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政治生活知识点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

2024-10-07

高一政治政治生活知识点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共11篇)

高一政治政治生活知识点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 篇1

第一部分设计思路

本框是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中的重点内容。学习和理解该框内容,有助于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国际现象,把握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形式,认识到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本节课的设计从一组国际交往的剪影入手,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运用正确的理性认识分析当前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国际政治现象的认识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增强能力,并增强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在理解国家利益时,要结合国家性质,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首先体现了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从而进一步认识到我国的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第二部分教学要求

学习目标:

1.通过判断,了解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基本形式。

2.通过观看视频、案例分析、合作探究,识记并学会运用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感悟并说出我国要坚定地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同时尊重他国的正当利益。

教学重点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教学难点

如何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一、时事快播:请一位同学来播报几条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

二、情景激疑: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中国外交部:美国不是南海当事方应谨言慎行》提出问题:南海问题的当事国是中国和菲律宾,而美国作为域外大国,插手南海问题,其真实意图何在?如果美国一意孤行,继续下去,将会导致中美关系如何发展呢?请大家带着问题来自主预习本节课的内容。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探究一:说出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基本形式。并判断下列现象属于国际关系吗?属于国际关系的哪种内容和基本形式?

1、4月,中国外交部:中方不接受、不参与菲律宾单方面提交的南海仲裁案。

2、民进党台湾地区领导人当选人蔡英文即将在5月20日就职。台湾经济已因蔡英文两岸政策不明朗而受到“惊吓”。

3、国际竞争表现在各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

4、205月9日,中印尼高层经济对话在雅加达举行。

探究二(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请结合自己搜集的材料分析。

四、误区诊断、思维拓展

1、国家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2、国际关系纷繁复杂,没有什么规律可循。

3、国家处理国际问题时,必须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可以采取任何手段。

高一政治政治生活知识点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 篇2

本单元是《Go for it》七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What does he look like?”。其核心话题是谈论人的外表形象(looks),教材内容围绕着描述人的外貌特点展开,让学生学会谈论人的身高、体重、发型、面部特征及着装特点,因此‘talking about people’s looks’是教学重点。

本节课是第7单元的第一部分,教材内容围绕着描述人的外貌特点展开,让学生学会谈论人的身高、体重、身材、发型、面部特征及着装特点。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由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发学生运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际和交流。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通过交换对不同人物的描述及看法,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情谊。

课堂实录:

当轻快的上课铃声响起,我开始了上课。这是一堂人物外貌的描述课,所以我用了触摸你的身体部分的游戏“touch……game”开始引入新课。

目的有两个:(1)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检查描述五官的英语单词是否都能记住。便于开展活动时扫除学生的语言障碍,因为这些单词与人物外貌相关连,这样引入就能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为下一步活动做好铺垫。

接下来我挑选了几个有不同体型特征的学生说。

先利用图片展示进行新单词句型的引入,让学生熟悉。再按发型,身高,体重的类别进行口头练习以免混淆,重点强调容易混淆的句型。如:She is of medium height.You are of medium build.He has short hair.I have two big eyes.She has a small face.etc.加深记忆.接着要求其他同学描述三位外貌典型的同学,再小组练习。这样更形象,更贴近生活,学生更容易接受,加强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再按发型,身高,体重的类别练习以免混淆。当我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老师时,学生们十分激动,想着能用英语描述自己的老师了,他们特别高兴。此时的气氛很活跃。

这样完整地描述人的外表是为后面能安排、完成任务做铺垫,同时能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老师随时调控。

这个猜人游戏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他人的描述,去发现别人的外部特征。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及辨别能力,同时可活跃课堂气氛。

这是一项任务活动,让学生描述自己的家人、朋友及喜爱的明星,增添他人对自己的了解。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自己最喜爱的电影、足球明星,在小组里轮流进行描述。然后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资源共享,教师选派几名学生在讲台上用投影仪进行展示。(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与小组成员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发展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并创造性地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设计这个任务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学有所用,想象设计一下自己30岁的样子,并画出来,同时当学生做汇报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写出描述外貌的句子。使课堂别开生面,乐趣横生。同时培养了学生听力、口语及写作能力。

由于学生对前面知识掌握得不错,再学习并处理书上的知识,就非常容易,学生学得得心应手,同时让学生整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此处格言的安排是为了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品德,不以貌取人。

通过以上几步的语言输入练习,让学生再进一步创造性地活用所学语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后反思:

从教20多年,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我的英语课该怎样上才能让学生觉得不枯燥,并能学好知识?是天天拿着教材教呢?还是把生活及其他学科内容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去,让学生多角度地去感受,去体会,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从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由此可见,生活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作为语言学习初始阶段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是初一新教材第7单元的第一部分,教材内容围绕着描述人的外貌特点展开,让学生学会谈论人的身高、体重、发型、面部特征及着装特点。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发学生运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际和交流。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通过交换对不同人物的描述及看法,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情谊。所以这堂课主要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并辅助于TPR(全身反映教学法)、情景交际教学法和猜谜活动等任务环来实施的。

以下是本节课的闪光点:

第一、直观的图片信息:初一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所定,对形象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尤其对新新人类更是喜欢。就这个特点,我精选了大量的有代表性的人物图片。就本课的教学内容描述人物的发型与身材,比如:高个———姚明;矮个———潘长江;中等个———周星驰;胖的———猪八戒;瘦的———孙悟空;中等身材———唐僧等等。让学生一看就能明白这些单词的含义。那么他们说起来也就琅琅上口了。

第二、合理利用生活资源,使教学“生活化”。图片的信息直观,现实的资源就更为形象。本课要求学生能描述他人的外貌。那么让他们来描述周围同学、老师的长相,岂不更贴近生活实际,同时也给我们的学习带来更多的乐趣,便于学生们长久的记忆。

第三、任务设计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动口动手。首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喜好才能找到让他们动口动手的关键。现在的学生都有自己所喜欢、所崇拜的明星。以此为切入口,我在任务环活动中,设计了三个任务:(1)“猜朋友”;(2)谈论自己喜欢的明星;(3)设计绘画自己将来的形象,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合作、竞争,每个任务都存在着一定的“信息差”,因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急于知道最终结果的心情,在活动中他们积极参与、努力表现自己,做到最好。三个任务所侧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的要求也各有不同,他们分别侧重训练学生的听、说、写的能力。把任务活动放在小组中进行,还可以解决“大班额”难于操练的难题,学生在小组中有更多的时间来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通过这项活动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

第四、发挥多学科知识渗透的作用,巩固所学内容。这一节课要求学生能描述他人的外貌。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听、说能力。如何把听说能力融为一体,并且学生能很好地接受,同时还能锻炼写的能力呢?何不让他们想象一下当他们30岁的时候自己长什么样,一边描述一边画出自己的肖像。这样利用美术知识来巩固本节内容,学习的形式也多样了,岂不更好?

第五、重视情感教育。在人际交往中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别人,学会交换不同的看法,了解他人的爱好,增进情谊。在现实生活中不犯以貌取人的错误。那么我们老师就应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讲解图时,我就侧重强调人物虽然有美丑,但是他们却都有自己的特长,都能在各自的领域成就一番事业,让学生明白人不可貌相。如讲到潘长江,我就提到He is short and heavy, but he acts very well.He is very popular with people.同时在结束课时我增添了谚语,再次强调不要以貌取人,人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上好高中政治第一课 篇3

关键词:课前;课中;实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02-01

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告诉我们,当人们第一次与某人或某物接触时会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教师在学生面前的第一次亮相非常重要,会直接、持久地影响到学生对教师本人及其所教学科的印象和态度。同时,“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磨刀不费砍柴工”,这些道理也提醒我们,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第一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不去计较“课时”或“进度”的一时得失,围绕“第一课”的特定目标和任务精心准备、精心组织,使其产生最大化的效果。

一、课前:认真准备

1.科学定位目标和任务

高中政治第一课的目标和任务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教师、课程、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充分认识学习高中政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表达自己的诉求,产生较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精心预设环节和内容

高中政治第一课的主要环节或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开场白;教师介绍自己的有关信息;教师介绍高中政治课的构成、地位和作用;教师介绍高中政治的基本学习方法并明确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学生提出要求和建议(为了提高效率,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建议和要求,教师可事先设计、制作好一份调查问卷);教师介绍本学期的课程(一般是《经济生活》)和教学计划。

3.努力调整形象和情感

心理学家认为,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也是人们“第一印象”中的重要内容,因而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外,还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和精神风貌。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然后“信其道”。

从形象上看,教师的衣着、发型等要干净整洁、自然朴素、得体大方,力求与环境、身份相符。从精神上看,教师要情绪饱满、眼神亲切、声音洪亮、话语真诚,不要试图通过板起面孔、不苟言笑来树立自己的威严。

4.初步了解班级和学生

认识学生、了解学生、记住学生,是教师与学生建立良性互动关系的重要前提,也是高效课堂形成的重要条件。从“第一课”的角度讲,教师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感知到自己对他们的了解,有利于迅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甚至使学生佩服教师,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虽然后者本身不是目的,但这样的结果无疑有利于今后的教和学。不要在“第一课”中流露出自己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态度。

二、课中:有效实施

1、对学生充满期待

“第一课”的开场白可以多种多样,但笔者认为,教师借此表达对学生应有的礼遇、尊重和期待应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这里的关键词应该是“祝贺”“祝愿”和“希望”:祝贺学生顺利地实现了从初中到高中的人生跨越,进入学习生涯的新阶段;祝愿学生在新的学校、新的环境中面对新的同学、新的教师、新的任务能够身心愉快、学习顺利、收获成功;希望学生相信学校、相信教师、相信自己,多多支持和配合教师。

2、让学生了解教师

教师郑重其事地向学生作自我介绍,既是一种礼貌和尊重,也有利于师生间的合作。教师在作自我介绍时,不应过于简单,至少要让学生知晓自己的姓名、联系方式(电话、电子信箱甚至QQ号)、办公室地点。此外,教师可向学生适当介绍自己的生活情况、简单履历、特点以及重要的学术头衔。教师通过介绍自己的“光荣史”,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自己的信心和信赖,但要掌握分寸,防止夸大和炫耀。

3、向学生提供建议

尽管学生在初中学过思想品德课,但高中政治与初中政治在内容、程度、要求、地位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差异,使其学有方向、学有方法。如,笔者在上高中政治第一课时,就向学生提出了如下学习建议和要求:

培养兴趣:积极期望、树立信心;相信高中政治是有意义和有意思的;明确学习目的;设定合理的目标并努力实现;多思考、多提问、多探究;经常想象学习任务完成或学习成功时的情景。

认真对待:认真预习,掌握基本知识并提出问题;认真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益;认真复习,完成各种形式的作业;认真参与学习小组活动,做到互帮互助。

学以致用:主动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规范言行、指导人生。

4、带学生走进课程

向学生介绍高中政治课的整体构成。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思想政治》为例,教师可向学生展示表1,让学生了解高中政治课的主要内容和整体结构。同时,教师可用精练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对每一门具体学科进行描述。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大致了解自己在高中政治课上将要学习什么以及能够学到什么,从而使学生对高中政治课产生这样一个“第一印象”,即高中政治课是一门丰富、生动、深刻、实在、有用的学科,绝非可学可不学的“假大空”课程。

高一政治政治生活知识点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 篇4

之志

————————自我检测————————

1、看探究园第一部分“鲁迅的志向”,解决93页问题 ①鲁迅几改志愿的原因是: ②鲁迅故事对我们的启迪是: ③列举其他具有崇高志向的人物:

2、默读国情导读第一标题“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思考: 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表现在哪里?

3、默读国情导读第二标题“立报效祖国之志”,懂得立志的重要性。知道 是大志。思考: 青少年应该怎样立下大志?

4、看国情导读第三标题“做坚定的爱国者”,解决下列问题。

①、、、、是当代中国青少年精神世界的主流。②当代中学生,立志报国,应该怎样做?

5、看探究园第二部分“人才招聘面面观”和最后一个标题“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思考

①材料的启迪 ②现代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是:

③中学生立志报效祖国,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落实到行动上,最重要的是什么?

一、单项选择 1. 中学生立志报效祖国,落实到行动上,最重要的就是()A节衣缩食 B.努力学习C.早日参与社会工作 D.到外国留学 2. 立志报国,应以()为己任 A排斥外来文化 B.崇洋媚外 C全盘西化 D.振兴中华 3 某女教练在祖国需要她的时候,毅然放弃高薪报酬,回国执掌中国女排,重振女排辉煌。这说明她是一个()A.把祖国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的人 B.只为个人名誉和成就的人 C.把自己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人D. 国家利益、个人利益都兼

顾的人

4. 中国文学巨匠鲁迅在青年时代曾三改志愿,说明他()A把自己的前途看得高于一切 B.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放在祖国的利益之上C

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 D.希望自己成为人民的救

星,出人头地 5.下列观点正确的有()A 理想是个人的事情,与祖国的前途、命运无关 B.在当代中国,爱国不一定要爱社会主义 C.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 D.一味追求“洋商标”、“洋店名”是一种时髦,不算崇洋媚外 6. 著名画家徐悲鸿早年在法国学习绘画时,曾受到一个外国学生十分无礼的挑衅。徐悲鸿发奋努力,决心为中华民族争气,为祖国争光。不久后,徐悲鸿的油画作品轰动了巴黎美术界,就连那个曾向徐悲鸿挑衅的外国学生,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于。徐悲鸿的成功体现了()

A 坚定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信心 B.倔强就能成功 C.中国人比外国人更聪明、更有智慧 D.中国人没有必要向外国人学习 7.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新中国成立后,克服了重重阻力和困难,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之所以回国是由于()A他在美国受到迫害和歧视 B.他在美国的生活非常困难 C在美国没有进行科研的条件 D.他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 8.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有()A 爱国就要坚决排斥外来文化 B 爱国不能只放在口头上,要付诸行动 C 不能因为祖国暂时贫穷就不热爱祖国D 热爱祖国必然时刻关心国家的发展和安危 9.1979年,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应邀到英国讲学。在一次宴会上,面对女记者不友好的提问,华罗庚坚定而有礼貌地回答说:“我一点也不后悔。我回国,是要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做些事情,并不是为图舒服。活着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祖国。”这充分体现了()①华罗庚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②华罗庚对祖国的热爱和深切的眷恋

③华罗庚说话不体面④华罗庚对祖国的繁荣昌盛抱有坚定的信念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祖国再穷也是生我养我的伟大母亲,不能因为祖国暂时贫穷就不热爱祖国 B.爱国是有条件的。目前祖国尚不富裕、强大,等别人把它建设好了再说 C祖国强盛,人民才能幸福安康D.要为祖国作贡献,就要努力学习,奋发进取 1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爱国情操是我国革命年代的精神力量,现在或者是将来不会具有任何作用 B.祖国命运如何不会影响个人前途 C.有无社会责任感对个人无所谓 D.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

用心

爱心

专心12. 当代中国青少年精神世界的主流是()A.热爱祖国 积极向上 团结友爱 文明礼貌 B.追求享受 互相攀比

C 超前消费 热衷追星 D 个性鲜明 桀骜不逊

13.青少年时期的鲁迅,从当海军到学习矿业,又改为学医,最后选择文学作武器,来唤醒亿万人民。鲁迅先生的以上事迹表明()①.个人的命运和前途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 ②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自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③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是人们社会责任感最集中、最重要的体现

④符合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利益,这是正确选择成才目标的前提和标准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著名画家徐悲鸿早年在法国留学时,一个外国学生十分失礼地向他 挑衅说:“你们中国人,愚昧无知,生来就是当亡国奴的材料。”徐悲鸿非常气愤地说:“我们各自代表自己的国家来比一比,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从此他发奋努力,认真钻研,终于展出了自己的油画作品,轰动了巴黎美术界。

结合材料,谈谈青少年怎样做一个坚贞不渝的爱国者?

15. 在“为什么而读书”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纷纷围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展开讨论。

同学甲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已过时了,时下年轻人读书当然是为了自己的前途。”

同学乙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伟人们的崇高志向,我们平凡人读书的目标没有那么伟大。”

你赞同哪种说法?请你谈谈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看法。

16.假如在一次创新大赛中,你的发明创造作品实用价值很高,得到了美

国评委们的一致好评。他们希望你到美国继续钻研,并承诺一定会将你的作品推出市场,但条件是你加入美国籍,作品推出市场时专利为美国所有。此时,你会怎么做?

17.有的同学说:“我是爱国的,但我现在年龄还小,无法以实际行动表达爱国之情。

对于这种想法,你怎么看?

用心

爱心

高一政治政治生活知识点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 篇5

七年级第一课珍惜新起点教案

第一节     新学校 新同学

一授课班级:

二科     目:<<思想品德>>

三课     题:第一课<<珍惜新起点>>第一框<<新学校新同学>>

四教学目的:

用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在初中生活中的新体验和新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寓教于乐。

使学生得到以下收获: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初中生活新环境,珍惜新起点

难点:如何通过积极的交往在同学中建立友谊。与同学结伴成长

七.教法及教具

教法:图例、事例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活动体验法等

八.教学设想:

授课理念:坚持“还课堂于学生”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学”,在开放性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

授课思路:本框内容分目,首先学习第一课第一框第一目“初中生活新体验”。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是其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中学和小学相比,无论在同学、老师、校园环境还是在课程设置上都有很大变化,通过互动游戏把这些变化带给七年级新生新鲜感,让学生体验初中新生活,珍惜新起点。

其次以活动课的形式,学习第二目“珍视新友谊”和第三目“与新朋友结伴同行”。因为在进入中学最初的阶段,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也是能否适应中学生活的问题。而在这一方面可能存在比较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能迅速地和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的也许历时三年也未能建立起来。因此对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辅导是十分必要的。

九.具体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言(板书)

教师在正式组织本单元教学前,先让学生翻翻上册的教科书,让他们与同桌分享看到如此精美、漂亮的教科书的心情。并利用好本书的“前言”,简明扼要地介绍思想品德课程将要学习的内容,本书的特点及学习上要注意的问题。以上处理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而不是严肃的、说教的。让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留下美好的印象,憧憬着将来的学习,这样你就成功了一半。

讲授新课

第一课   珍惜新起点(板书)

第一框     新学校、新同学(板书)

(一)      初中生活新体验(板书)

活动 A:校园里的新鲜事之超级模仿秀

1.活动形式:游戏,,学生分成两组,互相一模仿新鲜事,一竟猜,进行竞赛.

2设计目的:通过寻找“校园里的新鲜事”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学生活的各种新变化,领悟积极适应中学生活的重要性,珍惜初中这个新起点,体验成为一名中学生的快乐。

3 过程

第一步:“校园里的新鲜事”竟猜活动。

第二步: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在各小组间巡回,给予引导和鼓励同学发言。注:老师提醒学生新鲜事的范围包括;校风,笑貌,规章与小学的异同等.

第三步:开展竞猜活动,教师主持小组之间的`竞猜活动,鼓励两组同学模仿和回答;教师对其进行引导和补充同学的回答。

第四步:教师小结。

第五步:组织学生围绕“中学与小学的差异”分小组讨论。

第六步:指导学生着重从“开设的课程、上课时间、学习特点”等方面探讨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

第七步:教师总结。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可单独评价,也可采取项目评价,以每一小组答案的正确性、完整性作为评价标准,最后的补充填空可以采取自由抢答的方式。教师应对同学们在竟猜活动中的积极性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赏;肯定同学们在竞猜活动中流露出的喜欢自己学校的心情,并举例说明;指出可能有的同学对自己目前所在的学校并不满意,或并不喜欢学校的同学,这也是很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同时应引导这部分学生从积极、乐观的角度思考问题,发掘学校的优势所在。通过分组讨论活动考察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能力,作为评价标准。

过渡:进入新的环境,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回答略。教师概括为两种感觉:作为一名中学生既感到很高兴,但又感到孤单。怎么消除孤单呢?就需要我们结交新的同学、新的伙伴。

(二)珍视新友谊(板书)

活动 B:“认识你,记住我!”

1设计目的

增进同学们相互认识了解,扩大交往面,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交友的乐趣。

2准备工作

每个学生自制5到10张填有自己基本情况的“交友名片”,涉及的内容应是课本上的11个方面,鼓励学生尽量设计得新颖别致些,这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3过程

第一步:学生下位互赠名片,并作自我介绍,相互认识。

第二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热情的交往,教师一旁观察,对参与性较差的学生进行及时辅导。

第三步:请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新认识的伙伴。

第四步:请学生谈本次活动的体验及感受,大家分享。

4评价指导

在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提供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没有思想顾虑的情况下交流。

(三)“与新朋友结伴同行”(板书)

活动C: “大家来帮忙”讨论

1第一步::

提供一则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难题 ,让大家出谋划策。(小玲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初一新生,初到新学校新班级一个同学也不认识,在学校中生活学习很不习惯,特别是她害怕与城里的同学交往,她们好像不喜欢她,总是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她,她觉得在这新班级中很孤独。)

2活动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性;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认识,促进同学团结;让学生学习一些必要的.人际交往常识。

3 过程:

第一步:将学生分成两组,对事例进行评论.   注:老师调节气氛,增加两组间的竟争,活跃气氛.

第三步:每小组派代表上台总结发言,谈谈同学和睦相处,共同进步,创建一个团结友爱班集体的重要性,(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第四步:教师总结。

课堂小结:

七年级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开始,我们将在新的校园里学习、生活,认识新的老师和同学,让我们珍惜这个新起点,与新同学结下深厚的友谊,一起茁壮成长。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我们的明天会更好。(视情况可在《明天会更好》的歌声中结束。)

ⅢI.布置作业:

活动:我的新面貌

在小学,有的同学可能曾是佼佼者,有的同学却一直默默无闻,但所有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不应为曾经拥有的荣誉而背上包袱,也不必为曾经有过的失误而懊恼。关键是怎样把握住新的机会,在新学校、新集体、新老师面前怎样展现新的自我。

高一政治政治生活知识点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 篇6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两课时)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知道工人阶级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明确我国国家政权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懂得我国国家政权是掌握在人民手里,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本质所在,自觉维护我国的国家政权。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1、教学重点:工人阶级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

2、教学难点:工人下岗是否影响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要求学生从网上、报纸等收集我国在经济、政治、城市建设等方面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展示各个时期(1860——2004)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的图片,反映上海城市建设的变化。

展示上海市2001年到2004年的GDP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说明上海市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

上海市在制定《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过程中首次邀请未成年人参与立法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上海开通了人大网议日,人大相关部门通过通过网络听取意见和建议。说明上海市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请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反映全国或者上海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政治进程等方面的资料。

问:我国或者上海市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党的领导、国内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和平的国际环境、我国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等等。但最最重要的是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而且政权掌握在人民的手中。

那么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从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呢?

展示开国大典图片

人民当家作主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在中共上午领导下,我国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你了解我国的国徽吗?我国国徽图案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整个国徽图案表明了什么?

国徽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我国的国徽庄严大方,内涵深刻。它由五颗五角星、天安门、齿轮和谷穗构成。天安门象征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齿轮象征工人阶级、谷穗象征农民阶级,五颗五角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象征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掌握了国家权力,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整个国徽图象鲜明的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

关于我国的国家性质,宪法第一条做了明确规定。那么是人民民主专政呢?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下面我们分析:

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运动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十八省,攻克六百城,立国建号,奠都南京。然而,曾几何时,仅仅维持11年的太平天国大厦轰然崩塌,百万起义者血流成河,洪秀全等人的宏图大业瞬间成为泡影。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农民革命运动何以早衰早亡呢?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了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革命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缺乏先进思想武器。这些见解无疑是对的。但是,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内因起决定作用的。太平天国领导层的极端腐败,是导致了太平天国政权的灭亡重要原因。

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无奈变法受到清朝廷内保守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维新运动失败,使中国损失一批热心于国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将中国推上革命的道路。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以康有为等为首的维新派,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和开明士绅的政治要求走上历史舞台,主张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臻于富强。1898年9月21日(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六日)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囚禁光绪帝,推翻新政,并下令搜捕维新派和帝党人士。28日,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被捕的谭嗣同等六人同时处死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独立,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孙中山回到国内,经17省代表会议选举,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但袁世凯凭借掌握的北洋新军的武力,一面逼迫清帝退位,一面对南方革命党施加压力,迫使孙中山让出临时大总统之位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后,开始了北洋军阀的同志,走上了复辟帝制的道路。

1、工人阶级——领导阶级

介绍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领导的 介绍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

介绍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最后袁世凯复辟)

基本上都失败了,没有使人民掌握国家政权,没有使人民当家作主。

介绍1919年的五四运动,其意义之一是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中国人们进行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建立了新中国。所以说工人阶级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是历史形成的。这是从历史的角度分析

(1)历史的角度分析

(2)从工人阶级的特点角度分析

①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②具有革命性、组织性、纪律性,代表历史发展方向 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代表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讨论工人下岗会不会影响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2、工农联盟——阶级基础

1)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军 为什么不能成为领导阶级?

2)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为什么?)①农民是农村集体经济的体现者,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数最多的依靠 2 力量。

②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 ③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④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3、社会基础——广泛性(1)建国初期:

当时我国国家政权的社会基础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因此在阶级结构上存在两个联盟:①工农联盟②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这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因为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人拥护宪法和共产党的领导,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随着我国阶级状况的变化,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被消灭,其中的绝大多数已经被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爱国者,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社会基础更加扩大。

(2)在我国现阶段,参加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还包括社会主义的劳动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六大阶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等阶层。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新的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和其他事业作出贡献。他们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一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小结(略)

二、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民主与对敌专政的结合(第2课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国家。那么国家是如何产生的呢?

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出现了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建立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国家产生了。

你知道判断国家性质的标准是什么吗?你知道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性质分别是什么吗?下面看填图表:

你看得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以及资本主义国家有什么区别吗?

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都少数人,被统治阶级是多数人,而在我国统治阶级是多数人,而被统治阶级是少数人。

(1)人民民主专政是最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统治 宪法规定: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为什么不是属于全体公民呢? 人民和公民的区别。

公民是个法律概念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人民是 个政治概念,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在现阶段人民包括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我国公民中的绝大多享有人民,极少数是人民的敌人。公民中的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切权利并履行全部义务;公民中的 敌人,则不能全部公民权利,也不能履行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等公民的某些光荣义务。

我国宪法规定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公民民主专政,就是为了正确的体现我国最大多数人对极少数人实行统治的国家本质。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掌握国家政权,它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

①享有民主的人多: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的劳动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②人享有的权利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个方面的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2)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享有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结合,民主和专政是不可分离的。两个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统治阶级来说是民主,对被统治阶级 来说是专政,任何国家都是统治阶级的民主和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两个方面的结合。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享有民主和对敌分子实行专政的结合。人民民主是主要的方面,同时,也需要对极少对敌分子实行专政。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被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我们对敌视和破坏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极少数敌对分子必须实行专政。

展示刑法的有关内容。

在我国现阶段作为专政对象的敌对分子,是指那些危害国家安全以及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犯罪分子,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犯罪分子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犯罪分子以及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分子以及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分子。这些犯罪分子的破坏活动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严重威胁,与他们做斗争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的主要表现。

对敌人实行专政就是依据刑法打击和惩罚极少数敌对分子的犯罪行为。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要在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切实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和稳定,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充分发挥保护人民和打击敌人的作用。

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民主和对敌专政的统一。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是对敌分之实行专政的前提和基础。只要充分发扬人民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对敌对分之实行有效的专政;同时,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依法打击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敌对分之和敌对势力才能保障人民民主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九年级政治第一课复习教案 篇7

开课时间:2009.4.8开课班级:九年级(5)班开课人:张伟光

复习目标:

1、通过对知识点的复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点。

2、通过复习能够使学生对本课知识综合掌握,融会贯通,并掌握和

理解考点。

复习重点:

1、责任的来源

2、负责任的表现、不负责任的后果

3、承担责任的意义

复习难点:做有责任感的人

复习方法:体验探究,讲练结合复习过程:

情境体验

(一)播放视频:四川汶川地震82小时纪实

主题探究:责任与角色同在(一)

复习要点:1.责任的含义(详见课件)

2.责任的来源(详见课件)

3.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责任(详见课件)

4.负责任的表现、不负责任的后果(详见课件)

5.做有责任感的人(详见课件)

情境体验

(二)欣赏图片

主题探究:责任与角色同在(二)

复习要点:1.承担责任的回报与代价(详见课件)

2.承担责任的意义(详见课件)

3.面对责任的态度(详见课件)

课堂练习:(详见课件)

高一政治政治生活知识点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 篇8

1、在高中政治学科的非选择题中,有一种比较常见的题目:要求学生针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现实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认识,类似的问法还有“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对进行论述”“说说你的看法”“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等等。

2、这类高中政治题从答题的要求上似乎没什么特定的指向性,但答题的要求则更加全面,既需要学生有对知识的准确把握,又需要学生有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而言,这类题答题的思路需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所给的材料入手,弄清材料所讲的问题“是什么”,二是结合所学高中政治知识在对材料所述问题明确是非的基础上说明“为什么”,三是针对上述问题说明应该“怎样做”。

高一政治政治生活知识点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 篇9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公民当家作主,公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2)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

(3)民主与专政是统一的,与专制是根本对立的。民主总是离不开专政,专政总是离不开民主。

(4)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与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全体公民享有民主,人权反映真实性。

(5)分清“政治权利”与“政治性义务”;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的政治权利不断扩大。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利与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6)选举权是指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监督权是指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

(7)政治自由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8)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行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9)依据具体背景材料,辨别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0)能结合具体材料,识别政治参与的“四种方式”以及“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具体方式。

(11)公民可以通过网络问政说明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不断扩大。(说明我国的民主形式日益丰富,民主渠道不断拓宽。)

(12)等额选举在选举人之间形成了相应的竞争,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高一政治政治生活知识点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 篇10

一、教材分析

《体味文化》是新课改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的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要,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3、了解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感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依据】因为“文化是什么”贯穿整课书的知识点,是本课时的最基础的问题,所以确定为重点。

2、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依据】因为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确定为难点。

四、教学方法

1、探究式学习法

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便让学生学会学习。

2、讲授式教学法

因为本课时涉及许多理论性比较强、比较抽象的知识,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将传统的讲授法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这才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3、讨论式教学法

本课时的探究活动设计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讨论问题,通过学生进行讨论,自主生成知识,深刻理解知识,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然而“熟知并非真知”,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钱钟书,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区别文化和经济政治,通过钱钟书的一个问题引入文化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二)新课讲授

第一框 体味文化(从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从现象)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师: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你能举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什么是文化活动吗?在假期你参加过哪些文化活动?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他们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家有家庭文化,路上有公交文化,上学有校园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比如:东方用筷子西方用刀叉,东方聚西方分),穿衣有“服饰文化”(比如中国唐装,日本和服),住房有“建筑文化”(比如古代有宗教建筑、园林、宫殿、楼阁,现代北京四合院)出行有“旅游文化”,晚上有“网络文化”,而这些都属于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师:那同学们再思考:这些文化现象是不是只存在今天,千年前那些前辈们,你们猜猜看,他们有文化生活吗?大概是怎样的呢?(设置悬念,学生探究)

(学生思考并回答)

个人:当我们还在母腹中时,就已通过胎教开始接受文化的洗礼;出生后,又在咿呀学语中接受父母传递的文化信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听的音乐歌曲、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书刊杂志。社会:龙文化-儒家文化-信息高速公路社区文化

校园文化(黑板报、桌凳、宣传栏、校报)企业文化-快男 网络文化,这又证明了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文化各具特色

师:生活在农村和生活在城市文化生活一样吗?比如在都市、乡镇、偏远的村落

3、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师: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繁华的社会,用我们雪亮的眼睛来窥视着种种文化现象。在我们的校园中,将要进行什么样的文化活动?(校文艺演出、学校演讲比赛、蓝球比赛、上课、自习、作业、上网、交友、聊天……),结合教材P8页总结。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过渡:我们在日常用语中会说:你真有文化或是你这人咋这没有文化呢?在这里,我们把知识等同于文化,文化就是知识,有知识就是有文化。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我看到有的同学摇头)那究竟什么是文化,让我们在生活中细细体味,来真切感悟“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

[本环节设计意图]

(本环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什么是文化)【过渡】

既然我们从生活中能够感悟什么是文化,那我们文化生活中式如何定义文化的,特点有哪些,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师:把握文化的内涵,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的词语:(1)人类: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与人类直接相关的,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人是文化的主体。那么我们来反思一下,除了我们人类,别的物种朋友具有这些活动吗?牛弹琴?猪跳舞?疯狂的石头?猴子创造文字?(学生气氛活跃起来,归纳出);

(2)区别与经济、政治现象,作为社会现象区别与自然现象

(3)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精神活动如: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精神产品如:思想、理论、科学、文学、艺术等,都是文化。

练一练: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⑨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九寨沟的自然风光、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结合定义分析的第一点,得出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请同学们看课本P7两幅图,思考:文化在这里体现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生相对于那位西装革履的青年来说显得更有文化。因此,这里的文化体现为一种文化素养,那这种文化素养是不是和我们与生俱来?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同学们要注意啦,你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体现出你是否具有文化素养,可别被人说没有文化,没有素养哦!(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举例说明:龙泉塔、墨子鲁班博物馆等等(4)本质:是精神现象。(注意是不同于纯粹的经济、政治现象)过渡: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看电视、电影或者小说的时候,被其中的某个场景感动的热泪盈眶或者热血澎湃,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并回答)电视、电影、小说他们都是文化形式,我们被感动,那说明这些文化具有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感染我们的情绪,甚至为我们提供精神动力。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本环节设计意图]

(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让学生判断区分文化政治经济的区别,并总结分析出文化的特点)【过渡】

研究文化不仅要关注他的含义特点,更重要的是他的产生能够带来哪些作用,对国家多社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三)文化的力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9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本环节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对文化的力量的一个总的介绍,同时也是本框内容的升华让学生明确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教师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本环节设计意图](明确文化的涵义以及所发挥的作用,感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六、板书设计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不同文化。

3、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的特点

三、文化的力量

七、分层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3.下面对文化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在有人类社会之前 就有文化③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④文化是 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没有一个城市能像南京那样清晰地展现中国历史的轮廓和框架。南京的每一处古迹都 带着浓厚的文化色彩。这说明()A.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脑

B.人类的精神产品要通过一定物质载体来体现 C.一切物质现象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D.人们的文化素养都不是生来就有的

5.人民网载文指出,构建思想道德防线,关键在抓教育,要重视经常性的教育,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强调抓教育 是因为()A.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B.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文化的形成 C.教育是塑造人们文化素质的物质力量 D.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8.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造 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 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这说明()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文化就是人类的全部精神产品 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选做题)

11.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热播中,一个正在看动画片 《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小男孩,当看到灰太狼的阴谋即 将得逞,将要吃掉喜羊羊的时候,出于义愤,一时激动,竟然拿起自己的心形塑料玩具,用尖角狠狠地砸向灰 太狼。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卡 通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1)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属于文化范畴吗?为什么?

(2)材料反映出文化的哪些特点?

八、教后反思

本节课由于是文化生活第一课,对整个教材和学生今后的学习都起着一个很强的引领作用,所以关键是首先要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结合高中思想政治时政性强的特点,在讲授该课时首先使用了枣庄本地的特色文化来引领学生对自己身边的文化形式有一个直观并系统的理解,提起学生对研究文化特色和形式的兴趣。通过展示,效果较好。不过在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的特征是由于较为难理解,用的材料较多,耗费的时间较多,有点影响整个课程的进度。引以为戒。

九、使用说明

1、本节课的特点是:主要选取了学生身边能感受到的文化元素来进行学习

2、学习第一部分“文化万花筒”,建议采用交流学习的办法,引导学生区思考身边的文化元素优哪些,并且存在什么特点

3、学习第二部分“文化是什么”,建议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从材料中总结文化的内涵。

4、学习第三部分“文化的力量”,建议采用分类分析的方法,从个人和国家角度引导学生去理解,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从而凸显出文化的这种精神力量。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AAC

(二)主观题:(1)属于文化范畴。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 动及其产品。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文化产品。

(2)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文化产品。

②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

高一政治政治生活知识点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 篇11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件 第一单元

让爱驻我家

第一课

相亲相爱一家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受家庭中的温暖,懂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了解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正确认识“逆反心理”,掌握与父母沟通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能力目标:培养正确认识父母关爱和教育的能力,学会解决与父母之间的误会和矛盾,提高与父母平等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尊重父母,以实际行动关心父母,孝敬父母。

重点和难点

“孝敬父母”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学会与父母沟通”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

师生交流,感受引导。

问题提纲

、对家的理解

2、回忆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3、我国法律对家庭关系的规定

4、我们如何去孝敬父母?

5、如今好多子女与父母的交流和共同之间存在什么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

6、如何搭建与父母心灵共同的桥梁?

7、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有那些?

教学过程

家,多么温馨的名字!家中的温情和快乐,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似晶莹的雨露滋润着我们,又想和煦的阳光温暖着我们,使我们如田间的禾苗茁壮成长。让我们的家爱意浓浓,温馨永驻吧!

一、家,温馨的港湾

、我有一个温馨的家

(1)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她是那么的普通,那么的平常,以至于我们几乎没有去好好想过家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同学们能说一下对家的理解吗?

家,有我们亲爱的家人,平等相处,相互关爱;家,是一个充满亲请的地方,赞许我们的成功,开导我们的困惑,安慰我们的伤心;家,是落叶回归的根,孤雁向往的巢,江河拥抱的海,航船依靠的岸。就是我们温馨的港湾。

(观点支持:当然有的学生也会看到个别家庭的冷漠,我们应赞赏他的观察力,但要引导起明白这并不是家庭的主流,只是个例。)

(2)诗歌欣赏-----------------《可爱的家》

纵然游遍美丽的宫殿,享尽富贵荣华,离开家乡的流浪人,一切都不会动我的心。

但是无论我在哪里,都怀念我的家。

只要让我能回到,我简陋的家园。

好像天上降临的声音,向我亲切召唤,那些听我召唤的小鸟,快飞回我跟前,我走遍海角天涯,总想念我的家。

让我重温平静的生活,比一切都香甜。

当我漫步在荒野上,凝望天边的月亮,我的家,可爱的家,好像看见我的母亲,把爱儿思念。

我走遍海角天涯,总想念我的家。

她正站在茅屋门前,也望着月亮,那家门前的香花,我在也看见。

品读诗歌后,大家能分析这首诗歌的思想吗?

体现了游子对家的思爱和眷恋。

这首诗歌中的“家”有几重含义?

个人的小家和祖国的集体大家。

既然爱家,念家,为什么还要离家呢?

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被迫背井离乡;为了更好建设家乡,主动外出学习本领。

2、不忘父母养育恩

(1)资料阅读------------------------《大增的成长道路》P5

在大增的成长道路上,母爱起到了什么作用?

母亲在大增迈向理想的道路上不断地给予激励和保护,从而坚定了大增的信念,在母爱的帮助下,他与命运的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2)大家谈一谈,我们的母亲是如何关爱我们自己的?

父母不仅从生活上无微不至地抚养、照顾我们,教给我们基本的生活技能,还从思想品德上关怀,教育我们,引导我们确立人生目标,教我们如何做人。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呵护、教诲和影响,每一步都浸透着父母的心血。幕布把我们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关心我们胜过关心自己,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

(3)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惟有以爱和孝敬来回报。因为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

孝敬父母就要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做到日常生活中对父母有礼貌,理解父母的心意,听取父母的教诲,关心父母的健康,体贴父母的辛劳,分担父母的忧愁,不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

(4)资料链接----------------《婚姻法》规定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家庭成员之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尊重,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所谓赡养是指子女在物质上、经济上供养父母;所谓扶助是指子女给父母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的照料。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二、学会与父母沟通。

、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

(1)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父母所做的一切最终都是为了自己。但是我们为什么还总是嫌父母管束的太多,唠叨的太多,有时候都不愿意与自己的父母交流,甚至和父母对着干。

发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以成人自居,对周围的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但毕竟我们的是非观念和社会经验还不够成熟,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还比较缺乏,往往使一些想法和做法显的比较幼稚。

从父母的角度分析:首先是出于对子女的关爱,往往以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来要求子女。其次,受传统的家庭观念的影响,认为子女就应该听从父母的安排,父母就是子女的绝对权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和误会;由于生活经历导致的父母子女在家庭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较大差异;父母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不适当,父母的不理解,不信任和过分的管束。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难以交流和难以沟通。

(2)资料链接---------------------------《逆反心理》P10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采取的与对方要求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客体与主题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

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主观方面,青少年正处于“过度期”,起自主意识逐渐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年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年人把自己当“小孩”,并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对任何事物都持批判态度。客观方面,教育者的教育手段、方法的不适当或不分场合,往往也会导致被教育者的逆反心理。

2、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1)既然我们知道父母是为了我们好,既然已经找到阻碍与父母交流的原因,我们为什么不努力地去解决问题呢?为什么不和父母去积极的沟通呢?

要理解自己的父母:要理解父母的唠叨是对自己的疼爱;严格要求是对自己的殷切希望;父母也有烦恼,也需要倾诉和安慰。

要尊重自己的父母: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建议,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和分寸;在与父母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不回避、疏远和顶撞,要做出不要的让步和道歉;要尊重父母的个性,欣赏父母的优点。

掌握沟通的技巧和方法:主动交流、创造机会、认真倾听、主动道歉、善于体谅、控制情绪、分担责任和讨论问题。

(2)要想解决我们和父母难以沟通的问题,只要我们做出了努力就能行吗?

沟通不是单方面的事,需要子女和父母的共同努力。子女应多从父母的角度思考,同时父母也要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给孩子以充分的信任,给孩子以宽松的环境,使孩子感觉自己与父母是平等的“朋友”,自己是家庭中的平等成员。

学生依然存在的困惑、逆反心理只有在青少年中存在吗?

2、逆反心理只有在家庭中存在吗?

教学反思

近年来,我们学校(乃至全国)中学生流失的现象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原因,我在思考教师是否也有责任?有什么责任?

社会的继承和发展是依靠对人的培养和教育,社会为了满足自身这种需要,创造了培养人的专门事业----教育。因此,就产生教师这个职业。在人类历史的苍桑流变中,教师承担着教化万民,培育万代,推动社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向前发展的重任。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因此,教师要胜任当代社会教育工作,不仅要求有精深的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我国规范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有以下几方面: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我个人认为:这种职业道德的核心就是“责任”意识。

我们应该把这种责任融入教学中。

第一单元

让爱驻我家

第二课

我们共有一个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祖国的壮丽的河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懂得全球华人同根同祖,炎黄子孙一脉相传的道理;初步认识民族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尊重不同民族的传统和习惯,培养与其他民族成员友好交往的能力;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民族文化,继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报效祖国的责任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重点和难点

“我爱你,中国”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

师生交流,感受引导。

问题提纲

、对祖国的了解

2、为什么要重视民族团结?

3、怎么样维护民族团结?

4、海外华人与祖国建设

5、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6、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教学过程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我爱我家,不仅要爱自己的小家,更重要的是要爱我们共有的家----------中国。放眼祖国大地,我们会为祖国壮丽的山河而骄傲;走进民族大家庭,我们会感受到56个民族共处的温馨。回顾历史,我们会以是龙的传人而自豪;看今朝,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正在实现着巨龙腾飞的梦想,续写着新的历史篇章。

一、我爱你中国

、可爱的祖国

(1)“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国,他就不属于人类”,爱国是一种世界性情感。“知之深,爱之切”,对祖国了解的越深,我们爱国的情感就会越强烈。你对祖国了解吗?

我们的祖国位于世界的东方,幅员辽阔,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近4000年。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文字典籍;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之一,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艺术创造:书法和绘画自成体系,京剧被称为“东方歌剧”。科技发明:我国的古代科技曾长期在世界上独领风骚,从汉代到明代初期,在世界上领先达14个世纪以上。秦汉至盛唐期间,我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2)出于对祖国深切的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那么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被侵占;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而尽心竭力。

2、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1)“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充分说明了我国在古代就十分的重视民族团结,今天我们更是在进一步地加强民族团结,我们为什么要这么重视民族团结呢?

“五十六个民族56多花,五十六个兄弟民族是一家”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之歌。

历史上,在和平时期,我国各民族之间多方面的相互交往,丰富了中华文化,开拓了祖国疆域,推动了社会发展;当祖国遭受外来侵略的时候,各族人民为了捍卫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尊严,团结奋战,共御外侮,与侵略者和民族分裂主义分子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各个民族更是相互团结,相互支持,共同携手创造了不朽的业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维护了共同的利益,充分体现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兄弟情谊。

(2)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呢?

我们要热爱祖国的民族大家庭,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情,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实际行动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光荣义务。

二、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炎黄子孙一脉相传

(1)资料阅读-------------《炎黄子孙拜祖》P21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海内外炎黄子孙的这种民族情节?

这是他们热爱祖国和家乡情感生动写照;远隔千山万水,割不断民族的血脉;历尽百年沧桑,凝聚中华儿女爱国真情。实现中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中华的腾飞,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众多海内外华人华侨的共同心声。

(2)资料阅读--------------P22丁肇中和邱维的事迹说明了什么?

海外赤子,身在海外,心系祖国。他们在一如既往地以不同的方式支持和关心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他们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们把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繁荣、文化的交流,为世界各民族的和睦相处以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2、我与祖国共命运

(1)阅读资料P23--------------想一想,是什么精神不断激励着中国人民勇往直前?

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品德

(2)如何理解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品德是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和性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也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灵魂与传统。

今天,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更需要我们不断发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3)如何理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人们总是在祖国这一特定的共同体中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祖国的存在和发展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每个人对自己的祖国都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是我们每个人对祖国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4)我们青少年如何去宏扬民族精神?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与现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宏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心变成爱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更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3、台湾历史介绍

(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神圣的领土

台湾古称夷洲、琉球,公元3世纪和7世纪的三国孙权政府和隋朝政府先后派万余人去台湾,到1893年入台人数已达50。7万余户。12世纪中叶,宋朝已派兵驻守澎湖,隶属福建,元朝设置行政机构“澎湖巡检司”,1662年郑成功设置“承天府”,1885年清政府把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刘铭传为首任巡抚,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重新恢复对台湾的行政管理。

(2)外敌入侵台湾

在明朝后期的1624年,荷兰入侵台南,1626年西班牙入侵台北,1642年货物蓝侵占台北,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在日本的胁迫下清政府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当时18省的举人“公车上书”反对割让台湾。1937年中国人民全面抗战开始,1945年收复台湾。

(3)至今台湾没有统一的原因

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盘踞台湾;日本和美国从中大力阻挠,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第十三航空大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挠解放台湾;朝鲜战争的爆发;我国政府为了保护台湾人民的利益不愿意武力解决台湾;如今“台独”分子的大力破坏统一也是关键的因素。

971年联合国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至今已有160多个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他们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4)祖国的最终统一是大势所趋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目前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加强海峡两岸人民的交流和沟通,创造条件,促进祖国的统一。

(5)目前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势力

“台独”势力。“台独”是台湾独立建国的简称,代表人物有李登辉、吕秀莲和陈水扁等。“台独”的言行有:“两个中国”、“一中一台”、“远亲近邻”和“公投制宪”等,其实质是分裂祖国,破坏统一。

以**集团为首的“zd”势力。

“东突”恐怖主义势力。

学生仍然存在困惑

教学反思

一、对全体学生负责任。教师教书育人应是面对全体学生。我们当教师一踏进校门的那一天起,就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起责任,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古人云“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所以我们不能总是偏爱优生,而歧视后进生,甚至对其进行人格侮辱、威胁恐吓,使学生终日紧张,提心吊胆。其后果只能更加挫伤孩子的进取心,养成怯弱无能,胆小自卑的性格。我想,心理的恐惧和人格的被漠视是大量后进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对后进生,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爱,使他们能够在这温暖大家族里得到成长壮大,而不能感情用事,厚此薄彼。

上一篇:中国我为你骄傲作文下一篇: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