥程度。通过生活的窗口, 使学生发现数学有趣的一面, 让数学知识焕发生机。这样, 既能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 也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思考, 将课堂所学融入大脑。

二、融入生活细节, 打开学生的知识思维

数学知识是小学学习阶段的基础, 在新课改下更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只会对一部分理解能力强的学生有良好的效果, 但是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 会加大他们学习数学的困难。我在数学课堂上经常会引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进行教学辅助, 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并通过细节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例如, 苏教版小学数学《小数的加减法》一节中, 小数加减虽然跟整数加减区别不大, 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却不容易理解。课堂上如果我只是简单地进行知识的讲解, 学生会不知所措。因此, 我在课堂上用生活中的细节问题导入:“同学们, 假设你的妈妈身上有10元钱, 在菜市场买了5.3 元的白菜和3.2 元的西红柿, 那么她还剩下多少钱呢?”学生很快就列出了式子10-5.3-3.2=1.5 (元) 。通过对生活中细节的捕捉, 使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具体, 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我们在课堂上不能只将注意力放在数学知识的讲解中, 要注意数学与生活二者的联系, 要注意捕捉生活中有趣的细节问题, 并将之应用到课堂上, 这样不仅让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 而且也让学生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结合生活经验, 提高学生的解决能力

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项生存技能, 数学教学不能只注重课本知识传输, 不能将学生成绩看做评定学生的唯一标准, 否则将会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新课改倡导要真正地让学生学以致用, 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我在课堂上经常与学生分享生活经验, 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例如,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知中, 学生对于图形的理解是抽象的, 我在课堂讲解时, 通过多媒体设备的辅助, 将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图片进行了收集, 取名字为“为喜洋洋识别长方形的物体”。这样学生会很感兴趣, 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学生在判断的过程中, 增加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记忆, 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简单有趣的生活经验积累, 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在数学课堂上融入生活经验, 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 更加重视数学学习, 并在成功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并在此循环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设定生活实践, 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存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带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帮助, 但是它与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数学教师不能让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捆绑住学生的思维, 要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运用中强化自己的知识储存, 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我在课堂上常常引入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生活实践, 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并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其他学科的运用能力。这样学生不仅能在考试中应对自如, 也能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存量。

例如, 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认识人民币》一课讲解结束时, 我会让几个学生扮演售货员与顾客, 通过简单的道具和真实的人民币, 让学生进行货物的买卖, 在游戏过程中加强学生对加减法和人民币的认识, 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通过新奇有趣的生活实践,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知识。在苏教版小学数学《认识方向》中, 我将教室的方位向学生进行讲解后, 创设游戏“迷路的动物们”, 让几个学生进行游戏角色的扮演, 然后在解决迷路问题的实践中, 加强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强化记忆, 也让学生在游戏中培养了团结互助的品德。

以数学为中心, 以其他学科为辅助。通过对生活实践游戏的设定, 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强化知识存储, 让学生回归生活, 将自己的数学知识与生活进行有机整合, 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不宜倡导课堂教学知识生活化 篇9

不可否认, 课改前的学科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以“生活世界”的剥离为特征的。教学蜕变为一种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从事知识技能和强化胜任能力的过程, 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冰冷的世界。“生活世界”中那种“生动的主观性”荡然无存。很难想象, 如果我们仍然坚持知识与生活关系处理中这种传统的太专业化的过重知识的极端, 如何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使其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来。所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首次明确设置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这一重要的课改子目标。需要强调的是, 这是以承认并坚持知识与生活不属同一世界而是两个世界的这种确定性界限为前提作为逻辑的起点, 凸显知识与生活之间建立普遍联系并产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这一重要的旨意。“联系”作为普通的哲学范畴, 就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所以, 它强调的是要确保任何课堂关系共同体中的知识与生活均要成其为一个部分、一个方面而不能加以分割、隔离或任何一方转化为另一方。它始终否认在知识与生活关系中只承认一个方面、一个部分的作用与地位。它坚持并确信的只是知识与生活之间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作用才会构建和实现课堂知识与生活的双向、双效的整体完善的和谐局面。而孤立突出知识生活化或生活知识化则不然, 它以凸显一方作为逻辑起点, 势必会使另一方失去应有功能, 所以, 过重知识的后果与过重生活的后果在对育人上的影响消极性并无不同, 甚至过重生活的后果更让人失望和震惊!虽然我们承认在生活化的课堂中也可以获得知识, 但学校教育的短期性的时限特点决定了它根本无法满足知识生活化对大时间量的要求。

德国著名哲学家胡塞尔认为解决知识与生活关系问题应坚持“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互识与共识。细言之, 课堂教学中在坚持知识与生活规律与要求的基础上, 使知识与生活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产生影响、制约与作用, 这就叫互识。所以, 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与生活, 虽独立, 但不能孤立;虽分彼此, 但不能分割存在, 不能让抽象知识与丰富感性的生活分别发挥作用, 而要在相互关联中统一地发挥合力作用, 这个作用, 既包括知识作用, 又包括生活作用, 是两者兼有的同时作用、综合作用。但要将知识与生活的分力整合为一个合力是要有条件与标准的, 即要找到一定知识与有关生活的结合点、交织处。找到这个结合点或交织处, 这就是共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只有形成共识状态才能使课堂内容与学生生活真正达到加强联系的程度。所以, 知识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的现实性的联系不是外在的形与量的靠近、叠加, 而是内在交融的质的相互作用, 达到知识教学中伴有生活的因素与价值, 学生学习生活中伴有知识因素与价值, 知识系统离不开生活, 生活过程离不开知识。可以说, 两者兼有, 课堂则活、则优;两者分离, 课堂则死、则劣, 形成两个部分、两个方面的离不开、不离开的新局面, 而不是知识与生活的两张皮, 不是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基础教育来讲超前地要求两者的相互转化, 所以, 知识生活化与生活知识化均不能成为课改的新目标。

胡塞尔认为:不能形成互识与共识的知识与生活的关系问题的处理仍会“发生最深刻的危机”。由于生活内容的复杂性、多变性、受限性;由于生活环境的多诱性、难适性;由于生活化目标的多维性、多干扰性、难控性、淡化知识性;由于生活化技能的特殊性等等影响, 不可避免地要弱化包括学科基本结构、学科基本观念与原则在内的课改纲要设置的学生必须掌握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这一重要的课标。何况国内外研究均发现:在知识生活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排除系统化的知识学习与掌握, 甚至不可避免地要颠覆“学科课堂由于尊重知识本身的内在发展规律并根据学习者的心理特点进行系统组织, 因而能快捷高效地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 进而加速新生一代文化化和文明化的进程”中所发挥的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因此, 不少教育专家明确强调:学校是形式教育的场所, 而形式教育是受教育者接受日常生活之外的教育, 因此, 学校课堂内容不能是、也不应该是学生日常生活本身。英国著名课程专家普瑞强调:一个人的理解力、概念、信条、准则、原理、洞察力等理论知识为所培养的人的重要品质之一。因而, 课改的知识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不可动摇或淡化的育人目标, 是知识与生活关系处理中必须牢牢把握的行为方向, 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与前提。知识目标绝不能淡化, 绝不能边缘化, 绝不能被生活化!施教者一定要把基础知识放在三维目标之中、之重的位置, 用双向关注两者兼有的思维要求使知识与生活共同成为育人的关注世界。

由上可知, 知识生活化与具备一定生活储备等相关条件就能较好地实现并坚持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作比较, 其难度之大会超出人们想象。因为“化”, 《辞海》解释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所以, 知识生活化绝不是知识+生活, 绝不是知识与生活在量与形的方面外在的变化, 而是要求知识转化为具有生活性质与状态的内在变化。细言之, 前人或他人将特定的生活提纯或整形, 也就是将丰富的、感性的材料加以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的人文与科学知识等, 再根据某种教育哲学和学习科学理论的一定逻辑以及学生年龄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加以筛选与精炼而成的教学知识, 再回归到生活经验的原型上来, 把学科知识还原到它由以抽象出来的原来的感性材料上来, 让课堂教学彻底地走进生活, 这就是知识生活化的本意, 这就是知识生活化的过程, 这就是知识生活化衡量的标准。须知, 这对于施教者来说, 绝大多数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 杜威一方面承认“只有生活化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 才能成为生长的过程”, 另一方面他同时承认这种生活化的学习只是“教育上的天国”, 基督教称之为上帝所治理的理想世界。我们知道, 新课标能否达成以及达成到何种程度, 并不取决于目标设定者或教育理念提出者的主观愿望, 而是取决于新课程实施者 (师生) 对目标的把握程度。英国现代课程论专家克尔指出:教师的“完全参与”是课程建设理论中极其重要的一条。“没有教师的完全参与, 课程改革不会成功。”毫不夸张地说, 知识生活化乃是“教育天国”之人才能做的事。何况并非什么知识都能生活化。冯忠良教授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方式方法知识与普遍原理知识等。显然, 只有近半的知识可以生活化, 另一半知识是不可生活化的。也并非什么生活都是知识化的对象。生活大体分为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学校生活与校外生活等。可见, 与知识相对应的生活也只占其一部分, 生活中大部分与其知识不完全对应, 甚至完全不对应, 所以, 知识生活化难以成立。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教师脱产培训的作用, 克尔却指出也是有限的。他认为以会议和短期讲座为形式的在职培训根本无法满足教师完全参与课改的基本条件。

生活是一个具有多种涵义的概念:人的各种活动;生存、活着等。人的活动是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是意识内容的源泉。同时, 只有在活动中, 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 智慧和体验的深度, 想象和意志的力量、能力和性格特征等才能得以展示和发展。所以, 课改纲要所设置的“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无疑也凸显了本来属于生活之重要组成部分的活动的价值, 特别是学生活动的价值, 学生学习活动的价值。但把知识生活化推到活动化的极致也是不妥的。因为, 没有知识, 便没有活动。为了完成任何一种复杂的活动, 都必须有关于保证达到目标的运动和动作系统的知识。这些知识以运动表象的形式被铭记着, 将知识逐渐参与到动作中去, 以不断提高动作自觉性水平, 增加人正确地完成活动的把握度。所以, 作为知识生活化的重要内容的活动化的前提是必需有知识的武装。此外每一活动无不依赖于外界环境的各种条件。须知, 外界环境的匹配性、教育性、稳定性、可控性等在现阶段看根本无法做到城乡同具、校校同备、堂堂均有、科科同在、生生同享, 所以, 活动化条件难以具备。何况, 心理学家指出根据活动目的和活动后果被意识到的程度, 活动行为可分为冲动行为和意志行为两类。冲动行为特征是对活动目的和后果的意识程度很低, 在意识中产生的形象会立即引起行为, 例如偶然行为中的各种非规范行为以及各种干扰行为等, 并且这种冲动行为在学生身上存在普遍性甚至一贯性, 而意志行为是以活动目的和后果的周密思考与正确坚持为前提的, 因而在学生身上难有普遍性和坚持性, 特别难有稳定性和定向性。所以, 活动的发展方向上总体可以把握, 但对大多数个体来说却难以把握, 特别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活动目标难以控制, 活动价值难以保证, 活动的零价值、负价值、正价值同在, 甚至零价值与负价值很活跃。所以, 杜威指出:知识生活化在极端的时候又会导致对学习者的放纵, 从而从另一个方面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而难免干扰课改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协调有序发展的局面。

论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 篇10

一、适当运用生活化教材, 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

力学是物理学科中比较抽象的内容, 它来自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同时又高于学生的生活。力存在于自然界, 但如何将力这个概念量化就显得尤为抽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例如, 牛顿被苹果砸中, 提出了万有引力的物理概念, 万有引力直白来讲其实就是物体为什么会向下落而不是向上飘。但从物理学角度对万有引力进行定义就比较复杂, 这也是学生难以理解力学知识的重要原因。所以, 现阶段高中物理力学知识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适当运用生活化教材, 拓展教材内容, 并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现以人教版高中物理“离心现象及其应用”为例, 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离心运动, 并通过对离心运动的学习, 明白所有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学会用两面性看待事物。在教师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初步分析, 学生已经对教学内容形成初步认识之后, 教师为了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况, 提出问题:“洗衣机脱水蕴含了什么物理现象?”教师在离心运动教学中提出问题势必与教学内容有关, 所以学生异口同声回答:“离心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洗衣机脱水功能会做离心运动?”在教师提出这个问题之后, 学生明显沉寂下来。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不够, 还无法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物理力学知识, 教师根据这个生活性案例, 再次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最终得出结论“在桶高速转动时衣服中的水所受附着力及摩擦力小于所需要的向心力, 所以做离心运动”。

由此可见, 在开展高中物理力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适当运用生活化案例, 拓展教材内容, 简化教学内容, 就可以确保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二、融入生活化的情景, 营造轻松、有趣的物理课堂

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景, 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感和归属感。由于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理解难度比较大, 大部分学生可能对物理课堂存在抵触心理, 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所以, 现阶段高中物理力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 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景, 营造轻松、有趣的物理课堂, 增强物理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现以“动量、冲量定理”为例, 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前, 教师以4人一组的方式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 要求学生用纸、鸡蛋和双面胶做一个小实验, 即学生用纸包住鸡蛋, 扔向高空, 如果鸡蛋没有摔碎, 则实验成功。在学生的认知中鸡蛋落地肯定会碎, 所以对于这个小实验, 每一个学生都显得兴致盎然。按照教师的要求, 学生积极投入到讨论中, 有学生用双面胶将包住鸡蛋的纸裹了很多层, 结果鸡蛋依然摔碎, 也有学生将纸变为圆柱, 鸡蛋放在圆柱的中间部位, 鸡蛋依然摔碎。在实验接二连三失败的情况下, 学生对教师的结论提出质疑, 而有一组学生则根据三角形的原理, 将纸折成三面体包住鸡蛋, 鸡蛋居然完好无损。在实验成功的基础上, 教师引入向量、冲量定理, 使得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由此可见, 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堂可以对学生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在高中物理力学教学中, 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情景。

三、实现物理实验和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

物理实验是决定学生能否真正理解物理知识的关键因素, 学生理解力学知识困难, 在开展力学实验活动中,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进去, 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实验现象,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的时候, 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超重和失重现象, 要求学生在电梯上升的过程中站在电子秤中记录下自己的体重数据, 学生在实验结束之后, 发现数据发生变化明显, 而学生的体重是恒定不变的, 为什么在电梯上升下降中结果不一样, 在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疑惑的时候, 教师引入本章主题, 并引导性提问学生是否在电梯, 尤其是封闭式电梯升降过程中感受到变化, 大部分学生表示会有眩晕感。在学生对实验现象有直观的感受之后, 再引入教学内容,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共鸣, 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生活中常见的错误生活习惯知识 篇11

容易造成肝功能不良、肝硬化,甚至肝癌。健康对策是饮酒不过量,并多食用含维他命B群的食物。

错误八:嚼槟榔

容易患口腔癌。健康对策是:除了戒除吃槟榔外,并应多吃蔬果,补充抗氧化物。

错误九:连续使用计算机三小时以上

长期沉迷在计算机中,对眼睛和身体会形成很大的压力。健康对策是:使用计算机时每30分钟让眼睛适度休息,并活动四肢,平日则增加户外活动量,补充维他命A及叶黄素。

错误十:每天睡眠不足四小时

睡眠不足容易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变差,情绪不稳定等。健康对策是:卧室环境保持安静,每天睡足六至八小时,睡前尽可能不喝咖啡和茶。

错误十一:每天睡眠超过九小时

睡眠太长可能使大脑皮质抑制时间过长,进而影响大脑功能,也会影响血液循环的顺畅。健康对策是: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饮食尽可能保持清淡。

错误十二:刚睡醒立刻下床

银发族突然变动姿势容易引发姿势性低血压,导致眩晕,进而可能造成跌倒。健康对策是:睡醒时先活动四肢再慢慢坐起,避免立刻下床,也不妨多补充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及钙质。

错误十三:未经医生处方而服用中心成药

容易损及肝脏及肾脏。健康对策是:避免服用成药及来路不明的药物,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

错误十四:便秘时过于用力排便

排便时用力过度可能使血压升高,容易引发脑溢血。健康对策是:养成每天定时如厕的习惯,多喝水,多吃蔬果及高纤食物,培养运动的习惯,并补充纤维素及益菌。

错误十五:如厕时阅读书报

如厕的时间过久,容易导致直肠静脉曲张,引发痔疮。健康对策是:固定排便时间,保持排便顺畅,同时最好不要带书报进厕所阅读。

错误十六:缺乏运动

加强地理知识与生活知识的整合 篇12

一、自然地理与生活知识整合

人生活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对地理环境有着感观的认识和亲近感,同时环境要素又时刻在作用、影响着人的生活,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或是模型,这些实际生活背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而中学地理内容涉及天文、气象、岩石、水文、植被等环境要素,均有相关原理指导与规律陈述,将两者整合能巩固学生的地理学习,同时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思考问题,把地理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进一步地了解环境,认识生活。

教师可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选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如教学《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可设问:为什么朝霞、晚霞呈桔红色?交通信号灯规定“红灯”为停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近地面大气中尘埃多,颗粒料大,散射能力强,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难被散射。)这样,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活问题,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将问题比喻形象点、直观点甚至于夸张点,效果也很好。如讲授“季风环流”(或气候的海洋性与大陆性)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季风的成因,我以在夏日里去游泳为例,让学生赤脚走在沙滩上或露天泳池的水泥地上,脚感到很烫,而到了水中之后,就感到凉爽了。拿一只空壶和一只装满水的壶放到煤气灶上烧,过一段时间用手触摸,感到谁烫?(空壶)把空壶和有水的壶拿到一边降温,再过一段时间,谁先冷却?(空壶)由此可见,在同样的温度变化下,组成大陆的物质升温快,降温也快。而海洋中的水正好相反,升温慢,降温也慢。所以,冬季大陆的气温比海洋低,气压比海洋高,风就从内陆吹向海洋,夏季反之。学生将书本知识同生活实践经验相联系,我再启发引导加以分析、归纳,刻板的死知识变成了来自实践的活知识,学生个个集中了注意力,并一直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学习中尽情享受知识带给他们的乐趣。

二、人文地理与生活知识整合

生活离不开社会经济背景,每个学生的生活是社会经济的个体特殊反映,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中学地理密切相关,吃、穿、住、行、游、学无不与地理联系密切,工厂、农田、交通线、建筑无不富含地理信息,社会热点诸如航空航天、南极探险、边贸洽谈、中东战乱、三峡工程、经济发展、“五一”旅游、拉闸限电无一不与地理有关,且在生活中学生都有所了解。文化生活中诸如看电视、听广播、上网、读书、看报等,这些现代的和传统的媒体所提供给我们的是包罗万象的信息,其中地理知识处处有,时时有。因特网上有综合性的地理网站,如中国国家地理的网站、中央电视台的“国家地理”网站等;有地理教育的专题网站;有人口、水资源、矿产、河流、环境保护等专题网站,等等。看电视也是日常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更是一种很有效的信息媒体,许多电视台常常播放有关地理方面的节目,质量高,趣味性强,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面对面》、《幸运52》、《科学探索》等,都给我们带来的丰富的地理知识。可见生活的人文地理知识来自对社会经济的观察和体验,来自报刊杂志的介绍、影视中热点的分析,当今社会中的许多热点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政治、战争等,均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与考察周围企业,以地理原理分析合理性。如讲过“工业的区位选择”之后,可让学生观察与考察学校周边、家址附近工厂分布和生产情况,搜集相关的资料:(1)描述各工厂在本区域中的区位;(2)讨论建立这几家工厂有利和不利的区位条件;(3)这几家工厂各会出现什么污染及污染产生的机理;(4)判断各工厂的区位选择是否合理,并说明判断的依据。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好方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生会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家乡的经济和生态,学以致用。

上一篇:滨水特色下一篇:《具体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