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特色

2024-10-18

滨水特色(共4篇)

滨水特色 篇1

摘要:结合设计实例阐述了城市滨水区景观特色的本质和内涵及其塑造,指出滨水景观特色的塑造应当在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历史文脉,强化城市特色。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景观特色,自然环境,历史环境

城市景观特色是一个城市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城市特有的自然风貌、城市人文环境等景观形象的总和。城市景观特色反映了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差异性,代表了一个城市的个性特征。城市滨水景观作为城市景观构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景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具有城市特色的滨水景观的塑造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标志之一。一个优秀的滨水景观设计就是要在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的同时,使当地市民产生文化认同感,同时也使外地游客领略到该城市的特色。江西都昌县东湖滨水区规划设计是以“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为目标导向的滨水景观设计项目,规划过程中结合江西都昌东湖滨水区的自然及人文环境特色,提出了以“山、水、城”为核心目标的规划方案。

1 对城市滨水区景观特色的成因的认识

1.1 城市自然环境是塑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滨水景观的基础

自然环境是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城市滨水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往往是城市滨水景观特色塑造的关键。滨水区按其毗邻的水体性质的不同分为河滨、江滨、湖滨和海滨。滨水区水体性质的不同以及在城市中所处环境的不同决定了滨水景观类型的多样化,例如杭州西湖、苏州金鸡湖、山西汾河、天津海河、上海外滩等都是具有各自特色的滨水景观的典型案例,其典型性离不开其自然环境的独特性。

东湖滨水区位于江西都昌县,而江西都昌位于赣北中心城市九江市和瓷都景德镇的中间地带,南距省会南昌市120 km、西北距九江市85 km,已有1300多年的建制史。东湖地区恰好位于未来由鄱阳湖进入都昌中心城区的门户位置,总面积5.48 km2,是城市中心区中不可多得的一片净土。东湖水域处于规划中新城区与旧城区的结合处,西、北侧紧临老镇区,南侧到南山北坡脚下,湖面呈条状,东西长2.5 km,湖面面积1.2,湖岸线长7 670 m。

东湖区域内以地势平坦的丘陵地貌为主,宽阔的东湖水面位于基地中部,其间纵横交错地分布着七条曲折的支流水系,形成以东湖为主干的水系系统;片区范围内绿化植被良好,以低矮植株、水生植物为主。

都昌县东湖滨水区有山、有水、有城的现状自然环境为东湖滨水景观的塑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东湖滨水景观特色的塑造首先应抓住“山、水、城”的相互关系,以突出“两堤分三湖,七溪入新城”的规划理念。

1.2 城市的历史及人文环境是塑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滨水景观的核心

城市的历史及人文环境是指人们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是城市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历史及人文特色不仅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等物质实体,更包括非物质形态方面的城市文化氛围、各种人文活动、民俗、民情等。这些历史、人文现象既反映了城市发展、变迁的轨迹,更是城市精神内涵的象征,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关键。

都昌县建县于汉高祖六年,在历史上被称为“枭阳城”,系豫章郡18县之一,是古代交通要县。悠久的历史造就了都昌境内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枭阳城遗址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另有南山风景区位于东湖南面,历史悠久,风景宜人,有“潘经台”“清隐寺”“野老泉”“双珠泉”“八仙石”等名胜古迹。正是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东湖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

2 城市滨水区景观特色的塑造

2.1 滨水区景观特色塑造中的问题及对策

如果说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形成滨水景观特色的外在条件,那么,不同的城市历史及人文环境则是滨水特色景观塑造的根本。如何利用自然环境,如何继承并发扬都昌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及文化传统,如何在保护历史、人文环境的同时,实现东湖滨水景观的特色塑造,这些都是规划设计中必须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也是设计的目标所在。

根据对东湖滨水区空间环境现状分析,现状与规划目标之间存在的主要差距在于:

1)“山、水、城”之间的因借不够,滨水空间环境与自然景观的融合不够。东湖滨水区虽然有山有水,但由于缺乏整体的策划及系统的引导,“山、水、城”三者之间缺乏呼应。针对这个问题,应当注重东湖滨水区山水风光自然环境品质的营造,加强“山、水、城”之间的空间关系,强化南山作为东湖的背景作用,都昌县的城市建设在空间上应与整个东湖的走势相协调,围绕东湖进行城市的开发建设。2)滨水区城市活力不够,特色不够鲜明。人具有亲水性,人类的这种天性决定了滨水区应是城市最具活力的场所之一。然而,东湖区的城市活力明显不足,市民的活动多集中在老城区,沿东湖周边由于缺乏相应的活动设施及游憩项目,导致周边活力及人气的不足。首先,适当增加沿东湖周边诸如商业、文化、金融等具有城市公共功能的建筑,将人流引导到水滨;其次,通过适当增加住宅建设,使更多的市民接近东湖。3)滨水区空间品质有待改善。都昌县以往的城市发展重点在老城区,东湖一带环境空间品质一般,沿湖缺乏配套活动设施及观景设施,沿湖的建筑现状一般,建筑材料和建筑形态缺乏推敲。应当加强沿东湖滨湖界面的连续性、整体性,并适当调整滨湖用地性质。

2.2 滨水景观特色的塑造

2.2.1 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塑造“山、水、城”的空间特色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就是主导中国传统城市建设山水格局的脊梁。在中国漫长的5000年文明史中,我们祖先构想了多种美好生活图景的山水基本模式。都昌县东湖区有山有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东湖滨水区在都昌县城中的自然条件及区位唯一性,决定它必然是都昌及周边地区的景观标志性区域,代表了都昌未来的城市形象,“山、水、城”是最适于东湖滨水区新功能需求的形态,应当确定以“山、水、城”为核心的规划设计目标,体现中国哲学、凝聚中国文化精髓的本土山水规划理念。

2.2.2 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脉,强化文化特色

东湖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除了要配置和组织绿化休闲景观之外,应当以滨水绿化建设为契机,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塑造滨水绿色文化环,展现都城文化特色。同时,将沿湖一线的旅游活动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通过挖掘古都昌文化、枭阳文化、鄱阳文化、渔歌文化等城市历史,将城市历史文脉融入到适当的旅游项目中,以增强该地区的活力和人气,促进都昌滨水旅游的发展。

2.2.3 充分贯彻绿色生态旅游概念

在利用东湖和南山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绿荫行动”“绿道行动”“健康行动”塑造出绿色生态的环境。

1)绿荫行动。加强发展东湖周边城市地区内各类绿地的容量、密度,使市民能够更多的沉浸在绿荫中。2)绿道行动。围绕东湖南山,利用滨水绿化、退蓝线等手段,塑造围绕水系山体的绿色步行道系统,把最优势的环境景观资源留给公众。3)健康行动。强化“健康东湖”概念,利用城市结构的调整,进行文体中心的建设,倡导健康良性的生活观。

2.2.4 进行整体形象控制,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

东湖滨水区景观设计是“通过引入城市核心功能来启动城市滨水区建设、推动城市发展转型”的旗舰项目引导性规划。必须以整体形象塑造和总体项目策划为主要手段,进行空间、交通、绿化、景观等支撑系统规划,各开发项目与城市功能的需求相吻合,通过制定功能、形象、品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积极引导,确保实现规划总目标。

2.2.5 协调好防洪与亲水活动的关系

滨水地区的现状断面特征是外高内低,防洪堤给观水和进行各种亲水性游憩活动造成了一定困难。防洪与亲水活动关系的处理成为滨水地区景观规划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两者必须有机结合、协调统一。此外,规划设计中应处理好临水开放空间和滨水道路沿路景观与公共设施的关系,实现滨水地区和老城地区在功能和景观上的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为市民创造出良好的亲水活动空间。

3 结语

滨水景观是独特和优越的,在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应根据滨水区的自然环境、水情特色、历史文化,因地制宜,才能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滨水景观,从而提升环境品质,展示城市形象,进而提高城市的可居性激发城市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庭伟,冯晖,彭治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3.

[2]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

[3]张凯.城市滨水区文脉系统构建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8,34(7):48-49.

滨水特色 篇2

“问源”滨水广场位于上海同济大学校园中部,紧邻图书馆、教学楼南楼和饮食中心,宽10米校园水系由西侧流过。同济大学吴人韦教授设计并主持现场施工。广场于2001年9月建成,占地仅3亩,可谓方寸之地。但“问源”广场所体现的设计匠心与造园艺术手法却耐人寻味。

广场主要由滨水休憩台地和缓坡草坪构成。草坪的地面高度由165厘米这一人性化尺度逐步向外降低至30厘米左右这一适宜坐憩的地面高度。这种处理手法在功能上使内部休憩空间得以闹中取静,同时尺度上又不失亲和性。由于竖向地形的巧妙构思,校园休闲的可利用面积得以大大提高。远远望去,简洁而大气之中流露出浓郁的自然气氛和现代感。这一空间布局之妙笔,使得“问源”广场迥异于其他园林的创作思路与手法,为其特色奠定了框架。

广场共有北、东、南三个出入口,组织疏导了上下课高峰和就餐时段的大流量人群。东侧缓坡草坪的横断面为主入口,它由外到内,两侧的断面逐渐升高,场所感逐渐增强;广场的主景——水渠边喷的巨石构成了主入口视线的终点,形成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焦点。但是,这一景观轴线并没有就此嘎然而止,在走过狭隘的入口、绕过巨石主景后,视线豁然开朗,水渠对面工程力学馆粉墙黛瓦的山墙面以及以墙面为背景的丛丛幽竹映入眼帘,使人蓦然发现:原来在以培养时代精英著称的象牙塔之内,竟也蕴涵着如此纯粹的自然艺术之美。水系一侧建筑与植物对景的约妙因借,使受到基址条件限制的短距离视觉轴线产生了一种绝处逢生的惊喜感。

广场内部以巨石为主景,由缓坡草坪的背断面向水边延伸出由高到低的三级台地。台地上及水渠边,圆木坐凳散落其间,巨石上的涌泉滋润着它的沧桑褶皱,巨石侧面镌刻行书“源”字,所有的一切都在勾勒着一幅“深水渊潭”而纤尘不染的立体画卷;潺潺的水声,仿佛流出了画外。漫步滨水台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伫立幽篁旁,“弹琴复长啸”,启迪莘莘学子饮水思源,感悟同济风骨。

滨水特色 篇3

1 关于美学特色分析

1.1 提炼特色景观符号

海滨城市滨水区的景观特色以及其开发利用对策。滨水区的景观特色要素有以下几点, 例如:建筑物、亭、塔、水上构建物等等, 这些景观特色要素均具有着特有的特点, 均表达着整个海滨城市的滨水区景观特色, 如果我们对滨水区的景观特色要素加以利用与开发, 并且根据该滨水区的自然、历史等进行提炼与分析, 将新的景观特点与原来的景观相互融合, 即可实现海滨城市原有价值基础上再生更高的价值。例如:湖北武汉, 是一个临水而起的城市, 这个滨水区城市原先有着黄鹤楼与晴川阁等历史建筑物,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则在长江对岸建立了现代元素——龟山电视台, 它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使得现代的特色元素与重要的历史景观元素——黄鹤楼相呼应, 使得整个武汉滨水城市具有了特色。

1.2 关于景区与景点的空间序列组织

滨水区城市景观不仅是依靠形式上的统一而实现的, 而且还可以通过内在意境统一来实现, 因此, 处理好滨水区的空间形态则可实现景观要素与滨水区空间形态的有机结合, 故对滨水区城市的景区以及景点进行空间序列组织, 即可展现出滨水区城市的最佳景观形态。

一般情况下, 空间序列组织形式有三种:第一, 根据滨水区空间的复杂性, 通过利用多种空间序列组织方法相结合的对策, 即可实现滨水区的独特景观, 其中包含以轴线组织空间序列方法, 其是为了增强滨水区城市的秩序感, 并且实现滨水区城市的空间序列的目的而采取的办法, 从而给人们一种空间方向感与深度感;第二, 由于每个滨水区的城市均具有着自身的特点, 因此, 根据滨水区的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若干个景区, 并且在每个景区中设置相应的设施以及服务功能, 从而为游客们提供相应的服务, 以提高滨水城市的运营效率, 进而推动滨水区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三, 实现水陆结合。由于滨水区城市是临水而起的景区, 因此, 环境水体是滨水区景观特色的主体, 为了使得滨水区城市更加具有特色, 则需要充分利用水资源开发以下项目, 例如:水底世界、沙滩浴场等, 如此一来, 不仅没有过分的破坏周边环境, 而且还为滨水区城市延伸了视野。

2 关于功能使用特色分析

2.1 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

由于我国的滨水区的环境、气候特点等均存在着差异, 因此, 有些滨水区景区是一个整体, 而有些滨水区是由若干个景区而组成的, 无论是哪种形式, 想要营造具有特色的景区, 则需要对其给予一个恰当的功能定位, 例如:旅游度假、商业、休闲娱乐等, 只有给予恰当的功能定位即可为设计指明方向, 从而更好的为滨水区景区进行设计与开发。

2.2 提高土地利用率

滨水区城市具有着较高的生态价值与景观价值, 因此, 它是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 需要加强提高当地的土地利用率, 实现水体与大陆相结合的目的, 从而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便捷条件, 例如:滨水区城市——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晴川阁景区, 该地区深深吸引着不少游客来此购物、娱乐、休憩, 大大提高了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

2.3 融入人性化设计要素

在对滨水区城市进行设计的时候, 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进行设计, 从而使得该地区的景区完全符合当今人们的个性化需求, 并且使得景区活动不仅适应年轻人, 而且也适应中老年人, 从而有效扩大赏玩景区人群, 以加快当地的经济发展。

2.4 设置人性化的相关配套设施

在滨水区景区中合理、科学的设置人性化的相关配套设施, 例如:洗手间、钟塔、照明等设施, 为广大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以提高本地区的“人情味”, 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游玩, 由此可以看出, 人性化的相关配套设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滨水景观设计现状有哪些? 篇4

滨水景观设计现状有哪些?

景观设计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纵观现今的滨水景观设计,大多缺乏生态意识及河流、湖泊生境意识:河流、湖泊被裁弯取直、拦截隔断,“渠化”现象严重;阻流、吸收污染物的水体屏障湿地几乎消失,水系消落带的生境恢复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小规模水景和人工独立小水景不能满足生物岛屿生境;生活、生产污水未经处理排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水体自净能力破坏,水系生态失衡,水质污染严重,曾经清澈美丽的河流、湖泊变得乌黑发臭,

对水系采取的一系列“改造”使水土流失、水渗透情形越来越严重,加之对于地域性特征考虑甚微,几乎没有考虑公众参与的社会性,长此以往,滨水景观设计将会千篇 一律,其生态调节功能、可观赏功能、可亲近功能将被弱化。

上一篇:自动压下下一篇:知识生活化论文