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知识与生活

2024-07-06

初中数学知识与生活(共8篇)

初中数学知识与生活 篇1

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动态已被世人认同。目前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数学教学都十分贴近儿童生活,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儿童的未来生活服务。我国目前全面展开的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小学教学内容趋向综合化,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参与生活问题的学习已成为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新教材与学生生活中数学问题有机整合,有待于我们本地山区教师深入探索,还有丰富的资源有待于我们去挖掘。

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挖掘学生的内在学习潜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能力,从小树立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思想,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方式,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充分挖掘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养。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立足校本教研,提高研究理论与实践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因此,我们寄希望于通过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问题的有机整合研究”的研究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并重新唤起教师对教学和教育的价值的理解,通过课堂设计的改进,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二、课题界定

1、“小学数学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资源。

2、“生活问题”在此课题中是指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问题,让数学的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中,并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的数学知识相关联,特别是与学生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那些学生已经具有但未经训练或不那么严格的数学知识体验相关联的生活问题。

3、“有机结合”是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可能的接近生活,接近自然,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体现小学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数学思想。本课题将新教材教学与生活问题有机整合,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

三、理论依据

1、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有效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过关注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和谐教育思想。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倡导学生在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建构性学习,并要求赋予学习的个人意义。

2、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倡导了生活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教育理念。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教育应随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即教育生活化。

四、课题研究目标:

1、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针对不同课型进行实验研究;新授课以生活引入,练习课以生活课题为主,复习课以学生为主体解决生活中一些综合性的实际问题,创建新形势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领域和课堂教学,创建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使小学数学体现生活数学的特点。

2、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课堂中营造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的兴趣,开拓、启迪新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使学生个性品质得到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3、通过实验研究,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小学生参与生活数学教学研究,以小学一至六年级为梯度,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特征,进行小学生参与生活数学教学探索,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整合教学内容;以“儿童生活世界”为活动背景,以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为生长点,使儿童主动参与,自主发展,使新知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如计算、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展示生活化。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数学教学过程。

1、合理有机地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在教学中力求创设学生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调整、重组部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力求将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紧扣时代脉搏。供给学生熟悉的或学生自己收集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让数学这门课回归生活,远离乏味空洞。如:苏教版六年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根据教材内容,老师选择统计学校附近交通路口各种动态车辆为题,制成录像带,把现实问题搬到课堂上。又如:三年级《24小时计时法》一课,老师选择从超市票、车票中找时刻入手,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另一种标记时刻的方法。

2、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使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

①、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并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生活实践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下,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爱学”、“要学”、“会学”,动脑、动口、动手,学得有趣,学的主动,学的扎实,学了会用。并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等。

3、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延伸,拓展学生视野

通过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教学,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求解决生活数学问题方法,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过程中,懂得数学的渊源与背景,将学生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积极主动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应用意识,拓展学习视野,充分体会数学的应用与价值。如学完《计算机经过的时间》,设计与学生生活有关的题目:同学们早上8:30分到校上课,中午12:00放学,下午2:30分上课,4:05放学,算每天在校学习多少时间。教完《植树问题》一课,让学生为我们新校区操场设计绿化方案。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取重点实验和系统实验相结合的形式,以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问卷调查法为主,进行实验。

七、课题研究的措施

1、精心选题、制定实验方案

2006年8月学校组织数学教师认真学习了课题申报通知后,决定以《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问题的有机整合研究》作为课题研究。课题组对课题进行了论证,制定了实验方案,成立了课题组,形成了由管教学的副校长主持,各组数学组长参与研究与实践,现代教学技术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撑的研究体系。

2、加强学习,提升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

理论学习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先导,课题的研究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需要一支观念先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课题组做到“三个一”:每人每学期精读一本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专著,如《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小学数学教材法绪论》;每人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与课题相关的论文;每人每学期至少上一节教研课。“三个一”的落实,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为课题顺利研究提供了保障。

3、分阶段、分层研究,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问题的有机整合研究》在第一阶段设定了“开发资源”的领域,第二阶段设定了“综合应用”领域,第三阶段设定了“推广实验、推广应用”领域。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要求。如在低年级,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意识;在中高年级,教师设计一些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整理数据,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处理这些数据和信息,用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4、严格过程管理,确保课题研究规范有序地开展。

为了保证课题富有成效,我们成立了分工明确的课题组网络。设立了实验专门电子邮箱,对实验资料进行统一管理,方便老师之间相互交流,老师们收集整理的各种资料(如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教学资源包等)可随时放入电子邮箱,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的数学教师进行课题研讨,我们规定:每月必须举行一次实验教师课题研讨活动;每学期实验教师至少上交一篇课题案例;每学期课题组成员召开一次课题总结会,整理有关资料并作出认真分析;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课题阶段汇报,总结、提升、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1、教师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数学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1)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到它的具体存在。教师要善于发现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实际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感悟出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如:苏教版12册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中的纳税和利息问题,教学围绕着学生在取钱中需要交纳利息税这一实际生活情景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如何计税这一问题展开,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与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教师善于把握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在结合点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已有知识的回顾,从而发现问题,然后找出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最后解决问题,得到新知。如:一年级二册《认识人民币》一课,教师创设能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的情境:妈妈给小明1元零花钱,让他在1元币和一些角币中拿。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和知识,所以在帮小明拿钱中,就出现了拿1元币的,10角的,更有拿出2个5角的,5个2角的,当学生认可这些拿法都是1元后,也就顺利建立了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关系。老师们很好地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3)与学生的游戏活动结合起来。数学知识应加以演练才得以巩固,数学技能也应加以反复练习才能熟练。为了避免单调、枯燥地重复机械练习,设计学生喜欢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游戏活动,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深刻体会数学的有趣。如:教学“你会购物吗?”老师在课堂中设计“模拟购物”的实践活动。学生按要求分小组组成“小小商店”,分角色扮经理、售货员、顾客。同学们根据手中的钱数挑选喜爱的商品,在付币、找币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们积极、主动、愉快地完成了有关人民币的计算这一知识运用。

2、学生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自己多姿多彩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变成在生活中学数学,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借助生活,抽象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学习百分数,课前,学生兴趣盎然地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有化妆品某些化学含量的百分数;有学生成绩优秀率的百分数;有衣服标签上棉或化纤含量的百分数;食品上标有某种物质含量的百分数;新旧产品对比节能的百分数。有的百分数大于100%,有的则小于1%),好奇的心理促使学生设法弄明白它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在课堂上,由于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个个变得善说、善问。在互相的交流中,逐步明白并抽象出百分数的意义。学生用数学眼光捕捉并提炼数学知识,建立了生活与数学的自然联系,正是数学学习的现实感,让学习有了动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2)借助实践活动,发现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在活动中感知、质疑。在操作中思考、释疑。如苏教版11册二单元,表面积变化活动课,学生在动手包装书本的过程中,尝试、讨论、比较得出要让包装纸越少,也就让书本堆积的表面积最小,围绕着如何堆积书本展开探究,最后得出堆积的长、宽、高越接近或相等时,表面积越小。正是这些大量的实践活动,引发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发展了学生的操作、观察、概括、应用能力,数学素养得到极大提升。

(3)借助生活,延伸课堂,提高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至用,如用千克和克的知识帮妈妈买菜称重量;用分类的知识整理书包和小房间;用统计的知识分析班上学生的生日情况;用乘法知识解决租车、门票、用餐等实际旅游费用问题;用位置与方向知识完成学校平面图和未来规划图等。同时学会用数学日记记载自己的所思所得,把数学现象编成一道道生活数学题。学生把课堂放到了生活中,去体会生活问题的生动性,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学生的策略意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自然提高。

3、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教学教研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普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叫学生发现真理。”本课题研究不仅提高了教师对操作层面上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对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转变了教学观念。

备课时,关注如何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内容和生活现象,或让生活化的数学激趣,或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为例题来设计课堂,吸引学生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

上课时,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去尝试、摸索、讨论,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探索实际生活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练习时,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后练习,注重让学生自己了解信息,利用信息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评价时,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帮助学生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综合素质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各类比赛中,实验老师表现突出,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奖:其中国家级论文2篇,省级论文3篇,市级论文17篇,吴琼珍老师制作的两个课件均在省级比赛中获二等奖。黄晓丽老师执教的《量的计量》、吴琼珍老师执教的《厘米的认识》、李爱侠老师执教的《旋转与平移》、张华玲老师执教的《真分数和假分数》均获省二等奖。曾爱英老师执教的《圆的周长》获省录像课一等奖。

4、老师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完成了15个资源包的开发,挂在学校的校园网上,在全校师生中推广应用,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

三年来,老师们积极探索,共同努力,查阅了大量的书籍、报纸、网站以及各种资料,通过优选、整理,完成了15个资源包的开发:《认识钟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两位数加法》、《角的度量》、《总复习》、《组合图形的面积》、《小数乘整数》、《分数乘整数》、《圆面积》、《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抽屉原理》、《长方体和正方体》、《通分》、《运算率的推广》,《反比例》。这些资源包分别获得省一、二、三等奖。这些资源包挂在学校的校园网上,在全校师生中推广应用,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

5、研究成果推广效果好。

为了在本校内进行推广、扩大实验,每班每周特增设了一节《生活数学》的校本课程,普遍受到学生、老师、家长的喜爱。

6、形成了一些文本资料 A、优秀数学论文、案例集一本。B、学生数学小论文一本。C、全面系统的结题报告一份。D、教师荣誉集一本

九、课题研究后的体会与反思

(一)加强现实生活问题和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

1.在创设生活情境过程中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2.课堂上,教师留给学生思考、实践、探索的时机不够,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够,忽视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

(二)加强推广把生活问题作为数学学习资源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善于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教学观摩交流,加强多样化的培训,通过持续的校本教学研究,探索、建立和规范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再不断研究发展。

(三)加强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现代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与时俱进,不断丰厚和拓宽自己的学识,不断锤炼教学基本功。要花工夫提升课堂教学的专业技术水平。特别是在教学资源的使用上,教师应该具有熟练的多媒体操作技能。教师在课堂上要有热情,有真情,要追求融知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课堂教学魅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乐学、好学。

姓名:张桂琴

职务:教师

职称:小教高级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839203

工作单位:新疆省哈密市巴里坤县奎苏镇中学

通讯地址:新疆省哈密市巴里坤县奎苏镇中学

初中数学知识与生活 篇2

一、初中数学统计, 概率内容的教学现状

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这块内容时体现“紧”、“简”、“略”的特点.“紧”缩教学时间, 通常会被挤出课时用于期末复习“简”把教材的实验部分变成阅读部分, 让学生想象实验、接受实验结果.“略”把教材要求的作业都省略掉, 最后就剩下只做考试相关的题目.

二、解决统计教学中问题生成的策略

(一) 重视教学准备, 课堂内容凸显丰富

统计教学内容多元化,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 由简易的事例入手关注学习兴趣和经验, 强调通过实践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 课前准备力求多预设

要求教师自己要多做实验, 记录实验的步骤.要关注实验的无关因素, 更要精心预设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指导实践操作.

2. 选取的问题力求贴近学生

教学内容首选学生熟知的事例.如班级同学的身高统计, 班级同学上学时间的调查等.要求老师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及学生日常能接触到的话题.

3. 实验工具的选择力求简单

用简单的实验工具解决教学的问题, 如在认识概率问题时选择硬币、六面体骰子、扑克牌, 设置计算机产生随机数等为实验工具.

(二) 重视课堂的调控, 教学内容体现数学化

教学内容的发散与多元性使教师调控课堂的难度较大需要逐步从教学实践中用问题链的形式深刻体现课堂的主题.例如学习“投掷2枚硬币, 出现一次‘一正一反’的概率是多少?”让学生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20次投掷实验并记录结果. (在教学现场一片喧哗声, 投掷硬币的叮当声.接着是面对实验结果的质疑声, 甚至还夹杂着嬉笑吵闹声) 场面是难以控制的.而较小的样本容量是不能轻易得出教学规律的, 因此设置问题“能否把班级同学所有实验结果进行累计总和”, 当样本容量增到400多时, 学习的难度迎刃而解.

教师一定要控制实验的时间与场地, 设置好教学的步骤与过程.从定量到定性, 从实验观察到理性的分析, 要宜于数学知识的迁移与数学知识的同化, 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 重视数学作业的改变, 反馈形式多样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让我们的数学作业形式变得多彩调研型的作业就是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用研究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的资料, 再运用多种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合理分配课余学习时间”的问题中, 第一步, 教师与学生一起设计统计表;第二步, 让学生对一周学习时间进行记载;第三步, 利用Execl制成统计表进行数据的整理;第四步, 对数据进行分析.

作业感言:化学成绩总是不理想, 分配的时间不多.英语方面也有待加强, 虽然一直都很想提高, 也常为自己制订计划, 但由于自己的惰性, 计划都没能实行, 或只是压缩了一下实行.以后要多花点时间, 坚持.

让数学作业在实践中完成,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多搭建平台, 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抽象数学思想, 形成数学的模型.

(四) 重视寻找失败的根源, 非智力因素促成长

由于学生对探索过程的设计不同, 选取的材料不同以及操作方法等原因会出现不同调查作业的结论.以“错误结论”为契机让学生尝试找出“失败”的原因.如对“初二学生喜欢的动漫”调查时, 出现许多被调查者都是同性的现象, 这必然产生片面的结果.

成功与失败并不是最重要的, 关键是学生在实践中的成长, 增长智商与情商.知识的学习伴随着生活的智,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的教育, 定会有颇丰的收获.

三、统计教学给师生带来的有效变化

(一) 活跃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动力

统计概率内容展是一个丰富多彩、动感十足的数学天地从投掷骰子关注的数字机会, 投掷两枚硬币出现的正反机会, 股票走动趋势的统计, 调查问卷的设计, 问卷过程的实施,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等.课堂内容丰富多彩, 使每名学生都有收获.

(二) 丰富的实验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

统计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感兴趣的章节.“体验不确定事件的概率”有许多实验内容, 如投掷骰子, 袋中摸球的机会大小, 转盘指针等.数学实验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 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三) 共同探讨促师生教学相长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 有些知识方面我们与学生是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当我在计算机制作统计图后上传到网页中出现问题而感到困惑时, 有一男生兴奋地告诉了我具体的操作方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教学相长”不就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吗?

初中数学知识与生活 篇3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中处处皆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其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不仅要求選材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教学,为学生精心创设用数学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怎样是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呢?在实施新课程中,我紧紧围绕“把生活中的数学引进课堂”,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发挥出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创造性,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捕捉生活素材,精心设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性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这样提问:“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是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才让学生看得见,用得着。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将要面临的和需要解决的种种问题,也让学生体会到我有权利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迸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都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动手操作,认真地推理、归纳,在紧张热烈的氛围中很快地掌握了知识要点。

二、到现实生活中结合数学,感受数学功能的无所不包。

随着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的临近,数学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人只有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作用之后,才会刻苦、努力地学习,才能产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教师必须把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的加工,使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学生在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凸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

(一)使生活经验数学化。传统数学教学都比较注重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很少顾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数学教学,由于远离了学生的经验背景,很难使学生充分理解。因此,教师应注重把数学知识寓于生活之中,从而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感悟数学,理解数学。

(二)使解决问题数学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三,课堂内容生活化。

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组织活动。青少年阶段是人生中最生动的年华,爱动是学生的天性,若能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课堂教学,由学生身边的事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切度与感染力,可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轴对称的认识”时,不同的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进行轴对称图形的设计:有些同学想到了民间的剪纸——先将纸对折,在折痕的一边剪下一幅图案,打开即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有的同学想到了做墨迹——取一张吸水较好的纸,在纸的一侧滴上一滴墨水,将纸打开并铺平,所得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生活,从生活中领悟数学,既有快乐,也有收获,一举两得。

四、把握活动课,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实际。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际活动,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后,利用活动课,带领学生做一个课题:调查“你怎样处理废电池?”先制好调查问卷,后来到秋收广场这个来往人数较密集的地方,展开调查。同时进行环保宣传,配合市政府的创卫工作,学生从调查的结果,发现废电池危害性非常大,立志自己一定要保护环境,同时,把调查结果向环卫部门作了反映,引起重视。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与日常生活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既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数学和生活联系更紧密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在课堂上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课外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初中数学知识与生活 篇4

李 亮 凤

摘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数学生活走近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让数学知识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关键词:生活、数学课堂、知识、魅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自己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小到日常购物,大到国防工程建设数据处理。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一方面要求教师在选材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要通过创设情境,使数学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事物中学习数学和感受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应用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感悟生活的魅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自主学习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数学知识的教学,教师应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去引导学生学习,以便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源于生活。

1、联系实际生活,实现课前开放,做好新知识学习的准备工作。在课堂上,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应积极把数学的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课前做一些有利于新知识学习的生活实践活动。比如,我在教学“小数与元角分”时,我让学生去超市调查一些商品的价格,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元、角、分”与“小数”的密切联系,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的应用;如教学“一分能干什么”之前,让学生在课前体会一分能干些什么事情?测自己一分钟的心跳数量;测量自己一分钟能走多少米;一分钟能阅读多少个字,一分钟能写多少个字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也让学生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通过这样的活动,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时,学生就会到新知识既熟悉又新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联系实际生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研究对象。数学本身是抽象的,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借助熟悉的生活问题而展示出来,让学生看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现实生活直接相关,这样的数学并不神秘抽象了,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年、月、日”时,首先准备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李老师今年(2008年)准备过第10个生日,而儿子明明过第13个生日,妈妈和儿子今年各是多少岁?”提出问题后,我并没有就此进行新课的导入,而是在引导学生的认知的冲突时,逐一出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1)一般情况下,几年过一次生日?

(2)现在妈妈的生日反而比儿子的少了,说明了什么问题?

(3)生日跟什么有关系?

(4)妈妈有些年没有生日过,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顺势提出这节课的学习的内容,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这样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的新课导入艺术之处,就在于教师出示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的习惯思维出现了“短路”,引起认知冲突并没有立即导入新课,出示课题,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问题逐步抽象到数学研究上来。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把生活中的“过生日”的话题,逐步引向探讨“年、月、日”的数学知识,成为数学研究对象。教师的精心设计,创设“愤”和“悱”的思维情境继而引导学生探讨,启迪学生的思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分析,真正唤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诱发“心求通而不达的”的激情,从而使学生全心投入到新的知识学习中。

3、联系生活实际,丰富教材内容。

要使教学内容饱满并充满灵气,使数学活动丰富而有趣味,教师就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把学生感兴趣而教材中并未显示出来的,但对教学确有辅助作用的生活实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教学更具体,更亲切,这样学生学习和热情会更高涨,学习就会入境、入心、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设计这样的题目,妈妈从家到学校接小明,而小明从学校放学回家,他们相向而行,妈妈每分钟走100米,而小明每分钟走70米,经过20分钟他们相遇,小明家到学校多少米?当学生完成题目的解答后,我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行走情况,请同学们说一说。”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演示出来给大家看:

(1)运动地点:同地、异地;

(2)运动方向:相对、相背、同向;

(3)运动时间:同时、不同时;

(4)运动结果:相遇、相距等。

使数学学习和学生的生活观察、生活实践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从而突破教材的局限,使相遇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再现生活情境,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数学魅力

在数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许多生活问题可以借助于数学知识来解决。

1、到生活中去运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图画、文字的形式描绘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但实践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更能起到“催化剂”和“检验员”的作用,只有亲身经历的知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更熟练地应用,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教学“体育中的数学”后,我们班搞了一个“比手力”比赛,让学生排出比赛场次和每个参赛的运动员要赛几次,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实用性;在教学“铺地砖”之后,利用学校新实验楼铺的地砖为教材,模拟算出楼道的地砖的块数,让家里有房子正在装修的同学,结合书本的知识,帮助父母解决新房子铺地砖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真有用;学习了“搭配中的学问”,让同学们为自己的衣服、为妈妈的衣服作一个合理的搭配,也可以为妈妈搭配出一个营养均衡、色香味俱全的菜谱来;学习了《利息和利率》后,引导学生到银行去了解利率,然后帮妈妈算一算存款利息有多少,到期后应得

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合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享受学习数学带来的乐趣。

2、到生活中去研究探索,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睁开”好奇的眼睛,用一双数学“慧眼”去寻找、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比如在教学“比和比例”时,总觉得这个知识学生学得比较吃力。我把数学课堂教学移到操场上,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数学,我提出要量旗杆的高度,这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同学们看着高高的旗杆,怎么爬上去呢?个个面露难色,这时,我拿出1米长的尺子,立在旗杆的旁边,灿烂的阳光照射下,旗杆和尺子的影子清晰可见。我问:“尺子”和“影长”,“旗杆”和“影长”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马上就领悟到“旗杆和影长”之间的关系,学会了用正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个问题,同时找到了测量最佳的方法。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充满了数学,但数学本身是枯燥的,教师要教学生学会用一双“慧眼”去观察的数学,把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数学。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只要教师能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从他们的实际生活出发,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伴同行,学生就一定会亲近数学,热爱数学,运用数学的实践能力就会不断地提高,才能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通讯地址:广东省茂名市第十五小学

邮编:525000

工作单位:广东省茂名市第十五小学

初中数学知识与生活 篇5

——第一阶段研修日志

贵州省赫章县古达乡第二小学

程开举

第一阶段的学习即将结束,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我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因为我觉得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精神和数学美感等品质,才能将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以达到教学的高效率。而要想不被淘汰出局,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这就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并勇于到课堂上去实践,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调控,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多听取专家的意见,相信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的。

数学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

一、数学语言生活化

数学教学也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掌握和巧妙应用生活化、趣味化的数学语言,是每个数学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否准确、有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焕发童心,使语言生动形象,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觉得优雅风趣。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不管是课前,还是课即将结束,教师生活化的语言能使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展开高效的学习,使数学课堂如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

二、数学情境生活化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享受成功的乐趣。

三、数学活动生活化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方式,创设学生所喜欢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愉快地参与,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如案例教学‚加法估算‛,教师先请几个学生上黑板演示他们的做题过程,然后给每位学生的做法起一个‘名字’,并分析每位同学的做法,得出结论。这样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从而教师要善于把学生从活动中引导到数学上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悟出‛一些高层次的东西。体会数学思考的乐趣,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

四、数学作业生活化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为创新的广阔天地。学生适当应用课堂内容的自然延伸,能从广阔的大千世界中学习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善于选择适合的数学问题来联系生活实际,将生活经验和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与理解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初中数学知识点 篇6

有理数部分

正数和负数

⒈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负数:比0小的数 正数:比0大的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注意:①字母a可以表示任意数,当a表示正数时,-a是负数;当a表示负数时,-a是正数;当a表示0时,-a仍是0。(如果出判断题为: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例如+a,-a就不能做出简单判断)

②正数有时也可以在前面加“+”,有时“+”省略不写。所以省略“+”的正数的符号是正号。

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若正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则负数可以表示具有与该正数相反意义的量,比如:

零上8℃表示为:+8℃;零下8℃表示为:-8℃

3.0表示的意义

⑴0表示“ 没有”,如教室里有0个人,就是说教室里没有人;

⑵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如:

有理数

1.有理数的概念

⑴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0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⑵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⑶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理解:只有能化成分数的数才是有理数。①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分数形式,不是有理数。②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成分数,都是有理数。

注意:引入负数以后,奇数和偶数的范围也扩大了,像-2,-4,-6,-8„也是偶数,-1,-3,-5„也是奇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⑴按有理数的意义分类 ⑵按正、负来分 正整数

整数正有理数正分数

有理数有理数(0不能忽视) 负整数

分数负有理数负分数

总结:①正整数、0统称为非负整数(也叫自然数)

②负整数、0统称为非正整数

③正有理数、0统称为非负有理数

④负有理数、0统称为非正有理数

数轴

⒈数轴的概念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注意:⑴数轴是一条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直线;⑵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⑶同一数轴上的单位长度要统一;⑷数轴的三要素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规定的。

2.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关系

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0用原点表示。

⑵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也就是说,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如,数轴上的点π不是有理数)

3.利用数轴表示两数大小

⑴在数轴上数的大小比较,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⑵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⑶两个负数比较,距离原点远的数比距离原点近的数小。

4.数轴上特殊的最大(小)数

⑴最小的自然数是0,无最大的自然数;

⑵最小的正整数是1,无最大的正整数;

⑶最大的负整数是-1,无最小的负整数

5.a可以表示什么数

⑴a>0表示a是正数;反之,a是正数,则a>0;

⑵a<0表示a是负数;反之,a是负数,则a<0

⑶a=0表示a是0;反之,a是0,,则a=0

6.数轴上点的移动规律

根据点的移动,向左移动几个单位长度则减去几,向右移动几个单位长度则加上几,从而得到所需的点的位置。

相反数

⒈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注意:⑴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⑵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若一个为正,则另一个为负;

⑶0的相反数是它本身;相反数为本身的数是0。

2.相反数的性质与判定

⑴任何数都有相反数,且只有一个;

⑵0的相反数是0;

⑶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和为0,和为0的两数互为相反数,即a,b互为相反数,则a+b=0

3.相反数的几何意义

在数轴上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点表示的两个数,是互为相反数;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0除外)在原点两旁,并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0的相反数对应原点;原点表示0的相反数。 说明: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

4.相反数的求法

⑴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只要在它的前面添上负号“-”即可求得(如:5的相反数是-5);

⑵求多个数的和或差的相反数是,要用括号括起来再添“-”,然后化简(如;5a+b的相反数是-(5a+b)。化简得-5a-b);

⑶求前面带“-”的单个数,也应先用括号括起来再添“-”,然后化简(如:-5的相反数是-(-5),化简得5)

5.相反数的表示方法

⑴一般地,数a 的相反数是-a ,其中a是任意有理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0。

当a>0时,-a<0(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

当a<0时,-a>0(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

当a=0时,-a=0,(0的相反数是0)

6.多重符号的化简

多重符号的化简规律:“+”号的个数不影响化简的结果,可以直接省略;“-”号的个数决定最后化简结果;即:“-”的个数是奇数时,结果为负,“-”的个数是偶数时,结果为正。

绝对值

⒈绝对值的几何定义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a的绝对值,记作|a|。

2.绝对值的代数定义

⑴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⑵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⑶0的绝对值是0.

可用字母表示为:

①如果a>0,那么|a|=a; ②如果a<0,那么|a|=-a; ③如果a=0,那么|a|=0。

可归纳为①:a≥0,<═>|a|=a (非负数的绝对值等于本身;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是非负数。) ②a≤0,<═>|a|=-a (非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其相反数;绝对值等于其相反数的数是非正数。)

3.绝对值的性质

任何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也就是说绝对值具有非负性。所以,a取任何有理数,都有|a|≥0。即⑴0的绝对值是0;绝对值是0的数是0.即:a=0 <═>|a|=0;

⑵一个数的绝对值是非负数,绝对值最小的数是0.即:|a|≥0;

⑶任何数的绝对值都不小于原数。即:|a|≥a;

⑷绝对值是相同正数的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即:若|x|=a(a>0),则x=±a;

⑸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或若a+b=0,则|a|=|b|;

⑹绝对值相等的两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即:|a|=|b|,则a=b或a=-b;

⑺若几个数的绝对值的和等于0,则这几个数就同时为0。即|a|+|b|=0,则a=0且b=0。

(非负数的常用性质:若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有且只有这几个非负数同时为0)

4.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⑴利用数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数轴上的两个数相比较,左边的总比右边的小;

⑵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异号两数比较大小,正数大于负数。

5.绝对值的化简

①当a≥0时, |a|=a ; ②当a≤0时, |a|=-a

6.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求这个数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一般地,绝对值为同一个正数的有理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绝对值为0的数是0,没有绝对值为负数的数。

有理数的加减法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⑴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⑵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⑶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和为零;

⑷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⑴加法交换律:a+b=b+a

⑵加法结合律:(a+b)+c=a+(b+c)

在运用运算律时,一定要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化简的目的,通常有下列规律:

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先相加——“相反数结合法”;

②符号相同的两个数先相加——“同号结合法”;

③分母相同的数先相加——“同分母结合法”;

④几个数相加得到整数,先相加——“凑整法”;

⑤整数与整数、小数与小数相加——“同形结合法”。

3.加法性质

一个数加正数后的和比原数大;加负数后的和比原数小;加0后的和等于原数。即:

⑴当b>0时,a+b>a ⑵当b<0时,a+b

4.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用字母表示为:a-b=a+(-b)。

5.有理数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意义

初中数学知识与生活 篇7

一、依托生活原型, 学习数学知识

新课标对数学新知的呈现, 有这样的几组话语:在具体情境中, 怎么样;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 怎么样;.结合具体情境, 怎么样;体验某些实物, 怎么样;…….也就是要求, 我们认真研读、分析教材, 甚至重组教学内容, 发掘新知在学生现实生活或所见所闻中的原型、模型, 创设他们所能触摸的富有现实意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情境来加强数学活动.

1. 再现生活场景, 让学生自我提问

新课标指出: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

这就是要求我们想方设法让学生眼中“枯燥, 没意思”数学融入他们的现实生活中, 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源自于生活, 很有味道, 激发其学数学的兴趣.如, 有关购物问题的数量关系, 我分两个班做了实验.甲班:我只做津津乐道的书面讲解, 最终告诉学生“一共的钱数-付出的钱数=找回的钱数”;乙班呢?我是这样的:课前我做了充足的货物、相当数量的人民币的各币种, 把全班分成10组, 每组4~6人.课中, 我只管播放课件, 学生进行购物的模拟, 自己编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我发现这个班的学生参与的面广量大, 兴趣浓, 他们通过自我的生活模拟与课堂的亲身实践, 探究出了多种数量关系, 如“一共的货物-卖出的=剩余的”、“一共的钱数-付出的钱数=找回的钱数”等等.从两个班的“当堂检测”来看, 甲班基础好的、头脑灵活的都不成问题, 潜能生几乎没有做对的.而乙班的正确率95%, 只有极个别是粗心造成的计算错误.由此可见, 再现生活场景是何等的具有数学活力.

2. 依托生活经验, 探究解题策略

我们大家的共识是:数学知识与生活是紧密关联的.在一定的时候, 学习的个体生活经验的充裕程度也会影响其学习的效益.所以,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实际, 主动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 并为之架起与数学知识的桥梁, 让他们学会思考数学问题, 提升他们的数学意念, 增强他们的数学能力如, 在教学“租车租船”问题时, 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演播各种情境, 同时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思考、自我探究、合作探究、互相倾听的时空, 让他们利用生活中的经验来设计不同的租车租船方案.这样学生的思维是奔放的, 教学效果是明显的.

当然, 我也可以在教学中, 从多方面“搜索”数学素材, 再让学生到生活中“对应”数学, “解决”数学, 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利用数学知识, 走进生活, 解决现实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1年) 》中的“基本理念”强调:“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 我应努力做到使学生“学以致用”, 让学生带着数学思想、思维, 走进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 去体验生活;用数学的策略, 去解决生活世界中的问题.

1. 举行数学系列活动, 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 我们一定要让学生逐步建立数学思想, 拔高他们的数学意识, 使其数学素养拾级而上.为此就必须加强数学的实践活动, 给学生更多的时空接触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 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从更清晰的认识生活世界.如, 教学《包装的学问》时, 首先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哪些包装问题, 在包装时要考虑什么因素, 然后让学生分析不同的包装情况, 如何包装才能节省包装纸, 如何包装便于摆放等.此教程中, 我充分运用了“一一列举、猜测、推理、验证”的数学思考方法.当学生得出结论时, 让学生对结论进行质疑———反思———再验证———生成新的结论.就这样让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实际, 培养了他们自觉、灵活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2. 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策略, 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在数学教学中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角度看, 它是在教师适当的组织和引导下, 学生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 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去创造性的解决来自数学学科本身或现实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新问题的教学活动因此, 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策略和技巧后, 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去体验数学的价值, 体会学习的快乐, 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 学习了“圆的认识”后, 请学生思考车轮该做成什么形呢?为什么?车轴安装在哪里?你是怎么想的?等等.

初中数学知识与生活 篇8

【关键词】数学知识;生活实际;密切联系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主要表现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实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一、加强数学实践活动的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因此,现行教材都安排了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如在第十二册就新增加了“美丽的校园”、“节约用水”等数学实践活动。活动素材的选择符合学生生活背景,又结合前面所学知识。“美丽的校园”的活动就是通过测量学校的各建筑物,并确定比例尺,画出校园平面图。在组织这个活动前,我根据活动的内容,首先让学生明白活动的要求,接着交代了活动的空间、时间、完成任务后成果的呈现等,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勇于实践,积极创新,对于所采取的方法,鼓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学们在自行测量校园各建筑物的有关长度时,有的采用米尺,有的用卷尺直接测量,有的用绳子测量后,再用尺量绳。有的依据方砖的长宽,用数方砖块数再算数据,有的采用竹竿,有的采用步测和手测……画平面图时,根据各自纸张大小与校园实际大小的比,自主确定比例尺。有许多同学都画出了比较精确的校园平面图。通过以上活动,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找出了各自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感受到自主探索与他人合作的意义和成功的乐趣,不但促进了“比例”知识的理解,而且从中体验到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小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样我们就要努力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与数学有关的事件,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引入加、减、乘、除等的实际背景。从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示范。如:教学“减法的简便运算”时我并没有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出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情境:月底,小明的爸爸妈妈领了工资去超市购物,超市里摆放了许许多多的商品,琳琅满目。小明的爸爸看中了一条裤子,价值188元,他身上带了312元,妈妈看中了一件皮衣,价值398元,她身边有465元。他们该怎么付钱呢?怎样才能付得更快?孩子们感觉挺有意思,非常好奇,都动脑思考了起来。

又如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以往的学生对减法的性质难于理解。在形式上,明明是连续相减,为什么可以把两个减数先加起来,这种从形式到内涵的转变,学生一时难于接受。为此,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加以验证,编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题,如:妈妈身上有200元钱,哥哥向妈妈要去34元买书,我向妈妈要来25元买学具,妈妈还有多少钱?大部分同学能列出“200—34—25”的式子计算。我又换个角度问:妈妈共拿出了多少元?大家都能列出“34+25=59”,那么妈妈本来有200元,现在还有多少元?我再引导讨论:连续减去几个数,还可以怎样计算?从而得出:“200—34—25=200—(34+25)”。

这样赋予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的时代气息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唤醒了学生已经储备的知识和经验。学生是带着快乐的心情去学习的,他们对数学产生了好奇感和强烈的求知欲,亲历了数学产生的过程。

三、鼓励学生从数学角度描述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的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的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记得有一次,我的女儿储钱罐满了,一共有三百元,奶奶说要用三张一百元的整钱和她换。一开始他同意,后来看见倒出一大堆,而奶奶只给他三张,她有点不高兴了。你们能帮助她吗?我就让大家把零钱一元一元的数出来,一共有三百个一元,学生们似乎有点明白了。我继续引导大家把一百个一元的放在一起。一共有三堆一百元的,那三堆正好等于三张一百元。学生们彻底明白了一和一百的关系,都非常高兴。通过实践学生们学习得很快,知识掌握的也非常好。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知识,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四、激发学生搜集生活中数学应用事例

数学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科学领域及人们生活各个方面,其作用不可忽视。为了让教学更加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我结合学习内容,围绕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数据。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我让学生去调查我们学校各个班级的人数,然后制成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同学们分组行动,每个小组负责统计不同的班级人数,再把搜集来的数据汇总,全班共同合作,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忙得不亦乐乎。通过信息搜集,使学生更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自己动手操作,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收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运用意识

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运用到现实中去。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已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如: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节时,我让同学们联系实际,看看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好朋友的位置等如何来确定?孩子们一听就来劲了,赶快动手又动脑,数数想想,小手立刻就举起来了。接着我们再玩一个游戏:老师说出一个数对,你们猜猜他是谁?学生们可高兴了,纷纷举手回答。一堂课下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掌握的也很快,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面对实际问题,学生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数学运用意识的重要体现。

数学课堂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学生只有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关注生活,联系实际,会让教师的教学生动、扎实,也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进程中发现更多,收获更多。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千方百计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让数学和生活在完美融合中丰富每一个学生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即征即退申请报告模板下一篇:秋游六年级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