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思考

2024-10-10

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思考(共11篇)

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思考 篇1

摘要:数学本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使学生获得终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必须开放小课堂, 走向社会, 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本文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挖掘数学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和开展实践活动四方面阐述了如何让初中数学课堂生活化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生活化,尝试与思考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应是生活化的,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因此,在新课改的条件下,数学教师要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去领略生活中的数学之美,把“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那么,如何让初中数学课堂生活化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课堂生活化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例如,讲解“函数”一课,教师就引入了生活中乘长途车从出发点句容沿着镇句公路驶向目的地镇江的行程,贴近生活,引发学生兴趣,并及时提问:整个过程是一个变化过程,涉及哪些量?这些量哪些是变化的?哪些是不变的?恰到好处地切入主题.接下来教师很自然地就引入变量与常量的概念,进而引入函数概念,使学生带着好奇的心理,对学习函数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对新知理解更深刻,更能有满足感.

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使教学内容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化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生动活泼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学生从与自己紧密相关的生活中建构出来的结论,再通过教师的引导,用数学的语言将其重述,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放飞了学生的想象.

二、挖掘数学教材,让数学课堂生活化

让数学课堂生活化,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在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书本信息,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从而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素材和教学手段.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要达到的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像需要用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用电脑演示.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现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化这些现象,而且特别直观、形象,从中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生活离不开数学,利用数学知识可巧妙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三、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课堂生活化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数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才能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挂上钩,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不等式的实际应用”这一课时,笔者用多媒体显示:某校暑假组织学生参观世博会,一群女生住若干间宿舍,每间住4人,剩19人无房住;每间住6人,有一间宿舍住不满,问:可能有多少间宿舍、多少名学生?结合不同“住法”的交流讨论,电脑进行分配过程的演示,使学生直观而又深刻地体会到设计方案、建立模型、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过程.由于所设计的问题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景中的问题是开放的且能向学生提出智力挑战,所以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思维很快被激活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四、开展实践活动,让数学课堂生活化

学生的成长发展从某种角度来看就是一个积累经验、不断成熟的进程.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在思维和情感上更加投入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来.因此,应通过研究性学习、模拟实境、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有目的地寻找、搜集和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用所学到的数学方法去解决.

例如,学过“相似三角形”后,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旗杆的高.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学生提出找根长竹竿量……这时,老师拿了一把1米长的木尺,笔直地竖在旗杆旁.在阳光下老师指着旗杆、木尺问:旗杆、木尺的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悟出了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测量估算出了旗杆的高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日趋丰富,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将“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只有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思考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6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地照本宣科,则会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距离太远,很难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然而,初中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联系非常的密切,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为提升我们的生活水平提供服务,所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势在必行。在当前新课标背景下,为了能够有效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可從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氛围,可以有效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实践中可以看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随处可见,因此需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深挖数学奥秘,并且从现实生活中探寻灵感。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创设,可将学生未知、浅知以及错知的知识有效地贯穿于整个生活化教学情境之中,以此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从而让学生们能够积极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比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新)课程《数据的收集》以及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有效结合统计图表制作方法或者图表描述数据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对“从数据谈节约水”的生活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学生每周用水情况,采用计算机手段将统计图画出来,并运用统计、数据描述理论,制定节约用水方案。在《圆》知识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设计跑道”,如何制订跑道最公平策略。通过以上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创设,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数学知识的客观实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求知欲。

2、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适时导入生活化的教学材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标背景下的教材特别注重的是学经验、学习兴趣的培养,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从学生的实践中选择合适的素材,并将其导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从而使原本比较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老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性中,应当充分认知和把握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学习规律,对于已有的经验进行充分的挖掘,利用现有的教材进行创新,让学生们感到非常的熟悉,能够与学生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同时,还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他们积极汇报个人的生活偶遇,并且以此为基础来挖掘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数学资源,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优化组合,从学生的心里出发,对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进行设计,从而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的丰富多彩。

比如,在一次函数及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可设计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一天,奶奶提着篮子去买鸡蛋,其中篮子的重量为0.5斤,要买的鸡蛋重量为10斤,当奶奶往篮子中拾鸡蛋时,忽然觉得这次比以往买10斤鸡蛋的个数要少一些,于是她将鸡蛋装在篮子力再让售货员一起称,结果重量为10.55斤,此时奶奶要求售货员退給她一斤鸡蛋的钱,问:奶奶是如何知道售货员少称了一斤鸡蛋呢?根据已知条件将分析过程写出来,并说说这一例子中的感受和启发?(1)方法一:设售货员称得鸡蛋重量x斤,而鸡蛋的实际重量为y斤,鸡蛋实际重量y是售货员称得重量x的正比例函数;篮子实际重量0.5斤,将鸡蛋放入篮子后一起称重,则增重10.55—10=0.55(斤)。y=0.5÷0.55x,x=10时,可求得y=0.5÷0.55×10=9(斤)。由此可见,售货员少给奶奶称了一斤鸡蛋。方法二:设奶奶称得鸡蛋的重量为10斤,鸡蛋实际重量x斤,则x÷10=0.5÷(10.55-10),即x=9,10-9=l(斤)。由此可见,奶奶少称了一斤鸡蛋。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到,教学过程中的取材均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恰当地引入和应用,则会给学生带来一种亲切感,而且能够巧妙地将函数、方程的应用有效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充分反映出初中数学学科的魅力;同时,广泛的应用性,给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增加了活力和动力。通过上述例子,学生能够感受到诸如此类的数学案例与我们的现实生活非常的密切,只有学好数学,才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3、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践

正如上文所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践案例,将二者融合到一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践数学,以此来锻炼学生们的数学思维和运用数学的能力。比如,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例,可从学生较为熟悉的旗杆测量问题入手,让学生们对其进行提前预习,亲自动手测量学校操场上的旗杆高度;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如何测量旗杆高度的有效方法。通过这一实践问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得出了几种测量方法。方法一:使用相同时刻下,影长、物体高度成正比这一基本定理,在同一时刻对同学的身高、影长和学校旗杆的影长进行测量,这样就可以有效计算出旗杆的实际高度。方法二:拉直旗杆上顶端绳子,测量出比旗杆长的距离,若长了大约x米,则将绳子末端拉开到地面,测出绳子到旗杆下端之间的距离,利用勾股定理对旗杆的高度进行计算。方法三:基于相似三角形基本原理,也可以计算出旗杆的实际高度。 上述从计算方法、方案,均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灵活性,而且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技能的提升。

结语:总而言之,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数学源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生活数学可以说是暗淡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因此,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教学模式创新,以此来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参考文献

【1】祖玉昌.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J]. 考试周刊,2014(89)

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篇3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时, 学生自动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为生活服务。”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挖掘数学内容中生活情境, 创设一定的生活化情境, 使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 将现实生活和有关的数学问题、数学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 笔者在讲授“轴对称”这一章节有关轴对称图形知识的时候, 为了更好地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 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对称图形, 笔者在课堂上呈现“蝴蝶飞”的多媒体课件, 配上轻松愉悦的乐曲, 在画面当中许多五彩缤纷的蝴蝶飞来飞去。此时, 笔者适时提问:大家从中看到了什么?为了更加有效地启发学生, 避免出现“看到蝴蝶”一类的答案, 笔者特地为学生讲解蝴蝶翅膀的张合过程, 然后趁机提问:从蝴蝶的张合过程你发现了什么数学概念?其中蕴含了什么数学知识?这些情景学生并不陌生, 但要说出蕴含的数学概念却有一定困难。这时笔者再选择适当的时机, 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提高了学生以生活为视角学习数学的意识及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数学知识应用中的生活化

新课标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 更要学会应用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数学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去分析并解决他们身边的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也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

例如, 在学习了“三角形”这一知识后, 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班有部分桌椅松动摇晃, 大家能不能利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想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价值驱动下, 学生积极思考, 最后一致认为:三角形是最稳固的图形, 可以利用这一知识解决桌椅松动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后, 再趁势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来修理松动的桌椅。当学生看到自己维修好的一张张稳固的桌椅的时候, 那种兴奋的感觉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 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由此得到培养, 同时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从而使得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成为学生的一种爱好、一种追求、一种需要。

三、数学例题生活化

例题的选择对数学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若想让学生真正体会出数学学习的乐趣, 不妨就地取材, 设置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数学问题, 利用学生熟悉的背景知识来讲解有关知识, 引导学生用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持续保持学习数学的动力。

例如, 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这部分内容, 其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比较多, 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整体思想都得到充分体现, 是中考必考内容。这就需要学生从本质上深刻理解函数的相关知识。在学习这一内容时, 笔者精心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移动公司开展两种通信业务。“神州行”零月租, 费用为0.2元每分钟, “动感地带”收费标准是月租30元, 通话一分钟0.1元。两种资费套餐, 选择哪种更实惠?这类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应用题, 层层递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 又增加了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显著。

总之, 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 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内心情感, 有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进而激活其头脑中的知识, 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并在交流与体验中切身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林建坤.生活教育与课程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陈双鸯.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J].教育科研论坛, 2009, (5) .

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思考 篇4

摘要:在初中教学中,思想品德是重要学科,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发挥重要作用。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实施中,要求教师应通过有效教学方式而开展教育,尤其将思想品德和生活相联系十分重要,可增强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化作用。但是,就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现状看,未能充分发挥生活化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及其意义,并提出其具体实施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26-01

1.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及意义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德育水平。在生活化教学中,课堂教学可以回归社会和学生生活,保证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知识,且在课堂学习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从根本上讲,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该教学方法是新型的教育方式,能够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促进教学活动深入开展。其次,有效应用该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创设生活情境的教学中,既能使学生更为深入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为提高自我品质奠定基础。最后,通过教学生活化,学生可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融合,不仅在课堂学习中感悟生活,而且从生活中提升自我品德,进而健全人格[1]。

2.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

2.1 在情境教学中实现生活化。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要实现生活化,有必要将其与情境教学相联系。就教育教学本身而言,教师通过情境教学,能够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有所提高。因此,在情景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教师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利用提问的方式,实现教学生活化,拓展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其次,创设模拟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感同身受,对增强思想品德教育效果有利。如,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对“锄禾日当午”的情境进行模拟,使之体会农民田地劳作的艰辛,以达到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的品德的目的[2]。

2.2 从生活中选择教学素材。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实现,要求教师应该从生活中充分挖掘教学素材,以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推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发展进程。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如若教师只是空洞的说教或照本宣科,则难以实现生活化教学,对思想品德教学产生不良影响。通过在生活中选择教学素材,能够激发学生思维,使其产生生活联想,既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更好感悟人生。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感,对自身生活感到富足,以积极的情绪而进行自我调节。由此可见,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能够促进生活化教学的实现。

2.3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教育教学活动能?虼友?生视角着手,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首先,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引导者的角色,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将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独立判断,保证学生在学习中投入积极主动性。其次,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彰显其主体地位和作用,同时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3]。

2.4 积极组织生活实践活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中,要实现生活化教学,教师有必要积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而且可增强学生的个人品质。在实践活动中,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并在多样化实践活动中,达到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例如,伴随社会的发展,低碳环保成为人类面临的重要主题。所以,在学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宣传的实践活动:首先,引导学生以学校为主阵地,积极为学校设置环保宣传标语。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搜索或结合生活经验等而借鉴其他宣传标语。其次,为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小组成员针对校园内破坏环境行为进行调查和记录,并对所见不文明行为加以规劝。最后,在定期汇报中,小组学生针对校园环保提出合理的建议[4]。

结论:思想品德与人们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优秀的品质和提高其自身的道德素养水平。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中,要求教师应掌握有效的教育方式,以促进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和学生生活的相融性。首先,在情境教学中实现生活化;其次,从生活中选择教学素材;再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最后,积极组织生活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今的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方法不适宜等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上课只为完成教学任务,忽视甚至不管学生真正应该学什么,应该怎么学。教师上课不是满堂灌就是抄板书,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培养。传统的数学课堂是教师统领和掌管的课堂,始终围绕教材进行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开拓和语言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意识的提高。

二、回归生活,让数学的课堂充满生活味的有效策略

1.以熟悉的生活为课堂装饰素材,构建生活化情境

小学数学的学习应该是生活化的、色彩化的、趣味化的,教师应该从课堂氛围的营造出发,利用具有生活化气息的素材,如卡通式的励志条幅、游戏画面式的墙纸背景等装饰课堂,以构造生活化情境。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如利用午餐的餐具进行四则运算,在与学生的扑克牌游戏、超市演练主题活动以及多媒体动画模拟中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

2.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引导学生体验数学价值

小学生感情丰富,但具有易敏感、意志力低的特点,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对于他们而言是抽象的、模糊的、理性化的。因此,教师要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具体的内容生活化,生活的内容简易化,简易的内容趣味化,引导学生感知数学的底蕴和魅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将知识反作用于生活,从而爱上数学。比如学习单价和数量合计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保温杯或者玻璃杯,设计如下问题:用90元要买5各保温杯和10个玻璃杯,每个保温杯是玻璃杯价钱的4倍,求每个保温杯和每个玻璃杯各多少元。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与此相关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算式建模的价值。

3.“互联网+”开展数学学习,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互联网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使地球成为信息网络村。它不但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节省成本,提高效率,更能在小数数学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动画形式,无声传递生活化信息,将与生活相关的数学清晰、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比如教学找规律,可设计以数字铺设全屏的扫雷游戏,组织学生在机房登录平台与自己进行互动学习(模拟家中情景),并将实况转播到课堂活动现场,让学生在新颖的教学形式和生动的教学内容中探究游戏规则,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比如学习分数,可以指导学生先扫描二维码进入自学状态,然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最后教师提升测评,达到自主、合作、探究的目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借助ipad中的fractions软件制做出圆形图案,再用同样的此圆形图案分别做出3个几分之一,再进行比较大小,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样的教学不仅节约了时间,还突破了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师生交流环节,用ipad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更增加了生活化气息,拓展了学生的视角,深化了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接着,用生活常用“剥豆豆”软件进行课堂练习,正确率很快得到反馈,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和补偿练习。最后,运用ipad指导学生课后阅读和拓展,以达到生活化教学目的。

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育必须朝着培养具有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人才的方向深化改革,要重视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情境中去感悟教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享受数学的真谛。数学的学习应该充满生活气息,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主动回归生活,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生活环境中学好数学,用好数学,调整学习状态,慢慢地将生活和数学有机结合,取得“从生活中来,到数学中去”的效果。

参考文獻:

[1]王兆正.经历数学化:从“数学生活化”到“生活数学化”的教学回归与超越[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8(12):41-44.

[2]严丽珊.创设情境,构建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J].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10).

[3]王易华.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生活化[J].教育, 2016(11).

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思考 篇6

一、启发教学, 培养学生生活数学的观察能力

数学是一门以逻辑抽象思维培养为主的基础学科, 而它又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脱离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往往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初中数学教师只有立足生活, 合理启发, 引导学生用已知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建立关联, 才能唤醒学生的参与激情与求知渴望.

例如, 在“条形图与扇形图”教学中, 我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统计图来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数据来认识频数分布表的构造让学生统计频数, 计算频率和百分比, 巩固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通过观察, 直观感受条形图和扇形图, 揭示课题, 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做铺垫, 使学生乐于接触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愿意参加数学活动, 并在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方法指导, 锻炼学生生活数学的应用能力

古人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在于应用.在教学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同时更要侧重于数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对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思路清晰, 有条不紊地进行解答.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 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将学到的数学的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分析、解释并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例如, 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后, 可以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一些与出租车有关的问题进行探讨, 诸如车费与行驶路程、等候时间、起步价有关, 耗油量与行驶路程有关, 等等, 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最后共同解决问题.学习了统计知识后, 让学生了解附近市场或超市的销售情况, 提出进货建议;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应用后, 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去测量学校的旗杆的高度.这样就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更深的层次上认识所学的内容.

三、精选案例, 培养学生生活数学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 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给学生多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用数学思维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分析、解决问题, 优化解决过程和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选案例, 鼓励大家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所涉及的生活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有所感, 有所悟.

例如, 等分面积问题.下图是一块空地, 要等面积种植两种花草, 要求中间出现一条笔直的甬路.

其实, 这是一道用直线对图形进行等分的习题.由于这是一道较为开放的题目, 答案具有不确定性, 所以能很快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小组合作、相互的交流探讨, 通过作辅助线得到了以下几种结果:

又如, 在学习了轴对称的相关知识后, 教师也可利用此知识引导学生尝试解决生活问题.

例题:如何要在河道L上修建一座水电站, 分别向A, B两镇供水, 水电站建立在哪个位置, 所需输水管线最短?

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数学问题转化思想, 帮助学生分析所需输水管线最短, 其实就在L某一侧寻找一个点B′, 使AB′+BB′的和最小.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常识,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所以学生很快能确定B′点的位置, 使问题得以解决.数学课堂在关注日常生活的同时要选取一些案例让学生实现自主探究, 体现“留白”艺术, 不但可以把精彩留给学生, 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还能锻炼和培养他们的数学联想能力、小组协作能力等, 使探究走向深入, 使数学魅力精彩呈现.

总之,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体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思想.它贴近了学生的内心情感, 能有效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这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激活头脑中的知识储存, 让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充满信心, 在交流与体验中能切身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蒯红良.论生活问题的数学化与数学问题的生活化.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1 (8) .

[2]凌娟娟.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微.中学教研 (数学) , 2002 (1) .

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思考 篇7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所谓“数学情境”,是指与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有关的情境,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越发接近,就越容易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促使学生主动接纳知识。因此,教师要注重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建立教学活动,创设以学生生活为背景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观察、发现、思考、交流、操作,使学生在不断反思和思维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大众化,将知识以生活化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例如,在教学“等式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情境: 先拿出一个天平,将物体A放在天平的左盘中,然后将等重量的物体B放在天平的右盘中,保持天平的平衡状态; 再将几个质量等重的砝码分别放入左盘和右盘中,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加上或减去同等质量的砝码天平依然保持平衡,这样的情境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之后再引入等式性质的教学,则会让课堂氛围变得非常活跃,学生也乐于投入学习活动。

二、利用动手操作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而且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很多初中生会产生望而却步的感受。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练习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的厌烦心理,让学生一看到数学题就头疼不已。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非常不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采用趣味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成果。比如,我们可以采用动手操作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轴对称图形的实例,并将其展示在课堂上,有的学生收集到了我国传统的民间剪纸,有的学生收集到了树木倒映在水中的风景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图片从中间对折,看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然后让学生找到图画的中线,并要求学生从教材中找出这条中线的名字叫什么。由此引出“对称轴”的相关概念,通过动手实践操作的方式,不但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将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在教学初中数学时,教师需要紧密联系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活泼好动的初中生多设计一些与数学有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和创新,积极进行思考和探索,开拓学生思维,为他们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勇于实践的良好习惯。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发现,比如在学习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台风预测、河宽和山高测量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师还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现象,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加以描述,如在教学完圆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圆形物品,像锅盖、盆底等,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车轮必须是圆的。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逐渐用数学头脑去发现、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完初步统计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估一下自己的考试浮动情况; 让学生利用分圆周知识来制作五角星; 在进行完“垂线距离最短”的学习后,在体育课上检测自己跳远的情况等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课堂教学不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唯一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可能用数学的头脑用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把学习到的知识、技能、经验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做到学以致用,真正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有用性,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教育又是生活的具体表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也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的魅力。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创设生活化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动手操作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将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总体数学的教学离不开生活,需要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实现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生活化

“教育即生活”, 这是现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课堂教学改革的要点之一, 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这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反思等活动中, 要求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 努力打通两个世界, 在两个世界间搭建起桥梁。

“回归生活世界”是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 这一主张转化为课堂教学实际行为, 就是要求地理教师树立生活中有地理、生活中蕴含着各种教学资源的观念, 有意识地将生活世界中的相关资源引入实际教学中, 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事实证明, 一旦生活世界的相关信息纳入地理课堂教学的时候,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会提高, 互动水平会提升, 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大大增强。

一、建立实际生活与地理知识的联系

对于初中生来说, 12岁到16岁正是他们求知欲与好奇心最强的一个时期, 因此, 在这一时期进行地理教学时, 就应该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心理, 培养他们对学习地理的兴趣。

将地理课堂生活化, 不仅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 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观察生活, 将身边的事物与地理知识相联系, 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做好铺垫。在建立实际生活化地理课堂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让学生建立实际生活与地理知识的联系, 让他们敢于去探索、敢于去发现。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理解课本的知识, 并能够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需要任课教师在备课时寻找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 尤其是在学习自然地理这一部分时, 大多数学生觉得这些知识抽象难懂, 教师就可以根据生活实例来对这些知识进行讲解。比如, 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的“太阳高度的一天的变化时和运动方位的变化”时, 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学校内旗杆的影子在不同时刻的影子的长短以及影子的方位变化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 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相关的知识, 而且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运用, 加强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让他们感受地理带给他们的学习乐趣。

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地理性强的电视节目, 如“地理中国”“探索发现”“人与自然”, 等等, 这些节目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 让他们产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再看完这些节目后, 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与交流来发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 而且也让学生们学习到更多的地理知识, 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增长了他们的地理见识。

二、加强生活实践,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做”中学地理, 是陶行知“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 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实现“教、学、做”之间的衔接与融合, 充分发挥地理课程需要实践、易实践的教学特征, 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地理课程的生活实践当中, 进而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例如, 新学期结束后,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一定的生活实践任务, 收集自己在外出旅游时的导游图或照片, 然后在开学后拿到课堂上一起分享, 并借此进行延伸, 引出如何看地图、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如何画线路图、怎样选择交通方式、怎样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等地理知识, 从而真正地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三、生活化的知识构建, 链接新旧知识

新课程对于学习目标虽有具体的界定 ( 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然而新课程更加强调课程的预设与生成。教师通常会置身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之中, 同时也会“愤怒”于学生对地理的“一无所知”。其实, 事实并非如此, 原因在于学生们脑海中已有的生活体验以及知识架构尚未与新学习的知识形成交集, 或是尚未建立起新的知识链接。所以, 与其只是尴尬或愤怒, 倒不如重新审视课堂上在生成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是否过急、过“硬”, 在生活化的地理课堂上,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将知识的硬水加以“软化”, 变成可口的“饮品”。这种“饮品”中富含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当下的社会背景, 当注重到这种融合的时候, 那么学生头脑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四、引导学生善于观察, 关注生活地理中的人文焦点

在现实生活中, 地理知识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一方面, 学生可以在学校和地理课本上学到地理知识, 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取地理信息。另一方面, 学生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很多地理新知识和地理现象方面的疑问, 此时, 往往是教师开展地理教育的最佳时机。对此, 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尤其是生活地理中的一些人文焦点, 是培训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资源, 地理教师可以以此为载体, 根据人文地理原理对现实中的一些人文热点问题进行分析, 同学生共同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案, 进而实现学有所用的教学目标。

五、让初中地理回归生活, 为学生现实生活服务

让初中地理回归学生的生活并为学生的生活服务, 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所以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或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 在讲到“地球的运动”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太阳一天的变化, 每天不同时间点太阳的方位, 然后问学生太阳是不是围着我们的学校自东向西地转, 学生一般会回答“是”, 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 因为地球是围着太阳转的, 所以是我们的学校在围着太阳转。如此一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 都在迫切的想看一下地球围着太阳转的具体情境, 从而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学生掌握这部分的内容后, 再将学生拉到野外, 教导学生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 从而实现了地理知识向生活的回归与服务。

地理课堂的教学不应该是刻板的, 而应该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地理课堂的教学也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学习课本中的知识, 为了应付应试教育看中的成绩, 而应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的, 与生活相融合的。构建生活化的课堂, 使“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 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里能敞开胸襟, 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 去想象、去体验, 从而使地理教学更生动、更有效。地理教学走向生活化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既没有现成的理论, 也没有成熟的实践经验。“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不断地摸索, 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使自己逐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 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

参考文献

[1]黄承波.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探析.地理教学, 2012, (04) .

[2]罗先军.浅谈地理课堂教学彰显活力的策略.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7, (01) .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篇9

一、发掘生活元素,融生活于教学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熟悉的事例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两步计算问题”时,例题中常见的是买东西的场景,考虑到这样的场景学生见得太多,学习兴致不高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结合送水师傅送水的场景,让学生计算送水师傅每天要送多少水。因为同学们每天都能看到师傅扛着水桶到教室,所以对这个问题特别感兴趣。例如:观察发现,饮水机上每桶水是18千克,每间办公室、每间教室每天最少需要一桶水,让学生统计一下学校一共有多少间教室,多少间办公室,再计算总的送水量。学生找到数据后,先算出了送水师傅每天要给32间教室和10间办公室送水,也就是一天最少要送42桶水,再用42乘以18,得出结论是756千克,同学们在得到计算结果的同时,也体会到了送水师傅的辛苦,主动表示以后会节约用水。这样的课堂设计,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创设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心理发展特点,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若直接向学生灌输“先做乘除法再做加减法”“有括号先算括号”等这些抽象的知识,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巧用生活场景来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学生在快餐店买了一个标价为15元的汉堡和一杯标价为8元的可乐,之后又点了1杯可乐,总共应该付多少钱?学生列式为“15+8+8”或“15+8×2”。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15+8×2”应该怎么算,有的学生说应该先算加法,有的学生说应该先算乘法,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先算8×2,教师立即追问为什么是先算8与2的积,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根据实际案例回答:因为买的是两杯可乐,如果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就变成了买了两份可乐和两份汉堡了。通过具体的事例,小学生明白了抽象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数学新课标中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无处不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课后复习学以致用,融教学于生活

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见到的事物,让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数学运算,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实际计算能力。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利用周末的时间测量自己房间的长、宽和高,再让学生去家装市场挑选自己喜欢的墙纸或涂料,计算如果要用这些墙纸或者涂料来装饰自己的房间,让自己的房间变得更加漂亮,每平方米的用材量和价格。这样的周末作业,不仅让学生走出了教室,走向了生活,也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对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积极因素;数学教育;游戏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151-01

数学是打开未来世界的一把金钥匙,孩子学好数学,有助于他们更好的认识世界服务社会。幼儿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在活动中去体验快乐,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活力和魅力。幼儿园应注重数学教育的启蒙性和生活化,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而为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早期幼儿数学教育应受到足够重视,数学是幼儿认识、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在丰富的活动中,幼儿可以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观察、记忆、创造力等方面的能力。数学是科学之王,它是儿童日常生活功能之一。

兴趣是幼儿学习初步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积极因素,使幼儿积极地参加、主动地探索和自觉地学习,是教育活动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激起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精彩故事,引人入胜

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项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只有吸引和调动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孩子才能展开自己的思维空间,充分地去想象,充分地去投入整个活动,自由地去体验快乐。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必须运用多种化教育手段,精湛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幼儿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将数学内容寓于故事、游戏中,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把数学知识点贯穿于每一环节之中,提高幼儿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数学活动的兴趣。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数学。例如:6和9是幼儿不易区分的两个数,我编了个小故事:有两个小朋友,有一个叫小六子,会溜冰,技术非常高,它是这样溜的(边讲边在黑板上写“6”字):先倒退着弯弯地溜半个圈,然后蹲下身子开始原地转圈。后来人们把它溜出来的这个图形当作一个数字,叫它“6”字,为什么叫“6”字呢?因为“6”和“溜”字发出的音相近。 这个孩子正好叫小六子,那么六就是“6”字。 小朋友以后只要看到“6”这个像溜冰的图形,它就知道它是数学6,是小六子溜冰溜出来的。 另外一个叫小九子,有一个神奇的本领,就是(边讲边画“9”字)他会变成一个在一旁拖着一根线的气球。当它变成这样一个气球时,就呼呼地飞上天了。可是它的胆子很小,当它到了高处时,就非常害怕,就大声叫起来:“救命呀!快救我呀!”后来人们就把它飞上天的样子当作一个数字来用,把它叫做“9”字。为什么叫做“9”字呢?因为“9”和小九子“救我”的“救”字发出的音接近。以后小朋友们只要看到“9”这个气球往天上飞的图形,就知道它大概又在那里喊“救命”了,就知道它是小九子,它是“9”字。这样幼儿在听故事中感知了数学、学会了数学。

二、游戏活动,其乐无穷

教师可以把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搬入课堂,寓数学于生活情境之中,使深奥的数学通俗化,还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与社会,大自然、社会中充满了各种数学知识,是数学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幼儿们对什么感兴趣,抓住这一时机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我们可以把孩子们带出去,走向园外。教师有意识引导幼儿观察树木、车辆、行人、建筑等,随时向幼儿提出数学问题,仔细观察见到的事物数量、位置、距离、大小、颜色、形状等,运用学到的知识并加以巩固。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的同时,提供丰富的实物,对启迪幼儿智慧,发展思维,具有很大作用。

在数学活动中,采用游戏的形式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从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入手,通过提供材料、环境创设,为幼儿创设一个个不断产生矛盾的、生动的问题情境,吸引幼儿参加观察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幼儿的操作技能。例如在教授幼儿理解序数、基数时,我先和幼儿一起利用大型玩具搭建楼房,并标示上几单元几楼,然后请幼儿扮演不同动物进行找家游戏,小羊住在第一单元三楼第一个房间;小牛住在第二单元一楼第三个房间等,找到家就住进去;剩下的小朋友也扮成不同的动物形象来串门,这样在快乐的气氛下幼儿掌握了序数与基数。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操作活动中,体验着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活动区,寓教于乐

幼儿园数学活动区的开展是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有益的延伸和补充,教师要把教学活动与活动区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为活动区投放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可操作的材料。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将相关操作材料投放到区角中,让幼儿进行操作。随着每个主题内容的要求定期更换材料。教师要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操作学具,充分激发幼儿操作的愿望和参与活动的兴趣。提供的材料可以是老师自制的,如数学棋谱、大转盘、数卡接龙、拼图等;也可以是和师生一起收集的废旧物品和自然物,如小石子、花生壳、开心果壳、瓶子、盒子、回形针、珠子、冰棒棍、各种豆豆等多样化的学具,激发了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

总之,幼儿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他们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 幼儿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应尽可能联系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思考操作的问题情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使他们在轻松、愉快、自然的条件下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探究数学的兴趣,让孩子轻松走进数学王国。

参考文献:

[1] 杨玉梅. 浅谈生活中的幼儿数学[J]. 法制与社会. 2009(24)

关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篇11

一、实施生活化教学符合教育和学生需求

(一)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生活化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随着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深入, 数学新教材中丰富了更多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习题, 这也是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真切体现, 这更是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 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真实体现。“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实现是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直接体现,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目的所在。所以, 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数学教师要有意识有目地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逐步学会运用所学的已有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进而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二) 实施数学生活化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总是在问问题, 而且通过提问来不断学到新知识, 可以说, 小学生是在不断的质疑中学习的。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问、探求答案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问题不管是来源于课本内容还是实际生活, 教师都要结合学生特点设置问题情境, 拉近问题与学生的距离, 再逐步解答。只有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就能很容易地吸引小学生的兴趣点。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加强数学生活化教学, 以便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其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能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数学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与小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 以便促使小学生更喜欢数学, 更喜欢上数学课。

二、实施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现实意义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要实现数学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数学教师要充分重视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强调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 强调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新课程标准关于数学教学的详细阐释也重点强调了数学生活化教学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数学教师要根据要讲授的数学内容, 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有目地将与讲授内容有关的数学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教学, 体现出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发挥其学习能动性。这对小学生已有数学知识也可以起到调动和巩固的作用,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距离我们很近, 就在我们身边, 可以有效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求知和探究欲望。

三、实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 通过实际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结合学生经常能够看得见的事物或者事件, 让学生通过实际经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 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 有些数学教师将演算原则归结成四句话:“多了要减, 少了要加, 多减了要加, 少减了要减。”这个总结看起来很简练, 但是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其原因就是对于演算规律的原则总结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经验, 导致学生不能有效运用。

(二) 设置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有独特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这导致了数学学习的枯燥性。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计算时, 往往情绪低落, 没有学习的兴趣。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特点, 结合学生特点和生活环境, 为学生设置学习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 通过角色充当培养数学意识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 为了锻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通过充当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角色来运用数学知识。例如, 学习了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空调零件装配车间主任, 通过所学知识将各组人员人数的编排安排合理, 以便实现生产效率最优化。在这个亲身示范的过程中,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在体验活用知识的快乐中, 学生巩固了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带到生活中去, 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 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上一篇:中西艺术融合下一篇:信息集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